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
翻译理论与实践教案
翻译理论与实践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翻译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
2. 掌握翻译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3. 提高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翻译的定义和分类2. 翻译的基本原则3. 翻译的基本技巧和方法4. 翻译实践案例分析三、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翻译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讲解:讲解翻译的定义和分类,翻译的基本原则,翻译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3. 实践:提供翻译实践案例,让学生进行翻译练习。
4. 讨论:分组讨论翻译实践案例,分享翻译心得和经验。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表现。
2. 翻译练习:评估学生的翻译练习成果,包括准确性、流畅性和表达效果。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翻译理论与实践教材。
2. 案例材料:提供一些翻译实践案例供学生练习和讨论。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案例材料和进行课堂讲解。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翻译案例,让学生了解翻译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联系。
2. 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提高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 角色扮演:模拟翻译场景,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4. 互动式教学:采用问答、解答等形式,激发学生思考,提高课堂参与度。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翻译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
2. 实践法:让学生参与翻译实践,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翻译心得和经验。
4. 反馈法: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导其改进翻译方法和技巧。
八、教学计划1. 课时安排:本课程共3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 教学进度:按照教材内容,合理安排每个章节的教学进度。
3. 实践环节:每节课安排一定时间进行翻译实践,巩固所学知识。
4. 复习与测评:每章节结束后,进行复习和测评,确保学生掌握所学内容。
九、教学注意事项1.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功能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
功能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提要:功能语言学对意义有系统深入的探讨,而翻译过程想中最重要环节之一便是对意义的理解,在功能语言学的基础上产生的功能翻译理论必然在翻译实践中给译者指导。
本文在简要论述功能和意义的基础上着重阐述功能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的知指导意义。
关键词:意义;功能翻译理论引言:近年来,功能语言学有了系统的发展,其对翻译的指导作用也被众多理论学者和翻译实践者认同,功能翻译理论建立在现代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功能分类语言学、比较语言学)和逻辑思维学的基础上,为翻译实践指出了有效的实用方法。
理论,是指系统化了的理性认识,某个知识领域里的概念、原理和方法成为体系。
它是在实践的反复过程中形成,随实践而发展。
功能翻译理论是以修辞功能等值为基础的方法论体系,在翻译实践上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一、功能与意义:什么是功能?“功能就是意义”(胡壮麟《外国语》1998,(3))。
意义是什么呢?根据系统语义学观点和概念语义学,意义就是命题的内容。
词表达最基础的概念,词构成子句,子句表示命题。
命题的集合,构成了话语,成为因果链。
由此可见,功能就是命题的内容,就是意义,就是修辞产生的目的;命题是形式,是手段。
换句话说,功能是命题手段所产生的结果或达到的目的。
功能是由形式来体现的,“形式指事物内在要素的结构和组织”。
“内容指事物内在要素的总和”,“是事物内在要素的全部意义”。
李奇(G.leech)教授在《语义学》(semantics)(1983年第二版)第5章论述了翻译等值的概念,认为理想的译文应该完整地表达原文的交际值(communicative value),在第2章描述了译文和原文交际值等值的七个方面的意义:概念意义(conceptual meaning)、内含意义(connotative meaning)、社会意义(social meaning)、感情意义(affective meaning)、附带意义(reflected meaning)、词的搭配意义(collocative meaning)、主题意义(thematic meaning)、第2-第6又叫联想意义(associative meaning)。
钱锺书翻译理论与实践
钱锺书翻译理论与实践钱锺书学贯古今,被称为“文化昆仑”。
接下来,小编给大家准备了钱锺书翻译理论与实践,欢迎大家参考与借鉴。
钱锺书翻译理论与实践其作品《林纾的翻译》比较全面地反映了钱钟书的翻译观,另有大量见地独到的论述翻译的片段,散落在《管锥编》、《谈艺录》等著述中。
他所标举的“化境”说,更是在中国译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钱锺书提出翻译的最高理想是“化境”。
他认为:“文字翻译的最高理想可以说是‘化’。
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为另一国文字,既能不以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格,那就算得入于‘化境’。
”这表明翻译既要用译入语再现原语信息,又能完全保持原作的风味;既要在内容、形式等诸多方面忠实于原作,有要求译文自然流畅,不可生硬牵强。
例1、 One man was lamed in his legs, while another has lost his eyesight. The blind man, taking the lame man on his shoulders, kept a straight course by listening to the other’s orders. It was bitter, all-daring necessity which taught them how, by dividing their imperfections between them, to make a perfect whole.译文:一人腿脚不好,另一人眼睛不好。
盲人背着瘸子,听着他指路。
但教他们如何通过分开他们之间的缺陷,组合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却需要莫大勇气,因为这有点残忍。
钱译:一跛一盲,此负彼相,因难见巧,何缺成全。
解析:此段摘自《管锥编》,以极简的语言说明了一位盲人和一位跛者相互扶助,取长补短,彼此协作的情况。
译文相较于原文来说,更加精炼,但对原文意思的表达却没有任何删减。
相关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
第三章:相关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3.1 相关翻译理论3.1.1翻译转换理论翻译转换(translation shift)是翻译中的普遍现象,指的是原文译为目的语时发生的语言变化。
“翻译转换”作为术语最早出现在英国学者卡特福德(Catford)的《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中,他认为翻译转换是“偏离形式对等的等值翻译”,并将将翻译定义为:“一种语言(SL) 中的语篇材料被另一种语言( TL) 中等值的语篇材料所取代。
”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理论是建立在弗斯和韩礼德的语言学模式之上,并借用了韩礼德的系统语法及其对语言“层次”的分类来说明翻译转换现象。
卡特福德的转换理论主要使用了语法和词汇两个层次,单位、结构、类别和系统四个语法范畴。
卡特福德认为,语言是交际性的,在上下文中发挥功能,而且这些功能的发挥通过不同的语言层次( 如语音、词形、语法及词汇) 和级阶( 句子、分句、片语、词及词素等)。
在对“形式对应”( formal correspondence) 和“文本等值”( textual equivalence) 做了区分后,卡特福德认为,既然这两个概念有很大差异,进行翻译转换就是必然的了,翻译转换因而在从源语到目标语的过程中背离了形式对应。
卡特福德进而提出两种转换: 层次转( level shifts) 和范畴转换( category shifts)。
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对汉英翻译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1.层次转换所谓层次转换是指处于一种语言层次上的原语单位,具有处于不同语言层次上的译语翻译等值成分。
卡特福德的层次转换包括语音、词形、语法和词汇四个层面,但他认为翻译中惟一可能发生的层次转换就是语法和词汇之间的转移。
也就是说,一种语言的语法项在翻译时可以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词汇项,反之亦然。
例如,汉语中的“着”、“了”、“过”等词汇都可以用来英语中的“现在完成时( has/ have done)”和“过去完成时( had done)”这两种时态表达。
翻译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
(二)理解逻辑关系
为了透彻理解原文,译者往往还得上下有联系地理 解原文的逻辑关系。有时原文里的一个词、一个词 组或一个句子可能有几种不同的意思,就得仔细推 敲,估计实际情况,根据逻辑推理来决定哪一种是 确切的译法。 It is good for him to do that. 这样做对他有好处。 他这样做是件好事。
第三部分:“五四”之后的近代翻译 史
“五四”是我国近代翻译史的分水岭。“五四” 以前最显著的表现是,以严复、林纾等为代 表翻译了一系列西方资产阶级学术名著和文 学作品,“五四”以后,我国翻译事业开创 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开始介绍马列主义经 典著作和无产阶级文学作品。
第三部分:“五四”之后的近代翻译 史:
玄奘:
世称三藏法师,俗称唐僧 。他在唐太宗贞观 二年出发去印度求经,十七年后才回国。他 带回佛经657部,主持了比过去组织制度更加 健全的译场。他不但把佛经由梵文译为汉文, 而且把老子著作的一部分译成梵文,成为第 一个把汉文著作向国外介绍的中国人。
第二部分:“五四”之前的近代翻译 史
翻译理论与实践
第一章:我国翻译史简介
第一部分:佛经翻译 安世高 三支 释道安 佛教三大翻译家
安世高:
佛经翻译是在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一四 八年)开始的,安世高是当时的译者,也是 佛经翻译的创始人。
三支:
支娄迦谶(支谶):月支国人,译了十多部佛经, 译笔生硬,读者不易看懂。 支亮:支谶的弟子 支谦:字恭明,三国时期高僧,月支国优婆塞人, 体形细长黑瘦。汉末来中国,他的祖父法度在东汉 灵帝时,率国人数百移居中国,支谦同来,至洛阳, 受业于支谶的门人支亮。他懂得多种西域文,精通 梵语,博览经籍,翻译了数十种佛经重要典藉。因 其博学超众,曾被吴主孙权拜为博士。
《翻译理论与实践》第二版
翻译的定义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表达的意义用另一种语 言表达出来,以达到沟通思想情感、传播 文化知识、促进社会文明,特别是推动译 语文翻译(intralingual translation)、语际翻译(interlingual translation) 和符际翻译(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 按活动方式分:口译(interpretation)、笔译 (translation) 和机器翻译(machine translation) 按翻译材料的文体分:应用文体、科技文体、论 述文体、新闻文体和艺术文体 按处理方式分:全译、节译、摘译、编译和译述
1919-1949
鲁迅 “宁信而不顺” 《毁灭》《死魂灵》 瞿秋白、茅盾、郭沫若、 朱生豪等
From the founding of P.R.C to the present
中国译协 翻译学科建设 翻译行业
翻译的定义
To turn from one language into another(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To turn into one’s own or another language(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 表达出来”(《辞海》)
翻译的标准
所谓翻译标准,亦曰翻译原则,即指导翻 译实践、评价译文质量的尺度。翻译标准 的确立,对于建立科学的翻译理论体系具 有重要意义。
翻译的标准
( 1 ) A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work. (2)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should be of the same character as that of the original. (3)A translation should have all the ease of the original composition. (A. F. Tytler: 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 1791)
第一讲 翻译理论与实践--翻译史简介
• •
1. 各类文体翻译研究回顾 进入80年代,我国翻译结束了经验式的封闭性的翻译理论研究,开始对各种 文体翻译的研究,进一步加强了文学翻译,大量的国外名著被翻译介绍到国 内,相继出现了法律翻译、新闻翻译、社科翻译、应用文翻译、科技翻译和 经贸翻译等各相关学科的专门翻译的研究。口译翻译研究也得到进一步的发 展。现代文体翻译具有以下特征:1. 题材和体裁丰富;2. 实用性、针对性强; 3. 文体特征研究细致。文学翻译在诗歌方面,英诗汉译以卞之琳为代表,既 译神也译形,提出了格律移植宽严有度,“以顿(汉语中口语的基本节奏单 位)代步(指英诗的音步)”的主张。江枫进一步提出“以形传神,立形存 神”的观点。汉诗英译方面翁显良有独到见解,以意象和节奏为本色,以不 切为切,浅中见深。许渊冲提出用:一(identification)、艺(re-creation)、 异(innovation)、依(imitation)、怡(recreation)、易(rendition)六个 字概述了译诗的目的论、认识论、方法论和常道与变道。高健和刘炳善对散 文翻译颇有研究,提出“意之所到,风格随之”,巧劲来自真功夫。许国璋 主张学术翻译要“切译”,自成一体。程镇球对政论性文稿的翻译以严谨著 称,陈忠诚译法律以精确驰名。刘先刚提出建立企业翻译学的构想,使科技 翻译研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另外公文、合同、广告、招标文件等应用性文 体的翻译研究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口译研究也得到了发展。
• 第五个时期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清末的严复翻译了许多 西方政治经济学说,如赫胥黎的《天演论》(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亚当•斯密的《原富》(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孟德斯鸠 的《法意》(L’esprit des Lois)、斯宾塞尔的《群学肆言》 (The Study of Sociology)、约翰•穆勒的《群己权界论》(On The Sociology • On Liberty)、甄克思的《社会通诠》(A History of Politics Liberty A Politics)等。 他提出了“信、达、雅”作为翻译的标准对我们的翻译具有指 导意义。第六个时期从五四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我国 近代翻译史的先驱鲁迅和瞿秋白等开始介绍马列主义经典著作 和无产阶级文学作品。鲁迅对翻译标准的主要观点是:“凡是 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着原文 的丰姿。”第七个时期从新中国成立至今。
翻译理论与实践教案
翻译理论与实践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翻译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包括翻译的定义、类型和原则。
2. 使学生掌握翻译的基本技巧和方法,如直译、意译、归化、异化等。
3. 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翻译实践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英汉互译。
4. 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使其能够在翻译过程中注意到文化因素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翻译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翻译的定义翻译的类型(如文学翻译、科技翻译、商务翻译等)翻译的原则(如忠实于原文、保持原文风格、传达原文意义等)2. 翻译的基本技巧和方法直译和意译归化和异化词义转换语义增减句子结构调整3. 翻译实践英汉互译练习翻译案例分析翻译错误分析4. 文化差异与翻译语言与文化差异文化背景知识的重要性翻译中的文化适应与调整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翻译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
2. 实践法:进行英汉互译练习,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技巧和方法。
3. 案例分析法:分析翻译案例,讨论翻译中的问题和策略。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进行讨论,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
四、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英汉互译练习的质量。
3. 翻译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翻译案例的分析能力和见解。
4. 期末考试:设置翻译相关的试题,测试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翻译理论与实践教材。
2. 参考书籍:翻译理论著作、翻译案例集等。
3. 网络资源:翻译相关网站、论坛、文章等。
4. 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等。
六、教学计划1. 课时安排:本课程共3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 课程安排:每周两次课,每次课时长为1小时30分钟。
七、教学进程1. 第一阶段(2周):介绍翻译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讲解翻译的定义、类型和原则。
2. 第二阶段(3周):讲解翻译的基本技巧和方法,如直译、意译、归化、异化等。
3. 第三阶段(4周):进行翻译实践,包括英汉互译练习、翻译案例分析和翻译错误分析。
翻译第一讲 翻译理论与实践
导学——学法指导 学法指导 导学
译者素养: 译者素养:
译者的素质: 译者的素质: 外语素质 语言敏感度 心理素质 翻译的辅助工具: 翻译的
导学——学法指导 学法指导 导学
Tips: :
提高方法: 提高方法:
翻译理论+翻译技巧+ 1. 翻译理论+翻译技巧+翻译实践 研究有关翻译的论述,弄懂翻译的基本问题。 ( 阅读理论著作;专题论文;翻译教材;译品的前言后语) 2. 研究译作范本 从中摸索翻译的规律和技巧,对比不同译本的处理和效果。 研究典型译例,注意翻译技巧的说明和译句的得失,为翻译 实践打好基础 3. 不断进行翻译实践 (1) 依照词语---句子---段落---语篇的顺序; (2) 选择不同题材和体裁的练习材料; (3) 难易循序渐进; (4) 译文反复修改,不断提高译文质量; (5) 选择有参考译文的文本,进行对比学习; (6) 可请别人修改或校正。
翻译理论与实践
导 学 第一章: 第一章:翻译概述 第二章: 第二章:英汉语言对比 第三章: 第三章:词语的翻译 第四章:句子翻译技巧( 第四章:句子翻译技巧(上) 第五章:句子翻译技巧( 第五章:句子翻译技巧(下) 第六章: 第六章:常见文体的翻译
导 学
• • 教学目的:本课程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翻译理论,提高翻译水平。 教学目的:本课程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翻译理论,提高翻译水平。 本课程主要介绍基本的翻译理论知识, 本课程主要介绍基本的翻译理论知识,通过英汉两种语言的对比和大量译例 翻译,介绍了翻译的一系列常用方法和技巧。通过实践熟悉翻译技巧, 翻译,介绍了翻译的一系列常用方法和技巧。通过实践熟悉翻译技巧,培养 翻译能力,不断提高翻译水平和能力。 翻译能力,不断提高翻译水平和能力。。
[精品]读奈达《翻译理论与实践》
[精品]读奈达《翻译理论与实践》
本书是奈达博士继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之后的又一部论述翻译的经典著作,它旨在帮助译者在进一步领会翻译理论精髓的同时,切实掌握翻译技巧和策略。
翻译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是本书的主要特点。
两位作者从《圣经》的不同译本中选取了大量的实例,进行对比分析。
这些例证涵盖了翻译的方方面面,因而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代表性,同时也增加了本书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作者一方面对翻译进行了详尽的语言学分析,另一方面也指出,翻译不仅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技术,而真正理想的翻译甚至是一门艺术。
本书的写作历经四年,几易其稿,凝聚了作者和圣经学会翻译工作者多年的经验和心血。
全书脉络清晰,语言深入浅出,说服力强,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翻译学参考资料。
翻译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与实践研究
翻译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与实践研究1.提高翻译质量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首先体现在提高翻译质量上。
通过对翻译理论的学习和研究,译者可以更好地掌握翻译技巧,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确保译文准确、流畅、自然。
在实际翻译过程中,译者可以根据翻译理论的原则,对原文进行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克服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使译文更加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
2.提升译者素养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还体现在提升译者素养上。
学习翻译理论可以帮助译者深入理解两种语言和文化,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同时,翻译理论还可以引导译者树立正确的翻译观念,遵循翻译职业道德,对待翻译工作认真负责。
通过翻译理论的学习,译者可以不断完善自己,提高翻译水平,成为一名合格的翻译工作者。
3.丰富翻译方法随着翻译理论的不断发展,翻译方法也日益丰富。
翻译理论可以为译者提供多种翻译策略和方法,使译者在面对不同类型的文本和语言问题时,能够灵活运用各种方法,提高翻译效果。
例如,在文学翻译中,译者可以运用异化翻译和归化翻译等方法,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风格和特点,同时使译文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
4.促进翻译评价体系的完善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还可以体现在促进翻译评价体系的完善上。
翻译理论可以为译者提供评价译文质量的标准和方法,使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有据可依,提高翻译质量。
同时,翻译理论还可以帮助翻译评审者和读者更好地评价译文的质量,确保翻译工作的公平、公正、公开。
总之,翻译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与实践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可以提高翻译质量、提升译者素养、丰富翻译方法和促进翻译评价体系的完善。
因此,译者应当重视翻译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将翻译理论运用到实际翻译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为我国翻译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同时,翻译理论研究者也应关注翻译实践,结合实际翻译问题,不断丰富和发展翻译理论,为翻译实践提供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指导。
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
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作者:李翔来源:《家教世界·下半月》2013年第03期摘要:众所周知,翻译理论的形成,是建立在翻译实践的基础之上,是大量的翻译实践活动经验总结的结果。
因此,有理论指导的翻译实践才能使译文在不使原文意义受损的情况下做到游刃有余,让译文在忠实原文意义的基础上更贴近译语。
所以,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有着特殊的指导意义。
一、翻译理论的定义随着学术不断的发展,对理论这一重要学术概念始终没有统一的认识,这是翻译理论或翻译学争论的根源所在。
理论的定义有许多,尤其是外国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给出理论不同的定义。
《辞海》释义道: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Oxford: to turn from one language into anotherWebster:to turn into one’s own or another languageCatford: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源语)的文字材料替换成另一种语言(目标语)的对等的文字材料。
斯特劳斯和科彬对理论的定义是:通过关系陈述而发展良好的一组相关概念,这些概念共同构成一个整合的模式,而该模式能够用于解释或预测现象。
理论是关于某一学科领域的概念、基本命题以及原则体系,是人们由实践概括出来的关于自然界和社会的知识的有系统的结论。
纽马克在其《翻译理论是什么》一文中写道:事实上翻译理论既不是理论也不是科学,是我们已有的而且仍然是不得不具备的有关翻译的过程的知识体系。
他认为:“翻译理论所关注的主要是为各种可能的文本决定恰当的翻译方法;而且为翻译文本和批评翻译提供原则、规则和提示体系,为解决问题提供背景知识”。
二、翻译理论的分类理论可分为两类,其一是与实践检验相联系的应用性理论,这类理论具有行动性、实践的直接性和具体性;另一类则是与形式结构相联系的纯理论,它是一个严密的逻辑体系,这类理论具有思辨性、实践的间接性、抽象性和潜在性等特点。
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实践
第五章:功能派翻译理论。20世纪七、八十年代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出现标志着翻译研究逐渐脱离了静态的语言类型的分析,取而代之的是德国的功能和交际方法。本章重点论述了赖斯关于文本类型和语言功能的早期研究、曼泰里(Manttari)的翻译行为理论、弗米尔的目的论、诺德的更为详细的文本分析模式等。
第六章:翻译研究种的话语和语域分析。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建立在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基础之上的话语分析得到了较大发展。豪斯基于韩礼德的语域分析提出了她的翻译质量评价模式,贝克的翻译教科书《换言之:翻译教程》则从话语和语用分析的角度切入,哈蒂姆和梅森则更多的从语用和符号学的层面切入语域分析。本章后半部分也涉及了其他学者对从话语分析和语域理论切入翻译这一方法提出的批评。
第三章:等值和等效。本章主要涉及罗曼雅各布逊的意义和等值的实质、奈达的建立于《圣经》翻译基础之上的翻
译的科学及其所提出的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科勒的对等和等值以及70年代以后,一些学者如切斯特曼、巴斯奈特、贝克等人对等值这一概念的发展。
第四章:翻译的变化方法。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出现了很多从语言学的角度去分析翻译的方法。本章重点介绍了3种模式:维奈(Vinay)和达贝尔内(Darbelnet)的直接翻译和间接翻译、卡特福德的形式对应和篇章对等及翻译变化的层次和范畴、茨瓦尔特(Van Leuven Zwart)的有关翻译变化的比较—描写模式。
第一,每一章正文前面都有一个方框,简短列出本章的主要观点。然后是这些观点所依据的文本,有些甚至细到某一部著作的具体章节。正文部分基本上都包括简介(除了第一章)、主要内容及其评价、与主要内容相关的个案及其分析讨论、本章小结、与本章内容有关的需进一步阅读的书目,最后是与本章有关的讨论题和研究点。第二,引用和使用了大量的图表,并在该书前面目录后有专页列出图表的名称,以利查找。第三,该书在最后注释和索引前,还有一个与翻译研究有关的互联网网址的附录。其中包括两个发布有关会议、最近出版物和研究信息的网址,6个国际性翻译期刊的网址和4个经常含有有用链接的翻译组织的网址。
翻译理论与实践TranslationtheoriesandPractice
翻译理论与实践(汉译英)Translation Theories and Practice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Teaching Notes for Senior College Students(2005年9月)刘国忠2578706*************.cnTopics at first:1. 解读汉译英《教学大纲》2. 解读汉译英《考试大纲》3. 汉译英学习指导①重要性②特性③实践性汉译英精典教材:1. 《英汉翻译教程》张培基喻天根《汉英翻译教程》吕瑞昌喻天根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0.92.《汉英翻译基础》陈宏薇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8/23.《英汉互译实用教程》宋天锡等国防工业出版社2000/14.《实用翻译教程》(英汉互译)增订本冯庆华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55.《实用汉英翻译教程》曾诚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46.《翻译教学:实务与理论》刘宓庆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1•汉译英主要内容:•一、汉译英实务教学•二、历届TEM8汉译英试卷评析•三、汉译英练习与评析•—汉英翻译强化训练汉译英实务教学主要内容一、汉英词语对比二、汉英句法基本差异(一)汉英句子的主语比较三、汉英句法基本差异(二)汉语谓语动词的分析和翻译四、被动语态的翻译五、汉译英中的主谓定位六、汉译英中的句子整合问题增补内容:七、如何避免翻译中的Chinglish八、汉英翻译中的文化传递九、公示语的翻译十、历届TEM8汉译英试卷评析十一、汉译英练习与评析—汉英翻译强化训练汉译英学习指导(一)如何保证翻译课的教学效果1.以―正当程序‖保证翻译质量无论英译汉,还是汉译英,译文都需要准确、通顺,这是翻译的基本要求。
表达准确的基础是对原文的准确理解:译者必须准确地理解原文的每个词、每句话和作者的意图。
表达通顺的基础是对译入语的熟练运用。
我们在做汉译英时,存在一个天然的劣势:由于英语不是我们的母语,做到表达的准确和通顺相当困难。
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及其结合的方式
1翻译理论的争议及意义1.1翻译理论争议概述翻译需求和行为的出现,完全是为了满足不同语言体系人群的交流,由此“翻译”给人的直观感觉,就是两种语言在含义表达上的“对等”,这也是翻译实践的最终目的。
相应地,翻译理论是人们通过对翻译实践的总结、分析、归纳、思考等,最终汇总成具有指导意义或约束能力的机制[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人类长期实践活动以来总结出的真理,任何社会实践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都必然会出现与之相适应的理论。
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始终强调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作用于理论,导致人们产生理论与实践是“指导关系”的错误认知。
有的学者的认知概念过于纯粹化,将理论与实践理解为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关系,使得理论与实践出现了严重的脱节,从某种程度上造成翻译活动重实践轻理论,甚至认为翻译理论没有意义、没有价值的错误认知。
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之间的矛盾冲突,远远高于它们内在的统一性,究其原因,可归结于作用对象本身处于复杂的文明背景,同时翻译主体层面对统一翻译对象的认知,也存在千差万别,如果排除掉复杂的干扰因素(主要是文化因素),那么翻译理论就成了单纯地梳理关系,意义已经不大。
从宏观层面来讲,翻译理论是人们对于翻译这一具体实践的理性认知,并通过对翻译实践活动进行总结和归纳,形成一套完整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观点和理念,包含了一般性的结论和对于翻译实践的具体意见和建议[2]。
翻译理论重在对于翻译领域的基础知识研究,更加关注翻译用语的深层理解和逻辑运用。
从微观层面来讲,翻译理论针对的是具体的语境和场景,涉及到不同的翻译目的,面对的是不同的受众对象,因此翻译活动必须相应地采取不同的措施和应对方式。
1.2翻译理论存在的意义翻译理论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具有认知和启发的意义。
翻译理论是一种总结归纳,是对于不同的翻译所涉现象及情况规律进行描述总结,将包括语言在内的各种元素抽象为受众所能认知的语言符号及语音语调的过程。
迄今为止,没有任何一种翻译实践是脱离翻译理论进行的,即便持有“翻译无理论说”的翻译者,这种观点本身就是一种理论,它侧重于翻译者的主体意识,即以自我为中心的翻译形态[3]。
浅析翻译目的论三原则及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浅析翻译目的论三原则及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一、本文概述翻译作为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流活动,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科技的进步,翻译实践日益频繁,翻译理论也日臻完善。
在众多翻译理论中,翻译目的论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实用性,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本文旨在浅析翻译目的论的三原则——目的原则、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并探讨这些原则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交际行为,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策略和方法。
本文首先将对翻译目的论的基本观点进行概述,明确翻译的三原则及其内涵。
随后,结合具体的翻译实践案例,分析翻译目的论三原则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展示其在指导翻译实践中的有效性。
本文还将探讨翻译目的论在应对不同翻译类型和翻译场景中的灵活性和适用性,以期对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指导。
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期望能够加深对翻译目的论三原则的理解,提高翻译实践的质量和效率,推动翻译理论的发展和完善。
也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为翻译研究和翻译实践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促进翻译学科的繁荣和发展。
二、翻译目的论三原则解析翻译目的论是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它提出了三大原则来指导翻译实践,即目的原则、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
这三大原则在翻译过程中各自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共同确保了翻译的质量和效果。
目的原则是翻译目的论的首要原则。
它强调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过程的主要方式,即结果决定方法。
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应根据翻译的目的和译文的预期功能来选择最合适的翻译方法和策略。
这意味着翻译并非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要实现特定的交际目的和功能。
连贯性原则要求译文必须内部连贯,即译文应该符合译入语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让译入语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
这一原则确保了译文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使译文在译入语环境中具有实际意义和价值。
忠实性原则要求译文与原文之间保持某种程度的联系,即译文应忠实于原文的信息、意图和风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
翻译是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的跨文化活动,是通过语言转换来展现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随着世界日趋全球化,翻译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而如何进行优秀的翻译,需从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两个方面展开探讨。
翻译理论是从学术层面对翻译现象进行分类、解释和分析的过程。
其目的是为翻译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方法支撑,可以在翻译过程中提供各种公式、方法、原则和规则等,以便于进行准确、标准和符合语言习惯的翻译。
翻译理论主要包括等价理论、功能理论和文化转换理论等。
等价理论是翻译理论中比较主流和经典的理论之一。
他认为在翻译中需要寻求同等意义或近似意义,使译文与原文在语义和语用上达到一定的匹配度,从而使译文意义不失真、不失真实、不失健康和不失文采。
等价理论的核心是翻译中需要双重转换:语言之间的转换和文化之间的转换。
相对于等价理论,功能理论则更加关注的是翻译的目的和功能,它通过考虑翻译对读者的影响和作用来决定翻译取舍。
即使在不完全符合原文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用某些方法来实现更好的翻译效果。
在这种情况下,翻译实践的实效性成为评价翻译品质的核心标准。
文化转换理论是从跨文化交流的角度出发,通过翻译者的思维活动实现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互相转换。
翻译实践中遇到的问题非常复杂,不仅需要翻译者有优秀的语言和文化背景知识,还需要有转换的思维观念和技巧。
翻译实践是通过词汇、语法、语义、上下文等多种手段将原文转换为目标语言的过程。
在翻译实践上,需要考虑多个方面的问题,例如语言能力、文化背景、技术素养、翻译规范等。
值得注意的是,翻译实践并不等同于语言的传递,因为翻译的本质是作为中介创建并解决两个文化或语言之间的联系。
一个好的翻译需要翻译者结合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进行切实可行的操作。
因此,好的翻译一定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实际效果为导向的翻译。
翻译者需要通过翻译理论来指导自己的翻译实践,同时在实际操作中总结出适合自身的方法和技巧。
值得一提的是,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是相互交织着的。
一方面,翻译理论需要
依托翻译实践得以验证、完善和修正;另一方面,翻译实践需要理论来指导实践和提纯自身的技能。
因此,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二者最好要相互配合,互相促进发展。
仅在翻译理
论层面上研究翻译问题是不够的,也需要跟翻译实践紧密结合。
只有通过理论指导实践,不断提升翻译水平和质量,才有可能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取得更加出色地翻译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