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研究类型论

合集下载

纽马克的文本类型理论及翻译方法探究

纽马克的文本类型理论及翻译方法探究

纽马克的文本类型理论及翻译方法探究导语:尼德兰语学者纽马克(Eddy Verheul Newmark)是当代翻译学界的重要研究者之一,他提出了著名的“纽马克翻译理论”。

本文将探讨纽马克的文本类型理论以及翻译方法,并分析其对翻译实践的启示。

一、纽马克的文本类型理论纽马克的文本类型理论是其翻译理论的核心之一。

他认为不同的文本类型具有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技巧,因此翻译时需根据文本类型的特点进行相应的处理。

1. 叙述性文本叙述性文本着重于叙述事件、事实和观点。

在翻译时,翻译者应尽量保持原文的逻辑结构和语气,忠实地再现原文的内容。

同时,应注意调整句子的顺序和篇章的连贯性,以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

2. 描述性文本描述性文本主要描述事物、情景和形象等。

纽马克建议翻译者通过运用形象化的语言,尽量呈现原文中的感官体验和形象感受。

同时,在翻译时也需注意调整句子的结构和修辞手法,以符合目标语言读者的理解习惯。

3. 说明性文本说明性文本是指介绍和解释事物的文本类型。

在翻译说明性文本时,翻译者应确保准确传达原文中的信息,尽量保持说明的准确性和简明性。

此外,还需注意适应目标语言读者的认知和文化背景,确保翻译结果易于理解。

4. 议论性文本议论性文本强调作者对事物的看法和观点。

在翻译时,翻译者应尽量保持原文的立场和态度,并通过合适的修辞手法和语气来传达原文中的说服力。

同时,也需注意平衡原文的长短句和逻辑关系,以保持翻译的连贯性和流畅度。

二、纽马克的翻译方法除了文本类型理论,纽马克还提出了一些翻译的实用方法,有助于提高翻译的质量和效率。

1. 直译和意译的运用直译是指尽量保持源语言的结构和表达方式,逐词逐句地翻译。

而意译则是根据目标语言的习惯和表达方式,对源语言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变化。

纽马克认为,翻译时应根据具体的情况灵活运用直译和意译,以保持翻译的准确性和自然度。

2. 文化因素的考虑纽马克强调文化对翻译的重要性。

在翻译时,翻译者需要了解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并将其考虑到翻译过程中。

常用翻译研究理论及视角

常用翻译研究理论及视角

1.20世纪70年代德国功能学派:
a.文本类型:Reiss将待翻译分为四类:信息型informative、表达型
expressive,操作型operative,视听型audiomedial。

将文本归类,可由此采用相应的翻译策略,同时便于评估翻译质量是否达到原文本类别的要求。

b.目的论:Skopos theory
2.20世纪80年代初Peter Newmark(纽马克): semantic translation and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语义翻译注重对原文语义的重视传达,并常在形式上尽量与原文一直交际翻译注重交际的顺畅,可为交际转换语言形式
3.20世纪90年代语篇分析理论应用于翻译
韩礼德、Juliane House
从语言学语篇角度诠释翻译
4.Itamar Even-Zohar and Toury多元系统理论:
目的语文化决定作品是否翻译,同时规范遣词用语。

翻译要看目的语文化强势还是弱势。

注重翻译中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5.manipulation school操纵学派翻译观
6.译者主体性:20世纪70-80年代文化转向后译者的地位越来越被认可,不再处于隐形地位,在文本选择、审美态度、翻译策略使用等方面体现出译者的主体性。

重要内容可参看查明建和田雨关于译者主体性的文章。

7.女性主义翻译观
8.殖民主义翻译观
8.George Steiner 阐释学翻译观
9.认知视角翻译观
10.互文性
11.接受美学视角
等等。

莱斯的翻译类型学与文本类型翻译在中国

莱斯的翻译类型学与文本类型翻译在中国

莱斯的翻译类型学与文本类型翻译在中国一、本文概述《莱斯的翻译类型学与文本类型翻译在中国》这篇文章旨在探讨德国翻译理论家汉斯·J·莱斯(Hans J. Vermeer)的翻译类型学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影响和应用。

莱斯作为翻译类型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其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本文首先将对莱斯的翻译类型学进行简要介绍,包括其理论背景、核心概念和主要特点。

随后,文章将分析文本类型翻译在中国的发展状况,包括中国学者对莱斯理论的接受程度、理论在中国的实践应用以及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通过对比莱斯的翻译类型学与文本类型翻译在中国的发展,本文旨在揭示两者之间的异同点,探讨莱斯理论在中国翻译实践中的适用性和局限性,并为中国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新的启示和思考。

二、莱斯翻译类型学理论概述德国翻译理论家汉斯·J·莱斯(Hans J. Vermeer)提出的翻译类型学理论,是翻译研究领域的一大重要理论贡献。

莱斯在继承和发展诺德的功能翻译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翻译行为理论和翻译类型学理论,为翻译实践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理论支撑。

莱斯认为,翻译并非简单的语言转换行为,而是一种复杂的跨文化交流活动。

他强调翻译的目的和功能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提出了翻译行为理论和翻译类型学理论。

其中,翻译类型学理论是莱斯理论的核心组成部分,旨在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和文本功能,将翻译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并制定相应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根据莱斯的理论,翻译可以分为三种基本类型:信息型翻译、表达型翻译和操作型翻译。

信息型翻译主要关注原文的信息传递,要求译文准确、清晰地传达原文的信息内容;表达型翻译则更侧重于原文作者的意图和表达风格,要求译文在传递信息的同时,尽可能保留原文的语言特色和美学价值;操作型翻译则强调译文在目标文化中的实际效果和影响,要求译文能够引起目标读者的共鸣和反应。

莱斯的翻译类型学理论为翻译实践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纽马克的翻译理论

纽马克的翻译理论

• 到底孰个是真正的解人实在无法评断。我们又安 到底孰个是真正的解人实在无法评断。 得起严老先生于地下而询之这恐怕要成为千古疑 案了。正是,妙谛纷纷说到今 妙谛纷纷说到今, 案了。正是 妙谛纷纷说到今 几人探藏得真经就 拿一个“ 字来说吧。 拿一个“ 信”字来说吧。以“ 信”作为翻译的标 对不对呢当然对的。谁也不能否认的, 准, 对不对呢当然对的。谁也不能否认的 因为这 是翻译的本质所决定的不‘ 就不成其为翻译。 是翻译的本质所决定的不‘ 信”就不成其为翻译。 但是“ 是一个抽象的、空洞的概念。 但是“ 信”是一个抽象的、空洞的概念。到底怎 样才算“ 各个翻译家都有不同的看法, 样才算“ 信” 各个翻译家都有不同的看法 因此 就出现了各种不同的翻译方式。 就出现了各种不同的翻译方式。有人认为必须逐 句移译方为信有人认为必须尽可能保持原文的语 言形式, 以至句法结构有人认为可以不顾原文的语 言形式 言形式, 言形式 只要传达原作的意思就行有人认为必须 形神兼似”方为信多有人认为“遗貌取神” “ 形神兼似”方为信多有人认为“遗貌取神”斯 为信。各人的看法不同, 众说纷纭, 为信。各人的看法不同 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在这 一方面, 奈达博士似乎比严老先生就要高明一些, 一方面 奈达博士似乎比严老先生就要高明一些 或者说, 明确一些了。 或者说 明确一些了。
• 严复的“信、达、雅”说, 实际上并没有构成完整 严复的“ 的翻译理论。他老先生当日写《例言》那篇文章, 的翻译理论。他老先生当日写《例言》那篇文章 也并不有志为翻译理论家, 他只是根据他翻译《 也并不有志为翻译理论家 他只是根据他翻译《天 演论》的经验, 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而已。 演论》的经验 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而已。所以他 采取的评议方法是随感式、印象式的, 采取的评议方法是随感式、印象式的 是微观的分 析方法, 并没有从宏观的角度, 进行全面的分析研 析方法 并没有从宏观的角度 从而找出客观的规律来。事实上, 究, 从而找出客观的规律来。事实上 象翻译这样 一门牵涉到两个不同民族的语言、文化、思想、 一门牵涉到两个不同民族的语言、文化、思想、 艺术交流的、极其广泛而繁复的学问,要简单地用 艺术交流的、极其广泛而繁复的学问 要简单地用 三个字来概括其理论, 恐怕是有困难的。 三个字来概括其理论 恐怕是有困难的。而况他老 人家又是一位古文大家,行文力求古雅 简练、 行文力求古雅、 人家又是一位古文大家 行文力求古雅、简练、含 言有尽而意无穷” 所以他解释“ 蓄, 要“ 言有尽而意无穷” 。所以他解释“ 信、 达、雅” 三词的涵义, 只有寥寥数语, 而含义深邃, 三词的涵义 只有寥寥数语 而含义深邃 难于窥测, 读者要悉心揣摩, 难于窥测 读者要悉心揣摩 以探测其意旨所在而 各人由于经验和领悟的不同, 各人由于经验和领悟的不同 往往就作出不同的解 释来。所以, 近百年来, 不知有多少人引用“ 释来。所以 近百年来 不知有多少人引用“ 信、 赞颂“ 解释“ 达、雅” , 赞颂“ 信、达、雅” ,解释“ 信、达、 解释 雅” 。

功能加忠诚——介评克里丝汀·诺德的功能翻译理论

功能加忠诚——介评克里丝汀·诺德的功能翻译理论

功能加忠诚——介评克里丝汀·诺德的功能翻译理论摘要:诺德的功能翻译理论建立在两大基石之上:功能加忠诚。

功能指的是译文在译语环境中按预定的方式运作的因素;忠诚指的是译者、原文作者、译文接受者及翻译发起者之间的人际关系。

忠诚原则限制了某一原文的译文功能范围,增加了译者与客户之间对翻译任务的商议。

本文先介绍这个看起来似乎矛盾的“功能加忠诚”理论并追溯其起源,然后评论该理论对翻译研究与翻译教学的价值及其局限性。

关键词:功能翻译理论;功能;忠诚1.序言20世纪70年代以来,德国功能翻译理论蓬勃发展。

其代表人物几乎都是翻译实践者兼在大学翻译培训机构的翻译教师。

功能翻译理论主要以广义上的功能语言学为基础,具有评价与规范意义。

评价意义包括对所处文化情景中翻译功能的鉴定;规范意义是指对未来的专业翻译工作者进行培训,要求他们译出好的(即具有某种功能的)、满足客户需要的译作,并且要求译员寻求充分的论据来保护其译作免受委托者和使用者的不合理批评。

由于语言的障碍,很多德国学者的论著与观点不但无法为非德语读者所熟知,有时甚至引起误解。

诺德(Christiane Nord)是德国翻译研究克里丝汀界的领袖人物,她意识到语言在学术交流中的重要性,于是将其德语著作《翻译中的语篇分析:理论、方法及翻译导向的语篇分析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翻译成英语出版,此书在翻译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之后她再接再励,直接用英语著书,《翻译是一种目的性活动解释功能翻译理论》于1997年问世。

该书全面介绍了德国功能翻译学派的理论,解释这些理论的模糊点及其术语,同时也阐明她本人的功能翻译观点。

诺德深受其老师莱思的文本类型学的影响,十分忠诚于弗米尔的目的论,非常赞赏霍斯-曼特瑞的翻译行为理论;同时也有自己的见解。

她把忠诚原则引入功能主义模式,希望解决翻译中的激进功能主义问题。

忠诚指的是译者、原文作者、译文接受者及翻译发起者之间的人际关系。

诺德宣称,功能主义理论可以涵盖翻译的所有类型,而且对翻译教学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功能学派翻译理论全解

功能学派翻译理论全解

针对翻译研究中对等理论的薄弱环节,德国的功能翻译理论于上 世纪70年代后期而生,它是以目的论( Skopostheory) 为核心的 强调文本和翻译功能的一种翻译流派, 它的出现反映了翻译的 全面转向,即由原先占主导地位的语言学及侧重形式的翻译理 论转向更加注重功能和社会文化因素的翻译观 。 功能目的翻译论旨在于翻译应该基于以译文和译文读者的反应 来进行翻译,而不是依据传统理论中的翻译应以原文和原文读 者的反应进行 。可以说,目的论摆脱了传统翻译理论,从另一 个新的角度来进行翻译研究.
早期理论:
主要围绕对等概念展开,她认为翻译追求的对等应该是语 篇层面的对等,而非词、句的对等,所以主张将翻译策略 和语言功能、语篇类型以及文章体裁结合起来考察。作为 长期从事翻译培训的教师,莱斯的功能研究法起初是为了 使译本评估系统化,提出将文本功能作为翻译批评的标准, 从原文和译文二者功能之间的关系来评价译文。
在论文《翻译的抉择:类型、体裁及文本的个性》一文中,莱 斯在语篇类型学的基础上,细致地分析了翻译过程的步骤,以 及语篇类型和体裁对翻译交际中出现的变化所起的作用。她把 翻译过程分为 分析阶段要明确原文的功能类型(text type)和文本体裁 (text variety),然后进行文本外部语言分析。 重述阶段是在上一步的基础上组织目标文本的结构,文本 功能决定一般翻译方法,体裁语言和篇章结构。文章还提议建 立翻译类型学。
后期理论:
在自身翻译实践的启发下,她认识到在翻译实际中不可能实现 真正的对等,在有些情光转向翻译的目的,并和弗 米尔一起成为翻译研究目的论的倡导者。
• 莱斯反对莱比锡学派学者卡德含混的语篇概念,她 借鉴了卡尔·比勒对语言功能的三分法,将语篇类 型分为信息型、表达型和操作型三种类型,并指出 语篇类型决定具体的翻译方法。一篇文章可能同时 具备几种功能,但总有一种处于主导地位,能否传 达原文的主导功能是评判译文的重要因素。 •同时,她认为目标文本的形态首先应该由目标语境 中所要求的功能和目的决定,目的随接受者的不同 而改变。

描述翻译理论

描述翻译理论

描述翻译研究的发展:描述翻译研究的思想发轫于上个世纪50年代。

1953年,约翰·麦克法兰(JohnMacFarlane)1972年,霍尔姆斯( James Holmes)在其论文《翻译研究的名与实》中提出了令翻译研究界振聋发聩的翻译研究图谱,并在其中确立了“描述”性研究在翻译研究中的中心地位。

而在图里(Gideon Toury)发表了系统勾画描述翻译研究方法论和研究重点及框架的《描述翻译学及其他》一书之后,描述性翻译研究逐渐开始了对长期以来占据翻译研究中心地位的规范性研究的“抢班夺权”,“描述”成为了翻译研究中的新趋向。

詹姆斯·霍尔姆斯詹姆斯·霍尔姆斯 (1924-1986)是美籍荷兰学者,英-荷诗歌的杰出翻译家,长期在阿姆斯特丹大学工作。

他的主要论文都收在他去世后人们为他整理的集子《文学翻译和翻译学论文集》(1988)里。

其论著《翻译研究的名与实》(1972)被认为是翻译研究派的成立宣言,是翻译研究派的奠基之作。

主要对翻译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名称、性质、研究领域、问题置以及学科范围提出了创建性意见。

他还提出了翻译研究这一新领域涉及的范围及结构模式,认为该研究方法是以经验为依据的实践,研究的对象是在某一特定文化中出现的译文。

他最终认为“Translation stududies”(翻译学)是术语中最适合的名称。

性质:实证学科研究范围:面向产品的研究面向功能的研究描述翻学(d escruotuve traslation studies, DTS)纯翻译研究面向过程的研究理论翻译研究终极目标普遍翻译理论(theoretical translation studies,ThTs)翻译教学应用翻译研究翻译政策翻译批评特定媒介理论特定区域理论特定层次理论部分翻译理论构成普遍翻译理论特定文类(或语类的)理论特定时代的理论特定问题的理论描述翻译学:描述现实生活中翻译这一特殊现象;理论翻译研究,运用描述翻译研究的结果,结合有关领域和学科的信息,推演出原则、理论、模式,以解释和预测翻译现象。

翻译对等理论

翻译对等理论
接受者和译语信息之间的关系, 与原语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
间的关系基本相同 ”
→为了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相同的信息量, 奈达强调
可以适当改变原文的形式, 以增强译文的理解
第九页,编辑于星期三:五点 五十六分。
第三阶段
建立在社会符号学基础上的功能对等理论
→奈达认为翻译即翻译意义, 而符号学是分析意义的最全面的
四、翻译界对பைடு நூலகம்等理论的争论
自从1953年里乌(E. V. Rieu)首次提出“对等”这一概
念后,翻译理论家们就从未停止过争论应该如何理解这一
翻译理论,由此形成许多不同甚至相去甚远的观点 :
第十二页,编辑于星期三:五点 五十六分。
霍姆斯认为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文本对等”(textual
equivalence),只有“对应”(correspondence)或“匹配
关注转移到读者对文本动态信息的关注。

在1969年的《翻译理论与实践》中, 奈达再次定义说:
“ 动态对等就是译文读者对译文所作出的反应与原文读者
对原文所作出的反应基本一致”。
这里的动态对等就是指功能对等
第七页,编辑于星期三:五点 五十六分。
功能对等理论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建立在现代语言学基础上的功能对等理论
文的通顺。
既忠实又通顺的译文为读者反应的对等创造了条件,
这就使得功能对等有了实现的可能
第八页,编辑于星期三:五点 五十六分。
第二阶段
建立在信息论基础上的功能对等理论
他认为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所表达的信息转变为另一种语言的
信息的活动, 翻译的目的就是通过传递信息, 起到交际的作
用。
→只有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相同的信息量, 才能使“译语

翻译学导论

翻译学导论

翻译学导论1. 霍姆斯的翻译学结构图霍姆斯的翻译学可以分为“纯理论翻译学”和“应用翻译学”:(1)按照霍姆斯的解释,“纯理论翻译学”的目标是描述翻译现象(描述性翻译理论),建立一些普遍的原则,用以解释和预测翻译现象(翻译理论)。

“纯理论翻译学”下面的“翻译理论”分支又可再分为普遍理论和专门理论。

霍姆斯这里的“普遍理论”是指那些致力于描述和解释各种类型的翻译,并加以概括,适合所有翻译的研究。

“专门理论”研究包括:翻译媒介研究、翻译语对研究、翻译层次研究、文本类型翻译研究、翻译时期研究、具体翻译问题研究。

尽管霍姆斯做出了上述区分,他同时也指出,上述“专门”翻译理论的各个方面可以同时适用。

霍姆斯的“纯理论翻译学”的另一个分支是“描述性翻译研究”。

描述性翻译研究重点探讨的是翻译产品、翻译功能和翻译过程。

描述性翻译研究的成果可以融入“翻译理论”这个分支,建立一种翻译的普遍理论,或者更为可能的是,按图所划分的“专门翻译”理论。

(2)霍姆斯的“应用翻译学”包括三个方面:译员培训、翻译辅助工具、翻译批评。

2. 产品导向的描述性翻译研究探讨已经存在的翻译作品。

它可以对单个的原语文本--目的语文本配对进行描述或分析,也可以对同一个原语文本的一个或多个目的语文本展开比较分析。

这些小规模的研究可以累积成为更大规模的翻译研究,探讨某一特定时期、某种语言或是某种文本类型的翻译。

大规模的研究可以是历时性的(顺着时间的发展),也可以是共时性的(某一特定的时间点或时间段)。

功能导向的描述性翻译研究指的是“在接受语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下描述[翻译的]功能:这是对背景而不是对文本的一个研究”。

可以探讨的问题包括哪些书籍在何时何地被翻译,产生何种影响。

这一领域,霍姆斯称之为“社会翻译研究”,今天更多地称之为“文化导向的翻译研究”。

过程导向的描述性翻译研究和翻译的心理学有关,它主要致力于挖掘译者大脑中所发生的事情。

虽然后来有些研究者在朗声思维(译者在翻译时将他们的翻译过程叙述出来,研究者对译者的叙述进行录音)方面做了一些研究,但这一领域至今仍然缺乏系统的分析。

常用翻译研究理论及视角

常用翻译研究理论及视角

常用翻译研究理论及视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1.20世纪70年代德国功能学派:
a.文本类型:Reiss将待翻译分为四类:信息型informative、表达型
expressive,操作型operative,视听型audiomedial。

将文本归类,可由此采用相应的翻译策略,同时便于评估翻译质量是否达到原文本类别的要求。

b.目的论:Skopos theory
2.20世纪80年代初Peter Newmark(纽马克): semantic translation and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语义翻译注重对原文语义的重视传达,并常在形式上尽量与原文一直
交际翻译注重交际的顺畅,可为交际转换语言形式
世纪90年代语篇分析理论应用于翻译
韩礼德、Juliane House
从语言学语篇角度诠释翻译
Even-Zohar and Toury多元系统理论:
目的语文化决定作品是否翻译,同时规范遣词用语。

翻译要看目的语文化强势还
是弱势。

注重翻译中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school操纵学派翻译观
6.译者主体性:20世纪70-80年代文化转向后译者的地位越来越被认可,不再处
于隐形地位,在文本选择、审美态度、翻译策略使用等方面体现出译者的主体
性。

重要内容可参看查明建和田雨关于译者主体性的文章。

7.女性主义翻译观
8.殖民主义翻译观
Steiner 阐释学翻译观
9.认知视角翻译观
10.互文性
11.接受美学视角等等。

西方翻译理论

西方翻译理论

西方翻译理论西方翻译理论简介翻译理论在现代尤其是20世纪50世纪以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熟知翻译理论对我们的翻译实践和翻译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会有重要的帮助和价值。

鉴此,这里将简单介绍西方的翻译理论。

西方翻译研究可以粗略地分成五个部分:1( 20世纪前的翻译理论2(语言学中心阶段3(系统翻译理论4(文化研究的面面观5(翻译的哲学理论6(综合性学科翻译研究一(20世纪前的翻译理论背景知识20世纪以前的漫长时间里,翻译理论建立在语文学基础之上,许多哲学家,语文学家,作家和诗人研究的重心是如何翻译经典文学作品。

1(核心A、直译与意译的交锋B、忠实,精神和真理的定义2(代表人物A.西赛罗他坚持他是以演说家而不是以解释者来翻译的。

他倡导意译B(哲罗姆他采取意译而不是直译的翻译方法C(多雷他提出了翻译五原则D(约翰德莱顿提出了翻译三分法:逐字对译,活译,拟作E(亚历山大泰特勒在他的文《翻译的三原则》中提出了翻译的三个原则F.马丁路德通过翻译将精英通俗化G(施莱尔马赫提倡保留原作的原味H(弗朗西斯纽曼强调原作的异味I.马修阿诺德提倡透明的翻译方法二(语言学中心阶段背景知识在20世纪初,索绪尔提出了普遍语言学理论,既为语言学提供了基础,也促使了翻译的语言学研究的建立。

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布卢姆菲尔德的结构语言学及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都为翻译理论家进行语言学方向的翻译研究提供了基础。

主要理论1:对等和等效(1950s, 1960s)1(代表人物(1)罗曼雅各布逊A(描写了翻译的三类型:语内翻译,语际翻译和符际翻译B(提出语际翻译指用一种语言替换另一种语言种的整个信息C(强调对等的差异性(2)尤金奈达A.提出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B.提出著名的读者反应理论C.他的理论以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为基础(3)皮特纽马克A(提出语义对等和交际对等(4)韦内科勒A(区分了对应和对等B(描写了五种对等:外延意义,隐含意义,文本规则,语用及形式对等主要理论2:翻译级转换理论(1950s, 1970s)1(翻译级转换:将原语翻译到LI的语过程中发生的语言方面的小改变。

翻译研究-Susan_Bassnett

翻译研究-Susan_Bassnett

翻译研究-获得和失去获得和失去(LOSS AND GAIN)一旦确立了两个语言中不可能完全一致的原则,那么在翻译的过程中处理获得和失去问题是合乎情理的。

翻译的低等地位表明了大量的时间都被花费在讨论从原语言向目标语言的传递过程中所失去的,然而,译者时常会丰富原语言作为翻译过程的直接结果,其中所获得的却被忽略了。

而且,在原语言语境中没有的可以在目标语言中被语境所代替。

就如Wyatt和Surrey翻译的彼特拉克(Petrarch)的情况。

Eugene Nida针对翻译的失去问题提供了大量信息,特别是译者面对原语言中的术语和概念而目标语言中却不存在的困难。

他引用了圭卡语(Guaica),在委内瑞拉(Venezuela)南部使用的一种语言为例,在这个语言里,不太容易找到英语中murder, stealing和lying等令人满意的替换项,然而,针对good, bad, ugly和beautiful的替换项却有着相当不同的词义。

比如,他指出,圭卡语并不遵循good和bad这样一分为二的范畴,圭卡语采用三分法:(1)Good包括合意的食物,杀死敌人,咀嚼适量大麻,用火烧妻子使其服从和偷窃其他团伙的东西。

(2)Bad包括腐烂的水果,有瑕疵的物品,谋杀了自己团队的成员,偷大家庭的东西和欺骗他人。

(3)Violating taboo包括乱伦,和岳母过于亲近,一个已婚女子在生第一个孩子之前吃貘还有孩子吃了啮齿类动物。

没有必要找离欧洲差别这么远的。

芬兰语中有大量表示雪的不同词汇,阿拉伯语有很多表示骆驼的习性的词,英语中对于光和水,法语中面包的类型,这些词在一定程度上对于译者是不可译的难题。

圣经译者声称另外的困难,比如,三位一体的概念和在特定文化中寓言的社会涵义。

另外还有词汇问题,当然还有不遵循印欧语系,没有时态体系或者时间概念的语言。

Whorf关于有时态语言(English)和无时态语言(Hopi)之间的比较列举了这方面。

翻译的语言学派

翻译的语言学派
语义理论的双重功能: (1)规定或描述语法范畴和语法关系 (2)说明文化环境对语义情景的影响。
12
纽马克 (1916 ---):英国翻译理论家和翻译教育家。他提出 交际翻译、语义翻译和关联翻译。他的观点大多反映 在近二十年来发表的论文中。
4
欧洲任何其他语言学团体都没有像Prague学会 那样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
Dwight Bollinger
Prague 学派曾影响到美国语言学的每一项重要 发了音位学(phonology)。
他们对语言的基本观点是:
1. 语言是一个价值系统,不是千千万万毫不相干 的孤立现象的汇合。因此,要分析语言成分 与其他成分的关系,考虑语言成分在交际中的 功能,这样才能更好理解和评价成分。
该学派把对语言所持的观点御用到翻译研究上。 他们对翻译的主要观点是:
6
1. 翻译必须考虑语言的各种功能,如认识功能、 表达功能、工具功能等;
2.翻译必须重视语义、语法、语音语言风格和文 学体裁方面的比较;
该翻译观在Prague学派的主要成员Jacobson和 后来的穆南、维内、马尔勃兰克、列维等重要 的翻译理论家的著作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
3. 准确的翻译取决于信息对等。
8
首次提出了翻译中的对等概念。 在语际翻译中,我们所关注的不仅是符号与符号 之间的对应(即逐词对应),而且也关注符号与 符号组合的对等。
翻译所涉及的是两种不同符号的对等信息,因此 他把翻译定义为:
用另一种语言的语符解释语言符号
他认为双语符号之间不存在完全对等的关系,对 等关系存在于符号所承载的信息,因此语际翻译 不是符号转换。而是信息转换。
3
有学者对翻译的语言学派做了起止时间的划分, 认为是从1959年Jacobson发表他的著名论文 《翻译的语言观》开始到1972年结束的。

西方翻译理论流派

西方翻译理论流派
语文化里功能的等值。 4、不同时期翻译有不同的原则和规范,翻译就是满足文化的
需要和一定文化里不同群体的需要。
29
女权主义翻译理论
◆ 与传统译论对“一致性”的诉求相反,女性主义翻译致力 于“差异的凸显”。
◆ “差异”有两曾含义:一是指不拘泥于与原作的一致;二 是强调女性话语与男性话语的差异。
◆ 这样的思想一方面抛弃了传统的以原作为中心的翻译理念, 肯定了影响翻译行为的各种因素;另一方面借翻译的灵帝, 构建女性话语的壁垒
的依据应是原文和译文两者功能之间的关系。 2、文本类型理论:信息型、表达型、操作型。 2、译文必须连贯一致,而这种连贯性取决于译者对原文意图
的理解。 3、赖斯的理论总体上是建立在对等理论之上,其实质指的是
译文与原文的功能对等。
21
德国功能学派与诺德
二、弗米尔(Vermeer):目的论 skopos theory 1、三个法则:目的法则、连贯法则、忠实性法则。 2、以行为理论为基础,提出“翻译行为”概念。 3、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法则是目的法则,翻译行为所要达到
◆ 20世纪初,索绪尔提出普通语言学理论,标志着现代语言 学的诞生,也为当代翻译研究的各种语言学方法奠定了基 础。
◆ 虽然出现了各种不同流派的代表人物和理论方法,却存在 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以语言为核心,从语言的结构特征 出发研究翻译的对等问题。
10
翻译的语言学派
主要代表 ◆ 布拉格学派与雅各布森 ◆ 伦敦学派与卡特福德和纽马克 ◆ 美国结构学派和奎因 ◆ 交际理论派与奈达 ◆ 德国功能学派与诺德 ◆ 前苏联的语言学派与费道罗夫和巴尔胡达罗夫
16
伦敦学派与卡特福德和纽马克
5、关联翻译法:原作或译语文本的语言越重要,就越要紧 贴原文翻译。

诺德翻译理论——翻译功能类型学探究

诺德翻译理论——翻译功能类型学探究
糊和混乱的认识 人们不断地通 过各种方法对其 进行 解释 . 很多人秉 惯 : 对于 目的语 文化接受 者来说 . 目的语文本应有 其意义或作用 , 应适 还要考 虑到他们 期望从文本 中得到或感 承在翻译过程 中源语文本和 目的语 文本 ( 包括 “ 语 言学元素” , “ 文本材 应 目的语文化的规范和习惯 . 注意力 就从源语 文本 转移到了 目的语文本及其 料” . “ 信 息” 和“ 传意价值” 等) 保 留不变 的原 则进 行研究 。1 9 4 7 年, 奈 知到什么 这样一来 , 达创立 了“ 动态对等” 理论 ( 与其相对的是形 式对等理论 ) . 并 以此证 明 传意功能上了 . 而此时的源语 文本不 再是翻译过程 中为译者下达要求
了语言 系统要素之 间的关系是不稳定的。1 9 7 9 年. 科勒将 对等理论 划 的依据 . 而被 翻译的接受者 取而代之 了 . 他们 的接 收程度取决 于 目的 习惯 、 规范 、 模式 、 现实世界的知识 和观点等因素。 分为五种类 型 : 指示对等 , 内涵对等 , 文本规范对等 , 语用对等和形 式 语文化期待 、 对等 之后纽 波特又提 出了“ 黏着文本对等观 ” . 指 出译者需要不 断的
2 0 1 3 年3 5 期
科技 一向导
◇ 科技创新◇
诺德翻译理论 Leabharlann — —翻译 功 能类 型 学探 究
李 研 辽宁 沈 阳 1 I o o o o )
( 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 摘
要】 克里 斯蒂安 ・ 诺 德是德 国 目的论翻 译学 派第二代代表 人物 , 本文针 对诺德 的功能类型 学从三 个方面展 开讨论 : 首先分析 了对
等概 念在理论和 实践 中引起 的模 糊和混乱 的认 识 . 其 次是 引 出弗米 尔的“ 目的论 ” 作 为正确的 方法论 , 最后 深入 剖析 了诺德提 出的“ 功 能+忠

翻译类论文的形式类型

翻译类论文的形式类型

英语专业翻译类毕业论文有以下几种常见形式:1.1 纯理论研究型此类论文主要是指翻译文学(translatology)研究,其研究课题包括翻译学的定义、性质、功能、任务、体系框架和翮译方法论等理论问题。

翮译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其研究的范围与对象主要包括:翮译活动的全过程及其所涉及的原作作者、原作、原作读者、译者、译作、译作读者及与之相关的历时和共时的客观世界。

它的研究目的是揭示翮译过程中的规律和特点,从而指导翮译实践。

翮译学所研究的内容可分为三大部分.•!〉翮译史和翻译理论发展史;2)翮译理论;3〉翮译实践论。

其中,翻译理论主要论述翮译理论的科学基础和翮译理论的本体系统。

前者是从撗向角度论述哲学、语言学和符号学、逻辑学、心理学、文化学、美学、交际学、信息论等不同学科与翮译理论的关系以及对翻译理论的贡献,以揭示翻译理论的跨学科特征。

翮译理论的本体系统是翮译理论的核心部分,具体涉及翻译原理、翻译过程、翻译方法论、翻译风格、翻译美学和翮译批评等。

其中,翮译原理旨在明确翮译的本质和标准等。

翮译过程的研究旨在揭示理解和表达等翻译活动的内在规律。

翻译方法论旨在总结各种翻译技巧及其运用场合。

翻译风格宥重于研究译者个性在翻译中的体现。

翮译关学旨在追求翻译作品在内容、形式和风袼上的髙度统一。

翮译批评的目的是促成翻译达到理想的美学境界。

翮译实践研究主要包括口译、笔译等翻译实践的研究和翻译人才的岽质与培养研究。

翻译学有两个大的分支:一是普通翻译学,研究不同语言翻译的共问(普遍)规律,并以此从宏观上对翮译现象进行解释和指导;二是本位翮译学,研究不同语言国家各自(本国)的翮译活动及其规律,其立足点是本国国悄下的翻译对策,其目的是指导本国的翻译实践和为苻通翻译学提供依据。

我国的本位翻译学就是中国翻译学。

1.2 翻译实践总结型此类论文主要是通过对译者翮译实践的分析,揭示并归纳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以此进一步指导翮译实践。

这种方法是典型的“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翻译研究方法,也是初学者培养和提髙自己翮译研究能力的常用方法。

翻译理论及代表人物

翻译理论及代表人物

西方主要翻译理论及代表人物格高雅,而把译文必须朴素、通顺、准确当作衡量译作的标准。

(二) 翻译的重点,很明显地突出对近代和当代文学作品,特别是俄国和北欧各国作品的译介。

(三) 开始较多地翻译中国作品,出现汉学热潮。

(四)里,其中集中反映他翻译理论的文章有两篇,一篇是《语言学与翻译》,另一篇是《语言分析与翻译》。

在这些文章里,弗斯着重谈了三个方面的问题:(一) 语言分析是翻译的基础。

语言分析是翻译的先决条件。

(二)完全的翻译不等于完美的翻译。

(三) 在任何两种语言的翻译中,甲语言中某些意义的表达方式是不可能译成完全对等的乙语言的。

卡特福德指出,他的理论叫翻译的"描写理论" 。

即是说,他运用描写语言学家韩礼德的" 级阶与范畴语法"( Scale and Category Grammar ) 来描写翻译。

作者从翻译性质、类别、对等、转换、限度等方面着重阐述了"什么是翻译"这一中心问题。

(一) 翻译的性质。

据卡特福德所下定义: 翻译乃是"把一种语言( 摞语) 的文字材料替换成另一种语言( 目标语) 的对等的文字材料" 。

(二) 翻译的类别。

就其程度而论,可分为" 全文翻译( full translatìon ) " 和" 部分翻译" ( partialtransla tion) 。

(三) 翻译的对等问题。

这是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的中心所在,必须从两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方面,翻译对等是一种以经验为依据的现象,是根据两种语言的比较而发现的。

另→方面,翻译对等的产生必须看目标文本和摞文本是否具有相同或至少部分相同的实质性特征。

(四) 翻译转换。

(1) 层次转换; (2) 范畴转换。

(五)翻译的限度。

指的是不可译性的问题。

翻译中有两种类型的不可译: (1)语言方面的不可译现象有双关语、歧义语法结构,如英语的Time f1ies ,其中flies可以是动词f!y( 飞行)的现在时第三人称单数形式,也可以是名词f !y (苍蝇) 的复数形式,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研究类型论摘要对翻译研究类型的研究正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较为系统、全面的讨论却比较欠缺。

本文对翻译研究的八对类型进行了系统梳理讨论,探讨了研究类型在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分析了当前翻译研究类型问题。

关键词:翻译研究研究类型问题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一现状分析“研究方法”兼具艺术性和科学性,但长期以来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

2002年11月,“英语研究中心”发表题为“postgraduate training in research methods:current practice and future needs in english”的研究报告。

随后,英国“艺术和人文科学研究理事会”(ahrb)开始关注对“研究方法”的研究和培训,并逐渐认识到“研究方法”的学习的重要性,要求学生对研究中所要运用到的方法进行讨论。

(griffin,2005:1-3)国内也有学者开始关注研究方法教学的重要性。

本文主要探讨翻译研究的类型。

翻译研究类型之研究正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如林克难翻译的规范与描写研究、吕立松翻译的归纳法和演绎法研究、姜秋霞翻译之实证研究、朱徽概述翻译类型之研究,但却缺乏系统、全面的讨论。

二类型分析翻译研究有其自身的特点,但在研究类型方面与其他学科则有着共通之处。

根据不同的标准,翻译研究可分为不同的类型帮助研究者加深对事物属性的理解;而从不同角度对同一事物分类,亦利于从更深层次挖掘事物的本质特点。

1实证研究与观念研究实证研究是采用客观中立的立场,先提出假设,然后用数据分析的方法加以验证,从而回答“实际是什么”的一种研究方法,其基本原则是科学结论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强调知识必须建立在观察和实验的经验事实上。

翻译研究中的实证法更多关注实际的翻译材料,如译作比较和翻译技巧策略等,同时也着重将理论研究的成果运用到翻译教学和翻译能力的培养中。

姜秋霞《翻译研究实证方法》一文正是实证研究的代表。

翻译研究中的实证法更多关注实际的翻译材料,比如译作比较和翻译技巧策略等。

同时也着重将理论研究的成果运用到翻译教学和翻译能力的培养中。

观念研究亦称理论研究或思辨研究,是以逻辑推导的方式进行的纯理论、纯概念式的研究,用于界定或阐明某些观念、诠释某些观点,并将其置于更为宽泛的体系之中,进而引入一些新的观念、新隐喻或者新构架以更好地理解研究对象。

(williams & chesterrman,2004:58)翻译研究中的观念研究不关注具体的翻译实践,而专注于对翻译理论做系统而深入地探讨;不涉及具体的翻译实践,不讨论译作的技巧和翻译所采用的策略,而专注理论的阐释和分析。

何立芳《论中西译学理论的互补性》一文就是较为典型的理论研究。

2历时研究与共时研究历时研究与共时研究由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提出。

历时研究是针对某一方面的历史发展情况,用比较方法对研究对象的发展过程进行研究,侧重研究对象的历史发展、积累及其变化。

简言之,历时研究是纵剖面研究。

翻译的历时性指翻译的可变性(演变性),这种可变性产生于价值标准的变更,而价值标准的变更又常常是历史发展或变革的结果。

共时研究是针对研究对象的某一方面在一定时期内的情况进行研究,“它排除历史变化、用描写的方法集中研究历史某一阶段的状况”(《中国百科大辞典》,1999:1762),注重研究对象的结构系统,即相对稳定的深层特质。

翻译共时研究的多样性指同一历史时期对同一原语作品的不同翻译,允许翻译的种种地域性差异和文化差异。

共时与历时两个概念并不是实质性的存在,而只是一种观念性的存在。

翻译活动是语言符号间的转换,会受到共时和历时两方面因素的制约。

以马晓冬《〈茶花女〉汉译本的历时研究》一文为例。

作者对比分析了林纾、夏康农、王振孙三个不同时期译者的译本,是对同一原作的纵剖面研究。

而赵冬梅《五四时期的翻译批评研究》将研究视角限定在五四时期,对翻译批评做横向对比。

文章不涉及历史的变迁,只讨论了同一时期不同派别的理论和观点。

3规约研究与描写研究翻译研究之初的归纳式经验总结即规约研究,是将自己在翻译实践中得来的经验,归纳总结为标准,严格规定翻译的全过程,以指导翻译实践。

规约性翻译研究的显著特点是设定一个规范,让所有译者不考虑诸如时代因素、读者因素等其他因素,一律按典行事。

图里认为,“描述翻译理论以检验目的语文本在目的语文化中的吸纳程度为重心,利用归纳和统计方法对个案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出规约翻译行为的经验变量或经验规范,进而订立阐释这些变量内在关系的法则”(toury,2001:15-16)。

描写性翻译研究描写译本产生后在目标语文化中的生存状态,把翻译放到政治、意识形态、经济、文化中去研究,“相对于规约性翻译研究,描写性翻译研究的最大特点是宽容”。

(林克难,2001:43)4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定性分析的“着眼点在于对事物的表象进行全面的、深入细致的考察和分析,进而揭示出决定这一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内在规律”(《辞海》,2003:1223)。

研究者利用定性研究定义问题或寻找处理问题的途径,“多采用开放式问题提问,用归纳分析方式产生理论,主张采用综合法”(桂诗春、宁春岩,1998:213-214)。

翻译中的定性研究注重对译作、译论性质特征的分析。

如傅国强《汉英科技翻译中语言错误的定性分析》一文。

定量研究是“运用统计技术,考察事物‘量’的规定性,从而把握事物性质的一种研究方法。

”(《辞海》,2003:1223)研究者以问题或假设的方式提出和推进变量间的关系,用演绎的方法得出结论。

为保持研究的客观性,研究者必须严格检查方法论和结论的偏差,它注重客观性,主张采用分析法。

翻译中的定量分析多依据一定数据对译作进行分析。

定量研究需要的数据可通过多种办法获得,如通过自制语料库,收集句子长度、用词频率等数据,探讨《红楼梦》的杨宪益译本与霍克斯译本在习语翻译中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等等。

5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是科学研究的两种角度。

从全局入手,整体性研究和把握的方法叫宏观研究;从细节入手,局部研究和把握的方法叫微观研究,注重观察的细微。

翻译研究中,“宏观研究注重如翻译史或理论综述等带全局性或整体性的内容”(朱徽,2007:67),注重理论的评述。

多元系统理论、规范理论、文化学派的研究、翻译史研究等,都属此范畴。

翻译的微观研究指对具体的语言层面的研究,或是对某一细微问题的研究,注重对文本或者具体语言材料中的某个点的研究。

语言学派的研究、文本类型与功能理论、语料库研究等都属于微观研究。

6证实研究与证伪研究证实和证伪是由逻辑实证主义所衍生的两种研究方法。

证实就是从正面证明研究命题的正确性,而证伪则是证明研究命题的错误性。

翻译研究中,用证实的方法可以证明某一翻译理论、观点、翻译策略在某一范围内的正确可行。

同时,也能用证伪的方法找出其错误或者相对性和局限性,以促进该命题的完善与发展。

尽管证实与证伪是从两个侧面展开研究,但往往证实容易而证伪难。

用例证证明已成立并被大多数人认可的理论或观点的错误或者说局限性,并非易事,却是目前学界较为欠缺之处。

7归纳研究与阐释研究归纳法是由“许多个别而推及一般的推理方法,从个别性的前提得出一般性结论的过程,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是必然的”(《中国百科大辞典》,1999:1887),其优点是能体现众多事物的根本规律和共性。

翻译中的归纳法是“对涉及翻译的诸多现象进行归纳总结,产生新的观念”(朱徽,2007:67)。

阐释法也称演绎法,是“一种必然性推理。

即由一个或数个前提可以必然地推出结论的推理过程或推理形式(《中国百科大辞典》,1999:6237)”。

从既有的结果,推论出个别特殊的情形,由较大的范围,逐步缩小到所需的特定范围。

其优点是由定义、根本规律等出发,步步递推,逻辑严密结论可靠,且能体现事物的特性。

翻译研究中的阐释法“对某些观念做出解释,提出新的见解或新的问题”(《中国百科大辞典》,1999:6237)。

吕立松《翻译研究中的归纳法和演绎法》一文,就是讨论在翻译教学中如何综合运用归纳和演绎两种方法的实例。

8外部研究与内部研究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是西方文学理论中的一对概念。

外部研究侧重文学与时代、社会、历史的关系,来源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来延续数千年的“模仿说”与“再现说”,是对现实生活的模仿与再现。

而内部研究则讨论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文体、类型,以及韵律、节奏、意象、隐喻、象征、神话等形式因素。

翻译的外部研究是把翻译活动和相关文本作为特定社会历史环境和时代的政治文化背景的产物,研究翻译活动和相关文本的整体或部分的社会历史意义以及政治文化作用,侧重探讨翻译活动、文本功能与社会历史、政治文化间的互动关系。

简言之,就是站在翻译活动和文本之外的大环境中看翻译活动和文本。

翻译的内部研究首先关注文本,从语言层面对原作和译作进行对比研究,讨论翻译技巧、译本的语言、文化等成分。

内部研究不关注文本和译本产生的时代或者文化背景等因素,只关注翻译活动的本身,是本学科内部各分属领域的研究。

三问题分析尽管当代中国在翻译理论研究上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就其研究类型而言,仍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受传统影响,中国翻译理论研究更倾向于抽象的定性概括,而缺乏系统的分析和量化陈述;“长于随感而疏于实证;重点评和个人经验而轻概括和理论提升。

在概念层次上做抽象议论得多,从实践中来得少”(廖七一,2001:15)。

第二,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脱节。

目前,许多微观研究仍停留于文本语言文字层面,关注译作与原作间的对比,以讨论翻译的技巧和策略,而宏观研究却又脱离文本比较。

尽管翻译研究的对象不能局限于文本,却也不能以脱离文本比较而使翻译研究失去自我身份。

因此,应将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有效结合,用不同的方法和视角审视翻译研究。

第三,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脱节,中国传统的翻译研究集中在内部研究,以讨论翻译的策略和技巧为主。

一些研究论文的切入点属于外部研究,然而译例分析的落脚点和分析结论却源于内部研究。

四结语通过以上对比、分析和阐释,可以大致了解翻译研究中常用的研究类型。

尽管作为二元对立之概念,它们有着各自的侧重点和互相对立的一面,但也可互补。

各种研究方法应相生相依,为研究服务。

同时,在具体研究中,应充分考虑研究类型在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极力克服目前存在的问题,以灵活使用各种研究类型,为翻译研究服务。

注:本文系国家民委本科教学改革与质量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08041)“民族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口译实践能力培养研究”之阶段成果。

参考文献:[1] griffin,g.research methods for englishstudies[m].ed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2005:1-3.[2] toury,g.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beyond[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language educationpress,2001:15-16.[3] williams,j.& a.chesterrman.the map:a beginner’s guide to doing research in translationstudie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58.[4] 《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