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诗意盎然的语文课堂
诗意栖居于语文——初中诗意语文课堂的构建

诗意栖居于语文初中诗意语文课堂的构建罗婧婕(南宁师范大学㊀广西㊀南宁㊀530022)作者简介:罗婧婕(1997 ),女,壮族,广西大新人,教育硕士,单位:南宁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研究方向:语文教育理论与实践.ʌ摘要ɔ㊀诗意语文 作为新时代兴起的语文教学流派之一,为广大一线教师和教育研究者所关注.本文主要从教师方面提出自身成长㊁引领学生㊁塑造课堂三方面的构建策略,带领学生去寻找语文 诗意 的春天.ʌ关键词ɔ㊀初中;诗意语文;课堂构建ʌ中图分类号ɔG 635㊀㊀㊀ʌ文献标志码ɔA㊀㊀㊀㊀ʌ文章编号ɔ1009-9433(2019)12-0003-01一㊁自身成长 腹有诗书气自华 (一)丰厚自身文化底蕴.语文这门学科依托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而我们就是要将这样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传递给我们的学生.假设一个教师在课堂上神采奕奕㊁收放自如㊁旁征博引㊁妙语解颐,那么这将会是一堂热情洋溢的课㊁学生不光能听得入神,课后也回味无穷;反之,一个只会在课堂上照本宣科㊁腹中空空的教师,学生的不认可和不喜爱都有了理由.成为前者的前提在于,要通过读书积累去丰厚自身的文化底蕴,通过阅览古今中外经典名著,了解其中风土人情,感受其中艺术品格,让自己的精神 栖居于诗意中.(二)提高文本解读能力.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学的支柱,也是一节精彩的语文课的灵魂所在.文本解读不免会带有个人色彩,但解读重在合境合理合乎学生接受能力,突出重点或创新点,而非面面俱到㊁人云亦云㊁蜻蜓点水.首先,教师在 读 中自我感悟.其次,教师在 教 中扩展内涵.语文教材中所涉及的篇目仅仅只是五千年中华文化中的沧海一粟,仍然有着许多的空白需要我们去遐想和扩展.(三)提高课堂语言修养.一段 诗情画意 的教学语言往往能给学生带来美的感受.在教师诗意优美的语言感悟下,学生主动地探索新知㊁启发智慧.教师在课堂中妙语解颐,娓娓而谈;掌声接连,笑脸相送;或伤或乐,或娇或愤,就像琵琶乐师 轻拢慢捻抹复挑 一样地运用自如,也只有这样的语文课堂才能诗意盎然,才能真正的吸引学生走入文本的美妙世界.同时,由于语文教材中的篇目丰富且各具语言特色,或是淡雅如菊,或是朴实动人,或是慷慨激愤 这就要求教师语言也应当随着文本而调整和变化,于真切情意处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感悟,引领着学生 诗意 地深思和陈说.二㊁引领学生 言有尽而意无穷(一)重视阅读积累力量.阅读关乎一个人的灵魂,关乎一个民族的兴盛,关乎一种文化的继承.然而,应试教育下的阅读课将美和诗意榨干,肢解出的所谓的 考点 ,令大部分学生索然无味.首先,教师要多些鼓励和支持,虽说经典更具审美性,但是从吸引学生这点上来说,教师更应该尊重理解学生的阅读取向.也就是说,在培养学生阅读初期,即使学生阅读一些青春网络小说等书籍,教师都应该给予一些支持,而不是反对和呵斥.其次,在学生阅读取向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再规划出必读经典篇目范围,或是制定阅读计划,由少到多㊁由浅到深的引导学生阅读经典篇目,带领他们走进诗意的语文世界.诸如此类的方法还有很多,但是教师需要明确的一点就是,阅读对于启发学生诗意思维是至关重要的.(二)塑造审美熏陶环境.语文是一门极具审美价值和感染力的人文学科,其学习过程也应当具有 诗意 的美.但是现在的语文课堂由于一些现实的压力和应试观念影响,语文课堂远远不如我们想象中的浪漫而富有美感,不仅学生觉得乏然无味,就连教师的教学思维也被应试框架定格,语文应有的人文价值无法体现出来.践行 诗意语文 的语文教师教学中也可以尝试从语文的审美特点去入手.例如,我们可以将教材中作者或是文本人物的感情间接或直接地表达给学生,让学生体会情感美;也可以在教学中展示与教学内容有关,且具有极高审美性的书籍类㊁字画类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眼光等等诸如此类的方法.同时,教师应注意方式方法,防止过满则溢.因为语文课毕竟不是美术课,对学生审美价值观的熏陶始终都来自于语文本身.三㊁塑造课堂 心有灵犀一点通(一)诗意对话,触动心弦.语文的课堂具有言语性,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言语素养,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诗意对话是在对话双方互相对等㊁诚恳的基础上进行的,它珍视学生的生命体验,尊重理解学生的独特个性.也正是因为它是能自由对话的语文,所以教师就要创造和谐自然的对话氛围,让学生能够在对话中实现思想的升华和感情的体验,师生心灵碰撞出火花,诗意触动心弦.许多老师认为诗意对话就是师生间优美语言的来回互动,这是较为片面的一种想法,诗意对话应该是教师有效的问题引导和学生有目的自由回答.(二)诗意情境,营造氛围.情境是一种氛围㊁一种感觉,在这种氛围和感觉中,师生皆沉醉其中㊁思维放飞,尽情遨游知识殿堂.教师应引导学生领悟文本所创设出来的美,较为理想的形态是文本意境与教学意境融为一体.首先,多媒体相关技术的运用,在诗意情境的创设中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唯美的图片或视频,照应着学生脑海中的想象;动听适宜的音乐旋律,带领着学生走入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其次,教师可以用优美深情的言语对文本画面进行描述,渲染诗意氛围.这对教师的语音语貌有着较高的要求,需要教师为此付出努力.最后,教师在课堂中的深情投入,也同样是营造诗意情境的重要手段.随着文章的闲适而淡然,随着文章的慷慨而激昂,随着文章的优美而恬静,让学生在诗意情感中,真正的走入语文.总之,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它自然地表现了人的内心感受和情感体验,语文教育应该回归它的本源一种诗意的存在.让我们随着前人洒下的点点星光,在迷雾笼罩的林间小道跋涉,追求诗意的情怀从不懈怠,即使无法到达最遥远的星河,沿途中我们也能被不知名的芬芳惊艳,收获绚烂,收获诗意.参考文献[1]㊀王崧舟.从 诗意语文 迈向 诗意人生 [J ].中国教师名师工作坊,2016,01:44-48[2]㊀董一菲.现语文的诗意[J ].中国教师名师工作坊,2017,02:54-583。
语文,让生命流淌诗意

语文,让生命流淌诗意全国语文特级教师、教育专家余映潮老师说:“语文教学过程要比较生动美好,比较有文气和比较雅致;要诗意策划,即充分地考虑与设计阅读教学过程中层次的美、活动的美和细节的美,就是教师在阅读教学的某一细节、某一步骤方面所酝酿的具有文趣、具有情味、具有美感、具有诗意的教学情境”。
是的,语文是充满人文性的,语文应该是学生心灵的栖息地,是精神的家园。
语文教学应当在诗意光辉的照耀下,给人以美的愉悦和美的享受。
流淌着浓浓诗意的语文课堂可以让学生体味无穷的情趣,意会不可言传的意蕴,使他们的心灵得到净化,唤起美好的情感。
在身心愉悦的状态下,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探求人生的真谛。
那么,如何才能营造教学中的诗意,让我们的语文教学流淌诗意呢?一、在阅读文学作品中感受诗意在中学语文教材中,荟萃古今中外名家名篇,有纯真质朴的《诗经》,隽永精致的诸子散文,磅礴率直的汉乐府,有灿烂多彩的唐诗宋词,当然还有大量文质兼美、启人心智的精选时文,荡气回肠、扣人心弦的中外小说戏剧。
所有这些,都是作家在喧嚣尘世中为我们保留的一块洁净的精神家园。
这些教材无不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无不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着精神贯注和文化熏陶。
教师的职责就是传承这份生命遗产,让学生接受人文洗礼,感受文学作品中如山花般灿烂的诗意美。
同时以自己高尚的人文情怀引领学生感知文本、品味语言,体会生命中的真善美,以自我的生活积淀引领学生体味人类的精神追求和精神实质。
在阅读《安塞腰鼓》时,我们可引领学生去感受黄土人博大的胸襟和强盛的生命力;在阅读《斑羚飞渡》时,我们可让学生学会敬畏生命;在阅读《伟大的悲剧》时,我们可引领学生去感受悲剧的强大震撼力;在阅读《桃花源记》时,引领学生读懂一种达观,读出一种人生境界。
花木兰孝顺美丽智勇双全,诸葛亮足智多谋忠心耿耿,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朱自清“宁可饿死不领救济粮”的骨气,所有这些,无不让人感受人格美巨大的力量、情感美动人的光芒。
诗意语文的教学理念

诗意语文的教学理念
诗意语文的教学理念
1、以文学激发思想——让学生把文学作品融入到自己的思想中,反思社会现实,领悟人生,增强精神财富。
2、以艺术激发情感——用文字激发学生的情感,把文学的情感浸润到学生的每一天,让学生在文学的海洋中学会最美的情感艺术。
3、以思想拓展视野——用文学来育人,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启迪学生,开拓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不断思考和比较中进步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4、以语言点缀生活——用文字享受美,让语言贴近生活,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时候学会把优美的文字应用到生活中,营造一种朴实的文艺氛围。
5、以展示充分自信——通过完成诗歌朗诵、书法书写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声音,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建立良好的信誉度。
6、以考察探索自我——让学生重新审视自我,从文学作品中反思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梳理自我的价值观,使学生从中得到满足和成长。
- 1 -。
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古诗课堂美育分析

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古诗课堂美育分析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广,古诗课堂已成为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环。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古诗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更是构成中华文化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作为语文教学中的古诗课堂教学,应不仅注重学生对于古诗的理解和记忆,同时强调古诗的美育功能,让学生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受到美文的熏陶,养成美好情操。
一、古诗教学中的美育设计1、意境感知美: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得到意境的感受,感受到古诗所表达的内涵情感,领悟古人的精神世界,增强审美情趣。
在学习古诗前,教师可以先创建一个与诗歌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诗歌的氛围,激发学生对于古诗的情感共鸣。
例如,在教学《静夜思》时,可以先展示一张月下山林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感受月光、山林的静谧与神秘。
然后,再请学生阅读《静夜思》,理解诗歌中所表述的情感,让学生体验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样的氛围,让他们感受到古人对于大自然的醉心与感慨,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美学素养。
2、语言感知美:古诗的语言之美是诗歌最为重要的美学特征之一,教师应该在古诗教学中,让学生感知古诗的语言之美,引导学生从词语、句子结构、节奏韵律等多个角度来认识古诗的语言特征,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让学生对于汉语语言的美感有更深入的理解和体认。
例如,在教学《长恨歌》时,可以先教学课文中的生僻字词,用生动有趣的形式来介绍和演示这些字词的使用方法。
然后,让学生感受古诗中的节奏、韵律,训练学生的诵读能力和朗读表现力。
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设计,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可以让他们在学习中感知汉语语言的美感,从而培养他们的语言鉴赏能力。
3、唐诗宋词的百科知识:古代诗词中涉及的历史人物、事件、文化背景等都是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在古诗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了解唐诗宋词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知识,让他们了解唐宋时期的风俗文化、社会变迁和思想发展等方面的知识。
为语文课堂插上诗意的翅膀

为语文课堂插上诗意的翅膀作者:巫永荣来源:《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教学研究》2013年第07期纵观新中国语文教学的发展历程,其人文底蕴在慢慢流失;留意现在很多语文课堂,文本中美丽如诗的意境被无情地解析,浓浓的人文意蕴被残酷地肢解,语文的文化语境也变得十分苍白,丰富的生存体验成为学生的奢侈梦想……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有一句名言:“人,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
”学生本该诗意地栖居在课堂上,一堂精彩的语文课,就是一篇洋溢诗意的美文、是一首诗意飞扬的小诗、是一条流淌诗意的溪流。
语文教师最高的追求就是诗意的课堂。
为语文课堂插上诗意的翅膀,让语文课堂流淌出诗意,让学生们栖息在诗化的课堂里收获美丽的思索——这是语文课堂的最高境界。
一、创设人文环境,营造诗意氛围传统的语文教学,存在许多负面的影响:要求整齐划一的“插秧式”课堂教学里,一个个活生生的灵性被约束和限制;只突出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功能的“填鸭式”的课堂教学中,严重忽视了师生的情感共鸣,价值的欲望和感知魅力得不到激发;“标准化”的教学课堂简化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这些失败的语文课堂干枯、死板,令人可怕的乏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诗意。
新课标强调了文学作品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审美感受和审美创造等。
设计时,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用画面再现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用语言描绘情境,引领学生走入“如诗一般优美的语文课堂”,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切体验,达到景与情的统一,情与景的交融。
让学生浸润在如诗般优美的语文课堂里,既有利于语文学习本身,又有利于学生心灵与人格的健康发育。
二、“诗化”课堂,品味诗意语文课标实验教材文质兼美,文脉贯通,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因素,凸显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课堂教学中师生共同感悟的主体就是诗化语言与诗意人生,情感的共鸣、感应与升华应在教与学过程中,在对人生的诗意感悟和对文本的诗化语言的解读体味中获得。
如一位教师教《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他的朗读指导非常有特色。
让语文课堂充满浓浓诗意论文

让语文课堂充满浓浓的诗意【摘要】语文课堂应该充满浓浓的诗意——涌动着诗的灵性,漾溢着诗的浪漫,弥漫着诗的芳香,勃发着诗的激情,流淌着诗的旋律,演绎着诗的精彩。
诗意的语文课堂是迸发智慧、传递真理、彰显人性的课堂。
学生在诗意的课堂里浸润,收获的是人格修养的熏陶、语文素养的发展、丰厚语感的提升、人生智慧的开发,更获得了生命发展的动力。
【关键词】语言诗意;导入诗意;氛围诗意语文是一门人文的学科,是充满情感的学科,一篇篇文章流淌着浓厚情感的汁液。
语文课堂教学要引导学生伴随着情感解读文本,切不可以一种超然的心态带领着学生冷眼旁观地肢解文本。
学校是学生成长的家园,而语文课堂更是让生命充满灵气、智慧、活力、激情的地方。
正如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所指出的那样,“语文课应是一种精神的漫游,应该是好玩的、有趣的”。
在大语文观的背景下,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课堂行为等,更应该以一种诗意的方式来演绎。
一、语言的诗意语文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它对教师语言修养要求的严格。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
”于漪老师说:“将教学语言的科学性和教育性,用艺术化的优美形式和方法诉诸学生的感官,使之入耳入脑入心灵,既准确、明晰、自信、沉着、雄辩,闪耀着理性的光辉,又风趣、生动、形象、亲切、自然,充满诗情画意,令人赏心悦目。
”语言的诗意包括导入语、对文本的解读、语言的连贯得体等方面。
1、导入语导入的方法很多,但用平淡无奇的导入语言很难让学生一下子进入教学状态。
因此,激情而富有诗意的导入语,既能带给学生美的享受,又能充分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我在一年夏天上《故都的秋》公开课时,曾这样导入:“随着气温的一天天升高,夏天已经来到我们的身边。
在这个容易让人烦躁的季节里,我们特别怀念秋天的凉爽。
不同的人对秋天有不同的感受。
对劳动者来说,‘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如何打造诗意高中语文课堂

如何打造诗意高中语文课堂摘要:语文在很多人的观念中是教会人们读书写字,非但没有乐趣,相反感觉这些很枯燥乏味。
其实非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高中语文是一门非常有味道的学科,它教会人们的不仅仅是读书写字,还有很多精神层面的丰富和拓展。
因此如何提高课堂的讲课效率,如何让学生们学习起来津津乐道,如何在枯燥乏味劳累的高中打造诗意语文课堂是让学生们学好高中语文、爱上高中语文这门课的前提基础。
本文主要通过制定出一系列课堂的改良措施打造出修养身心的诗意高中语文课堂,帮助学生们更好地学习语文,体会到语文在精神层面给人们的帮助和启迪。
关键词:诗意;高中语文;精神素养【中图分类号】g633.3与其他各类学科的教学模式相比,高中语文教学并不是单一的传授知识、教会知识点、教授解题思路那么简单,它有很多精神层面的营养是其他学科不具备的。
语文到底是什么呢?相信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困惑,但我们能够清楚的一点是语文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将人们待到一个个假想的意境中去感受作者的喜怒哀乐,体味作者的百味牵肠,因此老师在保障课堂质量的同时,应该创造出诗意盎然的教学氛围,和学生们一起用诗意的眼光去领略文章中的涵韵,让课堂充满的不再是死气沉沉的读书声、不再是枯燥乏味的被书生,而是诗意盎然、情感四溢的具有活力的课堂。
一、营造诗意的语文教学氛围诗意高中语文课堂是在构思精巧细腻、感情敏感丰富的文章中,感性地去揣味,感性地去认识作者、感性地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诗意教学是语文老师带领下的主打场,引导学生们用发现美的眼光去品位文章的细枝末叶,去感悟生活的千丝万缕,将课堂精彩化、审美化、情感化、生活化。
李吉林老师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是教师,也是诗人》。
诗人是令人心生仰慕之情,令人敬畏让人崇敬的,同样老师也是诗人,她的诗句每天响彻在教室的每个角落,她的身影留下了学生对诗中情感的思揣,她的一字一句教会学生们如何吟一首好诗,他对诗中的情感毫不吝啬的灌注到学生们的心田上,犹如山谷中的野百合,漫山遍野它的芬芳。
让语文课诗意起来论文

让语文课诗意起来课改了,语文课该如何上?教师既不能滔滔不绝地讲,也不能纯粹作为旁观者,一味放手让学生讲;或者“爬黑板”每节课只是以题的形式出现,讨论交流,这样的语文课,单调乏味,学生讨厌,原本很唯美的语文被无情的撕碎,割裂,变得索然无味。
怎么上?我认为在课改浪潮下,语文课更应该充满生机与活力,用发展的眼光来上课,让语文课充满诗情画意,我做了以下尝试:一、语文教师应具有书香气质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师,应该是多读书,读好书的。
俗话说得好:“腹有诗书气自华”,教师只有读的书多,他的内心充满了诗情画意,他才会以诗意的感觉装扮课堂。
读书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需要教师的长期坚持。
读什么书呢?读散文、杂文、小说、历史等书,这样多角度的阅读,教师的课堂才会诗意盎然。
二、语文课堂应像一篇优美的文章每一节课,结构上应该象一首律诗,包括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或者具有起、承、转、合的特点。
这样的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一种新奇的状态,既有平实学知识的感觉,也有丰富的联想,想象。
重要的是,课堂上的每一个细胞都被丰富的情感熏陶着,在无形中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提高了他们的修养。
更应该象章回体小说,每一个环节都有主题,到高潮处,戛然而止,给学生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让学生的每一个毛孔,都处于兴奋状态。
我在教《范进中举》时,讲到报录人到范进家报喜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范进中了举,他会有何反应?他的老丈人会有何反应?邻居会有何反应?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学生们个个认真钻研这些问题,大大提高了学习的自觉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语文课应是朗读的天地再课改,语文课的教学百变不离其宗的是朗读,而且应该加强。
“读是情感的最好表达”,读得好说明情感到位,语文课上得才有味道。
在读文章时,教师或示范,或让学生听录音,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受到启发。
再要求他们以多种形式朗读:个人读、小组轮读、男女生赛读等等,读出抑扬顿挫,在读中悟出作者的情感依托,让学生感受朗读的惬意。
让语文课堂诗意飞扬

让语文课堂诗意飞扬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语文课堂更是异彩纷呈,那么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才是适合学生,是学生所真正需要的呢?我认为初中的语文课堂应该充满文学的味道,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张扬学生个性,课堂灵动飞扬。
让学生在快乐中感受,在和谐轻松的氛围中求知,碰撞思想的火花,获得求知的乐趣。
运用一切教学智慧,让学生快乐的学习知识,培养能力,让教科书灵动起来,让语文课堂生动起来。
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在质疑问难中提高自己的求异思维能力。
1课堂灵动,诗意飞扬语文课堂应是充满灵性,诗意盎然的,而语文老师的精神气质,更会直接影响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影响和感染每一位学生。
老师用春风拂面的笑颜缓解了孩子紧张的心灵。
圆润甜美的嗓音一出口就使整个课堂充满魅力。
语言幽默风趣,妙语连珠;教风质朴沉稳,挥洒自如。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进入一个舒缓自如的语文世界。
教师的语速不紧不慢,如和风细雨润物无声,声音富有磁性,与孩子们的交流富有亲和力。
孩子们踊跃的发言,轻松的表现,让我感到这样的课堂才具有无限的生命力,这样的课堂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对学习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极大的促进了学生思维和智力的发展。
在诗歌教学中我们应指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理解,把诗中的意象进行组合,创造出一幅幅的生活图景和画面来,把自我融入诗歌中去,从而把握诗人的自我形象,更好地体会诗人在诗歌中创造的意境。
课堂上我们应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欣赏诗歌的能力,让学生进入诗的意境,从而达到潜移默化、陶冶情操的效果。
2腹有诗书,气自华美我们当下的生活越来越物质化,人们只为了自己的功利性存在,由于趋功逐利而不得安宁,我们需要“诗意的栖居”。
社会需要教育通过一些传统经典的学习,良好文化的熏陶,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和道德修养。
在经典的阅读学习中,感悟其强烈而深厚的人文关怀,让师生在经典的学习中将中华文化的兼容的气度,和谐的品格,灵动的智慧传承和发展。
营造充满诗意的小学语文课堂小课题中期报告

营造充满诗意的⼩学语⽂课堂⼩课题中期报告构建充满诗意的⼩学语⽂课堂的实践与研究课题中期成果报告⼀、课题提出的背景受应试教育的羁绊,我们的语⽂教学过分强调了思想性,⽽对⽂本中弥漫着的⼈性、诗性的光辉熟视⽆睹。
贴标签似的说教、⽀离破碎的分析,陈陈相因的教学模式屡见不鲜,导致课堂没有吸引⼒,教育的⼈⽂价值,精神内涵却被消解、异化。
应试教育将语⽂学科这门树⼈、育⼈的基础教育沦为⼀种⾼度⼯具化、技术化的训练。
充满⼈性之美,富有情性之趣的语⽂变成了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知识之学,乃⾄应试之学,这种畸变在⼀个曾经有千年“诗教”历程的国度⾥,不啻是⼀道“尴尬的风景”。
语⽂教学⾯对的是有⾎有⾁的⼈,凭借的是有情有趣的⽂本,构建的是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
倘若语⽂教师缺乏有创意的讲授,让原本⽣动活泼的课堂变得死⽓沉沉,那么,语⽂教学就是最⼤的失败。
因此,语⽂教学需要诗意的滋润,要让诗意的清泉流进语⽂的课堂。
要让我们的语⽂教学充满诗情画意,语⽂教师就需要较⾼的⼈⽂素养、蕴含诗意情怀,同时也需要灵活驾驭课堂教学,还学⽣以主体地位,让学⽣在涵咏、体悟中领会语⽂学习的真谛,进⽽接受美的熏陶和滋养。
这就是“诗意语⽂”存在的最⼤理由,也是“诗意语⽂”在今天课改中呈现的最⼤价值。
如果说“⼏乎每⼀个⼈的⼈⽣中,都有⼀段诗意盎然的岁⽉”,那么这段⼈⽣中的岁⽉,主要是指青少年时期。
因此我们提出课题“构建充满诗意的⼩学语⽂课堂的实践研究”。
我们尝试从体验⽂本之情,感受诗的意味;挖掘教师之情,发挥诗的魔⼒;促进学⽣之情,培养诗的情趣,通过诗意地导⼊、朗读、感悟、教学等让学⽣⾛⼊诗意的课堂。
⼆、课题研究的理论根据。
(1)《语⽂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充分利⽤民主平等、和谐诗意的语⽂课堂氛围,承认学⽣是学习的主⼈,从以往的侧重认知⽬标和侧重结果改为体现三个维度,其中之⼀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强调过程,真正注重学⽣的终⾝发展。
”善于挖掘⽂本中的诗意美,并运⽤⾃⼰诗意的饱含着情感⾊彩的语⾔与姿态作某种提⽰与引导,从⽽构成语⽂课堂的诗意场。
让学生领略语文教学中的“诗情画意”

让学生领略语文教学中的“诗情画意”作者:郑远星来源:《中学教学参考·上旬》 2013年第4期浙江上虞市春晖外国语学校(312300)郑远星中学的语文学习超越了对字词的理解,开始了对文章的整体理解和把握,同时更注重学生对文章描绘的艺术情境的体会,使学生通过对语文的学习,体验作品传达的深远含义,从中得到情感的体会和美的熏陶。
中学语文课本所选文章,不仅内容丰富,且文质兼美,在诗情画意中彰显文学的魅力。
教学中让学生领略语文的诗情画意,让学生爱上语文,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让学生领略语文教学中“诗情画意”的作用1.感文之境老师带领学生一起领略文章中的诗情画意,充分挖掘蕴藏于课文中的“诗意”,使语文学习走出单纯的知识传授,进入一个充满诗意的、散发着文化馨香的意境。
如教学七年级上册第四课的《紫藤萝瀑布》,教师应带领学生走进紫藤花盛开的情境,使学生浮想联翩,感受紫藤花的勃勃生气。
2.知韵之美一篇篇优美的课文,都是文化中的盛宴,都值得学生用心灵去解读,去体悟。
通过反复诵读可让学生随着那优美的语言、和谐的韵律,走进精彩纷呈、如诗如画的意境,使他们得到心灵的愉悦,情绪的安抚,产生进一步阅读的兴趣。
学生在投入、深刻、满足地诵读之后,情感和作品的韵味便可融为一体。
3.体情之切处在少年期向青春期转变过程中的初中生正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但是这个时候的他们也有叛逆的情绪,直接的说教不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如果能得到很好的引导,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通过对课文的深入解读,在诗情画意的描绘之中让情感教学潜移默化的发挥作用。
4.悟意之远教学不单单是对知识的识记,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情感体验、探究和感悟。
当学生能沉浸在美的情境中时,就会敞开心扉去感知美丽背后的意义,会调动起积极性,让所学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从而学有所用。
二、让学生领略语文教学中“诗情画意”的方法1.带情颂读,营造诗情画意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小学语文诗词教学中的意境营造策略

小学语文诗词教学中的意境营造策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诗词教学是一项重要内容。
古诗词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更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诗词的意境,是一项关键任务。
以下是几种有效的意境营造策略。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1. 图片展示利用图片展示诗词所描绘的景象,可以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诗词内容。
例如,在讲解《静夜思》时,展示月夜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床前明月光”的意境。
2. 音乐渲染播放与诗词意境相符的背景音乐,可以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如在教学《春晓》时,播放鸟鸣声、流水声等自然音效,使学生仿佛置身春天的早晨,感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美妙。
二、创设情境教学1. 情景剧表演通过情景剧表演,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感受诗词的意境。
例如,学习《咏柳》时,可以让学生扮演柳树、春风等角色,通过表演体验“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美丽画面。
2. 现场体验如果条件允许,带领学生到户外,亲身感受自然景象。
例如,学习描写春天的诗词时,可以组织春游活动,让学生在大自然中体会诗中的意境。
三、发挥想象力1. 引导想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填补诗词所留白的部分。
例如,在讲解《登鹳雀楼》时,问学生:“你站在楼上,看到了怎样的景象?听到了什么声音?”通过这样的提问,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诗歌意境。
2. 创作诗歌鼓励学生模仿古诗词进行创作,通过创作过程,加深对诗词意境的理解。
例如,学习《江雪》后,让学生尝试写一首描写冬日雪景的诗歌,体会诗人孤独的情感。
四、开展讨论活动1.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围绕诗词的意境展开讨论。
每组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阐述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
例如,学习《枫桥夜泊》时,可以讨论“为什么诗人说‘愁’?”“‘钟声’和‘渔火’分别代表了什么?”2. 全班交流在全班范围内进行交流,每个学生分享自己对诗词意境的理解,并且听取他人的观点。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获取更多信息,丰富自己的理解。
诗意的语文教学1

诗意语文大致具有的特征
• (3)文本的阅读,教学资源的拓展,学生有广阔 的阅读视野,思维有自由翱翔的空间,各种异见、 创见得到充分地尊重和鼓励,学生不再死读课本, 教学告别了僵化的窒息学生生命的目标一元化、 过程同步化、评价标准化。
诗意语文大致具有的特征
• (4)教学营造了一种诗情画意的艺术氛围,一种 悦人心目、牵人情思的吸引力。教师能熟练地综 合性运用教学技能技巧,并能给学生以适时适度 的点拨、启发和引导。教学手段不再只是课本、 黑板加粉笔,毫无情趣与生气。
闲自在,小桥流水人家。夕阳鸟儿如画,纺织娘 高唱甜蜜,最美是乡下人家。
虽然 生命短暂 但是 我们却可以 让有限的生命 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于是 我下定决心 一定要珍惜生命 决不让它白白流失 使自己活得 更加光彩有力 从而做到诗意地朗读,让学生有灵气
3、诗意地感悟,让学生有收获
• 教学不仅仅是一个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 验,探究和感悟。当学生沉浸在美的情境中时, 就会在内心深入萌发表达美好事物的愿望,就会 调动起全部的智慧,选取最美的语言来描述情趣, 感悟生活,尽情地展示自己。 • 课堂上思维的火花正在碰撞,师生的情感得到交 流,学生学起课文来特别带劲,收获也自然颇丰。 这样的感悟,既能增强自信心,提高兴趣,又能 学得生动、轻松、实在,何乐而不为呢。
一、语文课堂应该是诗意的。
• (一)语文的生命是诗意的。语文是一门 充满诗意的学科,鲁迅先生曾说过:“语 言有三美:意美以感人,一也;音美以感 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语文的 “意美”“音美”“形美”与闻一多先生 的诗歌三美理论——“绘画美、建筑美、 音乐美”是不是异曲同工?所以说,语文 的本性、本色是诗意,语文的活力、生命 是诗意。
如在教学《观潮》时,开头我这样导入:同学们,在祖国众多的壮 丽山川中,钱塘江大潮奇特卓绝,那“万马奔腾的阵势,山崩地烈的 声威”,令无数中外游客留连忘返。早在北宋苏东坡就以“八月十八 潮,壮观天下无”来讴歌她,咏赞她(随机以诗歌的形式出示)。这 节课,让我们跟随作者观潮,去尽情享受这堪称天下无的钱塘江大潮 吧!这种以诗歌形式的导入,学生感觉比较新奇、有趣,从而把学生
语文教学诗意化的特点和要求

语文教学诗意化的特点和要求新课程标准颁布以来,语文教学观念的更新在实际操作中,情形并不尽如人意。
急功近利的硬性灌输,使语文学习丰富的人文性和超功利的审美意识熏陶功能化为轻烟,成为泡影。
语文教学面对的是有血肉的人,凭借的是有情趣的文本,倘若语文教师缺乏有创意的讲授,让原本生动活泼的课堂变得死气沉沉,那么就是语文教学最大的失败。
因此,语文教学亟需诗意的灌溉。
一、什么是“诗意化”语文教学有人说,高品格的中学语文教学应该是“努力追求着一种境界,这种境界把教师、学生、教材三者有机地融为一体,净化心灵,像一泓洁溪流进心田,像一首牧歌回荡耳边。
这种境界难以用语言表达,但能使人顿悟人生,留下没齿难忘的印象。
”《现代汉语词典》里对“诗意”的解释为:“像诗里表达的一样给人以美感的意境。
”这里,“诗意”是和“美”、“美感”、“意境”连在一起的。
可见,“诗意化”语文教学,就是指语文课堂教学要创设一种诗所描绘的一种给人以美感的形象化的意境。
“诗意化”的语文教学就是语文教师充分运用自己的语言、情感和想象等方面所具有的独特的文化性格,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智慧,通过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营造一种人文关怀的情调,一种情趣高雅的意境,一种诗情画意的氛围,一种宽松和谐的对话,一种幽默诙谐的浪漫,一种追求美感的状态,生成一种富有诗意的形象化的课堂教学情景,来熏陶和感染学生,丰富学生的内心感悟,激发学生对事物的灵性,润泽学生的生命成长。
二、语文教学的诗意境界诗意的教学,是一种让人喜之不已、爱之不尽、流连忘返、依依不舍的情趣;是一种让人思索、耐人品味而又思之无穷、味之无极的情味;是一种含蓄而微妙、明朗而清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蕴;是一种纯真而轻松、朴实而飘逸、高迈而超拔、旺盛而坚定的精神;是一种让人情思绵绵、激情滚滚、余韵袅袅、思绪悠长的情绪;是一种让生命去欢腾、去烦恼、去憧憬、去悲伤、去歌颂、去诅咒的力量;是一种弃绝俗滥、远离虚伪,让人感到心灵不断净化、人格不断升华的意境;是一种令人身心彻底放松、精神高度自由、思想任意驰骋的氛围。
“诗意语文”

“诗意语文”诗意语文,是一种让人感受到文学艺术与语言美感的阅读体验。
它不仅仅是一种语文学习的方式,更是一种情感与美感的传达方式。
通过诗意语文,人们可以感受到文字的韵律、音韵、意境和情感,增强语文学习的趣味性和深度,激发学生对语言和文学的兴趣与热爱。
诗意语文的特点在于它超越了单纯的语文学习,更注重情感的表达和心灵的共鸣。
在诗意语文的世界里,文字可以有如音乐般的流畅和优美,可以有如画作般的丰富和生动,可以有如情感般的动人和感染。
它让人们不仅仅是通过阅读文字去了解知识,更是通过感受文字去感悟生命。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营造诗意语文的氛围。
通过诗歌朗诵和讲解,让学生感受到古今中外优美的诗作,感受到诗歌的韵律美和意象美。
通过朗读经典散文和小说,让学生感受到文字的魅力和情感的表达。
通过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让学生去感悟人生和社会,增强语文学习的内涵和深度。
通过研讨和互动,让学生去分享自己的文学体验和情感体验,共同营造诗意语文的氛围。
诗意语文的价值在于它可以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与热爱,让他们在阅读中不再觉得枯燥和无聊,而是感受到了知识、情感和美感的魅力。
在诗意语文的世界里,学习不再是一种单纯的任务,而是一种美的享受和心灵的共鸣。
通过诗意语文的学习,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提高自己的审美情操,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和生活的需求。
诗意语文的实施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
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和语文功底,能够深入挖掘文字的内涵和情感,能够引导学生去感受和体验语文的魅力。
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和情感体验,有较强的审美情操和情感表达能力,能够主动参与到诗意语文的学习和实践中。
诗意语文是一种独特的语文学习方式,它与传统的语文学习有所不同。
传统的语文学习更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词语的记忆和句法的分析等。
而诗意语文更注重语言的美感和情感的表达,文字的韵律和意境、情感的体验和表达等。
让语文课堂诗意盎然

二 、 朗读 课 文中穿插 在
在学 习《 时 , 春》 学生们对文中的雨尤其喜爱 , 在一
遍遍 诵 读 之 后 , 问 学 生 ,喜 欢 雨 吗 ? 我 “ 说说 理 由吧 ! 学 ” 生们 纷纷 举 手 回答 ,个别 同 学 还 结合 诗句 来表 达对 雨
六、 在评 价指 导 间浸 润
诗 词 “ 手 ” 以诗 句 “ 上 得 来 终 觉 浅 , 知 此 事 要 躬 携 。 纸 绝
行 ” 引导 学 生 学 以 致 用 、 合实 践 ; 诗 句 “ 动 笔 墨 来 综 以 不 不 读 书 ” 引导 学 生 养 成 边 动 笔 边 读 书 的 好 习惯 ; 诗 来 以 句 “ 看 成 岭 侧 成 峰 , 近 高 低 各 不 同 ” 引导 学 生 发 横 远 来
侄 孙 湘 》 世 人所 铭记 , 六 年 级 的 学 生 很 少 为 但
有 机 会 接 触 这 篇 经 典 , 中 “ 横 秦 岭 ” 引 用 为 这 首 文 云 的 诗 的欣 赏 、 累 提 供 了很 好 的 平 台 , 重 要 的 是 让学 生 积 更 经历 了情 感 的 、 民族性 格 的 熏 陶 。
教 师 在课 堂上 的教 学评 价 与 学法 指导 也可 以 与 古
的喜 爱 , 于是 我 挥 笔 写 下 了写 雨 的诗 文 。在 一 遍 遍 诵 读 中 , 子们感受到 了“ 雨 鱼儿出 , 风燕子斜 ”天街 孩 细 微 “ 小 雨 润 如 酥 , 色遥 看 近 却 无 ” 草 的愉 悦 轻 柔 ; 受 到 了 感 “ 雨 连 江 夜 入 吴 ,平 明 送 客 楚 山 孤 ”潇 潇 暮 雨 子 规 寒 “ 啼 ” 寒 雨 的 伤 感 ; 会 到 了 “ 水 碧 于 夭 , 船 听 雨 中 体 春 画 眠 ” 衣 欲 湿 杏 花 雨 ” 中 雨 的 闲适 … … 读 着 朱 自清 笔 “ 下 的 纤 纤 细 雨 , 着 名 家 经 典 中 真 实 、 性 的雨 , 子 品 灵 孩 们 不 免意 往 神 驰 。
诗意盎然的语文课堂

诗意盎然的语文课堂作者:尹建芳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3年第26期近代学者王国维认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三种境界”,那么我们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就应该是富有诗意的境界。
课堂,是学生和老师生活的主要场所,我们应该让它处处洋溢着诗的浪漫,涌动着诗的灵性,弥漫着诗的芳香,演绎着诗的精彩,时刻注意让我们的语文课堂诗意飞扬。
一、巧妙创设诗意的课堂导语诗意的语文课堂首先体现在教师精心设计的充满诗意的精妙导语上。
巍巍中华孕育了许许多多的伟大诗人和词家,他们留下了浩如烟海、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
因此,我们可以恰到好处地选择一些诗文名句作为导语。
这些名句可以是学生熟知的、与课文内容有联系的名言警句、诗词文赋。
这样的诗文名句不仅能够贴切自然地引入课文,不致于喧宾夺主,而且能够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收到许多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同时,教师在诵读时,还需根据其内容和性质来确定自己的语调、表情,做到声情并茂,使学生有所感悟,把学生自然地导入课文中。
二、用心发掘诗意的课堂文本课本中的诗文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文学智慧的结晶,是时空大浪淘沙之后的精华,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范本。
其巧妙的构思,优美的语句,精彩的修辞,和谐的韵律,多彩的背景;其深刻的智慧,博大的胸怀,深沉的爱心,悠远的美感;其浓厚的正义感,强烈的报国情,豪迈的英雄志;其厚重的历史积淀,沧桑的人情冷暖,延绵的文化传承,无不在学生的心灵中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因此,语文课堂上教师应注重灵性的解读文本的诗意。
打破条条框框的束缚,以文本为基础,借助教师独到的眼光、思想的引领,带领学生进入诗意的世界,领悟诗意的美妙,探求人生的真谛,教会学生透过语言文字,通过人情物理去解读世界,感受生活的酸甜苦辣,人生的喜怒哀乐。
三、努力营造诗意的课堂对话诗意的课堂,应是师生共同的生命投入,是一种良性的互动,而绝不是单向的给予。
要做好这一点,教师首先要能关注学生,张显学生个性,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声音,耐心地倾听学生的陈说,注意捕捉课堂上生成和变动着的各种有价值的信息,敏锐地观察,准确地判断,因势利导,使之成为鲜活的教学资源,成为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和再度探究的契机。
打造田园诗情教案:诗意盎然的课堂氛围

打造田园诗情教案:诗意盎然的课堂氛围对于教师来说,如何创造出一个既有技术含量又能激发学生兴趣的课堂氛围一直是一个难题。
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如何将诗意融入到课堂中去,让学生们在愉悦的诗意氛围中参与到学习中来。
这篇文章将会探讨一些帮助打造田园诗情教案的实用技巧和想法。
第一步:创造诗意氛围你需要先创建一个适宜诗意的环境,这意味着你需要调整教室的装修,以及你自己的仪态行为以便更贴切地匹配你所要传达的信息。
装修方面,创造一个诗意氛围并不意味着将整间教室重装一遍,而是换一些简单的鲜花或小型绿植,精心挑选一些配合主题的照片或画作悬挂在墙上,这些都有助于为诗歌学习带来浓厚的情感氛围。
当然,在传达主题、层次感等方面也可以充分纳入自己的思考。
另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则是教师自身的仪态,尤其是教学态度和言行举止。
教师需要南容与诗意氛围融合在一起,例如,在介绍学习目标的时候,可以陪伴着一个诗歌来表达出你对未来学习的美好期望;在引导学生们完成作品时,尝试给学生们在环境意境中进行思考,并注意帮助学生们进行心理调节,使他们更能提升自己的诗歌素养。
第二步:运用多种形式表达在创造了诗意氛围后,你需要将这种氛围转化为一系列能够通过不同形式启发学生激发学习兴趣的课堂技巧。
这也需要教师多方面的严谨思考和经验积累,例如:-书面方式:可以基于教材和经典的诗歌教进阶资料,提供学生们能够认识自己欣赏喜欢的诗人、ghp诗歌内容和构思方式的老师推荐图书,也可以引导学生们参与到诗歌作品的创作中来,并提供各种各样的评估方式,这些价值而简单的评估形式可以大大提升学生的自我认知。
-音乐方式:好的音乐总是有助于视听觉的愉悦和启发学生的思维,音乐可以为学生们提供心灵栖息,同时也可以通过指定音乐作品的形式,为学生们创造出一个与主题相对应的诗意氛围。
-影像方式:视频、照片、动画或其他不同类型的视觉表达方式都有助于建立一种游戏化、视觉化的教学环境,例如可以将课堂内容和照片结合,同时可以使用高清晰度的图像使学生们更加沉醉于情境中,让学生们迅速与这种视觉形象联系在一起,提高学习效率和兴趣。
诗意课堂模式

一导入(采用激情导入、音乐感染、绘画释情等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激起学生心中的共鸣,为构建诗意的课堂提供良好的契入口。
)二导学(构建富有诗意的课堂,何为诗意?《现代汉语词典》:“像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意境”。
何为语文的诗意?就是指在语文学习中营造出的像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教学意境。
语文的突出特点是诗意,语文的本色是诗意,语文的活力、灵魂和生命是诗意,语文的最高境界更是诗意。
对语文课堂的最高赞美应当是:“就像一首诗!”)走进文本,寻找诗境。
(语文的诗意在哪里?在文本,在文本之美,在文本的秘妙中。
文本之美是诗意语文的基点和出发点。
诗意不是外加的,诗意是文本本有的、内蕴的。
语文教学指向文本秘妙,实在是诗意语文课程论和教学论的第一法则。
而教师精彩的语言导引则是构建诗意课堂,寻找诗境的手段,诗意的课堂,教师的点拨是学生灵感产生的源泉,巧妙的教学机智孕育着深层次的教育智慧。
学生学习的欲望不断被唤起,新知识增长点不断生成,潜能被释放,个性被张扬,他们都主动地探究创造的真谛,一次又一次地体味运用智慧的乐趣。
)品读文本,解读诗意(突破此难点的主要手段是巧设情景,让语文课充满诗意,就要让学生们在诗意的环境中学习,于此唤起学生对美的感悟和渴望,激发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
教师引领着学生进入审美的门户,去挖掘所有课程美的本质内核;点燃每一个学生热情参与的火把,让学生感受知识旷日持久的力量。
学生不只是接受教育,更是在认识、感悟、选择、行动中达到自我教育的最高境界,让自信、毅力、诚信、乐观等优良品质在这样的课堂生活中酿造并成熟。
如果说文本秘妙是诗意语文的基点和出发点,那么,教师的诗意教学则是诗意语文的关键和互通点。
教师的诗意教学,前联文本、后接学生,是疏通、沟通和贯通文本诗意和学生诗意的桥梁和纽带。
诗意教学的策略和路径应该是多维的、立体的,往往因人而异、因文而异、因课而异、因生而异,但在表面不一致的背后,则是某种更内在、更本质的同构一致。
一堂“诗情画意”的语文课

一堂“诗情画意”的语文课作者:王小刚来源:《新一代》2014年第09期摘要:有诗意的语文课堂,是我们不断追求的理想。
要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充满诗情画意,对语文教师来说就需要较高的人文素养、蕴含诗意情怀,同时也需要灵活驾驭课堂教学,还学生以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意境中、体悟中领会语文学习的真谛,进而接受美的熏陶和滋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诗意朗读;诗意感悟;诗意联想在教师的十年讲台上,我记不清上了多少节语文课了,我也看到了很多的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见证了语文教师的惊喜与困惑。
课改激起千层浪,教师怨声不断,我认为问题出现在倡导改革的同时,忽视了教师基本素养的提升。
语文是诗意般的语文,一个语文教师也应该是一位具有诗意般的语文教师。
一、语文课堂教学是具有诗意灵动的有诗意的语文课堂,是我们不断追求的理想。
语文教学面对的是有血有肉的学生,通过有情有趣的文本,构建的是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
因此,语文教学需要诗意,如春水般的滋润,又如潺潺的清泉流进语文的课堂。
(一)诗意地导入,让学生身临其境教师设计导入时,恰到好处地运用一些诗文、名句,不但能够很快地渲染一种诗情画意的典雅气氛,而且能创设“先声夺人”的审美情境,让课堂教学充满诗情画意,体现出鲜明的抒情格调,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
如在教学《观潮》时,开头我这样导入:同学们,在祖国众多的壮丽山川中,钱塘江大潮奇特卓绝,那“万马奔腾的阵势,山崩地裂的声威”,令无数中外游客留恋忘返。
早在北宋苏东坡就以“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来讴歌她,咏赞她(随机以诗歌的形式出示)。
这节课,让我们跟随作者观潮,去尽情享受这堪称天下无的钱塘江大潮吧!这种以诗歌形式的导入,学生感觉比较新奇、有趣,从而把学生带入如诗如画的意境中,使学生在学习课文、欣赏美景的同时,获得一种诗的享受。
(二)诗意地朗读,让学生具有灵气教学《三月桃花水》时,我反复让学生随着那优美的语言、和谐的韵律,走进那美妙绝伦,如诗如画的意境,使他们得到心灵的愉悦,情绪的激动,产生进一步阅读的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建诗意盎然的语文课堂
特级教师王崧舟提出了诗意语文的概念,认为诗意语文就是自由对话的语文,是唤醒意会的语文,是精神契合的语文,也是追求幸福的语文和实现自我的语文。
在语文教学中,若能更好地注重教学的灵活性和生成性,尝试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因材施教,则能更好地构筑诗意的语文课堂,促使学生全面成长。
一、感悟,激活想象
诗意的语文课堂是充满感悟的课堂。
笔者在教学中积极鼓励学生展开潜心涵泳,尝试在熟读作品的基础上进行感悟。
在涵泳的过程中,学生能更好地沉浸到文本中,激活自己的想象,尝试从作品中获得感悟。
在反复想象和体会的过程中,学生将文字转化成能直接感受的意象,通过重组表象的方式创设出新的情境,这样才能获得更深刻的感悟。
必修一《雨巷》一诗中充满了丰富的意象,在教授这首作品时,笔者给学生创设了情境,给学生播放多媒体课件,并鼓励学生在柔美的音乐声中展开诗歌诵读的活动。
“大家展开想象,想象一下油纸伞、雨巷、丁香、姑娘等意象都是什么状态的,将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形成了怎样的画面。
”这促使学生展开想象,尝试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画面。
此后笔者又鼓励学生展开想象:“若你在生活中遇到这样的一位姑娘,你的感受是什么呢?姑娘给人美好的感觉,但是雨巷却给人寂寥的感受,再加上让人惆怅的细雨,你的情绪会变成怎样呢?”这样的话语更好地促使学生展开想象,让学生唤醒生活感悟,从而将油纸伞、雨巷、丁香、姑娘等意象重新组合起来,创设出新的情境,获得感悟。
有学生便尝试表达:“虽然现实环境是寂寥而让人惆怅的,但是美好的姑娘却给了‘我’希望,让‘我’继续求索。
”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提出感悟是指学生对于语言和语境的知觉,是一种获得印象和意义的心理过程。
在诗意的语文课堂中,要积极创设想象的情境,让学生带着情感进行思维,这样的感悟更具有直观性,能让学生更好地受到触动,从而提升理解能力。
基于分科教学的英语口语中PBL教学模式的应用,具体教学流程为:划分小组→提出问题→学生课下准备→课上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组内成员补充→小组之间相互交流→小组之间评价、教师评价、总结。
在竞赛课堂上,学生代表表现得非常积极和认真,有的设计了精美的PPT课件,为同学们进行讲解,在讲解的同时,还穿插了视频小片断;有的选择同学搭档真人示范表演……同学们准备的精细度、设计的巧妙度、内容的新颖度和演员间配合的到位程度不断给老师和同学们带来惊喜。
二、唤醒,飞扬情怀
教育的本质在于唤醒,因此诗意的语文课堂也必须要起到唤醒的效果。
笔者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将自己想象成作品中的人物,又或者想象成作者本人。
这样就能起到唤醒学生内心情怀的效果,能让学生更深刻地有所感悟,从而促进诗意语文课堂的构筑。
在组织学生学习必修二《荷塘月色》的时候,为了起到唤醒学生情感的作用。
笔者给学生介绍了作者创作这篇文章时的社会背景,让学生体会到此时作者生活的环境并不好。
“在这种情绪之下,作者为何还有心情欣赏景物呢?”“作者正是要排遣内心的愁怀,所以才去荷塘欣赏风景的。
”“那么,作者的情绪是否发生了变化呢?尝试将自己想成作者,从文章的词句中寻找答案,看看作者的情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将自己想象成了作者,再次阅读课文的时候就有了一种别样的感受。
学生认识到:“一开始的时候‘我’的心情不好,感觉路上十分寂寥,但是淡淡的月光稍微舒缓了‘我’的心情。
看到了荷塘美景之后,‘我’的心情变好了。
只是,回到现实后,‘我’又变得惆怅了起来。
”在唤醒了内心的情感后,学生更容易感悟作者的情绪。
每次唤醒都能促使学生的精神世界变得更为精彩。
诗意语文课堂认为语文是人的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
因此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获得这样的感受,体会这样的情感,并将唤醒后的感悟沉淀下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无论是作者国籍发生改变的文学作品还是海外华人作家的文学作品,都应该尽量遵从《中图法》的规定,按照著作初版或作品发表时的作者国籍执行分类,同时应该保证同一作品不同版本的分类一致性。
三、对话,赏识生命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提出在语文教学中要积极构筑多元对话。
对话不仅仅只是人和人之间的言语交流,而且还能促使对话双方相互接纳、交流心扉。
鼓励学生积极展开师生、生生、生本多元对话,在这样的对话中,学生用平等的身份参与到阅读活动中,进行言语思想的碰撞,从而促使学生更好地赏识生命。
在指导学生学习必修二《祝福》的时候,笔者组织学生展开多元对话,促使学生体会生命的苍凉。
笔者首先提出:“这篇文章写了祥林嫂的死,祥林嫂的一生可以说是十分悲惨的,但是,为何作品中的人们对于其死并没有感到十分悲伤呢。
文章的最后提到了‘祝福’仪式给人们带来无限的幸福,为何在这样的现实生活中,人们还会感受到幸福呢?”鼓励学生尝试展开多元对话活动,尝试了解祥林嫂在当时社会的地位,并扩展开来,思考封建思想对于人们,尤其是对于女性的束缚和影响。
这样学生就能体会到封建伦理社会对人的生命的漠视,从而体会到作者创作这篇文章的目的。
“作者想要通过祥林嫂这个人物形象表达对于封建伦理制度的批判。
”
学生通过多元对话的方式感受到阅读的情趣,这种平等的对话体现出了对言语生命的赏识,让课堂处处展现出激情和诗意,体现出人文主义的光芒,展现出了诗意课堂的特点。
特级教师黄玉峰认为要诗意地教授语文,让语文教学充满浪漫主义的情怀。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中也提出课堂要成为对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的成全。
笔者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积极构筑诗意的语文课堂,促使学生发自内心地对美和生命进行追求,促使学生在提升语文综合能力的同时发展和健全自己的人格和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