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论语》一课一练011诲人不倦(教师版)

合集下载

高二语文 《论语选读》——诲人不倦 练习

高二语文  《论语选读》——诲人不倦  练习

第十一课“诲人不倦”知识点整理基本要求1、背诵篇章:17.2、7.8、1.15、3.8、17.19、7.1章2、重点掌握下列字词在文中的意思:习、趋、愤、与、素、诸3、明确孔子“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教育原则和方法。

练习:( )一、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上知.( ) 闵.子骞.( )( ) 冉.伯牛( ) 仲.弓( ) 陈亢.( ) 不悱.不发( ) 举一隅.( ) 贫而无谄.( )切磋.( ) 兼.人( ) 素以为绚.兮( ) 怛.然( ) 僭.越( )二、通假字(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唯上知与下愚不移:通,释作。

2、女与回也孰愈通,释作。

3、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通,释作。

4、其斯之谓与通,释作。

三、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各句加点字活用的类型,并解释)活用方式解释1、唯上知.与下愚.不移2、问一.得三.3、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4、告诸往.而知来.者5、绘事后.素6、求也退,故进之7、由也兼人,故退.之8、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四、一词多义(给下列加点的字词解释)1、诸2、其3、望告诸.往而知来者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赐也何敢望.回闻斯行诸.其.斯之谓与既望.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如之何其.闻斯行之日夜望.将军至归而谋诸.妇 5、与并汾乔木,望.秋先陨4、而女与.回也孰愈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鲤趋而.过庭吾与.女鲤退而.学其斯之谓与.贫而.无谄富而好礼6、者闻斯二者.告诸往而知来者.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廉颇者.,赵之良将也7、之其斯之.谓与抑为之.不厌人之.过也,各于其党五、解释下列成语1、诲人不倦:2、有教无类: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4、举一反三:5、闻一知十:6、切磋琢磨:7、述而不作:8、各得其所:六、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字的特殊类型,并翻译句子)1、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译:2、陈亢问于伯鱼曰:,译:3、其斯之谓与:,译:4、素以为绚兮:,译:5、何谓也?,译:6、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译:7、绘事后素/礼后乎?,译:8、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译:9、天何言哉,译:10、如之何其闻斯行之?,译:11、窃比于我老彭,译:七、古今异义(划出下列句中与现代意义有区别的字词,并解释)古今1、言语:宰我,子贡2、文学:子游、子夏3、素以为绚兮4、尝独立,鲤趋而过庭5、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八、其他重点字词(解释)1、习.相远2、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正唯.弟子不能学也3、有教无类.4、子以.四教:文、行.、忠、.信5、抑.为之不厌6、子亦有异闻乎7、无以立... 8、闻斯.二者 9、贫而无谄.10、不愤.不启.,不悱.不发.11、素以为绚..兮12、举一隅...不以三隅反.13、敢.问14、女与回也孰愈..15、如切.如磋.,如琢.如磨.16、始.可与言《诗》已矣 17、巧.笑倩.兮,美目盼.兮18、起.予者.商也 19、求也退. 20、由也兼人..21、四时行焉.. 22、述而不作./见之,虽少,必作.23、窃比于.我老彭24、各得其所.九、自测练习:1.选出下列各句加点字意义解释都正确的一项()A.有教无类.(种类)文,行.(品行),忠,信B.抑.(或许)为之不厌,诲人不倦《雅》《颂》各得其所....(各归适当的位置)C.不愤.不启(气愤)不悱(想说而说不出来的样子)不发 D.述而不作.(创作),信而好古窃.(私下里)比于我老彭2.选出下列各句加点字意义解释都正确的一项()A.举一隅.(方位)不以三隅反女与回也孰愈.(胜过) B.吾与.(跟)女,弗如也巧笑倩.(面颊美好)兮C.美目盼.兮(盼望) 素以为绚.(色彩繁盛)兮 D.绘事后素.(白色的底子)起.(检举)予者商也。

语文版选修同步学案《论语选读》主题3 第11课 诲人不倦

语文版选修同步学案《论语选读》主题3 第11课 诲人不倦

第十一课诲人不倦闵子骞前536-前487,名损,字子骞,春秋末期鲁国(现鱼台县大闵村)人,孔子高徒,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回并称,为七十二贤人之一。

他为人所称道的,主要是他的孝,作为二十四孝子之一,孔子称赞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明朝编撰的《二十四孝图》,闵子骞排在第三,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先贤人物。

据《史记》载:子骞少时为后母虐待,冬天,后母以芦花衣损,以丝绵衣己所生二子。

子骞寒冷不禁,父不知情,反斥之为惰,笞之,见衣绽处芦花飞出,复查后母之子皆厚絮,愧忿之极,欲出后母。

子骞跪求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

”其父这才饶恕了后妻。

从此以后,继母对待子骞如同己子,全家和睦。

后人把这一故事称为“单衣顺亲”和“鞭打芦花”。

闵子骞崇尚节俭,鲁国要扩建新库房,争取他的意见时,他批评说:“原来的库房就很好,为什么再劳民伤财去改造?”孔子赞成他的意见,赞扬说:“这个人平时不乱说,讲出话来就非常正确。

”季桓子想聘请他当费邑宰,管理费地。

开始时闵子骞不同意,对来人说:“好好给我辞去这个职务,如果再来,我就离开此地到汶上去(暗指离鲁奔齐)。

”可是后来经孔子劝说,还是任了费宰,并把家迁到东蒙之阳,村名闵子庄(今闵家寨)。

他治理费地很有成绩,但看不惯季氏行为,最后毅然辞职。

“诲人不倦”,是孔子一生坚持的施教态度,也为后世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施教的准则。

他在总结自己的教育生涯时说:“说我圣,说我仁,我都不敢当。

我只是永不自满地学习,不知疲倦地教诲子弟而已。

”虽然孔子有着与学生们平等研究的学习气氛,作为老师,孔子又是严格的,一丝不苟的。

尤其是关系着仁德、礼乐等大问题的时候,孔子绝不迁就。

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并有诸多的创新,也为后世以至当代的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孔子还提出了诸多的学习方法,至今还在被我们运用。

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鼓励学以致用和重复记忆;如“多问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忧”,提倡学习上的一种怀疑精神;如“欲速则不达”,倡导学习上的循序渐进等。

《诲人不倦》练习题附参考答案

《诲人不倦》练习题附参考答案

《诲人不倦》练习题附参考答案《诲人不倦》练习题(附参考答案)【《诲人不倦》原文】17·2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17·3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15·39子曰:“有教无类。

” (成语“有教无类”)7·25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11·3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言语:宰我、子贡。

政事:冉有、季路。

文学:子游、子夏。

7·34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 (成语“诲人不倦”)16·13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

尝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学诗乎?’对曰:‘未也’。

‘不学诗,无以言。

’鲤退而学诗。

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学礼乎?’对曰:‘未也’。

‘不学礼,无以立。

’鲤退而学礼。

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

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成语“诗礼之训”)7·8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成语“举一反三”、“一隅三反”)5·9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 (成语“闻一知十”)1·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 (成语“切磋琢磨”、“告往知来”)3·8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 (成语“绘事后素”)11·22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论语》考点复习之诲人不倦

《论语》考点复习之诲人不倦

实战训练
实战训练 1 .结合文本内容看,孔子认为教育者应该具有哪些素养?
明 确:对学生的态度要“诲人不倦”,精神上要“安贫乐道”, 学问探究上要“切磋琢磨”,追求更高的境界等。
实战训练
2.“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教育原则?你是怎 样理解的?
明 确:体现了孔子的启发诱导原则。教学,要尽可能引导学生 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否则,就不勉强施教。面面俱到的单方 面传授,只能阻碍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思维的发展。
考点解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三
②因材施教的原则。孔子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的 对象施以不同的教育内容,分科教育,定向培养。如颜渊等重 在德行,子贡等重在言语。同一个问题,对子路说;“有父兄 在,不可以如此。”对冉有却说:“可以去做。”就因为两人 的性格差异,冉有做事退缩,故鼓励其进取;子路则勇于进取, 故使之知有所退缩。孔子认为教育者在精神上要“安贫乐道”; 在学问探究上要“切磋琢磨”,追求更高的境界;对学生的态 度要“诲人不倦”。可以这么说,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 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
考点解读二
在教育对象方面,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它是孔子整 个教育思想体系的总纲。孔子所倡导的教育在内容上是以道德 教育为中心的,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孔子主张的教育原 则和方法主要有:①启发诱导原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假如学生未进人积极的思维 状态,就不勉强施教。孔子特别重视让学生根据已知事物的知 识、经验有所发挥,他与子夏对 《 诗经 》 的讨论引发子夏的 顿悟,就是最好的例证。
实战训练
6.孔子一方面说“性相近,习相远”,一方面又说“唯上知与 下愚不移”,这两种说法之问有什么矛盾?从孔子的整个言行 来看,他实际上更倾向哪个观点?

高中 论语选读之诲人不倦课课练 试题(共3页)

高中 论语选读之诲人不倦课课练 试题(共3页)
⑶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⑷,那么不复也。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⑸贫而无谄(pínér wúchǎ,。富而无骄
⑹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⑺,,素以为绚兮。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⑻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内容总结
(1)11诲人不倦【老师版】一、找出以下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来二、写出以下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填代码〕并写出活用后的意思A.名作动B.名作状C.名作使动D.名作意动E.形作名F.形作动G.形作使动H.形作意动I.动词作名词J.动词作使动三、写出以下各句加点词的句中义和今义四、写出以下各句的句式类型,并作口头翻译五、根底知识稳固性训练1.D【A行:社会理论
7.B【大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8.B【A“习相远也〞应改为“由于习染不同而使品行智力相差甚远〞;C应译为:不到学生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要去启发他;D“美目盼兮〞应译为:美丽的眼睛黑白清楚啊。】
六、名句背诵检测
⑴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⑵为之不厌,。诲人不倦
11诲人不倦(huìrén bùjuàn)【老师版】
一、找出以下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来
句子
通假字
本字
句子
通假字
本字
⑴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⑶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


⑵女与回也孰愈


⑷其斯之谓与


二、写出以下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填代码〕并写出活用后的意思
A.名作动B.名作状C.名作使动D.名作意动
擅长辞令
说的话
⑷尝HY,鲤趋而过庭
单身一人站着
不依赖别人
⑵文学:子游、子夏

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第十一课 诲人不倦 学案 Word版含答案

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第十一课 诲人不倦 学案 Word版含答案

古代的姓氏名字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姓氏,但在最初,“姓”和“氏”的来历、作用其实是不同的。

在原始社会后期的母系氏族阶段,人们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每个以母系血统为纽带的族群都有一个区分于其他族群的称呼,这就是“姓”。

所以甲骨文中的“姓”字从“女”、从“生”,就是表示“女所生”。

同一个老祖母所生的后代,便是同姓。

随着社会的进展,同姓的族群毁灭新的区分,尤其在母系氏族阶段向父系氏族阶段转变的过程中,这种区分日趋明显。

这种区分不仅取决于血缘的亲疏,还缘于地位的凹凸与财产的多寡。

于是,在同姓的人当中,又有了不同的“氏”。

最初的“氏”,大体上就是各个父系氏族的称呼或标识,也可以是该氏族的男性首领的称呼。

后来,地名、官职名、祖先名等都可以作氏。

南宋史学家郑樵《通志·氏族略序》中说:“三代(指夏、商、周)之前,姓氏一分为二,男子称氏,女子称姓。

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出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

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行通。

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可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

”这里说明白姓和氏之间的关系,又表明白两者后来的演化和作用。

到了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姓和氏便没有什么区分了。

孔子是宋国贵族之后,宋国是殷遗民所建,所以孔子本应姓“子”。

他的先祖本以“公孙”为氏,到孔父嘉时,“五世亲尽,别为公祖,故后以孔为氏焉”。

由此可知,孔子之“孔”,只是他的氏,而非他的姓。

知道这一点,对于孔子之父孔纥(hé),为什么又叫叔梁纥,就不难理解了。

今日的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符号——名字。

但在中国古代,“名”和“字”并不是一回事。

古人一般在诞生三个月后,便要取名。

《仪礼·丧服传》:“子生三月,则父名之。

”之所以要在三个月后取名,是由于“人生三月,目煦亦能咳笑,与人相更答,故因其始有知而名之”。

也就是说,三个月大的婴儿,已略知世事,懂得与人沟通,给小孩取名是沟通的需要。

《论语》选读之十一《诲人不倦》

《论语》选读之十一《诲人不倦》

7-8子曰:“不愤(1)不启,不悱(2) 不发。举一隅(3)不以三隅反,则不复 也。”
「注释」
(1)愤:苦思冥想而 仍然领会不了的样子。 (2)悱:音fěi,想说 又不能明确说出来的样子。 (3)隅:角落。 (4)复:再次教育。
5-9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1)?”对曰: “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2),赐也闻一以 知二(3)。”子曰:“弗如也。吾与(4)女弗如 也。” 「注释」 [评析]
7-25子以四教:文(1)、行(2)、忠 (3)、信(4)。
「注释」 (1)文:文献、古 籍等。 (2)行:指德行, 也指社会实践方面 的内容。 (3)忠:尽己之谓 忠,对人尽心竭力 的意思。 (4)信:以实之谓 信。诚实的意思。
【读解】皇疏:“李充 曰:其典籍辞义谓之文。 孝悌恭睦谓之行。为人 臣则忠。与朋友交则信。 此四者教之所先也。故 以文发其蒙,行以积其 德,忠以立其节,信以 全其终也。”
3-8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 兮’。(1)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2)。”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3),始可 与言诗已矣。” 「注释」 (1)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 以为绚兮:前两句见《诗经。卫风。 硕人》篇。倩,音qiàn,笑得好 看。兮,语助词。盼:眼睛黑白分明。 绚,有文采。 (2)绘事后素:绘,画。素, 白底。 (3)起予者商也:起,启发。 予,我,孔子自指。商,子夏名商。
• 【读解】 • 从孔子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富有如冉有、子贡, 贫穷如颜 渊,贵族子弟如孟懿子,卑贱出身如仲弓, 勤奋刻苦的如颜渊,懒 惰贪睡如宰予,都成了孔门的 弟子,并无贵贱亲疏的区别。 孔子的弟子的出身确实很“杂”。七十二贤人中, 属于贵族出身的只有四人,平民子弟居多,甚至连颜涿 聚这样的“梁父之大盗”(《吕氏春秋· 尊师》)也列 入其中。所以南郭惠子曾问子贡:“夫子之门,何其杂 也?”子贡回答说:“欲来者不拒,欲去者不止。且夫 良医之门多病人,隐括(用以矫正斜曲的器具)之侧多 枉木,是以杂也。”孔子就是这样诚诚恳恳教育前来求 学的人。 孔子不愧是中国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 •

《论语》十二章_教师用书版译文加理解性默写题

《论语》十二章_教师用书版译文加理解性默写题

《论语》十二章全译文1.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温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3.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为外物所迷惑;五十岁的时候我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时能听得见各种意见,七十岁时能随心所欲,而不会逾越规矩。

”4.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5.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危险了。

”6.孔子说:“多么有贤德啊,颜回!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依然自得其乐。

多么有贤德啊,颜回!”7.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8.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9.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10.孔子对着滔滔江水,感慨地说:“时光就像这流去的江水一样,日夜不停呀!”11.孔子说:“军队可以改变主帅,但哪怕是一个最普通的人,也不可以改变志气。

”12.子夏说:“广泛地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并且能多考虑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理解性默写选题:1.2.3.4.5.6.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教学案:主题三第十一课诲人不倦含答案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教学案:主题三第十一课诲人不倦含答案

第十一课诲人不倦近日来,一段名为“实拍父亲让4岁幼子美国暴 雪零下13摄氏度裸跑”的视频在网上热传。

在这段视频中,一个4岁的男孩裸着上半身,仅仅穿着一条黄色的内 裤和运动鞋,在大雪肆虐的大街上奔跑。

小男孩一边跑, 一边带着哭腔对着镜头喊:“爸爸,抱抱我。

”这段近5分钟的视频传上网后迅速走红,亲自拍摄这段视频的父亲 被称为“鹰爸",他的儿子则被网友们称为“裸跑弟”。

虽然被关注、惹争议,也被一些网友称为“变态”,但“鹰爸”坚持认为自己的“鹰式教育”是可以让孩子更好地成长,具备更高的意志力。

他认为儿子从一个体弱多病的早产儿长成如今健康活泼的4岁娃,已经体现出他的教育方法是有效的。

“鹰爸”说,如今的孩子大多生活在温室里,是“草莓族",不管是体质还是意志力都赶不上韩国、日本的孩子。

因此,他坚持给孩子进行“鹰式教育":当幼鹰长到足够大的时候,鹰妈妈就会狠心地把幼鹰赶下山崖,当幼鹰开始往谷底坠下时,它们就会拼命地拍打翅膀来阻止自己[课标要求]1.背诵7.8、11.22章。

2.掌握“习”、“趋”、愤”、 “与”、“素”、“诸”在文中 的含义。

3.理解并积累成语:有教无类; 诲人不倦;不愤不启,不悱不 发;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切磋琢磨;述而不作。

4。

理解“其斯之谓与"、“绘事 后素”的句式特点。

5。

领会孔子“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等教 育原则和方法。

[发展要求]简要分析、评价孔子“述而不作”的主张。

继续下落,同时也学会了飞翔。

何烈胜也强调说,他并不是要每一个家长都学他的做法,只是希望在充斥着“赏识化”的教育大氛围下,利用鹰式教育给更多家长以启迪。

如何更好地教育孩子是所有父母关心的话题。

如何教育不同类型和特点的学生?其实孔子早就给我们指明了方向。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孔子是怎么“诲人不倦”来教育学生的。

错误!闵子骞前536-前487,名损,字子骞,春秋末期鲁国(现鱼台县大闵村)人,孔子高徒,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回并称,为七十二贤人之一.他为人所称道的,主要是他的孝,作为二十四孝子之一,孔子称赞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高中语文 (《论语》选读)之《诲人不倦》课课练

高中语文 (《论语》选读)之《诲人不倦》课课练

11诲人不倦【教师版】
一、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来
二、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填代码)并写出活用后的意思
A.名作动B.名作状C.名作使动D.名作意动
E.形作名F.形作动G.形作使动H.形作意动I.动词作名词J.动词作使动
三、写出下列各句加点词的句中义和今义
四、写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类型,并作口头翻译
五、基础知识巩固性训练
1.D【A行:社会实践;B抑:不过,只是;C愤:苦思冥想而仍然领会不了的样子】
2.A【B与:赞同;C盼:黑白分明;D起:启发】
3.C【也:均为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A兼词,之于/兼词,之乎;B连词,和/动词,赞同;D连词,如果/动词,及,比得上】
4.C【①就,然后②却;③却;④又,并且】
5.B【①量词,种,件;②助词,…的人;③副词,就;④代词,这】
6.B 【①连词,表修饰,着;②连词,表承接,就;③句首语气助词,表猜测,大概;④代词,他,他的】
7.B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8.B【A“习相远也”应改为“由于习染不同而使品行智力相差甚远”;C应译为:不到学生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要去启发他;D“美目盼兮”应译为:美丽的眼睛黑白分明啊。

】六、名句背诵检测
⑴子以四教:、、、。

文、行、忠、信
⑵为之不厌,。

诲人不倦
⑶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⑷,则不复也。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⑸贫而无谄,。

富而无骄
⑹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
⑺,,素以为绚兮。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⑻四时行焉,。

百物生焉。

《论语选读》课课练(诲人不倦)

《论语选读》课课练(诲人不倦)

《<论语>选读》课课练11诲人不倦【学生版】二、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填代码)并写出活用后的意思A.名作动B.名作状C.名作使动D.名作意动五、基础知识巩固性训练1.选出下列各句加点字意义解释都正确的一项()A.有教无类.(种类)文,行.(品行),忠,信B.抑.(或许)为之不厌,诲人不倦《雅》《颂》各得其所....(各归适当的位置)C.不愤.不启(气愤)不悱.(想说而说不出来的样子)不发D.述而不作.(创作),信而好古窃.(私下里)比于我老彭2.选出下列各句加点字意义解释都正确的一项()A.举一隅.(方位)不以三隅反女与回也孰愈.(胜过)B.吾与.(跟)女,弗如也巧笑倩.(面颊美好)兮C.美目盼.兮(盼望)素以为绚.(色彩繁盛)兮D.绘事后素.(白色的底子)起.(检举)予者商也3.选出下列各句加点字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A.告诸.往而知来者闻斯行诸.B.唯上知与.下愚不移吾与.女,弗如也C.回也.闻一以知十求也.退,故进之D.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4.选出对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①陈亢退而.喜曰②贫而.无谄,富而无骄③告诸往而.知来者④述而不作,信而.好古A.①②③④都相同B.①②③④都不同C.①②同,③④不同D.①④不同,②③相同5.选出对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①闻斯二者.②起予者.商也③如之何其闻斯.行之④其斯.之谓与A.①②同,③④同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C.①②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同6.选出对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①鲤趋而.过庭②鲤退而.学诗③其.斯之谓与④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A.①②同,③④同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C.①②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同7.选出下列各句翻译不正确的一项()A.不学《诗》,无以言。

【不学《诗》,就无法说话。

】B.其斯之谓与【他说的不正是这个意思吗】C.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为人)贫穷却不谄媚,富有却不骄傲自大,怎么样】D.闻斯行诸【听到了就要去做吗】8.选出下列各句翻译正确的一项()A.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诲人不倦》课堂练习

《诲人不倦》课堂练习

论语(11)·诲人不倦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积累与运用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知:通“智” B .有教无类.类:种类,类别 C .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 厌:满足 D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作:创作,创造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子亦有异闻..乎 异闻:特别的听闻 B .文学..:子游,子夏 文学:喜欢文学 C .予欲无言..无言:不再有所言说 D .由也兼人..兼人:敢作敢为,一个人相当于两个人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告诸.往而知来者闻斯行诸.B. ⎩⎪⎨⎪⎧何.谓也天何.言哉 C. ⎩⎪⎨⎪⎧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求也退,故进之.D. ⎩⎪⎨⎪⎧我非生而.知之者述而.不作 4.下列句子中,无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是 ( )A .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B .告诸往而知来者C.由也兼人,故退之D.如之何其闻斯行之5.名句填空。

(3分)(1)子曰:“性相近也,____________。

”(2)抑为之不厌,____________,则可谓云尔已矣。

(3)子夏问曰:“‘____________,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阅读与鉴赏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

尝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学《诗》乎?’对曰:‘未也。

’‘不学《诗》,无以..言。

’鲤退而学《诗》。

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学礼乎?’对曰:‘未也。

’‘不学礼,无以立。

’鲤退而学礼。

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语文版选修教材《〈论语〉选读》资料之11.诲人不倦

语文版选修教材《〈论语〉选读》资料之11.诲人不倦

第十一课诲人不倦引人入胜2005年9月2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从2006年起由山东省和济宁市政府每年出资15万美元(首期为5年),以中国政府的名义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孔子教育奖”。

这是该组织最高级别的奖项,也是在世界范围里第一次以中国人的名义设立的教育奖项。

中国的教育家有千千万万,为何独以“孔子”为名设立教育奖?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诲人不倦》,从中寻找“理由”或“答案”。

……[课前预案]……一、文言知识(一)正字音骞.( qiān) 隅.( yú ) 谄.( chǎn) 磋.( cuō) 倩.( qiàn) 悱.( fěi)訚訚..( yín)(二)句读提示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女与回也/孰愈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三)通假字1.唯上知.与下愚不移(“知”通“智”,读zhi,智者。

)2.吾自卫反.鲁(“反”通“返”,读fǎn ,返回。

)3. 女.与回也孰愈(“女”通“汝”,读rǔ,你。

)(四)一词多义.相远也(习染).之(学习).(风气,风尚).其声(熟悉).于苟且非一日(习惯,习性).地形,知民心(通晓)⑦学而时习.之(反复练习,复习).(种类).弥而见意远(事物).不能自行(条例).(事理).弥勒(像)⑥观古今文人,类.不护细行(大多,大抵)①吾与.汝,弗如也(赞同)②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结交,亲附)③日月逝矣,岁不我与.(等待)④君不与.胜者而不胜者,何故也(帮助,援助)⑤蹇叔之子与.师(参与)⑥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介词,替)⑦孰与.君少长(连词,和)⑧求之与.?抑与之与(语气词).回(对视,引申为跟……比).将军至,岂敢反乎(盼望).(希望).(农历每月十五为望).秋先陨(临近).矢十中八九(发射).其志士之辈(抒发).,休祲降与天(发作).(启发).郡县苦秦吏者(众,各).往知来者(代词,代子贡).妇(介词,于,向).己(兼词,之于)⑤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兼词,之乎).子也(代词,孔子),其.斯之谓与(助词,表推测、估计语气).闻斯行之(句中语气助词)①子亦有异闻乎.(语气词,一般疑问,吗)②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同介词“于”)③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语气词,表示反问,吗)④汩乎.混流,顺阿而下(形容词词尾,……的样子)(五)词类活用1.形容词作动词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得到厘正)2.形容词作名词唯上知.与下愚不移(智者,愚人)3.动词的使动用法求也退,故进.之(使…前进)由也兼人,故退.之(使…后退)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使……离开,保持距离)(六)古今异义1.文学..:子游、子夏古义:精通文献今义:文字艺术2.言语..:宰我,子贡古义:善于辞令今义:说的话3.尝独立..,鲤趋而过庭古义:独身一人站着今义:不依赖他人4.告诸往而知来者..古义:未来的事今义:来的人5.素以为..绚兮古义:用…画今义:认为6.富而好礼..者也古义:喜欢礼今义:好的礼物7.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古义:指弟子们今义:①男孩子②人,用于男性,含轻蔑意(六)文言句式1.判断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也”形式的判断句,译文:人的本性是相近的,由于习染不同才相互有了差别。

高中语文《论语》一课一练011诲人不倦(学生版)

高中语文《论语》一课一练011诲人不倦(学生版)

十一、诲人不倦班级:学号:姓名:㈠梳理积累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解释)1.女.与回也孰愈()2.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3.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实词(一词多义,解释加点的词)1.性.相近也,习.相远也()2.子曰:“有教无类.。

”()3.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

()4.鲤趋.而过庭()5.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6.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7.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8.子曰:“弗如也。

吾与.女,弗如.也。

”()9.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10.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11.赤也惑.,敢问。

()12.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13.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14.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实词(古今异义,解释加点的词语)1.尝独立..,鲤趋而过庭。

()2.言语..:宰我,子贡。

()3.文学..:子游,子夏。

()4.素以为..绚兮。

()5.告诸往而知来者()6.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虚词(指出词性,说明用法或解说意义)1.陈亢问于.伯鱼曰()2.鲤趋而.过庭。

()3.鲤退而.学诗()4.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5.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6.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7.其.斯之.谓与.?()8.告诸往而知来者。

()9.子闻斯行诸.。

()10.则.小子何述焉.()11.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12.窃比于.我老彭。

()13.女与.回也孰愈()14.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固定结构(标注并解释)1.如之何其闻斯行之?()2.不学诗,无以言()3.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4.素以为绚兮()特殊句式(写出句式名称)1.其斯之谓与()2.素以为绚兮()3.始可与言《诗》已矣。

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学案第十一课 诲人不倦 Word版含解析

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学案第十一课 诲人不倦 Word版含解析

第十一课诲人不倦对于孔子的诲人不倦,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教书、传授知识与技艺。

孔子的诲人不倦,更多的是育人,是不厌其烦地、具体地教导弟子们如何做人。

他把许多精力、时间用在了研究如何引导他的学生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这个问题上了。

为了编写教材,孔子整理过不少古代文献,编著成教学用书。

这也是他诲人不倦的一个重要方面。

“要想上课很精彩,必须下课不精彩”。

他对学生的爱也是他在教育事业上能作出如此巨大贡献的情感基础。

1.字音字形(1)不悱.不发()(2)贫而无谄.()(3)如切如磋.() (4)闵.子骞()(5)举一隅.() (6)巧笑倩.兮()2.重要词语(1)有教无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尝独立..,鲤趋.而过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女与回也孰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吾与.女,弗如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贫而无谄.,富而无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素.以为绚.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通假字(1)唯上知.与下愚不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吾自卫反.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虚词用法(1)赐也何.敢望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天何.言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告诸.往而知来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闻斯行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词类活用(1)性相近也,习相远.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特殊句式(1)“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高中语文诲人不倦 练习及答案

高中语文诲人不倦 练习及答案

一、下列对孔子教学思想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子曰:“有教无类。

”一一孔子认为不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华夏与狄夷都可以接受教育。

这在等级森严的奴隶社会末期和把狄夷看作非我族类的“豺狼”的时代,孔子能对教育对象有如此认识,并能在实践中始终以此作为办学方针,这无疑表明孔子有极大的勇气与魄力。

B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一一孔子指出,每个人先天的真赋是很相近的,但是每个人的可性(习惯和性格)却有很大的不同,这是由于每个人的后天学习成效有很大差异的缘故。

这句话等于宣告教育不仅对人的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起关键作用,而且对人的心理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

C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一一说明孔子已认识到学习的内驱力不仅与动机有关,还与意志和情感有关,并且按内驱力的大小把学习的心理境界分成三个层次:想学、乐学、好学。

其中“好学”是最高层次,可以产生最大的内驱力。

孔子的这一发现是对教育心理学的极大贡献。

D 不愤不启,不性不发。

一一这是关于启发式教学的高度概括。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虽然只有八个字,但它不仅生动地表现出孔子进行启发式教学的完整过程,而且还深刻地揭示出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时将会依次出现两种矛盾的心理状态以及出现这两种矛眉后的正确处理方法。

二、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子贡曰:“贫而无馅,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1.翻译下列句子①贫而无馅,富而无骄,何如?②‘如切如磋,如琢如屠’,其斯之谓与?2.孔子认为完善修养的理想境界是什么?答:三、完成简答题(一)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7·34)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7·8)细析这两章内容,对于教育学生之事,孔子的态度有何矛盾之处?如何理解此矛盾?答:(二)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高中语文《论语》选读十一 诲人不倦

高中语文《论语》选读十一 诲人不倦

话题链接——太和元气教化万民1.教材赏悟“诲人不倦”,是孔子一生坚持的施教态度,也为后世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施教的准则。

他在总结自己的教育生涯时说:“说我圣,说我仁,我都不敢当。

我只是永不自满地学习,不知疲倦地教诲子弟而已。

”虽然孔子有着与学生们平等研究的学习气氛,作为老师,孔子又是严格的,一丝不苟的。

尤其是关系着仁德、礼乐等大问题的时候,孔子绝不迁就。

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并有诸多的创新,也为后世以至当代的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孔子还提出了诸多的学习方法,至今还在被我们运用。

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鼓励学以致用和重复记忆;如“多问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忧”,提倡学习上的一种怀疑精神;如“欲速则不达”,倡导学习上的循序渐进等。

2.名句赏记◆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老子》◆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

——《吕氏春秋》◆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礼记》◆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刘勰◆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苏轼◆百学须先立志。

——朱熹◆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罗大经《鹤林玉露》◆不会触类旁通,研究哪一门学问都难有成就。

——傅雷◆读书时要深思多问。

只读而不想,就可能人云亦云,沦为书本的奴隶;或者走马看花,所获甚微。

——王梓坤◆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爱因斯坦◆一个人只能为别人引路,不能代替他们走路。

——罗曼·罗兰◆求知欲,好奇心——这是人的永恒的,不可改变的特性。

哪里没有求知欲,哪里便没有学校。

——(苏)霍姆林斯基3.典例赏析孟母三迁原文: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子也。

”遂迁居市旁。

孟子又嬉为贾人衒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居学宫之旁。

孟子乃嬉为设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

”遂居焉。

译文: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丧葬、痛哭这样的事,母亲想:“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

《诲人不倦》课件资料-51页精选文档

《诲人不倦》课件资料-51页精选文档
诲 huì 人 不 倦
• 诲人不倦
• 对于孔子的诲人不倦,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教书、 传授知识与技艺。孔子的诲人不倦,更多的是 育人,是不厌其烦地、具体地教导弟子们如何 做人。
•他把许多精力、时间用在了研究如何引导他的学 生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这个问题了。为了编写教材, 孔子整理过不少古代文献,编著成教学用书。这也 是他诲人不倦的一个重要方面。“要想上课很精彩, 必须下课不精彩”。他对学生的爱也是他在教育事 业上能做出如此巨大贡献的情感基础。
启,不悱[想说又不能明确说出来 的样子]不发[启发]。举一隅[方位. 一般有四方]而不以三隅反,则不 复[再]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不到想求明白而不得、 想说出来而不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 。 举一方给他看而不能用其他三方反过来加 以验证,就不再教他了。说明主观能动性 是学习的动力;学习要注意方法,学会举 一反三;教育学生也要量力而为。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 事:冉有至,于季路。文学:子不游过,子夏。 做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学人生 不倦独,自则站可立, 谓云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古今异义
特别的听闻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 鲤趋无而法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 无以言。表’修鲤饰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 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 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表曰承:接“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 君子之远 其子也。”
用(是反映论、实践论的观点)

“唯上知与下愚不移”强调先天因素的
作用(是先验论,天才论的观点)

孔子重视教育,主张因材施教,说明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诲人不倦㈠梳理积累通假字1、女.与回也孰愈(女通“汝” ,你)2、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反通“返” ,返回)3、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知通“智” ,智慧)实词(一词多义)1、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性,天性;习,习染)2、子曰:“有教无类.。

”(种类,类别)3、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

(抑,不过;厌,厌倦)4、鲤趋.而过庭。

(小步快跑,古代以此表示谨敬)5、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离开,保持距离,动词)6、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愤,苦思冥想而不明白的样子;启,启发;悱,想说而说不出来的样子;隅,方位;反,还复,这里指回过头来加以验证。

)7、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较好,胜过)8、子曰:“弗如也。

吾与.女,弗如.也。

” (与,yǔ, 赞同;如,比得上)9、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如,好像;切,切削,加工玉器的方法;磋,磨,加工象牙的方法;琢,雕刻,加工骨器的方法;磨,加工石器的方法。

)10、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

何谓也?” (倩,面颊美好;盼,黑白分明;素,白色的底子;绚,色彩纷杂的样子)11、赤也惑.,敢问。

(疑惑)12、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第一个退,谦让,这里指做事畏缩;第二个退,使退缩)13、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信,相信;窃,私下)14、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 (正,厘正;所,地方)实词(古今异义)1、尝独.立.,鲤趋而过庭。

(一个人站立)2、言.语.:宰我,子贡。

(辞令)3、文.学.:子游,子夏。

(文献)4、素以.为.绚兮。

(以⋯⋯为)5、告诸往而知来.者.(未来的事)6、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从卫国)虚词1、陈亢问于.伯鱼曰(于,引出对象,不译)2、鲤趋而.过庭。

(而,表修饰)3、鲤退而.学诗(而,表承接)4、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之,取消句子独立性;其,他的,代词)5、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以,用;则,就)6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而,却,表转折)7、其.斯之.谓与.?(其中,大概,表猜测;之,提宾标志;与,句末语气词,表疑问)8、告诸往而知来者。

(诸,之,代词,这里指子贡;而,表承接)9、子闻斯行诸.。

(诸,兼词,相当于之乎)10、则.小子何述焉.?(则,那么;焉,句末语气词)11、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前一个而表示转折,后一个而表示递进)12、窃比于.我老彭。

(于,把,介词)13、女与.回也孰愈(与,和,介词)固定结构14、四时行焉,百物生焉焉,句末语气词)1、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如之何”组成的问句,翻译成:怎么能⋯⋯呢)2、不学诗,无以言(无以,翻译成:没有用来⋯⋯)3、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何如,如何的倒装,翻译成:⋯⋯怎样)4、素以为绚兮(以为,以⋯⋯为,翻译成:把⋯⋯作为)特殊句式1、其斯之谓与(宾语前置句)2、素以为绚兮(宾语前置句)3、始可与言《诗》已矣。

(省略句,与之)4、则小子何述焉?(宾语前置句)5、天何言哉?(宾语前置句)㈡温故知新一、选择题。

(每题3分,共24 分)【】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女与回也孰愈B .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C.吾自卫反鲁D.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

答案:B (A.(女通“汝” ,你;C反通“返”,返回D.说通“悦”,喜欢)【】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子曰:“有教无类.。

”(种类,类别)B.女与回也孰愈.?(较好,胜过)C.赤也惑.,敢问。

(疑惑)D .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厌,满足)答案:D (厌,厌烦)【】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尝独.立.,鲤趋而过庭。

B.文.学.:子游,子夏。

C.不学《诗》无以..言D.告诸往而知来者..答案:C (A一个人站立B 文献D未来的事)【】4.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与其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A.告诸.往而知来者 B .闻斯行诸.C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 D .投诸.渤海之尾答案:A 代词,他,其他三项都为兼词,之于或之乎【】5.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B.求也退,故进之C.饭疏食,饮水D .起予者商也答案:D, A 远,远离,形作动B 进,使动C饭,名作动【】6.下列各句,句式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其斯之谓与B.素以为绚兮C.则小子何述焉?D.始可与言《诗》已矣。

答案:D 省略句;其余为宾语前置句。

【】7.下列对孔子教学思想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子曰:“有教无类。

”——孔子认为不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华夏与狄夷都可以接受教育。

这在等级森严的奴隶社会末期和把狄夷看作非我族类的“豺狼”的时代,孔子能对教育对象有如此认识,并能在实践中始终以此作为办学方针,这无疑表明孔子有极大的勇气与魄力。

B.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孔子指出,每个人先天的禀赋是很相近的,但是每个人的习性(习惯和性格)却有很大的不同,这是由于每个人的后天学习成效有很大差异的缘故。

这句话等于宣告教育不仅对人的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起关键作用,而且对人的心理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

C.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说明孔子已认识到学习的内驱力不仅与动机有关,还与意志和情感有关,并且按内驱力的大小把学习的心理境界分成三个层次:想学、乐学、好学。

其中“好学”是最高层次,可以产生最大的内驱力。

孔子的这一发现是对教育心理学的极大贡献。

D.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这是关于启发式教学的高度概括。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虽然只有八个字,但它不仅生动地表现出孔子进行启发式教学的完整过程,而且还深刻地揭示出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时将会依次出现两种矛盾的心理状态以及出现这两种矛盾后的正确处理方法。

答案C 想学、好学、乐学,其中“乐学”是最高层次。

8.补充下面的名句。

(3 分)⑴子曰:“君子周而不比,。

” 子曰:“,不以人废言。

”⑵子曰:“君子喻于义,。

曾子曰:“ ,任重而道远。

⋯⋯”⑶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

” ⑴小人比而不周君子不以言举人⑵小人喻于利士不可以不弘毅⑶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二、将下列语段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 分)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1.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2 分)2.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2分)答案:贫穷却不谄媚,富有却不骄横,怎么样?可以和你谈论《诗》了,告诉你已知,你能推知未知。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4 分)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⑴把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 分)⑵请用一个成语概括此章体现的孔子最典型的教育思想。

(1 分)⑶思考一下,孔子在此章中表达的思想还吻合儒家的哪种思想?(1 分)⑴冉求做事畏缩,所以我要鼓励他放手大胆去做;子路敢作敢为,所以我要约束他莽莽撞撞行事。

⑵因材施教⑶中庸思想四、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 分)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子曰:“子欲无言。

”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⑴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例如“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请再写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

(1 分)⑵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括出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

(3 分)⑴举一反三(1 分)⑵教学原则:学生主体原则(答“自主学习原则”亦可),注重身教原则(答“无言之教”或“教是为了不教”亦可)。

(1 分)评析:教学活动中,学习的真正主体是学生,学生的“学”、“思”是教师启发诱导的前提,学生的“悟” 是教师启发诱导的结果。

只有学生的“学”和“思”与教师的启发配合默契,学生的“悟”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才会产生最佳的学习结果。

在学生“愤” 、“悱”的基础上,教师的启发诱导,不是为了给学生单纯地灌输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思维训练。

当学生了获得了必要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思维,教师即使不教,学生也能自觉地“学” 、“思”,从而最终收获“悟” 。

五、阅读下面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 分)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 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 孔子一方面说自己“述而不作” ,另一方面说自己厘正音乐、修订《雅》《颂》。

其表述是否矛盾?你如何理解?不矛盾孔子删《诗》《书》,订《礼》《乐》,演《周易》,修《春秋》,有述也有作。

只说“述而不作” ,一方面固然是自谦,另一方面作了圣人的事,于心不安,所以讳言。

因为在古代,著作是圣人的事,礼乐是天子的事。

孔子作了天子的事,有天子之德,无天子之位,自以为能“述”而不能“作” 。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5 分)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

” 其此之谓乎!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⑴把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 分)⑵给下列加波浪线的文字断句。

(用“|”标注)(3 分)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答案:⑴《尚书·兑命》说:“要自始至终常常想着学习。

”大概说的是这个意思。

⑵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参考译文】美玉不经过雕琢,不会成为有用的器物;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懂得道理。

因此,古代的帝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都把教学放在最前面。

《尚书·兑命》说:“要自始至终常常想着学习。

”大概说的是这个意思。

虽然有好的菜肴,但不吃就不会知道它的美味;虽然有极高明的道理,但不学就不会知道它好在何处。

所以只有通过学习,然后才能了解自己的不足;只有通过教别人,才能知道自己哪些问题没有弄懂。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之处,然后才能反过来要求自己加强学习;知道自己的迷惑之处,然后才能自我勉励,发愤图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