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4年荷兰人为什么来台湾
试论十七世纪荷兰海权的崛起与对台湾的侵占
试论十七世纪荷兰海权的崛起与对台湾的侵占试论+七世纪荷兰海权的崛起与对台湾的侵占汪曙申17世纪,在欧洲航海国家大举向东方殖民扩张的进程中,地处连接东北亚和东南亚交叉点的我国领土台湾成为新兴海权代表荷兰凯觑的对象。
荷兰凭借强大海上实力趁机侵占台湾并构建起庞大的远东殖民贸易网络,将台湾作为拓展贸易和建立远东霸权的重要据点,自此台湾沦为荷兰殖民地38年,不断卷人西方国家主导的资本主义殖民贸易体系。
一、荷兰海权崛起及台湾卷入西方殖民贸易体系16世纪末17世纪初,世界范围内的海权形势出现新的变化,尼德兰摆脱西班牙王朝统治成立资产阶级性质的荷兰联省共和国(1581年),被马克思称之为“十七世纪的资本主义典型国家”,有历史学家也称其为“世界上第一个赋予商人阶层充分的政治权利的国家”。
荷兰不仅赢得民族独立和自由,而且为之后的经济起飞和海权崛起奠定了重要制度基础。
荷兰凭借先进的造船业大幅降低海洋运输的成本;建立高度授权和资本化运作的东印度公司(1602年)减少国内海外探险者之间的恶性竞争,统一组织领导、集中人力与资本从事对外贸易扩张[‟」;依靠国家信誉以近代股份筹资的方法吸收和募集社会资金,以维持对外贸易所需要的庞大资本;通过建立良好的商业信誉赢得欧洲各国商业委托人的信任。
美国学者诺斯和托马斯曾从新制度经济学解释称,“荷兰不是依靠自然的恩赐,而是发展了比其对手有效的经济组织并在这样做的过程中获得了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与其国家之小规模不相称的重要性”「‟」。
在航海技术、贸易资本、机构制度等基本条件逐步具备后,荷兰自1596年派遣第一只船队前往东印度群岛探险后开始加快对东方商业贸易的扩张步伐,逐步成为第一批海权强国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强劲竞争对手,被誉为“世界马车夫、贸易的中间商、欧洲的代理人和经纪人”〔‟」。
扩展和垄断贸易以赚取巨额商业利润是荷兰向亚洲殖民扩张的最主要目的,为了破除葡萄牙和西班牙对世界海洋的垄断和控制,荷兰人从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证和准备。
17世纪,荷兰与日本在中国台湾岛的交会,改变了什么?
17世纪,荷兰与日本在中国台湾岛的交会,改变了什么?1628年,日本人滨田弥兵卫在荷兰东印度公司管治下的中国台湾岛上绑架了荷兰人彼得·奴易兹。
荷、日两方,均按照正式程序处理此案,进行协商。
这是中国台湾岛上“史无前例”的事件。
一、第一代黑船叩关?荷兰东印度公司驻日人员,在德川幕府启动“锁国”政策前后(约1639年),为体制所吸纳,成为幕府对外收集西洋情报的耳目,扮演日本锁国时代感知西洋脉动的桥梁。
黑船事件这个独特的地位,要到1853年,在著名的“黑船事件”,美国海军将领马休·佩里率领美国舰队前往江户,以轮船大炮叩关,导致日本“开国”,与各国签订不平等条约前后,才逐渐解消。
2004年,适逢《日美修好通商条约》150年祭,日本历史学界曾为此推动一系列纪念活动。
例如NHK即摄制有大河剧《坂上之云》(2009年开播)、《龙马传》(2010年开播)等一系列与幕末相关的影视作品。
在历史教育当中,常把19世纪日本开港这段历史,归纳在晚清受列强压迫的脉络中来叙述,“黑船来航”则可能被当成事件背景略微带过。
相比之下,荷兰东印度公司人员(及后来的外交人员)曾经在日本锁国时期,扮演对外沟通要角一事,荷兰人曾担当日本幕府臣民的这个事实,大概较难以想像。
日本锁国到开国这200年间,荷兰东印度公司于印尼诸岛继续殖民扩张。
但在荷兰与清朝关系上,由于荷兰人安于通过广州通商的安排,并未与清朝发生冲突,荷兰人在海外各地的扩张活动与中国关系不大。
一般人多听闻鸦片战争的起源,可追溯至英国特使马嘎尔尼于1793年晋见乾隆皇帝时,不肯行三跪九叩大礼的事件。
但在此之前,荷兰东印度公司派往中国朝贡的商务代表,早已叩头多年,却鲜少有人提起。
正由于在主流叙述当中,与荷兰人的接触,并非故事主线,总是担任龙套角色。
例如,台湾曾落入“荷兰帝国主义的魔爪”之中,此种帝国主义张牙舞爪的形象,与前述在大清面前三跪九叩的恭顺模样,显然无法调和。
17世纪初荷兰人的东亚认识与入据台湾
The Dutch's Understanding of East Asia and
Occupation in Taiwan in Early 17th Century 作者: 徐鑫[1]
作者机构: [1]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北京100026
出版物刊名: 河北学刊
页码: 59-65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6期
主题词: 荷兰人;东亚认识;澎湖;大员
摘要:荷兰崛起于对抗西班牙的八十年战争(1568—1648).在这场战争中,荷兰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了对西班牙、葡萄牙的直接战斗和商业竞争.16世纪末17世纪初,荷兰人进入亚洲后,其对东亚的基本认识仍然基于欧洲经验,将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视为自己最重要的对手.因此,荷兰人意图占领澳门、澎湖,在商业上击败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获得与中国贸易的垄断权.遇到挫折后,荷兰人选择了台湾大员作为贸易基地,这是退而求其次的无奈选择.这一时期,荷兰人并不了解中国,对东亚的认识也仅仅依赖自身经验,并将之纳入到欧洲各国之间的竞争视野中.。
第二讲 荷据时期的台湾
2、经济状况 农作物生产,以甘蔗、水稻为主。 甘蔗:到1636年,甘蔗生产已初具规模,据《巴达维亚城 日记》载,1636年荷兰人收购白砂糖12042斤,黑砂糖 110461斤预计第二年以白、黑砂糖可达30—40万斤;1645 年,赤莰附近的蔗田产糖达150万斤。 水稻生长迅速,荷兰人在东部粮仓,收购粮食。1655年, 汉人增加,大量开垦土地,粮食生产大增。水利建设。 贸易出口 输出品有鹿皮——1634年有11万张鹿皮输往日本,1638年 15万;1656年后降至每年6—9万张,硫磺——产于台湾北 部。 转口贸易 台湾作为大陆商品向日本,东南亚,波斯,欧洲的转口站, 取得了可观的利润。转口品主要有生丝,丝织品,瓷器, 砂糖。从1636年11月------1638年12月,从大陆来台的船舶 有914艘,从台湾到大陆的船舶有672艘。转口贸易在1640 年达到高峰,其后逐渐衰落。
2、占领台湾 1624年9月,荷舰队司令宋克撤退台湾后, 立即在大员建筑城堡,取名奥伦治城(后 名热兰遮城)。 在赤莰建立另一个城堡,取名普罗文查, 随后,开始向全岛扩张,征服当地人,打 败西班牙人,于1642年8月战领全岛。
二、殖民统治下的社会、经济、政治状况
社会结构: 统治(殖民阶层) 东印度公司在台湾设立有行政、 司法、立法、军队等机构。公司派驻台湾的最高 官员称台湾长官,设立“评议会”,作为决策机 构,成员由公司驻台湾的商务员、军队的首领组 成,此外,还有政务员、税务员、会计长、检查 长、法院院长等职务,另有军队约1000人。 土著民族,从1640—1650年代,荷兰人统治下的 土著约为6万多人,占土著总人口的40—50%。分 为许多互不统属的村社,内部由一个12人组成的 “议事会”领导,处于被统治的地位,过着粗放 的农耕、渔猎生活 汉移民,主要从事农业、渔业和商业,以职业为 关系逐渐形成聚落。亦处于被统治地位。1640— 1661年,移民人数从5000人增至35000人。
打不过明朝,打不过郑氏父子,荷兰怎么就把台湾占了
打不过明朝,打不过郑氏父子,荷兰怎么就把台湾占了明朝时期,朱家皇帝们,对海洋不太感兴趣,不仅中间废了澎湖巡检司,还不许民间私自下海。
而此时正处于西方大航海时代,欧洲殖民者到处抢占殖民地。
这期间,大航海的新起之秀,海上马车夫荷兰人,抓住了明朝不上心台湾的机会,成为台湾的殖民者。
实际最先发现台湾的西方国家并不是荷兰,而是葡萄牙人。
葡萄牙人在占领澳门后,在与日本的贸易往返航路上,首先发现了台湾,觉得相当漂亮,喊出了“福尔摩沙”,(Formosa,美丽之岛),这个名字后面成了西方殖民者对台湾很长一段时间的称呼。
而第一个派兵入驻台湾的也不是荷兰人,是西班牙人,西班牙最早占领了台湾北部,以基隆为据点。
至于荷兰人,其实最早是想占领澳门的,被葡萄牙人捷足先登,于是只好去了台湾。
1.西班牙是最早看到台湾位置重要性的,1619年,西班牙道明会神父马丁略Bartolomé Martinez指出:中国台湾的战略地位可与中国澳门匹敌。
但是西班牙人在基隆经营不利,经济上无法自给自足,加上本国经济萧条,国力在走下坡路,就干脆从台湾撤了,把机会让给了荷兰。
荷兰人则是占领澳门不成寻其次,1622年,发生澳门之战,荷兰人攻打澳门,但是葡萄牙好歹在澳门扎根许久,荷兰人没干过,于是只好寻找新的据点。
荷兰人在没搞定澳门后,一开始还是没想到驻点台湾本岛,而是想搞定澎湖,原因很简单,与中国通商是他们的最终目的,自然是越接近中国大陆越好。
所以为啥一开始要抢澳门,因为澳门离大陆是最近的据点。
后面实在抢不到,那自然是澎湖比台湾岛更方便接近中国大陆。
于是荷兰人在司令官雷尔生的带领下,在澎湖风柜尾筑城建了根据地。
荷兰风柜尾遗址但是明朝,只是对海洋不感兴趣,不代表像晚清一样没有战斗力,郑和当年开着船队到处溜达就是实力的表现。
当时福建巡抚商周祚告知荷兰人,澎湖上面住着大片汉人,不太喜欢你们这群红毛鬼,要他们赶紧滚蛋。
荷兰人不听,于是下一任福建巡抚南居益更直接,不滚就打。
明末台湾为什么会被荷兰人占据?
明末台湾为什么会被荷兰人占据?本文作者为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赵培文。
自新航路开辟之后,西方的船队开始游曳在各大洲之间,随之东西方的文化也开始获得深入交流,但伴随着文化商业上的互相交流,也存在着殖民侵略现象的发生。
荷兰人侵占台湾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的。
台湾位于中国大陆东南沿海,因东临琉球、太平洋,南接菲律宾群岛且与中国大陆相隔十分之近,因此自古以来便是极重要的海上贸易中转点。
在三国时期称台湾为夷州,且东吴与其交流非常频繁,进入隋唐时期,称之为流求,为进一步加强对台湾的治理,元代设置澎湖巡检司,而在进入明代后基本沿用元代管理方式,设置澎湖巡检司。
在新航路开辟后,称为“海上马车夫”的荷兰开始与明朝接触,而台湾由于地理位置的便利性,荷兰开始对台湾动起了脑筋。
台湾地形图荷兰在明代称之为红毛番,万历二十九年(1602年)荷兰船队到达澳门要求与明朝通商贸易,但葡萄牙人早在1553便获取了在澳门的居住权,因而对于荷兰的到来葡萄牙人严防死守,最终由于葡萄牙人的阻挠荷兰人未能成功。
但荷兰人并未就此放弃与中国的通商机会,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荷兰人侵占澎湖并以此为据点修屋搭寨,以此绝他国与明朝贸易,以期获得对明朝贸易的独占性,最终因为明朝的武力威胁作罢,但天启二年(1622年),荷兰人卷土重来复占澎湖,在巡抚南居益的围攻下最终迫使荷兰人放弃澎湖。
但在殖民贸易的驱动下,荷兰依然没有放弃,转而将目光放到了台湾,天启四年(1624年),荷兰人开始侵占台湾南部地区,为稳固阵脚,荷兰人又先后在台湾修建了台湾城以及赤崁城,而在这一期间,西班牙人也开始寻求对明朝的贸易,因为担心荷兰人在台湾的驻扎会威胁西班牙对明朝的贸易,所以在天启六年(1626年),西班牙侵占了台湾北部的基隆和淡水,为获得对台湾的全权控制,崇祯十五年(1642年),荷兰人击败了西班牙人,由此完全控制了台湾。
为减小统治阻力,荷兰在台湾创办学校让儿童从小学习其文化,以达到奴化思想的目的,而在统治政策上,选择当地“德高望重”者负责治理,以树立傀儡的方式稳固其统治。
台湾历史资料
台湾历史资料台湾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这时候琉球人开始从中国福建一带过来。
公元16世纪,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纷纷来到台湾。
荷兰最终在1624年占领了台湾北部,并在市街(现在的台南市)建立了鹿耳门城堡。
不久之后,荷兰人在现今的基隆也建立了砦楼。
1661年,明朝被清朝攻破后,明朝“东南忠诚之士”郑成功率领部队攻打荷兰殖民地,最终在1662年占领台湾。
郑成功于台南市建立了第一个中华国家台湾王国,并自封为“泗州之王”。
不久之后,郑成功去世,他的儿子继承了王位,但很快被清朝打败。
清朝于1683年占领台湾,将它作为福建省的一个县治轄区。
清朝政府在台湾推行了许多政策,如“开发台湾”、“治理台湾”等,这使台湾逐渐繁荣起来,并开始流入大量的移民。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结束后,清朝签订《马关条约》把台湾割让给日本。
此后,台湾成为日本的一部分,日本在台湾实行了殖民统治。
日本政府对台湾进行了现代化建设,例如修路、建公共设施和推展教育。
为了控制台湾人民,日本政府也推行了剥削政策。
1945年,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政府在《波茨坦宣言》规定下放弃对台湾的统治权。
联合国于1949年发布了一份决议,承认台湾为“中华民国政府的一个省份”。
这使台湾成为国际社会认可的一个独立实体。
20世纪40年代,中国内战结束,共产党取得了胜利,中国大陆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民国政府撤退到台湾,随后在台湾岛上建立了政府和军队。
至今,中华人民共和国仍声称台湾为其领土的一部分,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压制台湾的“独立主张”。
总之,台湾的历史充满曲折和起伏,为台湾的现在和未来留下了许多问题和挑战。
然而,台湾人民始终坚持自己的文化和美好的未来,不断努力让台湾成为一个和谐、自由、开放和繁荣的地方。
台湾历史简介2024
引言概述:台湾作为中国的一部分,拥有丰富的历史背景和独特的文化。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阐述台湾的历史:荷兰殖民时期、清朝统治时期、统治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台湾回归中国以及台湾的政治演变。
正文内容:一、荷兰殖民时期1.荷兰东印度公司于17世纪初来到台湾,开始了长达38年的殖民统治。
2.荷兰人在台湾进行了农业、商业和文化方面的开发,带来了一些先进的技术和工艺。
3.荷兰统治期间,台湾人民积极抵抗荷兰殖民者,进行了多次起义。
二、清朝统治时期1.清朝在1662年收复台湾,并建立了台湾府,将台湾纳入中国的版图。
2.清朝统治期间,台湾逐渐成为一个繁荣的农业和商业中心,发展了水稻种植、盐业和渔业等产业。
3.台湾与福建、广东等地保持密切联系,促进了海峡两岸的交流与发展。
三、统治时期1.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取得台湾的统治权,并在台湾实行殖民统治。
2.在台湾实施了现代化的经济、教育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了对台湾的控制。
3.统治期间,台湾人民积极抵抗殖民者,进行了多次抗争与起义。
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台湾回归中国1.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根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放弃对台湾的统治,台湾回归中国。
2.台湾回归后,中华民国政府在台湾继续行使主权,并继承了统治时期的一些制度与设施。
3.在台湾回归后,中国大陆与台湾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逐渐恢复。
五、台湾的政治演变1.1945年至1949年,中华民国政府在台湾实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和经济发展政策,推动了台湾的现代化进程。
2.1949年,中国内战结束,政府成立,中华民国政府撤退到台湾,并在台湾继续行使主权。
3.台湾政治经历了从威权主义到民主自由的演变,并且成为一个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的地区。
总结:本文从台湾的历史背景出发,阐述了台湾在荷兰殖民时期、清朝统治时期、统治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台湾回归中国以及台湾的政治演变五个方面的详细内容。
这些历史事件和政治变迁,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台湾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台湾历史的演进与政治变化研究
台湾历史的演进与政治变化研究台湾的历史长久而丰富多彩,其中包含了许多的政治变革和社会演变。
自古以来,台湾先后经历了不同的政权和文化的影响,这些变迁也直接影响了其社会发展和政治走向。
本文将从台湾历史的演进与政治变化两个方面进行研究,深入探究台湾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及其相关原因。
一、台湾历史的演进台湾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左右,当时已经有人类在台湾居住和生存。
在接下来的漫长历史过程中,台湾经历了多个文化时期的影响,分别是荷兰时期、明朝时期、清朝时期和日本时期。
1.荷兰时期荷兰人于1624年占领台湾,成立了荷兰东印度公司对台湾的管辖权。
这段时期主要的影响是荷兰人对台湾的地理和气候特征进行了详尽的研究和记录,并且带来了新的农业技术和宗教信仰。
2.明朝时期明朝时期对台湾的最大贡献就是帮助驱逐了荷兰人,恢复了中国对台湾的统治。
1638年,郑成功攻占了荷兰人在台湾的据点,并建立了台湾明王朝,成为台湾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3.清朝时期清朝时期是台湾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现代台湾的起源。
清朝于1683年将台湾收回,成为清朝的一个省份。
这段时期,台湾的经济不断发展,特别是茶叶和糖业得到重视和推广。
同时,清朝政府也开始派遣官员到台湾管理,建设了城镇和港口,扩大了对台湾的统治。
4.日本时期1895年,日本战胜中国,签订辛丑条约,将台湾割让给日本,成为日本的一个领土。
这段时期,日本政府对台湾进行了全面的统治和管理,实行了德川幕府时期的政治制度,建设了铁路、公路和港口,改善了台湾的基础设施。
二、政治变化研究随着历史的转折和变迁,台湾的政治发展也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变化。
本部分将从两个时期进行研究:蒋介石时期和现代台湾时期。
1.蒋介石时期蒋介石时期是台湾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台湾现代化的一个起点。
在1949年,国共内战结束,中国共产党获得了胜利,国民党政府撤退到了台湾。
这段时期,蒋介石政府对台湾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和重建,主要包括“政治整肃”、“土地改革”和“经济开发”等方面。
明朝时“割让”台湾给荷兰了吗?荷兰人为什么能占据台湾?
明朝时“割让”台湾给荷兰了吗?荷兰人为什么能占据台湾?中国历史上有一件非常巧合的事,那就是国姓爷郑成功的生卒年,刚好对应荷兰人侵占和退出台湾的时间。
国姓爷出身于明熹宗天启四年,也就是公元1624年,这一年正好是荷兰人,从澎湖转移到台湾的时间;国姓爷卒于清康熙元年,也就是公元1662年,这一年正好是荷兰人,被他驱逐出台湾的时间。
郑成功在驱逐荷兰人后不久便离世了,享年38岁,而荷兰人正好侵占台湾了38年,冥冥之中仿佛这就是国姓爷的使命。
然而荷兰人为什么能够侵占台湾?真的是明朝把台湾“割让”出去的吗?最早反对荷兰人侵占台湾的又是谁呢?1、明朝时身为“不征之国”的小琉球中原王朝与台湾的发生联系非常早。
不论是三国时吴国诸葛直前往探索,还是隋炀帝派船队进行访求,或者是元代设立澎湖巡检司,都能证明中原王朝对其的关注。
不过时间来到明朝后,明太祖朱元璋却对当时还叫“小琉球”的台湾,有别样的看法。
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把它列为“不征之国”。
所谓不征之国,就是地处海外距离明朝较远,双方不可能发生战事和冲突的小国家,所以没必要对他们进行征讨。
“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彼既不为中国患,而我与兵轻伐,亦不祥也。
”(《皇明祖训》)所以为避免后世子孙穷兵黩武、贪功惹祸,故以祖训的形式进行警告和规范,其中不但包括日本、安南、爪哇等国。
也包括挨着大琉球国的小琉球。
祖训后关于小琉球的备注是:“不通往来,不曾朝贡。
”不但没有把小琉球算入版图,而且跟明朝官方也没有发生过联系,甚至连最基本的朝贡都没有。
当然这也可以理解,毕竟那时候的台湾还是一堆小部族,受地形和气候的影响分布稀疏,始终没有建立起统一的政权。
并不像琉球国那样熏陶于中原文明,开化程度基本上跟朝鲜、安南区别不大,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了清朝。
明成祖朱棣时派遣郑和下西洋,曾意图招抚居住在小琉球的东番,虽然郑和船队登陆想要寻求接触。
但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各部族直接溜号了。
“永乐初,郑中贵航海谕诸夷,东番独远窜不听约。
台湾被哪个国家占领
台湾被哪个国家占领
占领过台湾的国家有:
1、荷兰、西班牙:
1624年属于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荷兰殖民者为建立与中国、日本贸易的据点侵入南台湾。
1626年至1642年西班牙殖民者也曾侵占北台湾,后被荷兰人驱逐。
荷兰殖民者占领台湾省38年,在今天的台南市建立热兰哲城和普罗明哲城作为殖民统治的中心,招募福建沿海和澎湖居民移居台湾省开垦,以增加水稻和糖料作物的产量。
2、日本:
1894年日本蓄意挑起中日甲午战争,翌年清朝战败,派遣李鸿章前往日本议和,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于1895年4月17日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把台湾和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
消息传出后,全国群情激愤,在北京试行的台湾省等18个省千余人在公交车上写了一封信,反对削减站台。
台湾全省大声呼喊,龚罢工。
扩展资料:
在日本占领台湾省的五十年中,台湾省人民从未屈服于日本的殖民统治。
日本初期,以农民为主体的抗日武装打了20年仗。
后来,台湾文化协会、台湾省人民党、台湾共产党等组织领导了全国抵抗运动。
原住民的抗日行动包括莫那鲁道领导的五社事件。
台湾省也有很多人从事政治和社会运动,争取自己的权益。
1937年,日本制造的七七事变爆发,中国抗日战争爆发,许多台湾省青年赴大陆参加抗战。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2月9日国民政府发布《中华民国政府对日宣战布告》,明确昭告中外所有一切条约、协定、合同,有涉及中、日间之关系者,一律废止。
《马关条约》自属废止之列。
荷兰与台湾的历史渊源
荷兰与台湾的历史渊源荷兰于17世纪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他们曾经成为全球贸易和殖民主义的领导者之一。
然而,荷兰的历史与远东地区,其中包括台湾的渊源也同样深厚。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介绍荷兰与台湾之间的历史联系,包括贸易、殖民权及文化。
一、贸易荷兰东印度公司(Vereenigde Oostindische Compagnie,VOC)成立于1602年,是当时欧洲最强大的贸易公司之一。
VOC 经营贸易的范围大部分都在亚洲,那里拥有广泛的贸易网络,并借助波斯、印度、东南亚、中国、日本以及台湾的海运和河流贸易。
荷兰与台湾之间的贸易可以追溯到17世纪40年代,当时荷兰交换的主要商品是罗打鱼和象牙,并用海洋途径运往日本。
然而,最引人注目的是台湾曾经是荷兰最重要的贸易组合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台湾,荷兰人与平埔族和蛮荒人之间的贸易关系非常密切。
在17世纪,台湾被称为夷洲,是当时亚洲最富有的地区之一。
荷兰人非常依赖台湾的商品,例如蠟、鹽、酿、食用的大坝烏或其他天然资源。
荷兰人在台湾的工厂分布在全岛,尤其在东部地区,封建领主和蛮荒人常常为了荷兰商人的贸易活动而互相争斗,同时还有相互欺骗的情况发生。
二、殖民权17世纪中叶,荷兰人在亚洲的殖民权已经超过了其他欧洲国家。
在台湾的第一批荷兰人出现在1624年,他们为荷兰东印度公司谋求殖民地的机会,并最终建立了主要贸易卫星城镇——台湾基隆、小港和安平等几个城镇。
40年后,荷兰人占领了台湾,并在那里实行了将近四十年的殖民统治。
但是,荷兰人的殖民统治引起了当地居民的激烈反抗。
17世纪60年代,明朝贵族郑成功(亦称“国姓爷”)的抗荷运动开始兴起。
在1672年时,郑成功攻占了荷兰殖民地于南部的“赤嵌城”,这标志着荷兰人与台湾的战争结束。
三、文化荷兰人的进入为台湾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最显著的是,荷兰人使用弗丽明哥语,并在台湾留下了该语言的影响。
此外,荷兰人还建立了许多基督教教堂和医院,并在科技、建筑和设计等多个领域为台湾社会及文化珍藏作出了贡献。
郑成功收复台湾
英雄。郑成功为开发台湾做出了贡 献,他在台湾设府置县、屯田垦荒、 开设学校,向高山族人民传授大陆 的先进技术,推动了台湾社会经济 的发展,是“开台第一人”。
郑成功收复台湾
时间:1662年 背景:明末荷兰殖民者 侵占台湾 原因:收复台湾是为了取 得反清复明的根据地。 经过:1661-1662年郑成 功率军围攻荷军,荷军 投降。
意义:代表中华
民族赶走了侵占台 湾的荷兰殖民者, 收复了宝岛台湾, 维护了祖国主权和 领土完整,捍卫了 中华民族的尊严。
荷兰使节晋见郑成 功求和图
台湾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台湾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台湾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多元的地方,曾经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对台湾的演变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分别从不同时期介绍台湾历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包括荷兰东印度公司占领台湾、清朝统治台湾、日本殖民统治时期,以及二战后台湾的政治转型和经济起飞。
荷兰东印度公司风雨飘摇的统治自17世纪初,荷兰东印度公司开始将台湾视为战略要地并进行殖民化。
在1624年至1662年的荷兰东印度公司统治时期,台湾岛经历了的动荡和变迁。
荷兰人在台湾建立了离岸要塞,打击明朝政府的海上贸易,也成了鄭成功抗清时期的据点。
然而,在1662年,鄭成功驱除了荷兰人并建立起台湾第一个王朝,鄭氏政权。
清朝统治下的台湾岛自鄭成功驱逐荷兰人后,清朝统治开始;整个台湾岛列为福建省辖下的一部分。
清朝统治期间,农业与矿产资源得到了开发,人口迅速增长。
然而,清朝对台湾的统治并不平稳,地方抗清斗争时有发生。
其中最著名的事件是1787年董、林、陈三人的起义,他们希望推翻清朝统治并建立一个独立的台湾政权。
日本殖民统治时期1895年,清朝在甲午战争后割让台湾和澎湖群岛给日本。
随着日本的殖民统治开始,台湾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发生了重大的改变。
日本实施了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教育体系改革和经济开发,同时也强迫台湾居民接受日本化的政策。
日据时期对台湾的统治深刻影响了台湾的日后发展,留下了历史记忆的烙印。
二战后的政治转型和经济起飞随着二战的结束,台湾从日本手中回到中国政府的管辖下。
然而,由于国共内战的结果,中国大陆的政权落入了中共手中,而台湾则成为中国国民党的流亡地。
岛上迅速发生了政治、经济和社会的转型。
国民党政府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包括土地改革、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
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台湾迅速实现了经济起飞,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
以制造业为主导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带动了台湾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此外,台湾也努力加强民主化进程,实现了政治体制的稳定和改善。
台湾的历史演变与中国统一
台湾的历史演变与中国统一近年来,台湾问题成为了备受关注的焦点。
台湾作为中国的一部分,历经了漫长而曲折的历史发展,对于台湾与中国大陆的统一问题,人们有着不同的看法和观点。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探讨台湾的演变过程以及中国统一的可能性。
一、荷兰殖民时期台湾最早的殖民者是荷兰人,他们于17世纪初期将台湾从西班牙人的手中夺取,并建立了台湾地区的荷兰殖民地。
然而,荷兰殖民时期并未对台湾产生深远的影响,其殖民统治也并未持续太久。
二、清朝统治1662年,明朝南明政权的鄭成功驱逐荷兰人,建立了“大明郑氏王朝”,进一步夺回了台湾。
随后,清朝统治者康熙帝重新收复台湾,将台湾纳入中国版图。
清朝时期,台湾作为福建省下属的一部分,享受了相对稳定的治理。
三、日本殖民统治19世纪末,日本国崛起为帝国主义国家,它利用甲午战争的胜利,通过《马关条约》向清朝取得台湾的割让权。
从1895年起,日本开始对台湾实行殖民统治,持续了达50年之久。
日本的统治给台湾带来了一定的现代化,但也给台湾带来了严重的剥削和压迫。
四、复归中国1945年,二战结束,日本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台湾由日本归还给中国。
然而,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共内战的失败使得中国共产党只能退守到台湾,开创了台湾地区的地缘政治。
五、两岸对立国共内战结束后,蒋介石带领国民党政权撤退到台湾,建立了“中华民国”政府。
两岸对立的局面由此形成,台湾逐渐与大陆分离。
在国际上,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接管大陆,并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台湾被孤立得越来越严重。
六、和平发展与两岸统一1987年,中国大陆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经济联系。
两岸关系逐渐缓和,形成了和平发展的局面。
然而,两岸的政治对立并未解决,台湾并未承认自己是中国的一部分,台湾民众对于统一问题分为两派,一派主张坚持独立,一派则主张与中国大陆和平统一。
中国的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这是从中国的历史和地理上来看的。
然而,实现和平统一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和妥善的安排。
荷兰人如何侵占台湾
荷兰人如何侵占台湾1600年,荷兰不再被西班牙殖民,通过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开始对外殖民扩张。
众所周知荷兰被称为“海上马车夫”,其殖民的方式最重要的便是通过资本扩张的经济手段。
荷兰人1602年成立一张牛皮纸“东印度公司”。
东印度公司得到国会授权,可以直接对商务地区的主权者签约、驻军、筑城、铸币以及任命地方行政长官和法官,成为拥有各种权力的政治大本营。
其中驻在巴达维亚(今雅加达)远东分公司,负责全面指挥侵占中国台湾的战争。
首先,侵占澎湖。
荷兰对台湾澎湖的野心由来已久。
1604年8月,韦麻郎指挥荷兰武装船队,开始在澎湖岛上“伐木筑舍”,为长期占领澎湖作准备。
然后再明朝福建都司沈有容的指挥下荷兰军队被迫退出澎湖,回到巴达维亚。
1622年6月29日,在雷约兹的指挥下,东印度公司17艘武装商船到达澎湖岛马公港,7月11日荷兰殖民者在澎湖马公红木埕登陆,并在澎湖风柜尾修建城堡。
荷兰人在澎湖抢走了600多艘中国渔船,强迫中国人为他们修筑工事、炮台和城寨。
荷兰人利用在澎湖的基地,不断搔扰中国大陆,严重危害东南沿海民众的生产和生活。
1624年2月8日,福建巡抚南居益在明朝政府的授意下,派遣守备王梦熊率领水军,在澎湖北部吉贝屿、白沙岛东部登陆,向荷兰殖民者发动进攻,荷兰殖民者难以抵抗,不得已撤出了澎湖。
其次,借口一张牛皮纸上了台湾荷兰人的可不仅仅是暴力世家,他们更像是精明狡猾的商人。
早在1622年7月,荷兰人雷约兹就来到台湾大员港(台南)的海域和陆地进行侦察和测量,为侵台行动作准备。
当时的大员外海共有11个岛屿,由北向南组成天然屏障,形成可以同时停泊千余艘船只的大型良港。
此外,这里还是进入台江的主要航道,易守难攻,具有较高的军事价值。
1624年9月,荷兰武装船队在离开澎湖后来到台湾大员港。
荷兰人提出只需借用“一张牛皮大的地方”,中国人以为荷兰人只是为了停船上岸,便同意了。
结果狡猾的他们说的一张牛皮可是和咱们中国善良淳朴的厚道人想的可不一样,他是把一张牛皮剪成一条条围起来的都是他们的。
关于明末清初福建人移民台湾问题概述
关于明末清初福建人移民台湾问题概述推荐文章散推手中摔法类常用技法的概述热度:集团财务审计主管的职责概述热度:会计关于会计电算化概述论文热度:计算机网络安全概述论文热度:秘书职责概述最新热度:下面是关于明末清初福建人移民台湾问题概述,欢迎阅读借鉴,希望你喜欢。
移民是台湾社会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移民史也是台湾历史上波澜壮阔的一页篇章。
故而,研究台湾历史,移民历史的梳理至关重要。
如今的台湾地区是一个以汉族移民为主体的移民社会。
在这些汉族移民中,福建籍、广东籍的移民数量占绝大多数,其中福建籍移民又以漳州和泉州最具代表性。
根据1926年《台湾在籍汉民乡贯别调查》结果表明,全台湾375万汉人中,有311.5万人祖籍为福建,约占83%。
福建人中,漳泉府籍者共约300万人,约占闽省籍人的90%。
故笔者试图以漳州、泉州为例,概括分析明末清初时期福建人移民台湾的主要过程及其产生的影响。
一、荷兰统治台湾时期(明天启四年至清顺治十七年)自北宋以来,以“八山一水一分田”著称的福建地区,伴随着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宋金战争愈演愈烈,北方移民也蜂拥而来。
早在唐元和年间(806年至820年)之时,福建仅有74467户,但到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年至983年),即已增至467815户,增长率为528%。
福建地区海拔两百米以下的平原仅占总面积的12.47%,适宜耕作的土地面积极其狭小。
故而,伴随着移民的大量涌入,人地矛盾日渐突出,粮食产量难以满足人口需求。
宋初“土地迫狭,生籍繁狄,虽硗确之地,耕耨殆尽,亩值贵”。
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福建人口约为391万,耕地面积约为146259顷,万历六年(1578年),福建人口突破500万,耕地面积反而下降至134226顷。
人口快速增长,耕地面积不升反降,人地矛盾更趋尖锐。
土地对于中国农民而言,有着特殊而深刻的意义,“农民各种生活所需,直接、间接都要从土地上获得,这是他们安身立命之本。
”土地兼并愈演愈烈,徭役、赋税负担沉重,福建百姓苦不堪言。
台湾解放历史笔记
台湾解放历史笔记
郑成功退回福建后,自思北伐暂无取胜的可能,决定从荷兰殖民者手中夺回台湾岛,以之作为反清的根据地。
荷兰人早在明朝天启四年(1624)就进入了台湾,后来从西班牙殖民者手中夺取了整个台湾岛。
顺治十八年,郑成功率领舰队,直攻台湾,只经过几个月的战斗,荷兰人就投降了。
郑成功在台湾推行了十分有效的政治、经济、法律和教育措施,为台湾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康熙二十二年,清廷派福建水师提督施琅进攻台湾,从六月十九日攻破澎湖列岛开始,七月十九日就打入了鹿耳门,进入台湾本岛。
二十二日,无奈之下的延平王郑克塽,率领故明鲁王第八子朱柏等人,奉表归降。
随后,清廷设立台湾府,下辖台湾、凤山、诸罗三县,归台湾、厦门巡道管理。
到康熙二十二年为止,清朝已经成功地将原明朝的版图全部占取;此后,又成功地抵御了沙俄对东北边境的侵犯,签订《尼布楚条约》;康熙曾三次亲征,平定了准噶尔部噶尔丹的叛乱;晚年派军进入西藏,镇压了策妄阿拉布坦的叛乱,稳定了西藏局势。
康熙的“武功”实在显赫,为大清的全盛和版图的稳固,奠定了极其重要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24年,荷兰人为什么来台湾1624年,荷兰人为什么来台湾? 1624年是台湾历史上很关键的一年,这一年,荷兰人来到台湾岛,开始长达38年的统治。
多数人以为是荷兰人积极主动地占领台湾,其实他们原本计划进占澳门、澎湖列岛,没能成功之后,才不得不选择来到台湾岛。
这要从荷兰人在欧洲崛起说起:信奉基督教的荷兰本来受西班牙天主教高压统治,1581年脱离西班牙,但和西班牙持续战争,直到1648年,才算正式独立,亦即荷兰人占领台湾时,荷兰仍未正式独立。
荷兰人很早开始利用风车作为伐木的动力,使用北欧的硬木建造船只。
16世纪时,荷兰已是欧洲贸易发达的地区之一。
到16世纪末,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取代德国的汉堡,成为亚洲香料、胡椒及蔗糖在北欧的集散中心,加上阿姆斯特丹包容不同宗教信仰,因此吸引了大批犹太人及其资本,而成为金融、信贷中心,奠定其日后集资组成船队的基础。
到17世纪时,荷兰的船队已远征世界各国做生意。
那时,欧洲国家由贫穷通往富裕的钥匙,就是拥有香料、胡椒、蔗糖、丝绸、瓷器等亚洲货品。
本来荷兰为了东印度群岛(今印度尼西亚各群岛)的香料,总共成立了20多家公司,但各家公司之间削价竞争,压缩了获利空间。
当时信仰天主教的西班牙与葡萄牙,与信仰基督教的荷兰处于敌对状态。
为了与西、葡抗衡,荷兰“国家会议”同意联合这20多家公司,1602年以股份有限公司形态成立了“荷兰东印度公司”,垄断东印度地区的香料货源,通过香料贸易,荷兰的财富不断累积,因而进入富裕国家之林。
同样为了香料生意,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的两年前,英国就已成立了“英国东印度公司”。
东印度究竟是指哪里?15世纪末,哥伦布到达美洲加勒比海,以为到了印度;几年后,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Vasco da Gama)到了真正的印度,仍将错就错地称加勒比海地区为“西印度”,而把印度及其以东地区称为“东印度”。
后来随着欧洲人逐渐了解亚洲,已改称为“东亚”或“远东”。
17世纪时,欧洲市场大量需求中国的生丝和瓷器,贸易获利很可观,荷兰人想尽办法要和中国建立联系管道。
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前的1601年,荷兰人范聂克(Jacob van Neck)率领两艘船抵达澳门,中国政府派驻澳门的“税使”李道虽然召他进城住了一个月,但是仍不允许荷兰人来中国通商,加上葡萄牙人从中作梗,范聂克只好率船离去。
三年后,荷兰东印度公司为打开对中国的贸易之路,派遣司令官韦麻郎(Wybrandt van Waerwijck)率领15艘舰队,从马来西亚半岛上的一个土邦出发,计划先到澳门,再转往澎湖,没想到航行一个多月后遇到台风,被迫停在澎湖。
更早到达中国的葡萄牙人百般阻挠荷兰人,他们花大钱、派人散布谣言,使得韦麻郎无法和福建官员当面协商,当年底就被迫离开澎湖;但韦麻郎在澎湖期间,即已聘请中国水手导航,沿着中国海岸、在岛屿间航行,并一一记录航线及绘制地图,且开始探勘大员(今台南安平),但没有发现良港。
韦麻郎被迫离开澎湖8年后的1612年,高等商务员科恩(Jan Pieterszoon Coen)率领两艘船抵达万丹(Banten,印度尼西亚爪哇岛最西端的贸易重镇)后,继续前往雅加达,后来科恩成为荷兰在万丹与雅加达的商馆馆长。
科恩具有旺盛企图心和战略宏图,他向董事会提出一份要将整个东印度地区纳入荷兰统治的新蓝图。
到印度尼西亚7年后,他被升任为荷兰东印度公司总督,将雅加达定名为“巴达维亚”,作为公司在亚洲的总部。
对于荷兰人来到中国台湾,他任内的决策颇具关键性作用。
为了要开发巴达维亚,科恩从非洲东岸、印度半岛与锡兰(今斯里兰卡)运来了大量奴工;但是他更属意中国劳力,认为“没有人能比中国人更好地为我们服务”。
一方面是因需要劳力,另一方面是荷兰东印度公司董事会一再要求他打开对中国的贸易,而要获得中国生丝,最理想的地点就是与广东省接壤的澳门,于是他决定占领澳门。
为了对付占领澳门的葡萄牙人与马尼拉的西班牙人。
科恩和英国合作,各派5艘船,以日本平户为基地,在台湾海峡与菲律宾之间巡行,以阻止西、葡的船只前往日本贸易,也阻挡中国船只前往马尼拉经商。
于是马尼拉的西班牙人主张在中国台湾设立基地,以便突破荷兰和英国的海上阻拦,和中国进行贸易。
科恩得到消息后,为了避免让西班牙人在对中国贸易上先驰得点,很快命令雷尔生(Cornelis Reijersen)组成舰队,攻占澳门或澎湖列岛,并先到台湾寻找良港。
雷尔生按照科恩的计划,进攻澳门失败后,就直接驶往澎湖马公,并占领澎湖;同时找了一名熟悉大员情况的渔民当向导,实地勘察后却发现港口不适合大船进入,只好放弃在台湾寻求良港。
虽然荷兰人这次没有在台湾停留,却间接影响了日后留在台湾的决定。
福建巡抚商周祚听到荷兰人占领澎湖,立即要求他们撤出,建议荷兰人改道台湾淡水,还愿意提供引航人员,但雷尔生仍表示要固守澎湖。
当时荷兰人比较台湾岛和澎湖列岛,觉得除了澎湖的港口更适合让船货转运或停泊的因素之外,对于由巴达维亚、暹罗(今泰国)出航往来台湾与日本的荷兰海船来说,澎湖更是重要的中继站;再者,澎湖列岛距离中国大陆较近,可以阻截马尼拉的西班牙人、澳门的葡萄牙人与中国大陆、日本间往来的商船。
就商业据点的选择而言,荷兰人认为台湾岛不如澎湖列岛理想。
于是,雷尔生开始在澎湖风柜尾筑城作为根据地。
以荷兰人当时对澎湖地理位置的认识,却选择了海风非常强劲的风柜尾,这至今仍令人疑惑,因为风柜尾虽然地势可以扼守出入马公湾的船只,却不适合大船避风与货物装卸。
可能荷兰人真正属意的还是到中国大陆沿海找寻通商据点,澎湖只是短暂停留之处;而且在商言商,荷兰人采取不卷入当地社会的立场,另一岸的妈祖庙附近为汉人居住、中国官员活动之处,因此据守风柜尾应是不得已而做出的选择。
荷兰的城堡建筑得很“克难”,巴达维亚命令不要盖得太大,以免造成公司财务负担;而且巴达维亚对供应砖石、石灰等建材,态度非常消极,因此大部分建材都是就地取材,通过挖掘现场土石堆成,再用草皮黏固。
虽然有些部分是敲凿山上的岩石而成,但整体结构仍相当脆弱;加上澎湖多风雨,城墙经常倒塌,不断填土、用木板固定,仍然无济于事。
这座位于风柜尾的“红毛城”可以说相当简陋。
澎湖除了渔产之外,没有生产制造日用品,荷兰人只好在厦门附近海岸寻找补给和贸易机会,甚至抢劫中国大陆的船只或登陆后打劫村庄。
雷尔生到澎湖,毕竟不是来打家劫舍的,于是到福州见巡抚商周祚希望进行贸易,商周祚却要求荷兰人先离开澎湖,才能与中国大陆进行贸易;雷尔生表示没有权力决定撤离澎湖,更要求中国船只不可以到马尼拉与西班牙人贸易。
最后双方约定,由中国派人到巴达维亚与荷兰东印度公司总督交涉,但是谈判还没开始,福建、澎湖已经开打了。
新任福建巡抚南居益一上任就下令沿海实施戒严,要赶走荷兰人。
此时,荷兰由法兰斯尊(Christian Franszoon)率领5艘船来到澎湖增援,并占领福建漳州河,不让中国帆船前往马尼拉,南居益设计将法兰斯尊的舰队引到厦门鼓浪屿,邀他上岸签订协议,半夜却以火船攻击荷兰船,杀死8个荷兰人,法兰斯尊等人被押到北京处死。
接着南居益发动第二次进军,雷尔生仍不愿撤出澎湖;第三次进军时,便以火炮包围荷兰人。
雷尔生只好请示巴达维亚要求撤出澎湖,并多次请辞,荷兰东印度公司于是派宋克(Martinus Sonck)前来接替,宋克到达澎湖时,明朝官兵很快从4 000人增加到1万人,船只由150艘增为200艘;荷兰官兵不到1 000人,其中有100多人是少年。
宋克要求进行和平谈判,但是明军已准备兵分三路进攻荷军,眼看一场战争即将爆发,这时,关键性人物李旦神奇地出现了……李旦是当时最大的贸易走私业者,抵达澎湖后,先和荷兰人商定谈判条件,再与福建总兵俞咨皋谈判,他提出“荷兰人从澎湖列岛撤走,但福建当局应该允许荷兰人到台湾岛贸易”的意见。
福建官员很快同意了这个方案,和荷兰签订《明荷议和》,内容是荷兰退出澎湖列岛后,可以占领台湾岛,明朝官方没有异议;荷兰人可以到中国大陆通商,中国大陆商船也可以到中国台湾、爪哇与荷兰人交易。
这个戏剧性转折看似达成了荷兰人与明朝政府的正式协议,其实根本没有经过明朝政府的认可,而是福建地方官员为了尽快让荷兰人离开澎湖,找李旦说服荷兰人到台湾,因此有人将李旦称为“左右台湾命运的商业巨子”。
为什么李旦一出面斡旋,整个局势就快速地改变? 李旦是泉州人,洋名为Andrea Dittis,是住在日本平户的大海商,他在欧洲世界的知名度比在华人世界更高。
西方人称李旦为“中国甲必丹”,是船长、司令官或首领的意思,他也算是日本侨界的领袖。
李旦与荷兰人早在日本就建立了商务关系,在中国台湾、福建和日本的三角贸易中,也是一方之霸。
之前福建总兵俞咨皋即曾通过李旦的影响力,不让日本商人与中国海商到澎湖和荷兰人做生意,使荷兰人孤立无援;这次更通过李旦让荷兰人撤出澎湖到台湾去。
现在回头看,荷兰人占领台湾,福建地方官应负起直接责任。
李旦介入谈判时,向荷兰人分析情势,建议荷兰人据守台南安平港,因为鸡笼和淡水不是优良的船舶停靠地,且附近番人很凶恶,虽然有金矿,但中国人不会说出金矿的产地。
他的话影响荷兰人选择到中国台湾南部,也是中国台湾历史从南向北发展的原因。
李旦之所以积极协调,力促荷兰人放弃澎湖,带有私人利益的考量。
他属于漳泉海商,菲律宾是其主要贸易地区,荷兰人占据澎湖之后,坚持“不准中国商船到马尼拉”条款,使他在中国台湾、福建与日本的三角贸易受到影响,若能让荷兰人放弃这个条件,最大受益者正是李旦等海商。
后来荷兰人来到台湾,甚至完全要依赖李旦的中介,才能取得中国大陆的生丝。
民间海商竟然可以介入国家重大事务,可见明朝地方官商勾结情况之严重。
但也正因如此巨大的商业利益,官商之间才积极合力地促成荷兰人在中国台湾落脚!荷兰人与中国台湾的关系竟在这种前提下联结,如今看来不免令人心生感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