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预测题讲课教案
心理学C证面试试题参考教案
1、如何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心?主题:积极的自我暗示和自信心的培养【活动目标】1、通过活动和体验,使学生认识到自我暗示对自身心理、行为方式所产生的作用。
2、使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有关积极自我暗示的方法.【活动准备】女子肖像图、班德瑞的钢琴曲《山涧》、贝多芬《命运》交响曲、漫画、有关故事及名人名言搜集。
【活动设计】2、如何帮助学生学会正确评价自己?一、设计主题:正确评价自己二、活动目标:1.了解“认识自我”的重要性2.知道“认识自我”的自查方法3.从别人的反馈中,使自知的我和他人所知的我更为一致。
三、活动对象:高中生四、课前的准备:多媒体课件五、设计步骤:1.暖身小活动①向一位同学连续问一个问题:你是谁?至少问到10~20遍。
②请学生以同样的问题问身边的同学,至少问到5遍以上。
③再请学生任意向一个同伴问:我是谁?至少问到5遍以上。
④再让同学齐声发问:我是谁?2.填字玩游戏①教师向学生介绍了解自己的一种方法,即填充句子“我是谁?”的方法,并通过示范来说明。
我是谁?我是一个爱笑的人。
我是谁?我是一个喜欢帮助别人的人。
我是谁?我是一个兴趣广泛的人。
②教师用投影仪显示“形容词检核表”,并发给每位学生一张纸。
③要求学生在纸上写下5至10句描述自己的句子,但不必具名。
④请学生将纸折叠成自己喜欢的形状,放到团体中央的盒子里。
3.说说你我他①把每组同学分为人数相等的两个部分,并围成内外两圈,让学生互相面对面坐好。
②先由外圈同学发问:“你觉得我是怎样一个人?”③内圈的同学作一个简要的回答:“我认为你是……”,并反问对方同样的问题。
④完成后,内圈的同学移动位置,进行新一轮的对答。
依次轮流,直到与组内的每一个同学都进行了对话为止。
⑤请同学们在纸上记下别人对你的看法,并折叠成自己喜欢的形状放入自己的口袋。
4.让你猜一猜①每一小组派出1~2位同学,依次从团体中央的盒子里任意抽取一张纸条,并把里面的句子大声念出来。
②让同学猜猜这是谁?③被猜中的同学谈谈体会,如此循环。
心理试讲备课教案模板范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课程名称:心理健康教育授课年级:八年级授课时间:1课时授课教师:[教师姓名]---二、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使学生了解自信心的概念,认识到自信心在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性。
2. 情感目标: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增强自我认同感,激发积极向上的情绪。
3. 行为目标:培养学生面对困难时保持乐观、勇敢面对的态度,学会通过积极的方式提升自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自信心的含义,掌握提升自信心的方法。
难点: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培养自信心的实践能力。
---四、教法学法教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实践法。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游戏: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我说你做”的游戏,通过简单的指令,观察学生的反应,引导学生思考自信心的表现。
2. 提问: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以及如何应对这些困难。
(二)讲授新课(20分钟)1. 自信心概述:讲解自信心的概念、特征、作用等。
2. 自信心的影响因素:分析影响自信心的因素,如家庭环境、学校教育、个人经历等。
3. 提升自信心的方法:- 积极心态:鼓励学生保持积极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 自我肯定: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肯定,关注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 目标设定:帮助学生设定合理的目标,并为之努力。
- 成功体验:引导学生积累成功的经验,增强自信心。
(三)小组讨论(15分钟)1. 分组: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5-6人。
2. 讨论主题:如何在实际生活中提升自信心。
3. 分享交流: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四)实践环节(10分钟)1. 任务:每个学生为自己设定一个提升自信心的目标,并制定相应的行动计划。
2. 分享:学生分享自己的目标和计划,互相鼓励和支持。
(五)总结(5分钟)1. 回顾: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自信心的重要性。
2. 展望: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努力,提升自己的自信心。
2024精选心理学课程教案任意下载[完整版]
2024精选心理学课程教案任意 [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心理学导论》第四章“认知心理学”和第七章“发展心理学”,详细内容主要包括:认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认知过程、认知偏差及其在个体发展中的应用;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发展阶段及其对个体认知能力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认知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2. 掌握认知过程和个体发展各阶段的特点,能运用相关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现象;3. 培养学生的心理学素养,激发学生对心理学的兴趣和热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认知偏差的产生原因及其影响、个体发展各阶段的特点及其对认知能力的影响。
教学重点:认知心理学基本概念、认知过程、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关于“认知偏差”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认知心理学的兴趣,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2. 讲解:详细讲解认知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结合实例进行分析;3. 实践:分组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认知偏差现象,以及不同发展阶段对认知能力的影响;4. 例题讲解: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问,讲解典型例题;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7. 互动:邀请学生分享学习心得,鼓励提问,解答学生疑问。
六、板书设计1. 2024精选心理学课程教案2. 内容:认知心理学:基本概念、认知过程、认知偏差发展心理学:基本理论、发展阶段、认知能力的影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认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2)举例说明三种不同发展阶段的认知能力差异;(3)谈谈你对认知偏差的认识,并举例说明。
2. 答案:(1)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中的认知过程的科学,如记忆、思维、知觉等。
在生活中,认知心理学应用于教育、广告、产品设计等领域,以提高人类认知效率和生活质量;(2)例如:幼儿期、青少年期、成年期。
教案《心理学》(第十章-教学心理)
单元十教学心理授课内容:教学设计心理原理、课堂管理、教师心理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教学设计含义与环节(2)举例说明教学策略种类(3)了解教学评价概念及类型(4)区分课堂气氛类型(5)了解良好教师行为2.能力目标:(1)能运用教学设计原理设计教学目标(2)能将教学策略运用到实际教学活动(3)能对建立积极课堂环境提出建议3.素质目标:(1)具有尊重并自觉运用教学心理规律的职业态度(2)培养科学课堂管理意识(3)树立坚持自我提升教学能力的终身追求教学重点:教学设计心理原理;课堂管理教学难点:教师心理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案例法、讨论法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准备:教师使用的教案、课件、音像等材料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引入新课复习导入:学习理论的提出者及区别。
二、讲授新课(一)教学设计的心理学基础教学的一般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决定教学目标、了解准备水平、进行教学活动、实施教学评价。
1.决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所期待得到的学生的学习结果。
(1)布鲁姆对教学目标的分类布鲁姆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领域.(2)明确化的教学目标的陈述方法:①行为目标陈述法行为目标,也称操作目标,是指用可以观察和可以测量的学生行为来陈述的目标,是用预期学生学习之后将产生的行为变化来陈述的目标。
②内部过程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目标陈述法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格伦兰提出用内部过程与外显行为相结合表述教学目标的观点。
2.了解准备水平(1)学习准备的含义学习准备是使新的学习成为可能的学生的身心发展条件,是学习的内部条件,是教学的起点。
(2)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能够独立完成的学习任务水平与在有能力的教师或同伴的帮助下方能完成的学习任务水平之间的区域。
提供教学支架是最近发展区理论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所谓提供教学支架是指通过提供教学支持,帮助学生完成他们起初不能独立完成的学习任务,成功地通过最近发展区,并最终能够独立完成教学任务。
高中生考前心理课教案模板
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考前心理状态,认识到考试焦虑对学习和生活的影响。
2. 帮助学生掌握缓解考试焦虑的方法,提高心理调适能力。
3. 培养学生积极应对考试的心态,发挥自身潜能,提高考试成绩。
教学重难点:1. 学生对考试焦虑的认识和理解。
2. 学生掌握缓解考试焦虑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2. 心理测试题3. 放松音乐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和目的。
2.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考前心理状态对考试有哪些影响?二、新课内容1. 考前心理状态介绍a. 解释考前心理状态的概念,让学生了解考前焦虑、紧张等心理状态。
b. 分析考前心理状态对考试的影响,包括积极和消极两方面。
2. 考试焦虑的认识a. 引导学生自我反思,了解自己的考前心理状态。
b. 讲解考试焦虑的形成原因,如对考试成绩的过度关注、自信心不足等。
3. 缓解考试焦虑的方法a. 心理调适技巧:深呼吸、正念冥想、肌肉放松等。
b. 时间管理:合理安排复习时间,避免临时抱佛脚。
c. 考试技巧:掌握答题技巧,提高答题效率。
三、实践环节1. 心理测试:让学生完成一份关于考试焦虑的心理测试,了解自己的焦虑程度。
2. 分享经验: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在缓解考试焦虑方面的成功经验。
四、总结与反馈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心理调适的重要性。
2. 学生反馈:分享自己在课程中的收获和感悟。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到考前心理状态对考试的影响,并掌握了缓解考试焦虑的方法。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及时进行心理辅导,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考试压力,提高考试成绩。
同时,教师应不断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心理学情绪试讲教案万能模板
课时:1课时年级:高中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情绪的概念、类型和作用,掌握情绪管理的基本方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识别和表达情绪的能力,提高情绪调节和自我控制的能力。
3. 情感目标:使学生认识到情绪管理对个人成长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培养积极向上的情绪态度。
教学重点:1. 情绪的概念和类型。
2. 情绪管理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1. 情绪的识别和表达。
2. 情绪调节和自我控制的方法。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
2. 情绪管理相关案例。
3. 情绪管理练习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情绪吗?请举例说明。
2. 引导学生思考:情绪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二、新课讲授1. 情绪的概念- 介绍情绪的定义:情绪是人在特定情境下,对客观事物产生的主观体验。
- 强调情绪的双面性: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
2. 情绪的类型- 介绍情绪的分类:快乐、悲伤、愤怒、恐惧、厌恶等。
- 分析不同类型情绪的特点和影响。
3. 情绪的作用- 介绍情绪对人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 强调情绪对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的作用。
4. 情绪管理的基本方法- 认识情绪:了解自己的情绪,分析情绪产生的原因。
- 表达情绪:学会正确表达情绪,避免情绪压抑或爆发。
- 调节情绪:运用合理的方法调节情绪,如深呼吸、放松训练等。
- 自我控制:提高自我控制能力,避免情绪失控。
三、案例分析1. 展示情绪管理相关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人物的情绪表现和处理方式。
2. 引导学生讨论:如何从案例中学习情绪管理的技巧?四、情绪管理练习1. 分组进行情绪管理练习,如角色扮演、情绪日记等。
2. 学生分享练习心得,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总结与反思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情绪管理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情绪管理方面有哪些不足,今后如何改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和互动情况。
2. 情绪管理能力:通过案例分析、情绪管理练习等方式,评估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
心理学试讲教案万能模板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心理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心理学学习的兴趣,树立正确的心理学观念。
教学重点:1. 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方法。
2. 心理学的主要应用领域。
教学难点:1. 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区别。
2. 心理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2. 心理学相关书籍或资料3. 案例分析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心理学的历史和发展。
2. 提问:同学们对心理学有哪些了解?3. 引导学生思考:心理学与我们日常生活有什么关系?二、新课讲授1. 心理学的定义- 解释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 举例说明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如认知、情感、行为等。
2.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介绍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等。
- 强调不同研究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3. 心理学的主要应用领域- 心理咨询与治疗- 教育心理学- 工业与组织心理学- 临床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三、案例分析1. 教师展示一个与心理学相关的案例,如人际关系、学习心理等。
2. 引导学生分析案例,讨论心理学知识在案例中的应用。
3.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提出自己的分析结论。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心理学的定义、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心理学现象,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问题。
五、作业布置1. 阅读相关书籍或资料,了解心理学的历史和发展。
2. 收集生活中的心理学现象,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介绍心理学的定义、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使学生初步了解了心理学的基本知识。
在案例分析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了运用心理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教师还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初中心理面试教案
初中心理面试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情绪的类型及特点,认识到情绪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2. 培养学生学会调控情绪的方法,提高情绪管理能力。
3. 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心态,增强心理素质。
二、教学内容:1. 情绪的类型及特点2. 情绪对身心健康的影响3. 调控情绪的方法4. 实践演练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掌握调控情绪的方法,提高情绪管理能力。
2. 难点:学会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调控情绪的方法,树立积极向上的心态。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故事《小明的情绪日记》,引发学生对情绪的思考,导入本课。
2. 课堂讲解:(1)情绪的类型及特点:喜、怒、哀、惧。
(2)情绪对身心健康的影响:积极情绪有利于身心健康,消极情绪不利于身心健康。
(3)调控情绪的方法:认知调节法、理智控制法、注意力转移法、幽默化解法、积极的自我暗示。
3. 实践演练: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在生活中调控情绪的方法,并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实际场景。
4.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认识到调控情绪的重要性,并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实践。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情绪类型及特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情绪对身心健康影响的认知。
3. 学生对调控情绪的方法的掌握及实际运用能力。
4. 学生心态的积极转变。
六、教学资源:1. 故事《小明的情绪日记》。
2. 相关情绪调控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3. 实践活动所需道具。
七、教学建议:1.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会调控情绪。
2. 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好情绪调控的榜样。
3.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给予个性化的指导。
4.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增强互动性。
5. 定期进行教学评价,了解学生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心理学课教案模板范文
一、教案背景(一)面向学生:初中二年级(二)学科:心理学(团体心理辅导课)(三)课时:一课时(四)课前准备:1. 收集关于情绪管理的相关故事、案例和影片。
2. 准备情绪卡片,包括喜、怒、哀、惧等基本情绪。
3. 准备心理测试题,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情绪状态。
4. 准备情绪调节技巧手册,供学生课后参考。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情绪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认识到情绪对个体的影响。
2. 帮助学生学会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情绪,提高情绪管理能力。
3. 培养学生积极应对挫折和压力的能力,提升心理素质。
三、教学重难点(一)重点:情绪识别、情绪表达和情绪调节。
(二)难点:情绪调节方法的实际应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情绪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情绪管理的重要性。
3. 游戏法:通过互动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情绪管理。
4. 心理测试法:通过心理测试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情绪状态。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心理学课程的目的和意义。
2.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情绪对生活的影响。
(二)新课讲授(25分钟)1. 讲解情绪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介绍喜、怒、哀、惧等基本情绪。
2.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情绪管理的重要性。
3. 讲解情绪识别和表达的方法,如面部表情、身体语言、言语表达等。
4. 介绍情绪调节的技巧,如深呼吸、放松训练、积极心理暗示等。
(三)互动游戏(10分钟)1. 教师分发情绪卡片,让学生根据卡片上的情绪进行角色扮演。
2. 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不同情绪的感受,学会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情绪。
(四)心理测试(10分钟)1. 教师发放心理测试题,让学生测试自己的情绪状态。
2. 分析测试结果,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情绪特点。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情绪管理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反思自己在情绪管理方面的不足。
心理学C证面试试题参考教案
心理学C证面试试题参考教案第一章:心理学概述1.1 心理学的定义1.2 心理学的发展简史1.3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4 心理学的应用领域第二章:认知心理学2.1 认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2.2 感知与记忆2.3 思维与语言2.4 问题解决与决策第三章:发展心理学3.1 发展心理学的基本概念3.2 认知发展3.3 情绪与社会发展3.4 性别与发展第四章:人格心理学4.1 人格心理学的基本概念4.2 心理动力学理论4.3 行为主义理论4.4 认知行为理论第五章:心理测量学5.1 心理测量学的基本概念5.2 心理测量工具的设计与评估5.3 常见心理测量工具介绍5.4 心理测量结果的解释与应用第六章:教育心理学6.1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6.2 学习理论6.3 教学设计原则6.4 学习辅导与心理干预第七章:社会心理学7.1 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7.2 社会影响与群体行为7.3 人际关系与沟通7.4 偏见与歧视第八章:健康心理学8.1 健康心理学的基本概念8.2 心理因素与健康关系8.3 心理干预与健康促进8.4 心理疾病与心理健康维护第九章:临床心理学9.1 临床心理学的基本概念9.2 心理评估与诊断9.3 心理治疗技术与方法9.4 心理康复与干预第十章:职业心理学10.1 职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10.2 职业选择与职业发展10.3 职业压力与管理10.4 职业辅导与心理咨询第十一章:心理辅导与咨询11.1 心理辅导与咨询的基本概念11.2 咨询理论和技术11.3 心理辅导的伦理问题11.4 咨询案例分析第十二章:心理危机干预12.1 心理危机干预的基本概念12.2 危机事件的处理流程12.3 危机干预技巧与策略12.4 危机干预的后续支持第十三章:心理测量学进阶13.1 心理测量学的高级概念13.2 心理测量工具的编制技术13.3 心理测量数据的统计分析13.4 心理测量在实际应用中的问题与挑战第十四章:心理治疗方法14.1 心理治疗的基本概念14.2 常见的心理治疗方法14.3 心理治疗的有效性和适用性14.4 心理治疗伦理和患者关系第十五章:心理学研究与伦理15.1 心理学研究方法论15.2 心理学实验设计15.3 心理学研究的伦理考量15.4 心理学研究案例分析重点和难点解析第一章:心理学概述重点:心理学的定义、发展简史、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
心理学C证面试试题参考教案
心理学C证面试试题参考教案第一章:心理学概述1.1 心理学的定义解释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强调心理学在人类发展和生活质量中的重要性1.2 心理学的分支介绍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主要分支讨论各个分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第二章:认知心理学2.1 感知与知觉解释感知和知觉的概念探讨感知和知觉的认知过程2.2 记忆与学习讨论记忆的类型和过程介绍学习理论及其应用第三章:发展心理学3.1 生命周期中的心理发展探讨婴儿、儿童、青少年和成年期的心理发展特点分析不同阶段的发展任务和挑战3.2 智力发展解释智力测量的方法和理论讨论智力发展的因素和影响第四章:社会心理学4.1 社会影响与群体行为探讨群体动力学和群体行为的特点分析社会影响和从众行为的原因和影响4.2 人际关系与沟通介绍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和沟通技巧讨论冲突解决和建立积极人际关系的策略第五章:心理测量学5.1 心理测量原理解释心理测量的概念和原则强调心理测量的可靠性和有效性的重要性5.2 心理测量工具与应用介绍常用心理测量工具和技术讨论心理测量在临床、教育和职业领域的应用第六章:心理评估6.1 评估方法与技术介绍心理评估的工具和技术,包括问卷、面试和观察等强调评估过程中应考虑的文化和个体差异6.2 心理评估的应用讨论评估在心理咨询、临床诊断和教育评估中的应用分析评估结果的解释和报告的重要性第七章:心理治疗与咨询7.1 心理治疗方法概述介绍心理治疗的种类,如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动力学治疗等强调个体差异在选择治疗方法时的考虑7.2 咨询技巧与伦理讨论咨询过程中的沟通技巧和建立治疗关系的重要性强调心理咨询的伦理原则和实践标准第八章:心理障碍8.1 常见心理障碍介绍焦虑障碍、心境障碍、精神分裂症等常见心理障碍讨论心理障碍的病因、症状和治疗方法8.2 心理障碍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解释心理障碍诊断的过程和方法强调鉴别诊断的重要性,以避免误诊和漏诊第九章:心理干预与预防9.1 心理干预策略介绍心理干预的类型和实施方法,如个体和群体干预强调心理干预的目标和效果评估的重要性9.2 心理疾病预防讨论心理疾病预防的策略和措施强调早期识别和干预在预防心理障碍中的作用第十章:心理学的职业发展10.1 心理学职业路径介绍心理学专业的职业选择,如临床心理学家、咨询师、教育心理学家等强调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在心理学职业生涯中的重要性10.2 心理学职业伦理讨论心理学职业的伦理原则和道德决策强调遵守伦理规范在维护公众利益和职业声誉中的作用第十一章:心理学的科研方法11.1 心理学研究设计介绍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实验和调查设计强调研究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11.2 数据收集与分析讨论心理学研究中数据收集和分析的方法强调数据分析的准确性和统计推断的重要性第十二章:心理学的应用领域12.1 教育心理学介绍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讨论教育心理学在提高学习成效和教学方法中的应用12.2 工业与组织心理学解释工业与组织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和实践应用强调人力资源管理和员工培训中的心理学原理第十三章:心理学的跨文化视角13.1 文化心理学探讨文化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讨论跨文化心理学研究和应用的重要性13.2 多元文化心理咨询介绍多元文化心理咨询的原理和实践强调尊重文化差异在心理服务中的重要性第十四章:心理学的法律和伦理问题14.1 法律心理学讨论心理学在法律领域的应用,如犯罪心理分析和法庭咨询强调法律心理学在司法判决和犯罪预防中的作用14.2 伦理问题与责任介绍心理学专业中的伦理问题和道德责任强调遵守伦理规范和保护当事人权益的重要性第十五章:心理学的前沿议题15.1 心理学的最新研究讨论心理学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理论发展强调跟进最新研究对于保持专业知识更新的重要性15.2 心理学的发展趋势分析心理学专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和挑战鼓励对未来心理学研究和实践的探索和创新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教案主要针对心理学C证面试试题,内容涵盖了心理学的概述、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测量学、心理评估、心理治疗与咨询、心理障碍、心理干预与预防、心理学的科研方法、心理学的应用领域、心理学的跨文化视角、心理学的法律和伦理问题以及心理学的前沿议题等十五个章节。
心理学试讲五分钟教案模板
课程名称:心理学基础授课对象:高中一年级授课时间:1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2. 培养学生对心理学学科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3. 提高学生运用心理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心理学的定义- 心理学的分支教学难点:- 心理学与生活的联系- 心理学研究的科学性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心理学是什么吗?”引导学生思考。
2. 教师简要介绍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讲授新课(3分钟)1. 心理学的定义:- 教师讲解心理学的定义:“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 结合实例,如情感、认知、行为等,让学生理解心理学的具体内容。
2. 心理学的分支:- 教师介绍心理学的主要分支,如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
- 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分支的研究方法和成果,让学生对心理学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3. 心理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心理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教育、医疗、企业管理等。
- 通过案例分享,让学生认识到心理学的重要性。
三、课堂小结(1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今天我们学习了心理学的定义、分支以及与生活的联系。
”2. 强调心理学是一门科学,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心理学知识。
四、布置作业(1分钟)1. 阅读相关心理学书籍或文章,了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
2. 思考并记录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心理问题,尝试运用心理学知识进行分析。
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提问、实例讲解、案例分享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在讲解心理学与生活的联系时,注重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3. 课后作业的设计旨在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备注:1.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2. 在讲解过程中,注意语言生动、形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提高课堂氛围。
心理讲师授课教案模板范文
课程名称:心理学基础授课教师: [讲师姓名]授课班级: [班级名称]授课时间: [具体日期和时间]授课地点: [教室或会议室名称]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2. 帮助学生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3. 培养学生运用心理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2. 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
3. 心理学研究方法。
教学难点:1. 复杂心理现象的解释。
2. 心理学理论与实际应用的结合。
教学内容:一、导入1. 以生活中的心理学现象为例,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提出问题:“什么是心理学?”二、讲解1. 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2. 心理学的历史发展。
3.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 调查法- 案例分析法- 理论分析法三、案例分析1. 选择一个典型的心理学案例,进行详细分析。
2. 分析案例中涉及的心理现象和理论。
3. 引导学生讨论案例,提出自己的观点。
四、互动环节1.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心理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学生提问: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五、总结1. 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 强调心理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3. 布置课后作业。
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
2. 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心理学知识。
3. 互动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第一部分: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提问或展示心理学现象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提出问题:“你们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心理学现象?”第二部分:讲解(20分钟)- 教师讲解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说明。
- 讲解心理学的历史发展,重点介绍几个重要的心理学家及其理论。
第三部分:案例分析(10分钟)- 教师选择一个心理学案例,如“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心理现象。
-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心理试讲指导教案模板范文
一、教案名称《自信心的培养》——心理试讲指导教案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认识到自信心的重要性,了解自信心的概念。
2. 帮助学生掌握培养自信心的方法和技巧。
3. 引导学生通过实践,逐步提升自己的自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自信心的概念、培养自信心的方法和技巧。
难点:如何将培养自信心的方法和技巧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通过一个小故事,让学生了解自信心的重要性。
2. 提问:故事中的主人公为什么能取得成功?引导学生思考自信心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1. 自信心概述a. 自信心是什么?b. 自信心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2. 培养自信心的方法a. 正确认识自己b. 设定合理目标c. 积极面对挫折d. 学会自我激励3. 培养自信心的技巧a. 设定小目标,逐步实现b. 不断学习,提升自我c. 勇于尝试,挑战自我d. 保持积极心态,乐观面对生活(三)实践活动1. 分组讨论: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如何培养自信心。
2. 角色扮演:模拟一个场景,展示如何运用培养自信心的方法。
(四)总结与反思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自信心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实践成果,互相学习、借鉴。
3.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自信心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学生掌握培养自信心方法和技巧的能力。
3.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给予个性化的指导。
2. 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3.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七、教学用具1. 多媒体设备2. 白板或黑板3. 彩色笔八、教学时间1课时九、备注本教案仅供参考,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大学心理学学生讲课教案
课程名称:大学生心理学授课对象:大学一年级新生授课学时: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大学生心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意义。
2. 掌握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
3. 培养学生对心理学的兴趣,提高自我认识能力。
教学重点:1. 大学生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2. 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
教学难点:1. 大学生心理学的实际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课件。
2. 学生提前预习教材。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大学生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和重要性。
2.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二、教学内容1. 大学生心理学的定义: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2. 大学生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心理特点和心理健康问题。
3. 大学生心理学的意义: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三、案例分析1. 教师选取一个与大学生心理发展相关的生活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心理现象。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分析结果。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大学生心理学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运用心理学知识,提高自我认识能力。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2.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二、教学内容1. 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a. 成长性: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心理发展迅速。
b. 矛盾性:大学生在心理发展过程中,会面临各种矛盾和冲突。
c. 自主性:大学生逐渐摆脱对家庭的依赖,开始独立思考和行动。
d. 社会性:大学生在社会交往中,不断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三、案例分析1. 教师选取一个与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相关的生活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心理现象。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分析结果。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2.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关注自己的心理发展,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
2024年精选心理学课程精彩教案任意下载[完整版]
2024年精选心理学课程精彩教案任意 [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心理学导论》第五章“认知心理学”中的第三节“认知过程”,详细内容包括:感知、记忆、思维、语言等认知过程的基本概念、理论模型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认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模型,了解认知过程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运用认知心理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认知心理学的兴趣,鼓励他们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认知心理学理论模型的掌握和运用。
重点:感知、记忆、思维、语言等认知过程的基本概念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关于认知心理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图片,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知识讲解:(1)感知:介绍感知的定义、类型和基本过程,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2)记忆:讲解记忆的三个阶段(编码、存储、提取),以及影响记忆的因素。
(3)思维:阐述思维的定义、类型,介绍思维的基本过程和策略。
(4)语言:解释语言与认知的关系,介绍语言的理解和产生过程。
3. 例题讲解:针对每个认知过程,给出一个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答。
4.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认知过程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及时给予反馈。
5.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在认知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促进知识的内化。
六、板书设计1. 认知心理学2. 内容:(1)感知:定义、类型、基本过程(2)记忆:编码、存储、提取、影响因素(3)思维:定义、类型、基本过程、策略(4)语言:与认知的关系、理解、产生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感知、记忆、思维、语言等认知过程的基本概念。
(2)结合实例,分析认知心理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3)谈谈你对认知心理学理论模型的理解。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认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模型,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之处。
心理学面试教案模板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心理学的兴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心理健康。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及案例分析。
2. 难点:如何将心理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心理学相关的短视频或图片,引起学生对心理学的兴趣。
(2)提出问题:心理学是研究什么的?有哪些应用领域?2. 新授(1)讲解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如心理学、心理现象、心理活动等。
(2)介绍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如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等。
(3)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了解心理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小组讨论(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以下问题:a. 心理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b. 如何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c. 心理学对你有什么启示?(2)每组选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组进行补充和评价。
4. 巩固练习(1)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心理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心理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现象。
5. 小结作业(1)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心理学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一篇关于心理学应用的短文。
四、板书设计1. 心理学简介- 定义: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的规律的科学。
- 研究对象: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
- 应用领域:教育、医疗、企业管理、司法等。
2. 心理学研究方法- 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观察、测量和记录心理现象的方法。
- 观察法:通过观察和记录个体或群体心理现象的方法。
- 调查法: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了解个体或群体心理特征的方法。
五、教学反思1.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2. 学生对心理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何?3. 教学过程中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4. 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备注:本教案模板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适应不同的教学场景和需求。
心情预报教案
心情预报教案一、教学设计背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而由此引发出的负面情绪也越来越多。
因此,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成为了当今社会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在这种背景下,本教案以“心情预报”为出发点,旨在通过教学的方式教授学生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用积极的方式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教学,学生应当能够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1.了解自己的情绪状态。
2.学会通过各种方式调节情绪。
3.掌握积极思考的技巧,形成积极心态。
4.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抗压能力。
三、教学内容1. 心情预报心情预报是一种常见的情绪管理技巧,通过预测自己未来可能遇到的情绪,从而在事前就做好调节准备。
本节课程将教授学生如何运用心情预报技巧。
教师应给学生提供一些情境,让学生预测自己在情境中遇到的可能的情绪,并探讨如何通过积极的思维方式来调整自己的情绪状态。
2. 积极思维技巧积极思维是调节情绪的重要技巧之一。
本节课程将教授学生如何通过积极思维来调节自己的情绪状态,增强自身的心理素质。
教师应首先讲解积极思维的概念和原理,并示例说明积极的思维方式。
随后,让学生自行思考自己生活中的困难,并运用积极思维方式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3. 其他情绪调节技巧除了心情预报和积极思维技巧外,还有许多其他的情绪调节技巧,比如舒缓呼吸、听音乐、表达情感等。
本节课程将以表达情感技巧为例,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其他情绪调节技巧。
教师应先讲解表达情感技巧的原理和实践方法,并示例演示。
接下来,让学生自行分组并进行角色扮演,以练习表达情感的技巧。
四、教学评估为了评估学生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进行评估:1.观察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情况。
2.为学生设计测验或问卷,以了解学生是否理解课程内容。
3.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作业,并通过作业的完成情况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
五、教学资源1.PPT课件,用于讲解教学内容。
心理学课堂教案模板范文
一、课程名称:心理学导论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目标:1. 了解心理学的定义、发展历程和研究方法。
2. 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3. 培养学生运用心理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1. 心理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2. 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3.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五、教学难点:1. 心理学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2. 心理学理论与实际问题的结合。
六、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心理学相关书籍、案例。
2.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做好课堂笔记。
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心理学的重要性。
2. 提问:心理学与我们日常生活有何关联?二、讲授新课1. 心理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解释心理学的定义,介绍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 简述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包括早期心理学、现代心理学等阶段。
2. 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介绍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如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质等。
- 介绍心理学的主要理论,如心理动力学、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等。
三、案例分析1. 教师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心理学知识进行分析。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分析结果。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心理学的重要性。
2. 学生回顾课堂所学,提出疑问。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心理学概念和理论?2. 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回答问题。
二、讲授新课1.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介绍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如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等。
- 分析各种研究方法的优缺点,引导学生了解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应用。
2. 心理学与实际问题的结合- 举例说明心理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教育、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等。
-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课堂讨论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心理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心理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心理学辅导教案
心理学辅导教案教案标题:心理学辅导教案教案目标:1.了解心理学辅导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掌握心理学辅导的方法和技巧。
3.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
教学重点:1.心理学辅导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心理学辅导的方法和技巧。
3.学生心理健康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1.如何有效运用心理学辅导方法和技巧。
2.如何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教学材料、心理学辅导案例。
2.学生准备:纸笔、学习笔记。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通过一个引人入胜的心理学辅导案例或问题,引起学生对心理学辅导的兴趣。
2.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你认为心理学辅导对个人的发展和成长有什么重要作用?步骤二:讲解心理学辅导的基本概念和原理(10分钟)1.介绍心理学辅导的定义和作用。
2.讲解心理学辅导的基本原理,如倾听、理解、支持和引导等。
3.与学生互动,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心理学辅导的理解和体验。
步骤三:介绍心理学辅导的方法和技巧(15分钟)1.讲解心理学辅导的常用方法,如认知行为疗法、解决问题疗法等。
2.演示一些心理学辅导技巧,如积极倾听、非暗示性问题提问等。
3.与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亲身体验心理学辅导的方法和技巧。
步骤四: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15分钟)1.讲解心理健康的概念和重要性。
2.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情绪和需求,并提供相应的自我管理策略。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心理健康经验和建议。
步骤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和重点。
2.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并积极寻求心理学辅导的帮助。
3.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心理健康日记,记录自己的情绪和心理变化。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心理学辅导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有了初步的了解,掌握了一些心理学辅导的方法和技巧,并培养了一定的心理健康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运用心理学辅导的知识和技能,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心理健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标准预测试卷一、名词解释垂直迁移:处于不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学习动机: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高原现象:练习过程中出现的一个明显的、暂时停顿的时期程序教学:在操作条件作用理论指导下产生的一种教学模式,即将教材分成若干小步子,学生可自定学习步调,并对学习内容进行积极响应,对学生的学习给予即时强化和反馈,使错误率最低焦虑:由紧张、不安、焦急、恐惧交织而成的一种情绪状态教育心理学: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自我意识: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监控三个成分。
元认知体验:学习者对自己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所产生的情感的体验发育性学习障碍:又称发展行学习障碍,指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正常显露的许多心理和语言功能的偏差课堂管理: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思维: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准备状态: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心理教育:主要指心理健康教育,指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抑郁症:以持久性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社会知觉:对他人、对他人之间的关系以及自己与他人之间关系的认识学习:由经验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意识:人能觉知外部世界与自己活动的心理层面学习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观察法:有目的、有计划地对一定对象的知觉活动学校心理辅导: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学习辅导教师运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与服务认识过程:又叫认知过程,就是信息的接受、编码、贮存、提取和使用过程。
认识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元认知监控:运用自我监视机制确保任务能成功地完成,是对认知行为的管理和控制社会性认知:对他人、他人之间关系以及自已与他人之间关系的认知自然实验法:在教育实际中按照研究目的控制某些条件,以引起某种心理活动而进行研究的方法瞬时记忆:刺激停止作用之后,感觉信息在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这种记忆叫瞬时记忆,它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二、简答题1、简述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相似性,原有认知结构,学习的心向与定势2、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关系知识、技能和能力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知识是信息在头脑中的储存,技能是一系列熟练化的行为方式,能力是知识与技能相结合而成的稳定的心理结构,是知识与技能在活动中的动态表现。
知识是技能和能力的基础,而知识与技能的获得又需要一定的能力做支撑3、克服遗忘的主要方法深度加工记忆材料,有效运用记忆术,进行组块化编码,适当过度学习,合理进行复习4、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知识储备,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5、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积累和丰富感性经验;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逻辑性的语言表达能力;尊重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别差异6、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的认知结构,具体观点有: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形成认知结构,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提出了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四条教学原则7、教育心理学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作用首先,教育心理学揭示了学生学习的心理过程、年龄特征与个别差异以及影响学生学习成效的内外条件,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了基本的心理学依据;其次,教育心理学全面而系统地研究了教学设计中的心理学问题,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了基本的理论框架;第三,教育心理学深入研究了学科教学的心理学问题,揭示了学科间在人的心理意义上的联系,为更好地设计基础教育课程提供了参考意见8、学习动机对学习结果的影响学习动机与学习结果的关系不是直接的,而是以学习行为为中介的,而学习行为不仅受学习动机的影响,还受其它因素的影响。
将这些因素综合起来考虑能够发现学习动机与学习结果之间既一致又不一致的关系9、什么是罗森塔尔效应罗森塔尔效应又称皮革马利翁效应,指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被传递给学生,学生会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教师的预言似乎自动应验了10、影响课程管理的因素有哪些教师的领导风格;班级规模;班级性质;对教师的期望11、心理评估的意义是有针对性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依据;是检验心理健康效果的手段12、教育心理学和邻近学科的关系教育心理学是介于心理学与教育学之间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教育情境中的心理学问题。
教育心理学以普通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为基础,但不是上述学科的简单应用,教育心理学有自己的研究领域、内容、课题与方法。
教育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关系密切,互为支撑,但发展心理学纵向特征明显,教育心理学综合性较强。
教育心理学也研究学校情境中的社会心理问题,是社会心理学的一部分。
另外教育心理学也与心理测量、教育评估等学科有关。
13、影响态度和品德学习的内部条件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此外还有智力水平、受教育程度、年龄等因素的影响14、简述智力的个体差异智力的个体差异反映在个体间和个体内。
前者指个人与其同龄人的常模相比较出来的差异。
人们的智力水平呈常态分布;后者指个人智商分数构成成分的差异15、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斯金纳发现有机体做出的行为反应与其后出现的刺激条件之间的关系对行为起控制作用,它能影响以后反应发生的概率。
他认为学习实质上是一种反应概率的变化,而强化是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
强化分正强化和负强化。
当某一反应之后不再伴随强化,则该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会降低,这称为消退。
当某一反应之后给予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这称作惩罚。
教育过程中教师尽量使用正强化和负强化,慎用惩罚。
16、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课程;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在学科教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结合班级;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小组辅导17、简要回答发现教学的阶段及其原则阶段: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利用教师所提供的某些材料、所提出的问题,提出解答的假设;从理论或实践上检验自己的假设;根据实验获得的一些材料,在仔细评估的基础上引出结论原则:教师要将学习情境和教材性质向学生解释清楚;要配合学生的经验,适当组织教材;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水平适当安排教材难度和逻辑顺序;确保材料的难度适中,以维持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18、个体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性格会影响学生学习的方式、学习速度和质量,性格的性别差异还会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而且会影响学生的社会性学习和个体社会化,因此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教育应更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使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19、认知派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外部环境的支配下被动形成的S-R的联结,而是主动在头脑内部构造认知结构;学习不是通过练习与强化形成反应习惯,而是通过顿悟与理解获得期待;学习者当前的学习依赖于他原有的认知结构和当前的刺激情境,学习受主体的预期所引导,而不是受习惯所支配20、在操作技能的培训中要注意哪些要求准确地示范和讲解;必要而适当的练习;充分而有效的反馈;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21、学习策略的教学模式指导教学模式;程序化训练模式;完形训练模式;交互式教学模式;合作学习模式22、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的有效方式有效的说服;树立良好的榜样;利用群体约定;价值辨析给予适当的奖励与惩罚。
23、心理辅导的途径与方法有哪些途径:开始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小组辅导方法:行为改变的方法(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惩罚法、自我控制法)行为演练的方法(全身松弛训练、系统脱敏法、肯定性训练)和改善认知的方法24、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说的基本观点是什么奥苏贝尔认为任何学习都是建立在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习者若要理解新知识就必须在新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经验之间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学习者用已有知识经验去同化新知识,这种学习称为有意义学习。
在同化过程中,新知识被同化,已有的知识经验也得到巩固、改造或修正,学习者形成了新的认知结构。
有意义学习有三种方式:上位学习、下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从总的情况看,人有将新知识向原有的更概括的知识还原的趋势,因此为避免遗忘,学习者应将新知识不断分化。
25、舒尔曼认为,专家教师应具有哪几个方面的专门知识学科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学科教学知识、学生知识、教育环境的知识、有关教育宗旨、目的等知识26、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内容经典型条件反射就是在已有的反射基础上中性刺激(无关刺激)转化为条件刺激,从而使这一刺激替代已有的能引起反射的刺激发挥作用。
经典条件反射建立过程中已有的反射起强化作用。
经典条件反射建立之后如果条件刺激重复出现而不伴随着强化性刺激,则反应会逐渐减弱,直至消退。
经典条件反射还存在泛化与分化的规律27、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对现实的有效知觉;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自我调节能力;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28、比较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不同短时记忆保持时间在5秒至2分钟,长时记忆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上到许多年甚至终身;短时记忆容量有限,大约为5-9个组块,而长时记忆容量无限;长时记忆主要以听觉进行编码,长时记忆主要以语义进行编码并以有组织的知识系统进行储存29、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有哪些教师的领导风格;班级规模;班级性质;对教师的期望31、桑代克创立了学习的联结理论,其基本观点是什么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此间和反应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强化在这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学习就是形成习惯,是反复练习与强化的结果。
习惯一旦形成,只要原来的或类似的刺激情境出现,习得的反应就会出现。
桑代克认为学习是不断尝试与减少错误的过程。
学习有三个基本规律,即效果律、练习律和准备律32、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认知风格的特点场独立的人对事物做判断时常常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在认知方面独立于他们周围环境,倾向于在更抽象的和分析的水平上加工,独立对事物作出判断。
场依存的人对事物的知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他们的态度和自我知觉更易受周围的人、特别是权威人士的影响和干扰。
他们善于察言观色,注意并记住言语信息中的社会内容。
33、交往动机产生的原因交往动机产生于交往需要,而交往需要是一种复杂的需要:如人有得到他人呵护、保护和关心的需要,有与他人建立密切关系的需要,有寻求他人帮助、得到他人认同的需要,有通过与他人交往结成群体的需要,有通过与他人交往了解和明确自己的社会位置和关系、建立社会的我的需要,等34、教学过程的四种变量教学事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和材料、教学情境35、专家型教师和新手教师在课时计划上的差异专家教师课时计划更加简洁、灵活、以学生为中心并具有预见性,新教师制订计划时更多地注意细节,专家教师对细节的修改往往在正式计划时间之外,新教师上课前需要对计划做演练并以此修改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