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学前儿童学习的概述
第二章 学前儿童发展与儿童观
(七) 劳伦兹的关键期理论
(一)成熟势力说
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和儿科医生阿诺德∙格 塞尔博士
主要观点: 支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是成熟和学习。 不成熟就无从产生学习,而学习只是对成熟起一 种促进作用。 实验:双生子爬梯实验
(一)成熟势力说
让一对同卵双胞胎练习爬楼梯。他们的身高、 体重、健康状况都大体相同。
(三)行为主义理论 1.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刺激替代
经典条件反射——前苏联生理学家 巴甫洛夫1901年提出。在研究狗的 消化腺分泌时意外发现。
巴甫洛夫的狗
(三)行为主义理论
1.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刺激替代
给我一打婴儿,在良好的由我做主的 环境中,无论他们的天资、能力、父母的 职业和种族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 成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或者是乞 丐、小偷。
微观系统:个体活动和交往的直 接环境。 中间系统:各微观系统之间的联 系或相互关系。 外层系统:地方政府、社区、学 校、宗教场所、地方媒体等社会 机构。 宏观系统:文化、亚文化、社会 环境。 时序系统:把时间作为研究个体 成长中心理变化的参照体系。
(七)劳伦兹的关键期理论
1.关键期的概念 关键期是指一个系统在迅速形成阶段,
案例分析: 4 岁的琪琪在多次看到9岁的哥哥因吃东西前不洗手而被妈妈批评,尤
其是在一次因不洗手而被妈妈剥夺了吃他们最爱吃的零食之后,她逐渐知 道了“饭前一定要洗手”的道理。
而在哥哥和自己因自觉洗手而被妈妈表扬之后,她更是每次吃东西之 前都会自觉地去洗手。而她原来跟她的哥哥一样,向来都是放下玩具就拿 东西吃。
(一)成熟势力说
启示 教育要尊重孩子的实际水 平,在孩子尚未成熟之前, 要耐心地等待,不要违背孩 子发展的自然规律,不要违 背孩子发展的内在“时间 表”,人为地通过训练加速 孩子的发展。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知识点总结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学科性质与内涵1.“学科性质”,对相关的表述要求能够再认;2.“研究任务”有三个方面,要求能够作完整的表述。
3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涵,主要是定义,要求能够表述。
4.与相关教育概念的辨析,要求对相关的表述能够再认。
5.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相关课程领域的关系,对相关的表述要能够再认。
一、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理论1.精神分析理论:了解弗洛伊德、荣格、弗洛姆和埃里克森的基本观点,对与其基本观点相关的表述能再认。
2.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的主要理论假设;强化的概念和作用;关于直接学习的基本观点;关于观察学习的基本观点。
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对相关表述进行再认。
3.认知发展理论(1)了解皮亚杰关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观点,对相关表述能再认。
(2)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的阶段理论:对三水平六阶段的内容要能简要表述,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应用;对与其基本观点相关的表述能再认。
二、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1.学前儿童社会认知的普通特点:其四个方面的要点要能完整表述。
2.学前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内容:对这些内容要有基本的了解和熟悉,对相关的表述能再认。
3.学前儿童社会情感发展的普通特点:了解其三个方面的要点,要求能对相关的表述进行再认。
4.学前儿童社会情感发展的内容。
(1)学前儿童情绪的社会化。
情绪社会化的几个阶段;情绪社会化发展的内容:社会性微笑、母婴依恋、目生人焦虑、分离焦虑。
这部份知识的要点要能够完整表述。
(2)儿童依恋的发展。
依恋的发展过程:了解几个阶段,对相关知识点的内容能够再认。
幼儿依恋的类型与特点:主要掌握安斯沃斯的分类,即安全型儿童与不安全型(焦虑型)儿童,不安全型儿童又分为回避型和拒绝型两类。
应了解各种类型依恋的主要表现,能对相关表述再认。
(3)道德情感发展。
①共情:基本概念、儿童共情发展遵循的阶段。
②羞愧感:基本概念、羞愧感浮现的时间。
③愧疚感:基本概念、愧疚感与羞愧感的差别。
对这部份内容的要点要能作基本的表述。
学前教育原理教案
一、教案名称:学前教育原理教案第一章:学前教育概述教学目标:1. 理解学前教育的定义和重要性。
2. 掌握学前教育的目标、内容和原则。
3. 了解学前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教学内容:1. 学前教育的定义和重要性2. 学前教育的目标3. 学前教育的内容4. 学前教育的基本原则5. 学前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教学活动:1. 引入讨论:什么是学前教育?它的意义在哪里?2. 讲授:学前教育的定义和重要性3. 小组讨论:学前教育的目标、内容和原则4.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成功的学前教育案例5. 小组分享:讨论学前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作业:1. 阅读相关材料,深入了解学前教育的目标、内容和原则二、教案名称:学前教育原理教案第二章:学前儿童发展概述教学目标:1. 理解学前儿童发展的基本概念。
2. 掌握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3. 了解影响学前儿童发展的因素。
教学内容:1. 学前儿童发展的基本概念2. 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3. 影响学前儿童发展的因素教学活动:1. 引入讨论:什么是学前儿童发展?它的意义在哪里?2. 讲授:学前儿童发展的基本概念3. 小组讨论:分析一些具体的学前儿童发展案例4. 小组分享:讨论影响学前儿童发展的因素作业:1. 阅读相关材料,深入了解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三、教案名称:学前教育原理教案第三章:学前教育环境与材料教学目标:1. 理解学前教育环境的重要性。
2. 掌握创设适宜的学前教育环境的原则和方法。
3. 了解学前教育材料的种类和作用。
教学内容:1. 学前教育环境的重要性2. 创设适宜的学前教育环境的原则和方法3. 学前教育材料的种类和作用教学活动:1. 引入讨论:为什么学前教育环境很重要?2. 讲授:创设适宜的学前教育环境的原则和方法3. 小组讨论:如何选择和使用学前教育材料4. 小组分享:参观一些成功的学前教育环境,进行评价和分析作业:1. 阅读相关材料,深入了解学前教育环境的重要性2. 设计一份适宜的学前教育环境方案,包括空间布局、材料选择等四、教案名称:学前教育原理教案第四章:学前教育方法与策略教学目标:1. 理解学前教育方法的重要性。
第二章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概述
童年经历与人格发展
弗洛伊德特别强调婴幼儿期的经历和经验对人
格形成和发展的重要作用。
课后作业: 观赏电影《阿甘正传》,请你依据事例分析阿甘的自我、
本我、超我人格
• 案例分析: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 视角下的《阿甘正传》
• 追求快乐的本我
本我给阿甘带来的是一生的挚爱和珍贵的友谊。阿甘对珍 妮的爱便是在一种无意识的,不问回报的情况下悄然而生 的。这种无意识给阿甘带来了情感上的快乐和满足。
是意识结构部分,是通过 后天的学习和对环境的接触发 展起来的。个体随着年龄的增 长,逐渐学会了不能凭冲动随 心所欲,他们逐步考虑后果, 考虑现实的作用,这就是自我。
精神分析理论
超我(superego): 遵循“道德原则” ,控制行为,使 其符合社会规范的要求。
是道德化了的自我。它是从 儿童早期体验的奖赏和惩罚的内 化模式中产生的,当自我控制取 代了环境和父母的控制时,超我 就形成了。
二、社会性能够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张丽潆小朋友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不打招呼——有礼貌向老师打招呼 参与游戏沉默——积极参与户外游戏 不敢举手发言——举手发言 胆怯——敢于表达自己
从一个“自然人”逐渐掌握社会的 道德行为规范与社会行为技能,成长为 一个“社会人”,逐步进入幼儿园接受 社会性学习。
• “奔跑”的自我
• 影片中,跑步是阿甘走向成功的开始,也是揭示生命的意 义的所在。当自己的最爱珍妮悄悄离开时,阿甘选择了奔 跑。它是自我对本我的一种调节。当本我的快乐原则无法 达到满足的时候,自我便开始发挥作用“为本我寻找一个 宣泄的最佳方式”。而奔跑正是阿甘自我调节的结果。
• 自我的角色决定了它的命运必须周旋于本我、现实环境和 超我之间。它既要听命于本我难以遏制的要求,又要服从 外界环境的现实要求,还要接受超我的自我审视。”自我 尽最大努力让三者保持平衡,从而保障一个人的健康成长。
学前教育与儿童发展关系的概述
C、环境和教育
D、先天因素
4.、有的儿童3岁就能很好地辨别左右方位,而有的儿童直到7岁才能正确辨别出左右方位,这说明
不同儿童之间( )
A、是有智力超常和弱智之分的 B、有的儿童的某些心理能够发展,有的儿童则不能
C 、在发展速度上存在个别差异 D、心理水平存在本质的不同
5、导致儿童身心发展差异性的物质基础是( )
发
展 的
连续性与阶段性
年龄阶段的典型特征
特
点 个体差异性 在整体共同特征的基础上表现出形式、内容和水平的差异性
一、选择题
1、“玉不琢,不成器”说的是( )对心理发展的作用
A、遗传因素 B、自然环境 C、社会环境和教育 D、生理成熟
2、关于卢梭教育思想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儿童不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
(第二章)
学习目标: 1、理解学前儿童发展的特点、影响的因素(重点与难点) ; 2、理解影响儿童发展的二因素理论: 3、分析学前教育在儿童儿童发展中的作用。
案例1:印度狼孩卡拉玛由于从小就离开了人类社会,在狼群中生 活了8年,深深的打上了狼性的烙印,后来回到人间,并经过教育与训 练,但到了17岁,她的智力才达到3岁儿童的水平,仅仅知道简单的数 字和概念,学会了50个词汇,能讲简单的话。
A、遗传
B、教育)
A、规律性 B、差异性
C、阶段性
D、顺序性
7、下面哪一项不是个体发展规律性的表现( )
A、从简单到复杂 B、由一般到特殊 C、由头向躯干再到四肢 D、由边缘向中心
8、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 )的反映。
关键期:儿童某些特征的形成或某种能力的发展,在某一个时 期容易出现,错过了这个时期,就难以产生。把容易形成某种心理 特征的时期成为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关键期也称为敏感期,即 在此期对环境与教育的作用极为敏感。
《学前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
《学前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目录第一章绪论 (1)第二章幼儿教师心理 (2)第三章学习的概述 (3)第四章学前儿童学习的概述 (4)第五章幼儿知识学习与教育 (5)第六章幼儿技能学习与教育 (7)第七章幼儿社会性学习与教育 (8)第八章幼儿创造性学习与教育 (10)第九章幼儿教学心理 (12)备注:除了识记这些内容外,一定要详细完整的看书,能够理解相关概念。
第一章绪论1、教育心理学研及的基本内容: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包含两层含义:(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教与学情境中人(教师和学生)的心理现象。
(2)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揭示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应用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既有基础性,又有实践指导性。
2、教育心理学发展历经的四个时期:(1)20世纪20年代以前(初创期);(2)20世纪20-50年代(发展期);(3)20世纪60-70年代(成熟期);(4)20世纪80年代以后(完善期)。
3、教育心理学发展新趋势:关注教与学两方面问题,教育心理学兴起;关注影响教育的社会心理因素,教育社会心理学兴起;关注实际教学策略和元认知研究;关注年龄特点、个别差异和个性化教学研究。
4、1903年桑代克(教育心理学之父、教育心理学创始人)出版《教育心理学》标志着教育心理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西方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由此建立。
5、卢梭写的《爱弥儿》被誉为“儿童宪章和儿童权利的宣言”。
6、裴斯泰洛齐创造以直观事物为出发点的教学方法,即“直观教学法”。
7、欧文1816年在苏格兰设立“性格形成新学园”,在新学园中设立“幼儿学校”。
8、福禄贝尔创立了第一所幼儿园,形成了第一个相对独立的幼儿教育体系。
提出活动教育思想,教育以游戏为基础,设计一套教玩具“恩物”。
9、蒙台梭利创办了“儿童之家”,强调“感官教育”。
10、学前教育心理学大致在20世纪80年代走向独立,其发展源于两种力量的推动:一是教育心理学结构性分化;二是现代幼儿教育科学体系的结构性整合。
2.幼儿园科学教育-第二章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有关理论
第一节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一、认知发展阶段论
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不是阶梯式的,而是具有一定程
序的交叉重叠。
儿童思维发展的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前运算阶段(2-7岁)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一阶段的幼儿只有动作的智慧 获得了客体永久性 形成空间“位移群”的基本结构 因果性认识开始萌芽
一、概念形成的过程
幼儿概念的发展:
1.概念含混时期
这一时期儿童依据知觉的动作与表象相互联结成为
一个混合形象对一堆物体进行分类,结果是这一堆
物体的关系表现上有联系而实际上缺乏内在的基础。
2.复合思维时期(学前儿童阶段) 这一时期儿童的思维包括各种各样的类型,它们 之间形成一定的联系,导致儿童全部经验的调整和 系统化。
二、学习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教学
布鲁纳认为,学习包括三个同时发生的过程:习得、
转换和评价。
强调发挥儿童学习的主动性,让儿童主动地发现知
识,教师的角色在于创造可让学习者自己学习的情 境,而非预先准备齐全的知识。 倡导发现学习(发现学习——指学习者在教师的指 导下,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学习,主动发现事物变化 的起因和内部联系,从中找寻规律,在这个过程中 体验发现知识的智慧感和完成任务的胜利感)
前运算阶段(2-7岁) 运算:是指一种内化的,可逆的动作,是外部动作在头脑 中进行的一种具有可逆性的心理操作。 此阶段幼儿能运用语言并形成心理意向,能使用符号在头 脑中再现外部世界。(但这一时期儿童所运用的语言和符 号,还不能离开所代表的东西) 此阶段儿童处于自我中心思维,且有“泛灵论”倾向。 通常能观察和描述一个物体的特征或一个现象的状态,对 认识一个物体的几个特征存在困难。
学前儿童知识点总结
学前儿童知识点总结学前儿童是指未上学龄的3-6岁的儿童。
这一阶段的儿童正处在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学习和发展需要得到家长和教师的关注和指导。
学前儿童的知识点包括语言、数学、科学、社交等方面,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学前儿童的知识点。
语言语言是学前儿童最重要的学习内容之一。
在3-6岁这个阶段,儿童开始掌握语言的基本结构和规则,学会说一些简单的句子,能够表达自己的意思。
家长和教师应该引导儿童多听多说,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语言运用能力。
这个阶段的儿童也需要启蒙英语教育,培养他们的英语听说能力。
数学学前儿童的数学教育主要是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数学概念。
他们应该学会识数、认识形状和颜色,了解大小、多少等概念。
在游戏和活动中引导他们分辨物体的大小、形状,进行简单的计数和比较,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科学学前儿童的科学教育是以观察和探索为主要内容的。
家长和教师可以利用周围的自然和生活环境,引导儿童观察植物、动物、天气等自然现象,让他们了解生活中的常识和基本科学知识。
通过亲身参与和体验,培养儿童的科学兴趣和好奇心。
社交学前儿童的社交能力是他们学习和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个阶段,儿童需要学会与他人相处,建立友谊,学会分享和合作。
家长和教师应该引导儿童学会尊重他人,学会倾听和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技能。
艺术学前儿童的艺术教育是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和创造力的重要途径。
通过绘画、手工、音乐、舞蹈等艺术活动,培养儿童的艺术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丰富他们的生活体验,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总结学前儿童是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他们的学习和成长需要得到家长和教师的关注和指导。
在这个阶段,儿童应该得到全方位的教育,包括语言、数学、科学、社交和艺术等方面的教育。
家长和教师应该多陪伴儿童,引导他们参与各种活动,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为他们的未来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讲义 第二章
第二章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心理认知基础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学前儿童的分类发展与教育第二节比较、序列化与对应能力的发展与教育第三节学前儿童的表征与模式认知发展与教育第四节学前儿童的守恒能力发展与教育第一节学前儿童的分类发展与教育学前儿童进行分类活动的意义主要体现在:第一,分类能够帮助儿童感知集合。
第二,分类活动是儿童进行计数活动的必要前提。
第三,分类是形成数概念的基础,也是促进幼儿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什么是分类?(一)分类的含义类是许多相似或相同事物的综合,是具有共同特征的事物所形成的整体。
分类是把相同的或具有某一共同特征(属性)的东西归在一起,即它是把一组物体分成各有其共同属性的几组。
分类是带有结构性的,每一种分类都有特定的标准或依据。
(二)分类的形式1.按物体名称分类。
2.按物体的外部特征分类。
3.按物体量的差异特征分类。
4.按物体用途分类。
5.按物体间的关系分类。
6.按物体制作的材料分类。
7.按数量分类。
8.按时间分类。
9.按空间方位分类。
10.按所属关系分类。
此外,还可以按事物的包含关系进行分类。
最为重要的分类形式或是概念为类包含。
所谓类包含是指子类形成总类,总类划分成子类的过程。
它也是整体与部分的表现形式,几个部分组成整体,这个整体还可以分成这些部分。
二、学前儿童分类能力的发展1.皮亚杰研究发现,感知运动阶段的婴儿(1-4个月)就能够对不同的物体做出不同的反应,他们通过味觉、嗅觉以及触觉等对食物的不同特点做出区分。
2.3-4岁幼儿的求同能力已经有了很好的发展。
3-4岁幼儿开始具有简单的分类能力。
3.4-5岁幼儿分类能力的发展特点(1)提高了按物体的某一特征分类的能力。
(2)在比较直观的条件下,这个阶段的幼儿能对类(集)和子类( 子集)作比较,也能很初步地理解总类与子类之间的包含关系。
4.5-6岁幼儿的分类能力发展具体表现为:(1)能对事物的两种特征进行分类。
(2)对类与子类的理解,表现在5-6岁幼儿对数的组成和加减运算中总数群与子群关系初步理解之上。
学前教育心理学-第二章脑科学与儿童学习PPT课件
目录
• 脑科学与儿童学习的关系 • 儿童学习的基本原理 • 学前教育中的儿童学习 • 脑科学与学前教育的结合 • 案例分析
01 脑科学与儿童学习的关系
脑科学的基本概念
脑科学是一门研究大脑结构和功 能的科学,包括神经科学、心理
学、教育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在胎儿期,大脑的基本结构已经形成, 但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和突触还在不断 形成和修剪。
儿童期大脑发展逐渐稳定,但仍然具 有很强的可塑性,可以通过环境和教 育的刺激来进一步发展。
脑科学对儿童学习的影响
脑科学研究揭示了大脑的学习机制,为教育和学习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大脑的可塑性意味着环境和教育对儿童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通过提供丰富 多样的刺激和经验,可以促进儿童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发展。
设计多样化的学习活动
根据儿童的兴趣和年龄特点,设计多 样化的学习活动,如游戏、手工制作、 观察实验等。
学前教育中的学习评估
01
02
03
04
观察法
通过观察儿童在课堂上的表现 、参与度、情绪等,评估他们
的学习状态和需求。
作品分析法
分析儿童的作品,如绘画、手 工制作等,了解他们的创造力
和表达能力。
测试法
提升教育质量
通过脑科学的应用,教师可以更好地理解儿童的学习方式和需求, 从而提供更加有针对性的教育服务。
脑科学与学前教育的未来发展
深化研究领域
随着脑科学研究的不断深 入,未来将有更多领域与 学前教育结合,为儿童发 展提供更加全面的支持。
创新教育方法
基于脑科学的研究成果, 未来将出现更多创新的教 育方法和技术,提高学前 教育的效果。
第二章 学前教育与儿童
第二章学前教育与儿童(第五、六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特点,儿童观的演变过程;2、理解儿童发展和科学儿童观的内涵;3、运用学前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儿童发展和科学儿童观的内涵。
教学难点:学前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内容:第一节学前教育和儿童关系概述一、儿童发展概述:1、儿童的发展是多方面的, 包括健康、认知、社会性和人格等。
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不同程度地受到遗传、环境和教育的影响, 其中学前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起着特殊的作用。
(1)儿童发展的含义:儿童发展是指在儿童生长过程中生理和心理方面有规律地进行的量变与质变的过程。
A、生理的发展包括身体形态、结构和功能方面的生长、发育和成熟。
B、心理的发展包括心理过程各种机能, 如感知觉、记忆、注意、思维、想象、情感、意志的发展及个性心理特征, 如能力、性格、个性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2)儿童发展的特征A、顺序性: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 都表现出一种相对稳定的次序、序列。
B、不平衡性:儿童身心各个方面呈现出不匀速、不均衡的发展状态。
C、阶段性:又称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 是指在儿童身心发展的连续性过程中, 不同年龄阶段会表现出某些稳定的、共同的典型特点。
D、个别差异性:儿童发展在具有整体共同特征的前提下, 个体发展的表现形式、内容和水平等方面存在独特之处。
2、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儿童的发展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片面强调或夸大某一方面而否认、贬低其他方面都不能科学地解释儿童的身心发展。
(1)遗传。
是一种生物现象, 指经由基因的传递, 使后代获得亲代的特征。
主要是指那些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征, 如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
遗传在儿童的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A、遗传因素为儿童的身心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是儿童发展的生物基础和物质前提。
B、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影响着儿童身心的发展程度, 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以遗传素质的特点及成熟程度为基础。
学前教育原理第二章 学前教育与儿童发展
第一节 学前儿童发展及规律
三、 学前儿童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 顺序性 学前儿童发展的顺序性是指儿童的身心发展朝着一定的方 向,按照从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固定顺序进行。 (二) 阶段性 学前儿童发展的阶段性指的是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会表现 出身心发展的一般特征或共同特征,即年龄特征。 (三) 不平衡性 学前儿童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是针对同一个体而言。 (四) 个别差异性 学前儿童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是指不同的儿童由于先天素质、 内在机能、总体环境及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的不同,在发展中存 在着差别的现象。
第一节 学前儿童发展及规律
(五) 稳定性和可变性 学前儿童的稳定性是指在发展过程中,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第二节 影响儿童身心发展的因素
第二节 影响儿童身心发展的因素
一、 遗传因素
(一) 遗传素质提供身心发展的前提条件和物质基础 (二) 遗传素质决定了儿童的个别差异 (三) 遗传素质制约着儿童的发展阶段和过程 (四) 遗传素质不能决定人的最终发展
第二节 影响儿童身心发展的因素
四、个体因素
个体因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着决定作用。个体因素主要指个体在后天生活中形成的人生态度、价值理念、 道德品质、知识结构、身体素质、个体特征等。个体因素的核心是人生态度和价值理念,教育学中的个体因素 主要是指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实践活动。
(一) 主观能动性与学前儿童的发展 (二) 实践活动与学前儿童的发展 (三) 个体因素在学前儿童的发展中起着最终的决定作用
第一节 学前儿童发展及规律
第一节 学前儿童发展及规律
一、 人的发展
发展是指事物连续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由旧质到新质的有规律 的变化运动过程。而人的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人在从生命开始 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中,不断发生的身心两方面的整体的、积极的 变化过程。
第二章 学前儿童学习的脑科学基础与方式、特点
一、学习的兴趣性、需要性
拓展提高
幼儿学习兴趣培养的四大禁忌 禁忌四:过早对孩子进行专业训练 案例:星期六的早上,8 点钟了,晓田还在睡懒觉,妈妈生气 地一把把他从床上揪了下来。“还不起床,书法课就快开始 了。”晓田只得起床去洗脸刷牙,然后随着妈妈去少年宫上 书法课。上完书法课以后又是写作课,一上就是 2 小时,一直 上到中午 12 点才下课。妈妈给晓田送来了午餐,“快点吃, 等一下,1 点半就该上英语兴趣班了。”下午 2 点半,可怜的 晓田,终于在英语老师讲的甜美英语故事中睡着了。可他还不 能休息,下午 3 点,还有一堂绘画课在等着他呢!
拓展提高
幼儿体验式学习模式 一、让日常生活成为幼儿体验学习的丰富源泉 二、让幼儿在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中体验学习 三、让幼儿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体验学习 四、让幼儿在劳动过程中体验学习
四、成人引导下的主动性学习
• 幼儿是主动的学习者。 • 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诱导
学前儿童不断产生心理探索需求。 • 每个家长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为学前儿童创造的教育环
一、学习的兴趣性、需要性
拓展提高
幼儿学习兴趣培养的四大禁忌 禁忌二:用大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 案例:4岁的维佳已经可以画出10多种图形了,而且还会用水 彩和油墨画画,幼儿园的老师都夸她聪明呢!可一到了妈妈这 里,就不过关了。其实也难怪,妈妈对她要求高,每次都要求 她画一些高难度的画,还不能出错。真难为她了,才小班的孩 子,又不是大人,哪能次次都不出错呢?
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对“学习困难”的定义是:归因于神经系统造成 的,特征是辨认字的正确性及流畅度有困难,以及无法拼写,语言的拼音组 成有困难。
严重的学习困难有如下症状:
第二章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概述
2、保护与锻炼并重。 目标既重视掌握必要的保健知识提高保护自身的 能力,又强调通过体育活动提高身体素质。其中与安 全问题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对体育活动的兴趣、 增强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是幼儿园健康教育的重点。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健康领域目标如此 表述,实际上还隐含了幼儿园健康教育包含幼儿园体 育这一思想,这与许多相关的教育或体育专著中将健 康教育纳入体育之中有所不同,与目前基础教育相关 科目的界定也不完全—样,但无论学术界如何看待健 康教育与体育的关系.幼教工作者都应遵照《幼儿园 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基本精神,保护与锻炼并 重。
二、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评价指标 1、健康知识—健康态度—健康行为状况 健康知识:口头测定,前后对照实验 健康态度:积极主动还是消极被动 健康行为:对学前儿童的生活、行为、 习惯等进行评价,这是非常重要的指标
2.健康统计指标 2)生长发育指标达成情况 形态指标:身高、体重、围度等 生理功能指标:血压、脉搏、肺活量等 心理发展指标:智商、社会适应能力等 健康状况的变化
三)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评价的范围 1、健康教育活动评价 2、健康服务的评价 3、健康环境的评价
四)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评价的步骤 (一)评价的准备 1、组织工作准备 2、评价方案准备 (二)评价的实施 1、收集资料 2、处理评价信息 3、撰写评价报告 (三)评价结果的处理
均衡原则
要兼顾儿童多方面的需要,全面而均衡 地选择健康教育的内容,不能以某个方 面的内容或以体育取代健康教育的全部 内容。
பைடு நூலகம்
可行原则
应当与儿童身心发展相适宜;
应当与教师的实施能力相适宜;
2020年教师资格证简答题习题集(幼儿)
2020年教师资格证简答题习题集(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第一部分学前儿童发展第二章学前儿童发展概述1.简述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
1.【答案要点】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是一种建构的过程,是在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从而表现出相继出现的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 岁):此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其认知活动主要是通过探索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获得动作经验,形成图式。
(2)前运算阶段(2~7 岁):此阶段儿童的心理表象是直觉的物的图像,还不是内化的动作格式,还不能很好地把自己和外部世界区分开来。
认知活动具有具体性、不可逆性、刻板性。
(3)具体运算阶段(7~11 岁):此阶段儿童的认知结构已发生了重组和改善,具有了抽象的概念,能够进行逻辑推理。
(4)形式运算阶段(11~16 岁):出现逻辑思维。
2.简述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
2.【答案要点】弗洛伊德提出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
(1)本我:遵循快乐原则。
本我包含基本的内驱力和反射,处于“潜意识”状态,它位于人格结构的最底层,是由先天的本能、欲望所组成的能量系统,包括各种生理需要。
(2)自我:遵循现实原则。
自我是从本我中逐渐分化出来的,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
其作用主要是调节本我与超我间的矛盾。
(3)超我:遵循道德原则。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的,其机能主要是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
3.简述影响婴幼儿发展的因素。
3.【答案要点】(1)生物因素①遗传素质为婴幼儿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
②胎内环境等先天因素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③成熟机制在儿童发展中的制约作用。
(2)社会因素社会因素包括儿童所处的社会、家庭、教育机构等各种环境因素。
环境引导和潜移默化地影响儿童的发展。
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①家庭环境对儿童发展奠定基础,家庭是儿童成长的最初环境。
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
第二章 学前儿童学习的脑科学基础与方式、特点
三、学前儿童的学习障碍与脑生理机制 (三)影响早期脑机能发展的因素
1. 孕妇良好的生活习惯 2.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3. 让学前儿童多做不同类型游戏 4. 培养学前儿童语言能力 5. 左右脑同时开发
一、学习的兴趣性、需要性
拓展提高
幼儿学习兴趣培养的四大禁忌 禁忌二:用大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 案例:4岁的维佳已经可以画出10多种图形了,而且还会用水 彩和油墨画画,幼儿园的老师都夸她聪明呢!可一到了妈妈这 里,就不过关了。其实也难怪,妈妈对她要求高,每次都要求 她画一些高难度的画,还不能出错。真难为她了,才小班的孩 子,又不是大人,哪能次次都不出错呢?
2.2 学前儿童学习的基本方式
一、条件反射学习
•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条件反射学习理论有:巴甫洛 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习理论和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 射学习理论。
• 婴儿的许多习惯和行为也会通过自身的操作习得, 其中蕴涵着某些主动性。
• 随着学前儿童年龄的增长,在学前儿童学习中,起 作用的条件反射强化方式,更多的是操作性条件作 用,而不是经典性条件作用。
学前儿童学习的脑科学基础与方式特点第二章contents目录21学前儿童学习的脑科学基础22学前儿童学习的基本方式23学前儿童学习的主要特点21学前儿童学习的脑科学基础脑科学研究发现婴幼儿具有巨大的学习潜力脑科学研究证明了学前儿童学习存在关键时期在关键期内给孩子进行教育和训练孩子的大脑就越聪明灵活一脑科学研究与学前儿童的学习二学前儿童的学习与大脑功能单侧化左右左右与语言数学逻辑和理论等有关的内容偏于左半球音乐美术等与形象空间知觉直觉想象等有关的内容则偏重于右半球左半球加工信息的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知心理学对教学的影响: 学习应是有意义的学习而不是机械学习; 头脑中原有的知识结构是学习的基础,强调原有知识结构 对新知识的同化作用; 积极的学习心向是学习效果的保证。
学习理论
学习本质
比喻
行为主义
联结刺激与反应的训练 一个黑箱 过程
认知主义
理智过程
一台按一定规则加工 信息的计算机
一个关于学习理论的经典笑话:大象学飞行 行为主义:制定详细飞行分解步骤和分步训练计划,确定强化物,进行训练 认知主义:讲解飞行原理,飞行理论,考察大象是否已经理解
二、学习的分类
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 动作技能和态度 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认知、情感和动作 奥苏伯尔对学习的分类: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接 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冯忠良教授: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社会规范 的学习
美国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加涅的分类系统
加涅将学习结果—— 教学目标归为五种,并把 它们分成三个领域:
Who? Why? What? Where? When? How? How much?
在人和动物中都存在;
学习的目的:生存-享受-发展;
既指学习的内容,还包括如何学的 内容; 不同的具体领域的学习; 既有学校中的学习,也包括日常生 活中的学习; 既有获取间接经验(study),也包 括个人直接体验(experience);
4.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基本观点:行为( B )、环境( E )与个体的认知( P )之 间的影响是相互的。B=f(P*E)[“交互决定论”]
模仿实验
儿童的社会行为主要是通过观察学习, 模仿现实生活中重要人物习得的
观察学习的四阶段: 注意阶段 保持阶段 复制阶段
动机阶段
强化的种类
学习
认知水平的提高、 个性的形成 (触摸的心理效应)
动作技能的形成 (婴儿行走训练)
你如何看待早教教育?
制约
生理成熟水平
思维发展水平
第二节 学习的基本理论
行为主义倾向的学习理论(巴普洛夫、华生、桑代克、斯金纳、班杜拉)
认知倾向的学习理论(格式塔心理学、托尔曼、奥苏伯尔、加涅)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观、生成学习理论、教学方法)
包括:下位同化、上位同化、并列同化、相关类型同化
5.加涅——信息加工模式 观点(1)学习过程的八阶段
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是什么样的?
动机阶段
了解阶段
获得阶段
保持阶段
回忆阶段
概括阶段
作业阶段
反馈阶段
观点(2)保持知识的有效策略
深度加工——理解性记忆 多元表征——读听写同时使用(背单词)
两只角
奶牛?
大 乳房 四蹄
吃草
源自德国Schwank教授
(二)建构主义的特点:
比认知心理学更强调认知的主观方面,在认知上向客观主 义相对立的一面发展; 强调情境的积极作用; 强调社会文化的互动对认知的作用; 关注知识如何从一种动态的过程中生成的。
※ 建构主义思想产生的理论背景 ※
项目 代表人物
目录
学习的概述(含义、分类、与儿童身心发展的关系)
学习的基本理论(行为主义、认知、建构主义)
学前儿童的学习(脑的发展、特点、分类)
学习?
活动1)
•所有同学请闭上眼睛,想象一个学习情景/ 情境
•在小组内互相描述给同伴听,每人在组内获 得至少四个学习情境 •择最典型的学习情境并且把它画出来
•展示
面对这样的学习,我们还能做什么? 学习到底应该是什么?
我按照自己的想法排桌椅,放模特 我看同一教室另外一位老师怎么放模仿他 的做法 我问了有过这种监考经验的老师应该如何 摆放,按照他说的做
Q1:人与动物的区别有哪些? Q2:人与动物的学习又有哪些区别? (1)人类能接受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2)人类的学习是以语言为中介的; (3)人类的学习使自觉的、有目的的;
3.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
不同形式的强化
理论的区别
经典条件反射 操作条件反射
反应类型
强化的性质 反应的主动性 学得了什么 适合于解释
S-R型
R-S型
强化伴随着条件刺激,强化 强化伴随者反应, 不是奖赏 强化是奖赏 反应是主动的 刺激间信号关系 信号学习、情绪学习 反应是被动的 特定的反应 简单的技能学习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及其要点
强调内部认知过程; 强调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强调学习者的内在动机而不是外部强化。 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与再组织。 学习过程是信息加工过程。 学习是凭整体认识。
代表人物:格式塔、托尔曼、布鲁纳、奥苏贝、加涅 关键词:认知结构 学习风格 加工策略 典型应用:直观教学、演示教学 分析:图表在教学中的作用、
一、行为主义倾向的学习理论
基本观点:个体在不断接受特定外界刺激后,就有可能形成 与这种刺激相适应的行为表现,因而将学习看做刺激与反应之间 联结的建立(S------R)
主要代表人物:
1.巴普洛夫——经典条件反射(狗分泌唾液)
1.条件反射的形成需满足两个条件:
(1)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必须同时或近乎同时呈现;
(2)条件刺激作为无条件刺激的信号。必须先于无条件刺激 而呈现; 2.条件反射建立后是否会永远存在? 行为消退 自然恢复 3.行为的分化和泛化(小阿尔波特的实验)
2.桑代克——试误说(联结主义)
桑代克认为:学习就 是有机体不断尝试建 立刺激--反应联结, 不断减少错误的过程。
迷笼实验
A.准备律 B.练习律 C.效果律
化
动作:知觉、定向、有指导的反应、机械动作、复 杂的外显适应、创新
奥苏伯尔的教育目标分类
接受 学习
有意义 接受学习
机械的 接受学习
发现 学习
有意义 发现学习
机械的 发现学习
意义学习
机械学习
不同学习方式及其关系示意图
意义 学习
弄清概念 之间的关系
聆听教师精心 设计的教学
科学研究
讲演或 看教材
学校实验室 实验
4.奥苏伯尔——认知同化理论 观点(1)有意义的学习 观点(2)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内部条件、外部条件
观点(3)有意义学习的类型
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 观点(4)知识的同化
下位学习
上位学习 并列结合学习 观点(5)学习的原则 逐渐分化、综合贯通、序列巩固
2.托尔曼——符号学习理论
基本观点:行为是整体的、有目的的,学习者所
学得的不是动作系列,而是预期(或目的)的证实,
即符号与目的之间建立联系。
认知地图
迂回实验
学习并非是一连 串的刺激与反应 的联结,而是形 成“目标-对象手段”三者联系 在一起的认知结 构。 (S-O-R)
潜伏学习实验
理性的研究 或智慧的产生
机械 学习
记乘法口诀表
运用公式解题
试误“迷箱式” 的解题办法 自主的发现学习
接受学习
指导的发现学习
冯忠良教授对学习的分类
知识学习:知与不知、知之深浅 技能学习:会与不会
社会规范的学习:是把外在于主体的行为要求转化为主体内
在的行为需要的内化过程。
专家对学习的不同分类 分类标准
判断下列现象——学习?
学会打字 今天很烦,打字速度下降
由不喜欢到喜欢古典音乐
小鸡啄米 婴儿迈出第一步 一个青春期的男孩子看见女生就脸红 幼儿看见医生拿着针进来就哭
田径运动员服用药物后100米成绩提高
上周末学校临时通知我艺术类加试监考, 我不知道艺术类考试考场如何布臵,当我 接到这个任务时?
知识买来就有了;知识需要能解决新知识 缺一不可——导致机械学习
有意义学习的类型
1、词汇学习(代表学习、符号表征学习)
某个声音代表某个对象——dog代表狗
2、概念学习——概念名称学习
概念形成;概念同化
不代表某个对象而代表一类东西了
3、法则、原理和命题学习
有意义学习的发生机制
“同化论”
同化—生物意义:有机体通过自身机构把外界物质转化为支 持身体的营养。(吸收消化) —心理意义:借助已有的知识,作用新的知识,转化为 自己记忆。
(1)直接强化:行为本身得到强化
(2)替代性强化:观察者看到榜样受到强化而受的强
(3)自我强化:当个体的行为符合甚至超出社会向个体 传递
的某一行为标准时,他就会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奖励
经典条件反射
试误法
行为主义学派 的学习理论
操作性条件反射
社会学习理论
二、认知倾向的学习理论
基本观点:重视研究学习者处理环境刺激的内部过程和机制, 主张人类的学习是学习者自身的知识建构和重组的过程,用 S--O--R模式取代行为主义的S--R模式。
应用情境与学习情境的一致性(情境越相似,越容易提取)
格式塔学派
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