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招生制度的改革过程与走向
高校招生与录取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对教育质量的影响
高校招生与录取制度改革 可以提高教育质量,吸引 更多优秀学生报考。
改革可以促进高校之间的 竞争,提高教学质量和师 资水平。
改革可以优化教育资源配 置,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 效率。
适应社会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改革招生与录取制 度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提高国际竞争力:通过改革招生与录取制度,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吸 引更多的国际学生来华留学。
改革的目标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
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
增强高校自主权和创新能 力
培养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 高素质人才
推广自主招生和校长直荐等录 取方式,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 践和志愿服务等活动。
完善高水平运动员、艺术类考 生的招生政策,提高选拔质量。
感谢观看
汇报人:XX
高校招生与录取制度的基 本情况
高校招生与录取制度的改 革历程
高校招生与录取制度存在 的问题
高校招生与录取制度的未 来发展趋势
02
高校招生与录取制度改革的原因和 目标
改革的原因
提高教育质量:通过改革招生与录取制度,提高高校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
促进教育公平:改革招生与录取制度,打破地域、身份等限制,让更多人有机会接 受高等教育。
XX
高校招生与录取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单击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XX
目录
01
高校招生与录取制度的历史演变
高校招生与录取制度改革的具体措
03
施
高校招生与录取制度改革的原因和
高考招生制度改革走向分析
高考招生制度改革走向分析近年来,高考招生制度改革一直是我国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原有的高考制度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并提高教育质量,高考招生制度改革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走向进行分析。
首先,高考招生制度改革促进了教育公平。
过去,高考成绩是唯一的标准,对于那些在学业上发挥不稳定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前途可能会受到限制。
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尝试多元化的招生方式,不仅仅依靠高考成绩,还考虑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和专业特长等因素。
这种改革使得高考更加公平,有助于发现更多天赋和潜力,更好地选拔适合的人才。
其次,高考招生制度改革促进了教育教学改革。
传统的高考制度注重记忆和应试,这种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发展。
改革后,不仅仅鼓励学生在学业上有突出的表现,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文体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团队合作精神和领导能力。
这种改革使得教育教学更加多样化,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三,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有助于减轻学生和家长的压力。
传统的高考制度中,学生和家长对高考成绩非常重视,这种过分强调结果的观念容易产生过度焦虑和压力。
改革后,学生可以选择更适合自己的专业和学校,不再仅仅追求高分。
这样一来,学生和家长的压力也会相应减轻,学生可以更加从容地面对高考。
然而,我们也要看到,在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挑战。
首先,如何衡量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特长仍然是一个难题。
传统的高考成绩是客观量化的,而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相对主观,评判标准容易产生争议。
其次,多元化的招生制度需要更多资源和时间的投入,这对于一些基础条件相对薄弱的地区可能构成一定的困难。
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完善这些问题,以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
综上所述,近年来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在提高教育公平、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和减轻学生和家长压力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
高校招生政策变革
高校招生政策变革随着社会的进步和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招生政策也在不断变革。
这些变革旨在适应社会的需求和人才培养的要求,促进高等教育的公平与发展。
在本文中,将就高校招生政策的变革进行详细的论述。
一、多元化考试方式过去,高考一直是高校招生的主要依据。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高考评价体系的局限性逐渐显现。
为了更好地发现具有潜力和特长的学生,高校招生政策开始引入多元化考试方式。
例如,某些高校开始将学科竞赛成绩、艺术特长和体育成绩等作为招生依据之一。
这种做法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综合素质,减少高考对学生发展的单一评价,鼓励学生多方面发展。
二、拓宽招生渠道过去,高校招生主要依靠高考成绩,这容易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和人才的流失。
为了提高高等教育的效益和吸引更多优秀的学生,高校招生政策开始拓宽招生渠道。
一方面,高校与中学以及职业学院进行合作,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实践能力进行推优招生。
另一方面,高校还可以通过特殊选拔考试、海外选拔等形式吸引具有特殊才能和潜力的学生。
这样的政策变革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多进入高校的途径,也能够促进人才的流动和高等教育的多样性。
三、注重素质教育高等教育的目标不仅是为了培养专业人才,更重要的是培养具备创新能力、批判思维和终身学习能力的人才。
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高校招生政策开始注重素质教育。
招生政策中引入学术科研能力、综合素质评价等多维度考核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术研究和社会实践。
高校还提供更多选择课程、开设自主学习空间等措施,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跨学科的综合素质。
这种政策变革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推动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对接。
四、推动地方高校发展高校招生政策变革还包括推动地方高校的发展。
过去,优质高校集中在一线城市,导致资源不均衡和高考热点城市的压力。
为了促进地方高校的发展和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益,高校招生政策开始注重地方高校的发展。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地方高校提升办学实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动科研创新等。
高等学校招生制度
一、招生制度的起源与发展1. 招生制度的起源招生制度起源于古代,最早可追溯到我国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以考试为选拔标准,选拔出具备一定才能的人才进入官场。
这一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流动和人才选拔的公平性。
2. 招生制度的发展历程(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逐步建立了基于考试选拔制的高校全国统一招生制度。
这一制度在改革开放后得到不断完善和发展。
(2)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实施高校招生“并轨”改革,取消“计划招生”和“自费招生”的界限,实行统一招生、统一考试、统一录取。
(3)21世纪初,我国启动了新一轮高校招生制度改革,以“新高考”为标志,旨在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激发学生潜能。
二、招生制度的主要类型1. 证书制证书制是指学生持有通过中学会考后获得的各类中学毕业证书,一般便可进入高等学校学习,不另举行入学考试。
西欧国家主要采用这种办法。
2. 考试制考试制是指学生要通过竞争性的入学考试,合格者方能被录取。
美国、日本等国家主要采用这种办法。
3. 综合评价制综合评价制是指高校在招生过程中,除了考察学生的考试成绩外,还要综合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特长和潜力等因素。
我国近年来逐步推广这一制度。
三、我国招生制度的现状与改革方向1. 现状我国高校招生制度以考试制为主,实行全国统一高考。
近年来,我国高校招生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如“新高考”改革、自主招生、综合评价等。
2. 改革方向(1)进一步推进高考改革,完善“3+3”模式,增加学生选科灵活性。
(2)加强高校招生自主权,探索多元录取机制。
(3)完善高校招生监管体系,确保招生公平公正。
(4)加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总之,高等学校招生制度是选拔和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环节。
我国招生制度在不断完善和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和人才培养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今后的发展中,我国招生制度将继续深化改革,以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激发学生潜能为目标,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试论我国高校招生制度的改革现状及其改革方向
( 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 四川绵阳 , 200 610 )
[ 摘
要] 最近的 高校招生制度 改革 始于 19 9 8年 , 直延 续至今 。本 次高校招 生制度 改革一直 以来备 受争议 , 不可 一 但
争议 的是 , 与以前 的高校招生制度相 比 , 它取 得 的巨大成就是无 可比拟 的。当然 , 就像新 事物 的发展 总是要 经历一 个 由不
试科 目 内容 ) 目设置方案 。 自该方案 颁布 以来 , 国 或 科 全 大部分省份基本上都采用 了这一考试方式 。 虽然后来 因为 该种考试方式在实行 中遇到 了一些 问题 , 些省份也 对其 一 进行 了一定程度 的改革 , 在总体上该 种考试方式还是在 但 很大程度上促进 了我 国素质教 育的发展 。 ( ) 三 放宽年龄限制 , 励终生教 育 鼓 20 年 , 01 普通高等 学校 招生 考试 取消 “ 婚、 龄不 未 年 超过 2 5周岁” 的限制 ; 应届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 不再 限报 高等职业学校 , 以在毕 业当年参 加普通高 考 , 考普 通 可 报 高校本专科 。这有利 于全 面提 升我 国公 民的科学文 化素 质, 加快我 国的科 教兴 国战略 , 也顺应 了世界科学 教育 发 展 的潮流和科技飞速发展 的需求 。 一 Nhomakorabea、
我 国高校招生制度的改革现状
在全 国推行“ 3+X ( 3 即语 文、 学 、 语是必考 科 目; ” “” 数 外 “ 是根据各省甚至一 些高等 学校 的要求 灵活安 排 的考 x”
自 19 年 以来 , 国高 等教 育改革的进度 明显加快 。 98 我 相应 的我国的高校招生制度也进 了前所未 有的巨大改革 , 改革 的方 向主要侧重 于以下几个方面 : ( ) 一 扩大 高校招 生规模 , 快高等教 育 大众化进程 加 在 19 99年 以前 , 国 的高 校招生 一 直处 于稳 步发 展 我 的阶段 , 招生数 量的年平 均增长率保 持在 9 %左 右 。到了 19 年 , 国加快 了高等教育 的步 伐 , 99 我 当年 普通高 等学校 招生 19 6 5 . 8万人 , 19 比 9 8年增加 5 . 2万人 , 13 增幅达 4 . 7 4 %。2 0 0 0年 , 招生 2 0 6 2 .1万人 , 比上年增加 5 . 9万人 , 27 增 幅达 3 .5 。20 年计划招生 2 0万 人 , 14 % 01 5 比上年增 加 2 多人 , 幅达 1 . % 。 际招生 人数 2 8 2 9万 增 36 实 6 .8万人 。 比
我国高校招生制度的改革-过程与走向
高 等 教 育 学 刊ACADEMIC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主办我国高等学校招生制度的改革:过程与走向(朱国仁)论中国高等教育公平的价值追求与政策抉择(陈 彬)台湾公、私立大学教育资源分配的公平性探讨(谢政谕)世界贸易组织(WTO )下的两岸高等教育交流(周祝瑛)试论日本的大学分类(天野郁夫)总 第 一 期2003/1高等教育学刊(季刊)ACADEMIC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2003年第1期(总第1期)V ol.1 No.1主办我国高等学校招生制度的改革:过程与走向朱国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论中国高等教育公平的价值追求与政策抉择陈彬台湾公、私立大学教育资源分配的公平性探讨谢政谕名誉主编潘懋元世界贸易组织(WTO)下的两岸高等教育交流周祝瑛主编刘海峰编委(按姓氏笔画排列)试论日本的大学分类 [日]天野郁夫王伟廉邬大光陈玉琨杨德广钟秉林顾明远鲁洁谢作栩(以下按英文字母顺序排列)[日]天野郁夫 [日]有本章[俄]尼康德洛夫 [美]P•阿尔特巴赫编辑部主任陈武元ACADEMIC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Vol.1, No1 May, 2003CONTENTSReform on enrollment system of entrance examination for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process and tendency …………………… ZHU Guo-renOn value pursuit and policy choice of equityin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CHEN BinThe equity of educational resource allocation:compare Taiwanese public university with private university……………XIE Zheng-yuA study of the PRC and T aiwanese higher education exchange:An era after joining the WTO ………………………………………………ZHOU Zhu-ying On classific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in Japan……………… AMANO Ikuo我国高校招生制度的改革:过程与走向朱国仁(国家行政学院办公厅,北京100089)[关键词] 高等学校; 招生制度; 改革; 过程; 走向[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学校招生制度经历了恢复、改革和重建三个阶段。
高校招生政策的历史演变
高校招生政策的历史演变近年来,高校招生政策一直备受社会关注。
这一政策的演变对于考生、家长以及整个教育体系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探讨高校招生政策的演变,回顾过去的变革,并探讨它们对当今教育体系的启示。
一、早期招生制度在早期,高校招生主要通过笔试来评估学生的学术能力。
由于学生人数相对有限,考试竞争相对较小。
此外,家庭背景和学术成就也被考虑在招生决策中。
这种招生制度在许多古代文明中存在,如中国的科举制度和欧洲的学院系统。
随着时代的变化,这种招生制度逐渐被质疑其公正性和客观性。
考生出身和背景成为决策的重要考虑因素,使得有能力但出身贫寒的学生无法获得公平的机会。
二、选拔制度革新作为对早期制度的改革,许多国家开始引入更公平且全面评估学生综合能力的选拔制度。
这种制度不仅仅通过考试来评估学生的学术能力,还结合考察学生的社会活动、体育成就以及其他个人特质。
其中,美国的高考制度是最著名的例子之一。
高考成绩只是录取大学的一个参考因素,学生还需要提供推荐信、个人陈述和面试等材料。
这种综合评估的制度确保了学生能够全面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潜力,避免了仅仅依赖考试成绩的弊端。
三、平等与多元化的追求随着社会的进步,平等和多元化成为了高校招生政策中的重要追求。
许多国家的政府和教育机构致力于增加内地或农村地区的学生入读优质大学的机会,以促进社会公平。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政府提供了各种奖学金和补贴计划,以吸引并支持贫困家庭和少数民族的学生。
一些国家还提供了专门的培训项目,帮助学生克服贫困和地理困难带来的不利条件。
四、新科技与招生创新随着信息技术和大数据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利用科技手段改革高校招生政策。
一些国家已经引入了在线申请和电子评估系统,以提高招生效率和透明度。
此外,部分高校开始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考生评估。
这种技术可以客观地评估学生的能力和潜力,减少主观性评价的影响。
然而,同时也引发了很多关于隐私和公平性的争议,需要谨慎权衡。
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思路与方向
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思路与方向一、引子高校招生制度是中国高等教育制度的基础,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然而,在不断深化的高等教育改革进程中,高校招生制度面临诸多问题,如应试教育盛行、招生规模大致相等、招生对象单一等。
因此,对高校招生制度进行改革,已成为时不我待的重要课题。
二、改革思路1.推进多元化招生机制多元化招生机制是一种灵活、多样的招生方式,突破了考试成绩高低的束缚,注重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特长,充分展现学生的个性化和多样化。
通过开设高中学科竞赛、文艺体育特长招生、公益志愿者等多种入学渠道,可以吸纳学生的不同特长和才能。
2.实行分类考试目前,高校招生考试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单一的高考模式无法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只能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应试能力。
因此,应该推行分类考试。
在高考成绩基础上,将专业考试和素质考试纳入招生考试体系中,并赋予不同的权重。
3.开展智力测评智力测评是对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和潜力的评估,它可以帮助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个性特征、行为特点、兴趣爱好、适应能力等。
以此为基础,可以更加科学地识别和选拔人才。
三、改革方向1.拓宽招生渠道拓宽招生渠道,开展多元化的招生方式,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应该在中学阶段就开始建立多元化的选拔机制,开展兴趣、能力、素质、体验、表现等各方面的评价。
同时,把高中学科竞赛也作为考核指标之一,为大学招生提供更多样化的评价工具。
2.改变学科门类设置目前高等院校的学科门类较为固定,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需求。
而且现行的学科体系并不能准确揭示出人才的能力、兴趣、优势和发展方向。
因此,应该改变学科门类设置,通过增设新兴学科、融合学科等措施,打破传统的专业壁垒,建立更加开放、多元化的学科体系。
3.激发学生兴趣目前高考制度过于注重学科知识的应试能力,导致了应试教育过剩的局面。
因此,应该通过改革培养方式,树立正确的教育导向。
教育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专业热情,因为只有在自主的学习中,才能不断升华个人能力和领悟力。
高校招生改革分析
高校招生改革分析高校招生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和学生们关心的重要议题。
近年来,我国高校招生制度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旨在提高招生的公平性和科学性。
本文将对高校招生改革进行深入分析,讨论改革措施的影响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高考志愿填报改革早在2014年,我国高校招生改革就开始了志愿填报的改革。
以往的高考志愿填报存在诸多弊端,例如填报时的不确定性,缺乏个性化的选择,以及填报几轮后造成的浪费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教育部推出了高考志愿填报改革方案。
该方案试行了多批次的志愿填报制度,允许考生在不同的批次内填报志愿,以逐渐增加志愿的确定性。
此外,还取消了填报限制,使得考生可以更自由地选择不同高校和专业。
这一改革措施有效地提高了考生对志愿填报的满意度,并减少因填报错误而导致的浪费。
然而,这一改革措施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
考生对于不同批次的了解程度不足,可能导致填报时仍存在不确定因素。
此外,对于一些热门专业和高校,仍存在竞争激烈,考生需要在有限的志愿选择中进行取舍。
因此,志愿填报改革仍需要进一步完善和优化。
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高校招生改革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综合素质评价制度的引入。
传统的高考制度主要以分数为导向,注重学科知识的测验,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则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
综合素质评价制度采用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包括学业水平测试、面试、体育活动、社会实践、艺术特长等。
通过综合评价考核,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潜力。
综合素质评价制度的引入有效地打破了高考分数的单一标准,给那些在学科成绩上稍有欠缺但在其他方面有优势的学生提供了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
然而,由于这种评价方式的主观性较强,存在评价不准确的问题。
未来,应该进一步明确评价标准,提高评价公正性和科学性。
三、拓宽招生渠道除了高考,高校招生改革还致力于拓宽招生渠道,给学生提供更多入学的机会。
一方面,高职高专院校招生逐渐增加,为那些对高等教育有需求但高考分数相对较低的学生提供了发展的平台。
高校招生制度改革
高校招生制度改革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和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高校招生制度也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和挑战。
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的需求,提高高校教育的质量和公平性,我国正在进行一系列的高校招生制度改革。
本文将就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方向和意义展开论述。
一、多元化选拔机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认识提高,仅以高考成绩作为唯一的选拔标准已经难以适应多样化的人才培养需求。
因此,高校招生制度改革意味着实施多元化的选拔机制。
这包括但不限于综合素质评价、学科竞赛、面试、学科特长、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评测。
通过多元化选拔机制,能够更全面地评估学生的潜力和综合能力,更好地挖掘优秀人才。
二、公平性与透明度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关键目标之一是提高公平性与透明度。
过去,高考成绩是决定一个学生去向的唯一标准,而高考成绩的获取和评价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地区差异、教育资源不平等等。
因此,高校招生制度改革旨在通过透明、公开、公平的选拔机制,减少不公平现象,并确保全国各地学生享有更公平的入学机会。
三、特长生和综合素质的考量高校招生制度改革将更加注重特长生和综合素质的考量。
特长生指的是在某一领域具有突出才能或特长的学生,如体育、艺术、科技等。
通过特长生的招收,可以有效提高高校的整体实力和特色,培养更多具有专业特长的人才。
同时,综合素质的考量也可以更好地评估学生的综合素养和适应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拓宽招生渠道高校招生制度改革还意味着拓宽招生渠道。
除了传统的高考录取外,还将增加高校自主招生、资格认定招生、外国留学生招生等方式。
这样不仅可以吸引更多优秀的学生报考,也可以促进高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水平。
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意义重大,它不仅可以提高高校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也可以给更多普通学生提供更公平的入学机会。
此外,改革还将促进高校的多样性发展和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使高等教育更好地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服务。
综上所述,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方向是多元化选拔机制、提高公平性与透明度、注重特长生和综合素质的考量以及拓宽招生渠道。
高校招生制度改革
高校招生制度改革近年来,高校招生制度改革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对人才的需求,高校招生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必要性以及可能的改革方向。
一、改变应试教育倾向当前,中国的高校招生制度过分偏重于应试教育,注重考试成绩而忽视其他能力的培养。
这导致了许多学生在应对各类考试时过于焦虑,只注重临时应试技巧的灌输,而忽视创造力、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
因此,改变应试教育倾向应成为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重点之一。
改革方向:1. 引入多元化评价指标:无论是文化课成绩,还是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志愿活动参与等,都应该成为招生录取的参考因素。
2. 开放自主选拔通道:为艺术、体育、创新创业等特长学生设立自主招生通道,通过面试、实践能力测试等方式进行选拔,以更全面的方式评价学生的潜能。
二、加强综合素质评价在高校招生中,单一的标准化考试无法全面评价学生的能力和潜力。
因此,加强综合素质评价是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改革方向:1. 增加面试环节:通过面试来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思维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2. 引入综合素质评价表:构建全面评价学生素质的评价表,包括学生的创新思维、领导能力、团队合作等各方面素质的评价指标。
三、建立公平公正的招生制度当前的高校招生制度中,存在着地域、贫富差异等问题,导致了招生中的不公平现象。
为了实现公平公正的招生,需要对高校招生制度进行全面改革。
改革方向:1. 实行综合评价录取:将学生的考试成绩与其他评价指标相结合,以全面评价学生综合能力来录取学生。
2. 开展分类招生政策:针对贫困地区、农村学生等特殊群体,采取相应的加分或优先录取政策,保障公平公正。
四、注重学生发展指导高校招生制度改革应该在调整录取方式的同时,注重对学生发展的指导与培养。
只有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才能使招生制度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改革方向:1. 加强学生指导教育:通过学生指导、心理辅导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规划自己的发展道路。
高校招生制度的改革与实践
高校招生制度的改革与实践一、前言中国是人口大国,拥有众多的高等教育机构。
如何优化高校招生制度,实现公平、公正、公开的招生,是中国高等教育制度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本文将就我国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历程和现状进行分析,并探究改革的可行性和实施方案。
二、我国高校招生制度的历程1.计划经济时期的高校招生制度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高等教育掌握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家计划委员会,由中央政府根据国家需要来组织招生。
在这个过程中,高校招生只有一个名额,而名额非常有限,招生的范围也会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不具备公平竞争的特点。
2.改革开放以来的高校招生制度1987年,我国开始实施高等教育招生制度改革。
改革措施包括“允许高校灵活控制招生数量”、“全国统一考试”、“升学率和毕业率控制”、“专业和类别分流”。
1996年,由于“高考移民”和“高分分流”,高考制度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为了改进,1997年,国务院深化高等教育招生制度改革方案开始实施。
方案中提出了“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取消了年龄和户口考察等因素,实施了“平行志愿”,提高了高校招生量,增加了考生的选择空间。
同时,也提高了高校的自主权,让高校可以根据专业情况来合理安排招生计划。
经过这几次的招生制度改革,我国的高校招生制度日趋完善。
三、我国高校招生现状的分析1.平行志愿制度的实施自从1997年推广平行志愿制度之后,已经成为高校招生的基础制度。
平行志愿制度指的是考生在高校和专业方面给出自己的志愿,如果考生的分数可以被第一志愿的学校录取,则不会再被其他学校录取,如果被第一志愿学校拒绝录取,会依次寻找后面的志愿学校录取。
2.公平公正的招生环境目前在我国的高校招生制度中,学生的考试成绩是最重要的选拔标准。
高校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每年会对入选的考生分别进行体测、国内高水平艺术团体文化科目考试以及国家开设的课程考试等多项考试,从面向全国的赛场展开,在全国进行笔试、面试考核后,竞争出中国千里挑一的高材生。
高校招生改革
高校招生改革近年来,高校招生改革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旨在解决高考制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促进高等教育的公平与优质发展。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高校招生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第一部分:高校招生改革的背景与动机随着社会变革和教育发展需求的不断推进,高校招生制度面临着新的挑战。
传统的高考制度存在着过分强调分数、忽视综合素质评价、竞争激烈等问题。
因此,高校招生改革成为必然步骤,以提高招生制度的公平性和科学性。
第二部分:高校招生改革的主要措施高校招生改革的主要措施包括:1. 多样化的招生渠道:为了更好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和特长,高校开始实施多样化的招生渠道。
例如,可以通过竞赛、面试、艺术特长等方式进行选拔,以全面评价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2. 综合素质评价:在高校招生中,综合素质评价逐渐成为重要的考核指标。
学生除了参加高考,还可以通过社会实践、科技创新、体育特长等活动来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潜力。
3. 分省招生:为了缓解高考竞争的压力,一些省份开始通过分省招生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录取率,降低高考录取分数线,实现高校招生的地区平衡。
第三部分:高校招生改革的效果与挑战高校招生改革的效果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在高校招生改革中,需要克服以下问题:1. 综合评价标准的制定:综合评价标准的制定需要考虑到区域差异、学生差异和学科特点,确保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和公平性。
2. 招生流程的规范:建立规范的招生流程,杜绝暗箱操作、权力寻租等问题的发生,确保招生的公平公正。
3. 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高校招生改革应该更加注重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推动教育的均衡发展。
第四部分:高校招生改革的发展趋势高校招生改革将继续朝着以下方向发展:1. 精准招生:招生将更加注重对学生特长和兴趣的挖掘,在录取时给予更多权重,为学生提供更加符合其个性需求的教育机会。
2. 引入多元化评价方式:除了高考成绩,将进一步引入面试、综合素质评价、学业表现等评价方式,全面评判学生的能力。
高校招生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高校招生制度的改革与完善高校招生制度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如今,中国高校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为了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高校招生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势在必行。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高校招生制度的改革与完善,以期为未来的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路和建议。
一、培养应试还是培养能力?目前,高校招生制度普遍存在应试教育的倾向。
学生们为了应对高考,过度注重应试技巧而忽视了能力的培养。
因此,改革招生制度的首要任务是从应试取向转向能力培养。
应该引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包括学科知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多个维度,以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公平与多元高校招生制度改革需要着重加强公平性和多元性。
目前,高考主要评价指标是成绩,这种标准过于单一,无法全面评估学生的潜力和个性。
因此,应该引入更多的评价指标,如面试、文化素养测试等,以确保招生过程公平、公正。
同时,应该鼓励高校根据自身特点招生,提高多元化招生录取机制,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
三、信息透明高校招生制度改革需要建立起信息透明的机制。
信息对于考生和家长来说至关重要,他们需要了解招生政策、录取分数线等信息以做出正确的选择。
因此,高校应该及时公布相关信息,并提供可靠的咨询渠道,以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不公平。
四、拓宽招生渠道目前,高校招生主要依靠高考,但这种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应该通过拓宽招生渠道,引入更多的选拔方式。
例如,可以设置专项计划,如艺术类招生、体育特长生招生等,在为学生提供多元发展机会的同时,也可以满足社会对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
五、培养创新人才高校招生制度的改革与完善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高校应该在招生录取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创新潜力,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创新实践。
同时,高校也应该提供良好的创新平台和资源支持,以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六、加强社会参与高校招生制度的改革与完善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内部,而需要加强社会参与。
高校招生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高校招生制度的改革与完善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高等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高校招生制度作为保障高等教育质量和公平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需要与时俱进,进行改革与完善。
本文将探讨高校招生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包括综合评价体系的建立、特长生招生政策的调整和考试内容的改革等方面。
首先,高校招生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应围绕着综合评价体系的建立展开。
传统的高考制度主要侧重于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对其他方面的综合素质评价相对较少。
为了更好地选拔优秀的高中生,高校招生制度需要引入更多的评价指标,如品德、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对于这些指标的评价可以通过学业成绩、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科研创新等方式进行,从而更加全面地了解每位考生的优势和潜力。
其次,特长生招生政策的调整也是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传统的高校招生以理工科为主导,对于艺术、体育、人文等特长生的录取相对较少。
然而,每个学科领域都需要各种类型人才的支持和贡献。
因此,高校招生制度应该更加注重特长生的选拔和培养。
针对不同类型的特长生,可以设置相应的考试项目和评价标准,使得每个特长生都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艺和特长,并能在高校接受专业化的培养。
最后,考试内容的改革也是高校招生制度改革与完善的重要内容之一。
传统的高考考试内容主要基于各学科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较少。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高校所需的人才也应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因此,高校招生制度应该适时调整考试的内容和形式,增加实际应用和综合分析能力的测试项目。
这样一来,能更好地选拔出具有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优秀学生,为高等教育的质量提供保障。
综上所述,高校招生制度的改革与完善是保障高等教育质量和公平性的重要举措。
通过建立综合评价体系,调整特长生招生政策以及改革考试内容,我们可以进一步提高高校招生制度的公正性和专业性,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优秀人才,促进教育的发展与进步。
高校招生制度的改革与完善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教育部门、学校、家长和社会各界的齐心协力,共同努力,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
高校招生制度改革方案
高校招生制度改革方案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不断发展,高校招生制度也日益凸显出一些问题和矛盾。
为了推动高校招生制度的改革,创造更加公平、公正的招生环境,我国教育部制定了一系列改革方案。
一、高考分级录取制度为了破除一考定终身的局面,教育部提出了高考分级录取制度。
该制度以综合素质评价为基础,不仅考察学生的学科知识水平,还兼顾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人特长。
高考成绩将不再是唯一的录取标准,学生还需要参加综合素质评价考试,并通过面试等环节来评估其综合能力。
这样的改革能够更好地选拔出适合不同高校和专业的学生,促进人才培养的多元化。
二、拓宽招生渠道受传统高考制度的限制,许多有特殊才能和兴趣爱好的学生无法得到充分的发展机会。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育部提出了拓宽招生渠道的方案。
除了高考,学生还可以通过参加特色招生考试、选拔赛和艺术类和体育类招生等方式进行录取。
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还能够培养他们的特长和创新能力。
三、弱势群体优惠政策为了更好地促进教育公平,高校招生制度改革方案还提出了弱势群体优惠政策。
通过加分政策、特殊录取计划等方式,为来自农村、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的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
这样既能够解决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又能够推动教育公平的实现。
四、全面信息化招生服务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部还提出了全面信息化招生服务的方案。
通过建立招生信息数据库、创建在线招生平台等方式,学生和家长可以更加方便地获取各大高校的招生信息。
同时,教育部还将通过网络开展招生咨询和政策解读,提供全面的招生指导和咨询服务。
总结起来,高校招生制度改革方案的实施旨在打破传统招生模式的束缚,创造更加公平、公正的招生环境。
通过引入分级录取制度、拓宽招生渠道、弱势群体优惠政策以及全面信息化招生服务,我们能够更好地挖掘学生的潜能,提升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期待这些改革方案的实施,能够为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带来新的突破和发展。
大类招生政策历程(3篇)
第1篇一、背景大类招生政策,即高校在招生录取过程中,将相同或相近学科门类合并为一个招生类别,按照一个专业进行招生,学生入学后经过一段时间的专业学习,再根据个人兴趣和特长选择具体专业的招生政策。
我国大类招生政策的实施,旨在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政策历程1.萌芽阶段(20世纪90年代)20世纪90年代,我国高等教育改革逐步深入,大类招生政策开始萌芽。
这一时期,部分高校开始尝试将相近学科合并为一个招生类别,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
然而,由于政策体系、评价机制等方面尚未完善,大类招生政策实施范围有限。
2.探索阶段(21世纪初)进入21世纪,我国大类招生政策进入探索阶段。
教育部在2002年发布了《关于深化高等教育招生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出要“积极探索大类招生制度”。
随后,部分高校开始扩大大类招生范围,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东南大学等。
此外,教育部还组织开展了大类招生改革试点工作,为政策完善积累了经验。
3.推广阶段(2010年代)2010年代,我国大类招生政策进入推广阶段。
教育部在2013年发布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完善高校招生分类考试和综合评价录取制度,推动高校招生由‘选学校’向‘选专业’转变”。
在此背景下,大类招生政策在更多高校得到推广,如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
4.深化阶段(2018年至今)2018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2018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明确大类招生政策的要求。
这一时期,大类招生政策在以下方面得到深化:(1)优化专业设置。
高校根据自身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合理设置专业,提高专业内涵。
(2)改革评价机制。
高校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评价。
(3)加强专业教育。
高校在学生入学后,通过开设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等,帮助学生了解各专业特点,为后续专业选择奠定基础。
(4)完善选课制度。
高校建立灵活的选课制度,允许学生在完成规定学分后,根据个人兴趣和特长选择专业。
高校招生体系的改革与创新
高校招生体系的改革与创新一、背景与概述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校招生体系的改革与创新已经成为高校管理和教育改革的重点方向。
这是因为高校招生体系的健康发展和制度的科学规范,关系到学校的发展和人才的选拔。
可见,高校招生体系的改革与创新既重要又紧迫。
本文将从选考科目、平行志愿、高水平艺术团招生等方面探讨高校招生体系的改革与创新。
二、选考科目改革高考作为高校招生的主要途径,选考科目的设置是高考改革的核心之一。
改革选考科目,能够调节考生的兴趣爱好和选课情况,提高高中教育质量,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多样性评价。
在现行考试制度中,语数英是必选科目,并且高校招生对这三科成绩的要求非常高。
因此,选考科目改革应该基于色彩丰富的科目,在大众化的基础上增加普及性。
每个国家、每个区域、每个行业和每个学科都应该有各自的特定的选考科目,以满足可持续发展的新型教育需求。
三、平行志愿招生制度平行志愿招生制度是一种多出发点自主选择的招生制度,它既激发了考生选择意愿,也保证了志愿的多样化和透明度。
在平行志愿招生制度下,学校会根据考生的成绩排名选择合适的候选人。
在选择时,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以调整志愿的先后顺序。
通过这种方式,考生有机会实现其职业目标,而学校也能够得到满意的新生。
同时,平行志愿招生制度也需要加强监管。
与此同时,专业方向不当或志愿决策失误还是在平行志愿招生制度下比较容易发生的问题。
因此,要预防和治疗志愿决策错误,加强对志愿信息的公开和透明。
四、高水平艺术团招生艺术教育也是高校招生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高校面向艺术门类专业的招生需要考虑不同专业的艺术水平和考察方法的差异性。
因此,艺术水平考核,以及面试的方法和技巧,显得十分重要。
在高水平艺术团招生方面,面试的视听表演、测试和个人创意能力释放可以帮助考生发挥专业技能学科的特点,同时考察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处理问题的能力等。
然而,在高校招生中,艺术标准是不断更迭的,因此,与时俱进是非常必要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高校招生制度的改革:过程与走向朱国仁(国家行政学院办公厅,北京100089)中文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学校招生制度经历了恢复、改革和重建三个阶段。
重建就是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的高等学校招生制度。
近几年来,我国在扩大高等学校招生规模、放宽招生条件、增加招生考试次数、改革考试内容、改进录取形式、扩大高等学校招生自主权等方面,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是,我国经济、社会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要求高等学校招生制度进一步深化和加快改革。
今后改革的方向,就是要突出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公平、公开、科学、多样与灵活、重视能力和素质考核等特点。
关键词:高等学校; 招生制度; 改革; 过程; 走向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建国以后,受政治环境的影响,我国高等学校的招生制度经历了几次大的变化。
建国之初沿用建国前的高等学校单独招生的形式,各高等学校自行决定招生计划、招生条件和招生办法;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统一招生制度建立,除个别高等学校经教育部批准外,一律参加全国统一招生,招生名额要报请审核批准,招生日期、考试科目全国统一规定;1958年,全国曾一度实行学校单独招生或联合招生,到第二年,又恢复了全国统一命题、一次考试、分批录取的招生制度,直到“文化大革命”爆发;1966年高等学校停止招生5年;1972年恢复招生后,实行的是“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办法,招收有两年以上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和解放军战士,不受已有学历限制,取消了文化考试和应届高中毕业生考试资格,这种制度到1977年才被改变。
一、1977年以来我国高等学校招生制度的改革1977年至今二十多年来,我国高等学校招生制度同样经历了一个不断改革、变化的过程,与以前不同的是,改革是渐进性、连续性的,是稳步推进的。
这是与我国整个社会经济、政治的改革相一致的。
1、高等学校招生制度的恢复(1977—1985)高等学校招生制度的改革是“文革”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中较早进行的一项重大改革。
但是,“文革”后几年高等学校招生制度改革受当时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制约,主要是恢复“文革”前的制度,尽管也有一定的改进。
1977年,在“文革”刚刚结束,各项事业百废待兴之际,专业人才不足是当时的最大问题。
恢复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尽快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各类专业人才,是当时教育领域的头等大事。
当时刚恢复领导职务的邓小平对此事十分重视,并亲自过问高等学校招生制度的恢复工作,在政治形势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的1977年就大胆提出:“今年就要下决心恢复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考学生,不要再搞群众推荐。
从高中直接招生,我看可能是早出人才、早出成果的一个好办法”。
1同年10月,国务院批准《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意见》,这是“文革”后印发的我国关于高等学校招生制度也是高等教育的第一个文件。
《意见》指出:“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直接关系大学培养高级专门人材的质量,影响中小学教育,涉及各行各业和千家万户,是一件大事”。
2由此可见,当时恢复高等学校招生制度的意义不仅是高等教育领域的一件大事,而且是对整个教育事业、整个社会发展都具有重大影响的大事。
这个文件包括两个附件:《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和《高等学校关于招收研究生的意见》。
前者对招生对象和条件、招生办法、招生计划和分配计划、招生经费和学生待遇等问题作了比较详细的规定;后者对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专业范围、研究生的条件、来源和招收办法、学制和培养方法、分配、待遇等问题提出了明确要求。
文件尽管还带有当时的政治色彩,在具体规定上显然主要是对“文革”前招生制度的恢复,但它揭开了我国新时期高等学校招生制度乃至整个高等教育改革的序幕。
根据《意见》要求,1977年的高等学校招生实行“自愿报名,统一考试,地市初选,学校录取,省、市、自治区批准的办法”。
由于刚恢复高考制度,在考生的年龄等方面的要求比较宽松,根据规定,考生应具有高中毕业或相当于高中毕业的文化水平,年龄在30岁以内,在应届高中毕业生中招生人数在20%至30%。
考试分文、理两大类。
前者考试科目包括:政治、语文、数学、史地四门;后者包括政治、语文、数学、理化四门。
当年考生约570万人,录取272971人。
1978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一九七八年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规定招生年龄应主要在20岁左右(1982年规定以后不能超过25岁),不限定从应届高中毕业生中招生的比例,实行全国统一命题、由各省、市、自治区组织考试、评卷。
考试科目,文科包括政治、语文、数学、历史、地理、外语六门;理科包括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外语六门(1981年加试生物)。
外语考分在1980年以前只作为参考,不计入总分,1981年开始逐年提高计入总分的比例,1983年全部计入总分。
1978年考生615万人,录取401521人。
虽然之后有个别调整,但在整个招生制度上没有大的变化,直到1985年,我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才逐步走上正规,一个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由国家统一命题和下达招生计划的高等学校招生制度得以不断健全。
2、高等学校招生制度的改革(1985—1992)经过八年的招生实践,在制度不断得到恢复和完善的同时,这种招生制度也渐渐显示出一些问题,与国家经济发展特别是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还不大适应,改革势在必行。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把高等学校招生制度的改革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提出要“改变高等学校全部按国家计划统一招生”的办法。
要求在高等学校的招生中,改进国家招生计划的工作,克服招生计划同国家远期和近期需要相脱节的状况;继续推行并逐步扩大用人单位委托学校培养学生,使之成为国家招生计划的重要补充;高等学校可以在国家计划外招收少数自费生。
把“在执行国家的政策、法令、计划的前提下,高等学校有权在计划外接受委托培养学生和招收自费生”,作为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一项重要内容。
3这次改革的要求说明,高等学校国家统一的计划招生模式开始有所变化,高等学校本身在招生方面得到了一定的自主权。
这也是1985年以后高等学校招生制度改革的一个方向。
为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有关高等学校招生制度改革的要求,1985年后,中央和有关部门先后制定了一些措施。
关于委托培养问题,1986年,原国家教委下发了《普通高等学校接受委托培养学生管理工作暂行规定》,对1984年由教育部、国家计委、财政部联合颁发的《高等学校接受委托培养学生的试行办法》进行了补充。
《暂行规定》对委托培养学生的招收、在校管理、毕业生使用和招生经费等问题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
根据规定,委托培养学生与按国家招生计划招收的学生只有经费来源的区别,在录取、管理等方面,和国家招生计划招收的学生一样,不允许因为是委托培养而随意降低录取分数或标准。
委托培养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使高等学校挖掘潜力,为一些单位培养某方面急需的人才。
这是在办学经费有限的情况下扩大招生和培养规模的一条有效途径。
据统计,198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共招委托培养生6.04万人,约占当年招生总数的10%。
关于招收自费生问题,1990年,原国家教委等五部委联合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招收自费生暂行规定》,明确指出:“自费生是指普通高等学校按招生规定录取并由本人缴纳培养费、学杂费,毕业后可以由学校推荐就业,也可以自谋职业的学生”。
自费生招收计划是国家招生计划的一部分,招生的规模必须符合国家核定的各地区、各部门招生总额中招收自费生的比例。
高等学校在招生方面有较大自主权。
与委托培养学生不同,自费生的录取分数可略低于计划内招生的分数线(规定是20分以内)。
由于自费生承担部分教育经费,有助于高等学校缓解经费不足的问题,所以,各高等学校积极按照有关规定招收了部分自费学生。
1988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收自费生4.22万人,以后每年都有一定增加,直到1996年取消这一制度为止。
定向培养制度是这一时期实行的一项旨在为保证边远经济不发达省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地对人才的需要而制定的特殊政策。
根据1988年原国家教委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定向招生、定向就业暂行规定》,定向培养生是国家招生计划中的一部分(不能超过当年国家计划招生总数的5%)。
除毕业必须去定向单位服务一定年限(6年)外,在招生和管理方面,定向培养生与国家招生计划内招收的学生完全一样。
同年,原国家教委还发布了《高等学校招收定向研究生暂行规定》,对为边远及欠发达地区定向培养急需的高层次专业人才,作了具体规定。
定向培养制度的实施,对解决我国人才地区分布不平衡问题、促进边远地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和满足个别专业、个别工作条件比较艰苦的单位人才的急需,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此外,为保证在某一方面有特殊才能的高中生能够上大学,在这一时期我国还试行了保送生制度。
1985年,全国70多所高等学校招收保送生6000多名。
这也是我国高等学校招生制度改革的一项有益探索。
考试制度的改革也是这一时期我国高等学校招生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针对全国统考的模式,我国从1983年起就开始酝酿改革的问题,并开始探索改革的措施。
1985年,经教育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的批准,上海市试行高考单独命题,使高考适合本市中学教学的实际情况,体现“注重基础、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的精神。
在高考命题过程中,高等学校教师和中学教师共同参与,前者占60%,后者占40%。
在报考过程中,为避免高中学生过早分科的问题,上海市实行了高中会考制度。
从1988年起,高中毕业生九门科目(包括文理)会考成绩全部合格,被列为参加高考必备的条件之一。
上海市试行高考单独命题是我国高等学校招生权下放的一个探索,也是对全国统考模式改革的一个重大尝试。
为实现高考过程的科学化,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使高等学校录取新生更加科学,1985年,我国部分省、区、市开始进行部分考试科目标准化考试试验,取得了一定成效,并逐步扩大了试验范围。
1989年,原国家教委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标准化实施规划》,对高考实施标准化的目标、步骤和措施作了具体的规定。
1987年,原国家教委发布《关于扩大普通高等学校录取新生工作权限的规定》,对高等学校和省、市、自治区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办公室在高等学校录取新生方面的职责和应做好的工作,分别作了明确的规定。
体现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关于改革高等学校招生制度、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精神。
为规范高等学校招生制度,巩固改革的成果,1987年,原国家教委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暂行规定》,这是关于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专门性法规。
《暂行规定》共十二章六十二条,对有关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各个方面都作了具体详细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