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七年级下)
浙教版七下科学知识点
七年级科学知识点第一节感觉世界1.人的感觉。
(1)人体拥有多种感觉器官,能够感觉外界环境的各样刺激。
如温度、气味、颜色、声音,等等。
(2)人的感觉器官包含:眼、耳、舌、鼻及皮肤等。
人类拥有不同的感觉器官,因此能够感觉外界环境的不同刺激,并产生不同的感觉。
各样生物也有自己的感觉器官,这关于生物的生计、繁衍拥有重要的作用。
(3)生物的感觉器官能够感觉不同刺激的原由在于:感觉器官中有不同的感谢的原由在于:感觉器官中有不同的感觉器。
2.皮肤的感觉功能。
(1)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它拥有冷觉、热觉、触觉、痛觉等多种感觉功能。
(2)冷、热觉:感觉环境温度的变化。
(3)触觉:感觉外界物体与人体的触碰以及强弱程度。
(4)痛觉:是触觉的过强反响,痛觉能感觉对身体损害性的刺激,它对人的健康生活有重要的踊跃意义;皮肤的各个部位对各样刺激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
3.嗅觉的形成过程。
环境中物质的气味刺激鼻腔中的嗅神经末梢 ( 嗅觉感觉器 ) ,嗅神经将物质的气味刺激传到大脑皮层的嗅觉中枢,进而形成嗅觉。
嗅觉特色:嗅疲惫;嗅适应;嗅觉敏感度因年纪、动物种类随和味种类等的不同而不同。
4.舌和味觉。
(1)舌拥有味觉功能,能够感知酸、甜、苦、咸等各样滋味。
舌感觉的过程是:舌乳头一味蕾一味觉细胞。
(2)舌的不同部位对酸、甜、苦、咸等各样刺激的敏感程度不同:苦味酸味甜味咸味舌根舌双侧的中间部位舌尖舌双侧的前部(3)味觉感觉器对液态物质的刺激特别敏感;麻、辣、涩等味觉是多种刺激综合后产生的感觉;味觉、嗅觉等各样感觉亲密有关。
第二节声音的发生和流传1.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因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正在发声的物体喊声源。
2.声音的流传。
流传需要介质:固体、液体随和体。
流传形式:声波。
流传速度:声音的流传速度与温度、流传介质有关。
温度越高,声音的流传速度越快;声音在固态物质中流传得最快,液态其次,气态最慢。
在空气中(15 0C),流传速度为 340m/s。
浙教版新版七下科学知识要点
浙教版新版七下科学知识要点第一章代代相传的生命1、精子和卵细胞(1)新生命都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2)受精卵由雄性生殖细胞精子和雌性生殖细胞卵细胞结合产生的.(3)精子和卵细胞:卵细胞是人体中最大的细胞,呈圆形,而精子呈蝌蚪形.精子和卵细胞属于性细胞,其细胞核内都携带着遗传信息,这些遗传信息决定着新生命的主要特征.2、人的生殖系统:(1)男性生殖系统:由睾丸,附睾,输精管,精囊.前列腺,阴茎等器官组成.睾丸的主要功能是产生精子,分泌雄性激素.(2)女性生殖系统:由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等器官组成.卵巢的主要功能是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3、受精与妊娠(1)受精: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中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做受精.(2)妊娠:受精卵沿着输卵管往下移动到子宫后,经过数次分裂逐渐形成胚胎,并附着在子宫壁上,这时女性就怀孕了也称为妊娠.注意: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场所在输卵管,且受精卵在输卵管就开始分裂,而胚胎发育的场所主要在子宫.4、胚胎发育(1)胚胎发育的场所主要在子宫(发育时间约266天或约九个月).(2)胚胎发育早期的营养物质来自卵细胞中的卵黄,当植入子宫后胚胎发育的营养物质和氧气来自母体.(3)胚胎通过脐带和胎盘与母体相连,从母体获得营养物质和氧气,同时排出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4)在胚胎中,胎儿的血液与母体的血液之间有一层膜作为屏障.这个屏障使得胎儿和母体的的血液不必直接混合就能进行物质交换.这样就能避免母体身上的一些病原体传染给胎儿.5、分娩与养育(1)分娩:胎儿从母体内产出的过程叫做分娩.分娩过程分为宫颈扩张,胎儿娩出,胎盘娩出三个阶段.(2)试管婴儿:人工完成受精过程,然后将受精卵植入子宫内继续发育(本质上是有性生殖).(3)刚出生的婴儿主要靠母乳喂养,母乳含有婴儿所需要的各种营养、抗病物质等.6、人的生长时期(1)人的一生大致经历婴儿期,少年期,青春期,成年期,老年期等.(2)婴儿出生后的前三年是人的第一次快速生长的时期.少年期的生长相对比较平缓.青春期是儿童逐渐成为成人的过渡时期,是生殖器官开始发育到成熟的阶段.成年期,人的体重和身高开始逐渐停止增长,各个器官巳发育成熟,人的体能也逐渐达到高峰状态,然后将开始逐渐衰退直到进入老年期.7、青春期发育的特点(1)外表变化:男性和女性除生殖器外,在外表上的不同变化就是第二性征。
新浙教版七下科学知识点总结-七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整理浙教版
19.月经:子宫内膜周期性变化的结果。大约每一个月有1个成熟的卵从卵巢中排出。如果卵没有受精,就会引起子宫出血,这就是月经,即女孩生殖器官成熟的标志是出现月经。第一次来月经叫初潮,一般在10~16岁,周期约为28~30天。月经周期与卵巢排卵周期一样,但不同时
成年期:体重身高逐渐停止增长,各个器官发育成熟,体能高峰期
16.女孩青春期一般11岁至17岁,男孩比女孩晚2年左右;
17.第一性征:男女生殖器官的差异,出生就有
第二性征:除生殖器官外的男女差异,青春期才出现(依靠性激素才能维持,阉割后消失)
男孩比较典型的青春期第二性征:长出胡须,喉结增大,声音低沉;
14.试管婴儿:人工完成受精过程,然后将受精卵植入子宫内继续发育。(本质上是有性生殖,只是受精在试管中完成。体外受精,体内发育)
第二节走向成熟
15.人一生的生长时期:婴幼儿期—少年期—青春期—成年期—老年期;
婴幼儿期:出生的前三年,会出现生理协调和大脑发育等巨大变化;人生第一次快速生长期
青春期:儿童发育为成人的过渡时期,人生第二次快速生长期,最大变化是生殖器官(第一性征)的发育和成熟
20.遗精:进入青春期的,男孩睾丸已经能产生精子,因此有时在睡梦中会排出精液,这种现象叫遗精。即男孩生殖器官成熟的标志是出现遗精。
21.衰老:身体各部分器官系统的功能逐渐退化的过程。
22.延缓衰老的方法:科学合理地生活、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适当运动锻炼等。
23.衰老最终结果是死亡,特征:心脏、肺、大脑停止活动(最主要特征)。
7.受精与妊娠
(1)受精: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中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做受精。
注:受精卵不是生殖细胞,而是一个生命体(卵细胞,精子为生殖细胞)
最新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汇总复习(整理版)
最新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汇总复习(整理版)第一节、新生命的诞生1、生命都是从受精卵发育而来。
2、受精卵由雄性生殖细胞精子和雌性生殖细胞卵细胞结合产生。
3、卵细胞是人体中最大的细胞,呈球形,营养物质(有机物)较丰富,为早起胚胎发育提供营养4、精子有尾巴,能够游动。
呈蝌蚪形5、精子和卵细胞属于性(生殖)细胞,其细胞核内都携带着遗传物质。
6、人的生殖系统(1)男性生殖系统:由睾丸、附睾(储存精子)、输精管、精囊、前列腺、阴茎等器官组成。
最主要的器官为睾丸;睾丸的主要功能:产生精子(青春期开始产生,一天可产生上亿个),分泌雄性激素。
(2)女性生殖系统:由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组成。
最主要的器官为卵巢;卵巢的主要功能:产生卵细胞(青春期开始产生),分泌雌性激素。
成年女性大约每个月会排出一个成熟的卵细胞。
输卵管是受精的场所,子宫是胚胎发育的场所。
7、受精与妊娠(1)受精: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中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做受精。
注:受精卵不是生殖细胞,而是一个生命体(卵细胞,精子为生殖细胞)(2)妊娠:受精卵沿着输卵管往下移动到子宫后,经过数次分裂逐渐形成胚胎,并附着在子宫壁上这时女性就怀孕了,也称为妊娠。
(注意:精子和卵细胞受精的场所在输卵管,且在输卵管就开始分裂。
而胚胎发育的场所主要在子宫。
)8、胚胎的发育―――主要在子宫(发育时间约280天或约9个月)注:胚胎发育早期的营养来自卵细胞中的卵黄,胎盘出现后营养来自母体第2周:出现羊膜并发育成充满羊水的羊膜囊(减少震动的影响,保护作用)第3周:出现胎盘,胚胎通过脐带和胎盘与母体相连。
从母体获得营养和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
胎盘是胚胎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器官。
第9周少年期成年期胚胎幼蛙—成蛙25、蝌蚪与成蛙的比较生活环境运动器官运动方式呼吸器官蝌蚪水中躯干和尾部游泳鳃成蛙水中与陆地四肢游泳、跳跃肺和皮肤26、完全变态发育:从幼体到成体的发育过程中,在生活方式和形态结构上要发生很大改变的发育。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知识点总结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知识点总结一、内容综述翻开七年级下的《科学》课本我们仿佛进入了一个神奇的世界。
这一学期我们将学习许多有趣而又实用的知识点。
我们先从生活中的科学开始,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为什么我们会在秋天感受到凉爽的秋风?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常常遇到的问题,而这本书会给我们答案。
不仅如此我们还将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明白风、雨、雷、电是如何形成的,感受自然界中的奇妙现象。
接下来我们将走进物质世界的探索之旅,我们会了解物质的性质,比如它的硬度、颜色、气味等。
还有有趣的浮力、重力等物理原理也会逐渐揭开面纱。
每一个发现都会让我们为之兴奋。
1. 概述七年级下科学课程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嘿,同学们你们好呀!七年级下的科学课程,那可真是探索自然奥秘的钥匙。
说到生活里的一些奇怪现象,比如天为什么会下雨、太阳为什么东升西落,背后可都藏着科学的道理。
掌握了这些知识,不仅咱们考试时会更有把握,生活中也会更加聪明有趣。
更重要的是,这门课程就是咱们与大自然交流的桥梁,通过它咱们能更好地理解周围的世界,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学习科学可不能死记硬背哦,得找到合适的方法才能事半功倍。
首先得培养对科学的兴趣,每次上课都要带着好奇心去听讲。
然后课后得及时复习,遇到不懂的地方要勤问老师或同学。
做实验的时候更要认真,亲手操作不仅能加深记忆,还能培养动手能力。
还有个小秘诀是注意联系生活实际,把学到的知识和生活场景结合起来,这样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学习科学不仅是为了考试,更是为了开启我们认识世界的眼睛。
大家要用心学,就会发现其中的乐趣啦!2. 引出本文的目的和结构安排首先得说说为什么要做这份总结,不是吗?大家都知道,七年级下的科学课程,知识点繁杂且丰富,很多孩子学习起来有时候会感到有点吃力。
那本文的目的就是帮大家梳理、总结这些知识点,让大家能更轻松地掌握科学课程的核心内容。
结构安排上呢,本文首先会简要介绍课程的大致内容,让大家有个整体了解。
然后我们会按照课本的章节顺序,逐个展开详细的知识点解析和总结。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下《科学》知识点总复习第一章1.人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觉。
皮肤有触觉、痛觉、冷热觉等感觉功能。
2.手指的指尖部位触觉神经末梢比较集中(盲人阅读盲文),手背上热敏感神经较多(测试温度)。
3.嗅觉的形成:气味通过鼻腔,刺激嗅觉神经末梢,嗅神经将气味传到大脑的嗅觉神经中枢(嗅觉中枢容易疲劳),从而形成嗅觉。
听觉的形成:声波经过耳廓→外耳道→鼓膜(振动)→听小骨(放大声音)→耳蜗(产生兴奋)→听神经→大脑神经中枢,最后在脑部形成听觉。
4.舌头表面布满味蕾(味觉细胞和味觉神经构成),对液态物质特别敏感。
人具有的四种基本味觉:酸、甜、苦、咸(注意:不是辣)。
如果它们同时出现,会产生混合的味道。
5.声音产生的条件:振动;声音传播的条件:介质;声音传播的方式:声波。
6.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速度由慢到快)中传播。
15℃时,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米/秒,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无介质)。
声音的传播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升高1℃,每秒传播距离增加0.6米。
7.耳可分为:外耳(耳廓、外耳道),中耳(听小骨、鼓膜、鼓室、咽鼓管),内耳(前庭、耳蜗、半规管)。
其中,前庭和半规管是位觉感受器,保持身体平衡。
8.P13 探究结论:根据声音到达两耳的时间差,辨别声源的方向和位置。
(双耳效应)9.频率:物体在一秒内振动的次数。
单位:赫兹(Hz)10.声音的三要素:(音调不可以改变,响度可以改变)音调:声音的高低。
音调与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大;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响度:声音的强弱。
响度与距离、振幅有关:振幅越大、距离越近,响度越大;(声音大小的单位:分贝 dB)振幅越小、距离越远,响度越小。
音色:分辨不同的声音。
11.防止噪音的途径:防止噪音的产生、阻断传播途径、防止进入耳朵。
12.光源:正在发光的物体,分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13.光线(光通过的路线和方向):带箭头的直线表示14.光在同一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在空气、水、玻璃里都沿直线传播),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3х105千米/秒。
七年级科学浙教版知识点下
七年级科学浙教版知识点下七年级科学浙教版知识点总结科学是一门充满魅力的学科,通过学习科学,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掌握世界。
下面将为大家总结七年级科学浙教版的重点知识点。
一、物质与分子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
物质的性质和分子的结构有关。
常见物质包括元素、化合物、混合物等。
分子运动的方式有扩散、扩散速率和渗透等。
二、热学与温度温度是物体内部分子运动状态的表现,温度单位是摄氏度。
温度的转换有摄氏度与华氏度转换、温度尺度扩大与缩小等。
热的传递方式有导热、传热和对流等。
三、光学与光光线是由许多光子组成的。
光线的传播方式有光的直线传播和反射等。
光的色散是指不同颜色的光线在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在通过棱镜等物体时偏折的现象。
镜子的反射特性可用于制造望远镜和显微镜等。
四、力学与运动物体的变形与运动有关系。
力是使物体变化的原因,力的单位是牛顿。
力的合成和分解原理是力学中的基础内容。
摩擦力是制约物体运动的因素之一。
五、电学与电电荷是电学中的基本概念,电荷的单位是库仑。
电流是指电子在导体中流动的现象,电流强度的单位为安培。
电势差是指电场中单位正电荷所具有的电势能。
电学的应用范围很广,包括电池、电线、电机等。
六、生命科学与健康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是所有生物体最基本的构成部分。
人类的解剖学和生理学是生命科学的重要领域。
营养、运动和休息是健康的三个基本方面,维持健康需要长时间的积极努力。
结语以上就是七年级科学浙教版的重要知识点总结。
科学知识层层递进,扎实掌握基础知识是建立更深入的理解和应用的基础。
希望大家能够善用这些知识,拥有更广阔、更完整的世界观。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前言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是中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对于资深的创作者来说,总结这些知识点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本文将针对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进行总结,希望对广大读者有所帮助。
正文
第一单元: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生物多样性受到的威胁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
第二单元:声与光的探究
声的传播和性质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声音的特性
光的传播和性质
•光的传播和反射
•光的色散和折射
第三单元:物质的组成和分解物质的组成
•物质的分类
•物质的组成
物质的分解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物质的分解与合成
第四单元:能量的转化和储存能量的分类和转化
•能量的分类
•能量的转化
能源的使用与开发
•常见能源的利用
•可再生能源的开发
第五单元: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
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的概念
•光合作用的过程
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的概念
•呼吸作用的过程
结尾
通过对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的总结,我们了解到了生物
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声与光的传播性质,物质的组成和分解,能量
的转化和储存,以及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等内容。
这些知识点对于我
们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希望通过本文的总结,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点,并能够在学习和生活中运用到
实际中去。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总复习必备知识点
【生物】1.细胞组成:细胞是生物的基本单位,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组成。
2.细胞分裂:分为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两种方式,前者常见于有细胞核的细胞,而后者常见于无细胞核的细胞。
3.生物的遗传:遗传是指生物体内的性状在繁殖中传递给后代的过程,遗传物质是DNA。
4.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植物通过光能进行的一种合成有机物质的过程,产生氧气和葡萄糖。
5.其他生物过程:如呼吸作用、消化作用、排泄作用等。
【物质】1.物质的三态:固体、液体和气体是物质的三种常见状态,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2.物质的组成:物质由元素和化合物组成,元素是由同种原子组成的纯物质,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的原子化合而成的物质。
3.物质的分子:分子是物质中最小的具有化学性质的粒子,分子可以由一个或多个原子组成。
4.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根据元素的原子序数和物理化学性质排列的表格。
5.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变化包括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而形成新物质,物理变化是指物质的外观或性质上的改变。
【力与能】1.力的作用:力是物体之间或物体与外界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速度或方向。
2.力的效果:力可使物体受力而变形、运动或改变速度、改变方向等。
3.功和能:功是力对物体做的工作,而能是物体具有做功的能力,能分为动能和势能。
4.机械能守恒定律:在没有非弹性力的情况下,一个孤立系统的总机械能保持不变。
【地球与宇宙】1.地球的运动: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自转使得地球有昼夜和季节变化。
2.自然灾害:自然灾害包括地震、火山爆发、洪水、台风等,它们对人类生活和环境造成破坏。
3.空间探索:人类通过航天器进行对太空的探索,如人类登月、卫星发射等。
以上是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的一些必备知识点,希望能对你的复习有所帮助。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总复习必备知识点
1.1新生命的诞生一、知识点1.人的生殖细胞1)生命都是从受精卵发育而来。
受精卵由雄性生殖细胞精子和雌性生殖细胞卵细胞结合产生。
(精子和卵细胞细胞核内均携带遗传信息,决定新生命的主要特征)2)卵细胞是人体最大的细胞,营养物质丰富,为早期胚胎发育提供营养。
3)精子是有尾巴,能够游动。
称蝌蚪状。
需用显微镜才能看到。
2.人的生殖系统4)男性生殖系统:最主要器官为睾丸(功能为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5)女性生殖系统:最主要的器官为卵巢(功能为产生卵细胞和分泌雌性激素)。
其中输卵管是受精场所。
子宫是胚胎发育的场所。
3.受精和妊娠6)受精:卵细胞和精子在卵细胞中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注:受精卵是最早生命体不是生殖细胞)7)妊娠:受精卵从输卵管向子宫移动,经过数次分裂逐渐形成胚胎,并附着于子宫壁上,女性怀孕,也称为妊娠。
4.胚胎的发育(9个月)1)早期营养来源于卵细胞的卵黄,胎盘出现后营养来自于母体2)胎盘是胚胎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器官。
胚胎通过脐带和胎盘与母体相连。
从母体获得营养和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
3)胎盘中的血管与子宫中的血管是不相通。
(有一层膜为屏障)。
胎盘的血液与母体血液是分开的。
阻断传染病,但是一些药物仍有影响(如酒精,毒品等)4)分娩:宫颈扩张,胎儿娩出,胎盘娩出。
5)分娩几秒钟后婴儿会哭或者咳嗽,除去口鼻肺部的液体,促进呼吸系统工作。
(母乳:营养全面,含有抗病物质。
)5.试管婴儿:有性生殖,体外受精,体内发育。
1.2、走向成熟一、知识点1.人的一生1)婴幼儿期:出生前三年,人生第一次快速生长期2)少年期:减慢生长3)青春期:人生第二次快速生长期,最大变化是生殖器(第一特征的发育和成熟)。
女生一般11岁之17岁,男孩比女孩晚2年左右。
4)成年期:体重或升高逐渐停止增长,各器官发育成熟,体能高峰期。
5)衰老期:结果是死亡(心脏、肺、大脑停止活动)2.第一性征:生殖器官差异,出生就有。
七年级下浙教版科学知识点
七年级下浙教版科学知识点一、物质与化学变化我们身边的一切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物质可以化学反应发生改变,这种改变就是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可以分为化学反应和化学分解两种。
1. 化学反应的特征化学反应有以下几个特征:(1)物质发生了永久性变化。
(2)反应前后物质的量(质量)不变。
(3)反应前后物质的特性不同。
(4)反应过程是放热或吸热的。
2. 化学分解反应化学分解是指一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分解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
化学分解有热分解和电解两种。
(1)热分解:是指在加热或在高温下,物质自行分解成其他物质的反应。
(2)电解:是指在电解槽中,通过电流将化合物分解成元素或负离子和正离子的反应过程。
二、生命活动与健康生命活动是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活动。
保持身体健康是人类生命活动的前提,也是我们生活中的一大重点。
1. 饮食和营养(1)食物中的营养物质食物中含有大量的营养物质,包括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
(2)人体对营养物质的需要人体对营养物质的需要量因人而异,不同的年龄、性别、身体状况以及生理状态都会影响到人体对营养物质的需要。
2. 运动与健康运动对身体健康非常重要。
适量的运动可以增强体质、强化骨骼、增强肌肉、提高人体免疫力、促进新陈代谢等。
3. 疾病与预防疾病不仅给人体健康带来威胁,也会让我们的身心受到严重的打击。
如何预防疾病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问题。
常见的疾病有:感冒、流感、痢疾、肝炎等。
预防疾病最好的方法是提高身体免疫力,保持身体健康。
三、能源与可持续发展能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不可或缺的东西。
随着全球经济和人口的快速增长,能源需求也日益增多。
如何平衡能源供需、保护环境,成为各国政府和企业关注的话题。
1. 常见的能源我们常见的能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核能、太阳能、风能等。
2.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基础上,不影响未来人类的需求。
要达到可持续发展,需要推广节能减排、利用可再生能源等措施。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知识要点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知识要点第一章知识要点第一节:新生命的诞生1、和卵细胞⑴许多新生命(比如婴儿)是从受精卵发育而来。
⑵受精卵由雄性生殖细胞和雌性生殖细胞卵细胞结合产生。
一个受精卵是一个细胞⑶和卵细胞:卵细胞是人体中最大的细胞,而有尾巴,能够移动。
和卵细胞属于生殖细胞,其细胞核内都携带着遗传物质。
2、人的生殖系统⑴男性生殖系统:由、附睾、输精管、精囊、前列腺、等器官组成。
的主要功能:产生,分泌雄性激素。
一个健康成年男性一天可产生上亿个⑵女性生殖系统:由卵巢、输卵管、子宫、组成。
成年女性大约每个月会排出一个成熟卵巢的主要功能: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
的卵细胞,子宫是胚胎发育的场所。
3、受精与妊娠⑴受精:和卵细胞在输卵管中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做受精。
⑵怀胎:受精卵沿着输卵管往下挪动到子宫后,颠末数次盘据逐渐构成胚胎,并附着在子宫壁上,这时女性就怀孕了,也称为妊娠。
(注意:和卵细胞受精的场所在输卵管,且在输卵管就开始盘据。
而胚胎发育的场所首要在子宫。
)4、胚胎发育―――主要在子宫(发育时间约280天或约9个月)胚胎发育早期的营养来自卵细胞中的卵黄,当植入子宫后胚胎发育的营养和氧气来自母体。
胚胎经由过程脐带和胎盘与母体相连。
从母体获得营养和氧气,排挤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
5、分娩和哺育⑴分娩:胎儿从母体内产出的过程叫做分娩。
分娩过程分为宫颈扩张、胎儿娩出和胎盘娩出三个阶段。
⑵试管婴儿:野生在试管内完成受精过程,然后将受精卵植入子宫内继续发育。
⑶婴儿:产出的胎儿叫婴儿。
新生婴儿主要靠母乳喂养,母乳中含有丰富的营养,还含有抗病物质。
第二节:走向成熟1、人的一生的发展期间:婴幼儿期—少年期—芳华期—成年期—老年期婴幼儿期和青春期是人体的两个快速生长时期2、女孩芳华期普通为11-17岁,男孩比女孩晚2年3、芳华期的变化(1)身体外边的变化:身高体重的迅速增加和第二性征的出现男女生殖器官的差异称为第一性征。
除生殖器官外的男女差异称为第二性征,比方男:声调较低、喉结突出、长胡须;女:音调较高、骨盆宽大、乳房发财。
浙教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下册基础知识汇总
第一章1皮肤有触觉、痛觉、冷觉、热觉四种感觉。
其中对人身体健康有保护意义的是痛觉感受器,指尖对触觉最敏感,手背对冷热觉最敏感,盲人用触觉阅读盲文。
嗅觉形成过程:香味进入鼻腔,刺激嗅觉神经末梢,通过嗅觉神经传到大脑。
一切感觉都在大脑中产生。
时间久而闻不出味道是由于嗅觉中枢适应的缘故。
不同动物对嗅觉敏感程度不同,孩子嗅觉比父母灵敏,动物对不同物质气味的敏感程度不同。
感冒影响嗅觉细胞对气味的感觉。
舌的表面有一万个味蕾,里面含有味觉细胞和味觉神经,能感受不同物质的刺激,尤其对液态物质的刺激特别敏感。
四种基本味道:甜酸苦咸。
其中舌尖对甜味最敏感,舌根对苦味最敏感。
某人边吃苹果边闻柠檬的味道,得到的是苹果和柠檬混合的味道。
2.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也就停止。
大钟余音未绝是由于大钟还在振动。
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声源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其中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气体中传播最慢。
声音传播需要介质,月球上听不到声音是由于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土电话说明:①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②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快。
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应用:超声波粉碎胆结石,声波探测海水深度。
温度越高,声音传播越快。
150C的空气中,声速是:340米/秒教室听不到回声,是由于原声与回声重叠。
要在教室里听到回声,人离墙至少要17米。
3.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听小骨、咽鼓管,内耳包括前庭、半规管、耳蜗。
其中能收集声波的是耳廓,能产生振动的是鼓膜,能放大振动的是听小骨,有听觉感受器的是耳蜗,听觉是在大脑中形成的。
耳有听觉和保持身体平衡两大功能。
其中跟晕车晕船,判断车快慢、摇头有关的是前庭和半规管。
某人失聪但耳朵没有病,那是听神经或大脑出问题了。
乐音的三个特征是音调、响度、音色。
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某人频率是500赫表示某人声带1秒钟振动500次。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知识要点(2020年整理).pdf
第一章知识要点第一节:新生命的诞生1、精子和卵细胞⑴许多新生命(比如婴儿)是从受精卵发育而来。
⑵受精卵由雄性生殖细胞精子和雌性生殖细胞卵细胞结合产生。
一个受精卵是一个细胞⑶精子和卵细胞:卵细胞是人体中最大的细胞,而精子有尾巴,能够移动。
精子和卵细胞属于生殖细胞,其细胞核内都携带着遗传物质。
2、人的生殖系统⑴男性生殖系统:由睾丸、附睾、输精管、精囊、前列腺、阴茎等器官组成。
睾丸的主要功能:产生精子,分泌雄性激素。
一个健康成年男性一天可产生上亿个精子⑵女性生殖系统:由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组成。
成年女性大约每个月会排出一个成熟卵巢的主要功能: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
的卵细胞,子宫是胚胎发育的场所。
3、受精与妊娠⑴受精: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中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做受精。
⑵妊娠:受精卵沿着输卵管往下移动到子宫后,经过数次分裂逐渐形成胚胎,并附着在子宫壁上,这时女性就怀孕了,也称为妊娠。
(注意:精子和卵细胞受精的场所在输卵管,且在输卵管就开始分裂。
而胚胎发育的场所主要在子宫。
)4、胚胎发育―――主要在子宫(发育时间约280天或约9个月)胚胎发育早期的营养来自卵细胞中的卵黄,当植入子宫后胚胎发育的营养和氧气来自母体。
胚胎通过脐带和胎盘与母体相连。
从母体获得营养和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
5、分娩和养育⑴分娩:胎儿从母体内产出的过程叫做分娩。
分娩过程分为宫颈扩张、胎儿娩出和胎盘娩出三个阶段。
⑵试管婴儿:人工在试管内完成受精过程,然后将受精卵植入子宫内继续发育。
⑶婴儿:产出的胎儿叫婴儿。
新生婴儿主要靠母乳喂养,母乳中含有丰富的营养,还含有抗病物质。
第二节:走向成熟1、人的一生的生长时期:婴幼儿期—少年期—青春期—成年期—老年期婴幼儿期和青春期是人体的两个快速生长时期2、女孩青春期一般为11-17岁,男孩比女孩晚2年3、青春期的变化(1)身体外边的变化:身高体重的迅速增加和第二性征的出现男女生殖器官的差异称为第一性征。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知识要点.doc
第一章知识要点第一节:新生命的诞生1、精子和卵细胞⑴许多新生命(比如婴儿)是从受精卵发育而来。
⑵受精卵由雄性生殖细胞精子和雌性生殖细胞卵细胞结合产生。
一个受精卵是一个细胞⑶精子和卵细胞:卵细胞是人体中最大的细胞,而精子有尾巴,能够移动。
精子和卵细胞属于生殖细胞,其细胞核内都携带着遗传物质。
2、人的生殖系统⑴男性生殖系统:由睾丸、附睾、输精管、精囊、前列腺、阴茎等器官组成。
睾丸的主要功能:产生精子,分泌雄性激素。
一个健康成年男性一天可产生上亿个精子⑵女性生殖系统:由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组成。
成年女性大约每个月会排出一个成熟卵巢的主要功能: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
的卵细胞,子宫是胚胎发育的场所。
3、受精与妊娠⑴受精: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中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做受精。
⑵妊娠:受精卵沿着输卵管往下移动到子宫后,经过数次分裂逐渐形成胚胎,并附着在子宫壁上,这时女性就怀孕了,也称为妊娠。
(注意:精子和卵细胞受精的场所在输卵管,且在输卵管就开始分裂。
而胚胎发育的场所主要在子宫。
)4、胚胎发育―――主要在子宫(发育时间约280天或约9个月)胚胎发育早期的营养来自卵细胞中的卵黄,当植入子宫后胚胎发育的营养和氧气来自母体。
胚胎通过脐带和胎盘与母体相连。
从母体获得营养和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
5、分娩和养育⑴分娩:胎儿从母体内产出的过程叫做分娩。
分娩过程分为宫颈扩张、胎儿娩出和胎盘娩出三个阶段。
⑵试管婴儿:人工在试管内完成受精过程,然后将受精卵植入子宫内继续发育。
⑶婴儿:产出的胎儿叫婴儿。
新生婴儿主要靠母乳喂养,母乳中含有丰富的营养,还含有抗病物质。
第二节:走向成熟1、人的一生的生长时期:婴幼儿期—少年期—青春期—成年期—老年期婴幼儿期和青春期是人体的两个快速生长时期2、女孩青春期一般为11-17岁,男孩比女孩晚2年3、青春期的变化(1)身体外边的变化:身高体重的迅速增加和第二性征的出现男女生殖器官的差异称为第一性征。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知识点归纳梳理
震
中
震中距
地震的预防
震源
发生地震时,要快速离开房间,跑到空旷的地方,或
躲到面积较小的房间里和桌子底下。
返回主页
环太平洋地区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地区
复习要点梳理2 火山
地球内部灼热岩浆沿地壳薄弱处喷出地表的现象
危害:毁灾坏、交甚通至、危埋及没人农类田生、命引起火
火山对人类造成的影响 好处:火无山机灰肥和料火,山并尘火可山为口农可田富提集供大
速度与温度
三、 1、声源
声波在介质中传播
和介质有关 (鼓膜振动
人耳听
听小骨等组织) 听觉神经
大脑
到声音 2、声源振动
头骨、颔骨振动 听觉神经
大脑
返回主页
返回主页
光沿直线传播和光的色散原理
概念
现象
说明
图示
一、光 的直线 传播原
光在同种均 匀介质中沿 直线传播
日食、月食、小 孔成像、影子
光在真空中 的传播速度 为
白屏
三棱镜
光的色散
红 橙 黄 绿 蓝 靛 紫
返回副页
原理:如图所示,用一个带有小孔的板遮挡在屏幕与物之 间,屏幕上就会形成物的倒像,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小孔 成像。前后移动中间的板,像的大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这种现象反映了光线直线传播的性质。
小 孔 成 像
返回副页
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规律
原理
一、平 面镜成 光的反射 像规律
返回主页
复习要点梳理5
方向: 自西向东
地球的自转
地球自转的自然现象有哪些?
从地轴北端或北 极上方观察,地 球逆时针方向旋 转。
从地轴南端或南极上方 观察,地球顺时针方向 旋转。
浙教版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七年级下)
浙教版科学七下第1章知识要点1、人的感受器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痛觉、触觉、冷觉和热觉,其中冷觉和热觉又可统称为温度觉或冷热觉。
2、人的感觉器官有:眼、耳朵、鼻、舌、皮肤等。
3、对热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手背,对触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指尖。
4、气味通过鼻腔,刺激嗅觉神经末梢,嗅觉神经将信息传到大脑,形成嗅觉。
5、舌头表面的每个味蕾上都有味觉细胞和味觉神经,能感受各种不同物质的刺激。
当食物进入口腔,其中一些物质溶于唾液中,刺激味觉细胞,再通过味觉神经传到大脑形成味觉。
干扰)。
8、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
9、声音发生的条件:振动;声音传播的条件:需要介质;声音传播的方式:声波。
10、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11、在15℃的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为340米/秒。
12、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听小骨;内耳包括耳蜗、前庭和半规管。
13、耳的结构:P10 图1-1814、听觉产生过程:耳廓→外耳道→鼓膜→鼓室内的听小骨→耳蜗→听神经→大脑。
15、遇到巨大的响声时,迅速张嘴,捂紧双耳是使鼓膜内外气压保持平衡,避免鼓膜被震破。
16、乐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和音色。
17、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单位是赫兹(Hz)。
18、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19、人的发声频率大约在65赫兹到1100赫兹之间;听觉频率大约在10赫兹到20000赫兹之间。
20、高于20000赫兹的声音叫做超声,低于20赫兹的声音叫做次声。
21、高于20000赫兹的声波叫做超声波,低于20赫兹的声波叫做次声波。
22、同一声源发出的声音,其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跟人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23、发声体的性质、形状、发声的方法能影响音色。
24、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如太阳、燃烧着的蜡烛、开着的电视的屏幕、萤火虫等。
25、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6、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光在真空中传播最快达到3×108米/秒27、日食、月食、影子的形成、步枪瞄准、列队排整齐等都是利用光的直线传播的原理。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知识点总结
科学七年级下知识点总结第一章1.人的感觉:视觉光线==折光系统(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视神经==大脑皮层视觉中枢听觉声波经过耳廓==外耳道==鼓膜(震动)==听小骨(放大声音)==耳蜗(产生兴奋)==听神经==大脑神经中枢==脑部(各种感觉形成部位)双耳效应:根据声音到达两耳的时间差,辨别声源的方向和位置前庭和半规管是位觉感受器:与晕车晕船有关嗅觉形成:气味==鼻腔==嗅觉感受器(嗅觉神经末梢、嗅细胞)==嗅神经==大脑皮层的嗅觉中枢(嗅觉中枢容易疲劳)嗅觉与味觉是相互影响的:感冒没胃口味觉味蕾(味觉感受器:味觉细胞和味觉神经构成)对液态物质特别敏感四种基本味觉:酸(两侧靠中间最敏感)、甜(舌尖)、苦(舌根)、咸(两侧靠前)触觉指尖部位触觉神经末梢比较集中(盲人阅读盲文)手背上热敏感神经较多(测试温度)2.声音产生条件物体震动传播条件介质: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传播(同一温度下,气体中传播最慢,固体最快)。
150C时,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m/s;温度升高10C,每秒传播距离增加0.6m传播方式声波(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回声,可测距离)声音的三要素音调:声音的高低(频率越大,音调越大;频率越小,音调越低)如:声音尖细刺耳或低沉响度:声音的强弱(单位:分贝):振幅越大、距离越近,响度越大;振幅越小、距离越远,响度越小如:震耳欲聋音色:分辨不同的声音。
如:闻其声知其人频率物体在一秒内振动的次数,单位:赫兹Hz 人的发生频率范围:65Hz到1100Hz可听到的频率范围:20Hz到20000Hz超声波:频率>20000Hz次声波:频率<20Hz减弱噪音的途径1.声源处减弱2.传播过程中减弱3.人耳处减弱3.光的传播光源发光的物体:自然光和人造光源传播在同一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3*105千米/秒。
光年:距离单位,光在一年里传播的距离有关的现象:1.小孔成像 2.影子的形成 3.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太阳光(白光)由可见光: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单色光组成的复色光还有不可见光:红外线、紫外线物体的颜色不透明物质:由物体表面反射决定透明物质:由透射的色光来决定依据:白色能够反射所有色光物体反射与它相同的色光,吸收与它不同的色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教版科学七下第1章知识要点1、人的感受器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痛觉、触觉、冷觉和热觉,其中冷觉和热觉又可统称为温度觉或冷热觉。
2、人的感觉器官有:眼、耳朵、鼻、舌、皮肤等。
3、对热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手背,对触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指尖。
4、气味通过鼻腔,刺激嗅觉神经末梢,嗅觉神经将信息传到大脑,形成嗅觉。
5、舌头表面的每个味蕾上都有味觉细胞和味觉神经,能感受各种不同物质的刺激。
当食物进入口腔,其中一些物质溶于唾液中,刺激味觉细胞,再通过味觉神经传到大脑形成味觉。
干扰)。
8、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
9、声音发生的条件:振动;声音传播的条件:需要介质;声音传播的方式:声波。
10、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11、在15℃的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为340米/秒。
12、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听小骨;内耳包括耳蜗、前庭和半规管。
13、耳的结构:P10 图1-1814、听觉产生过程:耳廓→外耳道→鼓膜→鼓室内的听小骨→耳蜗→听神经→大脑。
15、遇到巨大的响声时,迅速张嘴,捂紧双耳是使鼓膜内外气压保持平衡,避免鼓膜被震破。
16、乐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和音色。
17、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单位是赫兹(Hz)。
18、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19、人的发声频率大约在65赫兹到1100赫兹之间;听觉频率大约在10赫兹到20000赫兹之间。
20、高于20000赫兹的声音叫做超声,低于20赫兹的声音叫做次声。
21、高于20000赫兹的声波叫做超声波,低于20赫兹的声波叫做次声波。
22、同一声源发出的声音,其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跟人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23、发声体的性质、形状、发声的方法能影响音色。
24、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如太阳、燃烧着的蜡烛、开着的电视的屏幕、萤火虫等。
25、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6、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光在真空中传播最快达到3×108米/秒27、日食、月食、影子的形成、步枪瞄准、列队排整齐等都是利用光的直线传播的原理。
28、发生光的色散时,彩色光带中颜色的顺序:红、橙、黄、绿、蓝、靛、紫。
其中紫色光的折射角最大,红光最小。
29、白光是多种单色光混合而成的复色光。
30、红外线的应用:红外测温仪、红外夜视仪、红外遥感、红外摄像仪、红外望远镜。
紫外线的应用:荧光效应、杀菌、消毒。
31、白色的物体反射所有照射在它表面的光;黑色物体吸收所有照射在它表面的光;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透过的色光的颜色决定的;不透明的物体只反射与其颜色相同的光,其他颜色的光均被吸收。
32、光的反射:光从一种均匀的物质射到另一种物质的表面上时,光会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到原先的物质中。
33、光的反射定律:光反射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注意】入射角是指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是指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垂直射入时,反射角和入射角都为0°。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不能说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34、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虚像,像和物体等大,像和物体以镜面对称。
35、光的折射定律:光折射时,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透明物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从其他透明物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36、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有会聚光线的作用。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有发散光线的作用。
凹面镜也有会聚光线的作用;凸面镜也有发散光线的作用。
37、有关凸透镜成像的几个概念:●焦点F:凸透镜能将太阳光(平行光)会聚成一点,这点叫做焦点。
●焦距f: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凸透镜有一对实焦点,而凹透镜有一对虚焦点)●物距u:透镜到物体的距离。
●像距v:透镜到像的距离.39、眼球由眼球壁(包括角膜、巩膜、视网膜等)及其内容物(包括晶状体和玻璃体等)组成。
角膜、晶状体、玻璃体共同组成了眼的折光系统。
物体射出的光线经折光系统,在视网膜上形成物像,经视神经传入大脑,形成视觉。
40、虹膜的作用是调节瞳孔的大小,可以控制进入眼球内的光线的强弱。
41、近视和远视的原因及矫正42、信息反映的是事物的状态、特性的变化。
43、用于获取、传递、处理和利用信息的技术称为信息技术。
44、电磁波包括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γ射线等。
光也是一种电磁波。
45、不论是嗅觉、味觉、视觉、听觉,它们形成的部位都在大脑。
第2章 知识归纳总结知识结构图:1. 力:(1)定义: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2)单位:牛(N )(3)作用效果(4)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5)力的测量(6)力的表示方法2. 力的种类:(1)重力(2)摩擦力:⎪⎪⎪⎪⎪⎪⎪⎩⎪⎪⎪⎪⎪⎪⎪⎨⎧⎪⎩⎪⎨⎧⎪⎩⎪⎨⎧有害的摩擦。
增大有益的摩擦,减小摩擦力。
力大小的因素);滚动摩擦力(决定滑动摩擦种类:静摩擦力;滑动心上)可把作用点画在物体中作用点:在接触面上(向相反。
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方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静)摩擦力)利用二力平衡计算滑动大小:(初中阶段只是三要素的趋势。
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③发生摩擦的两物体间必须相互挤压。
②发生摩擦的两物体间接触。
①两个物体间必须相互产生条件种力就叫摩擦力。
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就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概念:两个互相接触的形变运动状态改变速度大小改变运动方向改变⎧⎨⎩⎧⎨⎪⎩⎪弹簧测力计及原理正确使用⎧⎨⎩力的图示法起点(或终点)→作用点长度→大小箭头→方向力的示意图⎧⎨⎪⎩⎪⎧⎨⎪⎪⎩⎪⎪概念:由于地球的吸引作用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重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总是竖直向下作用点:重力的作用点叫物体的重心。
找重心的方法:支撑法;悬挂法。
G mg =<><>⎧⎨⎪⎩⎪⎧⎨⎪⎪⎪⎩⎪⎪⎪124. 二力平衡:平衡态→二力平衡条件(同体,等值,反向,共线)→应用5.惯性及牛顿第一定律惯性:惯性的利用和防止(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是一切物体固有的属性)惯性定律(条件:不受外力或所受外力的合力为零)⎧⎨⎪⎩⎪6. 力和运动的关系: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重点知识详解1.物质有许多不同的运动方式,如机械运动、声运动、光运动、电运动、热运动、生命运动等。
2.能有动能、势能、化学能、电能、声能、光能等多种形式。
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人和动物的大部分食物、各种各样的燃料都储存着化学能;发电站和电池能为我们提供电能;绝大多数植物的生长离不开光能。
3.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机械运动可分为曲线运动和直线运动。
直线运动又可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4.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或平均速度描述.速度和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为v =ts ,单位为米/秒或千米/时。
5.力既能改变物体的形状,又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力的单位是牛顿。
实验室常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力的大小。
6.物体形变时会产生弹力。
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
力的图示可以将这三个要素表示出来。
7.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做重力,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计算公式为G=mg 。
8.摩擦力的作用是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
增大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可以增大摩擦;加润滑油、用滚动代替滑动、利用气垫等方法可以减小摩擦。
9.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一切物体都具有保持原有的速度大小和运动方向的性质即惯性。
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具有惯性。
10.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第三章 代代相传的生命一、动物的生命周期(一)动物的生命周期1.人的生命周期。
受精卵→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青春期→中年期→老年期→死亡。
受精卵是个体发育的起点。
2.青蛙的生命周期:受精卵→胚胎→蝌蚪→幼蛙→成蛙→死亡或冬眠。
3.家蚕的发育:受精卵→幼虫→蛹→成虫。
4.蝗虫的发育:受精卵→成虫→出生。
5.动物的生命周期:动物的一生都要经历生长发育、生殖、死亡等生长时期构成。
(二)变态发育。
1.从幼体到成体的发育过程中,在生活和形态结构上要发生很大的改变,这种发育类型,称为变态发育。
2.一生经历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这种发育叫做完全变态发育。
3.一生只经过受精卵、幼虫(若虫)、成虫和三个阶段,不经过蛹,这种发育过程叫做不完全变态发育。
(三)动物的寿命是指动物的生命周期的时间。
影响动物寿命的较大的因素有气候、食物、敌害等。
二、新生命的诞生1.精子和卵细胞是人体中的生殖细胞。
(1)男性的生殖系统主要由睾丸、输精管、精囊、前列腺等器官组成。
其中睾丸是男性的主要生殖器官,能产生精子。
(2)女性的生殖系统主要由卵巢、输卵管、子宫、尿道等器官组成。
其中卵巢是女性的主要生殖器官,能产生卵细胞。
2.受精与妊娠(1)受精: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中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
受精的场所是输卵管。
(2)一般情况下,一个卵子只能接受1个精子。
受精卵形成后,也进行细胞分裂,边沿输卵管往下移动,进入子宫,在子宫内膜,这样妇女就怀孕了,也称为着床。
3.胚胎的发育(1)子宫是胚胎主要的、最终的发育场所。
胚胎发育过程需要大量的营养物质,早期胚胎发育所需的营养来自卵细胞质中的卵黄,以后胚胎通过胎盘和脐带从母体吸取营养和氧气,并将代谢废物排入母体血液。
(2)胚胎发育的开端是受精卵分裂,到60天左右时,器官和系统基本形成,初具人形,成为胎儿。
(3)整个胚胎发育过程需280天左右,胎儿从母体内产出的过程叫分娩,分娩出来的胎儿叫婴儿。
三、走向成熟1.青春期是儿童期逐渐成为中年期的过渡时期,是指生殖器官开始发育到成熟的阶段。
女孩的青春期一般是从十一二岁到十七八岁,男孩的青春期一般比女孩晚二年左右。
2. 男女生殖器官的差异称为第一性征。
除生殖器官外的男女差异称为第二性征。
3.青春期发育的特点:4、青春期是人体发育的重要时期,也是人体变化最明显的时期。
(1)人体的外表变化青春期人体的外表男女共同变化有:身体迅速长高、体重迅速增加、长出腋毛和阴毛等。
男性第二性征的主要表现是长胡须、声调较低和喉结突出等。
女性第二性征的主要表现是脂肪增多、声调较高和乳房发育等。
(2)生殖器官的发育和成熟——这是青春期发育的重要特征。
进入青春期,女孩的卵巢发育成熟后,大约每一个月有1个成熟的卵排出。
如果卵没有受精,就会引起子宫出血,这就是月经,即女孩生殖器官成熟的标志是出现月经。
进入青春期的,男孩睾丸已经能产生精子,因此有时在睡梦中会排出精液,这种现象叫遗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