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9寓言二则 鹬蚌相争 苏教版

合集下载

语文苏教版三年级下册《24寓言两则——鹬蚌相争》

语文苏教版三年级下册《24寓言两则——鹬蚌相争》

苏教版三下《24寓言两则——鹬蚌相争》教学设计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南洋小学一、导入课题,设疑激发1.出示鹬的图片,问这是什么?(鹬)出示蚌的图片,问这又是什么?(蚌)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鹬蚌相争》这则寓言故事,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在写的过程中师对“鹬”和“蚌”两个字作适当讲解)齐读课题——鹬蚌相争。

2.鹬和蚌,一个经常在天上飞,一个生活在水里,它们怎么会相争起来呢?课文哪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出示第一自然段)指名读3.原来是因为这样才相争起来的呀,我们一起来把故事的起因给读清楚。

齐读二、读演体验1.鹬和蚌相争起来了,鹬是怎么做的呢?请你快速读读第二自然段。

(点击出示第二自然段)2.(点击出示图片)鹬的嘴被河蚌牢牢地夹住了,能拔出来吗?你从哪里读明白的?(点击出现“用尽力气”)是呀,鹬又抓、又敲、又甩,结果还是拔不出嘴来。

这时,它想到了什么办法?(点击出示“威胁”)3.现在,你就是那只鹬了,你会怎样来威胁蚌,让蚌觉得很害怕,觉得你非常厉害呢?(指名读)师评1:真的是气势汹汹啊!小眼睛都瞪大了,在狠狠地吓唬蚌呢!(若生读得很棒的话,接说——学着他的样子,我们再来威胁蚌。

)师评2:是在狠狠地威胁吗?感觉像是商量!这不是一只正在威胁蚌的鹬,是一只温柔的小绵羊。

再来一遍行吗?对蚌大声地放出狠话,让蚌觉得不听你的话,后果太严重了!4.我们一起来做做鹬,对蚌大声地放出狠话,让蚌觉得不听你的话,后果太严重了!5.鹬抓住了蚌离不开水的弱点威胁蚌,强硬极了,那蚌听了鹬的话,服输了吗?(点击示文第三自然段、指名读:河蚌毫不示弱,得意洋洋地说:“我就这样夹住你的嘴不放。

今天拔不出来,明天拔不出来,吃不到东西,你也会饿死在这河滩上!”)(1)它呀,是毫不示弱(点击出示“毫不示弱”)河蚌根本就不怕它,谁来读好这个词?它偏不向鹬低头,再来读。

表示弓子强劲有力。

篆文在加,表示强弓已老,比喻强劲弓在使用很久之后失。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鹬蚌相争语文教案及课后反思在线阅读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鹬蚌相争语文教案及课后反思在线阅读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鹬蚌相争》语文教案及课后反思(在线阅读)《鹬蚌相争》语文教案1师:好了,同学们,俺把麦克风还是交给大家,等会儿谁回答问题,附近同学可以快速的传给你,好吗?放在这个位置。

好,昨天跟大家见面的时候,找你们班主任聊一聊,了解一下你们的情况,班主任老师说咱们班的同学之所以能在这个年级当中这么出色,是因为大家非常特别爱看课外书,那同学们你们知道吧?在俺国浩瀚的书海当中,有一本著名的古书是战国策,在这本书当中有许多寓言故事,你注意看,发现什么呢?看谁的眼睛是最尖的。

来,那男生。

(生看屏幕,回答)生:说。

师:恩,你听的非常认真。

根据这个提示,谁来说说什么是寓言呢?你。

生:言就是说明道理的故事。

师:可以,还可以怎么说?有道理的故事,或者说这个故事当中。

那根据这个,来想一下,俺们该怎么学习寓言啊?俺们要干吗啊?那女生。

对,首先要读一读故事,然后要想一想故事当中所蕴涵的道理?那今天俺们就用这个方法来学习一篇寓言故事《鹬蚌相争》。

赶快读一读,同学们,不认得的字上面有音节,你可以看一看。

生:自由读。

师:那么在这个短短的故事当中,都有谁啊?你来。

生:都有鹬和蚌师:还有谁啊?来你说。

生:鹬、蚌,还有渔夫。

师:好的,你见过鹬吗?生:没有。

师:没有。

那俺们来看看鹬,长什么样啊?长长的腿,尖尖的嘴,你看它生活在什么地方?生:河边。

师:对,知道它吃什么吗?你说。

生:吃蚌。

师:吃蚌,吃蚌里的肉,还吃什么?你说。

生:吃鱼。

师:还有吗?你说。

生虾。

师:对,吃河里的这些**。

蚌俺想大家见过,见过吧?(生看屏幕,了解蚌的外型)生:见过。

师:好了,那么咱们再看一生字,这个字儿。

生:夹。

师:大家都认识。

那你知道夹字是怎么来的呢?你看在远古的时候,人们用这图来表示夹的意思,后来啊人们觉得画图画太麻烦了,就用这个符号来表示,这就是甲古文的“夹”。

后来经过一系列的演变,变成了最后俺们楷书的“夹”,你注意看,这就是原来图画当中的(有三个人呢,图画中)生:大人。

语文苏教版三年级下册24课《寓言两则》第二则《鹬蚌相争》

语文苏教版三年级下册24课《寓言两则》第二则《鹬蚌相争》

24、寓言两则(第二则)《鹬蚌相争》教学设计【教材简析】《鹬蚌相争》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24课《寓言两则》中的第二则,选自《战国策·燕二》。

主要讲了蚌张开壳晒太阳,鹬去啄它,被蚌壳钳住了嘴,双方都不肯相让,渔翁来了,把两个都捉住了。

告诉我们:双方争利、互不相让,结果可能是两败俱伤,反而让别人从中获利。

【设计理念】寓言是小学语文课本中常见的一种文体,以小故事蕴含大道理,有着较强的现实意义。

传统的寓言教学,往往采用“读故事—谈道理—举例子”三部曲,偏重于思想品德教育,而忽略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忽略了寓言本身所内在的文化韵味。

本设计意在从寓言故事出发,紧扣一个“读”字,带领学生抓住语言文字感受艺术形象,领悟蕴含的道理,上出寓言的特点,更上出语文课的文化味。

【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对寓言故事并不陌生,苏教版教材在二年级就已出现寓言类课文,如《狼和小羊》、《狐假虎威》。

他们对什么是寓言已有初浅的了解,知道一些寓言的基本特点,对学习寓言的方法处于起步阶段。

三年级的孩子喜欢读故事,喜欢表演,教师应从朗读入手,加强从读中悟出道理,进一步交给孩子学习寓言的方法。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抓住关键词句读懂故事、领悟寓意,懂得为了一点利益双方互不相让,可能会导致两败俱伤的道理。

【教学重点】以语言文字为基础,读好对话,读懂寓言。

【教学难点】通过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形象,领悟蕴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1、师生共同收集寓言故事并阅读,了解寓言的特点。

2、学生预习课文。

3、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了解特点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4课《寓言两则》的第二则寓言——鹬蚌相争。

板书课题。

2、复习寓言的基本特点。

3、过渡:这则寓言讲的是什么故事,又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我期待着你们的精彩发现。

【设计意图:寓言是常见的文体,三年级孩子在课内课外已不是第一次见面,“鹬蚌相争”就是本课的第二篇寓言。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9寓言二则 鹬蚌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9寓言二则 鹬蚌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鹬蚌相争》是讲鹬要啄河蚌的肉,被河蚌夹住了嘴,双方互不相让,结果被打鱼的人一起捉走。

这则寓言比喻双方相争,两败俱伤,第三方得利。

【学情分析】:学习本课,需在多读的基础上,抓住重点句,在理解寓意上下功夫。

边读边问几个为什么,如鹬和蚌怎样做才不会被打鱼的人捉走?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三维目标】:1.学会正确读出有关语言的语气。

2.理解课文,提高表达能力及理解寓意的能力。

3.体会《鹬蚌相争》这则寓言所说明的道理。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提高表达能力及理解寓意的能力。

【教学难点】:体会《鹬蚌相争》这则寓言所说明的道理。

【教具】:录音机、图片【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引入新课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寓言两则》的第一则故事《狐假虎威》,狡猾的狐狸借愚笨的老虎的威风吓唬百兽,告诉我们生活中有些人倚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其实自己并没有什么本事。

2.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二则寓言故事。

(板书课题:鹬蚌相争)二.授新1.初步理解。

第1页师:通过课前预习,同学们应该明白了《鹬蚌相争》这个故事。

鹬是一种水鸟。

蚌是指河蚌,肉质很鲜美。

争是指争持,对抗。

这个故事讲的是鹬要啄河蚌的肉,被河蚌夹住了嘴,双方互不相让,结果被打鱼的人一起捉走。

比喻双方相争,两败俱伤,第三方得利。

2.读文,深入理解(1)师:请同学们齐读第1、2自然段,看鹬和蚌分别想怎么样?(学生读文,师讲解。

)师:从“不住地朝下看”,可以看出鹬很饿。

“多好的一顿美餐呐!”从鹬的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它非常想吃河蚌的肉。

从“口水都要流出来了”,可以看出它馋得受不了了。

“立刻”,说明鹬飞下来的动作速度,表现了它想吃河蚌已无法控制。

师:这两段是故事的起因部分(第一部分):写“鹬啄蚌肉,蚌夹鹬嘴。

”(板书:(起因)“鹬啄蚌肉,蚌夹鹬嘴”)(2)师:请同学们自由读3、4自然段,想想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学生读文,师讲解。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寓言二则-揠苗助长-鹬蚌相争》教案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寓言二则-揠苗助长-鹬蚌相争》教案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寓言二则-揠苗助长-鹬蚌相争》教案寓言二则《揠苗助长》讲述了一个种田人用拔苗助长的方法帮助禾苗长高,但结果禾苗都枯死了的故事。

这则寓言的寓意是教育人们做事不要急于求成,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侥幸心理,做事要老老实实,成功要靠诚实的劳动。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学生自读课文,标画出文中生字、新词。

然后按要求查字典自学生字、词。

接着带着问题读课文,了解故事的大概内容和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初读课文,了解故事的大概内容。

然后精读课文,理解内容,并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最后是细读悟道理,讨论禾苗为什么都枯死了,种田人错在哪里,学生口头归纳寓意。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可以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读懂词句,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并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育学生做事不要急于求成,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侥幸心理,做事要老老实实,成功要靠诚实的劳动。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做事情要遵循规律,不能违背规律急于求成。

让学生联系实际,谈体会。

在实际生活中,有没有做过违背规律,急于求成的事情?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分组或全班集体讨论的办法,让学生联系实际,理解寓意。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1.今天,让我们继续研究《寓言两则》,板书课题为《鹬蚌相争》。

2.出示图片。

二、初学寓言,了解内容(培养朗读、概括能力)1.那么这两个小动物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请大家朗读课文,等一会儿我们集体交流。

2.《鹬蚌相争》的故事是怎样的呢?有谁能给大家说一说。

3.有哪一位同学能用一句话把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告诉大家。

首先请同桌互相说一说,练一练。

4.指名表述,适时表扬。

三、细读寓言,深入理解1.故事基本内容,我们已经了解了,可是,为什么鹬和蚌要互不相让呢?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课文,同桌分角色扮演鹬和蚌,再来回答这个问题。

2.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

3.指名朗读,教师点拔。

四、联系文本,理解人物(练朗读,理解人物心理)1.抓住鹬猛地用尽用气——威胁筋疲力尽,蚌急忙——牢牢地毫不示弱——得意洋洋这些描写动作、神态的词语和语言表现两人互不相让的态度。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鹬蚌相争》教案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鹬蚌相争》教案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鹬蚌相争》教案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鹬蚌相争》教案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1.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书读好了,就能变成自己的语言。

怎样让三年级的孩子明白小故事蕴含的大道理呢?教师要让语文课程富有创新活力,通过不同方法的情境创设,让学生在反复诵读过程中,领悟内容,体验情感,潜移默化的培养人文精神,提高语文素养。

2.语文教学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前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感悟语言,积累语言,并学习正确的运用语言。

并注重引导学生想象,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二、教学背景1.教学内容分析:《鹬蚌相争》讲的是河蚌刚刚张开蚌壳晒太阳,一只鹬看见了,就用嘴啄住了它的肉, 蚌紧紧夹住了鹬的嘴。

它们双方互不相让,谁也不肯放开谁,结果一起被渔人捉去了。

这则寓言生动地说明两人一味争斗,互不相让,就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到好处。

2.学生情况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够读懂故事内容,而且对寓言有很大的兴趣,如此浅显易懂的故事从语言和情节的理解上来说,对他们都不是难事。

但是,他们的理解能力与领悟能力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如果想让学生通过自己读书就能真正理解简单的寓言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也并非易事。

3.技术准备:多媒体课件4.前期教学状况问题对策:学生事先查找鹬和蚌的相关资料三、教学目标:1.通过想象及多种形式的朗读等学习活动,理解重点词语,并能用毫不示弱造句。

2.了解鹬蚌相争的故事内容,懂得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3.在理解寓意的基础上,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展开想象表演故事。

教学重点:了解鹬蚌相争的故事内容。

教学难点:懂得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出示鹬和蚌的图片)1.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了解鹬和蚌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2.学生就鹬和蚌的外形和生活习性两方面进行介绍。

语文苏教版三年级下册24.寓言两则 鹬蚌相争

语文苏教版三年级下册24.寓言两则 鹬蚌相争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看图片、字理识字等方法自主学会“弱”字。

2. 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威胁、毫不示弱”等词语的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懂得只为眼前的一点利益互不相让,争执不休,最终只会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懂得只为眼前的一点利益互不相让,争论不休,最终只会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的道理。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读书1.播放课件,师简介故事背景。

两千多年前,中国曾分为很多个小国家,有秦国、赵国、燕国、魏国、楚国等,其中秦国的势力是最强大的,他一直想消灭赵国、燕国等等这些小国统一天下,可是又担心这些小国家联合起来自己对付不了,所以就一直在等待机会。

嘿,机会终于来了!有一回,赵国和燕国闹了点矛盾,赵王要出兵攻打燕国,眼看一场激烈的战争就要爆发,就在这时,燕国大夫苏代立即求见赵王,给他讲了一个故事,就打消了赵王攻打燕国的念头。

什么故事竟然有这么神奇的力量呢?你们想知道吗?2、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个故事,谁来读一读这个故事的题目:鹬蚌相争。

指名读,齐读。

3.师:小朋友认识鹬和蚌吗?出示图片。

看图说说鹬、蚌各有什么特点?生:鹬,嘴巴很长。

师:对,鹬的嘴巴不仅长,还很尖,你知道鹬用这张又长又尖的嘴巴来干什么吗?(啄河边或田野里的小鱼、小虫吃)师:可以用自己的手指来做鹬的嘴巴,感受鹬嘴巴的长、尖。

啄一下,再啄一下(生跟着老师动作演示。

)生:蚌有着肥美的肉、坚硬的壳。

师:用手做河蚌的两个壳演示一下。

(生两只手做动作。

)边做边读好这几个词:壳儿张开壳儿合上壳儿4.师:同学们,读了这个课题,你觉得哪个字最重要?(预设:争)那么它们到底为什么争斗?怎么争斗?争斗结果怎么样?请同学们带着这些疑问读一读课文,并试着用简练的话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二、初读课文、练习概括1.读课文,不认识的字看看生字表或查字典,做到正确流利;同时,想想文章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小学三年级语文《鹬蚌相争》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语文《鹬蚌相争》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鹬蚌相争》一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24课《寓言二则》中的一则。

这则寓言通过鹬和蚌相互争吵谁也不让谁,最后双方都被渔夫捉住这个小故事,说明双方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以下是整理的小学三年级语文《鹬蚌相争》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1.小学三年级语文《鹬蚌相争》原文一只河蚌张开壳儿在河滩上晒太阳。

有只鹬看见了,猛地把嘴伸到壳儿里去啄肉。

河蚌急忙把壳儿合上,牢牢地夹住鹬的嘴不放。

鹬用尽力气,还是拔不出嘴来,便威胁蚌说:“你不松开壳儿,就等着瞧吧。

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没有了水,你就会干死在这河滩上!”河蚌毫不示弱,得意洋洋地说:“我就这样夹住你的嘴不放。

今天拔不出来,明天拔不出来,吃不到东西,你也会饿死在这河滩上!”就这样,鹬和蚌相持着,谁也不让谁。

正当双方筋疲力尽的时候,有个渔夫看见了,不禁喜笑颜开。

他没费一点力气,就把它们一齐捉住了。

2.小学三年级语文《鹬蚌相争》教案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词,能借助字典、生活实际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威胁、毫不示弱”等词语的意思。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品读课文,懂得双方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教学准备:1、课前每生准备好《新华字典》和生字本。

2、一张战国时期的彩色简易地图,鹬和蚌图片,词语卡片等。

教学流程:一、故事激趣,引入新课(一)历史故事引入。

战国时期,赵王要出兵攻打燕国,苏代以一则寓言故事打消了赵王这个念头。

这则寓言故事和两种小动物有关。

[设计意图: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先生说过:“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能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都能有效地促进他们发展。

”以历史故事引入,能吸引学生注意并激发学习兴趣。

](二)出示图片,认识鹬和蚌。

1、出示鹬的图片。

(1)板书:鹬。

(2)指导学生观察图,看看鹬的外形最突出的特点。

(3)指名说鹬的外形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9寓言二则鹬蚌相争苏教版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9寓言二则鹬蚌相争苏教版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9寓言二则鹬蚌相争苏教版【教材分析】:《鹬蚌相争》是讲鹬要啄河蚌的肉,被河蚌夹住了嘴,双方互不相让,结果被打鱼的人一起捉走。

这则寓言比喻双方相争,两败俱伤,第三方得利。

【学情分析】:学习本课,需在多读的基础上,抓住重点句,在明白得寓意上下功夫。

边读边问几个什么缘故,如鹬和蚌如何样做才可不能被打鱼的人捉走?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三维目标】:1.学会正确读出有关语言的语气。

2.明白得课文,提高表达能力及明白得寓意的能力。

3.体会《鹬蚌相争》这则寓言所说明的道理。

【教学重点】:明白得课文,提高表达能力及明白得寓意的能力。

【教学难点】:体会《鹬蚌相争》这则寓言所说明的道理。

【教具】:录音机、图片【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引入新课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寓言两则》的第一则故事《狐假虎威》,狡猾的狐狸借愚笨的老虎的威风恐吓百兽,告诉我们生活中有些人倚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事实上自己并没有什么本领。

2.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二则寓言故事。

(板书课题:鹬蚌相争)二.授新1.初步明白得。

师:通过课前预习,同学们应该明白了《鹬蚌相争》那个故事。

鹬是一种水鸟。

蚌是指河蚌,肉质专门鲜美。

争是指争持,对抗。

那个故事讲的是鹬要啄河蚌的肉,被河蚌夹住了嘴,双方互不相让,结果被打鱼的人一起捉走。

比喻双方相争,两败俱伤,第三方得利。

2.读文,深入明白得(1)师:请同学们齐读第1、2自然段,看鹬和蚌分别想如何样?(学生读文,师讲解。

)师:从“不住地朝下看”,能够看出鹬专门饿。

“多好的一顿美餐呐!”从鹬的这句话中能够看出它专门想吃河蚌的肉。

从“口水都要流出来了”,能够看出它馋得受不了了。

“赶忙”,说明鹬飞下来的动作速度,表现了它想吃河蚌已无法操纵。

师:这两段是故事的起因部分(第一部分):写“鹬啄蚌肉,蚌夹鹬嘴。

”(板书:(起因)“鹬啄蚌肉,蚌夹鹬嘴”)(2)师:请同学们自由读3、4自然段,想想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学生读文,师讲解。

语文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寓言两则(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语文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寓言两则(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寓言两则(鹬蚌相争)》教学设计江苏省张家港市合兴小学陶秋红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除了充分为学生创设历史情境,帮助他们理解寓意外,还通过指名读,分角色读,表演读多种形式的朗读等学习活动,理解重点词语,充分挖掘课文隐含的人文价值,创设轻松,活跃,和谐的课堂气氛,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

在反复读及想象过程中,领悟内容,体验情感,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

3.懂得只为眼前的一点利益互不相让,争执不休,最终只会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的道理。

教学重点: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在多种形式的朗读学习活动中,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

教学难点:理解故事中蕴含的深刻寓意。

教学过程:一、故事激趣,引入新课。

(一)师谈故事。

战国时候,中原大地并立着七个小国:齐楚燕韩赵魏秦。

在这七个国家中,秦国的国力最强大,其他六国势力较弱,但相互之间实力相当。

秦王一直野心勃勃,想吞并其他六国,统一天下。

但他心里明白:如果直接与六国为敌,即使自己在强大,也难以实现。

于是,他一直在等待着机会。

有一回,赵国和燕国闹了点矛盾,赵王大怒,决定攻打燕国。

秦王大喜,知道统一天下的机会将要来了。

然而,当时有个叫苏代的人听说了这件事后,急忙求见赵王,给赵王讲了个故事,立即打消了赵王攻打燕国的念头,也使秦国失去了一个统一天下的好机会。

一个故事,居然制止了一场战争,什么故事有这么大的力量呢?这个故事和两个小动物有关。

(二)出示图片,认识鹬和蚌。

1.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他们吧。

这就是鹬。

(板书)仔细观察鹬的外形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嘴又尖又长)你观察得真仔细,鹬是一种水鸟,以鱼虾贝类为食。

我们一起来学他啄一下,又快又准。

2.再来看,这就是蚌,(板书)谁来说说蚌的外形特点。

小学语文大赛教案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寓言《鹬蚌相争》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小学语文大赛教案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寓言《鹬蚌相争》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小学语文大赛教案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寓言《鹬蚌相争》教学设计优秀教案小语大赛教案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寓言《鹬蚌相争》教学设计课题:《鹬蚌相争》(阅读)版本: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教师:郑萍萍单位:海口市龙华小学【教材分析】《鹬蚌相争》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24课《寓言两则》中的第二则寓言,文字简练,通俗易懂,形象生动。

《寓言两则》中的第一篇是《揠苗助长》,主要通过人物的动作来讲述故事,《鹬蚌相争》则主要通过人物的对话来讲述故事。

鹬与蚌的对话,既推动了故事的发展,又直白地说明了道理,所以这部分内容应该是教学的重点。

寓言故事主要是口头流传下来的,所以教孩子学会讲这个故事是教学目标之一。

这和课标中第二学段要求“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是相符合的。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设置了三个梯度,从讲课题到讲对话,最后学会讲整个故事,层层深入,逐步提高难度。

寓言又蕴含着深刻的寓意,让学生理解寓意,也设置了三个梯度,先借用渔夫的话来说寓意,然后引导学生跳出文本,说说自己听了渔夫的话后有什么感受,最后联系历史故事,明白寓言的作用,感受寓言的魅力。

【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1.会认读“蚌”“啄”两个绿线里的生字,会写田字格生字“弱”。

2.通过朗读、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威胁”“毫不示弱”“得意洋洋”等词语的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学会讲这个故事。

(二)能力和方法1、学会通过抓关键词读好人物特点的朗读方法。

2、了解讲故事的方法并尝试运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故事中蕴含的道理:双方互不相让,结果可能是两败俱伤,反而让别人从中获利。

【教学准备】课【教学过程】(一)导入。

1.直接导入课题。

2.介绍鹬和蚌的特点。

3.指导讲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书写生字。

1.学生自由练读课文。

2.检查学生读书情况。

(1)抽查难读的句子。

(2)指名分节读课文,师生评议。

3.指导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语文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寓言两则鹬蚌相争

语文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寓言两则鹬蚌相争

语文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寓言两则鹬蚌相争鹬蚌相争教学目标: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生字词,能借助字典、生活实际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威胁、毫不示弱”等词语的意思。

3.了解寓言内容,明白寓言包含的寓意。

通过品读课文,懂得双方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4、初步了解故事出处,激发学生阅读其它寓言故事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懂得只为眼前的一点利益互不相让,争执不休,最终只会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的道理。

教学过程:一、导入:看图猜成语。

师: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我们来猜一些画谜,请同学们仔细看图,从每幅图中猜出一个成语来。

生:狐假虎威、亡羊补牢、鹬蚌相争二、揭题1 、出示鹬和蚌图片,了解它们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认识鹬和蚌这两个字,读准课题。

师: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个寓言故事,请对照拼音读课题。

生:读鹬/蚌/相争,对照手势再读。

师:认识鹬和蚌吗?你能根据字形猜一猜,这是谁吗?生:鹬。

师;鹬是一种水鸟,所以有鸟字旁,去掉鸟字旁左边还读矞,它是一个形声字。

(板书鹬)。

左边的矞是指矛穿过一样东西,所以左上边还有个矛。

师:那它长什么样呢?(课件出示:嘴长,腿长,在岸边啄食鱼虾、河蚌。

)师:这幅图上的一定就是蚌了,它是一个后鼻音的字,读准。

它长什么样呢?(课件出示:肥肥的身体,两扇坚硬的外壳,生活在浅水里。

)2、学生看图,识认争,质疑课题。

师:再来看这个字,谁认识?师:古文字的争字,像上下两只手在抢夺一件物体的形状。

师:在“鹬蚌相争”这个成语里“争”字应该是什么意思呢?生:争斗。

师:现在再来读课题!心中有疑问吗?师:鹬和蚌到底为什么争斗?怎么争斗?争斗结果怎么样。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个故事。

三、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师:请大家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字音,读通课文,好,现在开始吧!2、读词语。

师:大家用心读书的样子可爱极了!大家读得怎么样呢?出道题考考大家,看谁能读准下列词语。

(出示大屏幕)啄肉猛地啄肉(读链接的句子)夹住(字典正音)牢牢地夹住(读链接的句子)相持不禁(根据字典中解释判断读音)。

三年级《鹬蚌相争》教学设计(通用5篇)

三年级《鹬蚌相争》教学设计(通用5篇)

三年级《鹬蚌相争》教学设计(通用5篇)三年级《鹬蚌相争》教学设计1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1.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书读好了,就能变成自己的语言。

怎样让三年级的孩子明白“小故事蕴含的大道理”呢?教师要让语文课程富有创新活力,通过不同方法的情境创设,让学生在反复诵读过程中,领悟内容,体验情感,潜移默化的培养人文精神,提高语文素养。

2.语文教学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前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感悟语言,积累语言,并学习正确的运用语言。

并注重引导学生想象,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二﹑教学背景1.教学内容分析:《鹬蚌相争》讲的是河蚌刚刚张开蚌壳晒太阳,一只鹬看见了,就用嘴啄住了它的肉, 蚌紧紧夹住了鹬的嘴。

它们双方互不相让,谁也不肯放开谁,结果一起被渔人捉去了。

这则寓言生动地说明两人一味争斗,互不相让,就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到好处。

2.学生情况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够读懂故事内容,而且对寓言有很大的兴趣,如此浅显易懂的故事从语言和情节的理解上来说,对他们都不是难事。

但是,他们的理解能力与领悟能力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如果想让学生通过自己读书就能真正理解简单的寓言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也并非易事。

3.技术准备:多媒体课件4.前期教学状况问题对策:学生事先查找鹬和蚌的相关资料三﹑教学目标:1.通过想象及多种形式的朗读等学习活动,理解重点词语,并能用“毫不示弱”造句。

2.了解鹬蚌相争的故事内容,懂得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3.在理解寓意的基础上,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展开想象表演故事。

教学重点:了解鹬蚌相争的故事内容。

教学难点:懂得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出示鹬和蚌的图片)1.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了解鹬和蚌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2.学生就鹬和蚌的外形和生活习性两方面进行介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鹬蚌相争》是讲鹬要啄河蚌的肉,被河蚌夹住了嘴,双方互不相让,结果被打鱼的人一起捉走。

这则寓言比喻双方相争,两败俱伤,第三方得利。

【学情分析】:
学习本课,需在多读的基础上,抓住重点句,在理解寓意上下功夫。

边读边问几个为什么,如鹬和蚌怎样做才不会被打鱼的人捉走?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三维目标】:
1.学会正确读出有关语言的语气。

2.理解课文,提高表达能力及理解寓意的能力。

3.体会《鹬蚌相争》这则寓言所说明的道理。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提高表达能力及理解寓意的能力。

【教学难点】:
体会《鹬蚌相争》这则寓言所说明的道理。

【教具】:
录音机、图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引入新课
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寓言两则》的第一则故事《狐假虎威》,
狡猾的狐狸借愚笨的老虎的威风吓唬百兽,告诉我们生活中有些人倚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其实自己并没有什么本事。

2.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二则寓言故事。

(板书课题:鹬蚌相争)
二.授新
1.初步理解。

师:通过课前预习,同学们应该明白了《鹬蚌相争》这个故事。

鹬是一种水鸟。

蚌是指河蚌,肉质很鲜美。

争是指争持,对抗。

这个故事讲的是鹬要啄河蚌的肉,被河蚌夹住了嘴,双方互不相让,结果被打鱼的人一起捉走。

比喻双方相争,两败俱伤,第三方得利。

2.读文,深入理解
(1)师:请同学们齐读第1、2自然段,看鹬和蚌分别想怎么样?(学生读文,师讲解。

)师:从“不住地朝下看”,可以看出鹬很饿。

“多好的一顿美餐呐!”从鹬的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它非常想吃河蚌的肉。

从“口水都要流出来了”,可以看出它馋得受不了了。

“立刻”,说明鹬飞下来的动作速度,表现了它想吃河蚌已无法控制。

师:这两段是故事的起因部分(第一部分):写“鹬啄蚌肉,蚌夹鹬嘴。

”(板书:(起因)“鹬啄蚌肉,蚌夹鹬嘴”)
(2)师:请同学们自由读3、4自然段,想想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学生读文,师讲解。

指导读)
师:“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渴死你,看你松开不松开!”说明鹬知道河蚌离不开水,用“渴死”来威胁河蚌,想使它松开。

“今天”“明天”“渴死”等词要重读,“看你”要拉长声音,突出鹬的傲慢心理。

我们来听一下录音(播放录音)。

师:“今天不放开你,明天不放开你,就会饿死你,看你还啄不啄我!”说明河蚌在以牙还牙,夹住鹬的嘴巴不松开,用“饿死”来反击。

“今天”“明天”“饿死”“看你”等词要重读,表现出河蚌不肯让步的坚定态度。

“看你还啄不啄我”表现了河蚌的报复心理。

我们来听一下录音(播放录音)。

师:这两段是故事的经过部分(第二部分):写“鹬蚌吵个不停,互不相让。

”(板书:(经过)“吵个不停,互不相让”)
(3)师:鹬蚌相争谁输谁赢呢?请同学们读读第5自然段。

(学生读文,师讲解。

)师:“鹬和蚌吵个不停,谁也不肯让步。

”这是过渡句,前半句承接上文,后半句是它们被一起捉走的原因:它们只顾争吵,没有发现打鱼的人。

“这时候”是指鹬蚌争吵时候。

“毫不费力”形容一点儿力气也没费,很容易。

师:这两段是故事的结果部分(第三部分):写“鹬和蚌被打鱼的人一起捉走。

”(板书:(结果)“被打的鱼人一起捉走”)
3.拓展,升华。

(1)出示插图。

师:课文那一段写了图中的情景呢?怎样来概括图意呢?(指明作答,板书“渔人得利”)
(2)师:从这个故事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呢?(学生讨论,师总结:生活中要学会与人谦让,如果互不相让,只会落得两败俱伤,第三方得利。


(3)如果你是鹬或蚌,应该这样做才不会被捉走呢?(学生讨论,指明作答,师总结:互相谦让。


三.作业
搜集一些别的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

附:板书设计
(起因)鹬啄蚌肉,蚌夹鹬嘴
鹬蚌相争(经过)吵个不停,互不相让渔人得利
(结果)被打鱼的人一起捉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