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二则狐假虎威鹬蚌相争-讲义
小学三年级语文《鹬蚌相争》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语文《鹬蚌相争》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三年级# 导语】《鹬蚌相争》一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24课《寓言二则》中的一则。
这则寓言通过鹬和蚌相互争吵谁也不让谁,最后双方都被渔夫捉住这个小故事,说明双方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以下是整理的小学三年级语文《鹬蚌相争》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1.小学三年级语文《鹬蚌相争》原文一只河蚌张开壳儿在河滩上晒太阳。
有只鹬看见了,猛地把嘴伸到壳儿里去啄肉。
河蚌急忙把壳儿合上,牢牢地夹住鹬的嘴不放。
鹬用尽力气,还是拔不出嘴来,便威胁蚌说:“你不松开壳儿,就等着瞧吧。
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没有了水,你就会干死在这河滩上!”河蚌毫不示弱,得意洋洋地说:“我就这样夹住你的嘴不放。
今天拔不出来,明天拔不出来,吃不到东西,你也会饿死在这河滩上!”就这样,鹬和蚌相持着,谁也不让谁。
正当双方筋疲力尽的时候,有个渔夫看见了,不禁喜笑颜开。
他没费一点力气,就把它们一齐捉住了。
2.小学三年级语文《鹬蚌相争》教案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词,能借助字典、生活实际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威胁、毫不示弱”等词语的意思。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品读课文,懂得双方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教学准备:1、课前每生准备好《新华字典》和生字本。
2、一张战国时期的彩色简易地图,鹬和蚌图片,词语卡片等。
教学流程:一、故事激趣,引入新课(一)历史故事引入。
战国时期,赵王要出兵攻打燕国,苏代以一则寓言故事打消了赵王这个念头。
这则寓言故事和两种小动物有关。
[设计意图: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先生说过:“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能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都能有效地促进他们发展。
”以历史故事引入,能吸引学生注意并激发学习兴趣。
](二)出示图片,认识鹬和蚌。
1、出示鹬的图片。
(1)板书:鹬。
(2)指导学生观察图,看看鹬的外形最突出的特点。
语文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寓言二则(鹬蚌相争)

寓言二则(鹬蚌相争)教材分析:这篇课文选编了《郑人买履》和《鹬蚌相争》两则寓言。
其中《鹬蚌相争》出自《战国策·燕策二》,讲的是河蚌刚刚张开蚌壳晒太阳,一只鹬就伸出长嘴去啄蚌的肉,蚌紧紧夹住了鹬的嘴。
它们双方互不相让,谁也不肯放开谁。
结果一起被渔人捉去了。
这则寓言生动地说明两人一味争斗,互不相让,就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到好处。
学生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够读懂故事内容,如此浅显易懂的故事,从语言和情节的理解上来说,对他们并不难。
但是,学生的理解能力与领悟能力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如果想让学生通过自己读书就能真正理解简单的寓言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也并非易事。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这则《鹬蚌相争》又是典型的“小故事蕴含大道理”的寓言故事。
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以历史故事贯穿始终,帮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寓意。
另外还通过想象及多种形式的朗读等学习活动,理解重点词语,充分挖掘、延展文本,力争实现教师、学生与文本间的对话。
激活学生的想象力,有机的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随文学会本则寓言中的4个生字及新词,运用多种方法记住字形、理解词义。
2.通过想象及多种形式的朗读等学习活动,理解重点词语,知道这则寓言所讲的故事,懂得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3.在理解寓意的基础上,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且展开想象,具体讲述自己创编的故事。
教学重点:知道寓言所讲的故事。
教学难点:懂得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课前准备:教师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一、故事激趣,解题质疑1.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那老师就先给大家讲一个发生在古代的故事。
2.师讲《鹬蚌相争》的典故:战国时候,秦国最强。
它常常仗着它的优势去侵略别的弱小的国家。
在弱小的国家之间,也常常发生一些战争。
三年级语文上7寓言两则狐假虎威鹬蚌相争教案范文整理

三年级语文上7寓言两则狐假虎威鹬蚌相争教案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成语“狐假虎威”“鹬蚌相争”的寓意。
提高概括能力,培养合理想象、创编故事的能力。
重点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寓意。
教学课时三课时狐假虎威􀀋茂密的森林里,有只老虎正在寻找食物。
[①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一只狐狸从老虎身边窜过。
老虎扑过去,一下逮住了狐狸。
[②“扑过去”“一下”说明了什么?]部分:讲狐狸被老虎逮住。
􀀌狐狸眼珠子骨碌碌一转,扯着嗓子对老虎说:“你敢吃我!”[③“骨碌碌一转”“扯着嗓子”分别写出了狐狸怎样的心理活动?]④老虎为什么[”老虎一愣。
?“为什么不敢􀀍会一愣?]􀀎“我是老天爷派来管你们百兽的。
你要是吃了我,就是违抗老天爷的命令。
你的胆子真大呀!”[⑤狐狸的话说明了什么?]􀀏老虎被蒙[ēng]住了,松开了爪子。
[⑥老虎为什么会松开爪子?]狐狸摇了摇尾巴,接着说:“不信,你就跟着我到百兽面前走一趟,看他们怕不怕我。
”[⑦狐狸为什么会这样说?]段导读:第2至第5自然段写狐狸是怎样蒙骗老虎的。
􀀐老虎跟着狐狸向森林深处走去。
狐狸神气活现,摇头摆尾;老虎半信半疑,东张西望。
[⑧“神气活现”“摇头摆尾”说明了什么?“半信半疑”“东张西望”写出了什么?] 􀀑森林里的猴子啦,野猪啦,小白兔啦,梅花鹿啦,看见狐狸大摇大摆地走过来,和往常不一样,都很纳闷儿。
[⑨“纳闷儿”写出了什么?]再往狐狸身后一看,呀!一只大老虎!大大小小的野兽都吓得撒腿就跑。
[“大大小小”“都”说明了什么?]第二部分:写狐狸是怎样蒙骗老虎、倚仗老虎的威风吓唬百兽的。
􀀒老虎不知道百兽是害怕自己才逃跑的,还以?] 结尾句说明了什么
蛙暴起,又吸气鼓腹,须臾(yú),腹裂而死。
3.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狐假虎威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 天
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 然,
3.鹦鹉为什么“入水濡羽,飞而洒之”?(根据原文写出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选自《战国策·楚策一》 背诵时间:
笔记:
循序而渐进,厚积而薄发
5
课后作业:
齐庄公出猎
齐庄公出猎,有一虫举足将搏其轮。问其御曰:“此何虫也?”对曰:“此所谓螳螂 者也。其为虫也,知进而不知却,不量力而轻敌。”庄公曰:“此为人,而必为天下勇武 矣!”回车而避之。而勇士归之。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⑴知进而不知却 ⑵不量力而轻敌 2.翻译:有一虫举足将搏其轮。
3.齐庄公为什么要“回车而避之”?(用原文回答)4.出自本文的一ຫໍສະໝຸດ 成语是,现在常用这个成语来比喻
【答案】 1.⑴退却。 ⑵轻率 2.有只螳螂高举两臂要扳住车轮。 3.此为人,而必为天下勇武矣! 4.螳臂当车 比喻不自量力或抗拒不可抗拒的强大力量必然招致失败。 【译文】
三年级下册语文课件-24.寓言两则-鹬蚌相争_苏教版

鹬蚌相争
• 带着下面的问题,看课文。
(1)它们为什么争? (2)它们怎么争? (3)结果怎样?
要求:
1.用波浪线画出鹬蚌相争的语言。 2.小声地、带感情地读一读。
一只河蚌张开壳儿 在河滩上晒太阳,鹬( 啄),蚌(夹),双方( 互不相让),结果(渔翁 得利)。
说一说
◆ 鹬被蚌紧紧地夹住了,如果你是这只鹬,你会怎 么想?
◆ 如果你是这只鹬,你会怎么说?
◆ 鹬这样威胁,蚌会害怕吗?它的表现是怎样的? ◆如果你是这只蚌,你会怎么毫不示弱地说?
练一练
同桌之间练习模仿鹬和蚌 的对话,要读出它们彼此毫不 示弱的语气。
讨论:用上画线的词语有 什么好处?
正当双方筋疲力尽的时候,有个渔 夫看见了,不禁喜笑颜开。他没费 一点力气,就把它们一齐捉住了。
三年级下册语文课件-24. 寓言两则-鹬蚌相争_苏
教版
2020/8/28
同学们,你读过哪些寓言故事啊? 从中懂得了什么道理呢?
下面我们来做一个猜成语的游戏, 好不好?
动动脑
狐假虎威:借助别人的威风或权势吓唬人 的行为,到处招摇撞骗的人。
动 动 脑
坐井观天 :看问题,
认识事物,站得要高, 看得要全面,不能像 青蛙那样犯了错看到了什么?体会到了 什么呢?
鹬和蚌互不相让,谁也不让谁,最后让渔夫毫不费 力气地捉走了,体会到如果互不相让,就会让他人得利 。这就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课后作业
续编故事: 渔夫没费一点力气,
就把鹬和蚌一齐捉住了 ……
提示:渔夫会说些 什么?鹬和蚌之间又 会有怎样的一番对话 呢?请同学们展开想 象,把故事续编完整 。
你知道鹬是什么,蚌又是什么吗 ?它们长什么样子呢?在学习《鹬蚌 相争》的课文前,让我们先看看下面 的图片,认识一下鹬和蚌吧!
S版语文三年级7课导学案寓言两则狐假虎威、鹬蚌相争

S版语文三年级7课导学案寓言两则狐假虎威、鹬蚌相争课题7、寓言两则课型新授课学习时间2课时学习目标1能说出课文内容,懂得两则成语的寓意,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3认读文中8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会写15个生字。
指导书写生字:“派、虎、茂”。
w w w .x k b 1.c o m学习重点了解寓言的内容,练习有感情、分角色朗读课文。
学习难点能说出“狐假虎威、鹬蚌相争”的意思是难点。
学习准备头饰、布景、生字卡片。
学习手段、方法谈话、讨论、交流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激趣:贴出虎、狐图:同学们,这是什么动物?板书:狐虎谁能说说你对这两种动物的有什么看法?板书:狡猾威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片关于狐狸和老虎的语言故事:板书:假威齐读课题;质疑:有什么问题吗?(“假”什么意思?)导入:下面我们就一起看看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二、初读课文,自主预习。
1.自读课文,圈出不认识的字和新词,采取自己喜欢的办法学会读写这些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2.标出自然段。
3.读通课文,同时思考:课文讲的是什么事?三、展示互动1、组内检查生字的读音,交流记字方法,解词方法。
2、检查读书情况。
3、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合作探究(一)课题中的“假”什么意思?课题是什么意思?1、再读课文,回答(学生可能会说:“狐狸的威风是假的,;老虎的威风是真的。
)2、是吗?你再把最后一节好好的读一读,想一想。
(生读“狡猾的狐狸是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
”)看出来了吗?这里的“假”是什么意思?(学生可能会猜到是“借”的意思。
)3、为什么你确定是“借”,让学生结合故事内容谈理由:(百兽根本就不怕狐狸,因为狐狸前面的是老虎,百兽是看到老虎才吓跑的。
狐狸却骗老虎说是自己的威风吓跑了老虎。
所以“假”是“借”的意思。
)4、查字典,我们来看看字典中有没有“借”的意思。
(学生迅速查字典生回答)5、这下我们明白了,“狐假虎威”的“假”是借用的意思,狐狸借用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了。
最新寓言二则鹬蚌相争-课件PPT完整版

这则寓言故事给你什么启发?
做事要懂得退让,一味相争只会 两败俱伤,有时还会让第三者得利。
河蚌毫不示弱地说:“我
就这样夹住你的嘴不放。今天 拔不出来,明天拔不出来,吃 不到东西,也会饿死在河滩 上。”
河蚌毫不示弱地说:“我
就这样夹住你的嘴不放。今天 拔不出来,明天拔不出来,吃 不到东西,你也会饿死在河滩 上。”
就这样,鹬蚌相持着,谁也不让谁。 正当双方争执不下的时候,有个渔夫看 见了,不禁喜笑颜开。他没费一点力气, 就把他们一起捉住了。
一只河蚌张开壳儿在河滩上晒 太阳。有只鹬看见了,猛地把嘴伸 到壳儿里去啄肉。河蚌急忙把壳儿 合上,牢牢地夹住鹬的嘴不放。
鹬用尽力气,还是拔不出 嘴来,便威胁蚌说:“你不松 开壳儿,就等着瞧吧。今天不 下雨,明天不下雨,没有了水, 你就会干死在这河滩上!”
鹬用尽力气,还是拔不出 嘴来,便威胁蚌说:“你不松 开壳儿,就等着瞧吧。今天不 下雨,明天不下雨,没有了水, 你就会干死在这河滩上!”
鹬蚌相争
yù bàng
xié
鹬 蚌 相争
威胁
ruò
示弱
chí
相持
jīn
不禁
鹬 蚌相争 威胁 示弱 相持 不禁课文内容我来自说《鹬蚌相争》主要讲的是
蚌张开壳
,鹬去啄它
的肉,被蚌壳夹住了 ,双
方都不肯
, 来了,
把两个都
,这个寓言
告诉我们:双方争持不下,都
不让步,结果是
,让别
人获利。
课文内容我会说
9 寓言二则 鹬蚌相争
鹬:一种鸟, 羽毛茶褐色或黑 色,嘴、脚都很 长,上体通常杂 黑褐色,尾和体 侧有横斑,常在 水边或田野中捕 吃小鱼、贝类等。
蚌:种类很 多,有的喜欢生 活在流动的河水 里,有的喜欢生 活在水面平静的 池塘里,有的喜 欢生活在淡水里。 大部分能在体内 自然形成珍珠, 肉可食。
小学三年级语文《鹬蚌相争》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鹬蚌相争》一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24课《寓言二则》中的一则。
这则寓言通过鹬和蚌相互争吵谁也不让谁,最后双方都被渔夫捉住这个小故事,说明双方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以下是整理的小学三年级语文《鹬蚌相争》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1.小学三年级语文《鹬蚌相争》原文一只河蚌张开壳儿在河滩上晒太阳。
有只鹬看见了,猛地把嘴伸到壳儿里去啄肉。
河蚌急忙把壳儿合上,牢牢地夹住鹬的嘴不放。
鹬用尽力气,还是拔不出嘴来,便威胁蚌说:“你不松开壳儿,就等着瞧吧。
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没有了水,你就会干死在这河滩上!”河蚌毫不示弱,得意洋洋地说:“我就这样夹住你的嘴不放。
今天拔不出来,明天拔不出来,吃不到东西,你也会饿死在这河滩上!”就这样,鹬和蚌相持着,谁也不让谁。
正当双方筋疲力尽的时候,有个渔夫看见了,不禁喜笑颜开。
他没费一点力气,就把它们一齐捉住了。
2.小学三年级语文《鹬蚌相争》教案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词,能借助字典、生活实际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威胁、毫不示弱”等词语的意思。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品读课文,懂得双方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教学准备:1、课前每生准备好《新华字典》和生字本。
2、一张战国时期的彩色简易地图,鹬和蚌图片,词语卡片等。
教学流程:一、故事激趣,引入新课(一)历史故事引入。
战国时期,赵王要出兵攻打燕国,苏代以一则寓言故事打消了赵王这个念头。
这则寓言故事和两种小动物有关。
[设计意图: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先生说过:“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能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都能有效地促进他们发展。
”以历史故事引入,能吸引学生注意并激发学习兴趣。
](二)出示图片,认识鹬和蚌。
1、出示鹬的图片。
(1)板书:鹬。
(2)指导学生观察图,看看鹬的外形最突出的特点。
(3)指名说鹬的外形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寓言二则 说课稿鹬蚌相争

寓言二则说课稿鹬蚌相争《寓言两则》说课稿一、说教材《寓言两则》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中的两篇寓言小故事。
其中,《揠苗助长》是根据《孟子?公孙丑》所写的一则故事改编;《鹬蚌相争》则是根据《战国策?燕策二》的记载改编的。
这两则寓言一写宋国农夫拔苗助长,欲益反损;一写鹬与蚌互相争持,谁也不肯退让,让渔翁坐享其利,都是前面叙事,末了揭理,或者暗示道理。
短小精悍,寓理于事,是两则寓言故事的共同特色——《揠苗助长》告诉我们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办事,否则将自食恶果;《鹬蚌相争》则说明遇事必须考虑周到,防止斗勇好狠,两败俱伤。
但两则寓言在写作特色上又各有侧重:《揠苗助长》侧重心理描写,农夫“巴望——焦急——急忙——兴致勃勃”的心理变化跃然纸上,轨迹清晰;《鹬蚌相争》虽然不乏心理描写,但侧重的还是动作和语言的描写,以鹬和蚌的特定动作和针锋相对的语言展开故事情节,揭示道理。
课文中的两幅插图人物刻画清晰,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揭示寓意。
两则寓言故事浅显易懂,加之寓言故事学生在二年级时就有接触,对于已经具备了一定阅读能力的三年级孩子来说,仅仅从语言和情节上来理解并不是难事。
但想要让孩子真正理解简单的寓言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也并非易事。
必须在反复诵读及品味、想象的过程中,让学生领悟内容,体验情感,明白道理,提高语文素养。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预设了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生字只识不写。
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情感目标:结合生活实际领悟寓意,懂得做事要脚踏实地,不可急于求成以及双方为了一点利益互不相让,可能会导致两败俱伤的道理。
技能目标:1、通过语言文字的品读,展开想象,探究其中的道理。
2、能够把自己明白的道理结合事例加以阐述。
3、能够再找几则寓言故事,读一读,讲一讲。
为了更好的达成教学目标,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知寓言内容,明白其中的道理。
第十课寓言二则狐假虎威公开课课件

第十课寓言二则狐假虎威公开课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狐假虎威》这一寓言故事,该故事出自教材第三章第五节《寓言故事与哲理》。
具体内容包括故事情节的解读、角色性格分析、以及寓言背后的深刻哲理。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狐假虎威》的故事情节,能准确复述故事内容。
2. 分析故事中各角色的性格特点,体会寓言所蕴含的哲理。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思维品质和道德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寓言背后的哲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重点:分析故事情节和角色性格,掌握故事主要内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张狐狸和老虎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故事情节的好奇,进而导入本节课的内容。
2. 新课导入:教师带领学生阅读《狐假虎威》的故事,讲解故事情节,分析角色性格。
3. 例题讲解:分析故事中狐狸如何借助老虎的威风欺压其他动物,以及真相大白的过程。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故事,深入体会各角色的性格特点。
5.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寓言背后的哲理,如何辨别真伪,避免被表面现象所蒙蔽。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狐假虎威》的故事,谈谈你对寓言哲理的理解。
答案示例:我认为《狐假虎威》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蒙蔽,要善于辨别真伪。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学会独立思考,不盲目跟随他人,以免上当受骗。
2. 课后拓展:请学生收集其他寓言故事,下节课分享。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狐假虎威》这一寓言故事,使学生掌握了故事情节和角色性格,理解了寓言背后的哲理。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对寓言哲理的吸收情况,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所学,提高辨别真伪的能力。
拓展延伸:可组织寓言故事分享会,让学生互相交流学习,进一步丰富他们的寓言故事库,提高阅读兴趣和道德观念。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
(有生字)(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寓言两则狐假虎威鹬蚌相争精品PPT课件

朗读屋
生字
鹬 yù蚌 喙 cān吵
肉
顿bàn 餐dùn zhgu chǎo
róòu
议事厅
• 1.聪明的同学,你们能准确地解释下列 词的含义吗?
• 急忙 心里着急,行动加快。 毫不费力 形容一点力气也不用。
讨论
用上划线的词语有什么好处? 这时候走来一个打鱼的人,毫不 费力地就把它们两个一起捉走了。
再往狐狸身后一看,呀! 一只大老虎!
大大小小的野兽都吓得 撒腿就跑。
狐假虎威:
• 比喻自己没有本事,借 着别人的本事去欺压人。
想一想,编一编:
• 后来,老虎明白了百兽是 害怕自己才逃跑的……
语文S版 三年级 语文 上册 第二单元
鹬 蚌相争
鹬
鸟的一属,体色暗淡,嘴细长, 腿长,趾间没有蹼。常在浅水边或 田中吃小鱼、贝壳、昆虫等,是候 鸟。
蚌
软体动物,有两个椭圆形外壳,可 以开闭。外壳表面黑绿色,有环状纹, 里面有珍珠层。生活在淡水中,有的 种类产珍珠。
蚌
资料库
寓言
篇幅大多短小,主人公可以是人,也 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主题多 是借此喻彼、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 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 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图片欣赏
创新提高
鹬和蚌在那样的情况下怎么做才能 不被捉住呢?你想对鹬或者蚌说些什么话?
提问与解答环节
Questions And Answers
谢谢聆听
·学习就是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而努力去干, 是为一个目标去 战胜各种困难的过程,这个过程会充满压力、痛苦和挫折
Learning Is To Achieve A Certain Goal And Work Hard, Is A Process To Overcome Various Difficulties For A Goal
寓言两则之狐假虎威鹬蚌相争

一、看动画,激情导入新课。
1、同学们让我们一起看一段动画片。(课件出示《鹬蚌相争》。)
2、思考:看了这段动画片,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问题?还想知道什么?
3、板书课题:蚌相争。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由读文,画出不认识的字。
2、学生在小组内轮流读课文,并交流识字方法。
3、老师检查识字情况,抽读生字卡片,正音。
续写狐假虎威
想象要合理
语句要通顺
故事要生动、形象、有条理
格式要正确
主备
教学反思
1、教学当中注重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导、演、评,很好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充分利用朗读,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懂得“狐假虎威”的意思。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借助课文里的插图看图说话,最后续编故事。
1、教学本课时,我充分利用了多媒体课件,教学效果相当好。
4、接着会发生什么事情呢?想一想,说一说。
六、布置作业。
1、用自己的话把《狐假虎威》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2续编《狐假虎威》
板书设计:
7、狐假虎威
窜(狐狸图)扑逮(老虎图)
神气活现半信半疑
摇头摆尾东张西望
大摇大摆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鹬蚌相争》这则寓言所说明的道理。
3、学习课文3、4、5自然段。
(1)出示插图,学生边读边观察,课文那一段写了这幅图的情景呢?指名读一读,然后用自己的话说图意。(最后一自然段与图的意思相同。)
(2)学生自由读3、4自然段,想想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呢?
(3)同桌互相朗读,读后全班汇报朗读。
(4)鹬蚌相争谁输谁赢呢?请大家读读课文第五自然段。从这一段中你知道了什么?从哪一个词可以看出渔翁十分轻松的抓住它们俩呢?(毫不费力。)
七年级《寓言两则》语文教案

七年级《寓言两则》语文教案七年级《寓言两则》语文教案《狐假虎威》讲的是一只狐狸借老虎的威风吓跑了森林中的百兽。
故事告诉我们生活中有些人借着别人的力量吓唬人,其实自己没有真本领,也讽刺了仗势欺人者的狡猾。
《鹬蚌相争》讲的是鹬(一种水鸟,嘴很长)和蚌相互争斗,老渔翁正好把它们一起捉走了。
比喻双方争执不下,结果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
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顾全大局,不要因小失大。
下面由我为大家整理了关于七年级《寓言两则》语文教案,供大家参考。
《寓言两则》七年级语文教案1(学习《守株待兔》)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谈话导入,交代教学目标:同学们,你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每个寓言都是通过有趣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寓言两则》的第二则寓言《守株待兔》。
通过学习课文,理解寓意,学会生字。
2、创设情境,播放多媒体动画《守株待兔》,激发学习兴趣:现在老师先请大家欣赏《守株待兔》这个有趣的寓言故事,大家边看边想:守株待兔是什么意思3、揭示课题,正音:⑴揭示课题,正音。
⑵释题:"株"是什么意思守株呢待兔又是什么意思守株待兔是什么意思4、学生自由读课文,老师提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段落序号。
二、学习课文,理解寓意1、学习1、2段:⑴自由读课文;想一想那个人为什么会守在树桩旁边等待兔子呢⑵默读课文:说说那个种田人是怎样得到这只野兔的找出课文的有关句子读给大家听。
(板书:检到兔子)⑶出示生字"窜""撞",理解意思。
窜──乱跑;撞──碰⑷他捡到野兔后,心里是怎么想的投影出示句子(要是每天……多好啊),齐读。
他这样想可能吗对不对为什么学生交流自己对问题的理解。
指导有感情地读句子,指句读、齐读第1、2段。
2、学习第3段:⑴自由读课文,说说这个人后来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
板书:整天坐守庄稼全完了⑵齐读第3段。
3、理解寓意:⑴他这样做对不对错在哪里学生讨论、交流。
⑵学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学生讨论、交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狐假虎威
有一只老虎,在山林中捉到了一只狐狸(lí), 要吃掉它。
狐狸对老虎说:“我是老天爷派来做百兽(shòu) 之王的,你如果吃了我,就违(wéi)抗了老天爷的 命令,一定会受到惩(chénɡ)罚的。”
老虎对狐狸说的话,有些不信。 狐狸又说:“如果你不相信我的话,你就跟 (ɡēn)我到山林里走一趟(tànɡ)。你可以看到, 各种野兽见了我都会害怕(pà)的。”
蚌 不放你 活不成
渔翁得利
狐假虎威
狐假虎威
在山林中捉到了一只狐狸
我是老天爷派来做百兽之王的
就违抗了老天爷的命令
你就跟我到山林里走一趟
各种野兽见了我都会害怕的
都纷纷逃命
狐狸得意洋洋地对老虎说
鹬蚌相争
河滩上有一只蚌正在晒太阳
“晒”字的右边里面不要多加一横。
把鹬的长嘴夹住了
THANK YOU
寓言二则狐假虎威鹬蚌相争
10 寓言二则
狐假虎威
学习目标:
1、认识《狐假虎威》中的生字,知道生字的字音、字 形、字义;
2、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懂得寓言故事的寓意。
小组讨论:
1、朗读课文找出《狐假虎威》中要学习的生字圈出 来,不认识的字查字典读熟;
2、找出《狐假虎威》中的多音字,并写在书上; 3、查字典弄懂狐假虎威中“假”字的意思; 4、课文中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找出《鹬蚌相争》中的多音字,并写在书上; 3、课文中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鹬蚌相争
河滩上有一只蚌正在晒(shài)太阳,它舒服地 张开蚌壳,露出里面的蚌肉。一只叫鹬的水鸟看到了, 就用长嘴去啄蚌的肉,蚌连忙收拢蚌壳,把鹬的长嘴 夹(jiā)住了。
鹬怎么也不能摆脱夹住自己嘴的蚌。它生气地说: “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太阳晒死你!”
老虎同意了。 于是,狐狸在前面走,老虎紧跟在后面,一路向 山林深处走去。 山林里的野兽见了,都纷(fēn)纷逃命。狐狸 得意洋(yánɡ)洋地对老虎说:“怎么样?你看,各 种野兽都怕我吧?” 老虎不知道这些野兽是怕自己才逃跑的,还以为 它们真的怕狐狸呢!
森林中的百 兽纷纷逃命,到 底,它说:“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 你也活不成!”
正当鹬和蚌互不相让的时候,一个渔翁路过这里, 毫不费力地把它们捉了起来。
你能找出故 事的起因、经过
鹬蚌相争
和结果的段落吗?
河滩上有一只蚌正在晒(shài)太阳,它舒服地
张开蚌壳,露出里面的蚌肉。一只叫鹬的水鸟看到了,
就用长嘴去啄蚌的肉,蚌连忙收拢蚌壳,把鹬的长嘴
老虎同意了。 于是,狐狸在前面走,老虎紧跟在后面,一路向 山林深处走去。 山林里的野兽见了,都纷(fēn)纷逃命。狐狸 得意洋(yánɡ)洋地对老虎说:“怎么样?你看,各 种野兽都怕我吧?” 老虎不知道这些野兽是怕自己才逃跑的,还以为 它们真的怕狐狸呢!
从课文中狐哪些假地虎威
方可以看出狐狸很狡 猾?哪些地方看出老 虎很愚蠢呢?
夹(jiā)住了。 起因
鹬怎么也不能摆脱夹住自己嘴的蚌。它生气地说:
“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太阳晒死你!”
蚌毫不示弱,它说:“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
你也活不成!” 经过
正当鹬和蚌互不相让的时候,一个渔翁路过这里,
毫不费力地把它们捉了起来。 结果
鹬和蚌这么互不 相让地争斗下去,结 果怎样?
鹬 不下雨 晒死你 互不相让
有一只老虎,在山林中捉到了一只狐狸(lí), 要吃掉它。
狐狸对老虎说:“我是老天爷派来做百兽(shòu) 之王的,你如果吃了我,就违(wéi)抗了老天爷的 命令,一定会受到惩(chénɡ)罚的。”
老虎对狐狸说的话,有些不信。 狐狸又说:“如果你不相信我的话,你就跟 (ɡēn)我到山林里走一趟(tànɡ)。你可以看到, 各种野兽见了我都会害怕(pà)的。”
狐
虎
百兽
讨论:
想想老虎发现自己被狐狸骗 了之后,再一次碰到狐狸,它们 之间又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
蚌
资料
鹬
10 寓言二则
鹬蚌相争
学习目标:
1、认识《鹬蚌相争》中的生字,知道生字的字音、字 形、字义;
2、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懂得寓言故事的寓意。
小组讨论:
1、朗读课文找出《鹬蚌相争》中,要学习的生字并 圈出来,不认识的字查字典读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