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韵常识
音韵学概述
第三、用音韵知识查阅古代的工具书。
笫四、解读古代文献;如通假字、破读、同 源词等。
二、古今语音的变化
1、语音是变化的。 A 、古韵文普通话不押韵。如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广韵》都属“灰韵”。 李白《越女词》:“长干吴儿女,眉目厌新月;屐
3、古韵分部的历史沿革
宋代吴棫(福建人,生活年代与朱熹相近) 是对《诗经》语音进行研究的第一人。他分 古韵为九部。
明代,陈第著有《读诗拙言》、《毛诗古音 考》、《屈宋古音义》等书,以考求《诗经》 和《楚辞》的古音。力排“叶音说”,首次 提出了古音不同于今音的历史观点。
顾炎武:《音学五书》,古韵十部 江永:《古韵标准》,古韵十三部 段玉裁:《六书音均表》,古韵十七部 戴 震:《声类表》,二十五部 孔广森:《诗声类》,分十八部 王念孙:《古韵谱》,二十一部。 江有诰:《音学十书》,二十一部。 章炳麟:《成均图》,二十三部。 黄 侃:《音略》,二十八部。 王力:古音三十部。
第三节 上古音说略
上古没有韵书,人们对上古音的研究是从韵 文在后代读起来不和谐引起的。也就是说上 古音的研究是从韵部开始的,声母的研究起 步较晚。
清末钱大昕在《十驾斋养新录》中提出“古 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揭开了古声 母研究的序幕。
钱大昕(1728年 - 1804年)中国清代史学家、 语言学家。字晓徵,一字辛楣,号竹汀。江 苏嘉定(今上海嘉定)人。对于音韵学和训诂 学很有创见。他研究古声母,证明了上古声 纽没有轻唇音和舌上音。 主要著作: 《恒言录》《潛研堂文集》 《十驾斋养新录》 《二十二史考异》
古代汉语_音韵学常识解读
· 《广韵》是中国现存的一部重要韵书。全 名《大宋重修广韵》, 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 (1008)陈彭年, 丘雍等人奉诏根据前代《切韵 》、《唐韵》等韵书修订而成。《广韵》 是宋 代的官韵, 也是中国第一部官修的韵书, 是研 究汉语古音特别是中古音的重要材料。
第四节 四声的定义及其历史演变 四声: 现代汉语中的四声是阴平、阳平、上 声、去声;而在古代汉语中的四声,通常 是指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四种。 古今声调演变的规律,主要是: 平分阴阳、 浊上变去、入派三声。 以北京话为例,说明“平分阴阳,入派三 声”的规律。( 苏大)
作藩《音韵学教程》
安顺《音韵学通论》
《汉字文化》, 2001年第2期
·(2)“娘日二纽归泥” “娘日二纽归泥”这个结论是章太炎提出 来 的。意思是说中古汉语的“娘”母和“日”母 在上古汉语中是没有的, 它们在上古归入 “ 泥”母。
· 古无轻唇音 (北师) · 娘日归泥(北师) · 古无舌上音(北师)
第二节 古代汉语的韵母
· 韵母: 一个音节中除声母以外其他音素的总和, 包括韵头、主要元音和韵尾。 · 韵: 把主元音、韵尾和声调相同的字归在一起的 单位,也称韵部。 · 凡属同一韵部的字,其韵腹、韵尾相同,有无韵 头或韵头是否相同不论。 · 韵类: 是指韵书中反切下字的分类,韵类不仅要 区别韵头,而且要区别声调,所以韵阳声韵 (南京师大) · 把先秦三十韵部按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分类
(南师大) · 上古音 韵脚 韵 · 默写王力上古三十韵部。(苏大 2006) · 阳阳对转(北师)
· 写出黄侃古韵二十八部的名称, 并按阴阳入三类 分类。(北师)
· 按韵尾的不同写出王力三十韵部的阳声韵。(苏 大)
· 举例说明王力三十韵部中相配的阴声韵、阳声韵、 入声韵在语音上的差异。 (苏大)
音韵学常识
音韵学常识一、概述1、音韵学,也叫“声韵学”、“汉语音韵学”。
是中国传统语文学的一个门类中国传统的语文学(小学)包括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
2、音韵学的研究对象我们今天研究古代语音,只能根据单个汉字在历史时期的不同读音,进而了解语音的历史变化。
3、古音韵的历史分期(1)上古时期:先秦两汉时的语音,以《诗经》音为代表。
(2)中古时期:魏晋南北朝至唐宋时代语音,以《切韵》为代表。
(3)近古时期:元明清时的语音,元·周德清《中原音韵》为代表。
4、音韵学的功用(1)对古代汉语的意义A、明语法:音韵学上的“破读”和“如字”术语,实际上就是指通过语音屈折变化以表现不同的词性或词义。
如,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责毕收乎?来何疾也?”破读/读破:“yì,动词,‘穿(衣)’;guàn,动词,‘戴(帽子)’”。
如字:“yī,名词,‘衣服’;guān,名词,‘帽子’”。
连绵词——因声求义:a、“望洋兴叹”,《论衡·骨相》:“武帝望阳”,《庄子·秋水》:“望洋向若而叹”。
解释有“望视太阳、望着海洋、仰视貌、远视貌”的意思,类推:“望×兴叹”,如“望书兴叹”、“望题兴叹”。
迭韵连绵词,“望洋:望羊、望阳、望佯、盳洋”——仰视的样子/迷惘直视的样子。
b、“犹豫”,解释1:犹是犬名。
人将犬行,犬好豫在人前,待人不得,又来迎候,如此往还,至于终日。
斯乃豫之所以未定也,故称犹豫(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
解释2:犹是犬名,每闻人声,即豫上树,久之复下,故曰犹豫。
双声连绵词,“犹豫:犹与、犹预、由豫、犹夷、由夷”——拿不定主意。
c、“贪婪”,至秦则不然,师申商之法,行韩非之说,憎帝王之道,以贪狼为俗,非有文德以教训于天下也(《汉书·董仲舒传》)。
解释1:狼性皆贪,故谓贪为贪狼也(颜师古注)。
迭韵连绵词,“贪婪:贪狼、贪惏”——不知足。
C、知通假。
音韵学常识
音韻學常識一、概述1、什麼是音韻學音韻學,也叫“聲韻學”、“漢語音韻學”。
是中國傳統語文學的一個門類,是研究漢語語音古今沿革的一門學科。
中國傳統的語文學(小學)包括文字學、音韻學和訓詁學。
2、音韻學的研究物件我們今天研究古代語音,只能根據單個漢字在歷史時期的不同讀音,進而瞭解語音的歷史變化。
3、古音韻的歷史分期1)上古時期:先秦兩漢時的語音,以《詩經》音為代表。
2)中古時期:魏晉南北朝至唐宋時代語音,以《切韻》為代表。
3)近古時期:元明清時的語音,元·周德清《中原音韻》為代表。
4、音韻學的功用1)對古代漢語的意義A、明語法:音韻學上的“破讀”和“如字”術語,實際上就是指通過語音屈折變化以表現不同的詞性或詞義。
如,孟嘗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見之,曰:“責畢收乎?來何疾也?”破讀/讀破:“yì,動詞,‘穿(衣)’;guàn,動詞,‘戴(帽子)’”。
如字:“yī,名詞,‘衣服’;guān,名詞,‘帽子’”。
又如:“Contrast,重音在前,名詞,‘對比、對照’;Contrast,重音移後,動詞,‘使對比、使對照’。
”(詞法上的屈折變化)B、知構詞:通過語音的學習,可以瞭解古漢語中雙聲、疊韻等構詞法則,就不容易誤解詞義。
如:逶迤(w ēi yí),道路彎曲而長(=委迤=委蛇=蜲蛇=委佗=委它=委侈=委陀=委維=委隨=委移=逶移=逶夷=逶隨=逶迂=……)。
連綿詞——因聲求義:a、“望洋興嘆”,《論衡·骨相》:“武帝望陽”,《莊子·秋水》:“望洋向若而歎”。
解釋有“望視太陽、望著海洋、仰視貌、遠視貌”的意思,類推:“望×興歎”,如“望書興歎”、“望題興歎”。
疊韻連綿詞,“望洋:望羊、望陽、望佯、盳洋”——仰視的樣子/迷惘直視的樣子。
b、“猶豫”,解釋1:猶是犬名。
人將犬行,犬好豫在人前,待人不得,又來迎候,如此往還,至於終日。
斯乃豫之所以未定也,故稱猶豫(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書證》)。
音韵常识及诗词格律
音韵常识及诗词格律一音韵学概述1、音韵学音韵学,也叫“声韵学”、“汉语音韵学”,是研究汉语语音古今变化和发展的一门学科。
音韵学的研究对象是古音,古人今天研究古音,只能根据汉字在各自时期的各自读音来研究汉语语音在不同时期的特点,由此了解语音的历史变化与发展。
2、古音韵的历史分期1.上古时期先秦两汉的语音(以诗经为代表)2.中古时期魏晋南北朝至唐宋时期的语音(以陆发言《切韵》音系为代表),现仅存陆发言的残本和北宋陈彭年等编纂的《广韵》3.近古时期元明清时期的语音(以元·周德清的《中原音韵》为代表是现代汉语的直接源头)4.现代时期现代语音(以现代普通话音系为代表)3、古今语音研究的异同:1.共同点:都是以语音为研究对象,且古代的语音是现代语音的源头,对语音的分析都要从结构构成入手。
2.不同点:a.目的不同,现代的语音研究是为了审音、正音、规范语音等;古代音韵的研究是为了解决阅读古书的问题,如古音通假、古书的读音、假借、诗词格律等。
b.研究材料不同,现代有活着的口语材料,古代只有间接的材料,如韵书、韵文、注音等书面材料,这些材料是间接的c.研究方法不同,现代以平面描写为主,古代则更注重纵向表述,古今对比等。
4、音韵学功能1.为了深入了解现代汉语的语音系统2.便于掌握语音演变规律,使语音更加规范化3.利用音韵知识进行方言调查、推广普通话4.可用音韵知识查阅古代的工具书,如《广韵》、《佩文韵府》、《经籍纂诂》、《助字弁略》、《说文通训定声》、《经传释词》等工具书多用音韵编排5.为解读古代文献中的语音问题;如通假字的问题、破读的问题、探讨同源词、古汉语虚词中的通用假借等。
5、可供查阅的音韵书籍1.罗常培《汉语音韵学导论》2.王力《汉语音韵学》3.唐作藩《音韵学教程》4.陈复华《汉语音韵学基础》5.史存直《汉语语音史纲要》6.任铭善《汉语语音史要略》6、关于声母方面的术语1.字母,即声母的代表字。
又称为“声”、“纽”、“声纽”、“音纽”“声类”等名称,所谓“声类”,归纳反切上字的类别就是“声类”;所谓“纽”,即枢纽、关键,古人认为声母是汉字字音的关键和中心。
第三章 中古音韵常识
帮系:帮组:帮 明 m f 奉 v 端系:端组:端 泥组:泥 n来 dz心 s邪 z 知系:知组:知 dZ 生 S
p
滂
p
并
b 敷
t l
非组:非 f 微 M 透 t 定 d 精组:精
ts清 ts从
t彻
t澄 d 庄组:庄 tS初 tS崇
三 从中古音系到北京音系的重要演变
• 因此,北京话的 tþ tþh þ 有两个来源,一是古 精组的 ts tsh s z,一是古见组的 k kh x 。
3.知、庄、章组声母的合流
• 在北京话中,中古知彻澄、庄初崇生、章昌船书 禅声母的字合而为一,读舌尖后音 tʂ tʂh ʂ。 • 北方话这三组声母的读音分歧较大,情况较复杂。 比如关中方言,知组、庄组开口二等、庄章组止 摄开口三等字与精组合流,读舌尖前音 ts tsh s,其他合流读舌尖后音 tʂ tʂh ʂ。如: • 知组二等开口:茶 搽 站 绽 • 庄组二等开口:查 渣 叉 差 沙 诈 榨 • 庄、章组止摄三等开口:师 使 事 指 示
• 呼:宋元只有开、合两呼,到清代潘耒
的《类音》,正式将两呼分为四呼,即 开口一二等为开口呼,三四等为齐齿呼, 合口一二等为合口呼,三四等为撮口呼。 四呼的分别在于韵母的第一个元音: • 无介音、韵腹非 i u y 的为开口呼。 • 韵腹或介音为 i 的为齐齿呼。 • 韵腹或介音为 u 的为合口呼。 • 韵腹或介音为 y 的是撮口呼。
• 8.等、呼
• 这是用来分析韵母结构的两个概念。宋代就有 “等”、“呼”的概念。 • 等:首先把韵母分成开口和合口两呼,又把两呼 各分为四等,即开口一等、开口二等、开口三等、 开口四等,合口一等、合口二等、合口三等、合 口四等。清代的等韵学家江永把四等的特点总结 为:“一等洪大,二等次大,三四皆细,而四等 尤细。” • 据今人分析,给韵母分等的主要依据是有无介音 和韵腹开口度的大小。如开口的一、二、三、四 等,一等韵:无 i 介音,韵腹的开口度最大,舌 位靠后;二等韵:无 i 介音,韵腹开口度次大, 舌位靠前;三等韵:有 i 介音,韵腹开口度较小, 舌位较前;四等韵:有 i 介音,韵腹开口度最小, 舌位最前。
汉语音韵学常识
汉语音韵学常识一,音韵学概述1,音韵学的基本内容是我国一门传统的学问,它是研究汉语各个时期的语音系统和它们的历史演变规律的科学。
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定义:也叫声韵学,在普通语言学里叫历史语音学,它是研究汉语史上的语音情况和它的发展的学科。
英文名为:Chinese historical phonetics。
汉语语音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四个时期:上古音指先秦两汉时期的语音,以《诗经》音系为代表。
研究这一时期的语音状况的学科为古音学。
中古音指六朝至唐宋时期的语音,以《切韵》音系为代表,研究这一时期的语音状况的学科为今音学。
近古音指元明清时期的语音,以《中原音韵》为代表。
研究《中原音韵》所反映的北方话音系,是北音学。
现代音指现代的语音,以现代普通话音系为代表。
音韵学家把宋元以来的等韵图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称为等韵学。
他们以“等”的观念来分析汉语发音原理和方法,以韵图的形式展示汉语语音系统和韵书中的反切。
研究内容包括韵图的编撰,等韵学的原理等。
传统的古音学,今音学,等韵学和北音学,是音韵学研究的内容。
2,音韵学的基本概念(1)声母又叫字母,声纽,纽,声,声类。
字母是声母的代表字,唐朝和尚守温制定了三十字母,宋代学者又增加了六个,补成了三十六个字母。
(2)五音,七音音韵学上按照声母的发音部位把声母分唇,舌,齿,牙,喉五类,又加上半舌音,半齿音为七音。
(3)反切是一种传统的标音方法,较之譬况,读若,直音是较为科学的标音法。
反切的产生,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篇》云:“孙叔言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至于魏世,此事大行。
”(孙炎,字叔然,名炎)陆德明《经典释文》也说:“孙炎始为反语,魏朝以降渐繁。
”事实上,孙炎以前已有人使用反切了,如东汉服虔注《汉书》“惴,音章瑞反”。
孙炎对反切进行了整理,并编成了〖尔雅音义〗。
反切是两字配合起来切出一个汉字的读音,分反切上字,反切下字和被切字。
黄侃在《音略》中云:“反切之理,上字定其声理,不论其为何韵,下字定其韵律,不论其为何声。
古代汉语--第七章--音韵学
按照声 母的发 音方法
分类
清与浊
清声
发音时不带 音的辅音
全清
不送气的清声
次清
送气的清声
浊声
发音时带 音的辅音
全浊
带音的塞音、 擦音、塞擦音
次浊
带音的鼻音、 边音、半元音
根据气 流或浊 化的程 度分类
附:现代普通话声母清浊表
第四、用音韵知识查阅古代的工具书。
《康熙字典》:火,虎果切并货上声 《辞 源》:言,语轩切平元韵疑 第五、解读古代文献;如通假字、破读、同源词等。 河曲智叟亡以应。 《列子·汤问》
亡:明母,阳部 无:明母,鱼部
第六、欣赏古典文学作品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γuai]
(一) 声方面的术语
6、清与浊 《隋书》载魏·李登《声类》“始判清浊”。唐·孙愐《唐
韵》序:“切韵者,本呼四声,引字调音,各有清浊”。 清浊是分析声母发音方法的术语 。 清:发音时声带不颤动是清音。 清音分两类:不送气是“清”(又叫“纯清”、“全清”。如
端[t-]);送气是“次清”(如透[t‘-])。 浊:发音时声带颤动是浊音。 浊音分两类:一是“浊”(又称“全浊”,如定[d-]);一是
音韵学
第一节 音韵学常识 第二节 中古音 第三节 上古音
第一节 音韵学常识
※音韵学参考书目
一、音韵学的研究内容 二、音韵学研究的意义 三、音韵学的基本概念
音韵学参考书目
1、罗常培《汉语音韵学导论》 2、王力《汉语音韵学》 《汉语音韵》 3、唐作藩《音韵学教程》 4、陈复华《汉语音韵学基础》 5、史存直《汉语语音史纲要》 6、任铭善《汉语语音史要略》 7、何九盈《古音学》 8、李新魁《中古音》 9、董同龢《汉语音韵学》 10、邹晓丽《汉语韵韵学教程》
音韵学课件资料
音韵学基础一、音韵学常识掌握国际音标的基本知识,如与拼音字母写法的区别、读音、语音特征等。
二、音韵学基本概念掌握、理解重要的概念。
三、中古音概说(重点、难点)重点掌握中古汉语的声、韵、调系统及其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演变规律。
四、诗律(重点、难点)掌握律诗平仄的有关内容五、上古音概说(重点)重点掌握上古汉语的韵部系统和声母研究成果参考书目唐作藩《音韵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王力《汉语音韵》中华书局1980王力《汉语语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罗常培《汉语音韵学导论》中华书局1982李方桂《上古音研究》商务印书馆1982丁声树李荣《古今字音对照手册》中华书局1981殷焕先《反切释要》山东人民出版社 1979殷焕先、董绍克《实用音韵学》齐鲁书社 1990一、音韵学常识音韵学也称声韵学,它是研究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传统学问。
相当于语音学中的一个部门,可以称为汉语历史语音学。
传统音韵学一般分为四个部门,即今音学、古音学、北音学和等韵学。
今音学是研究中古时期汉语声、韵、调系统的一门学问;古音学是研究上古时期汉语声、韵、调系统的一门学问;北音学是研究近古时期汉语声、韵、调系统的学问。
等韵学是用“等”的概念分析汉语韵母及声韵配合规律的一门学问,它通过韵图的形式展示某一历史时期的声、韵、调系统。
等韵图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声、韵配合表汉语语音发展史分期:分期时间代表音系上古音先秦两汉《诗经》音系中古音六朝到唐宋《切韵》音系近古音元明清《中原音韵》音系现代音“五四”以后普通话音系《国际音标》:见附表。
注意掌握:1、国际音标与拼音字母写法上的区别。
2、读音3、语音特征舌面元音舌位图:子夜歌子夜久难明,喜报东方亮。
此日笙歌颂太平,众口齐欢唱。
二、音韵学的基本概念(一)声方面的术语1、声纽:即声母。
又称音纽或纽。
大概古人以为声母是一个字音的枢纽,所以将它称作声纽。
2、字母:声母的代表字。
音韵学常识教案精品PPT课件
时期也是押韵的。“者”、“下”二字在平水韵 中同属上声“马”韵。
白居易的五律《草》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其中“一”、“接”、“别”三字在普通话 中分别读作阴平和阳平,在中古都是入声字, 属仄声。如果按照今音将此三字作平声对待, 就会误以为“一枯荣”、“接荒城”都是三平 调,“满别”与“萋萋”没有作到平仄交替。
析韵书反切,展示汉语语音系统,形成一门学科, 称为等韵学。如《韵镜》、《七音略》等)
近古音时期—元明清,元·周德清《中原音
韵》为代表。
现代音时期—以北京话为标准音的普通话
语音系统。
4、傳統音韻學的分类:
分為三個部分,即今音學、古音學和等韻學。
今音學是研究中古時期(隋唐時代)漢語聲、韻、
調系統的一門學問;
传统学问。与训诂学关系密切的学科有音韵学、 文字学、词汇学、语法学、文献学等,其中音 韵学与训诂学的关系最为重要,是训诂学的得 力工具。
用音韵知识查阅古代的工具书。帮助我们解 读古代文献;如通假字、破读、同源词等。
4、音韵学是学习和研究古代诗歌声律的基础 中国古代诗歌很讲究节奏和押韵,富于音乐
感。特别是唐代的格律诗,为了极尽诗句乐感的 抑扬顿挫、曲折变化之妙,有意将平上去入四声 分成平仄两类,规定了严格的交替格律。因此, 如果没有一定的音韵学修养,对古代诗歌就无法 做到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欣赏,学习不好,更谈不 上研究。如唐代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研究音韵学,可以掌握语音演变规律,使语音 更加规范;异读词审音:缔(di 、ti)二音,《广 韵》属霁韵,与‘弟’同,故读(di); 械(xie、gai)二音,《广韵》胡介切,属匣母, 齐齿呼,应读细音;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正是根 据古今音变规律进行审读的。
第5章 中古音韵常识
A au
二
三等 三等 四等
u i
呼
宋元只有开、合两呼,到清代潘耒的《类音》,
正式将两呼分为四呼,即开口一二等为开口呼, 三四等为齐齿呼,合口一二等为合口呼,三四 等为撮口呼。四呼的分别在于韵母的第一个元 音: 无介音、韵腹非 i u y 的为开口呼。 韵腹或介音为 i 的为齐齿呼。 韵腹或介音为 u 的为合口呼。 韵腹或介音为 y 的是撮口呼。
5.清浊:不带音的辅音叫清音,带音的辅 音叫浊音。又分为全清、次清、全浊、次 浊四类。全清指不送气的清塞音、塞擦音、 擦音,如 p t k ts tʂ s.次清指送气的清塞音、塞擦音,如 ph th kh th th 。全浊指浊塞音、塞擦音、擦音, 如b d g v dz d 。次浊指浊鼻音、 边音、半元音,如 m N l j 。在现代方言中,吴语、老湘语保留了 古全浊声母,其他方言里构――尤其是韵母结构的
两个概念。宋代就有“等”、“呼”的概念。 等:宋元等韵图把韵母分成开口和合口两呼, 又把两呼各分为四等,即开口一等、开口二等、 开口三等、开口四等,合口一等、合口二等、 合口三等、合口四等。清代的等韵学家江永把 四等的特点总结为:“一等洪大,二等次大, 三四皆细,而四等尤细。”据今人分析,给韵 母分等的主要依据是有无介音和韵腹开口度的 大小。如开口的一、二、三、四等:
(三)从中古音到现代汉语语音的 重要演变
阳声韵尾的变化:咸深摄舒声韵母中古读-m尾韵, 现代汉语中已经并入了-n尾韵,分别与山、臻摄 韵母合流了。探=炭,谈=弹,南男=难,心=新, 今金=巾斤。但宕江曾梗通摄韵尾仍为-N。在现代 汉语普通话中,a ia ua a 主 要来自古咸山摄韵母, i u 来 自古深臻摄韵母,aN iaN uaN来自宕江 摄韵母,N iN 主要来自古曾梗摄韵母,uN N主要来自古通摄韵母。
22音韵学常识
上古(周秦两汉时代)、中古(魏晋 南北朝隋唐时代)、近古(宋元明清 时代)和现代等四个阶段。பைடு நூலகம்
一、音韵学的基本概念 (一)声母系统 声母在音韵学中称为 “声”“纽”“声纽”。古代没有现代使 用的音标系统,在归纳出声母系统后,从 同类汉字中选出一个汉字作为代表给该类 汉字命名。这个汉字就是该类声母的标目 字。人们把这些标目字称为字母。字母又 简称“母”。如“端母”或“端纽”,就 是指声母为“d(t)”的字,“端”就是 这类字的标目字。
上古音韵部表
甲类 甲类 甲类 甲类 甲类 甲类 乙类 乙类 乙类 丙类 丙类
阴声 入声 阳声 (一) 之 职 蒸 (二) 支 锡 耕 (三) 鱼 铎 阳 (四) 侯 屋 东 (五) 宵 药 (六) 幽 觉 冬 (七) 微 物 文 (八) 脂 质 真 (九) 歌 月 元 (十) 缉 侵 (十一) 叶 谈
三、古音通假
1.同音通假 就是通假字与本字的声母
韵部均相同。如:
①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见项王。(《史记· 项羽本纪》)“
蚤”通“早”,均属精母幽部。 ②七月食瓜,八月断壶。(《诗经· 豳风· 七月》)毛传: “壶,瓠也。”段注:“《七月》传曰:‘壶,瓠也。 ’”此谓假借。“壶”通“瓠”,均属匣母鱼部。 ③余必使尔罢于奔命以死。(《左传· 成公七年》)“罢 ”通“疲”,均属并母歌部。 ④庄公寤生,惊姜氏。(《左传· 隐公元年》)“寤”通 “牾”,均属疑母鱼部。
《广韵》按照四声分卷,共五卷(平声二
卷,上、去、入声各一卷)。平声五十七 韵(上平声二十八韵,下平声二十九韵) ,上声五十五韵,去声六十韵,入声三十 四韵。每韵标一个韵目,同一韵目的字同 韵,只是韵头(介音)不同,所以同韵的 字不一定只有一个韵母(如东韵包括“东 ”“蓬”两类不同的韵母),在《广韵》 中分开排列。
汉语音韵常识
漢語音韻常識一、音韻學的研究內容及其功用1.研究內容音韻學是研究漢語各個歷史時期的聲(聲母)、韻(韻母)、調(聲調)系統及其發展規律的科學,又稱“聲韻學”。
我們先來介紹幾個名詞,即“聲母”、“韻母”、“聲調”、“音節”。
一個漢字就是一個音節,一個音節可以分成聲母、韻母和聲調三部分,或者說聲、韻、調拼合在一起構成一個音節。
如“蘇”,就是由聲母“s”、韻母“u”和聲調“-”拼合成“sū”這個音節的;“州”,就是由聲母“zh”、韻母“ou”和聲調“-”拼合成“zhōu”這個音節的。
聲、韻、調是漢語音節的三要素。
漢語的聲母、韻母、聲調數量是有限的。
就普通話而言,聲母只有22個(21個輔音聲母、一個零聲母),韻母只有35個(6個單韻母、29個複韻母。
或說韻母38個,9個單韻母,29個複韻母),聲調只有4個(輕聲只是連讀時的一種變調,單獨念時無所謂輕聲)。
聲母和韻母的配合也是有規律的,並不是所有的聲母與所有的韻母都可以拼合,如“s”能跟“u”拼,但不能跟“û”、“i”拼;“zh”能跟“ou”、“u”拼合,卻不能跟“û”、“i”相拼。
聲調的情況也一樣,並不是所有的音節都是四聲俱全的,如“jiang”有第一、三、四聲,沒有第二聲。
所謂“聲、韻、調系統”,就是指有多少個聲母、韻母、聲調以及聲、韻、調配合規則而言的。
不同歷史時期的漢語,聲、韻、調都有變化,如中古有所謂“三十六字母”,即36個聲母,而我們現代卻只有22個,其間發生了什麽變化,有什麽規律,這也是音韻學要研究的問題。
2.功用中國傳統的研究語言文字的學問叫“小學”,它包括三個分支,即文字學、訓詁學和音韻學。
三個分支中,訓詁學產生最早,先秦時代就已產生;文字學次之,真正的文字學著作是漢代產生的;音韻學的產生比它們都要晚,到東漢才產生反切,標誌著音韻學開始萌芽,而真正的音韻學專著,最早的要數三國時魏國李登的《聲類》,可惜此書早已亡佚,到南北朝時,音韻學蓬勃發展起來。
古代汉语--第七章 音韵学
(二)韵方面的术语
6、韵类:韵书中反切下字系联后,得到的不同的类别。以 现在术语说,每个韵中不同的韵类,是介音(韵头)的有无 或不同。因此韵类就是韵母(介音+主元音+韵尾)相同的字 组成的音韵单位。即带声调的韵母。如东韵包含两个韵类: 东韵一等和东韵三等。 7、韵目:韵书中韵部的标目字(或称代表字)。如《广韵》 平声“先”韵,现代读“-an、-uan、-ian、-yan”等韵母的 字,如“先、天、千、年、烟、贤、玄、渊”等。同韵字中 领头字就是韵目。《广韵》有206个韵目。 8、韵摄:中古以后等韵学上的一个概念。 宋元等韵图把《广韵》韵部中韵腹相同或相近、韵尾相同的 再归并,称为“摄”。《广韵》206韵并为十六摄。
3、舒促
舒指平上去三声,促指入声,因其发音短促而得名。 又:
舒声韵:阴声韵和阳声韵为舒声韵。 阴声韵都是元音,声音舒缓。阳声韵虽有辅音韵尾,但是它的辅音是浊 鼻辅音,发音时声带颤动,鼻腔也参与共鸣,容易延长,所以阴声韵和 阳声韵就是舒声。 促声韵:入声韵就是促声韵。 入声韵以塞音[—p]、[—t]、[—k]收尾,发音时有阻碍,读音急促,为促 声韵。
二、中古的声
(一)研究中古声的方法 (二)四十一声类 (三)中古声母系统:字母表 (四)中古声的演变
二、中古的声
(一)研究中古声的方法 陈澧《切韵考》反切上字系联 (二)四十一声类
四十一声类:清代陈澧《切韵考》系联《切韵》(《广韵》) 反切上字,得到四十一声类。 与三十六字母对比: 三十六字母:照穿床审 喻 四十一声类:庄初崇生(二)于(三) 照穿神审(三)喻(四) “照三”后人称“章昌船书常”;“崇生”本称“床疏”
韵目是韵部的代表字,也是韵书的标目。 宋元的等韵学家把韵腹、韵尾相同或相近的韵部 归并为一类,称为韵摄(统摄)。 《广韵》206 韵归并为16摄。
古汉语文字音韵训诂常识
古汉语文字音韵训诂常识一、古汉语文字音韵训诂常识古汉语就像是一座神秘又充满魅力的城堡,文字、音韵、训诂呢,就是城堡里的宝藏。
那咱先来说说文字。
古汉语的文字可不像咱们现在这么简单直白哦。
很多字都有超级丰富的内涵。
比如说“君”这个字,读音是“jūn”,它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形状就像是一只手拿着笔在写字,表示管理众人的人。
它可以解释为封建时代指帝王、诸侯等,像“君主”“君王”。
咱还可以造个句呢,“这位君主很贤明,百姓都很爱戴他。
”它的近义词可以是“王”,反义词嘛,在封建体系里就不太好说有明确的反义词啦。
再讲讲音韵。
音韵就像是古汉语的音乐节奏。
古汉语的读音和现在有很大差别呢。
以前有平、上、去、入四声。
就拿“好”这个字来说,在古汉语里可能根据不同的词性读音会有变化。
古汉语的音韵还影响着诗歌的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
比如说诗经里的诗,“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个“鸠”“洲”“逑”的音韵搭配得特别美妙。
训诂呢,就像是古汉语的翻译官和解说员。
它是解释古代汉语典籍中的字句的。
当我们读论语的时候,很多句子的理解就需要训诂的知识。
比如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里的“朋”,训诂学者会根据当时的文化背景等解释这个“朋”和现在的朋友含义有相似也有不同之处。
古汉语的文字音韵训诂这些常识就像一把把钥匙,能让我们打开古代文化的大门,走进古人的思想世界,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领略他们的智慧和才华。
这就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旅行,每一个文字、每一个音韵、每一个训诂的解读都是旅途中的风景,真的特别有趣呢。
汉语音韵学常识
汉语音韵学常识2008-08-17 15:09一,音韵学概述1,音韵学的基本内容是我国一门传统的学问,它是研究汉语各个时期的语音系统和它们的历史演变规律的科学。
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定义:也叫声韵学,在普通语言学里叫历史语音学,它是研究汉语史上的语音情况和它的发展的学科。
英文名为:Chinese historical phonetics。
汉语语音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四个时期:上古音指先秦两汉时期的语音,以《诗经》音系为代表。
研究这一时期的语音状况的学科为古音学。
中古音指六朝至唐宋时期的语音,以《切韵》音系为代表,研究这一时期的语音状况的学科为今音学。
近古音指元明清时期的语音,以《中原音韵》为代表。
研究《中原音韵》所反映的北方话音系,是北音学。
现代音指现代的语音,以现代普通话音系为代表。
音韵学家把宋元以来的等韵图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称为等韵学。
他们以“等”的观念来分析汉语发音原理和方法,以韵图的形式展示汉语语音系统和韵书中的反切。
研究内容包括韵图的编撰,等韵学的原理等。
传统的古音学,今音学,等韵学和北音学,是音韵学研究的内容。
2,音韵学的基本概念(1)声母又叫字母,声纽,纽,声,声类。
字母是声母的代表字,唐朝和尚守温制定了三十字母,宋代学者又增加了六个,补成了三十六个字母。
(2)五音,七音音韵学上按照声母的发音部位把声母分唇,舌,齿,牙,喉五类,又加上半舌音,半齿音为七音。
(3)反切是一种传统的标音方法,较之譬况,读若,直音是较为科学的标音法。
反切的产生,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篇》云:“孙叔言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至于魏世,此事大行。
”(孙炎,字叔然,名炎)陆德明《经典释文》也说:“孙炎始为反语,魏朝以降渐繁。
”事实上,孙炎以前已有人使用反切了,如东汉服虔注《汉书》“惴,音章瑞反”。
孙炎对反切进行了整理,并编成了〖尔雅音义〗。
反切是两字配合起来切出一个汉字的读音,分反切上字,反切下字和被切字。
音韵学常识
音韻學常識一、概述1、什麼是音韻學音韻學,也叫“聲韻學”、“漢語音韻學”。
是中國傳統語文學的一個門類,是研究漢語語音古今沿革的一門學科。
中國傳統的語文學(小學)包括文字學、音韻學和訓詁學。
2、音韻學的研究物件我們今天研究古代語音,只能根據單個漢字在歷史時期的不同讀音,進而瞭解語音的歷史變化。
3、古音韻的歷史分期1)上古時期:先秦兩漢時的語音,以《詩經》音為代表。
2)中古時期:魏晉南北朝至唐宋時代語音,以《切韻》為代表。
3)近古時期:元明清時的語音,元·周德清《中原音韻》為代表。
4、音韻學的功用1)對古代漢語的意義A、明語法:音韻學上的“破讀”和“如字”術語,實際上就是指通過語音屈折變化以表現不同的詞性或詞義。
如,孟嘗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見之,曰:“責畢收乎?來何疾也?”破讀/讀破:“yì,動詞,‘穿(衣)’;guàn,動詞,‘戴(帽子)’”。
如字:“yī,名詞,‘衣服’;guān,名詞,‘帽子’”。
又如:“Contrast,重音在前,名詞,‘對比、對照’;Contrast,重音移後,動詞,‘使對比、使對照’。
”(詞法上的屈折變化)B、知構詞:通過語音的學習,可以瞭解古漢語中雙聲、疊韻等構詞法則,就不容易誤解詞義。
如:逶迤(w ēi yí),道路彎曲而長(=委迤=委蛇=蜲蛇=委佗=委它=委侈=委陀=委維=委隨=委移=逶移=逶夷=逶隨=逶迂=……)。
連綿詞——因聲求義:a、“望洋興嘆”,《論衡·骨相》:“武帝望陽”,《莊子·秋水》:“望洋向若而歎”。
解釋有“望視太陽、望著海洋、仰視貌、遠視貌”的意思,類推:“望×興歎”,如“望書興歎”、“望題興歎”。
疊韻連綿詞,“望洋:望羊、望陽、望佯、盳洋”——仰視的樣子/迷惘直視的樣子。
b、“猶豫”,解釋1:猶是犬名。
人將犬行,犬好豫在人前,待人不得,又來迎候,如此往還,至於終日。
斯乃豫之所以未定也,故稱猶豫(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書證》)。
古代的音韵和格律常识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qí ng dài zhūi shì shí wǎng shēng mèng hú dì xīn dù
sè duān shí
xiá n
zhù
huá
hǎi mí ng yǒu
tián nuǎn shēng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锦瑟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衮衮来。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锦瑟 李商隐
LEVEL 2
《诗经 郑风 女曰鸡鸣》(山东) 女曰鸡鸣,士曰昧旦。子兴视夜,明星有烂。 将翱将翔,弋凫与雁。弋言加之,与子宜之。 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 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 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 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
已知“琴瑟”这一意象代表——①夫妻感情和睦②兄 弟/朋友情谊深厚
LEVEL 1
问:请分析概括本诗作者的观点态度
已知“梅花”这一意象代表——不怕打击挫折,纯净 洁白,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 孟浩然(2004 安徽) 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
这首诗通过写寻袁拾遗不遇、袁被远地流放之事,表现出作者对他的深 深挂念,流露出对才子被流放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同时流露出了互勉之 心,不为外物所击败,要保持高洁傲岸,纯白坚韧。
问:本文主要描写对象是什么?塑造了怎样的氛围?
本文写的是一对夫妇。通过一天的日常生活,以及赠送爱礼,弹琴咏歌 等浪漫的生活细节的描写,来塑造了一对恩爱甜蜜的夫妇,体现了一种 浪漫、淳朴、简单而又浓烈的爱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聲韻(音韻) 文字
訓詁
音韻學分支
• “今音學” :《切韻》系韻書,南北 朝--隋唐。中古音 • “古音學”:先秦兩漢的詩歌韻文, 結合形聲字,上古時期。上古音 • “等韻學”:宋元以來的等韻圖 。 • “北音學”:元代《中原音韻》系統 的韻書、等韻圖 。
二、音韻學中的常見術語
• (一)聲母類 • 1、字母 • 字母就是聲母的代表字。又稱為“聲”、 “紐”、“聲紐”、“音紐”、“聲類”、 “母”等。
三十六字母(P544)
• “三十六字母”相傳為唐朝僧人守溫所創, 故又稱為“守溫三十六字母”。 • “守溫三十六字母”當出於後人的偽託。 “守溫字母”最初只有三十個,宋人在三 十字母基礎上,增加了六個字母,成為現 在所見到的三十六個字母模樣。每個字母 分別代表一個聲母,大致反映了唐宋間的 聲母系統。
音韻常識
參考書目 王 力 《漢語音韻》中華書局 唐作藩 《音韻學教程》北京大學出版社
音韻學的基本內容
• • • • 一、音韻學的定義 二、音韻學中的常見術語 三、學習音韻學的必讀典籍——《廣韻》 四、漢語語音演變規律
一、音韻學的定義
• 音韻學,也叫“聲韻學”、“漢語音韻 學”,是中國傳統小學(語文學)的一個 門類,它是研究漢語語音古今演變的一門 學科,確切地說,它就是漢語歷時語音學。
全濁 群[g] 定[d] 澄[ȡ] 並[b]
次濁 疑[ŋ] 泥[n] 娘[ʻ] 明[m]
清
濁
奉[v]
從[dz] 牀 [ʥ ]
微[ɱ]
心[s] 審[ɕ] 喻[j] 來[l] 日[r] 曉[x] 邪[z] 禪 [ʑ ] 匣 [ɣ ]
• 2、五音與七音 • “五音”:從發音部位對字母的分類, 分為脣、舌、齒、牙、喉。 • “七音”:從發音部位對五音的進一步 細分,分為脣、半舌、半齒、舌、齒、 牙、喉音。
上古音聲母研究成果
• 2、上古漢語韻部 • 王力 30韻部(黃侃 28韻部)
• (二)古今四聲的變化 • 1、平分陰陽 • 中古的清聲母平聲字今讀陰平,中古的濁聲母的平聲 字今讀陽平。 • 2、濁上變去 • 中古的全濁上聲變成去聲。 • 3、入派三(四)聲 • 中古的入聲字在語音演變過程中被歸入到其他三聲中。 全濁聲母入聲字歸陽平,次濁聲母入聲字歸去聲,清 聲母入聲字分派到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各調中去。 如“逼、急、柏、立”均是古入聲字,發展至今,這 幾個字普通話的讀音聲調已分別演變派入平上去三個 聲調中去了。
• • • • •
(三)聲調類 1、四聲 指平、上、去、入四種調類 2、平仄 舊體詩賦及駢文中把所使用的字音分為平 聲和上去入聲兩類,平即平聲,仄即上、 去、入聲,平聲與仄聲相互調節,使聲調 和協,稱作“調平仄。”
• (四)注音術語 • 1、反切 • 用二個漢字給另一漢字注音,上字取 聲、下字取韻和調。簡稱“某某反”、 “某某切”。如“東,德紅切”; “通,他紅切”。“雎,七胥反”。 • 2、直音 • 直接用一個漢字對另一字進行注音聲帶顫動與否對聲母 進行的分類。不顫動者為清音,反之 為濁音。 • 不送氣清音為全清 • 送氣清音為次清 • 塞音、塞擦音、擦音為全濁 • 鼻音、邊音、半元音為次濁
• • • • •
韻母類 1、韻 指主要元音、韻尾和聲調相同的韻母類聚。 2、韻部、韻目 韻部——押韻字的歸類,即韻腹和韻尾相同的韻 母類聚。 • 韻目——韻書中韻部的標目,也就是韻部的代表 字。 如《廣韻》平聲“先”韻,現代讀“-an、 -uan、-ian、yan”等韻母的字,如“先、天、千、 年、煙、賢、玄、淵”等。同韻字中領頭字“先” 就是韻目。
平水韻(P1518)
• “平水韻”由其刊行者宋末平水人劉淵而得名。隋 朝陸法言的《切韻》分為206韻,過於細,不便於作 詩,唐代規定相近的韻可以合用,所以唐朝《切韻》 實際簡化版為193韻。南宋山西平水人劉淵,在著 《壬子新刊禮部韻略》時將同用的韻合併,成107韻, 同期山西平水官員金人王文鬱著《平水新刊韻略》 為106韻。清代康熙年間編的《佩文韻府》把《平水 韻》並為106個韻部,這就是平水韻。 • 今作格律詩,平仄、用韻仍遵“平水韻”。 • 詩韻常用字表:教材四冊附錄二
谢谢观赏
• • • • •
3、陰聲韻、陽聲韻、入聲韻 根據韻尾不同而對古韻進行的分類。 陰聲韻—指開韻尾和元音韻尾的韻 陽聲韻 —鼻音韻尾的韻(-n、-m、-ŋ收尾) 入聲韻—塞音韻尾的韻( [-p]、 [-k]、[-t] 收尾)
• 4、對轉、旁轉
• 對轉——指古音中陰、陽、入聲韻之間相互轉變。 • 如:陽聲韻失去鼻音韻尾-ŋ、-n、-m,入聲韻失去 塞音韻尾[-k]、[-t]、[-p]就變成了陰聲韻。反之,陰 聲韻增加鼻音韻尾或塞音韻尾,就變為陽聲韻或入 聲韻。 • 旁轉——指古韻中韻尾一樣,主要元音相近,主要 元音之間的相互轉變。 • 如:陽聲韻中ang與ong,主要母音a與o可以轉變。
《廣韻》的結構
• 按四聲分卷,即以四聲為綱,平、上、去、 入分為五卷。 • 上平28,下平29,上聲55,去聲60,入聲 34韻
關於《廣韻》的研究
• 《廣韻》是一部韻書, 它只向我們展示了中 古音的韻部和聲調,而沒有直接告訴我們中 古有多少聲母和韻母。 • 清人陳澧第一個找到了歸納反切上下字的 方法——系聯法,他的《切韻考》就是使用 這一方法取得的重大成果。
清濁 五音 牙 音 舌音 唇音 齒音 舌頭 舌上 重唇
輕唇
齒頭 正齒
喉 音 半舌音 半齒音
次清 溪 見[K] [Kʻ ] 端[t] 透[tʻ ] 徹 知[ʻ] [ʻ ʻ ] 滂 幫[p] [p ʻ ] 敷 非[f] [f ʻ ] 清 精[ts] [ts ʻ ] 穿 照[ ʨ ] [ʨʻ ] 影0
全清
四、漢語語音演變規律
• 時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 轉移,亦勢所必然。——陳弟 《毛詩古音考》 • (一)上古音 • 漢語史上將兩漢以前的漢語稱為上古漢 語。 • 1、上古漢語的聲母 • 王力 32紐 • 黃侃 19紐
• 古無輕唇音(錢大昕) • 伏羲----庖羲 • 费,旧读bi,“费”属敷母; 阿房宫,音e pang gong, 秦宫名。 “房”属奉母。 • 古無舌上音(錢大昕) • 娘、日二紐歸泥說(章丙麟) • 喻三歸匣、喻四歸定說(曾運乾《喻母 古讀考》)
• 3、如字 • 典籍中某個字有二個或以上的讀音,在 讀的時候用某個字的常用讀音來讀,稱 為如字。如:《禮記•大學》:“所謂 誠意者,勿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 色。”《經典釋文》:“惡惡,上烏路 反,下如字。好好,上呼報反,下如 字。”
三、《廣韻》
• 北宋初年,陳彭年、丘雍等人奉皇帝的詔 令據《切韻》(隋陸法言著)及唐人的 增訂本對《切韻》(教材P1518)進行 了修訂。修訂本于真宗景德四年(西元 1007年)完成,是為《大宋重修廣韻》, 簡稱《廣韻》。這是第一部官修性質的 韻書,是《切韻》最重要的增訂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