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学案第5课_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合集下载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学案含背记清单)参考答案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学案含背记清单)参考答案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参考答案【学习任务一:安史之乱】1.(1)唐玄宗(2)节度使(3)外重内轻2.安禄山;史思明3.①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破坏。

②唐朝国势从此由盛转衰。

③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学习任务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1.给唐朝的统治以致命的打击2.朱温;后梁【学习任务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1.藩镇割据2.统一一、单选题1.【答案】B【详解】根据诗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诗句“忆昔”反映的是开元盛世,诗句“垂老别”反映的是安史之乱爆发后人民遭受的灾难与统治者的残酷。

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安史之乱,唐玄宗末年,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历时8年之久的叛乱,史称安史之乱,B项正确;八王之乱,是西晋时期的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内乱,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黄巢起义是唐朝末年的农民起义,也是唐末民变中,历时最久,遍及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场农民起义,黄巢之乱转战近半唐朝江山,导致唐末国力大衰,但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藩镇割据是唐朝中期以后的地方形势,不是材料所述两首诗句的转折点,排除D项。

故选B项。

2.【答案】A【详解】根据题干表格可知,755年后,人口急剧下降。

结合所学可知,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人口急剧减少,A项正确;五代十国的出现是在唐朝灭亡后,排除B项;黄巢起义发生在878年至884年,排除C项;唐末藩镇割据的局面结束于北宋的建立,排除D项。

故选A项。

3.【答案】D【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黄巢起义沉重打击了唐朝腐朽统治,加速了唐朝的灭亡,D项正确;黄巢起义沉重打击了唐王朝,但没有推翻唐王朝,排除A项;安史之乱后,唐朝中央权力衰微,逐渐形成了藩镇据局面,排除B项;安史之乱发生在公元755年到763年,比黄巢起义早上百年,排除C项。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教案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的衰亡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教案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的衰亡
宦官专权。唐朝的宦官掌控禁军,在朝堂上架空皇帝、压制文臣。
小组讨论探究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分享智慧的能力。
五、课堂小结
安史之乱与唐朝的衰亡
安史之乱
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五代十国的分裂与更迭
思考、归纳、总结
通过设计板书,培养学生的归纳、表达能力,巩固本节课的内容。
六、巩固复习
完成配套练习相应习题。
进一步加强对知识的记忆及理解。
学习重点:安史之乱。
学习难点:唐朝灭亡的原因。
阅读学习目标,明确本课学习任务。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带根据导学案自学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然后教师进行重要知识点进行讲解强调。
1.安史之乱
(1)开元末年,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益腐败,社会矛盾尖锐。755年,安禄山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的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唐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中央集权的虚弱,这点主要体现在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
藩镇割据。唐朝后期,由于藩镇自雄,中央政权变得虚弱无力,几次企图削弱藩镇的努力,不仅没有达到目的,还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致使国家再没有能力与藩镇较量。与中央力量下降形成明显对比的是,藩镇的力量却越来越强,藩镇割据更加无法控制。
(2)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2.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1)唐末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起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下,转战南北,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2)907年,朱温建立后梁,唐朝至此灭亡。
3.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1)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吴、楚、吴越、前蜀、后蜀、南平、闽、南汉、南唐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一.教材研读:本课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的第五课,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是“知道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

本课通过“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五代十国的更迭和分立”三个子目,讲述了盛唐在唐玄宗统治后期急转直下并最终走向灭亡的过。

从历史发展的逻辑来看,安史之乱是盛唐的转折点,开始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黄巢起义给了唐朝致命一击,使镇格局逐渐形成。

唐朝灭亡后形成五代十国的局面则是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

因此,通过以上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主题定位为:探索盛唐的衰亡。

根据教学主题,我将本课内容整合为三个子目“盛极而衰”、“衰极而亡”、“亡后格局”。

二.教学目标1.通过展示诗歌及史料分析,使学生能够掌握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及安史之乱的背景(唯物史观、史料实证)。

2.通过播放视频展示动态地图等资料,认识安史之乱的过程,培养学生运动历史地图及历史解释能力(史料实证)。

3.能通过材料对比、问题探究,分析安史之乱后的唐朝以及黄巢起义的必然性,培养学生辨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4.通过材料地图展示,使学生能正确认识五代十国是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并让学生从朝代更迭、衰亡中吸取教训,理解在分裂动荡中孕育着统一这一历史趋势,让学生认识维护国家大一统的重要性。

(家国情怀)。

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安史之乱的原因、影响以及黄巢起义教学难点: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中孕育着统一代四.教学方法讲授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法、史料研习五.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案情提要: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的唐朝,繁荣强大、精美绝伦、流光溢彩,而在唐朝天宝年间后期却出现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的悲惨状况,唐朝由盛转衰。

此事大有蹊跷,唐朝分什么会经历如此浩劫?具体结果如何?这都需要各位侦探一一破解。

1.创设情境:课堂版《唐人街探案》,穿越回唐朝,侦破美于唐朝衰亡的大案子。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5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新人教版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5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新人教版
-思考预习问题: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提交预习成果:将预习成果(如笔记、思维导图、问题等)提交至平台或老师处。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课题,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解决办法:1.通过史料分析,引导学生了解安史之乱的爆发原因和过程,并结合现实生活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影响。2.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掌握唐朝在安史之乱后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衰落表现,并引导学生思考其衰落的原因。3.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历史教训的理解,教师进行总结和引导。
-学生可以研究其他历史时期的政治动荡和王朝兴衰,如五代十国、宋朝、明朝等,从中发现历史发展的规律和教训。
-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唐朝衰落后的历史变迁,如五代十国的分裂和混乱,宋朝的崛起和繁荣,以及元朝、明朝、清朝等朝代的更替。
-学生可以探究安史之乱对当时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影响,如对杜甫、白居易等诗人的作品的影响,对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的影响等。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讲解安史之乱的爆发原因、过程和影响,以及唐朝衰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表现,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点。
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对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历史教训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3.案例分析法:引入现实生活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影响,提高学生的时事分析能力。
教学评价与反馈
1.课堂表现:
-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听讲,对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有了深入的了解。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主要讲述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事件——安史之乱,以及其对唐朝衰亡的影响。

教材通过介绍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结果,使学生了解唐朝在这一事件中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变化,从而理解唐朝衰亡的历史原因。

教材内容丰富,结构清晰,图文并茂,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对唐朝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但对安史之乱的认识可能较为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通过史料分析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和影响,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兴趣,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结果,掌握唐朝在这一事件中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运用小组合作、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安史之乱对唐朝衰亡的影响,理解历史的发展规律,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结果,唐朝在这一事件中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变化。

2.难点: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以及其对唐朝衰亡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结果,引导学生掌握唐朝在这一事件中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变化。

2.史料分析法:提供相关史料,让学生分析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培养学生的歷史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安史之乱的历史意义,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情感教育法:引导学生从安史之乱中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与安史之乱相关的历史史料。

3.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教学用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安史之乱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回顾唐朝的繁荣,激发学生对安史之乱的好奇心。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案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案
2.在安史之乱猛烈冲击下,唐朝重要集权大大削弱。名义上归降的安史部将仍独霸一方,朝廷被迫增设许多_________,形成______林立割据分裂的局面。
唐朝末年,_______、_______领导的农民大起义爆发。唐末黄巢起义沉重的打击了腐败的贵族官僚和藩镇势力,动摇了唐朝的腐朽统治。
唐朝灭亡后,中原地区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_________”。
教学
重点
安史之乱、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教学
难点
安史之乱
课前
准备
布置学生收集资料,在课上进行交流。.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设计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忆唐朝建立到鼎盛的过程,
展示杜甫的两首诗:
《忆昔》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探究点二黄巢起义
师生共同探讨
1.黄巢起义爆发的原因?
2.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教材分析黄巢起义的历史影响什么?
材料黄巢起义后,曾发布檄文,指斥宦官当政。并宣布要“洗涤朝延”,为民除害,对贪污犯赃的地方官吏处斩。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3.师简要讲述下唐朝灭亡的背景、时间。
探究点三五代十国
学生讨论完成
作业
布置
P27材料阅读和自我测评



师生共同探讨
观察教材五代十国形势图,回答下列问题:
1.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哪些政权?

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

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

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的第五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材主要围绕安史之乱的背景、过程、影响以及唐朝的衰亡展开。

内容涵盖了唐玄宗末年的政治腐败、安史之乱的爆发、战乱对社会的破坏、唐朝的衰落和灭亡等。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详实的文字,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这一历史事件。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唐朝的基本情况,对历史事件有一定的认知能力。

但对于安史之乱的详细过程和影响,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和影响,以及唐朝衰亡的原因。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安史之乱的背景、过程、影响以及唐朝的衰亡,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四. 教学重难点1.安史之乱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唐朝衰亡的原因。

五. 教学方法1.引导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安史之乱的案例,使学生深入了解这一历史事件。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交流。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七年历史下册。

2.辅助材料:安史之乱相关的历史文献、图片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安史之乱的背景,引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了解安史之乱的过程和影响。

教师通过提问、解答疑问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唐朝衰亡的原因。

教师巡回指导,参与讨论,提供帮助。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再次强调安史之乱的过程和影响,以及唐朝衰亡的原因。

5.拓展(10分钟)学生自主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安史之乱对后世的影响。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中的一课。

教材通过介绍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影响,以及唐朝衰亡的原因,让学生了解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唐朝的繁荣时期,对于唐朝的历史有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的原因和过程可能还不够了解,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深化对唐朝历史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影响,以及唐朝衰亡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史料,分析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的原因,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历史的兴衰变迁,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影响,唐朝衰亡的原因。

2.难点: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的原因的分析。

五. 教学方法本课采用问题驱动法、史料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史料的阅读和分析,使学生深入了解历史事件;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材、PPT和相关史料。

2.教室座位布置,便于小组合作。

3.相关历史地图和图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唐朝繁荣时期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唐朝的繁荣。

然后提出问题:“唐朝为什么会从繁荣走向衰落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影响,以及唐朝衰亡的原因。

同时,引导学生阅读相关史料,让学生深入了解历史事件。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分析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的原因。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并回答问题。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给予指导和反馈。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总结等方式,巩固学生对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的原因的理解。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历史的兴衰变迁。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学案(带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学案(带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学案(带答案)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道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2.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3.比较唐玄宗前期和后期的统治,了解统治者的作为与王朝盛衰的关系。

【学习重点】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学习难点】安史之乱【自主学习】一.安史之乱1.原因:①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

社会矛盾。

②各地的节度使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

③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失去平衡,形成的局面。

④边将一身兼任范阳等三地的节度使,逐渐扩张势力。

2.概况:①起止时间:年----年②人物:和。

③路线:叛军从大举南下,先攻占东都,又攻下潼关,逼近。

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太子李亨被拥立为帝,即。

④结果:安史叛军被平定。

3.危害: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唐朝的国势从此。

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的局面。

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1.黄巢起义:①原因:唐朝后期,统治,专权,的态势越来越严重。

人民赋役,又遇连年的。

②概况:起义军在领导下,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者以。

2.唐朝灭亡:年,建立后梁政权,唐朝灭亡。

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1.唐朝灭亡后,北方流域先后出现、、、、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吴、南唐等个政权,再加上北方的。

史称“五代十国”。

2.影响:①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的延续。

北方政权更迭,政局。

南方地区政局,经济也有一定发展。

②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的历史影响和的密切联系,使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合作探究】1.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

唐玄宗统治后期,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腐败。

这是安史之乱爆发的根本原因。

各地的节度使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

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更给叛军反叛的绝好机会。

这是安史之乱爆发的直接原因。

此外,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2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2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2一. 教材分析本课主要讲述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以及唐朝的衰亡过程。

教材以时间为线索,通过生动的史实和图片,展示了唐朝由盛转衰的过程。

本课内容对于学生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认识唐朝的历史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对唐朝有了初步的认识,了解了唐朝的一些基本历史知识。

但是对于安史之乱以及唐朝衰亡的具体过程和原因可能还不是十分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史实分析,深入理解唐朝衰落的原因。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和影响,认识唐朝衰亡的历史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史实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变迁,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安史之乱的原因和影响。

2.唐朝衰亡的过程和原因。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唐朝的衰亡过程。

2.案例分析法:分析安史之乱中的具体史实,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唐朝衰亡的原因。

3.讨论法: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制作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文字、视频等。

3.史实资料:收集与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相关的史实资料,用于案例分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唐朝的繁荣景象,引导学生回顾之前所学内容,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5分钟)讲解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唐朝的衰亡过程。

引导学生关注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之间的关系。

3.操练(20分钟)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每组选择一个角度,分析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的原因。

讨论结束后,各组汇报讨论成果。

4.巩固(10分钟)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针对性讲解,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看待历史的变迁?如何认识唐朝的历史地位?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部编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导学案

部编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导学案

了自己的独立王国……他们拥兵自雄,互相兼并。

藩镇割据的最严重后果是什么()A.影响中央财政收入B.危害国家的统一局面C.形成五代十国D.使得中央政令无法实行3.从表面上看,五代十国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混乱、动荡和黑暗的历史时期,实际上,这一时期一直都存在着统一的因素,而且统一因素在不断地增长。

统一的因素包括()①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②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③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④人民对统一的渴望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4.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唐朝衰落的原因()A.统治者不再励精图治B.地方军事势力逐渐强大,威胁中央政权C.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中央王朝无法与之对抗D.宦官专权使朝政更加黑暗腐败环节五:测试评价5.唐玄宗统治后期爆发的“安史之乱”是一场()A.农民战争B.统一战争C.叛乱战争D.兼并战争6.唐朝由强盛转向衰落的转折点是()A.宦官专权B.安史之乱C.藩镇割据D.农民战争7.“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是唐末农民大起义领袖黄巢的诗句。

这次起义()A. 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B. 推翻了唐朝的统治C. 平定了安史之乱D. 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8.“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

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

”这反映了唐朝时期出现的哪一局面( )A. 藩镇割据B. 宦官专权C. 黄巢起义D. 安史之乱9.下图的隋唐历史时间轴中①②依次是( )A.安史之乱“贞观之治”B.“贞观之治”安史之乱C.澶渊之盟安史之乱D.“贞观之治”澶渊之盟10.下列与唐朝的灭亡原因无关的是( )A.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B.藩镇割据的态势愈演愈烈C.五代十国局面的出现D.唐末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唐朝的统治11.“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

关于这一时期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它们是唐朝末年以来藩镇割据的延续 B.北方政局相对稳定,经济有一定发展C.它们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D.政权分立,但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趋势12.图示反映了唐朝由兴盛到衰亡的过程。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导学案.docx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导学案.docx

岗子中学导学方案学生自主学习方案一、 课前预习1.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2. 唐朝灭亡后,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

3. 五代是指北方黄河流域出现的后梁、后唐、后歼、后汉、后周五个朝代;十 国是指南方地区的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不需要 记忆)和北方的北汉。

4. 安史之乱开始于755年,由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叛乱,763年,安史之乱平 定。

二、 合作探究、展示1. 简述安史之乱的原因。

① 开元末年,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腐败;② 社会矛盾尖锐,边礦形势紧张;③ 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外重内轻局面;④ 安禄山势力膨胀2. 唐朝能够平定安史之乱得益于哪些因素?因素:①镇守西北的精兵内调;②北方少数民族军队的帮助;③安史叛军接连 内乱。

3. 安史之乱对唐朝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影响:①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②唐朝的国势从此 由盛转衰,各种矛盾尖锐;③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 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4. 唐朝藩镇割据局面始于安史之乱之后。

5 •如何看待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①五代十国实质上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②五代十国政权分立, 但统一是一个客观存在必然趋势。

6. 简述五代十国的历史影响。

北方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南方地区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 上有一定的发展;五代十国时期统一始终是一个必然趋势。

7. 为北宋的统一奠定基础的改革是周世宗改革。

9.五代十国的共同点:开国君主是武将,政权更迭频繁。

三、课堂检测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年级科目 初一历史 课题 主备人 第5课r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李永春 修订人 梁淑娟|班级1、 了解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和背景;了解黄巢起义和唐朝灭亡的基本史实;把握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特点。

2、 通过对比,认识到统治者个人的作为, 将直接影响历史发展的轨迹,甚至导致一个王朝,一个国家的衰亡,让学生从中吸取教训。

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

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

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是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部分,主要讲述了唐朝后期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包括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和影响,以及唐朝的衰落和灭亡。

教材通过生动的叙述和丰富的插图,帮助学生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人物和事件,培养学生的史实观念和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对唐朝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对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和简单经过有一定的掌握。

但他们对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的深层原因和影响可能还不够清楚,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深化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历史词汇和概念还不够熟悉,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解释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地描述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和影响,了解唐朝衰亡的主要历程和原因。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资料分析,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历史的复杂性,理解历史人物的动机和行为,培养客观、全面地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影响。

2.唐朝衰亡的主要原因。

3.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了解历史事件的基本情况。

2.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理解历史问题的复杂性。

3.小组讨论法: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2.相关的历史资料和图片。

3.教学多媒体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唐朝的基本情况,激发学生对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展示相关的历史资料和图片,详细介绍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和影响,以及唐朝衰亡的主要历程和原因。

3.操练(10分钟)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参考资料,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巩固对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的理解。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学设计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学设计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❶教学分析➷通过了解“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局面,认识唐末五代的社会危机。

【教材分析】教材通过“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五代十国的更迭和分立”三个子目的讲述,描述了唐朝达到鼎盛之后,在唐玄宗统治后期急转直下并逐步走向衰亡的过程。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逐步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此后的黄巢起义又给了唐朝致命一击。

唐朝灭亡后形成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则是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

根据前述分析,将这一课的教学主题设置为:探索盛唐衰亡。

将本课内容整合为三个子目“由盛而衰”、“由衰而亡”、“由亡而分”。

【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为初中一年级学生,从学生的知识状况来看,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积累,他们对唐朝的基本概况已经有所了解,对唐朝的发展脉络有了大体感知,但是知识的系统性和关联性掌握上还有所欠缺,针对这一特点,在授课中要注重时间、人物、事件等的联系,将内容串联起来以增强学生时空观念。

针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水平,在讲课中要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使学生在互动交流中进一步思考唐朝衰亡以及衰亡带来的启示,升华家国情怀。

【核心素养】1. 掌握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及安史之乱的背景;了解黄巢起义和唐朝灭亡的基本史实;把握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特点。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时空观念)2.通过播放视频展示动态地图等资料,认识安史之乱的过程,培养学生运动历史地图及历史解释能力;能通过材料对比、问题探究,分析安史之乱后的唐朝以及黄巢起义的必然性,培养学生辨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唯物史观)3.通过比较唐玄宗前期和后期统治所采取的不同措施,分析唐朝衰亡的原因,学会以史为鉴,初步掌握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学生能正确认识五代十国是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并让学生理解分裂动荡中孕育着统一这一历史趋势,认识到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性;让学生从朝代更迭、衰亡中吸取教训。

(唯物史观、家国情怀)【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及影响。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案3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案3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3一. 教材分析本课主要介绍了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的历史事件。

通过分析教材,我们可以得知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和影响,以及唐朝衰亡的原因和过程。

此外,教材还涉及了一些重要的人物和史实,如唐玄宗、肃宗、代宗等皇帝,以及安禄山、史思明等叛乱首领。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的历史背景、经过和影响,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唐朝的一些基础知识,如唐朝的建立、发展和衰落。

但是,对于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的具体原因、过程和影响,可能还有一定的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史料分析问题,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和影响,以及唐朝衰亡的原因和过程;掌握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的相关史实和人物。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学会运用历史知识解释历史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对中国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中汲取历史教训,提高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和影响,以及唐朝衰亡的原因和过程。

2.难点: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的历史背景和原因分析。

五. 教学方法1.史料教学法:运用史料,引导学生分析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2.讨论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3.比较教学法:引导学生比较唐朝的盛世和衰落,增强学生的历史感知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教案:本课教案。

3.史料:与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相关的史料。

4.课件:本课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唐朝的盛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例如:“同学们,你们知道唐朝的盛世有哪些吗?请大家回忆一下。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呈现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安史之乱的原因。

2022-2023学年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教案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2022-2023学年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教案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2022-2023学年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教案5.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目标:1. 了解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和背景;了解黄巢起义和唐朝灭亡的基本史实;把握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特点。

2. 通过对唐玄宗统治前期和后期的比较,让学生体会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将直接导致不同的后果,培养学生对比辨析、以史为鉴的学习能力。

3. 从唐末藩镇割据到五代十国的发展演变过程中,让学生理解维护国家大一统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唐玄宗后期统治的腐败;唐朝的灭亡。

教学难点:唐朝的衰亡原因;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学法:自主学习法、小组讨论法、阅读法。

教法:讨论法、材料分析法、讲解法。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杜甫的两首诗《忆惜》《春望》,指出唐玄宗统治前期,即开元年间,唐朝历史发展到古代世界的巅峰,但是唐玄宗后期,唐朝历史由盛转衰,本节课学习唐朝走向没落的历史。

讲授新课:师设问:是什么事件导致大唐王朝由盛转衰?生:安史之乱一、安史之乱 1、概念“安”是指安禄山,“史”是指史思明。

是755--763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

2、原因师:展示材料,让学生从史料中分析安史之乱出现的原因。

材料一:李林甫为相,凡才望功业出己右及为上所厚、势位将逼己者,必百计去之;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

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司马光《资治通鉴》材料二:做了30年皇帝天下太平,物产丰盈,玄宗志得意满,认为应该快快乐乐享受人生材料三:开元以后,在边防普遍设立节度使制度,他们的权力越来越大,至于“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财赋”材料四:天宝元年(742年),边军不断增加,达到四十九万人,占全国总兵数百分之八十五以上,其中又主要集中在东北和西北边境,仅安禄山所掌范阳等三镇即达十五万人。

生:重用奸臣;追求享乐;放权地方,重用节度使集军政财权于一身;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教案-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14

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教案-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14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目标根据对课程标准和教材地位的理解,围绕知识、能力和情感三个教学维度将本课的目标归纳如下:1、基础知识(1)了解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过程及影响。

(2)了解黄巢起义和唐朝灭亡的基本史实。

(3)把握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及特点。

2、能力培养(1)通过对唐玄宗统治前期和后期的比较,让学生体会同是一人,前后的所作所为却判若两人,也直接导致大唐王朝不同的命运,进而培养学生对比辨析、以史为鉴的能力。

(2)引导学生思考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分析和总结历史经验的能力。

(3)通过黄巢起义来认识藩镇割据的危害,知道五代十国更迭和政权分立,提高学生运用历史地图和分析历史文献的能力。

3、情感目标(1)通过安史之乱及唐朝的灭亡,认识政局动荡对人民生命财产、生产生活的破坏性,懂得中央集权对维护封建国家的大一统有积极作用。

(2)通过讲述唐末藩镇割据到五代十国的发展演变过程,让学生理解国家民族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以及维护国家大一统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安史之乱》的原因及其影响。

突破:对重点的突破我采用学生活动(最佳拍档)让学生逐一分析这场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影响。

难点: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突破:这部分知识是新教材中增加的新内容,对学生完全是陌生的。

为此在处理此部分内容时,我利用课本的“相关事实”、“地图、图片”等辅助栏目与课外材料结合,引导学生用探究的方式解决。

➢设计理念本课教材分为三个知识子目: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唐朝灭亡、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黄巢起义时对唐朝的致命一击,五代十国是唐朝灭亡后的产物。

为了更好的更好迎合新课标的教学要求,也为了使学生构建一个更完整的知识体系,对大唐王朝的衰落及灭亡的史实有一个完整而深刻的印象,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上我稍费心思,将教学线索浓缩成三个字,“引”(即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将学生引入教学参与中来)——“探”(即师生合作认定并完成教学目标,在此环节中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弱化教师的主导作用,进而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升”(即此环节主要是做到政史结合,通过过去的史实指导现今,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历史使命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1教学分析
教学重点:安史之乱;唐朝的灭亡。

教学难点: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和影响;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岂闻一绢直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

同学们还记得在“盛唐气象”中我们提及过的“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的诗句吗?
这首诗的前半段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盛世景象,但同学们知道这首诗的后半段吗?“岂闻一绢直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意思是安史之乱后,田园荒芜,物价昂贵,一绢布匹居然要卖到万贯钱。

曾以繁荣和开放著称的唐王朝为什么会走向衰亡?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安史之乱
1.指导学生阅读“安史之乱”一目,并回忆第2课中的“开元盛世”相关内容,找出形容唐玄宗前期、后期统治表现不同的关键词。

提示:前期: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后期:追求享乐、任人唯亲。

2.唐玄宗用人标准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导致了什么后果?
提示:通过比较可以知道安禄山等节度使势力发展与唐玄宗的识人用人有密切关系。

玄宗后期,重用善于逢迎的李林甫,任用番将安禄山等掌管重兵,种下了安史之乱及藩镇跋扈的祸根。

李林甫死后,杨国忠代为右相,他身兼40余职,妒贤嫉能,结党营私,生活奢侈。

其所作所为,引起公愤。

故安禄山以诛杨国忠为名起兵。

3.材料展示
材料一: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隋唐以来,河北幽州一带民族杂居,契丹、奚、突厥等族的习尚与汉不同,当地官员虐待少数民族,实行高压政策。

材料二:开元以后,在边防普遍设立节度使制度,他们的权力越来越大,至于“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财赋”。

4.阅读教材并结合材料,分析安史之乱的爆发还有哪些原因。

提示:(1)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

(2)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5.指导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安史之乱的史实,了解学习安史之乱发生的时间、人物、主要经过和结局。

请学生课上与大家分享交流。

过渡:安史之乱虽然被镇压,但是长达八年的战争也给唐朝带来了不可挽回的损失,通过两则材料,让我们来总结一下安史之乱的影响。

6.材料展示
材料一:安史之乱造成北方地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材料二:唐王朝在安史之乱后采取安抚政策,设立更多的节度使,节度使占据藩镇,割据一方。

师生共同总结:影响:(1)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

(2)使唐朝国势由盛转衰。

(3)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教师强调:安史之乱的性质是叛军企图夺取唐王朝中央政权。

目标导学二:黄巢起义和唐朝的灭亡
1.唐朝人都特别喜欢写诗,以诗明志,黄巢也不例外,他在诗作《不第后赋菊》中就表达了自己的愿望,请同学们诵读这首诗,感受黄巢心中的抱负。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提示:这首诗表达了黄巢想要改朝换代的愿望。

2.黄巢为什么要改朝换代?黄巢起义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阅读教材“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一目,回答黄巢起义的原因、结果和影响。

提示:黄巢起义以后,镇压黄巢的节度使朱温掌握了朝政大权,并在907年建立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

教师总结:唐朝衰亡的过程及原因
(1)安史之乱——由盛转衰;(2)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矛盾加剧;(3)黄巢起义——致命打击;(4)朱温反叛——唐朝灭亡。

唐朝灭亡以后,中国历史进入到了五代十国时期。

目标导学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1.史料解读
五代十国,包括五代与十国等众多割据政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政权分立时期,自唐朝灭亡开始,
至宋朝建立为止,也可以定义为到宋朝统一十国剩余政权为止。

2.根据课本知识和材料,回答五代十国的历史根源。

提示:唐末藩镇割据。

3.结合教材,概括五代十国的历史影响。

提示:北方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

南方地区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发展。

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拓展延伸:唐朝是继隋朝以后大一统的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在国际上拥有很高的地位,是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

然而遇安史之乱,唐朝走上了衰亡之路。

现如今,我国的国家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唐朝的衰亡对我国国家建设有什么借鉴意义?
(小组讨论,以史为鉴)
三、课堂总结
唐朝盛极一时,最后因为唐玄宗的奢侈腐化而导致了王朝的衰败和接下来一百多年的混乱,我们应该从唐玄宗前、后半生的所作所为中得到有益的启示,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戒骄戒躁,始终如一。

教案
3板书设计
4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再现了唐朝由盛世到衰败的过程,重点是识记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难点是如何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得出正确的教训和人生观。

在本课中,充分展示了唐玄宗统治后期的腐化和其带来的严重后果,以此启发学生,让他们拥有正确的人生观。

另外,要让学生明白五代十国虽然混乱不已,但其中仍然孕育着统一的因素,使其领悟到统一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夙愿。

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