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预防措施

合集下载

手术室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及防护

手术室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及防护

健康域公卫手术室血源性病原体暴露是指医护人员在手术过程中意外通过眼、口、鼻及其他黏膜、破损皮肤接触含有血源性传染病(如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病原体的血液或其他潜在传染性物质,感染血液传播疾病。

手术室工作重且节奏快,精神压力较大,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风险非常高,增强手术室医务工作者的专业防护意识,加强管理人员的重视,落实和规范医护自身防御措施,确保手术室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

手术室血源性病原体感染特征血源性感染是血液交换后造成的感染,手术室由于其工作性质和手术有创操作的特殊性,导致医务工作者血源性感染风险很大。

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梅毒等是血源性感染病原体的主要种类。

传播方式主要是血源性传播,其主要通过皮肤损伤暴露、黏膜暴露直接进入血液中导致感染。

造成手术室血源性感染的主要因素手术锐器和防护用品、工作流程、个人因素、职业暴露环节和管理不足问题都可以造成手术室血源性感染。

手术室血源性病原体感染预防方法增强手术室医护防护意识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职业安全知识和技能培训,掌握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危害,增强自我防护安全意识和防护行为,培训必须持续化。

规范操作手术患者术前做好常规传染病7项检查,术中实施安全职业防护隔离措施;擦拭器械动作轻柔;使用一次性注射器的针筒,掰安瓿要小心操作;弯盘内传递刀片、缝针和针头等锐器,要避免或减少传递过程中锐器刺伤的概率;在较高风险职业暴露手术中戴两副手套,建议戴保护眼睛和面部的一体式口罩等防护装备;尽可能的减少锋利器械或针头的使用次数,严格遵从安全注射原则。

伤后处理措施若被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时,及时处理非常必要,戴手套者迅速脱去手套,立即在伤口旁由近心端向远心端轻轻挤压,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伤口,用生理盐水对被污染的黏膜进行冲洗。

在规定时间上报医院感染控制中心,配合完成相关检查,定期检测、随访以及预防用药。

推广使用安全型医疗器械和设备安全、防锐器损伤的医疗用品如防止针、刀片刺破的新型材料手套、回缩式的注射器、自动毁形注射器、锐器收集容器、钝头缝合针、安全型留置针等,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

医务人员感染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预防、处置及上报制度

医务人员感染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预防、处置及上报制度

医务人员感染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预防、处置及上报制度
一、感染性病原体职业暴露按传播途径分类,主要包括血源性暴露、呼吸道暴露、消化道暴露和接触暴露等。

二、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病原学标本检验、处理医疗废物等过程,中能正确识别感染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风险,选择适宜防护用品,按照标准预防原则正确操作流程,尽量避免职业暴露发生。

二、预防感染性职业暴露的措施:
(一)血源性职业暴露按“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预防、处置及上报制度”执行。

(二)严格专科专治,规范收治患者。

(三)落实标准预防。

提供便利的手卫生设施、洗眼装置、淋浴装置;适宜的个人防护用品;合理安置病人;制定并遵守操作规程。

(四)保持工作场所清洁卫生,当工作台面被血液、体液污染时,应及时进行清洁、消毒处理。

(五)损伤性废物处理按规范进行,锐器盒应密闭、防刺破、防渗漏。

三、医务人员发生感染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立即报告科室负责人(主任或护士长),24h内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节假日、晚上报告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科长,电话:******),
同时填写职业暴露相关登记表。

五、暴露人员及时到感染科门诊(非门诊时间到住院部)就诊检查、用药。

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对暴露人员进行后期跟踪随访和咨询。

七、对发生感染性病原体职业暴露者,按规定进行处理和上报的,暴露后检测、用药等产生的费用,可按医院相关规定进行报账。

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预防措施

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预防措施

(一)标准预防原则对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被其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原物质。

医务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对于传染病患者,应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根据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二)防护措施1、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及污染物品时必须戴手套。

操作时发现手套破损时,应及时更换。

对已知HIV抗体阳性者实施注射时应戴一次性手套。

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2、在处理血液或其它潜在污染物质的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喷、溅、洒落和飞扬或产生飞沫。

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须戴一次性外科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3、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4、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划伤。

5、使用过的针具和注射器应及时处理。

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双手重新回套针帽,如需盖帽只能用单手盖帽。

禁止弯曲被污染的针具。

禁止用手分离使用过的针具和针管。

手术中传递锐器建议使用传递容器,避免手术中经手传播锐器,以免损伤医务人员。

任何锐器不能两人同时触摸。

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利器盒,在容器装至3/4时将其密封和处理,不得再打开,不得重复使用。

6、在收集、处理、操作、储藏和运输过程中,可能造成血液或其它潜在传染性物质污染的标本应放在防泄漏的容器中。

7、任何设备、环境或工作台面被血液或其它潜在传染物污染后应立即清洁和消毒。

工作结束后,应使用适当的消毒剂消毒被污染的工作台面。

当工作台面被血液、体液或其它潜在传染物明显污染后,或在上次清洁后工作台面又被污染,应立即消毒。

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的预防处理

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的预防处理
影响医疗质量
医务人员因职业暴露而感染疾病,可能影 响其医疗服务质量。
02
预防措施
培训与教育
定期开展血源性传染病职 业暴露的培训和教育工作 ,确保医务人员了解相关 知识。
培训内容包括血源性传染 病的传播途径、危险因素 、防护措施以及应急处理 方法等。
提高医务人员的自我防护 意识和技能,确保他们在 工作中始终保持警惕。
05
总结与建议
提高安全意识与培训
定期开展职业安全培训,确保 医务人员熟悉血源性传染病的 传播途径、预防措施和处理流 程。
加强安全意识教育,提高医务 人员对职业暴露风险的警觉性 和自我保护意识。
建立安全文化,通过宣传、教 育、培训等多种方式,使安全 意识深入人心。
加强防护措施与设备
配备充足、合格的个人防护用品 ,如手套、口罩、隔离衣等。
03
处理流程
暴露后紧急处理
立即停止暴露源的接触
一旦发现暴露源,应立即 停止与血液或其他体液的
接触,并保持冷静。
清洗和消毒
尽快用肥皂和水清洗暴露 部位,并使用适当的消毒
剂进行消毒。
记录和报告
详细记录暴露事件,包括 时间、地点、暴露源和暴 露方式等,并及时报告给
相关部门或医疗机构。
暴露后追踪与评估
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的预防 处理
汇报人:文小库
2024-01-05
CONTENTS
• 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概述 • 预防措施 • 处理流程 • 案例分析 • 总结与建议
01
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概述
定义与类型
定义
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意外地被具 有传染性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黏膜,或者被含有传染性病原体的血液、体 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感染的情况。

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预防及处置制度

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预防及处置制度

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预防及处置制度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预防及处置制度是以预防和处置医务人员在工作中接触到患者血液或其他体液所带来的职业暴露,防止传染病的扩散和职业危害的发生。

以下为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预防及处置制度1200字以上的详细阐述: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护医务人员的身体健康,防止传染病的传播和职业危害的发生,本制度制定。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所有医疗卫生机构的医务人员。

第三条:医务人员应按照培训要求,了解并严格执行本制度。

第二章:职业暴露预防第四条: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应自觉做好个人防护措施,包括佩戴口罩、手套、护目镜、防护服等,并按照不同工作环境的要求进行调整。

第五条:医疗卫生机构应配备充足的防护用品,并定期检查和更换。

第六条:医务人员应掌握正确的感染预防操作技巧,如正确穿脱手套、消毒等。

第七条:医务人员应定期接受职业健康检查,包括病原体检测、免疫学检查等。

第八条:医务人员应定期参加培训课程,了解最新的感染预防知识和操作技巧。

第三章:职业暴露处置第九条:医务人员在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后,应立即进行自我处置,包括用肥皂清洗伤口,用消毒剂进行冲洗等。

第十条:医疗卫生机构应设立血源性职业暴露处置区,提供给医务人员进行进一步处理。

第十一条:医务人员在血源性职业暴露后应及时报告危险源相关部门,并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第十二条:医疗卫生机构应建立血源性职业暴露事件的记录,并定期进行分析和总结,改进预防措施。

第十三条:对于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医疗卫生机构应提供必要的医疗救治和心理疏导。

第十四条:医务人员应接受艾滋病、乙肝、丙肝等相关病原体检测,并按照结果进行相应的随访和处理。

第四章:监督管理第十五条:卫生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医疗卫生机构的监督和检查,确保本制度的执行,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第十六条:医疗卫生机构应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和规章,确保医务人员的职业健康和安全。

第十七条:医务人员应遵守本制度的要求,严格执行个人防护措施,确保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及防护措施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及防护措施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及防护措施1、职业暴露防护措施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工作过程中,意外被客人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者黏膜,或者被含有病原微生物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病原微生物感染的情况。

医务人员对所有客人的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源物质,医务人员接触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医务人员进行操作时应当采取以下防护措施:1.1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客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1.2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手套、口罩、防护眼镜:1.3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诊疗和护理操作时戴双层手套。

1.4护理人员在进行静脉采血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注意防针头针刺伤。

1.5使用后的锐器应当放入利器盒内。

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的针头裸露放置。

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

2、发生职业暴露后处理措施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应立即实施以下局部处理措施:2.1 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2.2 如有伤中,应当在伤中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捏住伤口近心端轻轻挤压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中的局部挤压。

2.3 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用75%酒精或安尔碘进行消毒。

被暴露的粘膜,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干净。

2.4 建立锐器伤登记报告制度,一旦发生锐器伤,立即报告各分院护理主任负责填写锐器伤报告单,并上报护理部备案。

2.5 被HBV阳性客人血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应在24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同时进行血液乙肝标志物检测,阴性者皮下注射乙肝疫苗10ug、5ug、5ug(按0月1月6月间隔)2.6 被HIV阳性客人血液污染的锐器刺伤,立即对艾滋病病毒抗体进行检测,并于2h内前往卫生部指定的医疗卫生机构进行暴露的级别和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评估和确定,医疗卫生机构根据暴露级别和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对其实施预防性用药方案。

工作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预防管理制度

工作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预防管理制度

工作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预防管理制度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简称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血源性病原体感染者或者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者粘膜,或者被含有血源性病原体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血源性病原体感染的情况。

根据卫生部《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及本院的具体情况,为预防职业暴露及暴露后感染的发生,保障医务人员的健康,特制定如下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预防管理制度:一、感染管理科要定期对全院职工进行职业暴露防护知识培训,增强全员的职业安全防护意识。

二、全院医务人员要遵照我国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中所提出的“标准预防”原则,规范各种操作行为,对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医务人员接触这些物质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三、发生职业暴露后,要立即采取正确的局部处理措施。

四、发生职业暴露后要立即发生医院公共卫生科,填写《职业暴露个案登记表》。

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公共卫生科必须向分管的院领导汇报,并上报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五、公共卫生科接到报告后要指导暴露者进行正确的局部处理,对暴露者的暴露级别进行正确的评估,根据暴露源及暴露者的血清学状况及时对暴露者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及预防用药。

对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者,由公共卫生科召集医院职业暴露评估组成员对暴露者的暴露者的暴露级别及暴露源的严重程度作出评估后决定是否预防性用药以及预防性用药的程序。

六、公共卫生科负责对于暴露者的随访及检测,在暴露后的1、2、3、6个月分别检测暴露者的相关血清学指标,追踪随访至暴露后6个月作出暴露者是否将感染的结论。

七、发生职业暴露后暴露者本人及所在科室要认真分析、查找职业暴露发生的原因,加强防范措施,针对存在的问题加以整改,避免职业暴露的再次发生。

八、本院职工(包括临时工)职业暴露后预防用药及相关血液检测的费用由公共卫生科审核后医院予以报销。

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预防和处理

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预防和处理
添加副标题
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预 防和处理
汇报人:XX
目录
CONTENTS
01 血源性病原体职业 暴露的危害
02 预防血源性病原体 职业暴露的措施
03 处理血源性病原体 职业暴露的流程
04 提高血源性病原体职 业暴露处理效果的措 施
05 结论
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 的危害
传播疾病的风险
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可能导致感染性疾病的传播,如乙肝、丙肝、艾滋病等。 暴露于血源性病原体可能导致医务人员和其他工作人员的感染,从而对他们的健康造成危害。
跟踪观察
及时报告相关部门,进行风 险评估和预防措施的制定
定期进行跟踪观察,监测是 否有感染症状出现
暴露后立即进行局部处理, 包括冲洗、挤压、消毒等
根据需要采取相应的治疗措 施,如使用抗生素、疫苗等
提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 暴露处理效果的措施
加强监测和预警
定期评估监测数据,分析原 因并采取改进措施。
推广科学研究成 果和技术创新成 果,加强国际合 作与交流,共同 应对血源性病原 体职业暴露问题。
建立健全科学研 究和技术创新机 制,提供政策支 持和资金保障, 促进相关领域的 发展和进步。
结论
重视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预防和处理
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危害不容忽视,必须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发生职业暴露后,应立即采取正确的处理措施,避免感染和传播 加强员工培训和教育,提高对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认知和意识 建立健全的监测和报告制度,及时发现和处理职业暴露事件
培训内容应包括正确 使用个人防护用品、 正确处理锐器、避免 发生针刺伤和割伤等。
培训和教育应针对不同 岗位的员工进行,确保 每个员工都能掌握相关 的安全知识和技能。

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防范与处置

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防范与处置

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防范与处置在医疗工作中,医务人员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职业风险,其中血源性职业暴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血源性职业暴露指的是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意外接触到含有病原体的血液、体液等,从而有可能感染疾病。

这不仅对医务人员的身体健康构成威胁,也会影响到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

因此,加强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的防范与处置至关重要。

一、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危害血源性疾病,如乙肝、丙肝、艾滋病等,通过血液传播,一旦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感染的风险极高。

这些疾病可能会对医务人员的身体造成严重损害,甚至危及生命。

同时,感染疾病后可能需要长期的治疗和康复,给个人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

此外,医务人员感染疾病后,可能会影响工作,导致医疗资源的短缺。

二、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常见途径1、针刺伤这是最常见的血源性职业暴露途径。

在进行注射、采血、缝合等操作时,如不慎被针头刺伤,病原体可能会通过伤口进入体内。

2、切割伤使用手术器械、玻璃制品等时,如不小心造成手部或其他部位的切割伤,接触到污染的血液或体液,也会增加感染的风险。

3、黏膜接触在进行口腔检查、眼科检查等操作时,血液或体液溅入医务人员的眼、口、鼻等黏膜部位。

4、皮肤接触破损的皮肤接触到含有病原体的血液或体液。

三、血源性职业暴露的防范措施1、加强培训医疗机构应定期组织医务人员参加血源性职业暴露的防护知识培训,让他们了解常见的血源性疾病、传播途径、防护方法等,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2、规范操作医务人员在进行可能接触血液、体液的操作时,必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例如,使用后的针头应立即放入利器盒,避免双手回套针帽;手术过程中要注意避免锐器划伤等。

3、个人防护根据工作需要,正确佩戴手套、口罩、护目镜、防护面罩等防护用品。

手套如有破损,应及时更换。

4、环境清洁与消毒保持工作环境的清洁卫生,定期对诊疗区域进行消毒,减少病原体的传播。

5、安全注射推广使用安全型注射器、输液器等,降低针刺伤的发生风险。

工作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预防管理制度

工作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预防管理制度

工作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预防管理制度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简称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血源性病原体感染者或者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者粘膜,或者被含有血源性病原体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血源性病原体感染的情况。

根据卫生部《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及本院的具体情况,为预防职业暴露及暴露后感染的发生,保障医务人员的健康,特制定如下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预防管理制度:一、感染管理科要定期对全院职工进行职业暴露防护知识培训,增强全员的职业安全防护意识。

二、全院医务人员要遵照我国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中所提出的“标准预防”原则,规范各种操作行为,对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医务人员接触这些物质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三、发生职业暴露后,要立即采取正确的局部处理措施。

四、发生职业暴露后要立即发生医院公共卫生科,填写《职业暴露个案登记表》。

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公共卫生科必须向分管的院领导汇报,并上报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五、公共卫生科接到报告后要指导暴露者进行正确的局部处理,对暴露者的暴露级别进行正确的评估,根据暴露源及暴露者的血清学状况及时对暴露者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及预防用药。

对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者,由公共卫生科召集医院职业暴露评估组成员对暴露者的暴露者的暴露级别及暴露源的严重程度作出评估后决定是否预防性用药以及预防性用药的程序。

六、公共卫生科负责对于暴露者的随访及检测,在暴露后的1、2、3、6个月分别检测暴露者的相关血清学指标,追踪随访至暴露后6个月作出暴露者是否将感染的结论。

七、发生职业暴露后暴露者本人及所在科室要认真分析、查找职业暴露发生的原因,加强防范措施,针对存在的问题加以整改,避免职业暴露的再次发生。

八、本院职工(包括临时工)职业暴露后预防用药及相关血液检测的费用由公共卫生科审核后医院予以报销。

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的防护五篇

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的防护五篇

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的防护一、医务人员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的防护1、防护重点是避免与病人或携带者的血液和体液有直接接触2、加强对医务人员防护意识的宣传教育,树立良好的消毒灭菌观念3、医务人员应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视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和体液污染的物质,在操作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正确的操作程序并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4、医务人员在接触病人前后必须洗手,接触任何含病原体的物质时应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1)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立即洗手,必须时进行手消毒(2)在操作过程中病人的血液,体液可能溅起时须戴手套、防渗透的口罩、护目镜;在操作时若有血液、体液可能发生大面积飞溅或可能污染医务人员时必须穿防渗透隔离衣或围裙,以提供有效的防护(3)建议工作人员暴露部位如有伤口、皮炎等应避免与血源性传染病如艾滋病、乙肝等感染者的护理工作,也不要接触污染的仪器设备(4)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操作过程中,应保证充足的光线,注意规范的操作程序,防止发生意外针刺事件。

5、摒弃将双手回套针帽的操作方法。

如需回套,建议单手回套法,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禁止拿着污染的锐器在工作场所走动,避免意外刺伤他人或自伤。

6、污染的针头和其他一次性锐器用后立即放入耐刺、防渗透的利器盒或进行安全处置。

医院口腔科职业暴露防护为了保障我院医务人员及相关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有效预防医务人员及相关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发生职业暴露感染艾滋病病毒,根据卫生部《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和《黑龙江省艾滋病性病防治方法》,结合我院实际,制定了集贤县人民医院艾滋病职业暴露应急预案。

请遵照执行。

一、定义职业暴露是指在从事艾滋病防治工作及执行相关工作的过程中,被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破损的皮肤或非胃肠道黏膜,或被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从而可能被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情况。

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预防与控制

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预防与控制

1、在涉及针或其他锐器的操作开始之前 (1)确保执行操作所必需的设备在伸手可及的范围内。 (2)评估工作环境,有足够的照明和空间来执行操作。 (3)如果将在操作中使用多个锐器,组织工作区(如使 用托盘程序)。 (4)确定锐器盒的位置,如果是可移动的,应尽量靠近 使用点,以便立即处置锐器。 (5)评估患者是否不配合、狂躁或意识不清。在必要时 获得其他工作人员或家庭成员的援助,以协助平息或抑止 患者。 (6)告知患者操作中避免任何突然的移动,以防碰撞锐 器伤害医务人员。
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前预防措施2--锐器盒使用规范
锐器盒的选用: (1)根据医疗护理操作所使用的锐器选择大小合适的锐 器盒,锐器可以完整放入。 (2)锐器盒符合以下要求:耐用、防穿刺、防渗漏、内 装的针头、玻璃碎片等不能刺穿锐器盒。 (3)所选用的锐器盒为整体黄色。 (4)锐器盒外表印刷有医疗废物警示标识。 锐器盒使用 (1)锐器盒组装正确,盖子严密。 (2)锐器盒尽可能放在靠近工作场所的醒目位置上,以 方便安全使用。 (3)锐器盒放置在护理人员随手可及的位置,不需要二 次分拣后才放入。 (4)可移动式的锐器盒放在腰部高的位置为宜。
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前预防措施2--锐器盒使用规范 (10)所有使用锐器的员工都要携带锐器盒。携带锐器盒 时应该使用手柄,或是用托盘携带较小的锐器盒,禁止把 锐器盒靠着自己的身体。 (11)医疗机构要禁止非锐器类废弃物放入锐器盒。非锐 器废物会增加锐器盒的处理费用,并在锐器盒打开的时候 产生不安全的隐患。 (12)在使用新的锐器盒前,应培训员工如何使用锐器盒 。并将持续的培训纳入年度预防锐器伤培训中。锐器盒的 生产商和医疗机构共同合作,进行安全的锐器丢弃培训。 锐器盒的更换与移出 (1)锐器盒禁止装满。锐器到达标记线时就更换锐器盒 ,滿3/4时应该更换。

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预防和处理

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预防和处理

症状。
诊断
02
如果观察到感染症状,及时进行诊断,确定感染的病原体类型,
以便进行针对性治疗。
治疗与康复
03
根据诊断结果,采取合适的治疗措施,并确保康复期间的护理
和监测。
预防和处理血源性病
04
原体职业暴露的资源
与支持
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
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为保障医务人员职业安全,国家应制定和完善关于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法律 法规,明确相关责任和义务。
员工应正确使用个人防护装备,确保其防护效果。
定期更换和保养
对个人防护装备进行定期更换和保养,确保其性能和有效性。
减少锐器伤害的风险
01
02
03
减少使用锐器
通过改进技术、使用替代 工具或采取其他措施,减 少员工使用锐器的机会。
安全处理锐器
在处理锐器时,应采取适 当的防护措施,如使用锐 器盒、避免徒手传递锐器 等。
心理压力
影响工作
职业暴露可能导致相关人员暂时或长 期离开工作岗位,对个人和单位的工 作造成一定影响。
发生职业暴露后,相关人员可能会面 临较大的心理压力,如担心感染、恐 惧和焦虑等。
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
02
露的预防措施
培训和教育
培训内容
提供针对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 的预防和处理培训,包括病原体 传播途径、防护措施、应急处理
预防措施
使用生物安全柜,穿戴个人防 护装备,遵循实验室操作规程

处理方法
立即冲洗受污染部位,进行消 毒,并报告事件。
案例分析
该案例强调了实验室操作时应 严格遵守安全规程,并配备适
当的防护设备。
案例三:紧急处理措施的成功应用

血源性疾病职业暴露防护处置流程

血源性疾病职业暴露防护处置流程

血源性疾病职业暴露防护处置流程一、前言血源性疾病是指由血液传播的疾病,其中包括艾滋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

在医疗工作中,医护人员可能会面临血源性疾病的职业暴露风险。

为了保障医护人员的安全,提高职业暴露防护能力,制定一套完善的血源性疾病职业暴露防护处置流程至关重要。

二、血源性疾病职业暴露防护处置流程1. 紧急处理(1)事故发生时,应立即停止接触血液及可能污染的物品,保持冷静,迅速评估事故情况。

(2)用肥皂水清洗受到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眼睛。

如有伤口,应立即用清水冲洗,尽量挤出伤口内的血液,并用消毒液消毒伤口。

(3)尽快向医院感染管理部门报告事故,并填写《职业暴露事故报告表》。

2. 评估风险(1)根据暴露的病原体、暴露程度、暴露时间等因素,对暴露风险进行评估。

(2)必要时,请专业人员进行风险评估,并提供针对性的防护建议。

3. 预防性用药(1)根据暴露风险,决定是否采用预防性用药。

如有必要,应在暴露后尽快(不超过2小时)开始用药,并根据医生建议继续用药。

(2)预防性用药应遵循国家相关规定,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

4. 跟踪监测(1)在暴露后4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进行病原体抗体检测,以监测暴露后感染情况。

(2)如在跟踪监测过程中发现阳性结果,应立即进行治疗,并做好相应的防护措施。

5. 心理干预(1)对暴露事故当事人进行心理干预,帮助其度过心理危机。

(2)提供心理咨询和心理支持,关注当事人的心理健康。

6. 完善制度(1)根据暴露事故的原因和教训,完善医院职业暴露防护制度,加强职业安全教育。

(2)制定针对不同科室、不同岗位的职业暴露防护措施,提高医护人员的防护能力。

7. 培训与教育(1)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职业暴露防护培训,提高其对血源性疾病危害的认识。

(2)培训内容包括:职业暴露的危害、防护知识、暴露后的处理流程等。

三、总结血源性疾病职业暴露防护处置流程的制定和实施,有助于降低医护人员在工作中遭受血源性疾病感染的风险,保障其职业安全。

血源性疾病职业暴露预防和处理的原则及措施

血源性疾病职业暴露预防和处理的原则及措施

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定义
• 是指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 中,意外被血源性传染病患者的血液、体 液污染了黏膜或破损的皮肤或被含有病原 体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 感染或引发某种疾病潜在的情况。
常见的血源性传染病有哪些?
• 艾滋病(HIV) • 乙型肝炎(HBV) • 丙型肝炎(HCV) • 梅毒(TP)
2. 接种后无抗体产生 3. HbsAb(+)定量
<10iu/ml或抗-HBs 水平不详
4. HbsAb (+) 定量 10~100iu/ml
5. HbsAb (+G200~400U(最好 24h内) 乙肝疫苗 全程免疫 (20μg/次 0,1,6
乙肝疫苗强化 (20μg/次)
不需进一步处理
暴露于HCV
• ∙暴露后尚无有效的预防用药措施 ∙加强暴露后随访,尽早发现感染及时治疗
暴露于梅毒处理
• ∙暴露源抗体(+),预防性注射长效青霉素 240万U/次,每周一次,连续2~3周。
∙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大环内脂类抗生素 口服,连服14天 。
血源性职业暴露预防建议
1.关注乙型肝炎的保护性抗体 2.标准预防(手套、帽子、口罩、眼罩、防水围裙等 3.由于水化作用,手术延长时橡胶手套会穿孔渗水。 尽管双层手套不能防止锐器伤害,但是可将里层手套 被穿破的风险减少6倍,由于双层手套的分流作用可 以减少血液渗透量。 4.任何锐器不能同时由两个人触摸,避免术中经手传 递锐器,可用弯盘。 5.严禁双手回套注射器针头,必要时采取单手回套。 6.锐器盒使用不宜过满。
针刺伤后感染的危险程度
∙血污染针头刺伤后,不同病原体感染危险度 ∙HBV感染率6%~30% ∙HCV感染率0.4% ∙HIV感染率0.3% ∙影响感染发生的因素 ∙针刺伤的深度(尤其是空心针) ∙接触物与量多 少 ∙病毒载量和疾病严重程度(晚期艾滋病患者或未 经治疗,病毒载量高) ∙暴露者防护情况及暴露后处理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标准预防原则
对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被其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原物质。

医务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对于传染病患者,应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根据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二)防护措施
1、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及污染物品时必须戴手套。

操作时发现手套破损时,应及时更换。

对已知HIV抗体阳性者实施注射时应戴一次性手套。

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2、在处理血液或其它潜在污染物质的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喷、溅、洒落和飞扬或产生飞沫。

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须戴一次性外科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3、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4、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划伤。

5、使用过的针具和注射器应及时处理。

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双手重新回套针帽,如需盖帽只能用单手盖帽。

禁止弯曲被污染的针具。

禁止用手分离使用过的针具和针管。

手术中传递锐器建议使用传递容器,避免手术中经手传播锐器,以免损伤医务人员。

任何锐器不能两人同时触摸。

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利器盒,在容器装至3/4时将其密封和处理,不得再打开,不得重复使用。

6、在收集、处理、操作、储藏和运输过程中,可能造成血液或其它潜在传染性物质污染的标本应放在防泄漏的容器中。

7、任何设备、环境或工作台面被血液或其它潜在传染物污染后应立即清洁和消毒。

工作结束后,应使用适当的消毒剂消毒被污染的工作台面。

当工作台面被血液、体液或其它潜在传染物明显污染后,或在上次清洁后工作台面又被污染,应立即消毒。

8、严格执行医疗废物管理制度。

处理污物时严禁用手直接抓取污物,尤其是不能将手伸入到垃圾袋中向下压挤废物,以免被锐器刺伤。

从事医疗废物收集、运送、储存、处置等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配备必须的防护用品,垃圾回收人员必须戴口罩帽子和胶皮手套,穿工作服,回收物品后和下班前要注意清洁双手、沐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