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可视化教学参考资料

合集下载

小学科学可视化思维教学设计案例

小学科学可视化思维教学设计案例
课题
抵抗弯曲
年级
六年级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教学设计要立足学生对感性理解的生活经验,在实验体验、感受的基础上提出研究问题。引导猜想,培养学生勤思考的良好习惯。新课改理念告诉我们:学生要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探究科学知识,提升科学素养。在“宽度与抗弯曲水平研究”环节引导学生经历设计研究方案、探究实验过程,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创新水平和科学素养。在“厚度与抗弯曲水平研究”环节在前一活动的基础上得到拓展和升化,表达了使“教学目标”引向纵深发展。
提问:哪些因素会影响横梁的抗弯曲水平呢?你为什么这么想?(长短、材料、宽度、厚度、架空距离……)
1.给出研究任务:横梁的宽度与它的抗弯曲水平有什么关系?
2.提示:用卡纸代替横梁。为了使实验更准确,应控制哪些条件不改变?怎样控制?改变哪些条件?
3.组织学生交流。根据交流情况总结出比照实验的要求。
4.提示:实验考前须知
六、教学流程示意图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提出问题,大胆猜想→宽度与抗弯曲水平研究→厚度与抗弯曲水平研究→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解释并用简单实验说明横截面为长方形的横梁为什么都是立着安放)
七、教学过程
教学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设计意图
时间安排
(一)
情境导入
激发兴趣
(二)
提出问题
大胆猜想
(三)
宽度与抗
弯曲水平研究
2、(课件出示)立交桥、房屋中的横梁。
横梁是平放的还是立放的?
1.欣赏图片并思考。
2.学生汇报思考的结果。
3.观察小板凳,进一步理解柱子和横梁。
4.实验体验:将圆柱型纸筒横着放和立着放,分别在纸筒上加力。感知:横梁比较容易弯曲。

思维可视化公开课教案

思维可视化公开课教案

思维可视化公开课教案一、课程背景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发展,思维可视化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越来越受到教师的关注和应用。

思维可视化公开课旨在帮助学生提高思维能力,发展创新意识,提升学习效果。

本课程将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思维可视化的概念、方法和应用,培养他们将抽象思维转化为可视化图形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思维可视化的概念和作用。

2. 掌握思维可视化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 能够运用思维可视化方法进行学习和问题解决。

4. 培养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教学内容1. 思维可视化的概念与价值思维可视化的定义思维可视化在教育中的应用思维可视化对学习效果的提升2. 思维可视化的基本方法思维导图流程图概念图矩阵图3. 思维可视化的技巧与实践选择合适的可视化工具设计清晰简洁的图表运用颜色、符号和布局增强视觉效果4. 思维可视化在学科中的应用案例分析语文:故事情节分析数学:解题思路展示英语:词汇联想与记忆5. 创新思维与团队合作创新思维的培养方法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思维可视化在团队合作中的应用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思维可视化的概念、方法和应用。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学科中思维可视化的应用案例。

3. 实践操作法:学生动手实践,制作思维可视化图表。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思维可视化应用的经验和心得。

五、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思考情况。

2. 思维可视化图表制作:评估学生制作的图表的创意、清晰度和准确性。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和思维可视化应用的效果。

4.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思维可视化的实践作业,收集并评估学生的完成情况。

1. 教材或教参:关于思维可视化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案例的教材或教参。

2. 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和学生分享思维可视化图表。

3. 思维可视化工具:如思维导图软件、流程图工具等。

4. 彩笔、便签纸、挂图纸等:用于学生制作思维可视化图表。

初中历史思维可视化教案

初中历史思维可视化教案

初中历史思维可视化教案
教学内容:古代文明的发展及其影响
教学目标:
1. 了解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2. 理解古代文明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3. 能够运用思维可视化工具,呈现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

教学重点:古代文明的兴起及其特点;古代文明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教学难点:如何使用思维可视化工具呈现古代文明的发展过程。

教学准备:投影仪、计算机、思维导图软件等。

教学流程:
第一步: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一幅古代文明发展的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思考古代文明是如何兴起和发展的,以及古代文明对现代社会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第二步:学习(20分钟)
1. 教师向学生介绍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包括埃及文明、中国文明、希腊罗马文明等;
2. 学生利用思维导图软件,将各个古代文明的起源、发展和影响等信息整理成思维导图。

第三步:讨论(15分钟)
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思维导图,并结合课堂学习,进行讨论和分享。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古
代文明对现代社会产生的影响,并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古代文明的价值和意义。

第四步:总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帮助学生对古代文明的发展过程和影响有更深入的了解。

教学反思:通过思维可视化工具,学生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加深对古
代文明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思维可视化,将自己的思维整理成结构化的
图表,提高思维的逻辑性和表达能力。

思维可视化公开课教案

思维可视化公开课教案

思维可视化公开课教案一、课程背景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思维可视化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本课程旨在帮助教师掌握思维可视化的基本理念和方法,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思维可视化的概念及意义;2. 掌握思维可视化的基本方法和技巧;3. 能够运用思维可视化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4. 培养教师创新教学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 思维可视化的基本概念2. 思维可视化的方法与技巧3. 思维可视化在教学中的应用案例4. 思维可视化教学实践指导5. 创新思维与教学策略四、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思维可视化的基本概念、方法与技巧;2. 案例分析:分析思维可视化在教学中的应用案例;3. 小组讨论:探讨如何在实际教学中运用思维可视化;4. 教学实践:教师进行思维可视化的教学设计与实施;5. 反馈与评价: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1. 第一课时:思维可视化的基本概念;2. 第二课时:思维可视化的方法与技巧;3. 第三课时:思维可视化在教学中的应用案例;4. 第四课时:思维可视化教学实践指导;5. 第五课时:创新思维与教学策略。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参与情况,了解他们对思维可视化的兴趣和接受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思考问题的深度、分享观点的清晰度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有效性。

3. 教学实践作品:收集教师根据思维可视化方法设计并实施的教学活动,评估其创新性和实用性。

4. 学生反馈:通过问卷调查或访谈收集学生对思维可视化教学的感受和建议,以便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

七、教学资源1. 教材:提供关于思维可视化的专业书籍、文章和教学指导手册,供教师深入学习。

2. 网络资源:推荐思维可视化相关的在线课程、教学视频和教学工具,帮助教师掌握更多实用技巧。

3. 实物材料:提供彩纸、笔、图表等教具,方便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思维可视化的实际操作。

思维可视化工具的教学应用

思维可视化工具的教学应用
从创作方法上看,思维导图往往是从一个主要概念开始,随着思 维的不断深入,逐步建立的一个有序的图;而概念图则是先罗列 所有概念,然后建立概念和概念之间的关系,一幅概念图中可以 有多个主要概念。
从表现形式上看,导致思维导图大多是通过带顺序标号的树状的 结构来表示,而概念图则需要通过网状结构来呈现。
从应用领域看,现在思维导图的软件往往是在企业中有着广泛的 应用,其目的借助可视化手段促进灵感的产生和创造性思维的形 成;而概念图从开始到现在都是为了促进教学效果,最初是作为 评价的工具,后来得到推广,成为教和学的策略。
思维可视化工具的教学应用思维可视化工具的教学应用思维可视化工具的教学应用一思维可视化工具的概念一思维可视化工具的概念二概念图的教学应用二概念图的教学应用三思维导图的教学应用三思维导图的教学应用四基于可视化思维图的教学四基于可视化思维图的教学五案例五案例一思维可视化工具的概念一思维可视化工具的概念思维可视化是一种以数据可视化计算可视化和信息可视化为基础促进知识的传播和创新的技术
四、基于可视化思维图的教学
展示教学内容 分析知识结构 解释理论体系 组织学习过程 实现知识建构 个人学习管理 头脑风暴的工具
应用概念图展示教学内容
应用概念图阐述理论体系
应用概念图组织学习过程
应用概念图实现知识建构
应用概念图实现知识建构
应用概念图进行个人学习管理
应用概念图工具开展 主题探究学习的过程
om/en/ Visio
Inspiration MindManager MindMapper Axon Idea Processing SmartIdea
MindGenius MindMan Personal Freemind Visual Mind……

思维可视化视角下的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以浙教版七年级“5.4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为例

思维可视化视角下的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以浙教版七年级“5.4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为例

思维可视化视角下的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 以浙教版七年级 5.4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为例◉杭州市钱塘区学正中学㊀王㊀艳㊀㊀摘要:数学解题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应用题教学.教师通过语言转化㊁列表画图等教学活动让学生的思维过程可视化,经历从多角度设未知数列方程,找到解应用题的一般途径,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提高学生的模型观念㊁应用意识.关键词:核心素养;思维过程;可视化;列表;画图㊀㊀1问题提出在多年教学中,笔者发现七年级学生在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时总存在困难,并导致了学生学习的分化.学生的主要困难是不会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还有少部分学生不能读懂题意;读题审题过程过于简单化,只停留在看题层面的比较多,没有具体有效的方式呈现自己的思考过程.总而言之,学生的阅读概括能力㊁分析表达能力㊁信息处理能力比较欠缺.针对如何破解学生解应用题的困难问题,笔者结合教材内容,实施了以下的教学策略.2教学策略针对学生的问题,笔者提出了思维可视化的策略,即通过一些具体可操作的活动,把学生读题过程㊁分析过程中抽象的思维活动具体化.如用数学符号写出来㊁列出来㊁画出来,让自己㊁同学和老师都能看得见,然后将表达出来的内容用于交流讨论㊁分析整理㊁计算推理等,最后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简而言之,即用具体的表达方式让学生呈现抽象的思维过程.应用题解题是一个包括了阅读概括㊁收集信息㊁筛选数据到处理各种数量关系㊁逻辑表达等思维活动的建模过程,是培养学生认识世界㊁发展能力㊁提升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苏联数学教育学家斯托里亚尔曾说 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 .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善于运用文字㊁符号和图形等数学语言,帮助并引导学生理解数学语言㊁运用数学语言,培养学生在数学抽象㊁符号意识等方面的数学素养,感受数学语言的简洁之美.2.1尝试信息转化,让读题过程可视化解应用题的第一步是会读题.怎样做到 会读题 ?首先,学生能从具体问题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其次会找等量关系,把条件概括精炼,将文字语言 翻译 并用简单的文字㊁数与字母等代数符号㊁运算符号表示成符号语言,实现读题过程的可视化.例1㊀学校组织植树活动,已知在甲处植树的有23人,在乙处植树的有17人.现调20人去支援,使在甲处植树的人数是乙处植树人数的2倍,应调往甲㊁乙两处各多少人?教师:请你认真读题,并尽可能的把问题中的文字语言用数学式子的形式表示出来.如:①甲处人数+支援甲处的人数=支援后甲处人数.试一试.生1:我写的是 乙处人数+支援乙处的人数=支援后乙处人数 .(教师标记②)生2:我写的是 支援后甲处人数=2ˑ支援后乙处人数 .(教师标记③)师:还有可以转化的语句吗?生3:我还有一个式子是 支援甲处的人数+支援乙处的人数=20 .(教师标记④)师:读题时我们要尽可能的把题目中的文字信息翻译成数学符号,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每个表达式就是一个等量关系式,它们分别刻画了各已知量㊁未知量之间的数量关系.设计意图:以往学生读题过程只是单一的看题目,看懂了什么㊁看不懂什么经常是含糊不清的.在读题可视化环节中,教师首先要改变学生原来的读题习惯,引导学生边读边进行数学语言的转化,尝试尽可能把读到的内容用数学符号的形式表示出来.本题题意较简单,但文字信息中包含的数量关系较多,这时就需要用更简洁的语言来表达,即数学化处理.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可以 去情境化实现数学抽象 [1],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符号的转化能力,文字概括抽象等数学思维能力.2.2尝试列表量化,让数据收集过程可视化解应用题的第二步是会表示㊁分析数量关系.这是学生感到困难的地方,表现为思维无序,不能用合适的方式表达出自己的思维过程.尝试列表,用代数式的形式表达出各关系式中的数量再进行分析,可以让学生的数据处理过程可视化㊁有序化,将问题中的隐性数量关系显性化,使抽象关系具体化,并选择合适的设元方式,列出方程,实现数量符号化的思维过程.师:刚才找到的等量关系式中包含了许多数量,是否可以用简洁的方式把它们都表达出来今天我们学习用列表的方法来处理这些数量间的关系.本题数量代表的意义是什么?生1:甲㊁乙两处变化前后的人数.师:有哪几个变化阶段?生2:原来人数㊁支援的人数㊁支援后的人数.教师随即在黑板上横向书写 原来人数㊁支援人数㊁支援后人数 ,纵向书写 甲㊁乙 ,搭好表格框架,请学生先把已知量填写好后提问(表1).表1原来人数支援人数支援后人数甲23乙17㊀㊀师:未知量有几个?怎样去表示它们?生3:未知量有4个,可以设甲处支援人数为x ,即可表达其他量了(表2).表2原来人数支援人数支援后人数甲23x23+x 乙1720-x37-x㊀㊀师:你是根据什么填写出其他3个空格的?生3:由上面的关系式①㊁②㊁④可表示其他3个量.师:那么关系式③怎么用?生3:根据关系式③列方程,可得23+x =2(37-x ).追问:你还可以设其他量为未知数吗?试一试,再填表,并列出方程.你有什么发现?生4:我设支援后乙人数为y ,列出表3,根据关系式④列方程.表3原来人数支援人数支援后人数甲232y -232y乙17y -17y方程2y -23+y -17=20㊀㊀生5:我设支援后乙处人数为y ,列出表4,根据关系式③列方程.表4原来人数支援人数支援后人数甲2320-(y -17)43-(y -17)乙17y -17y方程43-(y -17)=2y㊀㊀生6:我还有想法,列出表5,根据关系式①来列方程.表5原来人数支援人数支援后人数甲2320-(y -17)2y乙17y -17y方程23+20-(y -17)=2y㊀㊀师:根据大家的讨论交流,你有什么收获?生5:我发现每一个未知的量都可设未知数,并表示出其他未知量.生6:我发现表格中横向㊁纵向的数量之间都能找到关系.生7:我发现只要选定其中一个等量关系式列方程,其他是用来表示与未知数有关的数量的,比我原来想的思路要多多了.师:是的,我们可选一个等量关系式作为主线列方程,其余作为副线用来列代数式表示其他量.你知道一共会有多少种思路列方程吗?师生一起讨论,归纳出共有16种,学生感叹表格的用处很强大,简洁有序,拓宽了大家的思路.设计意图:教材中例题第一次采用列表法分析,但只出现了表3.列表法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新方法,所以在例题的教学中,教师不能直接把表格呈现给学生,而是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经历怎么列表,怎样用表格整理㊁分析数据,选择哪个量设元,如何表示其他未知量,选择哪个关系式列方程等一个完整的建模过程,逐步学会将每个未知量符号化,同时要尝试多角度思考,进一步挖掘表格的作用,体验列表法的普适性㊁有效性,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符号观念.目标检测:课本作业题2,要求(1)写出问题中所有的等量关系式;(2)表格分析只列方程.分析:本题关系式较多,要通过 实际 与 计划 两个阶段的分析才能列出表格,表格中会有6处空格,可选任一个未知量设未知数.学生解答:(1)写出的等量关系式共6个.①原计划时间=实际时间+1;②前23工作量=原计划工作效率ˑ提效前时间;③后13工作量=提效后工作效率ˑ提效后时间;④提效后工作效率=原计划工作效率ˑ54;⑤前23麦地面积+后13麦地面积=麦地总面积;⑥提效前时间+提效后时间=实际时间; (2)部分学生列出的分析表格(表6㊁表7):表6效率时间工作量实际提效前12118x23x 提效后12ˑ54145x13x 计划12112x x 方程112x-118x+145x()=1表7效率时间工作量实际提效前12812t8t 提效后12ˑ54415t4t 计划12t12t 方程t-812t+415t()=1㊀㊀设计意图:练习时,部分学生最先采用的是列算式,但是条件复杂很难列式,都以失败告终;而部分学生采用列表㊁设元㊁列方程的途径就顺利解决问题.这样鲜明的对比引发了学生的思维冲突,感受到列方程解题的优越性.其次,在练习后师生需要做学习小结,得出常用思路是利用各部分的内部联系列代数式,再根据外部联系列方程.如关系式②是内部联系,关系式①是外部联系.2.3尝试画图优化,让深度思维过程可视化图示法是用图形大小表示问题中的总体与各部分的数量,即代数问题几何化,通过图形间的数量关系确立等量关系.本环节是从整体的角度思考问题,通过推理探究发现某一类问题的本质特征,实现深度思维过程的可视化.师:列表法能帮助我们多角度地分析数量关系,理解题意,你们是否还有更直观的方法体现数量间的关系呢?生8:老师,我发现例1还有等量关系式可以写:⑤甲处人数+乙处人数+支援人数=支援后甲处人数+支援后乙处人数=总人数,那么总人数是已知量,而调整前后总人数是不变的,所以⑥总人数=3ˑ支援后乙处人数=1.5ˑ支援后甲处人数,这样列算式就可以解出来了.师:你是怎么发现的?生8:把之前的关系式①+②后可得,甲处人数+支援甲处的人数+乙处人数+支援乙处的人数=支援后甲处人数+支援后乙处人数,左边有一部分用关系式④代换后就得到关系式⑤,右边再用关系式③代换后就得到式⑥了.师:太棒了(此处有掌声),同学8是从整体角度来思考,在变化过程中发现保持不变的量是总人数,在变化前总人数可以分为3部分组成,变化后分为2部分组成.这样通过对条件的再加工,我们发现了更简洁的思路:总量=各部分之和.这类题我们常常会用什么方法来分析呢?生:以前行程问题㊁工程问题画过线段图.师:试一试,如果用一条线段表示总人数,先把它分成几部分从左到右依次表示哪个量?生9:分成3部分,依次是甲处人数㊁乙处人数和支援人数20人.师:那请你继续表示出变化后各部分的人数.生9:哎呀,甲变化后的人数表示不了,还有一条线段在后面了.(图1)图1师:那有什么办法可以同时表示出变化后甲㊁乙人数的线段生8:应该把支援部分人数放中间,然后它的左边部分给甲,右边部分给乙.(图2)图2根据总人数=1.5倍支援后甲的人数,得1.5ˑ(23+x )=60;根据总人数=3倍支援后乙的人数,得3ˑ(37-x )=60;根据支援后甲乙人数比例,可列方程23+x =2(37-x ).追问:目标检测问题,你能用线段图分析吗?分析:用线段表示工作天数(图3),设这片麦地有x 公顷,根据图示可列方程112x =118x +145x +1.图3师:接下来请大家独立完成例2.例2㊀某班有学生45人,已知会下象棋的人数是会下围棋人数的3.5倍,两种棋都会或都不会的都是5人.求只会下围棋的有多少人?学生方法1:列表8,全班45人由四部分组成,只会下象棋的人数+只会下围棋的人数+两种棋都会的人数+两种棋都不会的人数=45,设只会下围棋有x 人,可列方程:3.5(x +5)-5+x +5+5=45.表8只会下象棋只会下围棋两种都会两种都不会合计人数3.5(x +5)-5x5545㊀㊀方法2:用线段的长短表示人数(图4),如线段A B 表示总人数45,由A C +C E +E B =AB 或A D +D E +E B =A B 或A C +D E -D C +E B =A B 即可列出方程3.5x +x -5+5=45,得x =10,所以,C E =x -5=5.图4设计意图:表格可以呈现问题中丰富的数量关系,学生有时会因为关系反而把问题复杂化.所以教师应继续启发学生寻找各关系式之间是否存在联系,归纳得出这一类问题的共性,优化思路,提升学生的思维深度.3教学感悟章建跃博士强调,数学活动的本质是数学思维活动,没有 过程 =没有 思想 [2].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通过以上途径 搭建脚手架 ,尝试让学生的思维过程可视化,培养数学素养.3.1用数学语言描述实际问题,实现读题过程的思维可视化,提升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㊀㊀实际问题中语言比较生活化,读题时需要把生活语言数学化,并用数或式㊁运算符号㊁逻辑符号等常用的数学语言去表示出来.在教学或练习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尽可能多地进行这样的语言转化,并逐一写出来,这些表达式就是问题中各数量之间包含的等量(或不等量)关系式,也是解题中的第一次抽象概括的过程.如例题1中,表达式①~④都是题意中可以直接 翻译 出来的,是显性条件,表达式⑤~⑥就是隐性条件,是对条件的第二次高度概括的结果.所以读题过程的思维可视化教学,可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培养学生 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 .3.2用表格形式描述数量,实现数据处理过程的思维可视化,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㊀㊀通过读题表达出来的关系式比较多,每个表达式中数量间的关系是单一化的,怎样把所有的数量关系都能更清楚地表示出来,借助于表格是比较合适的,如何列表㊁用表是本节课中学生重点学习的内容之一.首先,列表过程是循序渐进的,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体验;其次,整个过程体现了思维的顺序和层次,体验用字母表示数的代数思想㊁用方程建模的思想;再次通过不同的设元方法,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把原来狭窄的思路打开,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 学会用数学语言描述世界 .3.3用图形大小表示数量,实现深度思维过程的可视化,培养学生的推理与模型观念㊀㊀本环节的设想是初步培养学生的集合思想㊁推理㊁建模观念.列表主要是分析各个部分即各元素间的关系,而图形更直观地表示某一个量各部分间的关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即集合的思想.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整体的角度思考,探究各个集合间的交㊁并㊁补等关系.同时思考整个变化过程,通过推理说明是否存在不变的量,如果有,根据这个不变量也可以列方程.在分析问题时,我们尽可能从多角度㊁多种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经历方法的积累过程,体验思维的宽度和深度,培养学生 学会用数学思维分析世界 .总之,列表㊁画图等方式是让学生思维可视化的有效途径,也是今后不等式㊁函数等知识的学习中常用的工具.当然应用题的教学策略不止于此,定还会有其他方法可探索.参考文献:[1]崔永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分析与思考[J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6(Z 2):16G18.[2]章建跃.章建跃数学教育随想录[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7:23.Z。

思维可视化教学设计案例

思维可视化教学设计案例

思维可视化教学设计案例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清晰地了解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各个阶段。

2. 培养学生用可视化方式记录和表达知识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植物生长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

掌握植物生长的主要阶段,像种子发芽、幼苗生长、开花、结果等。

能够用自己绘制的思维可视化图表来呈现植物生长过程。

2. 难点。

理解植物在每个生长阶段所需要的条件及其相互关系。

把复杂的植物生长知识以简洁、准确的可视化形式展现出来。

三、教学方法。

1. 讲授法:简单地给学生讲讲植物生长的基础概念。

2. 小组合作法:让同学们分组讨论并共同绘制思维可视化作品。

3. 情景教学法:通过展示一些植物生长的有趣视频,营造出植物生长的情景氛围。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3分钟)老师走进教室,神秘兮兮地说:“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走进一个超级神奇的世界,这个世界里有个小生命,它从一颗小小的、毫不起眼的东西,慢慢地变成了一个超级有活力的大东西。

你们猜猜是什么?”这时候,可能有同学会乱猜一通,什么毛毛虫变蝴蝶啦之类的。

然后老师笑着说:“哈哈,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是植物的生长过程呢。

”2. 知识讲解(7分钟)老师开始在黑板上画一个简单的时间轴,说:“同学们,咱们先把植物生长想象成一场超级有趣的旅行,它沿着这个时间轴一步一步走呢。

首先是种子时期,这个时候的种子就像一个小睡美人,在土壤这个大床上安静地睡着,等着合适的温度、水分和空气来叫醒它。

一旦条件合适了,种子就开始发芽啦,就像小睡美人睁开了眼睛。

”老师一边说,一边在时间轴上对应的位置简单画个发芽的小图。

“发芽之后呢,就长成幼苗啦。

幼苗就像一个小娃娃,特别脆弱,需要阳光、水和肥料的细心照顾才能茁壮成长。

然后啊,慢慢长大的植物就会开花,花朵就像植物穿上了漂亮的花裙子,吸引小蜜蜂和小蝴蝶来做客呢。

最后就结果啦,果实里面可藏着植物的小宝宝——种子哦。

”在每个阶段讲解的时候,都在时间轴旁边配上相应的手绘小图,让学生有个初步的直观印象。

思维可视化教学(教学篇)

思维可视化教学(教学篇)

“思维可视化”教学(教学篇)教学中的“洞穴效应”好奇心是人类的本能,不需培养。

好奇心与知识结合就是求知欲,学习是获取知识,那么便是对求知欲的满足,也是对好奇心的满足,对本能欲望的满足!满足应该是快乐的,但为什么那么多学生讨厌学习、痛恨学习、逃避学习,有些孩子甚至用放弃生命的代价去逃避学习,这倒底是为什么呢?答案只有一个:现行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无法得到求知欲的满足——学习变得枯燥乏味,如同嚼腊!学习为什么会变得索然无味?因为“简单重复”!学习的快乐感来自于“发现”,因为“发现”伴随着大脑的兴奋机制;学习的乏味感来自于“简单”(这里的“简单”是指表层的知识,与知识背后的思维规律相对),因为“简单”伴随着大脑的抑制机制(学生的心理对话:不就这么回事吗——没有什么新鲜的)。

而不断重复“简单”就变成了“折磨”——大脑天生“喜新厌旧”,所以“简单重复”让大脑痛苦不堪,这种痛苦积累多了,大脑就会罢工,关掉输入“旧信息”的通道,所以效率会越来越低!其实,“关掉”也是一种保护,如简不“关掉”,那可能会疯掉!如何让学习变成一系列让人新奇、兴奋的“发现过程”?运用“洞穴效应”是个好办法!想像一下:此时,你站在一个崖壁下,抬头望去,崖壁上现出一个神秘的洞穴……再想像一下:此时,你沙漠上旅行,走着走着,身后的沙丘哗地一响,猛回头,流沙滑落过后,一个洞口赫然在目……请问你的心里是否有一种冲动——哇!这个洞里是什么?这就是“洞穴效应”的前半部分——“深隧”的事物会激起人类强烈的好奇心和无穷想像!当我们仰望星空,就会不自觉地被广漠深隧的宇宙所吸引并产生各种各样的幻想出来;当我们了望大海时,也会不自觉地想像大海的深处是什么样子……。

所以,利用“洞穴效应”可以激发我们的好奇心和想像力,运用到教学上,就是“深度探究”——引导学生发现知识的“洞穴”,并向其“深隧”处进军。

实现这个过程有两种教学技巧:第一,深度设问——从“表面知识”到“学科规律”,从“学科规律”到“思维规律”(学习力的根本!)。

论思维可视化工具教学应用的原则和着力点

论思维可视化工具教学应用的原则和着力点

论思维可视化工具教学应用的原则和着力点一、本文概述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领域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

其中,思维可视化工具的出现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已经成为这场变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旨在探讨思维可视化工具在教学应用中的原则和着力点,以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本文将简要介绍思维可视化工具的基本概念及其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接着,将深入探讨思维可视化工具在教学应用中的基本原则,包括学生中心原则、直观性原则、交互性原则和创新性原则。

这些原则是指导思维可视化工具有效应用的基础。

然后,本文将重点分析思维可视化工具在教学应用中的着力点。

这些着力点包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和理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以及提升教师的教学效果和效率。

通过对这些着力点的详细分析,可以更加明确思维可视化工具在教学中的实际应用价值。

本文将总结思维可视化工具在教学应用中的优势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展望。

通过全面而深入的分析,本文旨在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套完整的思维可视化工具教学应用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指南,以推动教育领域的持续发展和创新。

二、思维可视化工具的教学价值思维可视化工具在教学中的应用,具有深远的教学价值。

它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通过使用思维可视化工具,学生可以将复杂的思维过程直观地呈现出来,从而更好地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

这种过程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还能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和思维方式。

思维可视化工具能够增强教学效果。

通过将抽象的概念、理论或问题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展示出来,思维可视化工具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讲解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同时,它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思维可视化工具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利用这些工具进行自我探究、自我反思和自我总结,从而逐步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思维可视化教学模式

思维可视化教学模式

思维可视化教学模式
思维可视化教学模式是一种注重思维过程和思维技能发展的教
学方法。

它通过图像、图表和其他可视化手段,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理解知识、提高思维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通过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思考,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思维模型,解决问题。

同时,教师还可以借助可视化工具,将知识呈现得更加生动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思维可视化教学模式的优点在于,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此外,它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成绩,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主动积极,更加深入地理解知识。

因此,思维可视化教学模式在现代教育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它是一种创新的教育方式,能够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做出重要贡献。

- 1 -。

“思维可视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思维可视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思维可视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1. 引言1.1 引言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希望能深入探讨“思维可视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索它的具体实践方法和效果,为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的质量和效果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借鉴。

希望通过这种方法,能够让更多的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找到乐趣,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

2. 正文2.1 小学数学教学的背景小学数学教学作为教育中最基础、最重要的学科之一,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往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缺乏足够的互动和启发,学生往往出现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不深刻、应用能力较弱的情况。

在这个背景下,思维可视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成为了一个备受瞩目的话题。

教师们通过引入思维可视化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激发他们的思维想象力,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和成绩。

思维可视化正逐渐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一种新潮趋势。

2.2 思维可视化概念及意义思维可视化是指将抽象的概念或问题通过图像、图表等视觉化的方式呈现出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和处理数学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可视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思维可视化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概念的空间想象能力,使抽象的概念更加具体和形象化。

通过绘制几何图形,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各种图形之间的关系,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几何知识。

思维可视化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相比于枯燥的文字和数字,图像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更投入到学习当中。

通过观察、比较图像,学生能够自主地发现规律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习的效果和学习的兴趣。

思维可视化还能够帮助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通过观察和分析图像,学生可以学会独立思考和归纳总结,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当学生尝试用图像解决问题时,也可以激发他们的创造力,让他们能够找到不同的解决方案,提高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思维可视化工具的教学应用

思维可视化工具的教学应用
思维可视化是一种利用图形化和形象化的形式,来表达人们头脑中形成的概念、知识和思想的技术。它能够将隐性知识显性化化定义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思维可视化工具在教学中的实际应用。这些工具不仅有助于教师更清晰地传达复杂的概念和知识,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和创新能力。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和实践经验,本文展示了思维可视化工具在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方面的显著作用,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初中数学思维可视化教案

初中数学思维可视化教案

初中数学思维可视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思维可视化的概念,掌握思维可视化的基本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思维可视化方法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逻辑思维、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思维可视化的概念及作用2. 思维可视化方法:图示法、流程图法、表格法、树状图法等。

3. 思维可视化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案例。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数学问题,引发学生对思维可视化的兴趣。

2. 讲解思维可视化的概念及作用:引导学生了解思维可视化的定义,理解思维可视化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3. 学习思维可视化方法:讲解并示范图示法、流程图法、表格法、树状图法等基本方法,让学生动手实践,体会各种方法的特点和应用。

4. 案例分析:分析思维可视化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案例,让学生感受思维可视化在实际问题解决中的作用。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运用思维可视化方法解决一个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创新思维能力。

6. 总结与反思: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反思思维可视化在数学学习中的价值,鼓励学生在日后的学习中积极运用思维可视化方法。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思维可视化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学生掌握思维可视化方法的熟练程度。

3. 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思维可视化能力的具体情况。

4. 学生团队合作和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情况。

五、教学资源1. 思维可视化教学PPT。

2. 思维可视化方法指导书籍。

3. 数学问题案例。

4. 投影仪、白板等教学设备。

六、教学建议1. 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对于不同学生的接受程度,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使每位学生都能在思维可视化教学中得到提高。

2. 结合数学教材,挖掘适合思维可视化的教学内容,将思维可视化方法融入日常数学教学中。

3. 鼓励学生在日后的学习中,积极运用思维可视化方法,提高数学学习效果。

4. 开展思维可视化教学研究,不断丰富和完善教学方法和策略。

通过思维可视化教学,让学生在初中数学学习中更好地发展逻辑思维、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为他们的未来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从小学统编教材编排看思维的“可视化”教学

从小学统编教材编排看思维的“可视化”教学

从小学统编教材编排看思维的“可视化”教学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教学手段的不断丰富,教育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变革。

近年来,“可视化”教学成为教学新趋势,尤其是在小学统编教材的编排中,对思维的“可视化”教学更是被广泛关注和应用。

那么,究竟什么是“可视化”教学呢?如何从小学统编教材编排中看到思维的“可视化”教学呢?一、什么是“可视化”教学“可视化”教学是一种教学方式,通过图像、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将抽象概念和知识进行可视化展示,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它以图像和场景化的方式呈现知识,使其更加直观易懂,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在小学教育中,“可视化”教学被广泛应用,尤其是在小学统编教材的编排中,更是充分展现了其优势和价值。

小学统编教材编排有着严谨的逻辑结构和系统的知识框架,同时也是思维“可视化”教学的最佳实践场所。

在小学统编教材编排中,思维的“可视化”教学表现在多个方面:1. 题材设置多样化小学统编教材编排中,会根据学科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设置丰富多彩的题材,如自然科学、人文地理、历史文化等,这些题材的设置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同时也可以通过图像、视频等手段将抽象的知识可视化呈现,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效果。

2. 知识展现形式多样化小学统编教材编排中,知识展现形式多种多样,既有文字叙述,又有图片、图表等形式,这种多样化的展现形式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感知需求,使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和思考获得更多的信息,促进他们的思维活动,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

3. 语言表达方式生动活泼小学统编教材编排中,语言表达方式生动活泼,既有一定的文学性,又有一定的科学性,这种生动活泼的语言表达方式可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知识,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的学习动机,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4. 综合实践活动丰富多彩小学统编教材编排中,综合实践活动丰富多彩,这些实践活动既有学生个人的实践活动,又有小组合作的实践活动,这些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促进他们的综合素质发展,同时也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可视化呈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思维可视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思维可视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思维可视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摘要】思维可视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思维可视化的概念、意义,以及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通过提升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思维可视化为教师提供了新的教学方法。

本文将结合案例分析讨论思维可视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优势和局限性,以及对教学的启示。

文章将探讨未来研究的方向,为进一步推动思维可视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思维可视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为教师提供更有效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理解。

【关键词】思维可视化、小学数学教学、概念、意义、具体应用、提升学习能力、案例分析、优势、局限性、启示、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普遍存在着对抽象概念理解困难、数学思维能力薄弱等问题。

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往往偏重于口头讲解和书面计算,缺乏直观形象的展示和解释,导致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够深入。

急需一种更具有效性和可视化的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1.2 研究目的1. 探究思维可视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际效果,验证其在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数学概念和解决数学问题方面的作用。

2. 分析思维可视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方式,总结有效的教学方法,为教师提供实践指导和参考。

3. 研究如何通过思维可视化手段提升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探索不同年龄段学生对可视化教学的接受程度和效果。

4. 分析思维可视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案例,通过案例研究,探讨其优势和局限性,为今后的教学改进提供参考依据。

2. 正文2.1 思维可视化的概念及意义思维可视化是指通过图像、图表、动画等形式展示思维过程和概念,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可视化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概念图像,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题效率。

思维可视化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概念模型。

通过图像化的方式呈现抽象的数学概念,可以帮助学生更容易地理解抽象概念的内涵和关系,有助于形成深刻的印象和认知图式。

思维可视化在初中数学教学上的应用

思维可视化在初中数学教学上的应用

"思维可视化"在初中数学教学上的应用【摘要】初中数学教学中,思维可视化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和提高数学学习效果方面具有潜力。

本论文旨在探讨思维可视化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首先,对思维可视化的概念和特点进行了阐述,并探讨了其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和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然后,分析了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思维可视化对初中数学教学的潜在作用。

接着,具体讨论了思维可视化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并提出了实施策略。

【关键词】思维可视化;初中数学引言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中,许多学生往往对数学抱有消极的态度,觉得数学枯燥难懂,缺乏实际应用的意义。

因此,如何提高初中数学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成为教育界和研究者们共同关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思维可视化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逐渐受到关注。

思维可视化通过利用图形、图像和模型等可视化工具,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和思维过程具象化、直观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探究性,还可以促进他们的合作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1.思维可视化的概述1.1 思维可视化的定义和特点思维可视化是指通过图形、图像和模型等可视化工具,将抽象的概念和思维过程转化为可见的形式,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

它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具象化、直观化,使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分析和解释可视化表达,深入理解数学的本质和规律[1]。

1.2 思维可视化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思维可视化在教育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不仅可以用于数学教学,还可以用于其他学科的教学[2]。

在数学教学中,思维可视化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如代数表达式、几何图形和统计数据等。

在科学教学中,思维可视化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科学原理和实验过程。

在艺术教育中,思维可视化可以帮助学生表达想法和创作作品。

思维可视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思维可视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思维可视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一、教学中的常见问题1、学习兴趣不足在当前的中小学数学教学中,学习兴趣不足的问题尤为突出。

由于数学学科的抽象性和逻辑性,许多学生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甚至产生畏惧心理。

这一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课堂参与度不高:学生在课堂上不愿意主动发言,对教师的提问回应冷淡。

(2)课后作业敷衍:学生完成作业时,往往只求速度,不求质量,甚至出现抄袭现象。

(3)学习动力不足:学生对数学学习缺乏内在驱动力,认为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无关,对未来发展没有帮助。

2、重结果记忆,轻思维发展在传统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重视学生的计算结果和公式记忆,而忽视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这种现象导致以下问题:(1)学生机械记忆:学生将数学知识当作孤立的事实进行记忆,不注重理解。

(2)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面对新的问题时,不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思考和解决。

(3)思维定势:学生容易陷入固定的思维模式,难以跳出思维框架,创新解决问题。

3、对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是数学学习的基础,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往往不够深入,主要表现在:(1)对概念内涵理解不透: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仅停留在表面,不能准确把握概念的本质。

(2)概念混淆:学生对相似或相近的概念容易产生混淆,导致在实际应用中出错。

(3)不能将概念与实际情境相结合:学生不能将学到的数学概念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运用到解决问题中。

且,以下是按照您的要求撰写的部分内容:二、教学实践与思考1、梳理脉络,全面理解教材(1)从培养目标出发,理解课程核心素养的发展体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出发,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实际意义,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2)从认知规律出发,理解教材知识结构的逻辑体系: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理解教材中的知识点,强调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刘濯源“思维可视化”教学四

刘濯源“思维可视化”教学四

刘濯源“思维可视化‎”教学——课改到底怎‎么改教育需要热‎忱,但更需要理‎性!——刘濯源理性‎解析“减负到底减‎什么”,“课改到底怎‎么改”?题记:为什么“课改”是光明方向‎却处处不招‎待见?为什么“减负”是大大好事‎却始终倍受‎质疑?是“课改”错了,还是“减负”不对?当然都不是‎,问题不出在‎“方向”上而是出在‎“方法”上!换句话说,经是好经,就是让歪嘴‎和尚给念歪‎了。

为什么念歪‎?我认为根子‎还是在我们‎的文化惯性‎和思维方式‎上……一件大事要‎做成,方向当然最‎重要,如果方向错‎了,便是南辕北‎辙,背道而驰,渐行渐远……越努力问题‎越大!然而方向对‎了并不代表‎着一定成功‎,只有方向没‎有方法也是‎行不通的:方法对了,事半功倍,干事的人越‎干越有成就‎感、越干越有信‎心,越干越投入‎,跟进效仿的‎人也就越来‎越多了,这事就成了‎;方法不对,事倍功半,干事的人越‎干越痛苦,越干越沮丧‎,越干越倦怠‎,想跟进的人‎便知难而退‎,全都吓跑了‎,这事准成不‎了!因此,在方向明确‎后,寻找、研究、设计行之有‎效的方法才‎是最重要的‎,不假思索地‎“蛮干”和急功近利‎地“快干”都是要范错‎误的!然而,遗憾的是,我们中国人‎常范这样的‎错误。

因为我们是‎宣扬“愚公移山”、“凿壁偷光”、“囊萤映雪”和“头悬梁,锥刺股”的民族,我们崇尚“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苦学精神‎,我们相信“凡事无捷径‎,只须下苦功‎”的规条,我们宁愿把‎“成功等于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加百‎分之一的灵‎感,”这半句话教‎给孩子,也不敢坦诚‎地告诉孩子‎其实后面还‎有半句是“然而这百分‎之一的灵感‎,恰恰是最重‎要的。

”……于是我们特‎别热衷于理‎念的鼓吹而‎极度轻视具‎体途径和方‎法的研究,于是我们要‎做的事总是‎浮在云端,飘飘然,晕乎乎,很难脚踏实‎地!教育不但是‎大事,而且是复杂‎的大事,所以要解决‎好教育问题‎就更要虚心‎静气,坐下来细细‎梳理,找出真正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维可视化概述1思维可视化(Thinking visualization)是指运用一系列图示技术把本来不可视的思维(思考方法和思考路径)呈现出来,使其清晰可见的过程。

被可视化的“思维”更有利于理解和记忆,因此可以有效提高信息加工及信息传递的效能。

实现“思维可视化”的技术主要包括两类:图示技术(思维导图、模型图、流程图、概念图等)及生成图示的软件技术(Mindmanager、mindmapper、FreeMind、Sharemind、XMIND、Linux、Mindv、imindmap等)。

随着“思维可视化”技术的发展,其在各领域的应用防越来赿广泛,越来赿深入:比如在商业领域出现的“可视化思考”会议;在教育领域出现的“思维可视化教学”;在科研领域出现的“思维可视化研究”等。

2概念的提出思维可视化概念是由华东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思维可视化教学实验中心刘濯源主任首先提出,“思维可视化”( Thinking visualization)是指运用一系列图示技术把本来不可视的思维(包括:思考方法和思考路径)呈现出来,使其清晰可见的过程。

“思维可视化”( Thinking visualization)技术的研究历时十年,经过“理念构建——技术整合——学科结合——模板开发——模式构建——教师培训——系统导入”七个阶段的深入研究及实践,并于2011年获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思维可视化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立项。

2012年3月24日课题开题大会在无锡成功举办,来自全国的教育专家及80多所学校的校长对思维可视化教学模式表示了高度的认可,一致认为该教学模式对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及教师的教学品质具有关键性作用。

3概念区分“思维可视化”与“知识可视化”的异同“知识可视化”的概念较“思维可视化”的概念出现得更早一些,它主要强调的对知识表征的可视化呈现,北京师范大学“知识工程研究中心”在这方面的研究比较深入。

而由华东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提出的“思维可视化”则更侧重于知识表征背后的思维规律、思考方法、思考路径,在可视化的过程中更强调对思考方法及思考路径的梳理及呈现。

4关于思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规律性的联系,这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传统的教学模式把时间主要用在“感知记忆”层面,这是一种训练动物的方式,思维可视化教学重新聚焦在思维层,让教学回归对人的教育。

5为什么要强调“思维”“思维比知识更重要!” 这是不争的事实,离开“思维”的“知识”就变成“死知识”,而学“死知识”的过程当然就变成“死学习” ,“死学习”靠的是“机械重复” ,所以必然是枯燥的、低效的、令人厌倦的,更重要的是“死学习”会使学生长期处于“浅思考”甚至“不思考”状态,从而导致思维能力发展受阻。

而思维能力又是学习能力的核心,思维能力发展不起来,学习必然会越来越吃力,这样便进入一种不断加深的恶性循环。

因此,提高教学效能的关键并不于在“知识重复的次数”,而在“挖掘与呈现知识背后的思维规律并训练学生掌握它”。

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才会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有效发展,同时会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入、更透彻、更系统,从而进入会学、乐学的良性循环。

6思维为什么要可视化在传统教学模式中,“知识加工”和“问题解决”的思考过程往往是不可见,而且教师和学生都更多关注答案,忽视答案的生成过程。

然而,学生思维的发展并不来自于“答案的累积”,而来自于“生成答案的思维方法和过程”。

“答案的累积”只是增加学生的“感性答题经验”,而不能提高学生的“理性解题能力”,所以当题目或题型一变,学生便无法应对,因为“感性经验”对不上号了。

因此,要提高教学效能,我们就必须变“强调答案”为“强调答案的生成过程”,变“依靠感性经验答题”为“运用理性思考解题”,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把“看不见的”思维的过程和方法清晰地呈现出来,以便更好地理解、记忆和运用。

7都有哪些“思维可视化”技术一图胜千字,图是最直观的语言,易读、易懂[1]、易记而且记得牢。

因此,实现“思维可视化”的最有效方式便是用“图”把“思维”呈现出来。

在我们的新教学模式中,实现“思维可视化”的技术主要包括:思维导图(Mind Map)、模型图、(考试规律模型、学科规律模型、思维方式模型)、流程图、概念图(Concept Map)、图片、图标、漫画、表格等等;当然“思维可视化技术”并不仅仅指思维图示的绘制技术,还包括思维图示的呈现、传播、存储、交互、共享、修改等一系列技术。

8研究现状国内外与思维可视化相关的研究主要来自于教育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管理学等领域。

国外在这个方面的研究主要是侧重于“方法论”与“工具化”。

例如:20世纪60年代英国心理学家东尼·博赞(Tony Buzan )发明出思维导图这种高效的笔记形式;英国剑桥大学的爱德华·德·波诺博士开发出以“水平思维”为核心思想的“德波诺思维训练体系”;日本七田真博士40多年来致力于倡导和实践基于图像记忆功能开发的右脑教育;心理学家及教育技术学家诺瓦克于1970 年在康奈尔大学提出来概念图(concept map)技术。

日本管理大师石川馨先生所发明的鱼骨图(或“因果图”)。

相对于国外,此前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主要体现为理论的提出及单一技术的教学实践应用。

例如: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提出的“思维型课堂”概念和基本模式;北京师范大学“知识工程研究中心”研究的知识可视化技术,并开发了“易思—认知助手”软件;另外,国内各地也有一些教育研究机构及学校在探索相关技术的教学应用。

国内在这一领域已经开展系统性研究的机构是华东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该所专门成立“思维可视化教学实验中心”,主要开展思维可视化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应用研究与实践。

9教学实践应用在华东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思维可视化教学实验中心刘濯源主任的引领下,短短两年的实践,现全国已有近100所中小学应用“思维可视化”技术进行课程改革,取得了丰硕成果,如:沈阳第一中学、沈阳第五中学、贵阳市清镇一中、郑州市第二中学、郑州市三十四中学、河南新县高级中学、重庆市第三十七中学、重庆市开县中学、山西忻州田家炳中学、苏州第六中学、上海紫阳中学、湖北孝感综合高中、大庆五十八中学、江苏羊尖高级中学、浙江上虞中学、河南省社旗一高、山东青岛第二十六中学、沈阳市五十中学、沈阳市一三六中学、江苏省姜堰四中、安徽省涡阳四中、沈阳市兴东中学、沈阳市振东中学、江苏睢宁新世纪中学、沈阳市博才中学、沈阳市二十六中学、贵阳市三十中学、沈阳市一零九中学、沈阳市二十八中学、息烽永靖中学、沈阳市三十五中学、沈阳市八十二中学、贵阳三十四中学、承德上谷初中、承德帝贤中学、贵阳市三十八中、开阳县第三中学、贵阳市三十一中学、息烽乌江复旦学校、贵阳息烽一中、贵阳息烽二中、苏州横泾小学、辽宁省实验小学、沈阳市文艺二校、沈阳市实验小学、无锡崇宁路实验小学、沈阳浑南新区第二小学、沈阳师范大学附属小学、贵阳清镇红枫一小、沈阳大东区辽沈第二小学、常州市北环路小学、无锡金桥双语实验学校等等……。

“思维可视化”教学(教学篇)教学中的“洞穴效应”好奇心是人类的本能,不需培养。

好奇心与知识结合就是求知欲,学习是获取知识,那么便是对求知欲的满足,也是对好奇心的满足,对本能欲望的满足!满足应该是快乐的,但为什么那么多学生讨厌学习、痛恨学习、逃避学习,有些孩子甚至用放弃生命的代价去逃避学习,这倒底是为什么呢?答案只有一个:现行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无法得到求知欲的满足——学习变得枯燥乏味,如同嚼腊!学习为什么会变得索然无味?因为“简单重复”!学习的快乐感来自于“发现”,因为“发现”伴随着大脑的兴奋机制;学习的乏味感来自于“简单”(这里的“简单”是指表层的知识,与知识背后的思维规律相对),因为“简单”伴随着大脑的抑制机制(学生的心理对话:不就这么回事吗——没有什么新鲜的)。

而不断重复“简单”就变成了“折磨”——大脑天生“喜新厌旧”,所以“简单重复”让大脑痛苦不堪,这种痛苦积累多了,大脑就会罢工,关掉输入“旧信息”的通道,所以效率会越来越低!其实,“关掉”也是一种保护,如简不“关掉”,那可能会疯掉!如何让学习变成一系列让人新奇、兴奋的“发现过程”?运用“洞穴效应”是个好办法!想像一下:此时,你站在一个崖壁下,抬头望去,崖壁上现出一个神秘的洞穴……再想像一下:此时,你沙漠上旅行,走着走着,身后的沙丘哗地一响,猛回头,流沙滑落过后,一个洞口赫然在目……请问你的心里是否有一种冲动——哇!这个洞里是什么?这就是“洞穴效应”的前半部分——“深隧”的事物会激起人类强烈的好奇心和无穷想像!当我们仰望星空,就会不自觉地被广漠深隧的宇宙所吸引并产生各种各样的幻想出来;当我们了望大海时,也会不自觉地想像大海的深处是什么样子……。

所以,利用“洞穴效应”可以激发我们的好奇心和想像力,运用到教学上,就是“深度探究”——引导学生发现知识的“洞穴”,并向其“深隧”处进军。

实现这个过程有两种教学技巧:第一,深度设问——从“表面知识”到“学科规律”,从“学科规律”到“思维规律”(学习力的根本!)。

第二,思维可视——思维规律是以一种抽象的形式存在的,不易理解和记忆,所以必须运用“图示”的方式把它清晰地呈现出来。

当然,“洞穴效应”还有后半部分——人们对“深隧”的事物的恐惧心理。

欧洲人认为洞穴是通向地狱的通道,藏民认为洞穴是邪恶的地方,从不轻易进入。

电影中描述的洞藏宝藏往往和守卫的巨蟒、神秘的咒语、机关暗器同时出现。

因此,人们对洞穴既充满向往,也充满了恐惧。

经常有人问探险队员:你们在里面遇到过鬼没有?你们在里面遇到过老虎没有?你们找到过宝藏吗?消除恐惧的秘诀是“自信”,自信是无穷的力量,当人们相信自已有能力战胜探寻过程中的所有困难时,便会马上行动!网页参考资料:思维导图经典案例(百度文库)思维导图操作宝典(百度文库)思维导图教程(上课用) (百度文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