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第2框土地改革和三大战役教学设计人教版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PPT课件带内容
国民党靠“抓壮丁”补充兵源
内战爆发后,国民党不 仅在军事上失利,政治 上孤立无助,经济上也 陷入崩溃的境地。
以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和陈果夫四大家族 为首的少数官僚掌握了大量财富。他们在抗日战争期间, 利用抗日的招牌,大发国难财,独占全国金融,垄断工 商业,大量兼并土地,对全国人民进行肆无忌惮地掠夺。
C.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
D.加速了解放战争全国胜利的到来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董存瑞1945年8月参加八路军。参军后,苦练杀敌本领。在战斗 中,奋不顾身,英勇杀敌,先后荣立3次大功、4次小功,荣获3枚“勇敢 奖章”,1枚“毛泽东奖章”。1948年5月26日,在解放热河隆化(今属 河北)的战斗中,担任爆破组长,率领全班战士先后炸掉敌人8个碉堡。 为扫除桥型暗堡这一障碍,在战友们的掩护下,他抱着炸药包冲到桥底, 但无法安放。在这紧要关头,他毅然托起炸药包顶在桥身上,拉燃导火索, 高喊:“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敌人暗堡被炸毁,他壮烈牺牲。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
感谢您的收看
教学课件
2.影响:
揭开了人民解放军 战略反攻的序幕。
1948年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国民 党军队的五个战略集团分别被牵制 在西北、华北、中原、华东、东北 五个战场上,只能担任大城市和主 要交通线的守备。8月,国民党决 定采取重点防御的战略方针,企图 垂死挣扎。
国民党军队
人民解放军
430 万人
130 万人
195 万人
挑子
20.6万副
陈毅司令员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你怎么去理解这句话?人民群众在战争中起到什么作用?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4.1 两种命运的决战 教案
教材内容: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两种命运的决战》第一课时《内战的爆发》。
一、学教依据1.课程标准3-1-5叙述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历程,知道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2.核心素养本课涉及的核心素养有:历史意识、综合思维、空间感知、家国情怀。
要求学生能够在史料辨析的基础上,对抗战胜利前夕的局势、重庆谈判等历史事件进行解释、比较、说明,进而形成客观、正确的历史认识;能对蒋介石、毛泽东等人物对国共统治下的两种命运从事实和价值等方面做出评价或判断,最终逐步形成国家认同感,培养家国情怀。
学生还应掌握史地综合分析战略变化的形势,综合运用空间感知素养与历史意识素养来提升综合思维素养。
最终在两种命运的决战中形成道路自信,培养家国情怀。
3.教材分析本节课讲述了抗战胜利前夕国共两党的不同建国主张、重庆谈判、内战爆发的过程等内容,承接十四年抗战,开启解放战争,是学生理解抗战胜利后国内局势变化的重要一个章节。
是学习解放战争这段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课有助于引导学生理解国共两党阶级本质,通过剖析国共两党不同的建国主张所带来的和平——内战、民主——独裁、光明——黑暗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对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家国情怀素养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学情分析:因为考虑到本课内容在九年级已经上过,所以本节课选择在八年级授课,上课前我给学生补充了内战前的历史,让学生对国共第一次和合作、国共十年内战、抗日战争等基本历史事件及脉络有了一定的认知。
一方面学生经过课前的历史知识铺垫,对内战前的国际形势及国共两党的概况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基于八年级对历史的学习掌握了解读史料的基本能力。
另一方面,学生对重庆谈判这样的复杂情境的分析、评判能力比较欠缺,综合运用多则材料,从多维度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有待提高。
情感上,受限于学生的个人经历,对坚定中共领导的道路自信和政治认同、家国情怀素养有待提高。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4.1两种命运的决战——《内战的爆发》教案
③板书设计:
标题:《内战的爆发》
1.国共合作与破裂
-第一次国共合作
-第二次国共合作
-合作破裂原因
2.解放战争
-背景
-过程(三大战役)
-结果(新中国成立)
5.教学工具:准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教学工具,以便于教师展示多媒体资源,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6.学习任务单:准备学习任务单,以便于学生跟随教学进度,进行自主学习和思考。学习任务单可以包括问题探究、史料分析、小组讨论等环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7.教学评价表:准备教学评价表,以便于学生在课后对所学内容进行自我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解和反馈。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以便于更直观地展示国共两党的合作与破裂过程,以及解放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例如,可以准备国共两党合作与破裂的相关历史图片,解放战争的战役地图,以及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视频等。
3.实验器材:本节课不涉及实验部分,因此无需准备实验器材。
4.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将教室布置为分组讨论区和实验操作台。在分组讨论区,学生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分析历史事件;在实验操作台,学生可以进行史料实证的分析,如观察历史图片、阅读历史文献等。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4.1两种命运的决战——《内战的爆发》教案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4.1两种命运的决战——《内战的爆发》教案
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内战的爆发》。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国共两党从合作到破裂的过程,以及解放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具体内容包括:
2018_2019学年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四单元中国革命的胜利第一课两种命运的决战教案人教版
第一课两种命运的决战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知道重庆谈判,通过学习重庆谈判期间国共两党政治较量的有关史实,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的努力,培养依靠基本历史史实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解放战争战略决战阶段的主要历史特征。
(2)通过了解内战全面爆发的情况,认识国民党独裁内战的本质。
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和解放南京等基本历史事实要素。
2、过程与方法(1)结合有关史料及学生创作的情景再现,探讨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的用意毛泽东冒着巨大的风险赴重庆的原因,以及重庆谈判取得的成果。
(2)通过多媒体演示,资料展示,结合教科书的文字描述,分析全面内战爆发的原因,了解人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对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的基本史实。
(3)通过了解战局变化,从对比中区别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和解放南京的历史意义;从装备优劣、兵力众寡、战局起伏等方面分析对比国共双方军力的发展演变,归纳出蒋家王朝灭亡的必然性。
(4)活动探究“以史带论”,讨论、列举共产党以弱胜强,取得革命胜利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的努力,认识中共是中国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代表。
通过学习国共双方在和平民主与内战独裁之间的较量,理解民主与和平是中国人民的心声。
(2)决心学习毛泽东等战略家军事指挥家以伟大胆略和雄伟气魄,准确把握历史机遇、夺取革命彻底胜利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3)北平的和平解放,使军民避免了伤亡,大家都能比较安定地迎来新生活,保护了许多文物,保护了人文环境,有利于此后北京的发展。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重庆谈判和全面内战的爆发;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解放南京。
教学难点:国共双方在重庆谈判期间复杂的斗争;对渡江战役历史作用和蒋家王朝覆灭原因的分析和理解。
三、教学策略多媒体、视频资料分析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方法、谈话法、讨论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利用单元导言第一段)第4单元我们学习的主题是抗日战争,在此期间国共两党的关系是?(生答第二次合作关系)哪一年抗日战争胜利?——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教案:第四单元 第一课 两种命运的决战-精选学习文档
第一课两种命运的决战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知道重庆谈判,通过学习重庆谈判期间国共两党政治较量的有关史实,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的努力,培养依靠基本历史史实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解放战争战略决战阶段的主要历史特征。
(2)通过了解内战全面爆发的情况,认识国民党独裁内战的本质。
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和解放南京等基本历史事实要素。
2、过程与方法(1)结合有关史料及学生创作的情景再现,探讨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的用意毛泽东冒着巨大的风险赴重庆的原因,以及重庆谈判取得的成果。
(2)通过多媒体演示,资料展示,结合教科书的文字描述,分析全面内战爆发的原因,了解人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对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的基本史实。
(3)通过了解战局变化,从对比中区别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和解放南京的历史意义;从装备优劣、兵力众寡、战局起伏等方面分析对比国共双方军力的发展演变,归纳出蒋家王朝灭亡的必然性。
(4)活动探究“以史带论”,讨论、列举共产党以弱胜强,取得革命胜利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的努力,认识中共是中国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代表。
通过学习国共双方在和平民主与内战独裁之间的较量,理解民主与和平是中国人民的心声。
(2)决心学习毛泽东等战略家军事指挥家以伟大胆略和雄伟气魄,准确把握历史机遇、夺取革命彻底胜利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3)北平的和平解放,使军民避免了伤亡,大家都能比较安定地迎来新生活,保护了许多文物,保护了人文环境,有利于此后北京的发展。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重庆谈判和全面内战的爆发;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解放南京。
教学难点:国共双方在重庆谈判期间复杂的斗争;对渡江战役历史作用和蒋家王朝覆灭原因的分析和理解。
三、教学策略多媒体、视频资料分析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方法、谈话法、讨论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利用单元导言第一段)第4单元我们学习的主题是抗日战争,在此期间国共两党的关系是?(生答第二次合作关系)哪一年抗日战争胜利?——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
社会: 共产党得到人民的支持。
国统区:通货膨胀、物价飞涨
土
土地改革
解放区:进行了土地改革
地
改
革
时间:1947年6月
与
战略反攻
三
标志: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大
战
时间:1948年9月——1949年1月
役
三大战役 名称: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结果:基本消灭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
国统区的人们纷纷到 银行兑换贬值的货币
内战爆发后,国民党在经济上陷入崩溃的境地,国统区通 货膨胀,物价飞涨,工厂倒闭。
国统区掀起“反内 战”“反饥饿”“反 迫害” 民主运动
颁布:
《中国土地法大纲》 (1947.10.10)
内容:
废除封建半封建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土地按乡村全部人口,不分男女老少,统一平均分配
1948.11— 1949.1
东北解放军 中原、华东 东北、华北
解放东北全境 47万
基本解放长江以北的 华东和中原地区 55万
基本解放华北全境 52万
意义:
共歼灭或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 本上被消灭;大大加快了解放战争全国胜利的到来
淮海战役的指挥者之一陈毅感慨地说,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 用小车推出来的。
经济 政治
国统区
解放区
▪趁接收日伪财产之机 进行土地改革,彻底消
掠夺人民财产
灭封建剥削制度,实行
▪通货膨胀、物价飞涨 耕者有其田
孤立无援
农民踊跃参军、参战, 掀起支援前线的热潮
使共产党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与信任, 为共产党夺取全国胜利,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 物力支持。
初中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4.1《两种命运的决战》教学设计
第一课两种命运的决战一、教学目标1、知识识记重庆谈判、全面内战爆发、土地改革、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三大战役。
2、过程与方法过个人自学、小组合作学习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
开展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学会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根本方法。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1〕抗战胜利后,在美国的支持下,蒋介石以假和平、真备战的反革命手法,阴谋发动内战,确立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在全国的统治。
中国共产党针锋相对,展开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的斗争,为以后的解放战争奠定了胜利的初基。
〔2〕中共在解放区开展的土地改革运动不仅改善了农民的生存处境还未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群众根底和物质根底,与国统区形成先鲜明比照。
〔3〕党中央和毛泽东审时度势,创造性地采取得宜的战略战术,保证了人民解放军以灵活机动的运动战,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进攻,并胜利地转入了战略反攻。
〔4〕中共中央的正确战略部署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是人民解放军战略决战胜利的保证。
二、教学要点重点:重庆谈判、土地改革、三大战役。
难点:国共双方举行重庆谈判的不同意图、解放战胜利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一、重庆谈判引导学生依次思考、讨论以下几个问题:〔1〕抗战刚刚完毕,蒋介石为什么阴谋发动内战?〔2〕蒋介石既然内战的方针已定,为什么还三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蒋介石打了什么如意算盘?〔3〕你认为毛泽东应不应该去参加重庆谈判?说说你的理由。
〔4〕重庆谈判的结果如何?〔5〕重庆谈判有何意义?〔6〕为什么说?双十协定?签订后,蒋介石再要发动内战就将在政治上处于被动地位。
二、中共中央转战陕北本目内容让学生看书答复以下问题:〔1〕全面内战爆发的时间和标志是什么?〔2〕人民解放军是怎样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的?〔3〕1947年春,国民党重点进攻哪两个解放区?〔4〕陕北解放区是怎样粉碎敌人的重点进攻的?〔5〕解放区军民为什么能粉碎敌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三、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本目设置三个问题,组织学生阅读课文,讨论答复:〔1〕解放区为什么要实行改革?〔2〕怎样进土地改革的?〔3〕土地改革有何意义和作用?四、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本目内容如下问题进展教学:〔1〕解放战争第二年,人民解放军进展战略反攻的条件有哪些?〔2〕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主攻方向在哪里?为什么要选择在这个地区?〔3〕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标志是什么?〔4〕三路大军是怎样挺进中原的?〔5〕从地图上找出大别山的位置,说一说为什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心脏?〔6〕你能否用图示法,描述人民解放军转入反攻的战略态势?五、三大战役1、战略决战时机的选择本目内容让学生看书答复以下问题进展讨论:〔1〕到1948年8月止,人民解放战争已进展了哪两个阶段的作战?〔2〕1948年9月,中共中央决定与国民党军队展开主力决战,这一决定是否正确?为什么?2、辽沈战役〔1〕提问: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和力决战的地点为什么首选东北战场?〔2〕借助地图讲述辽沈战役经过,穿插提问:辽沈战役应先打锦州还是先打长春?〔3〕提问:辽沈战役的意义是什么?3、淮海战役〔1〕提问:淮海战役我军制定了怎样的作战方针?为什么要这样打?〔2〕借助地图讲述淮海战役经过。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上第四单元第1课《两种命运的决战》教案2
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国共两党不同的建国主张;知道重庆谈判及内战爆发等史实。
2、过程与方法:尝试通过图片、史料、辩论等方式,培养学生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学会用历史的辩证地眼光看待历史现象,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的努力,认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代表。
2新设计3新设计4学情分析由于学生对前面抗日战争的内容已经有所了解,所以对解放战争的这部分知识已经有了学习的基础。
同时平时通过电视电影对一些重要的人物应该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这部分内容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该比较浓厚。
5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重庆谈判6教学过程6.1第一学时6.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图片导入1、图片导入出示两张图片,设问:这两张图片大家熟悉吗?它反映了那一历史事件?学生观察、回忆并回答复习旧知,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导入新课。
活动2【讲授】史料出示2、出示史料(读者来信)依据史料:抗战结束后,摆在中国人民面前急需解决的是什么问题?中国人民最大的心愿是什么?学生观看,思考并回答。
通过文字史料,培养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活动3【讲授】史料出示3、出示蒋介石给毛泽东的一封电报和漫画设问:为什么蒋介石要邀请毛泽东去重庆谈判?学生思考并回答通过材料和漫画设置情境,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
活动4【活动】辩论4、想一想,辨一辨作为中共领导人,毛泽东去还是不去?学生思考,辩论通过选择性的设问,引领并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活动5【活动】自主学习5、结合教材,自主学习了解重庆谈判的人物,时间、谈判结果。
学生自主学习,思考并回答。
通过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活动6【讲授】提问6、易错点睛重庆谈判未能阻止内战的爆发,因此这场谈判毫无意义。
这种说法正确吗? 学生思考并回答通过问题引领,激发并培养学生学科的思维能力。
活动7【讲授】表格出示7、出示内战爆发的地图和国共双方力量对比表格根据上述材料,你能否对内战做出初步的预测,并阐述你的理由。
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两种命运的决战第二框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
2019秋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同步测试题:第四单元第一课两种命运的决战第二框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项选择题1.“蒋介石把他的主要兵力集中在陕北、山东,搞重点进攻,好比两个拳头一张,胸膛就露出来了。
……我们就攻其薄弱部分,从中央突破,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胸膛。
”这是毛泽东对1947年战局的一个分析。
针对这种情况,中共中央采取的战略行动是( )A.渡江战役B.转战陕北,进行战略防御C.挺进大别山,转入战略反攻D.打运动战,进行战略转移2.下图是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的第一个关于土地制度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它为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人力物力保障。
“战争”是指( )A.护国战争B.北伐战争C.抗日战争D.解放战争3.以下三幅图片反映的是解放战争时期的史实。
请你根据三幅图片,确定一个研究主题( )A.全面内战爆发B.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C.战略大决战D.百万雄师过大江4.这一战后,东北解放区成为巩固的战略后方。
毛泽东信心十足地说:“这样,我们原来预计的战争进程,大为缩短。
”“现在看来,只要从现在起,再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可能将国民党反动政府从根本上打倒了。
”“这一战”指的是( )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D.三大战役5.1948年12月,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二军(原东北野战军第五纵队)陆续接到指令:“隔而不围”“围而不打”“打谈结合、以打促和”,如需必打,则以步枪、刺刀和手榴弹,展开近战和肉搏,不得炮击……此战是在夺取( )A.锦州B.北平C.徐州D.南京6.小说《茶馆》讲述了三个时代和三个社会:戊戌变法后的清末社会、辛亥革命后军阀混战的民国社会、抗战后国民党统治的国统区。
请判断下列情景不会在茶馆中发生的是( )A.第一个时代和社会中,有人议论“谁敢改动祖宗的章程,谁就掉脑袋”B.第二个时代和社会中,有人说“有皇上的时候,我们给皇上效力,有袁大总统的时候,我们给袁大总统效力……”C.第三个时代和社会中,茶馆里依然贴着“莫谈国是”的纸张D.第三个时代和社会中,茶馆里人在说起中国共产党时都竖起大拇指7.在某次战役中,中共中央军委给前线指挥部的电报指出:“现在不是让敌人退至淮河以南或长江以南的问题,而是第一步歼敌于淮河以北,第二步歼敌于长江以北的问题。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第四单元中国革命的胜利第1课《两种命运的决战》教案3新人教版
两种命运的决战1教学目标通过史料对比,学生能描述国统区和解放区不同的社会面貌,能说出人心向背在战争中的作用。
2.研读地图,自学课文,了解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的概况。
3.通过研讨问题,明确共产党在解放战争中由弱变强最终取得胜利的原因。
2重点难点重点:土地改革和三大战役。
2.难点:共产党在解放战争中由弱变强最终取得胜利的原因。
3教学过程3.1第一学时3.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1.本课主要问题A. 对比开战一年来国统区、解放区的不同社会面貌(政治、经济等),分析其对战争的影响。
B. “挺进大别山”的概况、作用、意义。
C. 了解战略决战时机、过程和结果,分析三大战役胜利的原因。
活动2【活动】2.分析开战一年来国统区、解放区的不同社会面貌(政治、经济等),分析其对战争的影响。
国统区(黑暗腐败 )解放区(欣欣向荣)军事进攻受挫,损兵折将双方力量对比明显变化,解放军总兵力增加,逐渐扭转了战场上的不利局面经济企业倒闭、物价飞涨、生活恶化进行土地改革,彻底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政治腐败统治:趁接收日伪财产之机掠夺人民财产发动内战、孤立无援国统区人民“三反”斗争农民拥护共产党政权,踊跃参军、参战,掀起支援前线的热潮为共产党夺取全国胜利,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物力支持,增强了解放军的实力。
影响经济崩溃统治危机结论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心向背活动3【活动】3. “千里挺进大别山”——标志: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时间:1947年6月人物:刘伯承邓小平(晋冀鲁豫解放军)作用:大别山战略地位重要,处武汉和南京正中间,控制住大别山就意味着东镇南京,西逼武汉,南扼长江,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战争局面。
活动4【活动】4. 三大战役——标志:政治:民主政权得到广大爱国人士支持经济:土改,经济状况改善,后方巩固军事:敌我力量变化逐渐有利于我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时间1948年9月—11月1948年11月—1949年1月1948年11月—1949年1月解放区域东北地区华北地区长江以北的中原和华东地区歼敌人数47万多52万多55万多战役地点锦州、黑山沈阳张家口、新保安天津、北平碾庄、陈官庄、双堆集敌军起义地点长春北平(北京)意义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大片国土解放、大大加快了解放战争全国胜利的到来活动5【活动】5. 三大战役胜利的原因政治:共产党加强民主建设,团结了各界爱国民众;国民党统治腐败,一党专政,失去民心。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两种命运的决战》教案
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如下:
1.重点: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形势变化、解放战争时期的决战过程及解放战争的胜利意义。
2.难点: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的决战过程及其战略意义。
解决办法:
1.对于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形势变化,可以通过时间轴的方式进行梳理,帮助学生清晰地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发展脉络。
例题4:分析解放战争时期的人民群众在战争中的作用。
答案:解放战争时期,人民群众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为解放军提供了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如参加民兵、担任向导、提供情报等;他们还积极参与土地改革,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为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他们在战争中的作用,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力量。
(3)小组讨论法:在讲解解放战争的胜利意义时,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探讨解放战争胜利对新中国的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等方面的影响。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和价值观。
2.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
为了促进学生参与和互动,我将设计以下教学活动:
(1)角色扮演:在讲解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形势变化时,我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分别扮演国共两党领导人,从不同角度分析当时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形势。通过角色扮演,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在线工具:在课堂实践中,我将利用在线工具,如互动讨论区、历史地图等,方便学生随时查阅资料、交流讨论。通过在线工具,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结合以上教学方法、教学活动和教学媒体,我将努力提高本节课的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知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两种命运的决战》教案
初中历史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2课时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课件
结合图4-10及课本知识,归纳: 三大战役
战役名称 时间 歼敌人数 意义
历史意义
辽沈 战役 淮海 战役
平津 战役
1948年9月─ 11月
1948年11月─ 49 年1月
47万 55万
1948年11月─ 49 年1月
52万
解放了东北全境
奠定了解放长江以 南各省的基础
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国民党军队 主力基本上 被消灭,大 大加快了人 民解放战争 全国胜利的 到来。
1949年美国《生活》杂志刊登了一幅解放军解放上海后,很多 战士睡在马路边上的照片,照片标题为“国民党统治时代结束 了!”下面叙述中,对这句话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B ) A.上海是最后一座解放的城市 B.解放军的行动赢得了民心,国民党统治必然被推翻 C.上海解放标志着国民党统治被推翻 D.上海解放标志着解放战争的胜利
解放军战将要粟裕在某次战役之后,于“万马腾欢” 之时,填《沁园春》一阕:“杯高举, 望军民莫 醉,鞭指江南。”这次战役是( D ) A. 平津战役 B. 渡江战役 C. 辽沈战役 D. 淮海战役
解放战争时期,战略大决战阶段的三大战役是 (A ) ①辽沈战役 ②淮海战役 ③平津战役 ④渡 江战役。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土
国统区:通货膨胀、物价飞涨
地 改
土地改革 解放区:进行了土地改革
革 与 三
时间:1947年6月 战略反攻
标志: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大
战
时间: 1948年9月—1949年1月
役
名称: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三大战役 结果: 基本消灭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
非常感谢你的收看
人教版历史九年级4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教案与反思牛老师
第2课时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江缘学校陈思梅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子兵法·谋攻》樱落学校曾泽平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中国土地法大纲》;了解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三大战役等史实。
【过程与方法】认真分析获取三大战役示意图有效信息,学习“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毛泽东等战略家军事指挥家以伟大胆略和雄伟气魄,准确把握历史机遇、夺取革命彻底胜利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重点难点【重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三大战役。
【难点】三大战役取得胜利的原因。
教学过程【自主学习】1、解放区的土地改革的内容和作用是什么?2、三大战役是指哪三次战?3、为什么要用和平手段解决北平?4、解放南京意味着什么?【新课导入】(材料式导入)“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首诗是毛泽东在1949年4月23日渡江战役后写的,渡江战役是怎样发起的?我们一起来学习24课,了解一下这段历史。
【合作探究】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1、阅读P105,比较国统区和解放区的社会面貌。
根据教材总结归纳。
2、阅读图片《解放区的农民送亲人参军》,思考:土地改革对解放战争的胜利起到了什么作用?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和物力保障。
二、三大战役1、揭开解放军战略进攻序幕的是什么?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2.为什么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的开始?当时战局已经发生变化,敌军的进攻被粉碎,我军具备了反攻条件。
刘邓大军这个军事行动采取的是进攻态势,把战场摆到国民党统治区去了,严重威胁着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武汉,并带动了其他各战场的解放军转入反攻。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教案:第四单元第一课两种命运的决战(2份打包)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包括:
1.时空观念:通过学习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学生能够建立起正确的时间和空间观念,理解这些战役在中国解放战争中的重要地位。
2.史料实证:学生需要学会通过战役的过程、结果以及影响等史料,进行实证分析,从而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两种命运的决战》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知道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这三大战役吗?”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这些战役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2.淮海战役: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了解淮海战役的时间、地点、参战双方以及战役的经过和结果。学生需要掌握淮海战役对于国共双方的影响,以及其在中国解放战争中的地位。
3.平津战役: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了解平津战役的时间、地点、参战双方以及战役的经过和结果。学生需要掌握平津战役对于国共双方的影响,以及其在中国解放战争中的地位。
拓展与延伸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详细介绍了解放军的战役和战术,深入分析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的战略意义。
-《中国现代史》:深入研究中国现代史的发展进程,探讨三大战役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解放战争时期的党的军事战略》:研究党的军事战略在解放战争时期的演变和发展,以及其在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中的应用。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2020-2021学年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4.1.2土地改革教学案(无答案)
法保障。
)2、你知道我们现在农村施行的是什么政策吗?他和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共同作用是什么?你能为党和政府为“三农”建设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吗?五、知识回放,梳理结构六、达标训练,巩固提高(同学们,本堂课掌握的怎么样了?测测你的记忆力吧,看看哪个同学做的最好!)1.1949年--1953年,新中国在巩固新生政权方而取得的成就有()①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②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③大陆基本完成土地改革④提前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 A.①② B.③④C.①③D.②④2.下列对我国1950~1952年土地改革运动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其主要目的是将土地收归国有B.土地改革的完成,废除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土地制度C.土地改革使三亿多农民分到了土地D.它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3.新中国成立后,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主要是因为()A.完成土地改革B.实现农业合作化C.掀起“大跃进”运动D.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4.我国建国初期开展的废除封建剥削制度的运动是()A 土地改革运动B “大跃进”运动C 农业合作化运动D 人民公社化运动5.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的重点地区是()A、新解放区B、老解放区C、少数民族地区D、边远地区6.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人民政府公布的土地改革法令是()A、1950年-《中国土地法》B、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C、1951年-《中国土地改革法》D、1949年-《中国土地法大纲》7.1952年,农民为能在自己土地上耕种而高兴,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是()A、镇压了反革命B、进行了土地改革C、加入了人民公社D、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地改革和三大战役一、【课标解读】课标:3-1-5叙述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历程,知道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解读:本课是要让学生学习土地改革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知道三大战役的名称、时间、地点,以及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习毛泽东等领导人以战略家的伟大胆略和雄伟气魄,把握战略决战这一历史机遇。
最终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功绩,进而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材简析】:.本课运用对比的手法,生动地描述了国统区和解放区不同的社会面貌,说明人心向背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在此基础上,教材继续将重点放在战场上,运用地图、数据与历史图片等资料,全方位再现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的概况,说明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共产党在战争中由弱变强,最终取得胜利。
1.教材编写特点及意图:【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比较国统区与解放区的社会面貌,分析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2.知道土地改革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3.初步了解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重要意义。
4.知道三大战役的名称、时间、地点,以及重要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军队优劣势、强弱势、成败势的发展演变进行分析,归纳出蒋家王朝的覆灭是历史的必然,培养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历史史实,归纳综合得出结论的历史思维能力。
2.在教师指导下,分析土地改革的意义,从而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土地改革的胜利,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为即将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
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农民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一直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以此激发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感情。
2..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学习毛泽东等领导人以战略家的伟大胆略和雄伟气魄,把握战略决战这一历史机遇。
最终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功绩,进而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知道土地改革的内容及意义。
难点:2.比较国统区与解放区的社会面貌。
五、【教学思想和策略方法】:教学思想:“依标施教”、“以史导论”、“提升学力”策略方法:(1)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播放视频片段,展示历史图片及相关史料,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问题探究法:采用以探究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法,通过设置不同的问题,引导学生以探究、自主、合作的精神开展学习,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教师适当指导,及时反馈和总结。
师生共同合作。
六、【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复习提问:(1)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哪次会议上决定的?(2)重庆谈判国共双方签订的协定是什么?(3)内战爆发时,国共双方的力量对比怎样?由问题(3)引发学生讨论:共产党为何能够打败国民党呢?引用陈毅元帅对淮海战役的一句评价: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
引导学生从军事与民心两个方面进行思考。
结论:得民心者得天下。
设计意图:以疑问作为开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学习新课:1.国民党为何会失民心,而共产党为何能够得民心?(1)引导学生阅读P105页的内容并思考这一问题。
(2)多媒体播放视频《国统区的危机》,并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回答:国统区存在哪些危机?归纳:政治腐败,孤立无援;物价飞涨,经济崩溃;民不聊生,载声怨道。
(3)视频:《解放区的天》MV,思考:对于解放区的农民来说,共产党最大的恩情是什么?土地改革,《中国土地法大纲》——消灭封建剥削制度过渡:在政治上,共产党得到了人民的支持,在军事上,实力差距逐渐缩小,最后的决战终于到来了。
设计意图:在大量资料的基础上,让学生阅读后解答问题。
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千里跃进大别山视频《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大决战:三大战役(1)指导学生看P106图,了解三大战役的地点和时间。
(2)三大战役的胜利,对于战争的局势产生怎样的影响?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3)组织学生阅读P107的材料,并思考书上的问题:从四个方面归纳共产党取得胜利的原因: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培养学生总结和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参考答案:政治上:参加重庆谈判,取得主动;军事上:以运动战粉碎了国民党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根据形势变化及时进行战略反攻;经济上:在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社会上:得民心,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三)课堂练习:完成《作业本》中的相关练习,并反馈和点评。
(四)课堂小结:结合板书,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要点。
板书设计:二、土地改革和三大战役1.国统区和解放区的比较:国统区:政治腐败,孤立无援;物价飞涨,经济崩溃;民不聊生,载声怨道。
解放区:土地改革——消灭封建剥削制度。
2.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序幕3.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基本消灭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平津战役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二、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三)讲授新课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①古文字系统甲古文——钟鼎文——篆书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请学生讨论这几种字体的特点?)古文字是一种以象形为主的字体。
②今文字系统隶书——草书——行书——楷书到了秦末、汉初这一时期,各地交流日见繁多而小篆书写较慢,不能满足需要,隶书便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隶书另一层意思是平民使用,同时还出现了一种草写的章草(独草),这时笔墨纸都已出现,对书法的独立创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狂草在魏晋出现,唐朝的张旭、怀素将它推向顶峰;行书出现于晋,是一种介于楷、行之间的字体;楷书也是魏晋出现,唐朝达到顶峰,著名的书法家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
(请学生谈一下对今文字是怎样理解的?),教师进行归纳: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已经摆脱了象形走向抽象化。
B主要书体的形式特征①古文字:甲骨文,由于它处于文明的萌芽时期,故字形错落有致辞,纯古可爱,目前发现的总共有3000多字,可认识的约1800字。
金文,处在文明的发展初期,线条朴实质感饱满而丰腴,因它多附在金属器皿上,所以保存完整。
石鼓文是战国时期秦的文字,记载的是君王外出狩猎和祈祷丰年,秦篆是一种严谨刻板的纯实用性的字体,艺术价值很小。
②今文字:隶书是在秦篆严谨的压抑下出现的一种潇洒开放型的新字体,课本图例《张迁碑》结构方正,四周平稳,刚劲沉着,是汉碑方笔的典范,章草是在隶书基础上更艺术化,实用化的字体,索靖《急就章》便是这种字体的代表作,字字独立,高古凝重,楷书有两大部分构成:魏碑、唐楷魏碑是北魏时期优秀书法作品的统称。
《郑文公碑》和《始平公造像》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前者气势纵横,雄浑深厚,劲健绝逸是圆笔的典型;唐楷中的《醴泉铭》法度森严、遒劲雄强,浑穆古拙、浑厚刚健,《神策军碑》精练苍劲、风神整峻、法度谨严,以上三种书体分别代表了唐楷三个时期的不同特点。
《兰亭序》和《洛神赋》作者分别是晋代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两座高峰,前者气骨雄骏、风神跌宕、秀逸萧散的境界,后者在技法上达到了由拙到巧、笔墨洗练、丝丝入扣的微妙的境界。
他们都是不拘泥于传统的章法和技能,对后世学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代文征明的书法文雅自如,现代书家沈尹默在继承传统书法方面起到了不可魔灭的作用。
3、欣赏要点:先找几位同学说一下自己评价书法作品的标准或原则是什么?[或如何来欣赏一幅书法作品?]学生谈完后,对他们的观点进行归纳总结。
然后自己要谈一下自己的观点:书法艺术的欣赏活动,有着不同于其它艺术门类的特征,欣赏书法伤口不可能获得相对直接的印象、辨识与教益,也不可能单纯为了使学生辨识书写的内容,去探讨言词语汇上的优劣。
进而得出:书法主要是通过对抽象的点画线条、结构形态和章法布局等有“情趣意味“的形式,从客观物象各种美的体态,安致这些独有的特性中,使人们在欣赏时得到精神上健康闲静的愉悦和人们意念境界里的美妙享受(结合讲授出示古代书法名作的图片,并与一般的书法作品进行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中得出什么是格调节器高雅,什么是粗庸平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