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第三版)·第二章·第三节 唐宋 中国文化的成熟与辉煌
中国文化概论(第三版)全套课件 PPT
这一概念的含义约等于中国古代的“文 明”。
在德国古典哲学家的著作中,文化的概 念被用于哲学、道德、美学、艺术等深奥的 精神生活领域,而科学技术所创造的物质成 果则被视为浅薄的“文明”。
在法国人的语言中,文化则是与精神 生活、物质生活及社会制度、社会地位等 联系在一起。
中国文化体系
印度文化体系 世界四大文化体系
一、中国的“文化”古义
象征符号,引申为语言、文 字、文物典籍、礼乐制度 文:通“纹”(纹路、纹理)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人间关系即人伦,引申为人 格修养
化:改易、生成、转化,事物形 态和性质的改变
美善德行
以文教化
“文化”古义的要点:
“文”是纹理,引申为一切有条理、有秩序、有美感的 东西;“化”字在甲骨文中是直立与倒立的两个人, 象征着重大的变化。 “文化”一词在我国的出现,可追溯到西汉时期, 《易· 贲卦· 传》中有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 文,以化成天下”。这里所谓的“人文化成”,按唐 代孔颖达《周易正义》的解释有两个内容:一是指典籍, 如《诗》《书》、《礼》等;二是指人们的风俗礼仪。 西汉刘向的《说苑· 指武》中有“圣人之 治天下也, 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 然后加诛”。这里的“文化”指与“武力”相对的教 化。 在中国,“文化”不同于“文明”。“文明”与物质 世界的改造相联系。
发展到今天,文化的含义更为广 泛:
指“读书识字”,不识字要学文化,指“修养”,言 行粗鄙要提高文化素养; 文化部门主管的文化是文学艺术、文博、图书等; 作为专门术语的文化,在考古学中是指先民的遗址、 遗物,如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 在其他人文学科的理论研究中,不少人同意文化是指 “观念形态”,政治、经济以外都在其列; 也有人则作更广泛的理解,认为人类创造的一切,即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是文化,此外还有一些其 他的解释。
中国文化概论
1、中国古代文化的概念文:五色交错的纹理。
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及其载体——文物典籍。
化:改变、化育。
引申为通过教育使人得到改变,文明程度提高。
文化:精神领域内的文治教化。
即用道德伦理、诗书礼乐来教育、改造人群。
引申为统治阶级所使用的所有文治教化的设施。
包括礼乐、典章制度等。
2、文化的概念所谓文化,指人类群体在适应自然进而改造自然和改造自身的社会活动中的方式方法及其产物。
就其是方式方法而言,它表现出历时动态性和共时多样性;就其是产物而言,它表现出物质性和精神性。
它的核心是人的行为方式、价值体系;符号是它借以传承的载体。
z 广义文化,着眼于人与动物、社会与自然的差异,也即人类所有一切活动(物质的、精神的)及其成果——“大文化”z 狭义文化,仅指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小文化”3、文化的结构两分法:物质和精神或技术体系与价值体系三分法: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意识形态四分法: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重点)4、梁漱溟的学术分类梁漱溟在其《东方学术概论》指出,人类学术无非研究三个问题:z 第一,人对物的问题。
人类征服自然,产生自然科学。
z 第二,人对人的问题。
人与人相处,产生社会科学。
z 第三,人对己的问题。
人与自己的较量,产生宗教。
最后一点,我们今天在学科分类上称作人文科学5、文化的几个特点(1)文化的民族性和普同性z 各个民族大多有自己的民族心理、思维方式、审美特征、宗教信仰,等等,体现了文化的民族性。
z 各个不同民族有很多文化现象是共同的,发展的方向也大体相似。
表明了文化的“趋同”(普同)性。
z 人类文化是各民族共同组成、共同发展的成果。
(2)文化的时代性和相对性z 在时间上,文化是继承的,累积的,发展的,体现了文化的时代性。
所以对文化的评判应该放到具体的时代中。
z 在空间上,不同种族文化具有自己的特点和发展阶段,体现了文化的相对性。
z 所以不同质文化整体之间无法进行优劣高下的比较,不能用一种文化观念作为评判另一种文化的标准。
中国文化概论(第三版)全套课件 PPT
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是文化,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 解释。
文化内容的三个范围:
• 第一,意识形态(也称观念形态),即人们的世界观、 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心理特征、价值观念、道德标准、 认识能力等;
• 第二,生活方式,即人们对其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生 老病死、家庭生 活、社会生活等的态度以及在这些方 面采取的形式。
• 文化,既是中国古已有之的概念,又是一个在 近代吸收了外来意识,赋予了新涵义的词汇。
一、中国的“文化”古义
象征符号,引申为语言、文
文:通“纹”(纹路、纹理)字、文物典籍、礼乐制度
人间关系即人伦,引申为人 格修养
化:改易、生成、转化,事物形 态和性质的改变
美善德行
以文教化
“文化”古义的要点:
• “文”是纹理,引申为一切有条理、有秩序、有美感的 东西;“化”字在甲骨文中是直立与倒立的两个人,象 征着重大的变化。
文化最初都是在一个地方产生的,后来经过传播才 在其它各地发展出来,容易导致认为人类文化只有 一个中心,否认各民族文化发展的独立性。
(3)功能论(结构论)文化学派:认为文化的
产生是社会功能的需要,文化就其本质来说是推 护社会规范的一种有价值的工具。存在着形式主 义倾向,过分强调文化“模式”、“体系”的运 用,而忽视文化动态研究,忽视文化的精神力量 与人的价值主体性,因此,其文化思想基本是机 械论的。(抽象模式)
• “文化”一词在我国的出现,可追溯到西汉时期, 《易·贲卦·传》中有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 文,以化成天下”。这里所谓的“人文化成”,按唐代 孔颖达《周易正义》的解释有两个内容:一是指典籍, 如《诗》《书》、《礼》等;二是指人们的风俗礼仪。 西汉刘向的《说苑·指武》中有“圣人之 治天下也,先 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 加诛”。这里的“文化”指与“武力”相对的教化。
《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习题 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张岱年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2)第二章 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2)第三章 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3)第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3)第五章 中国的多民族文化融合和中外文化交汇 (5)第六章 中国语言文字 (5)第七章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 (6)第八章 中国古代教育 (7)第九章 中国古代文学 (7)第十章 中国古代艺术 (8)第十一章 中国古代史学 (8)第十二章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8)第十三章中国古代宗教 (10)第十四章中国古代哲学 (11)第十五章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 (11)第十六章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12)第十七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 (13)第十八章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 (15)第十九章 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国新文化 (15)绪论一 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其体现即有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有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二 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
书本绪论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三 文化结构的四层次包括哪些内容?对文化的结构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
有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
(注意:这里还是记住为好,六大系统可简记为:社语俗物精艺)四 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名词解释 中国文化概论
名词解释绪论1.广义文化:它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2.文化现象:指的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3.文化事象:在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反复出现时,这种含规律性的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4.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5.国别文化:它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就是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
6.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7.文化传统:每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文化,既因时因地而异,又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
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8.通漕四渠:指的是以宋都汴京为中心开凿的四条用于漕运的人工运河,即汴河(或称通济渠)、广济河、金水河、惠民河。
第二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9.敬授民时:在上古时期,人们是按着时节的序列敬奉上天的。
日月星辰运行中任何反常现象,都会引起他们的恐慌。
然而正是在对“天序”的尊奉、恭敬之中,却有着古代天文学科学实践活动。
在虔诚的宗教心态下,包含的则是把握农时的努力。
这就是“敬授民时”的本质。
10.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横贯欧亚大陆的东西方交通要道。
从西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到东汉明帝派班超出使西域,汉朝共用200余年的时间,打通了通往西域各国的“丝绸之路”。
这条“丝绸之路”不仅交流着物质,也沟通着中外的文化。
中国文化经西域传到中亚乃至欧洲,异域文化如音乐、舞蹈等大量传来,特别是佛教的东传,更是打通西域最明显的结果之一。
11.察举制:察举就是选举,是一种由下向上推选官员人才的制度。
它有许多科目,其中孝廉、茂才、贤良方正文学三科最显著。
中国文化概论pp2
二、华夏文明的形成
夏是我国第一个王朝,继传17代,历时430 年。上(尚)忠”是夏的特点。历史学家宋镇 豪说:“河南登封告成镇王城岗城址,据说是 ‘禹都阳城’所在。勇于与洪水搏斗,在大地 上开辟生存空间的实干精神,是夏族尚忠文化 的基本精神气质。
二、华夏文明的形成
商自汤受命至纣,历时554年。商以盘庚迁 殷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都城多迁移,已 为考古发现所证实。盘庚迁殷后,在河南北部 安阳平原建立起政治中心,由此迅速走向强大, 在武丁时期达到鼎盛。
三、春秋战国的纷争与交融
公元前771年,西周的最后一代王幽王被犬戎所 杀,西周结束。第二年,周平王率众迁都洛邑,开始 了历时500余年的东周时代。以公元前476年为界,东 周又分为春秋、战国前后两期。民力发育激发出的思 想意识,也是百家争鸣极其宝贵的部分。百家争鸣横 贯春秋战国,但也有前后的变化。
三、佛教的传播
2.佛教在南北朝的发展
佛教在南北朝的发展,有南北之分。在南朝, 皇帝和士族对佛教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皇帝佞佛 以梁武帝为最甚,他曾经四次出家,大臣每次都用 巨资把他赎回,这样的行径陈后主也有过。此外, 齐代的竟陵王萧子显,世家大族如琅琊王氏、陈郡 谢氏、庐江何氏等,都崇奉佛法。
三、佛教的传播
3.佛教对南北朝社会、文化的影响
佛教在中国的大规模流传,必然与中国固有的社 会秩序、文化伦理产生矛盾和冲突。在北朝是寺院经 济妨碍国家利益,在南朝则表现为义理的冲突,有沙 门是否应向王者致敬之争,黑白论之争,神灭神不灭 之争以及夷夏之争等。通观当时的争议,调和论是主 流;重佛抑儒的倾向也是明显的。
四、民族大融合
(二)南北对峙的格局
南北对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突出的现象。历史 上的南北对峙与中国地理上的南北分界线有密切的 关系,多体现为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与南方汉人政权 之间的对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曾存在东晋、南 朝与北方十六国、北朝的对峙格局,其中以刘宋与 北魏的对峙最为典型。
中国文化概论(第三讲) (优选.)
第五节 元明清:中国文化的衰变期
二、东西方的相遇与明清两代的立国精神
4、明清利用民间宗族关系加强统治的表现 明清两朝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利用民间宗族关系加强
自己的统治。他们认为将民间宗族组织与政权相结合,可以在 社会治安、收取赋税方面发挥重大作用。
其结果是把专制精神贯彻到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朱元璋 曾发布过“明长幼,厚风俗”的诏书;清朝则大力提倡“移孝 作忠”,目的是利用宗族道德对民众进行控制。同时,族长权 力也因政权的支持而变得牢固,其结果是朝廷的专制与宗族的 专制联成一气。
第一节 中国文化的创始与奠基 第二节 秦汉:统一王朝政治下的文化演变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中国文化在曲折中的前进 第四节 隋唐两宋:中国文化的鼎盛时代 第五节 元明清:中国文化的衰变期
第五节 元明清:中国文化的衰变期
一、元朝统一及民族融合
1、1260年,忽必烈继成吉思汗之后称大汗,以燕京为中都。 1271年改国号为元,1279年灭南宋,结束了宋、辽、金、夏数 百年南北对立的局面。 2、元朝带有明显的民族压迫性质,把人民分为四等: 一等:蒙古人,征服者和主人; 二等:色目人,包括西北人、西域人乃至欧洲人,他们最早归 顺蒙古人,地位仅次于蒙古人,元朝政治深深打上了西域商人 的烙印。(名词解释P98) 三等:汉人,包括汉族人、辽国、金国的契丹人、女真人及高 丽人,被征服者; 四等:南人,南方最后被征服的汉族和其他民族,地位最低下。
完整版中国文化概论第三版··
子贡:“何如斯可谓之士矣? ”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 ——《论语 ·子路》
百家争鸣
司马谈对百家的评论
夫阴阳 、儒 、 墨 、 名、 法 、道德 , 此务 为治者也 ,直所从言之异路 ,有省不省耳 。尝 窃观阴阳之术 ,大祥而众忌讳 ,使人拘而多所 畏;然其序四时之大顺 ,不可失也 。儒者博而 寡要,劳而少功 ,是以其事难尽从 ;然其序君 臣父子之礼 ,列夫妇长幼之别 ,不可易也 。墨 者俭而难遵 ,是以其事不可遍循 ;然其强本节 用,不可废也 。法家严而少恩 ;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 ,不可改也 。名家 使人俭而善失真 ;然其正名实 ,不可察也 。道家使人精神专一 ,动合无 形,赡足万物 。其为术也 ,因阴阳之大顺 ,采儒墨之善 ,撮名法之要 , 与时迁移 ,应物变化 ,立俗施事 ,无所不宜 ,指约而易操 ,事少而功多 。
遗址中发现了稻谷、谷壳,大量的动植物遗存,经过加 工的骨耜、陶器、玉器,以及干阑式房屋、水井,房屋 与中原、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史前房屋有着明显的不同, 且已经形成了大小各异的村落,榫卯、织席等技术十分 娴熟,社会经济活跃。
骨耜
干阑式房屋复原图
猪纹钵陶器
苇席残片
大汶口文化
大汶口文化距今约 4 300~2 000年
鹳鱼石斧图彩
半坡人面鱼纹盆
船型彩陶壶
青海柳湾波纹彩陶壶
青海上孙家村舞蹈彩盆
龙山文化
泛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 遗存。因 1928年首先在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城子 崖发现而命名,主要分布在今天的山东、河南、 陕西、山西等地。
中国文化史简编第三版知识点总结
中国文化史简编第三版知识点总结中国文化史是一门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发展演变的学科,它涵盖了几千年的历史,包括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内容。
本文将对中国文化史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历程。
一、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诗、词、曲、赋、小说等多种文学形式。
中国古代文学以诗为主,其中最著名的是唐诗,代表作家有杜甫、李白、王之涣等。
此外,宋词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代表作家有李清照、辛弃疾等。
古代小说方面,有《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等经典作品。
二、中国古代艺术中国古代艺术包括绘画、音乐、舞蹈、戏曲等多种形式。
其中,中国古代绘画以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等为主要表现形式,代表作家有吴道子、顾恺之等。
古代音乐以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为主,代表作品有《广陵散》、《梅花三弄》等。
古代舞蹈以宫廷舞和民间舞为主,代表作品有《仙人指路》、《白蛇传》等。
古代戏曲有京剧、豫剧、越剧等,代表作品有《牡丹亭》、《红灯记》等。
三、中国古代哲学中国古代哲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等多种思想流派。
儒家思想强调仁爱、礼义、忠孝等伦理道德,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等。
道家思想强调自然、无为而治,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等。
墨家思想强调兼爱、非攻,代表人物有墨子等。
法家思想强调法治、权威,代表人物有韩非子等。
兵家思想强调战争之道,代表人物有孙子等。
四、中国古代宗教中国古代宗教包括儒教、道教、佛教等多种信仰体系。
儒教是中国古代的国学,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秩序,代表人物有孔子。
道教强调修身养性、追求长生不老,代表人物有老子。
佛教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宗教,强调解脱苦难,代表人物有释迦牟尼、菩提达摩等。
五、中国古代社会制度中国古代社会制度主要包括封建制度、科举制度、礼制等。
封建制度是古代中国的基本社会制度,以皇帝为中心,分为皇帝、贵族、士人、百姓等阶层。
中国文化概论
(绪论及第一章样本,完整版11页)王宁主编,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第一节中国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地理条件第二节区域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多样分布第三节古代开发利用自然方面的文化得失第二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第一节中国文化的创始与奠基第二节秦汉:统一王朝政治下的文化演变第三节魏晋南北朝:中国文化在曲折中的演进第四节隋唐两宋:中国文化的鼎盛时代第五节元明清:中国文化的衰变期第三章中国传统的生产生活文化第一节中国传统的生产经济文化第二节中国传统的日常生活文化第三节中国的民族科技文化第四章中国传统的制度文化第一节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第二节中国社会传统的礼俗规约第五章中国传统的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第一节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第二节中国传统的哲学观念第三节中国传统的宗教信仰第四节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第五节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第六节中国传统的艺术审美第六章中国的语言文字文化第一节语言文字及其文化特征第二节中国传统的语言文字观念与制度第三节以汉语汉字为载体的文化事象第七章中国文化的对外交汇与现代化第一节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汇第二节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第三节中国文化发展的现代趋势与时代规范第四节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绪论“文化”名称的来源。
(1)关于“文”的解释:①“文”的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
②“文”的引申义:在人类认知领域,“文”引申为后天形成的品德、修养,与表示先天素质的“质”相对;在政治领域,“文”引申为“文治教化”,主张利用礼乐教化提高人们的修养而使国家安定,与诉诸军事征服他国的“武功”相对;在天文和人文的区别上,天文指的是自然现象和规律,人文指的是社会现象和规律。
(2)关于“化”的解释:“化”的本义是改易,既包括从无到有的“造化”,也包括宇宙生成以后的“演化”和“分化”。
(3)“文化”合起来的解释:中国经典的“文化”是指人的后天修养与精神、物质的创造。
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自考口袋笔记000321中国文化概论
0321-中国文化概论笔记依据目录绪论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第一节中国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地理条件第二节区域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多样分布第三节古代开发利用自然方面的文化得失第二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第一节中国文化的创始与奠基第二节秦汉:统一王朝政治下的文化演变第三节魏晋南北朝:中国文化在曲折中的演进第四节隋唐两宋:中国文化的鼎盛时代第五节元明清:中国文化的衰变期第三章中国传统的生产生活文化第一节中国传统的生产经济文化第二节中国传统的日常生活文化第三节中国的民族科技文化第四章中国传统的制度文化第一节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第二节中国社会传统的礼俗规约第五章中国传统的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第一节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第二节中国传统的哲学观念第三节中国传统的宗教信仰第四节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第五节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第六节中国传统的艺术审美第六章中国的语言文字文化第一节语言文字及其文化特征第二节中国传统的语言文字观念与制度第三节以汉语汉字为载体的文化事象第七章中国文化的对外交汇与现代化第一节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汇第二节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第三节中国文化发展的现代趋势与时代规范第四节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绪论“文”的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
“化”的本义是改易。
这种改易既包括从无到有的“造化”,也包括宇宙生成以后的“演化”和“分化”。
广义文化:它是指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广义的“文化”定义是以人类与非人类的分野作为立论的依据,因此,人类文化学、文化哲学取广义的“文化”定义。
)广义文化应把握三个要点:(1)广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2)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3)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积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00321中国文化概论学习笔记
绪论“文”的本意是“错画”,也就是花纹。
“文”引申为后天加工的品德、修养,与表示先天素质的“质”相对。
“化”的本意是改易。
这种改易既包括从无到有的“造化”,也包括宇宙生成以后的“演化”和“分化”。
在古代典籍里,化指教化的情况更多一些。
修养属改造主观世界的范畴,创造属改造客观世界的范畴。
钱穆在《中国文化精神》中概况广义文化“文化即是长时期的大群集体公共人生”。
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即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
文化内涵:社会上的许多事物,都从属于某一领域,但是根据大文化的定义,只要它们是人类的创造,同时也都可以属于文化范畴。
文化现象: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文化思潮:一个时期某一阶段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文化政策:指在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不同的民族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
民族也是文化划分的依据。
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它属于国别文化。
能形成一种统一的文化主要有三个原因:1、共同的文化源,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上古青铜文化,各民族共同开发了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大地;2、多元的各族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相互交流、互相渗透、互相促进,有许多交融和契合的地方,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3、汉民族文化在整个中华文化中起主导作用,是中华文化的主体文化。
中国文学三大干流:古典文学、俗文学、民间文学。
文化的两个层次:上层文化、底层文化。
上层文化是以文学典籍为媒体的,而底层文化主要靠口头传承。
(完整版)中国文化概论(第三版)·第二章·第四节明清中国文化的继往与开来
美
利
大
坚
西
洋
的启蒙思潮为代表的开来的力量。
[清]万国来朝图
阎若璩(1637-1706),明末清初人。幼年口吃质钝,但坚卓不懈,20岁次
【启蒙思潮】 第读完《十三经》,命运多舛,历10余年屡试屡败,一生颇善游学,博极群书, 对《古文尚书》真伪的争辩,使之名声远播,治学领域旁及地理、历算等,著有 《古文尚书疏证》等凡九种。
都会市廛,混杂于市井众生,生活方式、人生态度、价值观念、审美情趣与市民阶 层更趋接近,推动了俗文学的兴起发展。
【 心 学 】 王守仁(1472—1528),字伯安,人称阳明先生,深受先秦思孟学派和佛教禅宗思想 的影响,又直接继承了南宋陆九渊主观唯心论的心学,形成了庞杂的哲学思想体系。
明中后期,王守仁通过其道德哲学的构建及教育活动 (东林党复社),成为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其“心即理” 、 “知行合一” 、“致良知”的学说被称为心学。他断言“夫物理 不外于吾心”,“心便是天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即物 不可离心而独立存在,理在心中而不独立于主体之外,提倡 独立自主的思想意识,不盲从权威,认为人人都可以为圣人, 凸显了强烈的本体论意识。他强调人的意识特别是道德 意识,要见之于客观的践履行为,即道德意识与道
得启蒙思潮走向多元。
吴派代表惠栋
皖派代表戴震
自清代考据学派 200 年之训练 ,(考据) 成为一种遗传 。我国学子之头脑渐趋于冷静缜 密。此种性质实为科学成立之基本要素 。我国 对于形的科学 (数理),渊源本远 。用其遗传上 极优粹之科学头脑 , 将来必可成为全世界 第一等之科学国民。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第四节 明清:中国文化的继往与开来
明清时期,传统中国文化已呈现出老迈气象,进入
中国文化概论教案(详细版)
中国文化概论教案(详细版)第一章:中国文化的起源与演变1.1 中华文明的起源讨论华夏民族的形成与演变分析中国古代神话与传说中的文化象征,如黄帝、尧舜禹等了解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及其对后世的影响1.2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探讨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思想内涵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分析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与现代社会的关系第二章:中国古代文学与艺术2.1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等文学形式的特点与发展分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主题与审美观念2.2 中国古代艺术探讨中国古代绘画、书法、雕塑、建筑等艺术形式的美学特点分析中国古代艺术与文化的关系及其对后世的影响第三章:中国古代宗教与哲学3.1 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研究中国古代的自然崇拜、祖先崇拜、道教、佛教等宗教信仰的特点与影响分析中国古代宗教信仰对社会秩序与道德观念的影响3.2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探讨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学派的思想内涵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分析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与现代社会的关系第四章:中国古代历史与社会制度4.1 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脉络分析中国古代的夏、商、周、秦、汉、唐、宋、元、明、清等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与特点探讨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趋势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4.2 中国古代社会制度研究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科举制度、家族制度等社会制度的特点与影响分析中国古代社会制度对个人与社会的影响第五章:中国现代文化与变革5.1 中国现代文学与艺术探讨中国现代文学与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如白话文运动、新文化运动等分析中国现代文学与艺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5.2 中国现代社会变革分析中国现代历史中的重大事件,如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等探讨中国现代社会变革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及其对未来的启示第六章:中国传统节日与习俗6.1 中国传统节日研究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清明节等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活动分析传统节日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6.2 中国传统习俗与礼仪探讨中国传统习俗如婚嫁、丧葬、饮食、服饰等方面的礼仪和规矩分析中国传统习俗和礼仪在现代社会的变迁和影响第七章:中国传统音乐与舞蹈7.1 中国传统音乐探索中国传统音乐如古琴、筝、笛子、二胡等乐器的特点和音乐形式分析中国传统音乐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7.2 中国传统舞蹈研究中国传统舞蹈如京剧、昆曲、秧歌、剑舞等的起源、特点和表现形式分析中国传统舞蹈在中国文化中的作用和影响第八章:中国传统绘画与雕塑8.1 中国传统绘画探讨中国传统绘画如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等的技法、风格和主题分析中国传统绘画在中国文化中的价值和影响8.2 中国传统雕塑研究中国传统雕塑如佛像、道教神像、石刻等的制作工艺、形式和象征意义分析中国传统雕塑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第九章:中国传统建筑与园林9.1 中国传统建筑探索中国传统建筑如宫殿、庙宇、园林、民居等的结构、特点和建筑风格分析中国传统建筑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和影响9.2 中国传统园林研究中国传统园林如苏州园林、北京颐和园等的布局、设计和审美理念分析中国传统园林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第十章:中国区域文化特色10.1 地域文化差异探讨中国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和差异,如北方文化、南方文化、西域文化等分析地域文化差异的形成原因和影响10.2 少数民族文化研究中国少数民族如蒙古族、藏族、回族、维吾尔族等的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民俗习惯和文化特色分析少数民族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的多样性和重要性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思想内涵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王力版中国文化概论——第二章三四五节
• 四座名山供奉的菩萨不同,一是显示佛教在 四座名山供奉的菩萨不同,
中国的派别不同,二是显示了人们对佛教追 中国的派别不同, 求目标的不同理解。 求目标的不同理解。 • 求智上五台山,求德上峨眉山,求发展上九 求智上五台山,求德上峨眉山, 华山,求平安上普陀山。 华山,求平安上普陀山。
• 佛教在南北朝发展的南北特点(P70) 佛教在南北朝发展的南北特点(P70) • 南朝士人信佛,“偏于谈理”(延续 南朝士人信佛, 偏于谈理”
二、开发江南(P68) 二、开发江南(P68)
• 开发江南的过程:长江中下游地区(即一般
所谓的江南地区)开发的加快,是从三国时 的吴国开始的。吴都建业成为繁华的都会。 • 永嘉之乱后上百万的北方农民迁移江南,为 江南开发带来了生力军。开发最深入、经济 水平最高的是长江下游地区。 水平最高的是长江下游地区。
佛教在中国古代的传播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 影响:(1)艺术方面:出现了石窟、寺庙建筑中雕塑、绘 影响:(1
画等艺术中的新景象。敦煌—莫高窟、大同— 画等艺术中的新景象。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洛 阳—龙门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四大石窟 歌的内容,佛家的讲诵和演 • • • •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中国文化在曲折中的演进
• •
• • •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大势约有:(P63)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大势约有:(P63) 第一,北方民族大举内侵引起中原人群的大规 模南移,其结果是民族的大融合。融合不仅发 生在北方,也发生在南方;融合是“汉化” 生在北方,也发生在南方;融合是“汉化”, 也是“胡化” 也是“胡化”。 第二,对南方大规模的开发,新的经济区出现。 第三,佛教的广泛传播;三教鼎力互相激荡与 玄学一起共同构成此期显著的文化现象。 着眼于本期的中国文化,是动荡与混乱,着眼 于长远,是转变与发展。
(word完整版)中国文化概论第三版考点总结,推荐文档
中国文化概论第三版考点总结1、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2、化的本义,即为变易、生成、造化3、广义文化:它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4、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
它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属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5、中国文化特征:一统与多元;群体与个体;事功与审美6、儒家哲学的基本观念:贵仁;尊礼;重教;尚中7、儒家哲学的主要特征:“内圣外王”的人格理想;“天人合一”的思想模式8、道家哲学的基本观念:老子的基本思想:道本体论、否定是辩证法、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庄子的基本思想:泛神色彩的天道观;逍遥自适的人生观;相对主义的认识论。
9、魏晋玄学:魏晋玄学,是指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哲学思潮。
魏晋玄学的主要经典是《老子》、《庄子》和《周易》,合称“三玄”。
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等。
魏晋时期,道家思想便主要表现为玄学。
10、道家哲学的主要特征:尚自然、重个性11、四圣谛说:苦谛、集谛、灭谛、道谛12、三法印说: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13、如何理解最具特点的佛学思想是佛性说、顿悟说和无念说慧能在《坛经》中曾说:“如是一切法,尽在自性。
自性常清静。
日月常明,只为云覆盖。
”这是说,佛性是存在于人的本性之中的,人的本性本来清净,具有先天的智慧,只是因为一向被妄念的浮云所覆盖,所以未能自悟。
所以,学佛修行的要义,就在于除却妄念,拨开云雾,自识本性,即可见性成佛。
所谓顿悟,是指无需繁琐仪式和长期修行,一旦掌握佛教“真理”,即可突然觉悟。
也就是说无需长期修行,而凭自己的智慧,一旦觉悟,即可成佛。
顿悟成佛的关键在于吹散妄念浮云而自见真如本性。
禅宗认为“无念”就可做到。
“无念”是禅宗的最高宗旨和最高境界。
14、中国佛教哲学的主要特点:重现实人生;重个体心性;重直觉思维15、五礼:吉礼是对天神、地衹、人鬼的祭祀典礼;凶礼是哀悯吊唁忧患之礼;宾礼是接待宾客之礼;军礼是师旅操演、征伐之礼;嘉礼是和合人际关系,沟通、联络感情的礼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隋唐科举程序
盛唐气象
宋代十分推崇盛唐诗歌,认为其特征是“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严 羽:《沧浪诗话· 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 。
盛唐气象不仅是宋元明清时单纯 的文学批评术语 , 而且是对盛唐社会 发展总体风貌和文化特征的概括 。 其 一 , 指雄壮浑厚 ( 严羽语 , 有时合称 雄浑 ) 的诗歌风貌 。 盛唐是中国诗歌 的黄金时代 , 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 。 其二 , 指以书法 、 绘画为代表的唐代 艺术浓烈厚重的整体风貌,是中国文
【科举制】
隋初年科举就已经开始,炀帝使之逐渐制 度化。唐代科举制度得以进一步完善,成为国 家彻底打破门阀制度,在全国选拔才俊最重要 的途径之一。唐科举制度分为制举和常举两种 方式。前者由皇帝不定期亲自主持考试,科目 亦由皇帝临时确定和设置由民至官均可应试; 考中之后,无官者仕,有官者迁。
科举的常规考 试有秀才、明经、 进士、明法、明书、 明算、道举、等科 。
[明]十八学士图
科举应试图
科举制
第二种是常举,即国家定期的制度 化考试,参加者只验明在乡里名籍,一般 均可参加。与前代九品中正事实上沦为宗 法制度的附属不同,科举制度在选拔人才 的尺度和标准上,为所有的参与者提供了 一个平等的起点,不仅理顺了官僚系统的 关系,而且扩大了统治的基础,促进传统 中国官僚体制走向成熟。
唐诗宋词
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殢酒只依然。目断秋霄 ——辛弃疾《木兰花慢》 落雁,醉来时响空弦。
宋代文学最大的成就是词的繁盛与发 展。词源于中晚唐民间小曲,五代时已有工 词之人。词倚声而作却更重抒情,宜于歌楼 酒肆演唱,适合城市化飞速发展的北宋,出 现了以柳永为代表的婉约派和以苏轼为代表 的豪放派,柳词清新缠绵,苏词雄壮豪迈, 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化史上一座难以企及的高峰,书法上有“一颠一狂”的怀张、雍容大度的 颜柳,绘画上有稳重端凝的阎立本,“吴带当风”的吴道子等,大师层出不 穷,艺术突破众多,对后世文化的影响十分深远。其三,指既遥遥领先, 又全面均衡发展的科学技术 ,僧一行对恒星、子午线的独到认识,药王孙 思邈的《千金方》,还有气势恢宏、东西两市七倍于今天西安的长安都城。 其四,指政治开明、思想活跃、发奋进取的思想文化,使得盛唐人才辈 出,社会生活呈现出富足稳定的整体风貌。
【唐诗宋词】 唐诗宋词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伊我生其后,举颈遥相望。 ——唐 ·韩愈
唐诗是唐代文化的代表 , 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高 峰,也是中国文化的优秀代表,可谓气象万千,群星 璀璨 ,内容之广泛 ,艺术之精纯 ,数量之巨大 ,都无 愧为中国诗歌史的巅峰 。 仅清人编 《全唐诗 》就收 录2 000 多位诗人的48 000 余首作品。从初唐四杰到 大小李杜 , 从山水田园到边塞长歌 , 从人民的歌颂 …… “ 月迷津渡 ” 的李商隐 者白居易到 李白造像 李白接屈赋宏阔,摄乐府精华 ,尽 扫南朝脂粉气息,有道禅绚丽多姿 的想象熏染,更负济世安民之宏志, 其诗气势澎湃,境界雄浑壮阔,龙吟 虎啸;杜甫以纯儒自谓,忧国忧民, 诗显沉郁顿挫,精工对仗,声律严 格,堪称七言最高典范。生于唐由盛 而衰的安史之乱后的白居易,强调 诗歌为时为事而作,语言明白浅近, 杜甫造像 白居易造像 针砭时弊准确精当。
第三节 唐宋:中国文化的成熟与辉煌
唐宋时期是我国传统文化进入全面辉煌和成 熟的鼎盛期。英国人威尔斯曾将这样描述: 在整个第 7 、 8 、 9 世纪,中国是世界上最 安定最文明的国家 ……在这些世纪里,当欧洲 和西亚敝弱的居民不是住在陋室或有城垣的小 城市里 ,就是住在凶残的盗贼堡垒中的时候 , 许许多多的中国人 ,却在治理有序、优美、和 谐的环境中生活。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 迷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时,中国人的思想却是 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索的。
[资料注释] 威尔斯(18671867-1946),英国著名作家、历史学家。曾以《 ),英国著名作家、历史学家。曾以《时间机器》 时间机器》、《隐身人》 隐身人》、《大战火星人》 大战火星人》 闻名,这些堪为现代科幻小说开山之作;他一生涉猎甚广,不是历史学家,却以煌煌近百万字的《 闻名,这些堪为现代科幻小说开山之作;他一生涉猎甚广,不是历史学家,却以煌煌近百万字的《世 界史纲》 界史纲》跻身史学大家之列。作者以无比开阔的视界、轻快简洁的笔调,将自起源以来的生物及人类 历史有条不紊地加以展现,意在给读者提供一个宏伟、宽广的大视野。
唐代的昌盛
首先,应该归功于它采取的海纳百川式的开放 政策,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是大量汲取域外的文 明成果,二是积极输出中华优秀文化。其次,科举取 士制度逐渐完善。其三,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唐王朝 统治者的杰出和英明,尤其在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政 治模式下,唐太宗李世民以开明胸襟和超前眼光,创 造了三教并行、共同发展,宽松而开放的文 化环境。
朱熹造像
是自然界、人类社会的最高法则,只有做到 “存天理,灭人欲”,才能使世界和谐太平。南 宋时期,朱熹通过书院讲学使理学体系得以完 善和丰富,人们将他们的哲学思想统称为“程 朱理学”。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饮食约而精,园蔬胜珍馐。 (朱熹语录) 白鹿洞书院
南宋前后的亡国之恨、 故园之思更使词增深 意,李清照凄婉心境,辛弃疾含蓄豪迈。偏安后 宋词渐趋风雅,形式美中蕴含着衰意。 同时,唐宋散文也达到了先秦之后的又一个 高峰。唐代的古文运动扭转了六朝以来的形式主 义文风,古文占据散文的正宗地位。宋代散文沿 唐风发展,大家迭出,成果丰硕。
【理学】
北宋起就有人继承韩愈观点,把儒道释三家加 以熔融,北宋理学大家是周敦颐,他通过著述 《太极图说》、《通书》阐述自己的观点,程颢、 程颐则在其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建立以“理”为核 心的哲学范畴,认为理先于世界而存在,不以人 的意识为转移,是不受时空限制的宇宙本体,也
【 三 教 并 行】
南北朝时,即有儒释道三教之目,至李唐之 ——陈寅恪 世,遂成固定之制度 。
张果见唐明皇
儒 、道、释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 ,三教分合贯 穿中国两千年思想文化史 , 对中国文化乃至中国社 会的变迁产生巨大影响 。可以分为魏晋南北朝 、唐宋 、 元明清三个阶段 。唐宋主要在于彼此内在意识上的流 通融合 ,逐步变成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但就其主流 而言 ,依然各树一帜 。唐宋时 ,三教之间关系成了政 治上的热门话题 ,隋唐宋诸朝屡有三教辩论大会的举
搜山除魔图 “三教合一”,可以说是事有必至的。 唐宋以来中国宗教伦理发展最后汇归于明代的
行,客观上为三教的思想交流和融合提供了绝好机 会 ,反映了社会政治对整合三家的需要 ,客观上使 三教在内质上加深了彼此的了解与认同 ,即所谓 “三 教虽殊 ,同归于善 ”。同时 ,三教经由自上而下的传 播 ,不同程度地满足了社会各阶层对思想文化的多 元化选择 ,以及解释各自价值观念和生活状态的实 际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