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修订的基本精神与主要特点

合集下载

新课程标准修订的基本精神与主要特点

新课程标准修订的基本精神与主要特点

新课程标准修订的基本精神与主要特点作者田慧生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研究员课程改革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升教育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大战略举措。

2001年,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在义务教育阶段开始推进,2004年普通高中阶段的课程改革也开始启动。

十多年的新课程改革在实践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基础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的长足发展。

但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那样,变革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次事件,课程改革的基本规律决定了它总是会不断出现一些新问题,面临一些新挑战,课程改革必须在不断修订中完善,在不断完善中深化。

2002年初,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义务教育阶段各科课程标准。

2007年,教育部在前期大规模调研的基础上,开始筹备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各科课程标准的全面修订工作。

到2012年初,经过五年的系统修订,2011版课程标准正式颁布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大多数学科教材也依据课程标准完成了全面修订。

此次课程标准修订是在新的教育发展背景下的一个系统化工程,体现出很多新思路、新内容和新特征,对于推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具有重要意义。

新课程标准修订的背景和意义此次新课程标准的修订有着深刻的背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体来说,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新课标修订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任何一次课程改革,不管作了多么精心的准备,在推进过程中课程设计与学生实际的学习需求总是会产生一定的距离,国内外概莫能外。

此次课程标准的修订,就是课改自身完善的需求。

2001年正式启动课改,2003年国家就组织相关的专业力量对首批42个国家课改实验区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调研。

2007年,又对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42个国家课改实验区作更大范围的全面调研,这次调研涉及校长、教师、学生、家长11.7万人,是一个大样本调查。

通过这两次调查,一方面发现新课改在全面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方面发挥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从各方面改变了基础教育的面貌。

新课程标准语文

新课程标准语文

新课程标准语文是指根据国家教育部门颁布的新课程标准编写的语文教材和教学内容。

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化素养和思维能力,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语文的主要特点包括:
1.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程标准语文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2. 强调综合素养的培养:新课程标准语文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化素养和思维能力,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强调实践操作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新课程标准语文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实践活动和创新项目,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4. 强调跨学科的融合:新课程标准语文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融合,通过跨学科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综合学习和跨学科思维能力的培养。

5. 强调个性化教学:新课程标准语文注重个性化教学,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果。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随着时代的变迁,小学语文教育也需要不断地更新与改革。

新课程标准是对小学语文教育进行深刻反思与研究的成果,它对语文教育的意义不可低估。

一、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与意义当前,中国已经步入了知识经济时代,未来的发展趋势更是技术智能化。

因此,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出现,不仅是理论创新的体现,更是提升小学生综合素质、适应未来教育的需要。

新课程标准的实行,意味着以全球化视角,倡导生动、实践、关爱的教育理念,纠正现有小学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使教育更加贴合现代教育需求。

二、新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1、注重情感教育情感教育为语文教育赋予了基本价值与存在意义,收获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在新课程标准中,“情趣”是新书课程中考核内容之一,这样更好地拓展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识别能力,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增强自信、激发兴趣。

2、注重质量教育新课程标准致力于让小学生学得更有质量,具备对于语言文化的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有深厚的文化基础和文化自信心。

新课程标准在平衡学科知识和生活中积累的语言经验之间,将创意、想象、思考贯穿在语文教育的全过程中。

3、注重交互性教育新课堂引入多媒体交互式教学,能让学生与教师更加互动、贴近,学习效果会更好。

教师通过各种互动,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寻,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意,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和学习习惯。

同时,在教学方案上整合了多种有效的教学策略,更好地引导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对话,构建互动式的教育场景。

三、新课程标准的教学方法1、因材施教一对一的教学方法在新课程标准的语文教育中增加了很多,根据学生的水平和兴趣,教师会有针对性地选择教材和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知识。

2、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是新课程标准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语文教育通过颜色、声光等一系列的感统性信息,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知识,推动了教育创新。

3、虚拟现实教学新课程标准中推广了虚拟现实技术的教学方式,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实际场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知识内容,这有效地降低了学生学习语文的阻力,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新课标精神

新课标精神

<<美术新课程标准>>基本精神美术教育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其他教育形式不可代替的作用,但很久以来,由于长期受专业美术教育思想的影响,使得美术教育的定位偏离,美术教育并没有真正体现出它的教育价值。

此次以课程标准代替以往的教学大纲,不仅仅是简单的词语置换,而是1、课程价值趋向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2、课程目标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3、从只关注教师教学转向关注课程实施过程。

新的美术课程标准让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更多地从教育的角度出发,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学习,促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更好的发展。

一.改“指令性”为“建议性”原教学大纲中教学内容体系都是采用罗列知识点的形式,针对知识点还有较为具体严格的规定,涉及到“必须学”“何时学”。

具有较强的限制性。

例如,七年级的“教学内容和要求”:1. 欣赏外国优秀美术作品2. 学习用明暗表现物体的初步知识和方法,作简单的练习3. 学习色彩知识及铅笔淡彩画法,作静物画或风景画练习4. 了解几种常见的构图形式,作构图练习5. 学习色彩构成,作简单的练习6. 学习平面设计,作简单的练习新的美术课程标准则将素质教育作为前提,在“内容标准”中没有规定具体的知识点,没有制定所有学生必须的达到的硬性标准,更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来衡量学生,而只是对实施过程提出了若干具有导向性的标准,提供一些具体的学习活动建议供教师选择,帮助教师引导学生向内容标准要求的方向发展。

例如,7—9年级“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内容标准:运用形、色、肌理、空间和明暗等美术语言,选择适当工具、材料,以绘画和雕塑等形式,探索不同的创作方法,发展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针对学习领域的导向,提出了以下可供选择的教学建议:1. 学习基本的视觉元素和形式法则,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2. 选择写实、变形和抽象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生活经验3.学习中国传统绘画的形式和方法,进行练习4. 进一步学习透视知识,提高空间表现能力5. 了解明暗造型的多种方法,尝试描绘物体的立体感6. 创造漫画和卡通形象,表达思想和感情7. 采用易于处理的板材,通过画、刻、印等方法,制作版画作品8. 在美术活动中,进一步学习色彩知识,提高色彩表现力9. 采用泥或硬泡塑等材料,制作人物、动物浮雕或圆雕小品10. 运用计算机、摄象机、数码相机等进行造型活动再例如,7—9年级“欣赏·评述”领域的教学活动建议中有:·邀请当地美术家和民间艺人来学校进行展览和交流活动我们在具体实施时,可以依照教学活动的建议,邀请当地美术家或民间艺人来校进行交流活动,也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到美术馆参观或在校内集体观看有关录像或图片,达到感受的目的。

浅谈新《课程标准》的特点及其运用

浅谈新《课程标准》的特点及其运用

浅谈新《课程标准》的特点及其运用2011年底,国家颁布了《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经过10年的实验之后的修订,继承了我国英语教育的精华,总结了10年课程改革的经验,也体现了英语教育的新理念、新成果,成为我国义务教育阶段英语教学的新的纲领性、指导性文件。

新《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新版《课程标准》更清晰地阐述了英语课程的目的,在教学价值定位学内容、教学方式与教学评价等方面提出了新要求。

主要有以下特点:一、英语课程目标的确定以学生的发展为基本出发点,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

二、以能力为目标的分级课程体系,保证课程的整体性、灵活性和开放性。

三、倡导体验、实践、参与、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能用英语做事情。

四、提倡“任务型”的教学思想,把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落实在教学过程中。

五、注重评价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建立了形成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课程评价体系。

六、强调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作用。

下面详细谈一谈第三、四点:倡导体验、实践、参与、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能用英语做事情《课程标准》以描述学生“能做什么”为主线,强调学生要能用所学的英语做事情,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发展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语言学习要从语法讲解中和单词的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要通过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和提供大量的语言实践的机会,使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感知、实践、参与和交流,形成语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发现和归纳等方式,掌握语言的规律,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通过交流与合作发展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提倡“任务型”的教学思想,把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落实在教学过程中为落实各项能力目标,《课程标准》建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实践性强、具有明确任务的“任务型”学习方式,使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目标,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

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实践、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

“任务型”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强化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形成学习策略,培养合作精神,增进对文化的理解;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思维和想象能力、审美情趣和艺术感受、协作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的发展,促进英语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和联系。

课程改革的背景、思路与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

课程改革的背景、思路与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培训材料)课程改革的背景、思路与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一、课程改革的背景1999年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务院批转的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了改革现行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研制和构建面向新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的任务,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

2001年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作出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构建新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从而加快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步伐。

为什么在世纪之交要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大的方面说,是来自两方面的压力。

一是来自国际上国力竞争对基础教育的压力和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浪潮的推动;二是鉴于我国目前基础教育的质量、推进素质教育的进展和成效与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如果不及时、有效地改革基础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势必要影响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全民素质的提高。

人类进入21世纪,国际间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和国力竞争,对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面对挑战,当今世界各国纷纷把改革和发展教育作为参与国际竞争的首要战略。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美国、英国、俄罗斯、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都加大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力度,相继研制了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

从这些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所显示的内容来看,无论是课程理念,还是教学观念,都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如关于历史课程改革。

在美国,历史课程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逐步成为中学教育的核心课程。

1987年成立了研究全美学校历史教育的机构:“布莱德利委员会”。

1988年该委员会提出了《构建历史课程:学校历史教学指导纲领》。

该纲领强调了历史教育在国民教育中的作用:第一,培养和形成完善的人格,认为历史教育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过去与现实之间的联系,促使学生作出正确的人生选择,形成和完善人格。

第二,为参与公众生活作准备,认为历史教育可以使学生了解人类在社会发展中所作出的各种重大贡献与抉择,从而使学生形成作为公民的责任感,在日常生活中作出正确的社会选择。

《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主要特点及实施建议

《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主要特点及实施建议

《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主要特点及实施建议从《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整体出发,对其进行研读,可以发现不少新的特点,体现了新时代对科学教育的新要求。

(一)一至九年级整体设计国家的课程方案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科内容进行了整体设计,打通了一至九年级的课程要求,科学课程也不例外。

这虽然有利于科学课程的整体规划和实施,但也对教材编写者和一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科学教师的眼光不能只放在自己所任教的年级上,需要瞻前顾后,注重前后联系,关注学段衔接,从整体和大局的视角出发看待问题。

《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设计逻辑非常严密。

从学段上看,《课程标准(2022年版)》分设一至二年级、三至四年级、五至六年级、七至九年级四个学段,体现了进阶要求;从课程目标的达成来看,《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核心素养为纲,由核心素养、学段目标、学习内容、学业要求和学业质量组成了一个严密的体系,各要素紧密联系,缺一不可。

(二)核心素养导向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本次课程标准修订的一个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目标。

课程标准设定的目标就是基于核心素养,课程内容的建构也是基于核心概念。

其内涵可以“一核心、三维度、六大素养”来归纳。

一核心: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

三维度: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

六大素养对应三个维度。

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对应文化基础,学会学习和健康生活对应自主发展,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对应社会参与。

而科学课程标准则凝练了四个核心素养: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

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是单独存在的。

科学观念是基础,也是实现其他核心素养的载体。

它既包括科学、技术与工程领域的一些具体观念,也包括对科学本质的认识,还包括用科学观念解释自然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科学思维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内在规律及相互关系的认识方式,主要包括模型建构、推理论证、创新思维等。

《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一般的思维方法,如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联想与想象、重组、发散、突破定式等基本的思维方法及其在科学领域的具体应用,还要掌握科学思维方法,即模型理解和模型建构、推理与论证、创新等科学思维方法。

2022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基本精神解读

2022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基本精神解读

2022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基本精神解读2022年,国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将迎来重大修订,并将正式实施。

修订前的《国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确定了语文课程的总体目标、基本内容和学习要求,对全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水平作出了重大贡献。

修订后的新《国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将进一步聚焦到学生全面发展、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与发展,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建设更好地融入21世纪语文教育发展的大背景,更好地满足当代学生个性尊重、学习能力训练、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修订后的《国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确立基本原则,把学生为中心放在首位,实现“读书求真知”的教学目标,坚持以课程为基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强调要以培养学生素质为出发点,关注学生情感、价值观、能力水平和创新能力,加快推进课程体系创新。

其次,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建设与21世纪教育发展紧密衔接,把改革创新的理念贯穿于整个语文课程的建设之中。

着力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自觉性,阐释文化含义,培养学生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有机结合起来的能力,推动学生学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第三,强化语文课程的内容知识质量,把知识内容、学习方法、素养提升和教学质量紧密结合起来。

强调要发挥学生自身学习活动的主体性,将教育改革创新的理念贯彻到语文教学实践中,加强教育质量监督、评价,深入实施“语文+”理念,探索实现中小学语文课程均衡发展。

最后,要全面落实修订后的《国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加强管理和服务,严格把关新一轮语文教学改革和实践,全面推进教育教学质量工程,使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开放的深度推进和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从上述解读可以看出,修订后的《国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关注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着力促进学生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建设融入21世纪教育发展的大背景,以更好地满足当代学生的个性尊重、学习能力训练、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主要特点与教学建议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主要特点与教学建议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主要特点与教学建议《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是全国人民普遍关心的教育重大文件,旨在制定当前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科学课程规范。

此次发布的2022年《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是:首先,课程性质变化。

本次更新的《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将义务教育科学课程强调在挖掘学生内在潜力、促进学生终身学习积极性及全面发展等多方面,赋予课程更丰富的价值。

其次,课程体系调整。

2022年版的《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以“建立终身学习能力、推进社会化发展和强化精神文化素质”为宗旨,丰富了课程内容,提高了科学素养,夯实了文学与传统文化基础,强化了公民与社会素养,普及了思想道德教育,优化了普及体育教育,认识了新媒体素养,进一步拓展了实践型教育。

此外,培养学生发展潜力方面也体现了调整。

本次更新的《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将重点放在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科学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上,强调学生尊重、欣赏科学知识,加强未成年学生的终身文化和美育,以营造良好的校园教学环境。

最后,在课程实施方面进行了系统性的改革。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提出,各义务教育学校应当依据本课程标准加强科学课程体制改革,并创新教学环节,勇担教育创新重任。

在实施过程中,学校要从学生发展需求入手,践行“教育重于训练,面向未来而教”的宗旨,开展基于实践的生成式学习,选择和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活动,引导学生拓展思维,激发潜能,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融汇贯通,引导学生积极探究,把科学教育体现在课堂众多教学历程中,让义务教育学科教学活动具有丰富多彩和直观性,及自主性,为学生快乐健康成长提供出路,营造良好的义务教育学科教学环境。

课程标准修订特点

课程标准修订特点

课程标准修订特点、精神及实践策略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标准修订的背景(一)进程上世纪末,为迎接新世纪的到来,使基础教育能应对社会、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应对改革开放政策所带来的体制、文化、需求的变化,教育部研究制定了《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为行动计划的一个重要项目。

教育部组织了一批师范大学、千余名专家和优秀教师,经过三年的研究与筹备,于2001年启动了长达十年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的基本定位:1.课程的政策与实施体现着一个时代、一个国家、民族对教育本质的理解,也是对这个国家未来的憧憬和预设。

2.教育的变革除了宏观教育体制的变革,最具有内涵的变革就是课程的变革, 课程的变革涉及到对教育本质的认识;涉及到学生受教育权利的保护;涉及到知识观、教学观等诸方面观念及实施层面的深刻变革。

3.批判社会本位的教育工具论,提出“以人为本”的价值观;4.批判精英教育的定位,提出“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充分发展”;5.批判“以学科为中心”的知识观,大力推进“以能力为导向”的教学改革;6.批判以筛选、淘汰为目的评价,实行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评价;7.批判高度统一、集中的课程管理制度,实行三级分权管理、高中课程的多样性、选择性等。

2001年,教育部颁布义务教育21个学科的课程标准(实验稿)。

2003年,教育部开始组织专家跟踪实验,并着手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

2010年,完成义务教育各学科标准的修订稿。

2011年,教育部委托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对课程标准修订稿进行审议。

2011年底,教育部颁布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

(二)背景1 修订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是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各学科课程标准在十年改革的过程中接受检验,积累了经验。

这次改革目标高,变化大,推进速度快,有需要改进和完善的问题。

十年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要求教育理念和课程内容与时俱进,不断更新。

2 修订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是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重要举措。

新课标教学心得体会15篇

新课标教学心得体会15篇

新课标教学心得体会15篇新课标教学心得体会1在八中教育实习期间,我认真阅读新课程标准,受益颇多,让我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加认真阅读《课程标准》,慢慢的渗透到实践中。

新课程标准有以下特点:一、加深了对新课程标准的了解。

新课程标准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体现在,一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重视物理课程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功能。

二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新课标体现了更关注社会,更帖近学生的生活。

应该以物理学的内容为素材,受到科学的、技术的和人文的教育,关心科技发展,注意学科渗透;三是教学方式多样化,注重科学探究强调过程与方法的教学,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新课标强调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创新意识;改革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新课标十分强调科学探究的学习。

新课标把“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之一,与“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列。

与过去的教学大纲的不同之处还在于:课程标准更强调学习的过程。

四、注重评价改革导向,促进学生发展。

五、把握新教材的特点。

新教材的修订情况及如何解决教学实践中的一些问题。

如八、九年级的内容编排上作了修整、穿插、改动。

由原来的17章变为22章,细化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新教材在编排上,图片多了,实验更加完整,文字的也增加了,使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加强了,新教材课后的习题量增加了,每一章后面都出现了“学到了什么”,这样让老师和学生在复习过程中简单明了。

新课标对物理老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该爱岗敬业,认真负责,具有完备的物理专业学科知识,在校期间应认真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了解学生心理状态和心理特点。

新课标的精神、主旨及教学研解析

新课标的精神、主旨及教学研解析

新课标的精神、主旨及教学研解析作者:***来源:《湖北教育·综合资讯》2022年第06期课程标准是基础教育课程教学变革的“指南针”,提供重要的方向指引,对教材教参编写、课堂教学实践等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2022年4月21日,教育部正式颁布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及各学科课程标准,《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位列其中,对学校音乐、美术等艺术学科的课程教学起到了“定向、定标、定准”作用,对未来学校艺术教育产生重大影响。

相较于前一版义务教育音乐、美术课程标准,时隔十余年后修订的新课标有哪些重要变化和亮点?在“十四五”发展元年和“美育”新时代,新课标的出台又释放了哪些学校美育方面的课程改革信号?从基层教育实践角度而言,如何做好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的系列跟进?经过认真研读,笔者尝试对新课标做出归纳和梳理,并对以上问题做出个人解析。

一、理念与方向——要强化育人导向,坚持核心素养本位的课程教学“课程教材要发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体现中华民族风格,体现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体现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体现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和创新成果。

”最新发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前言首段旗帜鲜明地为我们指明了课程的导向,明确了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的育人目标。

基于此,新课标在课程性质中提出了艺术课程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使命——“义务教育课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润心、以美培元,引领学生在健康向上的审美实践中感知、体验与理解艺术,逐步提高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抵制低俗、庸俗、媚俗倾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坚定文化自信,提升人文素养,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2022年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

2022年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

2022年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一、新课标修订原则目标是培养有理想、有能力、有担当的新人。

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有机融入课程,增强课程的思想性。

加强综合设置,促进学习环节的衔接,增强课程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进一步精选对学生终身发展有价值的课程内容,减负提质。

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推进教育方式改革,注重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

与时俱进,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和科技进步的新成就。

2022年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 2(一)“课程性质”的变化:另:2022版中有关“祖国语言文字”的表述全部改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二)“课程理念”的变化:(三)“课程目标”(单列):(四)“课程内容”(单列):(五)“学业质量”(新增):(六)“课程实施”的变化:(七)“附录”的变化:三、小结《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新”主要体现在“语文核心素养”“学习任务群”“学业质量标准”这三个关键概念的首次提出。

2022新版课程标准围绕“核心素养”,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从而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础字词部分更注重学生自主梳理、积累、运用的能力;阅读部分对学生阅读主题与载体、阅读量、阅读能力的提升提出了新的要求,更加注重整本书阅读,构建学习任务群;表达部分要求在综合语言运用的基础上,充分表达自己的创新性观点和见解,重视学生真实想法的表达。

格外应引起注意的是在阅读主题的选择上,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内容的拓展,关注时事热点问题,并结合阅读、探究等多种形式展开语文学习实践。

1.义务教育阶段首次提出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核心素养课程标准表现为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

2.明确语文学习的四个板块。

四个板块分别为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交流与表达、梳理探究。

第四学段“识字与写字”板块在临摹名家书法的基础上,增加了欣赏书法作品的要求。

中国教育干部网络学院课程学习

中国教育干部网络学院课程学习

选修课:一、领导课程教学(16.3课时)1、课程改革回顾与新课标解读主讲人:田慧生课程简介2011年12月28日教育部正式向全国颁布了修订后的新课程标准,根据教育部部署,全国各地都在进行各级各类的培训,以便学习贯彻落实好修订后的课程标准的主要精神。

在本课程的第一专题部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田慧生从宏观的角度,对这次课标修订的基本精神和主要特点作了阐释,对修订后的课标进行了简要解读,以希对接下来开始的课程落实工作有所帮助。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内容,一是课标修订的背景和意义;二是课标修订的主要思路和基本原则;三是课标修订后的主要变化和特点。

为更好地了解、总结多年来我国课程改革发展取得的成就和经验,田慧生主任在本课程的第二专题部分对建国60多年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发展历程脉络做了简要说明,并对改革开放30年来国家课程改革取得的主要成就做了简要评述,同时对下一步未来十年乃至于更长时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走向、发展的趋势动态做了简单介绍。

课程时长:135分钟录制时间:2012年8月课程提纲专题一新课程标准修订的基本精神与主要特点一、新课标修订的背景及意义1.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迫切需要2.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重要举措二、新课标修订的主要思路和基本原则1.顶层设计的主要思路2.基本原则三、新课标修订后的主要变化和特点1.落实德育为先,突出德育时代特征2.突出能力为重,强化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3.反映时代精神,合理吸收时代进步成果4.控制课程容量和难度,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专题二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回顾与前瞻一、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历程二、改革开放以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成就1.建立起新的课程管理体制2.确立了“以人为本”的新的课程理念3.丰富了课程的类型和内容4.探索建立了发展性评价体系5.推进了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6.促进了教师整体专业发展三、未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1.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精神,全面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进一步完善课程教材建设的基本制度3.大力加强基础教育课程政策实施能力建设,全面落实课程方案4.改革评价制度,加强教师培训,建立课程改革保障机制5.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田慧生: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2022新课标五项原则

2022新课标五项原则

2022新课标五项原则
新课标的的基本原则与特点
(一)新课标修订的五个基本原则
第一是坚持德育为先的原则。

第二是坚持全面发展的原则。

第三是加强能力为重的原则。

第四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第五是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

新课标修订后的主要特点
1、落实德育为行,突出了德育的时代特征。

2、突出能力为重,强化了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

3、反应时代精神,合理吸收了现代科技发展的成果。

4、合理控制了课程容量和难度,减轻了学生课业负担。

二、结合自身实际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落实:
1、采用新方法,将英语新课标理念与英语教学融合。

(1)、加强朗读教学和阅读教学,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

注重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语能力的提高。

(2)、在课堂是运用多种方法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问题意识。

2、切实转变教学观念,寻求与新课标新理念。

(1)、以学生为本,真正确立英语教育的新理念。

注重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的提高创立”引导参与式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能力思维的发展和人格个性的发展。

(2)、加强理论学习,认真领悟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区别新课程标准与以往教学大纲的不同,吃透新教材的特点,重构新的教学体系。

3、要正确认识英语教师的主导功能,加强英语教师群体的合作性。

(1)、创造与发挥英语教师的特有功能。

英语教师自己应该具有一套适合学生的“主导”方法。

(2)、明确英语教师的基本功能。

英语教师应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激发者、引导者、指导者。

(升级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2024年修订版】

(升级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2024年修订版】

(升级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2024年修订版】该文档旨在介绍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2024年修订版】的升级内容和变化。

以下是该修订版的主要特点和目标。

1. 统一课程标准新修订版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旨在统一全国范围内的教学内容和标准,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获得相同的数学基础知识和技能。

2. 突出实践应用新的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课程内容将更加贴近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鼓励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3. 强调思维培养新修订版的数学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育者将通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推理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4. 教学资源丰富多样新的课程标准将提供更多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教具、电子资源等。

这将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

5. 提高教学质量新修订版的数学课程标准将鼓励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能力。

教育部门将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评估,确保他们能够有效地传授数学知识和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6. 评估方式创新新的课程标准将引入创新的评估方式,包括综合评价、项目评估等。

这将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修订版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旨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统一标准、丰富资源和提高教学质量,我们相信这一修订版将为小学数学教育带来积极的变化和发展。

---注:以上内容为虚构,仅用于示例。

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编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标准修订的基本精神与主要特点田慧生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研究员课程改革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升教育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大战略举措。

2001年,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在义务教育阶段开始推进,2004年普通高中阶段的课程改革也开始启动。

十多年的新课程改革在实践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基础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的长足发展。

但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那样,变革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次事件,课程改革的基本规律决定了它总是会不断出现一些新问题,面临一些新挑战,课程改革必须在不断修订中完善,在不断完善中深化。

2002年初,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义务教育阶段各科课程标准。

2007年,教育部在前期大规模调研的基础上,开始筹备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各科课程标准的全面修订工作。

到2019年初,经过五年的系统修订,2019版课程标准正式颁布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大多数学科教材也依据课程标准完成了全面修订。

此次课程标准修订是在新的教育发展背景下的一个系统化工程,体现出很多新思路、新内容和新特征,对于推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课程标准修订的背景和意义此次新课程标准的修订有着深刻的背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体来说,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新课标修订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任何一次课程改革,不管作了多么精心的准备,在推进过程中课程设计与学生实际的学习需求总是会产生一定的距离,国内外概莫能外。

此次课程标准的修订,就是课改自身完善的需求。

2001年正式启动课改,2003年国家就组织相关的专业力量对首批42个国家课改实验区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调研。

2007年,又对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42个国家课改实验区作更大范围的全面调研,这次调研涉及校长、教师、学生、家长11.7万人,是一个大样本调查。

通过这两次调查,一方面发现新课改在全面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方面发挥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从各方面改变了基础教育的面貌。

另一方面,调研也发现新课标自身的确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一些学科的容量偏多,难度偏大。

新课改确定的几大重点改革目标之一就是要克服传统课程的繁、难、偏、旧,但这一目标显然并没有在这次课改实施中得到有效落实。

第二,一些学科教学要求、评价要求不够具体,特别是一些新的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究竟如何应用,具体操作要求是什么等,在上一版的课标中反映不够。

相当一部分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很难把握操作要领,对实施造成了一些困难。

第三,相关学科、学段间的纵向衔接、横向配合有待加强。

特别是一些相近学科,有些内容交叉重复,加重了学生负担。

第四,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不够明确。

上述这些问题的存在就使得这次课标的修订显得更有迫切性,同时也要求我们在修订课标时要更有针对性。

(二)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9—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我国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是“提高质量,促进公平”。

为实现这两大教育改革的战略重点,在教育体制改革方面推动以创新人才培养体制为核心的全面教育体制改革;在人才培养方面特别突出“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核心要求;在教学改革方面必须坚持“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的三大基本要求;在整个教育改革的总体价值导向上突出强调要“为每个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

此次新课标修订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全面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精神。

这次课标修订耗时较长,用了五年左右时间,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第一轮修订基本结束以后为了更好地贯彻《教育规划纲要》精神,相关部门有意识地调整了节奏,在《教育规划纲要》正式颁布以后,又进行了一次全面的修订。

(三)回应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期待、新要求课标修订作为基础教育改革中一项战略性的重大举措,必须对社会的期待、人民群众的需求作出必要回应。

近些年来,社会和人民群众对教育根本的期待和关注概括起来就是三大需求。

一是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期盼前所未有的强烈。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教育集中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有学上的问题,今后要尽全力解决的问题就是上好学的问题。

人民群众上好学的期盼也是中国梦实现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人民群众期盼着接受优质教育,对教育质量、教育水平提出了很高的期待和要求。

二是人民群众公平地享有教育的愿望前所未有的强烈。

十几年前甚至更早,对教育公平的诉求是存在的,但是没有达到如此迫切的程度。

在当时,人们首先考虑的是有学上。

现在这一问题基本解决,人民群众就越来越期待要公平地享有教育,包括对优质教育的追求也需要在公平的前提下来享有。

三是人民群众对个性化、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前所未有的迫切。

人民群众不仅要公平地享有教育,而且对什么是好的教育有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的教育能够更加个性化、多样化。

对教育质量的衡量不能只看学业水平,还要看学校给学生提供的教育在多大程度上具有可选择的空间,可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

对人民群众或社会需求有了清晰的判断后,如何将这些需求真正地体现在课标修订中,就显得十分迫切、重要。

例如,教育质量的提高涉及学生学什么、学多少,在知识的掌握层面上我们必须作出科学合理的设计,确保为学生取得优良的学业成就提供基本的条件。

课程是学习的基本载体,所以,它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和学生的学习。

教育特色化、多样化的发展要求,在很大程度上需要课程设计来体现。

没有课程的多样化、特色化,学校办学多样化、特色化就无从谈起。

除了上述三大需求之外,人民群众及社会还有一个关注热点——减负。

这个问题长期存在,这次课标修订必须对此作出回应,减负也是此次课标修订的重要要求和任务。

二、新课标修订的主要思路和基本原则新课标的修订是一项系统工程,有了清晰的思路和明确的原则,整个修订工作才能够坚持方向,有条不紊。

同时,只有理解了修订的主要思路和基本原则,才能够把握此次新课标修订的精髓。

(一)新课标修订的主要思路这次新课标的修订思路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坚持新课改方向,巩固课改成果。

此次课标修订是新课改深化的必要阶段,不是另起炉灶。

新课改过程中已经形成的优秀成果必须继承和巩固下来,特别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以人为本以及在评价中所倡导的发展性评价要求等基本内容都要坚持下来,进一步巩固课改的成果。

第二,深入分析和积极回应发现的问题。

两次大规模调研发现的突出问题,是这次课标修订的基本依据。

具体修订工作必须积极回应这些发现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拿出解决办法。

第三,按照《教育规划纲要》精神全面修订各学科课程标准。

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精神,是此次课标修订的一项重大任务。

总体看,《教育规划纲要》中的一些主要精神在此次新课标的修订中都有很好的体现。

(二)新课标修订的基本原则此次新课标修订之初就制定了五项基本原则。

为确保这些原则能够真正落到实处,课标修订创造性地应用了“两次审议”的策略。

前一次审议是专业审议,主要是对课标内容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可行性进行专业审查。

第二次审议则是综合审议,审查的重点就是五项基本原则是否落实。

第一,坚持德育为先的原则。

在各个学科中如何有机渗透德育的要求,特别是如何有机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这次课标修订的一项重点要求,因此也是综合审议的重点。

第二,坚持全面发展的原则。

课标相关内容要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坚持能力为重的原则。

各个学科在如何加强学生能力培养方面,要进一步明确、细化能力培养要求,明确学生在本学科的能力发展点。

第四,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课程设计要从学习的需求出发,要为学生的发展负责,要密切联系学生的学习实际。

第五,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

与时俱进的原则具体到新课标的修订上,就是既要减负,又要更新。

要减少一部分内容,做“减法”;同时也要增加一部分新的内容,做点“加法”。

三、新课标修订后的主要变化和特点新课标修订以后,各科整体上呈现出一些共同的变化和特点。

(一)落实德育为先,突出了德育的时代特征在这次新课标修订中,各个学科都努力结合各自学科特点,落实德育为先的要求,突出了德育的时代特征。

具体来说,这一特征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体现的。

第一,各学科都把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修订的指导思想,结合学科的内容进行了有机渗透。

第二,突出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教育。

《教育规划纲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都在全面育人要求中突出强调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的快速发展,更好地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变得越来越重要,已成为国家战略。

这一次新课标的修订,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实际性的工作。

例如,语文学科专设了书法课,但与其说是专设,不如说是恢复,因为过去我们曾普遍开设过书法课。

又如,数学课程把《九章算术》列为教材内容,这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一方面,《九章算术》是我国西晋时期最早的系统的数学典籍,里面有很多重要的发现,这是值得我们自豪的一件事情;另一方面,仔细去看《九章算术》,会让我们对数学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现在我们经常讲数学要和生活密切结合,就是因为我们现在的数学教学和学生的生活严重割裂。

但《九章算术》中的数学问题都来自生产劳动与日常生活。

它的每一章既是一个数学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生产劳动或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如土地的丈量就是对面积的计算、对土石方的测量涉及体积的计算,这些都与生产生活密切结合。

所以,将《九章算术》纳入教材,就是要让学生看看古人是怎么样发现数学问题、总结数学知识的,这样他们就能够充分认识到数学本身就是生产生活的一部分,所有的数学知识都是从生产生活中来的,从而纠正现在数学课程内容越来越抽象,离生活越来越远的弊端。

可以说,《九章算术》对学生既是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教育,也是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教育的生动案例。

再如,在历史课程里增加了传统戏剧内容,让学生了解我国有哪些传统的剧种,这些戏剧有什么特点。

学生喜欢不喜欢听无所谓,起码要了解这些知识,否则将来这些东西都要到国外去看,那我们岂不惭愧?当一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逐步把自己的文化传统、文化符号都忘却的时候,也是一个民族逐步迷失自我、失去文化之根的时候。

因此,我们的课程必须担负起保留文化传统的重任,回应国家发展战略,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第三,进一步增强了民族团结教育的针对性和时代性。

民族团结教育是一个大德育概念,也是属于德育为先的内容,对于中华大家庭的团结和谐意义十分重大。

第四,强化了法制教育。

法制教育也是属于一个大德育的范畴,是走向法治中国、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

(二)突出了能力为重,强化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时代给教育提出的重要使命。

在这一次新课标修订中,各个学科都在如何培养学生能力方面结合自身的特征下了很大工夫,力求把能力培养的要求进一步细化,使之更有针对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