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血症休克的病理机制

合集下载

败血症

败血症

临床表现
(三)特殊类型的败血症
1、 新生儿败血症 :指出生后第一个月内的感染 ,感染途径多 源自母亲产道感染,吸入感染羊水、脐带或皮肤等感染。主要病 原菌为大肠杆菌B组溶血性链球菌、金葡菌等。主要临床表现为 精神萎靡、食欲减退、呕吐、腹胀、呼吸困难、黄疸、惊厥等, 仅部分患儿有发热。 由于新生儿血脑屏障功能尚不健全,因此25 %-30%的患儿可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概述
菌血症(baCteremla):是指细菌在血流 中短暂出现而无明显毒血症的表现。
1991年,在美国胸内科医师学院和危象 护理医学会召开的芝加哥会议上将败血 症和菌血症均定义为细菌在血流中出现, 而败血症的病情较重。
病原学
致病菌:绝大多数是细菌,其次为真菌, 偶可为支原体等。
细菌: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厌氧 菌。
缺氧时厌氧菌繁殖而导致感染扩散。厌氧菌占败血症致病菌的7%一20%。入侵途 径主要源自肠道的肿瘤、憩室炎 、女性生殖道、褥疮溃疡和坏疽等病灶处。主要 的致病菌为脆弱类杆菌和厌氧链球菌,但常为与需氧菌的混合感染。厌氧菌败血 症的临床表现常与需氧或兼性厌氧者大致相似,但也有其特点如高胆红素血症, 黄疸发生率为10%~40%,血清总胆红素高出正常值的10倍以上;并发血栓性静 脉炎和迁徙性脓肿或感染等;病变组织有脏而臭的分泌物并含有气体,可形成假 膜,此外,厌氧菌败血症易并发肺炎,婴幼儿病人发生率尤高。
病原学
(一)致病菌的变迁 抗生素问世前:肺炎球菌和其他链球菌为主,其次为葡萄球菌,
革兰阴性菌仅占少数。 青霉素应用后:溶血性链球菌和肺炎球菌已少见(对青霉素G高
度敏感)。葡萄球菌易产生耐药,一直成为败血症的重要致病菌 之一。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革兰阴性菌败血症所占比例逐年增加, 一度曾占主导地位。 80年代后期:由于第三代头抱菌素和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广泛应 用,革兰阴性菌败血症的发病率逐年下降,而革兰阳性球菌败血 症呈上升趋势,尤其是耐药的葡萄球菌和肠球菌已成为院内感染 败血症的最常见的病原菌。

休克(病理生理)

休克(病理生理)

第一节 概述 一、概念 二、微循环的结构与调节 第二节 休克的原因和分类 一、休克的原因 二、休克的分类 第三节 休克的发展过程及机制 一、休克Ⅰ期 二、休克Ⅱ期 三、休克Ⅲ期
第四节 休克时的细胞损 伤与代谢障碍
(cellular damage and metabolism disturbances)
休克(shock)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休克的原因与分类 第三节 休克的发展过程及其机制 第四节 休克时的细胞损伤与代谢障碍 第五节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SIRS) 第六节 休克时的器官功能改变与多器官 功能障碍综合症(MODS) 第七节 休克的防治原则
第一节 概述(introduction)
一、概念的引申: “shock‖的音译,原 意为“震荡”、 “打击” 临床表现:
80年代以来
Wiggers
微循环障碍和细胞 改善微循环, 损伤 保护细胞
有 害 因 子
组织
细胞
器官 机能紊乱
有效循环血量↓
血液灌流量急剧↓ (特征) 全身性病理过程 损害
代谢紊乱 结构损害
急 性 综 合 症
定义:
• 机体在受到各种有害因子侵袭时所发生的以组
织有效循环血量减少,组织血液灌流量 急剧降低为特征的全身性病理过程,从而引
A-V短路开放 “自我输血”:小静脉收缩(容量性血管) “自我输液”:毛细血管内压↓→组织液回流↑ 循环血量↑: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ADH
(2)血流重分布(redistribution),保证心、脑 血液供应
• 血管收缩:
皮肤、内脏(尤其肾脏)——收缩
α受体占优势
脑血管——收缩不明显
α受体密度低
局部因素
缩血管

休克的诊断与治疗

休克的诊断与治疗
这个阶段的临床表现:血压略有下降,心率轻
度增加,有早期周围血管收缩的表现。
2、可逆性失代偿期(微循环淤血性缺氧期)
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对酸的耐受性较差对儿茶酚 胺的收缩血管的反应降低。微静脉和小静脉对酸的耐受性 较强,持续保持收缩。(多灌少流)
此时的临床表现是休克典型的表现:血压下降、
心率加快、呼吸急促、皮肤黏膜湿冷、苍白、发绀、周身皮肤 发花。
2、呼吸变慢或不规则; 3、意识障碍;
4、PaO2<60mmHg,PaCO2>55mmHg
急性心肌梗死不是机械通气的禁忌症
八、分布性休克
1、概念:是指血管收缩舒张功能异常引起血流分配 紊乱,导致相对的有效循环容量不足导致的休克。
2、病因:
各类严重感染可导致感染性休克; 重症胰腺炎早期、严重烧伤早期及创伤导致
SIRS,导致SIRS休克;
脑干延髓损伤、颅内高压,可引起中枢性克;
脊髓休克、神经节阻滞或麻醉药过量,可引起
脊髓和外周神经休克;
➢ 药物过敏和蚊虫叮咬等,可引起过敏性休克; ➢ 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或衰竭,可引起内分泌性休克。
(一)感染性休克
1、几个相关概念 感 染:指微生物入侵机体组织,在其中生长繁殖并引
➢ 液体复苏:晶体液或胶体液,CVP至少达到 8mmHg,机械通气者至少12mmHg。
➢ 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 去甲肾上腺素0.01-1.5ug/kg.min 多巴胺 多巴酚丁胺2-20ug/kg.min
复苏的目标:
不要将BP、CVP、CO作为复苏的最终目标,
可以作为阶段性目标。最终的目标要与组织灌注
相关,如SvO2或ScvO2、Lac、动脉血的PH值、 BE等指标。
Rivers的一项研究对一组感染性休克患者把CVP 、MAP 作为阶段性治疗目标,将ScvO2 ≥ 70%作为最终目标,28天死亡率下降16%。

病理生理学--休克的发生机制 ppt课件

病理生理学--休克的发生机制  ppt课件

低碳酸血症 呼吸性碱中毒
肺血管阻力升高
ARDS 急性呼吸衰竭
(一)肺呼吸功能的改变表现为休克肺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 在感染、休克及创伤等 病理过程中,特别是在休克 恢复期出现的以呼吸窘迫和 进行性缺氧为特征的急性呼 吸衰竭综合征。 病理表现:
肺泡毛细血管DIC,间质 性肺水肿,局部肺不张, 透明膜形成
(一) 休克肺-发病机制 休克→肺泡-毛细血管膜损伤→通透性↑→肺水肿
↘ 肺血管痉挛→肺毛细血管内压↑
肺泡Ⅱ型细胞受损→表面活性物质合成↓ 水肿液→表面活性物质分解↑

表面张力↑→肺不张 肺内DIC→ 死腔样通气↑ 肺血管收缩↗ 透明膜
弥散障碍 通气↓
(一) 休克肺-后果
肺泡通气/血流比例严重失调、弥散障碍
前阻力血管扩张,微静脉持续收缩 前阻力小于后阻力 毛细血管开放数目增多 微血管通透性升高 微循环血液流变学变化
多灌少流,灌多于流 淤血缺氧期 组织灌流状态 : 血液淤滞,组织细胞淤血性缺氧
Ⅲ期:休克难治期(微循环衰竭期)
微血管反应性下降,平滑肌麻痹,对血管活性药物无反应,微血管舒张 广泛的微血栓形成 无物质交换,出现无复流现象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肺 肝 肾 胃肠道 心
罹患百分率
(一)肺呼吸功能的改变表现为休克肺
呼吸功能障碍的发生率较高,可发生ALI (acute lung injury)和ARDS(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drome) 早期 呼吸中枢兴奋 呼吸加快 通气过度 进一步发展 交感兴奋 缩血管物质作用 严重休克后期 间质性肺水肿 通气/血流失调 弥散障碍

外科休克外科学第六章

外科休克外科学第六章

02
休克的发生机制
休克的病理生理
01
02
03
微循环障碍
休克时,由于有效循环血 量减少,导致微循环障碍, 组织灌注不足,细胞缺氧。
炎症反应
休克时,机体发生炎症反 应,释放大量炎症介质, 导致组织损伤和器官功能 障碍。
内环境紊乱
休克时,机体内环境紊乱, 酸碱平衡失调,水电解质 紊乱,影响细胞正常代谢。
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的 疾病。
病史采集
了解患者既往病史、发病诱因、 症状表现等。
实验室检查
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以辅助 诊断。
休克分型
根据休克的原因和机制进行分 型,以便制定治疗方案。
05
休克血容量
对休克患者应尽早诊断,以便及时采取有 效的治疗措施。
通过输液、输血等方式补充血容量,恢复 有效循环血量。
休克患者的护理要点
监测生命体征
密切观察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等指标,及时 发现并处理休克症状。
补充血容量
根据患者情况,适当补充血容量,维持血液循环 稳定。
ABCD
保持呼吸道通畅
确保患者呼吸道畅通,防止因呼吸道阻塞引起窒 息。
观察病情变化
注意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皮肤温度、尿量等变 化,及时发现并处理病情恶化的情况。
外科休克外科学第六章
目录 CONTENT
• 引言 • 休克的发生机制 • 休克的治疗原则 • 休克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 休克的外科治疗 • 休克的预防与护理
01
引言
休克的定义与分类
定义
休克是一种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循环功 能不全综合征,导致组织器官低灌注 和缺氧,最终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
分类
休克可分为低血容量性休克、感染性 休克、心源性休克和神经源性休克等 类型。

动物医学-休克

动物医学-休克

过敏、感染时,由于组胺等生物活 性物质释放,使血管扩张,血管容积 增加,导致有效循环血量减少,从而 引起微循环瘀血和灌流量减少。
创伤所引起的剧烈疼痛、脊髓麻醉 或损伤等使血管运动中枢抑制或交感 缩血管纤维功能障碍,导致血管扩张 和血管容积增加,因而引起有效循环 血量减少,以致组织血液灌流不足。
(3)心泵功能障碍 各种心脏疾患可 引起心源性休克,其引起休克发生的 始动环节是心脏泵血功能障碍,因而 引起心输出量急剧减少,导致有效循 环血量和组织血液灌流量降低。
血管扩张药物,如异丙肾上腺素、阿托 品、氯丙嗪等,可解除微血管进出口的痉挛, 改善组织血液灌流量。血管扩张药物有降压 作用,只有在血容量补足后及常用休克疗法 无效时方可使用
肾上腺素 去甲肾上腺素
组织胺
乙酰胆碱
特点 完全没有物质交换的作用。多见于皮 肤、耳廓、肠系膜和肝、脾等器官中。在一 般情况下,这条通路经常处于关闭状态。
功能 是快速调运血液和调节通过局部毛细 血管床的血流量。
2、微循环的调节
末端小动脉的平滑肌和前毛细血管括约肌 都没有直接的神经支配,受体液性因素的调节。
全身性的血管活性物质如肾上腺素、去甲 肾上腺素等能引起平滑肌收缩。
局部性的血管活性物质乳酸、CO2、组胺等 使平滑肌舒张。
当组织强烈活动时,组织细胞的代谢活动 成倍地增强,造成代谢产物的普遍积聚,这 时大部分甚至全部营养通路就处于开放状态。
当组织处在静息状态时,末端小动脉的平 滑肌和前毛细血管括约肌的紧张性都比较高, 所以真毛细血管网大部分处于关闭状态。
休克(shock)是机体受到超强度刺激或剧烈 损伤所发生的主要以急性微循环障碍为特征的 综合性病理过程。
1.失血与失液 大量失血可引起失血性 休克,见于外伤、内脏器官破裂引起的 大出血等。是在快速、大量(超过总血 量20%~30%)失血而又得不到及时补充 的情况下发生的。

考博病理生理学问答题

考博病理生理学问答题

1. 肿瘤相关基因种类,概念。

分别举一例说明其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2. 化学致癌物的分类,其致突变和致癌的分子机制3. 缺血 -在灌注损伤的机制4. 尿毒症的发病机制1,热休克蛋白2,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3,左心衰各期呼吸改变4,再灌注时自由基生成机制1、检测细胞抗原的主要技术方法及原理,举例说明。

2、染色质和染色体的结构,举例说明其在疾病状态下常见异常。

3、IHC 原理,方法和常见问题,举例说明其应用。

4、microRNA 的分子学功能及调控,请举例说明其异常与疾病的关系。

5、细胞生长与死亡的主要分子路径,举例说明其研究方法。

6、举例说明分子异常与疾病的关系,举例设计研究方案。

7、8 题是实验分析题,给一组图分析结果。

1. 肿瘤相关基因种类,概念。

分别举一例说明其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2.化学致癌物的分类,其致突变和致癌的分子机制 3.缺血-在灌注损伤的机制 4.尿毒症的发病机制1、基因突变的遗传方式及与疾病的关系2、恶性肿瘤细胞膜变化的意义3、解释“瘤基因 - 抑瘤基因学说”4、巨噬细胞在动粥中的作用5、胆汁成分变化在胆石形成中的意义6、胃粘膜的保护因素机制7、血小板激活时的功能变化及机制8、靶细胞脱敏的机制, G- 蛋白与靶细胞脱敏的关系9、心肌缺血坏死的超微结构该编辑部可逆坏死的机制1、染色体畸变及发生机制2、受体病的分类,试举一例说明3、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机制4、胆汁淤积对机体的影响5、肺动脉高压的分类6、ET、ON 的生理学作用7、肿瘤病毒的致瘤机制8、血浆粘度升高的原因9、内皮功能与血栓形成的关系1、如何用峰流率来评价气道高反应性2、肺栓塞的病理与病理生理3、胸腔积液产生的新旧机制4、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5、卡氏肺孢子虫肺炎的发病机制6、结节病的发病机制7、通气机相关性肺炎的病理与病理生理1、 LDL和HDL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的作用2、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3、心肌梗死后心室重塑的主要机制4、原发性高血压发病中的内分泌因子一、简答题:4题X 5分1. 简述GABA在肝性脑病中的作用2. 为什么部分肺泡通气 / 血流比例下降只导致低氧血症,而不会导致 PaCO2 升高?3. 简述 DIC 时出血的机制4. 肾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二、论述题:1. 一患者,血压波动于 160/100 近十年,近期发生左心衰竭,,请分析其发病机制(15 分)2. 试述休克 I 期微循环变化的特点、机制和代偿意义( 10 分)3. 一肺心病患者,入院呈昏睡状态,查: PH 7.26 ,PaCO2 65.5, HCO3 - 30,C L - 92, Na +145, 试分析患者为何种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根据是什么?并分析期昏睡的机制?(15 分)1. 请简述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2. 请简述第二心音固定分裂的病理生理基础3. 请简述心室舒张充盈受阻的病理生理基础4. 请简述心源性休克的病理基础5. 请简述环形运动折返的三个条件6. 请描述心肌收缩和舒张的基本过程,并从而阐述心力衰竭发生的基本机制。

感染性休克

感染性休克

去甲肾上腺素
0.02-0.2ug/kg.min 主要兴奋a-受体 有强缩血管作用 升压效果好
肾上腺素
0.05-0.2ug/kg.min,小剂量 兴奋B-受体,有正性肌力和扩血管作用 0.5-2ug/kg.min,大剂量 兴奋a-受体,有正性肌力和升压作用
呼吸支持
充分供氧极为重要
早期应用机械通气可减少呼吸功,使有 限的心输出量用于重要脏器, 呼吸末正压有助改善氧合,降低肺血管 阻力和左室后负荷。 治疗肺水肿:正压通气
全身炎症反应(SIRS)
具有以下两项或两项以上者
① 体温>38℃或<36℃ ② 心动过速:>90-100次/分,婴儿>120次/分, 新生儿>140次/分 ③ 呼吸性碱中毒(自主呼吸时PaCO2<32mmHg) 或呼吸急促:>40次/分;婴儿>50-60次/分 ④ 白细胞计数>12×109/L,或<4×109/L,或 杆状核>10%
发病机制
3)微循环衰竭期:滞留在微循环内的血液, 由于血液粘稠度增加和酸性血液的高凝 特性,使红细胞和血小板容易发生聚集, 形成微细血栓,出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引起各器官功能性和器质性损害。休克 发展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表示进入微 循环衰竭期,病情严重。
按血流动力学分为:
高动力循环型(高排低阻、暖休克) 低动力循环型(低排高阻、冷休克)
呼吸支持
气管插管指征 高碳酸血症 持续低氧血症 气道危害 严重酸中毒
心脏支持
感染性休克时均有不同程度心功能受损 优先选用多巴酚酊胺 无反应,可考虑用磷酸二酯酶抑制剂, 如氨力农和米力农 速效洋地黄如毒毛花甙K或西地兰
肾脏支持
一般肾前性肾衰经扩容、纠酸、改善心 功能即可纠正 若为肾性肾衰,可试用小剂量多巴胺、 甘露醇、可呋塞米 必要时作腹膜透析和血液透析

休克的护理

休克的护理

第四节休克休克是指由于外伤、失血、感染、过敏等多种因素导致的一种综合征。

它是以急性组织灌注不良及微循环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系列代谢障碍和细胞受阻的病理过程,相当一部分患者会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而危及生命。

足够的血流灌注、有效的心排血量、周围血管功能的正常是维持正常血液循环的3个重要因素,任何一个环节发生异常,均可导致休克的发生。

二、休克的病因及分类(一)休克的传统分类方法1.心源性休克各种心脏病引起的休克统称为心源性休克,其基本机制是泵衰竭。

由于某种原因造成心排血量下降,各组织器官不能得到很好的灌注,进而缺氧致微循环衰竭。

常见的原因有:急性心肌梗死、重度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病变、急性心肌炎、急性心脏压塞、重症心律失常等。

平2.低血容量性休克大量的血液、体液丢失所造成的血容量骤然减少所引发的休克统称为低血容量性休克。

其基本机制是有效循环血量丢失所致的组织灌注减少。

常见的病因为失水及血液的丢失。

如:呕吐、腹泻、糖尿病酸中毒、创伤、炎症、大面积烧伤及大量失血等。

3.感染性休克也称中毒性休克,由各种细菌、病毒或其他致病菌引起的休克被称为感染性休克,多见于革兰阴性杆菌感染、中毒性菌痢及流行性出血热等。

其基本机制是细菌的内毒素释放入血后,破坏微循环致使循环血量减少,主要易感染的部位是血液、泌尿道及呼吸道。

常见的病因有:败血症、腹膜炎等。

4.过敏性休克是人体对某些生物制品或药物及其他进入人体的致敏源发生的特异性抗原-抗体反应,使体内的肥大细胞及嗜碱性粒细胞分泌出大量的组胺作用于微血管,致微血管扩张后血管内液体转移至组织间隙,血容量相对不足,从而出现休克。

常见的原因有:输血反应、昆虫咬伤、食物过敏、药物反应及血清制剂过敏。

5.神经源性休克此类休克是由于动脉张力的调节功能发生严重障碍致使的血管张力丧失、血管扩张、有效循环血量不足、回心血量减少所致的。

(二)按血流动力学的不同将休克分类\、1.低容量性休克基本机制是:循环容量的丢失,有以下几种机制:血容量、水及电解质的丢失,以及过敏和内分泌功能紊乱引起的休克。

休克的机制和治疗措施及护理措施

休克的机制和治疗措施及护理措施

第五节、休克的防治原则
一、病因学防治 二、发病学治疗 1、改善微循环: 1)补充血容量,“需多少,补多少”,心 源
性休克除外。 2)纠酸。
3)合理运用血管活性药物。扩血管药物用 于低排高阻型休克;缩血管药物用于过敏性休克 和神经源性休克及血压过低、扩容不能迅速进行 时。
4)防治DIC。体液因子拮抗剂的使用。 2、改善细胞代谢。 3、改善和恢复重要器官功能。
脸色苍白或发绀 四肢湿冷,出冷汗
脉搏细速 尿量减少、甚至无尿
神志淡漠、昏迷 BP < 80mmHg
2、急性微循环紊乱的认识阶段:交感衰竭学说
大量失血是休克的始动因子 休克的关键是血压↓ 交感衰竭→血压↓ →休克
但实际上:
BP ∝ QR 输血+升压药
1、大量用升压药后,BP ↑ 但mortality ↑
2、微循环改变的机制: 1)酸中毒: 微循环持续缺血,乳酸生成增多, 酸中毒使血管平滑肌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降低.微 血管舒张,而微静脉对酸的耐受能力稍强一些。 2)局部扩血管的代射产物增多: 组胺、腺苷、 钾离子增多.
3)内毒素: 内毒素可通过激活巨噬细胞产生 扩血管物质,如NO,引起血管扩张,持续性低血 压.
4)血液流变学的改变: 休克期血液粘度增加, 血细胞的聚集、粘附、血液浓缩.
3、微循环状态改变的后果: 1)“自身输液”、“自身输血”停止。 2)回心血量减少,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心输出 量、血压下降,血液灌流量进一步降低,形成 恶性循环,组织细胞损伤加重,心脑血管缺血, 出现心脑功能障碍。
Hpryedcraopsiltlaatriycrpesriesstsaunrcee↑< postcapillary resistance

休克的诊断和紧急处理

休克的诊断和紧急处理

休克的分类
低血容量性休克 血管内容量(绝对或相对)不足,引起 心室充盈不足和心搏量减少,如果增加心率仍不能代偿, 可导致心排量降低.
血管扩张性休克 由于血管扩张所致的血管内容量相 对不足. 例如;感染性休克。
心源性休克 心排量相对或绝对减少可导致休克.
人体各脏
器之间的机能
是互相联系、 互相协调的。
外源性营养底物反应差。 • 多器官系统受累
多器官功能衰竭(MOF或MSOF):指MODS发展到严 重阶段,体内多系统器官功能严重受损以致衰竭的综合 征。
出血性休克
出血性休克的原因
外伤或外科术后 肿瘤破裂 妇产科疾患:如产后大出血等 内科疾患:如肝硬化食道静脉曲张破裂)
出血性休克的临床症状
失衡
MODS
与病灶不相近的器官组织损伤 与致病因素不直接相关的器官
功能损害
内环境紊乱 致病因素足够强 炎症反应失控
无有效 医疗干预
MOF
多个器官功 能完全衰竭
特质性
在其器官功能不 全中个体基因特 征起着显著作用
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
定义:
(SIRS) 达到以下指标的至少两项:
机体趋炎反应
失控时,炎症介质 呈级联样(cascade) 激活,病人表现为 高代谢、高动力循 环为特征的、消耗 性极大的状态。
发热,发热前伴有寒战.心排量增高伴以总周围阻力 减低,可能还伴以通气过度和呼吸性碱中毒.
早期症状可包括寒战,温度快速上升,皮肤暖而潮红, 脉搏洪大,血压或落或起(高血流动力学综合征).
虽然心排量增高,但尿量减少.神志模糊,意识混乱 可为先兆症状,早于低血压出现前24小时或更早.
有人即使血流动力学测得明显的心排量增加和血 管阻力降低,但以上表现可不明显.

【病理学】第十章 休克

【病理学】第十章  休克
此期患者处于机体的失代偿状态,但若能积极救治,病情仍可逆转,故此 期又称可逆性失代偿期。但若持续时间较长,则进入休克难治期。
二、微循环淤血性缺氧期
(四)病理临床联系
机体变化 临床表现
图10-3微循环淤血性缺氧期的临床表现
三、微循环衰竭期
(一)微循环变化
微循环衰竭期是休克晚期,也叫休克难治期,此期微循环变化的主要特点 是:
一、按休克的原因分类
1.失血或失液性休克 ①失血性休克(hemorrhagic shock):大量失血引起的休克。
②失液性休克:大量失液引起的休克称为失液性休克,剧烈呕吐、 腹泻及肠梗阻、大量出汗等均可导致大量体液丢失,引起血容量与有 效循环血量锐减而发生休克。
2.创伤性休克
严重创伤可导致创伤性休克(traumatic shock)。多见于战争时期、 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时,休克的发生与失血和剧烈的疼痛刺激有关。
3.“自身输液” 由于微动脉、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比微静脉对儿茶酚胺 更为敏感,收缩更明显,导致毛细血管前阻力大于后阻力,微循环灌流减少,毛细血 管中流体静压下降,促使组织液回流进入血管,以增加血浆容量,这种代偿起到了 “自身输液”的作用,是休克时增加回心血量的“第二道防线”。
此外,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也增强心肌收缩力,加大外周血管阻力,这一 系列代偿性变化有助于有效循环血量的恢复和动脉血压的维持。
2. 局部舒血管代谢产物增多 长期缺血、缺氧、酸中毒刺激肥大细胞释放组 胺增多,ATP的分解产物腺苷堆积,激肽类等舒血管物质生成增多,引起血 管平滑肌舒张和毛细血管扩张。
二、微循环淤血性缺氧期
(二)微循环变化的主要机制
3.血液流变学的改变 休克进展期,由于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舒张, 而微静脉和小静脉对局部酸中毒耐受性较大,儿茶酚胺仍能使其收缩(组织 胺还能使肝、肺等微静脉和小静脉收缩),毛细血管后阻力增加,而使微循 环血流缓慢;在血流缓慢的微静脉,红细胞易聚集;同时组胺和激肽使微血 管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血液粘度增高及血小板粘附聚集;灌流压下降使 白细胞滚动、贴壁、嵌塞等,均可导致血流受阻,毛细血管后阻力增加,使 微循环血流变慢,血液淤滞,甚至血流停止。

休克

休克

血压进行性下降
80/50mmHg
脑灌流不足—— 转向昏迷 心灌流不足—— 心搏无力 皮肤血管灌流减少——发凉,发绀
肾血流持续不足——少尿或无尿
四、临床表现
(3)休克晚期
机体失血量超过40%。病 人意识模糊或昏迷;全身皮肤、粘膜明显 发绀,甚至出瘀点、瘀斑,四肢厥冷; 脉 搏微弱、血压测不出、呼吸微弱或不规则 、体温不升;无尿;并发DIC者,可出现鼻 腔、牙龈、内脏出血等。若出现进行性呼 吸困难、烦躁、发绀,虽给予吸氧仍不能 改善时,提示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此期病人常继发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而死 亡。
面色苍白 神志清楚
105/85mmHg
血压略降 脉压减小
96次/min
四肢湿冷 尿量减少
脉搏细速
治疗原则:消除病因,补充血容量,改善微循环障碍
问题:
失血量的20%究竟是多少ml? 等量的失血和失液引起的休克那种更严 重一些?


四、临床表现
(2)休克期
机体失血量达20%-40%。 病人表情淡漠、反应迟钝;皮肤粘膜发绀 可花斑、四肢冰冷;脉搏细速(>120 次/分),呼吸浅促,血压进行性下降;尿 量减少;浅静脉萎陷、毛细血管充盈时间 延长;病人出现代谢性酸中毒的症状。
休克Ⅲ期微循环变化

感染性休克病人的临床表现因血流动力学有低动 务型或高动力型而各异。前者表现为冷休克,后 者则表现为暖休克。冷休克时外周血管收缩;病 人表现为体温降低、烦躁不安、神志淡漠或嗜睡 、面色苍白、发绀呈花斑样、皮肤湿冷、脉搏细 速、血压降低、脉压缩小和尿量骤减。暖休克在 临床较少见,仅见于部分革兰阳性菌感染引起的 早期休克,为外周血管扩张;病人表现为神志清 醒、面色潮红、手足温暖、血压下降、脉率慢而 有力。但革兰阳性菌感染引起的休克加重时也可 转变为冷休克,至晚期甚至可因心力衰竭、外周 轿管瘫痪而成为低排低阻型休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ndotoxin + Membrane Phospholipids
PLA2
Arachidonic Lyso+ phospholipid Acid
5-Lipoxygenase
Cyclooxygenase
Prostaglandins
Thromboxanes Leukotrienes
Platelet Activating Factor
death
Gram(+) LTA
TLR2 TLR4
LBP = LPS-Binding Protein LPS = Lipopolysaccharide LTA=Lipoteichoic acid LTA TLR= TLR Toll-like receptor
Mediators of Inflammation
Morbidity/Mortality of Sepsis and Septic Shock
● ●


Leading cause of death in noncoronary ICU patients 500,000 episodes sepsis/year in U.S. (35% crude mortality) 200,000 cases septic shock (40% of sepsis cases) (40-70% mortality) 40% hospital deaths after injury due to MODS
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SIRS)

● ● ●

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to a variety of severe clinical insults manifested by ≥ 2 of the following conditions Temperature >38ºC or <36ºC Heart rate >90 beats/min Respiratory rate >20 breaths/min or PaCO2 ,<32 torr (<4.3 kPa) White blood cell count >12,000 cells/mm3, <4000 cells/mm3, or >10% immature (band) cells
Microbial Triggers


Gram-negative bacteria:lipopolysaccharide Gram-positive bacteria:
– Lipoteichoic acid/cell wall muramyl peptides – Superantigens


IL-1 and TNF activities(cont.)

Synergistically induce genes in endothelial cells and monocytes/macrophages
– Adhesion molecules (Kleukocyte adhesion/activation – Other Cytokines (KAcute phase proteins, recruits new phagocytes)
PATHOPHYSIOLOGY
General Clinical Signs

● ● ●
Flu-like symptoms – fever, chills – general malaise, irritability, lethargy Tachycardia and hypotension Hyperventilation Site of infection may or may not be evident
Actions of Leukotrienes
● ● ● ● ● ● ●
Vasoconstriction Bronchoconstriction Chemotaxis Leukocyte-Endothelial Cell Adhesion Leukocyte Emigration Vascular Leakage Stimulate Leukotriene and Oxygen Free Radical Release
– Lactic acidosis, oliguria, altered mental status
Septic Shock

Sepsis with hypotension despite adequate fluid resuscitation, associated with hypoperfusion abnormalities
Shock
MODS
Dea th
IL-1 and TNF activities

Synergistically induce genes in endothelial cells and monocytes/macrophages
– iNOSJNO (vasodilation, Kpulmonary artery pressure, Lcardiac output) – PLA2JPAF(hypotension) – COX-2JPGE2 (fever,pain)
Pathologic Mechanisms of Septic Shock
Kenneth J. Goodrum, Ph.D. OUCOM
Topics
● ● ● ● ●
● ●
Definitions: SIRS,sepsis,shock,MODS Morbidity/mortality of Sepsis/Shock Pathogenesis of shock Microbial triggers(endotoxin, TSSTs) Cytokine and non-cytokine mediators of SIRS and shock Pathophysiology of shock Therapy
Sepsis

The presence of SIRS associated with a confirmed infectious process.
Severe Sepsis

Sepsis with either hypotension or systemic manifestations of hypoperfusion
Macrophage
Gram-pos i t i ve o rgan i sm
In t e r l euk in 1 Tumor nec r os i s f ac t or -α
EFFECTS OF EX CESS CYT O KINE RELEASE Pr imary med ia to r s( IL1 , TNFα)
IL-1 and TNF activities(cont.)


Cachexia (Llipoprotein lipase, disrupts glucose metabolism Activates coagulation (Kintravascular thrombi, DIC, Ktissue factor, K activated factor X, K TFPI, Lactivated protein C)
Actions of PAF
● ● ● ● ● ● ● ● ●
Vasoconstriction/Vasodilation Hypotension & Cardiac Depression Bronchoconstriction Chemotaxis Leukocyte-Endothelial Cell Adhesion Leukocyte Emigration Vascular Leakage Platelet Aggregation Stimulates Leukotriene, PAF, Cytokine and Oxygen Free Radical Release
PATHOPHYSIOLOGY
Cardiovascular

Systemic vasodilation and hypotension (Psys < 90 mmHg) Tachycardia (>100 beats/min) Increased cardiac output (hyperdynamic), although contractility is depressed; hypodynamic in late shock Ventricular dilation; decreased ejection fraction Loss of sympathetic responsiveness
Hypot ens ion and shock
Some Characteristics of Septic Shock
● ● ● ● ● ● ●
Systemic vasodilation and hypotension Tachycardia; depressed contractility Vascular leakage and edema; hypovolemia Compromised nutrient blood flow to organs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Abnormal blood gases and acidosis Respiratory distress and multiple organ failure
Actions of Nitric Oxide
● ● ● ● ● ●
Vasodilation Inhibits leukocyte-endothelial cell adhesion Inhibits platelet adhesion/aggregation Decreases vascular permeability Scavenges superoxide radicals High concentrations are cytotoxi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