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性用药
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得基本原则一、非手术患者抗菌药物得预防性应用(一)预防用药目得预防特定病原菌所致得或特定人群可能发生得感染、(二)预防用药基本原则1、用于尚无细菌感染征象但暴露于致病菌感染得高危人群。
2、预防用药适应证与抗菌药物选择应基于循证医学证据、3。
应针对一种或二种最可能细菌得感染进行预防用药,不宜盲目地选用广谱抗菌药或多药联合预防多种细菌多部位感染。
4、应限于针对某一段特定时间内可能发生得感染,而非任何时间可能发生得感染。
5、应积极纠正导致感染风险增加得原发疾病或基础状况。
可以治愈或纠正者,预防用药价值较大;原发疾病不能治愈或纠正者,药物预防效果有限,应权衡利弊决定就是否预防用药。
6.以下情况原则上不应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普通感冒、麻疹、水痘等病毒性疾病;昏迷、休克、中毒、心力衰竭、肿瘤、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患者;留置导尿管、留置深静脉导管以及建立人工气道(包括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口)患者、(三)对某些细菌性感染得预防用药指征与方案在某些细菌性感染得高危人群中,有指征得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预防对象与推荐预防方案,见附录1:抗菌药物在预防非手术患者某些特定感染中得应用。
此外,严重中性粒细胞缺乏(ANC≤0、1×109/L)持续时间超过7 天得高危患者与实体器官移植及造血干细胞移植得患者,在某些情况下也有预防用抗菌药物得指征,但由于涉及患者基础疾病、免疫功能状态、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史等诸多复杂因素,其预防用药指征及方案需参阅相关专题文献、二、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得预防性应用(一)预防用药目得主要就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浅表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与手术所涉及得器官/腔隙感染,但不包括与手术无直接关系得、术后可能发生得其她部位感染。
(二)预防用药原则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用药,应根据手术切口类别(表1-1)、手术创伤程度、可能得污染细菌种类、手术持续时间、感染发生机会与后果严重程度、抗菌药物预防效果得循证医学证据、对细菌耐药性得影响与经济学评估等因素,综合考虑决定就是否预防用抗菌药物。
临床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管理要求
临床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管理要求临床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是指在无明确感染的患者中,为了预防感染而应用抗菌药物。
由于抗菌药物的滥用会导致耐药菌的增加和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因此对于临床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有着严格的管理要求。
以下是关于临床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管理要求。
一、明确适应症和禁忌证: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需要明确适应症和禁忌证。
明确适应症能够使抗菌药物的应用有明确的指导,减少不必要的使用。
禁忌证能够避免对于一些患者有不良反应或者产生病菌耐药的情况。
二、严格按照抗菌药物预防使用指南:临床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应该依据抗菌药物预防使用指南,按照指南进行用药,避免不规范的使用。
指南应该结合临床实践和最新的研究结果,提供合理、科学的用药指导。
三、多学科协作: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需要多个学科的协作,包括临床医生、微生物学家、药师等。
通过多学科的协作,可以确保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减少滥用的风险。
四、监测和评估:对于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需要进行监测和评估。
监测包括对于使用抗菌药物的病例进行记录和追踪,评估包括对于抗菌药物使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评价。
监测和评估的结果可以为后续的用药提供依据和改进方向。
五、合理用药教育:对临床医生、患者和患者家属进行合理用药教育。
通过教育,提高对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理解和认识,减少滥用和误用的风险。
六、抗菌药物管理委员会:建立抗菌药物管理委员会,负责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管理和监督。
委员会应由多学科的专家组成,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指南,监督和指导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临床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管理要求是为了保证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减少滥用的风险。
通过适应症和禁忌证的明确,按照指南的规范使用,多学科的协作,监测和评估的落实,合理用药教育的开展,以及抗菌药物管理委员会的设立,可以有效地管理临床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
只有做好管理,才能保证抗菌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降低滥用抗菌药物所导致的问题。
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基本原则一、非手术患者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一)预防用药目的预防特定病原菌所致的或特定人群可能发生的感染。
(二)预防用药基本原则1.用于尚无细菌感染征象但暴露于致病菌感染的高危人群。
2.预防用药适应证和抗菌药物选择应基于循证医学证据。
3.应针对一种或二种最可能细菌的感染进行预防用药,不宜盲目地选用广谱抗菌药或多药联合预防多种细菌多部位感染。
4.应限于针对某一段特定时间内可能发生的感染,而非任何时间可能发生的感染。
5.应积极纠正导致感染风险增加的原发疾病或基础状况。
可以治愈或纠正者,预防用药价值较大;原发疾病不能治愈或纠正者,药物预防效果有限,应权衡利弊决定是否预防用药。
6.以下情况原则上不应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普通感冒、麻疹、水痘等病毒性疾病;昏迷、休克、中毒、心力衰竭、肿瘤、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患者;留置导尿管、留置深静脉导管以及建立人工气道(包括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口)患者。
(三)对某些细菌性感染的预防用药指征与方案在某些细菌性感染的高危人群中,有指征的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预防对象和推荐预防方案,见附录1:抗菌药物在预防非手术患者某些特定感染中的应用。
此外,严重中性粒细胞缺乏(ANC≤0.1×109/L)持续时间超过7 天的高危患者和实体器官移植及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在某些情况下也有预防用抗菌药物的指征,但由于涉及患者基础疾病、免疫功能状态、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史等诸多复杂因素,其预防用药指征及方案需参阅相关专题文献。
二、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一)预防用药目的主要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浅表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和手术所涉及的器官/腔隙感染,但不包括与手术无直接关系的、术后可能发生的其他部位感染。
(二)预防用药原则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用药,应根据手术切口类别(表1-1)、手术创伤程度、可能的污染细菌种类、手术持续时间、感染发生机会和后果严重程度、抗菌药物预防效果的循证医学证据、对细菌耐药性的影响和经济学评估等因素,综合考虑决定是否预防用抗菌药物。
围术期预防性使用原则
围术期预防性用药使用原则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84号)外科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需充分考虑感染发生的可能性、预防用药的效果、耐药菌的产生、二重感染的发生、药物不良反应、药物价格以及患者的易感性等多种因素,再决定是否应用。
要规范用药品种与给药方案,不应随意选用广谱抗菌药或某些新品种以及耐药后果严重的药物作为预防用药。
一、一类切口预防性用药指标1、住院患者手术预防使用抗菌素时间控制在术前30分钟至2小时(剖宫产手术除外)。
2、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30%。
3、腹股沟疝修补术(包括补片修补术),甲状腺疾病手术、乳腺疾病手术、关节镜检查手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颅骨肿物切除术和血管途径介入诊断手术患者原则上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
4、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不超过24小时。
二、外科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1、适应证:应用抗菌药物预防外科防手术部位感染(SSl)作用是肯定的,但并非所有手术都需要。
一般的I类即清洁切口,应注意严格的无菌技术及细致的手术操作,大多无需使用抗生素。
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具体适应症有:2、Ⅱ类(清洁一污染)切口及部分Ⅲ类(污染)切口手术,主要是进入消化道(从口咽部开始)、呼吸道、女性生殖道等的手术;A 使用人工材料或人工装臵的手术,如心脏人工瓣膜臵换术、人工血管移植术、人工关节臵换术等;B 清洁大手术,手术时间长、创伤较大,或一旦发生感染后果严重者,如开颅手术、心脏和大血管手术、门体静脉分流术或断流术、脾切除术等;C 病人有感染高危因素如高龄、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营养不良等。
此外,经检测认定在病区内某种病原菌所致SSI发病率异常增高时,除追究原因外应针对性预防用药。
已有严重污染的多数Ⅲ类(污染)切口及Ⅳ类(污秽一感染)切口手术(如开放创伤、消化道穿孔等),应在手术前即开始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术中及术后继续应用,不列为预防性应用。
手术切口分类见附表1。
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基本原则一、非手术患者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一)预防用药目的预防特定病原菌所致的或特定人群可能发生的感染。
(二)预防用药基本原则1.用于尚无细菌感染征象但暴露于致病菌感染的高危人群。
2.预防用药适应证和抗菌药物选择应基于循证医学证据。
3.应针对一种或二种最可能细菌的感染进行预防用药,不宜盲目地选用广谱抗菌药或多药联合预防多种细菌多部位感染。
4.应限于针对某一段特定时间内可能发生的感染,而非任何时间可能发生的感染。
5.应积极纠正导致感染风险增加的原发疾病或基础状况。
可以治愈或纠正者,预防用药价值较大;原发疾病不能治愈或纠正者,药物预防效果有限,应权衡利弊决定是否预防用药。
6.以下情况原则上不应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普通感冒、麻疹、水痘等病毒性疾病;昏迷、休克、中毒、心力衰竭、肿瘤、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患者;留置导尿管、留置深静脉导管以及建立人工气道(包括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口)患者。
(三)对某些细菌性感染的预防用药指征与方案在某些细菌性感染的高危人群中,有指征的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预防对象和推荐预防方案,见附录1:抗菌药物在预防非手术患者某些特定感染中的应用。
此外,严重中性粒细胞缺乏(ANC≤×109/L)持续时间超过7 天的高危患者和实体器官移植及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在某些情况下也有预防用抗菌药物的指征,但由于涉及患者基础疾病、免疫功能状态、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史等诸多复杂因素,其预防用药指征及方案需参阅相关专题文献。
二、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一)预防用药目的主要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浅表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和手术所涉及的器官/腔隙感染,但不包括与手术无直接关系的、术后可能发生的其他部位感染。
(二)预防用药原则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用药,应根据手术切口类别(表1-1)、手术创伤程度、可能的污染细菌种类、手术持续时间、感染发生机会和后果严重程度、抗菌药物预防效果的循证医学证据、对细菌耐药性的影响和经济学评估等因素,综合考虑决定是否预防用抗菌药物。
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管理制度
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管理制度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及各级相关要求,结合我院工作实际,制订以下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
一、预防用药目的预防手术后切口感染,以及清洁-污染、污染或者严重污染-感染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及术后可能发生的全身性感染。
二、手术预防用药的基本原则根据手术野是否有污染或污染可能,决定是否预防用抗菌药物:1、清洁手术:手术野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
手术野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仅在下列情况时考虑预防用药:(1)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2)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等;(3)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椎间盘植入术、人工关节置换等;(4)高龄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
2、上、下呼吸道;上、下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手术或经以上器官的手术,如经口咽部大手术、经子宫切除术、经直肠前列腺手术,以及开放性骨折或创伤手术。
由于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菌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野引致感染,故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3、污染手术:由于胃肠道、尿路、胆道体液大量溢出或开放性创伤未经扩创等已造成手术野严重污染的手术。
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4、严重污染-感染:手术前已形成感染者,如腹腔脏器穿孔腹膜炎、脓肿切除术、气性坏疽截肢术等,属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不属预防应用范畴。
三、预防用药的选择及给药方法(一)用药选择1、选择抗生素时要根据手术种类的常见病原菌、切口类别和病人有无易感因素等综合考虑。
原则上应选择相对广谱、效果肯定、杀菌剂而非抑菌剂、安全及价格相对低廉的抗菌药物。
头孢菌素是最符合上述条件的。
头颈、胸腹壁、四肢软组织手术和骨科手术,主要感染病原菌是葡萄球菌,一般首选第一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唑啉、头孢拉定。
进入腹腔、盆腔空腔脏器的手术,主要感染病原菌是革兰阴性杆菌,则多使用第二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呋辛,复杂、易引起感染的大手术可用第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曲松、头孢噻肟。
围手术期预防性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预防性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围手术期预防性用抗菌药物的使用,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我院所有开展手术的科室和部门。
第三条围手术期预防性用抗菌药物的目的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第四条围手术期预防性用抗菌药物的使用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手术前评估:术前对患者进行感染风险评估,制定个体化的预防用药方案。
(二)手术时用药: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状况,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确保手术时药物浓度达到预防感染的效果。
(三)用药时机:一般在手术前30分钟至2小时内开始给药,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的,可术中追加一次。
(四)用药时长: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状况,一般术后24-48小时内停药。
(五)药物选择:根据手术部位、患者感染风险、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等因素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第二章组织管理第五条成立围手术期预防性用抗菌药物管理小组,负责本制度的组织实施、监督指导和培训工作。
第六条管理小组成员由医务科、药剂科、感染性疾病科、护理部等相关科室负责人组成。
第七条管理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管理工作,包括收集、整理、分析抗菌药物使用数据,组织培训和考核等。
第三章用药管理第八条手术医生在术前对患者进行感染风险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体化的预防用药方案。
第九条术前由药剂科提供抗菌药物选择指南,供医生参考。
第十条手术医生在手术通知单上注明预防性用抗菌药物的名称、剂量、给药时间和方法。
第十一条手术室护士按照手术医生开具的用药方案,按时给患者用药。
第十二条术后24-48小时内停药,特殊情况需延长用药时间的,由手术医生提出申请,经管理小组审批同意后方可执行。
第十三条药剂科负责监测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对异常情况及时进行干预和处理。
第十四条医务科负责对围手术期预防性用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定期和不定期检查,对违规行为进行处罚。
抗生素的预防性用药指导原则
福州市第六医院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为了保证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根据《2015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制定本管理制度。
一、内科及儿科预防用药1、用于预防一种或两种特定病原菌入侵体内引起的感染,可能有效;如目的在于防止任何细菌入侵,则往往无效。
2、预防在一段时间内发生的感染可能有效;长期预防用药,常不能达到目的。
3、患者原发疾病可以治愈或者缓解者(如免疫缺陷者),预防用药应尽量不用或少用。
对免疫缺陷患者,宜严密观察其病情,一旦出现感染征兆时,在送检有关标本培养同时,首先给予经验治疗。
4、通常不宜常规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普通感冒、麻疹、水痘等病毒性疾病,昏迷、休克、中毒、心力衰竭、肿瘤、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患者。
二、外科手术预防用药(一)外科手术预防用药目的:预防手术后切口感染,以及清洁-污染或污染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及术后可能发生的全身性感染。
(二)外科手术预防用药基本原则:根据手术野有否污染或污染可能,决定是否预防用抗菌药物。
1.清洁手术:手术野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想通的器官。
手术野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1)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2)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等;(3)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4)高龄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
2.清洁-污染手术:上、下呼吸道、上、下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手术,或经以上器官的手术,如经口咽部大手术、经阴道子宫切除术、经直肠前列腺手术,以及开放性骨折或创伤手术。
由于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野引致感染,故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3.污染手术:由于胃肠道、尿路、胆道体液大量溢出或开放性创伤未经扩创等已造成手术野严重污染的手术。
感染科预防性用药的合理使用原则
感染科预防性用药的合理使用原则随着传染病的不断流行和新病原体的出现,预防感染成为医疗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
预防性用药在感染科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但如何合理使用这些药物,成为医生和患者都需要重视和掌握的知识。
本文旨在探讨感染科预防性用药的合理使用原则。
一、充分评估感染风险在进行预防性用药之前,首先需要对患者的感染风险进行充分评估。
感染风险的高低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患者的病情、年龄、免疫状态和接触环境等。
只有在明确高风险群体时,才应考虑预防性用药的必要性。
二、选择合适的药物选择合适的药物是预防性用药中至关重要的一步。
药物的选择应基于多个方面的考虑,包括病原体的种类、药物的抗菌谱、耐药性情况以及患者的个体差异等。
根据临床指南和专家共识,选择广谱抗生素或特定的抗病毒、抗真菌药物,以最大限度地覆盖可能的病原体。
三、掌握适当的用药时机和疗程用药时机和疗程的合理掌握是预防性用药中的关键步骤。
预防性用药一般要在暴露后尽早使用,以达到最佳的防治效果。
疗程的长短应根据病情和预防目标来确定,一般不宜过长,以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和耐药性的产生。
四、减少药物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预防性用药虽然可以有效预防感染,但也可能带来一定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为了减少这些不良影响,应注重用药前的患者评估和药物监测。
同时,医生在用药过程中需要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药物代谢情况,及时调整剂量和疗程。
五、合理使用联合药物在某些情况下,单一药物的预防效果可能并不理想,此时可以考虑合理使用联合药物。
联合用药可以提高疗效,降低耐药性的发生。
但需要注意的是,联合用药也可能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应慎重选择。
六、严格遵循防感染措施预防性用药并不能完全替代防感染措施的重要性。
在使用预防性药物的同时,医务人员和患者仍需严格遵守手卫生、环境清洁和隔离措施等基本的感染防控原则。
七、培养合理用药意识对医务人员和患者来说,培养合理用药的意识至关重要。
医务人员应不断学习最新的感染预防知识和指南,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
2.临床医师可根据诊断和患者病情开 具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处方;患者需要 应用限制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时,应经具 有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的医师同意,并签名;患者病情需要应 用特殊使用抗菌药物,应具有严格临床 用药指征或确凿依据,经抗感染或有关 专家会诊同意,处方需经具有高级专业 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医师签名。
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本病以病毒感染多见,多数病例为自限性。 【治疗原则】 以对症治疗为主,不宜常规使用抗菌药物。
极少数病例可由肺炎支原体、百日咳博德特 菌或肺炎衣原体引起,此时可给予抗菌药物 治疗。
【病原治疗】
可能由肺炎支原体或百日咳博德特菌引起者, 可采用红霉素等大环内酯类。
肺炎衣原体感染可用四环素或多西环素,或 红霉素等大环内酯类。
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
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
一)抗菌药物实行分级管理 各医疗机构应结合本机构实际,根据抗
菌药物特点、临床疗效、细菌耐药、不 良反应以及当地社会经济状况、药品价 格等因素,将抗菌药物分为非限制使用、 限制使用与特殊使用三类进行分级管理。
(一)分级原则
1.非限制使用:经临床长期应用证明安全、有 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 药物。
给药方法:接受清洁手术者,在术前0.5~2小时 内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使手术切口暴露时局
部组织中已达到足以杀灭手术过程中入侵切口细菌 的药物浓度。如果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 大(>1500 ml),可手术中给予第2剂。抗菌药物的有 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个手术过程和手术结束后4小 时,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 延长至48小时。手术时间较短(<2小时)的清洁手术, 术前用药一次即可。接受清洁-污染手术者的手术时 预防用药时间亦为24小时,必要时延长至48小时。 污染手术可依据患者情况酌量延长。对手术前已形 成感染者,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应按治疗性应用而定。
围术期预防性使用原则
围术期预防性用药使用原则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84号)外科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需充分考虑感染发生的可能性、预防用药的效果、耐药菌的产生、二重感染的发生、药物不良反应、药物价格以及患者的易感性等多种因素,再决定是否应用。
要规范用药品种与给药方案,不应随意选用广谱抗菌药或某些新品种以及耐药后果严重的药物作为预防用药。
一、一类切口预防性用药指标1、住院患者手术预防使用抗菌素时间控制在术前30分钟至2小时(剖宫产手术除外)。
2、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30%3、腹股沟疝修补术(包括补片修补术),甲状腺疾病手术、乳腺疾病手术、关节镜检查手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颅骨肿物切除术和血管途径介入诊断手术患者原则上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
4、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不超过24小时。
二、外科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1、适应证:应用抗菌药物预防外科防手术部位感染(SSI)作用是肯定的,但并非所有手术都需要。
一般的I类即清洁切口,应注意严格的无菌技术及细致的手术操作,大多无需使用抗生素。
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具体适应症有:2、H类(清洁一污染)切口及部分皿类(污染)切口手术,主要是进入消化道(从口咽部开始)、呼吸道、女性生殖道等的手术;A使用人工材料或人工装臵的手术,如心脏人工瓣膜臵换术、人工血管移植术、人工关节臵换术等;B清洁大手术,手术时间长、创伤较大,或一旦发生感染后果严重者,如开颅手术、心脏和大血管手术、门体静脉分流术或断流术、脾切除术等;C病人有感染高危因素如高龄、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营养不良等。
此外,经检测认定在病区内某种病原菌所致SSI发病率异常增高时,除追究原因外应针对性预防用药。
已有严重污染的多数皿类(污染)切口及W类(污秽一感染)切口手术(如开放创伤、消化道穿孔等),应在手术前即开始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术中及术后继续应用,不列为预防性应用。
手术切口分类见附表1。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
XX医院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我院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下称预防用药)的管理,促进合理用药,减少细菌耐药,达到医院等级评审指标要求,依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和控制技术指南(试行)》等规定,制定本实施细则.第二条Ⅰ类切口手术的手术野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用药应当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预防用药不能代替严格的无菌操作。
第三条医院成立工作管理小组,对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全过程进行管理,并负责相关人员的培训、指导等工作。
管理小组每月进行1次专项检查,对违规者按医院相关规定进行处罚,以确保本实施细则得到贯彻落实。
第四条管理小组名单如下:组长:张联民院长副组长:伍春霞李洁明成员:王观理曾广玲杨军王祥云黄松林第二章预防性用药的适应证第五条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用药目的: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和手术所涉及的器官和腔隙感染,但不包括与手术无直接关系、术后可能发生的全身性感染。
第六条Ⅰ类切口手术范围及名称Ⅰ类切口手术范围:包括甲状腺、乳腺、腹股沟疝、关节镜检查、颈动脉内膜剥脱、颅骨肿物切除、内眼手术和冠脉造影等血管介入诊断,以及心脏、颅脑、膝髋关节、肾脏手术。
Ⅰ类切口手术名称如下:(一)甲状腺手术:甲状腺切除术、甲状腺部分切除术、甲状腺大部分切除术、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甲状腺病损切除术、甲状腺根治术、甲状腺改良根治术;(二)乳腺手术:乳房切除术、乳房部分切除术、乳房次全切除术、乳房改良根治术、乳房根治性切除术、乳房扩大根治性切除术、乳头切除术、乳腺腺叶切除术;(三)腹股沟疝手术(包括补片修补术):腹股沟疝修补术、腹股沟直疝修补术、腹股沟斜疝修补术、腹股沟直疝无张力修补术、股沟斜疝无张力修补术、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腹股沟直疝-斜疝修补术;(四)关节镜检查手术:膝、髋、肩关节镜检查手术;(五)非开放性骨折内固定术,骨折内固定取出术;(六)膝髋关节置换手术:膝关节置换术、膝关节部分置换术、髋关节置换术、全髋关节置换术、髋臼置换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七)颅骨肿物切除手术:颅骨切除减压术、线形颅骨切除术、条带状颅骨切除术;(八)开颅手术:颅内肿瘤切除术、脑膜瘤切除术、颅内血肿清除术、脑内血肿清除术、颅内血肿引流术、颅内血管成形术、开颅探查术、脑室切开引流术;(九)眼科手术:白内障囊外摘除术、晶状体单纯抽吸囊外摘除术、经颞侧晶状体囊外摘除术、睑内翻矫正术、睑外翻矫正术、眼睑重物切除术、青光眼睫状体冷凝术;(十)心脏手术:瓣膜置换术、瓣膜修补术、瓣成形术、瓣切开扩张术、心脏乳头肌修补术、主动脉瓣膜下环切除术、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卵圆孔未闭修补术、心内膜垫缺损修补术;(十一)肾脏手术:肾切除术、肾部分切除术(脓肿除外)、肾根治性切除术、肾囊肿切除术、肾固定术、肾修补术、肾上腺切除术、肾上腺部分切除术;(十二)妇科手术:输卵管切除术、输卵管妊娠切开取胚术、附件切除术、卵巢畸胎瘤剥出术、子宫肌瘤剥出术(除外截石位手术和经阴道手术);(十三)口腔手术:面颈部未涉及口鼻腔和唾液腺的脂肪瘤切除术、未发生感染的鳃裂囊肿摘除术、下颌下腺良性肿物切除术;(十四)其它手术:包括骨肿瘤、关节肿瘤、神经源性肿瘤及其它体表肿瘤手术,鞘膜积液手术、额面部体表肿块手术,腮腺肿瘤手术,头颈部肿瘤切除术、颈部神经鞘瘤摘除术、睾丸固定术、经血管途径介入诊断手术、赘生指切除术。
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基本原则一、非手术患者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一)预防用药目的预防特定病原菌所致的或特定人群可能发生的感染。
(二)预防用药基本原则1.用于尚无细菌感染征象但暴露于致病菌感染的高危人群。
2.预防用药适应证和抗菌药物选择应基于循证医学证据。
3.应针对一种或二种最可能细菌的感染进行预防用药,不宜盲目地选用广谱抗菌药或多药联合预防多种细菌多部位感染。
4.应限于针对某一段特定时间内可能发生的感染,而非任何时间可能发生的感染。
5.应积极纠正导致感染风险增加的原发疾病或基础状况。
可以治愈或纠正者,预防用药价值较大;原发疾病不能治愈或纠正者,药物预防效果有限,应权衡利弊决定是否预防用药。
6.以下情况原则上不应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普通感冒、麻疹、水痘等病毒性疾病;昏迷、休克、中毒、心力衰竭、肿瘤、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患者;留置导尿管、留置深静脉导管以及建立人工气道(包括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口)患者。
(三)对某些细菌性感染的预防用药指征与方案在某些细菌性感染的高危人群中,有指征的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预防对象和推荐预防方案,见附录1:抗菌药物在预防非手术患者某些特定感染中的应用。
此外,严重中性粒细胞缺乏(ANC≤0.1×109/L)持续时间超过7 天的高危患者和实体器官移植及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在某些情况下也有预防用抗菌药物的指征,但由于涉及患者基础疾病、免疫功能状态、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史等诸多复杂因素,其预防用药指征及方案需参阅相关专题文献。
二、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一)预防用药目的主要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浅表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和手术所涉及的器官/腔隙感染,但不包括与手术无直接关系的、术后可能发生的其他部位感染。
(二)预防用药原则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用药,应根据手术切口类别(表1-1)、手术创伤程度、可能的污染细菌种类、手术持续时间、感染发生机会和后果严重程度、抗菌药物预防效果的循证医学证据、对细菌耐药性的影响和经济学评估等因素,综合考虑决定是否预防用抗菌药物。
预防性用药,我们还差很多
龙源期刊网 预防性用药,我们还差很多作者:李爽来源:《人生与伴侣·综合版》2019年第05期得了病需要服药治疗,未患病时,很多高危人群也需要服药来预防,是为“预防性用药”。
在心脑血管疾病方面,他汀和阿司匹林被认为是最常见的两种治疗及预防药物,但最新调查发现,我国高危人群预防性服药的自觉性仍然较差。
《内科学年鉴》上发表的一项对170万人的研究数据显示,中国约10%的35~75岁居民属于心血管病高危人群,但使用他汀类药物和阿司匹林的分别只有0.6%和2.4%。
而在美国,这两个数字分别达到25%和44%。
从医学角度来说,他汀类药物主要是通过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也就是常说的“坏胆固醇”)水平,稳定斑块并防止斑块破裂,进而防止血栓形成;阿司匹林是通过减少血栓素,抑制血小板聚集,起到预防血管堵塞的作用。
虽然两者的作用机制不同,但均为常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推荐使用的二级预防性药物。
总体来说,我国在预防性用药方面确实与一些發达国家存在差距,这主要是三方面原因造成的。
首先,病人认为是药三分毒,药物的毒副作用很可能会超过药效,所以选择能撑则撑;其次,病人对疾病的危害程度认识不够,认为不用吃药,靠饮食和运动调节就足够了;最后,经济负担,他汀和阿司匹林都需长期服用,一旦开始就不能停,且二者价格不算低廉,部分家庭会面临一定的经济压力。
近年来,有不少关于“预防性使用阿司匹林可能增加出血风险”的研究论文发表,对全人群预防性服用阿司匹林是否有必要争议很大。
但专家表示,单纯的高脂血症患者仅预防性服用他汀即可;合并糖尿病及其他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经医院专业的风险评估被认定为中高危人群后,最好在医生指导下搭配服用他汀和阿司匹林,以预防心血管事件。
专家提醒,服用这两类药物应当注意以下事项:1.谨遵医嘱,不能自行停药。
2.部分胃溃疡人群服药后可能出现胃部不适,建议和医生商量具体服药方式。
3.看服药后是否有副作用,包括恶心、头痛及过敏等症状,如有不适及时停药并就诊。
预防性服药安全管理制度
一、总则为保障学生身心健康,防止因不合理用药或误用药物造成伤害,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学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学校全体学生、教职工以及参与学校预防性服药活动的相关人员。
三、预防性服药原则1. 必需性原则:预防性服药应以预防疾病、增强体质为目的,严格按照医嘱和药品说明书执行。
2. 安全性原则:选用安全、有效、毒副作用小的药物,确保学生在服药过程中的安全。
3. 适量性原则: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合理调整用药剂量,避免过量用药。
4. 知情同意原则:学生在服药前应充分了解药物的性质、作用、副作用等,并在家长或监护人的同意下服用。
四、预防性服药流程1. 学生或家长提出预防性服药申请,填写《预防性服药申请表》。
2. 学校医务室对申请进行审核,确保用药合理、安全。
3. 医务室将《预防性服药申请表》报送学校分管领导审批。
4. 经批准后,医务室为学生开具处方,并告知用药注意事项。
5. 学生按照医嘱,在医务室或家中按时、按量服用药物。
6. 医务室定期对服药学生进行随访,了解病情变化和用药效果。
五、预防性服药管理1. 学校医务室负责预防性服药工作的组织实施,确保用药安全。
2. 教职工应加强对预防性服药工作的宣传教育,提高学生、家长对用药安全的认识。
3. 学生应自觉遵守预防性服药制度,按时、按量服用药物。
4. 家长应密切关注孩子的病情变化,配合学校做好预防性服药工作。
六、应急处置1. 学生在服药过程中出现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服药,并及时告知医务室。
2. 医务室接到报告后,立即进行诊断和处理,必要时送医治疗。
3. 学校应建立健全预防性服药安全事件应急预案,确保突发事件得到及时有效处理。
七、监督与考核1. 学校定期对预防性服药工作进行监督检查,确保制度落实到位。
2. 学校对预防性服药工作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3. 对违反预防性服药制度、造成不良后果的,依法依规追究责任。
八、附则1. 本制度由学校医务室负责解释。
药物预防用药的原则
药物预防用药的原则一、什么是药物预防用药药物预防用药是指通过使用特定药物,预防或减轻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在许多疾病中,药物预防用药已被证明是非常有效的预防措施之一。
二、药物预防用药的重要性药物预防用药在保护个人和公共健康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合理使用预防药物,可以显著降低患病风险,减少医疗费用的开支,并提高生活质量。
三、药物预防用药的原则3.1 个体化治疗原则每个人的健康状况、遗传因素和生活方式都有所不同,因此需要根据个体化特点来进行药物预防用药。
因此,在使用预防药物时,应根据个人差异进行剂量和疗程的调整。
3.2 确定患病风险的原则在决定是否使用药物预防的过程中,需要准确评估个人的患病风险。
这包括家族病史、生活方式、环境因素等因素的综合考虑。
只有在合理评估个人患病风险的基础上,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预防药物方案。
3.3 依据科学证据的原则药物预防用药应基于充分的科学证据。
通过临床试验和研究,评估药物预防的效果和安全性。
只有在有科学依据的情况下,才能确保预防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3.4 平衡效益与风险的原则预防药物的使用需要权衡其潜在的益处和风险。
药物可能会导致一些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因此需要在效益和风险之间取得平衡。
对于高风险人群,药物的益处可能会大于风险,而对于低风险人群,可能需要重新评估药物的使用。
四、药物预防用药的应用范围4.1 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心血管疾病是目前全球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药物预防用药在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如使用他汀类药物控制血脂,使用抗凝药物预防血栓形成等。
4.2 癌症的预防许多癌症可以通过药物预防来降低患病风险。
例如,乳腺癌患者可以通过服用雌激素受体调节剂来降低再发和死亡的风险。
4.3 感染病的预防药物预防用药在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例如,乙肝病毒携带者可以通过使用抗病毒药物来预防乙肝病毒的传播。
4.4 疫苗的预防疫苗是最常见的预防用药方式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带猪消毒。
(六)育肥或后备猪:
目的是预防寄生虫和促进生长,如促生长剂,自配料可添加喹乙醇100毫克/千克(35公斤以前);驱虫用药方法同上。
(七)成年猪(公、母猪)
1.后备猪、空怀猪和种公猪,每年驱虫两次。
(二)7~10日龄:
目的是控制仔猪开食时发生感染,推荐药物有:
1.恩诺沙星、洛美沙星、氧氟沙星及环丙沙星,肌注:5毫克/公斤体重,连续注射3天;饮水:每公斤水加50毫克;拌料:每公斤饲料加100毫克。
2.痢菌净,每公斤饲料添加150毫克,母仔共喂3天。
(三)15~30日龄:
目的是预防气喘病和大肠杆菌病等,可选:
1.土霉素碱粉每公斤饲料添加400~600毫克,拌喂1~2周。
2.庆大霉素每公斤体重肌注5毫克。
3.喹诺酮类肌注。
4.痢菌净,每公斤饲料拌50~100毫克。
5.带猪消毒。
(四)35日龄:
主要目的是预防断奶应激和寄生虫病, Nhomakorabea选: 2.预防气喘病等,可在分娩前15天到分娩后40天,土霉素拌饲1000毫克/千克,或用“支原净”150毫克/千克进行阶段饲喂。
3.预防子宫炎,可在分娩后3天肌注青霉素2万单位/公斤体重,链霉素1毫克/公斤体重,或肌注氨苄青霉素20毫克/公斤体重,或肌注庆大霉素2~4毫克/公斤体重。2次/天
1.恩诺沙星、洛美沙星及环丙沙星注射液,5毫克/公斤体重,每日1次,连用2~3天,若为长效制剂,只需注射1次。
2.硫酸庆大霉素,1ml饮水或灌服。
3.氨苄青霉素20毫克/公斤体重,肌注1~3次;若为长效制剂,只需注射1次。
4.微生态制剂(益生素),如赐美健、促菌生、乳酶生等口服。
5.2~3日龄补铁、补硒。
预防性用药
??常用药物:喹诺酮类、庆大霉素、青链霉素、氨苄青霉素、痢菌净、土霉素、强力霉素、微生态制剂等等;
??驱虫药物:敌百虫、左旋咪唑、芬苯咪唑、丙硫苯咪唑、阿维菌素、伊维菌素、通灭等等。
(一)初生仔猪(0~6日龄):
目的预防母源性感染(如脐带、产道、哺乳等感染),主要对大肠杆菌、链球菌等,推荐药物有:
1.土霉素碱粉、痢菌净、氟哌酸,每公斤饲料拌100毫克,并添加赐美健。
2.选用伊维菌素、净乐芬等驱虫药物进行驱虫,可采用内服或肌注。
3.断奶前1天及断奶后5天,饲料或饮水中添加电解多维。
4.带猪消毒。
(五)70日龄:
目的是预防喘气病、大肠杆菌病和寄生虫病:
1.强力霉素,每公斤饲料拌100~200毫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