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反思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反思天祝县城关小学胡萍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我在教学中注意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创造一个宽松和谐、平等的课堂气氛,制定了比较详细的教学目标,通过创设有趣的导入的实验和火柴依次掉落和依次燃烧的实验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而且通过设计的学习提示,达到放手让学生小组自学的方式进入新课的学习,来突出主体实施有效教学的。
2.小组合作,自主学习。
通过本课教学我认识到,教师要在科学课堂上提供有结构的材料,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有序进行,激发学生探究热情,并注重小组交流、合作探究。
在小组分工是进行了细化,让每个人都有事做,这样每个人才能都参与到学习中来,每个人都有表现的机会,并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更能激发每个小组、每个人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实现面向全体、突出主体探究,突出科学课以探究为核心的教学理念。
小组自主学习前,我给学生出示探究提示,小黑板出示内容,研究主题、实验方法、材料、注意事项等。
这样学生就有了自主学习的目标,通过小组长的带领,共同交流,通过小组的汇报来评价学生小组学习的情况。
而且各小组都有机会表现自己,体现面向全体合自主合作的教学理念。
为了集体荣誉,各小组成员就会团结合作,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
因此说,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手段,才能发挥评价导向作用,保证科学课堂进行有效学习,有效探究,不流于形式。
3.拓展延伸,提高能力。
科学课的长期目标就是让学生通过科学课学习,认识周围常见事物和科学知识,并形成科学习惯,并运用到实际生活来解释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因此,科学课学习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例如,我在课前导入与课后例举生活中利用热传导做事的例子的设计,意图就是把课堂上的科学知识还原到生活中,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运用这一知识做一些事情,这样学生才能更加深入理解热传导这一科学概念,形成了关于热传导的认识。
教学的结尾我又设计两个拓展问题,目的是为了是使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反思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反思《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反思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反思1整堂课以学生自己探索为主,旨在让学生通过动手做实验、观察、思考等方式,对热的传导、热的对流的感知,又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对热的辐射的理解,从而使学生掌握热传递的三种方式。
我一开始问学生:“你们吃饭用的不锈钢勺的勺部浸在热水中,过一会儿,用手摸一摸勺柄,感觉怎样?”学生分组做实验。
他们在实验中发现勺柄也热,有的组觉得勺柄慢慢得热起来。
有的学生用手摸了摸不锈钢勺的每一部位,发现勺口最热,勺柄的上端不是很热,知道了热是从勺口慢慢传到勺柄的。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弄明白了热在固体中的传递方式,热是从温度高的一端传到温度低的一端,这种传热方式就是热的传导。
接着,学生经过一番的讨论,准备在烧杯里的水面上放一些木屑,加热烧杯,发现水被加热后,木屑运动起来了,有的木屑下降,有的木屑上升,形成了一个环流。
知道了水加热了会上升,冷的水下降来补充,不久整杯水都热了,热在液体中传递的方向是从下往上循环流动的。
当学生做好了这个实验后,我问:“古代,我国有一位军事家,他发明了一种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制成的指挥工具,你知道是什么吗?”“孔明灯”大家异口同声地说。
学生也慢慢明白了热在液体、气体中的传递方式就是热的对流。
最后,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讨论:冬天,晒太阳能使我们的身体暖和起来,我们在火炉旁也能使我们的身体暖和起来的原因。
有的小组通过课前上网查资料了解:物体因自身的温度而以电磁波形式向外发射能量的过程,是热传递的方式之一。
物体所辐射的电磁波波长随温度而变。
温度较低时,主要是不可见的红外辐射;在500℃以上,则逐渐发射较强的可见光,直至紫外辐射。
此外,物体温度越高辐射越强。
这样,学生对冬天,晒太阳、在火炉旁取暖……方式来获得热也了解了,这就是热的辐射。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6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材解读】“热是怎样传递的”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二单元《热》的第六课。
在前五课的学习中,学生们不断地在经历着给物体加热的活动。
特别是第5课,用酒精灯给金属物体加热,他们已感觉到了在加热过程中,金属物体会快速地热起来——铜球、钢条很快就变得烫手,不可触摸。
对于铜球、金属条会变热,相信学生们也能做出解释:因为酒精灯火焰的热传给了它们。
那么,钢条在酒精灯上加热时,只是一端或其中一小部分与火焰直接接触,钢条的其他部位会热起来吗?如果也会热起来,热是怎样传过去的?“热是怎样传递的”研究话题就是在这样的情景下被提出来了。
【学情分析】在金属条的一端加热,另一端是否会热起来,学生们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如果将不锈钢勺的勺部浸在热水中,勺柄露在外面,过一会儿,勺柄也会热起来。
尤其是在吃火锅、喝热汤时,如果把金属勺子勺部浸在汤锅中,一会儿勺柄就无法用手直接拿。
这其中的原因虽然学生知道是汤的热传给了勺子,又由勺子底部传到了勺柄,但对于其中热到底是怎样传递的过程和方向不是很清楚。
本节课中,学生将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实验观察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过程和方向。
继而尝试着自主设计实验,观察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过程和方向。
然后综合观察结果,分析热传导过程中的共同特点,形成粗浅的关于热是怎样传导的认识。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热总会从温度较高的一端(物体)传递到温度较低的一端(物体)。
2、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递方法叫热传导。
3、热传递的方式有: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
过程与方法:1、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
2、用文字或图示记录、交流观察到的关于热是怎样传递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1、保持积极的观察探究热传递的兴趣。
2、体验通过积极思考和探究获得的成功喜悦。
【教学重点】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
【教学难点】通过分析热传导过程中的共同特点,认识热是怎样传导的。
小学科学_热是怎么样传递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1)热总会从温度较高的部分传递到温度较低的部分;(2)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递方法叫热传导。
2、过程与方法:(1)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
(2)用文字记录、交流观察到的关于热是怎样传递的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1)保持积极的观察探究热传递的兴趣。
(2)体验通过积极思考和探究获得的成功喜悦。
【教学重点】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
【教学难点】通过分析热传导过程中的共同特点,认识热是怎样传导的。
【教学器材】铁架台、烧杯一个、热水、铜丝、凡士林、火柴、酒精灯、涂有蜡的金属圆片、课件。
一、导入课题1、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根金属棒,我请一位同学上来摸摸,看看它是冷的还是热的?如果我把它的一端放入热水中(教师示范),猜猜过一会儿金属棒的另一端会有什么变化?2、你们猜的是不是和事实一致呢?请刚才上来摸过的同学再来摸摸。
请你告诉大家,现在有什么感觉?哦,金属棒的这一端真的变热了,和同学们猜的结果一样。
大家有没有专门来研究过这个问题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热是怎么样传递的》。
二、热在金属棒中的传递老师现在有个疑问了:金属棒的热量是哪里来的?水的温度?铜丝的温度?师生一起来说并板书热是从“温度高的物体传递到温度低的物体”。
铜丝上部没有直接接触水为什么也变热了?它怎么也变热了呢?你们的猜想是?(设计意图:通过把金属棒放入热水的活动,使学生感受到热水如何把热传到金属棒的另一端,从而引发热到底是怎样传递的问题,并激发学生想用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的欲望。
)1、刚才同学们说的都是一些猜测,是否正确呢?我们如何能想办法看到热的传递呢?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一些实验材料:一根金属棒、酒精灯、几根牙签、木夹和凡士林。
(教师出示凡士林)并介绍:这个小盒里装的就是凡士林,这种材料很特别,在常温下有一定的粘性,可以粘住一些细小的物体,如它可以粘住牙签、火柴等。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热就是怎样传递得》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1)热总会从温度较高得一端(物体)传递到温度较低得一端(物体);(2)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得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得传递方法叫热传导。
2、过程与方法:(1)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得过程与方向。
(2)用文字或图示记录、交流观察到得关于热就是怎样传递得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1)保持积极得观察探究热传递得兴趣。
(2)体验通过积极思考与探究获得得成功喜悦、【教学重点】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得过程与方向、【教学难点】通过分析热传导过程中得共同特点,认识热就是怎样传导得。
【教学准备】教师:烧杯一个、热水、金属棒、凡士林、牙签、金属圆片、课件。
学生:金属棒、涂好蜡油得金属圆片、酒精灯、火柴、牙签、木夹、凡士林、实验记录表。
一、导入课题1、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根金属棒,我请一位同学上来摸摸,瞧瞧它就是冷得还就是热得?如果我把它得一端放入热水中(教师示范),猜猜过一会儿金属棒得另一端会有什么变化?2、您们猜得就是不就是与事实一致呢?请刚才上来摸过得同学再来摸摸。
请您告诉大家,现在有什么感觉?哦,金属棒得这一端真得变热了,与同学们猜得结果一样。
老师现在有个疑问了:金属棒得这一端并没有浸入热水中,它怎么也变热了呢?您为什么这样猜测?(结合学生回答教师画图示)3、金属棒上得热真得就是像您们所说得那样传递得不?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热就是怎样传递得)(设计意图:通过把金属棒放入热水得活动,使学生感受到热水如何把热传到金属棒得另一端,从而引发热到底就是怎样传递得问题,并激发学生想用实验证明自己得猜想得欲望。
)二、热在金属棒中得传递1、刚才同学们说得都就是一些猜测,就是否正确呢?该怎么检验?对,我们需要用实验来证明、2、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一些实验材料:一根金属棒、酒精灯、几根牙签、木夹与凡士林。
(教师出示凡士林)并介绍:这个小盒里装得就就是凡士林,这种材料很特别,在常温下有一定得粘性,可以粘住一些细小得物体,如它可以粘住牙签、火柴等。
《热是怎样传递》课后反思
《热是怎样传递》课后反思前言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学习了热如何传递的相关知识。
我通过阅读教材、讲师的讲解以及课堂实验,对这一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本文将从热的传递方式、热传递的原理以及影响热传递的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
热的传递方式热是怎样传递的呢?根据教材以及课堂的讲解,可以总结出热的传递方式有三种:传导、对流和辐射。
1. 传导传导是指热通过物质中的分子碰撞传递的过程。
当一个物体的一部分受热时,它的分子会加速运动,并与周围分子发生碰撞,使得热能传递到周围。
传导的过程中,物体的温度分布会逐渐均匀。
热向温度较低的区域传递,直到达到热平衡。
常见的导热材料,如金属,导热性能较好,因为金属的分子比较紧密,分子之间的碰撞频率高。
2. 对流对流是指热通过流体的流动传递的过程。
当一个物体表面受热时,表面的空气被加热,密度减小,上升,同时冷空气下沉,形成对流。
这样的对流既可以是自然对流,也可以是强制对流。
自然对流是指由密度和温度差异所产生的对流过程,如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等。
而强制对流则是通过外界力的作用,如风扇、水泵等,来实现流体的流动。
对流的传热速率比传导要快,因为流体具有较大的传热面积和较好的热传递能力。
这也是为什么风扇可以通过吹风来降低温度的原因。
3. 辐射辐射是指热通过电磁波的辐射传递的过程。
所有物体在温度不为零时,都会发出热辐射。
辐射的传递方式不需要介质,可以在真空中传递。
辐射的特点是传递速度快,同时也对介质的特性没有要求。
太阳光的热辐射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我们可以感受到太阳光的热量,就是因为热辐射穿过了大气层达到地面。
热传递的原理了解了热的传递方式,我们来看一下热传递的原理。
热传递的原理可以通过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来解释。
热力学第一定律,也被称为能量守恒定律,它表明能量在一个封闭系统中不会被创造或者丧失,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在热传递过程中,热从一个物体传递到另一个物体,是因为能量的转移。
五年级下册科学《热是怎样传递的》教案教科版
五年级下册科学《热是怎样传递的》教案教科版【教材分析】本课是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热”)中的第6课。
本课内容与前后几课有着很强的联系。
其探究内容是是对前一活动内容的继续深入,即在学生研究了“一般物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从“用酒精灯给金属条加热,一会儿金属条会变得很热、很烫”这个现象出发,提出“热是怎样传递的?”这一研究话题,从另一个角度对热现象进行研究。
本课也是后面《传热比赛》、《设计制作保温杯》的研究基础和铺垫。
本课共安排了两个活动: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
在第一个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设计直观的实验,加热金属条的一端和中间,观察并推测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过程和方向,这里有一个传递过程的深化:即从一端到另一端到从一点到两端,引导学生推出热是从物体较热的部分传向较冷的部分。
在第二个教学活动中,教师仍要引导学生设计直观的实验,观察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们经过更深入的观察和思考,将会更清楚的认识到热传递的是从物体较热的部分传向较冷的部分,这样,学生就对热传递的过程和方向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引导学生认识热会从较热的物体(或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较冷的物体(或物体的一部分);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式叫做热传导。
2.过程与方法:设计实验观察热的传递方向和过程;用文字或图示记录、交流观察到的关于热是怎样传递的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观察探究热传递的兴趣;体验通过积极思考和探究所获得的成功喜悦。
◆教学重点认识热会从较热的物体(或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较冷的物体(或物体的一部分)。
◆教学难点设计实验观察热的传递方向和过程。
◆教学准备热水杯、铁架台、铜条、蜡烛块、蜡烛、凡士林、试管夹、酒精灯、火柴、水槽、金属圆片、石粉剂(或温变教具)等◆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一个烧杯,倒入热水后,烧杯会产生什么变化?导入课题:热是怎样传递的二、探究(一)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从一端到另一端引导学生借助媒介,让热量的传递过程“看”得见。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设计:《热是怎样传递的》是初中物理课程中的一篇重要知识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热是如何传递的,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以下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热传递的三种方式:传导、对流和辐射,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
2.技能目标:能够观察、提问、实验和归纳总结,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
教学步骤:Step 1:激发兴趣(5分钟)通过提问和展示图片引起学生对热传递现象的兴趣,例如:"为什么饮料杯的杯身不会烫手?""夏天用电风扇会凉爽,为什么?"Step 2:复习热量和温度的概念(15分钟)复习上节课所学的热量和温度的概念,通过提问和让学生回答问题的方式进行复习。
Step 3:介绍热传递的三种方式(20分钟)3.1传热的三种方式介绍和示意图展示:-传导:物体之间直接接触交换热能,热量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
-对流:液体或气体中的热量由流动实现,气体和液体层中的高温部分向低温部分流动。
-辐射:热量通过电磁波传递,无需介质。
3.2实验演示:-制作两个不同材质的棍子,其中一个用塑料包裹,另一个不包裹。
在两个材质的交界处用手感受温度差异。
-在教室内点燃香薰,让学生观察火焰周围是否有热感。
Step 4:小组实验及讨论(25分钟)学生分成小组,进行以下实验,然后讨论实验结果及归纳总结:-实验1:将两个不同温度的盖子放在开水壶上,观察一段时间后,用手触摸盖子的表面,比较温度。
-实验2:用两个奶瓶,一个装了冷水,一个装了热水,将纸条放在两个奶瓶的口上,观察一段时间后纸条是否有变化。
Step 5:解决问题(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自由讨论和解决以下问题并进行汇报,教师给予指导和展示正确答案。
-为什么石墨棒可以用来画线?-为什么密封性好的玻璃窗能够隔热?反思:本课采用了引导式教学,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讨论来探究热传递的三种方式。
科学组集体备课《热是怎样传递的》教案
科学组集体备课《热是怎样传递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热的基本概念和热的传递方式。
2.掌握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的原理和特点。
3.能够分析和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热传递现象。
4.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思考和探索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热的基本概念•了解热的定义和单位。
•探索热和温度的关系。
2.热传递的方式•热传导–了解热传导的概念和特点。
–探究导热性能的影响因素。
•热对流–了解热对流的概念和特点。
–分析自然和强制对流的区别。
•热辐射–了解热辐射的概念和特点。
–探索热辐射与温度的关系。
3.热传递的应用•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热传递现象。
•设计实验验证热传递的方式。
•探讨减少热传递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第一节、热的基本概念1.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讨论热和温度的概念。
•提问:热和温度有什么区别?热的单位是什么?2.知识讲解(10分钟)•介绍热的定义和单位。
•解释热和温度的关系。
•给出热的单位转换表,并示范转换计算。
3.案例分析(15分钟)•展示一组实验数据和图表,让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
•提问:温度不变的情况下,物质A的质量是物质B的几倍,物质A的热量是物质B的几倍?为什么?第二节、热传递的方式1.热传导(2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热传导的概念和原理。
•展示材料传热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并思考原因。
•讨论导热性能的影响因素,如物质的导热性能、温度差等。
2.热对流(2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热对流的概念和特点。
•分析自然对流和强制对流的区别。
•通过对比实验,观察和比较不同材料的热对流现象。
3.热辐射(2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热辐射的概念和特点。
•运用黑色纸片和铝箔纸实验,观察热辐射的现象。
•引导学生分析热辐射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热传递的应用1.案例分析(15分钟)•提供日常生活中的热传递现象,如水壶保温、太阳能热水器等。
•学生小组讨论并列举出现象背后的热传递方式。
2.实验设计(25分钟)•学生小组设计一项实验,验证热传递的方式。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及反思《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及反思科学概念1、热总是从温度较高的一端(物体)传递到温度较低的一端(物体)2、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叫热传导。
过程与方法1、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法2、用文字或图示记录、交流观察到的关于热是怎样传递的现象情感态度价值观1、保持积极的观察探究热传递的兴趣2、体验通过积极思考和探究所获得的成功喜悦教学准备铁架台、铁丝、热水、火柴、金属圆片、蜡烛油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提出问题:现在老师准备请一名勇敢的孩子来完成一个重要的任务,然后还得告诉同学们,你的感受。
谁愿意来试一试?2、学生演示:加热金属条。
3、汇报自己的感受。
二、学习新课(一)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1、同学们,如果把你所准备的金属条之类的物品,放入开水中,是不是也有同样的感受呢?想不想试一试?2、各小组派一名代表到前面来取一支烧杯,回去后,把你准备的材料轻轻放入烧杯中,然后老师为每一小组倒入一定量的开水。
同学们可以一面观察,一面用手摸一摸露出水面的那一部分,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3、汇报:刚开始摸时什么感受,过一会再摸,又什么感受?热是怎样传递的?(板书课题)4、提问:同学们已经亲自体验了热是怎样传递的,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热的传递方向呢?5、讨论交流6、同学们可以利用手中的材料,以及书中39页的方法加以检验。
(发金属条)7、汇报观察到的现象8、演示:从金属条的中间加热,火柴会按什么顺序掉下来。
9、出示演示文稿1(二)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1、提问:我们已经感受和观察到了,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方向和过程。
那么,热在金属片中又是怎样传递的呢?怎样才能看到这个传递过程呢?2、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3、提示:同学们可以参照书中40页的方法进行研究,另外,老师也为大家准备了一部分材料,各小组取回去之后继续研究。
4、汇报:通过观察,我们发现热是怎样传递的呢?5、出示演示文稿2(三)思考:热在金属球中的传递1、我们观察了金属条、金属片的热传递方向和过程,如果是一个金属球,它的热传递的方向和过程又是怎样的呢?2、出示演示文稿3三、知识拓展1、我们已经知道热是会沿着一定的方向向四周扩散的,那么你能解释下面图中的情况吗?2、出示图片3、点燃火柴:不摩擦,不接触火源,能点着吗?4、总结板书设计热是怎样传递的从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触摸感觉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实验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教学反思本课是教科版(新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反思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反思教学目标:通过本次实验,学生能够理解热是如何传递的,并学会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实验材料:- 热水壶- 温度计- 水杯- 水- 冰块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将热水壶内的水烧开,倒入水杯中。
2. 实验一:将温度计插入水杯中央,并记录水的初始温度。
3. 拿起水杯,用手轻轻握住水杯的两侧,保持稳定。
4. 记录每隔一分钟水的温度变化,并进行观察和记录。
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观察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热的传递方式:热是通过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三种方式传递的。
- 热传导是指由高温物体传递热量给低温物体,通过物体之间的接触而传递;- 热对流是指通过流体(如气体或液体)的流动而传递热量;- 热辐射是指热通过电磁辐射的方式传递,不需要媒质。
2. 实验结果分析:实验中我们观察到水的温度逐渐下降,这是因为热从高温的水杯传递给了周围的空气。
- 初始状态下,水杯内的水温度较高,通过热传导和热对流,热量逐渐向水杯外部传递;- 水杯外部的空气温度相对较低,热量会从水杯传递给空气,使空气温度升高;- 随着时间的推移,水杯内的热量逐渐转移到了空气中,水的温度逐渐下降。
教学反思与改进: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在观察和实践中深入理解了热的传递方式和热量在空气、水杯和水之间的转移。
然而,在进行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可以改进的地方:1. 实验环境的控制:为了让学生更加准确地观察和记录数据,我们应该在教学实验室或者其他可控制环境中进行实验,避免外界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2. 实验数据的量化与分析: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只是通过观察和记录水的温度变化,但没有对数据进行进一步的量化和分析。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使用图表等形式将数据可视化,并进行定量分析和解释。
3. 实际应用的拓展: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对热的传递方式和热量在物体之间的传递有了基本的理解。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进一步引入具体的实际应用场景,如建筑隔热材料的选择、热能利用等,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热是怎样传递的优秀教案与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热是怎样传递的优秀教案与教学反思教材分析第一部分: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学生经历了液体、固体、气体,热胀冷缩现象的实验后,知道热是可以传递的,同时他们也可能相应地产生一些疑问,钢条在酒精灯上加热时,只是一端与火焰直接接触,钢条的其他部分也会热起来,热是怎样传过去的?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观察活动分为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的活动,是用手(触觉)感受金属条中的热传递:把金属条的一端浸在很烫的热水中,用手触摸露出水面的那部分金属条,感觉露出部分的金属条哪里先热,哪里后热?每个地方的冷热程度是否一样?通过手的感觉判断热传递的过程和方向。
第二个层面的活动是设计直观的实验,观察金属条中的热传递:在一段铁丝上每隔一定距离用蜡(或凡士林)粘上一根火柴棒,将铁丝固定在铁架台上,并使火柴棒都向下悬挂,用酒精灯给铁丝的一端加热,观察哪端的火柴棒先掉下来,火柴棒掉下的顺序是怎样的。
通过这两项活动,学生们能观察到,热总是从较热的一段逐步传递到较冷的一段的。
第二部分:热在金属片中传递这一教学环节希望学生能更深入地观察热传导现象。
根据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学生们往往会认为热传导是一个现行的过程,经过上面的实验观察活动,似乎更强化了他们的这种认识。
热传导真是这样的吗?教科书的这部分让学生观察:在涂有一层薄蜡的金属圆片的中心或边缘的一个点上加热,通过观察蜡的熔化情况,推测热在金属片上的传递方向和过程。
这项活动,不仅拓宽了学生探究思路,也会使学生对传导产生新的认识。
更深刻地认识到热是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向温度较低的地方。
这样,学生在这部分探究过程中,他们对热传递,确切地说是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就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学情分析本班共有学生38名,其中男生18人,女生20人。
本班大多数学生性格开朗,对科学有较强的求知欲。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①热是一种能量的形式,热能够从物体温度较高的一端向温度较低的一端传递,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直到两者温度相同。
小学科学_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热总会从温度较高的一端(物体)传递到温度较低的一端(物体);2、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递方法叫热传导。
过程与方法:1、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
2、用文字或图示记录、交流观察到的关于热是怎样传递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1、保持积极的观察探究热传递的兴趣。
2、体验通过积极思考和探究获得的成功喜悦。
【教学重点】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
【教学难点】通过分析热传导过程中的共同特点,认识热是怎样传导的。
【教学思路】由生活现象提出质疑,引导学生大胆猜测,观察实验再加以验证,从实验中得出结论,完成本课教学目标。
【教学准备】金属条、酒精灯、火柴、凡士林、托盘、三角架、金属片、实验记录表、PPT课件等。
【教学过程】课前组织:上课之前老师有一个小要求希望同学们能够做到(课件出示要求:细观察勤思考巧动手善动口)师生齐读。
师:能做到吗?老师期待大家的精彩表现。
一、导入:师:在生活中老师遇到了点小问题。
请看大屏幕。
(课件播放煮泡面时,拿锅中的金属勺柄烫手的小视频)。
师:谁看明白了老师遇到了什么问题。
生:烫手了。
师:老师就有疑问了我的手并没有接触锅中的热水,那手的热量是从哪里来的哪?生据已有知识回答。
师追问:那大家觉得热是从哪儿传到哪儿的呢?生在回答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并课件展示出热的传递过程和方向。
引导并板书:直接接触温度高的物体温度低的物体师:这只是我们的猜测并没有亲眼看到,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这个问题热是怎样传递的。
(板书课题)二、探究热的传递(一)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1、师:大家看我把金属勺改为金属条,加热的仪器我们用什么呢?引导学生知道实验室里加热的仪器常用酒精灯。
谁有办法让大家亲眼看到热在金属条上的传递过程和方向。
(可以提示学生借助于其他的材料)。
生:摸动物油、抹巧克力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1)热总会从温度较高的一端(物体)传递到温度较低的一端(物体);
(2)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递方法叫热传导。
2、过程与方法:
(1)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
(2)用文字或图示记录、交流观察到的关于热是怎样传递的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保持积极的观察探究热传递的兴趣。
(2)体验通过积极思考和探究获得的成功喜悦。
【教学重点】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
【教学难点】通过分析热传导过程中的共同特点,认识热是怎样传导的。
【教学准备】
教师:烧杯一个、热水、金属棒、凡士林、牙签、金属圆片、课件。
学生:金属棒、涂好蜡油的金属圆片、酒精灯、火柴、牙签、木夹、凡士林、实验记录表。
一、导入课题
1、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根金属棒,我请一位同学上来摸摸,看看它是冷的还是热的?如果我把它的一端放入热水中(教师示范),猜猜过一会儿金属棒的另一端会有什么变化?
2、你们猜的是不是和事实一致呢?请刚才上来摸过的同学再来摸摸。
请你告诉大家,现在有什么感觉?哦,金属棒的这一端真的变热了,和同学们猜的结果一样。
老师现在有个疑问了:金属棒的这一端并没有浸入热水中,它怎么也变热了呢?你为什么这样猜测?(结合学生回答教师画图示)
3、金属棒上的热真的是像你们所说的那样传递的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热是怎样传递的)
(设计意图:通过把金属棒放入热水的活动,使学生感受到热水如何把热传到金属棒的另一端,从而引发热到底是怎样传递的问题,并激发学生想用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的欲望。
)
二、热在金属棒中的传递
1、刚才同学们说的都是一些猜测,是否正确呢?该怎么检验?对,我们需要用实验来证明。
2、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一些实验材料:一根金属棒、酒精灯、几根牙签、木夹和凡士林。
(教师出示凡士林)并介绍:这个小盒里装的就是凡士林,这种材料很特别,在常温下有一定的粘性,可以粘住一些细小的物体,如它可以粘住牙签、火柴等。
但是遇到热它就会熔化,不能再粘住细小物体了。
你们能不能利用老师提供的这些材料来设计一个实验,让大家能亲眼看到热在金属棒上传递的过程呢?
3、小组讨论并设计方案。
(教师巡视)
(设计意图:在开放的环境下,教师提供实验器材让学生发散思维,自主设计实验来验证之前的假设。
)
4、小组上台汇报设计成果。
学生交流,并完善方案。
(应用木夹夹住金属棒的一端,凡士林粘的多少要差不多,牙签粘的距离应差不多,给牙签编号……教师结合学生汇报在黑板上画出两种图示)
5、听了刚才两组同学的汇报,你们肯定又有新的启发吧?下面老师给你们一分钟的时间把自己组的设计方案再完善下。
(设计意图:这个实验中,变量的控制对实验结果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这里通过讨论和交流,让学生思考对凡士林的量、牙签粘的距离等的控制,使学生形成缜密的思维方式,养成较好的探究能力。
)
6、同学们真了不起,设计出这么新颖的方案来。
那等会实验时应注意些什么呢?为了使实验更成功、更安全,老师这儿也有几个小提示,请你们默读一遍。
(课件出示,学生默读)
7、材料员领取实验材料,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8、小组代表上台汇报实验结果,交流实验现象。
(教师结合学生汇报在图示上标出)
9、小结:听了刚才同学们的汇报,老师发现无论是在金属棒的一端加热,还是在中间加热,热在金属棒上的传递都是有规律的。
谁来总结下,热在金属棒上到底是怎样传递的?
(设计意图:探究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手动起来,也不仅仅是获得一些事实,重要的是让学生有目的地对这些科学现象进行整理、归纳和分析,从而得出合理的科学解释--即科学概念。
让学生动手动脑相结合,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
三、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
1、过渡语: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热在金属棒上的传递是从较热的一端传递到较冷的一端。
如果我把这根金属棒换成一块金属圆片,热在这块圆片上又会怎样传递呢?你为什么这样猜呢?(教师同时在黑板上画出两种图示。
)
2、猜测需要实验来验证,老师已经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块涂好蜡油的金属圆片,(师述:蜡油和凡士林差不多,遇热很快会熔化)等会请同学们选择其中的一个方案进行研究:在中间加热或在边缘加热。
加热时重点观察什么呢?
3、材料员领金属圆片,学生实验。
4、学生交流实验现象。
5、小结:根据这两种现象,谁来总结一下,热在金属圆片上传递又有什么规律呢?(也是从酒精灯火焰加热的部位开始传递,从较热的部分传递到较冷的部分。
)
(设计意图: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和上一活动的设计,学生往往会认为热传递是一个线型的过程,而这一探究活动的设计不仅拓宽了学生的探究思路,也会使学生对热传递有更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
四、课堂小结
生根据这些材料进行实验设计。
从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来看,学生们设计出了两种不同的实验方案,不仅节约了时间,而且提高了教学效率。
2、正确处理好教师指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
在科学教学中,处理好学生的自主和教师的指导关系非常重要。
教师只有在充分认识学生学情的基础上,进行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指导,才能让学生真正从探究中有所收获,能使学生的探究实践得到不断提高和完善。
比如:当学生在完成第一个实验活动之后,我让学生来说说从刚才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离酒精灯火焰最近的牙签先掉落,离酒精灯火焰最远的牙签最后掉落”你能得出什么结论?结果很多学生的回答只能停留在“热是从酒精灯火焰的这端向另一端传递的”这一层面上。
这时我通过图示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离酒精灯火焰近的这端温度怎样?离酒精灯火焰远的那一端呢?经过教师点拨学生很快就得出:热是从物体较热的一端传递到较冷的一端的。
3、问题的设计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
一个好的问题能引起学生的思维火花,激发探究的欲望,指明方向,使学生更好地进入探究学习的领域。
因此,教师提出的问题,应具有鲜明的指向性、引导性、探究性,而不是简单的重复和师生之间的一问一答。
比如:在本节课的导入部分,“金属棒的这端并没有浸入热水中,它怎么也变热了?”“你为什么这样猜测?”这些问题的设计,很好地暴露了学生的原有想法,自然地引出下一教学环节。
又如:在第一个探究活动结束之后,我出示了一块金属圆片,并提出问题“热在这块金属圆片上又会怎样传递呢?”“你为什么这样猜测?”这里问题的设计不仅能使环节之间衔接自然,而且通过“你为什么这样猜测?”这一问题,能使学生对前面探究活动进行回顾,发散学生的思维,学生自然而然地会想出:热在金属圆片上也是从较热的部位传递到较冷的部位。
4、某些细节的处理欠到位。
本节课的教学在某些细节的处理方面不够到位,比如我是选用木夹来夹住金属棒的,这种固定方法不够稳定,容易摇晃,从而影响实验的准确性,如果采用架子固定会更合理。
另外,在图示法的运用方面也可以做到更好。
学生在完成第二个实验活动之后,我根据学生汇报的实验情况自己在黑板上用箭头画出“热在金属圆片上传递的过程”,其实这里可以这样设计:让学生自己把观察到的金属圆片上蜡油融化的情况用图示画下来,这样更能体现出学生的思维情况,也更有利于下一环节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