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米。教学设计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认识米》教学设计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认识米》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认识米》主要让学生通过生活情境,感受和认识长度单位米,能够用米作为单位量测物体的长度,并在实际操作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材以情境图为载体,引出长度单位米,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体会米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长度单位有一定的认识,但缺乏系统性和准确性。
本节课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和认识米,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分享,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能够用米作为单位量测物体的长度,并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能够用米作为单位量测物体的长度。
2.难点:理解米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和认识米。
2.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3.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交流分享: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
六. 教学准备1.教具:米尺、实物模型、课件等。
2.学具:学生尺、练习本、彩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生活情境,如教室、操场等,引导学生观察其中的物体长度,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些物体的长度吗?我们怎样来量测它们的长度呢?”从而引出长度单位米。
2.呈现(10分钟)介绍长度单位米,并用米尺演示如何量测物体长度。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米》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第2课时认识米
学情分析:
学生对测量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认识长度单位“米”是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的基础上进行的。
让学生动手比一比,找身边的物体,充分感知1米有多长。
在实际生活中,学生接触“米”比“厘米”的机会少,所以教学中要紧密结合生活实践,丰富实际测量的经验并巩固长度观念。
初步接触厘米、米,有的学生会混淆两个概念,可借助一些趣味练习,帮助学生区分使用厘米和米这两个长度单位。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让学生学会使用尺子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估测意识和团结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1.学会用米尺量物体的长度。
2.体验1米的实际长度,并形成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难点:用米尺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
小学数学教案介绍米
小学数学教案介绍米
适用年级:小学
教学内容:米的认识和计算
教学目标:
1. 了解米的基本概念和单位;
2. 能够用米来进行简单的计算;
3. 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米的概念。
教学准备:
1. 一袋米或一小袋米;
2. 小黑板或白板;
3. 直尺、尺子等测量工具。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一袋米或一小袋米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受一下米的实际大小和重量。
2. 引导学生思考: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让他们说出米是什么,米的用途等。
3. 讲解米的基本概念:简单介绍米的单位和基本概念,如米的大小、重量等。
4. 计算练习:让学生在小组或个人中进行米的简单计算,如:如果一袋米有5千克,那么3袋米有多少千克?
5. 实际应用:让学生实际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或重量,并用米来表示,让他们体会到米的实际应用。
6. 温故知新:回顾米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教学反思: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对米的认识还比较浅显,需要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强实际应用的练习,让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米的概念。
同时,我也发现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错误,需要我进行更多的讲解和引导,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计算方法。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5.3《认识米》教学设计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5.3《认识米》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5.3《认识米》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1米有多长,以及学会用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材通过生活情境的图片,引导学生感知长度单位米的概念,同时结合实际的测量活动,让学生体验到米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长度有一定的认识,但还没有形成系统。
在本节课中,学生需要通过观察、操作、实践等活动,建立对米的长度观念,学会用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长度。
在认知上,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借助具体的生活情境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米的长度单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了解1米有多长,学会用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学会用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难点:理解米的长度观念,能够准确地用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知米的长度单位。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参与实际的测量活动,体验米在生活中的应用。
3.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米尺、绳子、直尺等测量工具。
2.学具:学生每人一份测量工具,如米尺、绳子、直尺等。
3.教学课件: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生活情境图片、动画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情境图片,如教室的长度、书桌的长度等,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如何来衡量它们的长度呢?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意识到需要有一个长度单位来衡量物体的大小。
《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米的认识》教学设计《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分析教材,把握目标。
1、教材简析《米的认识》是二年级上册的内容。
通过一年级上册“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这一节课就是在此基础上,利用学生对厘米的已有认识并能用学生尺量一些较短的物体的长度,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明确1米的实际长度,发现米和厘米这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让学生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中,不断体验,丰富感知,形成表象,建立概念。
2、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知识与技能:(1)认识长度单位米,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建立米的长度表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亲身经历知识的创造过程,用自己的活动加深对已有数学知识的理解。
重点:认识米。
难点:形成米的长度表象。
二、慎选教法,重视学法。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内容,这节课采用“引导探究”的学习方法,教师将围绕如何激发学生探求新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这一指导思想,组织教学过程。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
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讨论,得到自己的思考途径和学习成果。
让学生通过小组成员间的自由操作学具,在自然的情境中亲身体会长度单位的产生。
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探索的成功、学习的快乐。
根据指导学生的自主性原则和渗透性原则,在扶着学生认识1米之后,放手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认识2米、3米、4米等更多的米,并建立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关系,帮助学生初步学会用米和厘米组成的复名数表达测量的结果。
二年级上册数学《认识米》教学设计
《认识米》微课脚本湖南省张家界市慈利县金慈实验小学沈丽萍微课名称义务教育人教版教科书二年级上册数学《认识米》知识点描述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米的实际长度,能比划1米的实际长度,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设计思路复旧,引入长度单们米——认识米尺——认识米——感知生活中大约1米的物体——课堂总结教学过程内容画面一、导入①课前导入(时量:1分钟)小朋友们,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什么工具测量合适呢?第 1张至3 张PPT二、教学过程②讲授新知(时量:5分钟)1、认识米小朋友们,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如黑板的长,操场的两边相距多远,通常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字母“m”来表示。
我们来认识“米尺”这个新朋友。
米尺有什么特点?①米尺上有刻度。
②米尺上有0,10,20……100这些数。
③每两个数之间的间隔是一样大的。
米尺也是把“0”作为尺子的起点。
第4至第6张PPT小朋友们,请你们再仔细想一想,米尺上的1小格是多长?1大格是多长?米尺上1个大格里有多少个小格?米尺上一共有多少个大格?多少个小格?2、用米量1米到底有多长呢?·比一比,请小朋友把两臂伸开,你会发现伸直的两臂长度大约是1米。
·量一量,你的身高,从地面到身体的什么部位是1米?看看你的身高比1米高还是矮?·用米尺量一量黑板的长,课桌的高。
3、生活中的1米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可以用米来表示?1根跳绳大约长2米一棵大树大约高15米第 7张PPT 第8-13张③随堂练习(时量:2分钟)1.什么东西的长大约是1米?2.试一试,是cm还是m?(1)衣柜高约2( )。
(2)黄瓜长约20( )。
(3)房子高约3( ).( 4 ) 一枝粉笔长8()。
( 5 ) 大楼高约15()。
第 14张三、教学总结④课堂总结: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不仅认识了米尺,认识了米,还只知道了1米到底有多长,同时也知道了测量物体的长度要根据物体的长度选择适当的单位。
米的认识教案
米的认识教案【篇一:最新人教版认识米教学设计】第三课时认识米学习内容:教材第4页(例4、例5)第8页练习一的3、4、5题。
课标要求: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米、厘米,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并进行测量。
学习目标:1、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说一说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会用尺子正确地测量物体的长度。
(限整米)任务评价:1、通过提问1米大约有多长?检测目标1达成情况。
2、通过量黑板的长度,检测目标2达成情况。
学习重点: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学习难点: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理解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教具准备:学生尺、米尺、软尺。
学习过程: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老师想知道黑板有多长,谁愿意来量一量黑板的长?比一比,看谁量得快!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4:分别找学生用不同的教具上讲台量黑板的长,其他学生认真观察。
展示测量的结果。
预设1:用学生尺量黑板的长,量了很多次。
预设2:用米尺量黑板的长,量了两次。
提问:“用哪种尺量黑板的长度更方便一些?”(引出米尺)师小结: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作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米来量。
板课题:认识米用米量2、认识米尺,学会用米量。
刚才我们用的这把尺子是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
(板书:1米)(1)1米大约有多长呢?在自己的身上量一量、找一找有没有1米。
交流汇报,课件演示。
(2)把两手臂伸直用米尺比一比,量一量自己的身高,感受1米的长度。
3、学习例5感受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1)用手势比划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
(2)提问:米和厘米有什么关系呢?预设:1米比1厘米长很多;预设:1米里面有很多厘米。
(3)课件出示:在米尺上看看1米里面有多少个1厘米。
看着尺子上的刻度,数一数,0~10表示从0到10是10厘米,接着是20、30、40、??100。
幼儿园中班主题《认识米》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幼儿园中班主题《认识米》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课程背景幼儿期是培养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时期,培养健全的饮食习惯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内容。
而小米是我国常见的食物之一,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接触到小米,因此开展这一主题活动可以帮助幼儿更深入地了解小米及其营养价值,培养他们的健康饮食意识。
本教学设计针对幼儿园中班设计,目标是让3-4岁的幼儿能够认识小米,了解小米的来源、营养价值及吃小米的方法,同时培养他们的品尝、观察和感受能力。
教学内容及方法教学内容本教学活动旨在让幼儿了解小米和小米的营养价值,介绍小米的来源和吃小米的方法。
具体内容包括:1.认知小米:幼儿了解小米的来源、颜色和形状,并通过观察、品尝的方式感受小米的味道和口感。
2.小米的营养价值:教师介绍小米的营养成分和功效,引导幼儿了解小米对健康的好处。
3.吃小米的方法:教师向幼儿演示如何煮小米饭,让幼儿了解小米煮熟后的样子和味道。
教学方法1.呈现法:通过图片、实物等形式呈现小米的来源、形状、颜色等信息,让幼儿更好地认知小米。
2.游戏法:通过互动游戏,引导幼儿品尝和感受小米的味道和口感,培养他们的品尝、观察和感受能力。
3.讲解法:通过简单易懂的语言向幼儿介绍小米的营养成分和功效,引导幼儿意识到小米对身体的好处。
教学步骤整体设计根据幼儿儿童的认知特性和年龄特点,本教学设计包括自由游戏、小组活动和教师指导的集体活动三个阶段,每个阶段持续时间约20分钟。
具体步骤第一阶段:自由游戏(10分钟)在活动开始前,老师在教室的指定区域放置各种米种子或小米饼干,让幼儿感受小米的形态、颜色和口感,在自由游戏中培养幼儿的观察和感受能力。
第二阶段:小组活动(20分钟)1.分组:将幼儿分成小组,每组5-6人。
2.观察识别:把不同种类的小米放在盘子里,让幼儿通过观察形状、颜色、大小等特点来识别不同种类的小米。
3.品尝小米饼干:让幼儿尝试小米饼干,感受小米的味道和口感,并描述小米饼干的特点。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第三课时认识米 人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第三课时认识米人教版教学内容本课时为《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的第三课时,主题为“认识米”。
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学生将理解米的概念,学会使用米作为长度单位,并能够进行基本的长度测量和换算。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1米等于100厘米,能够用米作为单位进行长度测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其细心观察和精确测量的习惯。
教学难点1. 米和厘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2. 正确使用米尺进行长度测量。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米尺、教学PPT、练习题纸。
2. 学具:直尺、彩笔、练习本。
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PPT展示一些长度测量的场景,如测量书本、桌子、黑板的长度,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长度应该用什么单位来表示呢?2. 新授:介绍米的概念,展示米尺,讲解1米等于100厘米。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1米的长度。
3. 实践:学生分组,用米尺测量教室内物品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鼓励学生相互检查,确保测量准确。
4. 巩固: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长度测量和换算的题目。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 总结:回顾本课时的重点内容,强调米和厘米的换算关系,以及准确测量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板书将简洁明了地展示本课时的重点内容,包括:- 米的定义- 1米等于100厘米- 长度测量方法- 米和厘米的换算作业设计作业将包括:1. 测量家中物品的长度,并用米和厘米表示。
2. 完成练习册上的长度测量题目。
课后反思本课时结束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操作准确性。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增强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难点在以上教案中,教学难点是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
教学难点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主要障碍或理解上的困难点,它们通常是教学内容中较为抽象、复杂或需要深入思考的部分。
二年级上数学【教学设计】-认识米-苏教版
二年级上数学教学设计-认识米-苏教版教学目标:1.学习认识米的重要性,明白计算长度时用米作为单位。
2.学会使用标准尺寸计量器进行长度测量和估计。
3.能够合理运用米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发展学生的观察、比较和分类能力。
教学内容:1. 认识米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使学生明白米是计算长度的重要单位,所有的尺寸测量基本上都必须以米为标准。
这一部分的教学设计如下:•通过展示不同米数的钢尺,让学生认识米的长度。
•将米的长、宽、高和其他物品的长度进行比较。
•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米数的分组比较。
2. 使用计量器进行长度测量在学生了解米的基础上,需要让他们掌握使用计量器进行长度测量的技能。
这一部分的教学设计如下:•展示标准的计量器,并讲解如何正确使用。
•进行计量器的测量练习,让学生熟悉计量器的使用方式。
•进行小组测量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运用米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学生掌握测量技能后,需要让他们运用米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这一部分的教学设计如下:•展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利用米的知识解决问题。
•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际问题解决,可以让他们在课后报告解决方案。
4. 发展学生观察、比较和分类能力在这节课的最后,需要让学生进一步发展他们的观察、比较和分类能力。
这一部分的教学设计如下:•将不同尺寸的物品分成小组,进行比较和分类。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找出物品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鼓励学生思考,将物品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方法:•PPT呈现教学•讨论式教学•小组讨论•个别教学教学评价: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认识到米的重要性,掌握使用计量器进行长度测量的技能,并能够运用米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学生的观察、比较和分类能力也应该得到发展。
评价方法主要包括课堂答问、小组讨论和完成任务等。
米的认识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认识米的不同种类,了解其名称、特点。
(2)了解米的生长过程和基本用途。
(3)掌握米的计量单位和烹饪方法。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烹饪技巧。
(3)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农业生产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品质。
(2)引导学生珍惜粮食,养成节约的好习惯。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粮食生产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米的不同种类、生长过程、基本用途、计量单位和烹饪方法。
2. 教学难点:米的计量单位和烹饪方法。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米的不同种类实物或图片。
(2)米的生长过程视频或图片。
(3)米的计量单位和烹饪方法演示。
(4)烹饪所需工具和材料。
2. 学生准备:(1)提前了解米的基本知识。
(2)准备烹饪所需的食材和工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米的实物或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2)提问:你们知道米有哪些种类吗?它们有什么特点?2. 认识米的种类(1)展示不同种类的米,引导学生观察、比较。
(2)讲解每种米的特点、名称。
(3)分组讨论:米的不同种类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3. 了解米的生产过程(1)播放米的生长过程视频或图片。
(2)讲解米的生长过程,引导学生思考:米是如何从种子变成粮食的?4. 认识米的计量单位和烹饪方法(1)讲解米的计量单位,如克、千克等。
(2)演示米的烹饪方法,如煮饭、炒饭等。
(3)学生分组进行烹饪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5. 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米的种类、生长过程、计量单位和烹饪方法。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珍惜粮食,养成节约的好习惯?(3)布置课后作业:调查家乡的粮食生产情况,了解当地特色米食。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发言积极性等。
2. 实践操作:评估学生在烹饪实践中的操作技巧和团队协作能力。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认识米》教学设计
教案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了解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
2.知道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是100,并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会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4.在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尝试估测出较长物体的长度。
过程与方法1.通过测量、观察、比较等学习活动,感知1米的实际长度,形成1米的长度观念,渗透观察、比较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2.在多样化的操作、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估计能力和估计意识,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难点重点: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掌握用米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难点:建立厘米和米之间的联系,知道1米=100厘米。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绸带米尺学生准备尺子标签教学过程板块一实际统计,导入新知师:昨天老师让大家回去测量自己的身高,都量了吗?谁来说一说你的身高是多少?(学生交流自己的身高)师:大家在交流的时候都用到了一个字——“米”,测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米。
(板书课题)操作指导:让学生汇报自己的身高时,教师可问学生:“你的身高是1米几?”待学生回答后,教师再说出一两个与“米”相关的事物,如“咱们班黑板的长度是2米”等,使学生初步感知“米”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板块二师生交流,探究体验1.估测1米的长度。
(1)老师的身高是1米65厘米,谁能估计一下,从地面到老师身上的哪个部位大约是1米呢?谁能上来指一指?预设生1:我认为1米应该到老师的腰这里。
(贴上标签)生2:我觉得1米应该到老师的腰上面一些,因为老师的身高是1米65厘米,1米应该是老师的一多半身高。
(边说边贴上标签)(2)估计一下,从地面到你身上的哪个部位大约是1米呢?你的身高比1米高呢,还是不到1米?(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进行估计)(3)导学:为了检验同学们估计得是否准确,让我们来做一个游戏。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长度单位《认识米》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长度单位《认识米》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一. 教材分析《认识米》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1米有多长,并学会用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这是学生长度单位学习的起点,对于学生后续的数学学习和日常生活都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他们通过日常生活和前面的学习,对长度有一定的认识,但还没有系统地学习过长度单位。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建立长度单位的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思考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1米有多长,学会用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活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认识长度单位米,学会用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难点:理解米的长度概念,能够准确地用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操作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建立长度单位的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教具:米尺、实物、图片等。
2.学具:每人一把米尺,一些小物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如“小明的身高是多少米?”引导学生思考长度单位的作用,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认识米。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1米长的米尺,让学生观察,引导学生认识1米有多长。
同时,教师用米尺测量实物,如桌子、椅子等,让学生感受米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活动,每组用米尺测量小组成员的身高,并记录在中。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测量方法,帮助学生掌握测量技巧。
4.巩固(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物品,让学生用米尺测量它们的长度,并记录在中。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2013年新编)第一单元_第02课时_认识米(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2013年新编)第一单元第02课时认识米(教学设计)一、课时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认识米的符号、计量单位及相互转换的方法,并能简单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米的重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米的符号和计量单位•培养学生使用米的计量单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 教学难点•学生掌握米的计量单位与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联系三、教学准备•课件:包括米的计量单位的图片和示例•板书:相关知识点的板书内容•实物:米和米的包装,让学生观察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不同的米的包装袋,请学生观察,引导学生认识米的符号。
•让学生说出米的计量单位。
2. 讲解(15分钟)•通过课件,教师讲解米的计量单位是“千克”和“克”,并做示例说明。
•引导学生分辨不同的计量单位。
3. 操练(20分钟)•分发练习册,让学生进行计量单位的练习。
•帮助学生理解计量单位的转换方法。
4. 实践(10分钟)•设置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如何利用米的计量单位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每个小组展示解决问题的方法。
5. 总结(5分钟)•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巩固知识点。
五、课堂延伸•老师可以组织学生一起参观学校附近的超市或者食品市场,了解更多关于米的计量单位和包装。
六、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回家用米的计量单位解决一个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并在下节课展示。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不仅能够认识米的符号和计量单位,而且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方式。
《认识米》教学设计
《认识米》教学设计1 认识米 用米量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页例4及有关练习。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通过测量、观察、比较等学习活动,感知1米的实际长度,形成1米的长度观念,体验观察、比较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3、培养学生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感受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和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
` 教学难点: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和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具准备:米尺、软尺 教学过程 一、触景生趣。
师:谁能猜出老师的身高呢?(猜老师身高)昨天老师回去测量了一下自己的身高,老师的身高是1米63厘米,你们想不想知道自己的身高呢? 二、触景生疑。
师:老师的身高是1米63厘米,你能估计一下,从地面到老师身上的哪儿大约是1米高呢?(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进行估计)。
再估计一下,从地面到你身体的哪个部位大约是1米呢,再说说你的身高比1米高呢,还是不到1米? 师:大家都想估计,那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请两个同学把这卷绸带慢慢的拉开,其他同学认真观察拉开的绸带,如果你觉得拉开的绸带的长够1米了,就立即喊“停”(学生活动)。
启发:指着拉开的绸带,这正好是1米吗?怎样才知道它到底有多长呢?(可以用尺量)那请小朋友用你们的尺量一下。
(得出用厘米尺量很不方便,而且也不容易得出正确的结果。
这样测量你感觉怎么样?(很麻烦) 师:看来同学们如果用自己的尺子来量很麻烦。
那谁有更好的办法呢?(做一把更长的尺子)大家真聪明,能想出这么多的好办法。
老师这里有一个好宝贝,用它很快就能量出绸带的长,想不想知道是什么? 三、触景探究 1、认识米尺。
老师出示米尺。
(1)谈话:这是一把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
用它来量比较长的物体就容易多了。
(课件出示米尺图)这就是米尺的缩小图,请大家拿出你们的尺子,跟米尺比一比,找找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数字不同,刻度线不同) (2)请一位学生拿自己的尺子来量一量老师的米尺上从0刻度到10刻度有多长?(10厘米) 那米尺上一共有多少刻度?100刻度就是100厘米就是1米。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长度单位《认识米》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长度单位《认识米》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认识米作为长度单位的含义,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米作为长度单位测量物体长度。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物操作、游戏互动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观察、测量、比较等数学思维。
3.情感态度: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内容1.单位概念引入:由学生身边常见的长度单位引入,引导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2.认识米:通过实物展示,引导学生认识米作为长度单位的含义,掌握米的基本概念。
3.米的换算:通过实物测量、纸尺测量等形式,让学生感受米的实际长度并进行简单的米的换算练习。
三、教学过程1.引入:–老师出示一根1米长的卷尺,并介绍米这个长度单位的含义。
–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常见的长度单位,引导他们思考长度单位的作用。
2.概念讲解:–通过图示或实物展示介绍米的定义和标志,让学生理解米的含义。
–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物体,探讨哪些物体的长度可以用米来衡量。
3.实物测量:–让学生用纸尺测量教室内桌子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让学生用步长参照米的长度,估算自己的步长有多长。
4.游戏互动:–设计小组游戏,让学生用米作为长度单位,在游戏中展示他们对米的认识。
–利用游戏巩固米的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四、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实物测量、游戏互动等环节中的表现,及时纠正错误认识。
2.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巩固对米的认识,如测量家中物体的长度并用米表示。
3.小测验:定期进行小测验,检验学生对米的理解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五、设计意图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旨在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感受米这个长度单位的重要性,培养其对数学的兴趣和实际运用能力。
通过引入、概念讲解、实物测量和游戏互动等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长度单位理解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
同时,通过及时的评价和作业布置,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确保教学效果的达到。
幼儿园中班主题活动:认识米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幼儿园中班主题活动:认识米教学设计活动背景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主题活动在幼儿园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也是幼儿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主题活动,幼儿可以渗透到各个活动中,以特定的主题为出发点和核心,满足幼儿的学习需求,提高幼儿对生活的敏感力,对未知事物的探究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次主题活动以认识米为主题进行设计,旨在通过多种实践活动的设置,让幼儿了解米的种类、生长环境、特点以及米在饮食中的重要性,激发幼儿的探究欲和学习兴趣,提高幼儿对于所生活的环境的认知能力,同时锻炼幼儿的灵活运用能力。
活动设计活动目标1.认识米的种类,学习区分白米和杂交稻米。
2.了解米的生长环境及特点,了解米在不同地域的生长习惯及对水质、气候、土壤等条件的要求。
3.学习米的饮食价值及米的营养成分。
4.发现米的用途及不同的食品,培养幼儿的口味,增强其食品品尝和分辨能力。
活动流程第一天主题:认识米的种类和生长习惯活动形式:宣布主题,小组讨论、实地观察1.宣布本轮主题,让孩子们欢欣鼓舞地开始本轮活动。
2.教师与孩子们讨论、认识和了解米的种类以及不同种类的外观和特点。
3.观察米芽,并了解大米的生长习惯和生长所需条件。
第二天主题:米的环境及营养成分活动形式:科学实验、互动问答1.教师与孩子们进行科学实验,通过比较不同水质、土壤和气候下的水稻生长情况,了解水稻生长需要的条件。
2.互动问答:教师对米的营养成分进行讲解,让学生从中发现米的饮食价值。
第三天主题:学习米的用途和饮食文化活动形式:饮食品尝、手工制作1.饮食品尝:教师为孩子们准备不同用途的米制品(如米饭、米粉、米线、米饼等),让孩子们全面感受米的多种食品形态,培养孩子们对食品的口味品尝和感受。
2.手工制作:教师为孩子们准备环保材料,通过实践动手制作米饼蛋糕,并让幼儿在制作过程中感受米的粘性、韧性和柔软性。
第四天主题:、展示及教学反思活动形式:互动讨论、展示活动成果、教学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米、用米量
教学内容:认识米、用米量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2.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3.能合作测量出整米长度的物体;
4.培养合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
教学难点:
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教、学具:
1米的直尺、折尺、卷尺,纸条。
学生每人1根较长的绳子,1米的卷尺,刻度尺。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用厘米量物体
1.提问:昨天学过的长度单位是什么?量物体长度用什么工具?
2.用两个手指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2厘米呢?10厘米呢?
3.用刻度尺量文具盒的长度。
请你演示,并说出注意事项。
二.认识米,用米量
情景设置:你量得不错,那么你能量一量黑板有多长呢?瞧!这样用刻度尺量太不方便了,也不容易得出结果。
那么该怎么办呢?(用更长的尺子量)用这把尺子试一试看,这是一把米尺。
(板书:“米”)
在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例如操场东边到西边有多远,教室有多长,通常都是用比厘米更大的长度单位“米”。
(一)感知米的实际长度
1.观察这把米尺,它的每两个刻度之间是多长?(10厘米,也就是说米尺以10厘米为单位)
2.观察自己的1米卷尺,看看和教师米尺的刻度是不是一样的?
3.那么1米到底有多长呢?
(1)用直尺在黑板上画1米长的线段。
(2)用直尺比一比从地面到讲台的什么地方的高度是1米。
(3)两只手臂展开,用卷尺量一量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
(4)两个人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什么部分是1米。
(5)用米尺量1米长的绳子。
(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4.以小组为单位在讲台上量出2米长、3米长的绳子给大家看一看。
(二)厘米、米之间的关系
1.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米和昨天学习的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2.这条是1米长的绳子,请你用以厘米为单位的刻度尺量一量,看看它有多少厘米?3.小结:1米也就是100厘米。
(板书:1米=100厘米)
(三)用卷尺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
1.出示卷尺。
介绍:这是在测量比较长的距离时用的卷尺。
它可以量很长的物体和距离。
2.用卷尺量物体的方法:在用卷尺量物体的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拿住卷尺
一端,对齐要量物体的另一端,卷尺要放平拉直,再看另一端在尺子的什么刻度上,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三.巩固反馈
1.两个人相互量身高,是多少米多少厘米。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
教室长6()黑板长2()
小明身高124()课桌长50()
四.扩展练习
在下课后测量教室的长、宽,后面黑板的长,讲台的长、宽。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