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感病

合集下载

外感病因的名词解释

外感病因的名词解释

外感病因的名词解释在医学领域中,我们经常听到“外感病因”这一术语,它是指引起疾病的外界因素。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外感病因进行详细的解释,探讨其在人类健康中的重要性,并介绍一些常见的外感病因。

1. 什么是外感病因?外感病因是指由于外界环境中的因素引起的疾病的原因。

这些外界因素可以是微生物、化学物质、物理刺激或其他环境因素。

当人体受到这些外界因素的影响时,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生理或行为上的反应,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2. 常见的外感病因2.1 微生物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它们是引起各种传染病的主要外感病因。

细菌和病毒是最常见的微生物外感病因之一。

例如,流感病毒可以通过飞沫传播,引起呼吸道感染;大肠杆菌可以通过食物污染引起肠道疾病。

此外,一些真菌和寄生虫也会引起各种疾病,如真菌感染和疟疾。

2.2 化学物质化学物质也是常见的外感病因之一。

化学物质可以是工业上的污染物、有毒物质、农药、药物等。

当人体暴露在这些化学物质中时,可能会引起中毒、过敏反应或其他不良的生理反应。

例如,接触有机溶剂的工人可能会患有肝脏疾病;食用了含有农药残留的食物可能会引起胃肠道疾病。

2.3 物理刺激物理刺激也是外感病因的一种表现形式。

这包括温度变化、辐射、噪音、振动等任何对人体产生直接影响的外部物理因素。

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下可能会导致中暑,持续暴露在强音乐下可能会引起听力损伤。

2.4 其他环境因素除了以上提到的微生物、化学物质和物理刺激外,其他环境因素也可能成为外感病因。

例如,恶劣的环境条件、不良的饮食习惯、缺乏运动等都可能引起不同类型的疾病。

城市环境中的空气污染可能导致呼吸系统疾病的增加;长期不平衡的饮食可能导致肥胖和慢性疾病的风险增加。

3. 外感病因对健康的影响外感病因对人类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了解和应对外感病因是预防疾病和保持健康的关键措施之一。

通过了解病因,我们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少患病风险。

例如,保持个人卫生、接种疫苗、遵循正确的食品安全措施、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等,都可以减少外感病因对健康的威胁。

病因——外感病因

病因——外感病因

病因——外感病因
外感病因是指疾病的发生与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有关。

外感病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病原体感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引起的感染,如感冒、流感、肺炎等。

2. 季节变化:气候、温度、湿度等因素的改变会影响人体机能,容易导致感冒、疟疾、流感等疾病的发生。

3. 环境污染:空气、水、土壤污染会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易患感染性疾病。

4. 饮食不卫生:食物中的细菌、病毒等可引起食物中毒和消化系统感染。

1
5. 接触传播:与患病人员接触或接触患有传染性疾病的物品,易导致传染病的发生。

6. 病虫害:蚊子、跳蚤、苍蝇等害虫的叮咬或污染人体周围环境,可引起传染病。

7. 免疫功能下降:长期处于不良环境、饮食不均衡、缺乏运动等因素会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易患疾病。

针对外感病因,我们可以采取以下预防措施:
1. 改善室内外环境,保持空气清新,尽量避免接触有害物质。

2.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保持身体清洁。

2
3. 饮食要均衡,避免食用不洁食品。

4. 减少与患病人员接触,避免使用他人的个人用品。

5. 注意预防病虫害,使用防蚊虫、灭鼠灭虫等措施。

6. 积极锻炼身体,增强免疫力。

7. 及时接种疫苗,遵循医生的预防接种计划。

请注意,以上是一般的预防措施,具体预防措施还需根据不同的疾病和环境因素来确定。

如果有身体不适或疑似感染,请及时就医并遵从医生的建议。

3。

古方治疗外感病三则

古方治疗外感病三则

古方治疗外感病三则作者:何庆勇来源:《中国中医药信息》2013年第04期关键词:银翘散;增损双解散;葛根汤;外感病中图分类号:R24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04-0084-01笔者通过不断研读经典,加深了对古方的认识,并在临床工作中试用古方,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

现举运用古方治疗外感病验案3则,以供同道参考。

1 典型病例1.1 银翘散加减治疗风热感冒案例1:患者,男,20岁,2012年6月5日就诊。

主诉:咽痛、头痛2 d。

现病史:咽痛,咳嗽,吐黄痰,头胀痛,以太阳穴痛为主,全身乏力,无恶心,无呕吐,大便二日一行,舌苔薄黄,脉浮数。

既往史:慢性咽炎。

中医诊断:外感风热。

治以发散风热,银翘散加减。

方药:金银花15 g,连翘12 g,桔梗8 g,淡竹叶6 g,甘草10 g,荆芥穗8 g,淡豆豉10 g,炒牛蒡子8 g,芦根15 g,桑叶10 g,苦杏仁10 g。

3剂,水煎服,每日1剂,3次服用。

服药后患者诸症悉平。

按:银翘散出自《温病条辨》,是吴瑭论治温病所创第一方,是根据《内经》“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甘苦”的原则和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的某些处方用药,结合吴氏自己的用药经验而制方的。

本案患者风热客于肺卫,风热上犯头、咽,故症见咽痛、头痛;风热犯肺,肺失肃降,故见咳嗽,吐黄痰;舌苔薄黄,脉浮数亦为风热犯肺卫之征,中医辨证当属风热感冒。

故治疗采用辛凉解表、清肺透邪的银翘散收效。

1.2 增损双解散加减治疗外感风寒,郁热内蕴咳嗽案例2:患者,女,28岁,2012年6月25日初诊。

主诉:咳嗽频作2 d。

既往史:患者2 d前(端午节)因去外地游玩受凉加之熬夜,出现咳嗽频作。

刻下:咳嗽频作,夜间尤甚,不能入睡,无痰,恶风寒,自觉鼻子有“喷火”感觉;无发热,口干,咽痛;患者平素便秘、二三日一行、质干,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浮数。

中医诊断:外感风寒,郁热内蕴。

治则:疏解表寒,清热通腑,表里双清。

伤寒论对外感病的诊治思路

伤寒论对外感病的诊治思路

伤寒论对外感病的诊治思路
《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由张仲景创作,主要讨论外感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以下是《伤寒论》对外感病的诊治思路的主要特点:
1.六经辨证:《伤寒论》首先强调辨别外感病的六经属性,即寒
热、阴阳的六经分类。

通过对六经的辨证,可以确定疾病的性质,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2.四诊合参:在诊断外感病时,要进行望、闻、问、切四诊。


诊包括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眼底等;闻诊包括闻气味,了解病人的口臭、汗臭等;问诊主要询问病人的症状、病程、饮食等情况;切诊则通过脉搏的变化来了解病情。

3.辨证施治:《伤寒论》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
和辨证结果,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

辨证施治的重点在于个体化,针对患者的整体状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4.汤药治疗:《伤寒论》提倡使用草药煎煮成汤剂进行治疗。


仲景创制了很多经典方剂,如桂枝汤、麻黄汤等,这些方剂成为后世医家治疗外感病的经典处方。

5.调和阴阳:《伤寒论》注重调和阴阳,即平衡人体阴阳的关系。

治疗时要注意调整寒热、虚实等病理状态,以促进体内阴阳的平衡。

总的来说,《伤寒论》的治疗思路强调全面的辨证施治、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及草药煎汤的应用。

这些理念对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世中医学的诊疗思想。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治疗是基于整体观念和中医理论的,不同于西医学的解剖学和生理学等现代科学体系。

外感病的种类

外感病的种类

外感病的种类外感病可按病因和时间分为两大类。

(一)以病因分类1、六淫分类有风、寒、暑、湿、燥、火之不同,如伤寒、中风、中暑、伤湿、伤燥等。

2、按六淫阴阳属性分类有风寒、风热、湿热三大类,风寒伤人阳气,风热伤人阴气,有系统性而合理,便于临床应用。

《伤寒论》六经也是按阴阳划分的,六邪气的阴阳属性与六经的阴阳属性有对应性,用起来得心应手。

在藏气法时论的指导下,又有病位深浅层次性。

(二)按发病时间分类按发病时间可分为四时正气为病和时行之气为病两大类,这在《伤寒例》里讲的很清楚,谓: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冰冽,此则四时正气之序也。

……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具杀厉之气也。

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之中,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

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温热病,皆由冬时触寒所致。

……凡时行者,春时应暖而复大寒,夏时应热而反大凉,秋时应凉而反大热,冬时应寒而反大温,此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

《伤寒例》在此明确指出,虽然外邪都能导致外感病的发生,但有主气四时正气为病和客气时行之气为病之不同,四时正气即四时主气虽为正常的气候变化,但因体质、环境等因素有人触冒其气之后,皆能导致外感病的发生,一般属于普通外感病,比较轻,所谓“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者也;若两感于邪虽然病重致死,但不传染;其病位以本系统为主。

至于时行客气,乃四时反常的气候变化所致,如果人体不能适应其反常气候的变化,就容易触冒而病,而且病重,多属疫病,为传染病;其发病以相克系统为主。

此种病才是导致张仲景族人死亡三分之二的元凶,不可能是四时正气为病,而现在的《伤寒论》教材却只讲寒气正气为病。

若再遇上24年同化年,其死亡率会更加大。

如《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天符为执法,岁会为行令,太乙天符为贵人……邪之中也……中执法者,其病速而危;中行令者,其病徐而持;中贵人者,其病暴而死。

外感病因

外感病因

外感病因外感病因,是指由外而人,或从皮毛,或从口鼻,侵入机体,引起外感疾病的致病因素。

外感病是由外感病因而引起的一类疾病,一般发病较急,病初多见寒热、咽痛、骨节酸楚等。

外感病因大致分为六淫和疫疠两类。

一、六淫(一)六淫的基本概念1.六气与六淫(1)六气:所谓六气,又称六元,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自然界气候。

六气的变化称之为六化。

这种正常的气候变化,是万物生长的条件,对于人体是无害的。

由于机体在生命活动过程中,通过自身的调节机制产生了一定的适应能力,从而使人体的生理活动与六气的变化相适应。

所以,正常的六气一般不易于使人发病。

(2)六淫:所谓六淫,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阴阳相移,寒暑更作,气候变化都有一定的规律和限度。

如果气候变化异常,六气发生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如春天当温而反寒,冬季当凉而反热),以及气候变化过于急骤;(如暴寒暴暖),超过了一定的限度,使机体不能与之相适应的时候,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于是,六气由对人体无害而转化为对人体有害,成为致病的因素。

能导致机体发生疾病的六气便称之为“六淫”。

固然气候变化与疾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但是异常的气候变化,并非使所有的人都能发病。

有的人能适应这种异常变化就不发病,而有的人不能适应这种异常变化就发生疾病。

同一异常的气候变化,对于前者来说,便是六淫了。

反之,气候变化正常,即使在风调雨顺,气候宜人的情况下,也会有人因其适应能力低下而生病。

这种正常的六气变化对患病机体来说又是“六淫。

了。

由此可见,六淫无论是在气候异常还是正常的情况下,都是客观存在的。

在这里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人们体质的差异、正气的强弱。

只有在人体的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时,六气才能成为致病因素,侵犯人体而发病。

就这一意义来说,六淫是一类因六气变化破坏了人体相对动态平衡,能引起外感病的致病因素。

“六淫”又称“六邪”。

2.外感六淫与内生五邪外感六淫属外感病的致病因素,称之为外邪,而内生五邪,则是指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所产生的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热(火)等五种病理变化,属病机学范畴。

古方治疗外感病三则

古方治疗外感病三则
脉浮 数。既往史:慢性咽炎。中医诊 断;外感风热 。治 以发散
咽痛 2 d 。刻下 :咽痛, 鼻塞, 流清鼻涕, 恶风畏寒 , 无咳嗽, 全
身酸痛, 以项背部为甚, 舌淡, 苔白, 脉浮略数 。中医诊断 : 风寒
风热, 银翘散加减 。方药:金银花 1 5 g , 连翘 1 2 g , 桔梗 8 g ,
关键 词:银翘散 ;增损双解散 ;葛根 汤;外感病
D O I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5 — 5 3 0 4 . 2 0 1 3 . 0 4 . 0 3 5
中图分类号:R 2 4 9 . 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0 0 5 - 5 3 0 4 ( 2 0 1 3 ) 0 4 — 0 0 8 4 — 0 l

外束 , 太阳经输 不利感 冒。治法 :发汗解表、舒筋 通络 。以葛
根汤加减 :葛根 1 5 g , 麻黄 1 0 g , 桂枝 1 0 g , 赤芍 8 g , 甘草 1 0 g , 苦杏仁 1 0 g , 柴胡 1 0 g , 桔梗 6 g , 连翘 1 0 g 。水煎服, 每日 1 剂, 分 3次服用 。 服1 剂后, 患者诉药后汗 出, 症状大减, 继续服
1 典型病例
舌 红, 苔黄腻, 乃有郁热 内蕴之象 。 故以增损双解散为主, 配合
麻 杏石甘汤, 疏解 表寒、宣肺 降逆 、清 热通腑 , 使表里 上下调
1 . 1 银翘散加减 治疗风热感 冒
达, 故病愈 。
案例 1 :患者, 男, 2 O 岁, 2 0 1 2 年6 月 5日 就诊 。 主诉 :咽
痛 、头痛 2 d 。现 病史:咽痛, 咳嗽, 吐黄痰, 头胀痛, 以太阳穴

外感病证-感冒

外感病证-感冒

外感病证-感冒外感病证-感冒中医内科古称“疾医”、“杂医”、“大方脉”,即中医内科学研究的范围很广,传统将其研究的疾病分为外感病和内伤病两大类。

一般说来,外感病主要指《伤寒论》及《温病学》所说的伤寒、温病等热性病,它们主要由外感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及疫疠之气所致,其辨证论治是以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的生理、病理理论为指导。

内伤病主要指《金匮要略》及后世内科专著所述的脏腑经络病、气血津液病等杂病,它们主要由七情、饮食、劳倦等内伤因素所致,其辨证论治是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生理、病理理论为指导。

五脏心:心为君主之官,主神明。

心主血脉,其华在面。

开窍于舌。

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

肝:肝藏血。

主疏泄,调节精神情志,促进消化吸收。

肝主筋,其华在爪。

开窍于目。

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

脾:主运化,主统血,主肌肉、四肢。

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肺:主呼吸,主宣发,外合皮毛。

主肃降,通调水道。

开窍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

肾〔附〕命门:藏精气,主生殖,发育。

主滋养和温煦各脏腑组织。

主水。

主纳气。

主骨、生髓、充脑,其华在发。

开窍于耳,司二阴。

小肠:受盛之官,主要病变为化物的功能失常。

大肠:主传导,主要病变为腹泻或便秘。

胆:藏精汁,主要病变为黄胆、胁痛等实證,及胆气虚怯之虚證。

胃:受纳,腐熟饮食,特性为喜润恶燥。

病證包括上腹部胀痛、食少、嗳气、呕吐。

膀胱:储尿、化尿,化气形水。

病变为尿量、尿次、排尿的改变。

《中医内科学》>> 第一章外感病证【主要证候及特征】外感病证的主要证候有邪在肺卫、湿邪困脾、肠道湿热、邪在少阳以及肺热证、胆热证、胃热证、腑实证、膀胱热证等。

这些证候的共同特征是具有季节性、发病急、病程短,均不外是由于外邪袭表、外邪人里和外邪留恋引起相应脏腑功能失常所致的证候。

但不同外感病证因其病邪性质不同,脏腑受损有异,它们的证候特征也各有区别。

【病机述要】外感病证的病因为六淫病邪,或时行疫毒,从发病来看,中医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外邪作用于人体后是否发病,决定于机体正气与病邪相互抗争的结局,邪胜正并引起机体脏腑功能失常则发病,一般外感病邪侵入,大多由表人里,有相应的转化或传变过程,但也有旋即转成里证者。

感冒特征:外感病症,起病较急,临床以鼻塞、流涕、喷嚏、头痛、

感冒特征:外感病症,起病较急,临床以鼻塞、流涕、喷嚏、头痛、

感冒特征:外感病症,起病较急,临床以鼻塞、流涕、喷嚏、头痛、咳嗽发热、全身不适为主症,病以卫表症状最突出。

时行感冒起病急,全身症状较重,高热、体温高达39…40度,全身酸痛,退热后鼻塞流涕、咽痛、干咳等肺系症状。

时行感冒以时行病毒为主因,发病不限季节,有广泛的传染流行疫情,起病急骤,病情较重,全身症状显著,且可以传变,入里化热,合并它病。

痢疾:痢疾是因外感时邪疫毒,内伤饮食而致邪蕴肠腑,气血壅滞,传导失司,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赤白脓血便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具有传染性的外感病。

痢疾与泄泻的鉴别:相同点两者多发于夏秋季节,,病位在胃肠,皆由外感时邪、内伤饮食而发病,症状都有大便次数增多。

痢疾:大便次多而量少,排赤白脓血便,里急后重感明显,便而不爽、难下。

痢疾病位在肠。

泄泻;大便溏薄,粪便清稀或如水,或完谷不化,泻而不爽,甚者滑脱不禁,而无赤白脓血便,无里急后重。

泄泻病位在脾胃。

两者可互相转化,先滞后利者易治,先利后滞者难治。

痢疾的治疗原则:热痢清之,寒痢温之,初痢实则通之,久痢虚则补之,寒热交错者清温并用,虚实夹杂者通涩兼施。

“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愈”治疗痢疾之禁忌:忌过早补涩,忌峻下攻伐,忌分利小便。

疫毒痢与休息痢的特点:疫毒痢:起病急骤,高热,呕吐,继而大便频频,以至失禁,痢下鲜紫脓血,腹痛剧烈,里急后重感显著,甚者四肢厥冷,神志昏蒙,舌红绛,苔黄燥,脉滑或微细。

(白头翁汤合芍药汤)休息痢:初痢、暴痢后长期不愈,时发时止,腹胀食少,倦怠怯冷,常遇饮食不当、受凉、劳累而发,大便有赤白粘冻,舌淡苔腻,脉濡或虚数(连理汤)咳嗽辩外感内伤:外感咳嗽多为新病,起病急,病程短,常伴肺卫表证。

内伤咳嗽多为久病,常反复发作,病程长,可伴它脏见证。

分证论治外感咳嗽:风寒袭肺:咳嗽气急,痰稀色白,鼻塞清涕、头痛、肢体酸,恶寒发热、无汗,苔薄白,脉浮或紧。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药:三拗汤合止嗽散(麻、荆、杏、菀、白前、百部、陈皮、梗)风热犯肺:咳声频剧,喉燥咽痛,咳痰不爽,痰粘稠黄,伴黄涕,口渴,头痛恶寒发热表证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外感病因的认识

外感病因的认识

外感病因
外感病因指的是由于身体受到外部因素的攻击,如病毒、细菌、寒冷、湿气等,导致机体免疫系统失调,发生不同程度的疾病。

以下是常见的外感病因:
1. 病毒感染:由于病毒性感染而引起的疾病,如感冒、流感、麻疹、流行性腮腺炎等。

2. 细菌感染:由于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如肺炎、扁桃体炎、脑膜炎、胃肠炎等。

3. 湿气:湿气易致病,特别是患有湿气体质的人群更容易受到影响,并出现疾病,如湿疹、皮肤感染、关节炎等。

4. 寒冷刺激:寒冷刺激可以导致人体表面的毛细血管收缩,影响人体正常热量的散发和调节,导致损伤和疾病,如感冒、发热、鼻炎等。

5. 风邪:风邪是中医学的一种概念,认为风是外感病的致病原因之一。

典型表现是感冒、流感、喉咙炎等症状。

以上是常见的外感病因,外感病的治疗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病情的轻重、病因的不同,进行科学的诊断和治疗。

通常需要注意休息,避免情绪波动,多喝水,保持营养均衡,并遵医嘱进行药物治疗。

感冒分类及症状

感冒分类及症状

感冒分类及症状感冒可分为外感风寒、外感风热、外感暑湿三种一、症状:1、外感风寒症状表现为怕冷、发低热、无汗、头痛全身痛、痰稀、咳嗽痰为白粘痰,四肢酸痛、舌苔薄而润,脉浮。

2、外感风热表现为高热、咳嗽痰为黄稠脓性痰,不怕冷,头痛,咽喉痛,舌苔微黄、口干、出汗多、舌苔白而干燥、脉浮数(较快)。

3、外感暑湿多发生在夏天,由湿邪侵袭引起,患者发高热、头晕脑涨、心中燥热,容易感到疲倦,无汗、口干,伴有呕吐、恶心,尿量少而黄,舌苔黄腻等。

二、治疗:1、风寒感冒;主要表现为发热轻、怕风、鼻塞流涕、咽疼咳嗽,脉相浮缓。

伤风治疗起来相对容易,有时,病人只须多喝温热水就能把病压下去,不治而愈。

服中成药可选用感冒清热冲剂、正柴胡饮冲剂、感冒软胶囊、川芎茶调散、通宣理肺丸等等。

服药后可喝些热粥或热汤,微微出汗,以助药力驱散风寒。

患风寒感冒也可服用验方:葱白 5 节、淡豆豉9 克、生姜 3 片,水煎服,日一次;或生姜30 克、红糖30 克,煎汤分三次服用。

2、风热感冒;风热感冒是风热之邪犯表、肺气失和所致。

症状表现为发热重、微恶风、头胀痛、有汗、咽喉红肿疼痛、咳嗽、痰粘或黄、鼻塞黄涕、口渴喜饮、舌尖边红、苔薄白微黄。

治法应以辛凉解表为主。

常选用菊花、薄荷、桑叶等。

代表方剂为《银翘散》、《桑菊饮》。

服成药可选用金铃感冒胶囊银翘解毒丸(片)、羚翘解毒丸、桑菊感冒片、板兰根冲剂等。

如发热较重、咽喉肿痛明显,可以配服双黄连口服液(冲剂)、清热解毒口服液。

这些药具有较好的清热解毒作用。

患风热感冒要多饮水、饮食宜清淡,可以喝萝卜汤或梨汤。

患风热感冒也可以服用验方:薄荷 3 克、芦根30 克、板兰根15 克、生甘草 6 天,每日一剂;或竹叶10 克、薄荷 3 克、杏仁9 克、连翘9 克,每日一剂。

风热感冒一般是便秘引起,搞清楚成因,治疗很简单,大多数情况就是通便(再配合清热解表药物,通常很快见效)。

方法很多,喝点凉茶;吃些清热解毒药板蓝根等。

李润东导师治疗外感病的临床经验

李润东导师治疗外感病的临床经验

Clinical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2021 V ol.(13) No.3 -14- 中华医学·国医名师李润东导师治疗外感病的临床经验Clinical experience of Li Rundong's tutor in treating exogenous diseases龙爽爽1李润东2(1.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355;2.北京中医药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枣庄医院,山东枣庄,277899)中图分类号:R2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860(2021)03-0014-02证型:气G炎I【摘要】外感病是由于外感六淫、疫疠之邪引起脏腑功能失调所导致的各种症状, 有季节性、发病急、病程短等特点,临床上医者多根据外邪性质和证候特点不同,分别采用疏风、散寒、清热、化湿、截疟等治法。

导师李润东从医数十载,广泛研读经典医学典籍,坚持辨证精准、审慎用药、精细用量的标准,经过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在治疗外感病方面颇有建树,认为当代人的体质和生存环境与汉唐明清相比已经改变,感受外邪后病邪极易入里化热,提出了感邪初期解表清热药物并用阻截病情发展的观点,同时提出三阳合病治取少阳,并且认为要根据季节变化灵活用药,施治过程中临床疗效甚佳,具有重要的参考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辨证施治;外感热病;解表清热;阻截【Abstract】Exogenous disease is caused by exogenous six harlot, epidemic evil caused by the dysfunction of the viscera caused by various symptoms, with seasonal, acute onset, short course of disease and other characteristics,According to the nature of external evil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yndromes, the treatment methods of thinning wind, dispersing cold, clearing heat, removing dampness and intercepting malaria were adopted.As an Instructor, Li Rundong has been a professor for decades, extensively studying medical classics. adhered to the standard of dialectical precision, prudent use of drugs and fine dosage, and has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in the treatment of exogenous diseases after many years of clinical experience. Considering that the constitution and living environment of contemporary people have changed compared with the Oynasties of Han, Tang, Ming and Qing, It is easy to get into the heat after feeling the external evil, So he put forward the idea of clearing the heat in the early stage of feeling evil and intercep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isease. In the course of treatment, the clinical effect is very good, which has important reference and guiding significance.【Keywords】Exogenous fever; Clearing away heat; Interdictiondoi:10.3969/j.issn.1674-7860.2021.03.006李润东导师在临床治疗中,主张在脏腑辨证的基础上进行脏腑同治,尤擅长治疗急慢性脾胃肝胆等消化疾病,在论治外感病方面也形成其独特的诊疗思想体系,临证处方用药时用量精准,临床疗效显著,就其外感病病机及临床诊治经验具体论述如下。

中医外感发热护理健康宣教内容

中医外感发热护理健康宣教内容

中医外感发热护理健康宣教内容
外感发热在中医理论中属于表证,常见于感冒、流感等疾病。

针对外感发热,中医在护理健康宣教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介绍:
1. 饮食调理,建议患者多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稀饭、清汤、蔬菜水果等,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同时要保证充足的水
分摄入,多喝温水有助于排汗散热。

2. 休息调养,患者应尽量避免劳累,保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
提高免疫力,加快康复。

3. 环境卫生,在发热期间,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保持室内空
气清新,避免受凉,注意保持室内卫生,减少细菌病毒的传播。

4. 心理调适,外感发热时,患者常常会出现情绪低落、焦虑等
情况,家人朋友可以通过耐心倾听、鼓励患者等方式进行心理疏导,保持良好的心态有利于恢复。

5. 中医药调理,可以适当采用中药调理,如藿香正气水、银翘
散等,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滥用药物。

总的来说,外感发热的护理健康宣教内容主要是通过饮食调理、休息调养、环境卫生、心理调适和中医药调理等多方面的综合措施,帮助患者恢复健康,预防疾病的扩散传播。

希望以上内容能够对你
有所帮助。

中医诊断学(辨证-外感病)

中医诊断学(辨证-外感病)
少阴寒化证是指少阴心肾阳气虚衰,病邪入内从阴化寒, 阴寒独盛所表现的证候。
▪ 临床表现: 无热恶寒,蜷卧,四肢厥冷,精神萎靡,口不渴或渴欲热 饮,下利清谷,欲吐不吐,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微细。
▪ 辨证要点: 1、本证以心肾阳虚、阴寒内盛为主症:无热恶寒,蜷卧, 四肢厥冷,精神萎靡,小便清长,脉微细。 2、有火不生土,脾失健运的症状:下利清谷,欲吐不吐, 气不化津,则口渴喜热饮。
证、热证,根据病变部位和证候特点的不同,可 分为经证和腑证两大类型。
阳明经证
▪ 概念: 阳明经证是指邪热亢盛,充斥阳明之经,弥漫全身,而肠 中无燥屎内结所表现的证候。
▪ 临床表现: 身大热,汗大出,烦渴引饮,面赤气粗,心烦,舌苔黄燥, 脉洪大。
▪ 辨证要点: 1、本证有邪热弥漫全身,充斥阳明之经,而肠道尚无燥屎 内结的病机。 2、以身大热、大汗出,大渴、脉洪大为主要表现。 3、有实热的一般表现:如面赤气粗,心烦,舌红苔黄燥。
太阴病证
▪ 概念: 太阴病证是由多种原因所致脾阳虚衰,寒湿内生所表现的证 候。太阴病为三阴病之轻浅阶段,其病变特点为里虚寒证。
▪ 临床表现: 腹满呕吐,食欲不振,腹泻,时腹自痛,喜温喜按,口不渴, 舌淡苔白滑或白腻,脉缓弱。
▪ 辨证要点: 1、本证以脾阳虚衰,寒湿内停,运化失司,气机阻滞为主要 表现:如食欲不振,腹满,时腹自痛,腹泻,胃气上逆则呕 吐。 2、有虚寒的一般表现:如腹痛喜温喜按,口淡不渴,舌淡苔 白,脉缓弱。
少阴病证
▪ 少阴热化证 ▪ 概念:
少阴热化证是指少阴阴虚阳亢,邪从阳化热阴虚火旺所表 现的证候。
▪ 临床表现: 心烦不得眠,口燥咽干,舌尖红赤,或舌绛少苔,脉细数。
▪ 辨证要点: 1、本证以肾水亏虚,心火上亢,心神不宁为主症:心烦不 得眠,舌尖红。 2、有阴虚火旺的症状表现,如口燥咽干,舌红绛少苔,脉 细数。

疾病术语:外感病类术语

疾病术语:外感病类术语

注:冬春季形成大范围流行的风温病,称为风瘟病。

2.3.4 春温病spring warm disease
同义词:春温;春瘟病;春瘟
因温热或疫毒经口鼻而入,侵及营血,上犯于脑,扰乱神明所致。

临床以骤然高热,身体灼热,烦躁,口渴,头痛,呕吐,斑疹隐隐,或潮热、谵语,甚则神昏、痉厥等为特征的温疫病。

注:春季或冬春之交形成大范围流行的春温,称为春瘟病。

2.3.5 暑温病summer warm disease
同义词:暑温;小儿暑温;暑瘟病;暑瘟;小儿暑瘟病
因暑热疫毒随蚊子叮咬而进入人体,上犯清空,内陷心肝所致。

临床以骤然高热,头痛、项强,呕吐,可迅速出现神昏、谵语,痉厥,角弓反张等为特征的温疫病。

注:暑热季节形成大范围流行的暑温,称为暑瘟病。

2.3.6 湿温病dampness warm disease
同义词:湿温;湿瘟病;湿瘟
因湿热邪毒,经口鼻而入,蕴结中焦,阻滞气机,湿热熏蒸弥漫所致。

临床以身热不扬,脘痞、腹胀,神情淡漠,舌苔腻,脉缓,玫瑰疹或白,左胁下痞块,白细胞减少等为特征的温疫病。

注:夏秋季形成大范围流行的湿温病,称为湿瘟病。

2.3.7 伏暑病latent summer-heat disease
同义词:伏暑
因暑湿或暑热之邪感而内伏,秋冬由时邪或疫毒引发,郁发于气分、营分,或郁发于少阳,或郁发于胃肠所致。

临床以骤然发病,寒热如疟,或但热不寒,夜甚昼轻,得汗稍减,可伴见胸腹灼热,皮肤隐疹,大便溏而黄赤如酱,甚或烦躁、谵语,病势重而缠绵等为特征的温疫病。

2.3.8 冬温病winter warm disease
同义词:冬温;冬瘟病;冬瘟。

外感病心得体会

外感病心得体会

外感病心得体会外感病,又称感冒,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由各种病毒引起。

外感病的症状常常包括发热、咳嗽、打喷嚏、喉咙痛、头痛、鼻塞以及全身乏力。

我在最近一次被感冒折磨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了外感病所带来的不舒服与痛苦。

以下是我对外感病的心得体会。

首先,外感病给我带来了身体上的不适。

感冒初期,我会感到寒冷、浑身不舒服,并且头痛、喉咙痛等症状开始出现。

这让我感到非常难受,无法正常工作与学习。

夜晚的时候,我经常会因为咳嗽而无法入睡,而且鼻塞使我呼吸困难,导致我夜里也没法安稳地休息。

这样的身体不适让我对外感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其次,外感病对我的工作与学习产生了影响。

由于全身乏力和注意力不集中,我无法保持高效的工作状态。

即使强迫自己坐在电脑前,我也发现无法集中精神,思绪容易飘散。

这让我感到非常沮丧,因为我的工作和学习计划都被迫推迟。

我意识到,外感病不仅会影响身体健康,还会对工作和学习产生重大影响。

此外,外感病让我更加珍惜身体的健康。

在感冒期间,我才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

在平时,我们常常忽视身体的健康,忽视饮食的均衡、锻炼的重要性,直到感冒后才懊悔不已。

我意识到,只有拥有健康的身体,才能更好地工作、学习和享受生活。

因此,我决定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重锻炼,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增强身体的免疫力,以预防外感病的再次发生。

最后,我也体会到了身边亲人和朋友的关心与关爱。

在感冒期间,家人会特意煮一些养生的汤水给我喝,朋友会关心地询问我的身体状况。

这让我感到温暖与感动,也让我明白在我们生活中,亲情与友情的力量是无限的。

正是这份关爱与照顾,让我能够坚持下来,尽快康复。

总的来说,外感病的确给我带来了很多不舒服和痛苦,但也让我在身体上、心理上以及与他人的联系上有了更深刻的体验和体会。

通过这次感受,我深刻地明白了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并学会了更好地照顾自己。

同时,我也对亲情和友情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和珍惜。

感冒是一种常见的疾病,我们应该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疗,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以远离外感病的侵扰。

外感病的名词解释

外感病的名词解释

外感病的名词解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身体不适的原因被归咎为“外感病”。

那么,什么是外感病?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概念,我们需要首先了解病原体的概念。

病原体是指能够引起疾病的生物或物质,例如病毒、细菌、真菌和寄生虫等。

而外感病指的则是一类由外界病原体引起的疾病,这些病原体通过空气、水、食物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传播。

外感病可包括感冒、流感、风疹、麻疹等许多常见的传染病。

外感病的发病机制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感染、潜伏期、发病和恢复期。

首先,人体与外界病原体接触后,病原体通过空气中的微粒或直接接触进入人体。

然后,病原体在机体内潜伏一段时间,这个时期被称为潜伏期。

在这个阶段里,很多人并没有任何症状,但却可能成为潜在的传染源。

接着,在一定的潜伏期后,人体的免疫系统反应被触发,病原体开始繁殖并进一步侵害人体。

这是发病的阶段,一些人会出现各种不适症状,如发热、咳嗽、乏力等。

最后,在一段时间后,人体的免疫反应逐渐恢复,病原体数量降低,病症消退,进入恢复期。

外感病的传播方式多样。

空气传播是最常见的传播方式之一,当一个人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可通过飞沫携带病原体。

另外,接触传播也是一种重要的传播方式,特别是通过与病原体持续接触的物体或人的皮肤接触。

此外,食物和水也可能是传播病原体的途径,尤其是未经烹饪的食物或未经处理的水源。

了解外感病的传播方式可以帮助我们采取一些预防措施。

首先,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非常关键的,如勤洗手、避免接触有病原体的物体、避免和患者过度接触等。

其次,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也是预防外感病的重要措施之一,如定期清洁、通风等。

此外,接种疫苗是一种有效的预防外感病的方法。

政府和医疗机构通常会推出各种针对不同病原体的疫苗,以帮助人们免疫特定的疾病。

在处理外感病时,我们需要区分病毒和细菌引起的感染。

由于病毒没有自主增殖能力,因此抗病毒药物通常是针对症状进行治疗,加强免疫系统抵抗力,并控制传播。

外感病的寒热本质、感染、发热及治疗

外感病的寒热本质、感染、发热及治疗

外感病的寒热本质、感染、发热及治疗摘要】外感病是一个综合的病理生理状态,病因病机包括能量代谢异常状态(寒证或热证)、微生物感染、病理性生理性代谢物积聚、正气强弱。

外感病的寒热本质与机体能量代谢异常及其原因相关;辩证依据主要是可以反应机体能量代谢状态的相关征象。

感染只是外感原因中的一个因素;发热是外感病的一个常见症状和体征,与病性的寒热没有必然的一一对应关系。

根据中医寒热辩证,通过正确治疗纠正能量代谢异常是外感疾病获取良好疗效的前提和基础。

外感疾病发热,寒热本质不同,退热方法不同。

【关键词】外感病;寒热本质;感染;发热;治疗【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2095-7165(2015)08-0139-011 外感与感染的关系中医对外感疾病的认识从外感病因开始,首先区分其风、寒、暑、湿、燥、火(热)的邪气性质,再辨证是否伴有正虚及气、血、阴、阳等哪种成份虚的更明显。

中医这种外感病的病因辨证其实是关于环境气候宏观认识在人体病理生理上的延伸。

气候组成因素包括日照、温度及温度变化,降雨与湿度,风向与风力,微生物群落等感染等,中医以六气概括。

事实上,前者和后者也确有相关性,不同气候与特定微生物群相关感染的微生物种类与性质和气候因素密切相关[1-4]。

2 中医寒热辨证的本质及与发热的关系中医的“寒”一是内生之寒,即机体能量产生与储备不足,无法提供机体维持正常体温和及其它生理功能的热量消耗,机体因而感到冷,这类患者只要不并发外感就不会发热。

二是感受寒邪,就是日常生活的所说的受凉,寒邪侵体首先消耗热量,再者抑制组织代谢及组织循环畅通度,使热量产生或输送减少,这些都使机体感觉到冷,就是恶寒,因寒邪轻重及影响局部或整体的不同,感觉寒冷的部位和程度也不同。

寒冷会刺激机体产热增加去补充消耗的热量、恢复组织正常代谢水平和循环畅通。

寒邪轻微时,或机体能量代谢储备及能力旺盛,可以很快“散去寒邪”、恢复正常的能量产生、输布的平衡状态,如果寒邪比较重或深入,就会刺激机体继续产生更多热量以散出寒邪,就会形成发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感病
我再给大家讲什么事呢?就是外感病。

外感病呀,这个外感病打官司打了2000多年,一派是伤寒派,认为外感就是风寒为主,一派就是温病派,认为外感是风热为主,风热,温病,打了2000多年,写了几千本书,都给它弄晕了,从临床出发你也要鉴别好风寒和风热,风寒、风热,要把这两个必须得区别开,风寒就伤寒,风热就温病。

怎么鉴别?书上好多指标都不可靠,我教会你四个指标,你就可以把风寒、风热鉴别得清清楚楚。

第一个就问寒热。

区分寒热,完全凭感觉,恶寒重的,发热轻的,就以寒为主,就是发热为主,几床被子盖在身上,就是寒重热轻,就是风寒;反过来热重寒轻,高烧40度、39.5度以上,不怕冷,仅仅怕风,中医叫恶风或者畏风,那可是风热。

这个肯定能分得清楚呀,病人的感觉是有一份热,他很有感觉,一看体温,风寒的体温38度以内,风热的体温一般要到39度,这个高烧。

这个区别哪个重?是寒重还是热重来鉴别风寒还是风热。

第二个咳痰。

书上讲鉴别痰的寒热以颜色为鉴别,你就上当了,不在颜色在痰的质量,不在色,辨痰的寒热不在色
而在质。

你比如:白粘痰,白的粘的痰,你按照理论书上讲的那肯定肺寒了,你用三子养亲汤,加了白芥子,这个粘痰出不来,憋在里面喘,心烦意乱,等于咱西医讲的痰多了等于吃可待因,可待因一吃痰出不出来,病人喘了憋了,你反过来把白芥子扔掉,改成葶苈子,病人白粘痰出来了,就很痛快了,这就说明痰的寒热不在颜色在质量,甭管黄白,稀薄的痰是风寒,甭管黄白,稠粘的痰就是风热,你外感病必然会有咳喘,病人就问一下这个痰是薄的还是厚的,就把风热风寒轻易的鉴别起来了。

第三个问汗和痛。

没有汗的,关节和头痛的就是风寒;有汗的咽喉痛的嗓子痛的就是风热。

第四个最关键就看舌脉。

苔薄白,脉浮紧,这是风寒;苔薄黄,脉浮数的这是风热。

这个四条就把外感病的两个基本类型风寒、风热鉴别清楚了。

风寒的辛温解表,风热的辛凉解表。

辛温解表书上讲的麻黄汤,现在因为麻黄的副作用,你就不要用麻黄汤了,改成荆防败毒散,不用麻黄、桂枝,用荆芥、防风,荆防败毒散;风热的还用桑菊饮、银翘散。

这两个辨证分清楚了,两个立法搞清楚了,两个主方找着了,就是外感病基
本上脉络就辨清了。

但是它里面要注意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一定要注意扶正祛邪。

尤其中老年人得了外感病他久治不愈,就是因为没有注意到扶正,他反反复复好不了,这扶正里面就要仿制古方的一个参苏饮,既能解表加参来扶助,还有一个小柴胡汤,小柴胡汤里面用党参。

加一味扶正药,不是用参就是用黄芪,这一加注意,尤其是中老年人他的久治不愈的感冒,你光单纯治感冒不行的,里面加一个扶正的药,他感冒很快就解除了。

但只能加一味,刚才我讲了,加多了就利邪了,加参也行,加黄芪也行,生黄芪,这第一个注意点。

第二个注意点一定要透窍。

刚才我讲了透窍相当重要,因为外邪甭管风寒风热,它就在呼吸道里面,腠理呀,中医讲的腠理附窍里面,光解不行还要透。

透窍用什么药?可以用川芎、桔梗、蝉衣。

你外感病你就不要用菖蒲、郁金了,你解表性质的川芎、桔梗、蝉衣还有杏仁,根据风寒、风热不同你选用,但份量一定要轻,只能用上5g,5g 才能往上走透窍,用重了往底下降了,导药下行了,就用5g。

第三个要给邪出路。

这外邪要给它出路,这个出路你不要润肠,你润肠的话伤正,就利尿,淡渗利尿。

治疗外感病,确定方针以后,里面必须加上淡渗利尿的药,就我刚才讲的车前草、白花蛇舌草、云苓、石苇、薏仁,这一类的利尿药。

这个附带就把外感病呀也给你讲一讲,外感病内伤病你都掌握好了,不光心脑血管病,你中医内科呀,你基本上就通了,保证基本疗效。

分清风寒、风热,依据三个配合,一个要扶正,一个要透窍,一个要利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