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科学探究性试题的几种类型汇编
科学探究题的类型与评析含答案

科学探究题的类型与评析近年来,中考科学中考查学生探究能力的试题逐年增加,占有较大的比重。
这类试题涉及面大、能力要求高、综合性强、难度大,能够对学生各方面能力进行全面考查。
试题可以根据科学探究所具有的“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七个环节进行设计。
根据考查所侧重的探究环节来分类,主要有如下六种类型。
1.提出问题例题:(05广东汕头)图1是杂技演员演出时的简图。
根据图中的情境,从力学角度出发提出两个问题,并选其中一个问题进行解答。
示例:男演员跳下弹起女演员时跳板会发生什么形变?问题1:问题2:解答问题( )。
分析:在解答这类题型时,首先要通过读图,结合文字说明,理解这是一个演员的弹跳过程,其涉及的主要知识为力学知识,有力的相互作用、力的作用效果,也可延伸至惯性知识、势能和动能、杠杆知识等都可以,解答问题部分只要与所提的问题相对应即可,答案是不固定的。
因此也可称之为开放式的探究题。
问题可为:女孩的重力势能怎样变化?杠杆的平衡条件是什么?该类探究题侧重于考查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
解题时需要注意的方面有:回答“问题”时,应该用一个问句来表达而不能用一个陈述句;所提的问题应该与题目设置的情境有关。
2.建立猜想和假设图1例题:为了了解火星上是否有生命存在,科学家设计了一个实验方案:假如宇宙飞船能将火星土壤带回地球,我们可将火星土壤放入一个密闭的箱子内,然后向箱内通入混合气体(彻底除去微生物)并添加无机盐和有机营养物质。
接着我们可以通过测定气体的成分比例是否发生变化来得出判断。
这一实验是基于什么假设进行的()A. 具有生命的物体都能进行繁殖B. 具有生命的物体都能进行新陈代谢C. 火星上的生命一定是植物D. 火星上的生命一定是单细胞的生物分析:这是一道综合了宇宙科学和生命科学的探究题,探究的问题是:火星上是否有生命存在,判断依据是:密闭箱子内气体的成分比例是否发生变化。
(整理版)全国各地物理中考题分类汇编科学探究题

全国各地物理中考题分类汇编—科学探究题〔市年〕34.气体产生的压强〔气压〕大小与哪些因索有关呢?某科学兴趣小组同学了解到如下信息后提出了他们的猜测。
信息:①自行车轮胎在烈日下暴晒易爆胎.②蓝球充气越多.越不易被压扁.③密封在针筒内的空气只能被压缩一定的范围。
猜测:气压大小可能与气体的多少、温度及体积有关。
(1)信息____________(填序号〕可作为〞气压大小可能与气体温度有关〞的猜测依据。
(2)科学小组设计了如下图装置探究气压大小与温度的关系,步骤如下:步骤一:往气球内充入一定量的空气后.用细线扎紧气珠口。
步骤二:在容器底部固定一滑轮,往容器中加人适量的水.步骤三:拉动绕过滑轮的细线使气球浸没在水中.标记水面位置并测出细线露出水面的长度.步骤四:升高水温,拉动细线改变气球浸没的深度,使水面的位置保持不变.测出细线露出水面的长度。
①气球浸没在不同温度的水中时,保持水面位置不变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
②实脸中对多个不易观测的量,进行了巧妙的“转换〞.如“细线露出水面的长度越长〞反映“气球浸入水中的深度越大〞; “气球浸入水中的深度越大〞反映________________越大。
〔市〕32.人从灯下经过,会在地上投下影子.影子是光被不透明物体挡住后,在其反面形成的暗区.当光照强度不同时,影子〔暗区〕与周围亮区的明暗比照程度会发生变化,因此人会感觉影子有“浓淡〞之别.影子的“浓淡程度〞与哪些因素有关?存在怎样的关系呢?小明提出了以下猜测:猜测一:可能与灯的功率存在一定关系.猜测二:可能与影子离灯的距离存在一定关系。
猜测三:可能与人离灯的距离存在一定关系。
实脸方法:在水平桌面上竖立一个不透明的白屏,在屏两侧等距离的位置各固定一根同样的木棒,在屏的两侧各点亮一盏灯,通过一定的方法同时观察屏上的木棒形成的影子的“浓淡程度〞。
调节一盏灯的位置,当两侧屏上的影子“浓淡程度〞一样时,记录灯的功率和灯到屏的距离,分析相关数据,寻找规律·具休实验如下:步骤一:在屏两侧距屏1 米处各点亮一盏25 瓦灯,观察到两侧屏上影子“浓淡程度〞相同.步骤二:将右侧25 瓦灯换成40 瓦灯,观察到两侧屏上影子“浓淡程度〞不同.步骤三:保持左侧25 瓦灯的位置不变,移动右侧40 瓦灯,直到两侧屏上影子“浓淡程度〞一样时,记录相关数据。
科学探究题的类型

2、设计实验及验证类
• [例]在学校的元旦联欢会上,某同学表演了“水能生火”的魔术。他向 包有过氧化钠(Na2O2)粉末的脱脂棉上洋水,脱脂棉燃烧起来。小军 很感兴趣,于是,他和同学们进行探究。 • [提出问题]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了什么物质?为什么脱脂棉会燃烧? • [猜想] ①可能有一种气体和另一种物质生成②反应过程中可能有能量 • 变化 • [设计装置]如图 • [实验探究] • 实验一:探究反应后生成的气体是什么? • 实验二:继续探究反应后生成的另一种物质是什么? • 小张猜想另一种物质是Na2CO3,小军认为不可能。小军的依据:
科学探究题的分类及解法
科学探究题 ,是近几年来各学科新兴的一 种题型,在中考题目中占分比例较大,且 有一定的难度。它是由“情景设置”, “问题”和“探究过程”三个部分组成的, 其中“问题”部分贯穿于探究过程的几个 要素之中。 科学探究的八要素主要是: 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验 证假设(实验)→得出结论→拓展应用。 。
实验现象
①A中固体由黑变为红色 ②B中黄色试纸变 ③C中_________________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实验结论
①有铜生成 ②有______________生成 ③有CO2生成
• •
• • • • • •
[反思与评价] ①实验结束时,为防止Cu被氧化,必须先停止加热,待Cu冷却后再将试管口的胶塞取下,因此,若没有B安全瓶,可 能导致的后果是: C瓶中的石灰水倒吸。 ②根据实验结论,从环保角度考虑, 上述装置C后应添加的装置是: 酒精灯。 [拓展与交流] 如果用图中装置D代替左图中的A装置,这样既可以排尽试管中的空气,又能将反应的气体产物都“赶”出来,该气体 应是: 氮气或稀有气体。
初中化学探究题型归纳

初中化学探究题型归纳科学探究题是目前中考化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它注重学科知识与生产实际、现代科技发展的紧密结合,以培养学生对未知事物的处理能力,同时掌握这类题的解决方法也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纵观中考探究性试题,大致为: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虽然涉及的面很多,但从命题内容上分析,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探究“物质的成分”对“物质成分”的探究主要是通过对某一物质进行实验探究,对过程中的现象进行分析,确定该物质的组成成分,此类题型有对气体成分中可能含有的氧气、氢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常见气体进行实验探究;也有对常见的固态物质中可能含有的金属、固态非金属、固态氧化物、碱和盐等成分的探究及相关知识的考查;或者对常见溶液中可能含有的酸、碱或盐等成分进行实验探究,从而考查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例题做中和反应实验时,小明将稀盐酸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意外看到有气泡产生。
小伟提醒:是不是拿错了药品?小明查验后确认药品没错。
只是在瓶口发现有白色粉末状物质,小明认为是氢氧化钠溶液变质了。
(1)氢氧化钠溶液变质的原因是。
(2)利用与上述实验不同的原理,小明又设计了一个实验再次确认该氢氧化钠溶液已变质。
(3)为证明变质的溶液中仍有NaOH,某同学按如下操作进行实验:①取少量变质的溶液,向其中加入足量CaCl2溶液,现象为______,方程式为________。
②取①所得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少量的_______,现象为________。
其结论是______。
分析:本题以常见的现象———氢氧化钠是否变质提出问题,要求对氢氧化钠溶液中是否含有碳酸钠进行探究。
强调在NaOH 和Na2CO3共存的情况下,要证明NaOH 的存在,必须先排除Na2CO3的干扰,再证明NaOH的存在。
二、探究“物质的性质”该类题目命题方式一般是要求通过实验比较的形式,探究物质的某种性质是由其中哪一种成分所决定的。
中考九年级化学实验探究题归类

中考九年级化学实验探究题归类科学探究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学习方式,贯穿与九年级化学复习教学的各个环节。
近几年的各地中考试卷中,以开放型的命题方式对探究能力的考查比重在逐年加大,尤其是实验探究题更呈现出多样、灵活和开放。
笔者现就该类中考题归类解析如下:一、物质成份的探究例1、(黄冈)室验室开放日,我与小娜、小佳、小华、小丽等同学来到实验室,看到实验桌上摆放着四瓶无标签的试剂,分别是两瓶固体和两瓶液体,我们决定对“固体与液体”之间的反应进行一些探究。
(1)小娜同学从一瓶固体和一瓶液体中各取少量试剂于试管中进行混合,立即产生了一种无色气体,对气体是何物质,同学们进行了大胆的猜想,小佳同学的猜想可能是①;②;……。
(2)我想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小佳同学猜想①是正确的,实验设计如下:由(填a或b)端进入。
(4)小丽同学从另外两瓶试剂中各取少量试剂于试管中,发现混合后,固体发生了变化,但无气泡放出。
同学们对加入试管中的固体和液体从不同的反应类型、物质类别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猜想:猜想一:;猜想二:;猜想三:;……。
分析:首先要知道在初中化学利用固体和液体接触来制取的气体主要有哪些,然后针对所猜想的气体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探究,同样,对固体和液体反应不产生气体的情况进行分析后,提出猜想的可能。
答案(1)①CO2;②H2[或O2…… ](2)如①是CO2[或H2;或O2……](4)猜想一:金属与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猜想二:金属氧化物与酸溶液反应;猜想三:碱与酸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猜想四:氧化物(如CaO)与水发生化合反应猜想五:可溶于水的固体物质例2、(眉山)小李和小王两位同学对碱式碳酸铜[Cu2(OH)2CO3]受热完全分解后的黑色固体产物的成分进行探究。
(1)小李根据碱式碳酸铜的化学式对黑色固体产物做出以下猜想:①可能是碳,②可能是氧化铜,③可能是碳和氧化铜的混合物。
他做出以上猜想的依据是;(2)小王根据碳的化学性质,认为猜想③可以排除,理由是;(3)为验证①、②猜想,他们设计如下实验方案:向盛有少量黑色固体的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稀硫酸,振荡,待完全反应后静置观察现象。
中考科学实验探究题科学(经典汇总)

杭州各区中考化学实验探究题30.(8分)铁粉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生锈。
现有m 1g生锈的铁粉样品,某兴趣小组同学按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测定该样品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CO气体极难溶于水,铁锈按氧化铁处理)。
(1)装置甲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某同学欲通过乙装置反应前后的质量变化,测定该样品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
乙中的最佳试剂是。
(选填序号)。
①水②稀盐酸③氢氧化钠浓溶液④澄清石灰水(3)上述实验过程中,CO气体除作为反应物外,还能起到的作用是:实验开始时,排尽装置中的空气,防止加热时发生爆炸;停止加热后,防止甲中生成物被氧化,防止乙中的溶液倒吸入甲中等。
请你再写出一点CO气体在上述实验中起到的作用。
(4)完全反应后,该同学称得铁粉的质量为m2g,同时测得装置乙增重m3g,则铁粉样品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为。
31.(8分)物质之间发生化学反应时,常伴随有明显的现象,但有些化学反应却看不到明显的现象。
以下是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为证明某些反应确实发生而从不同的角度设计的实验方案。
(1)为研究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是否发生反应,甲小组的同学设计的下列四种方案,你认为不可行的是。
(选填字母编号)。
(2)为证明NaOH溶液与H2SO4溶液发生了中和反应,乙小组同学和丙小组同学分别设计了两个不同的实验方案。
①乙小组同学设计如图所示的实验证明二者之间确实发生了反应,所用的试剂有NaOH溶液、H 2SO4溶液、CuSO4溶液。
乙小组同学选择的试剂A的名称是(并用“少量”、“足量”等指明试剂的用量);CuSO4溶液与NaOH溶液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丙小组同学设计的实验方案是:先用pH试纸测定NaOH溶液的pH,再滴加H2SO4溶液,并不断振荡溶液,同时测定混合溶液的pH,如果测得的pH逐渐变小且小于7,则证明NaOH 溶液与H2SO4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
请简述该实验方案中强调“测得pH小于7”的理由是。
33.(10分)天平两端托盘上的烧杯内各培养一株植物,烧杯中是全营养液。
科学探究性试题的分类及解法

科学探究性试题的分类及解法何建文1 左香华2(1.深圳市宝安区松岗中学广东深圳518105 2.深圳市宝安区教育局教研室广东深圳518101)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制备和应用的自然科学。
化学的特征就是认识分子和制造分子,它是一门具有创造性的科学。
为了有利于选拔具有学习潜能和创新精神的考生,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化学科考试以能力测试为主导,将在测试考生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基础上,全面检测考生的化学科学素养。
其中对化学实验与探究能力的考察要求考生“了解并初步实践化学实验研究的一般过程,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在解决简单化学问题的过程中,运用科学的方法,初步了解化学变化规律,并对化学现象提出科学合理的解释”。
一.试题分类探究性试题分类的方法很多,其中从探究形式上分类,可分为参与型和自主型两种;从探究方法上分类,可分为分类(求同)、比较(求异)、归纳、概括、假说、验证等。
本文根据“化学”的定义,着重从探究内容上进行分类,可分为组成探究、结构探究、性质探究、制备和应用探究等,并列举实例分类解析,以求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二.分类例析1.组成探究该类题型一般是从生活、生产、科研实验中找出一种未知物(可能为纯净物,也可能为混合物),要求确定其成分。
解题时应从该物质存在的环境、生成的条件、其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等着手,全面分析各种可能的情况,分别设计实验来检验各种可能的成分,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
【例1】火柴头上通常含有氯酸钾、二氧化锰、硫等物质。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进行火柴头中有关物质的实验探究。
(1)检验火柴头中含有硫。
将两根火柴放在如下图所示实验装置中漏斗下面,用一根燃着的火柴点燃它,慢慢拉动注射器活塞抽气,让火柴燃烧产生的气体通过稀品红溶液,观察到品红溶液褪色。
①燃烧产生的气体中一定含有;②可用于替代试管中品红溶液的试剂有(填标号)。
初中化学科学探究实验常考题型

初中化学科学探究实验常考题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物质性质探究:这种题型主要探究物质的化学性质,包括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等。
例如,探究钠、铝、铁等金属单质的性质,或者比较不同金属与同一种酸的反应速率等。
物质制备和分离: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如制取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或者分离和提纯物质,如粗盐的提纯等。
化学原理探究:这种题型主要探究化学反应的原理,例如,探究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或者探究复分解反应的条件等。
化学实验方案设计:这种题型要求学生根据题目要求设计合理的化学实验方案,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数据记录和分析等。
实验评价和改进: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实验的评价和改进能力,例如,评价一个实验方案的优缺点,或者针对一个实验方案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意见等。
以上是初中化学科学探究实验常考题型的详细介绍,学生在备考时需要注重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和提高,同时加强对化学原理的理解和掌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析中考探究性试题的几种类型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作为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方式探究式教学也越来越在教学中得到普及;在近几年的中考命题中对探究式教学考查的力度大大加强。
笔者认为探究性命题可分为以下六种类型:一、考查对科学探究过程的理解科学探究过程包括以下要素:(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3)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5)分析与论证(6)评估(7)交流与合作。
例1 (威海市2003 )科学探究许多物理现象跟气压的大小(通常说气压的高低)有关系,气压还对人类的生活、健康有重要影响。
例如,在几千米高的山上,如果没有高压锅,连一顿熟饭都吃不上,就是由于水的沸点随气压改变的缘故。
实验:烧瓶中的水沸腾后移去酒精灯,水停止沸腾;待水温降低一些后将大注射器接到烧瓶口上,向外拉注射器活塞,看到了什么现象?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实验表明气压减小时水的沸点降低。
换用其他液体,在各种气压下实验,表明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请回答有关问题:研究问题的过程通常有下列的步骤:A、分析归纳;B提出假设;C提出问题;D理论推导;E、实验研究;F、得出结论。
你认为编者对“液体沸点与气压关系的研究” 依次采取的四个有用的步骤是____________________(步骤用英文字母表示)。
解析这类问题情景学生较熟悉,实验内容与方法均来自于教材中的有关章节,但考查的内容已不再只是单一的知识点,而是前后综合的探究过程。
根据科学探究的思维过程,结合具体问题指出运用的探究程序。
完整的探究过程应包括上述7 个,本题涉及到的探究步骤按顺序有D E、B C四项。
二、考查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很多,如控制变量法、等效法、推理法、模型法、类比法、近似法、数学法等等,其中控制变量法应用最为普遍,理解和掌握这些研究方法,科学探究才能少走弯路。
例2 (盐城市2003)在探究“导体的电阻跟哪些因素有关”的问题时,某老师引导学生作了如下的猜想:猜想1 •导体的电阻可能跟导体的横截面积有关;2 •导体的电阻可能跟导体的长度有关;3 •导体的电阻可能跟导体的材料有关。
图1是他们进行实验探究的器材, 演示板上固定了四条金属电阻丝, a 、b 、c 长度均是 1m d 的长度是0. 5m a 、b 的横截面积相同,材料不同; a 、c 的材料相同,但c 的横截面积大于a ; a 、d 的材料和横截面积都相同。
(1)在探究电阻跟横截面积的关系时,可依次把 M N 跟 _________ 的两端连接,闭合开关,记下电流表的示数,分析比较这两根金属丝电阻的大小。
(2)依次把M N 跟a 、d 的两端连接,闭合开关,记下电流表示数,分析比较a 、d两根金属丝电阻的大小,可探究电阻 ____________ 跟的关系,其结论是 __________ 。
(3 )以上方法在研究物理问题时经常用到,被称为控制变量法。
试根据学过的物理知识再列出两例用这种方法研究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一般说来,所有物体都有电阻,探究过程中,又有同学提出猜想 跟温度有关。
请用一个废灯泡的灯芯设计一个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要求: 画出电路图。
解析 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材料和温度是本实验中的四个变量,因此,要研究其 中一个变量与电阻的关系,只要将其他三个变量保持不变。
(1 )研究电阻跟横截面积的关系时,应控制长度、材料、温度不变,由题设条件,应依次把M N 跟a 、c 的两端连接。
(2) a 、d 材料、横截面积相同,显见,比较它们电阻的大小,可探究电阻跟长度的关 系;其结论是:在导体材料和横截面积相同时,导体越长,电阻越大(或导体电阻跟长度成4 :电阻还可能 ①说出方法。
② 團1正比等);(3)控制变量法应用十分普遍,除此之外还有:研究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研究压强与压力和受力面积的关系等。
(4)(略)三、考查猜想与假设的合理性猜想不是胡猜乱想,猜想是应用现有的经验和知识对问题中的事实寻求可能解释的过程。
猜想与假设合理,能帮助探究者明确探究的内容和方向,指导探究沿着预定目标展开,避免探究的盲目性;它为收集信息、分析和解释信息提供一个大致框架;也为制订探究计划、设计方案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例3 (烟台市2003 )在探究“浸没在液体中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的实验时,部分同学提出如下猜想:•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可能跟物体的密度有关。
•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可能跟物体的形状有关。
(1)除此之外你还有什么猜想?写出你的猜想。
(2)请你就上述猜想任选一种,设计出实验探究方案。
解析例3 试题立意是让学生经历猜想与假设的过程,并据此制定实验探究方案,使学生体会猜想与假设是科学结论的先导,在整个探究活动中所起的引导性作用。
所以命题者在(1)中给出“猜想合理即可”的评分意见,鼓励学生大胆合理地进行猜想。
(2)根据题中猜想“研究物体所受浮力大小可能跟物体密度有关”据此设计的方案为:(略)四、考查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能力探究计划与实验方案的具体要求来自于探究问题所提出的猜想与假设。
设计实验,就是从操作的角度把探究的猜想具体化、程序化。
一般做法是先分析该探究要解决哪几个问题,每个问题有哪几种解决方法,根据现有条件和要求,应选择哪种方法为好,然后根据被选中的方法确定需要什么器材以及构思出操作步骤。
例4 (三明市2003)在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实验过程中,同学们作出了如下猜想: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可能有:A.液体温度;B.液体的表面积;C.液面上气流的快慢;D.液体的种类。
(1)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取两只相同的烧杯,分别盛等量的酒精,把一杯放在烈日下,另一杯放在阴凉处,一段时间后观察比较两杯中酒精的多少。
该同学设计这个实验的目的是为了验证猜想_________ 。
(选填“ A”、“ B”、“ C”或“ D”)。
(2)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猜想0要求简要写出实验的方法。
解析例4中题目已给出4种猜想(1)的实验方法步骤是验证猜想A;为了验证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是否与液体的种类有关,(2)的方案是:取等量不同液体或放在相同环境中看谁蒸发快。
五、考查分析与论证的准确性实验数据并不等于探究的结论,实验数据是对实验事实的客观记录,探究的结论是在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论证所得出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
要归纳科学规律,要对收集的信息进行比较,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寻找数据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特征。
在初中物理,这种特征通常表现为“相等、之和、之差、乘积、比值”等数学关系。
同时还要关注物理条件改变与物理现象变化之间的联系。
例5 (上海市2003)某小组同学探究灯泡发光时的亮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他们用九只不同规格的灯泡分别接入电路,使它们都正常发光,并用电压表和电流表分别测得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压和电流。
该小组的同学仔细观察灯泡的亮暗程度,把九只灯泡分成三组,每组的亮暗程度相同,且第一组最亮,第二组其次,第三组最暗。
实验中记录的有关数据分别如表1、表2、表3所示。
表表表(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与4, 2与5, 3与6的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_________ 。
(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_________ 的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可得到初步结论是:当通过灯泡的电流相等时,灯泡两端的电压越大,灯泡越亮。
(3)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1,表2,表3中的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并归纳得出结论。
(a)分析比较表1,表2或表3中的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可初步得出:①___________________ (b)分析比较表1、表2和表3中的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可初步得出:② _________ 。
解析例5是在给出实验数据基础上要求学生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1)当灯泡两端的电压相等时,通过灯泡的电流越大,灯泡越亮。
(2)4 与7、5 与8、6 与9。
(3)(a)①灯泡两端的电压与通过灯泡电流的乘积相等,灯泡的亮度相同;(b)②灯泡两端的电压与通过灯泡电流的乘积越大,灯泡越亮。
六、考查综合运用与创新能力由于物理教学和相关训练中的科学探究活动多数都是只涉及部分要素,而有一些却涉及很少,造成学生在探究能力方面发展不平衡。
这类试题对学生实现全面的科学探究能力目标进行合理设计与检测,对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具有积极意义。
例6 (青岛市2003)小宇以一定速度将石子向斜上方抛出去,(图略),石子所做的运动叫斜抛运动。
他想怎样才能将石子抛得更远呢?于是他找来小丽一起做了如下探究:他们用如图2所示的装置来做实验,保持容器水平,让喷水嘴的位置不变,用开关控制水喷出的速度。
①首先让喷水嘴的方向不变(即抛射角不变)做了三次实验:第一次让水的喷出速度较小,这时水喷出后落在容器的A点;第二次,让水的喷出速度稍大,水喷出后落在容器的B点;第三次,让水的喷出速度最大,水喷出后落在容器的C点。
小宇和小丽经过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在___________ 一定时,当物体抛出的____________越大,抛出的距离就越远。
小丽回忆起上体育课时的情景,想起了几个应用上述结论的例子,其中之一就是②然后控制开关让水喷出的速度不变, 让水沿不同方向喷出,(如图3)又做了几次实喷嘴与水平方向的夹角15°30°45°60°75°落点的喷嘴的水平距离50「86. 610086. 6 :50 n小宇和小丽对上述数据进行了归纳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在一定时,随着物体抛出时与水平方向夹角的增大,抛出距离先是越来越,然后越来越。
当夹角为__________ 时,抛出距离最大。
这天,在运动会上,小艾很恼火地问:“为什么我在投标枪时用力很大,投得很高,可是成绩仍不理想?”小宇听后哈哈一笑,解释道:“这是由于你投出的方向与水平面的夹角不合适。
要想投出好成绩,理想的角度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_ 左右。
”小艾听后恍然大悟。
③小宇和小丽总结了一下上述探究过程,他们明确了斜抛物体在水平方向上飞行的距离与__________ 和__________ 的关系,他们感到这次探究的成功得益于探究过程中两次较好地运用了法。
解析这一例是比较全面的探究试题,从生活现象中提出问题,到设计实验获取数据, 到分析论证得出结论,以及解决实际问题和评估与交流。
解答为:①抛射角,速度,推铅球时,将铅球用力往外推,尽可能增大铅球的出手速度。
②抛出速度,大,小,45°, 45°。
③抛射角,速度,控制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