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蓝的威尼斯
《蓝蓝的威尼斯》语文教案

《蓝蓝的威尼斯》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威尼斯的风土人情,拓展相关文化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威尼斯的美丽风光。
(2)运用小组讨论、分享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威尼斯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培养学生珍惜友谊,关爱他人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并运用生字词。
(3)了解威尼斯的风土人情。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理解与运用。
(2)对威尼斯文化知识的拓展。
三、教学准备1. 课件:课文音频、图片、视频等。
2. 教学用具:黑板、粉笔、生字词卡片等。
3. 课前准备:引导学生预习课文,了解威尼斯的基本情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威尼斯风光视频,引导学生初步感受威尼斯的美丽。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威尼斯的了解。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讲解生字词,引导学生朗读课文。
3. 深入理解(1)分组讨论:威尼斯的风土人情及其特色。
(2)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拓展延伸(1)介绍威尼斯的其他特色,如建筑、艺术等。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最喜欢的威尼斯景色或事物。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威尼斯的风土人情及其特色。
五、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结合课文,画一画他们心中的威尼斯。
2. 拓展作业:(1)收集有关威尼斯的资料,进行深入了解。
(2)以“我眼中的威尼斯”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六、教学策略1. 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资料,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威尼斯的美丽风光。
2. 运用小组讨论法,激发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提高他们对威尼斯文化的认识。
蓝蓝的威尼斯课文赏析

蓝蓝的威尼斯课文赏析蓝蓝的威尼斯课文赏析蓝蓝的威尼斯是一篇游记,介绍了意大利的名城威尼斯的绮丽风光,歌颂了中意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蓝蓝的威尼斯课文赏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课文赏析:本文的作者语言生动形象、瑰丽绚烂、文色浓艳。
文色是指遣词造句呈现出的一种特殊色泽,即词彩。
“蓝蓝的威尼斯”是个奇特的城市,风光瑰丽,要把它如实地描绘出来,就要用美的语言来表达。
请看从舷窗眺望威尼斯的景象:“一片蔚蓝色的世界:天,是蓝的;地,也是蓝的。
水天连接的远处,耸立着几处高楼和尖顶教堂,仿佛在蓝色的盆景里点缀着一簇簇的村落……”这段绚烂的文字,给我们描绘了一个蓝色的世界。
作者把威尼斯比作“蓝色的盆景”,而威尼斯的建筑则是“蓝色的盆景里点缀着”的“一簇簇的村落”。
这个新鲜贴切的比喻,不仅紧扣了题目,描绘出了威尼斯给人的整体印象,而且有着深邃的意境,使平凡的事物变得瑰丽美妙起来,使游客产生了急欲去观赏个究竟的冲动。
再看水都的景象:“118个岛屿,177条大小河道相互沟通,由401座各式各样的桥梁串连缀接而成的“水都”,就像一串颗颗珍珠连缀起来的瑰宝。
入夜,灯光映着碧水,明月照亮大海,泛舟在亚得里亚海滨像进了水晶宫一般,真是人间奇景。
”这里运用了两个生动贴切的`比喻。
前一个比喻写水都的白天之美,后一个比喻写水都的夜晚之美。
这两个比喻的共同特点是“闪闪发光”;给人光彩夺目、如诗似画的感觉。
灯光、明月、碧水、大海、珍珠、瑰宝……这是多么绚烂的世界,迷人的“人间奇景”啊!最后看圣马可广场的秋景:深秋的威尼斯,绚丽多姿,游客如云,广场上千百只灰鸽争相啄食,供人拍照、逗乐;穿梭般来往的船艇,迎着飞翔的海鸥,构成一幅美丽、和谐、的画卷。
这是一幅绚丽的秋色画面。
有声有色,有动有静,营造了一种和谐、幸福的气氛,给人陶醉的感觉。
文中三个比喻也恰如其分,特别是“画卷”这一比喻带有综合美,富有诗情画意。
总之,瑰丽绚烂的语言可以使文色浓艳,易于表达作者热烈的感情。
【苏教版】:《蓝蓝的威尼斯》ppt课件 精致获奖课件

解决生字词
翘( qiáo )首 翘( qiào )辫子
(xián) 眺望 (tiào) • 舷窗 (zhuì ) 魅力 (mèi) • 点缀 (guī) 穿梭 (suō) • 瑰丽 ) 摇橹 (lǔ) • 鳞次栉比(zhì (wú) 沼泽 (zé) • 荒芜 (qídǎo)绚丽 (xuàn) • 祈祷
拓展训练
本文的写作特点 ★ 移步换景的描写方法 ★ 优美的语言,贴切的比喻 以“宝应欢迎你”为主题,仿照文 中写作方法,选择你最喜爱的两处 景点,用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
课外作业:
课文中写到了两座桥,一座是“李亚度桥”,还有一 座是“叹息桥”,请问作者写这两座桥的着眼点一样 吗?作者写这两座桥的目的是否有所不同呢? 不一样。对“李亚度桥”作者主要从它的造型上着笔, 而对“叹息桥”则从它的名字由来着笔。作者写前者 主要为了突出威尼斯的建筑美,而写后者则主要是为 了进一步丰富威尼斯的人文景观。
威尼斯水巷
“水都”就像一串颗颗珍珠连缀起来的 瑰宝
开 门 见 水
李亚度桥
李亚度桥 夜景
载着游客的“公朵 拉”
圣马可教堂内部
文章向我们展示了威尼斯的哪些美丽风光? 你最喜欢哪一处?为什么?
水都美
建筑美 秋色美
威尼斯的美:
• 水都美: “就像一串颗颗珍珠连缀起来的瑰宝。入夜, 灯光映着碧水,明月照亮大海,泛舟在亚得里亚海 滨像进入了水晶宫一般,真是人间奇景。 • 建筑美: 泛舟在大运河上,就像在参观欧洲建筑艺术 博览会。 • 秋色美: 深秋的威尼斯,绚丽多姿,游客如云,广场 上千百只灰鸽争相啄食,供人拍照、逗乐。穿梭般 来往的船艇,迎着飞翔的海鸥,构成一幅美丽、和 谐、幸福的画卷。
《蓝蓝的威尼斯》(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蓝蓝的威尼斯》教案教学设计课时安排:1课时(40分钟)年级:一年级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蓝蓝的威尼斯》的基本内容,了解威尼斯的风土人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朗读、思考、表达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威尼斯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1. 课文《蓝蓝的威尼斯》的基本内容。
2. 威尼斯的风土人情。
教学难点:1. 课文中生僻词汇的理解。
2. 威尼斯特色文化的理解。
二、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出示威尼斯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图片中的景物特点,从而引出本课《蓝蓝的威尼斯》。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认读,理解课文大意。
3. 合作交流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说一说威尼斯的风土人情,以及课文中让自己印象深刻的内容。
4. 朗读感悟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感受威尼斯的美丽风光。
5.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三、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蓝蓝的威尼斯》。
2. 观察周围的生活环境,与威尼斯进行对比,谈谈自己的感受。
四、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思考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如何在教学中更好地渗透威尼斯的风土人情。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课堂表现、学生对威尼斯的了解程度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六、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蓝蓝的威尼斯》的PPT或黑板,用于展示威尼斯的图片和生字词。
2. 准备课文录音,用于学生跟读和听力训练。
3. 准备威尼斯的相关视频资料,用于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威尼斯的风土人情。
七、课堂活动1. 学生跟读课文录音,注意语音语调的模仿。
2.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模拟威尼斯人的日常生活场景。
3. 学生观看威尼斯的相关视频资料,边看边讨论,加深对威尼斯的了解。
2024年《蓝蓝的威尼斯》语文教案

一、教案简介教案名称:2024年《蓝蓝的威尼斯》语文教案教材版本:人教版年级学科: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课时:共5课时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蓝蓝的威尼斯》。
(2)了解威尼斯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
(3)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合作精神。
(2)运用想象、对比等方法,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3)学会通过查阅资料、询问他人等途径,获取相关信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2)培养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3)培养学生懂得珍惜和保护家乡的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诗歌《蓝蓝的威尼斯》的朗读和背诵。
(2)威尼斯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的了解。
难点:(1)生字词的掌握和运用。
(2)通过诗歌感受威尼斯的美。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视频等手段,创设威尼斯的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
2. 互动教学法:采用提问、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合作精神。
3. 比较教学法:引导学生比较威尼斯与其他地方的不同之处,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五、教学内容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展示威尼斯的图片,让学生对威尼斯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学习生字词,讲解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3. 朗读诗歌《蓝蓝的威尼斯》,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4. 分析诗歌的意象,引导学生想象威尼斯的美景。
第二课时:1. 继续学习生字词,巩固上节课的内容。
2. 讨论威尼斯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
3. 背诵诗歌《蓝蓝的威尼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三课时: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
2. 引导学生通过诗歌了解威尼斯的美丽风光。
3. 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生对威尼斯的感悟和体会。
第四课时:1. 讲解威尼斯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让学生更加了解威尼斯。
《蓝蓝的威尼斯》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蓝蓝的威尼斯》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威尼斯的地理位置、历史和文化特点,提高学生对世界地理文化的认识。
2. 通过学习《蓝蓝的威尼斯》,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和朗读技巧。
3.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注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课文《蓝蓝的威尼斯》内容讲解。
2. 威尼斯的地理位置、历史和文化特点介绍。
3. 诗歌欣赏与朗读技巧训练。
4. 环境保护主题讨论。
三、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蓝蓝的威尼斯》的内容,体会诗歌的美感。
2. 掌握威尼斯的地理位置、历史和文化特点。
3. 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四、教学难点1. 诗歌的朗读技巧训练。
2. 威尼斯历史和文化特点的深入理解。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蓝蓝的威尼斯》和威尼斯的相关知识。
2. 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威尼斯的文化特点和环境保护问题。
3. 示范法:教师示范朗读诗歌,指导学生朗读技巧。
4. 实践法:让学生参与环境保护实践活动,提高环保意识。
六、教学准备1. 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课文《蓝蓝的威尼斯》全文、威尼斯的图片、地图、相关视频等。
2. 教材:《蓝蓝的威尼斯》课文文本。
3. 参考资料:关于威尼斯的历史、文化、环境保护的资料。
4. 音响设备:用于播放诗歌朗读和背景音乐。
七、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关注威尼斯的图片和地图,激发学生对威尼斯的兴趣。
2. 课文讲解:讲解课文《蓝蓝的威尼斯》的内容,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
3. 威尼斯知识介绍:通过视频、图片等资料,介绍威尼斯的地理位置、历史和文化特点。
4. 诗歌欣赏与朗读:引导学生欣赏诗歌,指导学生朗读技巧,分组进行诗歌朗读比赛。
八、课堂练习1. 让学生结合课文和所提供的资料,总结威尼斯的地理位置、历史和文化特点。
2. 讨论:引导学生讨论威尼斯的环境保护问题,提出保护威尼斯的建议。
九、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让学生课后搜集更多关于威尼斯的资料,了解威尼斯的风土人情,下周分享。
《蓝蓝的威尼斯》的教学教案

《蓝蓝的威尼斯》的教学教案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蓝蓝的威尼斯》是一本描绘威尼斯风光和文化的儿童绘本,通过精美的插图和生动的叙述,向孩子们展示了这个美丽水城的独特魅力。
本书旨在通过介绍威尼斯的自然景观、历史建筑、传统节日等,让孩子们了解并感受这个城市的独特韵味,培养他们对文化多样性的认识和尊重。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了解威尼斯的自然景观、历史建筑、传统节日等文化特色;(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3)增强学生对文化多样性的认识和尊重。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观察、讨论、创作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第二章:威尼斯的自然景观2.1 教学内容本章主要介绍威尼斯的自然景观,包括运河、桥梁、岛屿等。
通过分析绘本中的插图,让学生了解威尼斯的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特点,感受这个城市独特的自然风光。
2.2 教学步骤(1)展示威尼斯的自然景观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2)分析威尼斯的自然景观特点,解释运河、桥梁、岛屿等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3)讨论威尼斯自然景观对城市发展的影响;(4)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威尼斯自然景观的认识和感受。
2.3 作业布置请学生结合绘本插图,绘制一幅威尼斯自然景观的图画,并简要描述其特点。
第三章:威尼斯的历史建筑3.1 教学内容本章主要介绍威尼斯的历史建筑,包括圣马可大教堂、总督宫等。
通过分析绘本中的插图,让学生了解这些建筑的历史背景、建筑风格和艺术特点,感受威尼斯的建筑魅力。
3.2 教学步骤(1)展示威尼斯的历史建筑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2)介绍圣马可大教堂、总督宫等建筑的历史背景和建筑风格;(3)分析这些建筑的艺术特点,如雕塑、壁画等;(4)讨论威尼斯历史建筑对城市文化的贡献。
3.3 作业布置请学生结合绘本插图,选择一座威尼斯历史建筑进行绘制,并简要描述其历史背景和艺术特点。
蓝蓝的威尼斯课文讲解PPT课件

讲师:XXXXXX XX年XX月XX日
江苏教育出版社 八年级 | 上册
畅言教育
江苏教育出版社 八年级 | 上册
资料宝袋
威尼斯,它是意大利位于地中海之滨的一座城市,由118个岛屿组成,历史悠久,风光旖旎,是镶嵌在亚得里亚海 滨的一串明珠,素有“亚得里亚海明珠“之称,是世界上最有魅力的水城,也是世界上惟一的水上城市,是著名的旅 游城市。它位于威纳托省,四周环海,面积不到78平方公里。威尼斯有一条长4公里、宽30至60米的主运河,与177 条支流相通,全城由118个小岛组成,城市里共有2300多条水巷。只有西北角有一条4公里长的长堤,是1846年建造 的铁路桥,1932年又与之并列建造了公路桥,与大陆相通。它的公共交通工具是公共汽船,而公朵拉则充当了自行 车的角色。
畅言教育 学习目标
江苏教育出版社 八年级 | 上册
1、了解威尼斯奇特、瑰丽的风光,感受威尼斯的美; 2、学习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欣赏优美的语言; 3、领略威尼斯的绮丽风光和文化艺术,体会文章歌颂了中意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 4、学习本文以作者漫游路线为经,以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纬,抓住特点,有详有略 地描写景物。
江苏教育出版社 八年级 | 上册
畅言教育 课堂总结
本文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介绍了意大 利的名城威尼斯奇特、瑰丽的风光和文化艺 术,展现了威尼斯的水都美、建筑美和秋色 美,赞颂了中意两国人民悠久而深厚的友谊。
江苏教育出版社 八年级 | 上册
畅言教育 课后作业
江苏教育出版社 八年级 | 上册
如果你是威尼斯的导游,从下面的景点选一个,向游客扼要介绍威尼斯的风土人情,该如何说? ⑴公朵拉 ⑵李亚度桥 ⑶圣马可广场 ⑷圣马可教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蓝蓝的威尼斯》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
2、学科:语文
2、课时:1
3、课前准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自学生字新词,读准字音,理解词语的意思。
3)标画出自然段,圈划重点语句。
二、教学课题
八年级的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学过《阿里山纪行》等游记散文,对散文的学习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由于本年级的学生年龄尚小,阅历甚浅,他们对文章语言的品味、鉴赏能力相对还比较薄弱。
所以根据以上这些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拟定如下:
(1)领略威尼斯绮丽的风光;
(2)体会中意两国人民深厚的友谊;
(3)理解比喻修辞手法对增强文章语言魅力的作用。
三、教材分析
《蓝蓝的威尼斯》是苏教版八年级上学期第四单元的一篇游记散文,这是一篇介绍威尼斯奇特、瑰丽的风光和文化艺术,展现威尼斯水都美、建筑美和秋色美,称颂中意两国人民悠久而深厚友谊的自读课文。
文章语言生动形象、魅力绚烂,充满着诗情画意,蕴含着作者对威尼斯美丽景色的无限热爱的情感。
教学的重点:领略威尼斯绮丽的风光
教学难点:理解移步换景和比喻修辞手法对增强语言魅力的作用。
教学准备:
1、教师搜索筛选威尼斯的风光图片或视频,有关文字资料。
2、学生课前上网查找搜索有关威尼斯的图片资料
四、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取学生自主阅读、感悟,教师适当引导、点拨的方法,让学生领略威尼斯瑰丽的风光;同时采用分组讨论、比较阅读、班级交流等手段培养学生对美的感悟。
在本可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定的语言环境,让学生过一把“导游”瘾,活跃课堂气氛。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课前猜谜语:喜出望外(打两字活动词语) (旅游)
2、导语:当今世界旅游大潮兴起,万众奔逐于途。
请看车站、码头、机场,济济人头有多少是办公事的?现代通讯使多数政事商务不必亲自抵达,而必须亲自抵达、不能让设备和别人代劳的,便是旅游。
世界旅游者首选的几个旅游点中,其中一个就是威尼斯。
其他一些著名景点,都是目标单一,空间开阔,累了旅客却累不着风景;威尼斯正恰恰相反,目标繁多而空间狭窄,却不必登高下坡,累不着旅客却累坏了它。
我想,为什么世界各地的旅客,不管地区不管老幼,也不管文化层次,都愿意先到威尼斯来呢?没有去过的人则希望有生之年能去一次,去过一次的人还想再去几次。
今天,我们就一起随着马信德走进威尼斯看看吧。
二、检查课前自主学习
1、生字读写(给加点字注音)
瑰.(guī)宝舷.(xián)窗翘.(qiáo )首翘.(qiào )着头尾祈.(qí)祷鳞次栉.(zhì)比
2、识记积累
(1)抄写你认为需要掌握的词语
(2)划出文中你最欣赏的比喻句.
三、研读文本整体感知
1、美丽的威尼斯应该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你认为威尼斯作为“水上城市”,最有特色的景物是什么?
【百度视频】意大利水城威尼斯风光
/v_show/id_XNzIyNTMyNjA=.html
2、分小组合作、探究。
先在文中画出关键语句,迅速交流,拟出要点,然后分组推荐“首席发言人”,走上台来指着画面,摹拟现场导游。
加进自己的语句,作精彩解说,介绍威尼斯独特、美丽的风光。
【百度图片】1圣马可广场
/i?ct=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ail& word=%CA%A5%C2%ED%BF%C9%B9%E3%B3%A1&in=8075&cl= 2&lm=-1&pn=10&rn=1&di=17497397205&ln=2000&fr=&fmq=&ic=0&s= 0&se=1&sme=0&tab=&width=&height=&face=0
2圣马可教堂
/i?ct=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ail&word=%CA %A5%C2%ED%BF%C9%BD%CC%CC%C3&in=16692&cl=2&lm=-1&pn=10&rn =1&di=34498455660&ln=2000&fr=&fmq=&ic=&s=&se=&sme=0&tab=&width=&heig ht=&face=
3李亚度桥——威尼斯最美的桥
/i?ct=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ail&word=%C0 %EE%D1%C7%B6%C8%C7%C5&in=23613&cl=2&lm=-1&pn=1&rn=1&di=37337 320380&ln=32&fr=&fmq=&ic=0&s=0&se=1&sme=0&tab=&width=&height=&face=0
3、交流讨论:你认为一篇介绍城市风光的游记,可以写哪些方面内容?(板书)
自然景观人文景观
四、解读文本探究讨论
1.请你用精练的词语,说说威尼斯“美”在哪几个方面?(红色彩笔板书)
水都
美建筑
秋色
2.课题中为什么用“蓝蓝”一词来修饰限制?(蓝色彩笔板书)
天
蓝水
城
3.课文题目特别吸引人,不说“水上威尼斯”“水城威尼斯”“奇特的威尼斯”等,而说“蓝蓝的威尼斯”,你认为好在哪里?
五、知识延伸拓展提高
(一)拓展阅读:
【百度搜索】朱自清《威尼斯》(节选第2、3、5、6、7段)
/f?kz=137989397
(二)拓展训练题:
1、请用第二段中的一个词语概括第一段中所描写的景物的特征。
(明媚)
2、第三段中画线句子写景的目的是什么?(用景物烘托夜景之美)
3、美的事物需要用美的语言来描绘。
本文在写景时运用了许多精妙的比喻,请摘录文中的两个比喻句。
4、比较异同:
虽然都是写威尼斯美丽的景色,但又各有侧重,课文围绕“蓝蓝”的特征,重点介绍了圣马可广场的来历以及和谐的画面,而本文则侧重于表现其艺术魅力,重点介绍了威尼斯的建筑、音乐和绘画艺术。
本文写威尼斯的景色与课文不同,课文先写自然风光,再写人文景观;而本文则是以空间为顺序,以圣马可广场为中心向四周辐射。
先写了广场周围的建筑,接着写南边运河边上迷人的威尼斯夜曲,又写圣马可广场位于西北方向的两座在艺术上很重要的教堂,最后介绍了圣马可广场东面的召开国际艺术展览会的公园。
(三)资料链接:
1、拯救威尼斯
【百度视频】水城威尼斯难逃沉没之灾
/u/vw/5511979
【百度搜索】《拯救威尼斯遐想》(节选第6、7、8段)
/2005-01-13/0629258199.html
2、威尼斯环保的力量
【百度搜索】《余秋雨感受意大利》节选“威尼斯环保的力量”
/GB/channel6/32/20000904/215511.html
3、结束语:真诚希望你有机会到威尼斯旅游!
六、课后作业:
1.抄写文中的比喻句并结合本地的旅游资源进行仿写。
2. 完成“探究——练习”。
附板书设计:
蓝蓝的威尼斯
自然景观
游记
人文景观
水都
美建筑
秋色
天
蓝水
城
六、教学反思
老师和学生是农夫和庄稼的关系。
种子发芽、生长,要靠自身生长规律,而农夫的作用就是施肥、浇水、防虫。
考虑到学生的从教学过程来看,
我认为我的教学是本着“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原则的,几个环节的处理我还是较满意的。
首先是导语,能紧扣题目的色彩“蓝蓝的”作为突破口,激起学生的兴趣。
其次,注重朗读,反复读,在读中体会语言的美,加深对威尼斯的印象。
在读中,也让学生体会作者对威尼斯的感情。
这样使得学生感到与作者一样,能体会到威尼斯的美了,学生就有种成就感。
第三、在讲“移步换景”的方法时,我认为引导较到位。
先让学生边读课文边划出表示作者行踪的句子,并划出相应的景,作者的观察点和立足点不同,写的景也就自然不同了。
水到渠成,学生就认为这种写作方法就是移步换景。
我再因势利导讲一下这种方法的好处,学生自然就掌握了。
至此目标一就达成了。
第四、前面由于加强了朗读,完成“体验感悟”这一块就很顺手,再加上我配以例子,教给了他们赏析散文语言的方法。
至此目标二也达成了。
两个学习目标都达成了,最后就是让学生学以致用。
我巡视了一下,学生都能写写,有的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得很精彩。
交流了一下,学生的达标率较高。
整节课上,学生的精神都是很饱满的,师生始终处于围绕问题的互动中,学生快乐地、努力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不断思考,不断感受到挑战,最终解决认知冲突使知识内化、活化,并在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发展了能力。
是的,真实,是课堂的生命。
结束语,又紧扣“蓝蓝”和“美”,课堂结构完整。
总之,我认为课要上得真实、质朴,不刻意雕琢,让课在自然的状态下逐步生成,让学生能通过这节课学到知识,增强能力。
虽然我做得还不够好,但我会努力始终朝这个方向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