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比分配教学反思_教学设计
按比例分配教学反思
篇一:按比例分配教学反思按比例分配是小学六年级的教学内容。
学生在此前已经学习了平均分、分数乘法应用题、比的知识,这些知识是学生解决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的基础。
小学生年龄小,平时接触较多的是平均分的方法,所以在教学时我从平均分问题入手,然后导入到按比例分配。
这样导入,既体现了按比例分配的根源,课堂内容还由简到难,过渡比较自然,学生容易接受。
经过对课的实际探索,我对数学的课堂教学有了新的感悟和体会。
一、故事导入,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调动学习的兴趣本课内容由于是解决问题,所以难免有些枯燥。
故事是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
所以我根据教学内容,选取小动物们开运动会的情境导入新课,让学生展开联想的翅膀,尽量吸引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在问题的情境中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寻求打开通道的“钥匙”,激发学生的兴趣,散发学生的思维。
如课的一开始,通过我对故事的口述和画面情境图的出示,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
二、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在教学中,要以问题为主线,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来调动学生思维的参与,激发其内驱力,使学生真正“卷入”学习活动中,达到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
在本堂课中,我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1.白兔和灰兔得到的萝卜的比是3:2,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这样就给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学生经过自己的理解积极发言,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还使学生对这句话加深了理解。
2.对于学生的做法,我在给予肯定的同时,又让学生说说你是怎么想的,既增强了学生的信心,还使学生们明白了每一步的含义。
三、赞赏鼓励,创新民主和谐轻松的氛围,感受成功的体验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构成的统一的活动,它是一个人际互动的过程,是一个情感交流的过程。
我在教学中坚持认为“欣赏每一个学生,是学生发展性教育的前提”。
本节课,我通过发挥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等体态效应,让每个学生都产生强烈的感情,感受到老师真诚的微笑,赞许的目光,温和的话语。
《按比例分配》教学教案一等奖设计及反思
《按比例分配》教学教案一等奖设计及反思《《按比例分配》教学教案一等奖设计及反思》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按比例分配》教学教案一等奖设计及反思教学内容:按比例分配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2、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
3、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填空已知六年级1班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3:2。
(1)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2)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3)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男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4)全班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全班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5)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女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6)全班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全班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2、口答应用题六年级(1)班和二年级(1)班共同承担了面积为100平方米的卫生区保洁任务,平均每个班的保洁区是多少平方米?口答:100÷2=50(平方米)提问:这是一道分配问题,分谁?(100平方米)怎么分?(平均分)六年级学生和二年级学生承担同样多的卫生区保洁任务,合理吗?这样分还是平均分吗?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分配问题都不是平均分配,那么,你们想知道还可以按照什么分配吗?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分配问题。
(板书:分配)二、讲授新课1、把复习题2增加条件“如果按3 :2分配,两个班的保洁区各是多少平方米?”2、提问:分谁?(100平方米)怎么分?(按3 :2分)求的是什么?(求二年级1班的保洁区是多少平方米?六年级1班的保洁区是多少平方米?)3、思考:由“如果按3 :2分配”这句话你可以联想到什么?(1)六年级的保洁区面积是二年级的3/2倍(2)二年级的保洁区面积是六年级的2/3(3)六年级的保洁区面积占总面积的3/5(4)二年级的保洁区面积占总面积的2/5… …小组汇报结果4、尝试解答:用你学过的知识解答例题,并说一说怎么想的?方法一、3+2=5 100÷5=20(平方米)20×3=60(平方米)20×2=40(平方米)方法二、3+2=5 100× 3/5=60(平方米)100× 2/5=40(平方米)方法三、100÷(1+2/3 )=60(平方米)60× 2/3=40(平方米)或100-60=40(平方米)方法四、100÷(1+3/2 )=40(平方米)40× 3/2=60(平方米)或100-40=60(平方米)5、比较思路:这几种方法中,你认为哪种方法好?为什么?(第二种,思路简捷,计算简便)说说第二种方法的思路?①求出总份数②各部分数占总份数的几分之几?③按照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方法解答。
按比例分配教学反思范文(2篇)
按比例分配教学反思范文一、故事导入,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调动学习的兴趣本课内容由于是解决问题,难免有些枯燥。
故事是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所以我根据教学内容,选取小动物们开运动会的情境导入新课。
让学生展开联想的翅膀,尽量吸引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在问题的情境中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寻求打开通道的“钥匙”,激发学生的兴趣,散发学生的思维。
如课的一开始,通过我对故事的口述和画面情境图的出示,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
二、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在教学中,要以问题为主线,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来调动学生思维的参与,激发其内驱力,使学生真正“卷入”学习活动中,达到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
在本堂课中,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白兔和灰兔得到的萝卜的比是3:2,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这样就给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学生经过自己的理解积极发言,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还使学生对这句话加深了理解。
对于学生的做法,我在给予肯定的同时,又让学生说说你是怎么想的,既增强了学生的信心,还使学生们明白了每一步的含义。
按比例分配教学反思范文(2)教学反思是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深入思考和总结的活动,目的是发现问题、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本文将按比例分配____字,对教学反思的不同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
1. 引言(200字)教学反思是教师职业成长和提高的重要途径,通过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我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并积极采取措施改进。
以下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四个方面进行反思。
2. 教学目标(400字)在教学目标方面,我反思了自己在制定目标时的不足。
有时我没有清晰地说明目标,导致学生对学习的方向和要求不明确。
另外,我还发现在制定目标过程中往往忽略了学生的不同水平和需求,导致部分学生学习无动力或者进步缓慢。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将更加注重与学生的沟通,确保目标明确、具体,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定制。
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教学反思
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教学反思推荐文章按比例分配教学反思热度:按比例分配解决问题教学反思热度:按比例分配工作反思热度:按比例分配问题教育教学反思热度:教学观摩活动总结20篇精选热度:《按比例分配》是小学数学课中重要而基础的一课。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教学反思,希望大家喜欢!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教学反思篇1《标准》指出:“使学生感受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例出发”。
目的是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体会教学的魅力。
本节课提供现实背影、挖掘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参与教学材料的提供,使教学内容成为更易于课堂教学表达,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
通过创设具有浓厚生活气息,贴近学生知识水平的问题情景,把问题情景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自体验生活情景中的问题,一方面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产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使其智力活动达到最佳激活状态;另一方面可以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联系,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习数学,发展数学,体验数学的价值。
例如:把按比例分配实心球、按比例计算儿童的头高、零花钱的分配等,这样生活气息浓厚、学生感兴趣,活生生的题目引入课堂,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在讨论分配篮球时,学生从自己理解的角度出发分,有的认为男生多分,女生少分,有的认为女生多分,男生少分,还有的说一样多,同学们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观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我告诉学生这样分篮球队的同学感到不公平,给学生制造学习的矛盾冲突,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这样的设计我是想让学生在学习时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身边到处有数学,其次以问题调动学生思考。
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教学反思篇2从数学教育哲学上讲,决定一个公民数学修养的高低,最为重要的标志是看他们如何看待数学,如何理解数学,以及能否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日常生活现象,去解决现象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
最新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教学反思(五篇)
最新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教学反思(五篇)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
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教学反思篇一(一)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切实可行。
朗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在教学中,我觉得初读课文时,部分学生读得不够充分,只读了一遍。
这样在理解课文上就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我出示了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提高了教学效率。
另外有些朗读基础较差的学生读过一遍后,还有许多字音读不准确,就更别说读通顺了,所以初读部分如果要达到读的目标,就应照顾全体学生的读书水平,就此环节我觉得还应加入学生同桌互读:1、同桌互读即一对一的读,是阅读课文解决字音的最好方法,因为课堂时间有限,教师精力有限,没办法去逐一检查,而同桌互读可以弥补这一不足。
2、学生在互读的过程中不但纠正了对方的错误,对自己的朗读也是一种提高。
因为只有认真的去倾听。
才能够找到别人读错的地方,这对听者来说也是读、识字和思考的过程。
(二)阅读中加强词句训练。
本课中有一环节,也是课后训练:读句子,并仿照句子说一句话。
主要是要求学生仿说句子的语气,体会说话时如何用上请求的语气。
学生大胆的进行了练习,把凤仙花姐姐替换为各种小动物或植物等充分的进行了说,我发现学生对这样自由发挥想象的练习特别感兴趣。
通过此项练习不但让学生更深刻体会了说话者的心情,更重要的是充分的练说积淀了学生的语感。
语感具有经验性,要从低年级开始反复实践,才能得以熟练化、自能化。
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多给学生提供语感实践的机会,经常进行练习。
(三)有感情朗读落到了实处。
本课教学给我的最大感触是学生的有感情朗读需要教师的不断的去引导,去示范,并踏踏实实的去强化练习。
针对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觉得在今后的朗读中,我要加强有感情朗读的训练。
利用语文课以外的时间如晨读、自习课等时间,拓宽阅读范围和阅读量,让学生在充分的阅读中体会如何做到有感情朗读。
2023年《按比分配》教学反思(精选5篇)
2023年《按比分配》教学反思(精选5篇)《按比安排》教学反思1按比例安排是小学六年级的教学内容。
学生在此前已经学习了平均分、分数乘法应用题、比的学问,这些学问是学生解决按比例安排的应用题的基础。
小学生年龄小,平常接触较多的是平均分的方法,所以在教学时我从平均分问题入手,然后导入到按比例安排。
这样导入,既体现了按比例安排的根源,课堂内容还由简到难,过渡比较自然,学生简单接受。
经过对课的实际探究,我对数学的课堂教学有了新的感悟和体会。
一、故事导入,激发学生探究学问的欲望,调动学习的爱好本课内容由于是解决问题,所以难免有些枯燥。
故事是最能激发学生爱好的。
所以我依据教学内容,选取小动物们开运动会的情境导入新课,让学生绽开联想的翅膀,尽量吸引学生的留意,让学生在问题的情境中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寻求打开通道的“钥匙”,激发学生的爱好,散发学生的思维。
如课的一起先,通过我对故事的口述和画面情境图的出示,让学生产生剧烈的新奇心、求知欲。
二、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在教学中,要以问题为主线,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来调动学生思维的参加,激发其内驱力,使学生真正“卷入”学习活动中,达到发展思维,培育实力的目的。
在本堂课中,我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1.白兔和灰兔得到的萝卜的比是3:2,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这样就给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学生经过自己的理解主动发言,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还使学生对这句话加深了理解。
2.对于学生的做法,我在赐予确定的同时,又让学生说说你是怎么想的,既增加了学生的信念,还使学生们明白了每一步的含义。
三、赞许激励,创新民主和谐轻松的氛围,感受胜利的.体验教学是由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构成的统一的活动,它是一个人际互动的过程,是一个情感沟通的过程。
我在教学中坚持认为“观赏每一个学生,是学生发展性教化的前提”。
本节课,我通过发挥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等体态效应,让每个学生都产生剧烈的感情,感受到老师真诚的微笑,赞许的目光,温柔的话语。
《按比分配》教学反思
按比分配》教学反思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分数乘法应用题、比的知识,这些知识都是学生解决按比分配的应用题的基础。
在学生练习后作出小结:在实际生活中,有时并不是把一个数量平均分配的,而是按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
由此引出课题“比的应用”。
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对比的应用有了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
创设情境,让学生有如身临其境之感。
现代教学观认为:教材处理的核心问题是从学科世界走向学生的生活世界。
当数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要充分发挥创造性,把促进学生发展作为教学的基本点。
教学中要通过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让学生了解在生活、生产常常要把一个量按照数量的多少来分配,感悟“按比例分配”存在的价值。
我在设计时注意灵活处理教材,精心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设身处地地走进教材的情境图之中,让学生参与了学习材料的提供,这样,在下面探索新知的教学环节中,学生面临自己提供的学习材料,不但能体会到数学离他们很近,而且更能激发他们产生解决问题的意识,主动地参与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而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每个孩子都能体会到数学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数学源自生活。
故我又重改教案,从学生春游男女生分水果入手:六甲班带去10.2千克水果,分给男女生,怎样分较为公平(男女生人数不同),使学生体会到分东西的步骤:分什么?有多少?怎样分?这样就地取材,以学生熟知的生活实例引进,亲切自然,使学生感受到数学问题就在人们的周围。
甚至有同学提出让老师也参加分水果的队伍中来,因为我班男生25人,女生26人,有同学提出了我参加男生队伍,这样人数一样可以平均分了!虽然与我的教学预设不同,但我也感到一种温馨,难得可贵啊!而后,通过分,启发学生设计不同的方案,从而使学生产生矛盾:有的情况下平均分配是不合理的。
然后引出有时应按比例分配。
在学生探究时,让学生自己操作、观察、思考、讨论、汇报、评价,自己提问质疑,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解放”出来。
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按比例分配》教学反思
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按比例分配》教学反思第一篇: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按比例分配》教学反思《按比例分配》教学反思按比例分配问题是比的一种应用,即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是“平均分”问题的发展,在实际生活工作中有广泛的应用。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与分数的联系,已掌握简单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把比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的一个课例,掌握了按比例分配的解题方法,不仅能有效地解决生活、工作中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问题,也为以后学习“比例”“比例尺”奠定了基础。
对于按比例分配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习生活过程中曾经遇到过,甚至解决过,每个学生都有一定体悟和经验,但是对于这种分配方法没有总结和比较过,没有一个系统的思维方式。
通过今天的学习,将学生的无序思维有序化、数学化、系统化,总结并内化成学生的一个巩固的规范的分配方法。
我认为这节课的关键在于把比转化成份数或分数,使题目转化为归一应用题或分数应用题。
根据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我是这样设计本节课的1、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会按比例分配的合理性,理解什么是按比例分配。
按比例分配是一种分配思想,在生活、生产中是很常见的,已学过的平均分其实是按比例分配的一种特例。
教学中要通过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让学生了解在生活、生产常常要把一个量按照数量的多少来分配,感悟“按比例分配”存在的价值。
但教材中的例题是人体内的水分和其他物质,这个信息对小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所以在设计时换成了“把28个足球分给男、女两组同学,该怎么分?”,让学生初步感知,由于学生面临的是自己生活中的问题,学习材料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于是激发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心向,主动地参与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首先出示男生和女生都是30人,学生立刻就能想到平均分的问题,引导平均分是按1:1进行分配的,再出示男生40人女生30人的情况,学生就能够理解按人数4:3进行分配。
按比例分配.doc教案和反思
《按比分配》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按比分配的意义。
2、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
3、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
教学重点: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按比分配应用题的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一、课前小研究1、已知六年级1班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5 :7。
那么从这个条件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如果六年一班有36人,你能求出男生有多少人?女生有多少人吗?小组交流,汇报二、课前小研究2:出示例题1. 什么是稀释液?什么是浓缩液?2. 1︰2的稀释液怎么配制呢?同桌交流汇报教师适时点拨三、小组合作探究1.500mL是配好的稀释液的体积,1︰4表示什么?2.所求问题是什么?3.能画图表示吗?4.怎样计算?小组讨论交流,汇报(教师适时点拨)四、总结方法方法一:把比的前项和后项看作分得的份数,先求出每一份,再求几分。
方法二:求出前、后项分别占总数的几分之几,用分数乘法来解答。
五巩固《按比分配》反思第二小学曹振娟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理应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也就是说,当数学和儿童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发儿童学习数学的兴趣。
“我班的保洁区面积如何分配”这种贴近学生生活又有一定挑战性的实际例题,不但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
二、激励学生交流思考给学生创造了自由发展的更大空间,满足学生的数学学习需求,能使他们真正体验到数学不是枯燥空洞的。
再次验证了只有学生积极投入的课堂,才是真正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课堂。
三、培养学生多角度、个性化解决问题为学生创设一种良好的思维情境。
一个好的问题情境,会使学生产生困惑和好奇心,能迅速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研究交流中,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使学生自觉、兴奋地投入到加深练习中,学习和探求新知识的教学活动中。
《按比例分配》教学反思
《按比例分配》教学反思一、故事导入,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调动学习的兴趣本课内容由于是解决问题,难免有些枯燥。
故事是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所以我根据教学内容,选取小动物们开运动会的情境导入新课。
二、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在教学中,要以问题为主线,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来调动学生思维的参与,激发其内驱力,使学生真正“卷入”学习活动中,达到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
在本堂课中,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白兔和灰兔得到的萝卜的比是3:2,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这样就给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学生经过自己的理解积极发言,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还使学生对这句话加深了理解。
三、赞赏鼓励,创新民主和谐轻松的氛围,感受成功的体验我在教学中坚持认为“欣赏每一个学生,是学生发展性教育的前提”。
本节课,我通过发挥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等体态效应,让每个学生都产生强烈的感情,感受到老师真诚的微笑,赞许的目光,温和的话语。
如:“分析太精妙了、你们讨论真有成效……”,这些话让学生甜在心里、乐在心里,体现了互亲互相爱的师生关系、体现了亲情、人文的关怀,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的氛围中受到激励,让学生在轻松、欢快的氛围中学习、交流,体验。
四、存在的不足在课堂教学中,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比如在学生得出了解决按比例分配问题的两种方法后,我应该让学生比较这两方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一步理清思路,而不只是分析其不同点。
这一点处理的不够到位。
而且在选择这两种方法时,虽然不强调算法优化,但也应该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试着用这两种方法都做一做。
总之,在本课中进行的教学方面的实践,使我有了一定的收获。
今后还应不断反思,加以总结和改进,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按比分配》教学反思
《按比分配》教学反思引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面临着如何合理分配教学资源的问题。
有时候,为了让学生都能够取得好的成绩,教师往往采取按比分配的策略。
本文将对《按比分配》教学方法进行反思,从教学目标、教学效果和教师角色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
一、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在教学中起到了引领和指导的作用。
在《按比分配》教学中,教师的主要目标是让所有学生都能够取得好的成绩。
通过比赛、考试等评价方式,以成绩的高低来决定学生的分数,进而决定他们的成绩。
这种教学目标有其积极的一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让他们能够更加努力地学习。
然而,过于注重成绩的分数本身,可能会导致学生的学习逐渐僵化,只关注分数而忽略了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二、教学效果在教学效果方面,《按比分配》教学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竞争意识。
学生都希望能够获得好的成绩,因此会更加努力地学习,去争取更多的分数。
这种竞争氛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之间的学习和成绩的提高。
然而,也有一些学生可能会对成绩过于追求,而忽略了课程本身的学习和知识的掌握。
他们可能只是为了追求高分而死记硬背,忽略了理解和应用。
三、教师角色在《按比分配》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主要是评判者和裁判。
教师通过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评价和排名,来决定他们的分数和成绩。
这种评价角色相对传统的授课角色来说,重心有所转变。
教师不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更注重评价和分数的分配。
这种角色的转变,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另一方面也可能导致教师忽视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
四、改进方法尽管《按比分配》教学方法在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方面有其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为了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作用,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改进方法:1.注重综合评价:除了考试成绩,还可以综合考虑学生的平时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参与度等方面来评价学生。
这样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避免过于偏重成绩的问题。
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小组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
按比例分配问题教育教学反思范文(2篇)
按比例分配问题教育教学反思范文《按比例分配》是小学六年级的一个教学内容。
学生在学习此内容前已经学习了分数乘法应用题、比的知识,这些知识都是学生解决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的基础。
学生平时接触较多的是平均分的方法,平均分其实是按比例分配的一种特例。
对按比例分配的方法学生平时也有一些体验,而生活中的体验也是学生解决问题的基础。
教学后我对这节课有些感想和疑惑。
一、让情境创设包容更多内涵。
我觉得情境创设不该只起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的作用,它应该包容更多内涵,所以我在设计时注意灵活处理教材,精心创设问题情境。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在设计时把例题“种水稻、棉花”改为“哥哥、弟弟搬砖”,其一、能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其二、“通过如果你是哥哥你会怎样分配”在教学中有机的渗透了帮助弱小的思想品德。
其三、通过学生的回答,让学生参与了学习材料的提供,这样,在下面探索新知的教学环节中,学生面临自己提供的学习材料,不但能体会到数学在他们周围,而且更能激发他们产生解决问题的意识,主动地参与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二、让所学知识真正运用到生活。
在巩固深化练习中,我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感性的生活化材料。
如学校买书、给校园除草、计算长方形面积等让学生挑战问题,探索创新,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实现知识的迁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
三、让课堂氛围保持和谐轻松。
课中,我通过创设各项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我则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当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我不说应该怎样做,而是建议怎样做,尽管只是一词之差,却能让学生感到朋友般善意的提醒,感受到平等、尊重、信任,让学习、交流,体验始终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进行。
但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提出的“我一个人来搬”这种分配方案,是指把___块砖分成___份,哥哥搬___份,弟弟搬___份,也应属于分配中的特例,但在写成1:___时却违反了“比的后项不能为0”。
按比例分配教学反思(通用12篇)
按比例分配教学反思(通用12篇)按比例分配教学反思篇1一、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按比分配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分数乘法应用题、比的知识基础上学习的,而且学生在平时也有一定的体验。
所以在新知形成的过程中,首先让学生根据原有的知识尝试解决问题,变被动接受学习为主动研究性学习,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并充分展示学生的思考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同一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得到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多向思维的发展,凸现学生个性化的学习。
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教学中要更多地关注生活实际,创设一个个的新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本节课我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学习,无论在知识上、能力上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上都有所得,全面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但本节课也存在着不足:1、课前导入没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
如:当学生说按平均分时,没有让学生自己思考这样分行不行,老师急着代学生回答。
2、探究解题思路时,学生汇报过程太过仓促,没有充分的给学生思考、汇报的时间。
3、课上应变能力有待提高,题的改变要有科学性,不能随意。
如:氧和氢的比不能随意改变。
按比例分配教学反思篇2一、故事导入,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调动学习的兴趣本课内容由于是解决问题,难免有些枯燥。
故事是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所以我根据教学内容,选取小动物们开运动会的情境导入新课。
让学生展开联想的翅膀,尽量吸引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在问题的情境中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寻求打开通道的“钥匙”,激发学生的兴趣,散发学生的思维。
如课的一开始,通过我对故事的口述和画面情境图的出示,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
二、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在教学中,要以问题为主线,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来调动学生思维的参与,激发其内驱力,使学生真正“卷入”学习活动中,达到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
《按比分配》教学反思(16篇)
《按比安排》教学反思(16篇)《按比安排》教学反思篇1《按比安排》这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和比的根本性质的根底上学习比的应用,解决按比安排的实际问题。
按比安排就是把一个数量依据确定的比进展安排,它是“平均分”方法的进展。
这节课我觉得有成功的地方有以下三点:(1)引入的内容生活化《新课标》指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数学教学必需从学生生疏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例动身”。
为此我创设了学生生疏的植树活动,春天是植树的最正确时间,学校安排我们六年级1班和2班的植树任务是54棵,六(1)班和六(2)班的人数的比是5:4,你认为这54棵树,可以怎么分?的问题引入新课,教学内容贴近生活,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更投入。
通过适时点拨:平均分不够合理,那该怎么分呢?学生很快说出了最好按各班的人数来分。
这样的引入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且能应用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
(2)留意了学生学问的构建新课标积极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以培育学生猎取学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力气。
这节课我使学生通过思考、沟通的方式来经受数学,完成学问制造过程。
由于学生的经受不同,生疏问题的角度不同,促使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同,我就为学生多彩的思维创设了良好的平台,使生生、师生评价在价值观上都得到了进展。
(3)能有效地让学生在独立思考、沟通合作上获得进展整节课以思考、沟通贯穿全过程,让学生在观看、比照、沟通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究、猎取新知,尤其是特别留意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合作沟通的空间。
教学中,无论是学生“探究创新”或是“稳固深化”我都是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进展小组合作争辩沟通,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培育了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自主探究的力气。
其次对学生也进展了前测:针对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学习根底以及学习方式方法我都有较全面的了解,他们宠爱探究好玩的、自己生疏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宠爱探究式、合作式的学习方式;六年级的学生也具备了确定的的阅读、理解和自学力气。
按比例分配反思范文(2篇)
按比例分配反思范文一、课堂教学设计说明本节课的复习部分:通过交流日常生活中某些物体或某些商品组成的部分的比,和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题目为学习新知识创设情境,从而提出课题。
学习新课部分中,例题的教学由扶到放,先让学生分交流讨论,之后独立完成,最后说说怎么想的,从而掌握解题关键。
巩固反馈部分由易到难,逐步提高。
计算长方形的长和宽,是学生很容易错的一道题,所以采用了判断的方法,指出易错的地方,引起学生注意。
本节课采用小组协作学习的教学方法,课堂气氛活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反思整个教学是成功的,具体表现在:学生始终以积极的态度对问题进行主动探究。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讨论、辩论,对“按比例分配”有了具体了解,并且了解了日常生活中比的应用。
最终使学生认识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能正确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反思这一教学过程,具体分析如下:1 、创设了生活情境,激发了探究欲望。
我用生活中学生司空见惯的例子切入话题,展开讨论,将生活常识与数学科学知识“超链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知识点得以轻松展开并为学生所接受,在体验中建构新的概念体系。
整个课堂教学中,我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在教学设计上,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精心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学习材料,使学生充分运用生活经验体验和感悟数学是行之有效的。
2 、在谈话中为如何解决问题做好了潜移默化的铺垫,这一个环节的设计是为了深化学生对“按比例分配”的认识,整个过程始终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学习生活中的数学,创设生活情境帮助学生了解数学,运用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并且整个过程中我注意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意见,让学生体验到了数学的快乐。
3 、这节课,我改变以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强调学科本位,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让每个学生都积极投入到学习的探究过程,开展自学互学、小组交流、自由汇报等形式,使他们成了真正的“主角”,把时间和空间都留给学生进行思考。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3.10 按比例分配丨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3.10 按比例分配 | 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比例,并能够使用比例的概念和方法。
2.能够进行简单的按比例分配计算。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提升沟通交流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比例的概念。
2.掌握按比例分配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比例的概念和用途。
2.在实际操作中能够运用比例的知识进行计算。
三、教学设计1. 导入新知识通过多媒体教学软件将比例的概念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初步了解比例是什么,以及比例的作用和应用场景。
同时,老师可以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例子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比例的概念。
2. 理解比例的概念通过让学生自己举一些例子,来解释比例的概念和用途。
并通过实物展示等形式来加深学生印象。
3. 分组合作,练习计算老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堂练习。
每个小组需要完成5个计算题目,其中至少包括一道实际问题。
学生需要在小组中相互交流,在讨论中互相帮助理解,从而加深对比例的理解,并提高合作学习能力。
4. 全班交流,分享答案在每个小组完成练习后,老师将学生分组进行交流讨论。
每个小组分享自己的答案和思路,让全班同学在交流中彼此学习,共同提高。
5. 总结归纳老师根据学生的讨论和提问,对比例的概念和应用方法进行总结归纳。
四、教学反思本课的教学设计主要由导入、理解、练习、交流和总结等环节组成。
在导入环节中,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应用让学生对比例的概念和应用有了基本的了解。
在学生理解环节中,老师通过生动有趣的例子加深了学生对比例的理解。
在课堂练习环节中,小组合作的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在总结环节中,老师通过学生的提问和答案整理,巩固了学生对比例的理解。
不足之处:在分组合作的练习中,有些学生可能由于个人能力的原因,无法及时完成思维的转换,从而出现了某些问题。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提高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应该注重小组的互相合作和表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按比分配教学反思_教学设计
按比分配是小学六年级第一学期的教学内容。
学生在此前已经学习了分数乘法应用题、比的知识,这些知识是学生解决按比分配应用题的基础。
小学生年龄小,平时接触较多的是平均分的方法,所以在教学时我从平均分问题入手,然后导入到按比例分配。
这样导入,既体现了按比分配的根源,课堂内容还由简到难,过渡比较自然,学生容易接受。
一、故事导入,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调动学习的兴趣
本课内容由于是解决问题,难免有些枯燥。
故事是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所以我根据教学内容,选取小动物们开运动会的情境导入新课。
让学生展开联想的翅膀,尽量吸引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在问题的情境中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寻求打开通道的“钥匙”,激发学生的兴趣,散发学生的思维。
课一开始,通过我对故事的口述和画面情境图的出示,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
把“按比分配”的问题转化成“归一问题”,渗透转化的思想,帮助学生建立用“整数乘除法解答按比分配问题”的模型;把“按比分配”的问题转化成“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渗透转化的思想,帮助学生建立用“分数乘法解答按比分配问题”的模型;渗透方程思想,为今后的学习做铺垫;引导学生学会完整的检验方法,并养成及时检验的好习惯。
三、巧设习题,让学生“走进”生活
创设问题情境,从基本练习到综合性较强的问题,再到没有直接给出比、连比的题目,层层深入,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和价值,不仅培养了学生独立解题的能力,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在实践的探索中验证、品尝自己的学习成果,再次感受成功带来的乐趣。
当然,这节课的教学中也存在不足之处:
1.还存在老师讲得稍显多了,学生说得少。
学生都在老师的提问下一步一步的学习,没给学生自己提问的时间和学生自己回答同伴的问题的时间。
2.课堂的节奏把握得不是太好。
比如引入时应该要快,新授时稍微要慢一些,但新授内容一定要在20分钟内完成。
练习要前慢后快。
我上完例2时已超过20分钟。
这样一来就挤占了练习的时间,稍显仓促,学生所学的知识没能得到更好的巩固。
3.学生的发言面还不是太广。
课上没能顾及到每一个学生,特别是需要帮助的学生。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再好的教学总有它不足的地方,总有须待进一步改进、进一步优化的地方。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追求平平淡淡的完美,而追求有突破性的遗憾”。
只有不断反思,不断总结,在反思中成长,在总结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