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第一大姓,源出这个小县城
姬姓王氏应为黄帝现存最大遗脉
姬姓王⽒应为黄帝现存最⼤遗脉中华⽂明源远流长,寻找黄帝遗脉有助于厘清中华五千年不间断⽂明史,本⽂作者为此⽽作并向即将到来的黄帝诞⾠4736周年纪念⽇献礼。
黄帝的相关史料很多,也有很多是通过⼀代代传说流传下来,本⽂将根据这些材料进⾏合理推断。
通过全⾯研究分析,我们发现姬姓王⽒应该是黄帝最⼤及最具代表性的后裔。
⼀、黄帝的最⼤遗脉存留于周朝姬姓封国后代黄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华夏部落联盟⾸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
被尊为中华“⼈⽂初祖”。
据说他是少典与附宝之⼦,本姓公孙,后改姬姓,故称姬轩辕。
居轩辕之丘,号轩辕⽒,建都于有熊,亦称有熊⽒。
史载黄帝因有⼟德之瑞,故号黄帝。
黄帝以统⼀华夏部落与征服东夷、九黎族⽽统⼀中华的伟绩载⼊史册。
在位期间,发展农业,创建龙图腾,社会安定,⽂化进步。
中国古⽂明所有标志性的,诸如⾐⾷住⾏、⾈车、⾐裳、农⼯矿商、货币、⽂字、图画、⼸箭、⾳乐、医学、药物、婚姻、丧葬、历数、阴阳五⾏、天⼲地⽀、伞、镜的创造发明,⼏乎都发源于那个时代。
史载黄帝共有⼆⼗五个⼉⼦,其中⼗四⼈被分封得姓。
这⼗四⼈共得到⼗⼆个姓,依次为:姬、⾣、祁、⼰、滕、葴、任、荀、僖、姞、儇、⾐。
⽽少昊、颛顼、帝喾、唐尧、以及夏朝、商朝、周朝的君主都是黄帝的⼦孙,这些后裔在黄帝到尧、舜、禹时期⼤都已经脱离黄帝母族,建⽴了⼤批的⽒族⽅国或部落,有了独⽴的姓和⽒。
不过,要论最能代表黄帝的姓⽒后裔的应该⾸先还是要从姬姓去寻找,按照黄帝姬姓皇室⼀脉延伸,就能寻找到黄帝⽬前现存的后裔。
古代实⾏嫡长⼦继承制,黄帝最为正统⾎脉应该是嫡长⼦⼀脉相承。
黄帝的正妻为元妃西陵⽒嫘祖,⽣有2⼦,长⼦叫⽞嚣(少昊),次⼦叫昌意。
⽞嚣为商、周之祖,昌意为舜、夏之祖。
相⽐之下,⽞嚣这⼀⽀脉应该更为正宗,但其商朝后代这⼀⽀脉在商朝灭亡后逐渐⾛向式微,且已不可考证,反倒是作为周朝的后裔得以繁荣昌盛。
周武王(姬发)建⽴了周朝后⼤封诸侯,其中姬姓国53个,但随着诸侯国繁衍的后裔越来越多,全国就⼀个姬姓,就变得不好区分了。
李姓寻根溯源
李姓寻根溯源一、寻根溯源:李姓是当今中国第一大姓,也是世界头号大姓。
人口大约有八千七百多万,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7.94%。
就地区而言,李姓在北方诸省中所占比例较高,一般在8%以上,而在南方诸省中所占比例则少于8%,尤其在东南沿海诸省,比例仅在4%左右。
在台湾排名第五位。
若世界上所有姓李的人并排站在一起,能够环绕地球一圈半。
李姓起源于今河南鹿邑。
鹿邑古称苦县,春秋时先属陈国,后归楚国,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即李姓始祖老子(李耳)的出生地。
从远祖皋陶到大唐脉裔是李姓由萌芽到壮大的历程。
李姓血脉中的12个政权(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大顺),58个帝王,无数将相名臣,是中国历史上所建的政权最多的姓氏。
李姓为唐代国姓,唐以后蕃衍兴旺,蔚为望族。
李姓的起源和得姓始祖,归结起来,主要有九:第一种说法: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
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
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有两种。
一种说法是:“木子”救命成李姓。
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征,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理利贞逃到陈国苦县,为躲避纣王的追杀,利贞母子隐姓埋名一路乞讨。
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因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
得姓始祖为李利贞,至利贞十六孙李乾,字敬一,又名元果、其野。
任周御史大夫,妣益寿氏,生子耳(即老子)。
这种说法最早由唐朝李延寿提出。
另一种说法是: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
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第二种说法:《史记·正义》引《玄妙内篇》云:"李母怀胎八十一载,逍遥李树下,乃割左腋而生。
"此说以老子为李姓得姓始祖。
今鹿邑仍有民间传说,李母怀胎81年,在李树下分娩,李耳诞生时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李母呼道:"我的老儿子",因而名之"老子",老子一诞生就用手指着李树,自认李姓。
陇西堂
天下李氏堂号;李氏寻根之地[简述]陇西堂位于陇西县城南郊,渭河之滨的仁寿山公园内。
穿过山腰中间的花圃,上行即到陇西堂。
陇西堂分置堂号牌楼、太白酒楼及迎宾区、朝祖区、祭祖区等建筑群。
现已建成的主祭堂在中院,为重檐歇山顶式结构,雕梁画栋,金碧辉煌。
陇西堂已成为海内外李氏后裔寻根访祖梦寐以求的圣地。
广大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对祖国的认同感越来越强烈,到大陆寻根、敬祖、认宗的活动越来越多,这充分体现出我们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
近年来日本、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一些李姓同胞不远万里,多次来陇西寻根敬宗。
荣幸的是经过探根、认寻,他们均称根在陇西,共同尊陇西郡为郡望,唯一的宗亲堂号为陇西堂。
广大的李姓人士热切要求开展陇西李氏文化的研究,重新修复陇西堂。
居于渭水河畔的陇西古郡是华夏古老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华李氏的发祥地。
陇西人民责无旁贷地挑起了修复陇西堂的重任。
陇西县委,县人民政府报经甘肃省委、省政府办公厅于一九九二年正式批准同意修复陇西堂,首先把它作为一个旅游景点,既保存古代文化遗产,又可供游人观赏,还可把它作为一个连接海内外李姓同胞的纽带,使世界各地的李姓同胞增强对祖国、对家乡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在省上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已先后与美国、德国、日本、马来西亚等海外的李姓宗亲组织,有关知名人士及国内三十一个省、市、自治区(包括台湾在内)的李姓人士取得了联系。
澳门、台湾及国内五百多人先后捐款资助修复陇西堂。
修复后的陇西堂选址在仁寿山三清宫以东地带。
初步规划建设的陇西堂,因地制宜、依山附势、随峰就险,顺山而建。
计划建设迎宾区、朝祖区、祭祀区等,总占地面积22万平方米。
在迎宾区内的陇丰渠上架设汉白玉雕花栏杆的仿古拱桥,连接31 6国道。
沿中轴线修建陇西堂堂号牌楼和3000平方米的太白酒楼,两边配建接待厢房,为宾客服务。
朝祖区设有六馆一堂,即肖像馆、忠烈馆、名人馆、金石馆、陈列馆、博览馆、功德堂。
同时,根据地势,修建楼台亭阁,竖向拾级登道,横向爬山长廊。
陈姓姓氏源流和迁徙分布
陈姓姓氏源流和迁徙分布在中国,陈姓是大姓,七千万的人口位居第五位,其中颍川衍派约5000万;在海外,五千万的华人中,又有“陈林半天下”之称。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陈姓姓氏源流和迁徙分布,希望大家喜欢!陈姓姓氏源流源流一出自舜帝姚重华裔孙陈胡公妫满,属于以先祖封地为氏。
周武王将长女太姬嫁给满,备以三恪,奉祀虞舜。
陈国始建都于株野(今河南柘城胡襄镇)史称陈胡公,后迁都于宛丘(今河南淮阳城关一带),辖地最大时达十四邑,大致为河南东部和安徽一部分。
从胡公受封至公元前479年,楚惠王杀陈湣公为止,陈国共历25世,延续568多年。
陈亡后,陈的分支仕齐的陈公子完的后裔于公元前386年取代了姜姓齐国,史称陈氏(田氏)代齐。
陈姓出自姚姓和妫姓,舜帝姚重华的后裔。
舜,也称虞舜,姚姓。
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周武王灭纣以后,建立周朝以后,找到舜的后人胡公满,封他在陈(今河南省淮阳县)这个地方,建立了“陈国”。
子孙有以国为姓的,即成为陈姓的由来。
舜在被选为尧的接班人前,尧为了考察他,让舜搬到妫水旁居住,所以舜的部分后代便以所居住的这条河为姓,为妫氏。
部分改姓的本姓是姚的族人后来有改回姚氏,部分没有改回来,便发展出其他姓,比如陈姓——《唐书·宰相世系》:部分又改回本姓姚的:舜裔33世嫡长孙妫满封于陈,至陈敬仲(陈完)仕齐,又改为田氏。
王莽封本姓为姚的姚氏族人田丰为代眭侯,后丰子田恢为避王莽之乱,过江徙居吴郡,又改为妫姓,其五代孙妫敷,又改回为姚氏。
从姚姓发展到妫姓,再到妫陈胡公满传至10世孙陈完,陈国内乱,陈厉公的儿子陈完怕株连自己,出奔到齐国,以故国为氏,称陈氏,后改田氏。
到十代孙田和时,废齐康公而自立为齐太公,并受到周王朝和诸侯列国的承认。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田代齐姜”。
公元前221年,齐王建时,齐国为秦所灭。
齐王建亡国后,子孙纷纷改姓避难,舜帝一系又经历了一次大分化。
田姓今在中华大姓中列第34位。
齐王建三子:升、桓、轸。
王姓的起源写作文
王姓的起源写作文汪大渊了世界.始祖太子晋,约生于公元前565,是周灵王太子,本姓姬,名晋,字子乔,为黄帝42世的后代,已逃往太原.当人们称其为皇家,王室的人那一周.它的标题来自于姓,意为“皇家后”,“帝王血统”或.太原启动,因为,它说,王太原.王太子晋后人尊为“系姓始祖,”尊重太原王氏金晶王子建立姓始祖.国王后的情况下被安葬在晋阳北五里.它的存在他们的后代,人才,如王建(秦将军),王云(韩明辰),王僧辩(南将军)和Sun忘归(唐朝大臣),王博,王(唐代诗人画家),王审知(之五王),王虎(宋兵部),等等,她已经成为该地区最显赫的家族在太原,太原王氏也成为祖地的家.。
1、出自姬姓。
周灵王太子姬晋,因直言进谏,使王上大怒,被废为庶民,迁居到琅琊(今山东省胶南一带),世代繁衍生息。
因其本为王族,世人称其“王家”,就延用成姓。
还有周文王的第十五子毕公高,其后代子孙因故散居京兆、河间一带,以本为王族之故,自称为王姓。
后世沿袭未改,渐成大姓。
2、出自妫姓,为古帝王虞舜之后,居于北海、陈留一带,因源出古君王后裔,世为王姓。
3、出自子姓,是成汤的后人。
殷末,王子比干,为纣王的兄长,因劝谏纣王被杀,葬于汲郡,其子孙居其地以守陵墓。
因源出王族之,改姓王氏。
4、出自田姓。
公元前368年,田和取代姜姓为齐国君主,史称“田氏代齐”,传八王,被秦所灭,其子孙被废为庶民,其中一支自认为齐国王族,遂以王为姓。
5、出自春秋时魏献子之后。
韩、赵、魏三家分晋,各自为王。
后业魏亡于秦,其王族避难于各地。
因其中有不少支庶子孙为魏国王族,故改姓王。
如信陵君魏无忌,避难于泰山,至西汉入朝,被封为兰陵君。
其后自谓出自王公显贵之家,易姓王氏。
6、出自燕太子丹之后。
西汉末年,王莽篡汉自立,建立新朝称帝。
燕太子丹玄孙名嘉,上献符命,为王莽所宠,赐姓王氏,与帝王同姓。
历史上因封赐姓王的人还多,其子孙也以王为氏。
7、出自少数民族。
据《通志.氏族略》称:王姓“出河南者,为可频氏;出冯诩者,为钳耳族;出营州者,本高丽;出安东者,本柯史布。
世界上什么姓最大
世界上什么姓最大世界上姓氏这么多,你知道的有多少呢?你又知道世界上哪一个姓氏是最大的呢?下面就由店铺带你一起探讨一下吧!世界上姓氏最姓氏是李氏李姓,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结果显示,中国大陆李姓人口多达9500余万,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7.9%。
在中国历史上,李姓称帝王者多达60余人,先后建立有: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大顺等政权。
李姓是当今中国头号大姓,也是世界第一大姓。
据统计,全国汉族姓氏中以李姓最多,约占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七点九,即世界上姓李的超过8700万人。
那么,李姓源于何时何地何人,是怎样形成的呢? 说来很有意思。
李姓本来是以官职为氏的。
臬陶是传说中的东夷部落首领,活动地点在今天山东曲阜市一带。
尧为炎黄夷联盟首领时,臬陶担任理官一职,掌管刑法,他的后代就因袭他的官职命族为理氏。
臬陶以正直著称,舜继尧位后,继续受到重用。
后人理征在商朝为官,敢于直谏,得罪了商纣王,受罚而死。
他的妻子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往伊侯之墟(今河南西部伊河流域),隐藏在那里,靠采食木子(李树果实)得以活命。
于是从利贞起,改理氏为李氏,以此纪念使理姓保全下来的李子。
大名鼎鼎的老子,据称就是李利贞的第11世孙。
到了唐朝,李为“国姓”。
唐朝初年,跟随李渊、李世民打天下的诸将全部被赐李姓,大大扩充了李姓人丁。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称皇三百余年,李姓最为显贵,李姓人口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明朝初年起,李氏开始迁徙至海外。
清朝及民国时期,李氏族人移民海外的就更多了。
历史分布起源演变有关李姓的源流和得姓始祖,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种:1、源出嬴姓说。
即认为李氏源出嬴姓,血缘先祖为东夷族首领皋陶(一作咎繇,偃姓或赢姓),皋陶曾被任命为舜的大理(掌管刑法的官) ,遂以官命族为理氏(“理”“李”古字相通),先为理氏,后为李氏。
得姓始祖为李利,李耳为十一世。
2、李树图腾说。
即认为李姓起源于图腾崇拜,以李树为图腾。
皇甫姓氏的来历
皇甫姓氏的来历皇甫姓,最早见于《中国姓氏大全》,是中国第一大姓,在全国约有8200多万人。
按《百家姓》的排名,皇甫姓为第89位。
其发源地在河南中牟县水泉乡大滩村。
在古代传说中,皇甫是神农氏的后代之一,因辅佐黄帝、炎帝二帝有功,被封于皇甫地(今河南商丘)。
其后代以官为氏。
现河南平顶山市兰考县太城镇大林村有皇甫姓聚居。
据《中国姓氏大全》所载历史上皇甫姓共有九百余万人,在《中国姓氏大全》中排名第276位。
现中国皇甫姓氏人口约为65000多人,占全国人口的千分之六左右,是中国姓氏排行第276位。
一、源出出自姬姓,以国名为姓氏,属于以居邑名为氏。
据《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周成王时有皇甫高之子伯禽,官至大夫。
伯禽建立伯国后娶齐国夫人生下次子伯禽,即帝尧。
而其后代以其母亲为姓,皇甫氏则为氏。
后为避周武王灭商大业失败后被封于皇甫(今河南商丘)。
其族人以其封邑名为姓氏称王姓皇甫。
1、出自姬姓,属于以国名为姓氏,属于以先祖封邑名为氏。
因伯禽死后,其后裔以祖辈之封邑名作为姓氏,称为皇甫姓皇。
后因避周武王灭商大业失败的缘故。
2、出自古文字学家,皇甫氏的世系以记载为准。
周成王时,为逃避周武王灭商大业失败,周武王将其封于皇甫,成为皇甫氏的先祖。
皇甫氏在与商朝贵族后裔姬昌的家族发生矛盾之后,以祖上的名义开始了以皇甫氏为姓氏的世系变迁。
虽然皇甫氏的世系有可能发生变化,但从文献上来看,与其姓氏有关的皇甫氏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时期。
3、三国时,周武王曾因灭商失败,被封于商王室宗族中的“皇甫”(今河南商丘),其后有以国名为名者。
三国时,周武王灭商后,被封于皇甫(今河南商丘),故皇甫氏又有以国名为名者,如《史记·淮阴侯列传》中的伯禽,《汉书·赵世家》中的赵充国。
周成王时有皇甫高之子伯禽,官至大夫;二弟伯禽,官至司徒;三弟伯禽,官至大司马。
而其后代亦分立有四个国:长子伯禽是西周末年周武王伐纣之名将;二儿子伯禽是周文王在位时的名臣;三儿子伯禽是周武王灭商后被封之国姬姓皇甫氏;四儿子为周王朝建立后所封之国姬姓皇甫氏。
各地李氏小渊源
各地李氏小渊源江西临川杨溪李氏其开基始祖为居信公,住在今江西临川县杨溪镇的李氏家族,保存了一本珍贵的家谱,即道光十五年李辉等修的《临川李氏支谱》。
其中记载了有关这支家族的迁衍情况。
据载,这支李氏家族是江西丰城李氏家族的一个支系。
其迁江西临川的开基祖名居信,至临种杨溪后,又繁衍为12支,他们都尊居信为始祖。
江苏安山李氏其开基始祖为元之公,道光十九年(1839)李沅修《李氏家谱》载:今江苏安山的李氏宗族,其先祖南渡而至浙江的书川(今浙江吴兴县),传至宋代元之公,自雪川来吴(江苏)做官,因而在江苏的安山一带定居下来,为其开基始祖。
自三世祖,有敬、洪、纲、权四公,分为四大支,分支的各家族有住上茅的,有住上障的,有住胥口的,有住玉峰的,还有住常熟的。
住在迂里的一支,是五传之祖余庆公的后裔,到清道光年间已二十余年。
浙江寿昌李氏其开基始祖为茂十公,清国子监博士熊士鹏所撰《道光五年(1825)李氏宗谱序》中说,浙江寿昌的李氏家族的开基始祖叫茂十公,当时从江西迁住浙江寿昌,其后代繁衍分支,而日益族大人众。
浙江绍兴李氏其开基始祖为乐天公,在浙江绍兴,有一个李氏大宗族,明朝时期就已经是越东的望族,至今更是支庶繁茂,流布广远。
据同治九年(1870)李向荣等修《山阴天乐李氏宗谱》载,这个李氏宗族属大唐裔孙,即汝阳王(王进)的四世孙庶,李唐末时为避朱温之乱,从陕西风翔,远迁至浙江。
在浙江绍兴的开基之始祖,名乐天公,于昭宗天佑年间,定居山阴(浙江绍兴)岱鸥。
他的后代繁衍,代有分徙。
其中有迁至两浙东西的,有迁大江南北的,甚至远迁边地绥德口外和辽东,而成为当地巨族。
辽东这一派迁徙的时间大约在清同治年间,辽东一房刚迁不久,绥德派又从西迂回浙江,这一房的源流记载最详。
山东高密李氏其开基始祖为汉代名将李广,同治十年(1871)李敦芳等编《高密李氏家谱》载:今山东高密李氏,出自汉将李广之后,是当时西京的名门。
李广的后人有一支从陇西迁徙至山东高密,并且世世代代定居在这里,成为高密人。
李 姓 源 流 考
李姓源流考李姓是当今中国头号大姓,也是世界第一大姓。
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的专家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全国人口千分之零点五随机抽样资料,以及台湾省出版的(台湾地区人口之姓氏分布)一书进行统计,再经过计算机处理,结果表明,全国汉族姓氏中以李姓最多,李姓约占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七点九,即世界上李姓超过8700万人。
李氏在国内分布极其广泛,以北方居多;在台湾省,按人口多少被排在第五位;在海外,几乎遍及全世界:主要分布在朝鲜、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缅甸、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毛里求斯等国家及香港地区。
那么,李姓源于何时何地何人,是怎样形成的呢?李姓出自黄帝,其始祖皋陶是黄帝孙颛顼的后裔。
皋陶在帝尧时任“大理”之官,主管司法,并主持制定了五种刑罚,史称“五刑”。
相传他还能驱使一头名为觟角虒的独角兽,这头怪兽极有灵性,能分辨善恶真伪,见了有罪的人就用独角去冲撞,见人说假话就发怒。
皋陶在他的帮助下,断案从未出差错。
编修于北宋末中叶的《新唐书•宗室世系》云:“李氏出自嬴姓。
帝颛顼高阳氏生大业,大业生女华,女华生皋陶,字庭坚,为尧大理(司法长官),生益,益生恩成,历虞、夏、商,世为大理,以官命族为理氏。
至纣之时,理徵字德灵,为翼隶中吴伯,以直道不容于纣,得罪而死。
其妻陈国(在今河南淮阳)契和氏与子利贞逃难于伊侯之墟,食木子(木本植物的果实)得全,遂改理为李氏。
利贞亦娶契和氏女,生昌祖,为陈大夫,家于苦(gu)县(今河南鹿邑)。
”按,伊侯之墟当因伊河而得名,而伊河在今河南省西部,发源于栾川县伏牛山北麓,东北流,经嵩县、伊川,在偃师县杨村附近入洛河,所以,“伊侯之墟”应在今河南西部的伊河流域。
又据《姓氏考略》,“理、李古字通”。
于此可知,李姓是嬴姓颛顼的后裔,先为理氏,商朝末年因避难逃至豫西,后到豫东鹿邑县定居;为了感激“木子”保命之功及躲避殷纣王的追缉,又因理、李同音之故,自利贞开始改理氏为李氏。
张姓被称“天下第一姓”
张姓被称“天下第一大姓”张姓是中国最大的姓之一,得姓历史悠久,族大支繁。
张姓曾有43个望族,在所有姓氏中无与匹敌。
张姓,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得姓较早,源远流长;二是族大支繁,遍及全国,到处都有张氏族人;三是人才辈出,不可胜数,从古至今,历代皆有张氏的杰出人物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贡献着力量。
关于张姓的始祖,历代史书中有如下记载:“黄帝第五子清阳生辉,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张氏(见《元和姓纂》)“挥造弧矢,受封于张,后为弓氏。
张,望出太原。
”(见《姓氏考略》)“ 张,黄,李,赵,黄帝赐姓。
” (见《风俗通》)“张氏,世仕晋,晋分为三,又世仕韩,此即晋之公族以字为氏者。
谱家谓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赐姓张氏。
此非命姓氏之义也。
按晋有解张,字张侯,自此晋国世有张氏,则因张侯之字以命氏,可无疑也。
(见《通志。
氏族略。
以字为氏》)“张姓出于姬姓,至周而氏者祖于韩,其得望者十二,曰襄阳,洛阳,河东,始兴,冯翊,吴郡,平原,青河,河间,中山,曰魏,曰蜀(见袁桷《张氏宗谱序》)从以上记载看,张姓之源,可追溯到五千年前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黄帝,是黄帝的直系后裔。
黄帝第五子青阳,生子曰挥。
这位叫挥的黄帝之后,正是张姓的始祖。
所以说张姓是黄帝的直系后裔,并不为过。
这位名挥的黄帝后裔,非常聪明,他观看到天上的弧星,便仿其形状做了弓矢。
原来,天上有星名“天弓” ,简称“弧” 。
属井宿,共九星,在天狼星东南。
八星如弓形,外一星像矢,在犬犬、南船两星座内。
《宋史。
天文志》:“弧矢九星在狼星东南,天弓也”,挥看到“天弓” ,由“天弓” 之形受到启发,最早发明了弓矢--这个古代重要的武器。
他也由此而被“赐姓张氏”。
不过,当初的“张”,非命姓氏之义也“。
因为弓矢发明之后,在使用之前,必须先用力气将弓张开,不然,就无法使用。
挥是因为这个缘故而命为“张氏” 的。
从此之后,挥的后代子孙有的姓弓,有的姓张,分成两支,也是出于此因。
王姓的来源和演变(上集)(原创)
王姓的来源和演变(上集)(原创)引言王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姓氏之一,也是世界上所有姓氏中人口最多的。
虽然国内统计时,受到统计年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影响,有时王姓排位第二,但是如果加上世界华人中王姓的比例,王姓在世界上就成了人口最多的姓氏,因为在很多国家和地区(如东南亚)海外华人中王姓比例特别大。
有些国家和地区的大姓中与王姓联系非常紧密的姓氏中,朝鲜、韩国和我国朝鲜族中的金姓的姓源就是以中国的王姓为主的。
另外,日本、泰国和东南亚国家华裔中王姓为主要姓源的当地姓氏的比例也很大的。
日本姓氏中以王氏为姓源的有三十支以上。
有些国家(例如泰国、印尼、日本)王氏非常多,但三代以上的华侨,姓名中已看不出汉人的姓氏了。
根据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一九九二年对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抽样统计表明,全国人口最多的姓氏是王、李、张三大姓。
另据江苏的《扬子晚报》在一九九六年四月二日的报导,当时王姓的人口已超过了一亿人,比英国和法国人口的总和还要多。
一九八七年五月三日《人民日报》公布的中国新的百姓顺序时,王姓也是排在第一位的,证明那时的王姓还是全国最多的。
当然,李、王、张三大姓人口的总数也不是恒定的,王姓人口在中国第一的情况,二00五年就被张姓改变。
由于王氏人口已经起超过了一亿,占中国全国人口的百分之七以上,于是研究王氏的姓氏渊源、谱牒文化和族群特征等多学科的课题,就成了研究中华民族姓氏文化领域的一个重要的单元之一。
“盛世构(祠)藏(宝)修(谱)”的古谚正好说明了这一点。
在世界姓氏研究的过程中,中华王氏研究的领域可能是相关研究工作者最兴奋或最困惑的;因为无需讳言,中华王氏的形成和中华王氏的结构与特色,无疑也是世界上目前已经发现的,在姓氏研究史上最复杂,最丰富多彩最具个性的姓氏之一,例如闽台和南洋等地的华人华侨的祖先,很多是随王审知入闽的战将和功臣,所以入闽各姓的后裔之间相处非常融洽。
林姓是王子比干之后,与王氏同宗同源,宋建隆元(960)年三月二十三日,福建总管林孚的儿子林惟悫娶妻王氏,在莆田生下了妈祖林默娘。
中国姓氏暗藏血缘密码 姚田陈王四姓原本是一家
中国姓氏暗藏血缘密码姚田陈王四姓原本是一家提要] 田老是一个不断发掘秘密的人,多年来从对中国姓氏的研究中有了一个重大发现:姓氏间有着千丝万缕的亲族关系,每一个姓都有它们的“亲戚”,有趣的是,同一个姓,500年前未必是一家;不同的姓,却可能来源于同一个祖宗。
姓氏究竟有多么神秘?神秘到,你永远不知道它们之间还存在多少秘密。
而田老就是这个不断发掘秘密的人。
多年来对中国姓氏的研究,让他有了一个重大发现,那就是:姓氏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亲族关系,每一个姓都有它们的“亲戚”,有趣的是,同一你的姓和谁是亲戚?金陵晚报记者姚媛媛【金陵晚报报道】当你走在街头,一个陌生人擦肩而过,你没见过他,也许这辈子也不会见第二次,但是,你知道,他很可能是你的亲戚吗?这不是天方夜谭。
完全不同姓氏的南京人之间,存在着古老而神秘的血缘之亲。
想知道你和哪些“姓”是亲戚吗?读下去。
田恩科,一位居住在南京的退休干部,现在住在湖南路8号。
多年以来,他一直在研究一个永不疲倦的课题:姓氏。
个姓,500年前未必就是一家;不同的姓,却很可能来源于同一个祖宗。
“我和你就是亲戚”田恩科一见到记者,就亮出了这样一句话:“你姓姚,我姓田。
非常巧,我们恰好就是亲戚!”不仅如此,他告诉记者,除了咱们俩,我们的姓在南京还有其他几个亲戚,分别是“田、陈、王”。
空口白话没有用,既然说是亲戚,就要拿出证据。
于是,时光倒推几千年。
田恩科详细地向记者解释了“田姚是亲戚”的由来。
“姚”姓后代分出了“陈”“田”首先得从尧、舜、禹的舜说起。
舜是古代东夷族的首领。
他20岁时,尧将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他。
因为舜出生在山东姚墟,当时的姓氏跟着出生地走,因此,舜姓姚,称为姚舜。
这也是姚姓最早的来源。
娥皇、女英嫁给舜后,迁居到了妫水,位置在山西永济蒲州镇南,生下了儿子,就以妫水为姓氏,姓妫。
后来,周武王建周后,把历史上有名领袖的后代都找来封地,舜的后代被封到了河南的淮阳,后来在那个地方建立了陈国,淮阳也成为陈国的都城。
调查李姓的研究报告作文问题及答案
调查李姓的研究报告作文问题及答案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调查李姓的研究报告作文问题及答案】大家好!我是小学五年级的小明。
最近老师布置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作业,就是让我们调查自己的姓氏的来历和传说。
因为我姓李,所以我就查了很多关于李姓的资料。
今天我就把我查到的内容分享给大家。
第一个问题:李姓起源于哪里?从哪个时代开始使用?答:李姓起源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
根据《百家姓》的记载,李姓始祖是商朝大臣李斯。
不过也有一些其他说法,比如李姓起源于姬姓、出自古代氏族或皇族。
但无论如何,李姓都是一个非常古老、有渊源的姓氏了。
第二个问题:李姓的人口数量有多少?在全国排名几位?答:根据公安部的统计数据,截至2018年,全国姓李的人口有9563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6.9%。
李姓在全国姓氏排名第三位,仅次于王姓和张姓。
可见李姓在我国是一个非常大姓。
第三个问题:李姓有哪些著名的历史人物?答:李姓历史上有很多杰出的人物。
比如诗圣李白、状元李贺、李世民、李渊父子、武则天李氏等。
还有一些思想家、科学家,如李时珍、李冰、李商隐等等。
可见李姓在历史上不乏英雄人物和贡献巨大的人才。
第四个问题:李姓的族谱和分布情况如何?答:李姓主要分布在全国各地,人口较为集中的省份有河北、河南、山东、四川等。
李姓族谱非常庞大,有上千个不同的李姓家族。
著名的李姓家族有李渤海家族、李三川家族、李东阳家族等。
这些大家族在各自的籍贯都有悠久的历史渊源。
第五个问题:李姓家族有哪些特色和传统文化?答:李姓家族崇尚传统礼教文化,注重家族荣誉和家族事业的传承。
李姓人大多祖上有科举功名,家中留有诗词歌赋等文化遗产。
有些地方的李姓家族还保留了一些独特的祭祖、婚丧等习俗。
另外李姓家族也出过不少国学大师、书法大家。
可见李姓文化底蕴非常深厚。
通过这次调查,我对自己的姓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李姓不仅源远流长,在历史上也是功勋卓著的一个大姓。
无论从人口规模、历史人物还是文化传统来看,李姓在中国姓氏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景泰苏姓源考据
景泰苏姓源考据10100170174 历史系苏栋中国人向来看重家族文化的传承,对于追本溯源、探索家族的历史渊源更是尤为重视。
苏姓也不例外。
谈到家族历史必然免不了俗,总是附会名流,以证明自己的家族出生高贵,从而使家族的人产生一种家族荣耀感。
如同今日之中国黄帝、伏羲的拜祭大典一般,能使每个人都产生一种生为炎黄子孙的荣耀感,其中好坏,我们暂且不说,就事论事,谈谈我对我们家族渊源的一些看法和观点。
首先得介绍一下我的家乡——双墩村,她位于景泰县正路乡境内,景泰县成立于民国22年,地处甘、宁、内蒙的三省交界处,北临腾格里沙漠,东临黄河。
虽然号称河西走廊东端的“门户”,但是历史上处于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交接区域,各个政权对此地域的控制总是时有时无,就算是王朝盛期也免不了北边侵扰,境内很少有古代遗迹,一是战火不断,二可能就是早期的土著居民并不多的缘故。
正是这种地域的特殊性注定了境内多为迁徙人民,据家谱记载,我们迁徙至此的先人叫苏龙,他是在元末明初的时候随元宗室脱欢北逃的时候流落河西,后来的脱欢被封为庄浪卫连城世袭土司,苏龙依旧在手下担任把总职。
庄浪卫大致包含了现今的古浪、天祝、永登,而这三县恰恰都与景泰县相邻,而明代有卫所制度,军人屯田所在防地,平时开垦,战时披甲。
据此推断,苏龙的相关记载应该不为造假。
虽是乡村,但交通极为便利,省道穿村而过,而甘肃省最大的中川机场离其也不过两小时的车程。
当地的村民几乎50%左右全为苏姓。
记得小时候和伙伴出去玩,碰上同村不认识的大人,他们就会问道,“你是谁家的小孩?”,当我回答道“苏家”的时候,大人一般都会说,“哦,苏家大姓啊。
”有个比较奇怪的现象,全白银市境内,双墩村的苏姓人口所占人口比例远远高于其他地方的比例。
当然,我没做过相关的数据调查,这只是我的推论而已,但我的推论来源于两个因素:第一,苏家家庙就位于双墩村,这个家庙并非代表整个苏姓家族,每年的苏家集会基本上都是来自于景泰县、靖远县、白银市、皋兰县和永登县境内,由此推出苏姓源出双墩村;第二,苏家祖坟就位于村西南几十里地,而这几个县城凡有时间上坟之人都应来此地祭拜先祖。
李氏族源
天下李氏源出陇西,但这陇西指的是战国、秦汉时期、以狄道为郡治的陇西郡辖地、即今甘肃临洮。
“昔,伏羲之佐赫胥氏(炎帝),征西戎,分封其裔、食於陇西,子孙家焉、代称令族”。
远古,伏羲帮助炎帝征服西戎后,把陇西封赏给他的后裔,作为他们的食邑地。
从此,他的子子孙孙就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成为这里的名门望族,这就是李氏的远祖。
李氏,黄帝之孙“帝颛顼(高阳氏)之后,唐尧虞夏之际,代代为理官。
殷末,有理徵得罪於纣(被杀,其妻携子利贞)逃难於伊侯之墟,(因)食李得全,因姓李氏”,为李氏得姓始祖。
利贞十一世孙李耳,即老子,为道家学派创始人,为周守藏室史。
春秋末,出函谷,经散关为关令尹喜著道德经五千言。
游河湟、涉流沙、访陇西十七年而终,临终飞升于狄道岳麓山超然台,今有“凤台”遗迹,历历在目。
李耳九代孙李昙,为秦御史大夫,生四子,崇及子孙居陇西狄道,为陇西房始祖;玑及子孙初居山西晋阳、后迁河北邯郸为趙郡房始祖,这样就形成了以李崇为首的陇西房和以李玑为首的趙郡房,为李姓的二大支脉。
正如隋代李和墓志中赞述的“系出高阳(颛顼)、源因柱史(李耳)、乍分上蔡(河南)、时移槐里(狄道)、赵北称良(李牧)、汉飞传美(李广)”。
这就是李氏二大主脉先贤的赞歌。
《新唐书》载:南郑公李崇、就是秦设陇西郡的首任郡守、郡治所在地就在狄道。
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烱、在他撰写的《伯母东平郡夫人李氏》墓志铭中写到:“高岳之上浮云祥兮,函谷之外直气扬兮(李耳),建功北狄讨西羌兮,受封南郑家素昌兮(李崇)。
”清楚的点明了老子出关西来,陇西房始祖李崇建功立业受封的历史事实。
崇子李瑶为狄道侯,瑶子李信为秦大将军、陇西侯。
信子李超为汉大将军、渔阳太守。
超子“李仲翔汉初为将军,讨叛羌于素昌、素昌即狄道、众寡不敌,战殁。
”“仲翔子李伯考奔父丧,因葬于狄道之东川、遂家焉、世为西州右姓”。
伯考子李尚、成纪令、生李广、史称“飞将军”。
《北史·序传》指明,“《史记李将军传》所云:其先自槐里徙居成纪,实始此也。
[转载]李氏来源
[转载]李氏来源李姓系承皋陶, 始祖为利贞、李耳, 为我国当代百家大姓第一姓。
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李氏始祖为平阳府、洪洞县、赵城县等籍人氏, 明初奉旨在洪洞大槐树集中迁往异地,。
至清末其后裔分布: 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天津、陕西、甘肃、宁夏、安徽、江苏、湖北、湖南、广西、内蒙、辽宁、吉林、黑龙江、晋中、晋北、晋东南。
李姓的记载最早见于东汉《风俗通·姓氏篇》。
〔姓源〕其姓源主要有三:①源自嬴姓。
据《元和姓纂》、《北史》、《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 相传上古五帝之一的高阳氏颛顼帝生于若水, 居于帝丘。
其生有儿子大业, 大业生子女华, 女华再生皋陶, 因生在曲阜偃地, 得偃姓。
帝尧时, 皋陶曾担任大理官。
生有儿子伯益, 被赐为嬴姓, 为古代嬴姓各族的祖先。
伯益生恩成, 后子孙历虞舜, 从夏朝到商朝, 世代都担任大理的官职, 因此皋陶的后裔按照当时的社会习惯, 以官为氏, 就用官名中的理字作为姓。
到了商纣王时, 理姓家族传到了理徵, 理徵字德灵, 因敢于直言向纣王进谏而为纣王所不容, 最后被纣王处死。
理徵的妻子陈国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到古伊国的旧址伊侯之墟, 靠吃木子即李子的果实充饥才能得以活命, 于是就理姓改为李姓。
另一种说法: 周之前未见有李氏, 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 因理、李两字古音相通, 老子为利贞的裔孙, 因祖上世世代代为理官, 便也以李为姓。
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正史中记载的第一个李姓人物是李耳。
②源自他族改姓。
据《古今姓氏书辨证》记载, 又聊城的李姓有两支, 一支世代担任契丹族的酋长, 后来迁到京兆; 另一支为奚族人, 姓氏不明。
这两支族人都由唐王赐为李姓。
又鸡田的李姓, 原为河曲的一个部落, 后来这个部落的光进作了唐朝的节度使, 于是唐王赐光进姓李; 又渤海国是唐朝时渤海人建立了政权, 渤海人茹常作了朔方的将领, 因屡立战功被赐姓李, 并改名为嘉庆。
③源自他姓所改。
【免费下载】周口姓氏简介
周口姓氏简介中华姓氏源远流长,种类繁多。
据有关资料显示,中国自古至今曾出现过的姓氏有两万多个,历经6000多年延绵不断的发展演化过程。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些姓氏代代相传,是华夏民族血缘相续的标志,也成为中华民族团结的纽带。
周口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华姓氏的重要发源地,素有“华夏先驱、九州圣迹”之美誉。
约在6500年前,中华始祖太昊伏羲都宛丘(今周口市淮阳县),他在这里象天法地,画八卦,刻书契,制网罟,正姓氏,制嫁娶,以龙纪官,“王”天下,化万民,开中华民族文明之先河,被尊为“人文始祖”。
所以说,中华万姓一统,始自伏羲,而羲皇故都淮阳是中华姓氏的发源地,也是全球华人寻根问祖的圣地。
据2006年有关资料显示,中国人现在常用的姓氏有3000多个,周口市有1087个。
其中王、张、李三姓的人数均超百万。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周口众望所归的人文指数和羲皇文化的独特魅力。
经初步统计,起源于周口以及历史郡望在周口的姓氏达130多个,这些姓氏的来源大致可分为5大类:一是与伏羲氏有关的姓氏。
史载,伏羲生于成纪(今甘肃天水一带),建都于宛丘(今河南淮阳县),死后亦葬于淮阳,其因风而生故为风姓。
伏羲之后分衍出伏、羲、牺、庖、包、泡、宓、戏、洑、伏牺等姓,至于由伏羲支裔部族分化出来的姓氏就更多了。
二是直接起源于周口的姓氏。
如当代中国第二大姓李姓,人口近亿,其始祖地是鹿邑县,今鹿邑太清宫镇即其(李耳)故里。
李耳别字老聃,相传他的后裔还有聃姓。
还有出自古国名或邑名的姓氏。
如项、厉(又作赖)、长、古、顿、戈、古、养、虞等。
三是来源于周代陈国之姓。
周武王灭商后,封舜帝后裔妫满于宛丘建立陈国,是周王朝在东方的重要诸侯国。
陈国传20君,历567年,于公元前479年被楚国所灭。
陈国灭亡后,其公族为纪念故国,纷纷以国名为氏,就是陈姓。
现在,陈姓已发展成为中国第五大姓,人口达七千万,特别是在我国南方地区,陈姓人口较为集中,为第一大姓,影响巨大。
周口姓氏简介
周口姓氏简介中华姓氏源远流长,种类繁多。
据有关资料显示,中国自古至今曾出现过的姓氏有两万多个,历经6000多年延绵不断的发展演化过程。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些姓氏代代相传,是华夏民族血缘相续的标志,也成为中华民族团结的纽带。
周口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华姓氏的重要发源地,素有“华夏先驱、九州圣迹”之美誉。
约在6500年前,中华始祖太昊伏羲都宛丘(今周口市淮阳县),他在这里象天法地,画八卦,刻书契,制网罟,正姓氏,制嫁娶,以龙纪官,“王”天下,化万民,开中华民族文明之先河,被尊为“人文始祖”。
所以说,中华万姓一统,始自伏羲,而羲皇故都淮阳是中华姓氏的发源地,也是全球华人寻根问祖的圣地。
据2006年有关资料显示,中国人现在常用的姓氏有3000多个,周口市有1087个。
其中王、张、李三姓的人数均超百万。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周口众望所归的人文指数和羲皇文化的独特魅力。
经初步统计,起源于周口以及历史郡望在周口的姓氏达130多个,这些姓氏的来源大致可分为5大类:一是与伏羲氏有关的姓氏。
史载,伏羲生于成纪(今甘肃天水一带),建都于宛丘(今河南淮阳县),死后亦葬于淮阳,其因风而生故为风姓。
伏羲之后分衍出伏、羲、牺、庖、包、泡、宓、戏、洑、伏牺等姓,至于由伏羲支裔部族分化出来的姓氏就更多了。
二是直接起源于周口的姓氏。
如当代中国第二大姓李姓,人口近亿,其始祖地是鹿邑县,今鹿邑太清宫镇即其(李耳)故里。
李耳别字老聃,相传他的后裔还有聃姓。
还有出自古国名或邑名的姓氏。
如项、厉(又作赖)、长、古、顿、戈、古、养、虞等。
三是来源于周代陈国之姓。
周武王灭商后,封舜帝后裔妫满于宛丘建立陈国,是周王朝在东方的重要诸侯国。
陈国传20君,历567年,于公元前479年被楚国所灭。
陈国灭亡后,其公族为纪念故国,纷纷以国名为氏,就是陈姓。
现在,陈姓已发展成为中国第五大姓,人口达七千万,特别是在我国南方地区,陈姓人口较为集中,为第一大姓,影响巨大。
李姓是当今中国第一大姓
李姓是当今中国第一大姓,也是世界头号大姓。
人口大约有八千七百多万,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7.94%。
就地区而言,李姓在北方诸省中所占比例较高,一般在8%以上,而在南方诸省中所占比例则少于8%,尤其在东南沿海诸省,比例仅在4%左右。
在台湾排名第五位。
若世界上所有姓李的人并排站在一起,能够环绕地球一圈半。
李姓起源于今河南鹿邑。
鹿邑古称苦县,春秋时先属陈国,后归楚国,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即李姓始祖老子(李耳)的出生地。
从远祖皋陶到大唐脉裔是李姓由萌芽到壮大的历程。
李姓血脉中的12个政权(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大顺),58个帝王,无数将相名臣,是中国历史上所建的政权最多的姓氏。
李姓为唐代国姓,唐以后蕃衍兴旺,蔚为望族。
考李姓的起源和得姓始祖,归结起来,主要有九:第一种说法: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
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
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有两种。
一种说法是:“木子”救命成李姓。
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征,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理利贞逃到陈国苦县,为躲避纣王的追杀,利贞母子隐姓埋名一路乞讨。
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因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
得姓始祖为李利贞,至利贞十六孙李乾,字敬一,又名元果、其野。
任周御史大夫,妣益寿氏,生子耳(即老子)。
这种说法最早由唐朝李延寿提出。
另一种说法是: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
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第二种说法:指李为姓说。
《史记·正义》引《玄妙内篇》云:"李母怀胎八十一载,逍遥李树下,乃割左腋而生。
"此说以老子为李姓得姓始祖。
今鹿邑仍有民间传说,李母怀胎81年,在李树下分娩,李耳诞生时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李母呼道:"我的老儿子",因而名之"老子",老子一诞生就用手指着李树,自认李姓。
客属陈留吴氏祖源在开封
客属陈留吴氏祖源在开封吴江【摘要】吴姓为中华大姓之一,探析吴姓自得姓以后的历史源流与陈留吴氏的脉络,以及吴姓的历史发展演变过程和吴姓与开封的渊源,有利于为台湾省的陈留吴氏弄清源流。
【期刊名称】《开封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08【总页数】3页(P1-3)【关键词】延陵;陈留;吴氏;吴兢【作者】吴江【作者单位】开封刘青霞故居纪念馆,河南开封 47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90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姓氏的繁衍迁徙,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姓氏文化,中华民族一直以来就有慎终追远、寻根思源、重视族姓历史的意识,这种意识使中华民族更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同化力及认同感。
本文就吴氏的脉络进行探讨。
吴姓得姓的传说有四种:一是炎帝臣僚吴权的吴姓;二是虞舜之后,舜是有虞氏部落,舜的儿子商均被禹分封在虞。
《汉书·律历志》记载,“商均封于虞,在梁国,今虞城县”。
“虞”在上古时多写作“吴”,其后人也有以吴为姓的;三是夏代少康时期有一名神射手名叫吴贺,其技能比后羿更大,后因后羿有射落九个太阳及妻子嫦娥奔月宫等传说后,才后来居上。
但吴贺后人以吴为姓,在殷纣王时曾有族人吴伯见于史传。
但这三支吴姓,虽历史有记载,但其后裔人数不多,逐渐被人淡忘。
吴姓中的主流是由姬姓转变而来的。
姬姓是周王朝的族姓,源远流长,其远祖是黄帝。
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生了三个儿子:太伯、仲雍、季历。
季历生子为昌(即周文王),聪明早慧,深得祖父的青睐,有意将他作为继承人。
但由于当时的传统,氏族的继承人只能由长子或长孙继承,昌既非长子又非长孙,是没有资格继承为氏族领袖的。
太伯和仲雍深切领会父亲的意愿,就设法成全父亲的愿望。
当古公亶父有病时,太伯和仲雍就利用借口为父亲去采药的机会,躲入了深山。
古公亶父临终时,没有见到二人的踪影,遗命改立季历为继任人,并嘱咐季历让位给太伯。
古公亶父去世后,太伯、仲雍回来奔丧,季历遵父所嘱,让位给太伯,太伯坚辞不就,再次与仲雍一起逃亡更远的地方,逃过长江改易当地人纹身断发的习俗,表示不再返还祖居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第一大姓,源出这个小县城每年农历八月初十,福建人李道烽都要忙一次——那是他们祖先的“开基周年祭典-.也就是落脚当地的日子,所有李姓族人部要参与祭祀活动。
来自海内外的族人,不管多忙,都尽量参加。
“有水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李姓”作为河南第一大姓,同时也是中国第一大姓、世界第一大姓的李姓,占据了世界上1亿以上的人口。
追根溯源、他们的根在一个共同的地方——河南鹿邑。
避祸武则天,先祖流放福建30岁的李道烽是福建永安人。
按照族谱记栽,他们这一支李姓人,源自唐高祖李渊,排到他那里,是李渊的第45世孙。
李道烽那一支,是唐高祖李渊的第20子李元祥后裔,李元祥获封“闽越江王”。
在武则天时期,因为她对众多李氏宗室进行打压。
李元祥的孙子李祖丛被流放到福建南安。
唐建中四年(783),泾原节度使姚令言军队哗变,占领长安。
李元祥六世孙李尚昊在长安为官,他回福建避难,不敢回老家南安,到了今永安市槐南镇皇历村,与长子李希悦定居下米,繁衍生息。
至此,福建永安成了世界李氏祭祖的圣地,吸引泰国和我国台湾、香港、福建、广东、浙江等地的李氏后裔前来上香祭祖。
由于李唐皇帝出自“陇西李氏”,最近几年,李道烽也和众多“寻亲团”一起,前往甘肃陇西祭祖。
当然,每来一趟,河南鹿邑是必去的地方——唐代认老子为李氏先祖,而老子的故里,就在河南鹿邑。
新加坡前总理也是李渊后裔李光耀如今,李元祥一脉的李氏子孙,已经遍布世界各地,并且名人辈出。
这些后裔的出现,与李元祥第十五世孙李其洪外迁有关。
后汉乾祐元年(948),李其洪从皇历迁到沙县的崇仁里二十六都(今福建永安贡川镇双峰村) 居住,其后裔辗转向闽西扩展,部分后裔继而漂洋过海,在海外繁衍生息。
“李其洪一脉最旺,目前其后裔遍布世界各地。
”李道烽说。
据统计,李其洪后裔主要在福建,在广东、广西、江西等地的也较多,台湾、香港、澳门等地也不少、东南亚和美国、日本等地也有。
其中,台湾李氏后裔分居于金门、台北、嘉义、台中等地,并建立了'李氏宗祠”和“敦本堂”,成为台湾的重要一支李姓。
李其洪后代名人辈出。
宋、元、明、清朝文风鼎盛、出过104位进士,共有宰相4人、兵部尚书4人、榆林10人。
清康熙宰相李光地,中华民国前副总统、代总统李宗仁,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香港财业巨子李嘉诚等,均为其后裔。
重要分支1,陇西李氏陇西房始祖:李崇(老子裔孙李昙的长子),战国时在秦国做官,任陇西守,封南郑公。
李世民下令修《氏族志》时,以李姓为天下姓氏之冠、并诏令天下李姓皆以陇西为郡望,且对功臣武将广赐李姓,于是出现了“天下李氏出陇西”。
陇西李氏由始祖李崇至唐李渊,其间30余世,先后分衍出14房:范阳房、顿丘房、渤海房、申公房、丹阳房、安邑房、镇远将军房、平凉房、姑臧房、敦煌房、仆射房、绛郡房、武陵房和定州刺史房。
2.赵郡李氏赵郡房始祖:李玑(老子裔孙李昙的四子),战国末期任秦国太傅。
李姓的郡望以后发展到30多个,以陇西与赵郡的历史最久、声望最高、人口最多,除赐姓李氏及部分少数民族李姓外,李姓其他各分支几乎都是从陇西李氏和赵郡李氏中分衍出来的。
赵郡李氏由始祖李玑到唐初共传25世,先后分衍出11房:中山房、常山房、南祖房、西祖房、东祖房、平棘房、辽东房、江下房、广陵房、汉中房和管城房。
3.福建上杭李氏始扭李火德(李利贞第73代裔孙),出自陇西房、是唐高祖李渊之子、江王李元祥的后代。
南宋末年元兵入侵,李火德与妻子避居于福建省汀漳道上杭县胜运里之丰朗乡。
今天,不仅福建、广东、浙江、台湾的李氏家族大多是李火德的裔孙,甚至远在美国、加拿大、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印度、缅甸、新加坡及欧洲各国的李姓华侨,也大都归于李火德门下。
李火德被称为“南方陇西李氏的一世祖”。
自李唐始,共尊老子对于其他姓氏来说,可能有不同的分支和起源,但对李姓来说。
虽然说法也多,但最无争议并被大家公认的,就是起源于鹿邑老子。
天下李姓,几乎无不认老子李耳为先祖。
这又是为什么呢?得姓跟名叫“木子”的果实有关2014年2月13日。
鹿邑县太清宫镇。
中华李氏大宗祠偌大的院子里,仅有一座尚未建成的主殿,显得格外冷清。
门卫老刘说,这两年来鹿邑寻根的李姓人越来越多。
不只有河南人,更多的是从广东、福建等地来的外省人。
在全球超过1亿的李姓人看来,“根在鹿邑,望出陇西”是大家的共识。
但事实上,李姓并非从老子开始,而是来源于老子的十一世祖李利贞。
李利贞生于商末周初,父亲是商纣的大臣理徵。
母亲是契和氏。
理徵为人耿直,对于商封王的种种无道之举犯颜直谏,惨遭杀害。
利贞随母亲逃难途中,靠吃一种叫“木子”的果实,保住了性命。
至于这种“木子”为何物,有人说是李子,有人说是柿子等,总归是一种“树上结的果实”。
之后,因他的姥姥家在陈国(今河南淮阳),便和母亲一路往靠近亲戚的方向逃亡,最终选在和淮阳临近的鹿邑定居。
到了鹿邑后,为感激“木子”的保命之恩,也为了躲避追杀,利贞将“木”与“子“组合成“李”,作为自己的姓氏。
李利贞作为李姓的得姓始祖。
此后一直居住在鹿邑。
而鹿邑,也成了李姓之根。
唐代皇室奉老子为始祖2009年,世界李氏宗亲大会第一次在国内召开。
在世界李氏宗亲总会理事长李常盛看来,会址选在鹿邑,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鹿邑是李利贞十一代世孙老子(李耳)的出生地。
而老子,又被世界各地李姓华人尊为先祖。
为什么尊老子为先祖?鹿邑老子研发中心主任陈大明说,这是因为李唐皇室认老子为先祖。
唐高祖李渊登上帝位后第三年,即尊封李姓中最有名望的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为始祖,以老子庙为太庙。
他的继任皇位的儿子、孙子,也纷纷前往老子庙祭祖。
老子的庙庭太清宫,于是一扩再扩,其精致华丽一时可媲美长安皇宫。
其后,太清宫屡屡毁于兵灾。
前些年,鹿邑当地照着唐宋太清宫旧貌修复重建,才又有了如今这番恢弘景象。
天下第一姓,发遍于唐朝李姓缘何成为中国第一大姓?这和李唐王朝有着直接的关系。
在唐代,由于皇帝姓李。
李姓成为“国姓”,唐太宗李世民着力抬高李姓门第,并对功臣大规模赐姓李,引领唐代“赐姓”之风。
由于大唐国力强盛,众多少数民族依附。
并以姓李为荣,有的少数民族因酋长获赐姓。
整个部落也跟着姓李,导致李姓人口急剧膨胀。
皇帝出面,抬高李姓门第李姓的大发展,始于庸朝。
魏晋以来,门阀制度根深蒂固。
隋唐兴起的科举制,给寒门子弟提供了上升的渠道,历代帝王着意打击旧的门阀制度。
唐朝初年,山东郡姓依旧以崔、卢、王、郑为尊,李渊便着手抬高李氏门第。
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后,马上组织编写《氏族志》。
吏部尚书高士廉等人接受任务后,于638年成书,仍以旧的门第观念列声望最高的山东崔氏为第一等。
这让李世民很不高兴,他说:“他们早已衰微,却还自负门第,嫁娶多索钱财,弃廉忘耻,不知世人为什么仍看重他们!我平定四海,天下一家,难道你们看不起我的官爵吗?”高士廉等人被一番斥责后,终于明白了李世民想建立新士族集团的意思,于是对《氏族志》进行修改,改定以皇族李姓为第一等,其次是皇后外戚长孙氏,民间声望最高的山东崔氏被降为第三等。
按照李世民的意思,崔氏连第三等都排不上的,但看在已把李姓作为第一等的份儿上,就此作罢。
经修改定稿的《氏族志》,共100卷,列293姓、1651家,所引定的士族等级,造成一个以皇族宗室为首、功臣(包括外戚)与关中士族为重要辅佐、山东和南方士族为次等辅佐的新统治集团。
至此,李唐王朝以御书国志的形式,确定了李姓至高无上的地位。
天下李姓无不以称“陇西李氏”为荣,无不奉老子为祖根。
赐姓李,是莫大的荣誉姓氏,以血缘的名义,显示着一个人的出身。
所以,宋代定《百家姓》,因为皇帝姓赵,开头就是“赵钱孙李”;民族英雄郑成功被赐姓朱,下属们就更喜欢称他“国姓爷”;千百年后,鲁迅在《阿Q 正传》里,提到无名无姓的阿Q,有一次无意中说自己大约姓赵,大家难免肃然起敬些,却被赵太爷骂了:“你也配!”在古代,皇帝的姓称“国姓”,最为尊贵,皇帝往往出于褒赏、恩惠、笼络而赐功臣以国姓。
对被赐姓者来说,则是一种莫大的荣誉。
不少皇帝热衷于此,只是要除了清朝,清代皇帝更喜欢赏个黄马褂或者赐旗籍。
唐朝皇帝赐姓之风,盛于各朝,自开国皇帝李渊开始,至末期的昭宗李晔,一直绵延不断。
被赐为李姓的,既有开国治政的文臣武将,又有中、后期有功子店的臣属。
既有汉族人,也有不少内附的少数民族。
唐朝几次内乱,如安史之乱、黄巢起义等,每次都有人建功立业;由于大唐的国力强盛。
更有周边少数民旅争相依附。
大观模赐姓,李姓人口急速膨胀史书记栽,唐代被赐为李姓的人有英国公李勣、夷国公李子和等。
还有众多依附的少数民族,如靺鞨族酋长李突地稽、被李世民赐姓李;李思摩,突厥颉利(东突厥)族人,原名阿史那思摩,赐姓李氏;李思恭,本姓拓拔,党项族平夏部首领。
以参与镇压黄巢起义之功,被唐僖宗赐姓李。
据不完全统计,唐朝赐姓涉及国内近10个民族、16个异姓,其中包括汉族异姓和外国异姓,远至今天的越南、朝鲜等国。
皇帝御赐国姓,被视为一种无上的荣耀。
唐朝的赐姓对象中,根大一部分为少数民族。
他们一旦被赐姓李,就意味若进入了皇室血统,不再受汉人之讥了。
因此,内附的少数民族,往往因酋长获姓,整个部族均改从李姓。
这种以姓李为荣的做法,大大扩展了李氏宗族,唐朝李姓人数由此得到空前的膨胀。
李姓之所以成为当今中国第一大姓,与唐代广泛赐姓密不可分。
“鲤”与“李”同音,唐朝禁食鲤鱼唐朝皇帝姓李,而鲤鱼的“鲤”与“李”同音。
因此、当时以鲤鱼为鱼中之贵,从皇帝、官吏、贵族到平民百姓,郁崇尚鲤鱼,竞相喂养红鲤鱼,还繁育出许多新品种。
虽然养鲤成风,鲤鱼又是美味佳肴,但人们却不得烹食鲤鱼。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鲤”与皇帝的姓同音,食“鲤”就等于食“李’”,自然在避讳之列;更因为,自古以来,鲤与龟、鹿、鹤、麟、龙、凤等动物一样,带有吉祥的“光环”,民问有关鲤鱼的传说很多,李唐王朝认为杀鲤不祥,便把鲤鱼奉上了圣坛,不让百姓随意亵渎。
据《旧唐书· 玄宗纪上》所载,唐玄宗曾两次以政府文件形式下诏,“禁断天下采捕鲤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