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差异原则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理疗学大题名词解释主观题

理疗学大题名词解释主观题

直流电药物导入疗法:流电离子导入疗法是根据直流电场内同性电荷相斥,异性电荷相吸的原理,使药物离子通过完整的皮肤或粘膜导入人体。

电泳:直流电通过人体时,蛋白粒子及其吸附层向阴极移动。

电解:电解电解质溶液导电时,溶液中粒子发生迁移和电极表面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

低频电疗法:应用频率1000Hz以下的电流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低频电疗法,可用于治疗急、慢性疼痛。

经皮神经电刺激疗法:又称周围神经粗纤维电刺激疗法,是通过皮肤将特定的低频脉冲电流输入人体以治疗疼痛的电疗方法。

直流电疗法:在导体中,电荷流动方向不随时间而改变的电流叫直流电,用此种方法作用于人体来治疗疾病的方法叫直流电疗法通/断比:脉冲电流的持续时间和脉冲间歇时间的比例。

调幅度:用一种低频电流来控制中频电流的振幅,使中频电流的振幅随低频电流做相应的变化。

最小红斑量:紫外线照射的剂量以最小红斑量来表示,即某一紫外线灯管在一定的距离下垂直照射人体一定部位皮肤引起最弱红斑所需要的时间,反应机体对紫外线的敏感性,又称生物计量,单位为秒。

中频电疗法:用频率为1000 ~100000Hz的脉冲电流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中频电疗法。

干扰电疗法:是将两组或三组不同频率的正弦电流,通过A,B两组或三组电极交叉输入于人体,在电力线的交驻部位形成干扰场,在组织深部产生低频调制的中频电流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调制中频法:其频率为2000-5000Hz,调制频率10~150Hz,调制深度0~100%。

高频电疗法:频率大于100000hz的交流电称为高频电流。

它以电磁波形式向四周传播。

超短波疗法:是一种应用波长为10-1米的超高频交流电作用人体,以达治疗目的方法,称为超短波疗法。

短波疗法:应用波长为100-10米的高频交流电在机体内产生磁场或电场能量,并主要利用高频电磁场能量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短波电疗法。

光疗法:是利用阳光或人工光线(红外线、紫外线、可见光、激光)防治疾病和促进机体康复的方法。

教育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名词解释(2)文化教育学。

又称精神科学的教育学,是19世纪末以来出现在德国的一种教育学说,其代表人物是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等人。

文化教育学在教育的本质、教育的目的、师生关系以及教育学性质等方面都能给人以许多的启发。

(3)实用主义教育学。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杜威、克伯屈等人。

其基本观点是:第一,教育即生活,教育的过程与生活的过程是合一的;第二,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的继续不断的增长;第三,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学生在其中要学习现实社会中所要求的基本态度、技能和知识;第四,课程组织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第五,师生关系中以儿童为中心,而非以教师为中心;第六,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4)制度教育学。

制度教育学是在20世纪60年代诞生于法国的一种教育学说,其代表人物是F.乌里等人。

制度教育学侧重于对学校的各种教育制度进行分析引起了人们对学校制度的高度重视(5)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包括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其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教育思想;另一部分是教育学家们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现代教育一系列问题的研究结果。

(6)批判教育学。

20世纪70年代之后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代表人物有美国的鲍尔斯等人。

批判教育学是针对当代西方资本主义教育制度中的种种不平等、不公正现象而进行的精细分析与批判,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在教育理论层面上的反映。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有各种各样的观点,有的人认为是“教育现象”,有的人认为是“教育事实”,有的人认为是“教育规律”,有的人认为是上述三者中的两项或三项,还有的人笼统地认为是“教育”。

这些看法似是而非,需要进行认真的分析。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就是“教育问题”,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育”、“教育现象”、“教育事实”或“教育规律”。

7.答:文化教育学又称精神科学的教育学,是19世纪末以来出现在德国的一种教育学说,其代表人物主要有狄尔泰、斯普朗格等人,文化教育学的基本观点是:第一,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因此人类历史是一种文化的历史。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

1、心理学:是一们解释、预测、调空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情景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的观察并记录、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规律的方法。

3、测验法:是指使用特用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4、实验法:是指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5、调查法:是指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

6、构造注意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意识结构,认为意识结构的内容可以分解为基本的要素,把心理分解成这样的一些基本元素后,再逐一找出他们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就可以达到理解心理实质的目的。

7、机能主义心理学:强调研究意识的功能,重视意识的动态特征,詹姆斯认为意识是像水流一样的,他称之为“意识流”。

8、行为主义心理学:该学派思想的很大程度上受条件反射学说的影响。

认为我们只要找到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再根据条件反射原理给予适当的强化,使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起牢固的联系,那么就可以预测、控制和改变人的行为。

总之,行为主义心理学否认心理、意识,强调行为,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在后天环境影响下形成的。

9、格式塔心理学:研究内容主要是意识体验,著名论点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认为人对事物的认识具有整体性,心理、意识不等于感觉元素的机械总和,他们着重在知觉的层次上研究人如何认识事物。

10、精神分析学派:重视对人类异常行为的分析,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

弗洛伊德认为人除了有意识的活动——即人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活动,还有无意识活动。

精神分析主要就是试图用各种方法发现和揭示病人在下意识中存在的问题。

11、人本主义心理学:注重人的独特性,主张人是一种自由的、有理性的生物,具有个人发展的潜能。

他们认为人的行为主要受自我意识的支配,要想充分了解人的行为,就必须考虑到人们都有一种指向个人成长的基本需要。

《心理健康教育概论》名词解释与简答题

《心理健康教育概论》名词解释与简答题

名词解释:的现象,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心理上、社会上完全安好的状态。

健康应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几方面。

境的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性方面达到协调一致,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

各种认识能力和操作能力的总和,它是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

建设性人际关系中,学校辅导人员运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和服务,帮助学生正确了解自己、认识环境,根据自身条件确立有益于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生活目标,使其能客服成长中的障碍,在学习、工作及人际关系等各个方面,调整自己的行为,增强社会适应性,做出明智的抉择,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理学专业知识与技能,通过语言、文字和其他信息传递方式,给来访者以帮助、启发和教育,以维护和增进其身心健康,促进其人格完善和潜能发挥的过程。

关系的基础上,由经过专门训练的治疗者,运用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技术,对患者进行帮助,以消除或缓解患者的心理问题或障碍,促进其人格向健康、协调的方向发展。

心理品质和行为模式,它反映了人的身心潜能开发与利用的程度。

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根据具体情况,提出积极中肯的分析,始终注意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育要面向所有学生,全体学生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和参与者,学校的一切教育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设施、计划、组织活动,都要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发展,考虑到绝大多数学生的共同需要和普遍存在的问题。

育要关注和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形似多样、针对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育要以学生为主体,所有工作要以学生为出发点,同时要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实在的体现,把教师的科学教育与辅导和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真正有机结合起来。

人格名词解释

人格名词解释

人格名词解释人格是指一个人在思想、情感、行为等方面的整体特征和风格。

人格是一个人独特的个性特征,也是他人对其的认知和评价的基础。

人格是相对稳定的,但也可受到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人格由多个方面组成,其中包括个体差异、态度和价值观、情绪和情感、行为习惯等。

个体差异是指人们在自然形成过程中所具有的差异,包括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态度和价值观是人们对事物的看法、倾向和评价,对人格的发展和塑造起到重要的作用。

情绪和情感是指人们在特定的环境和情境下所体验到的内在感受和体验。

行为习惯是人们经常表现出来的一种行为模式和方式。

人格还可以根据多种分类方式进行划分。

根据心理学理论,人格可以分为五大维度:外向性(指个体外向、善交际的程度)、神经质(指个体情绪不稳定程度)、开放性(指个体对新事物接纳程度)、宜人性(指个体的合作性和亲和力)、尽责性(指个体的组织能力和自控能力)。

人格也可以根据社会文化背景和环境条件来进行分类。

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对人格的形成和塑造有着重要的影响,比如东方文化注重和谐、稳定和内向,而西方文化注重个人主义和自由。

人格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从出生起,个体就不停地接收来自环境和社会的各种刺激和影响,这些刺激和影响塑造了一个人的思维方式、情感体验和行为模式。

同时,个体的基因背景也对人格的形成起着影响。

人格的形成是一个综合了遗传、环境和社会因素的综合作用的结果。

人格对个体的生活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个健全的人格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适应社会和环境的需求,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并取得个人和职业上的成功。

而一个畸形或不健全的人格则容易导致个体的生活不顺利,影响到个人的情感和心理健康。

总之,人格是一个人在思想、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整体特征和风格。

它由个体差异、态度和价值观、情绪和情感、行为习惯等多个方面组成。

人格的形成是一个综合了遗传、环境和社会因素的综合作用的结果。

人格对个体的生活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适应社会和环境的需求,并取得个人和职业上的成功。

遗传学名词解释

遗传学名词解释

1. 表现度(Expressivity):一些基因在不同个体中表达不一致,具有个体差异性。

具有相同基因型个体间基因表达的变化程度。

2. 拟表型(Phenocopy):环境改变所引起的表型变化,有时与基因改变引起的表型变化类似。

3.完全显性(complete dominance):F1表现与亲本之一相同,而非双亲的中间型或者同时表现双亲的性状。

4. 不完全显性(incomplete dominance):杂合子中显性形状不能完全掩盖隐性性状的现象。

5.镶嵌显性(Mosaic dominance):F1同时表现双亲性状。

6.共显性(Codominance):如果双亲的性状同时在F1个体上表现出来,这种显性表现称为共显性,或叫并显性。

7. 致死基因(lethal allele):指那些使生物体不能存活的等位基因。

8.隐性致死(recessive lethal):杂合时不影响个体的生活力,但在纯合状态有致死效应的基因叫隐性致死基因。

如植物中的白化基因等。

9.显性致死(dominant lethal):杂合状态即表现致死作用的基因。

如显性基因Rb引起的视网膜母细胞瘤,人的结节性硬化症。

10.配子致死(gametic lethal):在配子期致死。

11.合子致死(zygotic lethal):在胚胎期或成体期致死。

12. 等位基因(allele):二倍体生物中,位于同源染色体相同基因座位上,以不同方式影响同一性状的两个基因。

13.复等位基因(multiple allele):指在群体中,占据同源染色体相同基因座位的两个以上的等位基因。

14. 自交不亲和性(self-incompatibility):指不能进行自花受精或同一品系内异株花粉受精,而不同基因型株间授粉可结实的现象。

15. 连锁(linkage):若干非等位基因位于同一染色体而发生连系遗传的现象。

16. 连锁群(linkage group):在染色体中具有不同的连锁程度并按线性顺序排列的一组基因座位。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彭聃龄版)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彭聃龄版)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

这是人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

3,无意识-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4,双盲控制-在实验中,主试者和被试者都不知到自变量是怎样被控制的,这种实验叫双盲控制。

1,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单位。

由胞体、树突和轴突组成,它的基本作用是接受和传送信息。

2,神经冲动-当任何一种刺激作用与神经时,神经元就会由比较静息的状态转化为比较活动的状态,这就是神经冲动。

3,静息电位-在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K+有较大的通透性,对Na+的通透性很差,其结果是K+经过离子通道外流,而Na+则被挡在膜外,致使膜内外出现电位差,膜内比膜外略带负电,这就是静息电位。

4,动作电位-神经受刺激时的电位变化。

当神经受到刺激时,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变化,钠离子通道临时打开,带正电荷的钠离子被泵入细胞膜内部,使膜内正电荷迅速上升,并高于膜外电位。

这一变化过程就是动作电位。

5,神经-体液调节-所有内分泌腺的活动都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和控制。

神经系统通过内分泌腺的激素影响各种效应器官的活动,这就是神经-体液调节。

1,感觉编码-我们的神经系统不能直接加工外界输入的物理能量和化学能量,这些能量必须经过感官的换能作用,才能转化为神经系统能够接受的神经能或神经冲动。

这个过程就是我们说得感觉编码。

2,差别阈限和差别感受性-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叫差别阈限;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

差别感受性和差别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例。

3,侧抑制-是指相邻的感受器之间能够互相抑制的现象。

4,普肯耶现象-当人们从锥体视觉向棒体视觉转变时,人眼对光谱的最大感受性将向短波方向移动,因而,出现了明度不同的变化。

个体心理名词解释心理学作业

个体心理名词解释心理学作业

个体心理名词解释心理学作业1. 个体心理(Individual Psychology):指个体在心理活动中的主观经验和行为表现。

它关注个体的思维、情感、意识以及人格特质等方面的心理活动,通过研究个体心理来理解人类的心理运作和个体差异。

2. 反应阈(Reaction Threshold):指个体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的临界点。

这一概念强调了个体对刺激做出反应的敏感程度,也可以被理解为个体在面对刺激时所需的刺激强度。

3. 自我(Self):指个体对自己的意识和认知的总和。

自我是个体对自身内外世界的感知、观察和判断的心理过程,它包括了个体对自身身份、价值观、态度、意图和目标的构建和理解。

4. 强迫行为(Compulsive Behavior):指个体无法摆脱的、反复出现的、主观上不自愿的行为。

这种行为可能是由强迫性思维或冲动所引起的,个体往往感到内心压力,但也无法完全控制或停止这些行为。

5. 自卑感(Inferiority Complex):指个体对自己与他人比较时认为自己处于劣势的感觉和信念。

自卑感常常伴随着对自身价值的怀疑和自我否定,个体可能表现出消极的情绪、回避社交、自我贬低等行为。

6. 焦虑(Anxiety):指个体对未知或潜在威胁的情绪反应。

焦虑可以是一种普遍的心理反应,但也可能是一种持续和过度的情绪状态。

焦虑可能伴随着身体症状(如心悸、呼吸急促)和认知障碍(如专注力困难、担心和恐惧)。

7. 生存本能(Survival Instinct):指个体生理上和心理上追求生存和自我保护的本能。

生存本能是个体的一种基本驱动力,它使个体在面对危险和压力时表现出保护自己的行为和反应。

8. 人格(Personality):指个体在行为、情感和认知方面表现出的相对稳定的特质和模式。

人格影响个体的思考方式、情绪表达、行为风格、社交互动等方面,是个体独特而连续的心理特征。

实验心理学的名词解释大全

实验心理学的名词解释大全

实验心理学的名词解释大全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和行为的科学,而实验心理学则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它以科学实验为基础,通过观察、测量、记录和解释人类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来揭示人类思维和情感的本质。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些实验心理学中常用的名词解释。

一、受试者(Subjects)受试者通常指参与心理学实验的个体,他们是通过自愿参与实验的方式帮助研究者获得数据的重要来源。

研究者会根据实验的目的和要求,招募一定数量、特定条件的受试者来参与实验。

受试者的个体差异和特点,对于实验结果的解释和推广具有重要意义。

二、因变量(Dependent Variable)实验中的因变量指的是研究者希望观察和测量的心理现象或行为的结果。

通过改变自变量(下面会介绍)来观察因变量的变化,从而揭示心理现象背后的规律。

因变量的选择需要符合实验的目的和假设,常见的因变量包括反应时间、记忆准确性、情绪状态等。

三、自变量(Independent Variable)自变量是研究者在实验中有意进行操纵的变量,它作为实验的控制变量,用来探究其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自变量可以是物理刺激(例如光线的亮度)、社会情境(例如他人的观点)、个体特征(例如年龄性别)等。

通过对自变量的操纵,研究者能够观察到因变量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从而得到实验结果。

四、实验设计(Experimental Design)实验设计是实验心理学中一项关键任务,它涉及到研究者如何组织和安排实验的各个元素,包括自变量的选择和设置、因变量的测量和记录,以及控制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

常见的实验设计包括前后测试设计、无组对照设计和双盲设计等,每种设计都有其适用的场景和优势。

五、随机分配(Random Assignment)随机分配是实验心理学中常用的研究设计方法,它能够尽量消除个体差异的干扰,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在随机分配的过程中,受试者被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和对照组,这样可以保证两组之间在个体特征上的均衡。

心理学名词解释(1)

心理学名词解释(1)

一、名词解释1、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是一门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揭示学与教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中的基本规律的科学。

)2、学习与教学五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①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是教学中的客体,一般表现为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

②教学媒体:媒体为传播信息习者行为的教学信息的媒体就是教学媒体。

<包括A非投影视觉辅助,如黑板、实物、模型、B投影视觉辅助,如投影仪、幻灯机等;C 视听辅助,如电影、电视、录像、计算机等D听觉辅助,如录音机等。

>③教学环境:是学生所接触到<包括A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B 社会环境:课堂纪律、课堂气风及社会文化背景等。

>3、学习与教学三过程:①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②教学过程是指教师把知识技能等以有效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并引导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

③评价/反思过程是对学习和教学效果进行的测量、评定和反思,以求进一步改进的过程。

4、观察法:由由者直接观察记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存在何种关系的方法称为观察法。

5、调查法:以被调查者所了解就问题,让被调查者自由表达其态度或意见的一种方法。

<分为问卷法和访谈法。

>6、个案研究法:试的资料以分析其心理特征的方法。

7、反省思维:指一种能够对自分析、评定的思维能力。

8、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9、个体心理发展8阶段:①乳儿期(0-1岁);②婴儿期(1-3岁);③幼儿期(3-6、7岁);④童年期(6、7岁-11、12岁);⑤少年期(11、12-14、15岁);⑥青年期(14、15-25岁);⑦成年期(25-65岁);⑧老年期(65岁以后)。

10、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个人学习的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教育学名词解释和简答1

教育学名词解释和简答1

教育学名词解释和简答1⼀填空题。

1教育学是以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认识教育现象,揭⽰教育规律和指导教育实践的⼀门科学。

2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问题。

3教育学的基本任务是发展教育理论,解释教育问题,改造教育实践和提⾼教师素质。

4教育学的产⽣发展,⼤致经历了萌芽,独⽴形态和蓬勃发展三个基本阶段。

5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是我国春秋战国后期的《学记》,⽽西⽅最早的教育专著当推古罗马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

6独⽴形态的教育学始于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写于1632年的《⼤教学论》。

7被誉为“科学教育学之⽗”的是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他的代表著作是《普通教育学》。

8.在教育学蓬勃发展阶段,形成的主要的主要理论流派有实验教育学,⽂化教育学,实⽤教育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和批判教育学。

9.教育学研究的主要⽅法是教育观察法,教育实验法,教育调查法,教育⽂献法和⾏动研究法。

10现在教师应具备敬业精神,⼈⽂精神和科学精神,这三种专业精神,其中敬业精神是核⼼,科学精神和⼈⽂精神是相辅相成的两翼。

11.在学校教育⼯作种,要树⽴以⼈为本的教育观。

12.教育的理想是为了⼀切的⼈和⼈的⼀切:教育的最⾼⽬标是唤醒真正的⼈性和使⼈彻悟⼈⽣。

13.教育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与教育资源14.理想教育的实践追求是理想的学校,理想的校长,理想的教师,理想学⽣和理想⽗母。

15理想教育对于实践的超越体现在:⼀是关注⽣活,⼆是关注发展,三是关注⽣命。

16.教育的意义体现在社会意义,个⼈意义和⽂化意义三个⽅⾯。

17.对个⼈意义来说,通过教育,可以发现⼈的价值发掘⼈的潜能发辉⼈的⼒量发展⼈的个性提⾼⼈的素质,从⽽使⼈更好从事社会。

18.教育⽬的功能是导向功能,调控功能和评价功能三个⽅⾯。

19.教育⽬的的体系结构有教育⽬标,培养⽬标,课程⽬标和教学⽬标四个层次。

20.个⼈本位论,社会本位论,⽂化本位论和⽣活本位论是关于教育⽬的观的不同理论流派。

教育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名词解释

绪论教育学:这个名词在我国基本上有三种含义:一是指所有教育学刻门类的名称;二是指一种课程的名称,在这个意义上,“教育学”是各个师范院校所开设的一门带有专业基础性质的课程;三是指一种教材的名称,这种教材也就是作为一门课程的教育学“所使用的教材,其名称也随着课程名称的不同称谓而有所不同。

实验教育学:是19世界末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发展及其教育的关系的理论。

其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教育学家梅伊曼和拉伊,代表著作主要是梅伊曼的《实验教育学入门教义》、《实验教育学纲要》及拉伊的《实验教育学》。

文化教育学:又称精神科学的教育学,是19世纪末以来出现在德国的一种教育学说,其代表人物主要是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等人,代表著作有狄尔泰的《关于普遍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斯普朗格的《教育与文化》、《教育学的展望》、利特的《职业陶冶与一般陶冶》等。

实用主义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是典型的“美国版“的教育学,对20世纪整个世界的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发展长生了极大的影响。

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杜威、克伯屈等人,代表著作有杜威的《我的教育信条》、《民主主义与教育》、《经验与教育》,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等。

制度教育学:是20世纪60年代诞生于法国的一种教育学说,从另一个方面开辟了教育学研究的新领域和新视角,其代表人物是乌里、瓦斯凯、洛布罗等人,代表著作有瓦斯凯和乌里的《走向制度教育学》、《从合作班级到制度教育学》以及洛布罗的《制度教育学》等。

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包括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其他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对教育问题的论述,也就是他们的教育思想;另一部分是教育学家们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教育原理)对现代教育一系列问题的研究成果。

批判教育学:是20世界70年代之后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也就是当前在西方教育理论界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思潮,对于教育诸多问题的研究都有比较广泛和深刻的影响。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色调:又称色泽、色相,是色彩所独有的相貌,是区别色彩种类的名称。

一个颜色的名称就代表了这种颜色的相貌。

2.视度:视觉感觉的清楚程度称为视度。

3.明视度:指人眼视觉之品质及状态,于户外,其指目标物可被人眼察觉之距离;于室内,其指可在标准视觉环境观看实际物清楚对比之能力。

4.明适应:人由黑暗环境进入明亮环境的时候,刚开始时人眼不能辨别物体,要经过几十秒的时间才能看清物体,这种过程叫做明适应。

5.劳动强度:指作业者在生产过程中体力消耗及紧张程度。

6.适应:视觉适应环境光线条件的能力。

当外界光线亮度发生变化时,人眼的感受性也随之发生变化,这种感受性对刺激发生变化顺应性的变化叫做适应。

7.微气候:微气候是指生产、生活过程中的局部气候条件。

包括下列4个参数:空气气温、空气湿度、气流速度(风速)、热辐射。

8.人机系统:由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人和机器两个子系统构成的,且能完成特定目标的一个整体系统。

系统中的人指机器的操纵者或使用者;机器的含义是广泛的,指人所操纵或使用的各种机器、设备、工具等的总称。

9.体力工作负荷:人体单位时间内承受的体力工作量大小。

工作量越大,人体承受的体力工作负荷强度越大。

10.视觉偏码:11.应激:应激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状态。

每当系统偏离最佳状态而操作者有又无法或不能轻易地校正这种偏离时,操作者呈现的状态即为应激。

12.屏蔽:13.基础代谢:指人体维持生命的所有器官所需要的最低能量需要。

即人体在清醒而又极端安静的状态下,不受肌肉活动、环境温度、食物及精神紧张等影响时的能量代谢率。

二.简答题1.什么是人因工程学?答:人因工程学是研究人—机—环境三者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是一门边缘性学科,该学科在发展过程中有机的融合了心理学、生理学、管理学等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成果。

该学科的研究目的在于设计和改进人—机—环境系统,使系统获得较高的效率和效益,同时保证人的安全、健康和舒适。

综上所诉,人因工程学即按照人的特性设计和改进人—机—环境系统的科学。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心理学:是以研究心理现象、探究心理本质、揭示心理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注意:一般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对特定的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心理本质: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操作事件而实现的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人的心理的产生和发展是以人脑作为物质基础,通过后天的社会影响和个体自身的实践活动的结果。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高原现象:练习成绩的进步并非直线式上升,有时会岀现暂时停顿现象,叫做高原现象记忆:是指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环节。

记忆的三个环节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缺一不可。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性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在感知的基础上形成的对客观事物的高级认识活动过程,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两个特征。

心境:是一种具有持续性、弥漫性的微弱情绪状态意志: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是人类意识能动性的集中表现。

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们为了一定的目的,自觉的组织自己的行为,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

能力:是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促成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人们顺利完成某种活动必要的心理条件。

人格:又称为个性,是指体有别于他人的整体心理面貌,是受一定倾向性制约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动力气质:是反映心理活动的动力反面的特征,是一种典型的心理特征,是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具有天赋性性格:是个体在对现实的态度及相应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岀来的稳定而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识记:是反复感知信息材料并在头脑中留下印象的过程。

根据识记时的目的性和是否需要付岀意志努力可以把识记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根据识记是学习者对学习材料是否理解可以把识记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认知策略:是学习者内部组织起来的,调控学习思维等活动的程序性知识技能:是指经过练习而获得的合乎法则的认知活动或身体活动的动作的方法能力的个体差异: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受到遗传与环境的交互影响使不同个体之间在身心特征上所显示的彼此不同的现象简答题: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意识的基本特征:觉知性、能动性、历史制约性无意识的特点:自发性、隐蔽性、非理性非逻辑性、持久性稳定性无意识的功能:选择的功能、内控-调节的功能、引导作用、评价功能意识的特征:有明确的目的性、与克服困难相联系、以随意动作为基础意志的品质:自觉性、坚定性、果断性、自制力思维的基本过程:1 .分析与综合2.比较与分类3.抽象与概括4 .系统化和具体化人格的基本特征:整体性、独特性和共同性、稳定性和可变性、生物性和社会性气质的类型: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抑郁质性格的特征:态度特征、意志特征、情绪特征、理智特征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注意的基本特征:指向性、集中性注意的种类: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以后注意心理学基本研究原则:系统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心理测量法注意的外部表现:1.适应性运动出现2.无关动作停止3.呼吸变的轻微而缓慢动机的功能:激发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和调节功能意志的基本过程:采取决定阶段、执行决定阶段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描述、解释、预测、运用和控制情绪情感的作用:适应环境、调控认知和行为、传递信息、影响身心健康意识的感念:1.意识是一种觉知2.意识是一种高级的心理官能,它具有能动性和调节作用 3.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

积极心理学名词解释

积极心理学名词解释

积极心理学——名词解释存在主义:认为个人的经验是首要的信念。

人造主义:认为人类的需求和价值是超越物质的,而且人们不能被简单的作为物质世界的一部分来作为研究。

范式转化:科学领域的激进性变化。

现象学:对一个人知觉经验进行对个体有意义的描述方式。

积极心理学:对生活中的美好部分进行的科学研究。

自我实现:人们想要实现自我最大价值的内在倾向性。

适应:在多次暴露于同样的情绪刺激因子之后,情绪体验就会有减少的倾向。

扩大和构建理论:积极情绪能够增强心理和行为的能力,并构建心理资源。

舒适:积极的主管体验,缺少的时候比存在的时候更加明显。

持续性忽略:人们思考一件情绪事件的时候,往往会将高估其持续事件的倾向性。

情绪:被定于为主观感觉的一种心理学状态,也是唤起、思维和行为所特有的形式。

捐赠效应:倾向于喜欢别人送的东西,即使我们并不想要或者并没有物尽其用。

酣畅感:在精神高度投入的活动中,所伴随的一种心理状态。

享乐能力:体验积极情感的能力。

享乐疲劳:对情绪环境的一种持续性适应,导致情绪恢复到相对中性的状态。

遗传可能性:遗传因素在解释特征变化中所占的比重;“受基因遗传影响”和“遗传的”的不同。

内部动力:由于自身的爱好而去参与某些活动,而不是由于外在的奖赏或处罚。

纯粹暴露效应:喜欢那些经常接触到的东西,即使这种接触是无意识的。

峰极理论:关于情绪体验是如何记忆的,以及情绪体验的强度如何、情绪体验是怎样结束的理论。

愉悦:积极的主观体验。

积极情感:个体习惯性体验到诸如快乐、感兴趣及敏锐等积极情绪的广度。

品味:对愉悦感的觉知,并刻意去使这种感觉得以持续。

相关系数(r):衡量两个变量之间相关度的量化指标,如果用图来表示的话,相关系数的走行呈一条直线。

抑郁的现实主义:一种认为抑郁的人能够更准确地看世界的理论。

期望理论:认为幸福就是的都想要的东西,无论这个过程是否愉悦。

投入:参与某种活动,从而能够体验到“畅”感。

幸福学说:一种思想,认为真正的幸福是能够识别内心的自我,能够塑造出自身的力量和品质,并且在生活中与之保持一致。

统计学名词解释

统计学名词解释

1.实验设计experiment design:根据研究目的,制定总的设计方案。

2.统计量:即样本统计量,根据样本(即一组观察值)计算出来这组数据数字特征的量,既可反映样本概貌也可用来进行统计推断,根据样本分布特征而计算得到数值(指标),如S、P。

参数Parameter:即总体参数,包括反映总体数字特征的量和总体规律公式中参数,据总体分布特征而计算总体数值,以描述总体分布特征,如σ、π。

3.指标:预期中打算达到的指数、规格、标准。

4.收集资料collecting data:根据研究目的,实验设计要求,收集准确完整含有丰富信息原始资料。

5.整理资料sorting data:把收集原始资料,有目的进行科学加工,使资料系统化、条理化,以便进行统计分析。

6.计量资料measurement data:对每个观察对象指标用定量方法测得其数值大小所得资料,一般用度量衡单位表示,如身高、体重、浓度、脉搏、血磷、血红蛋白。

7.计数资料enumeration data:先将观察对象观察指标按性质或类别进行分组,然后计数各组数目所得资料。

8.变异variance:即个体差异,不同个人体在相同条件下,对外界环境因素发生不同反应现象。

9.总体population:根据研究目的确定同质研究对象全体,即性质相似研究对象中所有观察单位某种变量值集合。

样本Sample:总体中随机抽取有代表性一部分。

10.抽样sampling:从总体中抽取部分个体过程。

11.样本含量sample size:一个样本里含个体数目可不同,样本包含个体数称样本含量。

12.机械抽样:即等间隔抽样,先将总观察对象按某种顺序编号,再从这些编号中采用等间隔抽样。

13.分层抽样stratified sampling:按某种性质将总体分为若干组别、类别或区域。

按不同比例再分别随即抽样称分层随机抽样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14.完全随机设计completely random design:将受试对象随机分配到各处理组或对照组中,或分别从不同总体中随机抽样进行研究。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心理学: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自我效能感:就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的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推测与判断,它与自我能力感就是同义语。

3、习得性无助感:指有机体经历了某种学习后,在情感,认知与行为上表现出消极的特殊的心理状态。

指个体经历了失败与挫折后,面临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丧失信心的心理状态与行为。

(课件)4、有意后注意:就是注意指向一个对象后期出现的一种特殊形式。

它同时具有不随意注意与随意注意的特征,它与自觉的目的、任务联系在一起,不需要意志的努力。

5.知觉:可以被瞧作就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反映。

6、记忆: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就是在头脑中积累、保存与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运用信息加工的术语,就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与提取的过程。

(课件)7.前摄抑制:指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的记忆所发生的干扰作用。

8、遗忘:就是指经历过的事物不能重现与再认或者就是错误地重现与再认的现象。

9.思维:就是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所反映的就是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与内在联系。

10、想像:就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11、情商:就是人认识情绪与管理情绪的能力,包括五部分,即自我意识,自我激励,情绪控制,人际沟通,挫折承受能力。

12、智力:就是包含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能力。

13.比率智商:智力年龄与实际年龄之IQ=(MA智力年龄/CA实际年龄)*100%14、离差智商:以智力的正太分布曲线为基础,将人们的智商瞧做就是平均数为100,标准差为15的正太分布,离差智商=100+15*标准分(标准分=(被试测验得分-团体的平均分数)/团体分数的标准差)15、性格:就是个体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16、个性:一个人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具有一定倾向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与。

个体差异原则名词解释

个体差异原则名词解释

个体差异原则名词解释
个体差异原则是指每个人在心理和行为上都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是由个体的遗传、环境、经验和社会文化等因素相互作用所形成的。

个体差异原则认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在认知、情绪、个性、动机、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

这种差异性使得每个人的思维方式、情感反应、行为表现等方面都各有不同,需要根据每个人的差异性来理解和解释他们的心理和行为。

个体差异原则的研究对于心理学的发展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它使得心理学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个体的心理特点、行为模式和需求,并为个体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和干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体差异原则名词解释
个体差异原则是管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指的是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包括个体之间的生物学、心理和社会因素等差异。

该原则旨在通过了解和尊重个体之间的差异,来促进团队合作和有效管理。

个体差异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个体间差异:个体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包括生理、心理、社会和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

这些差异是个体行为和表现的重要原因。

2. 尊重差异:个体差异原则强调尊重个体的差异,不应该将个体视为同一的,而应该认识到个体之间的不同。

这包括理解个体的背景、经验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

3. 合作与协调:个体差异原则鼓励个体之间的合作和协调,以实现共同的目标。

在团队中,个体应该彼此合作,相互支持,共同解决问题。

4. 个性化管理:个体差异原则要求管理者应该根据个人差异来制定管理策略,以实现更好的结果。

个性化管理包括了解每个员工的需求和期望,为他们提供适当的培训和支持,以及制定适合每个员工的管理计划。

在实际应用中,个体差异原则可以帮助管理者更好地理解员工之间的差异,提高团队的凝聚力和工作效率。

同时,个体差异原则也可以促进员工之间的尊重和信任,增强员工的工作动力和创造力。

除了以上原则外,个体差异原则还可以进一步拓展。

例如,管理者应该了解员工之间的文化背景差异,以便更好地理解他们的行为和需求。

管理者还应该关注员工之间的个性差异,以便更好地制定管理策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