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心理学第三讲4、5、6
《学校管理心理学》复习资料
《学校管理心理学》复习资料学校管理心理学一、名词解释1.潜移策略:所谓潜移策略,是指学校成员在特定的环境中,受潜移默化的影响,不知不觉地改变自己的态度。
在这方面,主要有活动与规范一动一静的影响策略。
2.非正式沟通:非正式沟通是正式沟通渠道以外的信息交流,如私下交换意见,传播谣言,搬弄是非。
其主要特点有:①自发性,②灵活性,③不可靠性。
(正式沟通是通过组织明文规定的渠道进行的信息交流,如校务会议、课堂教学等。
)3.挫伤:挫伤有名词和动词两种含义。
在一般心理学教科书中,挫伤是指人们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自感无法克服的障碍而产生的情绪。
实际上,它也是人们在需要不能满足时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这是名词意义上的挫伤。
作为动词使用的挫伤,主要是指妨碍人的需要的满足,造成心理创伤的过程。
4.激励:是一种引起需要、激发动机、指导行为以有效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
5.群体凝聚力:群体凝聚力又称群体内聚力,是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引力和群体成员之间的吸引力,以及群体成员对群体的满意程度。
6.群体压力:群体压力是群体成员与群体多数人的意见、行动不一致时主观上想像或感受到的一种心理压力。
7.领导:领导是对群体或个人施加心理影响,使之努力实现组织目标并与环境保持一致的过程。
而施加心理影响的人是领导者。
8.中介策略:是指在原有态度与要形成的新的态度之间设置中介环节,以便原有态度有过渡的桥梁。
9.成就动机:麦克莱伦认为,成就动机是个人对自己所认为重要的或是有价值的事情,去努力完成,追求成功并要求达到完美状态的原因。
10.学校组织氛围:是指一所学校区别于另一所学校的一系列心理特征,主要包括学校组成成员共同的价值观念、社会信念和社会标准等。
二、简答题1.简述梅奥“人际关系理论”的要点。
答:1)人们的工作积极性不仅受物质的、生理的因素影响,而且受心理的、社会的因素影响。
2)生产效率的上升或下降,主要取决于职工的工作情绪,即职工的“士气”,而“士气”又取决于两个因素:职工在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态度和企业内部的人际关系。
学校管理心理学.doc
第一讲学校管理心理学概述学习目标:掌握学校管理心理学研究对象和学校管理心理学的概念,理解该学科同临近学科的关系及其内容体系了解学校管理心理学产生和发展概况学会学校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学校管理心理学研究对象与内容(一)研究对象:学校管理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性。
何为学校管理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必要性:一是有利于抓住管理的核心二是有利于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研究对象的可行性:处于管理活动中的个体、群体和领导常会出现特有的心理现象,而且有规律可循,因此是可以研究的。
例学校管理心理学在研究上的“三个侧重”使得它与其他相关学科区别开来。
(教材二版P9-10)1、侧重“心理”研究。
不研究学校管理本身,有别于学校管理学。
例管理过程、原则——心态;管理政策与方法——心理反应;管理方面改革——心理承受力。
2、侧重“管理”研究。
即研究学校“管理”的心理现象和规律,不研究学校中“一般的”和“教育的”心理现象和规律。
有别于《普心》”和“《教心》”。
与“普心”关系:一般——特殊;与教心关系:并列互依。
3、侧重“学校”研究。
即研究“学校”管理心理问题,不研究“普通”管理心理问题,有别于管理心理学。
二者关系。
企业——学校;一般——特殊。
(二)研究内容:1 学校管理中的个体心理。
2 学校管理中的群体心理。
3 学校领导心理。
4 学校组织心理。
分别说明。
研究体系问题。
对教材中关于学校管理心理学基本问题的看法(三)学校管理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属于心理学的分支。
是应用性很强的心理学科,属于多学科交叉、多层次性的学科1 是一门应用学科。
相对于基础学科(Basic Sciences)。
探索自然、社会一般规律,以学科知识本身为研究对象的,偏学术性的属于基础学科。
例如数学、物理、化学、哲学、历史等专业。
应用学科:是以解决工程、社会某领域实际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实践岗位性的属于应用学科,例如:工程类,管理类,设计类,技术方面的学科。
它们分别与实践的关系:基础学科——应用学科——实践2 是一门边缘学科(又称交叉科学,是在两个或两个以上有密切联系的不同学科的边缘交叉领域生成的新学科的统称。
学校管理心理学
▪ 第二章 个性心理与管理 ▪ 考核目的: ▪ 本章主要考核学生对个性、个性差异与管理的基本
概念、理论及心理测量的主要方法的学习情况。 ▪ 掌握知识点: ▪ 1.个性、个性的特点及差异 ▪ 2. 气质差异与管理 ▪ 3.性格差异与管理 ▪ 4.能力差异与管理 ▪ 5.心理测量及条件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 第四章 教师心理与管理 ▪ 考核目的: ▪ 本章主要考核学生对师职业社会化、教师的态度
及其改变、教师心理健康的学习情况。 ▪ 掌握知识点: ▪ 1.教师职业社会化和教师队伍建设 ▪ 2.态度、教师的态度及其对工作的影响 ▪ 3.态度改变的理论和方法及教师态度的改变 ▪ 4.教师心理健康及其维护
;学会学校管理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从而培养
学生运用心理学规律分析并解决学校管理中实际问
题的能力。现结合教学大纲,做以下的期末复习方
案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 第一章 绪 论 ▪ 考核目的: ▪ 本章主要考核学生对学校管理心理学的性质、研究
对象、基本任务和研究方法的学习情况。 ▪ 掌握知识点: ▪ 1.学校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 2.学校管理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 3.学校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 第六章 学校中的人际关系 ▪ ▪ 考核目的: ▪ 本章主要考核学生对人际关系及其影响因素,师生
关系,竞争与合作的学习情况。 ▪ 掌握知识点: ▪ 1.人际关系及其影响因素 ▪ 2.师生关系及师生关系对学生和教师的影响 ▪ 3.学生的竞争、合作与管理 ▪ 4.教师的竞争、合作与管理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 第七章 学生心理与管理
研究生课程学习《学校管理心理学》第三章人格与管理
强烈的愿望,过度的紧张与劳累等,往往会使胆 汁质的人兴奋过强,抑制过程减弱,出现神经衰弱 等问题,严重的甚至可发展为躁狂抑郁症。
困难的任务,社会的冲突,生活中的挫折等可能 会使神经过程本来就较脆弱的抑郁质类型的人感到 无法承受,引起诸如高度焦虑、忧郁、恐惧等问题, 严重的可能发展成为精神分裂症。
A. 胆汁质(急躁型) 表现为精力充沛,动作迅 猛,直率热情,但自制力差,性急而粗心。
B.多血质(活泼型) 表现为机敏灵活,善于交际, 兴趣广泛,但注意力易转移,缺乏耐性。
C.粘液质(怡静型) 稳重细心,行为持久,自制 力 强,但思维反映慢,固执而拘谨。
D.抑郁型(神经质) 表现为内心感情体验丰富, 但孤僻胆怯,优柔寡断,具有刻板性。难以承受 强烈刺激。
4、气质与管理 1)依据气质特点安排员工工作。 2)气质与人际关系的协调。 3)根据不同气质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4)气质与人员的合理搭配。
第三节 性格与管理
一、性格的概念
是一个人对客观现实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 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性格与个体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关系密切。 性格是个体稳定的心理特征。 性格是具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
肥胖型:躁郁型气质。情绪不稳定,时而激动,时 而心情沮丧,易患躁狂抑郁症;
瘦长型:乖离型气质。孤僻、多思、沉静,易患分 裂型精神病。
斗士型:粘着气质。固执,理解迟钝,情绪易爆 发,易患癫痫症。
3、颅相说(Phrenology)
认为人的心理与特质能够根据头颅形状确 定的心理学假说。德国解剖学家弗朗兹·约 瑟夫·加尔(Franz Joseph Gall)于1796 年提出了颅相说。
学生管理的心理学智慧三四章内容
学生管理的心理学智慧三四章内容学生管理的心理学智慧(三四章)第三章:学生心理发展阶段与特点学生心理发展是指学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心理状态和特点的变化。
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阶段和特点,有助于教师更好地进行学生管理,提供个性化的教育和关怀。
1. 幼儿期(3-6岁)幼儿期是学生心理发展的第一个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主要特点有:- 自我中心:幼儿时期的孩子主要关注自己的需求和感受,缺乏对他人的关心和理解。
- 想象力丰富:幼儿时期的孩子善于想象和创造,他们天马行空的思维常常超出成人的理解。
- 简单的道德观念:幼儿时期的孩子对道德规范的理解还很简单,往往以奖罚为导向。
2. 小学阶段(6-12岁)小学阶段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的学生主要特点有:- 社会性的意识增强:小学时期的学生开始关注他人,愿意与他人合作和交流。
- 学习能力提高:小学时期的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逐渐增强,开始建立自己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 规则意识的形成:小学时期的学生逐渐形成对规则的认知和遵守意识,明白规则对社会生活的重要性。
第四章:学生情绪管理与行为引导学生情绪管理和行为引导是学生管理的重要内容,通过正确引导和培养学生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和行为习惯,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1. 情绪管理- 情绪认知:教师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不同的情绪,并教授情绪表达的适当方式,培养学生对自己情绪的认知能力。
- 情绪调节:教师可以教授学生一些情绪调节的方法,如深呼吸、积极思考等,帮助他们处理负面情绪,保持积极的心态。
- 情绪管理策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制定一些情绪管理策略,如寻求支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等,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各种情绪和挑战。
2. 行为引导- 行为规范: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制定行为规范,明确学生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规则,并通过正面激励和奖励机制来引导学生遵守规则。
- 行为模范:教师自身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行为有着重要的示范作用,教师应该注重自己的行为修养,成为学生行为的良好榜样。
学校管理心理学
2、通过教育、启发、引导职工的思想和行为,加 速最高层次需要的形成。
三、“全面激励”理论探索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熊川武认为,作为 一个系统,激励至少包括这样一些因素:
1、人,即激励的主体和客体; 2、时空,即激励过程和相应环境; 3、方式和内容。
(一)全员激励:即动员全体师生员工参与 激励。
2、评价
(1)公平可以消除人们的不满,但它难以激 励人们;
(2)公平的主观色彩很浓,可操作性不强;
(3)有利于自己的不公平感也是激励人们的 力量。
(五)归因理论(略) (六)综合激励理论(略)
二、国内关于激励问题的研究
(一)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俞文钊创立 的同步激励理论
1、主要的积极反应:理喻、替代、斗争。
2、主要的消极反应:攻击、退缩、固着、屈 从、否定、压抑、退却、投射。
(六)挫伤防治策略
1、预防策略:提高学校成员思想觉悟和认识 能力,消除有意挫伤;形成良好人际关系。
2、调治策略:情绪发泄、角色扮演、积极劝 诫、善用赏罚。
第二篇 学校管理个体心理
简称ERG需要。 (五)麦克莱兰的需要分类:成就需要、权力需要、
合群需要。
第二节 学校成员需要的静态分析
一、中小学生的需要结构 (一)小学生需要的基本特点 1、生理性需要 2、社会性需要 (二)小学生需要的基本特点 1、生理性需要 2、社会性需要
学校管理心理学3复习课程
第五章学校中的群体心理第一节群体和群体规范学校管理者经常面对的是三个群体,即领导班子、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
建设并管理好这三个群体始终是学校管理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群体概述(一)个体、群体与集体的概念1.个体和群体单独活动的个人是个体。
两个人以上,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以一定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进行活动的人群就是群体。
学校是一个大群体,包括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
群体具有以下的特点(1)群体成员具有共同的目标。
群体目标是群体进行活动的方向和目的。
联系在一起的基础。
(2)群体成员明确意识到自己属于某个群体,以及群体的界限。
群体成员互相认同,有“我们同属一群”的相互依存的关系和情感。
(3)群体内存在一定的结构。
群体内有首领一成员关系,成员扮演不同的角色,并构成一定的关系网和信息沟通网络。
(4)群体内有共同的价值观和规范,以及由此形成的强大的群体压力。
成员必须遵守这些规则。
2.集体根据活动的目标、内容以及成员之间关系的密切程度可以将群体划分出不同的发展水平,从低到高称为松散群体、联合体、合作体和集体。
集体是群体发展的最高阶段。
(二)群体的功能1.生产性功能人们结成群体往往是要实现特定的组织目标,完成特定的工作任务,执行特定的职能。
学校的教师队伍,这样一大的教师群体其主要职能是为了完成学校的教育教学任务。
2.维持功能群体通过其人际之间的相互作用,不但满足成员的诸如安全感、归属感和友谊、获得特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等各种需要,而且密切成员之间的关系,提高士气,增强群体的凝聚力,保持组织的有效运行。
学校和班级的维持功能体现为对教职工和学生的凝聚功能。
二、群体规范(一)群体规范的概念群体规范是群体中每个成员必须遵守的思想和行为的标准。
群体规范并不是对成员的一言一行都作出具体的规定,而是划定了一个范围,一个可接受的范围,是一个可以容忍的范围。
(二)群体规范的形成群体规范包括正式和非正式两类,正式规范形成是在正式群体中,由领导者倡导、明文规定、群体成员认同或遵守的思想和行为准则。
学校管理心理学习辅导
学校管理心理学习辅导一、本课程的基本构成及主要理论学校管理心理的主要内容由四部分组成,即:学校个体心理(教师、学生)、学校群体心理、学校领导心理和学校组织心理。
主要理论:个体心理部分→激励理论(需要层次理论、ERG理论、双因素理论、成就需要理论、期望理论、公平理论、强化理论、归因理论)、教师生命周期理论、态度改变理论(平衡理论、认知不协调理论);群体心理部分→目标手段相互依赖理论;领导心理部分→领导行为研究(密执安大学的领导行为研究、四分图领导行为模式、管理方格理论)、领导行为的权变理论(领导生命周期理论、费德勒的权变模式道路-目标理论)及领导作风研究(勒温的领导作风研究、利克特的领导作风研究)。
二、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校管理心理课程的教学要求包括识记、理解和应用三个层次的要求,同学们的学习也必须围绕着这三个层次的所要达成的目标进行,它们分别是:识记:指对学校管理心理学各章教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理论要“知道是什么”有较清楚的记忆,能够较准确的描述;理解:指对学校管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原则、规律和方法有进一步的了解,有较系统的领会与认识,“知道为什么”,对有关问题能进行准确的阐释;应用:指将学校管理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原则、规律和方法应用于实践之中,并能结合学校管理中的实际问题,运用这些知识、理论,解释、论述和分析问题。
三、本课程的学习资源请大家主要关注网上的学习资源,有IP课件、VOD点播、直播课堂、文本、单向视频和午间直播课堂等表现形式,内容包括学校管理心理课程的教学活动资料、学习辅导、案例分析、重点提示、问题综述等,大家可以根据学习顺序浏览学习。
四、形成性考核册说明本考核册共4次作业,按照个体心理、群体心理、组织心理(含领导心理)划分。
“作业1”主要是帮助大家了解本课程的知识体系,并对管理科学的四个发展阶段进行了梳理,重点有对人性假设的理解。
“作业2”涉及的是第2、3、4、7章的内容。
学校管理心理学教学辅导
学校管理心理学教学辅导Create self, pursue no self. This is a classic motto, so remember it well.学校管理心理学教学辅导1第一章绪论本课程的结构,章节组成是:第一章:绪论,介绍课程的基本性质和主要内容.第二章:个性心理与管理,介绍个性的基本理论与如何根据个性差异进行管理.第三章:教师积极性的激励,主要介绍激励理论及其应用.可以说前三章是总述.第四章至第九章分别针对学校管理活动中的主要心理现象分块论述:它们是第四章:教师心理与管理;第五章:学校中的群体心理;第六章:学校中的人际关系;第七章:学生心理与管理;第八章:学校领导心理;第九章:学校组织心理.第一个问题:学校管理与人的心理的关系管理是人类协作劳动的产物,管理的实质是对人的管理,人是管理要素中最核心、变异性最强的因素,因此研究管理不能离开人的心理活动,管理与人的心理密切相关.这一点主要从两个方面来理解:1.人是管理活动中的核心要素.无论从管理和被管理的角度看,人都是核心的要素,所有的管理活动都是通过人来完成的,不管是理财、用物、办事、还是安排时间、了解信息,这一切都是由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来实现的.学校更有它的特殊性,如果说企业的产品是“物质”构成的,而学校的产品则是人及人的精神.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是培养人才的基地,无数事实证明教育即可以培养人,促进人的发展,也可以压抑和制约人的发展.学校如何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如何为学生创造良好地成长环境,从而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管理在学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管理者的思想素质、管理水平、工作能力会直接影响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因此说在学校管理活动中,要高度重视人这一核心要素,重视人的价值.这一点,学校比其他领域显得更为重要.学校管理促进学校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最大限度地促进人的发展,即有利于发现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发挥人的创造力.2.学校管理与人的心理活动紧密联系.学校管理归根到底是对人心理活动的管理,也就是说要作好人的管理,必须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并以此来制定管理策略,选用管理方法.这就要求学校管理者学习和掌握在学校管理活动中人的心理规律,尤其是人际关系的心理规律.第二的问题:学校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对象.首先我们要清楚学校管理心理学的概念.简要说,学校管理心理学是研究学校管理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在教材中第10页的陈述是:学校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领导者为实现预定目标而实施管理职能时,在与被领导者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这里强调了管理活动中的人际交互.学校管理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在管理活动中的心理现象,管理是什么,简单说,管理就是管理者借他人之手实现自己的目标,所以管理活动是在人与人的交互作用中产生和完成的.也就是说管理活动是管理者为实现预定目标,实施管理职能时才产生的.它必须是包括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双方或多方的活动,仅有一方是不可能产生管理活动的.学校管理心理学所研究的心理现象主要包括五个部分,即个体心理、群体心理、学校领导心理、学校组织心理、人际交往.体成员心理,指教师心理、学生心理.在学校管理活动中教师处于在特殊地位,对校长和学校管理者来说,教师是被管理者,对于学生来说,教师又是教育教学工作的组织者与领导者.教师在学习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教师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主导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教师的职业有其自身的特点,如教师职业个体性强、自主性强,这些特点也影响教师心理,形成教师心理上的特点.因此说教师心理是学校管理心理中的重点内容.教师心理的主要内容有:教师职业社会化和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师的态度及其改变、教师的心理健康.在学校管理活动中,学生既是接受教育、接受管理的客体,又是自我教育、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主体.这是因为学校教育是否成功、学校管理是否成功,最终是通过学生的教育是否成功来体现的.学生是有生命的、鲜活的个体,并不是像容器一样,简单的吸收和接纳.这就需要教育者和管理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在学校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中,涉及学生的心理规律主要有:学生的个性差异、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有效管理的心理依据、中小学生班集体的形成与管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了解这些特点和规律,对学校管理者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学校管理活动中除对个体成员外,主要是以群体形式进行的.每个成员都会参加到学校的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之中,承担不同的角色,发挥不同的作用.群体内部和群体之间复杂的心理现象直接影响群体成员的积极性和群体活动的效率.学校领导者与管理者了解群体心理与规律,提高管理效能会有很大帮助.研究学校群体现象及规律主要涉及群体和群体规范、非正式群体及管理、群体情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有效的工作群体等.学校管理目标是在人际交互作用中实现的,在学校中存在着管理者与教师、管理者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等多种人际关系,这些关系是通过人际交往与互动影响逐渐形成和维持的.因此人际关系心理是学校管理心理的重要内容.它包括:人际关系及其性影响因素;师生关系;竞争与合作.学校领导者对学校的个体行为、群体行为、人际关系都会产生重要影响.他们卓有成效的领导与管理是办好学校的重要因素.学校领导心理涉及的主要内容有:学校领导的角色与功能;学校领导者的权力、权威与影响力;学校领导行为及领导原理、原则;学校领导个体心理与测评;学校领导集体心理的协调.学校是一个完整的组织结构系统,学校组织是群体为达到共同目标,经由人力分工和智能分化,运用不同层次的权力和职责,合理地协调一群人活动的结构系统.现代学校组织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学校组织心理主要包括学校组织心理的基本问题;校园组织文化建设;变革与开发.总之,上述各种学校成员的个体心理现象与规律,以及发生在学校内部的人际关系、群体行为、组织行为等方面的心理规律,能为学校管理者有效地使用学校资源、行使决策、实施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协调、激励、沟通等职能,实现其办学目标提供可靠的心理依据.第三个问题:管理心理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阶段及特点.管理科学和心理科学的关系紧密,互相依存,共同发展.管理的实质是对人的管理,人是管理要素中最核心、变异性最强的因素,因此研究管理不能离开人的心理活动.人们在对管理的研究中,越来越注重对人心理的研究,心理学不断融进管理领域,为高效科学的管理提供依据,心理学促进管理向更科学的方向发展,于是产生了管理心理学.对管理科学的发展一般认为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科学管理阶段.时间:20世纪30年代.代表人物:美国的泰勒.着作:科学管理原理.其特点:侧重于工作的操作和效率的研究.2.行为学派阶段.时间:20世纪30---50年代.代表人物:梅奥和罗特利斯伯格.着作工业文明中的人的问题等.其特点:重视人的社会和心理需要,注重组织内部人际关系的改善.3.科学原理阶段.时间:20世纪50年代.行为科学诞生,所谓行为科学是指行为的各种科学,实际上行为科学是一组由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及一切研究人的行为有关的科学组成的学科群.把行为科学的知识运用于管理领域,叫做“组织行为学”.特点:重视人的行为研究,满足职工需要,改进工作环境和工作方法.4.管理科学阶段.时间:20世纪40---70年代.与科学原理阶段平行发展.其特点:强调系统分析的管理特点,将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应用于管理领域.5.综合性的现代管理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其特点:综合各派理论与研究成果,汲取多学科的知识而形成综合知识体系.学校管理心理学是管理心理学的分支,因此大家更应对管理心理学的发展有较清晰的了解.这里我们简单描述一下:1879年心理学独立成为一门科学,它的标志是冯特教授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心理学实验室,把自然科学中所使用的方法应用与心理学研究.将心理学的知识运用于企业管理领域的创始人是原德国籍心理学家闵斯特博格,他是冯特的学生,受聘于哈佛大学,1912年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工业心理学专着心理学与工业效率,在这本书中他论述了用心理测量的方法选择工人的问题,及产生疲劳和劳动合理化的问题,提出了创造心理条件,使每个工人获得满意的产量并满足他们的需要是符合个人和企业双方利益的等观点.闵斯特博格被称为“工业心理学之父”,这一阶段也是工业心理研究的早期阶段.20年代末---30年代初以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梅奥主持的霍桑实验开辟了工业社会心理的研究,霍桑实验的重要研究成果是产生了人际关系理论.人际关系理论是将心理学理论应用于管理领域而获得的重要成果之一,从而使人际关系理论成为管理心理学的核心内容.霍桑实验在白振汉、陈耀德主编的现代管理心理学中有较详细的介绍,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来阅读.我们这里只选择主要部分介绍给大家.霍桑实验是指在美国芝加哥西部电器公司所属的霍桑工厂进行的一系列的心理学研究的总称.共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24年11月---1927年4月,被称作“照明实验”.当时的实验假设是提高照明度会有助于减少疲劳,提高生产效率.第二阶段1927年4月---1929年6月被称作“福利实验”.在这一阶段以梅奥为首的心理学者接管实验工作,并继续进行实验实验的目的是研究福利待遇的变化与生产效率的关系.第三阶段1928年9月---1930年,也就是在第二阶段为结束的时候就开始了.此阶段的实验被称作“随访实验”.实验目的是了解工人对工作状况、工资待遇、工作监督、公司方针等方面问题的真实感情和态度.第四阶段1931年11月---1932年5月.被称作“观察实验”.实验的方式是由9名线路工、3名焊线工和2年名检验员组成一个班,并配有训练有素的观察员,从早到晚跟随观察其在厂的全部表现.为取得被观察者的信任,观察员从不干涉任何事情,包括违背公司规定的事情.实验的目的是检验“每个工人都想以最高的工作效率换取最大的报酬”这种假设是否真实.霍桑实验得出的最后结论是:1.生产条件的改善并非是增加生产的第一要素.2.改善工人的工作态度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其愉快工作是提高工效的决定因素.3.工人的工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所归属的非正式群体.20世纪50年代,管理心理学才以学科的面貌出现.1958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莱维特的现代管理心理学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管理心理学的诞生.1949年在美国芝加哥召开了一次跨学科的科学研讨会,会议提议把综合各科知识系统研究人类行为的学科叫做“行为科学”.60年代行为科学研究进入组织行为的研究阶段,开始形成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心理学在研究对象和理论范畴上没有根本的区别,所以有的心理学家把管理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看成是一个学科.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认识到通过研究学校管理心理可以提高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质量,于是人们将管理心理学的知识应用于学校管理.70年代美国欧文斯的学校组织行为学出版.1979年我国开始引进行为科学和管理心理学理论,并开始在各领域进行实验,1984年由张燮等编着的我国第一本学校管理心理学专着出版.上面我们简单描述了管理心理学发展的线索和学校管理心理学的产生.现在我们再简单看一下它的学科特点. 学校管理心理学的突出特点是:边缘性和应用性.边缘性是指学校管理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分支,是在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各学科发展的基础上,将其理论综合运用于学校管理活动中的一门学科.应用性是指学校管理心理学以学校管理活动中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为研究对象,其目的是提高学校管理效能,与直接解决这一领域的实际问题密切相连.第四个问题:学校管理心理学研究的任务.学校管理心理学总的研究任务是研究学校管理活动中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从而指导学校管理实践,提高学校管理效能.学校管理心理学的具体研究任务是依据学校管理心理学研究范围而确定的.主要有:研究与揭示学校管理活动中个体成员的心理特点与规律;研究学校群体心理、人际关系与学校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的协调的心理规律;研究学校领导个体及集体心理特点规律;研究学校组织心理、组织文化建设的心理特点及其规律.第五个问题,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校管理心理学知识的获得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系统而又不断发展的研究方法.研究方法应遵循的一般原则是:研究程序要公开、规范;收集资料要客观、真实;观察和实验的条件要可以控制、能够把握;分析方法要有系统性,所得结论要科学,可以在再次的验证.对于具体方法教材中介绍了四种:1.观察法.观察法指客观地对现实发生的学校管理心理现象进行记录、考察的并加以研究的方法.2.访谈法指围绕一定问题对学校管理过程的相关人员进行访问并交换看法,进行研究得出有关的规律性的资料.3.问卷法和测验法,指使用一定的测量工具,通过书面形式进行学校管理心理研究的方法.问卷法和测验法的区别在于问卷法比测验法的科学化和标准化要低一些.4.实验法指人为设定条件,控制某些心理现象的发生并加以研究的方法.以上几个方法在教材第21—25页做了比较具体的介绍,请大家要认真阅读教材.学校管理心理学教学辅导2第二章个性心理与管理第二章个性心理与管理.包括三节:个性概述、个性差异与管理、心理测量.第一节:个性概述.在这一节里,我们要清楚什么是个性、个性和人格的区别、个性的结构、个性的特点以及什么是个性差异.个性一词在心理学中是一个非常基本的概念,与我们日常所说的个性不完全相同.有其特定的含义,心理学中的个性,也可称为人格.是指一个人的基本精神面貌,即一个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包括一个人外在的表现和内在的真实自我.“基本精神面貌”是说明人的个性是“整体的”和“持久的”.一个人区别于另一个人,固然可以从许多细节上去比较,如我们平常所说的某某人有个性,强调的就是人的个别的差异.而心理学中的个性,指是一个人可以区别于他人的总的行为倾向,是一个有特色的、持久的、统一的个体.个性和人格在心理学中都是常用的概念,它们经常等同或混用,而事实上它们是有区别的,个性侧重与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而人格则侧重于人的整体性,是从广义的方面来理解的.对于个性概念的理解可以从这几方面把握:1.个性具有整体性.个性指人的基本精神面貌,所谓基本精神面貌就具有整体性,是说个性是一个完整的身心系统,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而人的心理基础又是在长期社会生活中形成的.2.个性具有稳定性.也就是说一个人只有代表他稳定持久的心理特征才能说是他的个性特征.但个性并不是不可变化的,实际上个性是用来适应环境,并可以不断地对环境的变化作出反应.3.个性具有独特性.个性所决定的个人对环境的适应方式是“独特的”.这说明,每个人对环境的适应方式各不相同.○个性的结构我们说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那么心理现象指什么呢一般来讲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两个方面.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个性由两个相互联系的部分构成.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特征两部分.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心理现象 {个性 { 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爱好、理想个性心理特征:气质、性格、能力个性倾向性即指人的心理意识的倾向性.指个体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不同倾向,是个体行为中积极性的特征.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爱好、理想、信念、世界观等.这些心理倾向并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互相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一个统一的,推进人进行活动的动力系统,是个性中最活跃的因素.这其中世界观或人生观是个性中的最高层次,它决定着一个人总的个性倾向和态度.个性心理特征指一个人在气质、性格、能力等方面的表现出的特征.这在后面我们会具体介绍.充分认识个性的差异,在学校管理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个性差异是指人们在个性倾向性与心理特征上的差异.个性差异主要包括个体在气质、性格、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同一件事情反应在不同的人上就会有不同的表现,这就是个性似的差异,这说明不同个性的人即使在同样的情况下,也会有不尽相同的表现.我们的管理者每天面对的是具有不同个性的“这一个人”.个性差异不仅表现为人们是否具有某些方面的特点,而且也表现为同一特点的不同水平,个性差异具有多层次、多侧面的特点.在管理中我们也会遇到另一种现象,就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况下也会有不同的表现,这就是环境因素造成的,也就是说环境会影响人的行为.在教材中我们简要介绍了德国心理学家勒温有关环境影响行为的一个公式.我们在这里解释一下:这个理论说明了环境对人行为的影响作用.人的行为是个不断变化的函数值,而影响这个数值变化的是个性和环境两个变量.环境与人的个性结合、交互,影响人的行为.也就是说人的行为是由个性和环境这两个因素决定的.每一个人的行为都是个性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教材中也简要介绍了美国心理学家约翰·霍兰德的人格──工作相适应理论.这个理论的重要意义是说明:1.每个人的个性都具有差异.2.只有当环境与人的个性特点相匹配时,人的价值才会表现出来.个人的价值表现出来的结果有两个,一个是个人的满意度高了,二是管理的效能提高了.约翰·霍兰德将人划分了六种基本人格类型.他指出:人们对工作的满意度和流动的倾向性,取决于个体的人格特点与职业环境的匹配程度.我们解释一下,工作满意度就是对工作的满意程度,流动的倾向性是指个体人员的流动,比如人们调动工作,许多时候是因为这个工作自己不喜欢,因而重新选择适应自己的工作.第二节个性差异与管理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一、气质差异与管理首先我们要了解气质的定义.心理学中所说的气质与日常人们所说的气质不太一样,而近似于人们常说的脾气.气质指一个人在情绪体验和行为反应的强度和速度等方面的特点.是一个人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点.人们常说的一句话是: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这实际上指的就是气质.气质在人的个性中是最稳定也就个性中最突出的特点.气质这些心理特点以同样的方式表现在各种活动中的心理活动上.也就是说气质是不会单独存在的,而是体现在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中.气质分为四种类型.我们看教材中第39页气:质类型一般特征表:第一个竖项是气质的类型:有四种: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在表的横向中出现了一些词语,有的是一些概念,我在这作些解释:我们看感受性.简单说感受性是指人的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它是以感觉阈限的大小来衡量的.阈限,我们可以理解为范围.耐受性是指人的忍受力的阈限,也就是人的忍受力的范围.不随意反应就是不自觉地而做出的反应.反应性:指人的机体对各种刺激能发生反应的特征.其他几项比较好理解,就不再解释. 气质类型感受性耐受性不随意反应性速度与灵活性内向与外向情绪兴奋性情感和行为特征可塑与稳定胆汁质低较高强快、不灵活外向高容易激怒可塑性小多血质低较高强快而灵活外向高愉快、机敏、不稳定可塑粘液质低高弱慢、不灵活内向低冷漠稳定抑郁质低低弱慢、不灵活内向体验深悲观刻板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气质差异是显而易见的.这些差异在文学作品中,更是被作家表现地淋漓尽致,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气质的四种类型在红楼梦中,就可以找到四位典型人物.薛番脾气暴躁、做事卤莽,是胆汁质.贾宝玉聪明豪爽、敢爱敢恨属多血质.薛宝钗谙于世故、安静稳重是黏液质.林黛玉多愁善感、忧愁多疑,是抑郁质.气质具有极大的稳定性,并对人的实践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构成每个人丰富的个性色彩.了解人的气质类型和特征,并根据气质的差异在管理活动中实施有效管理,是每位管理者应注意的问题,针对不同气质的人要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管理.具有胆汁质气质特点的人精力充沛,热情果敢.情绪变化快而且强烈,如我们常说的火暴脾气,点火就着,脾气像夏天的暴雨一样,来得快、去得也快.对这样的人在管理中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要轻易激怒对方.但这样的人承受力比较强,在对其批评教育的时候可以比较严厉,但一定要有说服力.具有多血质气质特点的人好动、外向、富有朝气,情绪发生快而多变.表情丰富,语言表达能力强,善交往.这样人的优点是活泼、乐观、思维敏捷、对环境适应性强.缺点是缺乏耐心和毅力,容易。
学校管理心理学
学校管理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如何在学校中运用心理学原理和方法,提升学校管理效能的学科。
在学校管理心理学中,可以研究如何运用心理学的方法来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如如何进行教师的心理咨询、如何设计启发性的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等。
此外,学校管理心理学还可以研究如何运用心理学的方法来提升学校的管理效能,如如何进行教师的管理和发展、如何设计有效的评估体系、如何进行学校的文化建设等。
通过研究学校管理心理学,可以帮助学校管理者更好地理解学校中各种心理问题,并采取有效的策略和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和管理效能。
学校管理心理学不仅包括对学生和教师的心理问题的研究,还包括对学校的整体心理氛围的研究。
例如,研究学校的文化和价值观如何影响学校的氛围,如何建立良好的学校文化,如何改善学校的教师满意度等。
通过深入研究学校管理心理学,可以为学校管理者提供实用的理论和方法,帮助他们更好地管理学校,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和管理效能。
学校管理心理学概述
2021/6/19
11
霍桑实验中的几个假设
• 假设一:物质条件的改善可提高生产率。 • 假设二:工间休息,缩短工作日可减少疲劳,提
高生产率。 • 假设三:计件工资制可提高生产率。 • 假设四:管理方法的改变可提高生产率。
预测一下哪些假设能被证实……
2021/6/19
12
霍桑实验共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照明试验。 第二阶段:福利试验。 第三阶段:群体试验。 第四阶段:谈话试验。
43
▪ ②制定好观察提纲。观察提纲因只供观 察者使用,应力求简便,只需列出观察 内容、起止时间、观察地点和观察对象 即可。为使用方便还可以制成观察表或 卡片。
2021/6/19
44
▪ ③按计划(提纲)实行观察,作好详细 记录,最后整理、分析、概括观察结果, 作出结论。
2021/6/19
45
三、实验法
▪ 六分说
现代(信息)经济为导向
• 5M、时间
▪ 七分说
• 5M、时间、信息
2021/6/19
3
评价人力资源与现代企业完美结合
▪ 职工的心理评价指标
• 方向感 • 信任感 • 成就感 • 温暖感 • 实惠感 • 舒适感
2021/6/19
4
二、管理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 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应用分支 ▪ 现代管理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 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6
四、管理心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 (一)工业心理学(industrial psychology)
• 背景:
1、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资本主义。
2、理论:1879年心理学成为科学;
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
• 创始人:
学校管理心理学教学辅导3
第一节、教师积极性的心理分析。
• 一、我们先看一下需要的概念
• 1、 在教材中第78页:需要是维持个体与社会生存的必要事 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与感受。每个人在社会中生存、以及社会 自身的发展必然要有一定事物的支持,例如食物、衣服、学 习、交往、劳动等。这些要求反映在人的头脑中就形成了需 要,如人们饥饿了就要寻找食物;人们在社会中生存就要适 应环境和发展自己,这样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同时社会自 身也要发展,这就要求人们从事学习、劳动等各项活动。这 些需要反映在人的头脑中,人们往往是以缺乏感或满足感来 体验的,所谓缺乏感就是不满足,在需要被满足之前,人们 渴望得到,但有没有得到,心理总觉得不满足,有缺乏感。 例如人们现在的住房很狭小,想得到一套比较宽敞的住房, 在得到之前,肯定是不满足。在得到之后就会感到很高兴、 很知足、这就是满足感。
来同一动机,也可以有不同的目标。
•
以上我们说明了需要、动机、目标三个概念以及它们之
间的联系。只有三者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才构成人的实际行
为或者说是人的积极性,才具有实际意义。
• 4、下面简要介绍一下动机的特征。(1)动机的特征有三点。 第一是动机的指向性,动机是行为的向导。第二是动机的强 度,这个强度是由需要满足的迫切程度所决定的,迫切程度 越高,动机的强度就越高。第三是动机的清晰度,指动机对 目标指向的集中程度,集中全力于一点,则清晰度就高。第 四是动机的力矩,指动机力量的大小与目标远近的关系。一 般来讲,目标越远,动机力量越小;目标越近,动机力量越 大。
目标将动机与需要连接起来,是行动的预期结果。动机是在
现实中引起现实活动的原因。目标是外在事物的反映,是活
动的引力,动机是人内部欲望的表现,是行动的推动力。同
一目标,可能有不同的动机,比如我们大家都来参加学习,
《学校管理心理学》人际吸引的原理
《学校管理心理学》人际吸引的原理一、人际吸引的基本原则(1)强化原则:是学习论的一项基本原则,运用到人际吸引中,就是我们喜欢能给予我们奖励的人。
(2)联结原则:是经典条件反射中的一个极其重要学习原则。
我们喜欢那些与美好经验联结在一起的人,而厌恶那些与不愉快经验联结在一起的人。
(3)社会交换原则:我们对于一个人的喜欢与否,是基于成本与利益所做的评价。
根据社会交换理论,当我们认识到从人际交往中,得到的报酬超过成本时,便会喜欢和我们交往的人。
二、群体内人际吸引的重要原则心理学家通过大量研究概括出这种现象的几个重要原则(1)相似性原则:人们往往喜欢那些与自己相似的人。
这里所说的相似性不是指客观上的相似性,而是人们感知到的相似性。
所谓感知到的相似性包括信念、价值观、态度和个性品质的相似性,外貌吸引力的相似性,年龄的相似性,以及社会地位的相似性等。
但是,人们在早期交往中,信念、价值观和个性品质的相似性往往显示不出来,此时年龄、社会地位、外貌吸引力往往起着重要作用。
随着交往的加深,信念、价值观、个性品质等因素的作用便突出出来,甚至超过其他因素。
(2)互补性原则:互补性指人们喜欢那些与自己个性品质相反的人。
一个主动的支配型男性和一个被动的顺从型女性彼此间有吸引力。
选择与自己个性品质相反的人可以起到互补的作用,相互满足需要。
互补性原则看来似乎与相似性原则是矛盾的,但从角色作用的观点看却是一致的。
(3)审美观原则:人们一般喜欢外貌美的人。
外貌美对于第一印象的形成尤其重要。
喜欢美的东西是一种自然倾向,尽管不同文化的人对美的标准的看法并不完全一致。
外貌美还可以产生一种光环效应,认为外貌美的人也具有其他优良品质,而实际上并不一定具有。
美的东西是好的,好的东西也被认为是美的。
一个具有高尚道德和才智的人,往往被认为外貌也是有吸引力的。
另外,看照片或影像,抽象地评价人,与同该人实际接触相比往往产生不同的结果。
(4)相互性原则:指我们喜欢那些也喜欢我们的人,不喜欢那些不喜欢我们的人。
教育管理心理学00455
名词:1教育管理:所谓教育管理是教育管理者通过一定的组织管理手段,合理配置管理资源,处理教育活动中教育与社会、教育与教育活动中的人员、物资、信息、时间、任务等各种关系,以达到预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2. 观察法:就是在自然条件下,研究者对教育管理过程中人们的心理和行为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从而了解和分析教育管理活动中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方法。
3.实验法:就是有目的地严格控制一定的条件或创设一定的情境,认为地使一定的心理现象发生,从而对其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
4.调查法:是指在教育管理心理学的研究中,所研究的现象在不能直接观察的情况下,研究者采取多种方法获取有关资料,间接地了解被试者心理活动的方法。
5.测验法:是指在教育管理心理学的研究中,采用标准化的测验工具,必要时也可采用精密的测量仪器作为辅助,测量被试的有关心理特质的方法。
6.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就是探讨教育管理活动中不同角色人们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为提高教育管理水平提供心理学依据。
7素质:所谓素质有两种解释:狭义的素质是人的先天解剖生理上的特点,主要是脑和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方面的特点,这种素质上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广义的素质不仅是指人的先天解剖生理上的特点,而且更指人在一定的先天禀赋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实践活动而形成的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品质,即一个人的意识和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品质,对教育领导者与管理者来说,即指领导意识、领导能力、领导品格和领导风度。
8.信度:指的是测量的可靠性,即多次测量同样的内容,所得结果的一致性。
9.效度:指的是测量工具本身的有效性,即对所欲测量的特性或目的是否测得正确。
10.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意识的活动。
11.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一定阶段)的要求和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利和体力的活动。
00455教育管理心理学 复习资料.
·00455教育管理心理学复习资料单选题1.要取得教育的成效,关于在于(管理)2.教育管理的核心是(处理人与人的关系)3.一研究教育管理活动中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为对象的学科是(教育管理心理学)4.在自然条件下,研究者对教育管理过程中人们的心理和行为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是(观察法)5.搜集教育管理活动中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各种客观事实和研究材料的基本途径是(观察法)6.观察法的特点有二:一是所得材料比较全面、系统、完整,二是(所得结论真实可靠)7.实验法中,在有目的地严格控制一定的条件或创设一定的情境下,使一定的心理现象发生的方式是(自然地)8.研究者可以主动地引起其所需要研究的心理现象,而不是被动地等待某种心理现象的出现。
这一优越性属于(实验法)9.关于实验法的不正确说法是:研究者(可以不考虑心理现象是典型性还是偶然性)10.下列不属于调查法的是(观察)11.访问、座谈、谈话、问卷、工作成果分析、情报信息的收集等方法都是(调查法)12.谈话法分为两种,即(有组织的谈话和无组织的谈话)13.采用标准化测验工具,要考虑测验法的两个基本要求,(信度与效度)14.教育管理心理学基本理论的核心和出发点是(人性观问题)15.“治物者不于物,于人。
治人者不于事,于君。
”说明我国古代思想家早以认识到管理事物的核心在于(掌握人)16.“社会人”假设认为人类行为的基本激励因素是人的(社交需要)17.根据“社会人”假设在管理过程中应特别重视(人的因素)18.“根据不同人的具体情况,灵活地采取不同的管理的措施”这种管理思想提出所依据的人性假设是(“复杂人”的假设)19.“自我实现的人”假设认为管理者的工作重点应该放在(工作环境和条件)20.在现实生活中,对知觉对象进行“先入为主”的判断属于哪一种认知偏见(第一现象)21.中国有一句成语“爱屋及乌”是哪种认知偏见的反映(情感效应)22.所谓“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属于哪种认知偏见(光环效应)23.认知偏见中系列位置效应指的是以下哪一种(近因效应)24.“嘴上没毛,办事不牢”是属于人的哪类认知偏见(社会刻板印象)25.所谓“无关不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我、自我、超我
自我:处于意识层 之中,根据现实的 原则对本我的欲望 进行检查,然后选 择被社会接受的合 理行为。 ——现实原则 本我:最原始的、与生俱来 的潜意识结构,包含人性中 最接近兽性的东西 ——快乐原则
超我:按照理想原 则指导自我去约束 本我的冲动,使自 我的行为转向道德 的方向,是人格道 德的维护者。 ——理想(道德) 原则
(二)“挫伤—侵犯”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多拉德等人 观点:侵犯行为是挫伤的一种后果。 1、侵犯行为的发生总是以挫伤的存在为先决条件。 2、挫伤的产生必然导致某种形式的侵犯。
修正:挫伤可以导致侵犯,也可以导致其他行为。 并提出侵犯行为产生的四种因素:
遭受挫伤的驱力的强弱; 遭受挫伤的驱力的范围; 以前遭受挫伤的频率; 侵犯反应可能受到惩罚的程度。
A.对于一个准备充分的人来说,考试永远是公平的。 0分 B.很多时候考试跟课程毫不相干,复习功课一点用都没有。 1分
第三题:
A.有时候我实在不明白老师是怎么给成绩的。 B.我学习是否用功与成绩好坏有直接联系。
第四题:
第五题:
1分 0分 0分 1分
A.事情的结局取决于我怎么去做。 B.有时候我感到自己不能完全把握生活的方向。
归因理论
(1)协变原理
由凯利创立 基本观点:人们是根据人、情景、刺激物三个变 量的一致性、一贯性和区别性来决定行为的归因的。 一致性:针对人,即其他人对同一刺激是否也做出 与行为者相同的方式反应。 一贯性:针对情境,即行动者是否在任何情境和任何 时候对统一刺激做相同反应。 区别性:针对客观刺激物,即行动者是否不对同类其 他刺激做出相同反应。
问题
试用讲过的激励理论分析,为什么这种管理方法会产
生这样效果?
参考答案:
1. 建立业务档案,说明校长重视教师的工作成就,以教师的 工作实效对教师进行评价。 2. 建立业务档案,促使教师更加关注工作本身,增加责任感。 其理论依据主要是: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强调高层次的需要尤其是我实现 的需要,同时注意提供自我实现的途径。 麦克莱兰的成就需要理论对人的成就需要非常重视,他认 为一些人具有获得成功的强烈动机,他们追求个人成就而 不是成功的报酬
1904年生于美国宾夕
法尼亚州,从小对动 物及人类行为感兴趣。 1922年进纽约哈密尔 顿学院主修文学,获 英语科学士学位。后 上哈佛大学专修心理 学,师从波林。
1、基本观点
基本观点:当行为的结果有利于个人并得到 强化时,行为就会重复出现,否则,就会削弱 和消失。
给我一打婴儿,在良好的由我做主的环境 中,无论他们的天资、能力、父母的职业和种 族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医生、律师、 艺术家、大商人或者是乞丐、小偷。 ——行为主义
激励与挫伤理论
第一节
激励理论
一、激励的概念
管理学:激励是调动和发挥人的工作积极 性的过程。 心理学:激励是激发人的行为动机的过程。
管理心理学:在需要的基础上,激发人的 动机,诱导人的行为,使人产生一种内在 的动力,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努力的过程。
二、西方的激励理论
(一)行为主义—强化理论
斯金纳
报酬
报酬
公平状态
利己 不公平状态 损己
可推导出: A.人们对报酬是否满足在较大程度上受社会比 较过程的影响。 B.公平通常令人心情舒畅,焕发工作热情;不公 平往往使人产生消极情绪,形成人际矛盾,影响工作 积极性。
(2)消除不公平感的方式 A.力求改变自己的报酬。 B.要求改变他人的报酬。 C.设法改变自己的投入。 D.要求改变他人的投入。 E.自我消除不公平感。
侵犯的对象和形式:
需要层次论演变过程
需要层次论
①生理需要。最基本的维持个体生存的物 质性需要。(衣、食、住、行、婚姻、 疾病 治疗等) ②安全需要。避免危险与灾难,维持生存 的需要。(人生健康与安全、 劳动保护、 生 活稳定、退休金与生活保障等) ③社交的需要,也称爱与归属的需要。 (交友融洽、保持友谊、相互忠诚信任、和 谐的人际关系;被团体接纳,有归属感)
公平理论
由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J.S.Adams)创立 1、主要观点 (1)公平感 人们通常要将自己的投入和所得报酬的比值与一 个和自己条件大体相当的人的投入和所得报酬的比 值进行比较,如果两者相等,则有公平感;如果不 相等,则有不公平感。
工作中人需要公平感……
人际交往中人也需要公平 感……
(二)认知主义激励理论
需要层次论
马斯洛 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和比较心理学家。 1926年入康乃尔大学,后来转到威斯康辛大学学习心理 学并在此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 人本主义运动的发起者之一和重要代表,也是第三势力 的重要领导者 。 1967年被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一个现实中的疑问
你通常是被不公平感激励着, 还是被公平感激励着?
2、评价 积极意义: 揭示了人们公平心态的激励功能,把一个客 观存在却不大为人们注意的问题纳入了科学研 究领域。
不足之处:
(1)公平可以消除人们的不满,但它似乎难 以激励人们。 (2)公平的主观色彩甚浓,因此实际上很难 操作,也就难以利用。 (3)有利于自己的不公平感也是激励人们的 力量。
对发挥影响力和控制特别重视 一般都追求得到领导的职位 往往是健谈者,好议论的 他们是性格坚强,敢于发表意见,头脑冷静和敢于要求的 爱教训别人和公开讲话
3、合群需要
从受到别人喜爱中得到乐趣,避免被社会集体所排斥而带来 痛苦。 既能关心并维护融洽的社会关系,欣赏亲密友好和理解的乐 趣 也能随时抚慰和帮助处境困难的人 乐意同别人友好交往
④尊重的需要。自尊、自重和受别人尊重的需 要。(独立、自由、自信、成就;名誉、地位、 社会认定、被他人尊敬等) ⑤自我实现的需要。追求最高一层次的自我理想 的实现,追求发挥自己全部能力的需要。自我实 现又叫创造自由的需要。
需要层次论
基本观点 (1)人的需要呈等级系统 (2)低层次需要是高层次需要的基础 (3)人类需要层次呈波浪式发展(优势需要)
2、追求优越
追求优越 最后的目标:朝向人格的统一和使所有行为具有意 义。 追求的力量:补偿作用 追求卓越的管道:追求个人的成就(收获)
社会的利益---社会兴趣
健康的
3、生活风格
身体的缺陷 自卑感 补偿作用
社会兴趣 的发展
追求优越 与成功
个人利益 生活风格:个人追求优越目标的方式 不健康的
不足之处:
每个人成功和失败的标准很不同。复杂的 反应很难归结为简单的几种模式。
案例:业务档案
一位校长说:老师们的辛勤劳动和创造不能 成为过眼烟云,教师的劳动不可能像工人那样量 化记酬、也不能像农民那样个体承包,要克服干 好干坏都一样的弊端,就必须把教师的功绩记录 在案,业务档案具有权威性,可以为今后教师晋 升、提工资、奖励提供详实客观的依据,也是学 校的财富。业务档案只记功不记过。 建立业务档案后,出现了教师自发向上,大 家比贡献的局面,老教师焕发了青春;想改行的 年轻教师当年就发表多篇论文。
生存、关系、成长论(ERG)
由阿尔德弗提出
基本观点 (1)人类有三种需要: 生存需要(exsistence ) 相互关系需要(relatedness) 成长发展需要(growth)
(2)各个层次的需要获得满足越少, 则这种需要越 为人们渴望追求。 (3) 较低层需要越是获得满足,对高层需要的渴望 追求越大。 (4)较高层需要越是不能满足或者缺乏, 则对较低 层需要的追求也越多。
第二节 挫伤理论
一、概念
在通向目标的道路上遇到了障碍, 你通常会怎么办?
从心理学上来分析,通常就会产生以下三种情况:
①改变行为,绕过障碍,达到目的; ②如果障碍不可逾越,可以改变目标,从而改变行
为的方向;
③在障碍面前感到无路可走,不能达到目标,又不
愿改变目标。——产生挫折感。
挫伤(挫折)是指个体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 遇到障碍或干扰而又不能克服,致使个人动机不能实 现,个人需要不能满足时产生的紧张状态或情绪反应。
成就需要论
麦克莱兰认为人的需要分为三种: 1、成就需要
既有强烈的求得成功的愿望,也有同样强烈的失败的恐惧 他们希望接受挑战,爱为自己设置一些难度适中的目标,并 对风险采取现实态度; 喜欢分析和评价问题 喜欢得到工作情况的及时反馈 遭到失败也不会过分沮丧,并且喜欢独当一面。
2、权力需要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
自卑感与补偿 追求优越
生活风格
1、自卑感与补偿
自卑感 人格发展的动力,驱使人产生对优越的渴望 早期理论中,自卑感与身体缺陷相联系; 后期理论认为自卑感源于人生活中所有不完美的感 觉。 自卑情结
1、自卑感与补偿
补偿 集中力量在低劣的器官上 发展其他机能
A.当我订计划的时候,我几乎可以肯定我可以实行它们。 0分 B.事先订计划并不一定有用,很多事情到头来是运气的结果。 1分
分数越高表明归因越具有偏差 性。 分析自己的归因一般是属于理 性归因还是偏差性归因?
2、评价
积极意义:
(1)重视归因中的情绪反应,明确情绪因素在激励中 的作用 (2)比较全面的分析归因维度,启发人们多维度分 析激励因素。 (3)揭示了事后分析原因、总结经验与期待、自我 实现的语言之间的关系。
潜意识 :人格结构中最大、最深 层、也是最有力的部分。 包括:恐惧、暴力动机、不道德 的冲动、利己的需要、不合理愿 望、耻辱的经历、不能接受的性 渴望。
潜意识存在的理由: 1、催眠状态下回忆起 早已遗忘的幼时经历; 2、梦; 3、日常生活中的口误、 笔误; 4、以无意识假设为基 础建立的精神分析技 术的有效性。
本我与超我的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