平均数的再认识
平均数的再认识说课稿、教案、
平均数的再认识课时:1课时教材:《数学》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2. 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平均数的含义2. 平均数的求法3. 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组数据(如5个学生的身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求这组数据的平均身高。
2. 学生尝试回答,教师给予指导和反馈。
二、探究平均数的含义(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如分组测量身高),感受平均数的含义。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教师给予指导和反馈。
三、学习平均数的求法(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平均数的求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如计算身高平均数)来掌握求法。
2. 学生尝试独立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教师给予指导和反馈。
四、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班级同学的平均分。
2. 学生尝试解答,教师给予指导和反馈。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平均数的理解和应用。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总结和反思,教师给予指导和反馈。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以及学生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能力。
2. 收集学生的作业和测试成绩,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教学资源:1. PPT课件:包含平均数的含义、求法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练习题:供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教学建议:1.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实际操作,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2. 鼓励学生提问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来解决问题。
平均数的再认识课时:1课时教材:《数学》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平均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
《平均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的再认识(教材第87页)【教材分析】:平均数在四年级下册学生已初步学习了,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本节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对平均数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平均数是一个重要的刻画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它既可以反映出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也可以用来进行不同组数据比较,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
通过学习,体会平均数不是一个孤立的数据,而是代表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及一些实际问题的解决需要应用平均数的知识。
【学情分析】:平均数的认识通过日常生活的接触和四年级下册所学,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经验。
但学生对于平均数的集中趋势、极端数据还较陌生,学生对数据的对比、分析能力还有待于提高,在本堂课中要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训练。
【教学设想】:教师利用身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教学,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更有说服力。
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把有关数据制成统计图,直观、动态的展示,更有利于学生对抽象的数据进行直观的分析,在比较中作出合理的判断。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平均数具有代表性;通过计算平均数的过程,认识平均数的灵敏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表、分析对比数据及学生动手计算,进一步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对比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平均数,让学生感受平均数与生活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认识平均数代表的是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教学难点】:分析平均数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
【教学准备】:希沃白板5课件。
【执教时间】:2022年5月30日【执教班级】:五(2)【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游戏:用20秒口算下面各题,把结果等于10和结果不等于10的分别送人相应的南瓜中。
1、请一位学生上台玩游戏。
2、师问括号里的四个数表示什么数四个数之和呢这里的4表示什么我们求的结果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平均数怎样求(板书:平均数=总量÷分数)同学们你们还想了解平均数的哪些知识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来探究平均数的相关知识。
8.3平均数的再认识
主题
第八
单元
课题
平均数的再认识
授课
教师
教学
目标
知识与能力:结合生活实际再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的基础上,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能运用平均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
重难点
重点: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难点:体会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知识 链接点
已经初步学习了统计的知识,认识和了解了单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
准备
多媒体课件以及实物投影仪。
课时
一课时入。
1.出示课件:根据有关规定,我国对学龄前儿童实行免票乘车,即一名成年人可以携带一名身高不足1.2米的儿童免费乘车。1.2米这个数据是如何得到的呢?
选手3:(90+98+87+85+90)÷5=96(分)
4.计算完毕请补充统计表,并排出最终名次。
三、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平均数的再认识
平均数的意义
求平均数的方法: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3)按照上述的记分方法重新计算3位选手的最终成绩,然后排出名次。
3.教授解题策略。
题中数据众多,无法直接比较,可以先求出每位选手的平均成绩,再进行比较,这样就容易排出名次。
求平均数的方法: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选手1:(92+98+94+96+100)÷5=96(分)
选手2:(97+99+100+84+95)÷5=95(分)
2.求平均数的方法。
“平均数的再认识”教学实录与评析
生讨论交流。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学会了求平均数的方法还知道了平均数的意 义以及它在生活中的应用。
参考内容
内容摘要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P48—P49。 教学目标:
内容摘要
1、结合具体事物,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能初步测量并计算出简 单图形的周长。
2、深入理解平均数
2、深入理解平均数
师:同学们算出了每组完成游戏所需的时间,那么老师想了解一下全班同学 完成这个游戏所需的时间。请同学们大胆地猜测一下。
生猜测。
生猜测。
师:同学们的答案不一样,怎样才能找到一个比较合理的答案呢?说说你的 想法。
生讨论交流。
生讨论交流。
师:为了使我们的答案更合理,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计算呢?小组讨论一 下。
生讨论交流。
但老师有一个要求:发言的同学要声音响亮,没发言的同学要认真倾听别人 的发言并积极思考自己的问题,相信大家一定能做到。谁来第一个发言?…… (发言后)掌声送给他!我们继续为第二个同学创造机会……(发言后)掌声再 次送给他!我们班的同学真棒!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学到了这么多知识,老师为大 家感到高兴!大家还想提什么问题吗?或者有什么想说的吗?大胆地提出来好吗? (生自由提问)
“平均数的再认识”教学实录 与评析
目录
01 难点:能解决简单的 实际问题。
02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 件、学习卡
03
一、创设情境,激趣 导入
04
学生夹珠子,教师计 时。
05
二、自主探究,学习 新知
06 生猜测。
目录
07 生讨论交流。
09 生讨论交流。
08 生讨论交流。 010 参考内容
平均数再认识知识点
平均数再认识知识点一、平均数的基本概念。
1. 定义。
- 平均数是指在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再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
例如,有一组数据2、4、6,它们的和是2 + 4+6=12,数据个数是3,那么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就是12÷3 = 4。
2. 计算方法。
- 公式:平均数¯x=frac{x_1+x_2+·s+x_n}{n},其中x_1,x_2,·s,x_n是数据中的各个数值,n是数据的个数。
例如,对于数据3、5、7、9,n = 4,x_1=3,x_2=5,x_3=7,x_4=9,则平均数¯x=(3 + 5+7+9)/(4)=(24)/(4)=6。
二、平均数的意义。
1. 代表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 它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比如在统计一个班级学生的考试成绩时,平均数可以让我们大致了解这个班级学生成绩的平均状况。
如果一个班级数学考试成绩的平均数是80分,那么我们可以知道这个班级整体的数学学习水平大概处于80分左右的程度。
2. 用于比较不同组数据。
- 当我们要比较两个班级的学习成绩、两个工厂的生产效率等情况时,平均数是一个很有用的指标。
例如,甲班数学平均成绩是85分,乙班数学平均成绩是80分,我们可以初步判断甲班整体数学成绩比乙班好。
三、加权平均数。
1. 概念。
- 在实际生活中,有些数据的重要性或者出现的频率是不一样的,这时候就需要用到加权平均数。
加权平均数是不同比重数据的平均数,加权平均数就是把原始数据按照合理的比例来计算。
2. 计算方法。
- 公式:若n个数x_1,x_2,·s,x_n的权数分别是w_1,w_2,·s,w_n,那么加权平均数¯x=frac{w_1x_1+w_2x_2+·s+w_nx_n}{w_1+w_2+·s+w_n}。
例如,某学生的平时成绩为80分,权数为30%,期末考试成绩为90分,权数为70%,那么加权平均成绩¯x=(80×0.3 + 90×0.7)/(0.3+0.7)=(24 + 63)/(1)=87分。
《平均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
《平均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认识平均数,体会平均数的实际应用。
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累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激趣架桥1.导入新课很久以前,我们认识一位数朋友。
看,它是谁?(生:平均数。
)你会段一些数据的平均数吗?说说怎么算?指名答。
2.我们就这样算一算。
大屏幕出示:母鸡五天下蛋情况,算一算平均每天母鸡下几个蛋?指名读题。
学生独立计算。
集体订正。
6个蛋就是母鸡五天下蛋的平均水平。
(板书:平均水平)看来大家都没有忘记这位好朋友。
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和它交朋友,深入了解它。
齐读课题——平均数的再认识。
二、确定目标,探究新知师:同学们,老师带大家去公共汽车上转一转。
出示图片:瞧,他在干什么?指名回答。
指示免票线:你知道这条线有什么用吗?学生自由回答。
师:你说得对。
这是我国的一项规定。
学龄前儿童,就是六周岁以前的儿童,可以由成人带领免票——(就是不用买票)乘车。
但是有个要求。
问学生:什么要求?(儿童身高要在 1.2 米以下)为什么是 1.2 米?而不是 1.1 米或者 1.3 米呢?(师用手比高度)1.2米这个数据是怎样得到的?学生独立思考。
师:与你的小组同学交流一下。
学生小组内交流想法,教师巡视。
师: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一听。
学生说自己的想法,教师相机点拨。
师:你说得有理。
我让你不仅有理而且有据。
出示数据:北京六岁儿童身高平均值。
师:结合这组数据说说 1.2 米的合理性。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相机点拨。
师:1.2 米是个平均数,所以它有代表性,能够让绝大多数学龄前孩子都享受到免票的政策,使这一政策具有普惠性。
(板书:1.2 米代表性)看,平均数和我们的生活联系得多紧密啊!它直接关系到我们的钱包呢。
三、丰富感知,形成表象师:其实,在生活中,平均数无处不在。
最常用到它在比赛成绩的统计中。
《平均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
---------------------------------------------------------------最新资料推荐------------------------------------------------------ 《平均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第十册第八单元《平均数的再认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第十册第八单元《平均数的再认识》,教材第 87-88 页二、设计理念随着科学技术和数学本身的发展,统计学已成为现代数学方法的一个重要部分和应用数学的重要领域。
大到科学研究,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统计无处不在。
新《数学课程标准》中也将统计与概率安排为一个重要的学习领域,强调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本单元正是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介绍统计的初步知识的。
本课则是在学生初步认识统计后进行教学的。
求平均数作为一类应用题,若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的生活,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因此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活动为主线,以创新为主旨,积极创设真实的、源于生活的问题情境。
而在本课中,本人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利用学生熟悉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为导入,使学生通过思考如何计算一年级学生的平均身高,进而回顾有关平均数的求法。
并紧扣本校近期举办的汉子规范书写活动,进行合理有效的加工使之与新知相融合,成为行之有效的教学资源。
另外,本人采用多媒体教学等有效手段,以引导法为主,并联系1 / 7生活实践经验,给予学生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
三、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认识平均数,体会平均数的实际应用。
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学情分析本节内容是在学生认识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的基础上进行的。
平均数再认识 优秀教案
课标依据
让学生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
教材分析
《平均数的再认识》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据表示和分析单元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科书安排了三个问题,让学生体会个别数据偏大或偏小对平均数的影响,同时让学生体会到平均数不是一个孤立的数据,而是代表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及一些实际问题的解决需要应用 平均数的认识
学情分析
之前关于平均数学生也有了简单的了解,再认识平均数是对平均数的认识的一次深化,需要学生在了解了平均数的基本性质的前提下才能学好、会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求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平均数具有代表性,任何一个数有变化,平均数就会受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计算平均数的过程,认识平均数的灵敏性。
3.你对平均数有哪些新的认识?
学生讨论,发表观点。
生:119.3cm和118.7cm都接近120cm
学生独立计算平均分,排出名次,分享汇报
生回答
让学生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知道在实际比赛中,通常都采取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然后计算平均数的记分方法。
进一步感知平均数容易受偏大或偏小数据的影响。从而理解比赛中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的合理性。
三、课堂练习
练一练第2题
淘气是一个喜欢实践调查的孩子,看看他调查了什么?(课件出示例题)
1、算出平均年龄(1生上台算)
2、同桌交流(对这个数据的的理解)
3、师:指黑板算法,都是这样算的?有不同的吗?那么结果都是7.875吗?有没有不同的答案?
平均数的再认识说课稿、教案、
平均数的再认识说课稿、教案、PPT第一章:平均数的定义与性质1.1 平均数的定义引入平均数的概念,通过具体例子让学生理解平均数是指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解释平均数的作用,例如在统计学中用平均数来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
1.2 平均数的性质引导学生探索平均数的性质,例如平均数是非负数,且所有数据减去平均数后的和为零。
通过具体例子让学生理解平均数是如何受到极端值的影响的。
第二章:平均数的计算方法2.1 简单平均数介绍简单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即将所有数据相加后除以数据的个数。
举例说明简单平均数的计算过程,并让学生进行实际计算练习。
2.2 加权平均数引入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即每个数据值有一个权重,加权平均数是将每个数据值乘以其权重后再求和,除以权重的总和。
举例说明加权平均数的计算过程,并让学生进行实际计算练习。
第三章:平均数的大小比较3.1 两个平均数的大小比较引入两个平均数的大小比较方法,通过计算两个平均数的差值来判断大小关系。
举例说明两个平均数的大小比较方法,并让学生进行实际计算练习。
3.2 多个平均数的大小比较引入多个平均数的大小比较方法,通过计算每个平均数与所有平均数的差值的绝对值之和来判断大小关系。
举例说明多个平均数的大小比较方法,并让学生进行实际计算练习。
第四章: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4.1 平均数在统计学中的应用通过具体例子介绍平均数在统计学中的应用,例如计算班级的平均成绩、公司的平均工资等。
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利用平均数来进行数据分析。
4.2 平均数在其他领域中的应用通过具体例子介绍平均数在其他领域中的应用,例如计算平均速度、平均温度等。
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在其他领域中的意义,以及如何利用平均数来解决问题。
第五章:平均数的拓展与深化5.1 平均数的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平均数的拓展问题,例如如何计算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等。
举例说明中位数、众数与平均数的关系,并让学生进行实际计算练习。
《平均数的再认识》(教案)-五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平均数的再认识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并且应用算术平均数的概念;2.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平均数,并且解决实际问题;3.能够阅读一段文本,提取信息,计算平均数。
二、教学重点1.算术平均数的概念;2.实际生活中平均数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1.如何提高学生对于平均数的理解能力;2.如何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平均数来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老师可以通过一些小游戏或者是小挑战来引导学生进入今天的主题。
比如老师可以列出一些数字和各种物品,让学生来猜测它们的平均数。
2. 学习(20分钟)老师先讲解算术平均数的概念,解释什么是平均数,以及它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计算一下一些数字的平均数。
3. 实践(25分钟)在这个环节,老师可以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平均数来解决。
比如:小明喜欢吃糖果,他一年总共吃了1000个糖果,平均每个月吃多少个?要求学生用到上面所学的知识来计算答案。
4. 学习反思(10分钟)老师可以让学生讨论一下今天的学习收获,以及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如何应用平均数来解决问题。
五、教学方法1.演示法;2.问答法;3.讨论法。
六、教学工具1.黑板;2.笔记本电脑;3.计算器。
七、教学评估老师可以通过教学实际操作,学生的反馈和考试成绩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八、教学反思平均数作为数学中的基本概念之一,在学习过程中既要理解其基本定义,又要进一步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这样才能体现出其课程的实用性和生动性。
对于学生而言,平均数虽然并不是特别的难,但是需要较强的计算能力和实践能力。
此外,老师也可以融入一些游戏和竞赛元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平均数的再认识课件
KEEP VIEW
平均数的再认识
目 录
• 平均数的定义 • 平均数的性质 • 平均数的应用 • 平均数的局限性和问题 • 如何更好地使用平均数 • 练习与思考
PART 01
平均数的定义
什么是平均数
• 平均数是指在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值相加再除以数据的个数 所得的数值。它反映了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是统计学中常用 的一个指标。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为:首先将一组数据按顺序排列,然后求出这组数据的和,再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具体公式为:平均 数=总和÷数量。
平均数的分 类
平均数可以按照不同的分类方式进行 划分。根据计算方法的不同,可以分 为算术平均数、几何平均数和中位数 等;根据数据类型的不同,可以分为 离散型平均数和连续型平均数;根据 应用场景的不同,可以分为社会经济 平均数和自然现象平均数等。
详细描述
例如,在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时,如果其中一两个数据非常高或非常低,那 么这些数据将显著地提高或降低平均数,可能导致平均数不能准确反映这组数 据的整体情况。
不同群体的平均数可能存在偏差
总结词
由于不同群体之间的数据分布可能存在差异,因此不能简单 地通过比较不同群体的平均数来评估它们之间的整体情况。
整体特征。
注意数据的分布情况
01
平均数只是描述数据的一个指标, 需要注意数据的分布情况,如数 据的离散程度、异常值等。
02
如果数据分布不均匀或存在大量 异常值,平均数的代表性可能会 受到影响,需要结合其他统计指 标进行分析。
对数据进行合理的分组和汇总
在分析数据时,需要对数据进行合理的分组和汇总,以使数据更具有代表性。
详细描述
例如,两个不同班级的平均成绩可能因为学生能力分布的不 同而存在偏差,因此不能简单地通过比较平均成绩来评估两 个班级的整体表现。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8.3《平均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8.3《平均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平均数的再认识》是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三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平均数,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于平均数的性质和应用可能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平均数,并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数据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并深入理解平均数的性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数学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2.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课件、黑板、粉笔、练习题。
2.学具准备:学生课本、练习本、文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如:“某班有30名学生,他们的身高分别是130cm、140cm、150cm……,请问这个班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引导学生思考平均数的意义和求法。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一些与平均数相关的图片和数据,如:一批苹果,其中有10个每斤重150克,5个每斤重160克,2个每斤重140克。
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如何求这批苹果的平均重量。
《平均数的再认识》(说课稿 )-五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平均数的再认识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什么是平均数以及如何计算平均数;2.学生能够将平均数的概念应用于实际中,能够解决简单的平均数问题;3.学生能够进行分组,计算各个组的平均数,能够用不同方法求得一个序列的平均数。
二、教学内容1.什么是平均数?2.如何计算平均数?3.平均数的应用;4.分组后的平均数;5.不同方法求平均数。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教师可以利用一些实例,告诉学生:“小明在第一次模拟考试中的成绩是87分,在第二次模拟考试中的成绩是93分,那么他两次考试的平均成绩是多少呢?”通过提问以及举例的方式,让学生自然地想到平均数的概念,然后引入正式的定义。
2. 介绍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是:将一组数的和除以这组数的个数。
教师通过数学公式,向学生阐述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并举一些例子进行说明。
3. 平均数的应用教师可以通过以小组为单位或全班为单位的形式,让学生进行讨论,想出一些实际应用平均数的场景,以切实的例子来说明平均数的应用。
4. 分组后的平均数如果面对的是一组很大的数据序列,那么我们就需要通过分组来进行计算。
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实例来教授分组计算平均数的方法,包括按等级分组、等距分组和任意分组三种方法。
对于每种方法,教师都可以进行详细的讲解,并通过实例展开说明。
5. 不同方法求平均数除了上述的方法,还存在一些其他的方法,比如算术平均数、几何平均数、调和平均数等等。
在最后一节中,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其他的平均数计算方法,并通过实际的例子来说明它们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讲解、讨论、示范等方式进行教学。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1.平均数的定义及计算方法;2.分组计算平均数的方法;3.不同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六、教学评估1.考察学生对平均数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的掌握情况;2.开展一些小组或个人的练习,测试学生分组计算平均数的能力;3.对于不同的计算平均数的方法,进行简单的问答或小测验。
平均数的再认识
02
随着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 ,如何利用这些技术改进和优化平均 数的计算方法,提高其在实际问题中 的应用效果,也是值得关注的研究方 向。
03
在实际应用中,如何结合具体领域的 特点,将平均数与其他统计方法相结 合,以更全面、准确地描述数据特征 和规律,也是未来研究的一个重要方 向。同时,随着数据来源和类型的多 样化,如何处理异常值和离群点对平 均数的影响,提高平均数的稳健性和 可靠性,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通过平均数,我们可以快速了解数据的集中趋势,从而对整个数据集有 大致的了解。这在制定决策、评估效果、预测趋势等方面具有实际应用
价值。
平均数还可以帮助我们比较不同数据集之间的差异,为进一步的数据分 析和挖掘提供基础。
未来研究的方向和展望
01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如何更有效 地处理和分析大规模数据集,提高平 均数计算的效率和准确性,是未来研 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02
CATALOGUE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直接计算法
总结词
直接计算法是一种简单直观的平均数计算方法,适用于数据量较小、计算难度 不大的情况。
详细描述
直接计算法就是将所有数值相加,然后除以数值的数量,得到平均数。这种方 法虽然简单,但对于大数据集来说,可能会因为计算量大而变得繁琐。
公式法
总结词
公式法是一种相对复杂的计算方法,适用于数据量较大、需要快速得到平均数的 情况。
平均数的性质
平均数具有可加性
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乘以数据的个数等于这组数据的总和。
平均数与中位数和众数的关系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是描述数据分布特征的三个重要统计 量,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
五年级数学教案:《平均数的再认识》
《平均数的再认识》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数据分析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难点: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课件或黑板2.小组合作活动材料3.学生作业本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老师出示一道题目:小明、小红和小华三人比赛跳绳,小明跳了40个,小红跳了45个,小华跳了50个。
请问他们三人平均每人跳了多少个?2.学生思考后回答,老师引导学生回顾平均数的概念。
(二)新课讲解1.老师通过讲解,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平均数是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2.老师举例讲解求平均数的方法:例1:小明的成绩是80分,小红的成绩是90分,小华的成绩是100分。
求他们的平均成绩。
解:将三个成绩相加,得到总和为80+90+100=270分。
然后将总和除以人数,即270÷3=90分。
所以他们的平均成绩是90分。
3.老师再出一个例子,让学生尝试解答:例2:小王、小张和小李三人比赛跑步,小王跑了100米,小张跑了120米,小李跑了110米。
求他们三人平均每人跑了多少米?(三)巩固练习1.老师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1:小芳、小丽和小强三人比赛跳远,小芳跳了3米,小丽跳了4米,小强跳了5米。
求他们三人平均每人跳了多少米?练习2:小刚、小亮和小鹏三人比赛投篮,小刚投了10个,小亮投了12个,小鹏投了15个。
求他们三人平均每人投了多少个?2.学生完成后,老师批改并讲解答案。
(四)小组合作活动1.老师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每组5-6人。
任务1:收集本组成员的身高、体重、年龄等数据,计算平均数。
任务2:将本组成员的成绩(如数学、语文、英语等)计算平均分。
3.各小组汇报成果,老师点评。
(五)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和收获。
(六)作业布置(1)小华、小明和小李三人比赛跳高,小华跳了1.2米,小明跳了1.3米,小李跳了1.4米。
《平均数的再认识》课件ppt
例如,在商业中,企业会用平 均数来衡量其产品的销售情况 ;在医学中,医生会用平均数
来评估病人的病情。
然而,由于平均数易受极端值 影响,因此在使用时需要注意
其局限性。
02
平均数的性质与特点
平均数的性质
描述一组数据的集 中趋势
反映这组数据的平 均水平
表示这组数据的中 等水平
平均数的特点
易于计算和理解 对于异常值的影响较小
平均数在市场调研中的应用
消费者行为分析
市场调研中,平均数可以用来分析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使用习惯等,帮助企 业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偏好。
市场细分
通过计算不同群体的平均数,可以将市场细分为不同的群体,为企业提供更 加精准的市场定位和营销策略。
平均数在金融领域的应用
投资组合管理
金融领域中,平均数可以用来评估投资组合的风险和收益, 帮助投资者做出更加明智的投资决策。
《平均数的再认识》课件 ppt
2023-10-30
contents
目录
• 平均数的定义与计算 • 平均数的性质与特点 • 平均数在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 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 总结与展望
01
平均数的定义与计算
平均数的定义
平均数是描述一组数据集中程度的统计量,通常用这组数据的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得出。
信用风险评估
银行等金融机构可以利用平均数对客户进行信用风险评估, 确定客户的信用等级和风险水平。
04
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平均数在医疗领域的应用
诊断疾病
平均数可以帮助医生诊断疾病 ,例如,如果一个地区的平均 体温普遍升高,可能预示着某
种疾病的爆发。
评估治疗效果
平均数可以用来评估治疗效果。 例如,医生可以通过比较治疗前 后的平均血压或血糖水平来评估 治疗方法的效果。
平均数的再认识
平均数的再认识【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平均数,了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2、经历求平均数的过程,了解某些特殊数据对平均数的影响。
3、学生在自主参与和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学习带来的快乐,体验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点】进一步探究计算平均数的方法,认识到某些特殊数据对平均数的影响。
【教学难点】能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1、提问:同学们,在四年级第二学期我们学习过平均数,还记得如何求平均数吗?(引导学生回忆并回答:(1)把每个数加起来,除以个数。
(2)采用移多补少的方法。
)2、出示问题:有一位顾先生去一家公司面试。
总经理告诉他:我们这的报酬很不错,月平均工资是6111元。
工作了几天以后,顾先生要求见总经理:你们欺骗了我,说月平均工资有6000多,可是我这个月只拿到了2000元!总经理:月平均工资是6111元啊。
我们公司现有15名员工,1位总经理,2位副总经理,普通员工每月2000元,总经理每月40000元,副总经理每月20000元,算起来公司的月平均工资可不就是6111元吗。
顾先生:对,对,对!你是对的!平均工资是6111元,可是你还是欺骗了我!聪明的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思考、交流:普通员工月每月是2000元,与6111相差太远。
)3、揭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果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进一步探究有关平均数的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让学生复习旧知,并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感受到平均数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的不合理,自然地引入课题。
】二、探究新知1、探究“确定儿童免费乘车的身高”合理性小时候,同学们跟着家长乘车,那时候你们乘车时不用买票的,你们还记得是什么时候开始买票的吗?(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这是我国对学龄前儿童实行的一种免费乘车政策,根据有关规定,我国学龄前儿童身高不足1.2m时,可以免费乘车。
(1)你们认为1.2m这个数据可能是如何得到的呢?(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小组选择代表全班汇报。
平均数的再认识(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
教案:平均数的再认识年级:四年级上册学科:数学版本:苏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深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明确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
2. 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3. 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1. 平均数的含义及求法。
2. 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平均数的灵活运用。
2. 解决实际问题中平均数的相关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教具。
2. 学生准备:学习用品、计算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课件,展示一组数据,引导学生回顾平均数的概念。
2.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平均数的含义。
二、探究(15分钟)1. 教师出示一组数据,引导学生求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2. 学生分组讨论,探究求平均数的方法。
3. 各组汇报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巩固(10分钟)1. 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答案进行讲解,强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3. 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平均数的求法。
四、应用(10分钟)1. 教师出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
2. 学生分组讨论,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3. 各组汇报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五、拓展(5分钟)1. 教师出示拓展题,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进行推理。
2.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
3.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答案进行讲解,强调平均数的灵活运用。
六、总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平均数的含义及求法。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平均数的概念,探究求平均数的方法,以及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让学生深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加强对学生平均数灵活运用的指导,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5
90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50
抽查对象
身高/cm
6岁男童身高情况统计图
130
平均数 125 119.1 120
115
110
129
124
123
127
126
125
119 119 119119.5119.5119.5
119.5
121 119.5119.5119 119.5 119 119.5
身高/cm
130
平均数 125 119.1 120
115 110 105 100
95 90
05
6岁男童身高情况统计图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50
抽查对象
身高/cm
130 125
平均数 118.5 120
115 110 105 100
95 90
05
6岁女童身高情况统计图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50
抽查对象
平均数能代表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代表性
平均数能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平均成绩
中国年平均气温
2013年平均寿命
操场上有6个人正在做游戏,他们的平 均年龄是12岁。
猜一猜,这六个人的年龄分别可能是多少呢?
单位:岁 35
30
25
20
15
12 10
7
6
5
0 王琳 李明
9 淘气
9 笑笑
8 林清
7 平均分 名次
1
96 97 99 100 80 97 96 95 二
2
87 86 99 89 90 90 89 90 三
3
95 94 96 96 97 98 96 96 一
评委 选手
1
2
3
4
5
6
7 平均分 名次
1
96 97 99 100 80 97 96 97 一
2
87 86 99 89 90 90 89 89 三
10 7
5
6
9
9
8
0 王琳 李明 淘气 笑笑 林清 陈冬 姓名
下表是“新苗杯”少儿歌手大奖赛的成绩统计表。
评委 选手
1
2
3
4
5
6
7 平均分 名次
1
96 97 99 100 80 97 96
2
87 86 99 89 90 90 89
3
95 94 96 96 97 98 96
评委 选手
1
2
3
4
5
6
C、计算跳水比赛中某选手的跳水成绩
职员4
3300
职员5
3200
平均工资
3500
通过今天的学习, 你对平均数有了哪些 新的认识?
平均出来的牛体重
猜牛 重 赢 大 奖
英国科学家弗朗西斯·伽尔顿
同学们,886~
下面哪种情形适合采用去掉一个最大值和 一个最小值再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C )
A、计算某班数学考试平均分
B、计算某日平均气温
3
95 94 96 96 97 98 96 96 二
讨论:请仔细观察表格中的数据,结合实际,想一想,
哪种算法更公平、更合理?
在实际比赛中,通常都采取去掉一个最高分 和一个最低分、然后再计算平均数的计分方法, 这样处理数据,可以避免或减少极端数据对平均 数的影响,使平均数更具有代表性。
招聘广告
A公司因工作需要,招聘 职员1名,待遇从优,员工 月平均工资3700元。
119.5
121 119.5119.5119 119.5 119 119.5
120 1191.159
1211191.250
121 119.5 119
117 118 118
117118118 118 117 118
118 118 118
117
118117 118 118
115
114
114
112
105
100
33 陈冬 姓名
35
35
33
30
30
25
25
20
20
15
12
11
12
13
11
12
15 13
10
10
7
6
9
9
8
5
5
0
0
王琳 李明 淘气 笑笑 林清 陈冬
王琳 李明 淘气 笑笑 林清 陈冬
单位:岁
极端数据
35
像这样在一组数据中与其 33
30 它数据相比差距特别大的
25 数,叫做极端数据。
20
15
12
根据有关规定,我国对
6岁以下
学龄前儿童实行免票乘车,
即一名成年人可以
携带一名身高不足1.2mm
的儿童免费乘车。
免票1.2m
1.2m这个数据可能是如何得到的呢?
身高/cm
6岁男童身高情况统计图
130 125 120 115 110
129
124
123
127
126
125
119 119 119119.5119.5119.5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册 P87-88页
执教者:庄莹莹 泉州市鲤城区实验小学
有木有?
有没有?
神马?
什么?
酱紫
这样子
亚历山大
压力很大
你太奥特曼了
你太out了~ 你太落伍了~
高大上
高端、大气、上档次
城会玩
1314 520~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册 P87-88页
执教者:庄莹莹 泉州市鲤城区实验小学
抽查对象
平均数能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据统计,目前北京市6岁男童身高的平均值为119.3cm, 女童身高平均值为118.7cm。
请根据上面的信息解释免票线确定的合理性.
Hale Waihona Puke 身高/cm男女130
125
120
119.3 120 118.7
115
110
105
100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50
B公司因工作需要,招聘 职员1名,待遇从优,员工 月平均工资3500元。
A公司员工月工资一览表
职工
工资(元)
总经理
7200
副经理
6400
职员1
2200
职员2
2150
职员3
2150
职员4
2100
平均工资
3700
B公司员工月工资一览表
职工
工资(元)
经理
4300
职员1
3450
职员2
3400
职员3
3350
120 1191.159
1211191.250
121 119.5 119
117 118 118
117118118 118 117 118
118 118 118
117
118117 118 118
115
114
114
112
105
100
95
90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50
抽查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