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的形成与发展.docx
中医基础理论讲解阴阳学说培训课件
阴↓→阳↑,阴虚则阳亢(相对); 阳↓→阴↑,阳虚则阴盛(相对)。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 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阴偏衰病机示意图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 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阴↑→阳↓,阴胜则阳病; 阳↑→阴↓,阳胜则阴病。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 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阳偏胜病机示意图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 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阴偏胜病机示意图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 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 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2、阴阳消长的形式(2类8种)
(1)阴阳互为消长:在阴阳双方彼此对立制约的过程中, 阴与阳之间可出现某一方增长而另一方消减,或某一方消 减而另一方增长的互为消长的变化。前者称为阳长阴消或 阴长阳消,后者称为阳消阴长或阴消阳长。
阴阳离绝
阴亡
阳散越
亡阳
阳亡
阴耗竭
亡阴
阴阳离决 精气乃绝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 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三)阴阳的交感与互藏 1、 阴阳交感 (1)概念 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
感应而交合,亦即相互发生作用。阴阳交感 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
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 方属性的概括 对阴阳概念的理解
阴阳的发展历程
阴阳的发展历程
阴阳,又称阴阳二气,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概念。
它源自于古代观察天地万物的经验总结与思考,逐渐演化为一种普遍适用的哲学理论。
阴阳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周易》。
《周易》是一部重要的哲学文化经典,其中的卦象和变卦的变化,代表了阴阳二气的变化,反映了自然界和人世间的各种事物的变化规律。
这为后来的阴阳学说奠定了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阴阳的概念逐渐扩展到了各个领域,包括自然界、社会生活、人体健康等等。
古代的哲学家和学者通过观察、实践和总结,进一步深化了对阴阳的理解。
在道家哲学中,阴阳被理解为自然界中对立且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
阳代表着昼、阳光、明亮、热、扩张和积极等属性;而阴则代表了夜、阴影、暗、冷、收缩和消极等属性。
阴阳的交替变化,是自然界万物生长、衰亡和再生的原动力。
而在儒家哲学中,阴阳被视为一种道德伦理观念。
儒家强调人君与臣民、父亲与儿子、夫妻之间存在着阴阳关系,主张以仁爱和和谐的方式维持社会秩序。
同时,儒家也借用了阴阳的概念来解释人体健康和医学治疗。
随着时间的推移,阴阳的学说逐渐融入到中国古代的文化中,成为了一种普遍的思维方式和生活哲学。
它影响了许多领域,包括医学、农业、建筑、音乐等等。
阴阳的思想深深植根于中
国文化,对后世的哲学思考和科学研究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 的基本内 容
第二节 阴阳学说
16
一
阴阳的概 念与归类
二
阴阳学说 的基本内 容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 交感
阴阳 对立
阴阳 互根
阴阳 消长
阴阳 转化
阴阳 自和
第二节 阴阳学说
17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阴阳交感
一
阴阳的概 念与归类
阴阳交感: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亦即相互发生作用。 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 阴阳交感是在阴阳二气运动的过程中进行的。
阴阳的最初涵义:向日为阳,背日为阴。 引申为天地、上下、明暗、寒热、动静等。
二
阴阳学说 的基本内 容
《说文解字》: “阴,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阳,高明也。”
第二节 阴阳学说
5
一
阴阳的概 念与归类
春秋战国时期,阴阳学说作为哲学思想逐渐形成
《国语·周语》:“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烝,于是有地震。” 《道德经》:“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易传·系辞上》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
二
阴阳学说 的基本内 容
第二节
一 阴阳的概 念与归类
二 阴阳学说 的基本内 容
阴阳学说
18
(二)阴阳对立
阴阳对立: 指阴阳“一分为二”,即对待、相反的关系,是事物或
现象固有的属性。
对待相反—阴阳的基本属性。
如,上与下、左与右、天与地、动与静、寒与热。
对立制约—阴阳的相互抑制
如,水能灭火,动静相制等。
阴阳的概 念与归类
二
阴阳学说 的基本内 容
人体发生疾病:阴阳失调 ➢“制约太过”阴↑→阳↓ 阴胜则阳病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
2、表现: (1)重阳必阴,热极生寒。
(2)重阴必阳,寒极生热。
小结:交感是事物发生发展的前提,互藏是交感 的动力根源,亦是消长转化的内在根据 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是阴阳之间最普遍 的规律(对立统一),说明了事物之间相反相成 的最基本关系。 消长转化是阴阳运动的形式,是在阴阳对 立制约、互根互用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由量变到质 变的过程。 阴阳的动态平衡是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互 根互用及消长转化来维系的。
制约太过
阴盛则阳病
阴阳双方中的一方过于虚弱,无力抑制另一 方而致其相对偏盛,称为“制约不及” 阳虚则阴盛 制约不及
阴虚则阳亢 阴虚---手足心热, 五心烦热
阳虚---畏寒怕冷
(二)阴阳互根互用:
1、涵义: 阴阳互根,比如:上下,寒热。
阴阳互用,比如:气血。
2、应用:阴阳学说运用阴阳互根互用关系,广泛地 用来阐释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和人体的生命活动。 (1)自然界:云雨的转化。 天气―云
(2)医学中严格规定的“阴”和“阳”:
本体阳:是指对人体具有温煦、推动、兴奋、气
化等作用的物质及其功能。
本体阴:是指对人体具有滋养、濡润、抑制、凝
聚等作用的物质及其功能。
(四)事物、现象阴阴属性的划分 阳 阴 运动的 静止的 外向的 内守的 温热的 寒冷的 无形的 有型的 兴奋的 抑制的 明亮的 晦暗的 上升的 下降的
中医基础理论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阴阳及阴阳学说的概念 二、阴阳概念的形成 三、阴阳的特性 四、阴阳的关系 五、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阴阳及阴阳学说的概念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 对立双方的概括
《黄帝内经》指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 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
第二节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在气一元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国古代的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属于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范畴,体现出中华民族辩证思维的特殊精神。
其哲理玄奥,反映着宇宙的图式。
其影响且远且大,成为人们行为义理的准则。
如当今博得世界赞叹的《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兵家理论和实战经验的总结,其将阴阳义理在军事行为中运用至极,已达到出神人化的境界。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宇宙间一切事物不仅其内部存在着阴阳的对立统一,而且其发生、发展和变化都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
中医学把阴阳学说应用于医学,形成了中医学的阴阳学说,促进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医学的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之一和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解和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一把钥匙。
“明于阴阳,如惑之解,如醉之醒”(《灵枢·病传》),“设能明彻阴阳,则医理虽玄,思过半矣”(《景岳全书·传忠录·阴阳篇》)。
中医学用阴阳学说阐明生命的起源和本质,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根本规律,贯穿于中医的理、法、方、药,长期以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实践。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一)阴阳的含义1.阴阳的哲学含义: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范畴。
气一物两体,分为阴阳。
阴阳是气本身所具有的对立统一属性,含有对立统一的意思,所谓“阴阳者,一分为二也”(《类经·阴阳类》)。
阴和阳之间有着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
阴阳的对立统一是宇宙的总规律:阴阳不仅贯穿于中国古代哲学,而且与天文、历算、医学\农学等具体学科相结合,—并成为各门具体学科的理论基础,促进了各门具体学科的发展。
阴阳的对立、互根、消长和转化构成了阴阳的矛盾运动,成为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与矛盾的区别:阴阳虽然含有对立统一的意思,但是它与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范畴有着根本的区别。
这种区别表现为:(1)阴阳范畴的局限性: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内部所包含的对立都是矛盾。
岐黄学社,中医基础理论第一节《阴阳学说的形成?什么是阴阳?》
第一节课程重点课程主要内容总结:【阴阳学说(一)阴阳学说的形成?什么是阴阳?】阴阳学说是古人认识自然解释自然变化的自然观和方法论。
阴阳的形成:甲骨文:阳日、晦月。
说文解字:阴,暗也。
水之南,山之北也。
阳,高明也。
向日为阳,背日为阴。
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
即对立统一的概念。
“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易传.系辞下》取象思维。
《老子》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淮南子.天文训》:道生一,一而不生,故分为阴阳,阴阳合而万物生。
阴阳符号:阴爻-- 阳爻西安三爻村地名的来历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是指事物或事物之间相互对立的两种基本属性今天的课程就到这里,更多学习大家点击视频学习哦!阴阳学说是以自然界运动变化的现象和规律来探讨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的变化,从而说明人体的机能活动、组织结构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具体有什么生理功能,与人体组织结构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期待下节课阴阳学说(二)阴阳的特性?阴阳与五脏六腑的关系。
第一节《阴阳学说(一)》:课后思考题一、咸阳为什么叫咸阳?“咸”的意思是“全,都”。
咸阳地处渭水以北,九嵕山以南,山南水北为阳,山水俱阳,故称咸阳。
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如何理解?一:这是老子用以代替道这一概念的数字表示,即道是绝对无偶的。
二:指阴气、阳气。
“道”的本身包含着对立的两方面。
阴阳二气所含育的统一体即是“道”。
因此,对立着的双方都包含在“一”中。
三:即是由两个对立的方面相互矛盾冲突所产生的第三者,进而生成万物。
负阴而抱阳:背阴而向阳。
冲气以为和:冲,冲突、交融。
此句意为阴阳二气互相冲突交和而成为均匀和谐状态,从而形成新的统一体。
三、阴阳和矛盾是一样的吗?不是,矛盾的范围比阴阳大,矛盾包括了阴阳。
四、摆地摊的算卦的看风水的是不是阴阳学说?当然不是,阴阳学说是一种思维方式,它是中国古代的哲学。
中医基础理论-打印版
热盛伤阴,寒盛伤阳 阴虚火旺,阳虚阴盛 补气生血,补血养气 气虚引起血虚,血虚引起气虚
“重阳必阴,重阴必阳”、“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第一节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在护理学中的应用
1.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手
外
足
阳表上 左 侧腰 背胸六心三
背
腑肺
阳
经
手
肝足
内胸
五
阴内下右
腰腹
脾三
侧腹
脏
肾阴
经
第一节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在护理学中的应用
2020-3-16
第三节 藏象 四、肝
1.生理功能: 1)主疏泄:肝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的作用。
1.促进血液与津液的运行输布
肝主疏泄
2.促进脾胃运化和胆汁分泌 3.调畅情志 4.促进男子排精与女子排卵行经
2020-3-16
第三节 藏象 四、肝
1.生理功能: 1)主疏泄: (1)促进血液与津液的运行输布
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 A主血.B主脉
心气
血脉
全身
第三节 藏象
一、心
1.生理功能
1)主血脉:
C. 脉管 通畅
心气 A.
充沛
血液 充盈 B.
2020-3-16
血脉
第三节 藏象
一、心
1.生理功能
2)藏神:
神
广义:人体整个生命活动及其外在表现 狭义: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心藏神 — 是指心有统帅全身的生理活动和主司精神、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阴阳的对立制约 《类经附翼.医易》:“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 阳。” 2.阴阳的互根互用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 阴之使也。”
中医基础理论ppt阴阳学说
阴阳运动规律与形式之间的关系
阴阳对立→互为消长→阴阳转化
阴阳互根→皆消皆长
阴阳互藏→交感的内在动力 互根的维系基础 转化的内在依据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1、脏腑形体分阴阳:内外分阴阳(内脏与体
表),上下分阴阳,功能特点分阴阳。 2、 经络系统分阴阳:阴经阳经,阴络阳络。
3、阴阳互为消长的异常 体现为对立制约的异常
(1)阴阳互为消长的异常(制约太过)
①此长彼消 阴或阳的一方涨太过,从而出现对另 一方过度的制约,形成阴阳的偏盛。(彼消为绝对的 消)。表现为“阳胜则阴病”、“阴盛则阳病”。
②此消彼长 阴或阳的一方过消,不能对另一方加 以制约,形成阴阳的偏盛。(彼长为相对的长)。表现 为“阳虚阴盛”、“阴虚阳亢”。
3. 分析和归纳药物的性能 四气:寒,凉→阴 温,热→阳。 五味:酸、苦、甘、辛、咸 升降浮沉:升,浮→阳 沉,降→阴
❖
感
谢
阅 读
感
谢
阅
读
2023最新整理收集 do something
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概念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1、阴阳学说的基本观点 2、阴阳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4、阴阳的基本概念
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 方属性的概括 对阴阳概念的理解
(1)关联性 (2)普遍性 (3)局限性 (4)对立性 (5)抽象性
二、事物的阴阳属性
1、阴阳的特性 阳的特性: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无 形的、明亮的、兴奋 阴的特性: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 有形的、晦暗的、抑制 2、事物阴阳属性的划分
3、事物阴阳属性划分的特点
(1)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 属阴或属阳的不 可变性,即不可反称性。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阴阳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之一,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在观察自然万物和人体生命运动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一种对立统一的哲学观念,被运用到中医学中,成为理解和分析人体生理病理过程的重要理论。
阴阳学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易经》中的阴阳理论。
《易经》中认为,宇宙万物在生命运动过程中,存在着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即阴与阳。
阴主寒凉、内敛、负极、静态,阳主热燥、外露、正极、动态。
阴阳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形成了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是宇宙万物生成变化的基本原理。
在中医理论中,阴阳学说被运用到对人体生命活动的分析和诊断上。
中医认为,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都是通过阴阳的失衡来表现出来的。
阴阳失衡可以表现为阴盛阳虚、阳盛阴虚、阴阳互损等病理变化。
例如,肝火旺盛、阴血不足导致头晕目眩、口苦口干等症状;脾阳不足、寒湿内生导致腹泻、食欲不振等症状。
通过运用阴阳学说,可以帮助中医医生诊断疾病,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阴阳学说在中医治疗上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医认为,阴阳的失衡是疾病的根本原因,而治疗疾病的核心在于调整阴阳平衡。
通过运用中药治疗、针灸、推拿等中医疗法,可以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例如,应用温补药物调理脾肾阳虚的患者,可以改善脾胃功能,增强阳气,从而治疗腹泻、食欲不振等病症。
阴阳学说不仅适用于人体生理病理的解释和治疗,还可以运用到其他方面。
例如,中医通过观察自然界阴阳的变化来预测气候的变化,从而指导农事生产和人们的生活。
阴阳学说也可以被运用到心理学等其他领域,例如阴阳与情绪、心理健康的关系等。
总之,阴阳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中的核心概念之一,它帮助人们理解和分析万物生命运动过程中的对立统一的关系。
在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中,阴阳学说被广泛运用,既可以解释和诊断人体生理病理变化,又可以指导中医治疗疾病。
阴阳学说不仅适用于中医学,还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可以运用到其他领域,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
中医基础理论 阴阳学说
阴阳互根互用 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 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 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 表现为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 另一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相 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 前提和条件。 如:明与暗、上与下。
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在相互依存的 基础上,某些范畴的阴阳关系还体现 为相互资生、促进的过程。 如:气与血、兴奋与抑制、组织与功 能。
脉象分阴阳 部位:寸为阳,尺为阴 至数:数为阳,迟为阴 形态:浮大洪滑为阳 沉小细涩为阴
概括疾病证候 八纲辨证 表证、热证、实证属阳 里证真要大论》 “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 期。” 指导养生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确定治疗原则 调整阴阳,是防治疾病的基本原则。 归纳药物的性能
• 天地:宇宙和自然界 • 道:道理或规律;纲纪:法度 • 万物:众多的事物;父母:代表根源 • 生杀:指生长、发展、衰亡、毁灭 • 神明:物质世界的无穷变化 阴阳规律是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固有规律
阴阳的特性
普遍性 阴阳的属性普遍存在于自然界 各种事物或现象之中,代表着相 互对立而又联系的两个方面。 阴阳的属性普遍存在于自然界 一切事物或现象的发生、发展、 运动、变化过程中。
阴消阳亦消 阳消阴亦消 阴长阳亦长 阳长阴亦长
阴阳平衡,阴阳双方在彼此消 长的运动过程中保持着动态平衡。 阴阳的消长是绝对的,阴阳的 平衡是相对的。 事物就是在绝对的消长、相对 的平衡之中生化不息,发生发展 的。
阴阳的相互转化 阴阳转化,指阴阳矛盾对立的双方,在 一定条件下,可以各自向其相反的方向 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 化为阴。 阴阳相互转化的条件。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寒极生热, 热极生寒。” 《灵枢〃论疾诊尺》 “故寒甚则热,热盛则寒。”
中医基础医学理论:阴阳学说的起源与形成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重要范畴。
随着人类的发展,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逐渐有了对阴阳的认识。
阴阳的概念,早在夏商时代就已经形成,战国时期已形成阴阳理论。
如《易经》八卦中阴阳的爻的出现,《易传》:“一阴一阳之谓道”,即认为阴阳是天地万物运动和发展变化的根源及规律。
阴阳相合,万物生长,在天形成风、云、雷、雨各种自然气象,在地形成河海、山川等大地形体,在方位则是东、西、南、北四方,在气候则为春、夏、秋、冬四季。
考阴阳原义,“阴”为云之覆,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阳”为日之出;月为阴、日为阳。
从字形上分析,阴阳二字均有“阝”(偏旁),“阝”即“阜”,“阜”为山、为岗、为高地,所谓阴阳,无非是山的两面,一面为暗,一面是明,阴阳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它们都以“阜”为坐标,没有阜,也就无法分阴阳了。
由此引申出阴是指山之北,河之南;阳是指山之南,河之北。
‘高山的北面,河水的南面,都是太阳照不到的地方,因此为阴;高山的南面,河水的北面,则是阳光普照的地方,因此称为阳。
小贴士郭沫若与阴阳符号的最初含义郭沫若(1892~1978),近代中国的政治家、思想家、作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和中国先秦历史的权威,也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研究《周易》的第一人。
早年留学日本,先学医,后从文。
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研究》等。
阴阳符号的产生:在中国古文字生成之前,古人用“——”符号表示阴性属性的东西,并称这个符号为阴爻;将“—”符号表示阳性属性的东西,并称阳爻。
郭沫若认为:阴阳符来自男女生殖器,是古代生殖器崇拜的孑遗。
“—”符号像男根,“——”符号像女阴平面截图,所以由是推演出男女、父母、阴阳、刚柔、天地的观念。
这一观点大概与郭沫若先前学过医有关。
近代,钱玄同在1923年《答顾颉刚先生书》中说:“我以为原始的易卦,是生殖器崇拜时代的东西。
‘乾’‘坤’二卦即是两性生殖记号。
”20世纪80年代末,青年学者赵国华在《生殖崇拜文化论》一书中也论证了阴阳八卦的起源与生殖器崇拜论有关,当代语言学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为此书作了序。
完整版中医基础理论(经典版).doc
完整版中医基础理论(经典版).doc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完整版,经典版,无删减版本中医著作第一部:中医基础理论(第1楼)第一章中医学理论体系概述(第2楼)第一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第3楼)第二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组成(第4楼)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5楼)第一节气一元论(第6楼)第二节阴阳学说(第7楼)第三节五行学说(第8楼)第四节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关系(第9楼)第三章脏象(第10楼)第一节五脏(第11楼)第二节六腑(第12楼)第三节奇恒之府(第13楼)第四节形体官窍(第14楼)第五节脏腑之间的关系(第15楼)第六节人体的生命活动与五脏调节(第16楼)第四章精、气、血、津液(第17楼)第一节精(第18楼)第二节气(第19楼)第三节血(第20楼)第四节津液(第21楼)第五节气血精津液的关系(第22楼)第五章经络(第23楼)第一节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第24楼)第二节十二经脉(第25楼)第三节奇经八脉(第26楼)第四节经别、络脉、经筋、皮部(第27楼)第五节经络的生理功能(第28楼)第六节经络学说的应用(第29楼)第六章体质(第30楼)第一节体质的基本概念(第31楼)第二节体质的形成(第32楼)第三节体质的分类(第33楼)第四节体质学说的应用(第34楼)第七章病因(第35楼)第一节外感病因(第36楼)第二节内伤病因(第37楼)第三节病理性因素(第38楼)第四节其他病因(第39楼)第八章病机(第40楼)第一节发病机理(第41楼)第二节基本病机(第42楼)第三节内生五气病机。
中医阴阳学说发展渊源
中医阴阳学说发展渊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学习的教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阴阳学说。
我们将探讨阴阳学说的起源、发展以及其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从《黄帝内经》到《伤寒杂病论》,从《神农本草经》到《金匮要略》,中医阴阳学说贯穿于中医理论的方方面面。
二、教学目标1. 了解阴阳学说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掌握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
3. 理解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和价值。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阴阳学说的基本理论框架。
2.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PPT课件。
2. 教材和相关文献。
3. 笔记本和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讲解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引导学生了解阴阳学说的起源。
2. 讲解:详细讲解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以及其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3. 例题:分析具体的中医案例,让学生理解阴阳学说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4. 练习:让学生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阴阳学说的发展历程。
2. 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
3.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阴阳学说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请阐述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
3. 请举例说明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答案:1. 阴阳学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2. 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包括阴阳、五行等,其理论框架包括阴阳互根、阴阳对立、阴阳转化等。
3.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广泛,如诊断、治疗、药物配伍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阴阳学说的起源、发展以及其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使学生了解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和随堂练习,加深了对阴阳学说的理解。
但同时,也发现部分学生对阴阳学说的理解仍有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引导和解释。
拓展延伸:课后,学生可以进一步研究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其他应用,如阴阳五行在药物配伍中的作用等。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的形成与发展
阴阳学说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其概念的出现,⾄迟在殷周之际已经见诸⽂字记载,⽽成为⼀种古代哲学范畴的阴阳学说,则盛⾏于春秋战国时期。
根据历史⽂献分析,作为⼀种认识论和⽅法论,阴阳概念的提出和演变经历了不同的认识和发展阶段,反映出古⼈对阴阳学说的认识具有⼀个不断深化和完善的过程。
阳光向背,正与反两⽅⾯的朴素认识 阴阳概念的最早提出,其原来含义是很朴素的,不过是指⽇光的向背⽽已。
如《吕⽒春秋·重已篇》说:“室⼤则多阴,台⾼则多阳”。
是说房舍宽⼤则能遮阳,阴凉就多;地势⾼⽽⽆遮拦,阳光得以充分照射,阳热就多。
进⽽认为,凡是向阳光或阳光照射充⾜的地⽅,即为阳;凡是背阳光或阳光照射不到的地⽅,则为阴。
所以,《说⽂》注释说:“阴,闇也。
”“阳,⾼明也。
”可见,阴阳的最初理解,仅是阳光多少的直观认识⽽已。
古⼈长期⽣活在⾃然环境之中,不断接触到⽇往⽉来、⽩天⿊夜、晴天阴天等两极现象的对⽐和影响。
⽽且古⼈的作息规律⼜完全受着⽇出⽇⼊的⽀配,因⽽便⾃然地产⽣了阴与阳两个概念,形成了正与反两个⽅⾯的感性认识。
对阴阳运动的物质的理解 随认识的深化,古⼈⼜逐渐把对阴阳的理解建在物质的运动变化之上,并⽤阴阳的物质变化来解释某些当时难以阐明的⾃然现象。
[举例说明]更为难得的是,当周幽王⼆年(公元前780年)我国发⽣⼤地震时,周朝的史官伯阳⽗驳斥了天命⿁神降灾异于⼈间的迷信论调,⽤阴阳的运动变化对地震的产⽣进⾏了科学的推断。
指出“夫天下之⽓不失其序……阳伏⽽不能出,阴迫⽽不能蒸,阳失其所⽽镇阴,于是有地震。
今三川灾震,是阳失所⽽镇阴也”。
(《国语·周语》)[解说]⼜《国语·周语》说:“阳⽓俱蒸,⼟其动”,是说阳⽓蒸发,则冬眠之昆⾍或动物⽅能活动起来;《左传》载:“陨⽯于宋……是阴阳之事,⾮吉凶所在也。
”⽽管⼦则⽤阴阳的运动变化来说明四季的更迭和昼夜的变迁。
可以看出,阴阳概念⾄此已经超出了朴素的理解,已经发展到认为阴阳本⾝实际代表着两种相反的物质⼒量,⽽且彼此之间发⽣着作⽤,从⽽导致了⾃然变化的产⽣。
中医哲学基础(九)阴阳学说的形成
中医哲学基础(九)阴阳学说的形成这个阴阳的理论逐渐形成,在阴阳理论形成的过程当中,采用了最基本的思维方法,远取诸物观太阳,近取诸身观生殖。
所以阴阳理论在逐渐形成的过程当中与太阳有着紧密的联系。
整个阴阳在形成的过程当中,从思维上来讲,用的是取象比类的思维方式。
是通过对太阳的观察和我们人类自身生殖过程的观察而形成的。
说到太阳的观察,大家都可以理解,如果说到生殖的观察,可能很多人不理解。
也可能会提出质疑。
人来到这个世界上的终极任务是什么?不要把自己想象得那么高大上,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生物来到自然界当中的首要任务是繁衍生息,而繁衍的过程那就是生殖的过程。
无论任何一个生物,对自己生殖的过程,观察的都是非常详细的。
我们了解阴阳的形成过程,阴阳的属性和思维方法,再从阴阳的符号上来了解一下。
阴阳的符号最早的时候出现的是河洛当中的符号,也就是河图和洛书,在河图洛书当中,用一个白色的点代表了阳,用一个黑色的点代表了阴,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围棋子。
这说明和太阳有关系。
建议大家数一数围棋子,有多少黑子,多少白子,数一数围棋盘,有多少横线,有多少纵线,这里面有中国文化的智慧,有中国的哲学在里面。
与此类同的,再看看我们的象棋子是多少颗,象棋有多少格,横纵线各有多少,同样的扑克牌有多少张,这里面都有我们中国文化的智慧在里面。
从河图洛书以后,阴阳的符号出现在易经当中,在易经当中,用“爻”来代替阴和阳,用一根横线代表了阳(—),叫阳爻,两根短横线代表了阴(- -),叫阴爻。
有了爻,就有了爻词,大家可以去查一查,一共有多少个爻词?由爻词又构成了卦象,又形成了多少个卦象?那么,什么叫爻词?什么叫卦象?古人为什么会用一根横杠代表阳,两根短横杠代表阴?有学者这样说:一根横杠代表阳,是男性的外生殖器的象形;两根短横杠代表阴,是女性的外生殖器的象形。
这个观点大多数人都是赞同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的形成与发展
阴阳学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史,其概念的出,至在殷周之已文字,而成一种古代哲学范畴的阴阳学,盛行于春秋国期。
根据史文献分析,作一种和方法,阴阳概念的提出和演了不同的和展段,反映出古人阴阳学的具有一个不断深
化和完善的程。
阳光向背,正与反两方面的朴素
阴阳概念的最早提出,其原来含是很朴素的,不是指日光的向背而已。
如《氏
春秋 ? 重已篇》:“室大多阴,台高多阳”。
是房舍大能遮阳,阴凉就多;地高而无遮,阳光得以充分照射,阳就多。
而,凡是向阳光或阳光照射充足的地方,即阳;
凡是背阳光或阳光照射不到的地方,阴。
所以,《文》注:“阴, ?? 也。
”“阳,高明也。
”可,阴阳的最初理解,是阳光多少的直而已。
古人期生活在自然境之中,不断接触到日往月来、白天黑夜、晴天阴天等两极象的比和影响。
而且古人的作息律又完全受着日出日入的支配,因而便自然地生了阴与阳两个概念,形成了正与反两个方面的感性。
阴阳运的物的理解
随的深化,古人又逐把阴阳的理解建在物的运化之上,并用阴阳的物化来解某些当以明的自然象。
[例明]更得的是,当周幽王二年(公元前 780 年)我国生大地震,周朝的史官伯阳父斥了天命鬼神降灾异于人的迷信,用阴阳的运化地震的生行了科学的推断。
指出“夫天下之气不失其序⋯⋯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阳失其所而阴,于是有地震。
今三川灾震,是阳失所而阴也”。
(《国 ? 周》)[解]又《国 ? 周》:“阳气俱蒸,土其” ,是阳气蒸,冬眠之昆虫或物方能活起来;《左》:“ 石于宋⋯⋯是阴阳之事,非吉凶所在也。
”而管子用阴阳的运化来明四季的更迭和昼夜的迁。
可以看出,阴阳概念至此已超出了朴素的理解,已展到阴阳本身代表着两种相反的物力量,而且彼此之生着作用,从而致了自然化的生。
而且到自然界的阴阳运都有着一定的秩序和律,当其律生紊乱,自然界的化就会生某些异或灾害。
“一阴一阳之道”,古代的哲学
古人于阴阳的哲学,是运用“近取身,取物”的方法,通期的生活践和生活的察,逐步、抽象而建立起来的。
古人众多的事物或象,都是由两个不可分离的立面所成,随即形成了一种立的共
性概念。
当人们对众多的矛盾现象观察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则对阴阳的认识也就升
华到一个更为高级的水平,成为一种标示两种抽象属性的哲学范畴,用以概括一
切具有这些属性的矛盾事物。
阴阳作为哲学概念,首见于《周易》,如《易经》说:“易有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又如《易传 ? 系辞》说:“乾坤,其易之蕴邪(也),
乾坤成列而易之于其中矣。
考试大网站医师, 整理乾坤毁,则无以见易。
”故《管子? 四时篇》指出:“是故阴阳者,天地之大理也;四时者,阴阳之大经
也。
”《庄子》亦说:“阴阳于人,不啻为父母也。
”《吕氏春秋 ? 知分篇》则说:“凡人物者,阴阳之化也;阴阳者,造乎天而成者也。
”可以看出,阴阳概念从朴
素的认识、物质的理解,逐步深化发展了“一阴一阳之谓道” ,已经从复杂的事物
或现象的观察中,抽象出“阴”和“阳”两个基本范畴,形成了一种古代的
对立统一观,认为阴和阳两方面贯穿于一切事物和现象之中,阴阳的对立统一乃是
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源和规律。
故《类经? 阴阳类一》说:“道者,阴阳之理也。
”
中医学的宇宙观和方法论
古代医家在吸收阴阳对立统一思想的基础上,结合长期积累的解剖、生理知识和疾病的防治经验,从而形成中医学的阴阳学说。
主要是作为方法论,用以阐释生命现象的基本矛盾和生命活动的客观规律。
并贯穿于中医临床诊断、治疗用药等各个环节,成为中医药学之纲领。
但是,应当指出,中医学的阴阳学说所反映的只是中医学关于生命科学的某些
规律,而不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活动的普遍规律。
作为宇宙观和方法论,阴阳范畴尽管也包罗万象,但在无限的宇宙中它毕竟只是一种有限的具体的矛
盾形式,是对客观世界实际存在的某些特殊矛盾现象的概括。
中医学的阴阳学说,
只适用于中医学术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