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鼻喉科 鼻鼽(变应性鼻炎)诊疗方案(试行版)

合集下载

变应性鼻炎的诊治原则和推荐方案_2004年_兰州_顾之燕

变应性鼻炎的诊治原则和推荐方案_2004年_兰州_顾之燕
季节性鼻炎 ( seasonal rhinitis)或花粉症 ( pollinosis) : 每 年发病季节基本一致 ,且与致敏花粉传粉期相符合 (临床研 究报告应至少 2年在同一季节发病 ) ,变应原皮肤试验阳性 主要 以 室 外 变 应 原 (花 粉 ) 为 主 ; 常 年 性 鼻 炎 ( perennial
度杂志的全部内容 、本刊编委会和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咽喉科分会联合主
办的学术会议的《资料汇编 》内容 、2个由知名专家亲手执刀的经典手术录
像及本刊的文献检索系统等 。光盘版发行以来 ,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为 了解读者的需求 ,更好地办好光盘版 ,本刊 2004年第 7期刊出了《中华耳
鼻咽喉科杂志光盘版读者调查表 》。此后得到广大关心本刊读者的积极
rhinitis) : 在 1年内半数以上的日子里有上述症状 ,变应原皮 肤试验阳性主要以室内变应原 (螨 、室内尘土等 )为主 。
轻 、中重度疾病程度按照 AR IA 规定的分度标准执行 , 改变过去以记分高低作为分度标准的规定 。
三 、诊断 1. 病史 :详细询问病史 ,分析症状发作的时间和诱发因 素 ,有无哮喘 ,评估症状严重程度 。具有鼻痒 、喷嚏 、鼻分泌 物和鼻塞 4项症状中至少 3项 ,常年性者在有症状的日子里 症状每日累计达 0. 5~1 h以上 。 2. 检查 :鼻腔检查可见鼻黏膜苍白 、水肿或充血 、肿胀 。 花粉症患者往往有明显的结膜充血 、水肿 ,严重者眼睑肿胀 。 发作期鼻分泌物涂片和 (或 )结膜刮片嗜酸粒细胞检查阳 性 。变应原 皮 肤 试 验 呈 阳 性 反 应 , 至 少 1 种 为 ( + + ) 或 ( + + )以上 。有条件者可行血清或鼻分泌物特异性 IgE检 查 。必要时行变应原鼻黏膜激发试验 。 3. 为便于观察疗效 ,制定下述记分标准 :症状计分方法 见表 1。

鼻鼽1号方加布地奈德鼻喷剂治疗肺气虚寒型变应性鼻炎前后血清总Ig

鼻鼽1号方加布地奈德鼻喷剂治疗肺气虚寒型变应性鼻炎前后血清总Ig

鼻鼽1号方加布地奈德鼻喷剂治疗肺气虚寒型变应性鼻炎前后血清总IgE水平的观察目的:观察鼻鼽1号方加布地奈德鼻喷剂治疗肺气虚寒型变应性鼻炎前后患者血清总免疫球蛋白E(IgE)水平的变化,来探讨中西结合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机制。

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对象58例,治疗组选用鼻鼽1号方加布地奈德鼻喷剂治疗,对照组选用盐酸左西替利嗪片加布地奈德鼻喷剂治疗。

采用组内比较法和组间比较法,观察两组患者治疗4周后血清总IgE浓度的变化情况。

结果:治疗四周后,血清总IgE水平治疗组、对照组组内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 <0.05),组间比较无差异性(p>0.05)。

标签:变应性鼻炎,肺气虚寒型,鼻鼽1号方,布地奈德鼻喷剂,血清总IgE水平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n,AR)亦称过敏性鼻炎,本病,中医称之为“鼻鼽、鼽嚏、鼻流清水”等,鼻鼽病名,首见于《内经》,如《素问?脉解》云:“所谓客孙脉则头痛、鼻鼽、腹肿者,阳明并于上,上者则其孙络太阴也,故头痛、鼻鼽、腹肿也”。

它是耳鼻喉科的常见病,多发病,随着环境污染的加重,人们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及生活方式的改变,本病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全球平均发病率为10%~25%[1],在西方国家成人中的发病率一般为10%~20%,美国发病率为15%~18%[2],甚至高达30%[3],在我国发病率约为11.25%[4]~30.03%[5] 。

AR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研究清楚,但已经证实是IgE介导的,嗜酸性粒细胞和多种细胞因子共同参与的Ⅰ型变态反应性疾病,本病的发生、发展及临床症状的轻重程度均与血清总IgE的水平密切相关。

我们观测了58 例肺气虚寒型AR患者血清总IgE浓度在鼻鼽1号方加布地奈德鼻喷剂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借助电脑和统计软件,运用t检验、非参数检验、秩和检验等统计分析方法,以探明鼻鼽1号方加布地奈德鼻喷剂对肺气虚寒型AR血清总IgE水平的影响情况。

中国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22版)解读ppt课件

中国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22版)解读ppt课件

生活方式调整建议
01 02
避免过敏原
建议患者尽量避免接触已知的过敏原,如尘螨、花粉、动物皮屑等。对 于无法避免的过敏原,可采取减少接触的措施,如佩戴口罩、使用空气 净化器等。
保持室内环境清洁
定期清扫房间、清洗床上用品和窗帘等,以减少室内过敏原的积累。
03
增强免疫力
鼓励患者保持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饮食和适当的运动,以增强免疫力,
鼻腔冲洗
使用特定溶液进行鼻腔冲洗,有助于清除鼻腔内过敏原和炎症介 质,缓解症状。
个体化治疗策略探索
精准医学
通过基因测序等技术,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 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阶梯治疗
根据患者症状严重程度和病程,制定逐步升 级的治疗方案,避免过度治疗。
综合治疗
结合药物治疗、免疫治疗、手术治疗等多种 手段,为患者提供全面的治疗方案。
治疗手段多样性
国内外指南均推荐综合治疗手段 ,包括药物治疗、免疫治疗等, 但具体药物选择和治疗方法存在 一定差异。
02
诊断方法与标准
临床表现及分型
症状
阵发性喷嚏、清水样涕、鼻痒和鼻塞 等症状出现2个或以上,每天症状持 续或累计在1小时以上,可伴有眼痒 、流泪和眼红等眼部症状。
体征
分型
根据症状持续时间分为间歇性和持续 性变应性鼻炎,间歇性症状表现<4天 /周,或<连续4周;持续性症状表现 ≥4天/周,且≥连续4周。
指南的制定和解读有助于推动相 关领域内的学术交流,提升医生 的专业素养。
指南的制定和实施有助于保障患 者的诊疗权益,提高患者的生活 质量。
国内外相关指南比较
诊疗理念差异
国内外指南在诊疗理念上存在一 定差异,如国内指南更注重中医 药治疗的应用。

鼻鼽变应性鼻炎中医临床诊疗方案

鼻鼽变应性鼻炎中医临床诊疗方案

鼻鼽变应性鼻炎中医临床诊疗方案鼻鼽(变应性)鼻炎是一种常见的上呼吸道疾病,其病因主要与遗传、环境和免疫因素有关。

中医临床诊疗方案一般包括辨证施治、中药治疗、针灸、推拿等多种方法。

下面将详细介绍中医临床诊疗鼻鼽(变应性)鼻炎的方案。

首先,中医辨证施治对于鼻鼽(变应性)鼻炎的诊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常见的辨证类型包括风寒感冒、风热感冒、肺热咳嗽、湿热痰饮、脾胃虚弱等。

辨证施治的基本原则是辨病因、辨病机、辨病位、辨病证,然后针对不同的证候进行治疗。

例如,对于风寒感冒证,可以采取祛风散寒,开窍通窍的药物治疗,如葛根汤、麻黄汤等;对于湿热痰饮证,可以采用清热化痰、利湿排脓的药物治疗,如黄芩汤、半夏厚朴汤等。

中药治疗也是中医临床诊疗鼻鼽(变应性)鼻炎的重要手段之一、中药治疗的基本原则是根据病情选择药物进行组方,并根据辨证施治的要求进行配伍,达到调整病理状态、提高机体免疫力的目的。

常用的中药包括黄芩、连翘、地龙、白花蛇舌草等。

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可以选择单味药或复方制剂,一般采用中药内服的方式治疗。

针灸是中医临床诊疗鼻鼽(变应性)鼻炎的另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

通过针刺穴位,刺激人体经络,调整气血运行,达到改善机体免疫功能的目的。

常用的穴位包括迎香、鼻翼、印堂、攒竹等,一般选择适当的穴位进行刺激,持续一段时间,可以缓解鼻鼽(变应性)鼻炎的症状。

此外,推拿也是一种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法。

通过手法压迫、揉搓、捏拿等手法,刺激身体局部的经络和穴位,疏通经络,调节气血运行,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常用的推拿手法包括拇指推、揉捻法、托举摇动等,一般持续一段时间,可以改善鼻鼽(变应性)鼻炎的症状。

耳鼻喉科临床诊疗方案及操作规范

耳鼻喉科临床诊疗方案及操作规范

耳鼻喉科临床诊疗方案及操作规范耳鼻喉科是医院重要的临床科室之一,主要负责诊断和治疗涉及耳、鼻、喉及头颈部的各种疾病。

本诊疗方案及操作规范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一套科学、系统的诊疗流程,以确保患者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一、诊疗方案1.1 问诊问诊是诊疗过程中的首要步骤,医生应全面了解患者的病史、症状、既往史、家族史等相关信息。

1.1.1 病史采集- 全身情况:包括年龄、性别、职业、婚姻状况等。

- 现病史:发病情况、病程、症状的演变、伴随症状等。

- 既往史:包括全身性疾病、手术史、药物过敏史等。

- 家族史:关注遗传性疾病、肿瘤等病史。

1.1.2 症状询问- 耳部:听力下降、耳痛、耳鸣、耳溢液等。

- 鼻部:鼻塞、鼻出血、鼻涕、嗅觉减退等。

- 喉部:声音嘶哑、咳嗽、吞咽困难、呼吸困难等。

- 头颈部:疼痛、肿块等。

1.2 体格检查耳鼻喉科体格检查主要包括望、触、听、嗅四诊。

1.2.1 望诊观察患者的一般状况,如精神状态、面色等。

重点观察耳、鼻、喉及头颈部的外观,如耳廓、鼻翼、鼻涕、喉咙等。

1.2.2 触诊- 耳部:检查耳郭、外耳道、乳突等。

- 鼻部:检查鼻腔、鼻窦、鼻中隔等。

- 喉部:检查喉部、甲状腺等。

- 头颈部:检查淋巴结、血管、肌肉等。

1.2.3 听诊听诊主要包括喉部、气管、肺部等,注意呼吸音、咳嗽音、哮鸣音等。

1.2.4 嗅诊评估患者的嗅觉功能。

1.3 辅助检查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选择适当的辅助检查手段,如听力测试、鼻内镜检查、喉镜检查、影像学检查(如CT、MRI)等。

1.4 诊断与治疗根据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结果,明确诊断,制定治疗方案。

治疗手段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物理治疗等。

二、操作规范2.1 术前准备- 患者教育:向患者及家属解释手术目的、过程及可能的风险,获取患者的知情同意。

- 常规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心电图等。

- 药物准备:根据患者情况,准备相应的抗生素、止血药物等。

2.2 手术操作规范- 遵循无菌操作原则,严格执行手术步骤。

变应性鼻炎的诊断和治疗指南概要

变应性鼻炎的诊断和治疗指南概要

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委会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鼻科学组变应性鼻炎患病率高且呈上升趋势,已成为国际关注的全球性疾病。

我国针对中心城市人群的初步研究表明,平均自报患病率约为11.1%,不同地区间差异很大[1]。

为提高我国变应性鼻炎诊疗的总体水平,自1990年开始,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委会和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共同制订了变应性鼻炎诊疗的相关标准,至2004年已经完成了3个版本。

2008年底启动了新版的修订工作,经过学科同道近1年的共同努力,重点参考国外现有指南的疾病分型、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经过专家起草、专题讨论、全国巡讲、修改完善和大会通过等五个阶段的工作,最终形成了2009年版《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简称《指南》。

与国外同类文件相比,《指南》省略了对相关文献的综合分析,遵从“宜粗不宜细,宜简不宜繁”的指导原则,主要目的是方便临床推广应用。

由于国内相关领域研究方兴未艾,《指南》制订中直接参考的国内文献不多。

随着对疾病研究的不断深入,必将产生愈来愈多的符合国人疾病特征的科学数据。

临床定义变应性鼻炎( allergic rhinitis, AR ,即过敏性鼻炎,是机体接触变应原后主要由IgE 介导的鼻黏膜非感染性炎性疾病。

分类与分度根据症状持续时间分为间歇性变应性鼻炎和持续性变应性鼻炎[2]。

间歇性: 症状< 4 天/周,或<连续4 周;持续性: 症状≥4 天/周,且≥连续4周。

根据患者症状严重程度,以及是否影响生活质量(包括睡眠、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 ,将变应性鼻炎分为轻度和中- 重度[2]。

轻度: 症状较轻,对生活质量尚未产生影响;中-重度:症状明显或严重,对生活质量产生影响。

诊断1.临床症状:喷嚏、清水样涕、鼻塞、鼻痒等症状出现2项以上(含2项 ,每天症状持续或累计在1小时以上。

可伴有眼痒、结膜充血等眼部症状。

2.体征:常见鼻黏膜苍白、水肿,鼻腔水样分泌物。

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 小儿鼻鼽

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  小儿鼻鼽

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儿鼻鼽1 范围本指南提出了小儿鼻鼽的诊断、辨证、治疗、预防和调护建议。

本指南适用于18周岁以下人群鼻鼽的诊断和防治。

本指南适合中医科、儿科、耳鼻喉科等相关临床医师使用。

2 术语和定义[1-4]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小儿鼻鼽allergic rhinitis in children小儿鼻鼽是常见的小儿鼻部疾病。

临床以突然和反复发作的鼻痒、喷嚏、清水样涕、鼻塞等为特征。

常伴发过敏性结膜炎、湿疹、哮喘、腺样体肥大、鼻窦炎、鼻出血、中耳炎及睡眠呼吸障碍等疾病。

本病的发病具有以下特点:同年龄段男性儿童发病率高于女性;6~18岁儿童青少年中,年幼儿童发病率高于年长儿童;城镇儿童比农村儿童更易罹患变应性鼻炎。

本病还有鼽、鼽嚏等别名。

本病包含西医学的变应性鼻炎、血管运动性鼻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非变应性鼻炎等疾病。

3 诊断3.1 病史[2,3]本病可常年发病,亦可呈季节性发作,春、秋、冬三季多发。

具有反复发作的病史,部分病人可有荨麻疹、湿疹、支气管哮喘等过敏性疾病史或家族史。

3.2 临床表现[3]症状:鼻痒、喷嚏、清水样涕、鼻塞等症状出现2项及以上,每天症状持续或累计约1小时以上。

可伴有眼痒、结膜充血等眼部症状。

症状严重的患儿可有所谓“变应性敬礼”动作,即为减轻鼻痒和使鼻腔通畅而用手掌或手指向上揉鼻。

体征:在发作期常见鼻黏膜苍白、水肿,少数鼻黏膜充血,鼻甲肿大,鼻腔水样分泌物。

症状严重的患儿可出现:①变应性黑眼圈:由于下眼睑肿胀而出现的下睑暗影;②变应性皱褶:由于经常向上揉搓鼻尖而在鼻梁皮肤表面出现横行皱纹。

在间歇期以上特征不明显。

3.3 实验室检查[2,3]血常规:白细胞总数正常,嗜酸性粒细胞可增高。

鼻腔分泌物嗜酸性粒细胞检查可呈阳性,鼻腔分泌物肥大细胞(嗜碱粒细胞)可呈阳性。

皮肤点刺试验、血清总IgE检测、血清特异性IgE检测均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3.4 需与小儿鼻鼽鉴别的病种[1,2,5]伤风鼻塞,鼻窒,鼻渊,鼻息肉。

临床诊疗指南·耳鼻喉科分册

临床诊疗指南·耳鼻喉科分册

临床诊疗指南耳鼻喉科香格里拉协和医院二0一九年十月前言随着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其他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推动了临床医疗事业日新月异的向前发展。

但由于人类疾病纷繁复杂,病人的病情千变万化,探求疾病预防、诊断、治疗、转归、康复的规律,是广大医务人员任重道远的责任。

因此,医务人员必须具备全面的医学理论知识、熟练的医疗技术操作能力、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和良好的医德、不断更新知识和技术,提高临床诊断治疗水平,才能适应现代临床医疗技术发展的需要。

为规范我院临床各科室医务人员的执业行为,不断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根据上级的要求,参照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专业学术团体制定的《诊疗指南》与《操作规范》。

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相关专业主要病种的《临床诊疗指南》及各项诊疗操作的《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希望相关专业科室的的医务人员在临床实践中认真学习、领会及应用,为人民群众提高更高质量的临床医疗服务。

由于时间仓促,《临床诊疗指南》及《临床技术操作规范》仍存在不尽完善之处,但相信随着医院的持续发展,本书将进一步充实和完善。

香格里拉协和医院2019年10月目录第一章鼻科学 (1)第一节鼻骨骨折 (1)第二节脑脊液鼻漏 (1)第三节鼻前庭炎 (2)第四节鼻疖 (3)第五节急性鼻炎 (3)第六节慢性单纯性鼻炎 (4)第七节慢性肥厚性鼻炎 (4)第八节萎缩性鼻炎 (5)第九节变应性鼻炎 (6)第十节鼻硬结病 (7)第十一节鼻结核 (8)第十二节急性鼻窦炎 (8)第十三节慢性鼻窦炎 (9)第十四节鼻息肉 (10)第十五节鼻腔异物 (11)第十六节鼻中隔偏曲 (11)第十七节鼻出血 (12)第十八节鼻腔和鼻窦良性肿瘤 (13)第十九节鼻腔、鼻窦恶性肿瘤 (13)第二十节鼻恶性肉芽肿 (14)第二十一节鼻前庭囊肿 (15)第二十二节鼻窦粘液囊肿及牙源性上颌窦囊肿 (16)第二章咽科学 (17)第一节急性扁桃体炎 (17)第二节慢性扁桃体炎 (18)第三节腺样体肥大 (20)第四节扁桃体周脓肿 (21)第五节鼻咽血管纤维瘤 (22)第六节鼻咽癌 (24)第七节喉咽肿瘤 (25)第八节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27)第三章喉科学 (29)第一节急性会厌炎 (29)第二节急性喉炎 (30)第三节慢性喉炎 (30)第四节声带小结 (31)第五节声带息肉 (32)第六节喉乳头状瘤 (33)第七节喉癌 (34)第八节喉阻塞 (39)第九节喉狭窄 (41)第四章气管食管科学 (42)第一节气管、支气管异物 (42)第二节食管异物 (44)第五章耳科学 (47)第一节先天性外耳及中耳畸形 (47)第二节先天性耳前瘘管 (48)第三节耳廓外伤 (49)第四节鼓膜外伤 (50)第五节颞骨骨折 (51)第六节耳廓假性囊肿 (53)第七节耳廓化脓性软骨膜炎 (54)第八节外耳道耵聍栓塞 (55)第九节外耳道异物 (56)第十节外耳道疖肿 (57)第十一节外耳道胆脂瘤 (58)第十二节外耳道乳头状瘤 (59)第十三节大疱性鼓膜炎 (59)第十四节分泌性中耳炎 (60)第十五节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62)第十六节急性乳突炎 (64)第十七节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65)第十八节耳后骨膜下脓肿 (67)第十九节颈部贝佐尔德脓肿 (68)第二十节迷路炎 (69)第二十一节硬脑膜外及硬脑膜下脓肿 (71)第二十二节乙状窦血栓性静脉炎 (72)第二十三节耳源性脑膜炎 (73)第二十四节耳源性脑脓肿 (74)第二十五节周围性面瘫 (76)第二十六节面肌痉挛 (78)第二十七节听神经瘤 (79)第二十八节中耳癌 (81)第二十九节梅尼埃病 (82)第三十节老年性聋 (84)第三十一节药物中毒性聋 (85)第三十二节突发性聋 (86)第三十三节聋哑症 (87)第六章颈部科学 (89)第一节甲状舌管囊肿及瘘 (89)第二节鳃裂囊肿及瘘 (90)第三节颈部囊状水瘤 (91)第四节颈动脉体瘤 (92)第五节颈部淋巴结结核 (93)第六节甲状腺腺瘤 (94)第七节甲状腺癌 (95)第八节颈部转移癌 (96)第一章鼻科学第一节鼻骨骨折一、定义外鼻突出于面部中央,易遭受撞击发生骨折。

中医药治疗变应性鼻炎综述

中医药治疗变应性鼻炎综述
风热之邪乘袭, 两阳相合, 肺气壅塞, 失于宣降, 热
邪炽肺, 上凌于鼻, 致发鼻鼽。《素问·五常政大论》、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和《素问: 《张氏医通》卷八提出: “鼻鼽, 鼻
出清冷也。风寒伤皮毛, 则腠理郁闭, 宜疏风清肺,
香苏散加川芎、蜀椒、细辛、肉桂、诃子。不应, 非风
肺气才能得到温养, 吸入之气才能通过肺的肃降下
纳于肾。若肾气不足, 失于摄纳, 气浮于上而致喷嚏
频作, 若肾阳不足, 寒水上犯, 致鼻流清涕不止。正
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 “( 肾) 气大衰, 九窍不
利, 下虚上实, 涕泣俱出矣。”这说明肾气亏虚, 阴寒
内盛, 清阳不升, 浊阴不降, 可导致鼻鼽的发生。
降浊法, 方用补中益气汤( 黄芪, 炙甘草, 党参, 当
归, 升麻, 柴胡, 白术) 合玉屏风散( 黄芪 100 克, 白
术 60 克, 防风 60 克, 研末, 每日 2 次, 每次 6- 9 克,
开水送服); 3、肺经伏热, 上凌轻窍型, 治以清肺泻
热法, 方用清肺脱敏汤( 黄芩, 桑白皮, 枇杷叶, 茜
, 并以青少年居多。笔者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
体会到中医药在治疗本病方面的优势, 为了进一步
深入探讨, 现将中医药认识和治疗该病的概况综述
如下。
1 古代医家对该病的认识
鼻鼽是以突然和反复发作的鼻塞、鼻痒、喷嚏、
流清涕为主要特征的鼻科常见病。鼻鼽是中医病
名, 又称鼽嚏, 早在古籍《礼记·月令》中已有“鼽嚏”
林文森
[18]
将本病分为标证和本证, 表现急性期或季
节性发作者为标证, 治疗以疏散, 药用葛根, 桂枝,

儿童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22年修订版)

儿童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22年修订版)

⼉童变应性⿐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22年修订版)近年来⼉童AR患病率明显上升,严重影响患⼉的⽣活质量,造成了很⼤的疾病负担。

《中华⽿⿐咽喉头颈外科杂志》于2011年发表了《⼉童变应性⿐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0年,重庆)》,对提⾼⼉童AR的认识、规范临床诊疗发挥了较⼤的作⽤。

随着研究的不断发展,对⼉童AR的认识也在不断深⼊,为进⼀步满⾜临床⼯作的需要,该刊编委会组织专家对该指南进⾏了⼤幅度修订,新增了流⾏病学、发病机制、鉴别诊断等内容,在治疗⽅⾯为临床医⽣提供了更多⾼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旨在促进⼉童AR的规范化诊断和治疗。

本指南适⽤于2~18岁的AR患者。

本⽂仅对治疗部分进⾏阐述,感兴趣读者可点击【阅读全⽂】进⾏免费深度阅读。

治疗AR的治疗策略包括环境控制、药物治疗、免疫治疗和健康教育,可概括地形容为“防治结合,四位⼀体”。

⾸先应制定全⾯的环境控制计划,采⽤综合性措施进⾏⼲预,尽可能避免所有明确的过敏原和刺激物,这对⼉童AR的防治尤为重要。

⼉童AR的治疗⽅法包括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前者⽬前主要为过敏原特异性免疫治疗(简称免疫治疗),后者主要为药物治疗。

通过规范化的综合防治,患⼉的各种症状可得到长期控制,⽣活质量可得到显著改善。

对于患⼉及其监护⼈应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加强疾病管理和随访。

⼀、环境控制环境控制的⽬的是避免或减少接触过敏原和各种刺激物。

环境控制对⼉童⽐对成⼈更重要也更有效,许多⼉童AR症状可以通过环境控制得以明显改善。

2岁以后对猫狗宠物⽪屑严重过敏的AR伴哮喘或特应性⽪炎患⼉不再饲养或远离宠物后,其过敏症状也会明显改善甚⾄消失。

对春季或秋季花粉严重过敏的AR伴哮喘或特应性⽪炎患⼉从中国北⽅移居到南⽅后,其症状明显改善甚⾄消失;对尘螨、蟑螂或真菌严重过敏的AR伴哮喘或特应性⽪炎患⼉从南⽅移居到北⽅(特别是冬季)后,其症状显著改善。

农村或农场⽣活环境在⼀定程度上可减少⼉童AR发病,⽽城市⽣活环境则为⼉童AR的发病危险因素。

变应性鼻炎指南临床诊治

变应性鼻炎指南临床诊治
• 抗组胺作用——H1受体拮抗 阻断组胺与H1受体的结合——抗过敏
• 其他抗过敏作用——抗炎作用(二代抗组胺药)
抑制黏附因子的表达和趋化因子的活性 抑制炎性细胞的聚集和浸润 稳定和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和其他炎性介质的合 成和释放
抗组胺药副作用
• 镇静 • 中枢神经系统抑制(选择性差,能跨过血脑屏障) • 心脏毒性 • 抗胆碱能作用
• 糖皮质激素 • 抗组胺药 • 白三烯受体拮抗剂 • 减充血剂 • 肥大细胞稳定剂 • • 合理性:鼻黏膜面积300cm2,体积100cm3,100g,约占体重的0.1%。 • 优越性:
浓度高——直接 起效快 有些药物只能鼻内吸收(eg. Cromones)
INCS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
• 局部不良反应:干燥、出血、刺激感、咽炎、咳嗽等。 • 全身不良反应少见。 • 注意:正确的使用方法 • 注意:年龄限制、推荐剂量、生物利用度等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鼻科组,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天津)。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6;51(1):6-24
肥大细胞稳定剂
• 二线药物,酌情使用。 • 稳定肥大细胞膜,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 • 对缓解喷嚏、流涕和鼻痒有一定作用。 • 起效慢,作用时间短,需要每天用药3~4次,疗程2周以上。 • 可作为预防用药。 • 安全性好,不良反应少。 • 常用药:色甘酸钠和曲尼司特
减充血剂
• 二线药物,临床酌情使用。 • 引起血管平滑肌收缩,可快速缓解鼻塞。 • 鼻用减充血剂需严格控制使用次数和疗程。 • 每天2次,每次1~3喷,连续用药不超过7天。 • 一般不推荐口服减充血剂。 • 常见不良反应:鼻干、烧灼感、头痛、头晕、心率加快等,疗程过长易导
INCS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AR一线药物,

耳鼻喉科诊疗指南与操作规范

耳鼻喉科诊疗指南与操作规范

耳鼻喉科 第一节 变应性鼻炎【诊断流程】图3-1 变异性鼻炎的诊疗流程【治疗】治疗原则是尽量避免变应原,正确使用抗组胺药和肾上腺皮质激素,如有条件可行变应原减敏疗法以及患者教育。

1.避免接触变应原对已明确的变应原,应尽量避免与之接触。

2.药物治疗(1) 抗组胺药:给药方式包括鼻腔局部应用和口服。

1)口服抗组胺药:常用第二代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以及依巴斯汀等。

2)鼻用抗组胺药鼻用剂型将抗组胺药用于鼻腔可使高浓度的药物有效地到达靶组织,目前用于临床的鼻内抗组胺药主要有氮卓斯汀、左卡巴斯汀鼻喷剂。

(2) 糖皮质激素:是目前治疗变应性鼻炎最有效的药物。

(3)肥大细胞稳定剂:常用药物有色甘酸钠和奈多罗米,主要其预防作用。

该类药物药效持续时间短且不如抗组胺药和鼻用糖皮质激素。

(4)减充血剂主要用于缓解鼻塞,给药方式主要为鼻内局部应用。

(5)抗白三烯药包括两类药物:1)白三烯抗体拮抗剂,如孟鲁司特、扎鲁斯特、普鲁斯特等。

2)白三烯合成抑制剂,如齐留通。

白三烯抗体拮抗剂的疗效与口服抗组胺药相当,但疗效反应的个体差异性较大,临床上一般作为AR的二线药物。

3.手术治疗外科手术不能治疗变应性疾病本身,仅作为AR的一种辅助治疗手段,是用于下列情况:(1)下鼻甲肥大引起鼻塞,药物治疗无效;(2)鼻中隔解剖异常,并有功能障碍;(3)伴有慢性鼻窦炎。

目的在于改变解剖学的异常,降低鼻黏膜的自主神经的反应性。

【预后】AR目前尚不能彻底根治,但通过长期、正规的综合治疗,AR的症状可得到良好的控制,并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有人认为预防或早期治疗AR有助于防止哮喘的发生或减轻下呼吸道症状的严重程度。

第二节先天性耳前瘘管【诊断】1.自幼耳前一瘘口,瘘管口常位于耳轮脚前,少数开口于屏间切迹至口角的联线上,或耳廓、耳垂的其他部位。

2.一般无症状。

挤压时可有少许稀薄粘液或乳白色皮脂样物自窦口溢出,微臭,局部微感搔痒不适。

如继发感染,则局部发生红肿、疼痛、溢脓,可反复发作。

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

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

最优化的防治措施,增强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提高疗效和安全性,并进一
步降低医疗成本。
5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第二级
2
流行病学
6
流行病学
单击此处编A辑R是母耳版鼻咽文喉本头样颈外式科临床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保守估计全球的AR患者超过
第二级
5亿[6]。我国"十五"期间开展了成人AR流行状况的多中心研究[7,8],2004—200
11
发病机制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第二级
尽管IgE介导的Ⅰ型变态反应是AR发病的核心机制,但非IgE
介导的炎性反应也参与了AR的发生发展。某些具有酶活性的
变应原可以诱导上皮细胞产生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促进Th
2反应[21,22];或削弱上皮连接的紧密性,破坏上皮细胞屏障功
能,促进树突状细胞与变应原的接触[23]。组织重塑在AR发病
问卷调查中,AR自报患病率分别为14.46%、20.42%和7.83%[11]。
7
流行病学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第二级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环境因素、气候因素以及经济
水平等差距较大,可能导致AR患病状况出现差异。2008年
北京市和河北省保定市农村的抽样对比研究显示,农村人群
AR自报患病率(19.1%)明显高于城市(13.5%),而经确诊的A
中的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明确。虽然AR和哮喘被认为是"同一
气道、同一疾病",鼻气管组织重塑相比,AR鼻腔组织的重塑
较轻微[24,25]。
12
发病机制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第二级
新近有研究显示,某些非特异性体质患者(变应原SPT和血清

中医特色康复治疗操作标准及规范

中医特色康复治疗操作标准及规范

古浪县中医医院中医特色康复治疗操作标准及规范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0年下发的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制定各科室常见病种的中医特色康复治疗及操作规范。

各科室必须按照执行。

一、脑病科:1.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针灸治疗(病情平稳后即可进行),方法包括体针、头针、电针、耳穴贴敷、灸法和拔罐。

推拿治疗熏洗疗法康复训练2.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针灸治疗(采用传统针刺方法辩证取穴和循经取穴)治疗方法包括体针、头针、电针、耳穴贴敷、灸法和拔罐。

推拿治疗熏洗疗法康复训练3.痴呆:针灸治疗:采用辨经刺井法,颞三针疗法。

康复疗法推拿疗法4.眩晕:针刺疗法包括体针、耳穴、耳尖放血疗法。

5.头痛(偏头痛):推拿按摩针灸治疗:根据头痛的轻重缓急或针、或灸、或点刺放血、或局部取穴,方法有耳针、电针、腕踝针;热敏灸疗法、浅针疗法、火针疗法(用于偏头痛发作期或预防性治疗)。

6.假性延髓麻痹:针刺治疗:可采用项针疗法、醒脑开窍针刺法、头体针疗法。

康复训练:包括吞咽功能训练和言语训练,参照相关诊疗常规进行。

7.心悸:包括体针、耳针。

8.病毒性心肌炎:包括体针、耳针。

9.不寐(失眠):针灸治疗:包括体针、耳针、穴位贴敷、穴位埋线、热敏灸、浅针疗法等。

中药足浴。

10.郁病(抑郁症):针灸治疗:体针、耳针、温灸。

理疗1.外感发热:退热治疗包括针刺退热、刮痧退热、药物擦浴退热。

三、肺病科:1.风温肺病:根据患者病情和临床实际情况,可选用耳尖放血、中药保留灌肠、刮痧法、拔罐法、经络刺激法。

2.咳嗽:针灸治疗药物敷贴砭术、刮痧、拔罐疗法雷火灸、热敏灸、经络刺激法3.哮病(支气管哮喘):针灸治疗其他疗法:包括穴位贴敷、穴位埋线、穴位注射、电磁波疗法、经络刺激法。

4.肺癌:外治法:根据病情选择贴敷疗法、中药泡洗、中药熏洗疗法。

针灸治疗:体针、头针、电针、耳针、腕踝针、眼针、灸法、穴位埋线和拔罐。

1.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手法:包括松解类手法、整复类手法。

耳鼻喉科中医临床路径7个病种慢乳蛾 梅核气 暴聋 鼻鼽 耳鸣 慢喉痹 慢喉瘖

耳鼻喉科中医临床路径7个病种慢乳蛾 梅核气 暴聋 鼻鼽 耳鸣 慢喉痹 慢喉瘖

耳鼻喉科中医临床路径耳鼻喉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目录慢乳蛾病(慢性扁桃体炎)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455)梅核气病(咽异感症)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458)耳鼻喉科中医临床路径耳鼻喉科中医临床路径慢乳蛾病(慢性扁桃体炎)中医临床路径(试行)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慢性扁桃体炎的门诊患者。

一、慢乳蛾病(慢性扁桃体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慢乳蛾病(TCD:BRY012)。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慢性扁桃体炎(ICD-10:J35.0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咽喉专业委员会《中医耳鼻咽喉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1年)、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第二版(王士贞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2)西医诊断:参照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五年制教材《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第七版(田勇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慢乳蛾病(慢性扁桃体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慢乳蛾病(慢性扁桃体炎)临床常见证候:肺肾阴虚,虚火上炎证脾胃虚弱,喉核失养证痰瘀互结,凝聚喉核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慢乳蛾病(慢性扁桃体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慢乳蛾病(慢性扁桃体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路径治疗时间≤30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慢乳蛾病(慢性扁桃体炎),能配合研究治疗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耳鼻喉科中医临床路径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患者同意接受中医治疗。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及扁桃体肥大程度的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咽部常规检查。

中医诊疗方案耳鼻喉科

中医诊疗方案耳鼻喉科

中医诊疗方案耳鼻喉科目录暴聋(突发性聋)诊疗方案鼻鼽(变应性鼻炎)诊疗方案耳鸣诊疗方案慢喉痹(慢性咽炎)诊疗方案慢喉瘖(慢性喉炎)诊疗方案耳胀(分泌性中耳炎)中医诊疗方案鼻渊(慢性鼻-鼻窦炎)中医诊疗方案鼻窒(慢性鼻炎)中医诊疗方案慢乳蛾病(慢性扁桃体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梅核气病(咽异感症)中医诊疗方案(试行)暴聋(突发性聋)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6 —94))、普通高等教育“ ^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第二版(王士贞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诊断依据:(1、听力突然下降,1〜3天内听力下降达到高峰,多为单耳发病。

或伴耳鸣、眩晕。

(2)常有恼怒、劳累、感寒等诱因。

(3)耳部检查:鼓膜多无明显变化。

(4)听力检查主要呈感音神经性聋。

(5)应与耳眩晕、耳胀相鉴别。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五年制教材《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第七版(田勇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2005 年制定的《突发性聋诊断和治疗指南》)。

(1)突然发生的听力损失,可在数分钟、数小时或3天以内。

(2)非波动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可为轻、中或重度,甚至全聋。

至少在相连的两个频率听力下降20dBHL以上。

多为单侧,偶有双侧同时或先后发生。

(3)病因不明(未发现明确原因包括全身或局部因素)。

(4)可伴耳鸣、耳堵塞感。

(5)可伴眩晕、恶心、呕吐,但不反复发作。

(6)除第八颅神经外,无其它颅神经受损症状。

(二)证候诊断1风邪外犯证:多因感冒或受寒之后,突发耳聋,伴鼻塞、流涕,或有头痛、耳胀闷,或有恶寒、发热、身痛。

舌质红,苔薄白,脉浮。

2.肝火上炎证:情志抑郁或恼怒之后,突发耳聋,耳鸣如潮或风雷声,伴口苦口干,便秘尿黄,面红、目赤。

舌红,苔黄,脉弦数。

3.痰火郁结证:耳聋耳鸣,耳中胀闷,或见头晕目眩,胸脘满闷,咳嗽痰多,口苦或淡而无味,二便不畅。

中医耳鼻咽喉科学鼻鼽课件

中医耳鼻咽喉科学鼻鼽课件

• 治法:益气健脾,升阳通窍。
•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方中人参、黄芪、白术、炙甘草健脾益气; 陈皮理气健脾,使补而不滞;当归养血;升麻、柴胡升举中阳。若 腹胀便溏、清涕如水、点滴而下者,可酌加山药、干姜、砂仁等; 若畏风怕冷,遇寒则喷嚏频频者,可酌加防风、桂枝等。
(3)肾阳不足
• 主证:清涕长流,鼻痒,喷嚏频频,鼻塞,鼻黏膜苍白、肿胀。面 色苍白,形寒肢冷,腰膝酸软,小便清长,或见遗精早泄。舌质淡, 苔白,脉沉细。
• 治法:温肺散寒,益气固表。
• 方药:温肺止流丹加减。本方既能益气温肺,又能发散外邪。鼻痒 甚,可酌加僵蚕、蝉蜕;若畏风怕冷、清涕如水者,可酌加桂枝、 干姜、大枣等。临床上亦可用玉屏风散合桂枝汤加减。
(2)脾气虚弱
• 主证:鼻痒,喷嚏突发,清涕连连,鼻塞,鼻黏膜淡白,下鼻甲肿 胀。面色萎黄无华,消瘦,食少纳呆,腹胀便溏,倦怠乏力,少气 懒言。舌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弱。
2.外治法
(1)滴鼻法
• 可选用芳香通窍的中药滴鼻剂滴鼻。
(2)嗅法
• 可用白芷、川芎、细辛、辛夷共研细末,置瓶内,时时嗅之。
(3)吹鼻法
• 可用碧云散吹鼻,亦可用皂角研极细末吹鼻。
(4)塞鼻法
• 细辛膏,棉裹塞鼻。
3.针灸疗法
(1)体针
• 选迎香、印堂、风池、风府、合谷等为主穴,以上星、足三里、禾 髎、肺俞、脾俞、肾俞、三阴交等为配穴。每次主穴、配穴各选 1~2穴,用补法,留针20分钟。





【诊断与鉴别】
• 本病具有阵发性发作和反复发作的特点。发作时以鼻痒、打喷嚏、 流清涕为主要症状,常伴有鼻塞,部分病人伴有嗅觉减退、耳痒、 眼痒、咽痒、哮喘等症状。检查可见鼻黏膜肿胀,颜色淡白或苍白 (彩图12),部分患者亦可充血色红,鼻腔有较多清水样分泌物。 在间歇期以上特征不明显。

变应性鼻炎诊疗指南(2022版)解读

变应性鼻炎诊疗指南(2022版)解读

变应性鼻炎诊疗指南(2022版)解读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2022版的中国变应性鼻炎诊疗指南是对该疾病最新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的总结,旨在为医疗工作者提供最新的诊断和治疗原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鼻鼽(变应性鼻炎)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第二版(王士贞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主要症状: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

主要体征:鼻黏膜肿胀,色淡白或色红,鼻腔可有清稀分泌物。

病程:病程较长,反复发作。

病史:部分病人可有过敏史及家族史。

具备2个主症以上,结合局部体征即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4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分会制定的《变应性鼻炎的诊治原则和推荐方案》。

变应性鼻炎包括:常年性变应性鼻炎和季节性变应性鼻炎。

1.病史及症状:具有个人或家族过敏性疾病史,发作期间具有鼻痒、喷嚏、流清涕、和鼻塞4项症状中至少3项。

2.检查:鼻腔检查可见鼻粘膜苍白、水肿或充血、肿胀。

变应原皮肤试验呈阳性反应,至少1种为(++)或(++)以上。

有条件者可行血清特异性IgE检查。

季节性变应性鼻炎患者每年发病季节基本一致,且与致敏花粉传粉期相符合,变应原皮肤试验阳性主要以室外变应原(花粉)为主;常年变应性鼻炎患者在1年内半数以上的日子里有上述症状,变应原皮肤试验阳性主要以室内变应原(螨、室内尘土等)为主。

(二)证候诊断
1.肺气虚寒证
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平素畏风怕冷,自汗,咳嗽痰稀,气短,面色苍白;鼻黏膜肿胀淡白,鼻腔分泌物清稀;舌质淡,苔薄白,脉虚弱。

2.脾气虚弱证
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伴有食少纳呆,腹胀便溏,四肢困倦;鼻黏膜色淡,肿胀明显;舌质淡、舌体胖、边有齿印,脉细弱。

3.肾阳不足证
鼻痒,喷嚏频频,清涕如水样;伴有形寒肢冷,夜尿清长,神疲乏力,腰膝痠软;鼻黏膜水肿苍白,鼻腔分泌物清稀;舌质淡,苔白,脉沉迟。

4.肺经伏热证
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伴有咽痒,咳嗽,口干烦热;鼻黏膜充血肿胀;舌质红,苔白或黄,脉数。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论治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肺气虚寒证
治法:温肺散寒,益气固表。

推荐方药:小青龙汤加减。

桂枝、芍药、麻黄、干姜、细辛、炙甘草、半夏、五味子、葛根、黄芪。

中成药:玉屏风颗粒等。

2.脾气虚弱证
治法:益气健脾,升阳通窍。

推荐方药:补中益气汤合苍耳子散加减。

党参、黄芪、白术、炙甘草、陈皮、升麻、柴胡、苍耳子、辛夷花、白芷。

中成药:补中益气丸等。

3.肾阳不足证
治法:温补肾阳,通利鼻窍。

推荐方药:金匮肾气丸加减:熟地、山茱萸、怀山药、丹皮、泽泻、茯苓、熟附子、桂枝、麻黄。

中成药:金匮肾气丸等。

4.肺经伏热证
治法:清宣肺气,通利鼻窍。

推荐方药:辛夷清肺饮加减。

黄芩、栀子、石膏、知母、桑白皮、辛夷花、枇杷叶、升麻、麦冬、麻黄。

中成药:辛夷鼻炎丸等。

(二)外治法
滴鼻法:应用具有芳香通窍功效的滴鼻剂。

(三)针灸疗法
临床上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用下面一种或几种方法。

1.体针:选用迎香、鼻通、合谷、百会、足三里等穴。

肺气虚加肺俞,脾气虚加脾俞,肾阳虚加肾俞。

2.穴位敷贴:用生白芥子等研粉,用生姜汁调和,取少许放在胶布上,敷贴于百劳、大椎等穴上。

3.耳穴贴压:选神门、内鼻、外鼻、肺、脾、肾、过敏点等穴,以王不留行贴压。

4.穴位注射:可选取迎香、合谷等穴,药物可选黄芪注射液等。

5.穴位埋线:取迎香、肺俞、坛中、上星、大椎、至阳等。

脾虚者加脾俞;肾虚者加肾俞、太溪;阳气虚者加大椎、至阳、手三里、足三里。

6.灸法:选迎香、风池、印堂、百会、大椎、足三里等穴,悬灸、隔姜灸或热敏灸。

(四)其他疗法
1.局部按摩:用手指于鼻梁两侧上下摩擦。

2.理疗:激光、微波等。

(五)预防与护理
1.避免接触变应原。

2.避免过食生冷发物。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疗效评定标准(参照2004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会《变应性鼻炎的诊治原则和推荐方案》制定)
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显效:疗效指数≥66%
有效:疗效指数 26%~66%
无效:疗效指数﹤26%。

(二)评价方法
1.主要症状和体征的量化分级标准(参照2004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
2.兼症量化分级标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