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洛神赋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洛神赋图》艺术特色
《洛神赋》,是著名的画家顾恺之依据曹植《洛神赋》内容画的作品,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画卷通过反复出现曹植和宓妃(洛神)的形象,描绘他们之间的情感动态。无论从内容、艺术结构、人物造形、环境描绘和笔墨表现的形式来看,都不愧为中国古典绘画中的瑰宝之一。
画中的曹植带着随从,在洛水之滨凝神怅望,仿佛见到思念已久的洛神。远处凌波而来的洛神,衣带飘逸,动态委婉从容,目光凝注,表现了关切、迟疑的神情。二人的思念之情溢于卷面,令人感动。全图设色艳丽明快,线条准确流畅,充满动感,富有诗意之美。
在早期的中国绘画(宋以前)多以长卷为主,其实这个时期,山水并不是主要的绘画内容,主要表现的是人物。所以绘画往往带有很强的叙事性,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就是其中代表。
而这种长卷的观赏方式并不是把他全部展开像西画那样挂在墙上看,而是拿在手里“把玩”,就是将一卷画左手一边放,右手一边卷,这样从画面的左边一点一点向右看,每次看到的都只是一段,而每一段都有一种时间上的延续性,这就是中国传统绘画的观赏方式。其实包括大家最熟悉的宋代院体绘画《清明上河图》其实也是这样的,而画面的构成也是从郊外一点一点像城镇中心描绘,其实当整幅《清明上河图》展开观赏的时候,反而没有了那种视觉、时间流动的感觉。
那么为什么中国画中会出现所谓的“多点透视”或者叫“散点透视”。其实叫将其称为“散点透视”是一种将西方绘画理论强加在中国绘画上的结果。中国画中长卷的流动性就注定了在中国画中不可能有西方那种一整幅画的焦点透视的形式。而且中国画也不是“散点”或者“多点”。因为在中国画中其实没有“点”的透视。在中国绘画理论中会有“三远”的概念,但中国的透视原理其实和西方的“点”透视是不同的,更多的应该理解成一种处理空间的方式。
与此同时在顾恺之那个时代,中国绘画是不讲透视和比例关系的,而是采用一种感觉经验中积淀的对重要表现对象的拔高扩大处理。比如重要人物就画得比次要人物要高大,以突出重要人物的神情及衣着。《洛神赋图》也不例外。
顾恺之在《洛神赋图》中还根据曹植的《洛神赋》中文字的描绘,创造了许多神仙和奇禽异兽。实际上,这些神兽完全是画家凭想象将多种动物的特征融合成一体而画出的视觉形象。如他画出的海龙就长着一对长长的鹿角、马形脸、蛇的颈项和一副如羚羊般的身体,他画的怪鱼也长着一只豹子一样的头。它们虽然奔驰在江水之上,却没有飞溅的水花,就如同腾飞于空中一般。这种高古的绘画技法,烘托出了画面的热闹,增强了故事的传奇性和神秘感。
顾恺之曾说“凡将摹者,皆当先寻此要,而后次以即事。若长短、刚软、深浅、广狭,与点睛之节,上下、大小、浓薄,有一毫小失,则神气与之俱变矣。凡画人,坐时可七分,衣服彩色殊鲜微,此正盖山高而人远耳。”中国古诗画传达的思想不仅沉淀着传统美学理念也是中华民族奋发不息、乐观向上民族精神的体现。
美术欣赏论文
班级:影视131
姓名:张馨月
学号:201331204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