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研究与美国学派
《比较文学概论》平行研究
《比较文学概论》读书笔记,第三章:平行研究第一节类型学一、类型学的定义与兴起类型学研究的目标就是对不同国家或民族同一类型的作家作品、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艺术手法和思潮流派之间的异同加以联类比照,在寻觅整体文学演进通则的同时发掘出相似类型表象下深层次的文化差异。
类型学中的“类型”是指具有某种通约性特征的文学要素。
其构成虽然不排除作家作品渊源及流传的接触影响的情况,但绝大多数是并无事实联系存在的。
美国学派提出平行研究,重点就在于研究没有事实联系的类同现象,也可以说重点是研究文学类型学。
但对文学类型学最为重视的是俄国学者。
亚历山大·维谢洛夫斯基一生致力于建立科学的总体文学史的学术理想,试图把文学理论建立在对一切文学中重复的、可靠的现象的概括之上。
在他看来,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类生活方式、社会模式和文化心理在一定历史阶段存在着结构相似性,文学发展规律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一致,应当运用历史的比较的观点去研究各民族文学在世界文学发展过程中相同或相似的东西。
他认为找出相似点更有价值,因为正是这些相似的东西表现着某种共通的、可重复出现的东西,更容易接近事物的规律性。
二、类型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大体而言,我们可以将类型学的基本研究范畴分为内容题材、人物形象、表现手法和思潮流派四个方面。
(一)内容题材世界各民族没有直接接触的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内容题材相似甚至近乎雷同的现象。
例子:“二母共争一儿”。
《圣经》、《古兰经》中有相应的记载,元杂剧《包待制智赚灰阑记》中也有类似的情节,唯一不同的是前二者中,智者提出把小孩砍成两半,而后者中包公提出画圈,能拽出者即为其母。
(二)人物形象世界文学人物形象性格、行为、生平遭际类似的情况不胜枚举。
美国学者詹姆斯·A·哈维的《不通形象的普罗米修斯》对雪莱笔下的普罗米修斯和俄国作家莱蒙托夫的“恶魔”两个形象的比较(二者基本上没有文学渊源传承的可能)。
哈维得出如下结论:“两首诗歌都包含与神奋力抗争的成分,不过雪莱比莱蒙托夫更与自己的主人公心心相印,但作为对人类未来的预测来看,雪莱怀着满心的喜悦幻想有一个摆脱上帝困扰的新人类,而莱蒙托夫却认为任何用激烈手段改变宇宙间权力结构的企图终将失败,而且使具有这种企图的人们进一步异化。
2021比较文学平行研究的可比性理论界定范文1
2021比较文学平行研究的可比性理论界定范文 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兴起于19 世纪 30 年代,繁荣于二战以后,尤其是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来,它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并且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但是长期以来,以法国学派为代表的注重事实考据的影响研究在比较文学研究领域占统治地位。
但这种只注重事实考据的比较文学研究在 20 世纪中期受到越来越多严重的质疑。
于是比较文学学科发展进入第二阶段,以韦勒克、雷马克等为代表的美国学派强调超越事实联系的平等研究,强调将没有直接联系的作家作品进行“类同”和“对比”,寻求可比性的存在。
但是学界一直没有对平行研究的可比性原理做出明确的界定,使得可比性原理呈现出“众说纷纭”甚至是相互矛盾的状态。
但是,对可比性原理的界定不应单从外延对其做过多的限制,而应由可比性本身出发对其内涵做出原则性解释。
即平行研究的相对性、异质性、“异”和“同”的关系这三个基本原则。
一 比较文学的平行研究以美国学派为代表,他们强调关注文学作品的文学性和学科联系,注重作品的美学比较,强调将没有直接联系的作家作品进行“类同”和“对比”,寻求可比性的存在。
平行研究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大大的扩展了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并使其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以美国学者重视平等研究建设为中心的阶段。
但是,学界对发生“类同”、“对比”和可比性的条件、提前以及范围并未做出明确的界定,例如究竟什么可以比,什么不可比,有何规律。
“人文学科研究同自然学科研究的不同之处,是需要先有一个主观的学理假设,及研究者现有一种认识观点,包括了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考察、分析标准、方法和角度(也叫切入点)等的假设构想。
” 孙景尧教授认为,比较文学“更强调世界文学和总体知识视野,并将之贯串于认识理念和方法视角中去,从而成为比较文学研究的学理假设内容,使之自觉自由地进行跨国界、跨语言界和学科界的相互参照和研究探索”[1]P125.因此,他认为“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实质上就是使影响研究与平行研究得以研究证实事实联系',彼此关系和作用功能及其内在规律认识的、具世界文学视野的学理逻辑假设”[1]P127,而平行研究“在研究其异同与探求其原因规律时就更注重关系的可比性,也就是说,对平行研究的文学对象,要确立一定的标准,并在一定的范围内研究其问题,以获得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相似相应新识,或同中求异与异中求同的相存相衬新见。
比较文学_曹顺庆_平行研究
《风俗通义》
“颖川有富室,兄弟同居,两妇俱怀妊
赚灰阑记》(梗概)
妓女张海棠从良家给马员外为妾,生子寿
2、世界文学人物形象性格、行为、生平遭际相类似
雪莱:《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 莱蒙托夫:《恶魔》
这些全是我的王国。它比你打从 你无人羡妒的宝座上所俯瞰的一切 要光荣得多,啊,你这威猛的天帝: 普罗米修斯 一切仙神妖魔的君王呀,所有那 你可不是万能,因为我不肯低头 聚集在各个光亮和转动的世界上的 来分担你那种凶暴统治的罪孽, 精灵,除了一个以外,全部由你主宰! 宁愿吊了起来钉在这飞鸟难越的 可是亿兆生灵中就只你我两个人 万丈悬崖上,四处是黑暗、寒冷和死静; 睁着夜不交睫的眼睛对它们了望。 没有花草、昆虫、野兽,或生命的音容。 且看这大地,上面繁殖着你的奴隶, 啊,我呀,永远是痛苦,永远是痛苦! 你竟然拿恐怖、怨艾和绝望 无变、无休,也无望!我却依然存在。 去酬报他们的顶礼、祈祷和赞美、 我问大地,千山万岳有否感知? 艰苦的劳动以及大规模伤心的牺牲。 我问上天,那无所不睹的太阳 至于我,你的仇人,恨得你两眼发黑, 有否看见?再有那茫茫的大海, 你却让我在我的痛苦和你的迫害中, 有的时候汹涌、有的时候平静—— 取得了权威和胜利,丧尽了你的威风。 这是上天千变万化的影子, 啊,三千年不眠不睡的时辰, 散落在下界——我不知道它那些 每一刻全由刺心的创痛来划分, 澎湃的浪涛可曾听得我的哀号? 啊,我呀,永远是痛苦,永远是痛苦!
、主题学 (一)、主题学定义
法国著名学者梵· 第根认为,主题学是研究“各国文学互 美国学者佛里特里希和马龙合编的《比较文学大纲》写 法国1978年版的《拉罗斯百科全书》为主题学下的定义
主题学的定义主要分为两类:
一是从影响研究出发,首先强调的是相同主题的
平行研究
平行研究的理论前提
可比性。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时代的文学存在共同的文学规律。(1)从根源 上看,文学属于人文学科,是人类创造物,它体现了人类的思想、愿望、感 情,为人类的需要服务,因此人文现象都会超越时空,反映某些共同的东西, 蕴含某种相似成分。如文字的起源,不同民族最早的文字都是象形字;如艺 术的起源都是初民的原始艺术。(2)从文学本身看,人类共同的需要和愿望 在类似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就可能产生出类似的文学现象,例如,各民族 最早的文学形式往往是诗歌,戏剧的产生大多与宗教仪式有关,小说的产生 大都与城市的兴起有关,不同地区的英雄传奇的形成也有类似和雷同之处。 (3)文学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意识活动,有它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因此,凡 是属于文学范围内的东西都会有某些方面的类似。属于同一类型的文学作品, 尽管属于不同时空,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具有这一类别的特征。我国古典文学 中的话本、拟话本和西方的story,都具有短篇小说的特征;属于同一文学思 潮的不同民族文学可能会在不同程度上打上这一潮流的印记。浪漫主义、文 艺复兴时期欧洲各国文学、现实主义等; 平行回现论:人类存在共同想象,超越时空,使不同文学之间有相似之处。
比较文学的主题学
定义:主题学是比较文学的一个门类,是 对于主题的比较研究,即研究主题跨文学 之间的流变。 主题就是对事件的归纳、概括和抽象。如 “惩恶扬善”、“歌颂英雄”、“向往和 平”等。 主题存在的两种方式:一种主题有某一民 族的文学中源起,然后向其他民族的文学 中流传;一种是不同民族的文学中保存共 同的主题。
美国学派的确立
20世纪40—60年代: (1)机构:全国英语教师协会比较文学委员会 (1942) ;美国比较文学协会(60) (2)杂志:《比较文学通讯》(42);《比较文 学》(45);《比较文学和总体文学年鉴》(52) 代表人物:韦勒克、雷克马、奥尔德里奇、列文。 美国学派形成的原因:1、历史短;2、文化多元; 3、新批评;4、与早期美国学者的努力有关。
美国学派提出平行研究辩
美国学派“提出”平行研究辨文学院王莹 201421080103平行研究作为比较文学的两大研究方法之一,在多数高校比较文学教材中占据较大篇幅。
这些教材在介绍平行研究时,往往会涉及美国学派与平行研究的关系。
其中不少教材表述为:美国学派“提出”平行研究。
笔者认为这种提法是有一定问题的。
综览国内较有影响力的二十余本比较文学教材及专著,这样的提法并不罕见。
如陈挺《比较文学简编》:美国学派提出了“平行研究”的口号1。
朱维之《中外比较文学》:(美国学派)创立了“平行研究”和“科际研究”的新方法2。
刘建彪、刘介民《比较文学教程》:美国学者创建的平行研究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3。
索邵武《比较文学论要》:美国学派提出了“平行研究”的口号4。
陈雅谦《比较文学散稿》:美国学派提出的平行研究,开拓了比较文学研究的新思路5。
刘宝安《比较文学与中国比较文学》:(美国学派)提出了“平行研究”的口号6。
以上这些教材中,均明确指出美国学派“提出”平行比较。
而在另外一些教材或是上述这些教材的不同段落中,表述则与此不同。
刘建彪《比较文学自学手册》:伏尔泰、赫尔德、歌德所开创的平行研究,虽然一度为法国学派的影响研究所湮没,但由于它的科学意义使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终于冲破束缚,伴随美国学派的兴起而复活7。
乐黛云《中西比较文学教程》:他们(美国学派)提倡平行研究,即以问题为基础,包括探讨作品的类同,也包括探讨作品的对比8。
朱维之《中外比较文学》:文学比较最早就是以平行研究问世的。
但是,作为比较文学研究的系统方法,则由美国学派加以提倡而确立9。
刘介民《比较文学方法论》:(美国学派)提倡问题式的平行研究10。
孟昭毅《比较文学通论》:美国学派的理论,相对于法国学派的“影响理论”,可以概括为“平行理论”,研究方法也可相对于法国的“影响研究”而简言为“平行研究”11。
平行研究在美国比较文学界得到了最广泛、最系统的总结和应用12。
杨乃乔《比较文学概论》: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能》确立了“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在比较文学中的地位13。
美国学派
教堂山会议成为比较文学发展史上一个标志性事件,以此为起点,
比较文学的研究方向发生全面调整,比较文学的研究中心也从欧洲 转移到美国。
美国学派代表人物及其理论主张
A.韦勒克:重视比较文学研究的“人文主义”精神 《比较文学的危机》 1)批判了法国学者影响研究的狭隘性
2)批判了法国学者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
C.奥尔德里奇:积极倡导东西方文学的比较研究
代表作《论比较文学》
D.哈瑞.列文:提出文化上的相对主义,和“主题学”这一 理论术语
平行研究的内涵、理论根据与基本方法
平行研究: 指将那些没有明确直接的影响关系的两个或多个不同文化 背景的文学现象进行类比或对比,研究其同异,以加深对 研究对象的认识和理解,归纳文学的通则或模式。还包括 对文学与其他学科如哲学、宗教、心理学等之间的比较研 究。
局限性:
1) 美国学派的理论不够严密,容易产生牵强附会的比附. 2) 跨学科比较有可能使思想史、文化交流史的研究也成为比较文学,最终 使比较文学的独立性消亡
1890—1891
1894 1896 1899 1903 1904 1912
阿瑟.马什在哈佛大学举办美国第一个比较文学讲座
盖利在致《日晷》杂志的一封信中讨论了比较文学问,并 希望建立相关学会组织题 马什于波士顿召开的现代语言协会大会上宣读了一篇论文, 对比较文学做了初步的界定 哥伦比亚大学成立比较文学系 第一本英文比较文学杂志《比较文学学报》问世 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成立 查尔斯.盖利在加州大学建立比较文学系
平行研究的理论前提:不同的国家、民族、时代的文学存 在着共同的文学规律,这使文学具有了“可比性”。
钱钟书曾说:比较文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帮助我们认识总体文学乃至 人类文化的基本规律,所以中西文学超出世纪联系范围的平行研究不 仅是可能的,而且是极有价值的。这种比较惟其是在不同文化系统的 背景上进行,所以得出的结论具有普遍意义。
平行研究
第二节 平行研究
一、平行研究的发展
比较文学虽然在美国产生的时间略迟于欧洲大陆,但是 后来发展迅速,独具特色,并使美国在20世纪后半叶成为 世界比较文学引人注目的中心之一。 美国学派就是在否定法国学派上述局限性的基 础上,在二次大战以后异军突起的,它主张对于文学进行 跨文化和跨学科研究,特别是注重对于无实际接触、无事 实联系的文学现象的研究。 如果说法国学派是以比较对象之间的实际联系 为研究的出发点的话,那么美国学派则以比较对象所包含 的问题为研究的出发点。 美国学派与法国学派另一个不同之处在于它不 仅寻找比较对象之间的共同之处,而且也寻找它们的不同 之处。值得重视的是,这一学派打破了法国学派的欧洲中 心论,力图勾画出一幅世界文学发展的总体图景。 韦勒克、马隆、列文、韦斯坦因是这一学派的代表人 物。
主母反告
• 《旧约·创世纪》波 提乏 约瑟 • 《十日谈》伯爵 法国 王妃 • 法国古典主义时期 拉辛的悲剧《费德尔 》 • 《东周列国志》第27 回 骊姬 申生 晋献 公 • 20世纪俄国 女诗 人茨维塔耶娃的长诗 《费德尔》
蛇精
• 明· 冯梦龙的《警世通言》第二十八卷《白 娘子永镇雷峰塔》 • 17C伯顿《忧郁的解剖》李西亚斯 忧郁的 外因: 奴役、失去自由、监禁、放逐 • 19C济慈《蕾米亚》
(二)题材学研究
1、题材学 题材学主要研究同一题材在不同民族 文学中的不同形态及其文化历史。 2、神话传说题材 例如:创世、造人、盗火、洪水等神 话,毫无疑问是具有世界性的题材。
(三)文类学
文类学研究文学的种类和类型,也就是研究 文学的体裁。 1、不同文体比较 主要针对文学形式 2、缺类研究 它研究一种文体为何在这个国家里有,而在 其他国家则没有,或者即使有这种文体的形式, 而其实质或表现形式又相差甚远等。 3、文学风格研究
比较文学:影响研究还是平行研究
比较文学:法国影响研究还是美国平行研究?08汉教一班20080510316 向采清 20080510299唐小琴自从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以来,就鲜明地呈现出两个历史阶段,形成两个学术派别,即以法国为中心的法国学派和以美国为中心的美国学派。
又把法国学派简化为影响研究,美国学派简化为平行研究。
法国、美国两大学派对比较文学的定义的共同点是双方都赞同比较文学是超越国界的文学研究,但落在实际研究中各自强调的重点却大不相同。
在研究对象上,美国学派不局限于将事实联系的文学之间比较研究纳入比较文学之中,于是对作品内在美学价值的“平行研究”得以进入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同时,还将文学与人类其它表现形式的比较也纳入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在研究方法上,从对文学外在关系历史实证转向了文学内在结构的美学分析。
其实从上面的两点就可以看出美国学派的出现,拓宽了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给比较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其出现了新的生机,毕竟发展就是一种潜在的完善,因此我觉得可以这样说,美国平行研究应时而生,虽有缺点但是却是对法国影响研究的完善与拓展。
首先,比较两者还是离不开比较文学的大前提,比较文学包括两个方面:一它是超越国界的文学研究;二它是有关文学和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在这儿美国学者强调的是超越事实联系的平等研究,而法国学者强调的是依靠事实凭据来解决问题的影响研究,并且将文学批评排除在比较文学领域之外;第二点更是法国学者所激烈反对的,美国学者雷马克认为应该将文学同人类的知识、人类的其他活动领域联系起来,开展“跨学科研究”,还十分强调综合研究。
大家知道比较文学既是求同又求异的,比较就是求同中之异,异中之同,不管哪种方法研究基础都是求同,具体来说影响研究求的是同源性,即渊源的统一性;平行研究求的是类同性,即不同国家文学,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类同。
这样一来法国影响研究的缺点就暴露在了眼前:法国学派没有走出“欧洲中心论”的藩篱,研究范围局限在欧洲文学内部;法国学派强调事实联系,但是这种联系并不总是能够获取的,影响也不总是能够明确把握的,法国学派有时候会陷入繁琐考证的泥潭;对没有渊源关系的作家作品被排除研究考察范围之外;忽略文学的审美价值。
比较文学概论复习整理
比较文学概论复习整理比较文学概论复习整理一、总论1、诞生时间19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2、三个学派填空法国学派、美国学派、中国学派比较文学的三大学派及其基本特征法国学派,主张影响研究。
影响研究包括流传学、渊源学、媒介学、形象学等研究。
美国学派,主张平行研究,指研究那些没有明确直接的影响关系的两个或多个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现象。
平行研究还包括对文学与其他学科如哲学、宗教、心理学等之间的比较研究。
中国学派:以跨异质文明研究为基本特征,主张双向阐发研究。
3、可比性名词解释可比性就是比较研究对象中存在的一种研究文学规律的内在价值,是提供比较研究的可能,并保证比较研究得以有效进行的前提。
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指的是在跨国家、跨学科和跨文明的比较文学研究中寻求同的学理依据,是比较文学研究赖以存在的逻辑上的可能性。
在比较文学发展的不同时期,这种学理依据是不断拓展的。
4、基本特征跨越性(跨国、跨学科、跨文明)5、四大研究领域实证性的文学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语言、民族国家形象、文学文本、文化)、平行研究、总体文学研究二、文学关系与相互影响1、辩证关系科学性与审美性,实证性与非实证性,同源性与变异性2、流传学(起点到终点):传统的影响研究把影响的过程划分出放送、传播、接受这三个方面,要求对这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研究,描绘出“经过路线”。
流传学是站在“放送者”的角度,来对某个民族文学的作家、作品、文体,甚至是整个民族文学在国外的声誉、反响或影响,进行研究。
其研究的重点往往是放送者对接受者的影响。
3、渊源学(终点到起点,实证性、渊源性与文本性):渊源学是从接受的角度来研究某一文学作品的外来影响,研究它的题材、主题、思想、风格乃至艺术技巧等的来源。
研究者追根溯源,精心考证,探求它们的放送者,揭示其间的因果关系。
4、媒介学(路线与途径,可见性、实证性、流动性)不同国家之间所发生文学关系的中介过程的研究。
三、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1、比较文学视野中的翻译名词解释是比较文学变异学中研究语言层面的变异的分支学科,它关注的是跨语际翻译过程中发生的种种语言变异现象,并探讨产生这些变异的社会、历史以及文化根源。
关于比较文学的一些问题
一、比较文学对文学研究引来了创新的方法,试举例说明。
1、影响研究十九世纪法国学派倡导的“影响研究”方法一向是比较文学研究方法中,最受人重视的方法之一。
“影响研究”从实证主义的立场出发,注重文学之间的影响、事实联系,它强调运用历史的考证的方法进行文学研究,尤其它表现出来的求实的历史意识令人钦佩。
影响研究要求研究两国或两国以上的文学交流中已经存在着的客观联系,整理并分析发现的有客观联系的材料,从文学流传的起点寻找达到终点的迹象和媒介。
例如研究伏尔泰的《中国孤儿》,必须研究中国元曲的《赵氏孤儿》,还要研究伏尔泰是如何读到法文译本后动手写出成吉思汗的故事的。
这里,《赵氏孤儿》是形成交流的起点、翻译传播是媒介、《中国孤儿》是终点。
影响研究要求把这三者作为一个系统,看看伏尔泰是如何受纪君祥的影响,又是如何将屠岸贾与程婴等人的冲突演化为成吉思罕的故事的。
2、平行研究美国学派倡导的“平行研究”,主要探讨没有真实联系的国际间的文学现象、作家、作品,包括对文体、主题、题材、风格、文学史分期、文学理论等的研究。
“平行研究”极大地拓宽了比较文学研究的视野,它强调文学自身就是比较文学研究的中心内容,它区别于国别文学研究之处,便在于从国际的角度来研究一切文学,它在研究方法上更重视美学的、批评的方法,将文学史、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并举。
应该说,美国学派倡导的“平行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为比较文学的研究求得了更大的自由,它首先突破了法国学派“影响研究”中历史文献的束缚和限制;其次,它有效地摆脱了民族主义,地域主义对比较文学的干扰。
它标志着认识上的一次飞跃,一次变革,一种发展和拓宽。
比较文学研究走过了一个多世纪的路程之后,终于挣脱了作为“文学史的一个分支”的国别文学研究的附庸的可怜地位。
而且“比较文学赋予国别文学以广度和深度”。
总之,比较文学为文学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和进行超时空的综合性研究的可能。
强调文学的自主性和文学演变的特性,为充分地把握文学的规律创造了条件,而且它坚持要求对文学进行整体性研究,这就有可能避免比较文学研究中的狭隘性和不连贯性。
比较文学研究生考试复习资料
比较文学研究生考试复习资料(1)比较文学绪论1、定义: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的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的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2、比较文学的基本特征是:跨越性(跨国、跨文明、跨学科);四大研究领域是: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总体文学研究。
3、三大学派及其主要代表人物、代表作和代表观点:(1)法国学派:影响研究。
四大代表人物: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卡雷、基亚。
巴尔登斯伯格:《比较文学:名称与实质》,加强实证性,加强科学性,使比较文学研究落到实处,强调用具体材料支持研究。
梵·第根:《比较文学论》,“比较”两个字应该全部摆脱美学含义,取得一个科学的含义;将比较文学研究划分为“物质”和“形态”两类,由此产生“流传学”、“媒介学”和“渊源学”。
卡雷:《比较文学评论》,比较文学“精确化”工作,比较文学不是并列的平行比较,而是实证性的关系研究,是文学史的一个分支。
基亚:《比较文学》,坚持比较文学是“国际文学关系史”,重视不同民族作家之间的精神联系,这种精神联系必需是事实上存在而不是任意猜测。
(2)美国学派:平行研究。
代表人物:韦勒克、雷马克、韦斯坦因。
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危机》,对法国学派只注重事实联系的研究方式发起攻击,主张进行跨学科和平行研究,把文学史、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综合在一起,正视“文学性”问题。
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用》,提出一个关于比较文学的定义,全面而集中地代表了美国学派的主张;批判法国学派“实证主义”保守态度,主张开展“跨学科研究”。
韦斯坦因:《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建立发展以“比较诗学”、“类型学”、“跨学科比较”为主,并拓展原属于影响研究的“主题学”、“文类学”等领域,扩展比较文学研究领域。
比较文学流派
法国学派,主张影响研究。影响研究包括流传学、渊源学、媒介学、形象学等研究。
美国学派,主张平行研究,指研究那些没有明确直接的影响关系的两个或多个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现象。平行研究还包括对文学与其他学科如哲学、宗教、心理学等之间的比较研究。
中国学派:以跨异质文明研究为基本特征,主张双向阐发研究。
(可根据论述情况酌情给分)
2、答:比较诗学和诗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联系来看,诗学和比较诗学都是以文艺理论作为学科的中心,都在探讨文学的基本规律。但是,二者的区别也是很明显的,首先,诗学和比较诗学研究的对象不同。诗学是以文学实践为对象。通过研究总结文学的经验,而后上升到理论的层面做出阐释,建立一套话语体系。而比较诗学则是以各文明的诗学为对象。在世界各文明中形成了各有千秋的种种诗学体系,它们都是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都在一定的语境中对文学做出了探讨,但这其中的差异也或大或小。怎样沟通呢?这就是比较诗学的任务,让各种诗学互识、互解、互补,以期在将来能够在多元化的基是在一个文化内部进行的,而比较诗学必须要求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与文明中展开。如西方的诗学体系是欧洲文化和北美文化内进行的,这两种文化实际上也是属于同一种文化。真正总体性的比较诗学就必须在不同文明之间进行,当前广泛引起学界重视的中西诗学的比较研究就属于比较诗学的范围。最后,诗学和比较诗学研究的方法不同。诗学常常运用的是归纳推理的方法,而比较诗学则更多的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比较诗学的‘比较’,不同于一般学术研究的比较。比较方法是一种辩证思维方式与方法论的结合,它是综合的、多层次的,也是分析的,它超越了一般民族文学研究的方法,从总体上与对象构成了新的关系。
比较文学概论
比较文学概论比较文学一、基础知识绪论部分1、三大学派各自研究方法(图表)法国学派:影响研究美国学派:平行研究中国学派:跨文明研究P202、三大学派理论体系可比性的侧重点:法国(同源性)美国(类同性)中国(异质性)P203、比较文学跨越性研究范围:跨国研究、跨学科研究、跨文明研究4、第一个全面系统阐述法国学派的理论代表——梵.第根;最早提出世界文学概念的学者——歌德;最早给比较文学下定义的学者——波斯奈特;美国学派向法国学派发起“挑战”的代表学者——韦勒克第一章5、流传学研究的是文学关系,特征是实证性,认识论基础是实证主义6、焦点式影响、辐射式影响、交叉式影响、循环式影响69-737、从影响方式来看,渊源学的研究方式包括:对“印象”渊源进行的研究、对口传渊源的研究、对笔述渊源的研究。
8、媒介学研究中最重要的一种媒介---文字资料媒介(1.个体媒介2.团体媒介3.文字资料媒介)媒介学研究范畴:媒介学的研究范围包括一国作品输入另一国之方式,作品流传的中介等。
第二章9、文化过滤的含义包括(1)接受者的文化构成。
(2)接受过程中的主体性与选择性。
(3)接受者对影响的反作用。
制约文学交流的因素:1)现实语境、传统文化因素对文学影响的文化过滤。
2)语言差异对文学影响的“文化过滤”。
3)接受者文化心理结构对外来文学的“文化过滤”。
引起文学变异的第一大要素:文化过滤文学传播中最初始直接的文化过滤?10、译介学研究翻译文本的最终目的:研究翻译的叛逆背后的文化因素译介学研究范畴:翻译理论研究、翻译文本研究、翻译文学史研究译介学与传统翻译学的根本区别?翻译研究不仅积极肯定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更进而提出翻译对原文的“不忠”是绝对的、必然的,而且这种“叛逆”与“不忠”往往携带着重要的文化意义。
因此,翻译研究不再将翻译的准确性作为自己要关注的问题,不再以忠实为标准对译本进行价值判断,不再将指导翻译实践、确立翻译规范作为自己的任务,不再沿袭“作者中心”与“原文中心”的传统思路,而是转向以译者、译文为中心,将翻译问题语境化,探讨充满误读、误译的翻译如何影响目标文化,产生种种误译的社会历史、文化的机制。
比较文学概论
比较文学一、基础知识绪论部分1、三大学派各自研究方法〔图表〕法国学派:影响研究美国学派:平行研究中国学派:跨文明研究P202、三大学派理论体系可比性的侧重点:法国〔同源性〕美国〔类同性〕中国〔异质性〕P203、比较文学跨越性研究范围:跨国研究、跨学科研究、跨文明研究4、第一个全面系统阐述法国学派的理论代表——梵.第根;最早提出世界文学概念的学者——歌德;最早给比较文学下定义的学者——波斯奈特;美国学派向法国学派发起“挑战”的代表学者——韦勒克第一章5、流传学研究的是文学关系,特征是实证性,认识论基础是实证主义6、焦点式影响、辐射式影响、交叉式影响、循环式影响69-737、从影响方式来看,渊源学的研究方式包括:对“印象”渊源进行的研究、对口传渊源的研究、对笔述渊源的研究。
8、媒介学研究中最重要的一种媒介---文字资料媒介(1.个体媒介2.团体媒介3.文字资料媒介)媒介学研究范畴:媒介学的研究范围包括一国作品输入另一国之方式,作品流传的中介等。
第二章9、文化过滤的含义包括〔1〕接受者的文化构成。
〔2〕接受过程中的主体性与选择性。
〔3〕接受者对影响的反作用。
制约文学交流的因素:1〕现实语境、传统文化因素对文学影响的文化过滤。
2〕语言差异对文学影响的“文化过滤”。
3〕接受者文化心理结构对外来文学的“文化过滤”。
引起文学变异的第一大要素:文化过滤文学传播中最初始直接的文化过滤?10、译介学研究翻译文本的最终目的:研究翻译的叛逆背后的文化因素译介学研究范畴:翻译理论研究、翻译文本研究、翻译文学史研究译介学与传统翻译学的根本区别?翻译研究不仅积极肯定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更进而提出翻译对原文的“不忠”是绝对的、必然的,而且这种“叛逆”与“不忠”往往携带着重要的文化意义。
因此,翻译研究不再将翻译的准确性作为自己要关注的问题,不再以忠实为标准对译本进行价值判断,不再将指导翻译实践、确立翻译标准作为自己的任务,不再沿袭“作者中心”与“原文中心”的传统思路,而是转向以译者、译文为中心,将翻译问题语境化,探讨充满误读、误译的翻译如何影响目标文化,产生种种误译的社会历史、文化的机制。
比较文学发展简史
比较文学发展简史1.、比较文学发展的三个阶段(一)、影响研究。
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50年代。
法国学派。
代表人物:戴克斯特、巴尔登斯贝格、梵第根、卡雷、基亚。
学术风格:历史实证主义。
影响研究:用充分可靠的材料来阐明各民族文学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事实,探讨其中的规律,获取文学交流中可资借鉴的经验教训。
有两个特点:1、有文学上的事实联系和影响的国家;2、局限在欧洲国家(二)、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
时间:20世纪50年代末——20世纪70年代。
美国学派。
代表人物:韦勒克、雷马克、列文、奥尔德里奇。
学术风格:审美研究。
平行研究:对那些没有事实联系的不同民族的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进行研究,比较其异同,并在此基础上引出有价值的结论。
一方面从新批评的文本理论出发,提倡美学的介入,对没有文学上的事实联系和影响的跨国文学进行研究;一方面提倡文学和其它知识领域的跨越性研究。
(三)、跨文明研究。
时间:20世纪70年代以后。
比较文学源生于欧美,虽然有歌德和马克思的世界文学的主张,实际上因为欧洲中心主义,其视域一直局限在欧洲文明。
中国学者必然会有尖锐的文明异质感,无法忽视文学现象背后隐藏的中西文明差异。
特点:在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思潮的背景下,立足文化的多元性,强调不同文明的文学的异质性的相互对话。
二、当前发展趋势:1、理论大潮的影响;2、东西比较文学的兴起;港台学者李达三、古添洪、陈慧桦提出“中国学派”的设想。
3、文化研究大潮的影响。
2、比较文学的体系和方法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美国学者雷马克的定义: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等。
比较文学发展的三个阶段解读
• “比较文学不是文学比较”,
• 这句妙语恰切地蕴含了欧洲学者们的苦衷 和法国学者的机巧。
• 而正是对“比较”的放弃和对“关系”的 注重,奠定了法国学派学科理论的基础,形成 了法国学派的最突出的、个性鲜明的特色。
• 其二,法国学派学科理论的产生,也是圈内人 对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科学性的反思与追寻 的结果。
• 2、恢复了文学审美性,形成了科学+审美 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体系
美国学派存在的问题与危机
• 一、如果说法国学派学科理论引发的危机 是一种学科收缩的危机,或者说是“人为的 设限”而形成的危机的话,那么,在批判法国 学派中诞生的美国学派的学科理论,则从它 诞生的那一天起,便面对着扩张的危机,或者 说是没有设限的漫无边际的无限扩张的危 机。
• 为自己国家的文学评功摆好。在这种“法 国中心”或“欧洲中心”思想指导下的比 较文学,必然表现出明显的狭隘民族主义倾 向,成为韦勒克所批评的“两种文学之间的 ‘外贸’”,⑻违背了比较文学的初衷,限制 了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
美国学派
• 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第二阶段是美国学派。 • 美国学派倡导“平行研究”与“跨学科研
• 第一阶段在欧洲,
• 第二阶段在北美洲,
• 第三阶段在亚洲。
• 按照学者们通常的看法,比较文学学科理论 的第一阶段是由法国学派所奠定的“影响 研究”。然而,纵观比较文学发展史,往往令 人疑窦丛生。人们不难发现,最早倡导比较 文学和总结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其实并不 是(或并不仅仅是)法国学者,
• 例如,最早(1827年)提出“世界文学”观念的德国 学者、著名作家歌德,被公认为推动比较文学发展 的最重要人物。
• 典型例证: • 泛文化倾向
• 二、从欧洲中心主义到西方中心主义;
比较文学名词解释
比较文学概论名词解释比较文学作为一个学科形成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形成和进一步发展的中心在法国(梵·第根等人)。
法国论学派:将比较文学看作“文学史”的一支,研究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作家作品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事实联系”的实证主义方法。
美国学派:将比较文学看作一种文学研究,涵盖文学史、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三个方面。
既包括“事实联系”的文学关系研究,也包括无事实联系的跨国界文学研究,还包括对文学与其他学科的比较研究。
比较文学: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是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界限和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
跨民族意味着:一,把比较文学与民族文学的研究加以区别,强调不同文化之间的比较,跨民族的根本意义在跨文化。
二,一个多民族国家之内的各民族文学之间的比较研究也在比较文学范围之内。
各种文学关系:包括事实联系(实际存在于两个或多个民族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价值关系(有些文学现象,虽不存在实际的联系,但其相同和相异具有某种可比性和研究价值,它们之间的内在价值联系)交叉关系(文学和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包括相互影响、互相阐发等关系)比较文学的性质:文学研究的一支,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不单纯是一种研究方法。
它具有特定的研究领域,一种强烈的自觉的比较意识,研究工作中的比较的立场,超越各种界限,在不同参照系中考察文学现象,贯穿始终的、须臾不可缺少的比较的方法。
比较文学的特征:开放性、宏观性。
开放性:比较文学最根本的特征。
比较文学是一个巨大的、不断运动的开放体系,它的开放性有三层意思:1,不受时间、空间以及作家、作品本身地位高低、价值大小的限制。
只要它们之间存在可比性、能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2,比传统文学研究具有更宽泛的内容,是一个作家、作品、读者、世界四极相互运动的宏大模式。
平行研究与美国学派
二、平行研究的内涵
主题的平行研究:爱情主题等 体裁的平行研究:小说与“novel” 人物形象的平行研究:中西方个人野心家 艺术风格的平行研究:果戈里与莫泊桑的讽刺 中西文艺理论的平行研究:比较诗学
三、平行研究的理论基础:可比性
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相似 人类共同情感相似 人类文化发展共通规律
四、平行研究概念界定
比较诗学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相似人类共同情感相似人类文化发展共通规律将那些没有明确直接的影响关系的两个或多个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现象进行类比或对比或对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比较研究其同异以加深对研究对象的认识和理解归纳文学的通则或模式
第八讲 平行研究与美国学派
“不管他们之间是否有影响或有多大影 响,都是卓然可比的。”
2.中国长篇史诗缺类研究
口头演唱传统不同 古希腊-《荷马史诗》 印度-《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 中国-文王史诗 表演主体不同 古希腊-荷马,歌手 印度-伶工 中国-士大夫
3.中西文学个人奋斗者形象平行研究
于连——个人奋斗的牺牲品 拉斯蒂涅——个人野心家的标本 约翰·克利斯朵夫——个人奋斗的典范 高加林——中国的于连
——[美国]雷马克
• 本讲导读 • 一、平行研究案例解读 • 二、平行研究的内涵 • 三、平行研究的理论基础 • 四、平行研究概念界定 • 五、平行研究与影响研究的区别 • 六、美国学派特点 • 七、美国学派的理论依据
一、平行研究案例解读
1.不自由,毋宁死的中外女性—女性 解放主题研究
女性的牢笼:男权社会下女性生存状态 摆脱桎梏:追求幸福的道路 生命的代价:抗争的艰辛和代价 路在何方?
1.平行研究的定义
将那些没有明确直接的影响关系的两 个或多个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现象进行类 比或对比,或对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比 较,研究其同异,以加深对研究对象的认 识和理解,归纳文学的通则或模式。
比较文学平行研究
“平行贯通法”三重含义
上述的两种模式是一般的平行研究中的两种模 式,而“平行贯通法”是在“A:B→C”的基 础上进一步深化的方法,具体有三重含义:
第一:X1:X2:X3:X4……→Y,这里的X1: X2:X3:X4……表示跨文化的同类文学现象, 它们可以是作家作品,可以是文学概念,术语 或命题;Y则表示研究者的新见解。这里针对 的是A:B→C,认为两项式比较难以得出科学 结论,只有尽可能多的同类材料支撑,才能保 证科学性。
伊·涅乌波科耶娃《世界文学史——系统分析 和比较分析问题》把世界文学历史进程看作一 个动态系统。
包括三个类型系统: 时间类型——文学时代发展的各个时期; 历史文化类型——文学之民族的地区的大区域
的系统; 艺术类型系统——文学思潮、文学风格、文学
作品系统。
“文学时代”类型学
帕·格林采尔提出“文学时代”类型学; 把整个世界文学历史进程分为三种时代: 远古时代,艺术意识是神话类型; 恪守规范时代,属拘泥传统型; 历史主义时代,是个性化创作型。 认为类型学相似应在文学时代中去寻觅才可靠。
平行研究常见论证模式有两种。
A:B=A+B模式
1)A:B=A+B模式
这是很多人反对的模式。主平先生曾说:“假如有一 篇文章,《红楼梦》与《呼啸山庄》,很好的题目。 是中外两部古典文学名著的比较,两者之间也确定存 在某种程度的可比性,例如,这一对东方怨偶是叛逆 型,那一对西方情侣同样是叛逆型的,但如果只论证 到此为止,而并没有进一步的发隐显微,那也会令人 失望,因为你所做的,无非把两个国家在各自的文学 史研究范围内可以做出的论断串联在一起罢了。A: B=A+B,这其实是拿罗列代替比较了”。
浅析影响研究与平行研究(论文资料)
浅析影响研究与平行研究自从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以来,就鲜明地呈现出两个历史阶段,形成两个学术派别,即以法国为中心的法国学派和以美国为中心的美国学派。
又把法国学派简化为影响研究,美国学派简化为平行研究。
法国、美国两大学派对比较文学的定义的共同点是双方都赞同比较文学是超越国界的文学研究,但在实际研究中各自强调的重点却大不相同。
在研究对象上,美国学派将没有事实联系的文学之间比较研究纳入比较文学之中,于是对作品内在美学价值的“平行研究”得以进入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同时,还将文学与人类其它表现形式的比较也纳入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
在研究方法上,从对文学外在关系历史实证转向了文学内在结构的美学分析。
美国学派的出现,拓宽了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给比较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其出现了新的生机。
影响研究主要是研究那些经过吸收、消化之后,与自己的作品水乳交融的外来影响,也不排斥那些有意的模仿和借鉴,也不排斥那些痕迹比较明显的影响。
大都强调它的外来性和隐含性。
一方面,这种影响无法从本民族文学的传统和个人的各种因素做出解释,因此,它是外来的;另一方面,这种影响表现为一种精神渗透,它消溶于作家的创造中,因此不着痕迹。
是研究各民族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具有同源性。
而平行研究,就是讲那些“相似”、“类似”、“卓然可比”,但是并没有直接关系的两个民族(或几个民族)文学,两个(或多个民族)的作家,两部(或多部作品)属于不同民族文学的作品加以比较,研究其异同,并导出有意的结论。
平行研究是用逻辑推理的关系对相互间没有直接关联的两者或两者以上的民族文学进行研究。
影响研究的范围可大可小。
从大的方面说,它可以研究一个民族的文学或者一个思潮和运动给另一个民族文学带来的影响。
例如,19世纪后期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思潮对欧洲各国文学的影响等。
从小的方面来说,它可以研究一个民族的作家和作品对另一个民族的作家和作品的影响。
平行研究有这样两个方面和影响研究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海西海,心理攸同”;
研究对象不同 理论基础不同 研究范围不同
六、美国学派特点
深受新批评理论的影响,强调文学研 究应以作品为中心,重视比较文学研究 的“文学性”,注重作品的文学欣赏、 美学分析和艺术评价 高扬无影响、无实证的平行研究 提倡不仅跨国界,而且跨学科的比较 研究
2.钱钟书论平行研究
比较文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帮助我们认识总体文学乃 至人类文化的基本规律,所以中西文学超出实际联 系范围的平行研究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极有价值 的。这种比较惟其是在不同文化系统的背景上进行, 所以得出的结论具有普遍意义。
——《读书》三联书店,1981年10期
3.平行研究的理论前提
不同的国家、民族、时代的文学存在着共同 的文学规律,这使文学具有了“可比性”。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七、美国学派的理论依据
英美新批评:也称为本体批评、文本批评主张把文学作 品作为文学批评的核心,强化文学本体意识,深化读者 对文学作品的审美体验,避免文学批评的主观随意性, 强调文学在形式方面的内在因素,突出了文学的本位意 识和对审美价值。其批评范畴为反讽、语境、意象、隐 喻、神话、象征等。(可参见韦勒克、沃伦《文学理 论》)
第八讲 平行研究与美国学派
“不管他们之间是否有影响或有多大影 响,都是卓然可比的。” ——[美国]雷马克
• 本讲导读 • 一、平行研究案例解读 • 二、平行研究的内涵 • 三、平行研究的理论基础 • 四、平行研究概念界定 • 五、平行研究与影响研究的区别 • 六、美国学派特点 • 七、美国学派的理论依据
一、平行研究案例解读
1.不自由,毋宁死的中外女性—女性 解放主题研究
女性的牢笼:男权社会下女性生存状态 摆脱桎梏:追求幸福的道路 生命的代价:抗争的艰辛和代价 路在何方?
2.中国长篇史诗缺类研究
口头演唱传统不同 古希腊-《荷马史诗》 印度-《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 中国-文王史诗 表演主体不同 古希腊-荷马,歌手 印度-伶工 中国-士大夫
3.中西文学个人奋斗者形象平行研究
于连——个人奋斗的牺牲品 拉斯蒂涅——个人野心家的标本 约翰· 克利斯朵夫——个人奋斗的典范 高加林——中国的于连
二、平行研究的内涵
主题的平行研究:爱情主题等 体裁的平行研究:小说与“novel” 人物形象的平行研究:中西方个人野心家 艺术风格的平行研究:果戈里与莫泊桑的讽刺 中西文艺理论的平行研究:比较诗学
三、平行研究的理论基础:可比性
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相似 人类共同情感相似 人类文化发展共通规律
四、平行研究概念界定
1.平行研究的定义
将那些没有明确直接的影响关系的两 个或多个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现象进行类 比或对比,或对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比 较,研究其同异,以加深对研究对象的认 识和理解,归纳文学的通则或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