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城市生态管理

合集下载

城市绿化管理规章制度

城市绿化管理规章制度

城市绿化管理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城市绿化管理,美化城市环境,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市民生活质量,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城市绿化管理工作应当综合规划,因地制宜,科学布局,统筹推进,合理利用资源,不断提升城市绿化水平。

第三条城市绿化管理应当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形成良好的绿色生态格局。

第四条各级政府应当加大对城市绿化管理的投入力度,不断完善城市绿化设施和配套服务,提高城市绿化建设水平。

第五条市民应当积极参与城市绿化管理,保护城市绿化环境,爱惜绿色资源,共同营造美丽城市。

第二章城市绿地规划管理第六条城市绿地规划应当充分考虑城市发展需求和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科学确定绿地布局和规划指标,合理划分绿地功能区域。

第七条城市绿地规划应当综合考虑地形地貌、水系布局、交通互通等因素,注重绿地连通性和功能互补性,形成完整的城市绿地网络。

第八条城市绿地规划应当注重绿化植被的选择和配置,提升绿地生态效益,增强城市绿色景观魅力,推动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第九条城市绿地规划应当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促进城市绿地资源的可再生利用,提高城市绿地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第十条城市绿地规划应当充分考虑城市居民的休闲、娱乐、健身等需求,提供舒适便捷的绿地服务设施,丰富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

第三章城市绿化建设管理第十一条城市绿地建设应当按照规划要求,合理布局,科学设计,注重生态保护,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第十二条城市绿地建设应当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广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绿色节能等绿色技术,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第十三条城市绿地建设应当注重植物多样性,选择适宜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植物,优化景观效果,增加生态价值。

第十四条城市绿地建设应当加强生态保护,保护珍稀濒危植物,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促进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

第十五条城市绿地建设应当合理设置绿地边界,统一绿地围栏,营造和谐绿色边界,提升城市绿地整体品位。

环境卫生学:第11章 城乡规划卫生

环境卫生学:第11章 城乡规划卫生

• 式中平面系数为居住面积占建筑面积之比。
31
4. 居住区人口密度
人口毛密度(residential density) 每公顷(1 ha=l0000m2)居住用地上居住的人口数量。
人口净密度(net residential density) 每公顷住宅用地上居住的人口数量。 人口净密度与人均居住面积定额、居住建筑密度 等参数有关。 从卫生学角度 面积和居住面积减少,人群密集,接触频繁,使传染 病易于流行;且建筑密度提高后,室外空地减少,影 响住宅的通风和日照。
5
第二节 城市规划卫生 City Planning Sanitation
一、城市问题与健康城市
6
(一)城市的特征
• 聚集性:人口、文化、信息、建筑、交通 高度密集;
• 稀缺性:生物种类、植被、水源、光照、 清洁空气、能源、土地等自然资源稀缺。
• 生态系统: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等环 节的不均衡性。
指居住区总建筑面积与总建筑用地面积的 比值。 2.人均居住面积定额 指平均每人所占卧室、 起居室等的面积。居住面积定额直接影响 人们生活居住的卫生条件。
29
3.居住建筑密度 (density of residential building)
居住建筑密度 居居住住建建筑筑用基地底面面积积((mm22))100%
20
城市功能分区的原则
3.工业用地和生活居住用地应考虑风向和河流的流 向。工业用地与生活居住用地之间应保持适当距 离,中间配置绿化防护带。
风向:如全年只有一个盛行风向,且与此相对的方 向风频最小,或最小风频风向与盛行风向转换夹 角大于90度,工业用地应放在最小风频之上风位, 居住区位于其下风位;全年拥有两个方向的盛行 风时, 应避免有污染的工业处于任何一个盛行风 向的上风方向,工业区及居住区一般可分别布置 在盛行风向的两侧。

第11章城市生态系统的评价

第11章城市生态系统的评价

伦敦现状值
16.00
东京、汉城等城市现状值
90.00
国内领先的城市, 如太原(89.6)的现状值
污染控制综合得分(市区) 构 城市
空气质量(SO2) (市区) 环境
环境噪声(市区)
50为满分 50.00
国家环保局制定的标准
ug/L
15.00
深圳的现状值
dB (A)
<50.00 国家一级标准
城市 绿化
万 人 口 中 高 等 学 历
人 数
人 均 道 路 面

人 均 住 房 面

万 人 病 床 数
污 染 控 制 综 合 得 分
空 气 质 量
环 境 噪 声
人 均 公 共 绿 地 面 积
城 市 绿 地 覆 盖 率
自 然 保 留 地 面 积
固 体 废 弃 物 无 害 化 处 理
废 水 处 理 率
工 业 废 气 处 理 率
三、协调度
城市中的关系协调包括: • 1.人类活动和周围环境间相互关系的协调 • 2.资源利用和资源承载力的相互匹配 • 3.环境胁迫和环境容量的相互匹配 • 4.城乡关系协调 • 5.正反馈与负反馈相协调等
第三节 城市生态评价的指标
一、评价指标建立的原则 • 1.综合性:以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的观点为指
• 三级指标又是在二级指标下选择若干因子 组成整个评价指标体系(图11—2)。
• 由于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协调度都是由 许多因子组成的,其中有些因子可以定量并且容 易定量,而有些因子是难以定量或者说是难以取 得定量数据的。
• 因此,对二级指标,特别是三级指标的选择只能 根据评价指标建立的原则加以选择,不可避免地 存在着不完备的缺陷。

社会学第11章城市

社会学第11章城市

• 城镇化主导的模式 在中国,得益于乡镇企业的发展,带动了城镇化 的发展。费孝通提出“小城镇,大问题”,国家政府 提倡“离土不离乡”。 • 大城市化主导的模式
考虑的是大城市的集聚和辐射能力。 • 逆城市化与郊区化 城市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出现的现象。在美国有 45%以上的人生活在郊区。 • 政府主导型城市化
二、城市化(Urbanization )
1、何谓城市化?
• 人口学认为城市化是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的过程,也就 是一个人口集中的过程。 • 地理学认为城市化是农村地区(空间)转变为城市地区(空 间)的过程,或者说,是城市中心区向四周的扩张。
• 经济学——城市化则是由农村的自然经济转化为城市社会化大 生产的过程。世界银行专家尤素福认为,中国经济增长有10% 是从城市化进程中获得的。 • 社会学角度看,虽然也承认以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率作 为城市化的水平,但城市化决不是简单的人口过程。城市化更 是一个社会整体的变迁过程。 比如,古代也有很多大城市,但讲究等级、家族和血缘,与 现代城市不一样。
(5)住房问题、隔离与贫民窟 由福利房到商品房的转型,呈现出住 房供应“过度市场化”。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土地国有,居 民住房负担却创造了世界之最,甚至超过 了土地私有制的发达国家。 如帕克所言,大城市是一个巨大的选 择和筛选机制——挑选一部分人进入某个 区域。
(6)交通问题与通勤 原住居民被大量迁往城市边缘和 远郊 ,中心城区的空心化。 居民的生活结构被破坏。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计划斥资 60多亿元建新城,但用地违规、资金不 继,一场历时10年的造城运动,结果留 下了一堆烂尾楼。 2002年起,内蒙古的鄂尔多斯市、呼 伦贝尔市等区旗县开始“造城运动”。 但大多以失败告终。呼伦贝尔的“空 城”、鄂尔多斯的“鬼城”、清水河的 “烂尾城”都是典型。美国《时代》周 刊一篇文章叫《鬼城》(Ghost City), 就是在我国内蒙鄂尔多斯市康巴什新区 拍摄的 。

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

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

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复习资料要点第一章生态学概论1、生态学:生态学就是研究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得相互关系得科学。

(P3)2、生境:指在一定时间内对生命有机体生活、生长发育、繁殖以及对有机体存活数量有影响得空间条件及其她条件得总与。

生境(生物得生活环境)包括:物理环境(非生物环境);生物环境。

(P6)3、生态因子:组成生境得因素称生态因子。

生态因子有两方面因素所组成:生物因素与非生物因素。

(P12)4、种群:在一定时空中同种个体得总与(P17)种群得基本特征:空间特征、数量特征、遗传特征。

种群得动态参数:出生率与死亡率、迁入与迁出、年龄结构与性别比、种群内禀增长率。

种间关系:种间竞争关系、种间捕食与寄生关系、种间合作与互利共生关系。

5、种群增长模式:内禀增长率(A)、实际增长率(B)、环境阻力(C):A—B=C(P20)6、生态位:有机体在生物群落中得功能与位置。

(P22)7、群落(即生物群落):就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得生物种群得集合。

(P24)群落得特征:a)群落中得优势种;b)群落得物种多样性;c)群落得种间关联性;d)群落得交错区与边缘效应;e)群落得安定性。

(P25-26)8、生态系统:就是一定空间内生物与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得循环、能量得流动、信息得交换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所构成得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P29)9、生态系统得组成成分:a)生产者;b)消费者;c)还原者;d)非生物环境(P29)生态系统得结构:空间结构、物种结构、营养结构。

10、生态系统得基本功能:a)生物生产;b)能量流动;c)物质循环;d)信息传递;(P35-39)11、破坏生态平均得因素:人为因素与自然因素(P42)12、生态系统平均得调节机制:1)反馈机制;2)抵抗力;3)恢复力(P43)13、生态系统有两大部分(生物环境、非生物环境),四个基本成分(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非生物环境)14、简述生态系统得基本特征及类型?答:(1)生态系统得基本特征:a)生态系统就是动态功能系统;b)生态系统具有一定得区域特征;C)生态系统就是开放得“自持系统”;d)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功能。

电大最新版《城市管理学》第11章城市突发事件与非常态事件管理

电大最新版《城市管理学》第11章城市突发事件与非常态事件管理
• (1)由自然灾害引起的突发事件
• 包括诸如地震、洪水、雷暴、飓风、暴雪、泥石流、火山 爆发等自然灾害,如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2008年的四 川汶川大地震、2012年北京7·21特大暴雨都对城市人民 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巨大的灾难性损失。
• (2)由非自然因素引起的突发事件
• ①事故灾难,主要包括民航、铁路、公路、水运等重
• 需要注意的是,城市应急队伍(如消防、特警、医护、抗震、防洪等) 的专业化、职业化是我国城市管理中必须加以重视的问题,加强城市 应急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能够显著提高应急效率,最大限度减低伤 害。
• (4)依法规范,加强管理
• 依据有关法律和行政法规,加强应急管理,维护公众的合 法权益,使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法 制化。突发公共事件可能会有很多表现形式,出现时会使 人猝不及防,为了防止应对时的混乱,必须要有一套规范 化、制度化和法制化的程序。以规范的程序为依托进行管 理,并非实行僵化的死板的管理,要在程序中的具体操作 环节根据事件性质的不同留有一定的弹性。
突发事件的特征
• (1)必须是现实的或者是肯定要发生的; • (2)威胁到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 (3)阻止了政权机关正常行使权力; • (4)影响了人们的依法活动; • (5)必须采取特殊的对抗措施才能恢复据引起紧急状态的原因不同,一般可以把“突发事件” 分为两种:一种是自然灾害引起的紧急状态;一种是由非 自然因素引起的紧急状态。

• (2)居安思危,预防为主
• 增强忧患意识,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常态与非常态相 结合,做好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各项准备工作。
• 必须将日常的安全检查和质量管理等常态工作真正落到实 处,绝不能敷衍了事,要将事故的隐患扼杀在萌芽之中, 力争及时发现及时处置。

生态-《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共10页)

生态-《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共10页)

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教学大纲课程编号:263210开课单位:城市建设学院课程类型:专业教育适应专业:城市规划总学时数:54 学分:3选用教材:?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沈清基编著〕出版单位及时间:同济大学出版社,1998年。

一、教学目的、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系统的掌握生态系统的根底理论、城市环境生态学的根本内容和研究方法,用系统思维方式、整体和综合的观点去研究和解决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和城市的可持续开展。

培养学生从可持续开展的内涵出发,在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中树立社会经济开展与生态环境建设协调互进的意识,要以城市生态学理论为指导,将其实现在此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中,合理调空人与环境的关系,为城市居民创造清洁、优美、舒适、平安的生态环境,从而真正实现城市生态系统动态平衡的目的。

二、教学改革设想1、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教学课件的制作,充分调动学员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2、结合讲座、实验、讨论等形式的教学引导学员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新;3、通过实证考察研究,提高学员的实践能力。

三、成绩考核方法闭卷考试。

四、讲授大纲及课时分配第一章生态学概论 3学时本章的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主要介绍生态学根底知识和根本理论,为以后学习打好理论根底。

要求学生结合生态学知识,了解生物的生存环境、生态系统的组成等根底知识。

本章的教学重点与难点:生态学根底知识和根本理论。

第一节生态学的概念、起源及开展一、生态学的概念二、生态学的起源和分类三、生态学的开展第二节生物的生存环境一、生物的能量环境二、生物的物质环境三、生物圈第三节生态因子及其作用一、生态因子概念及其分类二、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三、生态因子的作用方式四、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第四节种群一、种群的根本概念及特征二、种群动态参数与统计三、种群增长的根本模式四、种间关系第五节生态系统一、生态系统的概念二、生态系统的组成三、生态系统的结构四、生态系统的根本功能第六节生态平衡及其调节一、生态平衡的概念二、生态平衡的破坏三、生态平衡的调节城市生态学及根本原理 3学时本章的教学目的与要求:主要介绍城市生态学的定义,城市生态学的产生背景和开展阶段,介绍城市生态学的学科根本原理。

中国国家环境全集1-20章

中国国家环境全集1-20章

中国国家环境全集1-20章第一章: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本章阐述了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包括可持续发展、污染防治、资源节约等内容。

强调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可行性。

第二章: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本章介绍了中国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的建立与发展过程,包括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环境监测与评估等方面。

第三章:大气环境保护本章详细阐述了大气环境污染的成因及防治措施,包括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大气环境监测和治理技术等内容。

第四章:水环境保护本章介绍了水环境污染的来源与防治策略,包括水质标准及排放标准的制定、水环境监测与保护技术的应用等方面。

第五章:土壤环境保护本章探讨了土壤环境污染的产生原因和预防措施,包括土壤质量标准的制定、土壤污染防治技术的应用等内容。

第六章:固体废物与危险废物管理本章详细介绍了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的管理与处理方法,包括废物分类、处理与处置的标准、废物回收和再利用等方面。

第七章:噪声与振动控制本章阐述了噪声和振动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包括噪声与振动监测、防治措施和管理标准等内容。

第八章:辐射环境保护本章介绍了辐射环境的形成与控制措施,包括辐射监测、防护与控制标准的制定和应用等方面。

第九章:生态环境保护本章探讨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保护措施,包括生态系统保护、物种保护和生态修复等内容。

第十章:自然保护区管理本章介绍了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与管理,包括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修复和监督管理等方面。

第十一章:环境保护科技与工程本章详细阐述了环境保护科技与工程的发展现状和应用成果,包括环境技术研发、环境工程设计和环保设施建设等方面。

第十二章:环境教育与宣传本章介绍了环境教育与宣传的重要性和推广途径,包括公众宣传、环境意识提升和环境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等内容。

第十三章:环境监测与评估本章探讨了环境监测与评估的意义和方法,包括环境监测技术、数据分析和评估标准等方面的内容。

第十四章:环境保护与城市规划本章详细介绍了环境保护与城市规划的关系和协调要点,包括生态城市规划和环境管控措施的整合等方面。

城市管理法律法规

城市管理法律法规

城市管理法律法规城市管理法律法规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城市管理行为,保障城市发展,维护城市秩序和安全,制定本法律法规。

第二条城市管理行为应当依法履行职责,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依法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第三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城市管理行为的领导,建立健全城市管理体制,加强城市管理队伍建设。

第四条城市管理行为应当贯彻科学发展观,注重协调发展,综合利用资源,保护环境,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第五条城市管理行为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公信原则,加强法治建设,保障行政决策的透明度。

第六条城市管理行为应当保护城市文化遗产,传承和弘扬城市文明,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名胜区。

第七条城市管理行为应当防范和应对自然灾害,确保城市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第八条城市管理行为应当促进城市创新,推动科技进步,提升城市发展的智能化水平。

第九条城市管理行为应当加强对城市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

第二章城市规划管理第十条城市规划管理应当建立健全城市总体规划、城市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体系。

第十一条城市总体规划应当科学合理,统筹城市发展,协调城市空间布局。

第十二条城市详细规划应当细化城市总体规划,明确土地用途,规范建筑高度和密度。

第十三条城市专项规划应当根据城市发展需要,制定相关规划,如环境保护规划、交通规划等。

第十四条城市规划管理应当加强市民参与,听取公众意见,提升城市规划民主化水平。

第十五条城市规划管理应当建立健全规划环评制度,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督和评估。

第十六条城市规划管理应当注重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生态承载能力。

第三章城市建设管理第十七条城市建设管理应当按照国家建设标准,加强对建筑项目的验收和监督。

第十八条城市建设管理应当加强施工现场管理,确保施工安全和质量。

第十九条城市建设管理应当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管,规范房地产开发经营行为。

第二十条城市建设管理应当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加强对建筑垃圾和污水处理的监督。

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

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

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行为,美化城市环境,提高市民生活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是指对城市公共区域内的设施、设备、交通、道路、建筑物以及城乡结合部等区域的环境卫生进行监管和管理的活动。

第三条市人民政府对市容和环境卫生的管理应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倡导节约、环保、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市民素质,不断改善城市环境。

第四条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市容和环境卫生的监督和管理,对违法行为依法予以处理,保障城市公共区域内的环境卫生和市民生命财产安全。

第二章市容环境设施第五条市人民政府应当建设合理、完善的市容环境设施,包括但不限于公共广场、健身设施、休闲娱乐设施、垃圾分类设施、公用厕所等。

第六条市人民政府应当对市容环境设施实行分类管理、定期维护和更新换代,确保设施的正常运作和使用。

第七条市容环境设施的建设应当符合城市规划和建设要求,建设单位应当承担设施的质量保证和维护责任。

第八条市容环境设施的使用应当遵守用户使用规定,并保持设施的良好状态,不得损坏、污染、占用或私改。

第三章道路交通管理第九条市人民政府应当对市区道路交通实行有序管理和规划,制定城市交通应急预案,依法保证市民的出行安全和便利。

第十条行人、机动车辆、非机动车辆应当遵守交通规则,尊重交通信号和标志,妥善保管交通工具,保持良好出行秩序。

第十一条行人不得在道路中心线、非机动车道、机动车道内横穿道路,不得在机动车道内行走;过马路时应当走人行横道,按照信号灯提示行动。

第十二条机动车辆应当按照规定道路运行,并进行尾气排放检测,确保排放达标。

第十三条非机动车辆应当按照规定通行,不得占用机动车道,保证行车安全。

第十四条停车场应当设置规范、合理,车主应当遵守停车场规定,不得占用道路、人行道停车,妨碍正常交通。

第四章垃圾分类管理第十五条市人民政府应当实施垃圾分类管理,推广垃圾分类减量,减少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环境保护规章制度表

环境保护规章制度表

环境保护规章制度表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加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维护生态平衡,逐步建成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环境保护规章制度是对环境保护工作进行管理和监督的基本依据,是指导和规范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法律文件。

第三条环境保护规章制度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的环境保护工作,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企业和社会组织都必须遵守。

第四条环境保护规章制度的修订和完善应当遵循科学、严谨、民主、依法的原则,注重实际操作性,突出重点,解决问题。

第二章环境资源保护第五条加强环境资源保护是环境保护工作的中心任务,各级政府应当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组织实施相关措施,保护生态环境及各类自然资源。

第六条禁止乱砍滥伐树木,破坏植被覆盖,加大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力度,控制森林破坏的趋势。

第七条保护水资源是保护环境的重要内容,各级政府应当依法管理水资源,建立水资源保护和节约利用的制度。

第八条加强空气污染治理,减少有害气体排放,推广清洁能源,改善空气质量,保护人民健康。

第九条重视海洋环境保护,加强海洋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维护海洋生态平衡。

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第十条生态环境保护是环境保护的重要方面,各级政府应当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体系,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

第十一条重点保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加强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工作,维护物种多样性。

第十二条加强城市生态建设,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提高城市绿化率和空气质量,打造宜居城市。

第十三条加强对土壤污染的治理,加强农田环境保护,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第十四条加大生态补偿力度,鼓励各类生态工程项目,推动绿色发展。

第四章环境监测与评估第十五条建立完善环境监测与评估体系,开展对环境质量、资源利用、生态系统等方面的监测和评估工作。

第十六条定期公布环境监测结果,及时发布环境预警信息,确保公众知情权。

第十七条建立环境标准,推动制定环境质量核准标准,指导环境监管工作。

自考00292市政学高频考点汇总串讲

自考00292市政学高频考点汇总串讲

1804
简述市政绩效的意义。
(1)市政绩效是衡量城市竞争力的核心指标。 (2)市政绩效在内涵上与城市竞争力保持着一致性。 (3)市政绩效与城市竞争力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
1804
市政体制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就内容来看,市政体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①城市的代议机构、行政机构、司法机构之间的关系,三者之间应该是立法、执法、 护法的分工协作关系; ②城市的国家机构与政党组织、社会团体之间的关系; ③市级国家机构与所辖区、县国家机构之间的关系,它包含市级国家机构、政党组织 与区县级国家机构、政党组织之间的关系,是城市政权组织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因 而是市政体制的重要内容。
1804
与一般企业相比,城市基础设施的供给方式以及经营与管理具有什么特点?
1.根据城市基础设施部门和单位在公益性与市场化程度上的区别,实行不同类型的供 给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 2.根据城市基础设施供给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的不同,实行不同的定价制度 3.无论实行何种经营管理模式,城市基础设施的部门和单位都应努力提高经济效益
1804
论述我国城市环境污染的具体表现以及综合治理方式。
(1)现代的环境污染已经发展为综合污染。我国城市环境污染的表现:水体污染、 大气环境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物污染。 (2)环境治理要强调综合治理。突出预防为主的方针,从源头上预防污染和生态破 坏,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解决环境问题。综合治理首先要强 化法治,建立健全环境法规和标准体系;其次要严格执行环境法律法规;再次要实行 分类指导,突出重点。
1810
简述城市公共安全情报机制的必要性。
1. 全面搜集一定类别的城市公共安全问题隐患和事件的情报。 2. 形成对导致公共安全事件破坏力客观、全面、系统的评价。 3. 综合分析城市政府在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包括科技力量和财力物力,抵御导致公共安全事 件破坏力方面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市政学复习资料

市政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1.市政学的特征:答:政治性历史性整体性动态性综合性。

2.市政学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答:1 市政学首要先研究市政主体:2:市政学同时研究市政客体,即市政管理内容:3市政学要研究和探索市政管理规律。

3.市政学研究方法?答:1系统研究方法:2 理论分析和证实研究相结合的方法:3静态研究和动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4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5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方法。

4.学习与研究市政学的意义?答1加强市政学研究是我国城市划进程提出的迫切要求:2加强市政学研究,也是实现城市管理科学划的迫切要求:3强加市政学研究,有助与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现代市政管理人才。

第二章城市的生产和发展1 城市的特点?答1:人口与物资的高度聚集性:2管理职能的区域中心性:3基础建设的强公共性:4文化构成的异属性。

2城市的发展,经历了四个历史阶段?答1:古代城市阶段(奴隶社会,指原始公社解体到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2 中世纪城市阶段(封建社会,指公元476年—1640年英国资立阶级革命爆发时代);3近代城市阶段(资本主义社会指1640年—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这一时代):4现代城市阶段(三个世界共存的时代)。

3 现代城市发展的主要特征:答:1城市成为人类的主要聚居区:2城市成为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的中心:3城市是世界经济联系网的基本结点:4城市空间是区域形态的基本构成:5城市生态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地位更为重要。

4城市化主要特点?答:1增长迅速而特续:2城市划发展主流已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3人口向大城市迅速集中:4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城市人口增长速度开始趋于下降。

5城市化衡量指标是单一性指标,主要有:答:1城市化水平指标:2城市化速度指标:3城市化质量指标。

6农业发展对城市化的推动,主要有5个方面:答:1农业发展为城市经济提供资金积累:2农业发展为人口向城市聚集提供基本的物资生活条件:3为城市提供劳动力:4为城市轻工业生产提供原料:5为城市工业提供市场。

第十一章战后西方城市研究的学派

第十一章战后西方城市研究的学派

第十一章战后西方城市研究学派在西方发达国家,城市研究历来就是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长期以来,在研究方法和理论基础等方面形成了许多学派。

根据诸学派的形成发展的先后,大致可划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主要是生态学派、新城市经济学派和行为学派;第二时期主要是新马克思主义学派、新韦伯主义学派和人某主义学派;第三时期则以结构主义学派、后现代主义学派和福特主义学派为主体。

一、生态学派城市研究中的生态学方法可以追溯到19世纪30年代的芝加哥学派。

城市生态学主要研究城市居民结构的空间形态,它的理论基础来源于人类生态学(Human Ecology)。

19世纪30年代的整个北美地区,人口增长集中在城市地区,大量的国内和国外移民是这一时期城市人口机械增长的主要来源。

由于工业基地的扩展和不同种族人口的增长,芝加哥成为20世纪北美大都市的象征。

这一时期大都市社会生活出现的主要问题是:不同种族和民族团体间的同化和冲突。

芝加哥的一个社会学家小组依据达尔文的进化论和斯宾塞的“适者生存”理论建立起芝加哥学派的概念性框架。

帕克(Park, 1936)是芝加哥人类生态学派的理论创始人。

他认为人类社会是由两个层面组织起来的,一个是生物学的层面,另一个是文化的层面。

在生物学层面上存在竞争、优势和侵入的一般生态学过程;在文化层面上,社会文化被看成是依赖于生物学层面的一种超结构。

尽管这种文化超结构被认为能够抑制竞争(尤其是生存空间的竞争),但最终的空间秩序仍然是生态秩序的产物。

芝加哥学派把生态学原理(竞争、淘汰、演替和优势)用于城市研究。

早期城市研究成果是伯吉斯(Bugess, 1972)的城市同心圆模式和霍依特的城市扇形模式。

芝加哥学派的城市生态学方法可看成由一个典型的城市分析衍生成许多概念。

一方面,这种方法包含了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内涵;另一方面,它导致了对空间变异的经验主义研究,并且更加强调要详细地研究地方条件,尤其要研究一些有特性的邻里。

上海市环境保护条例(2022年7月21日第七次修正)

上海市环境保护条例(2022年7月21日第七次修正)

上海市环境保护条例(2022年7月21日第七次修正)范本1: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上海市的环境保护工作,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活环境的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上海市环境保护的目标是实现全社会环境素质的稳定提升,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条上海市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当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环境保护工作的组织机构和工作制度,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支持,不断提高环境保护工作的水平。

第二章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第四条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基础,上海市应当建立健全环境质量监测和评价体系,加强对环境质量的长期、稳定、全面的监测和评价。

第五条上海市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编制环境质量评价报告,对全市环境质量进行定期评估,并向社会公开。

第三章大气污染防治第六条上海市应当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制定大气污染防治规划和措施,加强大气污染的防治工作,保障空气质量的达标要求。

第七条上海市应当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和减少大气污染的排放,加强对大气污染源的监督和管理,促使企业和机构合法、合规运行。

第四章水污染防治第八条上海市应当建立完善水污染防治的法规和政策体系,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保障水环境的安全和水质的良好。

第九条上海市应当加强对水污染源的管控和监督,进行水污染的治理和修复,推动水环境的恢复和改善。

第五章噪声污染防治第十条上海市应当制定噪声污染防治措施,加强对噪声源的管控和监督,控制和减少噪声污染对人民群众的危害。

第十一条上海市应当加强对城市噪声的监测和评估,制定噪声的控制标准,推动噪声污染的防治工作。

第六章生态环境保护第十二条上海市应当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永续利用。

第十三条上海市应当制定生态保护红线和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加强对生态环境的监测和评估,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第11章 城市生态环境管理

第11章 城市生态环境管理

城市地区 城市市区
城市地区
工业粉尘排放达标率
%
100
60
1
(x-60)/40
13 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及回用率
%
60,30
0
7
环 14
境 建
15
设 16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生态建设
%
80
10
7
%
40
10
5
暂不考核
6
6x/60+y/30
7(x-10)/70 5(x-10)/30
城市市区 城市市区 建成区 城市地区
– 在“三同步”的过程中解决环境问题,实 现“三效益”的统一
• 考核的内容
– 环境质量指标 – 环境污染控制指标 – 环境建设指标 – 环境管理指标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权重
上限 下限
计分公式
考核范围
1
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年平均值
mg/m3
0.15
0.04
6
3(0.15-x)/0.05 (0.1≤x≤0.15) 3+3(0.10-x)/0.06 (0.04≤x≤0.1)
规划
三、城市生态管理的内容和方法
• 主要内容
– 城市环境管理
• 水、土、气、声、和 固体废物
– 自然资源管理:
• 土地资源、水资源、 生物资源、矿产资源 等的开发与管理
三、城市生态管理的内容和方法
• 涉及的4大领域
– 生产生活引起的环境污染 – 由建设开发活动引起的饿环境影响和生态
破坏 – 由经济活动引起的资源损耗和补偿 – 由特殊价值的自然和人文环境资源保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1章 城市生态管理
第一节 城市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
一、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 生态系统(英国生物学家坦斯莱1935):生态 系统的基本概念是物理学上使用的“系统”整 体,这个系统不仅包括有机复合体,而且也包 括构成环境的整个物理因子的复合体。 生态系统(美国奥登1971):生态系统是特定 地段中全部生物和物理环境的统一体,并且在 系统内部因能量流动而形成一定的营养结构。
三、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及标准
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大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土 壤环境质量、声环境质量(组成要素) 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物理环境质量、化学环境质量和 生物环境质量(要素的性质) 广义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城市自然环境质量和社会 环境质量 城市自然环境质量: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环境质 量 城市社会环境质量:经济、文化和美学
二、城市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平衡 城市生态系统:生物组成要素、非生物 组成要素、人类和社会经济要素 城市生态系统: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和城 市人工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空间结构、社会 结构、经济结构和营养结构
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 第一,生产功能。 第二,生活功能。 第三,还原净化和资源再生功能。
生态系统是由植物、动物以及微生物构成的 生命系统与由气候、土壤、地貌、纬度等构 成的环境系统所组成的相互促进、相互制约 的多要素、多层次的复合体。 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 ① 成分 ② 结构 ③ 功能
生态平衡是指任何一个正常的生态系统中,能 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总是不断地进行 的,但在一定时期和空间的生态系统中,生物 物种的种类和数量保持相对的稳定状态,生物 与环境之间的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也保持 相对稳定,达到高度适应、统一协调的状态。
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标准是为保障城市人群健康、 维护城市生态环境和保障社会物质财富,并考 虑技术、经济条件,对城市生态环境中有害物 质和因素所作的限制性规定。 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标准分为两级: 一是低级标准(安全环境标准) 二是高级标准(舒适环境标准)
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标准在我国环保工作中的作用: 第一,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标准是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规 划的体现。 第二,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标准是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行 政主管部门依法行政的依据。 第三,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标准是推动城市生态环境保 护科技进步的一个动力。 第四,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标准是进行城市生态环境评 价的准绳。 第五,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标准具有投资导向作用。
造成城市生态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第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使城市人 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超出了城市生态环境的 承载能力和容量。 第二,不尊重生态规律,片面追求经济的数量 增长,因循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模式。 第三,城市生态环境的外部性和市场机制失灵。 第四,社会消费需求猛增和生产技术、防治环 境污染的技术落后。
第二节
中国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
一、中国城市生态环境问题 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 物污染和噪声污染(污染领域和污染物质) 物理性污染、化学性污染和生物性污染 (污染的性质) 生产污染和生活污染(污染产生的原因)
中国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具体表现在: 1、水体污染 2、大气污染 3、噪声污染 4、固体废物污染
四、建设生态城市 生态城市一般是指基本结构和功能符合生 态学原理,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 基础设施完善,物质能量高效利用,信息 传递流畅快速,居民生活安全舒适的城市。
生态城市的特点: (1)和谐性 (2)可持续性 (3)整体性 (4)高效性 (5)区域性
中国生态城市的建设有三个层次:生态县(县 级市)、生态市和生态省 生态县(含县级市)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 调发展,各个领域基本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 县级行政区域。 生态市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各个 领域基本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地市级行政区 域。 生态省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各个 领域基本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省级行政区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太湖蓝藻爆发
案例
二、中国城市生态环境管理的原则
1、协调发展,互惠互赢。 2、强化法治,综合治理。 3、依靠科技,创新机制。 4、不欠新账,多还旧账。
三、中国城市生态环境管理的机构和制度
城市政府的环境保护局及其下属的区、 县环保机构
中国城市生态环境管理的基本制度:
(1)环境质量标准制度 (2)污染物排放标准制度 (3)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4)“三同时制度” (5)环境监测制度 (6)排污管理制度 (7)污染集中控制制度 (8)污染赔偿制度 (9)限期治理污染源制度 (10)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度 (11)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 (12)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理制度
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 第一,城市生态系统是以人为主体的复合 生态系统,人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 第二,城市生态系统具有非完整性,对外 依赖性很强。 第三,城市生态系统具有非稳定性。 第四,城市生态系统具有脆弱性。
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取决以下因素: ① 城市规模与地区资源的平衡 ② 城市人口与土地空间的平衡 ③ 生产设施与基础设施、生活服务设施的平衡 ④ 城市“三废”排放与环境容量的平衡 ⑤ 劳动力数量与职业岗位的平衡 ⑥ 各类产业之间的平衡 ⑦ 社会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平衡 ⑧ 城乡物质供应与居民需求的平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