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储备与泰国金融危机
东亚的金融危机
![东亚的金融危机](https://img.taocdn.com/s3/m/538ac2db76eeaeaad1f3307a.png)
东亚的金融危机:1、概述:1997年7月2日,泰国政府面对风雨飘摇的金融体系,被迫放弃已实行14年的联系汇率制度,宣布泰铢实行浮动汇率制度,当天泰铢兑美元下跌近20%。
人们为保值,纷纷将存款从银行取出兑换美元或黄金,泰国金融危机爆发。
其很快蔓延至东南亚国家和地区。
7月11日,菲律宾因比索遭受国际投机商的攻击宣布比索可以在更大范围内与美元兑换,当天比索兑美元暴跌11.5%。
7月14日印度尼西亚(印尼)最终放弃维持印尼盾兑美元汇率的努力,截至当天印尼盾累计下跌14%。
7月18日,新加坡元兑美元累计贬值1.5%,下跌至3年多来的最低点。
而且台湾新台币受到强烈冲击并与10月17日台湾当局宣布新台币汇率由市场供求决定。
之后港币遭受强烈的冲击并促使香港股市激烈震荡,升跌幅为70年代以来罕见。
11月17日,韩国宣布不再努力维持韩元兑美元的汇率,韩元兑美元连创历史新低,至12月中旬跌至1720韩元兑1美元,较8月中旬900韩元兑1美元下跌了90%。
韩国股市也因此大幅下跌外汇储备几乎耗尽并不得不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请求援助。
日本也未能幸免这场危机,日元贬值因这次危机加速贬值,兑美元跌破了130:1的大关,同时日本股市也因此发生剧烈震荡。
1998年1月7日印尼盾因印尼财政预算案再次大幅暴跌,跌幅达14%并引发了新一轮金融市场动荡,汇市和股市再度下跌。
这轮动荡对全球股市也产生了较大冲击,1月9日美国道琼斯指数下跌222点,伦敦、法兰克福、巴黎股市分别下跌99点、1l0点和35点。
随着危机的逐步蔓延,泰国金融危机演变成东亚金融危机并对全球金融市场产生巨大的影响2、成因:金融的国际化使得流入到新兴工业国的资本迅速增加。
这是由于虽然这种国际金融资本对于新兴工业国而言,在投资面确实存在着其他的风险,但是高速度的经济增长率使得高收益率的产生成为可能,所以这些新兴工业国也便成为了富有魅力的投资对象及地域。
因此,向这些地域输入的资本开始增加,随即,这些新兴市场国的国内信用也有所提高,并且他们的通货价值也有所上升。
案例 亚洲金融危机始末-马晓东
![案例 亚洲金融危机始末-马晓东](https://img.taocdn.com/s3/m/486ca45ea1c7aa00b52acba0.png)
案例xx金融危机始末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前,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已经连续10年高速增长。
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这些国家的银行信贷额以更快的速度增加,短期外债也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主要投资于房地产)。
此外,缺乏弹性的汇率制度也没有考虑到汇率风险。
这些都为亚洲金融危机的发生埋下了伏笔。
1994年以来,泰国经济出现疲软,出口能力减弱,国家外汇储备持续减少,房地产市场由繁荣走向衰退,这些因素使对泰国觊觎许久的国际投机资本蠢蠢欲动。
吃柿子挑软的拿,泰国,成了首当其冲的目标。
1997年5月,以索罗斯为代表的国际货币投机商开始大举沽售泰铢,泰铢兑美元汇率大幅下跌。
面对投机商气势汹汹的进攻,泰国央行与新加坡央行联手入市,三管齐下,企图捍卫泰铢阵地,他们动用了120亿美元吸纳泰铢;禁止本地银行拆借泰铢给离岸投机者;大幅提高息率。
一番短兵相接之后,泰铢的地位暂时性保住了。
但此时兴奋未免为时过早,国际投机商进行了强有力的反击。
他们的招数只有一个:筹集资金,狠抛泰铢。
索罗斯开始节节挺进。
与此同时,泰铢贬值的浪潮一浪接着一浪,泰铢兑换美元的汇率屡创新低。
泰政府临阵换将,原财政部长庵雷·威拉旺被迫交出帅印,然而他的黯然离去却未能阻止泰铢的节节失利。
6月份,投机商开始出售美国国债,筹集资金,再度向泰铢发起致命一击。
泰央行奋起还击。
为了稳定军心,6月30日,泰国总理差厄利发表电视讲话:“我再次重申,泰铢不会贬值,我们将让那些投机分子血本无归。
”发誓归发誓,偏偏泰国金融市场像个扶不起的阿斗。
此时的泰国央行已弹尽粮绝,仅有的3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消耗殆尽。
就在泰总理讲话两天之后,泰国央行被迫宣布实行浮动汇率制,放弃长达13年之久的泰铢与美元挂钩的汇率制。
当天,泰铢重挫20%。
7月29日,泰国央行行长伦差·马拉甲宣布辞职。
8月5日,泰央行决定关闭42家金融机构,至此,泰铢终于失守。
泰铢的大幅贬值,进一步的拖累了泰国的经济,在野党、反对党纷纷指责执政党在防范金融风险和挽救经济上的无能,时任政府在强大的压力被迫下台,泰国的经济危机演化为政治危机。
97年亚洲金融危机大事记
![97年亚洲金融危机大事记](https://img.taocdn.com/s3/m/eb92ac0bba1aa8114431d94a.png)
97年亚洲金融危机大事记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前,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已经连续10年高速增长。
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这些国家的银行信贷额以更快的速度增加,短期外债也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其中相当部分投向房地产。
投资的增加导致资产价格膨胀(主要是泰国和马来西亚)。
此外,汇率制度缺乏弹性也使得大量外债没有考虑汇率风险。
这些都为危机的发生埋下了伏笔。
危机首先从泰国爆发。
1997年3月至6月期间,泰国66家财务公司秘密从泰国银行获得大量流动性支持。
此外,还出现了大量资本逃离泰国。
泰国中央银行将所有的外汇储备用于维护钉住汇率制度,但仍然以失败告终。
7月2日,泰国财政部和中央银行宣布,泰币实行浮动汇率制,泰铢价值由市场来决定,放弃了自1984年以来实行了14年的泰币与美元挂钩的一揽子汇率制。
这标志着亚洲金融危机正式爆发。
很快,危机开始从泰国向其它东南亚国家蔓延,从外汇市场向股票市场蔓延。
7月9日,马来西亚股市指数下跌至18个月来最低点。
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中央银行直接干预外汇市场,支持本国货币。
7月11日,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扩大本国货币的浮动范围。
8月4日,泰国央行行长被迫辞职,新的央行行长猜瓦特上任。
8月13日,印尼财政部和印尼银行联合宣布,放弃钉住美元的汇率政策,实行自由浮动汇率制度,印尼盾大幅下跌55%。
随着危机的发展,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首的国际社会开始向危机国家提供了大量援助。
但这些国家的金融市场仍在恶化,并波及香港和美国市场。
危机国家在采取措施稳定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时,也开始进行经济和金融改革。
8月11日,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持的援助泰国国际会议在东京举行。
经过协商,确定对泰国提供约为160亿美元的资金援助,以稳定泰国的经济和金融市场秩序。
香港特区政府首次动用外汇基金,提供10亿美元,参与泰国的贷款计划。
9月1日,菲律宾股票市场继续下跌,菲股综合指数击穿2000点防线,最后以1975.20点收盘,是四年来最低记录。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https://img.taocdn.com/s3/m/0f2d1623ee06eff9aef807fa.png)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危机从泰国开始,20世纪90年代,虽然泰国经济发展很快,但其中有很大隐忧,金融市场亦出现了虚假繁荣,加之其金融监管、汇率政策都存在严重问题,这才给了国际金融炒家乘虚而入的机会。
1997年1月份,以乔治·索罗斯为首的国际投机商开始对觊觎已久的东南亚金融市场发动攻击,开始抛售泰铢,买进美元。
泰铢直线下跌。
其目的很明确:搅乱东南亚金融市场,以图混水摸鱼,狠捞一笔。
而东南亚一些国家房地产、外汇储备、金融市场管理的混乱与失控,给投机者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
1997年5月份,国际货币投机商开始大举沽售泰铢,兑美元汇率大幅下跌。
1997年7月2日,泰国央行被迫宣布实行浮动汇率制,放弃长达13年之久的泰铢与美元挂钩的汇率制。
当天,泰铢重挫20%。
1997年7月29日,泰国央行行长宣布辞职1997年8月5日,泰央行关闭42家金融机构。
邻国新加坡元兑美元的汇率也是持续下跌。
1997年10月20日,国际炒家开始移驾国际金融中心香港,香港股市开始下跌。
10月21日,香港恒生指数下跌765点,22日则继续了这一势头,下跌了1200点。
23日,对于港元前景的担忧使香港银行同业拆借利率节节上扬,21日仅为7%左右的隔夜拆息一度暴涨300倍。
在这种市场气氛下,港股更连续第四次受挫,下跌达10%。
第二阶段:1997年11月24日,韩元暴跌。
投资者疯狂抛售韩元抢购美元,汇价跌至1139:1,股市从8月初跌破600点心理大关以来,创出488点的新低。
外汇储备由1997年初的335亿美元降至1997年10月底的305亿美元,与此同时其外债总额达到1000亿美元。
其中短期外债650亿美元,到年底应付外债本息200亿美元。
韩国的对外信用已经荡然无存。
一场金融危机终于成为现实。
第三阶段:1998年初,印尼金融风暴开始1998年2月16日,印度盾同美元比价跌破10000:1,至此新元,马币,泰铢,菲律宾比索同样开始下跌。
金融专业《案例:缺乏足够的外汇储备——泰国,东南亚金融危机》
![金融专业《案例:缺乏足够的外汇储备——泰国,东南亚金融危机》](https://img.taocdn.com/s3/m/fdbf874f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31.png)
案例:缺乏足够的储藏——泰国,东南亚保持充足的国际储藏特别是储藏,对维护一国货币或区域性货币的汇率,稳定和货币市场,具有重要的作用。
1997年发端于泰国,后涉及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及新加坡等国的东南亚货币危机便是一例。
1997年7月2日,在历经数月泰铢汇率动乱之后,泰国中央银行终于放弃了实行13年的泰铢与“一揽子〞货币挂钩的汇率制度,而改行管理式浮动。
消息一公布,泰铢兑美元汇价应声下跌18%,涌动已久的泰国终于外表化。
紧随其后,菲律宾中央银行已无法经受投机力量的打击,于7月11日宣布允许比索兑美元的汇价在不指明的“更阔〞的范围内波动,比索兑美元的汇率也即时贬值一成。
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甚至新加坡等国的货币亦受此影响发生“多米诺骨牌效应〞,汇率纷纷应势而下,东南亚货币危机由此爆发了。
东南亚各国之所以发生货币危机,原因是多重的。
例如:在泰国,除了国家有关的经济尤其货币失衡〔当局对外国资本敞开大门,为国内外提供大量低息美元贷款〕、金融机构对房地产投资过度〔危机爆发前,泰国实际贷给房地产的资金占贷款总额的50%,新加坡占33%,马来西亚占30%,印度尼西亚占2021、银行呆账严重〔金融机构呆账总额近400亿美元〕、外债高筑〔至1997年5月逾800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9%〕、国际收支经常工程逆差过大〔至1997年5月逆差已达164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经济结构不合理、投机商的无情炒作等,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家储藏相当有限和货币危机爆发后动用储藏的失误。
1996年2月,泰国储藏为387亿美元,这些储藏还是泰国通过高利率〔1996年泰国的优惠利率一直处于%的高水平,是亚太地区利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吸引外资流入形成的。
1997年2月至5月,为稳定泰铢,泰国曾动用了储藏中的60亿美元,储藏总额进一步减少。
东南亚其他国家〔除新加坡外〕储藏也十分有限,如马来西亚中央银行拥有的储藏至1997年6月底也仅为亿美元,印度尼西亚至1997年3月储藏仅199亿美元。
案例:泰国的金融危机
![案例:泰国的金融危机](https://img.taocdn.com/s3/m/9161dbc8941ea76e58fa04cd.png)
案例:泰国的金融危机一、泰国金融危机的爆发1971 年到1991 年,泰国经济年均增长率达7. 9 %,1991 年至1996 年的年均增长率则达到8 %,这种持续高出世界经济平均水平的增长速度使得泰国成为继“亚洲四小龙”之后的“第五小龙”。
而且长期以来,泰国通胀率一直有效地控制在3%~6%之间。
国民经济增长和运行绩效可谓骄人。
然而,1997年,泰国却爆发了金融危机。
1997 年2月初,国际投资机构掀起抛售泰铢风潮,引起泰铢汇率大幅度波动。
于1997 年2 月开始向泰国银行借入高达150 亿美元的数月期限的远期泰铢合约, 而后于现汇市场大规模抛售, 使泰铢汇率波动的压力加大, 引起泰国金融市场动荡, 泰国央行为捍卫泰铢地位, 仅在1997 年2 月份就动用了20 亿美元的外汇储备, 才初步平息。
3 月4 日,泰国中央银行要求流动资金出现问题的9 家财务公司和1家住房贷款公司增加资本金82. 5 亿铢(合3. 17 亿美元) ,并要求银行等金融机构将坏账准备金的比率从100 %提高到115 % ~120 % ,此举令金融系统的备付金增加500 亿铢(合19. 4 亿美元) 。
泰国央行此举旨在加强金融体系稳定性并增强人们对金融市场信心, 然而不但未能起到应有的稳定作用, 反而使社会公众对金融机构的信心下降,从而发生挤提,仅5 日、6 日两天,投资者就从10 家出现问题的财务公司提走近150 亿泰铢(约兑5. 77 亿美元) 。
与此同时,投资者大量抛售银行与财务公司的股票, 结果造成泰国股市连续下跌,汇市也出现下跌压力。
在泰国央行的大力干预下,泰国股市和汇市暂时稳定下来。
进入5 月份,国际投资机构对泰铢的炒卖活动更趋猛烈。
5 月7 日,货币投机者通过经营离岸业务的外国银行,悄悄建立了即期和远期外汇交易的头寸。
从5月8 日起,以从泰国本地银行借入泰国铢,在即期和远期市场大量卖泰铢的形式,在市场突然发难,沽空泰国铢,造成泰国铢即期汇价的急剧下跌,多次突破泰国中央银行规定的汇率浮动限制,引起市场恐慌。
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各国货币相竞贬值
![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各国货币相竞贬值](https://img.taocdn.com/s3/m/14de9af9aeaad1f346933f20.png)
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各国货币相竞贬值14152322 王茵在九十年代亚洲经济猛虎-香港、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韩国、台湾以及泰国-发展迅猛。
在1992至1996期间,该地区占了世界经济总量的60--65%,多么惊人的记录。
我们能根据这图表看出这些国家发展之快。
如此奇迹般的发展事实上是由于大规模的投资造成的。
外来投资每年以15-20%增长,这带来了巨幅增长的空间。
这些资金都来自国际金融机构和国际金融市场。
每次资金注入的标准在韩国翻了十番,在泰国翻了五番,在马来西亚翻了四番。
直到1996年,危机来临之前,亚洲吸引了几乎是所有流入发展中国家资金的一半,超过了1000亿美金。
"1997年是金融市场收缩肌肉的一年。
" 此次危机开始于7月。
那时泰国已经用尽了外汇储备,却让泰铢的国外兑换值浮动。
泰铢顿时迅速贬值并引发了证券市场的崩潰和其它资产的贬值。
不久金融系统碰到同类问题。
香港股市在十月的一周内狂跌了30%。
尽管币值还算稳定,但这是依靠大量外汇储备及大陆支持。
在1997的11月,危机蔓延到韩国,其货币及证券市场崩溃了。
日本也遭到影响,股市下滑、证券公司和银行大量失败,Yamaichi证券公司和Sanyo证券公司破产。
前日本最大的联合失败。
第十大商业银行Hokkaido Takushaku也同样失败。
有很多原因产生了这次危机。
其中核心原因是债台高筑。
但是这次危机不同于1980的拉丁美洲国家的经济危机。
后者是由于政府恣意挥霍和资金的不合理分配造成的,在亚洲是由于私有领域借贷造成的债务问题。
境内外金融机构任意的提供简便的信贷导至了上涨的资产价值。
这样促进了进一步的借贷以致有人可以在市场中投机。
其结果是不仅是严重的负债和超值的资产,而且使国外负债与国内资产失衡。
这些问题被金融系统的结构缺点加重了。
在持续的货币政策中,不稳定的汇率和所谓的"关系资本主义"即对一些政治人物给予优惠待遇。
亚洲金融危机的原因及其教训
![亚洲金融危机的原因及其教训](https://img.taocdn.com/s3/m/a14e29d6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fd57040.png)
亚洲金融危机的原因及其教训导语:亚洲金融风暴席卷泰国,泰铢贬值。
不久,这场风暴扫过了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和韩国、中国等地。
打破了亚洲经济急速发展的景象。
亚洲一些经济大国的经济开始萧条,一些国家的政局也开始混乱。
那么这场危机的爆发原因是什么?下面为本站小编整理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亚洲金融危机的原因及其教训亚洲国家的经济形态导致;美国经济利益和政策的影响;乔治索罗斯的个人及一些支持他的资本主义集团的因素;亚洲国家的经济形态导致:新马泰日韩等国都为外向型经济的国家,他们对世界市场的依附很大。
亚洲经济的动摇难免会出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状况。
以泰国为例,泰铢在国际市场上是否要买卖不由政府来主宰,而泰国本身并没有足够的外汇储备量,面对金融家的炒作,该国经济不堪一击。
而经济决定政治,所以,泰国政局也就动荡了。
国内学者的分析:直接触发因素、内在基础因素和世界经济因素。
关于东亚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成因的不对称信息分析,可被用来总结出几个教训, 以防范此类危机再次发生,以及在发生危机时该做些什么。
从危机中总结的第一个教训是应该通过政府合理的干预使金融系统恢复稳定:对新兴市场国家来说,这需要国际最后贷款者。
第二个教训是国际最后贷款机构必须制定合适的贷款条件,来避免形成造成金融不稳定的过度道德风险。
第三个教训是,虽然资本流动与危机有关,但这只是现象,而不是造成危机的根源:所以外汇管制对于防范今后的危机不大可能奏效。
第四个教训是钉住汇率制对新兴市场国家十分危险,它使金融危机更易发生。
我们分别来阐述这几点。
我们已经看到,金融危机发生时金融系统的信息失灵导致经济的灾难性后果。
为复苏经济,金融系统需要重新启动,以便完成将资金导向生产性投资的工作。
在工业化国家,中央银行可通过扩张性货币政策或进行最后贷款来完成。
不对称信息观点认为,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中央银行并不具备这种能力。
因此为了应付发生在这些国家的金融危机,就需要在国际上存在一个最终贷款人。
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的比较研究及其启示
![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的比较研究及其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4d083b1e16fc700abb68fc4a.png)
刚刚过去的20年里,亚洲金融危机和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相继爆发,深刻影响了亚洲与全球经济、政治格局。
对这两次危机进行比较研究,可以梳理分析出它们的相似和差异之处,并能够从中得到一些对促进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深化改革发展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一、对两场危机的简要回顾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首先起源于泰国。
从当年5月份开始,以索罗斯“量子基金”为首的国际炒家在外汇市场上不断冲击泰铢,泰国政府在采取各种措施抵御无效、消耗大量外汇储备后,被迫于7月2日宣布放弃泰铢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泰铢当日应声而贬20%,引起泰国挤兑风潮。
之后,菲律宾比索、印度尼西亚盾、马来西亚林吉特相继成为国际炒家的攻击对象,纷纷大幅贬值,东南亚金融市场一片混乱。
10月后,金融危机蔓延到韩国和日本,引起货币贬值、股市暴跌和企业破产。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继续蔓延和深化,并波及俄罗斯,引发全球汇市、股市巨大波动和一些国家的政局动荡。
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由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引发。
次级抵押贷款是相对于优级抵押贷款而言的,是指由开办抵押贷款业务的金融机构向信用风险较高、信贷记录差的借款人发放的购房抵押贷款。
对金融机构而言,在房地产价格上升的市场环境下,次级抵押贷款收益率更高,且可以通过证券化和转换成金融衍生品将风险分散给资本市场。
但随着美联储利率上调,2006年后美国房价增速减缓,2007年初,房价环比涨幅趋于零。
次级抵押贷款人由于收入有限,无力应对利率上调和房屋贬值,次级抵押贷款风险终于暴露。
2007年3月,随着美国新世纪公司宣布频临破产,汇丰银行出现次贷坏账等信息披露,美国股市暴跌,次贷危机全面爆发。
2008年1月,花旗集团和美林证券分别公告巨额亏损,9月,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破产……欧洲、亚洲金融市场剧烈动荡,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股市持续暴跌,“蝴蝶效应”使次贷危机演变成全球性的国际金融危机。
二、两场危机的共同点1.经济发展模式存在缺陷。
从亚洲金融危机看美国金融霸权
![从亚洲金融危机看美国金融霸权](https://img.taocdn.com/s3/m/b8d9f4f5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39.png)
从亚洲金融危机看美国金融霸权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在1997年,无疑给整个亚洲地区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然而,它也揭示了一个更深层次的现象,即美国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霸权地位。
本文将从亚洲金融危机的起因、发展和影响等方面,探讨美国金融霸权的体现和作用。
亚洲金融危机起因于泰国的货币危机,在短短几个月内迅速蔓延到整个亚洲地区。
泰国的货币危机主要是由于其外汇储备的快速减少、资本外流以及政府的缺乏有效管控所引发的。
然而,危机蔓延的速度之快和范围之广,不仅仅是由于泰国自身问题,更是因为亚洲各国货币和金融市场的相互联系。
危机爆发后,亚洲各国纷纷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寻求援助,而IMF提供的援助方案则刻意强调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如开放金融市场、减少政府干涉等。
然而,这些措施恰恰符合了美国金融霸权的利益。
美国作为现存经济最为强大的国家,凭借其金融体系和巨大的影响力,能够在全球金融市场中牵制和左右其他国家的经济政策。
IMF的援助方案实际上成为了美国对亚洲国家进行经济重塑的工具。
亚洲金融危机对亚洲各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危机导致了许多亚洲国家的经济增长放缓甚至停滞。
此前一直以高速增长为特点的亚洲经济体陷入了困境,失去了稳定增长的动力。
其次,危机加剧了亚洲地区的金融不稳定,揭示了亚洲缺乏独立自主的金融体系和监管机构的问题。
最后,危机也放大了亚洲与美国之间的经济和金融差距。
亚洲国家对IMF的依赖以及对美元和美国市场的依赖程度进一步加深,加强了美国的金融霸权地位。
亚洲金融危机对美国金融霸权的鞭策作用不容忽视。
危机后,美国主导了一系列经济和金融议程,例如亚洲市场的开放、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等。
而且,美国通过控制和影响国际金融机构的规则和运作,进一步加强了其对全球金融体系的控制。
此外,亚洲金融危机还加速了美国与亚洲的贸易和投资活动,强化了美国在亚洲市场的地位,从而促进了其经济和金融利益。
然而,亚洲金融危机也是美国金融霸权的一个警示。
亚洲金融危机及其教训
![亚洲金融危机及其教训](https://img.taocdn.com/s3/m/4d285a7a0975f46526d3e151.png)
亚洲金融危机及其教训刘鸿儒1997年发生的东南亚金融危机,暴发于泰国,殃及亚洲,危机涉及面广,汇价、股市、信贷以至金融机构都发生了危机,打破了亚洲奇迹的神话,引起格外关注。
一、金融危机的发展和影响1.金融危机的过程。
东南亚、东亚的金融危机至今可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7年7月初泰国货币危机全面暴发,迅速波及东南亚金融市场。
1997年7月2日泰国放弃固定汇率制,泰铢当日贬值20%。
7月11日,菲律宾宣布比索自由浮动,当日贬值11.5%,利率一夜狂升到25%。
8月13日,印尼宣布汇率自由浮动。
第二阶段,10月17日,台湾当局对台币主动贬值,加上美国股市下跌和国际投机者的冲击,促使香港股市暴跌,东南亚货币再度动荡。
第三阶段,11月20日,韩国金融再起风波,并冲击日本,使东南亚金融危机雪上加霜。
第四阶段,1998年新年伊始,亚洲汇市和股市连连走低,东南亚和东亚的金融风波跌宕不已。
2.金融危机的严重危害。
一是汇率贬值。
1998年1月与1997年6月相比,菲比索贬值40.3%,新加坡圆贬值18.9%,台币贬值18.1%。
二是资产缩水。
股市狂跌,房地产价格下跌。
泰国股市最高为1997年7月29日682点,最低为今年1月12日339点;印尼股市最高为1997年7月8日740点,12月15日降到339点;韩国股市去年最高792点,最低降到去年的12月12日350点;香港恒生指数去年8月7日最高达到16673点,今年1月12日降到8121点,2月27日为11480点。
三是利率上升。
本币汇率巨贬,持有本币者大量抛出本币,银行为稳定存款被迫提高利率。
中央银行为打击投机,也提高利率。
利率过高,又对经济运行造成严重危害。
四是经济滑坡。
泰国的经济增长,1996年为6.8%,去年下降为0,印尼从8%降为4.8%,马来西亚从8.6%降为7.8%,菲律宾从5.7%降为5.1%,韩国从7.1%降为5.5%。
1998年预计,亚洲平均只增2.6%,比1996年降五个百分点。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https://img.taocdn.com/s3/m/d61a3d0cbb68a98271fefae8.png)
2、危机蔓延至东北亚 、 从10月底起韩元持续下跌,股市跌幅也超过40%。 在金融危机中,韩国的大企业纷纷遭殃,又连累了 一大批为其生产配套设备的中小企业。企业的大量 倒闭使韩国银行呆帐和坏帐剧增,信誉大幅度下降, 几乎已不可能到国际市场上融资了,到期应偿还的 外债却越来越多。 东南亚和韩国的金融风暴很快刮 到了日本,使原本就不景气的日本经济主义阵营的建立。美国, 作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有了危机感。他通过强大的经济后 盾在亚太地区建立起一个资本主义的统一战线:韩国,日本, 台湾直至东南亚,都成为美国的经济附庸。这给亚洲一些国 家飞速发展带来了经济支持。七十年代,东南亚一些的国家 经济迅猛发展。但是,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社会主义阵 容的瓦解。美国当然不允许亚洲经济继续如此发展,于是, 他开始收回他的经济损失。对于索罗斯的行为,他是纵容的。
“金融大鳄”“一只假寐的老狼”是对这个金融怪才的称谓。
他曾说过,“在金融运作方面,说不上有道德还是无道德,这只 是一种操作。金融市场是不属于道德范畴的,它不是不道德的, 道德根本不存在于这里,因为它有自己的游戏规则。我是金融市 场的参与者,我会按照已定的规则来玩这个游戏,我不会违反这 些规则,所以我不觉得内疚或要负责任。从亚洲金融风暴这个事 情来讲,我是否炒作对金融事件的发生不会起任何作用。我不炒 作它照样会发生。我并不觉得炒外币、投机有什么不道德。另一 方面我遵守运作规则。我尊重那些规则,关心这些规则。作为一 个有道德和关心它们的人,我希望确保这些规则,是有利于建立 一个良好的社会的,所以我主张改变某些规则。我认为一些规则 需要改进。如果改进和改良影响到我自己的利益,我还是会支持 它,因为需要改良的这个规则也许正是事件发生的原因。”
3、危机深化并波及俄罗斯、巴西 、危机深化并波及俄罗斯、 1998年上半年,金融危机给东亚经济造成的巨大 杀伤力不断显现,大多数东亚国家的经济跌入谷底。 尽管各国的货币都已大幅度贬值,但出口仍呈下降 趋势。
东南亚经济危机始末
![东南亚经济危机始末](https://img.taocdn.com/s3/m/3bdb5b99c1c708a1294a440e.png)
xx金融危机始末东南亚金融危机始于泰国货币危机,而泰国货币危机早在1996年已经开始酝酿。
当年,泰国经常贸易项目赤字高达国内生产总值的8.2%,为了弥补大量的经常项目赤字和满足国内过度投资的需要,外国短期资本大量流入房地产、股票市场,泡沫经济膨胀,银行呆账增加,泰国经济已显示出危机的征兆。
1997年以来,由于房地产市场不景气、未偿还债务急剧上升,泰国金融机构出现资金周转困难,并且发生了银行挤兑的事件。
5月中旬,以美国大投机家乔治·索罗斯的量子基金为首的国际投资者对泰铢发动猛烈冲击,更加剧了泰国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
7月2日,泰国货币危机终于全面爆发,并由此揭开了时至今日尚未平息的亚洲金融危机的序幕。
(一)7月2日,泰国货币危机全面爆发并迅速波及整个东南亚金融市场7月2日,泰国宣布放弃自1984年以来一直实施的固定汇率制度安排,改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当天泰铢即贬值20%,这标志着泰国货币危机全面爆发。
由于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等周边国家也面临着与泰国相似的一些问题,再加上所谓的“接触传染”效应以及国际投机者的不断狙击,泰铢的暴跌在东南亚各国形成了“多米诺骨牌效应”,货币风潮迅速波及到整个东南亚市场。
7月11日,菲律宾首先步泰国后尘,宣布货币自由浮动。
菲律宾比索当天贬值11.5%,利率一夜之间猛升到25%;印尼则宣布印尼盾汇率的波幅由8%扩大到12%;一向稳健的新加坡元也于7月18日跌至30个月以来的最低点1.4683新元兑换1美元;8月14日,印尼宣布汇率自由浮动,当天印尼盾再次贬值5%;8月16日,马来西亚林吉特暴跌了6%,跌至24年来的最低点。
东南亚外汇市场的震荡,使投资者信心受挫,外资大量撤离,东南亚股市也因此低迷,泰国货币危机由此逐步发展成为更为广泛的东南亚金融危机。
在这场金融危机中,港元联系汇率制也接受了严峻的挑战,香港特区政府采取果断对策,成功地捍卫了港币联系汇率制度,但是,由于利率飙升,香港股市为此受到较大冲击。
金融危机中外汇储备的作用
![金融危机中外汇储备的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2af5c44b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09.png)
金融危机中外汇储备的作用金融危机中外汇储备的作用引言:金融危机是指在金融体系中出现的系统性风险,可能引起金融市场崩溃,经济衰退和社会动荡。
自20世纪以来,全球范围内发生了多次金融危机,其中包括1970年代的拉丁美洲债务危机,1990年代的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的次贷危机等。
金融危机对国家经济和金融体系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
而外汇储备作为国家储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应对金融危机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在金融危机中外汇储备的作用及影响。
一、外汇储备的定义和背景外汇储备,即国家持有的外汇资产的总和,包括各种外币、黄金以及特别提款权等。
外汇储备是国家金融安全的重要保障,具有防范金融危机和稳定汇率的作用。
外汇储备的积累主要源于贸易盈余、国际金融交易和直接外国投资等。
二、金融危机对国际金融体系的冲击金融危机通常伴随着经济下滑、金融市场波动和资本流动等问题。
在金融危机爆发时,资本逃离风险较高的国家,投资者对风险国家的信心下降,国际金融市场短期流动性紧缺,国际支付和清算风险增加等,这些因素都对国际金融体系产生了严重冲击。
三、外汇储备的主要作用1. 维持国内汇率稳定外汇储备可以用来维持国内汇率的稳定。
在金融危机中,由于投资者对风险较高国家的逃离,市场对本币的需求大幅下降,汇率快速贬值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而国家可以通过动用外汇储备来干预外汇市场,以维持本币的稳定。
通过干预外汇市场,国家可以购买本币,提高本币的供应量,从而支撑本币的汇率。
2. 支持贸易和支付外汇储备还可以用于支持国际贸易和支付。
在金融危机爆发时,国际贸易和支付的风险增加,市场流动性紧缺。
借助外汇储备,国家可以提供稳定的外汇供应,从而支持国际贸易的正常进行。
此外,外汇储备还可以用于维持国际支付的流动性。
例如,在金融危机期间,很多国家外汇市场流动性不足,无法及时支付外汇,外汇储备可以用来支持外汇支付的流动性,避免支付危机的发生。
3. 缓解国际资本流动的压力金融危机往往伴随着资本逃离等问题,导致金融体系的流动性紧张。
1997~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
![1997~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https://img.taocdn.com/s3/m/d1523bf9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37.png)
1997~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自1997年7月份以来,一场金融风暴席卷了东南亚国家,使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的货币大幅度贬值,股市狂泻,经常项目赤字剧增,经济增长明显放慢。
这场危机迅速波及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尤其是韩国和日本,并蔓延至东欧和拉美,是继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后又一次全球金融大震荡。
此次东南亚金融危机汇集了各种类型货币危机的特征,直接促成了“第三代货币危机理论”的诞生。
一、过程1997年5月,国际投机基金从现货和期货两个市场对亚洲国家和地区的货币进行攻击。
7月份,泰国宣布放弃泰铢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制,引发了持续两年之久的东南亚金融危机。
到1998年,危机从东南亚向香港、韩国、日本和台湾蔓延,引发了世界各地主要金融市场的连锁反应。
这次危机蔓延和深化的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重要阶段:第一阶段:泰国危机。
1997年2月份,因泰国金融机构发放了大量的房地产贷款,房地产市场的低迷使其面临着严重的资金周转问题。
2月至3月期间,国际投机基金挟巨资大量抛售泰铢,致使泰国金融体系发生动荡。
3月,泰国政府针对坏账居高不下的局面,公布新金融措施,要求金融机构提高坏账准备金。
泰国随即发生挤兑和金融银行股暴跌事件。
5月份,国际投机基金卷土重来,大量抛售泰铢,泰铢对美元的汇率一度跌至11年来的最低点。
7月份泰国央行为维持泰铢汇率几乎耗尽外汇储备,最后不得不宣布放弃钉住汇率制,东南亚金融危机由此爆发。
第二阶段:东南亚危机。
东南亚金融危机是泰国货币急剧贬值在亚洲地区形成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自泰铢放弃固定汇率制度之后,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等相继实行浮动汇率制,与美元脱钩。
在汇率制度的剧烈变动和对冲基金的猛烈攻击下,东南亚各国货币汇率连创历史新低,之后韩元大跌引发第二轮风暴。
危机使得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以及韩国等国家的汇市和股市接连下挫,大批金融机构倒闭,失业增加,经济衰退。
中国台湾、香港及其他东亚国家的金融市场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亚洲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与启示分析
![亚洲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与启示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71c1479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c3.png)
亚洲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与启示分析亚洲金融危机是发生在1997年的一场金融灾难,波及亚洲多个国家,对全球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分析亚洲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并探讨其中的启示。
一、亚洲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直接影响1.1 亚洲经济衰退亚洲金融危机导致了亚洲多个国家的经济衰退,尤其是泰国、印尼和韩国等受灾最为严重的国家。
这些国家的金融市场崩溃,货币狂贬,企业破产倒闭,失业率上升,国内生产总值急剧下降。
这些负面影响直接冲击了亚洲地区的经济发展。
1.2 全球贸易下滑亚洲金融危机引发了亚洲地区的经济动荡,使得亚洲各国的进口需求减少,进而导致了全球贸易的下滑。
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受到了直接的影响,特别是亚洲与美洲、欧洲以及其他亚洲国家的贸易额明显减少。
1.3 全球股市震荡亚洲金融危机对全球股市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由于亚洲市场的破裂和崩溃,全球股市出现了大幅度的震荡和下跌,投资者信心受到重创。
这进一步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对其他地区的金融市场产生了连锁反应。
二、亚洲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间接影响2.1 美元流动性危机亚洲金融危机造成了许多亚洲国家外汇储备的剧烈减少,导致这些国家无法有效地维持本币汇率。
这使得市场对美元的需求剧增,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美元流动性危机。
美元市场的供应不足,使得美元对其他货币的汇率波动明显增大,进一步影响了全球经济的稳定性。
2.2 国际金融体系重建亚洲金融危机暴露了国际金融体系的不足,特别是对于国际资本流动和金融市场监管的问题。
危机发生后,国际社会开始关注和加强金融监管,以避免类似危机再次发生。
国际金融体系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建和完善,各国合作加强,提升了金融稳定性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2.3 对全球经济治理的启示亚洲金融危机也给全球经济治理提供了一些启示。
危机暴露了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不充分包容,使得这些国家在危机中遭受巨大损失。
因此,国际社会对全球经济治理的呼声日益高涨,包括改革国际金融组织和制定更加平等和公正的经济规则等方面。
案例7 1998年的金融风暴——泰国的金融危机
![案例7 1998年的金融风暴——泰国的金融危机](https://img.taocdn.com/s3/m/f18f636c7e21af45b307a8c9.png)
案例7 1998年的金融风暴——泰国的金融危机1背景资料1.1泰国“虎”病了泰国的经济曾被称为东南亚发展最快的经济,而现在即使最为乐观的预测,都预言经济恢复将是很缓慢的。
泰国官方预测,今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将低于6%,而1995年的增长率为8.7%。
从今年年初起,就有人预言泰国货币将会贬值,泰国企业界将有一批公司被淘汰。
全球经济对市场开放的回报是很迅速的,但是对那些准备不充分的市场的惩罚也同样很迅速。
对开放市场半心半意以及监察不严是泰国发生金融危机的核心原因,这都是缺乏远见的政治领导人遗留下来的问题泰国去年的出口增长率为零,今年迄今为止经济仍处于呆滞状态,经济发展速度减慢反映出更深一层的问题一一泰国不仅面对新的竟争未能灵敏地做出反应,而且未能提供基础设施和教育来吸引新的投资泰国是怎么陷入这一困境的昵?新加坡一家地区经济研究所的负责人尼尔萨克尔认为,这都是“荒唐的货币’造成的:在90年代中期,正当出口开始走下坡路的时候,低息的外国资本涌入泰国,其中大部分是短期资金。
大多数分析家认为,从某种程度上说,形成这场危机的根源在于泰国对外国资本敞开了大门。
泰国从1922年开始放宽限制,允许国内投资者通过曼谷国际银行获取低息的外国资金。
但是它犯了个错误,那就是让泰国殊的汇率与美元挂钩。
泰国入对货币贬值问题根本不关心,轻率地大量借钱,没有采取任何预防风险措施。
经济学家斯科特克里斯坦森说,这个教训是:“不能将放开货币比值与非自由汇兑控制混在一起。
”流入泰国的美元利率大大低于国内银行提供的美元利率。
1992年泰国的外债为200亿美元,但到1995年底增加到了750亿美元,目前达890亿美元(其中约半数是欠日本银行)。
就连猜瓦利总理都承认,肆意借贷是产生这场危机的根源。
他对记者说:“在过去10年中,我们一直在挥霍借来的钱。
我们欠了很多债务,我们只有精明地、正确地使用这笔钱,才能减少债务”。
然而,流入泰国的这些资金,只有极少几个领域能够让这些投资产生效益。
泰铢之殇
![泰铢之殇](https://img.taocdn.com/s3/m/d2f13b412e3f5727a5e962d1.png)
1996年,由于经常项目逆差迅速扩大、泰国经济形势恶化、使泰铢面临巨大的贬值压力。
为了维持钉住制度,泰国中央银行通过增加对外汇市场的干预力度来保持泰铢稳定,这为国际投机资本提供了可乘之机,从1997年年初开始,它们对泰铢发起了连续攻击。
1997年2月,泰国出现了第一次泰铢贬值风波,泰国中央银行运用2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干预外汇市场,平息了这次风波。
1997年5月12日,国际金融市场上再次盛传泰铢贬值,引发泰铢汇率大幅波动。
泰国中央银行通过“东亚中央银行总裁会议”的会员国,联合干预外汇市场,以百亿美元的代价把汇率维持在25泰铢兑1美元的价位,但此时,泰铢贬值压力进一步增加,外汇市场出现了恐慌性抛售。
而泰国中央银行在多次干预后,外汇储备大幅度下降。
到1997年6月底,泰国外汇储备下降300亿美元,失去了继续干预外汇市场的能力。
1997年7月2日,泰国政府被迫宣布放弃钉住汇率制度,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当天泰铢汇率最低曾达到1美元兑32.6铢,贬值幅度高达30%以上。
泰铢大幅度贬值,不仅给泰国经济造成重大灾难,而且迅速波及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韩国和印度尼西亚等整个东南亚地区,最终引发了震惊世界的亚洲金融危机。
泰国金融危机祸起泰铢钉住美元?泰国金融危机是亚洲金融危机的导火索,从某种意义上讲,理解泰国金融危机是理解亚洲金融危机的起点。
1997年以来,各国经济学家从不同角度研究了泰国金融危机的根源,提出许多重要观点,比如过度投资理论、国际冲击模型等。
本文认为,泰国金融危机可能是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根本原因是泰铢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
钉住制度主要通过以下两条路径引发泰国金融危机:(1)钉住制度造成泰国出口竞争力下降、形成经常项目巨额赤字。
(2)钉住制度屏蔽了汇率风险,使货币投机成为一件没有风险或风险极小的事情。
经常项目逆差需要吸引外资流入;钉住制度为投机性资本流入提供了制度激励。
大量投机性资本流入造成资产价格泡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汇储备与泰国金融危机
(本案例引自百度百科相关内容)
保持充足的国际储备特别是外汇储备,对于维护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货币汇率、稳定外汇与货币市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997年始于泰国,以后波及到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新加坡等国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便是一例。
1997年7月2日,在历经数月的泰铢汇率波动之后,泰国中央银行终于放弃了实行13年之久的泰铢与“一揽子”货币挂钩的汇率制度,改为管理式的浮动汇率制。
消息公布后,泰铢兑美元的汇价应声而下,最多时曾跌去近30%,酝酿已久的泰国金融危机终于爆发。
紧随其后,菲律宾中央银行也因无法抵挡投机力量的打击,于7月11日宣布菲律宾比索兑美元的汇价将在一个不确定的“更大范围内”浮动,比索兑美元的汇率随即大幅度贬值。
受此影响,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新加坡等国的货币汇率亦产生“多米
诺骨牌效应”,货币汇率纷纷应势而下。
东南亚金融危机由此爆发。
东南亚金融危机之所以爆发,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有关国家的国际储备尤其是外汇储备的相对不足,是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
以泰国为例,爆发金融危机的原因除了政府有关的经济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失当、金融机构对房地产投资过度、银行呆账严重、外债高筑、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逆差过大以及经济结构不合理和外汇投机者的疯狂炒作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外汇储备相当有限以及危机爆发后运用储备政策的失误。
从1990年起,泰国的贸易逆差逐年递增,外汇储备每年只减不增。
到了1996年的2月,泰国的外汇储备只有387亿美元,而且这些外汇储备还是泰国通过采取高利率政策吸引外资流入而形成的。
而事实上自1994年以来东南亚国家的经常项目赤字状况一直在恶化,已无法再用流入这个地区的长期资本来弥补。
由于外汇储备的普遍不足,当倾向危机来临、本币受到外汇投机力量的打击时,政府当局就没有足够的能力捍卫本国的货币。
再加上货币危机发生后,面对投机攻势,泰国中央银行又不顾实力,不当地动用了外汇储备来干预外汇市场,结果是由于外汇储备的不足而导致干预无效,不仅没有达到维护倾向汇率稳定的目的,反而使储备资产遭受严
重的损失。
总结:亚洲金融危机告诉我们,任何国家,无论大小、强弱,都必须拥有一定数量的、适度的外汇储备。
虽然一个国家所拥有的外汇储备并非越多越好(因为持有外汇储备是要付出代价的),但一个国家绝不能没有适量的外汇储备。
特别是对于一些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市场化程度较低而又正在不断加大对外开放力度的国家,更需要持有相对较多的外汇储备,以确保经济发展对外汇的需求。
有关外汇储备的相关内容请结合书中第八章第五节的相关内容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