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必修二第一课
岳麓书社 历史必修二
岳麓书社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一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导读: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技术的完善、水利工程的兴建,精耕细作的农业体系在中国北方南方形成。
主要经营方式: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小农经济。
一)农业起源原始农业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Such:神农尝百草Ps:采集经济还不算农业区域规模:北方黄河流域——旱地的粟麦,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南方长江流域——水田稻,河姆渡文化遗址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五谷”“六畜”二)从耒耜到曲辕犁原始农业耕作形式:刀耕火种,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石镰文明时代:耒、耜商周:少量青铜,主要还是木、石、骨、蚌春秋战国:铁农具、牛耕出现(牛耕西汉普及推广)唐:长江下游一带出现曲辕犁(江东犁)Ps:曲辕犁出现,自汉代后又一次突破,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古代灌溉工具:翻车、筒车(推动生产力发展重要因素)经济特点:借用牛力耕田、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艰苦历程:大禹治水春秋战国:芍陂、都江堰、郑国渠、西汉漕渠、白渠都江堰——李冰父子,成都平原,包括鱼嘴、飞沙堰、宝瓶口农耕经济命脉:黄河,朝廷收入、人民生活、政治稳定的因素Ps:“黄景治河,千载无患”特色水利灌溉工程:西域的坎儿井(实现地表灌溉的暗渠工程)Ps:中国古代农业著作370多种,包含了大量水利建设内容四)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原始方式:千耦其耘,大规模简单协作产生时间:春秋产生原因:①、铁农具、牛耕②、私有土地出现特点:①、拥有部分土地②、以家庭为单位③、与家庭手工结合,“男耕女织”④、勉强自给自足⑤、规模狭小,简单性别分工,很难扩大生产,阻碍经济自耕农破产原因:自耕农使国家赋税徭役主要承担者,公职这过度剥削和压榨总括:中国古代农业经济三大特点:①、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②、借用牛力耕田、生产工具技术完善③、“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方式第二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导读:中国古代土地制度随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
(完整word版)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第一课教学设计
高一年级历史组教学设计课题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备课人授课时间课时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教材分析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导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后反思导入基础层次问题预设问题“精耕细作”的含义它是人们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
这一技术体系以高度对土地利用方式为基础,包括改善农业环境和提高农业生物生产能力的一系列技术措施,井以“三才”(指天、地、人或天道、地道、人道)理论为其指导思想它强调集约经营、少种多收。
生成问题解决问题自主检测1.我国农耕经济最早在什么地区形成规模?A.黄河流域和珠江流域B.珠江流域和长江流域C.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D.黄河流域和湘江流域2.我国古代农耕经济形成南稻北粟局面取决于A.自然条件 B.政府政策C.居民口味D.历史原因3、下列哪项不属于我国古代居民饲养的“六畜”A、牛、马B、鸡、狗C、猪、羊D、兔、鸭4.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技术基本定型的发明是A、耦犁B、曲辕犁C、翻车D、筒车5、我国古代下列生产工具中,基本上无需使用人力操作的是A、耧车B、翻车C、筒车D、提花机6、收录介绍西方先进水利技术的科学著作是A〈〈农书〉〉B〈〈考工记>>C〈〈天工开物〉〉D〈〈农政全书〉〉迁移应用问题预设问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
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生为陈村民,死为陈村尘。
……”——白居易《朱陈村》材料二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
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
……四时之间,无日休息……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
当具,有者半贾而卖,无者取倍称之息。
于是有卖田宅,与子孙以偿债者。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第一课
农业发展成熟表现总结
1农具的改进:主要有汉代的耧车、唐代的
曲辕梨 2耕作技术:如垄作法、代田法、区田法 3水利工程:都江堰、郑国渠等水利工程的 修建 4农作物:甘薯、玉米等品种的引进和交流 5种植制度:汉朝的两年三熟制到明清的一 年两熟制、三年四熟制 6耕作方式:由大规模简单协作发展到自耕 农经济
三国
唐朝
翻车
曲辕犁 简车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演变呈 现怎样的改变?
1.材质:骨、木、石 青铜、铁 2.制作方法:原始打制、磨制 金属冶炼、 铸造 3.牵引动力:人力 畜力 自然力
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
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小农经济的作用有哪些?
பைடு நூலகம்
⑴精耕细作技术的出现—春秋战国秦汉
出现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
──垄作法;代田法;区田法。
汉 代 耧 车 模 型 汉 代 装 了 犁 壁 的 铁 铧
汉代代田法
汉代区田法
汉代发明耧车;耦犁 。
汉代农书《氾胜之书》
耕作制度以连年种植制为主。
区 田 法 示 意 图
(2) 四、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 魏晋南北朝黄河流域精耕细作农耕技术的成熟
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
①小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 备能力,抗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 ②由于小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加上封建剥削的 沉重,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顽固地保持着自 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 ③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剥削的沉重及社会的动荡。 历代封建王朝的后期,随着统治的腐朽,每遇灾荒疾 疫,多数农民家庭就会陷于破产,大规模的农民战争 酝酿、爆发。随着封建王朝的更替,部分田地回到农 民手中,封建王朝吸取教训,调整政策,小农经济又 开始了一个新的轮回。
岳麓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课件1 共4张
教
国内生产总值,简称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
师 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点 目前GDP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总量的重要指 拨 标之一。
推进新课
从数据看沧桑巨变
年份 1952年 1953年 1956年 1961年 1965年 1976年
原 始 GDP 从6表79中亿可以8看24出亿中国10G2D8亿P发生122了0亿怎样17的16变.1亿化?29想43一.7亿
当堂检测
4.人们日益讲究穿戴,注重衣服的面料、质地、花色、款 式和品味等,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D ) A.国际形势的影响 B.服装产业的发展 C.纺织业的发展 D.经济发展促进了思想解放
2.目前已具规模的城市群有以沪宁杭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 城市群,以广州、深圳、珠海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等。这表明( A ) A.出现了城市区域化倾向 B.小城镇迅速崛起 C.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D.城市化进程出现曲折
当堂检测
3.改革开放加速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1978年我国城市数 量为193个,1997年为668个,其中以中小城市的增长最为迅 速。这主要是由于( B ) A.经济特区的设立 B.乡镇企业的崛起与发展 C.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 D.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
时尚中国
➢ 生活观念的变化。体现为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意识、
市场意识成为中国人行动的指南。
自 ➢ 生活品质的提高。如对服装的需求越来越倾向于舒
主 学
适、高档、优美和个性化。对居住环境也有了更高的要
习 求。
➢ 流行语言变化。新词汇和外来词汇的流行说明社会
生活时尚在不断更新。
课堂小结
GDP增长
本
经济腾
经济腾飞
岳麓版必修二 第1课
⑦脆弱性——处境艰难,抵御天灾人祸的能 力差,容易破产。
①男耕女织 ②落后性
③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④分散性——家庭为单位 ⑤封闭性——较少商贸交流 ⑥稳定性 ⑦脆弱性——处境艰难,抵御天灾人祸的能 力差,容易破产。
中国古代农业特点三:“男耕女织”式的 经营方式
材料一: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或耕畜等生产 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他们的经营规模很小。农民在自己有限的 土地上,努力提高耕作技术,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出了贡献。但 在封建地主阶级的沉重剥削下,农民需要承担沉重的徭役,小农经 济十分脆弱,每遇灾荒瘟疫,多数农民家庭就会陷于贫困,失去土 地或破产流亡。 ——人教版《必修二》第7页 材料二:明中叶后,新的经济因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在江 南地区的部分生产部门中存在。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在 全国范围仍居主导地位, ¨¨¨阻碍了商品经济和新经济因素的 发育成长。 ——岳麓版《必修二》第28页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三 国 翻 车
筒车
唐 代 筒 车
请你说出以下分别是什么时期的农具?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
半坡遗址出土的磨制石斧
青铜农具
铁犁头、铁镰刀
“翻倒,翻倒,喝得醉来吐掉。转来转去自 行,千匝万匝未停。停未,停未,禾苗待我灌 醉。”唐代诗人徐来军的这首《调笑令》描写的 是
√
A.筒车
中国古代农业特点二: 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 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三、水利设施的逐步完善
请你总结从春秋到明清水利设施 的兴修情况。
阅读教材
上古: 春秋战国: 西汉: 东汉:
大禹治水
自 主 学 习
芍陂、都江堰、郑国渠 漕渠、白渠 治理黄河 (王景)
岳麓版必修二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学案
修订:郑站立时间: 2021-7-20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
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
四时之间,亡日休息。
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
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
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
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
——晁错«论贵粟疏»请回答:(1)上述资料反映了我国现代什么样的消费方式?这种消费方式最早出现的时间和缘由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从资料一、资料二可以看出,这种消费方式有何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依据资料二归结这种消费方式下消费者的处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中国现代农业开展的基本特点史料据资料概括指出中国现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才干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约束5.〔2021·江苏高考·5〕明清时期,江南〝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第一课导学案
第一单元第 1 课时◆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1、【课程标准】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农业的起源、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水利系统的完善,以及小农经济的产生、特点、利弊。
2.过程与方法:史料搜集整理、问题探究、自主合作。
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始终进行及时和恰当的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农业是古代最重要的生产部门,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在当时世界上发展水平长期处于前列,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关注三农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
预习案I.教材助读一、1、1农业的起源1、起源:原始农业是从向发展而来的。
2、区域:大约一万年前,农耕经济在)和出现3、表现:(1)、作物:北方以旱地为主,南方以生产为主。
(2)、家畜饲养:主要有猪、马、牛、、、等六种,即“”4、中国古代农业特点之一:★要点点拨“南稻北麦”是中国农作物分布的显著特征,学习这一部分内容要注意结合对南北方气候差异的认识加以分析。
二生产工具演变:1、耕作工具(1)、原始社会①石器:、②木器:③骨器:(2)、商周时期:、(3)、春秋战国:(4)、唐代:①工具:一带已经出现了(又名江东犁)。
②意义:标志着中国的基本定型。
2、灌溉工具:(1)、工具:、。
(2)、作用:是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
★要点点拨许多与农业生产有关的汉字,如“耕”、“耙”等都以“耒”作为偏旁,可以看出历史上“耒”在农业生产中的具有特别突出的地位。
生产工具的先进与否是生产力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二、、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1、水利设施:(1)、上古时代是我国兴修水利的最早传说。
(2)、春秋战国①条件的提高。
②工程:、郑国渠。
(3)汉代①修建等水利工程。
②政府治理⑺。
③兴建具有的水利灌溉工程,如西域地区的。
2、经验总结:古代农学著作包含大量内容。
三、耕作方式演变1、千耦其耘(1)、时间:时期。
(完整word版)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课教学案
①自然经济的最本质属性是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和商品经济相对立;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 生产力低下,实行集体劳动,不是以个体家庭为单位,不是小农经济,但是他们的生产主要 是自给自足,所以属于自然经济 ②小农经济的最本质属性是家庭经营,经营规模狭小,自耕农经济是小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 分; ③但小农经济和自耕农经济是不相同的,因为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小农除了自耕农以外,还 包括以租种地主土地为生的佃农。三者的关系图示如右:
一、农业的起源
1、起源:原始农业经历了从
向
的发展。
2、特征:
1)地域差别:大约一万年前,农耕经济在
和
出现。
2)作物结构:北方以旱地的
生产为主,南方以
生产为主,相互交融
3)产业结构:以
为主、以
为辅,出现“五谷”“六畜”
二、生产工具的改进
出现时间
主要工具
认识
原始社会
是主要耕作方式之一;工具简单
商周时期 春秋战国
A、儒家思想的影响 B、封建制度的存在 C、小农经济的制约 D、佛教文化的浸润
5、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
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
A、非常重视祭祀
B 、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
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
同学们,这学期我们开始学习经济史,大家首先要记住以下几点:
1、经济决定政治、思想文化,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生产力是生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力量,因此,
生产工具的发展状况也就成为衡量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3、一切从国情出发,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第一课教学设计
高一年级历史组教学设计课题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备课人授课时间课时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教材分析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导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后反思导入基础层次问题预设问题“精耕细作”的含义它是人们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
这一技术体系以高度对土地利用方式为基础,包括改善农业环境和提高农业生物生产能力的一系列技术措施,井以“三才”(指天、地、人或天道、地道、人道)理论为其指导思想它强调集约经营、少种多收。
生成问题解决问题自主检测1.我国农耕经济最早在什么地区形成规模?A.黄河流域和珠江流域B.珠江流域和长江流域C.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D.黄河流域和湘江流域2.我国古代农耕经济形成南稻北粟局面取决于A.自然条件 B.政府政策C.居民口味D.历史原因3、下列哪项不属于我国古代居民饲养的“六畜”A、牛、马B、鸡、狗C、猪、羊D、兔、鸭4.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技术基本定型的发明是A、耦犁B、曲辕犁C、翻车D、筒车5、我国古代下列生产工具中,基本上无需使用人力操作的是A、耧车B、翻车C、筒车D、提花机6、收录介绍西方先进水利技术的科学著作是A〈〈农书〉〉B〈〈考工记>>C〈〈天工开物〉〉D〈〈农政全书〉〉迁移应用问题预设问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
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生为陈村民,死为陈村尘。
……”——白居易《朱陈村》材料二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
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
……四时之间,无日休息……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
当具,有者半贾而卖,无者取倍称之息。
于是有卖田宅,与子孙以偿债者。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第一课)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第一课)第一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一、农业的起源1、采集经济,种植经济黄河流域:粟麦;陕西西安半坡遗址2、原始农业的区域长江流域:水稻;河姆渡文化遗址二、生产工具(从耒耜到曲辕犁)1、农具:远古时期:刀耕火种;石器、木器、骨器(石器时代)商周时期:金石并用(青铜时代)但石、木、骨器仍是主要材料春秋战国时期:冶炼铁、出现借助铁农具和牛力的耕作方式(铁器时代)2、犁耕工具:原始到商周:耒耜春秋后期:牛耕战国中后期:铁犁用于牛耕西汉中期:犁壁(以后,牛耕得到广泛推广)唐代:曲辕犁,标志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3、灌溉工具:北魏翻车:北方;人力或畜力发动唐朝筒车:南方;水利发动三、水利设施1、原因:农业生产发展需要;社会生产力提高;制作技术提高2、发展:远古时期:大禹治水春秋战国:芍陂、郑国渠秦朝:都江堰、灵渠两汉:漕渠、白渠,坎儿井(边疆)王景治理黄河明代:潘季驯四、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1、商周时期:大规模简单协作,“千耦其耘”2、春秋时期:自耕农经济原因:生产工具的进步;耕作技术的进步;私有土地的出现自耕农特点: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进行个体农耕,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小农经济的特点:分散性、封闭性、落后性、脆弱性?影响:(积极)“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生活比较稳定,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消极)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使它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已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之一五、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1、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2、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地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3、“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第1课《精耕细作农
概括中国传统农业土地制度和经营方式的演变过程,深刻认识生产力发展是其演变的根本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历史评价的根本标准。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xx古代土地制度的几种形态。
难点:土地兼并与租佃关系的普遍化。
[教学方法]
小农经济是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农具的出现和逐步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逐步确立而形成和确立的。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它基本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封建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小农经济逐步阻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自然经济的三个弱点:一是分散性,是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二是封闭性,相互之间缺少交往和合作;三是落后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里状态。自然经济的这些特征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是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也是近代以来阻碍社会生产的主要因素。
▲唐代:xx的发明;
▲灌溉工具:xx翻车、唐代筒车等。
掌握“精耕细作”的含义:
中国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是以对土地高度利用为基础,通过不断改进农业生产技术、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和提高农作物生产能力而形成的农业耕作方式。
了解古代农业体系包含的主要内容
▲多元交汇的农业起源
▲从耒耜到xx的生产工具的进步
(2)筒车:
唐宋时期,人们又发明了以水为动力的筒车和以畜力牵引的高转筒车,大大提高了灌溉效率。
小结:
古代生产工具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材质的变化:石、骨、木——青铜——铁;
动力的变化:人力——畜力——自然力;
种类的变化:单一性——多样性;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共69张PPT)
黄河流域
半坡遗址 长江流域 河姆渡遗址
动动脑:
“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中的 “五谷”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六畜”分别指的是什么?
五谷: 五谷:粮食作物的统称。
一般认为是“稷、黍、麦、菽、稻”
(实际上不只五种)
麦
豆
麻
稻
稷
黍
粟
六畜:
猪
马
牛
羊
鸡
狗
“五谷”、“六畜”的出现分别说 明了什么?
原始农业最初以种植业为主,出 现了“五谷”,也就是当时种植 比较普遍的一些作物,到后来出 现了“六畜”,说明随着农业的 发展,家畜饲养业逐渐发展起来。
二、从耒耜到曲辕犁
——中国古代农具的不断改进
半坡人用的石斧
原始农业的耕作
方式是刀耕火种,也就 是将树木砍倒然后焚烧, 用作肥料,并乘着土地 还留有热气下种子,最 后收获的耕作方式。
这种耕作方式是由什么决定的?我 们今天能否用这种方式来进行农业 生产?为什么?
当时生产工具落后,劳动力有限。 不能,刀耕火种是在非常落后的条件下 进行的耕作方式,对土地的利用率很低, 而且大量砍伐会导致生态环境破坏,不 利于土地的长期使用。
古者禽兽多而人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 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有巢氏 之民”。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 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耕而食, 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
──《庄子•盗跖篇》
远古人们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说明 了什么?
开始定居,种植业出现。原始农业产生。
神农尝百草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 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神农百草经》 (课本P2)
神农氏
1、原始农业的产生 原始农业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
历史岳麓版必修二第1课课件
知识与技能 知道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 基本特点,使学生掌握整合教材框架、线索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利用历史图片和文字史料,培养学生识辨史料辅助学习的能力 ,力求做到论从史出;通过阅读教材填充表格,培养整合教材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悟古代中国农业机构及的特色,感悟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 智慧,培养对本民族的温情。
A.都江堰 C.灵渠
B.郑国渠 D.芍陂
5.(2010· 天津文综1)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我国 古代农业生产中( )
图1
图2
A.铁犁牛耕的出现 C.精耕细作的开始
B.耕犁技术的成熟 D.单位亩产量提高
6.下列有利于“精耕细作”农业发展的是 ①刀耕火种 ②铁器牛耕 ③曲辕犁 ④翻车、 筒车 ⑤都江堰 ⑥农学知识理论 A. ①②③ B. ①②③④ C. ④⑤⑥ D. ②③④⑤⑥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农业的起源 从耒耜到曲辕犁 水利设施的逐步完善 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起源 起源
生产工具 水利设施 耕作方式
发 展
中国 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作业布置
完成学案及活页卷本课内容(包括填空)
巩固练习
• 1、(2006年上海历史卷)在中国古代,“易 于耕种的纤细黄土,能带来丰沛雨量的季候风, 和时而润泽大地、时而泛滥成灾的黄河,是影 响中国命运的三大因素。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促 使中国要采取中央集权式的官僚体系。”维系 这种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是 • • A.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自然经济) B.佃农经济
(1)、概念:以家庭为生产和生活的单位,农业和
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2)、出现时间: 春秋 (3)、形成条件:(教材) 1)铁农具、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提高了 社会生产力 2)私有土地出现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3
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南稻北粟的生产格局。 •6
自然环境导致的南北方生活的差异
吃
住
行
半 坡 遗 址
河 姆 渡 遗 址
6000年前的炭化稻谷 先人制作的可爱陶猪
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怎样的产业结构?
种植业为主,畜养业为辅的特点。
二、探模式——领略传统农业
二、探模式—领略传统农业
南方(云南米线) (1)战国时期:都江堰、郑国渠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北方(兰州拉面)
水利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命脉
材料、动力方面,反映生产力的进步。
(1)战国时期:都江堰、郑国渠
为什么出现不同的饮食习惯? 大禹(传说)、李冰(战国)、王景(东汉)
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材料: 粮食收获量与播种量比较简表 6000年前的炭化稻谷
大禹(传说)、李冰(战国)、王景 水利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命脉
《河渠书》《沟洫志》
(东汉)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南稻北粟的生产格局。 灌溉工具: ____、 ____ 郑国渠:前246年,嬴政采纳韩国人郑国的建议开凿。 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
西汉 唐朝
牛耕推广 曲辕犁 (标志步犁定型)
生产力
低下
提高 私有土地出现
耕作方式
大规模 简单协作
自耕农经济
中国传统 农业社会的
基本模式
• 论从史出
材料: 粮食收获量与播种量比较简表
时期
国别与出处
收获量与播种量之比
前221-前206 6世纪
中国秦朝 中国《齐民要术》
10倍或十几倍
[来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导入新课:“民以食为天”,农业是人类生存的基础。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超过75%,农民的生存和发展是国家建设不可忽视的基本问题,农业的发展对于我国国力的增强具有重大意义,农村的稳定对于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至关重要。
今天,让我们翻开中国农业发展的历史篇章,了解中国古代农业走过的历程,关注农业发展的现状,一起构想中国农业健康美好的未来了解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讲授新课:(一)、中国农业的起源史料探究:原始社会渔猎和采集经济(课件史料来源中国古代经济简史)人类发展早期以采集自然界的天然产物为生的经济。
它与渔猎结合在一起,成为原始社会前期的主要经济活动内容。
当时人类同自然界进行斗争的能力很低,人们主要依靠双手采集现成的野生植物如野菜、果实、根茎等作为食料,同时还捕食一些小动物和虫类。
到氏族制度形成和发展以后,人们已经可以逐渐地把自然界的某些东西再生产出来供生活之需。
各地区的氏族部落都根据当地的条件,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
大体上说,黄河流域的氏族部落形成了以原始农业为主的综合经济,边远草原地区的氏族部落形成了以畜牧为主的经济,南方长江下游地区的一些氏族部落虽然也经营农业,但渔猎所占比重较大。
可以想象,以发展农业为主的氏族部落,由于生产的需要,就相对地定居了下来。
让同学们明白中国的原始农业来源于采集经济图例与遗迹探究:通过直观的图例让同学们明白中国古代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并且通过遗迹的分析与鉴定让同学的得出一个结论,中国古代农业形成了南稻北粟的格局。
传统文化探究:通过动脑思考“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中的“五谷”和“六畜”分别指的是什么?让学生明白中国有着丰富的农作物资源,伴随着农业的发展,家畜饲养业也逐渐发展起来问题探究:展示十二生肖的资料,并结合课本内容思考题回答:(1)试将十二生肖分类,分别谈谈它们与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关系。
十二生肖中包括了“六畜”,即家畜饲养业中的猪、牛、马、羊、鸡、狗,说明这一时期人类已经驯化了这些动物;还包括鼠、蛇、猴、虎等当时人们捕猎到的动物;另外,还包括人们想像中的动物“龙” ——传说中司雨的神物,它也是与农业有着密切的关系。
(2)根据以上信息分析归纳中国古代农业起源的基本特征:历史信息:距今约六七千年前,中国农业是由采集业向种植业发展而起源的,主要作物是北粟南稻,形成了南北两个农业中心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十二生肖大多与农业有着密切的关系,有力量型,有野生型,有环保型,有家畜型等,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结构之一是: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但分工不彻底,双方具有互补性。
生产工具和技术是中国古代农业先进于世界的两方面,而生产的核心环节牛耕代表了最高的水平。
接下来共同学习生产工具的变革{一、农业的起源1.原始农业的产生和南稻北粟的原始种植结构(1)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
(2)多个农业中心(多元)的出现。
中国的原始农业并非起源于个别地区,而是由多个中心逐渐向周边发展起来的。
(3)南稻北粟的种植结构: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
它们在发展的初期就已显露出地域的差别。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
北方以旱地的粟麦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稻作生产为代表,并在各自的扩展、传播中相互交融。
2.农业和家畜饲养业的结合(1)中国有着丰富的农作物资源。
以种植业为主,是古代农业的一大特色。
伴随着农业的发展,家畜饲养业也逐渐发展起来。
(2)中国古代农民饲养的家畜主要有猪、马、牛、羊、鸡、狗等六种,即古代常与“五谷”相提并论的“六畜”。
小结:农业起源的三大特点:由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产生了农业;多元交汇,由多个中心向周边发展;形成南稻北粟的原始农业种植结构;以种植农业为主,原始家畜饲养业与种植业相结合。
}二、从耒耜到曲辕犁1.以耒耜为主要农具进行生产的时代(1)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
这一时期的人们主要使用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石镰等简单的劳动工具。
(2)进入文明时代,耒、耜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商周时期,青铜制品虽然广泛存在,但由于铜的产量小,比较贵重,制造农具的主要材料还是木、石、骨、蚌等。
2.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1)春秋时期,人们掌握了冶炼铁的技术,铁农具逐渐代替了过去的石制、骨制等笨重易损的农具。
这一变化大大提高了当时的农业生产效率。
(2)大约在战国中期,牛力犁耕开始出现,但在西汉中期以前,牛耕情况并不普遍。
3.汉代农具的改新和农耕技术的发展(1)犁壁的安装:汉代中期,人们发明了犁壁。
犁壁在使用时,可以把土按一定方向翻倒,并能同时完成翻土、灭茬、开沟、起垄等工序。
自此以后,牛耕得到广泛推广。
(2)耧车的发明:汉代还发明了新式的播种工具耧车。
耧车是一种畜力播种工具,是汉武帝时主管农业生产的搜粟都尉赵过发明的。
(3)代田法的发明:4.曲辕犁的发明(1)曲辕犁的发明和结构特点:唐代学者陆龟蒙,记录了已经在长江下游出现的曲辕犁(又名江东犁)。
曲辕犁将旧犁的直辕、长辕改为曲辕。
犁架也变小,更加轻便灵活。
曲辕犁还增设了犁评、犁媻、犁策,既便于调节翻耕深浅,起亩作垄,又节省劳力,提高耕作速度。
曲辕犁的发明,是继汉代犁耕发展之后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
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2)曲辕犁与前代犁相比有三个优点:一是曲辕和犁媻的出现,淘汰了犁衡(肩轭),不仅减轻了自身重量,而且克服了直辕犁“回转相妨”的缺点;二是犁评、犁梢的出现,使得入土的深浅、起土的宽窄,更加随心所欲。
三是犁底修长,犁梢手控,使得耕作时平稳、深浅一致,利于水田使用。
5.古代灌溉工具的进步古代灌溉工具的进步,也是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
重要的灌溉工具主要有翻车、筒车等。
(1)翻车:三国时期,马钧对东汉人毕岚创制的翻车(又称龙骨水车)加以改进,制成了更加完备实用的翻车,用人力摇动杠杆,通过木齿轮的运转,拖带轮间的链板引水灌田。
翻车是中国古代引水机械的重要发明。
翻车,是一种刮板式连续提水机械,又名龙骨水车,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农业灌溉机械之一。
《后汉书》记有毕岚作翻车,三国马钧加以完善。
翻车可用手摇、脚踏、牛转、水转或风转驱动。
龙骨叶板用作链条,卧于矩形长槽中,车身斜置河边或池塘边。
下链轮和车身一部分没入水中。
驱动链轮,叶板就沿槽刮水上升,到长槽上端将水送出。
如此连续循环,把水输送到需要之处,可连续取水,功效大大提高,操作搬运方便,还可及时转移取水点。
我国古代链传动的最早应用就是在翻车上,是农业灌溉机械的一项重大改进。
(2)筒车:唐宋时期,人们又发明了以水为动力的筒车和以畜力牵引的高转筒车,大大提高了灌溉效率。
筒车又叫水转筒车,是用竹或木制成一个大型立轮,由一个横轴架起,随水流自行转动。
轮的周围斜装上许多小竹筒或小木筒,没入水中时盛满水,随轮旋转上升。
由于筒口上斜,筒内水不流洒,当立轮旋转180度时,小筒已平躺在立轮的最高处,进而筒口呈下倾位置,所装的水就从高处泄入淌水槽,流入岸上农田。
这对解决岸高水低,水流湍急地区的灌溉有重大意义。
这种自转不息终夜有声的筒车,一昼夜可灌田百亩以上。
灌溉工具必须与水源密切结合,下面我们来学习中国古代农业的水利设施。
小结:古代生产工具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两方面:材质的变化:石、骨、木——青铜——铁;动力的变化:人力——畜力——自然力;种类的变化:单一性——多样性;先秦农具的变化反映了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变化;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反映了生产力水平的相对低下;商周时期,青铜制品虽然广泛存在,但由于铜的产量小,比较贵重,不可能大量用于农业生产,这一时期耒、耜仍然是主要的农具;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而且范围日益扩大,牛耕出现。
这些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显著提高。
生产力水平的显著提高,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汉代以来农具的发明创新和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汉代农业生产技术发展的突出成果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犁耕技术的发展,表现在犁壁的安装和牛耕的推广;二是新型播种工具耧车的发明;三是代田法的出现。
三国时期,曹魏马钧在前人基础上,制成更加完备实用的灌溉工具翻车。
唐代发明的曲辕犁是继汉代犁耕发展之后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唐宋时期还发明了以水为动力的灌溉工具筒车和以畜力牵引的高转筒车。
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1.大禹治水的传说农业生产的发展离不开水利设施的兴建。
大禹治水的传说,反映了上古时代先民为战胜自然灾害、发展生产而兴修水利的艰苦历程。
请同学们打开地图册P4《大禹像》、《传说中的大禹治水》,传说当时洪水泛滥,禹奉舜之命治水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采用疏导的办法,终于战胜洪水,被推举为舜的继承人。
大禹治水的传说,反映了上古时代先民为战胜自然灾害、发展生产而兴修水利的艰苦历程。
那么,中国古代都修建了哪些水利工程呢?2.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水利工程(1)概况: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提高,推动了水利建设的发展。
著名的芍陂、都江堰、郑国渠以及西汉的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陆续建成。
芍陂在今安徽寿县,灌溉面积一万多顷。
都江堰在今四川都江堰市,它的修建,使成都平原从此成为“天府之国”。
郑国渠由韩国水工郑国在泾渭水系所建,灌溉面积达四万顷,使关中平原成为沃野。
(2)都江堰:变水害为水利,使川西平原成为千里沃野;水利发电,缓解电力危机;美化了环境,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拉动了四川地区的经济;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辛勤与智慧;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具有较高的精神文化价值。
都江堰的修建,使成都平原从此成为“天府之国”,这可以使我们非常具体的感受到水利工程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就是在今天,我们国家也非常重视水利工程的建设,当然,今天的水利工程已不仅仅是农业生产,它在发挥着多方面的综合作用。
例如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
3.治理黄河和兴修水利(1)治理黄河:重要性:长期以来,黄河一直是中国农耕经济的命脉。
黄河是否安澜,成为影响朝廷财政收入、人民生活和政治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正因为如此,治黄问题经常是历代政府非常重视的问题,也因此出现了一些杰出的治黄英雄,王景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人物(2)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坎儿井西域的地理含义:“西域”一名始见于《汉书·西域传》,其所指的地区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含义。
狭义指葱岭以西和以东的广大地区,即对玉门关、阳关以西广大地区的总称;广义泛指凡是通过狭义的西域所能到达的地区,包括亚洲的中、西部,印度半岛,欧洲的东部和非洲的北部。
当然,无论是狭义还是广义的西域,其界限都不是十分精确的。
在两汉时期的史书中,经常是两种含义混合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