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窗法雨读后感
西窗法雨读后感
![西窗法雨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206aa289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f6.png)
西窗法雨读后感《西窗法雨》是中国古代文学家柳宗元的一篇散文,通过对雨的描写,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
这篇文章以其深刻的内涵和优美的文笔,成为了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在《西窗法雨》中,柳宗元通过对雨的描写,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
他用“雨”来比喻人生的坎坷和不易,通过对雨的描写,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思考。
文章开头即以“西窗”和“法雨”为题,描绘了一幅雨中的景象,通过对雨的描写,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
柳宗元以雨为载体,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让人感受到了生活的真谛和生命的价值。
在文章中,柳宗元不仅通过对雨的描写,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还通过对自然的描写,表达了对生命的理解和对人生的思考。
他以雨为载体,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让人感受到了生活的真谛和生命的价值。
柳宗元通过对雨的描写,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让人感受到了生活的真谛和生命的价值。
在文章的结尾,柳宗元以“西窗”和“法雨”为题,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
他通过对雨的描写,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让人感受到了生活的真谛和生命的价值。
柳宗元通过对雨的描写,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让人感受到了生活的真谛和生命的价值。
总的来说,柳宗元的《西窗法雨》以其深刻的内涵和优美的文笔,成为了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通过对雨的描写,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让人感受到了生活的真谛和生命的价值。
这篇文章不仅在文学上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更是对人生的一种思考和感悟,让人受益匪浅。
西窗法雨》读后感
![西窗法雨》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7bad52f527d3240c8547ef6c.png)
西窗法雨》读后感《西窗法雨》算是我人生中读的第一本法律读物,在这之前,我对法律没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这本书通过举用较多的具体案例,用平和幽默的手法和通俗易懂的言语向我呈现出一场丰富的法律盛宴,在本书中,法律思想随处可见,中西方法律的对比也随处可见。
在对本书的阅读中,我对法律也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本书通过中西文化背景的差异向我们具体地描述了中西法律差异的渊源,如本书中对“人心善”与“人性恶”的讨论中表示,西方人普遍认为“人性恶”,这一认识源自于他们信仰的宗教和著作《圣经》,在他们的信仰中说道他们的祖先夏娃偷吃了禁果,诱惑亚当,致使二人结合产生了人类,上帝告诉人类他们祖先犯下的罪行,由此也使西方人类更加坚信“人性恶”的说法,而这一认识也使西方人普遍认为说服教育是软弱的,故而西方普遍运用强制的法律手段来治理国家。
而中国古代从《三字经》中的人之初,性本善中就认识到“人心善”这一说法,再加上古代的先贤孔孟对于人性善的教诲的普遍流传,使中国历史法律缺失法治,更多的侧重于道德约束,而这一说法也可以用来解释中西法律文化的差异。
在本书中,作者也通过很多具体的事例向我们展示中国法律进化的特点。
如在对中国庭审的演变描述中,作者向我们介绍到,中国庭审过去为“纠问式庭审”,认为法官为法庭之王并且具有裁判追问的权利,在这中中国式的法庭中,法官为庭审的主角,但随着西学东渐的发展,西方的“对抗式”法庭,即参与者明中较劲,法官消极静观传入中国,法庭之王逐渐变成了律师,但国人照搬西方法律也存在弊端,即在律师参与的辩护中,裹挟利益驱动意识形态运作中,利益利益的转换有时是不公平的,而在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中国传统“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认识也逐渐向保护人民的沉默权转变,国人开始注重保护人们的言论自由,而在这一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过度保护致使滥用权利的问题,最终不利于法律的实施,这些案例都向我们证明,单纯搬用西方法律不利于国家法律的发展。
西窗法雨读后感
![西窗法雨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f1127d4a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91ba26f.png)
西窗法雨读后感《西窗法雨》是由郁达夫先生所写的一篇小说,讲述了一个温馨感人的故事,读后令人感慨万分。
故事发生在20世纪初的上海,主人公梅真如是一位书香门第的女子。
因为家族的压力,她在17岁的时候被迫嫁给了一个陌生的男人。
婚后,她进入了一个熟悉却又陌生的家庭,开始了她的新生活。
但是不久后,她的丈夫因为工作原因而去了南洋,梅真如陷入了孤独和寂寞之中。
在这段困难的时间里,她结识了南洋回来的先生刘园,两人之间产生了微妙的感情。
然而,二人之间的距离太远了,他们只能通过书信交流。
他们的关系变得越来越亲密,但是也因此背负了巨大的压力。
梅真如面临着放弃家庭和自己幸福的选择,最终她选择了放弃自己的幸福,为了家庭和丈夫作出了牺牲。
这个故事让我深深地感动和思考。
梅真如是一个有着独立思考能力和坚强意志的女性,她在面对生活的抉择时选择了放弃自己的幸福。
她是一个有责任感的女人,她明白作为一个妻子和母亲,她有着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她放弃了个人的欲望和追求,为了家庭和爱她的丈夫做出了牺牲。
在当时社会的压力下,这是一个非常勇敢和伟大的决定。
这个故事还反映了社会的局限和女性的束缚。
梅真如作为一个女性,她的人生被家族和社会的期待所束缚。
她没有选择自己的婚姻对象,她没有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
她一直在被动地接受和顺从,没有太多的自主权和自由。
她面临着许多的痛苦和压力,但她并没有妄自尊大,而是选择了适应和忍受。
这种社会的局限和女性的束缚令人深思,也让我意识到我们现在所拥有的自由是多么的宝贵。
读完《西窗法雨》,我不禁产生了对现代女性的敬佩和思考。
相较于梅真如所承受的压力和苦闷,我们现在的女性拥有了更大的自主权和自由。
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伴侣、职业和生活方式。
我们有着自己的梦想和追求,可以为它们去努力奋斗。
但同时我们也要明白,自由是有边界的,我们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任。
我们不仅要为自己的幸福负责,也要为家庭和社会负责。
通过《西窗法雨》这个故事,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作为一个女性的责任和义务。
西窗法雨读书笔记
![西窗法雨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22175318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c5.png)
西窗法雨读书笔记读《西窗法雨》,就像在聆听一场法律的脱口秀,轻松诙谐,却又引人深思。
书中有一个观点让我印象极为深刻,那就是“法律与情理”的关系。
作者通过一个个生动的例子,把这个看似严肃枯燥的话题,讲得妙趣横生。
记得有一次,我在小区里目睹了一场小小的“纠纷”。
那天阳光正好,微风不燥,我在小区的花园里散步。
突然,一阵吵闹声打破了这份宁静。
原来是两个小朋友在争抢一个秋千。
一个小男孩紧紧抓住秋千的绳子,大声喊道:“我先来的,我还没玩够!” 另一个小女孩也不甘示弱,哭着说:“我就想玩,你都玩了好久了!”双方的家长闻声赶来,小男孩的妈妈说:“大家轮流玩嘛,要懂得分享。
” 小女孩的爸爸则有点生气地说:“我们孩子难得想玩,就让她先玩一会儿呗。
” 一时间,双方僵持不下。
这时候,周围的居民也围了过来,大家七嘴八舌地发表着自己的意见。
有人说:“小男孩先来的,就应该让他继续玩。
” 也有人说:“小女孩哭得多可怜,就让让她吧。
” 还有人提出:“干脆定个时间,每人玩几分钟。
”这让我不禁想到了《西窗法雨》中提到的法律与情理的权衡。
从情理上讲,小女孩哭了,似乎应该得到照顾;可从“先来后到”的规则来看,小男孩又占着理。
这就像是书中所说的,法律有时候需要考虑情理,但又不能完全被情理左右,得有一个平衡。
在这个小小的秋千争抢事件中,如果单纯依据情理,可能会让小男孩觉得委屈,认为规则没有被尊重;但如果只讲规则,小女孩的伤心也让人于心不忍。
最终,经过大家的调解,小男孩同意再玩两分钟就让给小女孩,小女孩也破涕为笑,双方家长也都表示满意。
这件事虽小,却让我深刻体会到了法律与情理在生活中的交织。
法律就像一个框架,给我们的行为划定了界限;而情理则像是框架内的填充物,让这个界限变得更加人性化。
再回想起书中的种种案例和观点,我越发觉得法律不是高高在上、冰冷无情的条文,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充满温度的准则。
它既要维护公平正义,又要照顾到人们的情感需求。
《西窗法雨》读后感400字三年级
![《西窗法雨》读后感400字三年级](https://img.taocdn.com/s3/m/acbf6f03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c4.png)
《西窗法雨》读后感400字三年级《西窗法雨》正文部分收录了73篇连载于《南方周末》专栏的短文,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西窗法雨》读后感,供大家参考。
《西窗法雨》读后感1《西窗法雨》耳闻已久。
似乎在校长推荐书单,又似乎还未踏入大学校门,就被推荐为法学入门书籍。
加上著者便是法大的教授,说不得,更要去捧个人场。
似乎是趁着双十一的时候入手的?因为是随笔杂感一类的书籍,前后没什么直接关联,然后书籍本身装帧的很有文青的感觉,薄薄的一本也方便携带。
手头没书看了,就信手翻几页。
是以最后整理摘抄之时才发觉竟有两个书签共存。
似乎每次都是扯一通有的没的才切入正题。
依旧按着外貌协会的审美标准说一下第一印象。
封面很独特,是布料的触感,纹路清晰分明,非常有阅读的欲望。
大概属于摆在书架上,但凡看到了,不论买不买、借不借、在不在书单、赶不赶时间,总要抽出来翻几页的感觉吧。
《西窗法雨》读后感2《西窗法雨》这本书,给人一种很不一样的感觉。
他既没有像《社会契约论》这般枯燥无味,也没有像《最好的辩护》那般笔触直白。
他好似一只灵动自如的毛笔,描绘天地山水间,勾画了了,几笔几触,恰到好处,一目了然。
作者刘星教授运用一个个常年所积累的法学故事,辅以幽默而又不失风趣的语言,将他对西方法学的看法观点,一一勾勒出来。
这其中所映射出的中国法治问题,则皆在于勾勒的天地山水之中的,一笔一墨了。
本书以各种各样的小故事,诉说着西方法律的种种,指引着读者去思考中国法治的现状。
给我感触颇深的有几篇,先说说少数人的权力这篇吧。
该篇由四五年时美国纽约市长宣布承认男女同性恋之间的长期承诺和爱护关系这一事件引申开来,讲到了西方人的眼中,少数人的权利只要在所作所为不影响他人的自由的情况下,同样是一种应予承认的权利。
众所周知,数百年来,同性恋从未得到过大多数人道德上的认可。
而且有不少的人认为,同性恋完全是一种心理上的一种变态反应。
由于大多数人的偏见,世界上每年有百分之五的同性恋者因为被歧视患上抑郁症,有百分之二的同性恋被歧视患上抑郁症后自杀身亡。
西窗法雨读后感
![西窗法雨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05108e52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99.png)
西窗法雨读后感《西窗法雨》是中国古代文学家柳宗元所著的一篇散文,描写了一个雨天,作者坐在西窗之下,通过窗外雨水的滋润,思考人生的真谛。
这篇文章以其深刻的思想和优美的文笔,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读完《西窗法雨》,我深受启发,对生活和人生有了新的思考。
文章一开始就描述了雨水的形态和作用,雨水滋润大地,滋润万物。
作者通过雨水的滋润,引出了人生的哲理,提醒人们要像雨水一样,滋润自己的内心,滋润他人的心灵。
这让我深深地思考起来,人生就像一场雨,我们要学会滋润自己,也要学会滋润他人,才能让生活更加美好。
在文章中,作者还通过雨水的形态和作用,引发了对人生的思考。
作者说,“雨水虽然细微,却可以穿石;人生虽然短暂,却可以留下深远的印记。
”这句话让我深受触动,让我明白了人生虽然短暂,但只要我们用心去做,用心去生活,就一定会留下深远的印记。
正如雨水虽然细微,却可以穿石,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除此之外,文章还通过雨水的滋润,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悟。
作者说,“雨水虽然温柔,却可以润物无声;人生虽然平凡,却可以创造奇迹。
”这句话让我深受启发,让我明白了人生虽然平凡,但只要我们用心去生活,用心去创造,就一定可以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奇迹。
正如雨水虽然温柔,却可以润物无声,只要我们用心去做,就一定可以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奇迹。
通过阅读《西窗法雨》,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柳宗元的深邃思想和优美文笔,也对生活和人生有了新的认识。
我明白了人生就像一场雨,我们要学会滋润自己,也要学会滋润他人,才能让生活更加美好。
我也明白了人生虽然短暂,但只要我们用心去做,用心去生活,就一定会留下深远的印记。
我更明白了人生虽然平凡,但只要我们用心去生活,用心去创造,就一定可以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奇迹。
这篇文章让我深受启发,对生活和人生有了新的思考。
西窗法雨读书心得
![西窗法雨读书心得](https://img.taocdn.com/s3/m/f00abc1a4b35eefdc9d3331f.png)
西窗法雨读书心得1、西窗法雨读书笔记记得刚开学的时候,第一次上民法课,老师就向我们介绍了《西窗法雨》这本书,然后我就开始了看《西窗法雨》。
我一直以为法律是一门多么枯燥的学科,但自从读完这本书,我就改变了对法律的看法,其实法律离我们并不是那么的遥远,法律是非常贴近我们的生活的,与我们息息相关。
《西窗法雨》以亲切家常、平和幽默的手法漫谈西方法律文化,对似乎是信手拈来的法律现象材料进行点拨评说,说的是西方法律文化现象,却时时启蒙着中国人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不着痕迹地调动着读者的思维,去思考中国的问题。
下面来谈谈《法律的缺陷与人的智慧》一文中提到法理社会无非有三种形式:法治、我比较喜欢的几个章节吧。
人治和无为而治。
文中所提到的乔治案就体现了法律的缺陷和人的智慧。
大家都说,法律的优点在于它具有稳定性和明确性。
可是,很多人并未意识到,它的优点也正是它的缺点。
而这种稳定性和确定性是不能朝令夕改的。
这样导致一些特殊情况和未曾遇见过的情形,无法随机应变和灵活处断。
在乔治案中律师帕克用自己的智慧随机应变,灵活处断。
在我们看来帕克律师这种行为是在钻法律空子,而现如今的法律中有多少律师不是在钻法律的空子。
其实,法律的这种这种缺陷是法律本身固有和无法消除的。
现在每个国家都选择法治而不是人治,因为法治比人治要可靠。
历史证明人的自觉自律是不恒常的。
法治优于人治。
《西窗法雨》此书中的一文《死刑的存废》使我颇有感触,这一问题是现在讨论的最激烈的,对于死刑存废的问题众说纷纭,就像墙头草随风倒,不管是支持存废,还是不支持存废两方都有道理。
而我读了《西窗法雨》后我坚定的站在废除死刑这一立场。
在我们中国人的观念里,杀人偿命是天经地义的事,他们认为这是恶有恶报,这很公平。
其实,刑罚的目的在于防止犯罪,而不是在于杀掉罪犯,罪犯是有可能从新做人的,死刑只能助长人性的残忍。
我们认为杀人者是可恶的,那么杀死杀人者的人又该怎样定位?坏人杀了好人,好人又杀了坏人,这岂不是“人杀人”的恶性循环?这不冲淡了人道主义的思想感情?可见死刑并未起到制止杀人行为的作用。
西窗法雨读后感
![西窗法雨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45d314f8050876323112129f.png)
西窗法雨读后感导语:西窗法雨读后感(一)《西窗法雨》,单从名字看来,便十分有味道,不像《法律是什么》那么无趣,仿佛有一种独特的魅力,自有一股无形的美感。
上网打上《西窗法雨》,从回馈的消息看,《西窗法雨》在法学界乃至文学界都颇受赞赏,甚至有人说:谁要是看了《西窗法雨》后悔的,可以把书卖给他,可见《西窗法雨》的可读性。
对于《西窗法雨》,黄树森先生评价道:我愿将全书归纳为:一袭纵横捭阖下的法趣谈,一阖学养驳杂下的法议论,一掬情感积淀下的法情结。
灵动,缜密,成熟,读之,感到一种法理精神的欢愉洗礼,一种法理智慧的痛快淋浴,这则评价是我在读过《西窗法雨》后看到的,觉得实在是贴切。
我相信读过《西窗法雨》的人都不会否认,读《西窗法雨》让人有一种如沐春风,很舒适的感觉。
不得不佩服,刘星老师的确是个不可多得的写手,他巧妙地将枯燥的法律与文学融为一体,以活泼细腻的笔触将一份可口的法学大餐呈现在人们面前。
他很懂得把握文章的长度,深入浅出,让人不会有饱胀感而又意犹未尽;他的文章内容丰富充实,正是验证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一句话,实在是言简意赅;他的写作手法极为巧妙,往往从趣事趣案下手,如药引般引导读者进入他要论述的主题,继而叙述法学原理,领你进入法学世界。
西窗法雨读后感(二)西窗法雨真的是一本很不错的书,难得的一本让人不会觉得枯燥,有兴趣读下去的法律书籍。
它以精彩的案例为载体,巧妙地将枯燥的法律与文学融为一体。
刘星老师更是以亲切家常、平和幽默的手法漫谈西方法律文化,使文章变得更加通俗易懂。
虽然说的是西方法律文化现象,但是它启蒙着中国人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不着痕迹地调动着读者的思维,引领读者一步一步地走进法律世界,领略“法”的奥秘。
对于《西窗法雨》,黄树森先生评价道:“我愿将全书归纳为:一袭纵横捭阖下的法趣谈,一阖学养驳杂下的法议论,一掬情感积淀下的法情结。
灵动,缜密,成熟,读之,感到一种法理精神的欢愉洗礼,一种法理智慧的痛快淋裕”。
西窗法雨读后感
![西窗法雨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c0baec73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3942312.png)
西窗法雨读后感《西窗法雨》是一部由张爱玲创作的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人物描写而闻名。
小说以上海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充满爱情、欲望和背叛的故事。
在小说中,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主人公们的内心世界,展现了他们在复杂人际关系中的挣扎和矛盾。
通过对小说的阅读,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作者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情感的敏锐把握,也让我对人生和爱情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小说中的主人公们都是具有复杂性格的人物,他们在爱情和欲望的交织中展现出不同的一面。
比如,男主人公方鸿渐,他虽然是一个成功的作家,但在感情上却是一个软弱和犹豫不决的人。
他对爱情的追求和对妻子的背叛,让人对他产生了复杂的情感。
而女主人公晓霞,则是一个充满欲望和野心的女人,她的行为让人感到无法捉摸,同时也让人对她的内心世界产生了好奇和疑惑。
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描写,作者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也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除了对人物的刻画,小说还通过对情感的描写,展现了人们在爱情中的挣扎和矛盾。
在小说中,男主人公方鸿渐对妻子的背叛和对情人的追求,展现了他内心的挣扎和犹豫。
而女主人公晓霞,则是一个充满欲望和野心的女人,她的行为让人感到无法捉摸,同时也让人对她的内心世界产生了好奇和疑惑。
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描写,作者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也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通过对小说的阅读,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作者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情感的敏锐把握。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而复杂,让人不禁为他们的遭遇而感到心痛。
同时,小说对爱情的描写也让我对人生和爱情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会在爱情和欲望中挣扎,很难做出理性的选择。
通过对小说的阅读,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作者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情感的敏锐把握。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而复杂,让人不禁为他们的遭遇而感到心痛。
同时,小说对爱情的描写也让我对人生和爱情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西窗法雨读后感
![西窗法雨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25b06f4e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48d1d7c.png)
西窗法雨读后感西窗法雨是一部由鲁迅创作的小说,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中国南方小镇上的故事。
小说以其深刻的社会现实主义风格和对人性的深刻剖析而著称。
在小说中,鲁迅通过对人物的刻画和对社会现实的揭露,展现了中国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残酷,揭示了人性的丑陋和扭曲。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受触动,对人性和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小说的主要情节围绕着一个叫做阿Q的人物展开。
阿Q是一个贫穷的农民,他生活在一个贫困落后的小镇上。
他性格鲁莽、自私、贪婪,经常欺压弱小,不顾他人感受。
然而,他却自视甚高,总是自诩为“高人一等”。
在小说中,鲁迅通过对阿Q的描写,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丑陋和扭曲。
阿Q的行为虽然令人厌恶,但却又让人不得不对他产生同情。
他的命运充满了悲剧色彩,他始终无法摆脱贫困和压迫,最终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阿Q的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人不得不对社会现实和人性有所反思。
除了对人物的刻画,小说中还揭示了中国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残酷。
在小说中,鲁迅通过对小镇上的人物和事件的描写,展现了中国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
贫穷、愚昧、封建思想、压迫等问题在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通过这些描写,鲁迅深刻地揭示了中国社会的黑暗面,让人深感不安和忧虑。
小说中的情节虽然发生在一个特定的时代和地点,但却具有普遍的意义。
通过这部小说,我对中国当时社会的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人性和社会问题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西窗法雨是一部具有深刻现实意义的小说,它对人性和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通过对阿Q的描写和对社会现实的展现,鲁迅让人们对中国当时的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人性和社会问题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这部小说让我深受触动,对人性和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中国当时社会的现实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这部小说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通过阅读这部小说,我对人性和社会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中国当时社会的现实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这部小说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西窗法雨》的读后感范文(通用11篇)
![《西窗法雨》的读后感范文(通用11篇)](https://img.taocdn.com/s3/m/e1e06c67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8eb9f71.png)
《西窗法雨》的读后感《西窗法雨》的读后感范文(通用11篇)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西窗法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西窗法雨》的读后感篇1在法理学的课堂上,这是老师推荐的一本必读书,当时的我以为这本书会跟《社会契约论》、《论法的精神》等众多法律书籍一样无趣、晦涩难懂,所以也就一直没有放在心上,细细地去品读。
然而就在几天前,有人再次跟我谈起此书,说这本书不像是一本法律书,读起来轻松有趣。
听了之后我心想这本书得翻出来读读了。
这本书是刘星教授的法学随笔文集,共有七十多个经典的法律故事,虽然看似讲的是法律故事,但却是通过每一个浅显易懂、甚至是大家所熟知的小故事传播背后的法理,引人思考。
每一个小故事,作者都能结合当下中国实际谈谈自己的感悟与思考,同时也能让读者思考其对当下中国的现实意义。
法律是人所制定的,其稳定性与确定性难免会给其带来滞后性等缺陷,而当这种缺陷运用到个案中时,难免会有不公正的时候。
在当下,我们有时也会讨论评价在法律运用到个案中时是否公正,而在面对这种不公正时,我们又该如何选择的问题。
在本书的开篇《苏格拉底的慎重》中为我们展现了这位哲人在面对不公正的法律时的选择与思考,苏格拉底即使在知道对其审判的法律不公正的情况下仍然选择了服从法律,接受法律对其的处罚。
这位哲人对法律的慎重维护了法律的尊严与权威。
我想这就是西方人对法律的神圣性、至上性、权威性的认可,将法律当作心中的信仰,并通过自己的`言行所表现出来予以维护尊重的典型吧。
程文超教授评价此书:开的是西窗,下的是法雨,窗小,雨也不大,雨不仅潜入了夜,也潜入了心。
它不仅丰富了读者的法律知识,更是启迪了读者的法治思维,带给读者的不仅有横向的广阔视野,更有纵向的深度思考。
这些都随着书中的那一个个小故事扎进了我们的心底,让我们再看待每一个实践案例与每一个法学话题时,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愿西窗法雨能撒在东窗之上(《西窗法雨》读后感)(模版)
![愿西窗法雨能撒在东窗之上(《西窗法雨》读后感)(模版)](https://img.taocdn.com/s3/m/567eca20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89.png)
愿西窗法雨能撒在东窗之上(《西窗法雨》读后感)(模版)第一篇:愿西窗法雨能撒在东窗之上(《西窗法雨》读后感)(模版)愿西窗法雨能撒在东窗之上一本《西窗法雨》,字并不多,书不算厚,内容不难懂,作为一部法学的入门书它是不错的,因为它是中国人用中文写的!这不是一句废话,因为当你看那些外国人写的理论书,特别是欧洲,美国,俄国等语系不同于我国的国家,翻译的水平不论多高,还是有地方很难搞懂,例如卢梭的《社会契约论》,里面的句子有些很难搞懂,并且太长了;又或者贝卡利亚的《论犯罪与刑罚》,在里面,黄风先生的翻译是不错,但还是有一些地方令人琢磨不透。
但《西窗法雨》则不同,它从内容上看只是一本法学入门书,面向的是初学者,自然而然从内容上就简化不少,让人一看就懂,又发人深思,更主要的是,每一篇里头都有一个故事,想说服或感染人,最好的办法莫过于以例说理,就是这样,《西窗法雨》里的很多方面我都有感触,既有赞同,又有反对;从写法上看,它里面是一篇文章一件事,不需要人一次看完全书,这样给予了读者自由度,并且能让读者感到作者的体贴。
万物本无完美,世界只有追求完美万物的人和并不完美的万物。
《西窗法雨》也不例外。
正如那个星期五,读书小组那位不说名字的同学所言,在《西窗法雨》里,看到的是矛盾!“苏格拉底的慎重”与后面的“恶法非法”有矛盾,有人会说没有矛盾,因为前面说的是对待自己认为不公正的法律要慎重,而后面的是纳粹德国的法律,是不正义的,不公正并不等同于不正义,并且前者是要慎重,而不是要绝对服从。
但我想说得是,正义是什么标准?人总是在侵占他人利益来扩大自身利益,而正义的存在就是为了保护自身利益,在这基础上才去侵占他人利益。
那么对于不正义之法,人该如何是好了呢?又会有人说:“苏格拉底是被自己赞同的程序判处死刑的,而“恶法非法”里的受害者与其妻子是反对纳粹的法律的。
《社会契约论》里讲过,在一个政治共同体的成立后,必须要有一个全民同意的议案,那就是少数服从多数。
雨作文之西窗法雨读书笔记
![雨作文之西窗法雨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d97cc76ccf84b9d528ea7a8e.png)
西窗法雨读书笔记【篇一:西窗法雨读书笔记】西窗法雨价值判断这东西,有事就是见仁见智。
所以,有些西方人相信,必须慎重对待自己认为不好的法律。
吧自己的标准强加于人,便容易导致没有理性没有秩序而只有暴力。
西方人时常认为,当世俗法律和更高的法则发生冲突的时候,更有义务去服从后者。
这样才能防止世俗社会中有人利用法律造成专制。
人无法摆脱时间命运的安排,但可以选择自己的行为,从而选择自认为更好的法律秩序。
大家都说,法律的有点在于它具有稳定性和明确性。
可是,很多人并未意识到,它的优点也正是它的缺点。
正式因为它具有稳定性,不能朝令夕改,所以遇到特殊情况便无法随机调整;正式因为它具有明确性,不能模棱两可,所以遇到未曾遇见过的情形,便难以灵活处置。
而人的智慧就可以随机应变。
(如果再加上人的自觉自律,那么在治国上能说认知不如法治吗?)其实,法律的缺陷是法律本身固有和无法消除的。
而最后选择法治,仅仅觉得法治比人治要可靠,因为,人的自觉自律是不恒常的。
纠正人的犯罪的手段只有两个:心灵的教训和肉体的制裁。
前者是道德,后者是法律。
洋人以为人性恶,觉得教育的力量是软弱的,教育无法抑制人的犯罪倾向,因此特别喜欢用法律(圣经影响)。
西方人班相信,纠正以及防止政府犯错误的最好办法,就是“以权力制约权力”。
而“以权力制约权力”首先表现为法院存在于政府旁边。
如果法院存在于政府之中,那人们只能寄希望于政府及人员的“道德自律”了。
在西方的法律文化中,政府被认为是除了为公共利益进行管理之外,别无特权。
就是在管理中,政府也要遵守自己的承诺。
政府是为民众权利而产生的,当然不能随意破坏民众权利。
与此同时,东方政府的“回答”市场不存在“承诺”的含义,而是“ 赐予”。
政府是基于契约而产生的,政府也要遵守契约。
西方人就是以这种方式讲述“权力是人民给予的”,同时以此告诫在公领域不要想到“上下关系”,而要想到“契约关系”。
法律不仅要关心大多数人,而且关心少数人,因为法律是跟所有人有关的。
读西窗法雨有感
![读西窗法雨有感](https://img.taocdn.com/s3/m/c9aa3af3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a7.png)
读西窗法雨有感读西窗法雨有感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西窗法雨有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读西窗法雨有感1记得第一次看到《西窗法雨》这本书时,就觉得它只有薄薄的一百多页,感觉不那么厚重,且阅读起来,不像通常的法律书籍那样枯燥无味,而是通俗易懂。
它通过案例或者法律现象向我们娓娓道来深藏其中的法律意义,这让我对它感兴趣,并愿意跟随作者的脚步来逐一探讨。
时隔数年,再读《西窗法雨》时,觉得感受较之前更多,但没有改变的是,读它,仍然有一种如沐春风,很舒适的感觉。
书中经典的案例,精到的剖析,最能引起我对法律的深层思考,极具启发性。
对于学法的人来说,最大的无奈莫过于遇上一个法律与道德的单项选择题,无论选择了哪个,都是对心灵的背叛,要么背叛良知,要么背叛正义。
这对于那些过于感性的人来说,在道德与法律的夹缝中生存,却不能游刃有余。
然而,对大多数理性的人而言,学法的价值便在于寻求法律与道德的平衡。
看完《苏格拉底的慎重》,我最先的情感是无法接受苏格拉底的选择。
这种慎重是否在维护法律的尊严与权威?这让我想到"米兰达警告",明知法律存在实体不公,却要抛弃法律的个体正义去维护法律的程序正义。
那么,身为法律人则更应该理智地去看问题,将道德与法律分开,否则将深陷在情与理的纠结中不能自拔。
"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这句话在《法律的缺陷与人的智慧》这个故事中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该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叫乔治的青年闯入皇家机场内游玩而被起诉的案例。
当所有人都认为对乔治的起诉毫无转机时,乔治的律师却以"禁区里"和"禁区附近"不同这样的理由成功地钻了法律的空子。
这场官司的胜利让人不得不承认法律本身的缺陷所导致的漏洞和潜在的危机,这就促使立法者必须具有更强的前瞻性和预见性。
西窗法雨活的法律读后感
![西窗法雨活的法律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8ba1e368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a7.png)
西窗法雨读后感:活的法律
哎妈呀,读完《西窗法雨》这本书,我这心里头啊,跟吃了
顿热腾腾的酸菜炖排骨似的,那叫一个舒坦!你说这法律啊,原
来不光是那冷冰冰的条文,它还能活得跟咱东北人似的,有情有义,还有那么点子幽默感呢!
书里头讲的那些法律小故事,就跟咱村口大爷下棋聊天似的,听着听着,嘿,法律的知识它就往脑袋里头钻。
什么自由啊、权
利啊、义务啊,这些词儿以前听着跟念经似的,现在可好,感觉
它们都能在咱心里头撒欢儿了。
尤其是那“活的法律”这一概念,真是让我眼前一亮。
法律它
不单是书本上的玩意儿,它还得跟生活接轨,得接地气儿。
就像
咱东北的雪,你得让它下到地里头,化成水,滋润庄稼,这才叫
有用。
法律也一样,得让老百姓觉得它温暖人心,解决实际问题,这才叫真正的法律。
看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跟法律的距离近了不少。
以前总觉
得法律那是大人物的事儿,跟咱小老百姓没啥关系。
现在看来,
法律就在咱身边,保护着咱的权益,规范着咱的行为。
咱也得学
会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别让人欺负了去。
总之啊,《西窗法雨》这本书,就像是一场及时雨,滋润了
我这颗对法律一知半解的心。
现在,我对法律有了更深的认识,
也更加懂得如何利用法律来保护自己了。
看来啊,这书真是没白读,以后还得多读点这样的好书,让咱的脑袋瓜子更加灵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法雨滋润下成长
--理科生读西窗法雨的入门升华在入学之时,我只是个法学小生,对于法律的认识只立足于一个普通公民所该做并且遵守的基本准则之上,对于法律的意义与概念是一无所知,在老师的推荐下我结识了这位好友----《西窗法雨》,这几天我沉醉于她,迷恋于她,我是个干涩的理科男,但在这本书里,我滋润,我就像一个干瘪的海绵,正飞速饥渴的吸食这法律的美好与神秘,正如程文超所说,这开的是“西窗”下的是法雨。
“窗”小,“雨”也不大,“此等好文章”汇成了书,“雨”便成了湖。
从一个个短小精炼的小文章里,刘星老师用简明精悍的语言,向我们读者耐心仔细的讲解着法律的精髓与中西法律的对比。
我们会常常在这本书里看到鲜明的中西法律的对比,从西方法律入手,开始渐渐引出中国法律,从第一文《苏格拉德的慎重》中我就颇受启发,苏格拉底即便受到了不公的法律制裁被判饮毒而死,也没有选择越狱逃离,依旧遵守法律,依法服刑。
为后人留下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既然有些法律不公正就可以去不遵从么?在我看来,在研究法律的合理性要用到理论法学去研究甚至用到哲学、伦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的方法去研究。
在如今已经被制定当然有它的合理性、公平性与实用性,所以为了创建一个方圆有秩序的社会,遵守法律的规定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
在西方旧时,一些人们将法律更上层的宗教法(更高法)看的更重,但也有部分人认为遵照国家制定的法律更具有实效性,国家制定的法律,比较好把握,而那些更高法则之类的东西时长很抽象,有时甚至不知所云,所以应以国家的法律为最终标准,否则人世间便会失去明确的行为准则。
在读罢《公法与私法》一文后,我受益匪浅。
文章两则分别关于公法与私法的两个有关案例引出公私法,再从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的一句话:宪法是有关罗马国家稳定的法,私法是涉及个人利益的法,事实上,它们有的造福于公共利益,有的则造福于私人。
总体而言,公法与私法分类的基本意义在于便于法律的适用。
区分二者的实益在于,易于确定法律关系的性质,应适用何种法律规定,应采用何种救济方法或制裁手段,以及案件应由何种性质的法院或审判庭受理,应适用何种诉讼程序。
梁慧星先生在谈及公法与私法的分类时说,法律之分为公法与私法,乃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重大成果。
他同时引用德国学者基尔克的论断:公法与私法的区别是今日整个法秩序的基础。
如果这一区别被混淆,甚至无视公法与私法的本质差异,作为社会调整器的法律将会失灵,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将会处于混乱之中。
一般来说,在国家与公民、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中,国家和政府是公共权力的代表,对各种社会公共事务实施管理并向人民提供服务,但这些管理和服务并非管理者随心所欲,而是应当纳入法治的范围。
公法的基本内容就是为规范国家权力和政府行为而存在的,其根本目的是通过控制公权力来维护私权利。
与公法中所面对的国家与公民、政府与社会之间非平等的社会关系不同,私法所谓整的民商事关系是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它是人民日常私人生活状况的法律体现。
法律对民商事关系的调整遵循的是人格独立、地
位平等、行为自愿以及公平、诚实信用等基本原则,民商事关系的主体在法律上的“存在”通常情况下是没有区别的,是抽象平等的。
就像文章中说道,国家最好少干预市场经济的发展,应明确知晓公法是干什么的,私法是干什么的,假如不知道这种区分,便容易用法律进行“帝国式”的统治。
加大对于公法与私法的认识与区分,更有益于这个社会与时代的发展,这是在为公共权益与私人利益所加上的又一大保障。
书中有两篇文章我是联系在一起阅读的《恶法非法》与《法律形式上的正义》。
在上个世纪初期中期,常常颁布一些令人发指的法条,类如有关杀害犹太人的法律,多年前的南非种族隔离种族歧视的法律,我们都会说它们的内容是不好的,是非正义的,但是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这就是法律,这就是他们应该遵守的法则。
盖世太保分子在法庭上否认自己犯有谋杀罪,将1945年德国国会通过的紧急法令搬出来,说明自己杀人的法律理由,但是法院称这是有悖于正义的,不能成为任何行为的理由,任何有良知的人都不会执行这样的法令,西方人常说“法律就是正义”也说“正义就是法律”,表明西方人将正义作为法律的尺子,他们认为,法律在形式上不好(如内容不清,秘密实施),则它是非正义的,而如果在形式上都是非正义的,就要在其身上打个问号,问它是不是法律!
虽然如今的法律不能够很完善的处理好每一桩案件,但是每个国家的安定与和谐都是建立在一个较完备的法律之上,没有法律的限制于制约,社会将乱成一团,无法进行成长与发展,所以,人生活在法律之下,就应遵重它,服从它,否则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后悔终生。
书中的知识不是我这只言片语就能讲清楚的,但这书籍带给我的成长与升华是在实际运用中明显可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