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研究方法论
读黄忠廉等著《翻译方法论》
读黄忠廉等著《翻译⽅法论》学科起步于⽅法——读黄忠廉等著《翻译⽅法论》 “⼯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法对实践活动及理论研究极其重要。
《翻译⽅法论》(下称《⽅法》)以全新的翻译观为主线,统摄翻译实践⽅法论与翻译研究⽅法论,为翻译实践及其理论研究提供了⾏之有效的⽅法指导。
《⽅法》开宗明义,指出翻译观决定翻译⽅法论,从⽽决定翻译实践⽅法的选择。
根据译作与原作的相似度,翻译可划分出⼀对新范畴:全译与变译。
全译求极似,变译求特效;全译精髓为“化”,⽽变译精髓在“变”。
全译⼒求完整地传达原作内容,兼顾原作形式;变译意在摄取原作有关内容,改造原作形式。
全译核⼼为信息转换,内容应转,形式需换;变译轴⼼为摄取,内容需吸取,形式应改造。
全译可运⽤直译+意译策略,以“化”求得译作与原作最⼤限度的“似”;变译可运⽤变通+(全译)策略,以“变”求得译⽂满⾜读者的最⼤需求。
全译求“化”包括对译、增译、减译、转译、换译、分译、合译七种⽅法;每⼀⽅法⼜各成体系,如增译法可分为语法性增译、逻辑性增译、修辞性增译,各翻译技巧还可逐层细化,直接指导具体的翻译实践。
变译求“变”,⼿段包括增、减、编、述、缩、并、改、仿,体现为⼗⼆种变译⽅法:摘译、编译、译述、缩译、综述、述评、译评、译写、改译、阐译、参译、仿作;每⼀⽅法也可⾃成体系,如摘译包括摘词语译、摘句译、摘段译等。
⼀⾔以蔽之,精于转换,巧于摄取,以求“化”、求“变”为准则,选择策略,运⽤技巧,⼒争极似,以求特性,此之谓翻译观与翻译⽅法论在翻译实践中的统⼀,也正是翻译的魅⼒之所在。
翻译实践讲究⽅法、技巧,备受翻译者青睐。
翻译现象描写充分,深⼊总结,初步建⽴“全译+变译”的翻译策略体系,翻译研究随之开始。
翻译研究更需⽅法,因此《⽅法》指出翻译研究要观察充分、描写充分、解释充分,分别指向翻译的现象研究、规律研究及原理研究,从现象出发探究原理,逐层深化,理论概括。
研究者可点式切⼊,线式延伸,⾯式推⼴,体式深透,在观察中捕捉可研究现象,在阐释中收获新的理论,沿着⽅法⾄学科的研究阶梯,逐步建⽴翻译学科体系。
翻译研究中的概念混淆(翻译策略、方法与技巧)).
翻译研究中的概念混淆——以“翻译策略”、“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为例熊兵华中师范大学《中国翻译》2014(3)82-88摘要:本文对学界在“翻译策略”、“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这三个基本概念上所存在的普遍的混淆进行了剖析,提出应对这三个概念进行明确区分。
在此基础上论文对这三个概念的定义、特性、相互关系及其各自的分类体系进行了系统阐述。
关键词:翻译策略;翻译方法;翻译技巧;混淆;定义;分类1.话题缘起在翻译研究中,有一个问题一直以来都未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并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翻译研究的进一步发展,这个问题即为翻译研究中的概念混淆,其中又尤以“翻译策略”、“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这三个概念的混淆为甚。
一方面,学界对翻译“策略”、“方法”和“技巧”的讨论虽多如牛毛,但把它们作为一个方法论系统的关键要素进行综合研究,深入考察其各自的内涵、相互关系及分类体系的系统性研究还相当少见。
另一方面,学界在对这三个术语的认识和使用上普遍存在着定义不明、分类不当、概念混淆不清的问题。
例如,在一些翻译教材中中,“归化”与“异化”一方面被作为“翻译方法”加以讨论(如龚芬,2011:79—81),另一方面又被视为“翻译策略”进行阐述(同上:93—106)。
一些翻译论文把本应属于翻译技巧层面的增补型翻译(类似于增译)、浓缩型翻译(类似于减译)划归为“翻译策略”的类别(如李克兴,2004:66—67)。
在一些翻译方向的硕士研究生论文中,把翻译“策略”、“方法”、“技巧”混为一谈的更是比比皆是。
甚至翻译专业的老师对此问题也存在一些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看法(如把归化等同于意译,把异化等同于直译)。
国外学界对此也存在一些模糊或混淆(或未予严格区分。
比如Shuttleworth & Cowie (2004:44,59)一方面把domestication/foreignization称作是“strategy”,另一方面却又把free/literal translation也视为“strategy”(同上:63,96 )。
翻译研究方法评析
关键 词 : 翻译研 究 ; 科研 方 法 ; 理论研 究方 法 ; 实证研 究方法
中图分 类号 : 0 9 H 5
文献 标志码 : A
文章 编号 :0 85 3 (0 9 0 -1 80 10 -8 1 2 0 )40 3 -5
研 究 方 法 是 研 究 的 关 键 部 分 , 握 科 学 的 研 究 方 法 才 能 保 证 使 研 究 具 有 价 掌 值 。科 学 研 究 方 法 是 “ 学 群 体 共 同 遵 守 的 原 则 、 例 和 制 度 ”, 此 “ 价 知 科 惯 以 评 识 ”, 现 和 “ 别 真 伪 , 别 优 劣 ” l 科 学 理 论 或 假 说 的 验 证 、 究 模 式 的 应 发 鉴 鉴 J 。 研 用 和 分 析 都 必 须 借 助 于 客 观 科 学 的研 究 方 法 和 手 段 。衡 量 一 门 学 科 是 否 成 熟 ,
重 庆 大 学学 5卷 第 4期
J U NA FC N Q N NV R IY(oil c neE io )V 11 o42 0 O R LO HO G I G U IE ST Sc i c dt n o.5N . 0 9 aSe i
明概 念 , 释 或 重 新 阐 释 观 念 , 进 新 的 概 念 或 隐 喻 或 理 论 框 架 , 立 一 般 性 阐 引 建
原则 , 以解释 和预测 ( 译 ) 为 和作 品等现 象…。 用 翻 行
收 稿 日期 :0 9— 3—2 20 0 5
施莱尔马赫《翻译的方法论》
施莱尔马赫《翻译的方法论》
施莱尔马赫在《中文翻译的方法论》一书中提出了他对中文翻译的看
法和方法论。
他认为,中文翻译应该是一种艺术,而不仅仅是一种技术,
因为它需要翻译者对语言和文化的深入了解以及对目标语言读者的理解。
他还提出了一个翻译过程的模型:“输入-理解-再现”。
在这个模型中,翻译者首先要理解原文的意思,然后再根据目标语言和目标读者的语
言和文化背景来重新表达这个意思。
在进行翻译时,翻译者不仅要考虑语言的表达,还要考虑语言的文化
内涵和语境。
他强调翻译不仅是词汇和语法的转换,更是思想和文化的转换。
施莱尔马赫还提出了一些翻译的具体建议,如注重原文的情感和语境,注重语言的连贯性和时效性,注重文化的本土化等等。
总之,施莱尔马赫提出的翻译方法论强调翻译是一种思想和文化的转换,需要翻译者具备深入了解两种语言和文化的能力,并在翻译过程中注
重细节和多方面考虑,以达到最好的翻译效果。
《翻译研究方法论》评介
《翻译研究方法论》评介《翻译研究方法论》是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本著作,全书共有六篇文章,主要围绕翻译理论与研究方法进行探讨。
这部著作是由著名的翻译学家李明杰教授主编,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一、内容简介《翻译研究方法论》收集了六篇有关翻译研究方法和理论的文章,明确了翻译研究方法理论的贡献和面临的挑战。
首先介绍了语言学、翻译方法和术语研究方法。
这一章节从语言学角度出发,介绍了语言学在翻译研究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并介绍了两种翻译方法:翻译的过程和翻译的产品。
第二章介绍了跨文化研究的概念,以及在翻译研究中如何使用。
第三章介绍了翻译理论的基本假设,以及在翻译研究中对它们的影响。
第四章介绍了翻译研究技术,包括翻译日志、实地访谈和实验研究。
第五章介绍了研究的代表性,包括文本学的研究、翻译的角色以及文化变换的影响。
最后一章是对整本著作的总结,介绍了未来翻译研究可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二、编辑的评价《翻译研究方法论》集中研究翻译理论和研究方法,是时下最重要的一部著作。
本著作比较系统地介绍了翻译研究方法,从理论、方法、研究范式、数据收集和代表性等多方面出发,分析翻译理论研究及其可能面临的挑战。
编辑采用以教为主,以研究为辅的方法,以深度分析翻译理论和研究方法为主线,每篇文章均有全面的介绍和深入的讨论,并使用大量的图表和例子清楚地证明了每个概念的含义和用途。
此外,本书分析了跨文化研究的含义,并从实际的角度出发,介绍了在翻译研究中的运用方法。
本书的编辑还讨论了研究的代表性,并以翻译的角色和文化变换的影响为例,提出了一些相关讨论,以此让读者更好地理解翻译研究中存在的局限性。
《翻译研究方法论》是一本重要的参考书,对翻译领域的研究者和学者都有极大的帮助,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描写性与规定性翻译研究方法
描写性与规定性翻译研究方法摘要:翻译研究范式经历了有规定走向描写的过程。
本文试从翻译研究从规定走向描写的发展历程,发展趋势,理论成果分析方面进行论述,分析和总结,反思当前此方面研究的成就也不足,以期对将来的研究提供一些启发。
关键词:规定性,描述性,翻译研究一,引言在语言学中,描写(descriptive)与规定(prescriptive)是一对相对的理论原则,也是两个相对立的方法论范畴。
传统的翻译研究只注重原则、标准、方法和技巧,是规定性的研究;而现代翻译研究重描写,是指由语言学,文学批评理论,心理学、哲学、社会学,文化学等等所有带主义的词组成的理论。
规定的理论可以看成是传统的理论。
它和传统上的思维习惯一脉相承,虽然有时也参考一些现代的发展,但总的趋势没变。
总的说来,这种理论在翻译研究中主观性强,一般属于保守派。
翻译中规定性的理论也可以说就是“忠实论”,翻译的标准是普遍的,可以应用于任何翻译,这个标准就是“忠实”。
描写翻译研究的任务是发现翻译的规律,包括翻译过程、产品、影响、效果等等,相关的问题有译文读者的接受,不同文化、不同历史时期对翻译文本的选择、翻译策略的选择,文本、读者、译者、赞助人等与翻译策略和结果的关系等等。
描写重客观、重理性、重分析、重经验,但是它的不足是容易埋没价值问题。
上个世纪50 年代,西方翻译研究的范式发生了转变,由规范转向描述。
(李红满,2002) 这是一个意义重大的转变。
传统的规范性翻译研究侧重于文本的对照力图探索。
语言转换的规律,评判译文的优劣,进而对翻译实践提供具体的指导。
而描述性翻译研究则突破了由单纯的文本构成的封闭空间,将翻译视为一种文化和历史现象,在目的语社会文化这个大环境中研究翻译,考察翻译与译入语文化的互动关系。
其着重点不在于制定规范,作出价值判断,而在于客观地描述实际发生的翻译现象。
二,由规定转向描述性翻译研究的发展过程传统的翻译研究大多倾向于规定性,注重翻译标准的设定,研究应当怎么译,强调翻译的忠实性。
翻译学方法论基本概念:范式与模式
2 0 1 5年 第 5期
p h e n o m e n o l o g y ) 范式、 解 构 主义 ( d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i s m) 范
“ 学派” “ 理论 ” “ 途径” 等基 本 概念 。 然而 , 人 们 对 于 这些 概 念 的使 用 却并 非 界 限分 明 , 将“ 范式 ” 和“ 模
式 。瑞泽 尔( R i z t e r 1 9 7 5 , 1 9 9 6 ) 区分 了三种不 同的社 会学范式 :社会 事实 ( s o c i a l f a c t s )范式 、社会 定义 ( s o c i a l d e i f n i t i o n ) 范式和社会 行为 ( s o c i a l b e h a v i o r ) 范 式 。周晓虹( 2 0 0 2 ) 主张将宏观一微观 、 自然 主义一 人
现) , e x p o s e ( 暴露) ” 之意, 转为名 词“ P a r a d e i g m a ” 并 引 申出 “ p a t t e r n ” ( 模式) “ e x a m p l e ” ( 范例 ) “ s a m p l e ” ( 样 本) 等涵 义 ( 见w i k i p e d i a ) 。而作 为方 法论 概 念 , “ 范 式 ”最 初 是 由美 国科 学 史 家托 马斯 ・ 库恩 ( T h o m a s K u h n )在 其 《 科 学 革 命 的结 构 》 ( T h e S t r u c t u r e o f S c i e n t fc i R e v o l u t i o n s ) 一 书中提 出( 见K u h n 1 9 6 2 ) 。 库
翻译研究方法-实证研究
EMPIRICAL RESEARCH METHOD
实证研究
自然性研究:指研究者在现实生活和自然情景中对某种现象或过程进行观察,在此过程中研究者没有对该现象或过程做任作干扰,只是对研究对象显现的特征作了记录;(描写性研究)实验研究:是通过“干扰、控制事物的自然秩序”将研究对象的某些个别特征与其他特征区别开来专门研究的过程,实验中须设定和控制实验条件,以便与其他条件下得出的结论进行对比。
DESCRIPTIVE METHOD描写性研究
DESCRIPTIVE METHOD & PRESCRIPTIVE METHOD
规定:定下规则或给出明确指令描述:与批判、评价、理论、规范、规定、情绪化、先验、分析等词相对
规定
描述
应该
是
包含价值判断
不包含价值判断
理想 信仰 世界观
实在
指导实践
陈述事实
EMPIRICAL RESEARCH METHOD
实证研究中,研究者通过观察、勘察等途径获得研究对象自然情景中的研究数据,然后通过归纳、统计和概括提出理论假设;或首先提出理论假设,通过实验等方法获得经验数据,最后对假设进行证实或证伪。在此过程中“实证”的概念主要体现在验证假设的方法“观察、实验”上。具体说来,翻译实证研究不仅是分析文本、描述翻译现象,更是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概括“总结制约译者翻译行为的经验变量和翻译规范,阐释和说明这些变量间内在关系的规律性”,最后建立关于翻译现象、翻译行为的解释性和预测性原理和规则。
具体方式
统计调查研究
实验研究
文献研究
资料收集方法资料分析方法: 统计分析
问卷法实验法文献法
描述统计法推断统计法
QUANTITY METHOD
翻译研究中的概念混淆(翻译策略、方法与技巧))
翻译研究中的概念混淆——以“翻译策略”、“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为例熊兵华中师范大学《中国翻译》2014(3)82-88摘要:本文对学界在“翻译策略”、“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这三个基本概念上所存在的普遍的混淆进行了剖析,提出应对这三个概念进行明确区分。
在此基础上论文对这三个概念的定义、特性、相互关系及其各自的分类体系进行了系统阐述。
关键词:翻译策略;翻译方法;翻译技巧;混淆;定义;分类1.话题缘起在翻译研究中,有一个问题一直以来都未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并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翻译研究的进一步发展,这个问题即为翻译研究中的概念混淆,其中又尤以“翻译策略”、“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这三个概念的混淆为甚。
一方面,学界对翻译“策略”、“方法”和“技巧”的讨论虽多如牛毛,但把它们作为一个方法论系统的关键要素进行综合研究,深入考察其各自的内涵、相互关系及分类体系的系统性研究还相当少见。
另一方面,学界在对这三个术语的认识和使用上普遍存在着定义不明、分类不当、概念混淆不清的问题。
例如,在一些翻译教材中中,“归化”与“异化”一方面被作为“翻译方法”加以讨论(如龚芬,2011:79—81),另一方面又被视为“翻译策略”进行阐述(同上:93—106)。
一些翻译论文把本应属于翻译技巧层面的增补型翻译(类似于增译)、浓缩型翻译(类似于减译)划归为“翻译策略”的类别(如李克兴,2004:66—67)。
在一些翻译方向的硕士研究生论文中,把翻译“策略”、“方法”、“技巧”混为一谈的更是比比皆是。
甚至翻译专业的老师对此问题也存在一些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看法(如把归化等同于意译,把异化等同于直译)。
国外学界对此也存在一些模糊或混淆(或未予严格区分。
比如Shuttleworth & Cowie (2004:44,59)一方面把domestication/foreignization称作是“strategy”,另一方面却又把free/literal translation也视为“strategy”(同上:63,96 )。
《路线图----翻译研究方法入门》点评
读《路线图—翻译研究方法入门》有感2012级研究生班冯丽艳随着中外文化的交流的纵深发展,翻译研究的方法论也成为翻译界进来关注的热点之一。
本文是笔者在学习《路线图:翻译研究方法入门》这本专著的一个粗略感想。
笔者认为,要做好翻译研究,首先就得对翻译领域有足够的了解,其次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一双能发现问题的眼睛,以便在广泛的阅读过程中找到一个闪光点,一个问题。
再次,要有很强的逻辑思维来对自己所发现的问题进行逻辑推理、思考,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对自己将要做出的研究进行可行性的思考、构思。
然后就是要有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来对自己所做的研究进行一个很有层次性,逻辑性的,清楚的表达。
首先,在《路线图:翻译研究方法入门》中们介绍了十二个领域,其中有文本分析翻译的研究,多媒体翻译研究,翻译和现代科技结合的研究,对翻译史的研究,对翻译伦理学的研究,对翻译的术语和词汇表的研究,对口译的研究,对翻译过程的研究,以及对译者培养和翻译职业的研究。
在此书中,作者不仅列出了上面十二大类领域,在没一个领域下面都给出了详细的研究步骤或者范围,这一点,对与初入门的翻译研究者非常有用。
例如,在谈到翻译历史研究的时候,作者就提出了几点研究必须的要素,那就是:“who, what, why,how”。
再比如提到不同类型的翻译的时候,作者分析了戏剧翻译,诗歌翻译,散文,小说的翻译以及宗教文本的翻译,同时给出了一些相关的研究话题,以便读者参考,找到自己立项的落笔点。
此外,坐着在翻译评估这一节中,还介绍了翻译评估的三种不同方式,分别为source-oriented, target-oriented 和translation effects。
这样,就为翻译研究者提供了行之有效的翻译评估方式,来从不同的角度对翻译进行评估。
在了解翻译研究领域之后,在广泛阅读调研的前提下,通常会产生一些熊取点,而且在阅读过程中会有一些启发,通常,这些兴趣点,或者是有争议的地方正式理论与实践的交叉,理论与作品的交叉,名家各论之间的交叉,选择在这些交叉点上做文章,通常能够推陈出新。
《翻译研究方法概论》述评
- 251 -校园英语 / 翻译探究《翻译研究方法概论》述评兰州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张丹华【摘要】目前国内翻译专业研究生聚焦于翻译方法的研究,而对翻译研究方法却关注甚微。
本文对穆雷等人编写的《翻译研究方法概论》进行简评,使其稍加丰富翻译研究方法这一领域。
【关键词】翻译研究方法 评介一、引言翻译学已经被公认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它的许些方面还有待完善,特别是在方法论研究方面。
国外学者Willams 和 chesterman 的《路线图:翻译研究方法入门》主要论述翻译研究的基本方法,着重强调研究必须要有价值。
国内对翻译方法论比较重视的学者有:杨自俭、刘宓庆、姜秋霞与杨平、黄忠廉、穆雷。
他(她)们既对具体翻译方法的进行了研究,又梳理了宏观研究方法。
虽然这些学者对翻译(学)方法论有所研究, 但都难以成为体系,因此对它的研究程度还远远不够。
近几年国内学者始终保持着高度的方法论自觉,他们站在学术前沿,致力于方法论方面的总结反省建构和创新。
基于此,本文对穆雷的《翻译研究方法概论》进行述评。
二、内容简介本书作为翻译硕士研究生阶段的一本入门教科书,旨在了解一些跟研究相关的入门知识,而不是系统研究翻译学方法论。
本书章节安排以专题为主,共14章,每章包括二至四节内容,但第十二章含有六节内容。
本书先从方法论概述和形式逻辑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入手,讨论了研究方法中的重要概念:归纳法与演绎法、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规定性研究和描述性研究、证实与证伪、共时研究与历时研究、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
此外,鉴于学生对实证性研方法了解不深入,本书还专门设立了语料库与TAPs 方法。
在每章节设计了10道开放式思考题,在书后另附60本精选出来的研究方法推荐阅读书目,以及10个翻译研究方法案例分析。
本书第一章概述了翻译研究方法论、方法体系、翻译研究领域与常见的翻译研究类型。
第二章论述了内涵意义和外延意义以及介绍了三种常见的谬误以及避免谬误的方法。
《翻译研究方法论》评介
《翻译研究方法论》评介
《翻译研究方法论》是2000年由美国WestviewPress出版社出版的翻译学方法论丛书,全书由拉曼马萨特(Raman M.Masat)编著,共收录40篇文章,内容覆盖跨学科翻译研究的多方面内容,内容涉及翻译理论、跨语言翻译的实践和研究方法论等,旨在为翻译学家提供系统的介绍和参考资料。
《翻译研究方法论》的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翻译的社会和历史背景,包括由Kelly、House、Hatim等人撰写的文章。
第二部分主要包括翻译理论和研究方法,如博科夫、施科夫和克莱尔等撰写的论文,介绍在翻译过程中应遵循的主要原则及相关概念。
第三部分涉及如何在实践中应用翻译理论和研究方法,其中包括语言学家马库斯克里金的文章,研究了实践中的跨文化语言翻译。
此书收录的文章优秀,内容详尽、翔实、有条理,是一本关于翻译学的经典著作,对研究翻译研究方法论和实践技能具有重要价值。
拉曼马萨特在书中对术语进行了解释,提供了若干案例作为参考,而且有一个完整、清晰、易懂的目录,有利于查找文章、快速了解每篇文章的研究内容。
此外,拉曼马萨特还在书中探讨了翻译研究方法的发展,掌握了翻译研究及其他学科的最新发展,全面概述了翻译理论研究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及其对翻译研究的重要影响。
本书的编著者是威斯特维尤大学的翻译学教授,丰富的教学经验让他在书中以系统完整的结构,将涉及跨学科翻译研究的相关内容融入其中。
总之,《翻译研究方法论》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系统完整的结构对翻译研究进行介绍的精品翻译丛书,是翻译研究者和外语学习者等方面不可多得的参考书籍和学习教材。
它将会激发读者的创新思维,为其从事翻译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翻译研究:从规范走向描写
Difference
• 相对于规范性的翻译理论,描写性翻译理 论的一个最大的特点是它的宽容。正如描 写学派代表人物图瑞(Gideon Toury) 指 出的: 什么是翻译? “翻译就是在目的系 统当中,表现为翻译或者被认为是翻译的 任何一段目的语文本,不管所根据的理由 是什么。”( a translation will be any target language text which is presented or regarded as such in a target system, on whatever grounds.)
• 作者在第二部分首先表明了对《红楼梦》英译事业进行描 写的必要性;接着以表格的形式,从出版年代、译者、译 者身份、译文标题、译文内容、译文篇幅、发表形式和附 加部分对产生于不同时期的《红楼梦》的9 种译本作了简 要的介绍;然后,作者根据年代将这9 种英译本划分到三 个历史时期,并且从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角度详细 阐述了每一个历史时期的英译本的总的特征,目的是“力 图考证特定历史背景下译者的意图,不同历史时期《红楼 梦》英译本在英美文化多元系统中不同的地位及功能,以 及特定历史条件下中国文学英译的规范与倾向”。基于这 样细致的历时性描述的基础上,作者最后总结了《红楼梦》 英译事业的发展脉络,并再次以表格的形式从翻译目的、 翻译形式、翻译方法、对原文版本的选择、译者身份和译 本在英美文化多元系统中的地位等六个方面进行了概括。
根源
• 美国知名的描写翻译学者Maria Tymoczko认为, 规范性翻译理论根源在于把翻译看作一种纯粹的 语言艺术,用一些超越时间的语言规则来加以考 察(As a language art, translation has often been considered from the viewpoint of timeless linguistic rules (which has led to a normative tendency in the theory)…。[作为一种语言艺术, 翻译常常被人用一些超越时间(或译成“永远有 效”)的语言规则来加以考察(这种做法造成了 理论研究中的规范倾向)]。
翻译研究中的概念混淆(翻译策略、方法与技巧))
翻译研究中的概念混淆(翻译策略、方法与技巧))翻译研究中的概念混淆——以“翻译策略”、“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为例熊兵华中师范大学《中国翻译》2014(3)82-88摘要:本文对学界在“翻译策略”、“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这三个基本概念上所存在的普遍的混淆进行了剖析,提出应对这三个概念进行明确区分。
在此基础上论文对这三个概念的定义、特性、相互关系及其各自的分类体系进行了系统阐述。
关键词:翻译策略;翻译方法;翻译技巧;混淆;定义;分类1.话题缘起在翻译研究中,有一个问题一直以来都未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并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翻译研究的进一步发展,这个问题即为翻译研究中的概念混淆,其中又尤以“翻译策略”、“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这三个概念的混淆为甚。
一方面,学界对翻译“策略”、“方法”和“技巧”的讨论虽多如牛毛,但把它们作为一个方法论系统的关键要素进行综合研究,深入考察其各自的内涵、相互关系及分类体系的系统性研究还相当少见。
另一方面,学界在对这三个术语的认识和使用上普遍存在着定义不明、分类不当、概念混淆不清的问题。
例如,在一些翻译教材中中,“归化”与“异化”一方面被作为“翻译方法”加以讨论(如龚芬,2011:79—81),另一方面又被视为“翻译策略”进行阐述(同上:93—106)。
一些翻译论文把本应属于翻译技巧层面的增补型翻译(类似于增译)、浓缩型翻译(类似于减译)划归为“翻译策略”的类别(如李克兴,2004:66—67)。
在一些翻译方向的硕士研究生论文中,把翻译“策略”、“方法”、“技巧”混为一谈的更是比比皆是。
甚至翻译专业的老师对此问题也存在一些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看法(如把归化等同于意译,把异化等同于直译)。
国外学界对此也存在一些模糊或混淆(或未予严格区分。
比如Shuttleworth & Cowie (2004:44,59)一方面把domestication/foreignization 称作是“strategy”,另一方面却又把free/literaltranslation也视为“strategy”(同上:63,96 )。
翻译目的论的方法
翻译目的论的方法
翻译目的论的方法是一种研究翻译目的的方法论。
它旨在探讨翻译的目的和意图对翻译过程和结果的影响。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翻译目的论方法:
1. 功能翻译目的论:强调翻译的功能和目标,即为了达到某种实际的、实用的目的而进行翻译。
这种方法注重翻译的实用性,包括满足读者需求、传递信息和实现交际目的等。
2. 文化翻译目的论:着重考虑翻译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翻译被视为一种跨文化交流的手段,通过翻译来传播文化,让读者能够理解和体验源语言文化。
3. 语用翻译目的论:关注翻译的语用功效,即翻译的言外之意、言外之事和与读者所期望的效果相符合。
这种方法强调翻译的交际功能和读者的推理能力,追求翻译的适应度和等同效应。
4. 读者导向翻译目的论:注重翻译与读者之间的关系。
翻译的目的是满足读者的需求和期望,让读者能够轻松理解和接受翻译文本。
综上所述,翻译目的论的方法可以从翻译的功能、文化、语用和读者导向等角度来考虑翻译的目的和意图。
不同的方法将对翻译过程和结果产生不同的影响。
翻译者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方法来指导翻译工作。
2021年述评《翻译研究方法概论》
述评《翻译研究方法概论》穆雷主编的《翻译研究方法概论》xx年出版于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本书共分为十四章,主要介绍了翻译研究中主要运用到的研究方法,为入门研究者构建了关于如何进行翻译研究的蓝图,使其对翻译研究中的主要的研究方法有了初步性地了解。
因此,为更 ___系统地读懂本书,以促使更为系统全面地学习翻译研究中的研究方法,本文将从内容与结构、特点和局限性三方面出发,对《翻译研究方法概论》进行述评。
早在xx年,威廉姆斯和切斯特曼在其著作《路线图――翻译研究方法入门》中,就针对翻译研究中的基本研究方法进行了详细地介绍。
然而,由于我国对研究方法的重要地位的忽视,使得我国长久以来几乎没有一本针对翻译研究中的研究方法进行介绍探讨的书籍。
这不仅不利于我国翻译研究事业的长远发展,也不利于翻译专业的研究生开展其翻译研究的学习。
因此,为解决这一局面,以穆雷为首的将近8位国内的专家学者,于xx年出版了《翻译研究方法概论》一书,旨在为翻译专业的研究生介绍相关的研究方法,为其真正踏入翻译研究这一广阔的大门铺垫道路,以促进我国翻译研究事业的长足发展。
因此,为更 ___系统地读懂本书,以促使更为系统全面地学习翻译研究中的研究方法,本文将从内容与结构、特点和局限性三方面出发,对《翻译研究方法概论》进行述评。
《翻译研究方法概论》总共由14章构成。
分别为“方 ___概述”、“形式逻辑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归纳法和演绎法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定性定量法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翻译研究中的规定性和描述性研究”、“实证研究法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语料库与TAPs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证实与伪证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翻译研究中的共时研究与历时研究”、“翻译研究中的宏观与微观研究”、“课题与研究设计”、“文献情报与文献综述”、“问题与假设”和“研究计划、论文及答辩”。
对于这14章,学者曹佩升(xx)认为:全书还可再划分为三个部分。
翻译研究方法论
prof.liao
30
• 3)就翻译学的表述方式和成果的形式来 看,是着眼于普遍性的概括和说明,还是 对人的经验作具体的、甚至是同情的叙述?
prof.liao
31
三、方法的多样性
1. 理论、视角、模式与方法的模糊性: 方法是一整套规则、步骤和过程。方法是 科学群体共同遵守的原则、惯例和制度, 是科学工作者共同的语言。科学方法是由 阐述清晰明确的规则、步骤和过程所构成 的体系,以此评价知识和发现、鉴别其真 伪,鉴定其优劣。(严辰松:14)
prof.liao 4
一、方法论与科学研究
1. 方法论 翻译研究方法论是翻译学的反思性前提, 没有成熟而系统的方法论作为预设和前提, 表明这一学科对自己的逻辑依据和研究程 序、自己的研究视野和边界,以及自身的 社会功能,缺乏系统而清晰的认识。
prof.liao
5
方法论是探索、学习人类知识与经验的工 具,是一套合情、合理及合乎法度( rule guided)的研究逻辑,帮助我们逐渐揭露万 物的秘密。
翻译研究方法论 概说
翻译研究所 廖七一
prof.liao 1
Contents
1 2
方法论与科学研究
翻译研究的学科属性
3
翻译研究方法的多样性
4
翻译研究方法的层次
5
当前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prof.liao 2
几点共识:
1. 翻译研究的终极目标不是理论,而是翻 译现象和翻译问题;
2. 理论是人为的话语叙述; 3. 理论都有盲区(可证伪,V = d /a); 4. 理论不可通约(矛盾与互补);
prof.liao
22
3、人文学—呈现意义 • 哈贝马斯曾将“人文学科”定义为“为 人的生活提供意义”。如“人活着有什 么意义?” 人文学的功能、目的或宗旨, 就是“呈现意义”。
翻译研究方法论课程设计
翻译研究方法论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翻译研究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和主要研究方法;2. 掌握翻译研究中常用的数据分析技巧和评价标准;3. 了解翻译实践中涉及的文化、历史背景及对翻译策略的影响。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理论对翻译实例进行分析,提出合理的评价和改进建议;2. 培养学生运用翻译研究方法独立开展翻译实践的能力;3. 提高学生在团队协作中进行翻译项目研究、讨论和报告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翻译事业的热爱,激发学生对翻译研究的兴趣;2. 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翻译实践;3. 培养学生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批判性思维,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针对高中年级学生,结合翻译学科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翻译理论基础和实际操作能力。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有助于学生和教师在课程结束后明确学习成果,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翻译研究基本概念:翻译的定义、翻译类型、翻译标准;2. 翻译理论研究:等值论、功能派翻译理论、文化翻译理论;3. 翻译方法与技巧:直译、意译、归化、异化、编译;4. 翻译实践分析:文学作品、影视字幕、官方文件等翻译案例分析;5. 数据分析与评价:翻译质量评估、错误分析、翻译策略对比;6. 文化背景与翻译策略: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翻译实践、翻译策略选择。
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结合教材相关章节,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
教学大纲安排如下:第一周:翻译研究基本概念及翻译类型;第二周:翻译标准及等值论;第三周:功能派翻译理论及文化翻译理论;第四周:翻译方法与技巧;第五周:翻译实践分析;第六周:数据分析与评价;第七周:文化背景与翻译策略。
教学内容涵盖翻译研究的主要领域,旨在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翻译知识体系,为翻译实践打下坚实基础。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以下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1. 讲授法:教师通过系统讲解翻译研究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和常用方法,为学生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翻译研究方法-实证研究
功能性核磁共振(fMRI) + 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可以显示大脑 各个区域内静脉毛细血管中血液氧合状态所起的 磁共振信号的微小变化.可以在正常的活体上无 损伤地实现大脑活动的功能定位,已经日益成为 观察大脑活动,研究人脑的拓扑结构,进而揭示 脑和思维关系的一种重要方法。
访谈调查:访谈调查通过研究者与被调查对象的直
接对话来收集数据。 + 模式:设置问题--访谈调查对象--记录访谈内容 (录 音、录像或笔录)--数据统计分析 + 访谈调查可以作为问卷调查有益的补充
EXPERIMENTAL METHOD
实验性研究
实验性研究是通过控制和操纵一个或多个自变量并观察因变量的相
现场观察
录音录像软件 Translog软件
有声思维法TAPS
TRANSLOG软件
Translog程序是丹麦哥本哈根商学院的A.L. Jakobsen和L. Schou两位
学者于1998年发明的, 发明的初衷是用于翻译过程研究。该程序在Windows 操作系统下运行, 可以在不干扰文本输入的前提下, 准确记录所有按键的活动, 包括修改、删除、增加、剪切、复制、光标移动、电子词典查询等, 并能显示 按键活动的时间。运用Translog 程序, 研究者可以了解被试者书写、停顿、纠 正、修改等翻译活动, 即翻译过程的译文书写和译文修改两个步骤,从而分析 受试者的认知过程和时间的关系; 了解实验中任一时间受试者的思维关注点,及
在有声思维法的研究中,受试者的口述报告会被录音或者录像。然后,研 究者将录音资料转写为文字,即有声思维数据,供研究者从不同角度进行 分析。为了实验中使受试者能够尽量提供完整的数据,受试者往往需要经 过一定的训练。此外,在正式实验前,受试者也会进行模拟有声思维方法 训练。 口述报告 对话 回溯式面谈
西方学界翻译过程实证研究的方法
西方学界翻译过程实证研究的方法译者大脑中究竟发生了什么?这个问题一直吸引着翻译研究者的好奇心。
译者大脑中的认知心理过程无法被直接观察,因此,被视为翻译研究的“黑匣子”。
直到内省实证方法被运用于翻译过程研究,引发有关译者思维过程的间接证据,这个问题才开始逐步获得有效解答。
在翻译研究中引入实证方法是翻译学科发展进程中一个真正的里程碑,其最大贡献在于使研究那些制约、影响翻译过程、翻译产品和翻译功能的诸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成为可能,并可增强研究结果的预测能力;实证研究的这一潜在价值源于实验的两个内在特征:变量的相对可控性和高复制率[1]221-222。
翻译过程实证研究将执行翻译任务时译者头脑中发生的思维过程或认知心理过程作为研究对象,有助于翻译学“跳出过分倚重感性认识的归纳和经验的梳理的以实用为指向的研究范式”[2]。
经过近30年的发展,翻译过程实证研究已成为西方翻译研究的前沿性研究。
“翻译学方法论研究是翻译学整个学科的基础理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3]本文将对西方学界翻译过程实证研究的方法论予以系统归纳,重点论述以内省法为主、以其他方法为辅的多元数据验证法。
一、内省法概述内省法,亦称自我观察法,是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
内省法要求被试注意自己的内心思维活动,并将其用言语的形式报告出来,然后对报告资料进行分析,得出心理学结论。
19世纪末,心理学发展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实验科学。
构造心理学(structuralpsychology)是出现于欧美的第一个心理学派,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定为直接经验,因此内省法也就成了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构造心理学的代表人物威廉·冯特(WilhelmWundt)将内省法与实验法相结合,开创了心理学研究的实验内省法(methodofexperimentalintrospection)。
该方法将被试置于受控条件之下,便于测量和重复实验,从此为心理学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并为实验心理学的发展打下了基础[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霍米巴巴《文化的定位》
• 霍米巴巴的论文集《文化的定位》收录了他一系列重要的论文, 里面提到非常关键的两点,一就是帝国主义者或者民族主义者往 往容易忽视在文化前沿开展政治斗争的重要性和复杂性;二就是 审视文化翻译的问题。
• 该书论述了与文化翻译相关的几个重要概念:包括“矛盾状态”、 “模拟”、“混杂性”、“第三空间”。
第8章 文化翻译
文化翻译:文化翻译即是翻译中要把不同的文化意识译出来,分析译作交流的一般活动。其中霍米· 巴巴(Homi Bahba)的文化翻译理论比较引人注目。
霍米·巴巴的文化翻译理论
• 霍米· 巴巴提出的“文化翻译”:不局限于具体的翻译活动,而是指 像理解翻译一样去理解这个世界。他关注的是文化之间的交互作 用和转换。
为在文化翻译进行的过程中,会开辟出一片“间隙性空间”,他将
其称为“第三空间”。
• 霍米巴巴通过文化翻译,给每一种特殊的语言传统和文化文本以 自己的空间。他的文化翻译是从后殖民主义角度出发,带有鲜明 的政治色彩。 • 因此霍米巴巴的理论也遭到一些理论家的批判。比如马克思主义 家麦哈迈德(Aijaz Ahmad)指出,巴巴所运用的方法大都源自落 后和反动的西方理论,这些理论早已脱离了实际的群众政治斗争。 《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研究》的作者生安锋也说巴巴的理论过于 理想化。
• 将翻译作为一种隐喻手法 • 语言是思考的翻译 • 写作就是表达的翻译 • 文学就是人生的翻译 • 阅读理解就是对文本的翻译。
• 雅各布森的三种类型的翻译:
• 语内翻译(方言) • 语际翻译(外语) • 符际翻译(小说等电影化)
• 把民族志学看成是一种翻译
民族志学者在记述各地方的文化时,其实他们就是在做翻译,他们 将文化这样抽象的东西写成文字,将其具体化。
习俗、举止等的模仿既带有嘲讽性,也带有威胁性。模拟利用一
种相似的形式潜入殖民者统治力量的矛盾空间,利用其弱点使殖
民力量陷入自我毁灭的险境之中。
混杂性
• 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之间存在着矛盾状态,不同文化之间必然产生
碰撞和交流,从而出现文化的混杂性。
第三空间
• 多元文化的交流混杂催生出了一片充满新生意义的空间。巴巴认
• 他的文化翻译理论为如何看待文化间的关系开辟了一个崭新的视 角。 • 世界是一个大的文化系统,不能单一的从某一点出发去看待,而 要从多个视角出发,
矛盾状态
• 在巴巴看来,西方对东方的表述话语体现出一种矛盾性,在殖民
者和被殖民者之间存在一种矛盾的状态,殖民者并不总是处于绝
对强势和权威的的地位,被殖民者也不总是处于弱势的被统治地
位,就是这种矛盾状态才给文化协商和抵制霸权提供了者反抗权威的重要手段。被殖民者对殖民者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