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官传序》文本分析1
【部优】《五代史伶官传序》教案1
《五代史伶官传序》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欧阳修及《新五代史》;了解唐末五代及北宋的历史背景;掌握课文重点实词、虚词及各种文言现象;疏通文章大意;解读作者的深刻寓意。
2.诵读法:通过诵读,对本文在音韵上有一定的掌握,同时培养较好的文言语感;归纳法:通过对字词句的梳理,掌握本文的重点实词、虚词和文言现象;讨论法:通过让学生对关键问题进行讨论,得出结论;举一反三法:通过对本文的分析,引申到修身养性、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3.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对中国历史的兴趣;教给学生做人和做事的道理。
二、文本分析本文是一篇史传类文章的序言,在文体上首先是文言文,因此,疏通课文的大意,掌握重要的文言现象,应该是教学的第一个方向。
同时,本文具有较强的现实教育意义,可以教给学生历史兴衰成败的道理以及为人处事的一些原则。
三、生情分析高二学生的文言基础应该不错了,但是对于个别较难的地方仍会有理解的难处。
学生虽然学过多种类型的文言文,但对于这样的史传序言并不常接触,因此不一定能够较好地理解。
因此本文在疏通文意之外,还应该重视对学生的人生观、历史观的正确引导。
四、教学重难点1.疏通文章大意,归纳字词句;2.深挖历史兴衰成败的教训。
五、教具准备1.PPT课件;2.平板电脑。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一)引入(约5分钟)1.教师导入(约3分钟)教师:雨果在他的著名小说《笑面人》中写道:“历史是什么?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是将来对过去的反映。
”而余秋雨在《艺术创造工程》中则更为温和地说:“历史有自己的生命,它就像一个人,既随和又自尊。
”历史给了我们无限的思考,指引着我们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前行。
一千年前的欧阳修也用他的方式编纂了前人的历史《新五代史》,并在千古名文《伶官传序》中向我们发出振聋发聩的警示!他想对我们说什么呢?在大家已经做好充分的预习之后,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伶官传序》,大声读出本文议论风生的最后两段!聆听历史的回声!(学生齐读最后两段)教师:这是一篇什么样的故事?李存勖是个怎样的人?通过课文我们有了初步的印象,但我们同学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显然远不止于此。
【唐雯】《伶官传序》教学设计及反思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课时二)海南华侨中学语文组唐雯【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疏通文意,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2、过程与方法:走近庄宗人生,理解文章对比论证、借古讽今的写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成败兴亡在于人事”的道理,感悟欧阳修的历史情怀。
【教学重点】懂得“成败兴亡在于人事”的道理,感悟欧阳修的历史情怀。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解题这堂课我们学习北宋文人欧阳修先生的散文《伶官传序》。
从标题看,这是一篇传记的序文,传记的主角是“伶官”。
那么,“伶官”是一群怎样的人呢?伶:古时称戏子,演员为“伶”。
那么“伶官”,就是做了官的戏曲演员。
这可真奇了。
古时候戏子大多地位低下,却能入朝为官,而且还能让大文豪欧阳修为之既作传又作序,这是为何?就让我们走近后唐庄宗李存勖,看看他和他的伶人之间究竟有什么耐人寻味的故事?二、文言积累——重点译句1、其后用兵,则遣一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此后打仗时,就派官员以少牢之礼(用羊、猪各一头)祭祀于宗庙。
2、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当庄宗用绳子捆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放着梁王君臣的头颅。
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灾难祸害常常是从小的事情上积累起来的,聪明勇敢的人都被沉迷不悟之事所困惑,难道单单是几个伶官(造成的)吗?三、分析文本——走近庄宗盛衰人生1、庄宗之盛(1)问题:请结合文本,谈谈你从哪些地方、哪些细节读出了庄宗之盛?(生答)师小结:受矢——请矢——负矢——还矢。
(要点如下)受矢——接受父命,从此立志(眉头深锁,咬紧牙关)请矢——每次出兵的请矢仪式,恭敬庄重(仪式盛大,气氛庄重,兵士列队,士气高昂)负矢——“负而前驱”,省略战争描写,只见负矢得胜(想象庄重负矢杀敌,越战越勇,无往不胜的情形)还矢——“凯旋”之后“告以成功”(步履矫健轻快,意气风发)(2)“盛”之庄宗之形象定位英勇无敌、意气风发的少年英雄2、庄宗之衰(1)问题:请结合文本,谈谈你从哪些地方、哪些细节读出了庄宗之衰?(生答)师小结:(要点:“仓皇东出”——惊慌失措;“君臣相顾,不知所归”——无处逃避;“誓天断发,泣下沾襟”——泪流满面,悲痛不已)里外勾结——众叛亲离——走投无路(3)“衰”之庄宗形象定位失魂落魄、狼狈不堪的丧家之犬3、庄宗命归何处——史料补充(1)“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伶官传序1
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 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 六一居士。 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 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 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 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 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 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欧阳修《六一居士传》
回答下面的问题:
1、文章第二、三段讲的是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具体经过, 请用第三段中的一句话概括出得、失天下的原因。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2、第二、第三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试具体说明。 (常用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答:正反对比。二段正面叙说得天下(盛),三 段反面叙说失天下(衰)。
解题
伶官: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
叫做伶官 。 《伶官传》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
序:为一种文体,相当于今天某些
文章的“前言”或者编者的“按语”,它 的内容或是提纲挈领地评价该书内容,或 者叙述著书作文的缘由,以便有助于读者 理解下面有关书或文的内容。
时代背景:
北宋王朝建立后,随着土地和财富的 高度集中,北宋的统治集团日益腐化。由 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不断进犯,民族矛盾也 日益尖锐。面对这种形势,北宋王朝不但 不力求振作,反而忍受耻辱,每年都要靠 纳币输绢以求苟安。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 欧阳修想通过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兴亡史进 行讽谏。
而皆背晋以归梁 归附,依附 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返回 而其归书也必速 归还 若水之归下也 归聚,汇聚
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 告诉 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祭告 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禀告
告
知识归纳 ——一词多义
盛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 兴盛 请其矢,盛以锦囊 chénɡ,装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旺盛 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 强盛
《伶官传序》说课稿
《伶官传序》说课稿《伶官传序》说课稿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
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本文帮大家整理的《伶官传序》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伶官传序》。
我说课的内容共有五个部分,分别是:说教材学情,说教学的重点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作业设计。
先说教材学情。
《伶官传序》为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一篇,属论说类体裁,文章层次分明、说理严密透彻,通过对后唐庄宗由盛到衰经过的讲述,总结了国君治国理政的教训,这些教训同时也是为人处事的格言,至今仍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这对于正处于价值观形成期的高中生来说,具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所以,引导学生真正理解并感悟这些道理,并让其成为学生价值观的一部分,是本篇课文教学的重点。
这既是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也是帮助学生树德的过程。
再说学情。
经过必修阶段五册教材的系统学习,绝大部分学生已具备了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然而学生学习文言文时关注最多的还是字词句方面的知识,很少去挖掘其中的思想文化内涵,这方面教师须积极加以引导。
基于以上对教材与学情的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第一,引导学生真正理解“满招损,谦得益”“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名言警句的深刻内涵;第二,明确这些名言警句的时代意义。
下面说教学重难点。
本篇课文教学的重点是通过分析探究理解文中名言警句的深刻内涵;教学难点是怎样真正去践行这些为人处世的哲理。
下面我要说的就是教学设计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即教学过程。
一节成功的课,导入部分很关键,它是带领学生快速走进文本的一把钥匙。
其实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对文中的`名言警句,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等已经倒背如流了,因此,在导入设计上可以就地取材,这不仅不呆板,相反还能激发学生关注课文的兴趣,由此顺理成章地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些名言警句背后的故事上,随后教师顺势板书《伶官传序》。
《伶官传序》-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接受
在
用
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
表示前后动作的承接关系
一猪一羊祭祀
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省“之”,代词,代指“三矢”
世人传说晋王临死时,把三枝箭赐给庄宗,并告诉他说: “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推立的,契丹与我约为兄弟, 可是后来都背叛我去投靠了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交给 你三枝箭,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志向。”庄宗受箭收藏 在祖庙。以后宗庄出兵打仗,便派手下的随人官员,用猪羊 去祭告祖先,从宗庙里恭敬地取出箭来,装在漂亮的丝织口 袋里,使人背着在军前开路,等打了胜仗回来,仍旧把箭收 进宗庙。
伶:封建时代称乐工为伶。 伶官: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封 建社会称演戏的人为伶;乐工)
序:为一种文体,相当于今天某些文章 的“前言”或者编者的“按语”,它的 内容或是提纲挈领地评价该书内容,或 者叙述著书作文的缘由,以便有助于读 者理解下面有关书或文的内容。
★作者简介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人,北宋政治家、
★背景知识
五代十国(907年-960年)这一称谓出自《新五代史》。五代是指
907年唐朝灭亡后依次更替的位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政权,即后梁、后唐、 后晋、后汉与后周。公元960年,赵匡胤篡后周建立北宋,五代结束。而 在唐末、五代及宋初,中原政权之外存在过许多割据政权,其中前蜀、后 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十个割据政 权被《新五代史》及后世史学家统称十国。
积聚
围困
被动句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
介词短语后置,译为“在” 被动句
人也哉!作《伶官传》。
因此,当他兴盛时,普天下的豪杰,没有 谁能和他相争;到他衰败时,数十个乐官就 把他困住,最后身死国灭,被天下人耻笑。 祸患常常是由一点一滴极小的错误积累而酿 成的,纵使是聪明有才能和英勇果敢的人, 也多半沉溺于某种爱好之中,受其迷惑而结 果陷于困穷,难道仅只是溺爱伶人有这种坏 结果吗?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新五代史-伶官传序》(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新五代史•伶官传序》(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B.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C.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D.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字词及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其根本B.而皆背晋以归.梁归:归顺C.抑.本其成败之迹抑:抑制D.举.天下之豪杰举:全,整个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在于人事。
该论点强调了人事的作用,并将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的事例作为这一立论的历史根据。
新教材高二语文文言文梳理《五代史伶官传序》 原文+重点字词、文言现象+翻译+把关题
伶官传序欧阳修一、原文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名词作动词,推究)庄宗之所以(……的原因)得天下,与其所以(……的原因)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把)三矢(箭)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归附)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与(给)尔三矢,尔其无(通毋,一定)忘乃(你的)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官员)以一少牢(羊、猪各一)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背着)而前(名状,向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正)其系(捆绑)燕父子以组(绳索),函(名词作动词,用木匣子装)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仇人)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在夜里)呼,乱(形容词作动词,作乱)者四(名状,在四面)应,仓皇(急急忙忙的样子)东(名状,向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看),不知所归。
至于(直到)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多么)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或者)本(名词作动词,推究)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使动,使……兴盛)国,逸豫可以亡(使动,使……灭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全)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被)天下笑。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所溺爱的事物),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
二、文言现象(一)通假字1.及仇雠已灭(通“仇”,仇敌)2尔其无忘乃父之志!(通“毋”)(二)词类活用1.函梁君臣之首(名作动,用木匣子装)2.契丹与吾约为兄弟(名作动,订立盟约)3.抑本其成败之迹(名作动,推究)4.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名作动,推其根本)5.负而前驱(名作状,向前)6.仓皇东出(名作状,向东)7.一夫夜呼(名作状,在夜里)8.乱者四应(名作状,在四面)9.而告以成功(动作名,成功的消息)10.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使动,使……兴;使动,使……亡)11.凯旋而纳之(使动,使……收藏)12.一夫夜呼,乱者四应(形作动,作乱)1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形作名,细小的事情;形作名,有勇有谋的人物)(三)古今异义1.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古义:表示不好的结果,相当于“以致”今义:表示另提一件事2.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古义:官名今义:动词,投身到(事业中去)3.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古义:指政治上的得失今义:人情事理(四)一词多义1.盛(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兴盛)(2)请其矢,盛以锦囊(装)(3)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旺盛)(4)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强盛)2.困(1)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围困)(2)智勇多困于所溺(困扰)3.告(1)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告诉)(2)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祭告)(3)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禀告)4.其(1)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副词,应当,一定,表其实的语气)(2)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语气词,表程度)(3)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代词,他)(4)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大概,表揣测语气)(五)文言句式1.判断句(1)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2)此三者,吾遗恨也(3)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2.状语后置(1)请其矢,盛以锦囊(2)方其系燕父子以组(3)而告以成功(4)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5)庄宗受而藏之于庙3.省略句(1)还矢(于)先王,而告(之)以成功(2)以三矢赐(于)望而却步宗而告之曰(3)请其矢,盛(之)以锦囊(4)岂独(庄宗之困于)伶人也哉(5)(庄宗)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于)庙4.被动句(1)身死国灭,为天下笑(2)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三、翻译唉!盛衰的道理,虽说是天命决定的,难道说不是人事造成的吗?推究庄宗所以取得天下,与他所以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了。
《伶官传序》优秀ppt课件
06
思考题与课堂互动环节
回答问题并小组讨论
问题1
《伶官传序》的作者是 谁,他的其他代表作品 有哪些?
问题2
文章通过伶官这一形象 表达了什么样的主题和 思想?
问题3
文章采用了哪些修辞手 法,请举例说明。
分享个人阅读心得和体会
心得1
在阅读《伶官传序》时,我深刻感受到了作者对于社会现实的深 刻揭示和批判。
应用3
将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思想精髓融入到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中,提升 个人素养。
THANK YOU
川剧《伶官传序》
03
以高腔为主,表演生动,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中西方戏剧艺术异同探讨
表现手法
中国戏曲注重唱、念、做、打综合表现,西方戏剧则以说、演为 主
审美观念
中国戏曲追求虚拟性、象征性,西方戏剧则更注重写实性、逼真 性
戏剧结构
中国戏曲采用开放式结构,情节跌宕起伏;西方戏剧则多采用封 闭式结构,情节紧凑严密
欧阳修的代表作有《醉翁亭记》、《秋声赋》等,其散文风格平易流畅,委婉曲折 。
时代背景:北宋社会文化风貌
北宋时期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科技发展达到了巅峰。
社会上重视文化教育,文人地 位较高,形成了独特的士人文 化。
同时,北宋时期也是中国古代 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出 现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和文 人。
中国古代戏曲发展历程概述
起源与早期形态
从原始歌舞、巫觋祭祀到汉代百戏、唐代参军戏 等
宋元时期
杂剧、南戏等戏曲形式的出现与发展
明清时期
传奇剧、京剧等地方戏曲的繁荣与流传
不同剧种《伶官传序》演出风格比较Leabharlann 京剧《伶官传序》01
以唱为主,注重表演程式和技巧,音乐伴奏丰富
伶官传序(简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伶官传序(简案)教学目标:1. 了解《伶官传序》的背景及作者简介。
2. 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
3. 理解并分析文章中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章:导入1. 简介《伶官传序》的作者欧阳修及其文学地位。
2. 介绍《伶官传》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背景。
第二章:文本解析(第一段)1. 引导学生朗读并翻译第一段。
2. 分析第一段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3. 讨论文章开头的作用和意义。
第三章:文本解析(第二段)1. 引导学生朗读并翻译第二段。
2. 分析第二段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3. 讨论文章中对于伶官的评价和看法。
第四章:文本解析(第三段)1. 引导学生朗读并翻译第三段。
2. 分析第三段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3. 讨论文章中对于伶官传的写作目的和意义。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1. 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伶官传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
教学资源:1. 《伶官传序》原文。
2. 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
3. 参考译文和注释。
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
2. 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
伶官传序(简案)教学内容:第六章:文本解析(第四段)1. 引导学生朗读并翻译第四段。
2. 分析第四段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3. 讨论文章中对于伶官的评价和看法。
第七章:文本解析(第五段)1. 引导学生朗读并翻译第五段。
2. 分析第五段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3. 讨论文章中对于伶官传的写作目的和意义。
第八章:文本解析(第六段)1. 引导学生朗读并翻译第六段。
2. 分析第六段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3. 讨论文章结尾的作用和意义。
第九章:课堂讨论1.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对于伶官传的理解和感悟。
2.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伶官的形象和文章的主题。
3.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思考。
第十章:总结与反思1. 总结整个课程的主要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成果。
《伶官传序》教案
《伶官传序》教案欧阳修一、学习目标1、学习根据史料提炼观点的方法。
2、认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观点。
3、学习通过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一、作者介绍欧阳修(1009—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谥文忠。
吉水(现在江西吉水)人。
四岁丧父,母郑氏教他识字、读书。
十岁能作诗赋。
仁宗天圣八年(1030)中进士,任将士郎、试秘书省校书郎等职。
其后任监察御史、馆阁校勘官等职。
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因为同情范仲淹遭贬斥,写信切责谏官高若讷被贬夷陵(现在湖北宜昌)令。
几年后回朝,任太子中允、龙图阁直学士等职。
以后又被贬官为知滁州、转知扬州等。
回朝后任翰林学士、史馆修撰等职。
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谥文忠。
欧阳修是北宋中叶的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人。
大力提倡古文,批评宋初以来追求靡丽形式的文风,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并且提拔和奖掖后进,著名的古文家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他的门下。
在散文、诗歌创作和史传编写、诗歌评论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而以散文的造诣最高,是唐宋八大家中的重要作家。
他的散文大都内容充实,气势旺盛,具有平实自然、流畅婉转的艺术风格。
叙事既得委婉之妙而又简括有法,议论既纡徐有致而又富有内在的逻辑力量,章法结构既能曲折变化而又十分严密。
他写的《朋党论》《新五代史·伶官传序》《与高司谏书》《醉翁亭记》《丰乐亭记》《泷冈阡表》等,都是历代传诵的佳作。
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
著《集古录跋尾》十卷,开创记录古物(金石学)的风气。
有《欧阳文忠公集》。
《新五代史》是我国的“二十五史”之一,原名《五代史记》,记载五代(907—960),即唐宋之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这五个朝代的历史。
后人为了把这部书与北宋初年宰相薛居正奉诏监修的《五代史》区别开来,就称为《新五代史》。
《伶官传》是一篇合传,除了写敬新磨善于讽谏外,着重记述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三人祸国乱政的史实。
伶官传序(教案)(教师中心稿)
伶官传序(教案)(教师中心稿)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伶官传序》的兴趣。
2. 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
教学内容:1. 介绍李白和他的诗歌创作。
2. 简要介绍《伶官传序》的背景和内容。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回顾李白的其他诗作,如《将进酒》、《庐山谣》等,让学生对李白的诗歌风格有所了解。
2. 提问学生对《伶官传序》的背景和内容是否了解,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
第二章:文学鉴赏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伶官传序》的文学价值和艺术特色。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伶官传序》的语言、形象、情感等。
2. 探讨李白在诗中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教学活动:1. 分组讨论,让学生从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分析《伶官传序》的文学特色。
2.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引导全班学生进行文学鉴赏。
第三章:历史文化背景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伶官传序》的历史文化背景。
2. 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认识。
教学内容:1. 介绍唐代官场和伶官的身份地位。
2. 分析《伶官传序》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历史背景。
教学活动:1. 利用多媒体展示唐代官场和伶官的相关资料,让学生对历史文化背景有所了解。
2. 引导学生通过《伶官传序》中所描述的情节和人物,分析其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历史背景。
第四章:文本解读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伶官传序》的文意和主旨。
2. 培养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伶官传序》的文意和主旨。
2. 引导学生思考李白为何写下这首诗。
教学活动:1. 分组讨论,让学生从文意和主旨方面解读《伶官传序》。
2.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引导全班学生进行文本解读。
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2. 帮助学生通过创作和表达,深化对《伶官传序》的理解。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以《伶官传序》为灵感来源。
2. 让学生通过表达,展示自己对《伶官传序》的理解和感受。
《五代史伶官传序》教学设计3篇 五代史伶官传序教材分析
《五代史伶官传序》教学设计3篇五代史伶官传序教材分析下面是分享的《五代史伶官传序》教学设计3篇五代史伶官传序教材分析,供大家阅读。
《五代史伶官传序》教学设计1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提升阅读能力。
2、理清论证思路,探究庄宗成败的原因。
(重点)3、理解作者以史为鉴的作序初衷。
(难点)教学方法:1.通过课前预习及课堂提问、点拨法,掌握文中重要文言知识2.通过合作探究,分析文章逐层递进的论证方法;3.通过延伸拓展,理解作者以史为鉴的作序初衷。
联系自身实际,获得有益启示。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写有一首《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来赞扬项羽的宁死不屈。
项羽,曾经的西楚霸王他骁勇善战,威震四方,不可一世,可是最后却英雄末路,落得个乌江自刎的下场,他的大成与大败的一生足以引发我们后人许多的感慨。
他在乌江自刎前曾用这样一句话总结自己惨败的结局------”天之亡我也,非战之罪也。
”那么,项羽由盛而衰,由兴而亡,真是天要亡他吗?其实不只是项羽,很多的帝王将相,平民百姓也往往将人生的苦难失败归咎于命运。
那么这种看法对不对呢?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同样探讨“盛衰兴亡之理”的文章——《五代史伶官传序》,看看文学大家欧阳修为我们阐述了一个怎样的观点?二、知识链接:1、了解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
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北宋中叶的文坛领袖倡导者。
“唐宋八大家”中宋代的五位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都是他的学生。
他在诗、文、书法、文论等各方面都很有成就。
在史学方面,与宋祁合著《新唐书》,又单独编纂了《新五代史》。
2、五代历史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朝代,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
在这短短53年间,先后换了四姓十四个国君,篡位、弑君现象屡见不鲜,战乱频繁,后唐庄宗就是被杀的一个。
后唐庄宗李存勖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俳优(杂耍艺人)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于是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所惑。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伶官传序》课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伶官传序》优质课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伶官传序》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2)能够领会作者对伶官的批评和对忠诚、正直品质的赞扬。
(3)学会通过分析文本,提炼观点,进行有说服力的论证。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学会运用文本分析、推理、对比等方法,提高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古代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忠诚、正直的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2. 作者对伶官的批评和对忠诚、正直品质的赞扬。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古代文化知识和特殊用词。
2. 如何运用文本分析、推理、对比等方法,提高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伶官传》的背景和作者欧阳修,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观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的论证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难点知识,帮助学生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5. 实践练习: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进行文本分析和论证。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尝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3. 深入思考课文中的主题,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忠诚、正直品质的认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主动性和合作精神。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思维发展:通过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和论证,评价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七、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伶官传序》全文。
高中语文_伶官传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教学设想:1.本文是一篇史论性文章。
论述了“盛衰之理,在与人事”这一历史盛衰规律。
阅读时必须首先弄清史实,理清文中提及的人物及其关系。
2.本文是《新五代史·伶官传》一文的序。
《伶官传》记叙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乱政误国的史实。
中间要把历史情况略尤其是李存勖的“忧劳”而意气骄盛的战绩作补充,这有利于下一步引导学生深入品味文本。
3.文章平易流畅,正反对比鲜明深刻,句式整散结合,要求学生通过诵读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论证过程和得到的历史教训。
让学生通过写作感悟“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的历史及现实意义。
【知识与能力】1、了解时代背景及相关的文本知识;2、结合学案梳理归纳文中文言知识。
3.结合语境揣摩语言,积累精彩语句。
【过程与方法】诵读、感悟、理解、写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当下,体味“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1.理解“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及“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语的深刻含义及其对人生的启示。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教学难点】探究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学步骤:一、导入:(3分钟)著名词人李清照有一首《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她赞扬项羽是一个英雄,是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
项羽引起了后世人的无限感慨。
项羽在乌江自刎前,曾用一句话总结了自己的惨败,“天亡我也!”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探讨“盛衰之理”的文章,欧阳修的《伶官传序》。
二、学习目标:1.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理解“盛衰之理在于人事”的中心论点的历史意义及现实意义。
三、文学常识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
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北宋中叶的文坛领袖,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
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对比评价
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对比评价一、引言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作为中国文化史上重要的文献之一,记录了五代十国时期伶官的生活和传奇。
本文将对该文库文档进行序对比评价,探讨其在不同角度下的价值与意义。
二、内容概述1.伶官传的历史背景伶官是五代时期的一类特殊官员,其地位和作用在当时社会中非常突出。
他们以演唱各种曲艺形式为生,既是娱乐界的明星,也是贵族和皇帝宴会上的表演者。
2.伶官传的作者及作品特点伶官传的作者为不详,但通过文本分析和史料考证,我们可以得知该作品是在五代时期所创作。
其特点是以散文的形式记录伶官的生活、经历和故事,生动而形象地展现了五代时期伶官的形象和精神风貌。
3.伶官传的内容及描写手法伶官传以多种故事情节串联起来,描述了伶官们的职业生涯、家庭生活以及他们与不同阶层人物的关系。
作者巧妙地运用细节描写和对话的方式,使读者能够深入了解伶官们的内心世界和与之相关的社会风貌。
4.伶官传的价值与意义伶官传作为五代时期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对当时社会人士的生活和价值观具有重要影响。
它不仅展示了伶官们的艺术才能和职业特点,还反映了五代时期社会的繁荣与动荡,并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三、对比评价1.与其他史书的对比与其他史书相比,伶官传更加关注于底层阶级的生活和社会现象,呈现了不同于传统史书的叙事视角。
它通过伶官们的故事,深入揭示了五代时期社会的多元性和变动性。
2.与其他文学作品的对比相比于其他文学作品,伶官传具有更多的历史真实性和真实性素材。
伶官传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形象描写,成为了五代时期社会风俗和文化的重要见证。
3.对比评价的价值通过对伶官传的对比评价,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五代时期社会生活和文化风貌,进一步提升对历史的认知。
同时,通过与其他史书和文学作品的对比,我们也能够更好地把握伶官传的独特贡献和意义。
四、结论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作为一部重要的文献,通过生动而形象的叙述方式,呈现了五代时期伶官们的生活和传奇。
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心论点和有关警句对我们的启迪作用
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心论点和有关警句对我们的启迪作用在讨论《五代史伶官传序》时,真是让人忍不住想要深入挖掘一下其中的智慧和哲理。
这个文本不仅仅是历史的记载,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我们生活中的种种。
序文中提到的“艺不精,何以立足?”就像在提醒我们,无论在哪个领域,想要有所成就,得先下功夫,掌握过硬的本领。
就像我们常说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想在某个领域混得风生水起,技能肯定得到位,不然就是空话一场。
序文提到的“伶官之道”,更是让人感慨万千。
说白了,伶官就是那些能在台上表演的人,他们不光是会唱会跳,更是个个有故事的人。
生活中也是这样,很多时候,最打动人心的不是高深的理论,而是真实的经历和情感。
比如,和朋友聚会时,大家分享的那些有趣的故事,那些轻松幽默的瞬间,往往比那些严肃的讨论更能拉近彼此的距离。
可以说,这就是人与人之间最真挚的连接。
同时,文本中提到的“忠诚”和“用心”,也是个永恒的话题。
在如今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很多人都在追求速成,想要一夜暴富,一举成名,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空欢喜一场。
真正的成功,往往需要的是时间的积累和对每一件事的专注。
就像我们做事一样,如果不认真对待,就算是再好的机会,最后也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想想那些默默耕耘,踏实努力的人,他们最终都能迎来属于自己的光辉时刻。
“高处不胜寒”,这个道理大家都懂。
随着地位的提升,责任和压力也随之增加。
在这个过程中,许多人可能会感到孤独,甚至失去初心。
但生活就像是登山,爬到高处的时候,风景虽然美丽,但同时也得时刻保持警惕,别忘了当初的目标和理想。
我们常说“勿忘初心”,这不仅仅是个口号,而是生活中需要时刻铭记的真理。
此外,序文中还提到的“历史的教训”则让人深思。
历史总是以一种幽默的方式告诉我们,凡事都有其规律。
那些曾经辉煌的王朝,最后为什么衰落?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人心的浮躁和对权力的迷恋。
生活中也是如此,如果我们总是追求短期的利益而忽略了长远的目标,最终可能会被时代所淘汰。
高中语文课内古诗文解析:五代史伶官传序-选择性必修中册(学生版)
五代史伶官传序一、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和史学家,字水叔,号醉药,晚年又号六居士。
北宋吉州(今江西吉安)人,四岁丧父,家境贫寒,母亲以获秆画地教他识字。
宋仁宗天圣八年(030)中进士,先后在中央和地方任职,历任知制诰南林学士、参知政事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
神宗熙宁四年(1071),辞去太子少师之职,归于颖州(今安徽阜阳),次年卒,道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被世人称为“唐还宋散文八大家”。
欧阳修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他是北宋中叶文坛的领袖,对北宋诗文改革贡献极大。
他的创作,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成就,以散文最为突出。
他的文章含蓄委婉、平易自然,各类文章都有其独到之处。
著有《新唐书》(新五代史》等。
2.文化常识《新五代史》:二十四史之一,记载907年至960年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的历史。
少牢:古代祭祀用牛、羊、猪各-头叫“太牢”,用羊、猪各一头叫“少牢”。
牢,本来是养牲畜的圈,这里指祭祀用的牲畜。
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古代祭典用的猪、牛、羊等)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伶官: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人,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做伶官。
从事:官名,源于汉武帝时期,有刺史属吏之称,分为别驾从事史治中从事史等,主要职责是主管文书、察举非法。
3.文本分析(1)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译文:(2)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译文:(3)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译文:(4)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译文:(5)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受益。
五代史伶官传序
五代史伶官传序一、切入:画荻教子二、了解作者欧阳修:号醉翁,自称六一居士。
学派:唐宋八大家之一。
(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苏洵是苏轼和苏辙的父亲,苏轼是苏辙的哥哥。
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主张: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反对追求形式的靡丽文风,主张文章明道、致用、事信、言文。
三、扫除字词句段障碍四、语言知识:见P20 1、解释2、文言句式五、阅读分析文本(一)整体感知1、记住:《五代史伶官传序》文体是史论2、本文中心论点:国家盛衰兴亡关键在人事。
(开篇提出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3、本文用的论证方法: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演绎论证、归纳论证)。
4、本文的论据:事实论据与理论论据相结合(二)分析文本重点段落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中心论点:国家盛衰兴亡取决于人事。
论证方法:对比论证、例证法论据:庄宗先盛后衰的历史事实。
三组反义词:盛与衰、天命与人事、得与失2、方其系燕父子以组而皆自于人欤(事实论据)本段中心论点:国家的兴衰,事业的成败,取决于人事。
本段论据:历史事实论据(前半是国家兴旺事业成功的历史事实,后半是国家衰亡事业失败的历史事实。
)突出论点的手法:强烈的对比。
首先是历史事实的兴与衰、成与败的对比,借理论就在事实的鲜明对比中;其次是得之难而失之易于成败之迹皆自于人的对比和盘托出论点。
3、《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岂独伶人也哉!(理论论据)体现主要观点的两句: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身论据: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突出论点的方法:对比。
满与谦;忧劳与逸豫;方其盛、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与及其衰、数十伶人、身死国灭的对比;祸患与忽微、智勇与所溺间包含大与小、得与失的对比。
六、写作特点:1、欲抑先扬先赞扬庄宗成功时的意气之壮,再叹失败时形势之衰,通过盛衰、兴亡、得失、成败的历史悲剧的根本原因,使论点更有说服力。
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双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五代史伶官传序【宋】欧阳修呜呼!盛表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表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10.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约”指订立盟约,“其文约,其辞微”的“约”指简约,两者用法不同。
B.“少牢”的“牢”指祭祀用的牲畜,古代祭祀用羊、猪各一头叫“太牢”。
C.“函”,此指用木匣子装,与“秦孝公据殽函之固”的“函”词义不相同。
D.“意气”指精神气概,与“书生意气,挥斥方道”中“意气”意思相同。
11.下列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A.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B.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其皆出于此乎C.及凯旋而纳之见不贤而内自省也D.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以其无礼于晋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章开篇以“呜呼”奠定叹惋基调,接着亮出主张,强调人事因素在国家盛衰上的重要作用,并指出有关庄宗的史实可作为立论依据。
B.第2段通过晋王三遗恨的确凿史实,写出庄宗继位时强敌环伺的艰难处境,但庄宗恪遵父亲遗命,矢志报仇,竭诚尽忠而终有所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本分析
优秀的史学家在记述前代的历史的时候,常常有很强的选择性和针对性,不是为历史而历史。
所谓选择性,指并非历史上发生过的事件都可记入史书,而要经过史家的认真筛选;所谓针对性,指所记述的历史事件对史学家所处时代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是为现实服务的。
这一点《资治通鉴》表现得最为明显,它成书的目的是为了“鉴于往事,资以治道”。
欧阳修的《伶官传》及序言也是这样,是为了警戒当时宋代的皇帝,用历史教训告诫皇帝:天下得之难失之易、“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这在今天也值得我们记取。
作者在《伶官传》中详细记述了后唐庄宗李存勖由于过分宠信伶人而导致身死国灭的过程,这是一个深刻的历史教训。
在序言中,作者开宗明义,上来就用“呜呼”一词直抒感慨,接着深刻指出“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明确指出,国家的兴盛和衰败主要取决于人的因素——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直接关系到国家兴衰的不会是一般人,主要是执掌朝政的人。
在封建社会皇帝一人的作为就直接关乎到国家的命运。
作者正是由于看到了宋代国君的统治日益腐化,追求侈靡,纵容豪强兼并,致使民不聊生,而面对日益强大的辽、金,却盲目妥协,以求苟安,致使国势日见衰微,因而强调指出:“盛衰之理”在于人事。
文章还用对比的方法,总结了庄宗盛与衰、兴与亡的历史教训,指出:“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亡国之祸,竟可以由极小的事件积累而成;再有才华,再英勇善战的君王,如果过分地溺爱邪佞的小人(作者在这里不便于明说,但结尾一句作了暗示),也必将无法挽救亡国之祸。
结尾一句“岂独伶人也哉?”实在是发人深省!这就明白地告诉读者,这篇文章不仅仅是在总结后唐庄宗宠幸伶人的教训,还会有其他这个宗、那个宗因为别的“忽微”而亡国,这难道不应引起君王们高度重视吗?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欧阳修所指出的历史教训,至今值得牢牢记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