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民俗课程简介

合集下载

31-中外民俗课程标准

31-中外民俗课程标准

《中外民俗》课程标准一、前言(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名称:中外民俗2.课程类别:专业拓展课3.课程编码:0810314.学时:共60学时5.适应专业:酒店管理专业(二)课程性质《中外民俗》是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选修课。

本课程将使学生初步掌握民俗的基本知识和内容,同时为其他专业课的学习作铺垫。

其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养,具备一定民俗知识的高素质人才。

本门课程完整、系统地介绍并阐述了中国民族宗教世俗信仰、民族服饰、饮食特点、社交礼仪和传统节日。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民族丰富多彩的民俗现象,提高学生的旅游品位,培养学生的文化情趣和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对民族民俗旅游资源的认识能力和开发、挖掘能力。

本课程为学生从事民俗导游、旅游管理打下深厚的知识与理论基础。

(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1.课程设置的依据根据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及职业能力分析,中外民俗是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所必须的职业能力,该能力可以帮助学生在酒店工作时,根据宾客的习惯、信仰、宗教等特殊需要,开展有针对性的提供服务。

因此,在酒店管理专业开设中外民俗课程。

2.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①课程目标能力化:职业教育是能力本位教育,课程目标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预期成果。

包括职业业务范围内的技能、知识及态度。

②课程结构过程化、项目化:按照“工学结合”课程设计的思想,在分析职业岗位(群)工作任务的基础上,按照工作任务的过程设计课程内容体系;以酒店人力资源管理岗位工作任务分析为参照点,将课程内容组成 7 个模块,根据每个项目工作任务中技能与知识关系,构建项目内容体系。

③课程内容综合化:以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群)工作任务的具体工作内容为载体,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理论知识不再是抽象无物的东西,实践教学也不是单纯的技能训练,而是理论支持下的职业实践活动;学习与工作一体化,学生的学习内容不再脱离企业生产、管理、经营、服务实际过程,实现学习内容与企业实际运用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同步,学习与工作的同步;同时理论知识根据行业发展适当延伸,如增强高职学生运筹帷幄能力。

中外民俗课程总结

中外民俗课程总结

中外民俗课程总结一、课程概述中外民俗课程是一门涵盖了世界各地民俗文化的研究课程。

通过这门课程,我深入了解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传统习俗、民间信仰、生活礼仪以及民间艺术等,不仅拓宽了视野,还增强了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二、课程内容与学习体会1. 传统习俗:课程中,我了解到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独特习俗,如印度的洒红节、西班牙的番茄大战等。

这些习俗虽然在我们看来可能有些奇特,但它们却是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的尊重。

2. 民间信仰:通过学习,我认识到民间信仰在许多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例如,非洲的伏都教、东南亚的妈祖信仰等。

这些信仰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还是维系社区、家族和个体的重要纽带。

3. 生活礼仪:中外民俗课程让我了解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如何通过各种礼仪来表达尊重和谦逊。

例如,日本的茶道、英国的下午茶文化等。

这些礼仪不仅体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尊重,也体现了对人的尊重和关心。

4. 民间艺术:这门课程还让我领略到了世界各地的民间艺术之美。

从印度的泰姬陵到非洲的面具艺术,再到中国的剪纸和年画,这些艺术形式都以其独特的方式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美的追求。

三、课程收获与展望通过中外民俗课程的学习,我深刻认识到文化多样性对于人类社会的重要性。

每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我们应该尊重并欣赏这些差异。

此外,这门课程还让我对跨文化交流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把握,有助于我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好地融入不同的文化环境。

展望未来,我希望能够进一步深入研究世界各地的民俗文化,探索更多文化交流的机会。

同时,我也希望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中外民俗概论》课程标准3页

《中外民俗概论》课程标准3页
中外民俗概论
探索人类多元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通过对比和分析世界各地民俗形式 的异同,全面认知不同文明的精神内核。
by
课程简介
课程概述
本课程旨在全面介绍中外民俗文化的发展历程、特点和分类体系。
教学方式
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参与度。
参考资料
推荐多种相关领域的经典著作和学术论文,丰富学习内容。
非洲国家的丧葬礼俗
丧礼仪式
非洲国家的丧礼仪式通常持续几天到几周不等,充满了歌舞、祭祀等悼念和庆祝活动。
服饰习俗
在丧礼期间,遗属通常身穿黑色或其他暗色服饰,并戴头巾或帽子表示哀悼。
葬礼方式
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葬礼方式,如土葬、火葬,以及将死者安葬在家中等。
中外民俗比较
通过对比分析中外民俗文化的特点和差异,深入认识民俗的共性与个性,促进不同 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民俗概论
民俗是一个广泛而复杂的概念,包含着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形成的各种习俗和信仰 。本单元将全面介绍民俗的定义、特点和分类体系,以及民俗学的研究方法。
民俗的定义及特点
广泛性
民俗是一个广泛涵盖日常生活中各种习俗 和传统文化的概念,是人类活动的多样化缩 影。
传统性
民俗源于古老的传统,是代代相传的文化形 式,体现了一个民族独特的生活方式。
文化交流与融合
相互影响
不同文化背景的民俗在交流中相互学习、借鉴,形成新的文化融合 现象。这种跨文化的相互融合有助于民俗文化的持续发展。
创新发展
民俗文化在交流过程中会产生创新,吸收外来元素,融合成新的文化 形式。这种创新发展有利于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创造。
民俗保护与传承
记录与整理
系统记录和整理民俗文化资料,建 立完善的档案数据库,为后续保护 和传承奠定基础。

中外民俗课程简介

中外民俗课程简介

《中外民俗》课程简介
《中外民俗》在简要介绍了民俗的一般理论、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中国及世界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民俗事象,特别是对中外服饰民俗、饮食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农业民俗、工艺民俗、人生礼仪民俗、人际礼仪民俗、岁时节日民俗、游艺民俗、宗教信仰民俗等进行深入的分类介绍。

本课程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丰富的知识性,通过民俗与历史、地理和旅游的有机结合,将国内外各民族的民俗呈现给学生。

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可以增强学生对历史文化和中外各民俗的认识,系统地掌握民俗的概念、基本特征和社会功能;使学生既能对各类风俗有所了解,又能根据民俗学的基本原理对众多民俗现象进行分析理解,掌握较为系统的民俗文化基础知识。

【参考书目】
1.钟敬文编:《民俗学概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上海
2.苑利、顾军著:《中国民俗学教程》,光明日报出版社,2003年,北京
3.叶涛、吴存浩著:《民俗学导论》,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山东
4.秦永洲著:《中国社会风俗史》,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山东
5.方澜、孙廷忠著:《中外民俗》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年,大连
6.石应平著:《中外民俗概论》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年,四川
7.阿克斯特尔著:《礼仪与禁忌》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年,上海。

《中外民俗》教学大纲

《中外民俗》教学大纲

《中外民俗》教学大纲一、本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类型:专业课总学时: 40学时学分:2.5分适用专业:新闻采编与写作开课系:语言媒体系二、本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性质: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民族文化积淀异常丰厚。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作为编辑或记者,都必须了解不同的风土人情,因此《中外民俗》是新闻采编与写作专业学生所必修的一门专业课。

任务:通过学习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认识到保护和传承民族民俗遗产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本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下列要求:1、了解不同民族的历史概况。

2、掌握各民族具有特色的风俗习惯。

四、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本课程是学生在掌握新闻采编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为更好的服务于不同民族大众,使得不同民族的精神风貌都能得以传承而开设的一门专业课。

五、本课程授课内容导论 2学时第一章汉族 2学时第二章华北地区部分少数民族民俗 2学时第三章东北地区部分少数民族民俗 2学时第四章华东地区部分少数民族民俗 2学时第五章中南地区部分少数民族民俗 4学时第六章西南地区部分少数民族民俗 11学时第七章西北地区部分少数民族民俗 5学时第八章信仰佛教的部分外国国家民俗 4学时第九章信仰基督教的部分外国国家民俗 4学时第十章信仰伊斯兰教的部分外国国家民俗 2学时六、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1、本课程的重点:掌握各民族的特色风俗。

2、本课程的难点:在掌握各民族特色风俗的基础上,如何更好的遵从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七、本课程的实践性环节无八、本课程推荐教材及参考书1、推荐教材:方澜、孙廷忠等中外民俗[M]. 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2、参考书:石应平中外民俗概论[M] 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阿克斯特尔礼仪与禁忌[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中外民俗》教学大纲李茜

《中外民俗》教学大纲李茜

《中外民俗》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外民俗课程代码: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课程类型:理论与实践课(A类)计划学时:16时内容计划学分:校企开发:无考核方法:笔试适用专业:旅游英语一、课程教学设计(一)课程定位:本课程的授课对象为旅游英语方向的专科学生,属于专业基础课;课程体系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

本课程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修养,使其在以后的工作当中能够真正学以致用。

旅游英语专业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专业,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旅游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而且也需要学生学习和了解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有着绚丽多彩的民俗文化,同时民俗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存在,也要求旅游英语专业的学生学习和掌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全面了解丰富多彩的民俗事项,增强对历史文化和中外各民俗的认识,系统地掌握民俗学的某些基本概念,民俗的基本特征和社会功能,以及民俗与旅游之间的密切关系,力争从民俗的深层文化内涵出发,揭示民俗文化与旅游文化之间的本质联系,为深入探索旅游文化活动的特征及其发展规律奠定基础。

(二)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本课程与旅游英语专业的其他课程在教学形式和内容上融通,互补,衔接,确保了旅游英语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资源的整体性,非常注意系统设计,整体推进。

并且该课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体现了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

本课程是一门以民间风俗习惯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科学。

该课程通过对民俗的基本原理,服饰民俗、饮食民俗、居住民俗、岁时节日民俗、人生礼仪民俗、民俗信仰、游艺民俗等各类民俗事项的分类介绍,为广大学生提供了较为系统的民俗文化基础知识。

同时它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丰富的知识性的特点,最后通过民俗和旅游的有机结合,将国内外各民族的民俗呈现给学生。

(三)教学内容选取与组织:该课程的教学内容的选取有一定的针对性,具有较高的适用性。

教材的选取从高职高专旅游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出发,遵循“够用、适用、实用”的原则,在借鉴和吸取众多中外民俗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民族与宗教两个角度对中外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民俗进行了介绍。

中外民俗本科自考

中外民俗本科自考

中外民俗本科自考民俗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中各种民间文化现象和行为规范的学科,是文化人类学的一个分支。

它以研究和描述特定社群的传统习俗、信仰、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为主要内容,旨在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中外民俗本科自考课程主要包括民俗学概论、中外民间节日、中外宗教与民俗、中外节日与生活研究、中外神话与民俗、民俗学专题研究等。

民俗学概论是中外民俗本科自考课程的基础,通过介绍民俗学的基本概念、学科发展历程、理论体系、研究方法等,使学生对民俗学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中外民间节日课程主要介绍中外各种重要的民间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情人节、圣诞节等,以及这些节日的由来、庆祝形式、相关习俗等。

通过学习这些节日,学生能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中外宗教与民俗课程主要介绍各种中外宗教对民俗习俗的影响,如基督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

通过学习宗教与民俗的关系,学生能够了解宗教信仰对人们日常生活和社会行为的影响。

中外节日与生活研究课程通过研究不同节日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探讨节日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学生可以了解到节日对社会团结、文化传承、个体认同等方面的影响。

中外神话与民俗课程主要介绍中外传统神话故事与民俗之间的关系。

通过学习神话,学生可以了解到人们对于自然、生命、宇宙等问题的解释和象征意义。

民俗学专题研究是中外民俗本科自考课程的重点,学生需要选择一个感兴趣的民俗学专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撰写研究论文,展示自己对民俗学的理解和研究能力。

通过中外民俗本科自考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民间文化差异和相似之处,了解人类社会的多样性和共性,培养跨文化交流与理解的能力。

这对于今天生活在全球化时代的人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中外民俗概论》课程标准.pdf

《中外民俗概论》课程标准.pdf

《中外民俗概论》课程标准.pdf课程标准《中外民俗概论》课程标准课程名称中外民俗概论课程代码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课程性质必修开设专业商务英语(航空⽅向)规定课时36学分考核⽅式考查⼀、课程性质与定位《中外民俗概论》课程作为航空服务专业所开设的专业基础课之⼀,主要是通过对民俗的基本原理以及物质⽣产民俗、服饰民俗、饮⾷习俗、居住民俗、⼈⽣仪礼民俗、社会关系民俗、社会交往礼仪、岁时节⽇民俗、象征民俗、信仰民俗、民间语⾔⽂学、民间科技⼯艺、民间游娱竞技等各类民俗事象的分门别类的简扼介绍,为航空服务专业的学⽣提供较为全⾯的民俗⽂化基础知识。

本课程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丰富的知识性,通过民俗和旅游的有机结合,将国内外各民族的民俗呈现给学⽣。

⼆、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以航空服务专业⼯作任务与职业能⼒分析为依据设置。

根据⼈才培养⽬标的要求,基于就业岗位群的实际⼯作需要,着重对学⽣传授民俗基本知识,了解丰富多彩的民俗事项,增强见闻并进⾏分析,理解民间⽂化的内涵,从⽽热爱中华传统⽂化,了解中外民族的⽣活智慧和各民族不同的⽂化⾯貌,并在航空服务⼯作中传承和运⽤。

三、课程⽬标1、知识标准(1)了解民俗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研究⽅法。

(2)解读民间⽂化的起源、发展和内涵,从⽽增进对民间⽂化的认识,如了解有关物质⽣产、⽣活的民俗,岁时节庆民俗,⼈⽣仪俗,民间信仰,民间⽂学等知识。

掌握民俗学的概念、现状与发展,认知民俗现象的能⼒;2、能⼒标准(1)培养学⽣解读民间⽂化的能⼒。

(2)培养学⽣运⽤民俗知识的能⼒。

3、素质标准(1)培养学⽣深厚的⽂化底蕴。

(2)具有热本专业,爱岗敬业的道德品质;(3)发展学⽣探究能⼒(4)拓宽学⽣民俗⽂化知识⾯4.职业资格证书考核要求学⽣可根据兴趣需求考取导游⼈员从业资格证。

四、课程内容与任务设计序号教学单元知识要求能⼒要求课时1 概述本章为概论,主要介绍了⼀些有关民俗学的基础知识,重点掌握民俗的概念、分类,明确民俗特征与社会功能,懂得民俗是如何构成、养成与传承,理解民俗⽂化与旅游资源开发之间的关系,进⽽掌握民俗的⼀般理论。

中外民俗课件教材精讲

中外民俗课件教材精讲
些原则? 3、简述民俗文化与旅游的关系? 4、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有哪些类型? 5、民俗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第二章 服饰民俗
第一节 服饰民俗概述
一、服饰及服饰民俗的概念 (一)服饰的概念 (二)服饰民俗的概念 服饰民俗是指人们在长期社会生活过程
中,有关穿着、佩戴和装饰等方面所形 成的共同行为和文化习惯。
思考题
1.影响服饰民俗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汉族服饰民俗的发展经历了哪些时期? 3.欧洲国家服饰有何异同点? 4.阿拉伯国家服饰的有何特点? 5.简要阐述东北、西北、西南具有代表
性少数民族的民俗服饰特点。
第三章 饮食民俗
第一节 饮食民俗概述 一、饮食民俗的形成与发展 (一)饮食民俗的形成 1、自然地理因素 2、经济发展因素 3、民族宗教因素 4、文化因素
图 4-4 四合院
图4-5天井窑—河南陕县地坑院
(三)江南水乡民居——四水归堂 (四)南方客家民居——土楼
图4-8 初溪土楼群——圆与方的对比 资料来源:武夷山旅游网
(二)饮食民俗的发展
1、生食阶段 2、熟食阶段 3、烹饪阶段 4、科学饮食阶段 二、饮食民俗的特征与类别 (一)饮食民俗的特征 1、风味多样
2、四季有别 3、讲究美感 4、注重情趣 5、食医结合 (二)饮食民俗的类别 1、日常食俗
2、节日食俗 3、祭祀食俗 4、待客食俗 5、特殊食俗
三、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饮食
(一)壮族 (二)苗族 (三)藏族 (四)彝族 (五)傣族
四、中南东南少数民族的饮食
(一)土家族 (二)瑶族 (三)黎族 (四)高山族
第四节 外国部分国家的饮食
一、亚洲其他部分国家的饮食民俗 (一)日本人的饮食民俗 (二)朝鲜和韩国人的饮食民俗 (三)泰国人的饮食民俗 (四)新加坡人的饮食习俗

《中外民俗》教学大纲

《中外民俗》教学大纲

《中外民俗》教学⼤纲《中外民俗》教学⼤纲课程名称:中外民俗授课时数:72学时(课内理论教学64学时,课内实训8学时)适⽤专业:旅游管理⼀、课程性质与任务《中外民俗》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

民俗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课程主要从民族与宗教两个⾓度对中外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民俗进⾏介绍,旨在通过学习让学⽣了解汉族和部分少数民族的居住民俗、饮⾷民俗、服饰民俗、节⽇民俗、⼈⽣礼仪民俗、宗教信仰民俗和禁忌民俗,了解国外信仰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的部分国家的民俗民风。

在教学过程中,时刻渗透职业素质与社交礼仪的重要性。

运⽤⼀些案例和资料中有教育意义与专业相关的有价值的东西对学⽣进⾏潜移默化的引导与教育,在讲授知识的同时让学⽣了解社会⼤的⽅向以及健康向上的社会现象,展现社会的阳光⾯。

引导学⽣树⽴正确的⼈⽣观和价值观。

因为学⽣是旅游专业,是导游的预备军,在教学当中随时渗透导游职业的道德取向,引导学⽣换位思考,从⼀个旅客的⾓度思考如何去做⼀名合格的导游,培养学⽣良好的道德修养与职业素质。

⼆、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三、课程的教学要求(⼀)基本要求及重点、难点本课程从旅游⾏业⾃⾝性质与特点出发,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的职业能⼒为⽬的,在教学中,理论以够⽤为主,知识以适⽤为度,依据因材施教的原则,以教师讲授、指导与学⽣实训相结合,课上与课下相结合的⽅式,充分利⽤数据、图⽚、案例分析、讨论等⽅法,突出应⽤性特点,⼒求精讲博收,培养学⽣的基础理论⽔平与应⽤能⼒,提⾼学⽣的综合素质。

导论部分主要让学⽣了解民俗的概念和基本特征,掌握民俗的分类分类,同时理解民俗,在旅游中所起的作⽤以及旅游对民俗的影响。

教学的重点是民俗的概念、民俗的特征、民俗的分类、民俗与旅游的关系,在教学中应注意运⽤具体的民俗事象进⾏分析,利于学⽣的理解与掌握。

第⼀章主要让学⽣了解汉族的形成历史与基本情况,熟悉汉族的语⾔⽂字、⽂学艺术和主要社会成就,掌握汉族的居住民俗、饮⾷民俗、服饰民俗、⼈⽣礼仪民俗、宗教信仰及禁忌民俗等。

中外民俗课程准则

中外民俗课程准则

中外民俗课程准则《中外民俗概论》教学大纲第一部分教学大纲说明课程性质民俗学是一门以社会民间风俗习惯为对象进行系统研究的人文科学,而《中外民俗概论》课程作为旅游管理专业所开设的专业基础课之一,主要是通过对民俗的基本原理以及物质生产民俗、服饰民俗、饮食习俗、居住民俗、人生仪礼民俗、社会关系民俗、社会交往礼仪、岁时节日民俗、象征民俗、信仰民俗、民间语言文学、民间科技工艺、民间游娱竞技等各类民俗事象的分门别类的简扼介绍,为旅行社经营管理专业的学生提供较为全面的民俗文化基础知识。

本课程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丰富的知识性,通过民俗和旅游的有机结合,将国内外各民族的民俗呈现给学生。

课程设置目的旅游管理专业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专业,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旅游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而且也需要学生学习和了解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

了解、熟悉中外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对于国家间、民族间的友好往来,开展国际、国内文化旅游都极其重要。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增强学生对历史文化和中外各民俗的认识,系统地掌握民俗的概念、基本特征和社会功能,以及民俗与旅游之间的密切关系,力争从民俗的深层文化内涵出发,揭示民俗文化与旅游文化之间的本质联系,为深入探索旅游文化活动的特征及其发展规律奠定基础;使学生既能对中外各国的风俗有所了解,又能根据民俗学的基本原理对中外众多民俗现象进行分析理解。

为从事旅游相关专业工作及学好后续专业课程打好基础。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中外民俗》作为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专业课程,它与旅游管理专业的其他课程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旅游地理学》是本课程的基础,并与《导游基础知识》、《客源国概况》、《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等课程相互衔接配合。

本课程的学分为4学分,其推荐教材为石应平编着的《中外民俗概论》(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一书。

四、课程学习要求本课程的学习要求,要从学习方法、基本知识点、基础理论考核和有关民俗实例等几个方面综合起来,对民俗学全面加以把握。

大学中外民俗教案

大学中外民俗教案

课程名称:民俗学授课对象:大学本科二年级学生教学目标:1. 了解中外民俗文化的概念、特点及研究方法。

2. 掌握中外民俗文化的代表性内容,如节日、庆典、民间艺术等。

3. 比较中外民俗文化的异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教学重点:1. 中外民俗文化的代表性内容。

2. 中外民俗文化的比较分析。

教学难点:1. 中外民俗文化的跨文化理解。

2. 学生对民俗文化的深入探究。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民俗学的概念和重要性。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民俗文化对于我们了解一个国家或民族如此重要?二、讲授新课1. 民俗文化的概念及特点- 解释民俗文化的定义、内涵和范围。

- 分析民俗文化的特点,如传承性、地域性、民族性等。

2. 中外民俗文化的代表性内容- 以节日为例,介绍中国的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以及外国的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等。

- 以民间艺术为例,介绍中国的剪纸、年画、皮影戏等,以及外国的狂欢节、斗牛节、赛龙舟等。

3. 中外民俗文化的比较分析- 比较中外节日习俗的异同,如春节与圣诞节、中秋节与情人节等。

- 比较中外民间艺术的异同,如剪纸与圣诞节装饰、皮影戏与斗牛节等。

三、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更好地了解和传承本民族的民俗文化?2.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尊重和理解对方的文化习俗?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民俗文化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民俗文化,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五、作业布置1. 查阅资料,了解自己家乡的民俗文化,撰写一篇简短的介绍文章。

2. 收集中外民俗文化的图片或视频,进行展示和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授、讨论、作业等多种形式,使学生了解了中外民俗文化的概念、特点、代表性内容和比较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以下几点:1. 引导学生关注民俗文化,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

3. 帮助学生提高跨文化理解能力,为今后的跨文化交流奠定基础。

《中外民俗》课程标准

《中外民俗》课程标准

《中外民俗》课程标准一、课程属性1.课程归属:航空服务与管理学院空中乘务教研室2.适用专业:航空服务类专业(包括空中乘务、机场运行、民航安全技术管理、民航运输、通用航空航务技术等专业)3.课程学时:40学时4.课程类型:理论5.课程代码: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中外民俗》是院航空服务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该课程主要包含服饰民俗、饮食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等内容,培养学生具有熟悉常见民俗事象、理解文化内涵、尊重中外民俗文化差异的能力。

课程的设置对应航空服务类专业职业岗位的所有岗位群。

本课程的前修课程为《社交礼仪》、《客源国概况》,后续课程无。

三、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民俗的概念、特征、类型;(2)熟悉主要国家和民族服饰的文化内涵;(3)掌握主要国家和民族的饮食习惯与饮食禁忌;(4)了解主要国家和民族不同风格民居的特点;(5)熟悉主要国家和民族主要的交通工具与交通方式;(6)熟悉主要国家和民族的特色工艺品;(7)熟悉主要国家和民族的游艺活动项目;(8)熟悉主要国家和民族婚丧的主要内容;(9)熟悉主要国家和民族岁时节日的主要内容;(10)熟悉原始信仰和宗教信仰的一般内容。

2.能力目标(1)具有一定的辨认民俗事象的能力;(2)具有一定的理解主要国家和民族服饰内涵的能力;(3)具有一定的理解主要国家和民族饮食文化的能力;(4)具有一定认知主要国家和民族民居文化的能力;(5)能辨别主要国家和民族的交通工具与方式;(6)具有一定的认知主要国家和民族的工艺美术作品的能力;(7)具有一定的认知主要国家和民族游艺活动的能力;(8)具有一定的分析中外主要国家和民族主要传统人生礼仪民俗文化内涵的能力;(9)具有辨识中外主要国家和民族主要传统节日的能力;(10)能辨别不同宗教信仰教徒的宗教习惯与禁忌。

3.素质目标(1)培养民族自尊心、自豪感、认同感;(2)培养自信、平等、开放、接纳的心态;(3)培养沟通协调的意识;(4)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对中外民间艺术课程理解

对中外民间艺术课程理解

对中外民间艺术课程理解
中外民间艺术课程是艺术设计专业选修课。

学生在本课程学习中可以探寻,到传统民俗文化中古而神秘的理念,并将产生的灵感应用到艺术设计专业党习,开拓设计思维与创新思维,把设计理念和多角度探讨新设计的表达方式相结合,从而达到设计创意目的。

它的任务,在于培养学生将不同艺术领域的形式传达,楔入设计思考,并使之更富有艺术创造力和想象力,在此课程的教学中学习到中西两个方面相同领域但不同艺术手法的工艺制作。

通过对中外民间艺术的分析、研究,了解中外民间艺术的历史传承和发展趋势,熟悉中外民间艺术的艺术概念和艺术特征。

本课程从中国剪纸的历史沿革、制作工艺与艺术特色、中国民间编织历史文化渊源制作工艺与艺术特色到中外陶瓷的历史文化渊源
和艺术特色、到中外民间玩具的历史文化渊源和制作工艺和艺术特色。

介绍不同历史时期不同艺术种类存在的时代文化背景、审美特征,技
法特征、代表作品、代表人物、及其艺术风格、艺术成就和影响,并关注到每个时期的发展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意义与审美价值。

课程名称中外民俗

课程名称中外民俗

课程名称:中外民俗课程代码:00199I课程的性质及其设置目的本课程是高等院校、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之一。

从民俗学和旅游学交叉的的角度论述民俗的定义与种类,民俗与旅游关系,民俗的旅游价值;阐释民俗诸方面的特性,以及应注意事项;探索民俗旅游区的划分,并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进行理论思考。

对民俗、服饰民俗旅游、饮食民俗旅游、居住民俗旅游、交通民俗旅游、节日民俗旅游、游艺民俗旅游、农业民俗旅游、民俗资源、民俗开发、民俗旅游区划等进行了全面阐述。

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紧紧围绕中国民俗旅游这一主题,致力于体现教学改革的最新理念,在结构、内容等方面有所创新,给学生提出更多、更新、更系统、更富于指导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使自考学生更多、更好的了解中国民俗的基本知识。

II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第一章绪论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对本章的学习,掌握什么事民俗旅游,在对民俗了解基础之上,对民俗、民俗旅游类型进行分类1、重点:民俗旅游应该具备条件2、难点:民俗与旅游的关系3、学习应注意:本章是基础环节的学习章节,通晓本章的基本内容,对民俗旅游特点、民俗旅游框架和民俗、风俗、习俗、礼俗的相互关系对可以有深刻的认识。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民俗的定义及相关概念–1–一、民俗二、风俗三、习俗与礼俗四、民俗、风俗、习俗、礼俗的相互关系第二节民俗的类型划分一、物质民俗二、社会民俗三、意识民俗第三节民俗旅游的诠释一、民俗旅游的含义二、民俗旅游的类型三、民俗旅游特点第四节民俗旅游框架一、民俗旅游的构成二、民俗旅游系统第五节民俗与旅游关系一、旅游为民俗资料的传承做出了贡献二、旅游丰富了民俗内容三、察风观俗是推动旅游发展的重要动力四、民俗充实了旅游内容五、民俗能为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第一手资料三、考核知识点1、民俗具体内容2、民俗旅游应该具备条件3、民俗旅游的架构4、民俗旅游特点四、考核要求1、识记:民俗、风俗、习俗、礼俗、民俗旅游的相关概念及相互关系2、领会:民俗、民俗旅游的类型划分3、简单应用:。

幼儿园中外文化交流课程介绍

幼儿园中外文化交流课程介绍

幼儿园中外文化交流课程介绍一、引言幼儿园是孩子们接触社会的第一步,也是培养孩子发展全面的重要阶段。

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外文化交流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为了帮助幼儿更好地了解世界上的不同文化,并培养他们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我们特别设计了幼儿园中外文化交流课程。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使幼儿对不同国家的文化有初步的了解,并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通过课程的学习,幼儿将能够:•了解世界各国的风俗习惯、节日传统;•探索不同国家的历史、地理和美食等方面的特点;•培养欣赏他国文化的能力,并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培养国际视野,增强幼儿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三、课程内容1. 节日文化本课程将通过介绍不同国家的节日文化来吸引幼儿的兴趣。

针对不同的节日,我们将安排丰富多彩的活动和体验,比如:•在春节期间,幼儿将学习中国的传统习俗,比如包饺子、贴福字、舞龙等;•在圣诞节,我们将了解西方的圣诞节传统,如装饰圣诞树、制作圣诞卡片等。

通过亲身体验和参与活动,幼儿将更好地了解不同国家的节日文化,增加他们的文化知识和体验。

2. 历史地理本课程将通过介绍不同国家的历史和地理来拓展幼儿的知识面。

我们将通过图画、多媒体等形式,生动地向幼儿介绍世界各国的历史和地理特点。

•例如,我们将了解埃及的金字塔、中国的长城、巴黎的埃菲尔铁塔等著名建筑;•同时,我们还将讲述这些地方的历史故事,比如埃及的法老王、中国的秦始皇等。

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幼儿将对世界上的不同国家有更深入的了解,培养他们的地理意识和历史意识。

3. 跨文化沟通本课程还将培养幼儿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我们将通过游戏、角色扮演等互动方式,让幼儿模拟真实生活中的跨文化交流场景,比如:•谈论不同国家的习俗和文化差异;•学习一些简单的外语表达,如问候语、数字、颜色等;•通过互动游戏,培养幼儿的跨文化合作意识。

通过这些活动的参与,幼儿将逐渐增强自己的跨文化沟通能力,更好地适应多元文化社会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民俗》课程简介
《中外民俗》在简要介绍了民俗的一般理论、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中国及世界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民俗事象,特别是对中外服饰民俗、饮食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农业民俗、工艺民俗、人生礼仪民俗、人际礼仪民俗、岁时节日民俗、游艺民俗、宗教信仰民俗等进行深入的分类介绍。

本课程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丰富的知识性,通过民俗与历史、地理和旅游的有机结合,将国内外各民族的民俗呈现给学生。

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可以增强学生对历史文化和中外各民俗的认识,系统地掌握民俗的概念、基本特征和社会功能;使学生既能对各类风俗有所了解,又能根据民俗学的基本原理对众多民俗现象进行分析理解,掌握较为系统的民俗文化基础知识。

【参考书目】
1.钟敬文编:《民俗学概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上海
2.苑利、顾军著:《中国民俗学教程》,光明日报出版社,2003年,北京
3.叶涛、吴存浩著:《民俗学导论》,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山东
4.秦永洲著:《中国社会风俗史》,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山东
5.方澜、孙廷忠著:《中外民俗》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年,大连
6.石应平著:《中外民俗概论》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年,四川
7.阿克斯特尔著:《礼仪与禁忌》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年,上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