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金融自由化与金融监管

合集下载

金融自由化条件下的金融监管

金融自由化条件下的金融监管

在 现 代 市 场 经 济 条 件 下 , 融 业 与 其 他 经 济 部 门相 比 , 在 着 多 方 面 的 特 殊 性 , 得 金 融 金 存 使
监 管 显 得 尤 为 必 要 。 第 一 , 融 业 是 “ 共 性 ” 业 。金 融 机 构 经 营 的 是 特 殊 商 品 一 … 货 币 。 金 公 产 资 金 来 源 于 社 会 公 众 的储 蓄 , 资 金 的 运 用 又 是 面 向社 会 公 众 , 而 金 融 机 构 的 经 营 状 况 、 为 、 而 因 行
势。
关键 词 : 融 自 由 化 ; 融 监 管 ; 融 稳 定 金 金 金
中图分 类号 :8 0 F 3 文献 标 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14 0 ( 0 2 0 —0 00 10—68 20 )503—6
2 O世 纪 7 O年 代 以 来 , 愈演 愈 烈 的 金 融 自由化 浪潮 对各 国 的金 融 监 管 产 生 了重 大影 响 。金 融 自由 化 一 方 面 要 求 放 松 金 融 管 制 , 一 方 面 却 又 需 要 加 强 金 融 监 管 , 得 金 融 自由 化 与金 融 另 使
监管成 为一对辩证统一 的矛盾体 。 金融 自 由化 并 没 有 否 定 金 融 监 管 的基 础 , 反 还 强 化 了 金 融 相
监 管 的现 实 性 和 必 要 性 。 由于 金 融 自由 化 对 传 统 金 融 监 管手 段 形 成 了强 烈 冲击 , 达 国 家 纷 纷 发
对 金 融 监 管 方 式 进 行 了调 整 , 融 监 管 出 现 了一 些 新 变 化 。 金
收 稿 日期 : 0 2—0 20 4—1 5 作 者 简 介 : 志 村 ( 7 一 ) 男 , 京 师 大 商 学 院 讲 师 . 京 大 学 商 学 院 在 读 硕 士 生 。 卞 1 5 . 南 9 南

金融自由化进程与金融监管

金融自由化进程与金融监管

金融自由化进程与金融监管
杨大鹏
【期刊名称】《中国对外贸易》
【年(卷),期】2003(000)003
【摘要】金融自由化与金融监管都以维持国家经济的增长与稳定为目的。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实现金融自由化是各国必然的趋势。

从金融自由化前的准备、金融自由化的过程进行到自由化后金融体系的运行都离不开金融监管。

一、金融自由化的前提与金融监管
【总页数】2页(P46-47)
【作者】杨大鹏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830.2
【相关文献】
1.后危机时代金融监管的再思考——日本金融监管改革对我国金融监管的启示 [J], 刘月
2.加强金融监管系统数据管理确保金融监管系统有效运行--何成玉同志在天津分行金融监管数据管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 [J],
3.加大金融监管力度严防金融风险将成新常态——我国金融监管工作回顾与金融监管工作展望 [J], 莫开伟
4.台湾金融自由化进程分析──兼论亚洲金融危机对台湾金融自由化的影响 [J], 朱

5.金融监管日趋严厉金融风险得到遏制——我国金融监管工作回顾与展望 [J], 莫开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金融监管的必要性以及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构成

金融监管的必要性以及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构成

金融监管的必要性以及我们国家金融监管体制的构成一、金融监管的必要性金融监管是金融监督与金融管理的复合称谓。

金融监督是指金融监管当局对金融机构实施全面的、常常性的检查和督促,并以此促使金融机构依法稳健地经营、平安牢靠和健康的进展。

金融管理是指金融监管当局依法对金融机构及其经营活动实行领导、组织、协调和掌握等一系列的活动。

进一步而言,金融监管是金融监管机构依据金融法律、法规,运用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对金融机构、金融业务、金融市场的活动进行法律规范、限制、管理与监督的总称。

金融监管是伴随着近代银行的产生而开头的。

央行制度建立之前,金融监管主要体现在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上。

央行制度建立后,金融监管成为其重要职责之一,在肯定意义上说,正是金融监管的必要性促进了央行制度的诞生。

随着各国经济和金融的进展,尤其是在实行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后,金融的作用和风险日益突出,金融监管也越来越有必要,详细缘由主要有:1、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具有特别的公共性和全局性,金融体系是全社会货币的供应者和货币运行及信用活动的中心,金融稳定对社会经济的运行和进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金融业是一个存在诸多风险的特别行业,关系千家万户和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

3、金融业的信息不对称,存款者与银行、银行与贷款者、银行与监管者之间存在着很大的信息不对称,产生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不仅降低了金融效率,而且增加了金融风险。

4、金融监管有利于维护金融秩序,爱护公正竞争,提高金融效率,金融监管是实施货币政策和金融调控的保障。

二、我们国家金融监管体制的构成从上世纪80年月中期到90年月初期,我们国家对金融业的监管统一由中国人民银行负责,这就是最初的混业管理。

随着金融机构种类的多样化和金融业务品种的快速进展,在分业经营格局基本形成之后,1998年我们国家对金融监管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将证券机构和保险公司的监管权由中国人民银行移交给中国证券监督委员会(简称中国证监会)和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中国保监会),形成了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分别对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进行监管的“多头”监管模式。

金融自由化

金融自由化

金融自由化金融自由化一、金融自由化的概念金融自由化也称“金融深化”,是“金融抑制”的对称。

金融自由化理论主张改革金融制度,改革政府对金融的过度干预,放松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限制,增强国内的筹资功能以改变对外资的过度依赖,放松对利率和汇率的管制使之市场化,从而使利率能反映资金供求,汇率能反映外汇供求,促进国内储蓄率的提高,最终达到抑制通货膨胀,刺激经济增长的目的。

二、金融自由化的核心内容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1)、价格自由化。

即取消利率、汇率的限制,同时放宽本国资本和金融机构进入外国市场的限制,让金融商品的价格发挥市场调节作用。

2)、业务自由化。

即允许各类金融机构交叉业务,公平竞争。

3)、市场自由化。

即放松各类金融机构进入金融市场的限制,完善金融市场的融资工具和技术,尤其是扩大直接融资。

4)、资本流动自由化。

即放宽外国资本、外国金融机构进入本国市场的限制。

三、金融自由化对金融市场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影响1)、金融自由化对金融市场的积极影响:1、金融自由化无疑增强了金融市场的竞争性,提高了世界金融市场的效率,促进了世界银行业的发展。

金融自由化对所有的金融市场参与者,无论是借款者还是贷款人,都既形成了压力也提供了机会,使他们有可能,也有必要降低成本或提高收益。

2、人们普遍认为在金融自由化的条件下,金融信息更具公开性,能够更为准确,更为迅速地反映市场的供求状况,亦即资金的稀缺程度,形成更为有效的价格信号体系。

尤为重要的是,金融自由化减少了产品间、银行间的资金流动障碍,从而使资源配置更为接近最优化。

3、金融自由化为金融企业提供了更多的盈利机会。

一方面,金融自由化极大地推动了金融资本的形成,为金融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另一方面,分业管理制度的逐步解除为金融企业(尤其是商业银行)提供了更灵活的经营手段。

4、金融自由化,尤其是分业管理制度的逐步解除,为商业银行在盈利性与安全性之间的平衡选择提供了条件和手段。

以美国金融危机为例分析金融自由化与金融监管的对立统一性

以美国金融危机为例分析金融自由化与金融监管的对立统一性

的。 金融危机 实质 上是由金 融自由化与金融监管二者之间的 矛盾所决定 的, 这也正是危机产生的根源。 融 自由化和金 金
融监管是金融体系中长期存在的一对矛盾 的对立统一体 , 它
要加强金融监管 。 在金 融创新工具尤其是金 融衍 生工具高速 膨胀时期 ,金 融市场对金 融监管部门提 出了更 高的监管要 求 然而这 些金 融创新工 具本身是金融机构规避监 管的产 物 , 融监管机构往往会忽视或滞后对这些创新型金融工具 金 的监管 。 如资产证券化 (B ) 商业银行将贷款转化为债 A S使 券销售给投资者 , 从而将银行传统的资产业务从资产负债 表 内转移到表外 , 提高了银行 的资本效率及利润水平。 同时通 过证券化 , 金融机构就把发放 贷款 的风险转移给了债券 的购 买者。信用违 约互换 (D )的出现更是可以直接把贷款风 C S 险从银行转 移出去 ,这 些都使 得次级贷款 市场 开始迅猛发
机存在的必然性, 出在危机没有产生前要加 强金 融监 管来推 迟危机 的爆发 , 提 在危机爆发后 更要抓住 契机 , 助金 融 自由化 借
和金 融监 管之 间的统一性使金融业平衡健康地发展 。
关键 词:金 融 自由4 ;金融监管;对立统一 E
中图分类号:F 3 . 0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7- 2 9 (0 1 5 0 0- 2 6 3 2 1 2 1 )0 - 19 0
抵押贷款、金融期货和金融期权,8 0年代推出的股票价格
具 的涌现把金融市场的发展推向一个新 的加速发展阶段。 尤 其是从 2 0世纪 8 0年代新经济 自由主义开始抬头 金融创 新 工具不仅种类繁爹 , 短短二三十年时间, 国的创新型金融 美 工 具 已达上 百个 ,而且 规模 急剧 扩张 ,以信 用违约 互换 ( D )为例 ,根据 国际金融调换和衍 生品协会 ( DA) Cs I S 的统计 ,C S的发展在 2 0 年末达到顶峰 ,其未清偿余额 D Or 7 为 6. 21 7万亿美元 ,超过 了当年全球的 GD P规模 。 金 融 自由化一 方面要求放松金融管制 , 另一 方面却又需

论金融自由化

论金融自由化

论金融自由化金融自由化是经济自由主义思想在金融领域的具体体现,从本质上讲,我认为金融自由化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对金融领域不同程度的开放也逐渐成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政策选择。

金融自由化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但它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具有消极的影响。

发展中国家在推进金融自由化进程时,应走渐进式道路,同时要加强金融监管,以把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标签:金融自由化看法1 金融自由化的产生在一般意义上,金融自由化也称金融规则的放松(financial deregulation),指的是用市场机制来取代政府对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直接干预和管制的过程。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实行的是金融抑制——“当政府对国内资本市场征税或在其他方面扭曲国内资本市场时,该国经济即可说成是在金融上‘受抑制’的”。

金融抑制的手段主要有人为的低利率政策、证券市场管制、金融机构投资的数量限制、金融机构业务范围的管制及所有权交叉渗透的管制,对外国金融机构准入的限制、国际资本流动和外汇交易的控制等。

产生这些抑制政策的根源也是比较复杂的,”有些国家似乎是无意卷入的” ;有些“好像是有意这样选择的” , 他们对市场的作用产生怀疑,宁愿相信行政机构的干预能力;有些“也许是殖民时期这种或那种经历的反映”;“社会各阶层的利也影响着发展战略的选择”。

但不管怎样,选择金融抑制战略是一种缺乏远见的行为。

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抑制,一方面,造成资金形成困难和使用低效率,阻碍经发展;另一方面,缺乏生机的经济又反过来抑制了资本形成和对国内金融服务的需求,形成金融与经济发展相掣肘的恶性循环。

为此,爱德华·肖指出,金融抑制是阻碍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不管由于什么样的良好动机,“在最好的情况下,它顶多是一个拙劣的战略,而在一般情况下,它是一个自我打击的战略”金融抑制的负效应明显表现在:(1)投资质量低下。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与金融审慎监管的冲突与协调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与金融审慎监管的冲突与协调

的管制。这种放松首先体现为放松对外国金融机构的市 场准入管制, 如放松对外国金融机构的参与限制, 允许外 国金融机构以任何形式的法人实体开展经营, 赋予国内外 金融机构在提供金融服务方面以平等 的待遇等等。事实 上, 它还潜在地要求放松对国内金融市场的某些干预, 如
1 2日。 基于WI O的< 服务贸易总协定> G T ) ( A S 框架。 达成 了永久性的< 金融服务贸易协议> ) ( 。该协议是金融服 务贸易自由化的转折点。根据统计 , 全球9 %以上的金融 5 服务贸易在这个协议的调整范围内。 涉及 l 万亿美元的证 8 券资产、8 3 万亿美元的国内银行贷款和 2 2万亿美元的保
管例 外原则 、 国民待遇原则、 国际标准 、 国内规 则相互承认、 内管制措 施 多边 纪律 、 定附加承诺 和补偿 权 国 规
利 以及< 巴塞尔协i , z) 来协调金 融贸易 自由化 和金 融审慎监 管的冲突。我 国要 合理吸收国际金融监管惯例 , 制订统一 的《 融监管法> 构建以金 融监 管局 为主的金 融监 管体制。 金 ,
维普资讯
内蒙古 电大学刊
20 0 6年第 1 期 ( 0 总第 8 6期 )
金 融 服 务 贸 易 自由化 与金 融 审 慎 监 管 的 冲 突 与 协 调
夏 志 红
( 南财 经学 院法 学系 , 河 河南 郑州 4 0 0 ) 5 0 2
[ 摘 要]目 w o 服务贸易总 前, T ( 协定 (A s框架内 金融 >G T ) 的《 服务贸易 协议》 s ) 通过审慎监 ( A 中, F
况进一步恶化。 反过来扩大不良的宏观经济和管制政策对 金融稳定的负面影响 。尤其是在 发展中 国家 , 资本 的 这些

浅析中国金融业混业经营与金融监管体制的改革

浅析中国金融业混业经营与金融监管体制的改革

CAIXUN 财讯-63-浅析中国金融业混业经营与金融监管体制的改革□ 山西财经大学财政金融学院 董 芬 / 文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金融业务之间的界限已经变得越来越模糊,金融机构开展业务呈多元化发展趋势,金融业混业经营已经成为世界金融业的发展方向。

我国“一行三会”的分业监管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国内以金融控股公司为代表的混业经营模式,必须迫切做出改革,而混业监管是我国金融监管改革的终极目标。

本文就我国分业监管模式进行分析,并讨论目监管存在的问题,然后对我国金融监管模式的重新构建提出了建议。

混业经营 金融监管 金融控股公司模式 改革混业经营是金融业发展的大趋势20世纪80年代,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兴起,金融业在经受了经济的萧条以后再次蓬勃发展了起来,原有的金融监管体制已经不能适应由金融创新的出现带来的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局面,许多发达国家纷纷绕开原有的监管体制进行混业经营,因此国家在尊重市场经济机制的条件下,纷纷放开对金融业的监管,减少不必要的政府干预,对金融业采取混业监管。

目前,国际上的混业经营模式主要有以德国为代表的“全能银行制”模式和以美国为代表的“金融控股公司”模式。

全能银行是一种银行类型,它不仅经营银行业务,而且还经营证券、保险、金融衍生业务以及其它新型金融业务。

全能银行模式的主要特征有:取消分业监管模式下对金融创新的限制,促进金融业务多元化发展。

金融机构还可以对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总结,对客户的需求进行归纳总结,制定出符合自身和客户利益的多元化发展战略。

金融控股公司是金融业实现综合经营的一种组织形式。

在金融控股集团中,控股公司可以视为集团公司,其它金融企业可以视为成员企业。

集团公司与成员企业间通过产权关系或管理关系相互联系,各成员企业承担独立的民事责任。

金融控股公司模式的主要特征有:金融控股公司实行股份制经营模式,旗下成立经营各个业务领域的子公司,这样既可以对子公司进行分业监管,还可以由母公司统一制定计划方针并实行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了综合竞争力,实现了效益最大化。

金融监管与市场自由化的协调机制

金融监管与市场自由化的协调机制

金融监管与市场自由化的协调机制近年来,全球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和变革给金融监管带来了巨大挑战。

随着金融市场的自由化进程不断加快,金融监管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本文将探讨金融监管与市场自由化的协调机制,旨在找到一个平衡点,使金融市场既能够发展壮大,又能够保持稳定和公平。

首先,金融监管是为了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公正。

金融市场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其发展的稳定性直接影响着整个经济的运行。

金融监管的目的是通过规则制定、监督执行和风险管理等手段,确保金融市场的正常运行,防止金融风险的发生。

在市场自由化的背景下,金融监管能够避免市场过度波动和市场不公平现象的发生,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为市场提供透明和公平的竞争环境。

其次,市场自由化是为了提高金融市场的效率和创新。

市场自由化是指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减少政府干预和规定来激发市场活力和创新力。

市场自由化能够让市场主体更加自由地选择和决策,激发市场活力,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市场自由化也可以促使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加剧,从而提高金融服务质量,推动金融创新和技术进步。

然而,金融监管与市场自由化之间存在着紧张关系。

一方面,过度的市场自由化可能导致金融市场的不稳定和风险加大。

市场自由化往往伴随着金融创新和新业务的快速发展,这些新业务往往涉及复杂的金融产品和行为。

如果没有足够的金融监管来监督和控制,就有可能出现金融市场的崩溃和金融风险的大规模扩散。

另一方面,过度严格的金融监管可能抑制市场的发展和创新。

金融监管过于严格可能会增加金融机构的成本和负担,限制金融机构的创新能力,阻碍金融市场的发展。

为了协调金融监管与市场自由化之间的关系,建立一个良好的金融监管与市场自由化的协调机制至关重要。

首先,应该加强金融监管的力度和范围。

对于金融创新和新业务,金融监管机构应该及时调整监管政策和要求,确保其合规和风险可控。

同时,金融监管机构应该加强对于金融机构的监督和审查,保证金融机构具备健康的经营状况和良好的风险管理能力。

试论中国金融监管体制的改革

试论中国金融监管体制的改革

随着经济全球化、金融自由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金融各业间的界限日益模糊,混业经营体制正在成为国际金融业的主流。

我国的现代金融体系建立的时间比较短,金融业不是很发达,从1995年制定的《商业银行法》中可以看出我们仍然坚持“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模式。

但随着金融国际化、自由化趋势的不断加强,我国的金融业也逐渐呈现出混业经营的新趋势,而监管当局也审时度势对严格的分业经营的政策进行了适当调整:2003年修订的《商业银行法》第43条改为:“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业务和证券经营业务,不得向非自用不动产投资或者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

但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这些政策的出台为金融混业经营提供了政策依据。

一、我国目前的监管现状虽然我国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证监会)在1992年就成立了,1995年《商业银行法》也正式从法律上确立了保险业、证券业、信托业和银行业实行分业经营的原则,但那时对上述四类金融机构的监管仍统一于中央银行。

直到1998年,随着证券业和保险业的快速稳定发展以及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保监会)的成立,政府才决定将证券机构和保险公司的监管权移交给证监会和保监会,形成了中央银行、证监会和保监会三个监管机构分别监管的局面。

2003年4月28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银监会)正式挂牌成立,并从中国人民银行手中接过了对银行业的监督管理权,银行、证券、保险业分业监管体制进一步健全。

从此,我国的金融业分别由三个专业的监管机构监管,而中国人民银行则专注于货币政策的制定、执行和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

但由于中央银行的地位和职能,中央银行还需保留部分监管职能。

当然,这并不影响银监会作为银行业的专门监管机构的地位,因为中央银行的一些监管措施是为了更好的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为金融体系的稳定运行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因此,我们目前的监管体制实际上是一行三会分业监管的模式,不过是以三会为主,以中央银行为辅。

金融自由化与金融监管——来自美国金融危机的启示

金融自由化与金融监管——来自美国金融危机的启示

金 融监管的法律不 断放松 。18 年通过 的 《 90 解除
融 监 管 的开始 ,该法 案取 消 了存款 利率 的限 制 ,也
为代表的金融 抑制和金融 深化理论 ,认 为要实现经济 存款 机构管 制以及 货币管理法案 》可 以看做是放 松金
并对发展中国家的金融 自由化的步骤有详细的论述。美 即分 阶段废除 《 Q条例 》,永久取 消州政府对居 民住
进行研究的。

行的所有证 券 ,到s c E 一次性注 册即可 ,即货架注册 ( hl Reir in)。当发行者想融资时 ,可以把已 S e gsa o f tt

美国金融 自由化的进程
美 围金融 自由化 的进程是一个监 管法律不断放松 注册 的证券直接 发行 。除 了更新 财务数据 ,不需要披 的过程 。从2 世 纪六 十年代以来 ,美 国受新 自由主义 露其他信息 。19 年 的 《 0 94 州际银行 与分 支机构效率法
( ) 二 美国金融监管体系存在 的问题 1 融创新的监管不足 。 由于金融创新本质上 是 . 金
具 。仅对于场内交易来说 ,20年年末 ,美 国金融衍 06
生工具的名义本金 量如表所示 ,其 中利率期货和利率 金 融机构对金融监管的一种逃脱。金 融监管 总是很难 期权占整个衍生工具 的总量最大 ,同时相对于2 0年 跟 上金 融创新 的步伐。从2世 纪6年 代花旗银行为 了 06 0 0


来 自美国金 融危机的 启示
周 东洲
广 东 广 州 5 00 ) 1 0 0
( 南理 工 大 学 经 济 与 贸 易学 院 华
摘要 z金融 自由化本身就是对金融监管的放松 ,美国 自 上个世 纪6 年代以来,一直处于金 融 自 从 o

金融监管和金融发展的关系

金融监管和金融发展的关系

金融发展和金融监管一、背景概述当前,金融自由化、金融国际化浪潮不断冲击着金融体系的稳定,金融监管因而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重要课题。

许多国家尤其是美国、英国、日本等一些金融发达国家,都在探索如何加强金融监管,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同时促进金融业的稳定快速发展。

30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金融的发展也逐步融入这一世界性潮流。

过去10余年,我国金融业在改革创新中快速发展,为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平稳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当然,不容忽视的是,金融业在高速发展中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近几年,随着金融综合经营的快速发展以及金融创新的深化,银行、证券、保险等各类金融机构纷纷涉足资产管理产品领域,以创新之名开发了许多结构复杂的资产管理产品。

这些产品或交易模式往往结构复杂,透明度较低,增加金融体系风险隐患。

一方面,我国存在“重发展轻监管”这一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分业监管体制与混业经营模式的不相适应。

前人研究者明确指出,我国金融业监管与发展存在一定的冲突。

专家表示,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思维影响,我国监管部门习惯于将自己作为行业主管部门,充当被监管部门的“父母官”,兼有发展本行业和监管的职能,导致发展与监管不分。

此外,地方政府往往更是注重强调“促进金融业发展以推动经济”,而对应有的监管职责和“金融风险防控”重视不够。

另一方面,金融监管僵硬化的模式,政府对金融市场的过度干预,把金融市场管的过宽过死,使我国的监管体系缺乏活力,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市场经济的需要。

金融监管的理念有一定的缺失,监管目标理念单一,不利于监管人员提出创造性的意见和建议,使金融监督日趋完善,在不断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实现监管制度的创新。

在分业监管制度下,一些具有转移风险及套期保值功能的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无法在市场发展,影响到证券机构的运作,使证券市场表现出极大的短期投机性和不稳定性。

因此,妥善处理金融监管和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对于促进我国金融市场健康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主要金融监管理论总结整理

主要金融监管理论总结整理

主要金融监管理论总结整理金融监管理论的发展与其所处经济金融形势密切相关,其脉络更是体现了各经济学派在不同时期的统治地位。

本文从各经济学派所论述的金融监管理论出发,结合国际金融危机的特点,综合经典和前沿的学术思想,对金融监管理论进行归纳与评述。

自由主义经济学派与金融监管理论(一)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派的金融监管理论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派是应运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的来临而诞生的。

它们认为资本主义是一个理想的社会,“自由放任和国家不干预经济生活是最好的政策”(高鸿业,2002);坚信“看不见的手”的力量与市场机制的完美。

随着金本位制度逐渐崩溃所导致的货币流通混乱,当“建立中央银行以统一货币的发行和解决银行挤提的问题”成为讨论的焦点时,要不要金融监管引发了各经济学派的争论。

对此,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亚当·斯密提出“真实票据”理论,认为“只要银行主要投资于体现实际生产的短期商业票据,就不会引发通货问题”,也不会出现“银行挤提”等问题。

“看不见的手”和“真实票据”理论虽然与现代意义的金融监管理论有较大的差距,但在当时背景下,其与“通货学派”在实施货币管理和防止银行挤提等问题上的争论是当时金融监管理论关注的重点。

据此,我们有理由认为,“看不见的手”和“真实票据”理论构成了早期自律型金融监管的理论基础。

然而,随着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大萧条的到来,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派真实票据理论和货币中性理论在争论中衰落和终结。

但“看不见的手”的经典理论仍然影响着后来金融监管理论的发展,而有效市场假设(emh)和自由银行制度就是其中的代表。

有效市场假设是现代金融理论的核心命题和主流金融理论的奠基石,它体现了经济学家们一直梦寐以求的完全竞争的均衡思想。

有效市场假设理论依赖于以下基本假设:一是市场参与者是理性的,他们总是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二是即使出现了非理性的情况,但这种非理性也会由于市场的随机性而相互抵消;三是即使这种非理性不能抵消,但由于金融市场的价格波动是随机和独立的,因而必然是短暂和微小的(fama, eugenef.,1970;兹维·博迪,罗伯特·c·莫顿,2000)。

金融监管的理论依据

金融监管的理论依据

金融监管的理论依据小组成员:常乐、杭天乐、景鸿、李娜、吴竞男一、金融监管发展脉络概述从金融监管成型理论的历史演进来看,被认为是政府正式监管金融开始标志的1720年英国的《泡沫法》直接指向“那些以为大家造福为幌子,设计、运作危险、有害的项目,吸引大批不够谨慎的人认购股份,筹集大批资金的人”,取缔了所有未取得议会或皇家许可的股份公司,一种近乎因噎废食的严格监管的做法带来了半个世纪的过于谨慎的保守,直到工业革命开始情况才发生变化。

经历了一段相对自由发展的时期之后,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使得金融体系的安全再度凸现出来,在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理论的影响下,传统上中央银行的货币管理职能已经转化为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并服务于宏观经济政策目标,金融监管更加倾向于政府的直接管制,并放弃自由银行制度,从法律法规和监管重点上,对金融机构的具体经营范围和方式进行规制和干预逐渐成为这一时期金融监管的主要内容。

进入70年代,滞胀问题的出现使得自由主义理论重新占据主导地位,与此相适应,在金融监管领域自由化的思潮也日渐高涨;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是在基本解决了安全问题之后,对效率问题开始进行尝试。

90年代之后的区域性金融危机又重新对已经渐渐放置到次要地位的安全问题提出要求,金融监管更倾向于在二者之间寻求均衡。

在这个动态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金融监管活动和监管理论是随着金融实践的现实而发展的,金融监管机制也是在金融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完善的。

新古典经济学认为, 市场失灵主要由市场垄断、外部性、公共产品等原因产生, 而通过政府管制可以消除这些问题, 从而纠正市场失灵、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效率(Stiglitz, 1971,1993;Varian,1996; 高鸿业, 1996)。

自1970 年Akerlof 的代表作“柠檬市场:质量的不确定性与市场机制"发表后, 使经济学界进一步认识到, 不完全及不对称信息是造成市场失灵的又一主要原因。

金融学金融深化与金融自由化

金融学金融深化与金融自由化

金融学金融深化与金融自由化引言金融学是研究金融系统和金融市场的学科。

在当今全球化的经济环境下,金融深化和金融自由化成为了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

本文将探究金融深化与金融自由化的概念、特点以及对国家经济的影响。

金融深化的概念与特点金融深化是指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规模、功能和效率的不断扩大、完善与提高。

金融深化的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金融机构的多样性:金融深化带来了更多的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各种金融机构的发展,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丰富性和竞争性。

2.更加完善的金融市场:金融深化推动了金融市场的发展,包括证券市场、外汇市场和期货市场等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了更多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供给。

3.金融创新的推进:金融深化促使了金融创新,尤其是在金融工具和金融产品方面的创新,以满足不断增长的金融需求。

4.金融市场的国际化:金融深化使得金融市场更加国际化,吸引了跨境资金的流入,加强了国际金融交流与合作。

金融自由化的概念与特点金融自由化是指取消或减少政府对金融市场的干预和管制,并建立起开放、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

金融自由化的特点如下:1.市场化定价:金融自由化推动金融市场向市场化定价方向发展,以市场供求关系来决定金融产品的价格,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

2.自由竞争:金融自由化鼓励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包括对外国金融机构的开放,提高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3.自由流动:金融自由化促进跨境资本的自由流动,吸引外资流入,提高金融市场的国际竞争力。

4.风险管理:金融自由化要求金融机构加强风险管理,包括建立更加健全的风险防范和监管制度,以应对金融市场中的各种风险。

金融深化与金融自由化对国家经济的影响金融深化和金融自由化对国家经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1.促进资本积累:金融深化和金融自由化可以促进国家资本的积累,吸引国内外的投资,提高国家经济的发展速度。

2.提高金融服务质量:金融深化和金融自由化可以带来更多的金融机构和更多的金融产品,提高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满足广大人民对金融服务的需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我国已加入WTO,金融自由化的趋势对金融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金融自由化条件下加强金融监管就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首先分析了金融自由化与金融监管的关系,然后列举了金融自由化对金融监管的冲击,接下来指出了我国现有的金融监管制度存在的问题;最后结合上述分析提出了加强金融监管的一系列对策。

关键词:金融自由化;金融监管;冲击;对策
所谓金融自由化,是指20世纪80年代初西方国家普遍放松金融管制后出现的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充分经营、公平竞争的趋势。

具体表现为价格自由化、业务自由化、市场自由化以及资本流动自由化。

而金融监管则指国家依据有关法律,授权有关部门规定和颁布有关金融业的组织机构和业务活动的特殊规定或条例。

这些法令和规定的目的,在于将金融活动纳入正轨,建立一个安全、健全的金融体系,公正、有效地为金融客户提供服务(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1987)。

在很多人看来,金融自由化与金融监管是一对矛盾,要实现金融自由化就应该放松监管,强化金融监管就会抑制金融自由化。

但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国际金融发展的历史证明,金融监管是金融自由化的基础和保障,严格监管下的金融自由化才是真正的金融自由化,反之将给经济与金融带来灾难性的影响。

因此,监管当局必须十分重视金融监管。

金融自由化理论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经济实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由于推进金融自由化而忽视金融监管,导致金融风险大量累积进而爆发危机的案例不胜枚举。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世界金融自由化正逐步推进,同时我国已加入WTO,国内经济正逐渐与国际经济接轨,如何处理好金融自由化与监管成了目前我国经济与金融改革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试图在分析金融自由化对金融监管冲击和我国监管现状的基础上,探讨如何健全我国的金融监管制度,以保证金融业的健康发展。

一、金融自由化对金融监管的冲击
金融自由化将对金融监管产生较大的影响,使被监管主体、监管内容、监管方式、监管体制产生较大的变化,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从被监管主体来看,金融自由化会增加监管对象,又会改变被监管对象的经营行为。

具体说来,实现金融自由化,外国金融机构将从利润最大化、业务国际化的经营策略出发,更多地参与我国的金融活动,致使我国金融机构数目大量增加,金融机构的结构也发生相应变化。

与此同时,大量金融机构的进入也会促使国内金融机构采取模仿行为,推出新的金融工具,开展新的金融业务,其经营行为也发生变化。

2.从监管内容来看,金融自由化将使原有金融市场的外延有所扩大,金融创新不断推进。

传统的金融监管方式诸如发行执照、审批业务、现场稽核、合规检查等,将不再行之有效。

对于监管当局来说,要么实现从审批制向备案制转变,允许金融机构按照业务发展以及风险控制要求进行金融创新;要么抑制金融机构的创新动力,促使金融活动向境外转移,产生替代效应和溢出效应。

3.从监管方式来看,金融自由化条件下,计划性监管方法效率低下。

这是因为:一方面,审批监管方法,不利于金融机构开拓业务,因为金融机构每开办一项新的业务都需要实现经金融监管当局批准;另一方面,过度依赖现场稽核和检查,容易导致外部监管代替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弊端,不利于金融机构建立法人治理机构。

4.从监管体制来看,随着不同种类金融机构业务的日益交叉,以及金融(银行)控股公司的出现,金融业综合经营、混业经营的趋势有所加快。

在这样的金融环境下,如果仍采取分业监管体制,一项新业务的推出往往需要经过多个部门的协调才能形成,从而发生较高的政策协调成本。

同时,交叉性业务的出现,既可能出现重复监管,又可能导致监管缺位。

5.金融自由化使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变得不可缺少。

由于金融自由化条件下的金融中介活动具有国际化、专业化的特征,尤其是一些国际性金融机构(如集团公司)实行全球化战略,
这样,仅靠单个国家实行金融监管不能有效控制其经营风险。

因此,在金融自由化条件下,迫切需要加强各国金融监管当局、国际金融组织之间的合作,制定统一的风险监测和控制体系,提高各有关国家金融监管的效率,保证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

总之,金融自由化条件下的金融监管有综合性、审慎性、有效性、独立性、前瞻性、历史性特点(钱小安),这就要求金融监管当局加强金融监管协调,防止出现监管重叠、监管遗漏或空缺现象。

二、我国金融监管的现状
自1995年有关金融“五法一决定”颁布以来,我国的金融法律建设日臻完善,金融监管体制逐步理顺,金融监管工作不断加强,对促进金融改革和发展、维护金融业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面对不断发展的自由化趋势,我国的金融监管仍很薄弱,表现为:
1.偏重市场准入,没有形成持续性监管。

首先,长期以来,我国金融业监管过分注重市场准入监管,而对风险监管还处于探索阶段,对金融创新工具的监管尤为不足。

例如当前银行业普遍开展的“银证通”、“一柜通”等金融创新,怎样进行全方位、全流程监管,如何与国内其他监管当局协调配合,都缺乏深入研究。

其次,我国金融机构的市场退出监管几乎空白,未建立起市场原则框架下的金融机构退出机制。

如中农信、海发行、广国投等金融机构退出时最终还是以中央银行再贷款为代价才得以实施,这就削弱了市场惩戒的约束机制;而且金融机构易形成道德风险,使其审慎投资冲动弱化,更想追逐高风险的投机活动,最终形成较大的经营风险。

2.偏重合规性监管,未将风险监管作为监管重心。

过去,我国金融监管一直将其重点放在合规性方面,但随着金融机构的创新和变革,合规性监管的缺点不断暴露出来,如市场敏感度较低、监管措施落后于市场发展等。

而风险性监管在识别、度量风险的基础上,按照审慎监管原则,提出防范和化解金融机构风险的监管措施。

它更注重机构本身的风险控制程序和管理水平,能够及时反映金融机构的经营状况,预测潜在风险。

此外,信息技术在我国监管工作中的运用远远不够,从而出现成本与效率低的现象。

3.监管缺乏内部控制。

虽然我国已颁布了关于加强金融机构内控机制的指引,要求在监管中更加注重对金融机构管理水平的评估。

但在很多国有金融机构产权监护人功能缺失的情况下,难以真正建立起金融机构内部约束机制,未能充分发挥其自身的风险管理作用,监管当局的风险监管要求无法转化成金融机构自身的风险管理要求。

另一方面,在过于突出外部监管的重要地位,某些监管措施干扰了金融机构的正常经营。

如,对金融机构设立分支机构实行审批制,实际上是越俎代庖。

综上所述,在金融自由化条件下,目前我国金融监管还是存在相当多的问题的。

三、加强金融监管、促进自由化的对策分析
面对金融自由化对金融监管的冲击,如何加强金融监管、同时促进自由化便显得尤为迫切。

1.监管重心由市场准入向持续性监管转移。

监管当局应尽快将监管重心由市场准入向金融产品或金融工具经营过程中的风险管理以及建立退出机制转移,特别是加强对金融机构往来业务的监管力度,督促金融机构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化解潜在的金融风险。

此外,随着外资金融机构的大量进入,国外资本进入我国渠道将变得更为通畅,这对监管工作形成挑战,要求监管当局加强长期规划,强化监管工作的持续性和预见性,实现持续性监管。

2.监管以合规性监管为主,风险监管为辅。

考虑到我国国情,金融监管现阶段应以合规性监管为主,风险监管为辅。

风险监管的优点主要在于它能准确评估和预警金融机构的风险,这就迫切要求我国的风险及预警系统,通过将软件的人工智能和专家的判断相结合,增强定量因素在风险检测和评估中的应用价值,由此产生金融机构准确的风险评估,进而确定哪些机构应当首先接受检查,哪些地区及其中的机构应重点检查。

3.强化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合理界定监管职责。

强化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关键在于强化治理结构。

首先,必须设计独特的治理结构,赋予董事会更大权力,董事会成员必须都是专业精
通和良好动机的人士,并从制度上保证董事会在人事上能约束管理人员。

其次,在不干预金融机构正常经营管理的前提下,政府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方法给予金融机构政策引导,如审计报告要求、不定期检查等。

最后,加强对监管行为的规范和约束,建立对监管者的再监管机制。

只有在市场失灵时,政府直接干预方可走向前台(斯蒂格利茨,1994)。

有效的监管体制不仅要求监管对象依法行事,而且监管当局的监管行为也应受到有关法规的约束,否则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总之,在金融自由化的过程中加强监管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将会给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影响甚至毁灭性的打击。

因此,必须建立一种能够适应环境变化的监管体系,在保证金融体系安全的同时促进金融自由化。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指南.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2.刘逖.跨国银行与金融自由化.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
3.周振华.金融改造.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4.邢毓静,巴曙松.经济全球化与中国金融运行.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5.李扬,黄金老.中国金融:直面全球化.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0.
6.王晓芳.中国金融发展问题研究.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7.刘逖.中国银行业:外资冲击.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0.
8.刘崇明.金融热点问题研究.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9.王自力.我国金融监管体系与监管模式的重新探讨.金融参考,2000,(12).
10.郭其友,林明山.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发展战略的成效与启迪.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