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书赏析

合集下载

隶书名碑赏析——曹全碑

隶书名碑赏析——曹全碑

隶书名碑赏析——曹全碑一、简介《曹全碑》全称《汉合阳令曹全碑》,又名《曹景宗碑》,碑高二百五十三厘米,宽一百二十三厘米,立于东汉灵帝中平二年(公元一八五年)十月。

碑阳凡二十行,每行四十五字;碑阴五列,上列一行,二列二十六行,三列五行,四列十七行,五列四行。

此碑无额,明万历初年出土于陕西合阳莘里村,现存于陕西西安碑林。

清康熙十一年后,碑身出现裂痕。

从拓本看,《曹全碑》的字迹保存较为完好,虽不免少有风损,但字形轮廓及笔画的起讫用笔都仍清晰,这无疑为后人临习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作为东汉隶书成熟时期的代表作,《曹全碑》在历代学人及书法评论家的心目中地位较高。

清孙承泽赞誉其:“字法遒秀逸致,翩翩与《礼器碑》前后辉映”,乃“汉石中之宝也”。

万经平其曰:“秀美飞动,不束缚,不驰骤,洵神品也。

”南海康有为先生则认为其与《孔宙碑》为“一家眷属”,“皆以风神逸宕胜”。

徐树钧在其《宝鸭斋题跋》中称其碑阴书法“神味渊隽,尤耐玩赏”。

二、赏析《曹全碑》最显著的审美特征是典雅逸静。

与其同时代粗拙的汉碑相比,《曹全碑》不激不励,中正平和,既符合规范,又飘然逸出,与《张迁碑》等以追求真率拙朴的碑风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曹全碑》的艺术特征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用笔内敛含蓄,圆转隽秀《曹全碑》的用笔从完整的拓本看,则基本为圆笔。

圆笔较为温和含蓄,笔画内敛含蓄又不失风雅,有大家闺秀的感觉,这是此碑之所以能够取得静雅的艺术效果的关键所在。

2.运笔平实柔顺,动静相宜由于隶书基本结构的规定性,其线条绝对不能如行草书一样跌宕起伏,这就造成了隶书主静的天性。

但同是主静的隶书,由于运笔方法不尽一致,所造成的艺术效果也就不同,波磔起伏明显的,如《石门颂》等,则有奔放飘逸之致;而《曹全碑》的运笔平稳徐行,一丝不苟,笔锋始终在笔道中行,笔画平实不滑,没有过度的起伏,使其线条更趋于内敛。

而其所具有的动感,多半是因为有一些弧形长线造成的,如撇、捺、钩及横挑的弧势等,故有形意翩翩之趣。

隶书源流与赏析

隶书源流与赏析

二组一、隶书的产生•隶,它是小篆的草写,它并没有完全摆脱小篆的特点和性质,只是这种写法的逐渐敛迹,结构的日渐简化,线条上日渐粗细停匀,笔势的波挑、起伏日具规范,于是就导致一种新的规范字体——汉隶。

汉隶的出现,结束了以前古文字的象形特征,跨进了书写符号化的疆域,是一种完全符号化的字体,也就是说汉隶的出现它已经把象形的图画模拟变为纯粹化了的抽象线条和结构。

云梦睡虎地秦简简介•此简书写于战国末年(217年)。

古隶。

有些仍保留篆书成分,欹斜相依,肥瘦相间,节秦鲜明平稳,笔划饱满生动,气势连贯,形成质朴而秀朗的书风。

是研究隶书起源和发展的重要资料。

二、汉代隶书的辉煌《郙阁颂》•体方笔拙,笔力遒稳,气派宏大,浑厚雍容。

简介•《郙阁颂》,是东汉灵帝刘宏建宁五年(公元172年)刻的一方摩崖石刻。

当时,是为纪念汉武都太守李翕重修郙阁栈道而书刻的,故全称《汉武都太守李翕析里桥郙阁颂》。

该石刻自成一家,独具丰标,为标准的汉隶八分——结构严整,章法茂密,俊逸古朴,风格沉郁,体态赫奕,在优美多姿的汉隶中,确为我国的艺术精品,是研究祖国文字、书法和东汉八分汉隶的重要实物资料。

近年来,日本书法界,多次远渡重洋,长途跋涉,前来目睹这块东汉摩崖刻石瑰宝,并进行多角度的研究。

它同汉《石门颂》,《西狭颂》,并称我国的“汉三颂”。

石门颂•结体“武威汉简”骨干平正而结法险奇。

疏密,斜正,大小参差,活泼多姿。

全称《汉武都太守汉阳阿阳李翕西狭颂》,亦称《李翕颂》、《黄龙碑》。

在甘肃成县天井山。

东汉建宁四年(公元171年)六月刻。

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

汉代隶书•汉代(前206—220)是我国封建社会统一、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第一个黄金时代,也是我国书法艺术及其重要的发展时期。

书法艺术的发展,由此随代秦而起的汉代的建立开始走向另一高峰,即隶书的出现。

隶书是相对篆书而言的。

隶书按其历史发展分为古隶和今隶两个重要时期。

古隶又称秦隶,是隶书的初创期,指秦和汉代初期的隶书,今隶又称汉隶,是隶书的成熟和兴盛期,指东汉时期的隶书,是隶书的主要代表。

古代碑文墓志隶书刻字精品赏析

古代碑文墓志隶书刻字精品赏析

古代碑文墓志隶书刻字精品赏析————————————————————————————————作者: ————————————————————————————————日期:ﻩ古代碑文墓志隶书刻字精品赏析发表时间:2013-09-05来源:河南博物院作者:佚名浏览次数:89文章字体:大中小打印摘要: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

此时,人文蔚起,书学称盛,立碑之风大兴,传世汉隶碑刻精品甚多。

经过魏晋南北朝,在隶变楷的文字发展过程中,隶书的形状在各个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汉隶、魏隶、晋隶、唐隶异彩纷呈,各有千秋,在石刻上跳动着不同的韵律。

隶书是我国文字形体与书法演变的重要阶段,上继周秦,下启魏晋,是篆字的变体,亦为楷书的前身。

隶书减少了小篆的笔划,化篆的曲线为直线,削繁就简,变圆为方,变连为断,变多点为一划,“隶变”决定了汉字发展史的方向,是文字由繁趋简、发展演变的必然趋势。

隶书起源于秦朝,由程邈整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

此时,人文蔚起,书学称盛,立碑之风大兴,传世汉隶碑刻精品甚多。

经过魏晋南北朝,在隶变楷的文字发展过程中,隶书的形状在各个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汉隶、魏隶、晋隶、唐隶异彩纷呈,各有千秋,在石刻上跳动着不同的韵律。

东汉是隶书的鼎盛时期。

《韩仁铭》、《甘陵相尚府君碑》(图五)、《肥致碑》皆为汉隶代表之作。

汉隶强调横和捺的装饰作用,从而形成了波势和折尾,显得舒展多姿,气象外耀。

和篆书相比,变篆书的圆转为方折,把弧线拉直,增加了笔的停顿,从而使笔划有了粗细巧拙的变化;汉隶的另外一个特点是其形状取势为扁方横势,布列均匀平整,给人以高古典雅的神韵。

此时出现了第一位书法理论家蔡邕,他以标准汉隶刻写《熹平石经》(图六),以为楷模。

图五东汉《甘陵相尚博碑》拓片局部图六东汉《熹平石经•周易》残石拓片局部从三国到西晋,隶书仍是官方通行的书体,当时的碑刻大都用隶书写成。

曹魏时期著名的开国两大碑刻《上尊号奏碑》(图七)、《受禅表》虽为隶法,但字形和汉隶很不相同。

隶渗简帛开生面 书到天成格自高——何昌贵隶书艺术赏析

隶渗简帛开生面  书到天成格自高——何昌贵隶书艺术赏析
或新颖性 , 能给人艺术上 的新 鲜感 。 其隶书敢
整的 法度限制 , 大胆将 简帛、 甲骨、 金文、 楷行
留汉隶庙堂书风浑厚 端庄神髓 的基础上 , 大胆
草篆等多种笔法手段运用到隶书 的创作之中, 用笔更加随意 多变 , 结字则化汉隶的 方扁为正 方或长方型, 有意弱化汉隶的规范性、 严谨性、 工整性 , 强隶书 的情 趣性 、 意性 , 成了 增 随 形 “ 汉隶 简面”的新面 目, 从而给人以既是 隶但 又不止于隶 、 余味无穷 的新感觉 , 给人传 递出 了汉隶 之外的许 多艺术新 气息。 昌贵 隶书的 何 “ ” 是指他的隶书虽以汉隶为根 基, 好 , 但又多 体为用, 大量参用了汉简、 汉帛、 行楷等笔意 笔
多彩 的隶书世界 ! 这次长沙之行给了他艺术上
的极 大震撼 和启迪 。 此, 从 他在 熟I 临汉隶诸碑 的基 础上 , 更多的时 间和精力用在汉 帛、 把 汉 简、 金文、 甲骨等其它古老书体的钻研上 , 并不
断尝 试将 简帛、 金文 、 行草等 多种笔 法融 汇到
个人的 隶书创作 之中, 力图以最 大 的力气 “ 打 出去” 试图以此打破汉隶的僵化模式 , , 给隶书 创作注 入新的活力。 他既 在形质 上保 留了汉隶 的雄浑峻严, 又在用笔结字上增添了简帛、 行草 的逸野 多姿和率意 , 汉隶的庄严和 简帛等其 将 它书体的 率真灵变巧妙地结合 起来, 书风也因 之变得更活更有情 趣, 从而 创作出一 种寓动于 静、 寓活于庄、 庄严之中不失 灵活多变的 “ 何氏
法 , 了很 多新 的创作元 素, 有 而这 些创作 方 法
和手段对正规汉隶来说是 “ 的 , 新” 但从总体上 说 又是符合书法艺术规律的 , 并达到 了和谐协

隶书书法技法赏析

隶书书法技法赏析

隶书书法技法赏析隶书从发展到嬗变、升华,已是有了定型的书体。

对其加以变革和创新,都相当困难,这就更需要每一个学习隶书者要提高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

下面小编带给大家的是隶书书法技法赏析,希望你们喜欢。

隶书书法技法赏析隶书技法与理论汉代留存下来的大量汉碑,在书法风格上呈现出了多姿多彩的面貌。

清代书法家王澍就说过:“隶法以汉为极,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

”指出了汉碑在书法风格上的多样性。

西汉的碑刻不多,隶书碑刻有《杨量买山地记》、《五凤刻石》、《麃孝禹刻石》、《菜子侯刻石》、《霍去病墓石刻字》中的隶字。

西汉碑刻隶书,较多地受了篆书的影响,篆意很浓,笔画少有俯仰之势,是向成熟隶书过渡的形态,有方劲古拙和质朴浑厚的风格。

东汉的碑刻隶书已发展到了成熟阶段,东汉碑刻隶书之美堪称一绝。

汉碑的风格大致可分为:其中属于遒丽秀美一类的有:《乙瑛碑》、《史晨碑》、《曹全碑》;骏发疏展一类的有:《孔宙碑》、《韩仁铭》、《朝侯小子残石》;茂密雄浑一类的有:《鲜于璜碑》、《郙阁颂》、《张迁碑》;古朴稚拙一类的有:《西峡颂》、《讳三老忌日记》、《安阳残石》;端庄典雅一类的有:《华山碑》、《尹宙碑》、《王舍人碑》;丰腴厚重一类的有:《衡方碑》、《鲁峻碑》、《校官碑》;刚健劲拔一类的有:《礼器碑》、《郑固碑》、《张景碑》;奇肆放纵一类的有:《石门颂》、《杨淮表纪》、《冯焕阙》;平正规整一类的有:《赵宽碑》、《熹平石经》、《尚博残碑》;高古超逸一类的有:《开通褒斜道刻石》、《梁祠画像榜题》、《刘平国刻石》。

上述归纳了十种类型,每种类型举出了有代表性的三件汉碑。

其实是很难做到全面和准确的。

对于“每碑各出一奇”的汉碑说来,这样归类也难免有些牵强。

对于隶书的爱好者说来,在结构和运笔极尽变化、风格多样的汉碑面前,只能自己去心领神会了。

隶书的主要特点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隶书是小篆的省易写法,正如西晋卫恒在《四体书势》中所说:“隶书者,篆之捷也。

史晨碑精选隶书书法赏析

史晨碑精选隶书书法赏析

史晨碑精选隶书书法赏析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史晨碑精选隶书书法赏析》的内容,具体内容:明郭宗昌谓其"分法复尔雅超逸,可为百代模楷,亦非后世可及"。

可见史晨碑在隶书上的地位与存在。

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史晨碑精选隶书书法,希望对你有用!史晨碑精选隶...明郭宗昌谓其"分法复尔雅超逸,可为百代模楷,亦非后世可及"。

可见史晨碑在隶书上的地位与存在。

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史晨碑精选隶书书法,希望对你有用!史晨碑精选隶书书法欣赏史晨碑精选隶书书法图片1史晨碑精选隶书书法图片2史晨碑精选隶书书法图片3史晨碑精选隶书书法图片4史晨碑介绍《汉史晨碑奏铭》,又称《史晨碑》或《史晨前碑》、《汉史晨谒孔严后碑》、又称《史晨后碑》,两碑同刻一石两面。

〈史晨前碑〉奏铭建宁二年碑刻后,又追述建宁元年到官,刻在背面。

有谓先刻元年,转后面。

前碑,隶书,无额,十七行,行三十六字,后碑,隶书,十四行,行三十六字山东曲阜孔庙。

〈史晨前后碑〉为著名汉碑之一,碑字结体方整,端庄典雅。

笔势中敛,波挑左右开张,疏密有致,行笔圆浑淳厚,有端庄肃穆的意度,其挑脚虽已流入汉末方棱的风气,但仍有姿致而不板滞。

清方朔以为〈晨史碑〉"书法则肃括宏深,沈古遒厚,结构与意度皆备,洵为庙堂之品,八分正宗也"(见〈枕经堂题跋〉)。

何绍基说:"东京分书碑尚不乏,八凡遇一碑刻,则意度各别,可想古人变化之妙。

要知东京各碑结构,方整中藏,变化无穷,魏、吴各刻便形板滞矣"(〈史晨碑〉跋)。

此本"秋"字完好,为明拓精本现代书家费声骞评《史晨碑》:"此碑笔姿古厚朴实,端庄遒美,历来评定为汉碑之逸品。

磨灭处较少,是汉碑中比较清晰的一种。

《前碑》结字似略拘谨,《后碑》的运笔及结字比较放纵拓展。

总体而言,《史晨前后碑》的字体规正,属汉隶中普通平正的书法,是当时官文书体的典型,宜于初学入门。

隶书书法作品赏析

隶书书法作品赏析

隶书书法作品赏析隶书是中国传统书法艺术中的一种重要字体,其特点是笔画遒劲有力、结构严谨、线条粗细相间。

例1:作品名称:《山水行云》作品赏析:这幅《山水行云》是一幅以隶书呈现的书法作品,展现了中国山水画的意境和艺术风格。

作品选用了传统的黑色墨汁,以流畅而有力的笔画勾勒出山峦和云雾的形态。

整个作品以行云流水的笔触表现出山水的壮美和流动感。

每一笔的起落都经过精心计算和安排,呈现出完美的结构和平衡感。

隶书的韵律感和节奏感使得整幅作品具有动态的美感,仿佛云雾在山间飘荡,山峦在风中起伏。

作品的布局和构图也非常精妙。

山峦的高低变化和云雾的卷曲形状相互呼应,形成了一幅和谐而有序的画面。

作品中的每个字都经过精心的安排和创作,字形的线条粗细适度,结构严谨,展现了隶书的独特魅力。

整幅作品展现了中国山水画的意境,将传统的绘画元素融入到书法中,展示了隶书的艺术价值和美学意义。

通过观赏这幅作品,人们可以感受到山水之美的同时,也体会到隶书所传递的力量和韵味。

总体而言,这幅《山水行云》是一幅具有独特韵味和艺术价值的隶书书法作品。

它通过精湛的笔墨和构图,展现了隶书的美感和表现力,让人们在欣赏中感受到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魅力。

例2:作品名称:《静夜思》作品赏析:这幅隶书书法作品是对中国古代文学名篇《静夜思》的艺术表达。

通过隶书书法的独特韵味和力度,展现了作品的独特魅力。

整体布局:作品采用横幅式布局,纵向呈现。

从上至下,整齐有序地书写着《静夜思》的文字。

每个字的形态各异,但整体上保持了平衡和谐的感觉。

字体特点:隶书字体是楷书演变而来,具有古拙、挺拔的特点。

这幅作品中,每个字以粗细相间的笔画呈现,线条流畅有力。

字形的结构稳定,每个笔画的起落有力度感,给人以坚定和稳定的印象。

墨色运用:作品运用浓淡相间的墨色来表现字体的粗细变化和层次感,墨色饱满且均匀。

每个字的墨迹流畅而有韵律感,墨色的渐变给作品增添了一种动态的美感。

意境表达:整幅作品通过字体的运用,将《静夜思》的意境表达得淋漓尽致。

隶书知识与鉴赏

隶书知识与鉴赏

隶书的横切记“雁不双飞”,即每字只应有一个重点的波磔横。如 年字上两横为平横,其笔势宜缩,末横为波磔横,其笔势应放。道 字因下部捺为主笔,捺磔,则上横只应用平横了。
(三)竖,竖是仅次于横在方块汉字中频繁使用的笔画按其形 体,隶书的竖可分为直竖和右弯竖两类,如下图所示:
右弯竖多用于门字以及象门字这样以对称竖作为主笔的字中。有 时还出现类似门字的字中,如月,有,同,用,能、肃,膏等。 双人旁的竖笔亦用右弯竖,如德,往,役,征等字。隶书的直竖 用得较多,有悬针竖、垂露竖,平竖、圆竖四种,可细心体会, 区别运用。
隶 书 对 联
隶书欣赏
《石门颂》
《乙瑛碑》
《礼器碑》
《西岳华山庙碑》
《曹全碑》
《史晨碑》
《张迁碑》
尹秉绶的隶书
何绍基的隶书
何绍基(1799~1873)晚清诗人、画家、书法 家。字子贞,号东洲,别号东洲居士,晚号蝯叟。 湖南道州(今道县)人。道光十六年进士。咸丰初 简四川学政,曾典福建等乡试。历主山东泺源、 长沙城南书院。通经史,精小学金石碑版。据 《大戴记》考证《礼经》。书法初学颜真卿,又 融汉魏而自成一家,尤长草书。何绍基有《惜道 味斋经说》、《东洲草堂诗· 文钞》、《说文段注 驳正》等。
(四)波挑,或叫掠,或称撇。按其形体可分为斜,弯,直三 种,如下图所示:
斜波挑势较平,或叫平撇。弯波挑势宜弯,先竖后挑。直波 挑几乎是竖笔带挑。
(五)波磔,楷书称之为捺,其形体略如波磔横,但用法不同, 按其作用,可分为平,斜两类。如下图所示:
平波磔多为一波三折,头部略高,向右部平出或稍下斜,多用 于走部,走车部,之部、足部等字。其势宜平,尾部夸张放开。 斜波碟使用较平波磔多,多用在人部、戈部等,其势应斜,上 曲下弓,与所配之部应和谐呼应。

中国书法艺术(隶书)赏析 PPT

中国书法艺术(隶书)赏析 PPT

2.出于对美善相兼的追求,中国传统艺术尤其重视对高尚 人品的表现,传统说法认为书品出于人品,书法与书家的性情、 品格和节操呈表里对应的关系。
其实亦未必如此,不然如何解释历史上众多书家?
讲究中和之美
1.中和之美要求艺术所表现思想情感不要越出传统的道德规范, 即“发乎情,止乎礼义”。
“喜怒哀乐之未 发谓之中,发而 皆中节谓之 和。”(《中庸》)
隶书艺术赏析
第一节 魅力无穷的中国书法
一、书法是什么? 书法是以汉字为基础,以毛笔为表现工具的线条造型艺术。(是
中国的三大国粹之一) 是华夏民族聪明、智慧与创造力最集中的表现形式之一;是最具
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一门艺术;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书法家沈尹默曾说,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他
2.中和之美要求在艺术创作上将二元对立的因素融汇结合。
中国艺术在其发展史中形成了许多相反相成的审美范畴, 如书法创作要讲究奇与正、方与圆、肥与瘦、曲与直、伸与缩、 藏与露等的对立统一,绘画注重构图布局中的虚实、宾主、疏 密、参差等关系的辩证处理。
3.艺术境界的创造及其对美的追求,反映了人类对精神自 由与审美自由的执著。
古代中国人所创造的洋洋大观的艺术珍品,以及重表现、重 传神、重写意、美善相兼的美学追求,集中体现了崇尚自然、 体征生生、实践德行,以及以自我生命去契合宇宙生命等民族 特色,是人们通过审美把握世界的方式之一。
四、怎样欣赏书法艺术?
1、书法的艺术标准
1)必须具备可读性和观赏性 2)必须符合书写的法度 3)要雅俗共赏(形神之美,风韵神采 )
2.中国古代艺术崇尚天人合一的美学追求: (1)师法自然,心物相契,创造人与自然和谐相通的艺术境界。
古代艺术家的师法自然,要求通过对自然的仰观俯察,深切体悟 自然宇宙生生不息的内在精神。

伊秉绶隶书赏析

伊秉绶隶书赏析

文 物 世 界m 2 0 l 3 3 7 3
气, 所谓“ 遂 人 鲁公 之 室 ( 近人 马 宗霍 语 ) ” 。 伊秉绶的隶书体现的意境表现为“ 愚” 中见 智, 拙 中有 趣 , 正 中藏 奇 。其 一是 简 单化 线 条 , 剔
“ 墨卿能脱汉隶而大之 , 愈大愈壮。” 伊秉绶在隶 书创作中擅长中锋用笔 , 笔 画粗 细相近 , 没有波澜起伏 , 没有古隶的蚕头雁尾 。 笔 笔顺畅而过 , 直率坦荡 。 笔 画因中锋而藏头护尾 , 挫人顿出 , 圆润饱满 , 含蓄蕴藉 , 如挫去锋芒 的器 物, 古厚浑穆。 与笔画相配合的是速度 , 速度大致 相等 , 没有特别快 和特别慢之别 ; 伊秉绶没有在
刻 书风 的一 种 高度 自然 的融 合 。清人 赵 光 评 价 :
色, 弘一透 出的是诸佛的那种静化的心灵 , 伊秉 绶则显示 的是佛的法力无边。 以此境界与气魄移
之于真、 行书 , 即如沙孟海所云的无有不佳者。 其
以隶书之结体造型移于行书当中, 淡化提按丰富 的运笔 , 信手写来 , 一任 自然 , 了无俗格 , 古拙大
汉隶碑额 、 缪篆 笔意 , 不求新奇而涵泳秦汉书法 错 落的并行方式来透示 出一种理性与 自然 的交
中的古穆 、 浑厚 、 拙重 , 并渐沉笔端 。正是这样朴 实的用笔 ,使得伊 氏隶书作 品齐整中见雄奇 , 很
有韵 味 。
大小 、 长扁错落 自然所代替 , 更 间以舒展字 的主 划 以拓展外部空间 , 使每字所 占有的空间( 体积 ) 参差有变 , 迥异于每个字 的空间( 体积 ) 相均的典 型传统隶字。这就使他在空 间的处理上高 人一 畴: 长短参差的并行线段增强了字 内空间的可读 性与趣味性 , 大小错落的外部空 间所体现 的变化 弥补 了单一线段的时间节律 。

刘炳森——“刘体隶书”赏析

刘炳森——“刘体隶书”赏析

刘炳森 (1937年8月-2005年2月15日)字树庵,号海村,幼年自号刘五先生。

1962年夏于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画山水科本科毕业,同年秋至北京故宫博物院从事古代法书绘画的临摹复制和研究工作至今。

曾任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 副主席、中国文联 副主席 、中国佛教协会 副会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常务委员、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 理事长 、中国书画函授大学 特聘教授 、日本白扇书道会顾问、日本书道研究泉会顾问、中日友好二十一世纪委员会委员等。

其刘体隶书影响甚广。

传统功力深厚,书艺向以隶、楷著称于世,并兼长行、草。

隶法在坚实的传统功力基础上,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创造性,用现代的审美意识并参以姊妹艺术的某些韵律和情趣,加上文学素养,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在当代中国书坛上独树一帜,世称“刘体隶书”。

在艺术观上坚守民族传统的阵地,但又不墨守古人的陈规,并在继承的基础上力求具有新的发展,创作的艺术作品一定要“尊重民族的欣赏习惯”(毛泽东语)。

当然不排斥一切进步和优秀的外国艺术,而且应当认真钻研、吸收、融化和发展古今中外具有民族风格和时代特色的完美的艺术样式。

认为一位人民的艺术家必须追求真、善、美,反对假、恶、丑。

认为艺术家不同于企业家,企业家必须多创造利润,向国家多作贡献,才算是有了好的业绩。

而艺术家则是把更多、更好的艺术作品奉献给自己的国家和所处的时代,当艺术作品达到一定的品位时,会带来它的副产品,即经济效益,但这永远是副产品,不能主次颠倒,否则艺术家本人和其作品就会一同贬值。

刘炳森以隶书立足当代书坛,是当今最著名的隶书书法家,但也是最有争议的书法家,争议的焦点便是刘炳森隶书的雅俗问题。

刘炳森先生从他出名之日起,就将自己置身于这种争议之中。

这固然是书家个人的问题,但也是一个历史问题。

从隶书的发展来看,这种书体确实与“俗”更为贴近一些。

首先,最初的隶书使用于下级官吏———或可直接呼之为“俗吏”中间;其次,隶书的点画在五大书体中是最简单的,书体本身便有“俗”的特征;第三,成熟的隶书具有工巧、秀丽等世俗的审美特征。

隶书审美赏析

隶书审美赏析

隶书审美赏析汉字的演变史,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展史。

在这几千年里,由篆而隶,由隶而楷,从魏晋至唐朝,我们的汉字经历了一个“写、象、记、表、形”的过程,逐步地规范了字体,增加了字数,并开始向艺术化方向发展。

隶书是中国汉字的又一次重大改革,为楷书、行书打下了基础。

隶书起源于秦朝,一般认为成于汉代。

东汉以前,隶书多作佐书;从东汉开始,隶书成为主要书体。

隶书盛行于汉末至魏晋时期,流传到今天的石刻有魏晋时期的《曹全碑》、《张迁碑》、《张景碑》、《衡方碑》等。

其特点是:波磔(即笔划上的波浪)的笔画左低右高,收笔时由重到轻,出锋较尖。

横画比较平,竖画则起笔较重,收笔时由轻到重。

古朴方正。

《曹全碑》为汉代著名碑刻之一,风格秀逸多姿,结构舒展,多参差错落之美。

清孙承泽说:“若鸿雁之群飞,秋蝉之乱鸣。

”所谓“如鸿雁群飞,秋蝉乱鸣”,可谓恰当生动地概括了这种艺术境界。

明杨守敬评价说:“如绵裹铁,力健有余”。

其运笔不苟,点画如铁画银钩,骨力劲峭,端庄遒劲,在汉隶中别具一格。

用笔之意与结体之势相辅相成,而点画之精神实寓于结字之神情。

由此看来,《曹全碑》对后世影响甚大,是后人学习汉隶最佳范本之一。

该碑无额,其书体结构为方整、平正,但用笔灵活多变,或藏锋逆入,或中锋铺毫,结体宽绰而不失严谨,秀美而不失端庄,稳健中透着灵动,疏朗处不显空虚,是研究汉隶极佳的范本之一。

《张迁碑》亦为汉代著名碑刻之一,有《西狭颂》、《石门颂》之风韵,结体平正方整,笔画横细竖粗,笔力雄强,书法浑厚质朴,率意自然。

汉字发展到隶书时期,逐渐摆脱了古文字象形的束缚,并吸取篆书的波磔,草书的牵丝萦带,楷书的工整匀称,行书的畅快简易。

汉字在结构和章法上趋于完善,其间掺以行、草书的长处,形成了“方整雄强、气势开张”的汉隶艺术。

尤其是汉碑,风格多样,或浑厚古朴,或秀丽灵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隶书风格多样,既有严整茂密、庄重舒朗者,又有飘逸潇洒、奔放豪迈者,还有变幻多姿、工稳华美者。

史晨碑精选隶书书法赏析

史晨碑精选隶书书法赏析

史晨碑精选隶书书法赏析史晨碑介绍《汉史晨碑奏铭》,又称《史晨碑》或《史晨前碑》、《汉史晨谒孔严后碑》、又称《史晨后碑》,两碑同刻一石两面。

〈史晨前碑〉奏铭建宁二年碑刻后,又追述建宁元年到官,刻在背面。

有谓先刻元年,转后面。

前碑,隶书,无额,十七行,行三十六字,后碑,隶书,十四行,行三十六字山东曲阜孔庙。

〈史晨前后碑〉为著名汉碑之一,碑字结体方整,端庄典雅。

笔势中敛,波挑左右开张,疏密有致,行笔圆浑淳厚,有端庄肃穆的意度,其挑脚虽已流入汉末方棱的风气,但仍有姿致而不板滞。

清方朔以为〈晨史碑〉书法则肃括宏深,沈古遒厚,结构与意度皆备,洵为庙堂之品,八分正宗也(见〈枕经堂题跋〉)。

何绍基说:东京分书碑尚不乏,八凡遇一碑刻,则意度各别,可想古人变化之妙。

要知东京各碑结构,方整中藏,变化无穷,魏、吴各刻便形板滞矣(〈史晨碑〉跋)。

此本秋字完好,为明拓精本现代书家费声骞评《史晨碑》:此碑笔姿古厚朴实,端庄遒美,历来评定为汉碑之逸品。

磨灭处较少,是汉碑中比较清晰的一种。

《前碑》结字似略拘谨,《后碑》的运笔及结字比较放纵拓展。

总体而言,《史晨前后碑》的字体规正,属汉隶中普通平正的书法,是当时官文书体的典型,宜于初学入门。

《史晨碑》是孔庙珍品,与《礼器碑》《乙瑛碑》一起,并称为孔庙三大名碑。

隶书的结体六法异写结构:结构异变即改变了原来字形或偏旁的写法,使之不同于原来字形。

其中有偏旁移位、笔画变位等现象。

多数为篆书向隶书演变中的异写结构。

如:曹、歌、复等字。

承篆结构:隶书是由篆书演变而来,很多汉碑中存有篆书笔法和结构。

正如明王世真所说:其隶法时时有篆籀笔,与钟繇、梁(鹄)诸公小异而骨气洞达,神彩飞动,疑非中郎(蔡邕)不能也。

汉隶中残残存篆书结构是篆书的滞后现象,其中以《夏承碑》、《褒斜碑》、《裴岑碑》为最。

如:仲嵬、夏等字。

增笔结构:字有难于结构者,或因笔画少出于结体上的需要而增添了笔画,即(疏当补续)。

这样,整个字形就显得缜密茂美、势巧形密,增加了庄重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隶 书 赏 析
•1、古隶系列 •2、汉隶系列 •3、唐隶系列
•4、清隶系列
隶书起于战国时期。
至东汉中期隶书进入成熟期。
至东汉晚期,隶书进入鼎盛期。
魏晋以后,隶书进入衰落期。 唐代,隶书曾有短时期的振兴期。 清代碑学兴起之后,篆书、隶书进入复兴期。
古隶系列
• “古隶”一词是近些年才出现的,指的是战国时
唐隶系列
• 经南北朝时期隶书的沉寂,到唐时,由于太宗的 爱好和提倡,又有书家进行了隶书的创作。但是 书家数量极少,延续的时间极短,隶书创作又沉 寂下去了。 • 除唐太宗以外,又有“唐隶四大家”之说。
• 唐太宗酷爱隶书, 其隶书工整、字迹 清晰、秀美多姿。 但不复有汉人醇厚 之气。由于他的提 倡,又有书家开始 研习隶书,他在唐 代书法中占有一定 的地位。
跌宕,烂漫多姿。
• 《孔宙碑》结体
紧密而宽绰,中
必紧聚,左右展
开,横画甚长,
于峻拔流畅中显
露宏博之趣,以
风神逸宕取胜。
• 《曹全碑》因
出土较晚,字
口清晰,其用
笔洁净,结字
多姿而超尘拔
俗,舒畅的横
画和柔美的波
势形成了典雅、
华滋的风格。
• 质朴无华、雄沉浑厚
类的以《衡方碑》最
突出。古朴厚重,方
古之中有倔强之气。
• 《熹平石经》是由蔡 邕等人主持为订正经 籍文字而刊刻于石的, 工程庞大。非一人所
书,但面貌类似,充 斥着人为的装饰之风, 较之其它汉碑缺少自 然的艺术情趣和个性。
• 挺峻流丽、清劲秀逸类的以
《礼器碑》最为突出。用笔
瘦劲挺拔,于端庄雅丽中透
出雄健刚强的品格。结字随
笔画多少而变,长短大小,
开合聚散,富于变化,纵横
• 《乙瑛碑》结体方整,骨 肉匀适,波磔分明,笔法 规范而富变化,有庙堂气
息。何绍基评曰:“横翔
捷出,开后来隽利一门,
然肃穆之气自在。”
• 《西岳华山庙碑》
用笔富于变化而
姿态活脱,外挑
笔法渐呈程式化,
是其短处。
• 《史晨碑》:“修饬 紧密,矩度森严。” 为典型的东汉庙堂碑 刻,这种正襟危坐的 书风一直影响到魏晋 时的碑刻
期的秦国及秦代所使用的介于篆书与隶书之间的
字体。是当时书写的真实状况,只在出土的简牍
中出现,又因为处于汉字隶变的早期阶段,因此
还在大量使用着篆书的结构,较难以辨认。
• 古隶主要有三种,一是四川青川木牍,二是湖北
云梦睡虎地秦简,三是湖南里耶秦简。
• 青川木牍
• 1979年,出土于四川省 青川县。牍文处于隶变 的初期阶段,书写性简 化还在自然进行,没有 书体意识,主要还是篆 法隶势。篆书的使转笔 法已经大大减少。
• 赵之谦在书法方面的造诣是 多方面的,可使真、草、隶、 篆的笔法融为一体,相互补 充,相映成趣。能将篆、隶、 楷等书体的凝重融于这种飘 逸洒脱的行草书之中,其中 仍可窥见赵氏本人内在的情 愫、精神。
• 桂馥,字未谷。“说文四大家”之一。善书画、篆
刻,尤擅隶书,直接汉人,
隶书工稳淳朴,厚重古拙,
整严润健。
• 伊秉绶的隶书从汉碑中摄取神理,
自开面目。用笔劲健沉着,结体充 实宽博,气势雄浑,格调高雅。章 法极有特色,字字铺满,四面撑足, 给人方整严谨的装饰美感,梁章钜 对之有“愈大愈壮”之评。
• 何绍基,字子贞。他 自己说:“余学书四 十余年,溯源篆分。 楷法则由北朝求篆分 入真楷之绪。” 早 年由颜真卿,欧阳通 入手,上追秦汉篆隶。 以碑法入行草,早很 有成就的碑学大家。
• 史惟则,官至殿中侍御史,
人称史侍御。以八分著名,
亦工碑额。与韩则木、蔡有
邻、李潮并称唐隶四大家。
宋陈思《书小史》称其隶书
“迫近钟书,发笔方广,字
形俊美亦为时重。又善篆籀、
飞白”。
• 梁升卿,官至广州都督、
太子右庶子,与张九龄
友善。博学工书,以隶 书名世。传世书迹有 《御史台精舍碑》。 • 此后,隶书经历了千年 沉寂,至清代才又出现
笔变化很大,结字聚散错
落,打破了唐代隶书的平
直古板习气。

邓石如是清代碑学书家巨 擘,擅长四体书,篆书名 尤重。隶书从汉碑中出来, 结体紧密,貌丰骨劲,大 气磅礴,对清代隶书面目 影响深远。
• 金农,字寿田。“扬州八怪” 之一。他曾有诗:“会稽内 史负俗姿,字学荒疏笑骋驰。 耻向书家作奴婢,华山片石是 吾师。”这就是后来包世臣、 康有为等人的碑学思想的精 髓。他的书法被称之为“漆 书”,起笔如刀切,横画卧 笔粗重有毛涩感,具金石气 息,与他未见过的汉简神气 相通。
• 右图,单字结体较睡虎 地秦简显得纵长、秀媚。
• 由于里耶秦简数量巨大, 存在多种书写面貌。
汉隶系列
• 早期汉隶 • 与秦简风格类似,逐渐向着整饬的方向发展,横
向趋势逐渐加强。
• 存世有《五凤刻石》等部分碑刻和出土简牍。
• 下图是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两件帛书真迹,很明
显,第一件篆书意趣重于第二件,第二件已经具 备了汉隶的基本态势。
• 左为西汉《五凤刻石》 ,
右为新莽《莱子侯刻石》
篆意渐失,隶意渐重。
• 祀三公山碑 • 东汉中期碑刻,
在河北元氏县,
气势宽博,方
劲雄伟,貌似
篆体而实是隶
法。
• 东汉中期,成熟的汉隶——八分书开始出现。现在所能
见的最早的八分书是《子游残碑》。
• 汉隶根据艺术风格可分三类。
• 法度谨严、平正端庄类:《子游残石》《乙瑛碑》《华 山庙碑》《史晨碑》《熹平石经》等。 • 挺峻流丽、清劲秀逸类:《礼器碑》《孔宙碑》《曹全 碑》等。 • 质朴无华、雄沉浑厚类:《鲜于璜碑》《衡方碑》《张 迁碑》《石门颂》《西狭颂》等。
• 云梦睡虎地秦简
• 1975年出土于湖北云梦睡 虎地战国墓。 • 隶书从秦篆中脱出,形体 保留篆书圆笔中锋痕迹, 较青川木牍,隶化特征进 一步加强,汉代隶书中的 掠笔、波挑、不同形态的 点都已出现。
• 里耶秦简
• 2002年湖北里耶出土。
• 字的个体形态依然大量 保留有篆书痕迹。但书 写感明显加强。
• 汉代的摩崖刻石大多
属于此类作品。
• 《张迁碑》古朴淳厚, 挺峻沉着,绝去浮华纤 巧。结字常重心低落, 用笔波势沉稳,欲放还 收,雄健酣畅。
• 《石门颂》在陕西褒 城石门崖壁上。因就 山壁崖刻凿,笔随崖 走,结字疏宕奔放, 中锋用笔圆润畅达, 与篆书笔法相通。故 得天然之气,纵横开 合,奇趣横生。
• 蔡友邻,擅长隶书, 严劲而有情致。窦 蒙《述书赋》称: “有邻善八分,始 拙弱,至天宝间, 遂至精妙。”明代 王世贞则谓其书法 趣味不高古,但严 劲中有情意。

韩择木以隶书驰名盛唐, 风格严正清劲。窦臮《述书 赋》论唐隶书,首推韩择木。 曾先后担任太子、诸王侍书 达十余年之久,是皇室的一 位资深专职的书法教师。
中兴局面。
清隶系列
• 汉代之后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楷书兴起,隶书衰落,
虽有唐的一度兴盛,但都是在汉魏人的笼罩之下,
毫无新意。只有清代碑学兴起之后,才迎来了隶
书的真正复兴。
• “篆宗先秦、隶宗汉代、楷宗晋魏”是碑学兴起
的标志,也是篆隶复兴的根本原因。
• 郑簠是清代前期师法汉碑 的最重要的书家。先学宋 珏,后学汉碑三十年,溯 流穷源,得汉人古意。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