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第三版)·第二章·第三节 唐宋 中国文化的成熟与辉煌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三 教 并 行】
南北朝时,即有儒释道三教之目,至李唐之 ——陈寅恪 世,遂成固定之制度 。
张果见唐明皇
儒 、道、释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 ,三教分合贯 穿中国两千年思想文化史 , 对中国文化乃至中国社 会的变迁产生巨大影响 。可以分为魏晋南北朝 、唐宋 、 元明清三个阶段 。唐宋主要在于彼此内在意识上的流 通融合 ,逐步变成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但就其主流 而言 ,依然各树一帜 。唐宋时 ,三教之间关系成了政 治上的热门话题 ,隋唐宋诸朝屡有三教辩论大会的举
隋唐科举程序
盛唐气象
宋代十分推崇盛唐诗歌,认为其特征是“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严 羽:《沧浪诗话· 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 。
盛唐气象不仅是宋元明清时单纯 的文学批评术语 , 而且是对盛唐社会 发展总体风貌和文化特征的概括 。 其 一 , 指雄壮浑厚 ( 严羽语 , 有时合称 雄浑 ) 的诗歌风貌 。 盛唐是中国诗歌 的黄金时代 , 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 。 其二 , 指以书法 、 绘画为代表的唐代 艺术浓烈厚重的整体风貌,是中国文
【科举制】
隋初年科举就已经开始,炀帝使之逐渐制 度化。唐代科举制度得以进一步完善,成为国 家彻底打破门阀制度,在全国选拔才俊最重要 的途径之一。唐科举制度分为制举和常举两种 方式。前者由皇帝不定期亲自主持考试,科目 亦由皇帝临时确定和设置由民至官均可应试; 考中之后,无官者仕,有官者迁。
科举的常规考 试有秀才、明经、 进士、明法、明书、 明算、道举、等科 。
朱熹造像
是自然界、人类社会的最高法则,只有做到 “存天理,灭人欲”,才能使世界和谐太平。南 宋时期,朱熹通过书院讲学使理学体系得以完 善和丰富,人们将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们的哲学思想统称为“程 朱理学”。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饮食约而精,园蔬胜珍馐。 (朱熹语录) 白鹿洞书院
搜山除魔图 “三教合一”,可以说是事有必至的。 唐宋以来中国宗教伦理发展最后汇归于明代的
南宋前后的亡国之恨、 故园之思更使词增深 意,李清照凄婉心境,辛弃疾含蓄豪迈。偏安后 宋词渐趋风雅,形式美中蕴含着衰意。 同时,唐宋散文也达到了先秦之后的又一个 高峰。唐代的古文运动扭转了六朝以来的形式主 义文风,古文占据散文的正宗地位。宋代散文沿 唐风发展,大家迭出,成果丰硕。
【理学】
北宋起就有人继承韩愈观点,把儒道释三家加 以熔融,北宋理学大家是周敦颐,他通过著述 《太极图说》、《通书》阐述自己的观点,程颢、 程颐则在其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建立以“理”为核 心的哲学范畴,认为理先于世界而存在,不以人 的意识为转移,是不受时空限制的宇宙本体,也
[资料注释] 威尔斯(18671867-1946),英国著名作家、历史学家。曾以《 ),英国著名作家、历史学家。曾以《时间机器》 时间机器》、《隐身人》 隐身人》、《大战火星人》 大战火星人》 闻名,这些堪为现代科幻小说开山之作;他一生涉猎甚广,不是历史学家,却以煌煌近百万字的《 闻名,这些堪为现代科幻小说开山之作;他一生涉猎甚广,不是历史学家,却以煌煌近百万字的《世 界史纲》 界史纲》跻身史学大家之列。作者以无比开阔的视界、轻快简洁的笔调,将自起源以来的生物及人类 历史有条不紊地加以展现,意在给读者提供一个宏伟、宽广的大视野。
行,客观上为三教的思想交流和融合提供了绝好机 会 ,反映了社会政治对整合三家的需要 ,客观上使 三教在内质上加深了彼此的了解与认同 ,即所谓 “三 教虽殊 ,同归于善 ”。同时 ,三教经由自上而下的传 播 ,不同程度地满足了社会各阶层对思想文化的多 元化选择 ,以及解释各自价值观念和生活状态的实 际要求 。
化史上一座难以企及的高峰,书法上有“一颠一狂”的怀张、雍容大度的 颜柳,绘画上有稳重端凝的阎立本,“吴带当风”的吴道子等,大师层出不 穷,艺术突破众多,对后世文化的影响十分深远。其三,指既遥遥领先, 又全面均衡发展的科学技术 ,僧一行对恒星、子午线的独到认识,药王孙 思邈的《千金方》,还有气势恢宏、东西两市七倍于今天西安的长安都城。 其四,指政治开明、思想活跃、发奋进取的思想文化,使得盛唐人才辈 出,社会生活呈现出富足稳定的整体风貌。
唐朝应试举子在考前将平日所作诗文呈送主考官或 社会名流,以期在考官心中留下好印象或得到褒扬,以 助正式科考,时称干谒,即“温卷”或“行卷” 。唐张固 《幽闲鼓吹》载贞元初年,十五六岁的白居易曾向顾况 献《赋得古原草送别》用以干谒,看到“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诗句时,拍案赞叹,四处称道白居易,使 之声名大振。
第三节 唐宋:中国文化的成熟与辉煌
唐宋时期是我国传统文化进入全面辉煌和成 熟的鼎盛期。英国人威尔斯曾将这样描述: 在整个第 7 、 8 、 9 世纪,中国是世界上最 安定最文明的国家 ……在这些世纪里,当欧洲 和西亚敝弱的居民不是住在陋室或有城垣的小 城市里 ,就是住在凶残的盗贼堡垒中的时候 , 许许多多的中国人 ,却在治理有序、优美、和 谐的环境中生活。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 迷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时,中国人的思想却是 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索的。
[明]十八学士图
科举应试图
科举制
第二种是常举,即国家定期的制度 化考试,参加者只验明在乡里名籍,一般 均可参加。与前代九品中正事实上沦为宗 法制度的附属不同,科举制度在选拔人才 的尺度和标准上,为所有的参与者提供了 一个平等的起点,不仅理顺了官僚系统的 关系,而且扩大了统治的基础,促进传统 中国官僚体制走向成熟。
【唐诗宋词】 唐诗宋词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伊我生其后,举颈遥相望。 ——唐 ·韩愈
唐诗是唐代文化的代表 , 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高 峰,也是中国文化的优秀代表,可谓气象万千,群星 璀璨 ,内容之广泛 ,艺术之精纯 ,数量之巨大 ,都无 愧为中国诗歌史的巅峰 。 仅清人编 《全唐诗 》就收 录2 000 多位诗人的48 000 余首作品。从初唐四杰到 大小李杜 , 从山水田园到边塞长歌 , 从人民的歌颂 …… “ 月迷津渡 ” 的李商隐 者白居易到 李白造像 李白接屈赋宏阔,摄乐府精华 ,尽 扫南朝脂粉气息,有道禅绚丽多姿 的想象熏染,更负济世安民之宏志, 其诗气势澎湃,境界雄浑壮阔,龙吟 虎啸;杜甫以纯儒自谓,忧国忧民, 诗显沉郁顿挫,精工对仗,声律严 格,堪称七言最高典范。生于唐由盛 而衰的安史之乱后的白居易,强调 诗歌为时为事而作,语言明白浅近, 杜甫造像 白居易造像 针砭时弊准确精当。
唐诗宋词
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殢酒只依然。目断秋霄 ——辛弃疾《木兰花慢》 落雁,醉来时响空弦。
宋代文学最大的成就是词的繁盛与发 展。词源于中晚唐民间小曲,五代时已有工 词之人。词倚声而作却更重抒情,宜于歌楼 酒肆演唱,适合城市化飞速发展的北宋,出 现了以柳永为代表的婉约派和以苏轼为代表 的豪放派,柳词清新缠绵,苏词雄壮豪迈, 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唐代的昌盛
首先,应该归功于它采取的海纳百川式的开放 政策,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是大量汲取域外的文 明成果,二是积极输出中华优秀文化。其次,科举取 士制度逐渐完善。其三,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唐王朝 统治者的杰出和英明,尤其在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政 治模式下,唐太宗李世民以开明胸襟和超前眼光,创 造了三教并行、共同发展,宽松而开放的文 化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