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论语》赏析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论语》选读十四 中庸之道

高中语文《论语》选读十四 中庸之道

话题链接——不偏不倚中和常行1.教材赏悟中庸之道,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它要求我们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待人待物至诚至善,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中庸之道,看似是为人处世的大道理,而把它运用到具体之处,则如天鹅绒衬托下的水晶,处处闪现着美妙的光芒。

体味中和,和谐中正,修身以道,修道以仁,诚于中,信于外,情动于中,仁者爱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道不远人,远人非道,审计度势,能屈能伸,人前藏智,话中藏锋,执其两端,取其中正,高标处世,低调做人。

2.名句赏记◆太强必折,太张必缺。

——《六韬》◆干将为利,名闻天下;匠以治木,不如斤斧。

——刘向◆华骝绿耳,一日而至千里,然其使之博兔,不如豺狼。

——淮南子◆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大戴礼记》◆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道乖者,不以咫尺为近。

——葛洪◆衰为盛之终,盛为衰之始。

——张融◆谦固美名,过谦者,宜防其诈。

默为懿行,过默者,宜防其奸。

——朱熹◆物,贵极征贱,贱极征贵,凡事皆然。

——冯梦龙◆做不出来的事情不要说,说不出来的事情不要做。

——王渔洋◆伟大变为可笑只有一步,但再走一步,可笑又会变为伟大。

——佩思◆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一颗心宽容。

——纪伯伦◆万物的和平在于秩序的平衡,秩序就是把平等和不平等的事物安排在各自适当的位置上。

——奥古斯丁3.典例赏析强弱之辩《两同书》原文:夫强不自强,因弱以奉强;弱不自弱,因强以御弱。

故弱为强者所伏,强为弱者所宗,上下相制,自然之理也。

然则所谓强者,岂壮勇之谓耶?所谓弱者,岂怯懦之谓耶?盖在乎有德,不在乎多力也。

夫金者,天下之至刚也;水者,天下之至柔也。

金虽刚矣,折之而不可以续;水虽柔矣,斩之而不可以断;则水柔能成其刚,金刚不辍其弱也。

译文:强的不是自己很强,由于依靠弱陪衬出它的强;弱的不是自己很弱,由于依靠强显出它的弱。

所以弱被强制服,强被弱推崇,彼此互相制约,这是自然的道理。

既然这样,那么所谓强者,难道说的只是健壮勇敢的人吗?所谓弱者,难道说的只是胆小怯懦的人吗?可见在于有德,不在于有力。

高中语文人教版《论语》原文与译文

高中语文人教版《论语》原文与译文

《论语》选读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1.仪封人①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

”从者见之②。

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③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④。

”【注释】①仪封人:仪为地名,在今河南兰考县境内。

封人,系镇守边疆的官。

②从者见之:随行的人见了他。

③丧:失去,这里指失去官职。

④木铎:木舌的铜铃。

古代天子发布政令时摇它以召集听众。

【译文】仪这个地方的长官请求见孔子,他说:“凡是君子到这里来,我从没有见不到的。

”孔子的随从学生引他去见了孔子。

他出来后(对孔子的学生们)说:“你们几位何必为没有官位而发愁呢?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来号令天下。

”【评析】孔子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已经是十分有影响的人,尤其是在礼制方面,信服孔子的人很多,仪封人便是其中之一。

他在见孔子之后,就认为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号令天下,可见对孔子是佩服至极了。

2.长沮、桀溺①耦而耕②。

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③焉。

长沮曰:“夫执舆④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

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

”曰:“是孔丘之徒与?”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⑤?且而与其从辟⑥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⑦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⑧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注释】①长沮、桀溺:两位隐士,真实姓名和身世不详。

②耦而耕:两个人合力耕作。

③问津:津,渡口。

寻问渡口。

④执舆:即执辔(pi)。

⑤之:与。

⑥辟:同“避”。

⑦耰:音yōu,用土覆盖种子。

⑧怃然:怅然,失意。

【译文】长沮、桀溺在一起耕种,孔子路过,让子路去寻问渡口在哪里。

长沮问子路:“那个拿着缰绳的是谁?”子路说:“是孔丘。

”长沮说;“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说:“是的。

”长沮说:“那他是早已知道渡口的位置了。

”子路再去问桀溺。

桀溺说:“你是谁?”子路说:“我是仲由。

高中语文作文透过《论语》看君子

高中语文作文透过《论语》看君子

透过《论语》看君子君子,作为中华文明所能塑造出的最高人格,具有着许多独特的品行:恭,良,俭,仁……在《论语》中,有关君子品格的言论随处可见:“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果敢而窒者。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这些描述君子品格的语句,把君子与常人分开,但又给予世人通往君子的方向。

同样处于春秋时代的屈原,在面临浑浊的世态时,仍能够保持自己的清明,写下《离骚》《天问》这样的绝唱,与这些君子的品格所形成的号召力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明朝的张居正,纵使后人对他有百般批评,他能够在独揽大权的情况下维护明王朝的统治,将奄奄一息的朝廷拉回正轨,就可以说是有君子之风。

《论语》中的君子之气,也在潜移默化的熏染着他。

但如果直接的说君子,大部分读书人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后世的文学家,而是这位君子的开创者——孔子。

这就好像是一件工艺品,即使被别人说的再怎么天花乱坠,也不如自己去看上一眼,好好去观摩它。

君子表现在无数的细节上,小到仪表,大到品德,即使是孔子也无法完全用言语去释明。

孔子所具有的,不只是君子的言行,而是君子的内涵。

在《论语》中,描写这位圣人的语句,更加直白的体现了君子的特征:“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子食与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叶公问子与子路,子路不对。

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好学而尊礼,乐于引导众人。

他选择了身体力行,亲自向世人展现君子。

他每时每刻都在散发君子的气息。

这种敢作敢为的魄力与十年如一日的毅力又是他的伟大之处。

成就一个君子,远远难于谈论君子。

但反而言之,倘若他只是一个平民,或者说鲁国的士大夫,他所谓的君子之道也只是一纸空言,没有人会信服他。

既然你懂君子,你自己为何不是?在这种情况下,孔子进行着他的周游。

做官,不为做官而做官;周游列国,不为旅游而周游。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名著导读-论语(学而、为政、八佾 文意通释)》课件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名著导读-论语(学而、为政、八佾 文意通释)》课件
【注释】①北辰:北极星。距地球约782光年。 由于太远,从地球上看它似乎不动,实际仍在高速 运转。 ②共:同“拱”。环绕。
【今译】 孔子说:“[国君]治理国家,用道德教 化来推行政治,就像北极星一样,处于它一定的方 位上,而群星都环绕在它的周围。”
【2·2】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①,曰: ‘思无邪②。’”
【今译】孔子说:“孩子们,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 要尊敬兄长,做人言行要谨慎讲信用,广泛地与众人 友爱,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做了还有馀力,就要用 来学习各种文化知识。”
【1·7】子夏曰①:“贤贤易色②;事父母,能竭其力; 事君,能致其身③;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 吾必谓之学矣。”
【注释】①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弟子。 比孔子小四十四岁,生于公元前507年,卒年不详。 ②贤贤:第一个“贤”做动词用,表示敬重,尊崇;第二 个“贤”是名词,即“圣贤”的“贤”,指有道德有学问的高 尚的人。易:轻视,不看重。一说,“易”释为“移”,移 好色之心而好贤德。 ③ 致:做出奉献。
【1·10】子禽问于子贡曰①:“夫子至于是邦也②, 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③?”子贡曰:“夫子 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 异乎人之求之与④?”
【注释】①子禽:姓陈,名亢(kàng抗),字子禽。一说, 即. 亢。陈国人。孔子的弟子(一说,不是孔子的弟子)。 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孔子的弟子。比 孔子小三十一岁,生于公元前520年,卒年不详。 ②夫子:孔子的弟子敬称孔子。古代凡做过大夫官职的人, 可称“夫子”(孔子曾任鲁国司寇)。邦:诸侯国。 ③抑与之与:“抑”,连词,表示选择,“还是.……”。 “与之”,给他。最后的“与”,同“欤”,语气词。 ④其诸:或者,大概。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十二章》课文赏析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十二章》课文赏析

《〈论语〉十二章》课文赏析原文呈现子曰:“君子①食无求饱,居无求安,【1】敏②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③而正④焉,可谓好学也已。

”【2】孔子说:“有道德的人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舒适,做事勤勉,说话谨慎,到有道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可以说(他)是好学的了。

”(《学而》)章解:孔子认为君子要善于抵制物欲,要尽可能地把精力放在对德行的追求上,凸显了古人以完善道德品质为基点的教育思想。

名师圈点:①君子:有道德的人。

②敏:勤勉。

③有道: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

④正:匡正。

名师赏评:【1】连用两个“无”字,有力地强调了君子要抵制物欲。

【2】孔子认为君子为学要安贫乐道、克制物欲,做事勤勉、说话谨慎,不断向“道”有的人学习,这体现了他重视道德修养的教育思想。

子曰:“人而⑤不仁,如礼何⑥?人而不仁,如乐何?”【3】“一个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怎样对待礼呢?一个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孔子说:怎样对待乐呢?”(《八佾》)章解:孔子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爱之心的人,根本谈不上礼、乐的问题。

名师圈点:⑤而:如果。

⑥如礼何:怎样对待礼呢?名师赏评:【3】[假设、反问]“而”表假设,两个假设句连用,突出没有“仁”会产生的不利结果;而反问句式的使用则强化了表达效果。

孔子说:“早上知道了道,晚上就(为之而)死也可以。

”(《里仁》)章解:孔子认为人可以为“道”而死,强调了“道”的重要性。

孔子说:“君子明白道义,小人只知道利益。

”(《里仁》)章解:孔子提出君子和小人在义利上的不同态度。

名师圈点:⑦喻:知晓,明白。

名师赏评:【4】孔子认为,利要服从于义,要重义轻利,他的义指要服从等级秩序的道德。

一味追求个人利益,就会破坏等级秩序。

所以,孔子把只追求个人利益的人视为小人。

经过不断的发展,这种思想就变成了义与利对立的义利观。

子曰:“见贤⑧思齐⑨焉,见不贤而内⑩而自省也。

”【5】孔子说:“看见有德行的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没有德行的人,自己就要在心里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

高中语文课内古诗文知识点汇总:《〈论语〉十二章》(解析版)

高中语文课内古诗文知识点汇总:《〈论语〉十二章》(解析版)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一、知识点汇总1、课文详解论语十二章〔先秦〕孔子及其弟子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里仁》)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阳货》)译文: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如何谈礼仪制度呢?做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又从何谈音乐呢?”孔子说:“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

”孔子说:“君子懂得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

”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

”孔子说:“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曾子说:“士不可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重大责任,路途漫长遥远。

以实行仁道为已任,不是很重大的责任吗?直到身死才能结束,不是很漫长遥远的吗?”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我所有的努力都废弃了;譬如填平洼地,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虽然只有一筐,但我也在前进。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论语》选读 五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论语》选读 五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

五、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释文题“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语出《论语·述而》,意思是说,干违背道义的事而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好像飘浮在天空的云彩。

孔子运用形象的比喻,表明了自己对道义的重视与追求。

孔子不是说富贵对自己没有意义,而是说违背了道义的富贵对自己来说毫无价值。

按照孔子的观点,贫寒虽然是问题,但贫寒而不能践履道义才是真正的问题;富贵不是问题,以不正当手段牟取富贵就是大问题。

这句话表现了孔子义薄云天的高尚人格,在物质利益面前,孔子保持了超然、独立、高尚的人格,保持了精神的旷达和完满。

这句话表明了孔子的人生价值取向。

孔子所弘扬的这种价值取向,对于治疗社会上一部分人为谋取权势和利益而不择手段、害国害民的弊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明主旨本课所录选文都围绕一个“义”字展开,孔子主张安贫乐道,见利思义,见得思义,将合乎道义作为一切行为的准则。

孔子所张扬的义这种价值取向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至今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词语理解(1)通假字①富而.可求也通“________”,____________②久要.不忘平生之言通“________”,____________③若臧武仲之知.通“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如 如果 ②约 贫困 ③智 聪明(2)一词多义①信⎩⎪⎨⎪⎧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 余固笑而不信.也: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 杳无音信.: 低眉信.手续续弹:②恶⎩⎪⎪⎨⎪⎪⎧ è ⎩⎪⎨⎪⎧ 无恶.不作: 首恶.必惩: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w ū⎩⎪⎨⎪⎧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学恶乎始,恶.乎终: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答案 ①诚实/真实、不虚/相信,信任/信物,凭据/送信的人,使者/音讯,消息/听凭,随意 ②罪恶,坏事/做坏事的人/丑,劣/讨厌,憎恨/疑问代词,哪里,什么/疑问副词,哪,怎么(3)古今异义①造次..a 必于是..ba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鲁莽,轻率。

高中语文 《论语》十二章

高中语文 《论语》十二章

高中语文《论语》十二章《论语》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它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

其中的十二章是《论语》中的一部分,包含了许多深刻的思想和智慧,对于我们的成长和修身养性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一章:学而篇《论语》十二章的第一篇是学而篇,它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和满足。

第二章:为政篇为政篇中,孔子提出了“君子不器”的观点。

他告诉我们,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应该具备德才兼备的素质,而不仅仅是具备某种技能或者权力。

第三章:八佾篇八佾篇中,孔子谈到了八佾的意义。

他说:“君子周急不继富。

”这句话告诉我们,君子应该注重修身养性,而不是追求物质上的富裕。

第四章:里仁篇里仁篇中,孔子强调了仁爱的重要性。

他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善待他人,不要做自己不愿意受到的事情。

第五章:公冶长篇公冶长篇中,孔子谈到了公冶长的故事。

他告诉我们,做事情要有始有终,不要半途而废。

第六章:雍也篇雍也篇中,孔子谈到了雍也的故事。

他告诉我们,要保持谦逊和自律的态度,不要傲慢自大。

第七章:述而篇述而篇中,孔子强调了传承和学习的重要性。

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不断地思考和学习,才能不被迷失和失败所困扰。

第八章:泰伯篇泰伯篇中,孔子谈到了泰伯的故事。

他告诉我们,要懂得合作和团队精神,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第九章:子罕篇子罕篇中,孔子谈到了子罕的故事。

他告诉我们,要有正确的判断和决策能力,才能在困难和挑战面前坚持并取得成功。

第十章:阳货篇阳货篇中,孔子谈到了阳货的故事。

他告诉我们,要善于交际和沟通,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第十一章:微子篇微子篇中,孔子谈到了微子的故事。

他告诉我们,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和责任感,才能为社会做出贡献。

第十二章:子张篇子张篇中,孔子谈到了子张的故事。

他告诉我们,要有正确的目标和追求,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成就。

论语十二章高中语文赏析

论语十二章高中语文赏析

论语十二章高中语文赏析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思想的总结和精华。

其中的十二章是论语中的一部分,包括了一些重要的思想和观点。

本文将对论语十二章进行赏析,旨在帮助高中生深入理解这些经典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第一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一章主要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和乐趣。

孔子认为,学习应该是有规律的,要时常温习巩固所学的知识,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

而有朋友从远方来,也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说明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并且,孔子提出了“人不知而不愠”的观点,表示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不为他人的无知和误解而生气。

第二章:“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一章主要强调了个人修身养性和做人的准则。

孔子提出了“三省”即每天反省自己是否做到了对他人负责,是否真诚对待朋友,是否努力学习和传承知识。

这些都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品质和行为准则。

第三章:“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这一章主要强调了领导者应具备的品质和为政之道。

孔子认为,一个国家的领导者应该以敬畏之心对待事务,讲信用,节约开支,关爱人民,使人民能够安居乐业。

第四章:“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这一章主要强调了家庭和社会关系中的道德规范。

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学生,应该孝顺父母,对兄弟姐妹要友爱和尊重,做事要谨慎可靠,对待他人要充满爱心,亲近仁爱之人。

第五章:“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这一章主要强调了君子和小人的区别。

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坦荡宽厚,胸怀大志,不计较小利,而小人则心胸狭窄,常常为小事烦恼。

第六章:“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这一章也是强调了君子和小人的区别。

孔子认为,君子和别人交流可以有不同的观点和见解,但是不会因此而破坏和谐的关系。

而小人则只会迎合他人的意见,缺乏自己的独立思考。

第七章:“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高中语文 完全《论语》十则简析 新人教版

高中语文 完全《论语》十则简析 新人教版

《论[lún]语》[1]十则子[2]曰:“学而时习[3]之,不亦说[yuè][4]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5]而[6]不愠[yùn][7],不亦君子[8]乎?”曾子[9]曰:“吾[10]日[11]三省[12]吾身:为人谋而不忠[13]乎?与朋友交而不信[14]乎?传[chuán][15]不习乎?”子曰:“温故[16]而知新[17],可[18]以[19]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20],思而[21]不学则殆[22]。

”子曰:“由[23],诲女[24]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25]知[26]也。

”子曰:“见贤思齐[27]焉[28],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29],择其善者[30]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31],任重而道远。

仁以[32]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33],不亦远乎?”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34]也。

”子贡[35]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36]恕[37]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简析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的这段话,选自《学而》篇。

孔子的这三句话讲了三个意思。

第一句话说,学习(知识技能)之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或复习)它,不是很愉快吗?讲的是学习的方法。

“子”,古人对男子的尊称,相当于“先生”,这里指孔子。

“学”指学习知识和技能。

“而”连词,表示承接关系,这里是“然后”、“之后”的意思。

“时”,这里是副词,相当于“以时”,可以解作“按一定时间”或“及时”。

“习”的本义是“鸟数飞”引申为“实习”“演习”。

孔子所讲的功课如礼、乐、射、御等都需要实习才能掌握;但另一些功课如讲经那就是只能是“温习”或“复习”了。

这类字眼要懂得活解。

“不亦说乎?”是个反问句,有加强语气的作用。

高中语文《论语》选读十三 沂水春风

高中语文《论语》选读十三 沂水春风

话题链接——咏先王之道归夫子之门1.教材赏悟这一章节是《论语》中篇幅最长,故事情节最生动、人物形象最鲜明、意境最深远的孔子的课堂实录,里面充满了生活的智慧;这也是一节很完整的思想教育课,由问志、言志、评志三个版块构成。

这样的课堂、这样的师生,千年以来,生机不减,令人神往。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成功的重要保证,孔子用自己的亲身实践真实地验证了这一点。

2.名句赏记◆亲其师,信其道,恶其师,疏其道。

——《学记》◆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韩愈◆学者必求师,从师不可不谨也。

——程颐◆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

——李贽◆身教重于言传。

——王夫之◆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

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陶行知◆我愿做人梯让年轻人踏着我的肩膀攀登科学高峰。

——华罗庚◆教师是学生的朋友和同志。

——霍姆林斯基◆为别人照亮道路,自己必须放出光芒——这就是人的最大幸福。

——捷尔任斯基◆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

——亚里士多德◆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

——夸美纽斯◆使学生对教师尊敬的唯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

——爱因斯坦◆要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

——车尔尼雪夫斯基3.典例赏析颜回好学《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原文:颜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

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

”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译文:颜回二十九岁的时候,头发全都花白,死得很早。

孔子哭得很悲伤,说道:“自从我有了颜回这样好学的弟子,学生更加亲近我了。

”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弟子中最好学的是谁呢?”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学生最喜欢学习,他不把怒气转移到别人头上,不重复犯同样的错误。

不幸命短而死,现在就再也没有听说有好学的人了。

”4.时文赏读认识孔子孔子无愧为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的“因材施教”跟我们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不谋而合。

高二上册论语十二章原文及

高二上册论语十二章原文及

《论语》十二章原文注释翻译与赏析第一章【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①,可谓好学也已。

”【注释】①有道:指有道德、有学问的人。

正:匡正,端正。

【翻译】孔子说:“君子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赏析】本章讲的是君子的日常言行的基本要求。

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君子,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他在工作方面应当勤劳敏捷,谨慎小心,而且能经常检讨自己,请有道德的人对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

不去追求物质享受,不贪图安乐,把注意力放在做有意义的事情上面,追求真理。

既有勤奋的精神,又有高明的方法,才可以算作是热爱学习。

这是孔子对学生的教诲,也是孔子一生求学精神的真实写照。

孔子认为,君子要善于抵制物欲,要尽可能地把精力用于追求理想和真理上。

人活着不仅仅为了求得饱暖安逸,还应该有一种对理想的追求精神。

有了这样的理想,就不应再沉溺于物质的欲望,要有克制自己的能力,把对物质的追求提升为对真善美的追求,以及精神的独立上来。

这样就不会去计较私欲得失,蝇营狗苟,而会敏于事而慎于言,使自己的内心清澄,去接近有道之人来匡正自己。

【名家解读】孔子的学说还有一个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人格的重视。

孔子不但希望每一个人能够生存,还希望他能够好好地生活。

因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在于人有道德的或精神的生活,而禽兽只有生物的或物质的生存。

要发展人性,政治家不但要使人民丰衣足食,还要培养他们的人格,使他们都能修身立德。

《大学》所说“自天子以至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是孔子一个基本的主张。

——萧公权《孔子政治学说的现代意义》第二章【原文】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①?人而不仁,如乐何?”【注释】①如礼何:怎样对待礼仪制度。

【翻译】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礼仪制度呢?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音乐呢?”【解读】礼与乐都是制度文明,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规范,是人文的基础。

高中语文《论语》选读四 知其不可而为之

高中语文《论语》选读四 知其不可而为之

话题链接——天下为己任位卑仍忧国1.教材赏悟“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是儒家思想中的一种境界,明知做不到还是一定要做下去,朝着无法完成的目标,一直走下去。

反映了孔子及其弟子积极处世、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生态度,也反映了他们与隐士在处世态度上的分歧。

通过隐士对孔子的讽刺和嘲笑,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不被当时的人们理解和接受的事实。

2.名句赏记◆不登高山,不知山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荀子·劝学》)◆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

——韩愈《进学解》◆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刘禹锡◆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苏轼◆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文天祥《千秋祭》◆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

——谭嗣同◆铁是愈锤炼愈坚韧的。

——闻一多◆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俗语◆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毛泽东◆伟大的事业是根源于坚韧不断的工作,以全副精神去从事,不避艰苦。

——罗素◆人可以忍受不幸,也可以战胜不幸,因为人有着惊人的潜力,只要立志发挥它,就一定能渡过难关。

——卡耐基◆只有经过地狱般的磨炼,才能炼出创造天堂的力量。

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奏出世间的绝唱。

——泰戈尔◆蜗牛凭坚忍不拔精神到达方舟。

——查尔斯·海顿·斯帕根3.典例赏析坚忍不拔之志《晁错论》原文: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

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

译文:古代的成就大事业的人,不但要有超出普(通世)人的才华,也必须要有坚忍不拔的意志。

过去大禹治水,打通龙门,疏通大河,来使河流流进大海。

当他的功业尚未成就的时候,也有溃堤、渗露(“冲突”也是“溃堤、渗露”的意思)等等可怕灾祸,只有能够预先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事情来了(可以)不畏惧而且(能够)慢慢地为这件事情谋划,因此能够得到最终的成功。

论语的经典名句赏析

论语的经典名句赏析

论语的经典名句赏析所以我选修了《论语导读》。

以下是整理分享的论语的经典名句赏析,欢迎阅读!!!!论语的经典名句赏析篇一《论语》中有为人之理,求学之途,为政之法。

所以我选修了《论语导读》。

但求能修身养性,改正自己身上诸多当代国人之通病:例如好说脏癖,怠慢他人,不敬父母,重利而不好礼义。

我相信,只有孔子之学最适合此时的我。

学生有志于学习孔孟,并非一时兴起。

高中时,学历史,书上说,洋务运动时期,保守派反对引进西方文化,反对派代表人物倭仁说“以忠信为甲胄,以礼仪为干橹,“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认为引进西方技术是“夷华夏,我心想,此人大愚,愚不可及,身居高位,祸国殃民。

国都要忘了,还管什么孔孟,什么人心?儒学岂能救国?(数年后,我才知,倭仁之长子在太平天国运动时为清朝殉国,八国联军入京,其阖家又以死殉国)。

而后学到新文化运动,书上说:以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蔡元培等为首的先进知识分子高举民主、科学旗帜,痛斥礼教制度,控告吃人的旧社会。

偏激者甚至呼吁打倒孔家店,废除汉字。

每每读到这些文字都令我愕然,莫非中国人真不如洋人,中国之儒学远逊西方新哲学?中国的汉唐盛世,究竟算什么?中国浩瀚的经典到底算什么?苦于知识面有限,学习风气所影响,虽有问,久不得解,亦未尝求于师长。

高三,在繁忙的学习中,在一次语文考试中,一篇现代文阅读《“现代新儒家的困境和理论局限》牢牢吸引了我,我始知有现代新儒家,有熊十力,有牟宗三,有冯友兰,儒学未绝。

所以我开始留心于新儒家。

之后在背书时,读了《礼记》中的《大道之行也》,虽不明晓夫子之大道,然为之折服。

高中毕业后,进入了大学,我就先读了一点《大学》,想知道为什么是大学,大学何谓也:“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有注释:“大学,大人之学。

那时的我深受触动,我暗想::父母不求我有五车之学,不求我日后能有高官俸禄,皆说我不善于生财之道,那我一生所求为何?或唯有德行。

高中语文《论语》选读六 君子之风

高中语文《论语》选读六 君子之风

话题链接——知行合一形神俱佳1.教材赏悟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

君子依义而行,因而“坦荡荡”,小人唯利是图,则“长戚戚”。

君子既要重视内在品质德行的修养,还要注重外在形式的得体合礼。

君子之风在儒家学说中的核心是“诗、书、礼、乐”,孔子把自己治世治国的理念与修身养性紧密结合起来。

2.名句赏记◆君子暇豫则思义,小人暇豫则思邪。

——阮子◆君子务知大者远者,小人务知小者近者。

——《左传》◆君子有终生之忧,无一朝之患也。

——《孟子》◆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

——《礼记》◆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

——《史记》◆君子得时如水,小人得时如火。

——刘向◆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君子扬人之善,小人扬人之恶。

——吴兢◆君子量不极,胸吞百川流。

——孟郊◆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

——欧阳修◆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

——《资治通鉴》◆君子之游世也以德,故不患乎无位;小人之游世也以势利,故患得患失,无所不为。

——胡宏◆君子之为利,利人;小人之为利,利己。

——方孝孺◆君子浩然之气,不胜其大;小人自满之气,不胜其小。

——薛萱◆君子之心不胜其小,而气量涵益一世。

——金缨3.典例赏析曾参不受鲁君邑原文: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贻邑焉,曰:“请以此修衣。

”曾子不受。

反,复往,又不受。

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

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译文:曾子穿着很破旧的衣服在耕田,鲁国的国君派人要封送给他一大片土地,说:“请先生用封地内的财富来买一些好衣服吧。

”曾子坚决不受。

那人回去,又再送来,曾子还是不接受。

使者说:“这又不是先生你向人要求的,是别人献给你的,你为什么不受?”曾子说:“我听说,接受别人馈赠的人就会害怕得罪馈赠者,给了人家东西的人,就会对受东西的人显露骄色;那么,就算国君赏赐我土地而不对我显露一点骄色,但我能不因此害怕得罪他吗?”曾子最终还是没有接受。

高中语文课内古诗文解析:《论语》十二章-选择性必修上册(教师版)

高中语文课内古诗文解析:《论语》十二章-选择性必修上册(教师版)

《论语》十二章一、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与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孔子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2.文化常识《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3.文本分析(1)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第三》)译文: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礼仪制度呢?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音乐呢?”本章阐释了仁与礼、乐的关系。

孔子认为,仁是最重要的,是根本性的东西。

礼、乐都是在仁的基础上形成的。

没有仁礼、乐都将失去意义。

本章强调礼、乐应以仁为基础。

(2)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第四》)译文:孔子说:“如果一个人早上能达成他一直坚持的理想,实施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仁政),那么他就算晚上死去那也是值得的。

”本章阐述了孔子执着追求真理以及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精神。

“闻道”很重要。

领悟了生活的真谈宇宙中的真理,纵然朝闻夕死,亦会觉得心满意足,不虚此生,否则纵然高寿百年,不得闻道,亦枉然为人。

本章阐述了孔子执着追求仁道的精神(3)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第四》)译文:孔子说:“君子懂得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

”本章从义利的角度区别君子与小人君子对于任何事情总是先辨明是非,小人对于任何事情总是先计算利害。

君子小人用心不同,所以他们所明白、知晓的也必然不同。

孔子认为,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

本章阐释了儒家的义利观:重义轻利(4)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1名著导读《论语》注译、评析

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1名著导读《论语》注译、评析

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1名著导读《论语》注译、评析子曰:巧言令色(1),鲜(2)矣仁。

”【注释】(1)巧言令色: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

”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

但此处应释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

(2)鲜:少的意思。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评析】上一章里提出,孔子和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仁的表现之一就是孝与悌。

这是从正面阐述什么是仁的问题。

这一章,孔子讲仁的反面,即为花言巧语,工于辞令。

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

这表明,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心口不一。

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精神长期影响着中国人,成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内容。

【原文】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1);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注释】(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音zhì,同“智”;乐,古音yào,喜爱的意思。

【译文】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

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评析】孔子这里所说的“智者”和“仁者”不是一般人,而是那些有修养的“君子”。

他希望人们都能做到“智”和“仁”,只要具备了这些品德,就能适应当时社会的要求。

【原文】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子贡问孔子问道:“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说:“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评析】“忠恕之道”可以说是孔子的发明。

这个发明对后人影响很大。

孔子把“忠恕之道”看成是处理人己关系的一条准则,这也是儒家伦理的一个特色。

这样,可以消除别人对自己的怨恨,缓和人际关系,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

【原文】12·14子张问政。

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高中语文《论语》选读十二 高山抑止

高中语文《论语》选读十二 高山抑止

话题链接——虽不能至心向往之1.教材赏悟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赞美孔子:“《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

”这就使得这句话的本来的意思发生了变化。

这就与道德品行挂起钩来了,正如汉代郑玄注解说:“古人有高德者则慕仰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

”郑把“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景行”是“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为,是人们行动的准则。

这样,司马迁这句话的意思就是——高尚品德如巍巍高山让人仰慕,光明言行似通天大道使人遵循。

虽然不能达到上面这样的境界,但心里也知道了努力的方向。

2.名句赏记◆礼,所以正身也;师,所以正礼也。

——荀况◆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

——吕不韦◆师者,人之模范也。

——扬雄◆经师易遇,人师难遇。

——司马光◆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杜甫◆举世不师,故道益离。

——柳宗元◆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

——李觏◆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关汉卿◆师道既尊,学风自善;片言之赐,皆吾师也。

——康有为◆为学莫重于尊师。

——谭嗣同◆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斯大林◆我所遇见的每一个人,或多或少都是我的老师,因为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东西。

——爱默生◆不管一个人取得多么值得骄傲的成绩,都应该饮水思源,应当记住是自己的老师为他的成长播下最初的种子。

——玛丽·居里3.典例赏析程门立雪《宋史·杨时传》原文:杨时见程颐于洛。

时盖年四十矣。

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

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译文:杨时到洛阳求见程颐。

杨时当时大概有四十岁了。

一天拜见程颐的时候,程颐偶尔坐着打瞌睡,杨时与游酢站在门外等着没有离开。

等到程颐醒后,门外积雪已经一尺多厚了。

4.时文赏读高山仰止——永远的孔子随着孔子文化节的举办,国外越来越多的孔子学院的建立,孔子在国外也是一天红似一天。

我们不由得心存怀疑:孔子真的有这么大的魅力?孔子真的走向了世界?答案是肯定的,孔子走向了世界,但是这绝不是百家讲坛式的泛滥,也绝非芙蓉姐凤姐式的炒作,孔子能“重出江湖”绝非偶然性的事件。

高中语文《论语》十二章

高中语文《论语》十二章

高中语文《论语》十二章摘要:一、论语十二章简介二、篇章解读1.学而时习之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4.人不知而不愠5.有朋自远方来6.三十而立7.四十而不惑8.五十而知天命9.六十而耳顺10.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11.吾日三省吾身12.传不习乎三、论语十二章的现代启示正文:一、论语十二章简介《论语》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

全书共20篇492章,内容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

其中,高中语文《论语》十二章被认为是必背篇目,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教育意义。

二、篇章解读1.学而时习之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传达了学习的重要性,强调要将所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实践,从而获得乐趣。

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这句话表达了君子在生活方面的态度,主张节俭、朴实,不过分追求物质享受。

这对于培养良好的品德和道德修养具有指导意义。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段话描绘了孔子的人生阶段论,强调人在不同年龄应有不同的追求和目标,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4.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提倡宽容、谦逊的品质,即使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生气、不抱怨,体现了一个人的修养和风度。

5.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表达了友谊的重要性,欢迎远方的朋友来访,体现出乐于交流、团结友善的精神。

6.三十而立意味着一个人在三十岁时应有所成就,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

7.四十而不惑人到四十岁,应具备一定的智慧和见识,不再为世俗所迷惑。

8.五十而知天命五十岁的人应该明白自己的使命,顺应天道,履行人生责任。

9.六十而耳顺六十岁时,为人处世更加圆融,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善于处理人际关系。

10.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七十岁时,人生经验丰富,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但仍然不离规矩,自律自省。

论语十二章高中语文注释

论语十二章高中语文注释

《论语十二章高中语文注释》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其中的十二章在高中语文学习中具有重要地位。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中,“学”指学习,“时习”即按时温习。

学习知识并按时复习,会让人内心愉悦。

“朋”指志同道合的人,有朋友从远方来相聚,自然是快乐的事情。

“愠”是生气、恼怒的意思,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生气,这是君子的风范。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里强调每天要多次反省自己。

为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守信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通过自我反省,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句话描述了人生不同阶段的状态。

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于世,四十岁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例如,在学习《论语》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古代名人的故事来理解这些语句。

比如曾子每日三省其身,以忠诚、守信、学习为准则,最终成为一代大儒。

通过学习《论语》十二章,我们可以汲取古人的智慧,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为自己的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庸”是孔子思想的哲学基础
——《论语》欣赏之一
“中庸”是孔子思想的哲学基础
一、孔子思想里有没有哲学
所谓哲学,就是对事物总的、根本的认识。

而对事物不同的认识决定不同的思想体系,换句话说,就是任何思想都有它的哲学基础,比如辩证法是老子思想的哲学基础,相对论是庄子思想的哲学基础,性本恶是荀子、韩非子思想的哲学基础,性本善是孟子思想的哲学基础,“空”是佛的哲学基础,实用主义是美国人的哲学基础,等等。

那么,孔子思想的哲学基础是什么呢?有观点认为,孔子思想里面没有哲学,王
国维说:“孔子于《论语》二十篇中,无一语及于形而上学者,其所谓…天?不过是通俗之语。

”(王国维《老子之学说》)黑格尔说:“孔子只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在他那里思辩的哲学是一点也没有的。

”(〈哲学史讲演录〉)格鲁伯也认为孔子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哲学家,他对形而上学问题完全没有理解,他甚至也不是道德哲学家,而只是一个道德说教者。

不错,孔子确实不是一个专业的哲学家,他与老子不同,老子《道德经》不谈具体的人和事,是高度的抽象,而孔子说得很具体,具体到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往往就事论事,但我们不能因此说孔子思想里没有哲学。

有一次,子贡问孔子:“子张和子夏哪一个聪明?”孔子回答说:“子张的聪明
过了头,子夏不够聪明。

”子贡说:“那就是说子张比子夏聪明。

”孔子说:“不,聪明过了头和不够聪明一样。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论语-先进》)
孔子的全部哲学就在这简短的对话中。

我们知道喝咖啡可以提神醒脑,但一杯没有效果,三杯又影响睡眠,两杯则恰到好处。

炒股票也一样,你从市场购入一支十元的股票,整天盯着股票行情看,等待升值,当升到十五元时还不出手,因为你的希望值是二十元,可是到十八元时开始回落,最后降到八元,只好割肉止损。

因此说,三杯不是最佳选择,二十元也不是最佳选择,最佳选择不是越多越好,
不是在事物的顶端(特殊情况除外),而是在中间的某个点上,这就是孔子的“中庸之道”,孔子的哲学,“对立统一”在其中,“相反相成”在其中,“一分为二”在其中,“物极必反”也在其中。

孔子不是哲学家,他不研究哲学,但他用哲学。

二、中庸是孔子终身奉行的人生哲学
在《论语》中,孔子有一句终身奉行的格言,那就是“已所不欲,勿施与人。

”——自己不想做
的事,也不要让别人去做(《论语-公冶长》),这是众所周知的,孔子还有一个
终身奉行的原则,人们未必了解。

一次,孔子对子贡说:“赐啊,你以为我知识渊博吗。

”子贡问:“难道不是吗?”孔子回答说:“不是的,我只是用一样东西贯穿始终。

”(子曰:“赐也,女以予多为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论语-卫灵公》)
这个“一以贯之”的东西是什么,孔子没有说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