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定性研究方法整理
定性研究分析方法
定性研究分析方法
定性研究是一种通过描述、解释和理解现象的研究方法,较少使用统计分析和数学模型,而主要依赖于文本数据、观察、访谈和人类行为等非结构化或半结构化数据的分析。
以下是一些可以使用的定性研究分析方法:
1. 文本分析:对文本数据(如书籍、文章、采访记录)进行内容分析,通过标记、归类和编码来提取关键主题、观点和模式。
2. 相关矩阵分析:将研究对象的多个变量进行互相关联,以寻找它们之间的关系和模式。
3. 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将空间数据和地理位置信息与其他数据集结合,以了解地理模式和趋势。
4. 跨文化比较:通过比较不同文化、社会群体或国家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以揭示其效果或影响。
5. 示例分析:通过深入研究一些具体案例、个体或事件,以推断出一般性或普遍性模式。
6. 群组或团队动力学分析:研究群体或团队内部的相互作用、决策过程和关系,以了解其影响和结果。
7. 理论综合:将不同理论观点、概念和模型集成在一起,以创建一个更全面和综合的理论框架。
这些方法可以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的特点进行选择和组合使用,以达到对现象深入理解和解释的目的。
所有定性研究方法整理
第一章概述1.1 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一.方法论背景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作为两种不同的方法论在经验研究中也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探求知识的方法,前者是科学主义的,后者是自然主义的。
量化研究方法和质性研究方法则是这两种方法论最集中的体现。
长期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在而形成的实证研究式在社会学研究中占主流地位。
由于受自然科学量化研究式的影响,实证主义者认为只有客观的、实证的和量化的研究才是科学的,有价值的。
社会学的发展也离不开量化的测量和分析。
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则受到实证主义思想和统计规律性思想的影响,在其著作《自杀论》中,通过分析犯罪统计学提供的统计资料,最终展示了自杀现象中类似于自然科学的规律性。
然而,由于社会科学不仅研究可观察的现实(客观事件),而且也研究主观现实,因此,社会研究的客观性和确质性远远不如自然科学。
正是由于社会研究受到其特定研究对象和研究容的制约,再加上实证研究式本身的缺陷,社会研究者不可能完全依赖这种研究式来达到对社会的全面理解。
20世纪70年代以来,社会研究者开始对实证研究式的缺陷进行批评,并逐步发展出更具人文主义色彩的解释式。
解释式就是一种质性研究式,其发展主要受到西方现象学、诠释学、批判理论、民俗方法论、符号互动论等思想和理论的影响,同时也部分吸取了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
从本体论上看,质性研究式假定人类行为是一种有.意义的行动,它可以通过人的意识和情感作用来完成一切认知.。
同时,人的行动也是社会取向的,“我”毕竟要走向“他人”。
因此,人不仅通过自我来追求意义,同时也必须通过他人来赋予世界意义。
换句话说,主体不是封闭性的自我系统,而是走向社会的“存在”,是以“相互主体性”来构建这个世界。
从认识论上看,它强调知识的形成和发展并非只受知识在理性原则的限制或是纯粹由理性推论而来,它是由主体的意识作用在日常生活世界不断与其他的人或事物的接触中,来建立可供沟通的知识。
即知识的形成是经由“协商”的过程而来。
教育科研方法 第五讲 定性研究方法
访谈的次数
一次性访谈 多次性访谈
精品课件
(三)定性研究的访谈类型:
•
开放型和半开放型访谈的结合,以开放型访谈为主;
•
结合使用正式和非正式访谈;
•
结合使用个别访谈和集体访谈;
•
一般使用直接访谈、多次性访谈
精品课件
二、访谈前的准备
• 访谈时间 • 访谈地点 • 自愿原则 • 保密原则 • 是否录象与录音 • 设计访谈提纲
• 2、访谈若干典型学生与教师。 • 3、学校文件、教师的教学笔记和学生作业的文本分析。 • 4、对学生心理和学习成绩进行量化测查,并且与城市学校学生
的常模进行比较。 • 5、课堂观察。主要目的是用于与其他研究资料进行三角互证。 • 6、家长访谈。
精品课件
10
七、个案研究的另一个案例:工具性个案研究
精品课件
三、实施访谈
• (一)访谈中的提问 三类问题之间的关系与转化
——研究问题 ——访谈提纲中的问题 ——实际访谈时提的问题
精品课件
访谈提纲设计的思路:
研究现象——研究问题——研究目的—— 研究对象(可行性)——概念框架
•
2、需要通过深入的研究探明真相,寻找有效解
决问题的对策;
精品课件
6
五、个案研究的一般步骤
Step 1
确定研究 问题
Step 2
选择研究 对象
Step 3
进入研究现 场
Step 4
进行观察 访谈文献 收集
Step 5
整理分析 资料
Step 7
撰写研究 报告
检验成果!
精品课件
7
六、“个案研究”案例:内在的个案研究
收集研究 资料
定性研究方法整理
定性研究方法整理ZY1211114 赵翔宇一、实地研究法实地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中常见的方法之一,以直接、生动和深入的特点在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
实地研究法是指不带有理论假设而直接深入到社会生活中,采用观察、访问等方法去收集基本信息或原始资料,然后依靠研究者本人的的理解和抽象概括,从第一手资料中得出特殊性结论的方法。
1、参与观察法对社会现象的研究同对自然现象的研究一样,都离不开观察,观察法可以说是一切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
按照观察中研究者所处的位置或扮演的角色,可以把观察法区分为参与观察和非参与现察。
所谓非参与观察,部分学者也称其为局外观察,即观察者处在被观察的群体或现象之外,完全不参与其活动,尽可能地不对群体或环境产生影响。
最理想的局外观察是观察者隐蔽起来观察,使被观察者一点也意识不到有研究者在场并正在观察他们。
参与观察就是研究者深入到研究对象的生活背景中,在实际参与研究对象日常社会生活的过程中进行的观察,它是一种非结构性的观察。
适用范围:根据对文化团体的研究,Bogdewi e总结了几个适合采用参与观察法的情况:第一,当研究者在研究场域时,团体成员不会因为研究者的出现而改变自己的行为,研究者是被包容的,而不是令团体成员感到好奇的对象。
在这样自然的场域里,亲眼目睹真实现象的机会相对增加;第二,当真实行为和言语之间的差异非常明显时,也适合采用参与观察法。
因为访谈和问卷调查所得到的资料不容易反映出真实行为;第三,当研究者的问题可以用团体成员的语言形式来解释时,也适合采用参与观察法;第四,事情的连续性和连接性有助于解释现象的意义,参与观察是有利的方法,因为参与观察可以看到连续性脉络的现象,远比利用重复访谈或由不同的线索建构意义要完整。
(完整版)所有定性研究方法整理
第一章概述1.1 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一.方法论背景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作为两种不同的方法论在经验研究中也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探求知识的方法,前者是科学主义的,后者是自然主义的。
量化研究方法和质性研究方法则是这两种方法论最集中的体现。
长期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在而形成的实证研究范式在社会学研究中占主流地位。
由于受自然科学量化研究范式的影响,实证主义者认为只有客观的、实证的和量化的研究才是科学的,有价值的。
社会学的发展也离不开量化的测量和分析。
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则受到实证主义思想和统计规律性思想的影响,在其著作《自杀论》中,通过分析犯罪统计学提供的统计资料,最终展示了自杀现象中类似于自然科学的规律性。
然而,由于社会科学不仅研究可观察的现实(客观事件),而且也研究主观现实,因此,社会研究的客观性和确质性远远不如自然科学。
正是由于社会研究受到其特定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的制约,再加上实证研究范式本身的缺陷,社会研究者不可能完全依赖这种研究范式来达到对社会的全面理解。
20世纪70年代以来,社会研究者开始对实证研究范式的缺陷进行批评,并逐步发展出更具人文主义色彩的解释范式。
解释范式就是一种质性研究范式,其发展主要受到西方现象学、诠释学、批判理论、民俗方法论、符号互动论等思想和理论的影响,同时也部分吸取了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
从本体论上看,质性研究范式假定人类行为是一种有.意义的行动,它可以通过人的意识和情感作用来完成一切认知.。
同时,人的行动也是社会取向的,“我”毕竟要走向“他人”。
因此,人不仅通过自我来追求意义,同时也必须通过他人来赋予世界意义。
换句话说,主体不是封闭性的自我系统,而是走向社会的“存在”,是以“相互主体性”来构建这个世界。
从认识论上看,它强调知识的形成和发展并非只受知识内在理性原则的限制或是纯粹由理性推论而来,它是由主体的意识作用在日常生活世界不断与其他的人或事物的接触中,来建立可供沟通的知识。
即知识的形成是经由“协商”的过程而来。
定性分析常用的八种方法
定性分析常用的八种方法
因果性分析是研究相关因素和它们之间的关系的一种有用的分析方法,旨在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问题,并更好地解决问题。
因果分析也被称为因果推断或因果关系分析,是以实证为基础的。
目前,关于因果性分析的集中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八种方法:
1) 流程图: 流程图是一种图形表达,用于表示不同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
流程图也可以用来表达复杂的判断和决策过程,以理清有关情况。
2) 矩阵图: 矩阵图用于表示多个变量之间的联系程度。
它可以用来比较两个或更多变量之间的关联,从而指导对象分析。
3) 因果模型: 因果模型是一种计算模型,可以模拟实际世界中因果关系的过程,以研究因果关系。
4) 多元线性回归:多元线性回归是用于预测变量之间相互关联性的一种统计方法,广泛应用于因果性分析研究。
5) 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可以用于判断哪些因素与某一结果影响最大,以及不同的因素之间的关系。
6) 不确定性图: 不确定性图是用于表示不同事件之间的相互联系的,主要用于研究假设或行动对输出结果的影响程度。
7) 事件图: 事件图是一种示意图,用于表明某个实际情况下,不同变量之间是如何影响彼此的。
8) 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是一种研究多变量之间的联系的统计方法,通常用于衡量两个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
因果性分析是一种有用的方法,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更加清楚的了解不同因素之间的关系,以更好的解决问题。
上述八种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好地理解问题,并寻求适当的解决方案。
定性研究方法知识要点
选择研究背景
获准进入
进入现场
取得信任和建立友善关系
收集资料
整理和分析资料
离开实地
报告研究结果
局内人,局外人,守门人。(掌握定义,优缺点)(P135)
局内人:与研究对象同属于一个文化群体的人,他们享有共同的价值观念.生活习惯,行为方式或生活经历。对事物往往有比较一致的看法.
局外人:处于某一文化群体之外的人。他们与这个群体没有从属关系,与局内人通常有不同的生活体验,只能通过外部观察和倾听来了解局内人的行为和想法。
五.实地研究的优缺点
优点:
在自然条件下观察和研究人们的态度和行为;
研究效度高;
方式比较灵活,弹性较大;
适合研究现象发展变化的过程及其特征.
缺点:
结论难以推广,不具代表性;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研究对象的现有生活;
耗时;
伦理问题,主要针对隐蔽式观察。
四、观察法
什么是观察法
David E。 Gray(2004):“观察并不是简单地去看某件事并记录下所谓的‘事实',而是感觉和领悟的一种复杂组合(视觉、声音、触觉、微笑和嗅觉)。"
5。可否推广.
6.对研究者素质的要求。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资料收集方式
定性研究(Qualitative)
定量研究(Quantitative)
深度访谈In-depthinterview
调查研究Surveys
焦点组访谈Focus-groups interview
实验Experiments
民族志Ethnography
敏感性、隐秘性问题无法使用观察法;
观察法缺乏系统性,资料难以量化。
第五讲 访谈法与技巧
社会学所有定性研究方法归纳
社会学所有定性研究方法归纳韦伯与福柯权力思想的比较一.1.韦伯韦伯当时的生活时代是资本主义社会努力寻求发展时期,资本主义工商业等方面需要得到充分的发展空间,他认为那个时代科层制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组织形式典型的统治类型。
科层制是他所谓的法理统治的一种最典型、最纯粹的表现形式。
科层制的管理按客观标准来看,在功能方面是严格合理的,它作为客观的服务机构和管理机构,排除了一切人格化的因素,不带有任何个性化色彩,而仅仅奉行法律程序和公务原则。
在它的内部,既没有传统的人情事故,也没有个人良心的纷扰,既排除贪赃枉法的弊端,也不介入党派之争。
在科层制内部,奉行的完全是形式合理的原则,即技术和效益的原则,严格排除任何技术以外的目的和价值,它是一架机器,人只是机器上的一个个运转良好的齿轮。
由此可看出:这种科层制的组织形式就像一个权力的“金字塔”,权力是自上而下的贯彻实施,这种社会要求的权力的统治必须有国家、法律作为保证,权力是完全支配型的。
韦伯认为法理统治适合了当时资本主义生产和发展的要求。
2.福柯福柯称现代社会是一个“纪律”社会,他把“纪律”作为一项权力技术。
在18世纪,公开处决的仪式已经成为国王的暴力和民众的暴力公开较量的舞台,最终导致国家抛弃了这种在人道主义者看来“残暴”的惩罚方式,出现了一种比较“人道”的惩罚方式。
在此过程中,福柯认为出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的权力模式,纪律这种权力技术占据了关键性的地位。
福柯的权力理论与1968年革命也密切相关,这场遍及整个西方世界的政治运动从根本上动摇了西方自启蒙时代以来建立的一系列价值观和真理观,开启了一个崇尚差异,提倡多元的时代。
福柯尽管不止一次地表现出对革命行为的怀疑,但他却是1968年革命的积极参与者,而且可以说这场政治运动的实践经历对福柯后期学术思想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到了他对革命和权力问题的看法。
他首先发现,全新的社会实践已经使得传统的有关权力和革命社会理论显得不合时宜,在革命多元化的目标、力量和方式的背后突显了社会权力问题的复杂,而且革命失败的现实也迫使理论家更加深入地分析权力运做的机制,寻找一种革命之外的权力反抗模式。
定性研究的四种方法
1、访谈法的分类
(1)根据双方接受程度,分为直接访问和间接访问;
(2)依据被访者的人数,分为个别访问和集体访问;
(3)依据是否有访问指引,分为结构式访问和无结构式范文;
2、常用形式
非正式会话式访问、引导式访问和标准化开放式访问。
3、深度访谈
研究者与研究对象间反复的面对面交往,借研究对象视角把握其用自己语言表达生活、经历和状况。
(1)注重实务导向
(2)研究场域与实务场域合一
(3)重视民主参与
(4)兼具批判建构功能
3、类型
按照侧重点分类
(1)行动者用科学方法对自己的行动进行分类;
(2)行动者为解决自己实践中的问题而进行的研究;
(3)行动者对自己实践进行批判性反思。
根据参与者对自己行动的反思分类
(1)行动中的认识;(2)行动中的反思;(3)对行动进行反思。
定性研究的四种方法
定性研究常用研究方法
观察法
1、观察法的概念
观察就是出于具体目的,利用感觉器官和其他手段,系统地收集研究对象正在发生、发展和变化的现象资料。
2、观察法的分类
(1)根据观察者是否融入被观察群体,分为参与式观察和非参与式观察;
(2)根据过程控制程度,分为结构式观察和非结构式观察;
(3)根据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接触程度,分为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
(4)资料详尽深入
3、个案研究一般步骤
确定研究对象—获准进入—取得信任和建立友善关系—收集资料—整理和分析资料—报告研究结果。
4、拓展个案法
行动研究
1、含义
被研究者不再只是研究对象,也是研究者。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一起参与研究和行动,将研究发现直接应用于行动,对问题情境进行全程干预,提高其实践能力。
实证研究中的定性数据整理与分析工具与方法技巧
实证研究中的定性数据整理与分析工具与方法技巧引言:实证研究是一种通过采集、整理和分析数据来验证或反驳特定假设的科学研究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教育学、心理学等领域。
在实证研究中,定性数据的整理与分析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工具与方法技巧。
一、定性数据整理工具与方法技巧1. 文本标签化通过给定的关键词或主题将文本数据进行标签化,方便后续分析。
可使用层次化标签、常用词分析、分段、提取关键信息等方法,将复杂的文本数据转化为简明的标签。
2. 范畴分析将定性数据根据特定的概念或范畴进行分类,以探索其中的脉络和关联。
通过构建范畴树或使用软件工具如NVivo进行分析,可帮助研究者获得全面而深入的理解。
3. 转录与编码将定性数据进行转录,并根据研究目的进行编码。
编码可按照主题、情感、意义等维度进行分类,以便后续的分析和比较。
二、定性数据分析工具与方法技巧1. 主题分析通过对定性数据的转录和编码,挖掘出其中的关键主题,并进行深入分析。
研究者可使用词频分析、主题词云、相关主题群组等方法,揭示数据中的隐藏规律和重要信息。
2. 情感分析探究定性数据中的情感表达和态度倾向,可使用情感词典和机器学习等方法进行分析。
情感分析有助于揭示人们对特定主题或事件的情感反应,提供研究者更为全面的视角。
3. 比较分析通过比较不同个体、群体或时间点的定性数据,发现差异和共同点。
可使用交叉表、对比图表等工具进行定量化的比较分析,深入挖掘数据背后的关系和原因。
三、数据可视化工具与方法技巧1. 图表分析使用统计图表,如条形图、折线图、饼图等,对定性数据进行可视化呈现。
图表分析可以直观地展示数据的分布和趋势,加深研究者对数据的理解。
2. 网络图分析对定性数据中的概念、主题、事件进行网络分析,呈现节点之间的关系和连接。
网络图分析有助于揭示数据的复杂性和结构性,发现潜在的关联和影响。
3. 词云分析将定性数据中的关键词制作成词云图,清晰地展示数据中的热点和关注重点。
定性研究通常会使用什么方法
定性研究通常会使用什么方法定性研究常用的方法有观察法和深入访谈法和专题小组讨论定性研究方法是根据社会现象或事物所具有的属性和在运动中的矛盾变化,从事物的内在规定性来研究事物的一种方法或角度。
它以普遍承认的公理、一套演绎逻辑和大量的历史事实为分析基础,从事物的矛盾性出发,描述、阐释所研究的事物。
进行定性研究,要依据一定的理论与经验,直接抓住事物特征的主要方面,将同质性在数量上的差异暂时略去。
定性研究有两个不同的层次,一是没有或缺乏数量分析的纯定性研究,结论往往具有概括性和较浓的思辨色彩;二是建立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的、更高层次的定性研究。
在实际研究中,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常配合使用。
在进行定量研究之前,研究者须借助定性研究确定所要研究的现象的性质;在进行定量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又须借助定性研究确定现象发生质变的数量界限和引起质变的原因。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有下列一些不同点:①着眼点不同。
定性研究着重事物质的方面;定量研究着重事物量的方面。
②在研究中所处的层次不同。
定量研究是为了更准确地定性。
③依据不同。
定量研究依据的主要是调查得到的现实资料数据,定性研究的依据则是大量历史事实和生活经验材料。
④手段不同。
定量研究主要运用经验测量、统计分析和建立模型等方法;定性研究则主要运用逻辑推理、历史比较等方法。
⑤学科基础不同。
定量研究是以概率论、社会统计学等为基础,而定性研究则以逻辑学、历史学为基础。
⑥结论表述形式不同。
定量研究主要以数据、模式、图形等来表达;定性研究结论多以文字描述为主。
定性研究是定量研究的基础,是它的指南,但只有同时运用定量研究,才能在精确定量的根据下准确定性。
这是二者的辩证关系。
定性研究是一个在许多不同的学科,在传统上,雇用社会科学探究的方法,但也是在市场研究和进一步的背景下。
定性研究人员的目的是收集在深入理解人类行为和支配的原因这样的行为。
调查为什么和如何决策,而不仅仅是什么,在哪里,当定性方法。
常用的定性研究方法是
常用的定性研究方法是
1. 访谈法:通过与被研究对象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收集相关的主观观点、意见和经验。
2. 观察法:通过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的行为、情境和环境,获得相关的感知感受,从而理解其意义与内涵。
3. 文本分析法:通过对书写文本、口述文本或其他形式的语言材料进行深入解读和分析,获取其中的主题、观点和意义。
4. 现象学研究:通过对人们的感知、意识和经验进行详细记录和描述,揭示事物本质和本体。
5. 个案研究:集中对一个或少数几个个体进行深入观察和分析,以获得有关其特征和特定情况的深入理解。
6. 内容分析法:通过对文本、图像、声音等进行定性的系统分析,揭示其中的主题、意义和隐含信息。
7. 焦点小组讨论:组织一群被研究者参与讨论和辩论,通过彼此互动,获取相关观点和见解。
定性研究方法 第五章 定性资料的整理和编码
❖ 第二,资料整理将提升定性资料的质量。当一手经验材料处于分散状态时,能够为相应研 究提供的用来分析的信息、证据会受到一定限制。资料整理的作用就是让重要信息或重要 证据从繁杂的初始资料中凸显出来,以便得到重点关注和应用
❖ 定性资料整理,通常采用两种方法:一是人工整理,二是电脑辅助整理。定性资料整理有五条原 则:建立格式;交互参考;编写摘要;编排目录;编制索引。
❖ 定性编码是指对初始的定性资料根据其内容和意义用类别标签、概念术语、解释性短语加以标识、 说明和区分的过程。定性编码包含三个要素:一是资料分析,二是抽象概括,三是标码。
❖ 第三,资料整理将有助于定性资料分析。有了系统的资料,研究者更容易从中发现重要信 息和可用证据,更容易运用有效资料进行研究分析。一套系统、完备的资料,也会有助于 研究者更快形成分析思路和理论框架。
二、定性资料整理的作用
❖ 第四,资料整理将提高定性资料的使用效率。整理已收集的定性资料,将分散的资料组织起来, 形成系统的定性资料库,不仅便于一项研究利用其中的资料信息,而且可为其他研究提供资料库 ,由此使定性资料充分发挥其研究价值。
❖ 初始编码代表的是对定性资料所做的最初的、基本的整理和编码,其特点就是忠于初始资料,对 资料进行最基本、最简单事件、某种范畴进行有针对性的、集中的概括、抽象、界定和编排。
本章要点
❖ 扎根理论是由格拉泽和斯特劳斯提出的一套定性研究方法,其含义是要扎根于定性资料去建构理 论,或让理论扎根于定性资料。扎根理论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其发展了一套关于如何更好地处理定 性资料与理论之间关系的策略和方法,以及创建了一种定性研究的理论范式。
定性研究方法
6. 伦理性
7.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本性
5
三、定性研究的优缺点
1. 优点
(1)易于获得较深层次信息
(2)有利于创建理论
(3)有利于获得真实详尽的信息
(4)成本相对较低
6
2. 缺点
(1)研究结果容易出现偏倚和非客观性 (2)研究结论普适性较低 (3)资料分析整理较困难
7
第二节 常用的定性研究方法
8
一、观察法
(一)含义
观察法 (observation method) ,是研究者在一定时间 内有目的、有计划地在研究现场凭借自身的感官直接感 知或借助一定的辅助设备观察和描述被研究者或某种社 会现象处于自然状态下的各种外在表现,从而进行资料 收集的一种研究方法。 主要依赖视觉获取信息,以听觉和触觉等作为辅助,还 可以借助辅助手段提高资料收集的可靠性和完整性。 观察法不同于日常生活中个体自发性和偶然性的一般 观察,它具有特定的研究目的、观察标准和实施方案。
也称“质性研究”、“定质研究”或“质化研究” 等,其含义界定并未统一。 一般认为,定性研究是以研究人员自身作为主要研 究工具,在自然环境下对社会现象或事物采用非量 化方式收集描述性资料、以归纳法分析诠释资料并 形成理论的一种探索性研究。
4
二、定性研究的特征
1. 自然性
2. 理解性 3. 反思性 4. 归纳性 5. 互动性
自然观察法(natural observation),就是在自然情境下
观察研究对象在日常自然生活情况下的特征与表现,有利 于提高信息收集的客观真实性,但不易研究各种现象或变 量的内在关系。
定性研究方法知识要点
在这个过程中,具有相同属性的资料被归入同一类别,并以相应的概念命名。
类属与码号有别。
类属向比较。
分析类属之间的关系
因果关系;先后关系;语义关系;逻辑关系;平行关系;从属关系,等等。
从类属关系中寻找核心类属
水延凯(1996):“观察是研究者有目的地运用自己的感官或借助科学仪器能动地对自然和社会现象进行感知和描述,从而获取材料的方法和过程。”
观察法的类型(P228)
非参与型观察
非参与型观察
实地观察
科学观察参与型观察
观察实验室观察
日常观察
六、观察法的优缺点
优点:
它可以当时当地观察到现象或行为的发生,它不仅可以把握整个现场情况,而且还可以感觉到当时当地的情境和气氛。
•丰富的描述:像民族志研究一样,它对于研究结果的呈现主要是厚实描述,不过它更侧重于回答事件何以发生以及如何发生的。
•整体性:案例研究的主要研究目的主要不在于案例之间或现象之间的比较,而是对研究对象获得通盘性全观性的了解和理解。
•经验理解:研究者必须站在被研究者的立场,深入理解被研究现象与行动的意义,并将研究所收集的讯息与理解的意义传递给读者。
(2)判断抽样(Judgmental Sampling)
(3)滚雪球抽样(Snowball Sampling)
(4)定额抽样(Quota Sampling)
三、实地研究
一、什么是实地研究
实地研究也叫实地调查和田野调查,它是一种深入到研究现象的生活背景中,以参与观察和非结构访谈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理解和解释现象的社会研究方式。
观察一般是在自然环境中进行,因此,它对研究对象的干扰较小。
报告中的定性数据整理和分析技巧
报告中的定性数据整理和分析技巧1. 什么是定性数据?2. 定性数据整理的方法和技巧3. 定性数据分析的步骤和工具4. 如何编写报告并运用定性数据分析结果5. 定性数据的有效性和可靠性评估6. 定性数据整理和分析的一些注意事项1. 什么是定性数据?定性数据是指那些不能被量化、描述主观性较强的数据。
它通常是基于观察、访谈、问卷等方法获取的,例如人们对某个事物的感受、意见、偏好等。
定性数据对于理解社会、心理、文化等问题、获取深入的信息是非常重要的。
2. 定性数据整理的方法和技巧定性数据整理的方法和技巧包括:(1)数据整理和分类:将收集到的定性数据按照特定的主题或类别进行整理和分类,以便进行后续的分析。
(2)数据转录和文本化:将访谈、观察等非文字型的定性数据转化为文本,便于后续的整理和分析。
(3)数据编码和标注:对整理好的定性数据进行编码和标注,以便于后续的分析和比较。
(4)数据清洗和验证:对整理好的定性数据进行清洗和验证,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定性数据分析的步骤和工具定性数据分析的步骤和工具包括:(1)数据预处理:对整理好的定性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去除重复数据、删除无效数据等,以减少后续分析的误差。
(2)数据归纳和总结:对整理好的定性数据进行归纳和总结,提取其中的主要信息和特征。
(3)数据分析方法:使用适当的数据分析方法进行定性数据分析,如主题分析、内容分析、语境分析等。
(4)数据可视化:将定性数据分析的结果进行可视化,如使用图表、图像等形式展示数据的关系、趋势、差异等。
4. 如何编写报告并运用定性数据分析结果在编写报告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有效传达目的和结果:在报告中明确写出所研究的问题、目的和研究方法,并清晰地呈现定性数据分析的结果和结论。
(2)充分呈现定性数据:在报告中使用适当的引用、例证等方式充分呈现定性数据,以支持研究的结论和观点。
(3)精炼语言表达:使用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达,避免冗长和模糊的叙述,使报告更具可读性和可理解性。
所有定性研究方法整理
所有定性研究方法整理第一章概述1.1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一、方法学背景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作为两种不同的方法论在经验研究中也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探求知识的方法,前者是科学主义的,后者是自然主义的。
量化研究方法和质性研究方法则是这两种方法论最集中的体现。
长期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在而形成的实证研究范式在社会学研究中占主流地位。
由于受自然科学量化研究范式的影响,实证主义者认为只有客观的、实证的和量化的研究才是科学的,有价值的。
社会学的发展也离不开量化的测量和分析。
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则受到实证主义思想和统计规律性思想的影响,在其著作《自杀论》中,通过分析犯罪统计学提供的统计资料,最终展示了自杀现象中类似于自然科学的规律性。
然而,由于社会科学不仅研究可观察的现实(客观事件),而且还研究主观现实,因此社会科学研究的客观性和准确性远远低于自然科学。
正是由于社会研究受到其特定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的限制,再加上实证研究范式本身的缺陷,社会研究者无法完全依靠这一研究范式来实现对社会的全面理解。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社会研究者开始批判实证研究范式的缺陷,并逐渐发展出一种更加人性化的解释范式。
解释范式就是一种质性研究范式,其发展主要受到西方现象学、诠释学、批判理论、民俗方法论、符号互动论等思想和理论的影响,同时也部分吸取了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
从本体论的角度来看,定性研究范式认为人类行为是一种行为,即意义的行为,可以通过人类的意识和情感来完成所有的认知。
同时,人们的行为也是以社会为导向的。
毕竟,“我”应该去“其他人”。
因此,人们不仅通过自身追求意义,还通过他人赋予世界意义。
换句话说,主体不是一个封闭的自我系统,而是对社会的“存在”,它以“相互主体性”建构世界。
从认识论的角度出发,它强调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受到知识的内在理性原则的限制,也不仅仅是从理性推理中衍生出来的。
在日常生活世界中,主体意识在与他人或事物的持续接触中发挥作用,为交流建立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所有定性研究方法整理第一章概述1.1 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一.方法论背景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作为两种不同的方法论在经验研究中也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探求知识的方法,前者是科学主义的,后者是自然主义的。
量化研究方法和质性研究方法则是这两种方法论最集中的体现。
长期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在而形成的实证研究范式在社会学研究中占主流地位。
由于受自然科学量化研究范式的影响,实证主义者认为只有客观的、实证的和量化的研究才是科学的,有价值的。
社会学的发展也离不开量化的测量和分析。
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则受到实证主义思想和统计规律性思想的影响,在其著作《自杀论》中,通过分析犯罪统计学提供的统计资料,最终展示了自杀现象中类似于自然科学的规律性。
然而,由于社会科学不仅研究可观察的现实(客观事件),而且也研究主观现实,因此,社会研究的客观性和确质性远远不如自然科学。
正是由于社会研究受到其特定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的制约,再加上实证研究范式本身的缺陷,社会研究者不可能完全依赖这种研究范式来达到对社会的全面理解。
20世纪70年代以来,社会研究者开始对实证研究范式的缺陷进行批评,并逐步发展出更具人文主义色彩的解释范式。
解释范式就是一种质性研究范式,其发展主要受到西方现象学、诠释学、批判理论、民俗方法论、符号互动论等思想和理论的影响,同时也部分吸取了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
从本体论上看,质性研究范式假定人类行为是一种有.意义的行动,它可以通过人的意识和情感作用来完成一切认知.。
同时,人的行动也是社会取向的,“我”毕竟要走向“他人”。
因此,人不仅通过自我来追求意义,同时也必须通过他人来赋予世界意义。
换句话说,主体不是封闭性的自我系统,而是走向社会的“存在”,是以“相互主体性”来构建这个世界。
从认识论上看,它强调知识的形成和发展并非只受知识内在理性原则的限制或是纯粹由理性推论而来,它是由主体的意识作用在日常生活世界不断与其他的人或事物的接触中,来建立可供沟通的知识。
即知识的形成是经由“协商”的过程而来。
因此,人们应从相互主体的立场,交换彼此的砚点,并用来诠释行为的意义,进而建立日常生活中共识的规则或知识。
二.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的比较以归纳逻辑为主的质性研究方法中重视在自然的情境下,通过人际互动来诠释研究现象的意义。
因此,质性研究是一种从整体出发对社会现象进行全面建构和深度理解的过程。
质性研究强调研究者必须在自然情境中通过与研究对象密切的互动,通过一种或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所研究的社会现象或行为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解释。
以演绎逻辑为主的量化研究主要运用标准化的测量工具讲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通过数字表现,运用统计分析方法进行分析。
因此,量化研究是一种对事物进行量化测量和分析,以检验研究者提出的理论假设的研究方法,它有一套完备的操作技术:抽样方法、资料收集方法、数学统计方法等。
质性研究好量化研究的主要区别可以归纳为下表:比较内容质性研究量化研究主要概念意义、常识、情境定义、日常生活、了解、过程、实际的研究目的、社会建构变量、操作定义、信度、效度、假设、统计显著性、复制验证有关理论符号互动论、常人方法学、现象学、人种学、批判理论结构功能论、实在论、行为主义、系统理论研究目标深入理解社会现象确定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研究设计开展的、弹性的、一般的、设计基于直觉,指出可能进行的程序结构化的、预定的、正式的、特定的、设计是操作程序的计划研究资料叙述的、个人文件、田野记录、照片、个人言语、正式文件和其他资料量化的、可量化的编码、计数、测量、操作型变量、统计的样本小量的、不作代表性抽样、“理论抽样”、滚雪球抽样大量的、分成抽样、精确的、随机抽样、控制外在变量研究方法观察、概览各种文献、参与观察、开放性的访谈实验、调查、结构化的访问与观察、资料以分组方式提问与研究对象的关系同理、强调信任、平等、深入接触有界限的、短期关系、保持距离、不介入研究工具录音机、研究者本身测量汇编、问卷、索引、计算机、量表资料分析持续进行的、模式、主题、概念、分析的归纳、持续比较法演绎的、资料搜集完成后进行分析、统计使用文本取向的问题耗时、归纳资料的困难、信度、未标准化的程序、研究大团体较为困难控制干扰变量、物化、研究者介入所造成的干扰、效度问题1.2 质性研究概述一.质性研究的含义由于质性研究方法尚未有完全属于自己的理论。
范式和方法,同时又受到多种思潮、理论和方法的影响,因此,质性研究方法出现了非常复杂的情况,有关质性研究的定义也众说纷纭。
纽曼认为:“质性研究是一种避免数字、重视社会事实的诠释。
”斯特劳斯对质性研究的过程和策略做了这样的说明:“质性研究的目的不在于验证或推论,而是在探索深奥、抽象的经验世界之意义,所以研究过程非常重视被研究者的参与及观点之融合;同时,质性研究对于研究结果不重视数学和统计的分析程序,而是强调借由各种资料手机方式,完整且全面地收集相关资料,并对研究结果做深入的诠释”。
总的来讲,质性研究是在自然的情境下从整体的高度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度探究和诠释的过程。
它要求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要融入被研究对象的经验世界中,深入体会被研究者的感受和看法,并从被研究者的立场来诠释这些经验和现象的意义。
由于人类社会高度的异质性和动态性,社会现象往往因为不同的时空、文化和社会背景而具有不同的意义。
因此,研究者在进行质性研究的过程中,必须充分理解社会现象的不确质性,对研究对象要有高度的敏锐性,通过与被研究对象的密切互动,对社会现象或行为进行全面、深入的解释。
二.质性研究的特征与量化研究方法相比较,质性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1.以理解作为认识论的原则。
质性研究的目的在于对研究对象的个人经验和意义进行解释性的理解,进而理解研究对象的观点、社会情境以及与社会情境相关的社会规律。
研究者只有理解研究对象的思想、感情、价值观,才能真正理解他们对自己行为和环境的解释,进而才能理解他们的外显行为。
2.强调整体主义和情境主义。
质性研究在了解社会现象时倾向于把现象放在当时发生的具体场景或社会网络中去考察,并试图对事件的来龙去脉进行整体的了解。
整体主义和情境主义的目的是借助对现象整个背景的了解去解释现象。
3.重视参与者的个别经验。
质性研究特别重视参与者个别经验的特殊性。
一是因为每个参与者都有特殊性,研究结果无法被复制或被进一步退轮到相似的情境的对象,二是因为对社会现实的了解,必须以生活于其中的个人的特殊经验以及感受为基础。
虽然研究者可以对社会现实做出解释,但是只有基本掌握了参与者的个人解释,才能真正弄清楚参与者行为的动机。
4.强调研究的动态发展过程。
质性研究者认为社会生活是动态的发展的,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活动。
因此质性研究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不可能一次定终身。
在实际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应该采取“即时性策略”,而不是按照事先设计好的固定方案行事。
5.以文本形式呈现资料。
研究者所收集的资料最终都要以文本的形式加以呈现,研究者要经过资料转录的过程,才能进入资料分析的阶段。
在资料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中,研究者必须放空自我,让自己和资料不断进行对话,让资料与理论进行对话,再从参与者的立场来解读资料语境的意义。
6.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具有反思性。
在质性研究中,对社会现象的研究这一行为本身会影响现象的变化。
研究者是他们所研究的世界的一部分,研究者与研究对象是密不可分的。
事实上,研究者是无法做到“客观性”“中立性”的,因此,研究者自身可能对研究过程产生影响。
这就要求研究者必须具有反思性,不仅清楚地认识整个研究过程,把握好与研究对象的关系。
7.研究者使用多面的、反复的和同步的复杂推理。
虽然推理大多是归纳性的,但事实上归纳和推理都在起作用。
思考的过程同样是反复的,总是从数据收集与分析到问题的重构周而复始地循环往复。
收集、分析和补写s数据也是同步进行的。
三.质性研究理论取向虽然质性研究主要遵循“解释主义”的传统,但在具体的实践中并不是所有质性研究者都按照这一理论行事。
质性研究发源于许多不同的理论流派和学科传统,因此研究者在理论取向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比较而言,绝大部分研究者重视解释主义的传统,强调对研究现象进行解释学理解,关注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的主体间性和视域融合。
同时,一些研究者也继承了自然主义的传统,假设人们的行为有其内在联系,人们对自己的行为的动机和意义十分清楚,如果采取严谨的方法,可以对当事人的行为和意义解释获得“真实”“可靠”的了解。
此外,一些研究者还意识到政治、文化、性别和社会阶层对研究的影响,注意研究中的权力关系以及研究对知识建构和社会改革的重要作用。
第二章实地研究法实地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中常见的方法之一,以直接、生动和深入的特点在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
实地研究法是指不带有理论假设而直接深入到社会生活中,采用观察、访问等方法去收集基本信息或原始资料,然后依靠研究者本人的的理解和抽象概括,从第一手资料中得出特殊性结论的方法。
风笑天在《社会学研究方法》中将实地研究解释为:一种深入到研究现象的生活背景中,以参与观察和非结构访谈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质性分析来理解和解释现象的社会研究方式。
实地研究法是处于方法论和具体的方法技术之间的一种基本研究方式,它规定了资料的类型,既包括收集资料的途径和方法,又包括分析资料的手段和技术。
实地研究法收集的资料通常是质性资料,采取的收集资料的方法主要是参与观察、无结构式访问,分析资料的方法使用的是质性分析的方法。
在社会学中,又有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的区分,分别体现了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的方法论传统。
实地研究属于质性研究的知识探求方法,这种方法注重对少数个案的深人理解,有时也被指责为主观色彩较浓。
早期的实地研究多用于文化人类学领域,称为田野工作或实地参与观察法,是文化人类学最具特色的研究法。
它与“民族志研究’或“民族志”一起构成人类学家收集资料的有效方式。
文化人类学家提出的具有一定程度可能性的理论都来自于将观察与假设结合在一起的归纳过程,而这种归纳只能由社会人类学家在田野来完成。
研究者必须做好准备,到他将要研究的人民或民族中生活几年,与这些人建立尽可能密切的关系。
无论是社会学还是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实地研究的方法都旨在进行描述分析和建构理论,而非检验理论。
其基本的逻辑结构是研究者在确定了研究的问题或现象后,不带任何假设进入现象或对象所生活的背景中,收集各种资料,在对资料进行初步分析和归纳之后,又开始进一步的观察和进一步的归纳。
通过多次循环,逐步达到对现象和过程的理论概括和解释。
2.1 参与观察法对社会现象的研究同对自然现象的研究一样,都离不开观察,观察法可以说是一切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
按照观察中研究者所处的位置或扮演的角色,可以把观察法区分为参与观察和非参与现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