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殖民翻译研究_翻译和权力关系
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视角下文化、权力、翻译三者间关系探究
Vol.33No.7Jul.2012第33卷第7期2012年7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Soc.Sci )一、后殖民翻译研究中的文化失衡现象后殖民翻译研究是受了后殖民主义思想的启发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它不仅仅研究与帝国、殖民活动有关的翻译实践,更是逐渐把触角探到翻译活动背后,探究文化霸权对翻译活动的操纵。
道格拉斯·罗宾逊(Douglas Robinson)在他的《翻译与帝国:后殖民理论体系的解释》中认为后殖民研究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研究原殖民地怎样应对、抵抗和超越殖民主义的文化残余。
二是研究欧洲殖民统治开始之后,殖民地怎样应对、抵抗和超越殖民主义文化。
三是研究20世纪末征服者的文化是如何让被征服文化屈服的,被征服文化是如何适应、抵抗征服者文化。
”[1]从罗宾逊给出的定义中可以看出,后殖民翻译研究主要探讨的是文化之间的征服与被征服、压迫与反抗的文化关系。
在后殖民语境下,各民族、各地区文化发展不平衡,强势国家以大欺小,以强凌弱。
它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手段,违背弱势国家、弱势文化的意愿,对其进行操纵和控制,从而导致文化间话语权的不平等,造成弱势文化的“失语”,这一现象在翻译作品数量上可见一斑。
根据韦怒蒂的统计,自1984年全世界译自英语的书籍达到22724本,译自西班牙语的书籍为839本,译自阿拉伯语的书籍为536本,译自日文的为204本,而译自中文的仅为163本,比例严重失调[2]。
和英语相比,欧洲语种明显处于劣势。
而中文与英语相比,差距更加悬殊。
译著数量上的差距反映出弱势国家的文化向外传播不多,主要是大量吸收外国文化,这必然导致文化失衡。
西方世界可以利用其文化作品,向第三世界输出其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实现对弱势文化的控制。
与此同时,文化失衡现象也会导致某些弱势文化对强势文化的屈从。
一些弱势文化为了摆脱所谓的野蛮落后状态,极力迎合强势文化。
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翻译与殖民关系探究
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翻译与殖民关系探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兴起,学者们开始对殖民主义的历史和影响进行重新思考。
后殖民主义视角认为,殖民主义并未真正终结,只是转化为了新的形式存在。
在这个新形势下,翻译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其意义和影响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深入探讨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翻译与殖民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研究将从这一视角出发,探讨翻译在殖民主义时期的影响、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的翻译实践以及翻译对文化认同、跨文化交流和语言权文化权争夺的作用,旨在为翻译研究和后殖民主义理论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就是要探讨在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翻译与殖民关系之间的复杂关联。
通过深入分析翻译在殖民主义时期的影响以及在后殖民主义时代的演变,揭示翻译在文化认同、跨文化交流、语言权和文化权争夺等方面的角色与意义。
本研究旨在加深对翻译与殖民关系之间相互影响的理解,为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翻译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促进文化认同的重塑与跨文化交流的促进。
通过对翻译与殖民关系的探究,旨在达到更深入的认识,推动新的研究方向的探讨,为文化翻译研究的发展做出贡献。
1.3 重要性在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研究翻译与殖民关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跨文化交流的增加,翻译在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翻译不仅是信息传递的桥梁,更是文化认同和语言权的关键因素。
在殖民主义的影响下,翻译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转换,更涉及到权力、认同和文化的重塑。
通过后殖民主义的视角来审视翻译实践,可以深入探讨翻译背后的权力关系和文化冲突,从而更好地理解当今世界的多元文化现实。
研究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的翻译与殖民关系不仅对于学术界具有重要意义,更有助于推动跨文化交流的深入和文化认同的多元发展。
通过深入研究翻译与殖民关系,可以为促进跨文化理解、促进文化多样性和平等交流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参考。
2. 正文2.1 翻译在殖民主义下的影响在殖民主义时期,翻译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殖民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后殖民主义理论与翻译研究
二、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 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 论(以《鲁滨逊漂流记》为例) 鲁滨逊漂流记》为例)
1、文化领导权的概念 (1)“统治”:西方的国家机器是一条 外围的壕堑,其身后具有一个由堡垒和 “阵地”组成的庞大体系,这个体系不 仅控制着本国的工人和其他从属阶级, 而且还以赤裸裸的暴力统治着一个高度 发达的社会。暴力统治是通过军队、警 察、法院等实现的;
(二)文本研究与文化政治批 二)文本研究与文化政治批 判策略
1、著作:《世界、文本、批评家》 2、观点: (1)种族中心主义和人对权力的欲望,是 文本与世界联系的根本内容。 (2)批评也是一个文本事件 ,文本批评 就是文化政治批判
(三)边缘性与失语症话语 三)边缘性与失语症话语
1、边缘性:后殖民主义理论的一大特 色 西方:普适真理与“东方应该怎样” 的权力指向(鲁滨逊的宗教文化殖 民) 东方(第三世界):边缘性(香蕉人 的尴尬) 后殖民:边缘到中心,边缘对中心的 消解
2、失语症话语 西方:话语的主动权与文化输出 权 东方:失语症候(尼玛斯人与 “星期五”) English/english
第一世界的西方操持着第一世界的“英 语”(English),而第三世界的批评家 或者后殖民地批评家使用的则是带有当 地语音和语法特征的第三世界“英语” (english),因此第三世界失去了话语 的主动权,成为一个“沉默的他者”。 无言的状态或失语状态说明“言说者的 缺席或被另一种力量强行置之于盲点之 中。”
佐哈尔:“任何多元系统,都是一个较大 的多元系统,即整体文化的组成部分; 同时,它又可能与其他文化中的对应系 统共同组成一个‘大多元系统’。…… 任何一个多元系统里面的现象,都不能 孤立地看待,而必须与整体文化甚至与 世界文化这个人类社会中最大的多元系 统中的现象联系起来研究。”
翻译研究的文化潮流--《翻译、权利、颠覆》评介
、
一
9 6
到多种形式 、步骤 、预定选择 、替代选择 、决定 、策略 等 ,其 中规范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者认为 ,规范 本身就是整个社会权力结构和关系的总和 。接着 ,赫曼 斯就对 “ 常规 ”、 “ 规范”、 “ 规则” 、 “ 法规 ”等概 念进行了阐述和区分 。翻译研究的最主要 目标在于识别 和解释支配译者选择和决定的规范 。我们在翻译过程中 必须考虑宗教 、种族 、性别 、经济等话语制约的影响 , 任何抛 开社会文化环境 的翻译都是对翻译本身的损害。 第四章 “ 翻译 中的文化特 指项”由西班牙著名翻译 家哈维尔 ・ 弗朗哥撰写。他认 为翻译一直都是一项很复 杂的重写过程 ,其 中涉及不少理论和 实践的翻译冲突 。 翻译最突出的特征就是 “ 历史性” ,同时因为它混杂了 两种或 多种文化 ,隐含了一种不稳定 的权力平衡。输出 或输入文化的相对势力决定了权力的平衡。作者讨论了 不 同文化文本间的可译性问题 。弗朗哥重点分析了翻译 中文化特指项及其操控的本质 ,他将文化操控策略分为 保留和替换两类,并详细介绍 了翻译文化特指项过程中 作者需要应对各种文本 、超文本 、内文本及 固有的文化 变项。最后 ,作者分析了 《 马耳他之鹰 》的三个西班牙 文译本所体现 的文化操控 ,论证文化操控的确存在 ,而 译者倾 向于用一种 系统 的而 非特殊的方式实现 文化操 控 ,把翻译 中文化归化的主动性归为文本的输入方 。 第五章 “ 文化 翻译中的他者空间”的作者是西班牙
【 关键词 】 《 翻译 、权力、颠覆 》;文化转向;译者
Hale Waihona Puke 中,译者又受到自身意识形态 、源语文化与 目的语文化 的强势和弱势感觉 、所处时代主流诗学理论 、文本语言 本身 、主流机构和主流意识形态对译者的期望 、读者对 译文的接受能力等因素的限制,因此翻译永远不可能真 正 的客观和中立。在文章最后 ,作者提 出人们不能将 自 己限定在一个翻译文本中,而要考虑作者所连接的源语 要理 论 。 文化及 目标语文化 。我们要特别分析权力是怎样进入文 当今 的翻译研究已体现 出了明显的跨学科特质 ,充 化翻译过程的,这一过程既是话语层面 又是非话语层面 分借鉴语言学 、文学 、文化研究理论 ,更涉及到商务、 的实践 。 法律 、经济 、政治等领域 。翻译研究者都跳 出了原先比 第二章是由英国华威大学著名学者苏珊 ・ 巴斯内特 较狭隘的仅仅关注两种语言文字转换 的传统翻译研究层 撰 写的 “ 温顺还是强大 :作者角色重评”。巴斯 内特一 面 ,而共同致力于从更为宏大的文化交际 、比较文化层 开头就指出一直以来 ,虽然翻译对于译者 的要求非常 面上去审视翻译 、研究翻译 ( 谢天振 ,2 0 0 6 :2 )。随 高 ,但译者地位低下 ,其付出的努力也未被人们 重视。 着翻译学的 “ 文化转向”和文化学的 “ 翻译转向”的迅 她回顾并讨论了翻译与创作 、译者与作者、作者与读者 速发展 ,学界对于翻译和文化之间关系的关注也越来越 直以来的不平等的权力关系。近几年 ,学界对于这种 多 。本书以 “ 翻译 、文化和意识形态”为主题 ,观点新 不平等关系提出了反对意见 ,特别是多元系统理论的发 颖 、编排清晰 ,是文化学派翻译政治学研究独具一格的 展改变了翻译研究的本质 ,并将这一研究提升到了独立 奠 基石 。 学科的高度 。翻译所具有的颠覆性的权力在后殖民主义 和女权主义文本翻译中得到了体现 。接着巴斯内特引用 二 、内容介绍 艾蒂安 ・ 多雷 、托马斯 ・ 莫尔等学者关于翻译规 则、译 该书 由八章构成 ,通过 “ 翻译 、文化与意识形态” 者角色 、权力及翻译与文化等译论 ,重新评价了译者的 这一主题相联 系。除第一章为绪论外 ,另外七章分别由 角色。翻译研究的关键词从7 0 年代的 “ 历史”变成8 0 年 不 同学者撰写 ,针对译者角色 、翻译规范 、文化特指 、 代的文化史的反思和文学信息最后变成9 0 年代的 “ 可见 戏剧翻译等问题进行了详细阐述。 性”。我们绕了一个大圈 ,最终又重新回到起点 ,认识 第一章 “ 翻译是一种政治行为”由两位编者撰写。 到译者具有改写文本 、改造世界的权力。 文章一开头作者就提出,人们对于沟通的欲望的不断增 第三章 “ 规范与翻译抉择 :一种理论框架”的作者 强和英语作为世界语言的地位的奠定加强了翻译的重要 是英国文学翻译理论家西奥 ・ 赫曼斯。在第三章 ,赫曼 性 。译者往往被视为 目标文化中控制文化 、政治 、文学 斯首先简要回顾了下操控学派代表人物吉迪恩 ・ 图里对 以及接受度的主宰者 ,他可以通过翻译行为人工地创造 翻译规范 的定义 、功能和类型的论述 ,接着从社会 、心 出既定文本的接受文本 。然而译者背负着自身文化背景 理和文化层面对规范进行分析 。他指出翻译包含了具有 所带给他的由社会 、历史 、政治 、经济 、民族 、心理等 不同主观想法及利益的社会行动者组成的网络 ,而翻译 各个层面的价值和意义所组成 的 “ 包袱”。在翻译过程 是对翻译行为有兴趣 的双方的一种交易。这一过程牵涉 引言 《 翻译 、权力 、颠覆 》 ( Tr a n s l a t i o n ,P o we r , S u b v e r s i o n ) 是 由西班牙著名学者罗曼 ・ 阿尔瓦雷斯与卡 门・ 阿弗利加 ・ 比达尔合编 ,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 0 0 7 年引进出版 。本书收录了上世纪8 0 年代末至9 0 年代 中翻译研究文化转向潮流中最具代表性的几位学者的主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下翻译的归化与异化现象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下翻译的归化与异化现象一、引言最近十多年来,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问题一直是国内翻译学者讨论的热门话题。
纵览国内许多翻译期刊,论述翻译问题时涉及到的归化与异化问题众多。
但是,总体看来,大多数论述似乎都从传统的译论角度出发,只是将归化与异化限定在对文本的语言学认识范畴的基础上进行单向的研究。
当今世界的全球化使得各国的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而翻译学作为跨文化交际的一门重要学科,在人类的交往方面发挥的作用日益突出。
翻译不仅仅要考虑到文本因素,还应该结合文本考虑其外部的政治、社会、文化语境等因素。
苏珊·巴斯内特和哈瑞什·特里维蒂认为“翻译总是植根于文化和政治体系以及历史当中”“译者采用的翻译策略反映了译本产生的语境”(曲夏瑾、金敏芳,2011:48)。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是一种带有很强意识形态色彩的文化批评理论,它关注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的交流与互动关系。
它的提出给翻译研究带来了新启示,将翻译活动回置于它所产生的真实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中。
因此在后殖民主义理论这一大背景下,研究翻译的归化与异化问题显得十分有必要。
二、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作为一种文化批评理论始于20世纪70年代,它是建立在解构主义、阐释学、多元系统论、描写主义、目的论和新历史主义基础上的翻译理论。
后殖民翻译研究理论给予翻译研究的启示在于它视“翻译为殖民文化的产物,是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在权力差异语境中不平等对话的产物”(王东风,2003:4)。
后殖民翻译研究关注弱势民族、弱势文化和弱势群体,以文化生态平衡和世界多元文化为视角,努力创造世界文化多样性。
这一翻译理论的提出使得翻译研究不再局限于语言、文体和风格等文本内部问题,一大批原先热衷于探讨翻译技巧的学者也逐渐将目光转向非文本因素,比如社会、政治和意识形态等。
至此,翻译研究经历了“文化转向”“权力转向”,权力关系后来成为后殖民主义理论和翻译研究共同关注的焦点。
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翻译与殖民关系探究
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翻译与殖民关系探究1. 引言1.1 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翻译与殖民关系探究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的翻译实践力图挑战这种不平等的权力结构,试图还原和保留被压迫文化的声音和价值,同时也致力于打破殖民主义对语言和文化的控制。
翻译在后殖民主义背景下面临着许多挑战,如如何面对文化认同的多样性、如何保持文化传统的纯正性以及如何释放文化的创造力。
后殖民主义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为我们解读和探讨翻译与殖民关系之间的深层联系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框架。
2. 正文2.1 后殖民主义理论与翻译研究后殖民主义理论与翻译研究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课题。
后殖民主义理论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主要关注被殖民地和被压迫群体的权利和文化自主性。
研究者们认为翻译是殖民扩张和文化霸权的工具之一,因此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的翻译研究至关重要。
在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翻译不再只是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一个复杂的文化行为。
翻译者需要考虑被翻译文本的历史、社会和文化背景,避免将殖民文化和价值观强加于翻译过程中。
后殖民主义理论强调了翻译的权力关系和文化差异,呼吁翻译者在跨文化交流中保持尊重和平等。
研究者们通过分析不同语境下的翻译实践,揭示了殖民主义对翻译的影响。
传统上,翻译往往是以殖民者的视角和利益为中心进行的,导致被翻译文本失去原汁原味。
后殖民主义理论呼吁翻译实践要更加注重文化多样性和民族认同,避免文化同质化。
后殖民主义理论对翻译研究提出了深刻的挑战和反思。
翻译者需要在传递文化信息的保持对被翻译文本的尊重和理解。
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的翻译研究为翻译实践和理论探索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2.2 殖民主义对翻译的影响殖民主义对翻译的影响可以说是深远而广泛的。
在殖民主义统治下,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语言转换的工具,更是一种权力的行使和文化的传递。
殖民主义时期的翻译往往都是受主导文化的影响,在传递原文信息的同时进行了篡改和塑造,使得翻译结果更符合殖民者的利益和意图。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
斯皮瓦克(Gayatri Spivak):
印度裔美国学者 结合女性主义、解构主义、马克思主义,以 性别、种族、阶级为分析代码,对殖民地的 权力话语进行深入揭露,对文化帝国主义的 种族中心主义进行批判,进而对臣属文化重 新命名。 代表作:Of Grammatology (1976,trans.), In Other Worlds: Essays in Cultural Politics (1988), Outside in the Teaching Machine (1993)
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尼兰贾娜 (Tejaswini Niranjana): 印度裔美国学者 认为翻译自始至终都是个政治行为, 翻译中隐含的权力关系仍旧是原殖民 者对后殖民地人民进行“象征控制” 的场所,呼吁对翻译重新定位。 代表作:Siting Translation: History, Post-structuralism, and the Colonial Context (1992)
混杂性(hybridity) 巴巴成功地将“混杂性”这一术语引 入了文化研究领域,并使之成为后殖 民批评不可或缺的重要概念。混杂性 是指由殖民化产生的接触区内新的跨 文化形式。巴巴认为,异质文化间的 碰撞是一种话语实践。巴巴试图通过 混杂性策略颠覆殖民话语权威,从而 揭示殖民化过程中被殖民文化与殖民 权力互动中产生的种种矛盾现象。
霍米· 巴巴(Homi Bhabha):
波斯裔美国学者 张扬第三世界文化理论,主张异质文 化,特别是弱势文化,通过沟通与转 化,渗入到对殖民者文化的复制中, 解构其话语权威,从而使第三世界文 化获得自身的合法性。 代表作:The Location of Culture (1994)
二.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
后殖民主义与翻译策略的选择
2013.08学教育81字,改“正月”为“端月”,又因其父庄襄王名楚,便避称楚国为“荆”。
汉光武帝刘秀,改称“秀才”为“茂才”。
唐太宗李世民改“观世音菩萨”为“观音菩萨”,以避其名。
清代康熙帝名玄烨,因此,书写“玄”字时必须缺点或改写为“元”,以致汉代学者郑玄在清代刊印的书籍都写作“郑元”。
国讳是英汉禁忌语间存在的最显著的差异。
汉语禁忌语受到儒家思想中代表纲常伦理的“礼”的思想的影响,有着根深蒂固的阶级性。
“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其基本精神是天地人伦上的上尊下卑,要求人们恪守“为亲者讳,为尊者讳,为长者讳”的道德伦理。
这同根源于宗教信仰,具有广泛“平等”思想的英语禁忌语有本质上的差异。
“人人生而平等”的观念深植于英语的文化心理之上,这也使其称谓没有像中国一般有诸多禁忌。
特别是在统治者的称谓上,英语体现出了平等与民主的精神。
英国历史上著名的“童贞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她的名字不仅在皇族中广受欢迎,在民间也是十分常见。
纵观英国历史,皇室成员的名字都是十分大众。
“詹姆士一世”(James I )、“乔治六世”(George VI )、“威廉王子”(Prince William ),他们虽是帝国最尊贵的人,但在名讳体现地位尊卑方面却远没有中国的统治者那样较真。
2.避私讳避私讳是指在一家范围内,后辈要避免自己祖先和尊长之名(万建中,2010)。
古人认为名字和本人的性命息息相关,要倍加呵护,不可轻慢。
遇私讳不避,被视为不敬。
而触犯他人私讳,是十分不礼貌的举动。
《红楼梦》中林黛玉避其母贾敏之私讳,每遇“敏”字就念作“密”,或缺写一两笔。
司马迁父名“谈”,便将名有“谈”字的古人改作“同”。
苏轼祖名“序”,作序一律改为“叙”。
更有甚者,诗人李贺,因其父名“晋肃”,“晋”与“进”同音,所以他终身不得应试进士。
避私讳产生于祖灵崇拜和封建家族宗法,其实质是崇拜祖先的灵魂。
在中国古代,名字同身体一样“受之父母”,却具有超人的力量,人的灵魂就附着在名字上(李中生,1991),不可亵渎。
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翻译与殖民关系探究
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翻译与殖民关系探究
后殖民主义是指20世纪后期发展起来的一种思想潮流,其提出了对殖民主义及其遗产进行反思和批判的观点。
在这个视角下,翻译也成为了被重新审视的对象。
本文将探讨后
殖民主义视角下翻译与殖民关系的联系与影响。
首先,翻译可以被看作是殖民主义时代文化扩张和海外征服的一种手段。
在殖民主义
时期,欧洲列强通过殖民和掠夺的方式,把自己的语言和文化强加于殖民地的居民,而翻
译则被用作对殖民地文化的转译和消化,以便更好地实现殖民目的。
以印度为例,英国殖
民政府将英语推广于印度,禁止使用印度本土的语言,翻译也是为了将西方文化和思想灌
输给印度人。
其次,翻译在后殖民时期发生了转变。
随着殖民主义体系的逐渐解体,被殖民地抵制
并且国家主义思潮的兴起,翻译也被借用、转化来“回应”和“抵制”殖民统治,渐渐地
成为了被动抵抗殖民主义的一种形式。
以印度翻译为例,随着后殖民时期印度的独立,印
度本土语言的复兴引起了对印度语言文学的翻译热潮。
最后,后殖民主义不仅影响了翻译实践的实质性变化,还对翻译理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后殖民主义提倡反对文化中心主义和抵制精英主义,同时强调文化的多元性和平等性。
基于这一理论框架,翻译理论探讨了文化的相互影响,翻译成为一种面对多元文化和跨文
化交流的解决方式。
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视角下文化、权力、翻译三者间关系探究
Vol.33No.7Jul.2012第33卷第7期2012年7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Soc.Sci )一、后殖民翻译研究中的文化失衡现象后殖民翻译研究是受了后殖民主义思想的启发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它不仅仅研究与帝国、殖民活动有关的翻译实践,更是逐渐把触角探到翻译活动背后,探究文化霸权对翻译活动的操纵。
道格拉斯·罗宾逊(Douglas Robinson)在他的《翻译与帝国:后殖民理论体系的解释》中认为后殖民研究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研究原殖民地怎样应对、抵抗和超越殖民主义的文化残余。
二是研究欧洲殖民统治开始之后,殖民地怎样应对、抵抗和超越殖民主义文化。
三是研究20世纪末征服者的文化是如何让被征服文化屈服的,被征服文化是如何适应、抵抗征服者文化。
”[1]从罗宾逊给出的定义中可以看出,后殖民翻译研究主要探讨的是文化之间的征服与被征服、压迫与反抗的文化关系。
在后殖民语境下,各民族、各地区文化发展不平衡,强势国家以大欺小,以强凌弱。
它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手段,违背弱势国家、弱势文化的意愿,对其进行操纵和控制,从而导致文化间话语权的不平等,造成弱势文化的“失语”,这一现象在翻译作品数量上可见一斑。
根据韦怒蒂的统计,自1984年全世界译自英语的书籍达到22724本,译自西班牙语的书籍为839本,译自阿拉伯语的书籍为536本,译自日文的为204本,而译自中文的仅为163本,比例严重失调[2]。
和英语相比,欧洲语种明显处于劣势。
而中文与英语相比,差距更加悬殊。
译著数量上的差距反映出弱势国家的文化向外传播不多,主要是大量吸收外国文化,这必然导致文化失衡。
西方世界可以利用其文化作品,向第三世界输出其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实现对弱势文化的控制。
与此同时,文化失衡现象也会导致某些弱势文化对强势文化的屈从。
一些弱势文化为了摆脱所谓的野蛮落后状态,极力迎合强势文化。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
爱尔兰的语境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的意义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的局限
爱尔兰的语境
• 迈克尔· 克罗宁(Michael Cronin)
• 都柏林城市大学翻译与文本研究中心讲座教授、 主任,著有多部专著,如《翻译爱尔兰》 (Translating Ireland,1996)、《翻译与全球化》 (Translation and Globalisation,2003)以及《翻译与 身份》(Translation and Identity,2006)等。
2019/3/12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的局限
• 首先,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翻译理论 体系。印度或巴西等国的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体系虽然形 成了一定的规模,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和指导性,但是这些 理论只是针对某一个具体的国家、具体的文化或是具体的 领域而形成的翻译理论,许多国家虽然或多或少都受到了殖 民的影响,但殖民的程度各不相同。显然,每个国家的历史 和文化迥然不同,因此各自所构建的翻译理论也难以具有广 泛的适用性,无法建立一种系统的翻译理论。而中国等另外 一些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盛行的国家,虽然翻译理论家们对 其进行了深入地探讨,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多为评介和纯 理论思考,研究视野比较狭窄,且有脱离本国翻译史实之嫌, 更加难以形成完整的翻译理论体系。
2019/3/12
• 1641年,爱尔兰人再次爆发反抗运动,这次是以天主教徒 对于英国新教徒的反抗作为主轴。1649年,克伦威尔率英 军镇压了这次起义,整个爱尔兰终于在实质上完全置于英 国统治之下在这种情况下,大致上在1800年左右,英语在 爱尔兰已经变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强势语言。在爱尔兰岛 上,几乎任何在政治、社会、经济、文化上享有权势的人, 使用的都是英语,而不是爱尔兰语。虽然如此,爱尔兰语 仍然有400万左右的使用人口,但多数都是属于下层阶级 的农民
后殖民翻译理论
后殖民翻译理论浅析摘要:翻译,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在人类的文化交流中广泛的进行着。
自翻译诞生以来,同它紧密相连的大多是意义、对等、技巧、精确等概念。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翻译研究产生了一个全新视角,即后殖民翻译理论。
在本文中,笔者以道格拉斯?罗宾逊的《翻译与帝国:后殖民理论解读》一书为例,讨论了后殖民翻译理论研究的内容以及这一理论的意义和局限性。
关键词:后殖民主义;翻译帝国政治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 (2012)07-0000-01一.引言“后殖民主义”这一术语是在斯皮瓦克(gayatri spivak)1990年出版的访谈与会议及《后殖民批评家》中正式提出的。
而“后殖民翻译研究”是由美国学者道格拉斯?罗宾逊(douglas robinson)于1997年提出。
道格拉斯?罗宾逊(douglas robinson),当代西方译学界十分有影响力的翻译理论家。
他执教于美国密西西比大学英语系,从事翻译实践与理论研究。
研究范围广泛,其研究领域包括翻译、文学、语言学、文化、教学法等领域。
其翻译思想极具创见意义,在译学方面有独树一帜的论述。
罗宾逊著述颇丰,现已出版近十本专著,并已发表33篇与翻译理论和教学相关的学术论著。
他著有:《译者登场》(the translator turn,1991),《翻译与禁忌》(translation and taboo,1996),《谁在翻译?》(who translates:translator subjectivities beyond reason,2001)等著作。
1997 年,道格拉斯?罗宾逊出版了《翻译与帝国:后殖民理论的解释》(translation and empire:postcolonial theories explained)。
二.后殖民翻译研究后殖民翻译研究源于后殖民理论。
后殖民理论是一种多元文化理论,主要研究殖民时代结束后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文化、话语权力的关系,以及有关种族主义、文化帝国主义等问题。
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翻译与殖民关系探究
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翻译与殖民关系探究后殖民主义视角认为,殖民主义并没有真正的终结,而是转变成为了一种新的形式。
在这种情况下,翻译被认为是一个深受殖民关系影响的活动,其被殖民者的文化和知识被压制。
本文将分析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翻译与殖民关系的探究。
首先,翻译是一种文化交流的形式。
在殖民时期,这种文化交流是不平等的,被统治的文化被深深压制了。
殖民者通过掌控翻译活动,介绍他们的文化和思想,并对被统治的文化进行消解和转变。
例如,在美国南方,奴隶的语言和文化被殖民者强制改变成为英语,这使得其文化、历史和价值观被深深压制。
其次,翻译还可以被用作政治工具。
在殖民时期,殖民政府常常使用翻译官来进行外交和交流,以达到削弱被统治国家的领导和自身得利的目的。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翻译家被贴上了叛国者的标签。
例如,当时的中国翻译家林则徐,为了满足英国的贪婪需求,充当了鸦片战争期间的“门房”。
这种背叛行为在后来的历史中,给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带来了深重的影响。
最后,翻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文化自尊心,反抗殖民主义。
例如,20世纪50年代,尼日利亚的翻译家Achebe以之前不受重视的尼日利亚人为主角写了《有那么一天》一书。
这本书唤起了尼日利亚文化的自我意识,其文化影响逐渐扩大,成为了对抗殖民主义的象征。
类似的例子还有民族主义运动在非洲和亚洲的推动。
综上所述,翻译与殖民关系密切相关。
后殖民主义视角认为,翻译是一种被殖民者的文化和知识被压制的活动。
因此,翻译者在进行活动时应当注意翻译的文化意义,而不是仅仅关注语言转化。
要达到这个目标,翻译家需要具有深刻的文化意识和认识,以及对社会历史的深度思考。
后殖民主义理论与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_雷志梅
第29卷第4期2010年8月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Zhengzhou Institute of Aeronautical Industry Management (Social Science Edition )Vol.29No.42010.8收稿日期:2010-05-11作者简介:雷志梅,女,四川渠县人,硕士生,主要从事翻译理论研究。
后殖民主义理论与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雷志梅1,2(1.四川文理学院,四川达州635000;2.重庆师范大学,重庆400047)摘要:通过对后殖民主义理论和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的思想内容进行梳理,深化了对两种理论的认识。
前者主要是一种文化批评理论,后者则主要是一种翻译实践理论。
它们之间的共同点主要表现在对帝国主义的文化霸权的揭示及其对抗上,不同点在于翻译作为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践行的一个场所,具有更深刻的内涵。
关键词:后殖民主义;理论;后殖民主义翻译;翻译学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1750(2010)04-0131-03无论是在文化研究领域还是在翻译研究领域,后殖民主义都是一个热门话题。
而无论是在文化研究领域内还是翻译研究领域内的后殖民主义,无一例外地都要从后殖民主义的来源、主要代表人物以及他们的思想理论谈起。
因此,赛义德的《东方学》、斯皮瓦克为《论文字学》撰写的《译者前言》以及她的“第三世界妇女论”、霍米·巴巴的“话语权利”和“文化身份”理论等就成了后殖民主义研究的典范。
由于后殖民主义理论本身是一个非常庞杂的体系,而且正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所以一般只能对这个理论的主要面貌进行概述。
那么,后殖民主义理论与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是否同一呢?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它们之间又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本文打算从这个角度入手分别探讨后殖民主义理论和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的思想内容。
一、后殖民主义理论后殖民主义理论是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一种多元文化理论。
后殖民时代翻译理论发展
翻译与帝国—后殖民理论
《翻译与帝国—后殖民理论重释》 P-562
坎波斯兄弟:巴西食人主义翻译观
1 “吃人”的源流与演变
16 世纪初, 在现属巴西的一个叫Tupinamba 的部落里,一位来 自葡萄牙的天主教传教士被部落成员吃掉了。此事在葡萄牙及欧 洲引起不少震动,"cannibal"这个词也自此进入欧洲的语言。此 后,欧洲人一看到这个词心里便有些难受,甚至厌恶。
在此之前,人们认为巴西在文化上主要是葡萄牙及欧洲文化的延伸,没有自己的 特色。而实际上巴西拥有丰富多彩的多元文化,欧洲的、非洲的、亚洲的、土著 的,等等。百年庆典触发了学人们的反思。大家认为巴西需要向世界证明自己的 “ 文化身份”(cultural identity),宣扬自己的“多元文化”(multiculturalism)。
铁木志科---爱尔兰殖民文学的发现
铁木志科---爱尔兰殖民文学的发现
玛丽亚·铁木志科博士-----翻译研究描写学派的重要代表 人物之一
侧重于翻译的文化研究,现为美国马萨诸塞大学比较文 学系教授,兼任英国沃里克大学英国及比较文化研究中 心名誉教授
早年就读于哈佛大学凯尔特语言文学系,在文学与语言 学领域都有极深的造诣,这使得她得以在翻译领域左右 逢源,既可以从宏观的文化角度,又可从微观的语言学 角度审视翻译
罗宾逊:翻译与殖民帝国
翻译身体学
他认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一方面受到来自身体之外的普遍社会 规范的约束,一方面来自身体内部的本能反应,使身体内在于翻译。 罗宾逊又进一步把后者区分为两个方面,即:1) 翻译的个人身体学 (the idiosomatics of translation) 。它强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经历 了完全来自个人的身心感受。
后殖民主义理论视角下的权力关系与翻译
占等 手段来 达 到殖 民 的 目的 , 是 通 过 把 文 化作 为 而 “ 和平 使者 ” 对 前殖 民地 进行 “ 化殖 民” 从 而实 现 , 文 ,
新 时 期殖 民统 治 的 目的 。 当前 在 经 济全 球 化 、 政治 多元 化 的背景 趋势 下 , 欧美 发 达 国家 在 国际 政 治 和
V o . 2 No.1 13 Fe ua y 2 2 br r 01
后 殖 民 主 义 理 论 视 角 下 的 权 力 关 系 与 翻 译
于 利 波
( 州牧 业 : 程 高等 专科 学校 外语 系 , 南 郑州 4 0 1 ) 郑 L 河 5 0 1
摘 要 :近 年 来 , 殖 民 理 论 成 为 翻 译 界 热 门话 题 之 一 。 文 章 从 后 殖 民 理 论 的来 源 人 手 , 示 了 后 殖 民 理 论 与 翻 译 活 动 后 揭
中 图 分 类 号 : 1. H3 5 9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8 1 12 1 ) 1 0 6 — 0 1 0 —3 1 ( 0 2 O — 0 7 2
二 战之后 , 、 、 广 大 前 殖 民地 国 家纷 纷 独 亚 非 拉 立, 旧殖 民主义 体制 土崩 瓦解 , 帝 国主义 国家 与这 但 些后 殖 民地 民族 之 间 的矛盾并 没 有 因此消 除 。 由于 在政 治 、 济 、 经 军事 上 存 在 巨 大 的差 异 , 以 双方 依 所 然保 持 着一 种 内在 的紧 张关 系 。这种 紧 张关 系突 出
的“ 巨子 ” 德华 ・ 义德 发 表 了《 方 主 义 》 0 i 爱 赛 东 ( r - e tl m) 东 方 主 义 》 战 了传 统 西 方 学 者 对 东 nai 。《 s 挑 方 的看 法 : 谓 的“ 方 ” 不 过 是西 方 意 识 形 态 所 所 东 只 构建 的 一个 “ 者 ” 东 方 主 义 的所 有 一 切 都 与 东 他 。“ 方无 关 , 东方 之所 以具 有 意 义 完 全取 决 于西 方 而 不 是东 方 本身 。历 史上 , 方在 西方 的“ 视 ” 、 ” 东 凝 中 翻译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述评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述评作者:陈蕾黄菲菲来源:《科技视界》2014年第07期【摘要】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诞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它是将翻译研究置于后殖民主义这一大背景下的翻译理论新视角。
本文主要概述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的发展和其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从正反两方面分析其理论价值和局限性,并客观分析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对中国翻译研究的影响。
【关键词】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理论价值;局限性;文化排外0 引言作为一种理论批评话语,后殖民主义理论“首次将西方对东方进行文化殖民的事实及后果纳入自己的研究范围,将研究中心从文本形式转移到文化政治批评上来,显示了一种新的动向”,(张京媛,1999:4-5)可谓是20世纪70年代西方文化界和文学理论界从边缘走向中心的最新理论思潮之一。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源自于后殖民主义理论。
将翻译的有关问题置于后殖民主义这一大背景下进行研究,既符合文化学的发展趋势,也符合前殖民地国家意欲寻求并确定自身文化身份的强烈愿望。
本文主要概述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的发展和其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从正反两方面分析其理论价值和局限性,并客观分析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对中国翻译研究的影响。
1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的发展和其代表人物1.1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的发展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始于20世纪70年代,是建立在解构主义、阐释学、多元系统论、描写主义、目的论和新历史主义基础上的翻译理论的新视角。
将该理论作为一个正式问题提出的是英国学者罗宾逊。
他在《翻译与帝国:后殖民主义理论阐释》一书中指出,“全球化使得一直被压抑在文化边缘地带的旧殖民地国家的文化身份变得日益模糊起来,那里的知识分子迫切需要寻找自己民族文化的价值和文化身份的认同”。
(Robinson,1997:25)该理论“从后殖民主义理论视角审视不同历史条件下的翻译行为,关注隐藏在译文背后的两种文化间的权力争斗和权力运作,认为不同文化间存在着权力差异,不同文化间从未有过真正平等的对话”。
后殖民理论【后殖民视角下的翻译研究】
《后殖民理论【后殖民视角下的翻译研究】》摘要:翻译伦理一、后殖民翻译研究概况后殖民翻译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后殖民翻译研究的方法论要求对翻译实践进行文化考古式的实地考察,并发现了影响翻译实践的一个重要因素――权力差异,从而证明了“语言学实验室”里的翻译研究关于“文化平等”和“语言平等”的理论预设只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理想,“民族主义”同样是一种信念,认为某一群体的全体成员拥有某一共同的遗产,如文化、语言、历史、意识形态、遗传或种族背景等等,同时认为:(1)那些不具备这些特征的“群体内成员”应该被清除、放逐或剥夺其投票及其他权力;(2)所有外国的影响,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有害的,理应抵制;(3)任何种族、人种、文化或语言的混合或杂合都是不纯洁的,理应清除摘要: 在翻译研究的文化学流派当中,最重要的一个分支是后殖民视角下的翻译研究。
传统的翻译理论仅仅把翻译当作一种语言行为或文本行为。
后殖民翻译理论戳穿了语言乌托邦的神话。
后殖民研究视角给予翻译研究的启示在于它视翻译为殖民文化的产物,是帝国主义强权政治及文化帝国主义思想观念对外进行霸权扩张的工具,是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在权力差异语境下不平等对话的产物。
关键词: 后殖民翻译理论“暴力政治” 翻译伦理一、后殖民翻译研究概况后殖民翻译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
该理论从后殖民视角反观不同历史条件下的翻译行为,关注隐藏在译文变形和置换背后的两种文化之间权力争斗和权力运作,认为不同文化间存在着权力差异,不同文化间从未有过平等对话,进而否定传统翻译理论中关于语言平等、文化平等这类带有乌托邦性质的理论预设,最终否认追求意义对等或语义等值的翻译理想。
后殖民翻译理论以权力差异理论为先导,借助新历史主义的历史描写的方式观察、研究和解释权力差异语境中译者自觉与不自觉的价值取向、翻译行为和策略选择。
后殖民主义最直接的理论基础是解构主义、阐释学、多元系统论、描写主义、目的论和新历史主义。
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翻译与殖民关系探究
百家杂谈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翻译与殖民关系探究周 莉[关 键 词]殖民;翻译;权利根据《圣经》记载,人类多种语言起源于诺亚子孙修建巴别塔。
当时大家语言相通,巴别塔修建顺利,似乎要威胁到上天。
于是,上帝变乱了原本相同的语言,引发了混乱。
通过混淆语言,上帝使翻译成为人类生活的必需。
从语言学角度来说,一些词可能有多种含义,但译者会进行挑选,只使用其中某种含义。
因此,翻译是局部、零碎而复杂的,语言之间也无法等值。
这就和殖民者一样,他们也在殖民地直接或间接地进行挑选,构建殖民地负面形象。
本文对翻译与殖民的关系进行探究,指出殖民者借助翻译巩固其殖民统治,但同时语言的多样性也决定了翻译可以作为被殖民者抵抗权利的武器。
一、翻译是殖民者进行殖民统治的工具西方殖民者不仅对殖民地进行土地、经济及军事殖民,文化殖民也是重中之重。
翻译作为传播知识的重要途径,是文化殖民的主要工具。
殖民者和建造巴别塔寓言中闪族人一样,通过翻译,把自己文化、语言等强加给被殖民者,以此将自己的文化体系普世化,建立自己的“巴别塔”。
他们创造了殖民话语,对被殖民者施加西方教育、政治、法律制度等。
而翻译被用于不同的话语来更新和延续殖民统治。
翻译成为殖民者进行殖民统治的工具,帮助殖民者构建殖民地文化及民族的固定形象,以此来为其殖民统治辩护。
在西方权利话语之下,殖民者通过翻译给殖民地和被殖民者贴上落后、顺从、野蛮、女性化的标签。
威廉·琼斯对印度人的描述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他说印度人顺从且懒散,沉浸在古代宗教神话中,无法品尝自由的果实,渴望被绝对权力所统治。
萨义德也曾指出:“在东方主义的这套话语系统中,东方被置于西方的权利话语之下。
所以,东方世界经常被野蛮化、丑化、弱化、女性化、异国情调化。
”而殖民者总是以先进、理性、男性化的形象出现。
由此可见,翻译并不会真实展现事物,而是由西方殖民者进行选择,挑出对其有利的部分,构建殖民地的负面形象,以此来反衬自己正面形象,巩固其殖民统治,并为殖民辩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6
Lond on: T he J ohn Hop kins U P, 1973. 8. 胡全生 : 英美后现代主义 小说叙述结 构研究 。 上海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2002。 9. 霍桑 : 霍桑集 : 故事与小 品 , 姚乃强 等译。北京 : 三 联 书店 , 1997。 10. 让 保尔 萨特 : 萨特文 集 , 沈志 明、 艾 珉主编。 北 京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2005。
Lit erat ur e an d I deas . 8: 1 ( Fal l 1974) : 17
基金项目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 目 约 翰 研究 ( 05BW W 021)
巴斯小 说
5. Laut er, Paul , ed. The Heat h A nt hol ogy . V ol . 2. Bos t on / N ew Y ork : H ought on M if f li n Com pan y, 2002. 6. Tann er , T ony. Ci ty of Words : 1950 1971. 7. W hi te, H ayd en . M et ahist ory : The Hist orical Im agi Am erican Fict i on 1970. N ew Y ork: Harper & R ow , Pub lishers,
2008 年
外国文学
第6期 nat i on i n Ni net eent h im ore an d
参考文献 :
1. Bart h, Joh n. Th e End of th e Road . N ew Y ork: D ou bleday, 1958. 2. . Th e Fl oat ing O pera . Harmon dswor th : Pen guin Book s, 1970, c1956. 3. Harri s, Ch ar les B. Passionat e Vi rt uosit y : Th e Fict i on of J ohn Bart h . U rbana: U of Ill inoi s P, 1983. 4. Hawk es, Ski n. John. The Fl oat i ng O pera and Second Mosaic : A Jou rnal f or Com parati ve St ud y of 30.
作者单位 : 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 , 北京 100872
后殖民翻译研究
翻译和权力关系
全书 20 余万字 , 考察了后殖民翻译研究的起源、 发展、 理论来源以及在相关领域内的成长 和影响。全书共九章 , 第一章 什么是后殖民翻译研究 探讨后殖民翻译研究术语的出现、 界定 和相关内涵。第二章 后殖民主义与后殖民翻译研究 、 第三章 解构主义翻译理论与后殖民翻 译研究 、 第四章 后殖民写作与后殖民翻译研究 以后殖民翻译研究为核心, 考察相关理论和 彼此渊源。第五章 翻译策略的语境和方向 针对当前中国的异化归化策略之争 , 提出这一讨 论应该以翻译策略的具体语境为依据。第六章 翻译的翻译的翻译 文化翻译 ( 误译 ) 之考 察 关注中外历史上的文化误译现象及其原因。第七章以爱尔兰和印度后殖民翻译的阶段性 为参照, 分析了中国后殖民翻译的阶段性。第八章 权力关系参照下的旅行和翻译 考察游记 文学和翻译 , 从语内旅行、 语际旅行和符际旅行三个层面探讨旅行、 语言和翻译之间的关系。 第九章 权力关系参照下的全球化和翻译 依靠最新的数据材料 , 从利润、 信息、 语言、 翻译等方 面论述全球化进程中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之间的不平衡现象。 该书以翔实的文献资料和权威的数据统计为基础 , 论证较为合理 , 是我国这一领域第一部 概览类著作。该书的出版 , 将有助于把我国这一领域的研究推向深入。 [ 吴文安著,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