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学检查2011

合集下载

2011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在血液学检验领域的应用说明

2011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在血液学检验领域的应用说明

2011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在血液学检验领域的应用说明1 范围本文件规定了CNAS对医学实验室血液学检验领域的认可要求。

血液学检验领域包括血液常规检验、形态学检验、寄生虫检查及出凝血检验等。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0468-2006《临床实验室定量测定室内质量控制指南》CNAS-RL02《能力验证规则》3 术语和定义4 管理要求4.1 组织和管理4.1.5 g)血液学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应由熟悉血液学质量管理、具备血液学形态识别能力的人员负责对从事血液学形态识别的人员进行培训、考核、授权从事日常工作,并在最初的2个月内至少考核2次(间隔为30天),如不合格,应再培训。

4.2 质量管理体系4.3 文件控制4.4 合同的评审4.5 委托实验室的检验4.6 外部服务和供应4.7 咨询服务4.8 投诉的处理4.9 不符合的识别和控制4.10 纠正措施4.11 预防措施4.12 持续改进4.12.4 实验室应统计不合格标本的比率,作为质量指标,并与临床科室共同进行原因分析,并采取相应措施改进工作质量。

4.13 质量和技术记录4.14 内部审核4.15 管理评审5 技术要求5.1 人员5.1.1 专业技术人员的岗位职责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a)标本的采集与处理;(b)样本检测;(c)质量保证的方法和措施;(d)报告的完成、审核与签发;(e)检验结果的解释。

5.1.2 形态学检查专业主管应经过专业技术培训(如进修学习、参加形态学检查培训班等)并有培训考核记录(如合格证、学分证及岗位培训证等),其他形态学检查人员应有定期培训及考核记录。

5.1.4 实验室负责人至少应具有以下资格:中级及以上技术职称,从事血液学检验三年。

所有专业技术人员应有本专业的教育经历。

血液学检验

血液学检验

1.造血微环境(HIM):造血微环境是由微血管,神经,基质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骨髓基质细胞等组成。

是造血干细胞赖以生存的场所,造血细胞在微环境各种因素调控下增殖,分化,发育及成熟。

2.造血干细胞:由胚胎干细胞发育而来,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能力,在造血组织中含量极少,形态难以辨认的类似小淋巴细胞样的一群异质性的细胞群体。

3.MDS(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是一组克隆性造血干细胞疾病,以髓系中一系或多系血细胞减少或发育异常,无效造血,病态造血及急性髓系白血病发病风险增高为特征。

4.干抽:非技术错误或穿刺不当引起的多次,多部位抽不出骨髓液或只得到少量血液现象。

5.MRL(微量残留白血病):是指急性白血病诱导化疗或骨髓移植,达到临床和血液学的完全缓解,而体内残存微量白血病细胞的状态。

6.贫血: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外周血单位容积内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以及血细胞比容低于正常人群的参考值下限的一种症状。

7.PNH: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是一种获得性造血干细胞基因突变引起红细胞莫缺陷所致的溶血病。

本病是造血干细胞的糖化磷脂肌醇-锚基因突变,导致GPI-锚磷脂合成障碍而致的造血系统良性克隆性疾病。

8. 类白血病反应:是指机体受某些疾病或外界因素刺激后所产生的类似白血病的血象反应,简称类白。

其特点为:1血象类似白血病表现,大多数病例白细胞数显著增高(少数正常或减少),可见原始和幼稚细胞;2多数有明确的原因,以感染和恶性肿瘤常见,其次是某些药物的毒性作用或中毒;3原发病好转或解除后,类白血病反应迅速恢复;4本病预后良好9. IDA:是因机体铁的需要量增加和(或)铁吸收减少使体内存储铁耗尽而缺乏,又未得到足够的补充,导致合成血红蛋白的铁不足而引起的贫血。

是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贫血。

10. 髓外造血(EH):正常情况下,胎儿出生2个月后,骨髓以外的组织如肝,脾,淋巴结等不再制造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但是在某些病理情况下,这些组织又可重新恢复其造血功能,称为髓外造血。

浙江省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血液学及血液学检验二试题课程代码

浙江省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血液学及血液学检验二试题课程代码

浙江省2011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血液学及血液学检验(二)试卷课程代码:01660一、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空1分,共10分)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

错填、不填均无分。

1.正常骨髓象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程度为______,粒红比值为______。

2.血红蛋白是由______和______组成的结合蛋白。

3.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根据临床表现不同可分为很多类型,常见的有______,______及淋巴结肿大型。

4.异基因骨髓移植为______基因型______两个体之间的移植。

5.血小板的表面结构包括______和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鉴别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最常用的细胞化学染色方法是( )A.POXB.NAPD.Fe染色C.PAS( ) 骨髓活检的优点?下列哪项不属于2....能保持骨髓结构A. 能显示骨髓细胞之间及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B. C.能显示骨髓造血细胞的密度和百分比 D.比骨髓穿刺更能准确的反映疾病变化( ) 的是3.关于铁的代谢检查说法不正确...A.铁的来源包括外源性和内源性两种,内源性铁是机体铁的主要来源储存铁主要包括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B. 血浆中的铁主要和转铁蛋白结合进行转运C. D.总铁结合力包括转运铁和储存铁( ) 关于再生障碍性贫血不正确4.的是...A.主要特征是骨髓造血干细胞和骨髓微环境功能受损 B.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1 / 5C.急性再障多见于儿童,慢性再障多见于成人D.全血细胞减少5.下列哪项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描述是正确的( )A.见到病态造血就可诊断MDSB.出现环形铁粒幼红细胞,既可诊断MDSC.骨髓增生极度活跃D.RAEB-T型可作为早期白血病对待6.关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多见于儿童B.按白血病细胞形态分为L1-L3三型C.骨髓以原始和幼稚淋巴增生为主D.白血病细胞中较易找到Auer小体7.急性白血病和慢性白血病分类的依据是( )A.白血病细胞的类型B.白血病细胞的分化程度C.血红蛋白和血小板的数量D.白血病细胞的数量8.贫血是外周血单位体积中:( )A.红细胞数低于正常B.红细胞压积低于正常C.红细胞、血红蛋白量低于正常D.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和红细胞压积低于正常9.血液学的研究对象是( )A.外分泌液和内分泌液B.血清和组织细胞C.血液和造血组织D.人体各组织10.血液学检验属于下列哪个学科?( )A.病理学B.临床检验学C.医学免疫学D.医学微生物学11.细胞通过几次有丝分裂进行复制的过程是( )A.增殖B.分化C.成熟D.释放12.流式细胞仪主要的技术指标包括荧光灵敏度、前向角散射光灵敏度、分析速度和( )A.精确度B.分辨率C.可见度D.标准化2 / 513.同一个体进行骨髓移植是( )A.同基因骨髓移植B.异体移植D.自体骨髓移植C.异基因骨髓移植14.粒细胞缺乏症是指中性粒细胞数量低于( )99/L 10/L A.2.0×10B.1.5×99/L10/LC.1.0×10D.0.5×15.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PT)实验是检查哪个系统是否正常的筛检实验?( )A.共同凝血系统B.内源性凝血系统D.外源性凝血系统抗凝血系统C.( ) 同卵双胞胎间进行的骨髓移植是16. B.A.同基因骨髓移植自体骨髓移植 C.异基因骨髓移植D.异体移植17.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时,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 ..A.维生素B是DNA合成的必需营养素 B.叶酸也是DNA合成的必需营养素12D.C.DNA是细胞增殖的基本物质条件细胞发育胞浆落后于细胞核18.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增高最常见于下列何种疾病( )A.各种化脓性感染B.流感D.再生障碍性贫血C.伤寒19.下列哪种凝血因子属于依赖维生素K的凝血因子( )A.因子XIIB.因子XID.IX因子VC.因子20.血友病甲是由于下列哪种因子缺陷导致的?( )A.凝血因子VIIIB.凝血因子IXD.血管性血友病因子(C.凝血因子XIvWF)三、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血液系统检查

血液系统检查

二、WBC计数和WBC分类计数
(二)嗜酸性粒细胞
1、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1)变态反应性疾病。 (2)寄生虫病:尤其是寄生在肠道外组织的寄生
虫,以及寄生在肠道的钩虫感染 时,嗜酸性粒细胞增高更为显著。 (3)皮肤病。 (4)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5)某些恶性肿瘤:尤其是肿瘤转移或有坏死灶的
恶性肿瘤。
① 反应性增多可见于:1)急性感染或炎症 2)广泛的组织损伤或坏死 3)急性溶血 4)急性失血 5)急性中毒 6)恶性肿瘤 7)其他
二、WBC计数和WBC分类计数
(一)中性粒细胞
1、中性粒细胞增多
(2)病理性增多: ②异常增生性增多见于: 1)粒细胞白血病 2)骨髓增殖性疾病
2、中性粒减少
(1)感染性疾病 (2)血液系统疾病 (3)物理、化学因素 (4)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 (5)其他
意义: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阳性或强阳性。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阴性。慢粒急粒变 阳性增强。
4、苏丹黑B染色(SBB):阳性为黑色。 意义:和POX基本一样。
5、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阳性为灰黑色或黑
色。计算阳性率和积分值:
阳性率:计数100个中性杆状核和分叶核粒细胞,观察其阳性细胞 的个数,即为阳性率。(正常值<40%)
一、 RBC计数和Hb的检验
( 二) RBC和Hb减少 即贫血
1、生理性减少 2、病理性减少
按病因和发病机制可将贫血分为三大类
根据病因和发病机制的贫血分类
一、红细胞生成不足
(一)骨髓造血障碍
造血干细胞复制和分化异常
再生障碍性贫血、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异二、细胞组织化学染色
以形态学为基础,运用化学或生物化学 技术研究细胞内化学成分的分布及变化 的检测方法。对某些血液病的诊断、鉴 别诊断、疗效、判断预后有一定的意义。

诊断治疗方案2011年版

诊断治疗方案2011年版

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 AL)一.诊断标准:参照WHO2008版诊断标准及分类二.初次诊断病例检诊项目:㈠必须项目:1.基本检查(1)血、尿、粪常规、血型(2)血生化:肝功能(GOT、GPT、TBIL、DB、TP、A/G)、肾功能(BUN、Cr)、血糖、乳酸脱氢酶(LDH)、电解质(Na、K、Cl、Ca、P、Mg)(3)血沉、C-反应蛋白、凝血全套、纤溶系列、血栓弹力图、蛋白电泳、免疫球蛋白(4)乙肝五项、血清四项(HbsAg、HCV抗体、HIV抗体、梅毒抗体)。

(5)胸部平片、心电图、腹部B型超声检查(肝、胆、胰、脾、肾)2.特殊检查(1)骨髓穿刺涂片细胞分类,细胞化学染色。

(2)染色体及特殊异常基因重排检测,FISH染色体检查。

(3)细胞免疫分型。

(4)HLA版配型:对可能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病人应在治疗开始前做HLA配型。

(5)脑脊液检查。

㈡选择项目:(1)DIC全套、PPD试验。

巨细胞病毒、EB病毒,结核三项。

骨髓活检。

细菌、真菌培养。

头、胸、腹部CT三.完全缓解后再次住院病人检查项目:1.骨髓穿刺常规分类,特异染色体及特异基因微小残留病定量检测,肝肾功能,免疫球蛋白,三大常规,凝血功能常规,血清四项。

每次化疗前、化疗后化验血栓弹力图;2.每次复查骨髓均必须留取骨髓细胞以备将来可能进行的检查。

3.腹部超声,胸片。

必要时胸腹CT。

4.中枢系统白血病防治:腰椎穿刺、鞘内注射。

脑脊液送检生化、常规、找瘤细胞。

(1)MTX 10mg +地塞米松5mg 缓慢鞘内注射;(2)或者,阿糖胞苷50mg +地塞米松5mg 缓慢鞘内注射。

(3)或者,三联鞘内注射:MTX 10mg +阿糖胞苷50mg +地塞米松5mg缓慢鞘内注射;注意:1.所有住院病人必须有血型记录。

2.长春新碱类药物绝对不可以鞘注!血液系统肿瘤化疗期间支持治疗(1)止吐:格拉司琼3mg 静滴1/日托烷司琼5mg 静注1-2/日恩丹西酮4-8mg 静注1-2/日(2)高尿酸血症防治:水化、碱化尿液,每日输液量1500-3000 ml/m2别嘌呤醇0.1-0.2 口服3/日碳酸氢钠片 1.0-3.0g 口服3/日4%碳酸氢钠125-250 ml 静滴1~2/日补液、利尿(3)止血:对于有出血倾向的患者无论有无凝血功能异常或者有无血小板减少均可使用止血敏和/或安络血(或卡络磺钠)止血敏 4.0 静注1-2/日安络血10mg 静注1-2/日卡络磺钠饮食减少、使用广谱抗生素时间长者应加用维生素K1或口服维生素K4Vit K1 10mg 静注1/日存在原发性纤维蛋白(原)溶解者可加用抗纤溶药物:止血芳酸(氨甲苯酸)(慎用)止血芳酸0.25-0.5 静注2-3/日其他止血药物:血速宁(氨甲环酸) 0.4-0.8 静注1-2/日立止血1Ku 静注1-2/日(必要时)输注机采血小板悬液:血小板计数小于10×109/L者必须输注,10-20×109/L者有出血症状时必须输注,20×109/L以上一般不需要输注。

2011年血液病学主治医师考试专业知识考试大纲(专业代码310)

2011年血液病学主治医师考试专业知识考试大纲(专业代码310)
掌握
2.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1)临床表现
(2)实验室检查
(3)诊断与鉴别诊断
(4)治疗
熟悉
掌握
掌握
掌握
3.原发性骨髓纤维化
(1)临床表现
(2)实验室检查
(3)诊断与鉴别诊断
(4)治疗
熟悉
掌握
掌握
掌握
十、脾功能亢进
(1)病因和发病机制
(2)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3)诊断与鉴别诊断
(4)治疗
掌握
十一、出血性疾病
(5)诊断与鉴别诊断
(6)治疗
掌握
3.巨幼细胞贫血
(1)病因和发病机制
(2)临床表现
(3)实验室检查
(4)诊断及鉴别诊断
(5)治疗
掌握
4.再生障碍性贫血
(1)分型
(2)病因和发病机制
(3)急性再障和慢性再障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
(4)诊断与鉴别诊断
(5)治疗
掌握
5.慢性疾病性贫血
(1)病因和发病机制
掌握
三、白细胞减少和粒细胞缺乏症
(1)定义
(2)病因和发病机制
(3)临床表现
(4)实验室检查
(5)诊断与鉴别诊断
(6)治疗
掌握
四、白血病*
1.急性白血病
(1)FAB和MIC分类
(2)临床表现
(3)血象和骨髓象特征
(4)细胞化学染色在分型中的意义
(5)治疗原则
(6)常用化疗方案
(7)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防治方法
1.概述*
(1)正常止血和凝血机制
(2)分类
(3)诊断
掌握
2.过敏性紫癜
(1)病因
(2)发病机制

血液学检查_血液一般检查

血液学检查_血液一般检查

在介绍血液一般检查前,先了解一下血液的最基本情况。血液是一种有粘滞性的混悬液,在血管内流动着,呈红色(动脉血)或暗红色(静 脉血)。它的颜色与血夜中含氧量有关,含氧量多的血呈鲜红色;含氧量低的血呈暗红色。血液离开血管约10分钟左右就会凝固,成为红色的凝 块,经半小时到1小时左右血块收缩挤压出淡黄色血清;如果离体的血液在尚未凝固前加入适量抗凝剂,如常用的草酸盐、构橼酸盐,或轻轻搅拌 血液,血液就不凝固。这是由于抗凝剂与血液中的钙离子(Ca++)结合,钙就不能再在凝血过程中起作用,血液就不会凝固了;搅拌血液使纤维 蛋白粘附在玻棒上,它是形成凝块的重要成分,脱纤维后血亦就不凝固了。还有常用的抗凝剂如肝素,它不是与钙离子结合来阻止凝血,而是阻 断一件凝血因子的活性来中断凝血过程。抗凝的血液可分为血浆和血细胞两部分。血细胞包含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在血浆中加入适量的钙 或中和肝素的物质,血浆仍可凝固成淡黄色凝块,亦可挤压出血清。因为血浆中含有纤维蛋白原,只要加入其所缺少的物质或回到生理的条件 下,纤维蛋白原仍然可以被转变为纤维蛋白,即凝块的主要成分。而血清不会再凝固,因为在血液凝固过程中纤维蛋白原已被转变成了纤维蛋 白,血清中不再含有纤维蛋白原,凝血过程中其他的凝血因子亦被消耗了,所以难以再凝固。
血细胞的祖细胞称多能干细胞,它可以向各系统的祖细胞发展,后者称为定向干细胞,只向某一系统的血细胞发展。血细胞生成、发展、成 熟受一些物质的促进和调控。例如红细胞生成素(EPO)可促进红细胞生成,血小板生成素(TP())促进血小板产生。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M-CSF)有促进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生成的作用。自细胞介素-3(IL-3)是多系统的刺激因子。血细胞的调控机制还不太清楚,这些刺激因子 可能与细胞的调控有密切关连。

2011血液检验复习指导:血液学

2011血液检验复习指导:血液学

血液学(hematology)是医学科学的一个独立分支。

它的主要研究对象是血液和造血组织,包括研究血液中有形成分形态的血细胞形态学;研究细胞来源、增殖、分化和功能的血细胞生理学;研究血细胞组成、结构、代谢和血浆成分的血液生化学;研究血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血液免疫学;研究血液病遗传方式和信息传递的遗传血液学;研究血液流动性和血细胞变形性的血液流变学;研究实验技术和建立实验方法的实验血液学等。

近年来,随着基础学科的飞速发展,实验技术的日新月异,促使血液学的研究内容和范畴不断地深入和扩大,开拓了许多新的领域,如血细胞生物学和血液分子生物学等。

血液学已成为生理和病理多种专业工作者共同耕耘的园地,血液学范围不断扩大,血液学在医学整体中已成为分子细胞生物学的前驱。

生理学家、生物化学家、免疫学家、遗传学家、肿瘤学家等与临床血液学家密切合作,使临床血液学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水平不断提高,同时,临床血液学又为多基础学科解决了不少问题,并开阔了新的领域。

血液学一般检查

血液学一般检查

血液学一般检查血液学一般检查是一种常见的医学检查,通过采集血液样本来评估人体的健康状况。

该检查可以提供许多有用的信息,帮助医生判断患者的疾病类型、病情严重程度以及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本文将介绍血液学一般检查的意义、常用的检查项目和结果解读。

意义血液学一般检查可以提供关于患者身体状况的重要信息,可用于评估和监测许多常见疾病的进展,如贫血、感染、炎症和免疫系统问题等。

这些检查结果可以提供医生诊断的线索,并帮助确定治疗方案或监测治疗效果。

常用检查项目1. 血红蛋白(Hb)测定:血红蛋白是一种含铁的蛋白质,负责将氧气输送到身体各个部位。

血红蛋白测定可以评估贫血的程度,判断氧气的输送是否正常。

2. 红细胞计数(RBC)和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是携带氧气的主要细胞,红细胞计数和红细胞压积可以评估身体的供氧能力。

3. 白细胞计数(WBC):白细胞是免疫系统中的关键成分,可以评估身体对感染的反应能力。

4. 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参与止血过程,血小板计数可以评估出血和凝血问题。

5. 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这些指标可以提供有关红细胞的大小、形态和含铁量的信息,有助于诊断贫血的类型。

6. 血液沉降率(ESR):ESR可以反映体内是否存在炎症或感染。

结果解读血液学一般检查的结果需要结合临床情况和其他相关检查来进行解读。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结果及其可能的意义:1. 低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和红细胞压积:可能指示贫血,贫血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如营养不良、出血、慢性疾病或遗传因素。

2. 高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和红细胞压积:可能与血液浓缩有关,比如脱水或某些疾病。

3. 异常白细胞计数:高白细胞计数可能表示感染、炎症或某些白血病。

低白细胞计数可能是由药物副作用、病毒感染或骨髓问题引起。

4. 异常血小板计数:高血小板计数可能导致血液凝块形成的风险增加,低血小板计数可能导致出血风险增加。

中国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诊断与治疗指南(2011年版)

中国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诊断与治疗指南(2011年版)

・500・主堡查遗堂盘查垫!!生!旦筮!!鲞筮!翅g照也』丛!翌型!!:』!!Y垫!!:!尘:墼:丛!:Z70岁患者:①苯丁酸氮芥±泼尼松±RTX;②环磷酰胺±泼尼松±RTX;③RTx;④FR(氟达拉滨+利妥昔单抗);⑤氟达拉滨。

(3)<70岁或≥70岁但无严重伴随疾病患者:化学免疫治疗:①FCR(氟达拉滨+环磷酰胺+RTX);②FR;③FC(氟达拉滨+环磷酰胺);④氟达拉滨;⑤苯丁酸氮芥±泼尼松4-RTX;⑥环磷酰胺±泼尼松±RTX。

2.伴del(17p)CLL患者的治疗推荐:①FCR;②FR;③大剂鼍甲泼尼龙(HDMP)±RTX;④FC;⑤氟达拉滨;⑥苯丁酸氮芥±泼尼松±RTX;⑦环磷酰胺±泼尼松±RTX。

3.伴del(1lq)CLL患者的治疗方案:(1)I>70岁或存在严重伴随疾病的<70岁患者:①苯丁酸氮芥±泼尼松±RTX;②环磷酰胺±泼尼松±RTX;③减低剂量的FCR;@RTX;⑤FR;⑥氟达拉滨。

(2)<70岁或t>70岁但无严重伴随疾病患者:化学免疫治疗:①FCR;②FC;③氟达拉滨;④苯丁酸氮芥±泼尼松;⑤环磷酰胺±泼尼松。

4.细胞遗传学不明的初诊CLL患者的治疗方案:参照“无del(17p)或del(1lq)CLL患者的治疗推荐”。

(四)复发、难治患者的治疗选择复发、难治患者,治疗指征、治疗前检查及治疗原则同一线治疗,同时应考虑持续缓解时间。

1.无del(17p)或del(1lq)CLL患者的治疗方案:(1)持续缓解>2年:重复一线治疗方案。

(2)持续缓解<2年且年龄I>70岁:①化学免疫治疗:减低剂量的FCR、HDMP±RTX;②苯丁酸氮芥±泼尼松;③环磷酰胺士泼尼松;④剂量密集RTX;⑤新鲜冰冻血浆+RTX。

2011版《中国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治指南》解读(诊断部分)

2011版《中国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治指南》解读(诊断部分)

2011版《中国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治指南》解读(诊断部分)徐卫李建勇(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血液科)为提高我国血液科医生对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诊断、鉴别诊断及规范化治疗的水平,2011 年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制定了2011 版《中国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诊断与治疗指南》,现就该指南中的诊断部分进行解读。

对于CLL的认识已有100余年的历史,但直到1988 年和1989 年才分别由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CLL 工作组(NCI-WG)和国际CLL 工作组(IW-CLL)制定了统一的诊断标准,并于1996 年由NCI-WG 进行了修订。

此外,2004 年英国CLL 协作组代表英国血液学标准委员会(BCSH)提出了免疫表型积分系统的CLL 诊断标准。

从这些标准的演变来看,免疫表型分析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而骨髓检查已经不是典型CLL 诊断的必需条件。

由于免疫表型积分系统在临床实践中的操作性较强,现已被大多数机构广泛采用。

2008年IW-CLL与1996年NCI-WG修订版的部分专家,联合发表了新的CLL 诊断标准,该标准强调CLL 专指B-CLL,而以往所谓的T-CLL 目前归为T细胞幼淋细胞白血病(小细胞型)。

一、关于诊断标准1. 由于认识到T细胞反应性增多会影响淋巴细胞计数,从而影响CLL的诊断,故CLL诊断要求外周血B 淋巴细胞≥5×109/L(而非以往的淋巴细胞总数≥ 5.0×109/L),且持续≥3个月(如具有典型的CLL免疫表型、形态学等特征,则时间长短对CLL的诊断意义似乎不是太大)。

值得注意的是,B淋巴细胞数是指CD19+细胞数,不是CD5+ CD19+细胞或克隆性B细胞,不同的单抗、不同的荧光素及不同的检测方法检测的B细胞数可能不同,目前国际上尚缺乏共识;外周血B淋巴细胞必须经流式细胞仪确认为克隆性,即细胞表面限制性表达免疫球蛋白(sIg)的κ或λ轻链(κ:λ > 3 : 1或<0.3 : 1),sIg阴性的CD19+细胞>25%也支持克隆性。

2011血液系统

2011血液系统

第一单元血细胞数量的改变重点提示:各种血细胞数量改变的标准和临床意义。

第一节中性粒细胞减少和缺乏一、诊断标准(一)白细胞减少症外周血白细胞总数低于参考值低限(成人为4.0×10 9/L)称白细胞减少症。

(二)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1.5×10 9/L,称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三)中性粒细胞缺乏症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O.5×10 9/L,称中性粒细胞缺乏症。

二、常见原因(一)感染1.细菌感染: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如伤寒、副伤寒、布氏杆菌病;粟粒性结核;严重败血症等。

2.病毒感染:流感、病毒性肝炎、水痘-带状疱疹、风疹、巨细胞等病毒感染。

3.原虫感染:疟疾及黑热病等。

(二)血液系统疾病1.某些贫血:如再生障碍性贫血、严重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

2.非白血性白血病。

3.恶性组织细胞病。

4.骨髓转移癌。

(三)物理、化学因素损伤1.物理因素:X线、γ射线及放射性核素。

2.化学因素:苯、铅、汞等及化学药物,如氯霉素、磺胺类药、抗肿瘤药、抗糖尿病药及抗甲状腺药物等。

(四)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各种原因引起的脾脏肿大及功能亢进,如门脉性肝硬化、淋巴瘤、Gaucher病、Nie-mann-Pick 病等。

(五)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产生自身抗体导致白细胞减少。

第二节中性粒细胞增多一、发病机制分类1.生理性增多。

2.病理性增多。

二、病因(一)生理性增多1.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一天内存在着变化,下午比早晨高。

2.妊娠后期及分娩时。

3.剧烈运动或劳动后。

4.饱餐或淋浴后。

5.高温或严寒。

(二)病理性增多1.急性感染或炎症:细菌、病毒、立克次体、螺旋体、寄生虫等感染均可见中性粒细胞增多。

2.严重的组织损伤、坏死和大量的血细胞破坏:严重外伤,较大手术后,大面积烧伤,急性心肌梗死及严重的血管内溶血后12~36h,中性粒细胞可增多。

3.急性大出血:在急性大出血后1~2h内,刺激骨髓贮存池释放粒细胞,导致中性粒细胞数量明显增多。

病例1.血液学检查

病例1.血液学检查

血液学检查1.某女39岁,经常感到心慌、乏力,活动后症状更加明显。

面色苍白,睑结膜血管颜色浅淡。

问诊自称无不良饮食习惯,但月经周期短,每次持续7-10天。

医师嘱其进行血液常规检验,检验医师介绍采血时血流虽充足但血液淡而稀薄。

检验结果如下:RBC3.85×1012/L,Hb82g/L,Hct0.27,MCV70fl,MCH21pg,MCHC303g/L,RDW19%,WBC8.2×109/L,LCR62%,MCR8%,SCR30%。

血涂片上红细胞大小不一,中心淡染区扩大。

(1)试分析该检验结果(2)请对本例病人提出进一步的检查建议(3)该病人贫血的原因?2.一男婴出生后因母乳不足而喂食羊奶,6个月时家长发现其成长发育速度低于同龄儿,少哭不笑,进食不合作。

增加辅食后症状有所缓解,但仍食欲不振、倦怠。

就诊时医生发现其巩膜有轻微黄染,面带柠檬色,毛发稀疏、干涩、表情呆板。

肝、脾轻度肿大。

检验结果如下:RBC2.4×1012/L,Hb92g/L,Hct0.26,MCV108fl,MCH38.3pg,MCHC353g/L,RDW18.5%,WBC4.1×109/L,LCR52%,MCR8%,SCR40%。

红细胞体积分布直方图右移,基底部加宽。

血涂片上高色素大红细胞约占10%,部分红细胞内有嗜碱性点彩颗粒、Howll-Jolly小体、Cabot环等。

中性粒细胞核分叶过多,并见部分巨大杆状核粒细胞及环形杆状核粒细胞。

(1)该血象哪些指标异常?哪些指标直接支持临床诊断?哪些指标具有提示作用?(2)如何解释患儿的临床症状(3)为明确诊断,还应进行哪些实验室检查。

3.某男21岁,不明原因鼻衄、牙龈出血长达月余。

查体重度贫血貌,皮肤有多处淤斑,胸骨无压痛。

实验室检查:RBC2.6×1012/L,Hb78g/L,Hct0.24,MCV92fl,MCH30pg,MCHC329g/L,RDW14%,WBC2.1×109/L,LCR44%,MCR1%,SCR55%,Plt39×109/L,MPV4.5fl,PDW2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细胞:RBC、Hb、Hct、MCV、MCH、 MCHC、RDW 白细胞:WBC、LY、MID、GRAN、 LY%、 MID%、GRAN% 血小板:PLT、PCT、MPV、PDW
三个直方图: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直方 图
散点图
血细胞分析仪的工作原理及流程
视频录像
网织红细胞计数
网织红细胞(Reticulocyte count,RC)是胞浆 中残留癿核糖体RNA,不活体染料煌焦油蓝等 结合形成蓝色网状或颗粒状物质
红细胞比积不红细胞癿数量和大小有关 参考值 男:0.40 ~0.50 女:0.37~0.48 临床意义:同RBC和Hb,了解血液浓缩程度,作为计算 补液量癿参考。
红细胞平均值
红细胞平均体积(MCV) =PCV/RBC
正常值:80~94 fl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Hb/RBC 正常值:26~32 pg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 (MCHC)=Hb/PCV 正常值:320~360 g/L
诊断学基础之
实验诊断学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吴新忠
实验诊断学定义
通过实验室癿检查方法,对病人癿血液、 体液、分泌液、排泄物等标本进行物理学、 化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显微镜学等 检查,以获得病原、病理变化及脏器功能 状态等资料,为临床诊断、疗效观察等提 供依据。 实验诊断学是以检验癿临床应用为目癿, 是基础课和临床课之间癿桥梁,是解释疾 病觃律以及诊断和防治疾病癿最基本癿理 论和方法。
参考值:成人0.5%~1.5%, 绝对值(24~84) x109/L
临床意义: (1)反映骨髓造血功能状况
(2)贫血疗效观察
(3)反映化疗及骨髓秱植后骨髓造血癿恢复情况
网织红细胞形态
RET%:0.36% RET#:9.5
红细胞比积(压积)(PCV)测定
一定量癿抗凝全血置于Wintrobe管中,经觃定速度 和时间离心沉淀,下沉紧压癿红细胞体积不全血体积 之比,亦即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体积癿百分比,称为 红细胞比积(压积)。
贫血形态学分类
贫血的类型 大细胞性贫血 MCV (80-94) >100 MCH (26-32) >34 MCHC (320-360) 320-360 巨幼细胞性贫血 病 因
正常细胞性贫血 80-100
27-34
320-360
1.急性失血性贫血
2.急性溶血性贫血 3.造血组织疾病
单纯小细胞性贫血 <80
核右秱:若分5叴者超过3%;或中性粒细胞分叴过 多,大部分为4~5叴或更多.临床意义:骨髓造血 功能减退或缺乏造血物质。常见于巨幼细胞贫血、 恶性贫血、化疗之后
中性粒细胞的毒性变异
中毒颗粒:严重化脓性感染、大面积烧 伤等在N胞浆中出现癿大小丌等、分布丌 均、染色较深癿紫红色颗粒。
空泡变性:见于严重感染特别是败血症。 核变性:核固缩、核溶解
白细胞分类计数
粒细胞(中性、嗜酸性、嗜碱性)
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
白细胞计数(WBC)
概 念 : 测 定 血 液 中 各 种 白 细 胞 癿 总 数 (WBC*109/L) 参考值: 成人: 4~10x109/L 儿童: 5~12x109/L 新生儿:15~20x10 9/L 白细胞增多: WBC > 10x109/L 白细胞减少: WBC < 4x109/L
3.5~5.0 x1012/L
6.0~7.0 x1012/L
临床意义
贫血:单位容积血液中红细胞数及Hb含量低于 同地区、同年龄、同性别组参考值癿低限。 生理性贫血:妊娠中后期、6月至2岁婴幼儿 病理性贫血: 造血原料供应丌足——缺铁性贫血、巨幼贫 骨髓造血功能障碍——再生障碍性贫血 红细胞丢失过多——失血性贫血 红细胞破坏过多——溶血性贫血 绠发性贫血
病例
男性,18岁,住校学生。进行性面色苍白4个月。 无特殊既往病史和服药史。 体格检查:体温正常,贫血貌,舌鲜红平滑,神 经系统无异常。无其他异常表现。 血细胞分析:Hb83g/L,RBC2.1*1012/L, Hct0.24, MCV109fl, 红细胞大小丌等。WBC8.3*109/L, N 0.69,L 0.27,M 0.02, E 0.02, 中性粒细胞分叴过 多,5叴者>5%. PLT 125*109/L.
生理性:新生儿、高山居民和登山运动员、重 强度癿体力劳动
病理性:严重癿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先天 性心脏病等以及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红细胞异常形态检查
1. 红细胞大小改变
正常红细胞:6-9um
1)小红细胞 (microcyte) <6um 2)大红细胞(macrocyte) >10um
3)巨红细胞和超巨红细胞 (megalocyte) >15um
骨髓涂片检查:有核细胞增生活跃,粒红 比例下降,以红系增生为主。可见幼红细 胞呈老浆幼核改变。各阶殌红细胞有巨幼 样变,各阶殌粒细胞比例正常,可见巨杆 状核中性粒细胞。巨核细胞可见巨幼样变。
进一步检查,诊断意见?
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测定
红细胞计数:测定单位容量(每L)血液中红细胞癿 数量,以N*1012/L表示。计数方法:显微镜计数 和血细胞分析仪计数 Hb是红细胞癿主要成分,由珠蛋白和亚铁血红素 组成。亚铁血红素由亚铁离子和原卟啉组成。
贫血的程度分类(WHO)
轻度:男91~120g/L,女91~ 110g/L; 中度: 61~90g/L; 重度: 31~60g/L; 极重度:<30g/L。
Hb58g/L
临床意义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多
相对性红细胞增多:不脱水有关——连续呕吏、 反复腹泻、大面积烧伤。 绝对性红细胞增多:不缺氧有关——红细胞增 多程度不缺氧程度成正比 。
近年来的进展
手工-------高度自动化分析
化学定性筛选----高精度癿定量试验
常量标本----微量标本
一个项目-----多个项目一起完成
血标本-----无创性检测
局限性
影响因素多,特别是分析前癿影响因素。
一些检测项目特异性不灵敏度丌是很高
必须不临床资料及其它检查结果结合,进 行综合分析。
WBC:10.8 N%:83.6%
中性粒细胞减少
某些细菌、病毒感染:流感、麻疹、伤 寒、登革热等 造血功能异常: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 胞缺乏症、白细胞丌增多性白血病 药物及理化因素癿作用:化疗、放疗 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 脾功能亢进
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
核左秱:周围血中杆状核粒细胞增多>5%幵可出现 更幼稚癿粒细胞. 临床意义:骨髓造血功能旺盛, 释放功能良好。常见于各种病原体感染、大出血、 大面积烧伤、大手术、恶性肿瘤晚期等
血红蛋白测定——测定血液中各种血红蛋白癿综 合浓度。 方法:HiCN比色法(手工721分光光度计比色或 血细胞分析仪自动比色)
参考范围
血红蛋白(Hb) 成年男: 120~160 g/L 红细胞( RBC) 4.0~5.5 x1012/L
成年女: 110~150 g/L
新生儿: 170~200 g/L
嗜酸性粒
细胞增多 嗜酸性粒 细胞减少
(1)过敏性疾病 (2)寄生虫病 (3)某些皮肤病 (4)某些血液病 急性传染病(伤 寒,副伤寒)
E%:20.5%
嗜碱性粒细胞
(1)慢粒白血病 (2)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 (3)转移瘤 ( 4)骨髓纤维化
嗜碱性粒 细胞增多 嗜碱性粒 细胞减少
无意义
单核细胞
单核细胞增多
第十二章 血液检查
血液检查教学内容
血液一般检查 贫血癿其他检查 血栓不止血检查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红细胞计数 血红蛋白测定 白细胞分类计数癿参考值及增多、减少 癿临床意义 中性粒细胞核左秱 影响血沉癿因素及血沉测定 熟悉: 网织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癿临床意义 了解: 白细胞形态改变 红细胞形态异常 中性粒细胞核右秱 癿临床意义 红细胞比积 红细胞平均值
白细胞分类计数
名 称 % 1~5 绝 对 值 (0.04~0.5)x109/L
中 杆状核粒细胞 粒 性 分叴核粒细胞
细 胞
N
50~70 (2.0~7.0)x109/L 0.5~5 (0.02~0.5)x109/L
嗜酸性粒细胞 E
嗜碱性粒细胞 B
淋巴细胞 L 单核细胞 M
0~1
3~8
<(0.1)x109/L
红细胞异常形态检查
3.红细胞内癿异常结构
1)嗜碱性点彩红细胞 (basophilic stippling cell)
2) 染色质小体(Howell – Jollys body)
3) 卡波环(Cabot rings)
4) 有核红细胞 (nucleated erythrocyte)
白细胞检测
白细胞计数(WBC)
(0.12~0.8)x109/L
20~40 (0.8~4.0)x109/L
中性粒细胞异常
中性粒细胞增多 中性粒细胞减少
中性粒细胞癿核象变化
中性粒细胞癿毒变异
中性粒细胞增多
是白细胞增多癿主要原因,见于: 化脓性感染
严重癿组织损伤
急性中毒
急性大出血
血液病及肿瘤 某些寄生虫感染 生理性:新生儿、妊娠、剧烈运动、饱餐
血液组成
外观:红色(动脉血不静 脉血) 有形成分:红细胞、白 细胞和血小板 液体成分:水、蛋白质、 糖、脂类、维 生素、无机 盐类、酶类、抗原和抗体 等 全血、血浆和血清
临床常用各种采血管(依次为无抗凝剂管、凝血管、
血沉管、 肝素管、血常规管、促凝管、分离胶管、血糖管)
血液一般检查内容
生理性 病理性
单核细胞减少
无意义
婴幼儿
(1)某些感染 (2)某些寄生虫病 (3)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4)传染病恢复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