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濯源“思维可视化”教学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濯源“思维可视化”教学
——课改到底怎么改教育需要热忱,但更需要理性!
——刘濯源理性解析“减负到底减什么”,“课改到底怎么改”?
题记:为什么“课改”是光明方向却处处不招待见?为什么“减负”是大大好事却始终倍受质疑?是“课改”错了,还是“减负”不对?当然都不是,问题不出在“方向”上而是出在“方法”上!换句话说,经是好经,就是让歪嘴和尚给念歪了。为什么念歪?我认为根子还是在我们的文化惯性和思维方式上……
一件大事要做成,方向当然最重要,如果方向错了,便是南辕北辙,背道而驰,渐行渐远……越努力问题越大!然而方向对了并不代表着一定成功,只有方向没有方法也是行不通的:方法对了,事半功倍,干事的人越干越有成就感、越干越有信心,越干越投入,跟进效仿的人也就越来越多了,这事就成了;方法不对,事倍功半,干事的人越干越痛苦,越干越沮丧,越干越倦怠,想跟进的人便知难而退,全都吓跑了,这事准成不了!因此,在方向明确后,寻找、研究、设计行之有效的方法才是最重要的,不假思索地“蛮干”和急功近利地“快干”都是要范错误的!然而,遗憾的是,我们中国人常范这样的错误。
因为我们是宣扬“愚公移山”、“凿壁偷光”、“囊萤映雪”和“头悬梁,锥刺股”的民族,我们崇尚“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苦学精神,我们相信“凡事无捷径,只须下苦功”的规条,我们宁愿把“成功等于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加百分之一的灵感,”这半句话教给孩子,也不敢坦诚地告诉孩子其实后面还有半句是“然而这百分之一的灵感,恰恰是最重要的。”……于是我们特别热衷于理念的鼓吹而极度轻视具体途径和方法的研究,于是我们要做的事总是浮在云端,飘飘然,晕乎乎,很难脚踏实地!
教育不但是大事,而且是复杂的大事,所以要解决好教育问题就更要虚心静气,坐下来细细梳理,找出真正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绝不能笼笼统统,模模糊糊,似是而非地搞,否则就成了瞎折腾!
为什么推行“课改”这么难?因为有“方向”缺“方法”,不改不行,改了更不行,因为是乱改,不科学,不系统,没成效,结果“课改”变成了作秀、应景、添乱!试想这样的“课改”怎么会得到一线教师的真心支持呢?
为什么落实“减负”也这么难?同样是因为有“方向”缺“方法”!连到底什么是“负”还没搞清楚,就“一刀切”,强行减负:不准补课、不准考试、不准留作业、不准学生在校时间超过七小时……结果呢?明着不补暗着补,学校不补课外补,补课象做贼,不但学生的课业负担丝毫没减,反而家长的经济负担及学生的心理负担都加重了!那么,这到底是哪门子“减负”?倒更象是增负!难怪家长们都抱怨说“减负、减负、越减越负!”
那么,减负到底减什么?课改到底怎么改呢?
要彻底理清这些问题,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我们必须首先要有一种理性的态度。什么是理性的态度?不煽风点火,不泼冷水,不捣浆糊,也不和稀泥,而是遵重客观事实,遵重教育规律,抽丝剥茧,寻根探源,找到问题本质,然后提出科学的、有效的、可操作的措施来,这才是理性的态度。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以“理性”的态度来回答三个最现实、最受关注、最无法回避的问题:
一、追求分数有错吗?
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其实不仅是学生的命根,也是家长的命根,老师的命根,校长的命根!没有好成绩,学生没好学校上,家长没面子挣,老师没红包拿,校长没位子坐,连局长的前程也受影响啊!因此,老师和校长们经常说“只有成绩过不了明天,没有成绩就连今天也过不了!”那么追求分数对不对?我知道大多数人包括大多数教育专家都会说不对,但我不这样认为!考试分数与学生
的学习能力是成正相关的,做学生的要考个好成绩天经地义,无可厚非,难道非要成绩差才对吗?更何况要学生、要家长、要老师和校长们统统放弃分数是根本做不到的事,既然做不到的事,骂它何用?
二、考试能不能取消?
有些人认为今天的多数教育问题都源于中高考制度,似乎一旦取消了中高考,所有问题就都迎刃而解了,于是积极鼓吹“取消中高考”的观点。然而理性地想一想,中高考真能取消吗?当然不能,社会现实不允许!有必要取消吗?当然也没必要,中高考制度是有问题,但并非主要问题和深层矛盾,只需改进,不必取消,如果把矛头都指向考试制度,那么便是舍本逐末,不务正业;或者是受人蛊惑,人云亦云;也或者是别有用心,故意捣乱,混淆视听!
三、素质与应试是对立的吗?
自从提出“素质教育”这个概念以来,就有很多人就把它和“应试教育”对立起来,甚至在根本没搞清什么是“素质教育”的情况下,就开口“素质教育”,闭口“素质教育”,以此来证明自己教育理念之先进。我当然也批判现行的“应试教育”,但我不反对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因为“应试能力”本身就是一种素质,而且是一个人的核心素质!请想一想,应试能力的本质是什么?是学习力啊!难道学习力(其核心是思维能力)不重要吗?也许有人会说“应试教育”拼的就是死记硬背,根本不能体现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是一种“站着说话不腰疼”的说法,依据我对中高考试题系统的、深入的研究,一个只会死记硬背的同学,即便把所有内容都背下来,也考不上重点。因为中考试题中至少有50%是考学生思维能力的,高考试题中则有80%是考学生思维能力的,也就是说只有思维能力发展好的同学才能考出好成绩。那么这种应试能力算不算素质?难道这个不算,而只有琴棋书画、唱歌跳舞才算素质吗?诚然,素质教育是多元的,不能把眼睛仅仅盯在考试成绩上,但也绝不能非此即彼,一提素质教育就拿考试当靶子,当借口,当挡箭牌!
如果我们能理性地认识以上三个问题,那么关于“减负到底减什么?”和“课改到底怎么改呢?”这两个问题就真的可以迎刃而解了!
四、减负到底减什么?
基于前面的分析,我们再也不能把“关注点”指向考试和分数了!所以减负绝不是减考试,也更不能是减分数!那么减的到底是什么呢?要准确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必须要真正搞清楚到底学生的“负”是从哪里来的?请注意,千万不要再提“考试”了,因为前面我们已经明晰了,这是一个无效的“关注点”。那么是减作业,减课时,强制不补课吗?表面上看是,但本质上不是!深入地想一想,学生的课业负担为何繁重?学校不补课,为什么学生还要花钱到校外补课机构去补呢?因为要考试,要竞争,要分数——所以学生们学得再累也不得不学,家长们花钱花得再多也不得不花啊!这么一来,“病根”似乎又回到考试制度上来了,可是我们前面已经分析了考试制度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了,于是我们的教育就进入了一个令人百般纠结的两难境地:一边是年年都要面对的中高考,一边是日日都要讲的减负,就如同一边踩刹车,一边踩油门!难道这个问题真的无解吗?非也,我们不要在学习时抱怨考试,在考试时抱怨减负,这样必然会使我们掉进“到底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逻辑陷阱,无法破解。我们要做的是挖掘问题的本质,积极寻找突破口!
以上这个“两难”的窘境其实是由我们长期忽视的一个关键问题所造成的,这个关键问题就是造成学生课业负担沉重的深层原因到底是什么?我认为既不是“考试”也不是“应试”,你考我应,理所当然,真正的问题恰恰出在我们已经很少关注的教学过程——看上去是赤裸裸的“应试教育”,但实际上根本不擅长应试!何以见得?事实为证:一种只让少数学生考好,大多数学生掉队,使学生学业水平严重两极化的教学能称得上“擅长应试”吗?一种把学习这么有趣的事变得味同嚼蜡,痛苦不堪,使70%的学生都厌学的教学能称得上“擅长应试”吗?当然称不上,我们可以毫不客气地讲,今日横行中国,席卷华夏的“应试教育”恰恰是最不会应试的!知识灌输、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现行的“应试教育”似乎都离不开这“三大法宝”。然而这“三大法宝”并不是让学生变聪明的,而是让学生变笨,变厌学的!有效学习的内核是有效思考,然而知识灌输、死记硬背、题海战术靠得是“机械重复”,比谁重复的遍数多,比谁的题量大,都不是在引导学生做有效思考,所以这种教学是低效、无效、甚至是负效的!它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