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牡丹亭看中国戏曲的主情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牡丹亭》看中国戏曲的主情性

内容摘要:情,作为中国古代戏曲美学的一个基本范畴,它是从中国古代的诗论和乐论中移植过来的,到了明中叶以后它才成为一个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戏曲美学范畴,戏曲界也才系统地提出主情说。汤显祖是第一个从根本上确立了“情”在中国戏曲中的本质地位的人。他在《寄达观》中写道:“情有者,理必无,理有者,情必无,真是一刀两断语。”汤显祖不仅把“情”看作是戏曲创作的原动力,而且认为“情”是戏曲魅力的主要来源。他把戏曲的本质归结为一个“情”字,即由“情”产生戏曲,也由“情”来感染戏曲观众。他称自己的《牡丹亭》就是“因情成梦、因梦成戏”。下面我将会从戏曲“情”、情与理的浪漫主义、音乐“情”、审美倾向上来进行阐述。

关键词:情、情与理、浪漫主义、音乐“情”、审美倾向

一、戏曲情

“叙事”与“抒情”是戏曲文学创作中主观表现与客体对象的对应关系“, 以情叙事”“、事为情用”的重主观表现成了戏曲创作约定俗成的“法规”。诗向来被视为最能表现情感的一种文学形式,激情是诗的本体特征,它对人类情感的表现具有普遍的包容性,“情”作为诗与戏曲结合的中介点,决定了中国戏曲从创作到表演,都为情所引,为情所用,一切的表现手段都是依情感的逻辑铺展,因而戏曲“诗化”的核心首先在于“情化”。汤显祖在《董解元〈西厢记〉题辞》中强调“志情并茂”:“志也者,情也。”言志即言情,创作者借“情”———主观创作意愿及情感结构,以达寄意目的———抒发情感。他以写诗的手法写戏,谱写出《牡丹亭》跨越生死的挚情之歌。“至情”可以主宰一切:“人心不必然之想,则天下终必有之事⋯⋯况夫钟情之至,可动天地,精气为物,游魂为变,将何所不至哉。”《牡丹亭》可以说是戏曲作品中“至情”的典范———“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情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二、浪漫主义的主情性

中国戏曲深受中国古典艺术的影响,特别是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以及传奇、小说的影响,中国传统戏曲中处处散发着浪漫主义的精神。以描写理想为主的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之一,是遵循理想化的原则塑造典型形象它不受生活真实的约束,不为时空所限,为了表现作者的理想,在虚构的环境中用大起大落的幻想情节创造各类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性格具有百折不回的坚强毅力、非凡奇特的大无畏精神。通过人物形象理想化的过程,生动地展示出现实中存在的而且应该有的美好的东西,这其中便凸现了浓厚的抒情性。

他在分析杜丽娘这个典型人物: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 病即弥连, 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 复能冥漠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 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 一往而深, 生者可以死, 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 死而不可复生者, 皆柞情之至也。牡丹事题辞》汤显祖通过描绘杜丽娘这个至情的形象在追求真情时强烈专注的精神和情态, 反映了在封建礼教压制下, 青年人渴求自由的爱情婚姻, 现实生活中无法遂愿, 只能思极成梦,继而求梦而亡, 以悲剧告终。但是, 情之所至, 无所不可, 连现实与梦境的界限也可

跨越, 杜丽娘的鬼魂依然执着地追求爱情, 终于与梦中人结成连理, 并获得了新生。汤显祖笔下的“情”已包含了杜丽娘对于封建礼教的勇敢抗争, 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理使人变成鬼, 而情使鬼变成人。汤显祖所说的“情”, 固然指人的主观感情, 但人的感情是由思想认识支配的, 他提倡“意趣神色”和“神情合至”, 认为戏曲的“情”应该以内容、风格和精神为主, 他注重作者的志趣和才情, 强调戏曲创作的艺术个性, 反映了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的艺术特点。他所强调的贯注于剧本始终、并作为剧本灵魂的“情”, 是“意趣神色”的核心和归宿, 反言之, “意趣神色”是“情”的理论在创作上的具体表现。他提出“神情合至”, 是要求作者的思想感情完整而统一地贯穿在作品之中, 并自然流露出来。

虚实相生、真幻交织,一脉贯通,这是《牡丹亭》“以虚而用实”“以幻为真”的浪漫主义抒情艺术特色的重要审美特征。虚实相生艺术手法打破了时空生死界限,又浑然一体统一于言情的情节主线。如吴梅所言:此记肯綮在生死之际。记中“惊梦”、“寻梦”、“诊祟”、“写真”、“悼殇”五折,由生而之死;“魂游”、“幽媾”、“欢挠”、“冥誓”、“回生”五折,自死而之生。其中搜抉灵根,掀翻情窟,为从来填词家屐齿所未及,遂能雄踞词坛,历劫不磨也。从作品言情主线的整体性看,虚从实而生,实因虚而丰,真幻交织,前后相承,理想和现实有机融合不可分割,即使是情节发展的各阶段也是如此。“‘惊梦’、‘寻梦’、‘访祟’、‘写真’、‘悼殇’五折自生而死;‘魂游’、‘幽媾’、‘欢挠’、‘真誓’、‘回生’五折,自死而之生。”虽然由梦“自生而死”,作者主要写实,但实中有虚,虚由实生。“自死而之生”,则以写虚为主,虚因实而显。即在写丽娘因梦而死的现实悲剧中,又含有幻想的梦境;在写丽娘为情而生、阴配为侣的浪漫悲喜剧中,又有现实中柳生痴情“玩真”等情节。真真幻幻、虚虚实实,相辅相成,真情幻情难分明。虚实相生、真幻交织的艺术构思,为以“情”抗“理”的主题找到了一个打破时空和生死之限的巧妙艺术形式,细腻地展示了人物内心世界发展变化的心理轨迹,深刻地揭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人欲”不可灭,“至情”定胜利的真理。

三、审美倾向的主情性

中国戏曲在审美倾向上,强调写意性和抒情性,戏剧美学重在“写意、传神”,使戏剧文学表达采用诗的变体、曲词,目的是表现高度完美的综合形态与深妙的意境,“这一类的代表作推汤显祖的《牡丹亭》。一系列抒情唱词表现主人公的追求,而且不停留于这一层次上,使戏剧的冲突升级,变成生生死死的爱情,这就是这本剧的魅力所在,惊梦与寻梦二折尤为突出,惊梦后,寻梦回到冷酷的现实,情窦初开的少女精神被严重压抑,作者借用这种精神外化达到最高境界。

《步步娇》与《皂罗袍》揭示了杜丽娘青春觉醒的心理流程,符合特定人物的个性

【步步娇】〔旦〕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行介〕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贴〕今日穿插的好。

【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

赏心乐事谁家院!恁般景致,我老爷和奶奶再不提起。〔合〕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贴〕是花都放了,那牡丹还早。

具体说一下皂罗袍,这一首曲子首先是对自然的礼赞,接着是对青春的礼赞,最后是对爱情的礼赞,最重要的是对自身之美无人怜惜的哀叹,处于情的懵懂,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