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登斯社会分层理论述评
第二十三讲吉登斯的社会学理论
一。
• 吉登斯的学术成就主要体现社会学、政治学、哲学等领域,早 期主要在于对以往社会学理论的梳理,后期以现代性的研究为 主线。
•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对以马克思、涂尔干、韦伯等为代表的经典社会学家思想的反 思;对以结构主义、功能主义和解释社会学等为代表的现代社 会学研究方法的反思;
• 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1938--) 生于伦敦北部的埃德蒙顿 。
• 1956年进入赫尔大学学习心理学和社会学。 • 1959年,进入伦敦经济学院(LSE)攻读硕士学位。 • 1964年硕士毕业后,任莱斯特大学社会学系讲师。 • 1966-1969年间,先后访问和任教于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美国加利福
17世纪出现在欧洲,并且在后来的岁月里,程度 不同地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着影响。 • 当代社会不是后现代社会,而是一个高度现代性 的时期,或称为现代性晚期或反思性现代性。
• 现代性的两个特征:
• 断裂性。它包括三个表征:一,在现代性的条件下,变 迁的速度很快;二,社会剧变席卷全球;三,现代制度 的固有特性,某些现代社会组织形式难以简单地在此前 的历史时期里找到。
• 他也是同时在学术界和社会生活领域发挥重要影响力的社会学 家
• 他提出的术语“结构化理论”和“第三条道路”曾经是最时髦 的话语。
《社会学家吉登斯广州“舌战群儒”》《新京报》07年12月4日
吉登斯最为全球学界包括中国学者熟悉的理论,一是“结构 化理论”(Structuation),二是深远影响了20世纪末西 方政界发展的“第三条道路”(The Third Way)。但在这 次的访华之行中,吉登斯对上述两个提法都进行了“敲打” ,正如他所说,他自己就是自己学说之敌。吉登斯表示,结 构化理论是他在初涉社会学界之际,“语不惊人死不休”时 期的“拙作”:“教授跟我说,想要出名,就写没人懂的书 吧。”现在的他,已基本摒弃了结构化理论。至于“第三条 道路”,吉登斯说,这也是一个现在已经很少去提的说法。
试论吉登斯结构化理论
试论吉登斯结构化理论一、概述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是社会学领域中的一种重要理论,它试图解释个人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复杂关系。
吉登斯,作为一位杰出的社会学家,对于结构化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他的理论主张,个人与社会结构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嵌入、相互影响的关系。
结构化理论强调,个人的行动和决策是在特定的社会结构背景下进行的,而社会结构也是由个人的行动和决策所塑造的。
这种相互依赖的关系使得个人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变得复杂而动态。
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在多个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它为我们理解个人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通过将个人与社会结构视为相互嵌入的关系,结构化理论突破了传统的个人主义与结构主义的对立,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更加全面的理解方式。
结构化理论也为我们研究社会现象提供了新的方法。
通过对个人与社会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现象的本质和动力机制。
结构化理论还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它提醒我们,在处理社会问题时,需要综合考虑个人和社会结构的影响,以寻求更加全面和有效的解决方案。
1. 简要介绍吉登斯及其结构化理论吉登斯(Anthony Giddens)是当代英国社会学的杰出代表,以其结构化理论在社会科学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结构化理论试图在个体行动与社会结构之间寻找一个动态的平衡,强调社会行动与社会结构是相互构成、相互依赖的。
吉登斯认为,社会结构并不是外在于个体的客观存在,而是由个体的行动不断塑造和重构的。
同时,个体的行动也不是孤立无依的,它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结构中进行,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在吉登斯看来,结构化理论的核心在于“结构化二重性”原则。
这一原则指出,社会行动和社会结构在本质上是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的。
一方面,社会结构是行动者行动的媒介,它为行动者提供了行动的背景和框架另一方面,行动者的行动也在不断地改变和重塑着社会结构。
这种双向的互动关系使得社会行动和社会结构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中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
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
象征符号symbolic tokens:一套抽象的中介 系统,典型是货币.
专家系统expert systems:技术职能或专业性 的专家评价体系.
2.抽离化机制
抽离化机制最本质的特征就是抽象. 抽离化机制也具有重构时空或重构社会关系
的功能.
现代性 的制度 特征
书写的作用
书写经历了从最简单的行政列表到写作文本、 制定法律条文的发展过程,书写对传统国家 社会监控或行政控制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以 下作用:
1扩大行政控制的效力范围; 2付诸现实; 3行为规范.
2.绝对专制主义国家
1政治力量的集中和扩张; 2新的法律机构的发展; A.法律开始向更具普遍性的方向发展; B.法律开始承认并保护私有财产; C.刑法和国家机器所用的制裁方式的变化. 3受军事冲突刺激,国家加强了中央财政管理,
四、结构二重性与制度多重性
1.结构化
社会生活是一个通过社会实践而不断实现结 构化的过程.
社会行动与社会制度同时存在,二者不可分 离地在结构化中交织在一起,结构化成为制 度制约行动和行动创造制度的行动方式.
2.制度与规则
吉登斯把制度和规则都放在实践过程中理解, 反对把两者理解为脱离实践的稳定对象.
二、结构化理论的方法原则
1.社会理论 吉登斯认为自己的结构化理论,既不是哲学,
也不同于社会学.社会理论是关于社会行动、 自我、交互行动、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定性研 究,要在各种矛盾关系中揭示问题的实质.
2.结构的二重性原则
在社会实践中,人们不仅以自觉性认识原有 社会结构、调整自己的行为,而且按照自己 在行动中不断产生的新要求来调整行为规则 和社会制度,进而使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社会 结构从客观上的制约地位转入主观的创造过 程.因此,社会结构具有客观制约性和主观创 造性两种品格.
安东尼·吉登斯及其社会学理论
一、结构化理论结构化理论是吉登斯社会学理论的核心,如前所述,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的提出具有明确的针对性。
1、结构化理论提出的主旨。
总体上看,结构化理论的提出具有明确的针对性主旨和目的。
(1)试图超越帕森斯,寻求宏观与微观的整合。
毫无疑问,在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中,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影响非常大,但吉登斯认为,我们却不能过高估计帕森斯的地位,他说:“在二战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整个世界的社会学都为美国社会学所主宰,社会理论里深深地刻下帕森斯的印迹,现在回头看来,帕森斯思想享有的声望未免太高,因为他那种抽象含混的风格引起许多人的厌烦,也理所当然地招徕许多批评与贬毁。
”帕森斯“抽象含混”理论的原因就在于,他追求普遍适用的模式解释社会。
吉登斯认为不能仅仅停留于宏观分析和宏观概括,而且也要进行微观分析,所以,在吉登斯著作中,我们看到了社会结构化、社会转型、现代性等宏观理论,也有关于个体心理结构,自我认同和情趣体验等微观层面的分析。
(2)试图超越客体主义和主体主义的对立,寻求两者的有机整合。
迪尔凯姆是社会学客体主义主要代表,吉登斯认为过分强调“社会事实”的客观性、片面地用物理学、生物学原则去观察和分析社会也是错误的。
同时韦伯强调社会学的理解性,吉登斯认为也不全面,正确的方法应当是在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中把握社会问题。
这一点与马克思走得很近。
(3)也超越了冲突论、阶级论以及福利国家主义,试图超越左和右,寻求“第三条道路”。
吉登斯认为,当代资本主义出现了新情,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学说和冲突理论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同时,福利国家主义的思想在实践过程中也产生了许多问题。
必须寻求新的“第三条”道路。
2、结构化理论内容(1)结构化理论的基础:吉登斯认为,应当用结构的“duality ”取代哲学上的主客二元性理论。
在他看来,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既有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的制约性,更有人的主观能动性。
一方面,社会本身存在着结构,这种社会结构通过制度关系及规则限制来制约着人们的社会行动,另一方面,人们在自己的社会行动中将不断产生新的需求并以此来影响、规范和调整人们的行为规则以及社会制度,进而使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吉登斯的风险社会思想
安东尼•吉登斯的风险社会思想英国著名学者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1938一)是当代西方与哈贝马斯、布迪厄齐名的具有世界性影响的著名社会学理论家之一,他近年来发表的《现代性的后果》(1989)、《现代性与自我认同》(1991)、《超越左与右》(1994)等著作引起了国际学术界和政治界的广泛关注。
此外还有:《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社会的构成》、《民族—国家与暴力》《现代性的后果》、《亲密关系的变革》、《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气候变化的政治学》、《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批判——权力、财产与国家》、《欧洲模式》、《在边缘》、《自反性现代化:现代社会秩序中的政治传统》、《失控的世界》。
王铭铭在《“安东尼·吉登斯现代社会论丛”译序》中说:“他的主要理论贡献在于两打大方面.即对西方社会思想界各种学派的批判性总结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创造性论述”。
与古典时期社会学的开创者不一样,吉登斯并非一味对现代社会持赞赏、肯定的态度。
他认为,同任何一种前现代体系相比较.现代社会制度的发展以及它们在全球范围的扩张,为人类创造了数不胜数享受安全的有成就的生活的机会.但现代性也有其阴暗面,这在20世纪变得尤为明显。
吉登斯判断我们身处一个生态破坏、贫困、全面战争和极权政治的高风险社会,“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一个可怕而危险的世界”。
现代社会的风险思想是吉登斯现代性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西方学术界,对现代社会“风险”问题较早地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系统的思想与理论的学者当推德国的社会学家卢曼、贝克和英国的安东尼·吉登斯。
关于现代社会“风险”的思想与理论产生于针对西方社会的“现代危机”而兴起的对现代性的批判与反思之中。
这种批判与反思把“风险”视为现代社会的一大特征,甚至把“风险社会”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形态。
吉登斯在阐述其社会理论中就多处论及现代社会的“风险”问题。
这一研究颇具特色,思想也不乏新意与深度。
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
•
吉登斯在批判传统社会科学 的自然主义,他引出社会科学的 两个不同于自然科学的规律。 • 第一类涉及交通信号灯的例 子,现实中存在一种规则:红停 绿行。 • 第二类规律涉及人们的无意 后果。即尽管人们往往都是理性 的有意图的行动者,但行动的后 果往往不完全受人们的控制而成 为意料之外的结果,类似于谋事 在人,成事在天(有心栽花,无 心插柳)。
• •
•
结构的二重性。简单来说,结构 二重性是指结构既是行动的结果,又 是行动的中介。 • 对照语法与言语的例子,语法是 人们言语互动的产物,同时它又成为 人们遵守语法的言语的中介。语法不 仅是对人们交流的限制,更是人们沟 通的支持条件。 • 结构的二重性首先表明:社会实 践是循环往复地进行着的。但是,由 于行动者具有权宜性以及非意图后果 的存在,结构与社会实践又在不断被 改变。
(2)结构 • 吉登斯所说的结构与一般意义上的结构 不同,如这栋建筑是框架结构还是钢混结构 等物理意义上的说法;它也不同于日常生活 意义上的结构,如某组织的人事结构等。 • 吉登斯的结构同时具有两面性——客观 性与主观性。 • 客观性的一面:结构可以概念化为人们 利用的规则与资源。 • 规则是指行为的规范和表意性符码,规 范主要包括政治、经济和法律制度等,表意 性符码主要指语言。
首先,时间分离。 其次,空间分离。
• 在这里,吉登斯希望表明: • 首先,现代社会的不在场的交往 迅速增加; • 其次,不在场的交往可以操纵着 在场的交往; • 最后,可以进一步说,在场的交 往(典型代表是传统型交往,互相熟 识,交往密切,同质性高、人性化等) 日益被不在场的交往控制甚至取代。
• 吉登斯认为,这种时空分离有双重效 应: • • 一方面,它让社会更加紧密地联 系在一起,组合在一起。 • 人们的视野扩展了,各种理性化 的组织显著发展;吉登斯认为时空延 伸了。 • 例如,跨国公司在全球化扩张过 程中总部管理与生产部门的分离。
吉登斯社会分层理论述评
吉登斯社会分层理论述评——社会学研究生班温广救内容摘要:吉登斯的社会分层理论集中体现在他的阶级结构化理论中。
它以市场能力与准技术关系为轴心进行社会分层,将阶级关系作为一种社会结构。
在阶级活动和阶级结构的互动中考察各个阶层的流动。
依据“分工的规律是阶级划分的基础”的原则,可以解析其理论认识上的得失。
阐明其理论在中国当前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吉登斯;社会分层;阶级结构化;和谐社会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是当今社会学界炙手可热的人物之一,但目前对于其早期社会分层理论建树的介绍,国内鲜见。
他的社会分层理论集中体现于《发达社会的阶级结构》(1973年)一书。
吉登斯从阶级关系作为社会结构的一个层面出发去考察阶级和阶级社会,运用自己独创的阶级关系结构化理论分析了当代发达社会的上、中、下三个阶层,对他倡导的中左政治路线有直接影响。
吉登斯的社会分层理论为我们提供一个认识发达社会阶级结构的一个批判性视角,同时也对于我们思考中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所启示。
一、吉登斯的社会分层理论吉登斯关于社会分层的构想体现在他的阶级结构化理论中。
吉登斯尝试引入阶级关系结构化的理论来解决“阶级”一词在以往的运用中“经常既被用来指代经济集团,又被用来指代社会集团”[1]107这一难题。
将阶级关系作为一种结构,将阶级视为具有市场能力(market skills)、处于准技术关系中并不断流动的活动者。
在二者的互动中考察社会各阶层是该理论的一大特色。
首先,不同寻常的阶级社会分层前提。
吉登斯在社会分层流派中属于主张划分阶级的一派。
因此。
认定阶级社会产生于什么时候,就成为关键的一环。
吉登斯认为,阶级社会不是起源于阶级开始出现的社会,而是阶级关系开始在解释该社会的多方面关系中占据主导作用的社会。
吉登斯将阶级社会的起源定于资本主义社会,其立论的前提就是市场条件下形成的劳动契约关系。
它构成了资本主义的“经济与政治分离”的特征。
吉登斯的风险理论
吉登斯, 安东尼. (2009). 社会的构成. 北京: 三联
书店.
吉登斯, 安东尼. (2011). 现代性的未来. 北京: 中
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技术失误
02
人为技术的失误或错误是人为风险的重要来源,如核事故、化
学泄漏等。
社会冲突
03
社会内部的冲突、矛盾和不平等是人为风险的重要来源,如战
争、社会动荡等。
风险对社会的影响与后果
社会不安
风险的产生常常引发社会的恐慌、 不安和不稳定。
经济损失
风险常常导致经济活动的损失和破 坏,如金融危机、自然灾害等。
批判传统社会学理论
吉登斯认为传统社会学理论已经无法解释现代社会的快速变化和复杂现象, 因此他试图构建一种新的社会学理论来弥补这一缺陷。
吉登斯的理论背景与思想基础
马克思、涂尔干和韦伯的理论影响
吉登斯的社会学思想受到了马克思、涂尔干和韦伯等人的理论影响,他吸收了这 些理论的精华,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
与稳定。
理论局限性与批评
• 局限性与批评:吉登斯的风险理论在解释具体的社会问题和现象时,有时过于宽泛和抽象,难以具有实证 性和可操作性。此外,该理论也受到一些批评,认为其过于强调现代性带来的风险,而忽视了其他因素如 文化、传统等对风险的影响。
对未来研究的展与建议
未来研究展望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化吉登斯的风险理论,探索 风险与其他社会现象如权力、不平等等的关联,以及 如何通过实证方法评估和应对风险。同时,对于吉登 斯的理论局限性和批评,也需要进一步探讨和回应。
研究建议
为了完善和发展吉登斯的风险理论,建议未来的研究 应结合具体的社会问题和现象,对理论进行实证性检 验和修正。同时,还应注重与其他学科领域的交叉研 究,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进一步深化对风险 的理解和研究。
吉登斯“结构二重性”在社会行动和制度中的实践应用
吉登斯“结构二重性”在社会行动和制度中的实践应用【摘要】本文从引言开始探讨了吉登斯“结构二重性”的概念,并分析了其在社会行动和制度中的实践应用。
在社会行动方面,结构二重性理论帮助人们理解个体在社会结构中的双重身份和权力关系。
在制度中的实践中,吉登斯的理论指导着制度设计者在构建有效制度时考虑结构性因素的影响。
通过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结构二重性理论的实际应用以及其中的挑战。
结论部分对结构二重性理论的意义和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强调了该理论在社会科学研究和实践中的重要性。
结构二重性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和解决社会问题。
【关键词】吉登斯、结构二重性、社会行动、制度、实践、案例分析、潜在挑战、结论、展望1. 引言1.1 引言吉登斯的“结构二重性”概念是指社会结构在不同层次之间存在着不一致和矛盾的情况,从而影响了社会行动和制度的运作。
这一理论框架为我们理解社会中的种种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也为我们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提供了新的思路。
在社会行动中,吉登斯的“结构二重性”概念帮助我们认识到个体和社会结构之间的互动关系。
个体在进行社会行动时受到外部社会结构的限制和影响,同时也通过自身的行动对社会结构产生着影响。
这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使得社会行动具有了复杂性和多样性,不仅需要考虑到个体的意志和选择,还需要考虑到社会结构的制约和影响。
而在制度中的实践中,吉登斯的“结构二重性”概念帮助我们认识到制度不仅是由规则和制度本身构成,还包括了规则的实施和执行过程。
制度是社会行动的产物,同时也影响着社会行动的进行。
了解并分析制度中存在的结构二重性问题对于有效改进和完善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吉登斯“结构二重性”概念的理论框架进行深入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中的种种问题并寻求解决之道。
在接下来的我们将具体探讨吉登斯“结构二重性”概念在社会行动和制度中的实践应用,以及相关的案例分析和潜在挑战。
2. 正文2.1 理论框架:吉登斯“结构二重性”概念吉登斯提出的“结构二重性”概念是指社会结构中存在的双重性质,即结构既是约束社会行动的框架,又是社会行动的产物。
当代西方理论梳理之三吉登斯布迪厄科尔曼哈贝马斯
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前面我们讲过,帕森斯在20世纪30年代综合了欧洲社会学实证主义和人本主义传统,也就是综合了孔德,迪尔凯姆以及韦伯等人的社会学传统,建立了结构功能主义,实现了社会学理论的第一次融合.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社会事实"的变迁,社会学理论主题的变换,社会问题的更新,迫切需要人们从新的角度去思考,批判以至诠释社会学理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吉登斯提出了自己的结构化理论,从而在更加广阔的视野内实现了社会学理论的又一次融合:他不仅批判了美国的结构功能主义,法国的实证主义以及德国的人本主义等经典流派,而且还批判了法国的后结构主义,德国的交往行为理论以及美国的新功能主义,建立了内容丰富的结构化理论.下面我们分几个问题详细介绍.吉登斯的生平:1938年出身于英国北部的埃德蒙顿,1956年进赫尔大学,1959年进伦敦经济学院攻读硕士学位,1961年以《当代英国的体育运动与社会》为题,获得硕士学位.然后到莱斯特大学社会学系任教,主讲社会学理论和社会心理学.1966年吉登斯去了温哥华附近的西蒙弗雷泽大学任教,而后又到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这段时间虽然不长,但收获颇丰,因为正值美国的嬉皮士运动,美国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促使他思考必须用新的理论来阐述社会.1969年,应剑桥大学之邀,他返回英国任教,同时攻读博士学位,并于1974年获得博士学位.1984年出版了最有影响的代表作:《社会的构成》,当然,在此之前,也有一些作品问世,但影响不大,如1971年《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1976年《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1979年《社会理论的中心问题》等等;1984年后,又陆续出版了一些有影响的著作.1985年《民族-国家与暴力》,1990《现代性后果》,1991《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一,结构化理论结构化理论是吉登斯社会学理论的核心,如前所述,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的提出具有明确的针对性.1,结构化理论提出的主旨.总体上看,结构化理论的提出具有明确的针对性主旨和目的.(1)试图超越帕森斯,寻求宏观与微观的整合.毫无疑问,在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中,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影响非常大,但吉登斯认为,我们却不能过高估计帕森斯的地位,他说:"在二战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整个世界的社会学都为美国社会学所主宰,社会理论里深深地刻下帕森斯的印迹,现在回头看来,帕森斯思想享有的声望未免太高,因为他那种抽象含混的风格引起许多人的厌烦,也理所当然地招徕许多批评与贬毁."帕森斯"抽象含混"理论的原因就在于,他追求普遍适用的模式解释社会.吉登斯认为不能仅仅停留于宏观分析和宏观概括,而且也要进行微观分析,所以,在吉登斯著作中,我们看到了社会结构化,社会转型,现代性等宏观理论,也有关于个体心理结构,自我认同和情趣体验等微观层面的分析.(2)试图超越客体主义和主体主义的对立,寻求两者的有机整合.迪尔凯姆是社会学客体主义主要代表,吉登斯认为过分强调"社会事实"的客观性,片面地用物理学,生物学原则去观察和分析社会也是错误的.同时韦伯强调社会学的理解性,吉登斯认为也不全面,正确的方法应当是在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中把握社会问题.这一点与马克思走得很近.(3)也超越了冲突论,阶级论以及福利国家主义,试图超越左和右,寻求"第三条道路".吉登斯认为,当代资本主义出现了新情,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学说和冲突理论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同时,福利国家主义的思想在实践过程中也产生了许多问题.必须寻求新的"第三条"道路.2,结构化理论内容(1)结构化理论的基础:吉登斯认为,应当用结构的"duality"取代哲学上的主客二元性理论.在他看来,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既有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的制约性,更有人的主观能动性.一方面,社会本身存在着结构,这种社会结构通过制度关系及规则限制来制约着人们的社会行动,另一方面,人们在自己的社会行动中将不断产生新的需求并以此来影响,规范和调整人们的行为规则以及社会制度,进而使社会结构发生变化.因此,社会结构具有客观制约性和主观能动性.(2)社会结构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也具有主观性.一方面,吉登斯指出,"结构化理论中的结构指的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反复涉及到的规则和资源"(《社会的构成》三联书店1998,52),因而具有客观性,也就是说,社会结构就是社会各种要素之间的联系,制度或规则,它们是社会再生产的前提.另一方面,吉登斯认为,结构的最主要特性却是主观性.因为"社会系统中的结构仅仅是一种人们头脑中的记忆痕迹"亦即结构观点.所以,吉登斯强调,这种结构观念引导着具有认知能力的行动者的行为(P79~80,同上书)(3)社会行动的自觉性及其偶发性.一方面,与韦伯,帕森斯等人不同,吉登斯把社会行动看做是连续不断的过程,而不仅仅只是某种理想类型.因此,这样的行动就具有能动性,这种能动性体现在二个层面,一是人们做某事所具有的意图,二是做这些事情的能力.另一方面,人们的行动将会不自觉地产生三种意外性后果:一是由某种偶发情境而引起的意外后果.例如,某人进屋开灯,却无意惊走了正在偷窃的盗贼.二是由"一系列个体活动复合而成的模式".也就是说,每个个体活动都是有意识的,但是众多个体活动汇集在一起,却形成了谁也意识到的后果,即"集体无意识","历史无意识".第三种是大量的循环往复的意外后果,形成了人们认可的社会制度,即社会生活的制度化.也就是说,行动既是自觉性,能动性,也是偶然性,意外性,是二者的统一.社会制度和社会生活本身也是无意识后果的普遍存在.(4)结构二重性与制度多重性.按照吉登斯的观点,社会生活本身是一个通过社会实践而不断实现结构化的过程,社会行动和社会制度是同时存在的,二者不可分离地在结构化中交织在一起,结构化成为制度制约和行动创造制度的运动方式.和其他学者不同,吉登斯把制度理解为具有时空普遍性的实践活动,他说:"至于在这些总体中时空延伸程度最大的那些实践活动,我们可以称之为制度"(《社会的构成》80).正因为此,吉登斯认为,制度分析不应当研究具体情境中的个别行动,而应当研究社会行动.吉登斯关于制度的理解同他关于结构,规则的理解是一致的.他认为,结构就是规则与资源的总和,而规则"有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发生在具体情境下的日常接触中的规则,是与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社会的构成》81)因此,离开实践的规则是不存在的.规则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意义的构成和对社会行为的约束方面,因此,可以分为表意性规则,规范性规则,支配性规则.支配性规则同配置性资源如物体,商品等的结合,形成经济制度,同权威性资源如对行动者控制相结合,形成政治制度;表意性规则同语言符号相结合,形成了符号制度和话语方式;规范性规则经过条文化则形成法律制度.因此,结构化过程就是规则和资源在实践中不断发挥作用,其结果是各种社会制度的建构.因此,结构二重性(规则及资源)与制度的多重性(政治,经济,法律,俗语等制度)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二,社会转型理论吉登斯确定了社会结构化理论原则以后,很快就用这个原则分析了人类社会,形成了1985年《民族——国家和暴力》.1,社会转型的背景社会结构转型问题,是马克思,迪尔凯姆,韦伯以及帕森斯等人共同关注的话题.马克思从物质水平的发展变化阐述书会结构转型动力问题;迪尔凯姆将其称为社会分工的变化;韦伯则以为推动近现代社会变化的主要力量之一是思想观念等等.吉登斯认为,这些观点的内容虽有所不同,但就其实质而言都是把近现代社会结构转型的动力归结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吉登斯认为,社会转型其实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国家形态的变化. 2,社会转型的内容(1)国家的含义:国家这个概念,不同的思想家给予不同的理解和规定.吉登斯认为,国家就是其"一般意义"而言,"凡是国家都会牵涉到对其统辖的社会体系的再生产方面实施反思性的鉴控".(民族——国家与暴力,三联1998,19)因此,国家不仅仅是监狱,法庭等机器;而是指社会体系,是具有反思性的社会体系,所以,国家必然具有社会结构的特征.他认为,"国家在地域上是有章可依的,而且还能够动员暴力机构来维持这种统治".国家是社会性质和暴力性质的统一.国家既然具有社会性质,那么就具有组织化以及制度化特征.(2)国家的形态.从历史上看,国家有三种历史形态:传统国家,绝对主义国家以及民族国家.这三种国家形式依次更替,实质上是人类从一种结构形态向另一种结构转型的过程,也就是社会在生产的过程.一是传统国家.其主要特征是"分化",因为它的政治中心的行政控制力非常有限,以至于政治结构中的成员并不能进行现代意义上的"统治".这样的国家如古希腊,中世纪的欧洲,中国封建帝国等等.在这个阶段,城市中的统治阶级同乡村中的被统治阶级出现了分离,也就是如马克思所说的城市与乡村的分离.城市是统治阶级的聚集的地方,而农民牧民只能在乡村居住,这种形式表面上看似乎国家的控制权力是高度集中的,表面上看似乎国家能够对被统治阶级进行有效的控制.然而,吉登斯认为,事实恰恰相反,城乡分离,阶级分化造成了形式的集中却很难进行有效地社会控制.二是绝对主义国家(absolutist state).这是16,17世纪在欧洲出现的,也是传统国家向现代国家转型的中介.在他看来,绝对主义国家的出现导致了欧洲的政治与社会生活的变化,这种变化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行政力量的集中和扩张".如法国路易十四时代,各个国家纷纷削弱封建君主的行政权力,用地方行政长官制,中央政治机构设置等办法来进行有效地统治,从而扩大了统治范围,使城市和乡村纳入了国家统治的视野,乃至边陲地区.其次,"新的法律机构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点,一方面,"非个人方式适用于所有社会等级的法规日益增多",法律向普遍性方向发展.另一方面,法律承认并保护私有财产.再次,国家加强了中央财政管理,税收征集更加严厉.在吉登斯看,绝对主义国家发生的这些变化为"民族――国家"的产生做了精神上,组织上和制度上的准备.三是民族国家.吉登斯人为,民族国家是"统治的一系列制度模式,它对业已划定边界的领土实施行政垄断,它的统治依靠法律以及对内外暴力工具的直接控制而得以维护".吉登斯的这个定义标志了民族国家队主要特征:全球性,垄断性和暴力性.在吉登斯看来,民族国家的现代性特征包括四个方面,监控体系,私有财产,军事暴力和自然改造(民族――国家与暴力163-228)三,现代性与自我认同吉登斯认为,国家形态的转型不仅仅只是社会制度,社会结构等宏观方面的变迁,而且也同时导致人们心理结构的变化.由此,他写了《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一书.在这部著作中,他要研究的是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如何改变人们的生存空间和生存状态,进而引起人们自我意识的深刻变化,然后又以变化了的心态去重构现代社会.1,现代生活的变化在现代性制度下,人类社会生活发生了空前深刻而复杂的变化.这些变化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1)时空分离(separation of time and space)..时空分离既是现代性动力之一,又是人们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状态和生活体验.他认为,人们的时空观念是对他所处时代生存状态的体验,不同时代的人们生存状态不同,人们的时空体验也不尽相同.在前现代社会,时空观念都同特定的时空点,位联系在一起,而在现代社会,随着电子媒介的发展,人们凭借媒体,交通运输工具,不仅极大地扩大了自己存在的时空范围,而且出现了"不在场".首先,时间空虚化.时间逐渐地与确定的生活地点以及具体的社会行动脱离,成为具有超时空的时间虚设.如机械钟的出现导致了时间虚拟化.其次,空间空虚化,世界地图出现时,人们的空间观念发生了变化.再次,时空同时空虚化,而指向未来的理想时空,例如在2005年展望2010年等等.(2)抽离化机制(disembedding merchanism). 抽象化机制是与时空分离直接关联的现代性动力之一,甚至可以说是时空分离的直接后果之一.所谓"抽离化",就是"挖出来"(lifting out),指人们超越时空限制而建立了远距离的社会关系.例如人们远隔重洋通电话或qq聊天,犹如面对面一样亲切,抽离化最本质的机制就是"抽象",有两种类型:一是符号标志,二是专家系统.无论是符号标志(比如货币)还是专家系统,都是以超越具体事物的限制,获得一般性和普遍性为标志.在吉登斯看来,时空分离和抽离化机制的形成必须借助于信任,没有信任,人们不可能在空虚化时空中进行交往与沟通.正因为信任同时空分离和抽离化机制如此密切相关,所以,当人类社会进入到晚期现代性时(late modernity),时空分离和抽离化走向了极端,信任也达到了极端.没有信任以及信任的丝毫移动都会导致现代性后果——灾难的发生.所以,他说,"在现代性条件下,信任和安全,风险和危险以种种具有历史独特性的方式而相互并存".(《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三联98,21)信任建立于虚空,风险寓于信任之中,这是现代社会生活中一种双重风险,所以现代是一把双刃剑.它迫使人们处于一种紧张的精神状态.而这种紧张状态就表现为现代性的第三种动力:反射性.(reflexivity)(3)制度的反射性.2,现代性后果现代社会及其产生的现代性是一把"双刃剑".毫无疑问,"现代社会制度的发展以及它们在全球范围的扩张,为人们创造了数不胜数的享受安全和生活的机会."也就是说,按照吉登斯的看法,在某些领域和生活方式中,现代性降低了总的风险性.但是,"现代性也有其阴暗面,这在本世纪变得尤为明显."在他看来,现代性也必然会导入一些先前年代所知甚少或者全然不知的新的风险参量,包括后果严重的风险.所以,安全与危险,信任与风险便构成了现代性的主要特征.吉登斯在《现代性的后果》这部著作中系统地论述了现代性所导致的风险因素:第一,从风险的形式来看:一是核战争构成了对人类生存的整体威胁风险;二是突发事件的不断增长而影响着每个人,例如全球劳动分工的变化以及全球经济交流的崩溃等等所产生的风险;三是人类居住的生态环境的恶化而产生的风险,如人口爆炸,生态环境污染等;四是其它各种制度化风险环境的产生,如投资风险,市场风险等等.吉登斯认为,在全球所有风险中,核战争显然是潜在的最直接和最可怕的风险,另外,吉登斯也认为,风险还可以作为封闭的,制度化的行动场所而存在,这主要表现在投资市场中.因为现代社会中几乎所有的公司都在同一个环境下进行以战胜对手,获取最大利润的活动,但是,由于投资决策的不确定性,投资市场本身的缺陷也就是如贝克尔所说的"信息不对称"情况的存在必然导致制度化风险的存在.第二,从人们对待风险的态度来看有三种形式:首先,前现代社会存在风险的时候,宗教或者巫术就可以发挥作用,使危险的不确定性转变为"相对安全的感觉",但是在现代社会宗教和巫术在危险或者风险面前就显得苍白无力.其次,人们现在已经对许多风险逐渐了解和认同.再次,从终极意义上讲,专家已经失去往日的光环,没有任何一位是真正的,全能的专家,"专家和普通民众一样也不断地面临着风险."所以,风险的全球化,风险的普遍性已经成为一个不需要说明就能觉察到的问题.这种风险不仅超越了富人和穷人之间的区别,不仅超越了世界上各个地区之间的界限,而且更超越了所有社会和经济差别.在此基础上,吉登斯指出对待全球化风险问题,人们通常有四种策略,即"实用主义地接受现实态度,持久的乐观主义态度,犬儒式的悲观主义态度以及激进卷入式的态度."毫无疑问,吉登斯赞同这个观点,即"尽管我们受到严重问题的困扰,我们仍然能够而且应该动员起来以降低他们的影响或者战胜他们."布迪厄的社会理论布迪厄(Piere Blaiduo,1930—2002)是当代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1949年考上了巴黎高等师范学校。
结构化理论;试析吉登斯现代社会变迁思想的理论基础
结构化理论;试析吉登斯现代社会变迁思想的理论基础论文摘要: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是其现代社会变迁思想的理论基础,为其现代社会变迁思想提供了思维范式和研究方法。
其结构化理论与现代社会变迁思想的内容与结构具有内在的关联。
论文关键词:结构化理论;吉登斯现代社会变迁思想;思维范式吉登斯在评价他早期最重要著作《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时指出:“从早年学术生涯开始,我就把这一著作的写作看做是一个由众多部分构成的整体工程的一部分,我想通过对‘古典’的研究为我的另一相关研究提供跳板。
”…这里的“另一相关研究”,就是现代社会及其变迁。
在评价自己的结构化理论时,他说:“我仅仅把结构化理论作为我完整著作体系的一部分,它只是我提出的一个研究人类社会行动的本体性框架”“结构化理论并非对世界的普遍性概括,它只是一系列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社会科学基本逻辑和分析人类行为的基本概念”。
也就是说,在吉登斯思想发展的前后两个阶段中,前一阶段主要反思经典社会思想和当代主要社会思潮,提出了结构化理论;后一阶段主要研究现代社会及其变迁,对当代社会所面临的各种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
前者即结构化理论为后者即现代社会变迁提供理论框架,正如格雷戈里所说的,“结构化理论的发展整体上呈现出某种螺旋式的轨迹:它的一般原理融会贯通地具体体现在一系列有关现代社会的构成的实质命题之中,而这些实质命题又反过来充实、推动了结构化理论更为抽象的主张的发展”。
一、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正如他所说的,“对现代性本质的再思考必须与社会学分析的前提之重新建构并行展开方才有效”,我们只有在理解结构化理论基本内涵的基础上,才能对其现代社会变迁思想有更深入的理解。
所谓结构化(structuration),是指社会关系凭借结构二重性,跨越时空不断形成结构的过程。
这是一个动态化的过程,是社会系统再生产的条件。
在吉登斯那里,结构化就是在绵延的行动流中,结构(规则和资源)反复不断地被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结构(规则和资源)就是行动的条件,同时又是行动的后果。
吉登斯的社会分层理论
阶级关系的间接结构化
级形成之间的现象,它一头联结着市场,另一头联
间接结构化的主要社会机制:社会流动机结制着,形是成“结构流体动系机的会阶的级分关布系”。。
流动是促成阶级形成的重要因素,流动机会控制和制约着社会的阶级结 构。
两种不同类型的社会流动机制:一种是开放型的,另一种是封闭型的。 流动的封闭性越强,则阶级内部成员的一致性就越强。代际流动的封 闭性有助于形成一代有着共同生活经验的群体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些因素在发挥作用。对
于这个过程,吉登斯称为“结构化”。
他认为,结构化有两种,一登种斯用是它“来阶表示级阶关级形系成的中间的一接些结中构介因化素”的,作用, 另一种是“阶级关系的直这阶接些级中群结介体构因的化素形的成”作。用间导接致 结可构以化从是市居场于中市分场辨能出力来与的阶
吉登斯的社会分层理论
一、阶级与阶级结构的基本概念
1.简单的阶级结构与复杂的阶级结构 吉登斯认为:a马克思在阶级概念上强调的是对生产
工具所有权的占有和不占有,是一种相对简单的 阶级结构。 b韦伯的阶级概念在保留生产工具所有权的同时,还 引入了“市场技能”的因素,这样在非所有权的 体系内就产生了众多的群体分化。 c达伦多夫用占有和不占有权威、权力定义阶级,此 模式看似简单,实际上在应用于任何一个具体社 会时,人们都会发现潜在的数量众多的阶级群体。
我们目前的尴尬局面 20世纪50年代,我国打碎了阶级体系的时期,明明社会上已
不存在经济意义上的阶级,我们却大搞“阶级斗争”;改 革开放以来,我国从社会分层向经济分层演变,最需要一 个稳定发展的时期,但这一时期却又是利益分化、阶级分 化、矛盾最易激化的时期。这是中国在社会分层方面遇到 的最大难题。
4.三种市场能力与三个阶级 ❖ 对于生产资料的财产的占有 ❖ 对于教育或技术资格的占有 ❖ 对于体力劳动力的占有 上层资产阶级、中产阶级、下层阶级或称工人阶级 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固有特征是,它并没有为阶级之间的流
吉登斯的风险理论
他是现代社会学领域的知名学
他曾担任过英国伦敦经济学院院 长、英国社会学会主席等职务。
吉登斯的理论背景与贡献
吉登斯的风险理论是在反思和批判传统工业社会的风险基 础上形成的。
他认为,现代工业社会中,人们面临着比传统社会更大的 风险和不确定性,这些风险和不确定性对人们的生产、生 活、健康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金融风险的控制与防范
金融风险的控制
吉登斯认为,金融风险的控制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完善金融监管制度、提 高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加强金融市场的风险管理等。此外,还需要加强国 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的金融风险。
金融风险的防范
吉登斯认为,金融风险的防范需要注重预防和预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的金融 风险监测和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应对潜在的金融风险;另一方面,要加强对金 融机构和市场的监管和自律,防止出现系统性风险和区域性风险。
和意外风险。
复杂性和模糊性
现代风险的性质复杂,涉及多个领 域和层面,如环境、经济、政治等 ,同时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也很难准确把握。
全球性
现代风险往往超越国界,具有全球 性,例如气候变化、疫情等,对整 个世界产生影响。
现代风险的产生原因
科技进步
科技进步带来了新的风险,如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核能等,这些技术既带来了发展也带 来了潜在的危险。
吉登斯的风险理论对于我们认识现代社会的风险和不确定 性,以及如何应对这些风险和不确定性具有重要的启示意 义。
吉登斯的理论框架与主要观点
吉登斯的风险理论主要包括 三个方面的内容:安全与风 险、现代性的反思、生活政 治的崛起。
他认为,传统工业社会的安 全体系已经无法应对现代社 会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需 要建立新的安全体系来应对 这些风险和不确定性。
[试论吉登斯的社会学理论的透视,结构化,现代性,全球化]结构化现代性与全球化
结构化现代性与全球化——试论吉登斯的社会学理论的透视论文摘要: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西方社会学界出现了两种新的理论倾向,一种是新的理论综合的潮流.另一种是研究的视野不断突破民族国家的限制向全球化扩展的倾向,在这种背景下,本文系统地分析了吉登斯关于“结构化理论”大纲、“现代性”和全球化的研究,探讨了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现代性”与“全球化”分析的内在逻辑关系,并对他理论的某些偏颇,提出了质疑。
论文关键词:结构化;现代性;全球化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西方社会学界出现了两种新的理论倾向,一种是新的理论综合的潮流,另一种是研究的视野不断突破民族国家的限制向全球化扩展的倾向。
近年来,在全球化的背景与语境下,有不少学者呼吁要倡导一种社会学理论研究范式的变革“面对全球化,许多宏观社会学研究仍以国家为分析单元,将国家间的互动视为世界社会的主要动态,因而已经走到认知和解释的极限,社会结构的跨国化和全球化这种本体论的转换,要求进行某种认识论的转换,”伴随着这种呼声,各种研究全球化的社会学理论也竞相登场,吉登斯结合其创建的结构化理论,将全球化与现代性的分析紧密地连在一起,认为全球化是现代性的一种必然结果,是现代性的各种制度维度在全球蔓延的结果,吉登斯用结构化理论中的时空要素的延伸机制将二者连结起来;吉登斯的这种全球化观,被认为是一种“制度转变论”。
本文试图系统评述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现代性”与“全球化”分析的内在逻辑关系,对他的理论有失偏颇的地方,也给予了几点相应的质疑。
一、结构化理论:试图超越“二元论”一种新的社会学研究方法论在认识他的结构化理论之前,必须首先分析一下他的“双重解释学”——一种认识论,它是吉登斯关于社会学元理论问题的一种表述。
1.“双重解释学”:它划清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本质差异,指明了社会科学的实践内涵及与日常生活世界的紧密的互动关系。
“双重解释学”的基本涵义是:社会科学观察者必须从解释学角度掌握生活的各种描述,然后将这些描述转化成社会科学的话语范畴,这些话语范畴同时也为普通的行动者解释与掌握,并重新纳入到社会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中。
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
结本局的的批行判为意或见事:吉(件1登,)针人斯对类的进社化会结论的构的变观迁化点不,存理吉在论登普斯遍提适出用了的四规条律基,
社会变迁不可能用进化模式统一描述和分析;(2)和生物的演 化过程不一样,人类社会生活具有反思性,这种反思性破坏了 任何用单一绝对的因果机制来解释社会变迁过程的做法;生物 学中的进化论依赖这样一个基本前提,即物种的起源和物种的 不可变性之间是相互独立的,这些条件并不适用于人类历史。 (3)与生物演化过程不一样,社会演化过程中不存在着界限 清楚的“社会进化单位”;(4)历史不是一个“世界成长的故 事”。
监督机器成了与现代性兴起相关的第三个制度维度; 第四个制度性维度是对暴力工具的控制。
第 二 节
吉登斯用“时空分离”、“社会制度的抽离化”和“反思性 的制度化”等三个因素来解释现代性的变迁动力。
第 一 节
结构性特性:是指跨越时空的社会系统的制度化特征, 它分为意义、支配、合法性三个维度。
制度:与其对于结构所作的分析具有密切联系,每一 种结构性特征有一种制度相对应。
社会系统:各种制度的集群就形成了所谓的社会系统。
结构 意义—支配—合法性 权威性支配—意义—合法性 配置性支配—意义—合法性 合法性—支配—意义
第 一 节
吉登斯认为社会理论对社会的建构会有转化作用,在 这个意义下,社会理论具有批判作用。
吉登斯的批判理论的含义是很宽泛的,是关注社会科 学对实践领域带来的影响这一层面上来说明社会科学 的批判性的,具体地讲,它涉及到四个方面的批判: 意识形态、技术、伦理道德和知识等。
第十一章 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与现代性反思
• 3、现代性的制度性维度 • 吉登斯批判大多数社会学理论用“一元论” 解释现代社会变迁的做法。 • (1)现代性的制度性维度 • 资本主义、工业主义、监督、军事力量四 个制度性维度,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 资本主义是一个商品生产体系,中心是对 资本的私人占有和无产者的雇佣劳动之间 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 • 工业主义的主要特征,是在商品生产过程 中对物质世界的非生命资源的利用。(人 与自然的关系)
• (3)结构化(结构二重性) • 行动所体现的,是行动者改变既成事实或 事态的能力,也就是行动者对权力的实施。 他们在实施权力(改变事物)的行动过程 中创造出规则和资源(结构),后者又反 过来成了他们进一步行动(实施权力)的 中介条件。行动主体通过自己的行动再生 产出社会系统的结构性特征的同时,也再 生产出使得这类行动成为可能的条件。
• (2)脱域机制 • 由于时间空间的分离,“脱域”现象便产 生了。所谓脱域,指的是社会关系从相互 作用的地域性的关联中 “脱离出来”。 • 两种脱域机制:一是象征符号,二是专家 系统。 • A.象征符号:相互交流的媒介,是一套抽象 的中介系统。例如:货币、权力、语言。 • B.专家系统:是技术职能或职业性的专家评 判体系,它组成了我们生活在其中的物质 和社会环境的博大范围。
• 监督涉及政治领域中对被管辖人口的行为 的指导,但监督决不只限于政治领域。 • 军事力量与工业主义存在着特殊的关联, 战争的工业化急剧地改变了战争的性质。 • (2)现代性制度维度的全球扩张 • 现代性的制度性维度向全球扩展,构成了 全球化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国际劳动分 工、民族国家体系和世界军事秩序四个维 度,并且它们相互关联。
• (3)现代性的反思性 • 反思性是对所有人类活动特征的界定。用 “反思性”来描述行动与思想之间的交互 关系。 • 随着现代性的出现,反思被引入系统的再 生产,致使思想和行动总是处在连续不断 地彼此相互反映的过程之中。 • 即:社会实践总是不断地受到关于这些实 践的新认识的检验和改造,从而在结构上 不断改变着自己的特征。 • 现代性的反思性带给我们不确定性。
社会理论论文结构二重性理论论文:吉登斯结构化理论中的方法论
社会理论论文结构二重性理论论文:吉登斯结构化理论中的方法论摘要:吉登斯在阐述其结构化理论时,首先对社会理论和社会学理论进行了区分,从而明确其结构二重性理论在其理论中的方法论地位,在此基础上他完成了对结构二重性理论的方法论解读。
吉登斯认为他的结构化理论是在时空向度上得到有序安排的各种社会实践,在研究这一理论时他把实践贯穿始终,并把时空观引入其中,这也是其理论的一个创新之处。
关键词:社会理论;社会学理论;结构二重性理论一、吉登斯的“社会理论”我们在探讨吉登斯结构化理论之初,首先要对他的“社会理论”进行初步的探讨,因为吉登斯认为他所建立的结构化理论,既不是哲学也不能说是社会学,而是作为“社会理论”提出来的。
所以,我们只有首先对吉登斯的“社会理论”进行马克思底蕴的探讨,才能对进一步研究其“结构二重性”理论提供马克思思想底蕴的根基。
吉登斯的“社会理论”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发展起来的,他指出“‘社会理论’这个词涵括了我认为各门社会科学所共同关注的那些论题。
”[1]他进一步指出,这些论题的宗旨是探讨人的行动与行动中的自我的性质,以及研究应该如何从概念上理解互动及其与制度的关系,努力把握社会研究的实践意涵。
另一方面,吉登斯指出他所理解的“社会学”不是一门有关人类社会整体研究的通用学科,而只是社会科学的一门分支,它所关注的只是“发达的”或现代的社会,即“社会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它重点研究的是过去两三个世纪工业转型所形成的社会制度。
”[2]由此可知,吉登斯的社会理论主要关注的是对人的能动作用和社会制度的理解,它涉及的是社会行动、自我、交互行动、社会制度等定性研究,其要在各种矛盾关系中揭示问题的实质。
可见,吉登斯的社会理论与马克思理论中的矛盾概念和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方面有一定的联系。
另外,从吉登斯的社会理论与哲学的关系来看,他认为“如果社会科学的实践者们不直接引入哲学问题,那么社会科学将丧失自己的方向。
”[1]由此可见,人们通过哲学思考确定了自己的社会理论方向,而社会理论并非像哲学一样是思辨式的,它所要面对的是经验现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吉登斯社会分层理论述评——社会学研究生班温广救内容摘要:吉登斯的社会分层理论集中体现在他的阶级结构化理论中。
它以市场能力与准技术关系为轴心进行社会分层,将阶级关系作为一种社会结构。
在阶级活动和阶级结构的互动中考察各个阶层的流动。
依据“分工的规律是阶级划分的基础”的原则,可以解析其理论认识上的得失。
阐明其理论在中国当前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吉登斯;社会分层;阶级结构化;和谐社会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是当今社会学界炙手可热的人物之一,但目前对于其早期社会分层理论建树的介绍,国内鲜见。
他的社会分层理论集中体现于《发达社会的阶级结构》(1973年)一书。
吉登斯从阶级关系作为社会结构的一个层面出发去考察阶级和阶级社会,运用自己独创的阶级关系结构化理论分析了当代发达社会的上、中、下三个阶层,对他倡导的中左政治路线有直接影响。
吉登斯的社会分层理论为我们提供一个认识发达社会阶级结构的一个批判性视角,同时也对于我们思考中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所启示。
一、吉登斯的社会分层理论吉登斯关于社会分层的构想体现在他的阶级结构化理论中。
吉登斯尝试引入阶级关系结构化的理论来解决“阶级”一词在以往的运用中“经常既被用来指代经济集团,又被用来指代社会集团”[1]107这一难题。
将阶级关系作为一种结构,将阶级视为具有市场能力(market skills)、处于准技术关系中并不断流动的活动者。
在二者的互动中考察社会各阶层是该理论的一大特色。
首先,不同寻常的阶级社会分层前提。
吉登斯在社会分层流派中属于主张划分阶级的一派。
因此。
认定阶级社会产生于什么时候,就成为关键的一环。
吉登斯认为,阶级社会不是起源于阶级开始出现的社会,而是阶级关系开始在解释该社会的多方面关系中占据主导作用的社会。
吉登斯将阶级社会的起源定于资本主义社会,其立论的前提就是市场条件下形成的劳动契约关系。
它构成了资本主义的“经济与政治分离”的特征。
[2]38—39因为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力的商品化和根据绩效确定的劳动分工原则取代了基于习俗确立的分工原则,公开市场上资本和工资劳动形成契约纽带关系主导着阶级关系,造成了“经济”与“政治”的分离。
这体现在,国家仅提供行政服务与法律机构保障契约关系,使雇主以国家的公共权力为靠山剥削劳工。
积累巨额财富。
而政府中的统治精英并不拥有社会的多数财富。
相比之下,此前的社会虽然也有领主向属于他们的农奴征收租税,但它是建立在一种人身契约关系之上,而非现代意义的劳动契约关系。
过去政府的统治精英往往就是不断依靠征税而充实金库的领主。
其次,以市场能力与准技术关系为轴心建构社会分层原则。
市场能力在吉登斯的理论中具有核心作用。
吉登斯为了突破传统的阶级二分法造成的困境:比如阶级间的必然对立关系。
无法解释的各类中间阶级问题,他根据商品生产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资本、教育和技术、劳动力三要素区分了三种市场能力,在此基础上相应地形成了上层、中层、下层阶级组成的阶级结构。
市场能力差异带来阶级利益的对立和冲突,使得消灭阶级剥削的努力很难实现。
准技术关系是影响阶级形成的另一重要因素。
所谓准技术关系是人们在生产性企业内的专门任务分配的不同所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比如,在同一条流水线上工作的工人彼此结成的关系,它在一般性的冲突意识提升为革命性阶级意识等现象中发挥重要作用,更有利于创立同质性的集团,因而也越有刊于阶级的形成。
除了准技术关系之外,吉登斯还提到生产中的权威关系、消费特点等因素对阶级形成的影响。
吉登斯关于市场能力和准技术关系的提法,注意到人的能力不同,同时注意到劳动分工的差异对于阶级地位、阶级意识、阶级剥削等方面的作用,纠正了教条唯物主义关于“所有制决定阶级一阶级矛盾推动阶级社会的发展”的解释的偏颇,不同程度地触及到马克思阶级理论的核心——生产能力和劳动分工问题。
但也留下了新的困惑:市场能力的差异是历史形成的还是后天形成的,能力占消灭这种差异?市场能力与人的全部生产能力之间是什么关系?决定准技术关系的生产企业内的分工与产业部门间分工以及脑体分工是什么关系?市场能力和准技术关系都是影响阶级划分的重要因素,那么两者之间发生矛盾时哪个更具决定作用?比如,拥有技术的产业工人和靠出卖体力劳动的工人为完成生产任务,都处于相同的工作环境下和同一准技术关系中,那么如何看待他们的阶级归属?第三,将阶级关系作为一种社会结构,在阶级活动和阶级结构的互动中考察各个阶层的流动。
一方面,吉登斯认为,由于拥有资本、教育或技术专长以及体力劳动等的不同,即所谓的市场能力的差异,阶级主体形成了相对明晰可辨的上层、中层、底层阶级,结成了较稳定的阶级结构。
拥有不同的市场能力又意味着拥有不同的流动机会。
而流动机会的多少与流动的频繁程度就直接影响和推动阶级结构的生成和变化。
为了促进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应该创造出更多的社会流动机会。
其中教育是消灭社会不公和阶级剥削的主要的途径。
另一方面,形成的阶级关系结构又限制了阶级主体的活动范围和层次.限定了阶级主体在流动时市场能力发挥作用的力度。
虽然阶级关系的主体具有一定的能动性、创造性,但他只能在不是由他选择的、既定的阶级结构下活动、创造;他的流动,无论是上行、下行,还是代际之间、同代之间,都受到那一阶段、那一层次的条件的制约。
阶级结构的能动性和制约性的特征是相辅相成而存在的,强调一方面而忽略另一方面都可能造成对阶级关系的误解。
二、阶级结构化理论的评析我们先仔细考察吉登斯的社会分层理论前提——资率主义的“政治与经济相分离”特征。
吉登斯自己承认就市场竞争的角度而言,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密不可分[3]125—128即使如其所说,从所谓的现代劳动契约关系的角度考虑,经济与政治的分离也难成立。
吉登斯所指的分离特征有两层含义,第一,政治权力的运作脱离生产劳动过程,不再像以往社会中担当强迫生产者劳动的直接监管者角色。
第二,社会之最富有的群体不是政治上的统治者,而是生产企业的所有者。
抛开吉登斯关于政治与经济分离的政治动机不论(后来他据此指出工人阶级的斗争主要集中在经济领域而非政治领域),上述两点也不能够完全服人。
首先,市场条件下现代劳动契约制的确立,形式上肯定了劳动者的人身自由和平等地位,给劳动者提供了较原来更为自由的选择劳动的机会.与早期的附庸对领主的人身依附关系相比.是一种巨大的进步。
但必须认识到,劳动者在契约订立中所能争取到的有利地位如何,是与他们现有的经济状况密切相关的,是建立在“对于物的依赖(主要是货币的依赖)的基础上”,归根到底决定于他们自身的生产和博弈能力。
其次,涉及国家重大利益而私人企业无力承担的重大经济建设都离不开政治的直接监管。
比如为举办奥运会而进行的场馆建设等往往都在举办国和举办城市的政府直接监控之下进行,其中涉及的政治、经济、文化关系很难分清。
再者,资本主义社会中,商业公司的高管利用部分政治人物权力寻租提供的机会攫取在劳动契约中的霸权的现象也屡禁不绝。
吉登斯在谈到阶级关系直接结构化时,只看到生产企业内的分工,企业内的权威关系和分布类型三者在影响阶级关系的直接作用的一致性,却看不到兰者在分工含义上的本质的一致性,因此,他不能像在阐释中介结构化中的三要素那样把它们统称为“市场能力”,为了论述的方便他只好生造出“场景因素”这一模糊词汇。
因为就影响阶级结构化的因素而言,为什么偏偏选择这三项而不是两项或四项五项呢,吉登斯未能说明。
事实上,这三项代表了分工的三类不同含义。
吉登斯看到资本主义社会的突出特征是分工的细化和专业化,但他认为马克思的分工含义过于宽泛,他只强凋生产机构内的技术性分工,他称之为“生产性企业内的分工”,他只承认存在这一种类型的分工。
而事实上,他区分的另两个因素也都与分工有密切关系。
“企业内的权威关系”,实际上是存在于企业的直接生产者和组织管理者间的分工衍生出的关系。
至于和消费因素相关的“分布类型”,它是就产品的生产、消费、分配、交换(流通)而言的,是产品间或部门间分工关系的体现。
那么这三种分工有什么联系呢?他们与阶级的关系如何呢?经典作家的文献中曾多次提到分工的意义和作用。
例如“分工和私有制是相等的表达方式。
对同一件事情。
一个是就活动而言,另一个是就活动的产品而言。
(480_84)分工发展的不同阶段,同时也就是所有制的各种不同形式。
这就是说,分工的每一个阶段还决定个人的与劳动材料、劳动工具和劳动产品有关的相互关系。
4(68)分工的规律就是阶级划分的基础。
”4 632 那么,分工的发展又是由什幺决定的呢?“分工,分工的阶段依赖于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4]135“任何新的生产力,只要它不是迄今已知的生产力单纯的量的扩大(例如开垦荒地)。
都会引起分工的进一步发展。
”[4]吉登斯看到不同分工的存在,但找不到它们的统一之处,就声称马克思的“劳动分工的台义过于宽泛”。
于是摒弈马克思的用语,而采用意义更为狭隘的技术性分工一词取代。
仔细辨别,劳动分工可以区分出以下三层含义:“在工场或工厂内部存在的工艺、工序、工种等分工,马克思称之为生产机构内的分工或个别分工,为了叙述统一起见,我们称之为技术性分工;行业和部门分工。
马克思称之为产品问或部门问的分工、社会分工或一般分工,我们沿用马克思的用法称之为社会分工;组织管理者和直接生产者的分工,或广义的精神劳动与物质劳动、劳心者与劳力者之间的分工,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脑体分工,我们称之为脑体分工。
”这三类分工事实上存在一定的联系。
脑体分工是最高层次的最普遍意义上的分工,也是最早出现的分工。
而产品间或部门间的分工和产品内部的分工一脑体分工的具体体现。
也是脑体分工进一步深化的结果。
吉登斯将“生产性组织内部的具体劳动任务的分配”基础上产生的劳动者问的关系称为“准技术关系”,显然,是采用了第一层意义上的劳动分工的含义。
而脑体分工包古了前两层意义上的分工。
我们知道,大规模的更具专业化的分工确实是从资本主义时代开始兴起的。
这里需要明确两点。
第一,这并不意昧着在资本主义以前不存在脑体分工,或者不存在简单的部门间的分工和低级的产品内部的分工而正是看不到脑体分工,吉登斯就无法从根本上解释阶级产生变化和消亡的原因。
第二。
技术性分工是脑体分工在更具体的层次上也是在生产力更发达的状态下(相对于第一阶段,即人的依附性阶段)的必然表现。
谈到生产力,就不能回避吉登斯关于“市场能力”的提法。
首先,在究竟什么是生产力的理解上,笔者采用“生产力即生产能力”说。
这种观点认为,马克思、恩格斯所指的“生产力”,就是人们的劳动生产能力,是个人或群体从事生产首先是物质生产的力量o L6/吉登斯所说的“市场能力”只能是生产能力在市场经济普遍发展的情况下的一种反映,而不是其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